事业规划英语作文

2024-04-16

事业规划英语作文(精选6篇)

篇1:事业规划英语作文

During my high school years, I have found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interesting. Actually, I am interested in many subjects such as biology, history, geography, Chinese, and English. But somehow I cannot remember the historical events or the facts about geography in detail. I cannot remember biological terms well, either. On the other hand, chemistry, physics, and mathematics are easy for me because they seem logical to me. After considering my interests and talents I feel that science or engineering might be the best choice for my career. I would like to study science or engineering in college. After graduation from college I hope to go for higher education overseas. Eventually I would like to return to school to teach. This is my career plan.

【参考译文】

篇2:事业规划英语作文

The starting is the same so u just have to write it out urself.

FamilyWhat kind of thoughts cross your mind when i said this word? Career And again what cross your mind? Now why don‘t you relate this two topics together? true enough you might be thinking “ a diligent father working all day and earning a mere ine of 100 dollars He fails to be family orientated” Wha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is that no matter how busy you are or how important your job to you is like as if you‘ll be losing your job the next day please don‘t forget to spend some time with your family too! Always remember “family es first

篇3:全国兽医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兽医事业发展, 加强对兽医工作的领导;各级兽医部门坚持改革创新, 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国兽医工作者奋力拼搏, 辛勤工作, 我国兽医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兽医法规体系和机构队伍不断健全。及时修订《动物防疫法》, 制定《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颁布实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诊疗机构管理办法》、《执业兽医管理办法》、《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初步建立起以《动物防疫法》为核心、基本适应兽医工作发展需要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 省、市、县三级兽医行政管理、动物卫生监督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三类工作机构建立健全, 基层动物防疫公共服务机构普遍健全, 按照乡镇或者区域设置乡镇畜牧兽医站3.4万多个。新型兽医队伍建设初见成效。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全面实施, 执业兽医资格准入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官方兽医培训全面开展, 官方兽医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兽医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取得突破。

兽医事业发展基础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实施《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累计投入资金83.8亿元 (其中:中央投资64.3亿元, 地方投资19.5亿元) ,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央、省、县、乡四级防疫网络, 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检疫监督、兽药监察、防疫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等系统。同时, 中央出台动物防疫强制免疫补助、强制扑杀补贴、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 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154亿元, 各地财政每年落实工作经费约60亿元, 保证了动物防疫措施的有效落实。

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显著。动物疫病防控方针、基本原则、综合防控措施不断完善。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 通过无牛瘟状态国际认可, 顺利推进无牛肺疫认可, 基本消灭马鼻疽、马传贫, 成功堵截疯牛病、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于国门之外, 家畜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建国以来最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海南免疫无口蹄疫区建成, 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成并得到国际认可。

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逐步提高。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生猪定点屠宰场屠宰生猪全面实施检疫。动物标识及动物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生猪耳标佩戴率达70%。兽药产业迅速发展, 审批管理不断规范, 兽药监管日趋严格,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提高到92.7%,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

兽医科技进步显著。兽医科研机构功能齐全, 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逐步完善。动物疫病国家参考实验室、各级各类兽医专业实验室分工协作的实验室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兽医专家队伍建设明显加强, 领军人才成长迅速。高新技术快速发展, 多个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相继研制成功, 其中禽流感疫苗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发布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4项, 取得发明专利154项, 兽医领域有6项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

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成功恢复我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合法权益, 我OIE代表当选OIE亚太区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被指定为OIE参考实验室。与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世界银行 (WB) 在华兽医项目合作日益深入。推动国际社会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交流与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区域联防联控。在国际兽医领域话语权明显增强, 在区域兽医合作中逐步发挥引领作用。

兽医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有力地保障了畜牧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消费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发展环境

综合内外部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把握兽医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任务, 全面调动兽医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充分释放兽医事业发展的强劲活力, 实现兽医事业全面发展。

(一) 外部环境

综合国力增强将为加强兽医公共服务提供坚强保障, 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将为动物疫病防控和产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利条件, 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问题的关注将为

改进和支持兽医事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我国兽医工作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将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国际舞台。同时, 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动物产品消费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畜禽小规模养殖占比高、动物和动物产品大流通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 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 国际社会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兽医工作新理念对兽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统筹国际和国内对兽医工作的要求, 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 加快形成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 内部环境

多年的实践为进一步推动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兽医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健全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基础, 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 兽医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为兽医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兽医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兽医管理机制尚需完善, 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兽医工作公共财政投入长效机制有待健全, 兽医科技进步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 动物疫病防控机制有待转变,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制有待完善, 兽药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有待提升。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 统筹当前和长远兽医事业发展需要, 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充分调动有利于兽医事业全面发展的内部因素。

第二章“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十二五”期间兽医事业发展,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有效控制动物疫病和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 着力推动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逐步根除的质的跨越, 着力推动实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 着力推动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新型兽医制度, 进一步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和基础保障等方面夯实兽医工作基础, 加快兽医工作方式转变, 促进兽医事业科学发展, 确保动物产品生产供应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贡献。

按照确保畜产品生产供应安全、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以及到2020年实现重点动物疫病从有效控制向逐步消灭质的转变目标的要求,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 “十二五”时期兽医事业发展基本目标是:兽医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兽医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动物疫病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责任体系进一步明确, 消灭马鼻疽等1~2种动物疫病, 努力实现重大动物疫病免疫临床无病, 祖代以上鸡场、原种猪场重点动物疫病达到净化标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升, 兽药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兽药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0%以上, 畜禽产品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兽医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兽医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兽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二、基本原则

--坚持依靠科学, 不断提高兽医工作科学技术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兽医事业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有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必须进一步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解决制约兽医事业发展的各种问题。

--坚持改革创新, 推进兽医工作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创新兽医工作理念, 进一步健全兽医机构, 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新型兽医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兽医事业发展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毫不动摇地落实国务院确定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兽医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行之有效的政策法制化。

--坚持预防为主, 牢牢把握兽医工作主动权。“预防为主”始终是兽医工作方针, 必须围绕这一方针, 牢固树立“防重于治”的观念, 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监测预警机制, 提高全社会防治动物疫病、监督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意识, 有效提高动物卫生和公共卫生安全水平。

篇4:禅修的境界与事业规划

我的心路历程

我创业的心路历程很简单,那就是从理想出发到责任使然,再到使命驱动,贝因美集团周年庆口号“理想、责任、使命”其实是我创业心路历程的写照。怎么理解呢?—开始的创业动机,完全是抱着实业强国的理想,书生意气,激扬下海,跳下海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苦不堪言的我陷入了困境,但书生死要面子,不好意思上岸,到发现理想可以放弃的时候,却被责任套牢。在责任面前,只好硬着头皮坚持,施出浑身解数。后来,我忽然想起禅修的境界,遂大彻大悟!反正没有了退路,与其被动应对,不如当作使命,乐此不疲地去做。如此一转念,果然状态很不相同,从此贝因美发展也便驶上了快车道……

记得三十年前初步接触到禅修的境界,觉得蛮有意思,便记了下来,开始体会不深,直到2001年左右豁然开朗。我意识到禅修的几个阶段——境界,其实就是人生发展——职业发展的阶梯,从此便视此为圭臬。

禅修的境界

所谓禅修的境界,就是先入静/入定,再入门/入流,然后出师/入世,共三组六重境界。禅者讲究慧根,我理解就是天赋或日悟性,有些人可能永远到不了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出不了师,也就无法人世,普渡众生。人静讲的修禅者,首先要静得下来,然后入定,即下定决心,义无反顾,谓之定力。在此基础上,才能入得了门,进入修行阶段,体会禅的意思,然后在了解所有的禅意并能身体力行,跟上师傅及同门师兄的修行,谓之人流,俗称跟得上潮流是也。然后当你能独立准确判断发展趋势及对号入座讲述禅理,就算出师。这样,师傅就要赶你下山,就是让你回到世俗社会,人世去做功德。前面所有的阶段也可以概括为做功课,修禅者只要做足功课做好功德,这就是我现在理解的禅修的境界!

透过禅修,看职业发展阶梯

对应当下现代人的职业发展阶梯,窃以为颇为相像。现代人的职业发展阶梯应该从进校门起算(不管你什么学历),从学校门进入社会门/行业门,再到专业门/职业门,然后到组织门/事业门,合三组六门。多年观察体会,这是一个规律,通常一组门从进去到出来至少3年,而且不可跨越,有些人甚至根本进不了门,有些人进了某个门却出不来,职业化发展道路也就中止,那就永远无法取得理想的职业成就。第一组门要解决的是从学生变成社会人并入行懂行,其标志就是知道一般人情世故,了解所在行业的规则及行业价值属性。第二组门是在行业的某个方面,掌握核心专长,知道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比如你是搞财务管理的,专长是核算管理,那就可以说你是一个专业的成本会计。又比如你是做营销的,擅长于消费品的渠道及分销,知道什么品类走什么渠道,以怎样的分销策略阻击竞品,建立最有效的分销标准及体系,那你就是个专业的销售经理。同时,你还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比如专业的分析思维,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当然还有守时守约的基本职业习惯,才算完成职业化。顺着职业发展阶梯,在职业化完成职业门出来后,顺理成章应该向事业经理人发展,那就是要进入组织门和事业门。遗憾的是很多人往往从职业门出来后始终进不了或不愿进入组织门和事业门,无法到达人生职业发展的最高阶段。纵有才而空悲切,常叹怀才不遇的人,其实是掉进了职业发展的误区,撞到了天花板。事业人和职业人的根本不同在于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前者视自己为组织人,谋求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统一及最大化,后者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给多少利益,干多少事。但愿有更多职业经理人能够向事业经理人转变发展!中国太需要优秀的事业经理人!

有问职业与事业的区别?窃以为前者只是谋生的手段,永远只能是工具,后者可以名利双收并传承,体现的是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最大化。我以为真正感兴趣,愿意一辈子干下去的工作就可以当是事业,但不要急于求成,每道门里还有很多道坎。

篇5:事业规划英语作文

家庭和事业高中英语作文(家庭的重要英语作文)

the starting is the same ..so u just have to write it out urself

family.what kind of thoughts cross your mind when i said this word? career. and again, what cross your mind? now why don‘t you relate this two topics together? true enough, you might be thinking a diligent father working all day and earning a mere income of 100 dollars. he fails to be family orientated. what i would like to epress is that no matter how busy you are or how important your job to you is, like as if you‘ll be losing your job the net day, please don‘t forget to spend some time with your family too! always remember family comes first‘!

篇6:地震事业规划

政务公开 机构概况

领导简介

规划计划

财政资金

统计信息

招标采购

通知公告

行政审批

政府信息公开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政务公开

> 规划计划 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发布时间:2008-06-04 16:45:24

信息来源: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编制,主要阐明中国地震局发展战略要求,规划未来5年发展蓝图,明确全局工作重点,是地震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第一章

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

指导原则

——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重点开展基础性和示范性工作,分阶段、分地区提升防震减灾能力,逐步向有重点的全面防御拓展。

—— 坚持以震情为中心。根据科学的震情预测,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手抓震情,一手抓发展,合理配置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坚持以提升自身能力和社会防灾能力为着力点。推进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实现地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坚持防震减灾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科技,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增强地震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第二节

目标任务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总体和阶段目标,中国地震局“十一五”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为:

—— 加强台网建设规划研究,完善和优化全国监测台网结构和布局,提升监测台网技术质量与服务能力;深化地震监测预报理论和应用研究,探索和推进地震数值预测理论和方法;初步建成重点地区地震预报实验场,不断提高地震预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灾害预测预警能力。

—— 健全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城市群与大城市地震安全服务平台,开展城市群与大城市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地震紧急自动处置系统建设,提升重大工程紧急自动处置服务能力;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系统,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

—— 健全我国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完善地震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完善应急指挥、协调和区域联动机制及技术平台;加强社会志愿者队伍及避难场所建设和应急救援技术装备研发;初步实现地震灾情监控,逐步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紧急救援能力。

—— 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地震科技基础条件建设,优化地震科技总体布局,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三大工作体系的科技支撑度。

—— 继续深化事业单位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人才的区域分布,初步形成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

—— 进一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标准、计量检测和质量监督体系,完成防震减灾法的修正及《全国服务标准2005年—2008年发展规划》设定的地震服务标准的制定任务。

—— 继续贯彻落实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事业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 健全和完善事业投入机制,争取各级财政逐步增加对地震事业的投入;强化资源配置,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完善预算的约束功能,加强绩效考评,确保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第二章

地震监测预报

第一节

开展地震背景场探测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工作和地球科学发展需求,统一规划和完善测震、强震动、地壳运动、重力、地磁、地电、地形变和地球化学等观测网络;完善现有地震流动观测系统;完善地震活动构造探测系统;完善科学测震台阵观测系统;加快海洋地震观测系统建设;推进我国周边国家测震台网建设。

第二节

建设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

在首都圈、川滇地区建设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建设测震和地震前兆密集观测系统;建设地震活动构造精细探测系统;建设地震孕震实验室和地震数值模拟实验室;建设地震预测系统和地震预报辅助决策系统。努力实现有一定减灾实效的地震短临预报。第三节

提高地震观测系统效能

调整和优化台网结构和布局,改造地震台站观测环境,健全观测管理制度,确保观测系统运行质量,提高观测效能;建立健全地震专用观测设备入网许可制度,制定和完善各类观测仪器的评估体系,建立地震仪器质量检测检定系统;发展虚拟观测网络,加快推进地震数据库系统建设,研究海量数据筛选等技术问题,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机制和平台,实现观测资料规范化、标准化和实时入网共享。第四节

完善地震预报工作体系

改进会商制度,建立完善的预测工作体系。建设基于大型计算平台的会商技术系统,提高会商的科学内涵和水平,提高会商质量;强化重点危险区短临跟踪工作,提高短临跟踪效能,准确判定震情,提出科学的地震预测意见,持续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第五节

提升海洋地震、水库地震、火山等监测能力

探索海域地震活动规律,提高海域强地震和海啸预测预警能力;加强库区地震监测系统建设,推进水库地震预测研究;监测预测我国重点火山活动;建立专用测震台网,提升国家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专栏1:地震监测预报项目

1.中国测震观测台网(★★)。在中国大陆建设或扩建国家和区域数字测震台网。

2.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基本覆盖中国大陆及近海的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多尺度、实时和多种卫星定位系统兼容的地面观测基础设施。

3.中国强震动观测台网(★★)。针对重点监视防御区、重点活动断层、重大工程密集地区等布设强震动台网。

4.中国重力、地磁等观测台网(★★)。建设或扩建重力、地磁等多种观测手段的中国背景场观测系统。

5.中国海洋、火山地震背景场观测(★★)。建设海洋地震综合观测系统,初步实现地震海啸预警;加强火山地震活动的监测。

6.活动断层填图与地震构造探测(★★)。在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对不确定的大震发震构造和主要断裂进行探测和鉴定,编制活动断层分布图;选择区内具有发震危险的主要地震活动断层开展条带状地质填图;选择位于不同地震构造环境的大中城市进行活动断层探测;建立和完善活动断层基础数据库和社会服务系统。

7.测震科学台阵(★★)。扩充完善已有的测震科学台阵系统。

8.国家地震预报实验场(★★)。以首都圈和川滇地区为核心,初步建成地震预报实验场。

9.周边国家台网(★)。制定完善我国周边国家台网规划,积极推进周边国家地震台网建设。

10.三峡重庆库区段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以服务于三峡重庆库区段水库地震监测为重点的技术系统。

11.子午工程(★★)。运用无线电、地磁、光学和探空火箭等探测手段,建设东半球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子午链。

12.极低频电磁探地工程(★★)。发展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电磁技术,建设地下资源与地震预测极低频电磁探测网。

13.台站优化改造(★)。继续实施台站基础设施和观测环境的改造。

14.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项目(★)。根据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开展加密和流动地震与前兆观测,动态监视,强化分析,准确判定震情,提出科学的地震预测意见。

注:项目后的★代表正在实施的项目;★★已经基本规划确定的项目。

第三章

地震灾害预防

第一节

提高城市与城市群综合防御能力 整合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等地震安全基础信息,建立具备地震安全服务信息数据库、技术支撑系统和地震安全评价工具库等功能的管理技术平台;在环渤海、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部分市县实施地震安全服务技术系统示范工程,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地震应急等服务,完善城市及城市群地震安全管理,切实提升城市群与大城市综合防御能力。

第二节

逐步提升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的能力

开展农村民居基础资料调查与抗震防震能力评价、农村民居抗震实用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地震安全农村民居实用技术的试点与推广;建设农村民居抗震技术服务网,建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系统。为各级政府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提供服务,逐步提高农村民居抗御地震的能力,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三节

提升地震科技为建设工程的服务能力

编制以抗倒塌为目标的地震区划图,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为国家防灾减灾规划、国土利用规划等提供依据;建设重大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服务系统,建筑物、构筑物地震健康诊断系统和灾害预测系统;建立重大工程地震安全评价机制,提升地震科技为建设工程服务能力。第四节

提升震害防御的综合能力

建设大中城市活断层探测系统,开展中国大陆主要活动构造带和强震多发区地震构造探测;积极推进市县地震机构建设,继续加大群测群防工作力度,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长期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市县机构业务能力和队伍素质;推进地震保险制度、社区自救互救体系等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建立,提升震害防御的综合能力。专栏2:地震灾害预防项目

1.城市与城市群地震安全公共服务技术系统示范工程(★★)。在环渤海、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部分市县实施地震安全服务技术系统示范工程。

2.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服务工程(★★)。建立我国农村民居基础资料数据库,研究推广农村民居防震技术,构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技术支持与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技术指导,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

3.新一代全国地震区划图编制(★)。编制以抗倒塌为目标的全国地震区划图。

4.重大工程地震紧急自动处置服务系统(★★)。完善选定的重大工程目标区强震动观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汇集和分析处理,为紧急自动处置提供服务。

第四章

震灾应急救援

第一节

健全地震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

完善地震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和相应工作制度;完善地震应急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应急救援指挥、协调和区域应急协作联动机制及工作流程;加强大震灾应对机制研究;开展地震应急风险评估工作;加强指导社区和乡村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地震现场工作制度和技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重大地震灾害派出和接受国际救援的机制。第二节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建立审查备案和评估机制,建设地震应急预案数字信息平台;重点推进区域协作联动, 编修地震巨灾应急预案;强化指导大型企事业、重要生命线工程系统以及社区、企业、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口密集场所应急预案和家庭应急对策编修工作;加强应急预案宣传、培训、演练和应急检查工作。第三节

完善地震应急救援技术平台建设 建立城市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标准与规范,提升我国城市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成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初步实现灾情监控和信息的快速获取,更新和完善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成和完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建立地震应急与紧急救援决策指挥系统,实现救援力量调度的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现场搜救方案的辅助决策、行动协调、信息保障功能;推进建立灾时利用国际组织应急观测资源的机制。第四节

推动地震应急与救援队伍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的建设,加强地震现场应急与救援技术和装备研发,制定地震灾害专业救援队训练、装备配备和训练设施建设标准及现场工作规范;指导地方救援队伍建设,强化指挥员的培训,建立志愿者培训、考核和备案制度;开展市县地震工作机构和台站人员地震现场培训工作;强化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的管理与运行,建立信息保障、技术保障和装备保障机制;做好联合国灾害评估协调队伍(UNDAC)和亚太地区人道主义事务合作伙伴装备队伍(APHP)的派遣、接收和保障工作。建立完善应急值守机制,落实工作制度;加强应急值守平台建设和突发事件的信息收集、报送工作,发挥突发地震事件信息的总入口和总出口作用,切实提高处置突发地震事件应急管理的能力。专栏3:震灾应急救援项目

1.国家地震应急联动协同系统(★★)。建设强震灾情速报与监控系统、地震快速协同评估、指挥技术系统和应急联动支撑系统。

2.国家地震灾害救援系统(★★)。建成城市救援指挥辅助决策系统、地震应急救援管理培训系统、次生灾害救援培训系统、山地救援培训系统、救援装备检测校准中心和救援装备研发实验中心、地震应急救援预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3.国际救援支持系统(★★)。建设国际地震救援基础数据库与巨灾判断系统、国际地震救援移动支撑技术系统、全天候救援保障系统。

4.地震高危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配备地震现场技术装备和野外生活装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第五章

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第一节

加强科技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组织实施国家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显著改善科研基础条件和环境;推进实验和计算能力建设,建设高性能计算系统;建设地震、地壳运动观测实验系统;建设能够有效模拟地球内部环境条件和力学性质的实验系统、年代学实验系统、岩土动力学和结构抗震实验系统;建设地震仪器的检测、标定系统;建立地震电磁卫星观测系统。加强防灾科技学院的建设,引进师资力量,拓宽专业领域,开展学科建设,充实教学实验设备,形成教学研究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局属研究生培养基地,改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二节

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研究

组织实施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多渠道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关键科技问题研究,稳定科技队伍,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地震预报实验场多学科、多参数、高密度、大动态、近震源的立体观测系统和野外实验站,开展地球物理观测与地质构造探测相结合、短临预测与中长期预测相结合、理论模型与实际观测相结合、室内实验与野外实验相结合的地震机理与预测研究;探索和推进地震数值预测理论和方法。

开展震源破裂及大型场地地震波传播过程的研究,推进强地面运动研究和地震成灾机理研究;发展生命线工程与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加强岩土工程液化、震陷和失稳机理的研究;发展新型结构和岩土工程地震破坏机理的实验研究手段、工程结构地震安全性评估方法和抗震加固新技术;加强地震预报的社会响应和灾害社会行为研究;发展灾害应急救援理论;开展灾情监控基础技术和地震预警技术与实验研究。

以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为目标,通过市场机制,完善地震监测设备的工业化设计,实现产品化和产业化发展;重点解决基于新一代互联网的地震观测系统组网技术、新型地震与磁测网络传感器、精密常时可控震源、星载地震观测设备、井下综合观测设备、海底地震观测设备等关键技术问题。第三节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政府间合作与交流,跟踪大型地学研究和减灾计划,掌握主要地震科技强国的动向;加强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和发起国际大型合作计划,鼓励科技人员,特别是年轻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国际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认真筹备并组织好2008年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推进我国地震科技的国际化进程,树立形象,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援助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南太平洋岛国等国建设测震台网。专栏4:地震科技创新项目

1.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以地震孕育、发生和形成灾害的过程为主线,对关键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研究。

2.中央级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改善科技基础条件(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造、仪器设备购置及升级改造),提升地震科技创新能力。

3.地震、地壳运动观测实验室(★★)。建设地震、地壳运动观测实验室,更新、改造实验设备。

4.防灾科技学院教育基地(★★)。完成防灾科技学院的扩建工程。

5.科技支撑计划——强震监测预报技术研究、地震防御与应急救援技术研究(★)。研究地震预报关键技术、地震区划与震害防御关键技术、地震灾情响应决策技术;研制地震监测设备、搜救探查装备。

6.地震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加强和完善局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网络科技环境建设,开展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国家地球物理野外观测研究台网建设,开发基于IPv6的地震传感器示范网络。

7.国家重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下明灯计划(★)。在华北开展高分辨率深部结构探测,探索震源体高精度聚焦成像和4D观测方法。

8.地震电磁探测试验卫星项目(★★)。发展电磁卫星资料分析处理技术和载荷技术,探索电磁卫星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开展相关地磁和地电科学研究。

9.援外台网建设(★)。援建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南太平洋岛国、巴基斯坦等国地震台网。

第六章

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

第一节

完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协调体制与运行机制 继续完善国务院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日常沟通协调机制及联络员会议、信息通报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增强应对和处置突发地震事件的协同作战能力;加强对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检查力度。继续完善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应急预案和运行机制,改进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工作流程,建立指挥部成员单位间信息传递制度;建立面向社会的宣传网站,加强平震结合能力;建立国务院和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制度和统一技术交流平台。第二节

加强法制和防震减灾教育宣传工作

宣传普及防震减灾法律知识,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逐步形成依法减灾的良好社会氛围;积极引导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展防震减灾活动;完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加强依法行政知识培训,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加强防震减灾和地震知识普及读物出版。

加强与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的协作,推进协作机制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网络;推进国家防灾科普教育支撑网络平台的建设,实现交互式远程专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进以虚拟现实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主体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

加强对防震减灾新闻宣传的组织与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管理制度,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加强新闻信息汇聚工作,建立统一的新闻信息工作平台;强化突发地震事件新闻管理,组织好新闻报道和信息发布工作;拓宽新闻宣传领域,提高公众防震减灾素质。第三节

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

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社会监测预测管理制度。依法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的保护;建立健全专用地震监测台网和社会地震监测台站(点)审批备案制度,逐步推进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加强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依法完善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制度,加强执法监督,确保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推进地震安全性评价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完善质量检查制度和评审制度,严把地震安全评价报告质量;加强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实施地震安全评价个人执业资格制度,保证从业队伍的素质。建立应急救援人员、志愿者管理制度,推进救援能力评价制度的建设;推进救援队职业化进程,推进城乡社区的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增强社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民众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反应和参与能力;建立地震应急救援综合实验区,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大中城市整体规划的进程,建设城乡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推进各地应急救援准备工作的落实。

第四节

扩大防震减灾公共服务领域

建立统一发布、分级、分类的地震信息共享制度和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建立完善震情、灾情和抗震救灾进展公告制度;有条件开放基础数据,为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布局和地球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服务。

做好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监测、应急、救援的保障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保障对策,部署应急工作措施;对地震重点危险区所在的县级人民政府地震应急预案进行检查,确保灾时快速启动和迅速部署;制定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0年亚运会等国家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保障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国家重大活动地震安全。专栏5: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项目

1.首都圈地区奥运地震安全(★)。在首都圈及全国其他承担奥运比赛项目的地区开展地震观测、地震应急与宣传工作,保障奥运安全。

2.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升级改造中国地震科普馆,推进各地防震减灾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法律、标准、计量体系 修正《防震减灾法》,继续推进地方立法;认真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地震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地震行政执法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推进执法责任制,建立公开、公正的评议考核和执法过错追究制,探索执法绩效评估和奖惩办法;按照建立法治政府的要求,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地震系统层间和层级监督机制,强化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加大执法检查工作力度,保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全面正确贯彻实施;加强行政复议工作,对行政复议案件依法进行处理,维护社会正义。完成地震信息公共服务图形符号标志、地震信息公共服务数据共享与信息发布、社区地震现场应急救援志愿者工作指南、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规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与功能设施要求、人员密集公共场所震时避险服务、医院震时避险服务、中小学校震时避险服务、社区震时避险服务等9项《全国服务标准2005年—2008年发展规划》设定的地震服务标准的制定任务;推进地震现场工作技术、地震观测技术等标准的制定工作;推进地震计量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地震标准制定、实施和实施监督制度,建立健全计量管理认证制度。第二节

积极推进体制改革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建立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行事业单位整体改革,构建工作目标明确、布局结构合理、投入机制完善、组织运行高效、监管制度健全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和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鼓励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科创新和拓展。

全面建立并推行事业单位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推行以聘任制为基础,以岗位管理为核心,以公开招聘为渠道,以绩效分配为动力,以聘用合同为依据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以科学设岗、竞聘上岗、岗位考核、奖惩、合同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固定与流动相结合、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

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探索实行按岗、按任务、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开展按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分配的试点,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逐步形成分配激励机制。

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化生活,延伸业余文化活动范围,提高职工的生活质量,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努力实现环境的创新,营造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开展战略与政策研究

加强战略与政策研究队伍建设,探索战略与政策研究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战略与政策研究。围绕防震减灾的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跨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事业发展现状,找准影响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事业发展方向、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围绕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强综合性调研,跟踪重要决策、重点工作实施情况,提出决策咨询意见和政策性建议,提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第四节

完善政务保障体系

健全机关工作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综合协调,不断提高办文、办事、办会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推进政务公开;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做好新时期保密和密码管理工作;大力推进地震信息化建设,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完善地震政务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中国地震档案馆,提高档案管理与服务功能;加强信访工作。第五节

加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515”人才工程,加速培养学术带头人和高级管理人才,大力培养科技骨干和管理骨干,继续实施优秀人才“百人计划”和“西部访问学者计划”;实施教育与培训工程,优先发展教育,加强研究生培养,加强在职培训,制定并实施在职人员培训计划,推进继续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质量。

第六节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 健全党建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与防震减灾工作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理论武装,创建学习型组织,创建先进文化载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使党的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群众要求并落到实处。继续加强离退休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建设一支与防震减灾工作相适应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选拔任用干部的新方式、新方法,大力推进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建立与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相适应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

培养一批能够胜任社会管理、危机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优秀管理干部,重点打造一支勇于创新的领导干部队伍;加大干部培养力度,建立境内外培训、轮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干部的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重点组织局管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训,继续办好局管干部研讨班和后备干部培训班,提高培训效率和质量;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推进干部交流和挂职锻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为选拔强有力的领导干部提供强大的后备军。专栏6:保障措施项目

1.中国地震电子政务(★★)。建设地震电子政务办公平台;建设地震政务信息集成系统、新闻发布系统和政务信息网站群系统。

2.国家和区域防震减灾中心(★★)。完善国家和区域防震减灾中心。

3.国家地震数据灾备系统(★★)。建设地震数据信息灾难备份系统。

4.地震计量中心建设(★★)。

5.中国地震档案馆建设(★★)。建设中国地震档案馆馆舍,实施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

6.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修正防震减灾法,建设执法队伍,开展行政执法和法制监督检查,制定、完善地震应急救援等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

7.改革配套政策和相关制度建设(★)。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研、制定完善相关人事管理制度配套政策;调研防震减灾对科技工作的需求,根据国家政策及时调整地震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及模式。

8.防震减灾战略和政策研究(★)。

9.人才培养和持续教育(★)。实施“515”人才工程和教育与培训工程。

10.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支持科研单位优秀人才或团队开展自主选题研究。

11.建立局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

12.地震事业单位基础设施维修改造(★)。改善系统各单位工作和生活条件。

13.地震系统先进文化载体建设(★★)。建设宣传创作骨干队伍;丰富职工文化生活。

14.党建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党建网站,加强党校、干部培训、审计监督等工作。

15.干部选任、培训与考核(★★)。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推进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建立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建立与干部培训任务相适应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第八章

规划实施机制

第一节

建全科学规范的规划系统

国家防震减灾规划作为各省级防震减灾规划的上位规划,对中央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具有决定作用,对地方事权范围内的事项具有指导作用。省级防震减灾规划要在充分体现国家规划精神和任务的基础上,体现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计好本行政区的工作任务,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同时,省级地震部门要切实推进市县防震减灾规划编制工作。

纲要是国家防震减灾规划在中国地震局系统各项任务的具体化,是国家防震减灾规划的子规划,是中国地震局系统内部的总体规划。中国地震局编制的其他专项规划是纲要的子规划,必须符合纲要的要求,并落实纲要中确定的各项任务。第二节

建立规划实施机制

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必须强化规划实施机制,实行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和规划调整。

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纲要要求,把制度协调、规划协调和政策协调作为调控的重要内容,统筹考虑全局利益和部门利益,防止规划部门化,统筹考虑长期发展与短期发展,近期措施要利于解决长期性发展难题,为全面完成纲要服务。

建立规划纲要实施跟踪评估和规划调整机制,跟踪纲要执行及影响目标和任务的因素,确定评估标准和方案,实施中期评估。评估结果作为纲要调整的依据,适时按原审批程序对纲要进行调整。第三节

完善规划计划的引导功能

纲要作为中国地震局“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的工作指南,必须按照定位准确、规则清晰、执行严格、监督到位的总体要求,完善规划计划的引导功能,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完善计划的引导功能,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各项任务必须通过计划具体化,实现目标和任务的按年度分解,谋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纲要目标和任务的动态平衡,具体回答如何做、何时做、由谁做、在哪儿做等基本问题,并通过年度计划的下达,实现规划、计划的有效衔接。第四节

加强项目管理 项目是实现纲要目标的基础保障,是能力建设的关键。对于纳入纲要的项目,中国地震局和各省、市、县地震部门要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支持,鼓励企业、社会投资;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体制,按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等有关要求,结合实际,确立项目分类管理体制,保障项目纳入科学管理的轨道,制定项目申报、实施计划,共同推进项目立项和实施。

网站地图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号

京ICP备06029777号 中国地震局版权所有

上一篇:人间真情作文500字 公交车上下一篇:采购与供应管理一二课后习题解答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