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2024-05-27

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通用11篇)

篇1: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自从把小孩当植物来养后,整个人都好多了

文/池塘里的大花

以前的家长,普遍把小孩当草鸡,每天就负责撒一把米。多一个也是喂,少一个也是养,白天放出去,晚上赶回来。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家长,很少再用这种粗放式的饲养方式养小孩。

他们有些把小孩当马。

天天琢磨着好好培养,将来在赛马场上一马当先,一骑绝尘,套马的汉子才能威武雄壮。

他们有些把小孩当猪。

做不出作业的时候,骂小孩是猪;考不出好成绩,骂小孩子是猪;就连吃多了,也骂小孩是猪。

养过动物的人都知道,当饲养员是真的累,不仅身体累,心更累。

你总想控制动物,动物偏偏不服管,往往落得相看两生厌。

也许是福至心灵,最近,我试了试用植物的心态来养小孩。

哇,一下子能解开很多困惑,放下了很多包袱,整个人都好多了。

1

如果你把小孩当植物养,就一定会同意——种子才是硬道理。

每个小孩都是神仙发到每家每户的植物种子。

神仙心情好的时候,会根据你的家庭基因情况,有针对性地发。心情不好的时候,也许就瞎发一通。

因为种子的分发比较随机,所以,人世间常常会有不可理解的事情发生。

有时候,同一个爹妈,哥哥乖得像鬼,弟弟皮得像狗。有时候,爹妈都是学霸,生个小孩是班里垫底的学渣。

2

我有个朋友。这个女人从小就不大要读书,成绩也...恩,你懂的。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不要,我不学,读个屁!”

但是这样一个人,生了个女儿,争气得不得了!

班干部,成绩好,上进心特别强,对自己要求非常高。

有一次,她女儿跑到我家来学做点心。我问小姑娘,想做什么品种?她很坚定地说:“哪个最难,我就做哪个,我要学最有挑战的。”

哈?有没有搞错。

我常年听到她妈的台词都是——“这太难了,这太多了,我要大便了,我要睡觉了,还有比我更差的...”

要论对教育上心,我绝对不会输给她;按照遗传学理论,我也决不承认输给她!

但是拼小孩,我就是完败。

说什么好呢?按照古话就是: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鸡汤总说,家长要努力,家长是孩子的助推器。管得了人,管不了心,后天再努力,也架不住人家生来如此。

“为什么别的小孩可以,我的小孩不可以。”

哪儿有那么多为什么, 接受孩子之间有本质的差异, 就少一些对人生的怀疑。

如果你把小孩当植物养,就会理解:别人的种植技巧,只能随便听一听。

所谓的成功人士的家长,大多也只有养育一两个孩子的经验。

我读过不少所谓成功父母写的书,比如《哈佛女孩刘亦婷》,《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读得时候觉得有道理,实践的时候,Get到了买家秀和卖家秀之间的差距。赢了牌的人,总说自己牌技好,有几个会承认自己拿了一副好牌。

有些很牛的爹妈说,要让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时间玩。要留有足够的放松时间让孩子思考。

每天忙学校作业,能按时睡觉就阿弥陀佛的小孩怎么玩?学习效率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毛竹一天能长一米,换了多肉呢?

能长一厘米就不错了。

还有些厉害的爹妈说,孩子靠他们自己学。识字不用教,就靠看看电视就自己会了。

他们一定没遭遇过,前学后忘,bd不分,提笔忘字的小孩。

爬山虎,哪怕面对一堵墙,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生长。换了葡萄藤呢,不搭架子试试?

更有些爹妈说,孩子不要管,要培养自主性。我们家从来都不管孩子,班级前三。

他们一定没有经历过,动不动就半张卷子空白,天天被老师发小窗告状的日子。

仙人掌没人管,照样活得好好的,换了蝴蝶兰试试?水多了死,水少了死,热了死,冷了还是死。

植物品种不一样,就算人家养得再好,告诉了你秘诀,也不见得就能照单全收。

每种植物,都有正确的打开方式。

摸索适合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

4

如果你把小孩当植物养,就只能接受——每种植物都有各自的好。

有些小孩能力超强,志向远大。这样的小孩是榕树,树大根深,盘虬卧龙。你没办法养在花盆里,留在身边,只能把他移到家外,让他自由生长。

有些小孩成绩一般,孝顺体贴,这样的小孩是草莓,花不惹眼,但果实味美。哪怕不能拿出去争奇斗艳,却是甜入人心。

有些小孩性格也不好,能力也不强,这样的小孩是狗尾巴草。看看没啥用,根据《本草纲目》记载,也可以用来做药草。

天生我才必有用。

找对合适的舞台,每样植物都有他展示才能的机会。

亲生的娃,就是老板家的花:既不能扔,也没得挑,便只能好好养,尽力去发现小孩的优点和长处。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

哪怕今天比昨天多长了一片叶子,也算是进步。

生命和未来属于植物自己,说到底,咱们都只不过是个干活的园丁。

哪个脑子正常的人,会跟一盆植物天天生气呢?

年纪大了,想开点,保住老命要紧!

篇2: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父母总是不舍得让孩子吃亏。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越是没有经历过挫折,长大后的生活应变能力就会越差,从小无微不至的呵护,反倒可能成为未来的隐患。因此“挫折教育”一词也应运而生。

举个例子:

不到四个月的时间济南发生六起中小学生坠楼事件。

1月6日,天桥区天桥东街,一名初二女孩从5楼家中阳台跳楼,疑与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训斥有关。

1月7日,章丘明水小学,一名小学生从学校教学楼上坠下。

1月12日,历下区西蒋峪和苑小区,一名八岁小女孩从8楼家中跳楼身亡,疑因学习不好被批评而一时想不开。

4月5日,工业北路万象新 天小区,一8岁男孩被发现坠亡在楼下,据了解,男孩跳楼疑因与玩手机被父母批评有关。

4月11日,历城区上海花园,一名12岁身穿校服的小女孩从7楼坠亡。

6月22日,一名六年级女生放学后没进家门从自家单元8楼坠亡,至于坠楼原因,多位居民表示可能与被其母亲批评有关。

近年来类似的悲剧接二连三的上演,大家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也在一次次的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是家长急功近利,望子成龙?还是孩子太脆弱?大家普通认为是家长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的问题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认为现在的孩子都是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必要的.挫折教育。

那么怎么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挫折不是越多越好

正所谓适得其反。挫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面多挫折的勇气,为的是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自信。

但是,过多的挫折反而会让孩子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变得战战兢兢,性格也会变得懦弱,不敢去尝试新鲜事物,甚至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感。

二、适度的期望

过高的期望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预计不足,或者对困难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过高的期望最常出现的就是父母给孩子贴的成绩标签。

其实,对于青少年而言,成绩并不是真正去判断一个孩子好坏的标准,而家长给予青少年的成绩期望更是应该从孩子自身的特点出发,去制定目标,使孩子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这些目标。

三、正确的评价

举个例子:有个学生很努力,考了85分,高兴地回家想跟父母分享,结果家长的一句谁谁谁考了100分。你猜孩子是什么心情。所以,无论孩子取得好成绩也好,考砸了也好,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正确的评价。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是被肯定的,也才能让孩子更能接受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并从而努力。

四、改变教育观念

对于现在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家长而言,独生子女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尽可能使孩子少遇到点困难,最好不要遇到困难成了很多家长一致的教育观。一旦孩子出现任何问题,父母就一手包办。

这也使得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手足无措,无法自行解决任何问题。因此,家长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在孩子面对挫折时,教育孩子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挫折,并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引导,相信孩子能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给予孩子适当的批评,让孩子品尝失败的滋味

现今的孩子大多是“众星捧月”,过份表扬。如果只受到表扬,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能接受批评的心理,听到批评,就会沮丧、恼怒或丧失信心。这样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往往不能正确对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种挫折和失败,所以平时对孩子应及时引导,适当批评,指出他的缺点和不足,让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个人。

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利用节假日带孩子郊游、爬山、逛公园等,让他从中体验劳累、艰辛,体会到生活中除了甜,还有苦和辣,让他在各种环境下受到磨练。

篇3: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和培育是很重要的, 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方式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样。教养方式太过, 太严, 则“欲速则不达”, 适得其反;教养方式不及, 则“放任自流”, 易使子女“游戏人生”, “今朝有酒今朝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的氛围, 家长的言行, 教育方式, 无一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的孩子, 由于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 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导致孩子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任性等。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为19%, 而美国为41%, 日本为60%以上。有人曾说:“中国的孩子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 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名的。”造成中国孩子心理素质差与他们的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观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未成年人在成长中所收到的第一教育。在很多家庭中, 只重视了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 把能够获得好的成绩上大学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 忽视了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 在集体中, 任何事情自己都不能吃亏, 什么团结互助, 社会公德都不用遵守等。忽视了德的教育, 不知道怎样做人, 没有做人的准则, 只关心自己, 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的关心, 使之成为一个自私又低级趣味的人。

2, 重知轻能。当今家庭中,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受历史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缺乏, 教育水平低, 社会变化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事, 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 学习很不错, 但应变能力, 劳动能力, 语言交往能力, 自律能力, 生存能力,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显得比较差。

3, 重养轻教, 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当今很多家庭中, 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一些需求, 如生活的、营养方面的一些需求。以宠、以爱代替教育。久而久之, 让孩子养成了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习惯, 忽视了对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计划用钱的教育, 长此下去, 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孩子将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失去生存能力。

4、重言教, 轻身教。有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 这也不是那也不对, 贪玩好耍, 不求进步, 但家长忽视了自身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当今家长, 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挣脱出来, 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朋会友, 经常是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打牌到深夜。而家长却常常对孩子这样说:“你们又在玩, 不读书, 不做作业, 不做……不做……, ”总是指责孩子, 没有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去读书学习。理由很充足:父母是成年人, 可以玩, 孩子没有长大不能玩。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尊重长辈, 关心他人, 其家长本身却对其长辈不尊重, 对父母不孝敬, 对他人不关心。

古语说:“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 少一些指责性的唠叨, 简单空洞的说教, 处处以身作则, 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家长要求孩子什么, 自己首先做到, 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棍棒教育。古言道“不打不成才, 黄荆棍儿出好人”。在我们的家长中, 经常这样说, 行动上也就这样做,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首先, 拳棍交加, 进行一次暴风雨般的皮肉洗礼, 风雨过后, 孩子还弄不明白为什么受了这般皮肉苦态度态度, 总是埋怨父母不喜欢他, 甚至怀疑是否亲生。粗暴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 (1) 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 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 有损身心健康, 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 (2) 孩子因慑于暴力, 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 久而久之, 容易养成说谎话, 不诚实的恶习; (3)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 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的人。

二、家长应学习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来承担, 而父母亲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由此可见, 父母亲教育方法与父母亲的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要提高人口的素质, 促进社会教育化、学习化, 必须加强对家庭生活的科学指导, 使家庭生活能形成一个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 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地教育子女, 让孩子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认识周围的环境。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 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耐心教导, 不做违背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事。在家里, 从小事做起, 加强各方面的能力训练, 听从父母的教育, 尊敬长辈, 并在家里的交流中, 训练他们的语言交流的能力。家长对孩子重复犯错, 也要耐心指导, 给予多次改正的机会。平时, 在家里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怎么做, 家长首先怎么做, 事事起表率作用。培养孩子勤劳、勤俭、不讲吃穿、不攀比的好习惯, 让孩子在家长??第一位教师面前受到良好的教育,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 父母应避免以下情况:

1、过分保护, 从小娇生惯养, 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

2、父母在教育时过于严厉, 甚至子女稍不服从就挨打, 不给饭吃等。

3、对子女过分干涉。不给子女以信任, 甚至成年后还要干涉他们的生活。

4、经常包庇子女的缺点和错误。

篇4:孩子情商教育从现在开始

孩子们到了5、6岁,感情上发生了变化。他们逐渐超出了低龄儿童的喜怒哀乐,感情生活变得日益复杂。

低龄儿童不在乎阅读的方式,也不在乎流出的鼻涕有多难看——但五六岁的孩子就开始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需要采取的应对方式。尴尬、笨拙、内疚、忌妒和寂寞等不熟悉的感情会困扰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甚至给他们带来恐惧。

一位母亲发现,当舅舅两岁的儿子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她不曾预料到的是,妈妈对小弟弟过于热情,五岁的女儿就对弟弟突然产生敌意。妈妈的态度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这位妈妈告诉我们:“女儿承認自己对弟弟非常生气,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经过一番委婉的询问,妈妈发现女儿是有了一种不安全的感受——并不是关于小弟弟,而是关于她自己的地位。她是家里唯一的宝贝,而现在却有人和她分享母亲的爱了。

五六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律与相互合作很重要。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他们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感情。受到父母情感教育的儿童,举止更得体、更能在烦躁时克制自己,而且注意力更易集中、更能在交往中形成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也更好。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正在发展与朋友密切相处的能力,这也将对孩子的成长有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五岁时能体察到他人情感的儿童,四年以后也很少会在行为或学习方面出问题。因为要理解别人的意图,首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情感。

父母怎样才能教孩子培养感情技巧,为孩子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帮助呢?专家们提出了如下策略:

表达自己的感情。这样做可以向孩子表明,感情是重要的、值得探讨的。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对于明天的演讲,我感到很紧张,我觉得散步会让我放松一些。”

全面地关注孩子的所有感情。关注孩子微妙的感情波动,如失望或担忧等,在他们体验到这种感情时帮他们识别其他的情绪。

善于理解。向孩子表示你能真正理解他的感情。对于他的忧虑或怒气,你可以平静地表示没什么大不了的,从而帮助他冷静下来,但这样做可能会让他怀疑他判断自己感情的能力。

说明消极的感情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你可能没法准确区分如下感情:生气、忌妒、贪婪和不礼貌。你可能会说:“我明白,在公交车上小朋友不愿和你坐在一起,让你觉得受了伤害,觉得寂寞了。”然后再解释说,“不过,忿忿不平地叫他的名字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你还有不同的办法吗?”

描述感情。可能你要花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发现,孩子的动怒是因为别人不让他休息。但你让他学会对自己的感情加以描述有助于他找到自我控制的感觉。当您的孩子使用一个单词来描述自己的感情时,就表明他的两个脑半球都在工作,并可以帮助她将注意力集中到所处的情景中,使之冷静下来。

建立感情词库。如果教会孩子明白一些具体的词汇,如“失落”、“内疚”或“孤立”等,有助于你的孩子从一种混乱的恐惧感情状态中走出来,进入正常的可以说明白的生活状态。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感情,孩子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有时他也会自言自语,自我安慰:“小鹏想让我忌妒他,我才不呢,我要离开这里。”

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案。孩子一旦了解到他感情的来源所在,感情的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了。他可能会认识到自己感觉寂寞的原因是小朋友不愿和自己玩,而不只是自己感觉“很糟”。你可以帮助孩子寻求下面的解决方案:让他给朋友打个电话,或者去拜访邻居。他下一次感到寂寞时,就可能会利用这些思想来解决问题,不再需要依靠您的帮助了。

表达感情ABC:创建感情ABC。为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的感情,可为每个字母确定一个表示感情的单词:A代表忧虑、B代表勇敢、C代表自信等等。

篇5: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

教育孩子,一定要让他学会吃苦耐劳。在西方国家,都不把家产留给孩子,而是贡献给社会。甚至孩子十八岁后,就要独立了。所以西方人生活比较富裕,也有这个原因。那中国人很喜欢把家产留给孩子。这其实也是不好的。花的是父母的钱,用的是自己的福报。这一点很重要的。

要让孩子受些苦,这也是有智慧的爱。自己也不要有享受的心态。不要有轻松的,享福的心态。像世界上顶级的富翁,许多都是从苦中来的。那高僧大德,他们能成就,也是从苦中来的。受苦,其实是了业。过去造下的恶业现前了,那苦就现前。

在父母溺爱下,孩子从小就不受苦。那长大后会如何呢。嫁人前,一点都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帮父母分担烦恼,到了结婚后,又不懂的孝顺公婆长辈,那在孝顺上就有缺,以后生活就会很苦,就要把这个苦也补回来。所以说,不会因为你爱你的孩子,上天就不会让他受苦拉。大道无私。人要大道无私,不自私,不私情,才能和道相应。想要让孩子有出息,就好好教导,要珍惜福报,要多培福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篇6:顽皮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

为什么孩子会不听话

孩子在两周岁前后,会开始变得不听话。两三岁的孩子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调皮了,并且“犟”了,有自己的小想法。这种不听话有三方面的原因。

1.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孩子的自我意识在满两周岁之后渐渐觉醒,对“我”的力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会更加自主和积极地去参与活动。孩子想要参与所有事情,但是往往和家长的想法、做法相违背。如果家长勉强孩子,孩子就会反抗,并且内心会受挫,“不听话”由此产生。

2.宝宝的好奇心得不到满足

孩子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喜欢接触任何事物。如果家长对此不理解,并且认为孩子是在调皮,对孩子的活动进行制止,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话孩子就会不高兴也就不愿意听话了。

3.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孩子的活动能力也在增强,因此十分希望能够有更大的独自活动的空间,所以会一个人不断尝试新鲜的事物。此时,倘若家长制止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感觉不满,也就变得不听话了。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

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耐心地劝解孩子,不要和孩子对峙,不然结果不是家长向孩子妥协,助长孩子遇事不满意就哭闹的任性脾气,就是家长忍不住打骂孩子,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伤害。

1.转移孩子注意力

孩子都会有逆反心理的时候,喜欢和家长对着干。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一定要耐心教育孩子。如果沟通半天也没效果,要做些别的事情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然后过一会儿再来教育孩子,效果会更好。

2.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不听话通常由一些特殊原因或者内因所致,因此家长一定要好好观察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解析,从而找出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如果孩子受了委屈,不高兴,但是又不说,没有办法缓解,可能会通过和家长对着干来发泄。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消极的情绪。如果孩子生病了感觉不舒服,但是家长们没有察觉,还像往常一样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很“犟”。

3.给孩子制定一定的规则

制定明确规则是一个好办法,但是要保证孩子能够理解。例如告诉孩子““过马路时一定要抓紧大人的手”。如果孩子不习惯服从这些规定,家长就要再想办法。例如,孩子因为感觉自己被忽视而欺负妹妹,就让他帮妹妹洗澡、吃饭,然后找一段时间和孩子单独相处。如果孩子因为害怕黑而不肯上床,那么可以在孩子的床头留下手电筒。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吗

尽管打孩子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影响。但是有会出现不得不通过体罚来教育孩子的情况,不少家长会因为一时生气而打孩子。家长要学会掌控住情绪,尽量避免打孩子,可以借小朋友不听话带来的自然后果来教育他。

1.尽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

最好的状态就是不要体罚孩子。如果孩子犯错了,家长不要一时冲动就打孩子,因为如果打孩子往往会有反效果。可以将内心不满的真实感受告诉孩子,例如对孩子说:“你的做法让我很失望!”“我现在真的很难过!”。不仅能够让自己的心情平复,而且可以让孩子换位思考,自我反省。

2.用自然后果惩罚孩子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用过于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来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可以教会孩子如何修正错误。例如,将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孩子还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到自己的错误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会深刻反省,避免今后再犯这样的错误。

3.用间接的方式惩罚孩子

家长不必过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错误,而是通过给孩子警告的眼色、缩短孩子看电视的时间等方式来让孩子吸取教训。例如,孩子没有整理房间就没收孩子的零食。家长最好明确告诉孩子今后应该怎么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保准,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4.打孩子时不要情绪化

多次警告后,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家长需要平复自己的情绪,沉着应对。如果情绪失控的时候打孩子,不仅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孩子会感觉内心受到伤害。在这个时候,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愤怒的情绪,而无法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5.让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

如果不得不打孩子,需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挨打以及打多少下,如果下回犯错误应该怎么做。

不要打得过重,也不要把打孩子当做发泄的途径,更不要还没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家长打完后一定要告诉孩子“打你我们也很难过”。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尽管他做了错事,但是父母的爱不会改变。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这样的错误。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小于两岁的孩子由于各方面发育未成熟,没有规则意识。这个时候通过打来教育孩子,不仅没有效果,还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当孩子渐渐长大,不仅自我意识得到发展,自尊心也逐步增强。六岁的孩子已经明白道理,所以家长凡事要将理,切勿随意打骂。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1.立规则

不理解或者已经将行为规则遗忘的孩子往往就会不听话,不愿意和家长配合。此时,请家长再次提醒让孩子明白,切记表情要柔和、态度要温和,明确提出或说明你的要求。家长不能抱着孩子不听话的心理来向孩子做出说明。例如对孩子说“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听话”。这样孩子反而会更加调皮和执拗。

2.作榜样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尽管知道指示和规定,但是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没有行动或者没有按指示做,家长就会觉得孩子不听话。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还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例如:如何坐好,如何收拾房间、如何摆放物品等。

3.严肃谈话

家长打骂、处罚孩子时常常会带有愤怒、疲倦之类的情绪,孩子不仅身体上会痛苦、心理上也会害怕,意志上也会受到压制。因此,孩子很难接受父母的长篇大论,也不懂得反省自己,至于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更难了。家长应严肃地和孩子来一场交谈,要让孩子明白道理。先让孩子停止自己的行为,到角落和孩子交流,这样比起打骂惩罚孩子,更能让孩子思考反省自己的行为。

4.耐心纠正

孩子的行为有累积的过程,不良的行为会演变成坏习惯。反之亦然,纠正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请多一些耐心。如果孩子不讲道理或者有其他不当行为,家长不可以任其发展,要随时纠正孩子的行为。若是家长缺乏耐心,孩子的不当行为会加剧。

5.家园配合,共同教育

实际上,孩子拥有较强的自尊心和社会意识,对荣誉也很在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在乎老师的看法。因此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如果孩子在家睡觉不乖,老师可以让小朋友讲一讲自己在家中的情形,并且表扬那些按时睡觉的孩子。

这样做反而比反复叮嘱孩子更有效果。

孩子不听话是父母不会说话吗

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的自主意识也会增强。如果家长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加注在孩子身上,总是命令孩子去做事情,恐怕无法达到效果。家长要多表扬和肯定孩子,不要经常批评孩子,要以平等的心态和孩子交流,学会和孩子换位思考。

1.尊重孩子,在和孩子说话时切勿忙着其他事情。

2.要明白孩子的行为的意义所在,并且将孩子想要说明的意思表述出来。

3.如果孩子有情绪,家长要先对此表示认可与理解。

4.当家长拒绝孩子时,要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和孩子讲话时态度要温和。

篇7:寻找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所学校的“小升初”衔接教育实验

“小升初”后的学生“两极分化”一直是备受教育界内部关注的现实问题。究其缘由,皆因“突变”:小学生跨入初中大门,心理特征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独立、半依赖等错综交织的状态;要面对新学校、新老师、新同学、新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方法,功课门数多了,内容多了,难度大了,要求高了;初中老师不再保姆式地扶着走……

面对种种突变,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出现了:不少学生因为生理、心理变化较大,与家长、教师和学校的冲突增多,学习困难学生增加;初中教师抱怨:“如今的小学素质教育、愉快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学生的基础、能力和习惯却没有得到稳定的发展……”

以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东区,一所民办机制的十二年制学校,开始了一项工作――在小学五年级学生中招收两个班,进行“小升初”衔接教育实验。让“突变”变“渐变”,缓坡上升,给师生双方提供更加合理与科学的成长历程。

黄悦是连续两届衔接班的语文教师,原来一直在中学部任教。刚一接手,遇到的`问题是:学生学习习惯差、知识不牢固,预习、复习都很不自觉。面对这样的现实,黄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小学教材的内容到小学教师的授课方式,从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心理到自身的教学素质、管理品格,都一一作了比较与探索。黄悦认为,“长期以来,小学与中学教师的沟通是脱节的,衔接实验班最主要的工作是达成小学与中学教师之间的融合。”

支伟力有过6年初中教学、小学教学的经历,作为连续三届衔接班的数学教师,他对即将面对的问题,心中早有准备。对小学和初中他都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所以,支伟力在班级教学中提倡“快速与高效”,加快做题速度,训练注意力,将小学生的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一学期后,90分钟的试卷,学生40分钟就完成了。他认为,“过去,对小学生多多少少有些宠着,哄着,其实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关键是用什么去调动与激励。”

一年多来,平行班的班主任老师张惠也经常到学校的初中部听课,既了解初中的授课内容,也感受初中的教学节奏与方法。除此之外,她还常与初中部的教师进行漫谈,比如,小学与初中教材上的衔接是否合理?等等。张惠认为,“小升初”现在存在的尴尬,应该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改变,所以在衔接问题上,教师是关键,教师应该主动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篇8: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激发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梦想是实现的开端。人生要有梦想, 梦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 就不会向前迈进半步, 只能在路上不断地徘徊, 就像拉磨的驴子, 结果只能漫无目的地生活。人类是靠梦想在活着, 只有梦想, 才能有温暖!只有梦想, 才使人有力量!所有的成功者, 都是在执著的奋斗中, 靠着顽强的信念在实践着自己的梦。没有梦, 就没有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每一个人成功的取得, 都离不开对平凡生活的超越, 只有朝着既定目标锲而不舍去奋斗的人, 才能成功。

幼儿的幻想、梦想特多, 他们会眨着明亮的眼睛, 向你提出许多离奇怪异的事情和想法, 异想天开是他们的特点。我喜欢孩子们的这种幻想、梦想。伟大的科学家们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看了“神舟九号”上天,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我以此为主题展开探讨, 孩子们的兴趣很高, 提出了很多想法, 有的表示长大后也要去宇宙, 有的表示也要造神舟, 有的幻想着去寻找适应人类生存的另一类星球……听到这些天真可爱的想法, 我仿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2.要有一颗进取之心。争强好胜的进取之心, 可以说是人智慧的源泉, 它犹如从一个人的灵魂里高竖起这个世界上的天线, 通过它可以不断地接收和了解来自各个方面的信息, 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充实、更有力量。有了进取心, 我们生命的航船在未来的岁月里就能“乘长风, 破万里浪”。有了进取心, 我们就能永远像保尔那样在死神和病魔面前保持“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乐观。如果失去了进取之心, 哪怕他还是一个只有几岁的儿童, 那他的心灵也一定会布满人生的暮气和老态的皱纹, 躯体只不过是埋葬其灵魂的一个活动坟墓。所以, 培养具有争强好胜的进取心, 非常重要。

进取心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一笔用之不尽的财富, 是我们的生命之轮能够破浪前进的动力, 是滋润着我们生命和心灵永远不会走向衰老的青春之泉。

二、让孩子的生活亮起来

1.战胜自卑, 建立自信心, 寻找快乐。如早上小班幼儿在平衡练习时, 大多数幼儿都一个跟着一个大胆地在平衡木上行走, 轮到枭枭时, 他一开始站着不动, 老师拉他都死活不肯上去, 好不容易把他抱上平衡木, 他还小手紧紧攥住老师的衣服, 小脸憋得通红, 差点哭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 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屈辱与荣耀, 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成功的经验可以使儿童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成功的次数越多, 儿童对自己成功方面的评价就越高。所以在平衡练习中, 一开始, 我只让幼儿在活动场地上走平衡线。然后, 提供不同高度、宽度、坡度的平衡木, 让幼儿自由尝试, 接着请平衡力较好的幼儿进行示范, 再由教师把走平衡木的动作要求示范给幼儿, 引导幼儿进行“过小桥”的练习。慢慢地, 枭枭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对自己产生了满意的态度。

2.播种善良, 才能收藏希望。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称善良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 它可以使盲人“看到”、使聋子“听到”。心存善良之人, 他们的心滚烫, 情火热, 可以驱赶寒冷, 横扫阴霾。善意产生善行, 同善良的人接触, 往往智慧得到开启, 情绪变得高尚, 灵魂变得纯洁, 胸怀更加宽阔。与善良的人相处, 不必设防, 心地坦然。播种善良, 才能收藏希望。在平时的教育中, 我很重视培养幼儿具有一颗善良之心。

不久前, 我班上的一个小孩家里的生活贫穷, 所以我为他添了几件衣服和一些学习用品, 孩子们看在了眼里。自由交往时, 大家都非常关心他。于是, 我提议在班里开展“送礼物, 献爱心”的活动。过了几天, 我打开爱心盒一看, 原来塞满了孩子们送给这位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和小玩意儿。引起我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位平时爱捣蛋, 非常调皮的孩子, 他送的东西最多。真看不出来, 他有一颗强烈的爱人之心。趁此机会, 我大力称赞了他, 而且小黑板报上写上了他的大名, 加上了一个大大的五角星。真是有用, 他那爱捣蛋的习惯也渐渐改了。只有善良的品质才会拨开人生中最阴暗的日子, 所以希望每一个孩子能记住“善良”二字, 并付诸于日常行动中。

三、让孩子开心地拥抱生活

1.点燃孩子爱的火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旋律, 人们听来都耳熟能详;爱的旋律, 滋润和激励着新时代的师生们。小军是我班上小有名气的“调皮鬼”, 大家一向对他持“惹不起, 躲得起”的态度。一次午餐时, 他主动要为孩子们分碗、发筷子。这下全体孩子瞪大了眼睛:“鼻涕快掉进碗里了, 我是不要吃了。”“老师, 他的手太脏了。”……小军当即怒目以对, 似有想“教训人”的架势。小朋友们的目光齐刷刷地看着我, 迫切地希望在我身上找到庇护与答案来。我针对小军当时的表现, 因势利导地说:“你想到为大家服务, 多了不起啊!我们让他擦干净鼻子、洗干净手再给大家拿吧。”小军乐滋滋地用餐巾纸擦掉鼻涕, 洗好手再去分碗、发筷子, 孩子们向他投去赞许的眼光。是啊, 只有把爱带给大家, 才会得到大家的理解和支持。

2.让孩子学会宽恕。如在课堂内, 教师看到幼儿玩纸后, 将废纸胡乱扔在地上, 一般情况下, 我们肯定会上前制止, 对他们说:“不要乱丢废纸!请把废纸捡起来!”但我们不提倡这种方式, 我们的幼儿还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炼, 他们的心理比较稚嫩, 对于他们的一些犯错行为, 我们不能给予狂风骤雨式的批评。首先我们自己要有宽容的心态, 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引导他们, 鼓励他们:“比一比, 谁捡得最快!”当孩子们快乐地捡完废纸时, 再随机引导、教育。

斯特纳夫人说:“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我想, 这颗思想的种子正是来源于生活。品德教育源于生活, 是具体化和个性化的“怎样做人”的教育。新纲要的实施给幼儿园的德育开展带来了新的气象, 使孩子们在学习中找到了通向生活的道路。在多彩生活中, 孩子们不仅收获了快乐, 也收获了成长的体验, 得到了生命的发展。

篇9:打孩子是极端错误的教育方式

打孩子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什么伤害

显而易见的是身体方面的伤痛,父母盛怒之下往往掌握不好分寸,非常容易给孩子带来生理方面的损伤,比如扇耳光造成鼻腔出血、牙齿脱落、听觉神经损伤,打屁股则会因皮下淤血而导致肾创伤,严重的会通过坐骨神经影响脊椎,造成脑干损伤。打其他部位也会导致骨折、出血、休克等伤害。

也有一些案例说明打孩子会引起更加严重的后果,比如伤害脊柱导致下肢瘫痪,甚至有把孩子打死的,而且有时候都不是因为打的时间长、手段残忍,而是孩子非常娇嫩,用力推一把撞到什么硬物上,就很可能导致悲剧的发生。

更加严重的伤害则是心理方面的,打孩子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伤害了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后患无穷的。

打孩子会给孩子心理带来哪些不适

首先,打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恐惧,而这恐惧的制造者又是自己最亲近的父母,这使得孩子丧失对父母的信任,继而丧失对整个环境和他人的信任,缺乏对生活和亲人的信任,则是抑郁症的缘由之一。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即便成年后也不敢跟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因为他们惧怕对方的愤怒,一旦谁对他们生气,他们就害怕得不得了,以为对方会冲过来打他们。这种心理阴影使得他们无法建立和维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难以维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其次,打孩子会在孩子心中产生极大的愤慨,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心理辅导,这种愤慨会伴随他们一生,并且在每一个适当的关口都跳出来侵扰他们的生活。

父母打孩子,孩子心中种下愤怒的种子,他们又不敢对父母宣泄这种愤怒,因为那会招来更厉害的打,所以只能默默地忍受着。但是这股怒火早晚会找到出口的,他们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发泄愤怒。也许他们会在青春期的时候反抗父母,因为那时父母打不动他们了,他们也不需要依赖父母而生存了;也许他们干脆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以惩罚自己来惩罚父母。

尤其是女孩子,当父母不尊重她的身体时,她也会鄙视作践自己的身体。小时候挨打多,尤其是挨父亲打的女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性方面过于开放。在婚恋关系方面,她则容易找到脾气暴怒的配偶,甚至是暴力的、打老婆的男人,因为在她心目中,男人就是对女人施暴的。

最后,打孩子并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孩子小,你打他,他畏于你的强大而屈服了,但并不理解为什么。而且他以后会为了躲避体罚而用遮掩和撒谎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你和他之间互通有无的交流渠道从此被堵死。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他从父母身上学会了以暴治暴,任何事情不用讲道理,谁力气大,或者谁的脾气大谁就赢,以恐吓威胁武力制服他人,这样的人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怎么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呢?

用暴力控制孩子的行为,立竿见影的效应是短期的,因为孩子很快就会长大,很快就不服打了。对于这样的家长,等到有一天,打不动孩子的时候,甚至孩子都能把你揍一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尝试用温和的教育纠正孩子的错误

实际上,孩子的很多“捣乱”行为,都是因为他有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是因为父母行为的不当而引起的。只要耐心倾听孩子,找到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并且恰当地满足这些需求,孩子就不会跟你捣乱了。被充分倾听和理解的孩子,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是不会把跟父母较劲当作一门武器来使用的。父母怎样尊重他,他也会同样尊重父母和他人。

另外,很多时候,父母看孩子的行为不顺眼,不一定是孩子真的做了错事,而是父母怀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和要求,是孩子达不到的。父母跟孩子产生矛盾,往往不是孩子跟父母较劲,大部分时间是父母跟孩子较劲,一定要孩子服从自己,否则就感觉没有尊严。说不服就动手打,总之是要求孩子遵从成年人的意愿,而不是尊重孩子的生命,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和交流。而且,父母对孩子暴怒,往往来源于内心的恐惧,这些恐惧则因人而异。对一个情况是否生气,是每一个人的选择。没有人能“气”着你,是你自己选择生气与否。

“成器”的孩子往往没有成为“他自己”

中国的传统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君令臣死,臣不死为不忠,父令子亡,子不亡为不孝,宣扬的是一种愚忠愚孝的奴才式服从。孩子对父母要无条件服从,儿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可以随意处置,用武力来制约孩子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被打成“器”的孩子,对其是否“成器”的衡量标准,也来自成年人,也就是说,成年人通过打,把这个孩子塑造成了他们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而不是让这个孩子自由发展成为生命自身本来的样子,这个孩子没有成为他自己,他只是成年人实现他们理想的工具。

当其它教育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

所谓教育方式不起“作用”,是因为成年人设立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不起作用的时候,成年人需要退一步想一想,我为什么如此执拗于这个目标?如果放弃的话,又会怎么样?这个时候,内心的恐惧往往就会跳出来说话,一件小事无限扩大,成年人的想象展翅高飞,飞向遥远的未来——“他如果这样下去,今后可怎么得了”云云。

我们成年人需要正视自己的内心恐惧,看看自己到底害怕什么。如果我们放下内心的纠结,真正把自己交给孩子,仔细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需求,并运用我们的智慧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剑拔弩张的场面了。

篇10:现在孩子的教育方式

一、不要包办孩子

包办孩子是指父母代替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一切事情, 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 从而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越来越严重, 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都进行娇宠。从婴儿期开始, 家长们尽其所能, 对孩子是慷慨大方, 吃、穿、玩、用样样俱全, 基本上是孩子要什么家长给什么, 并且攀比之风日盛, 并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情感上, 则过多的爱抚, 对孩子是百依百顺, 无论何事全部包办代替, 无所不到, 无微不至, 并过多保护, 不许孩子接触任何能造成伤害的物体, 孩子稍微有疾病, 则小病大恹, 无病猛补;孩子先行, 多人防护, 甚至想把孩子放在无菌环境中抚养。

二、解决策略

父母应该给孩子更高层次的爱, 这是应该的。但是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经验,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自己去避免挫折, 这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尤其是独生子女, 更要有意识让他们在成长中受一些生活的挫折和体验, 这种心态的变化对子女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若孩子提出无理要求, 父母坚决反对, 不要使孩子错觉, 误认为苦恼有效, 应设法利用孩子易于转移注意力的特点, 寻找周围的新事物来吸引他们, 转移他们的视线, 带到新的环境, 使其情绪慢慢消失。

(一) 教会孩子独立

1.让孩子参加家务劳动

不少独生子女的家长, 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劳动习惯和培养。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太多, 剥夺了孩子自我锻炼的机会, 培养的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劳动观念丧失, 依赖和索取心理滋生, 生存能力弱化。对此, 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让孩子参加劳动, 一来可以使孩子从家务劳动中体验到责任感、自信心和独立性, 二来能使孩子变得聪明, “收视闹得老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让孩子动手操作促进智力发育。

2.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 做父母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在他生活的范围内自理, 给孩子在家里设置单独的区域, 让他们在区域中学习东西的摆放, 活动进行由幼儿自己做主, 给他们一种小主人翁的感觉, 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体验的乐趣。不要怕他们失败、碰钉子, 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茁壮成长起来。因此, 家长从小就要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动手自理能力, 让孩子从小得到锻炼的机会, 并调动他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 在生活中获取知识、指挥、发展的能力, 从而创造自我。

(二) 学会与孩子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信任、关怀、友谊是教育孩子的基础, 亲情的温暖比严格的管教更重要。一位教育家曾经说:“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 就是与孩子谈话。”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谈话中不知不觉地获得。假如孩子不同意你的看法, 也要认同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 举出具体事例支持自己的想法, 坦诚地分析双方意见。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 不压制孩子的思想, 自然赢会得孩子对父母的尊重。讨论一下:大家厚腻的感受, 有哪里做得不好, 再想想向孩子应该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诱导孩子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通过深刻的思想解决问题的机会, 增加孩子自信心, 获得良好的感觉, 更愿意与人交流!

(三) 教会孩子保护自己

环境的创设都是为了使儿童有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有助于孩子的健康, 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使儿童顺利地生活。知识经验的缺乏, 会造成儿童危险事故的发生, 应该做到必要的防范意识:让孩子能说出家庭住址和电话;在游戏活动中注意自己保护自己, 如不自己过马路, 要有家长带领, 红灯停绿灯行;不与陌生人走, 不给生人开门, 不吃陌生人送给的食物;在乘车时不要把头和手伸出车窗外;在公共场所不擅自离开大人;看电视要保持一定距离;在活动中不会玩某种游戏或不会操作时, 不要发脾气或执拗行为, 应主动请求别人帮忙或指导等等。

篇11:对孩子唠叨是最笨的教育方式

妈妈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孩子竟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你还敢顶嘴,我这么辛苦赚钱还不都是为了你,不好好读书,长大你能做什么……”小海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低着头听。“我躲藏过、哭闹过,有时我想只有永远离开才能解脱。”小海显得很无奈。

对于母亲的唠叨,有的孩子会心情不好;有的会进行反抗,不再尊重父母;也有的学会了阳奉阴违:“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根本不当一回事。”谈起妈妈的唠叨,正在读初中的小丽说:“起初妈妈唠叨的时候我很反感,现在干脆不放心上了。我不想听时,就说自己要学习。随便她去,我全当没听见。”

长期以来,“爱唠叨的父母”一直是亲子关系中矛盾冲突的主要原因。听多了重复单调的话,孩子首先会产生心理疲惫感,进而产生厌倦感,接着就是满不在乎,可以说,“唠叨”的正面效果微乎其微,而负面效果却可能呈几何倍数增长。

调查表明,青少年对父母最不喜欢的行为就是“唠叨”,而且这并不只是中国的“特色”,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全世界的孩子们都是如此。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而反抗的现象,在心理上叫做“超限效应”。

这种“超限效应”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下面这几个孩子的心声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大人的唠叨是何等的反感:

A妈妈总是唠叨,一件事可以唠叨一百次,烦死了。我只是一次没考好,她就可以一直说,说到全世界都知道我考得不好,即使下次我考好了,她还要说。我都烦死她了。但是我顶嘴她就说得更起劲,我就不说,也不理她。

B自己看图画书入迷时妈妈突然喊,让我写作业,我向妈妈保证十分钟后就做作业的,可妈妈不到三分钟就又来催我,还不停地数落。有时候真想自己有一种魔法,把妈妈变成小孩,把我变成大人,让妈妈也尝尝被唠叨的滋味,也知道知道我的心情。

C妈妈有时候唠叨,也不分青红皂白,还冤枉我,趁妈妈不在时我就找没有生命的东西砸碎发泄。

D我的妈妈真没劲!昨天早上,我刚要起来,妈妈不停地喊我。一遍就行了,可是一遍又一遍地喊,多让人心烦呀!她越叫我起床,我就偏不起来。其实我本来就要起来了,如果妈妈不那么爱唠叨,或许孩子就不会有那么多問题了。

其实,唠叨是一种变相施压,父母利用孩子的弱点和权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求孩子达到自己的意愿行事的目的。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他们总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事情,父母的唠叨和干预破坏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必然激起他们的强烈逆反,从而引起他们的反感。

特别像小海这类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他们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不得家长的过度唠叨。青少年阶段是处于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阶段。他们要自我发展,但是知道还离不开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他们认为自己会有很强的自制力,想干出一番名堂,但是也知道,由于知识面的缺乏,还要去继续学习与奋斗。在这样情况下,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种闯荡的特点,当然还有一种自闭的特点,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同龄的孩子,而不愿意告诉家长。所以当家长过度询问和建议,即使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作怪,嘴上说的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小梅这种青春期逆反心理(离家出走是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冲动表现),是青少年阶段正常的心理状态,家长不必过度惊慌。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有: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其二是急于求成;其三是不懂得倾听和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对孩子总是不放心,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导孩子,不自觉地一次次地重复,错误地认为,一次不听,就说两次,两次不听,就说三次,只要自己多说几次,他们总会听进去吧。

这恰恰忽略了孩子是一个有主体意识的人,别人的话要通过他的消化才起作用,而且孩子对事物逐渐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的观念、习惯和孩子往往有很大的差异。父母不懂得耐下心来听取孩子的意见,一味的灌输、强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结果导致“说了没效果、没效果更要说”的恶性循环。

那么,父母该怎样避免对孩子唠叨呢?

1.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适当督促,少批评;相信孩子喜欢美好的东西一渴望成功:相信孩子有向上之心并能够自己要求和管理自己,适时适度的引导孩子,响鼓无需重锤。孩子做得好,要多表扬多鼓励,不要动辄批评孩子,孩子的事让孩子做主,尊重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

2.不信口开河,不强行命令,不事事叮嘱,多和孩子讲悄悄话。

3.就事论事,抓大放小。直接面对当下的问题,就事论事,用尽可能简明的话语来表达,孩子忘记了什么事,我们就摇醒他;孩子做错了什么事,我们就告诉他错在何处,可说可不说的就不说;同时有好几件事要说的,就拣一件最重要的说,其他的事情等这件事结束后再说。

4.适时放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包办代替,不监督孩子,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让孩子管好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做自己的事。

(编辑徐雅维)

上一篇:深圳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下一篇:鄂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