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2024-04-18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共11篇)

篇1: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这8个关键问题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它往往会在紧要关口成为孩子前进和幸福的羁绊。现在让我们赶紧来看看吧!

第—大关键问题 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第二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第三大关键问题 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用自信取代自卑

5.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第四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第五大关键问题 让孩子敢于梦想

1.有梦想才有创造

2.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善待孩子的兴趣

6.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第六大关键问题 随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弓l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第七大关键问题 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4.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5.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第八大关键问题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1.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2.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3.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4.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5.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篇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如果孩子由于生性好动、天真活泼而做了顽皮的事,他自己会后悔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意志力也日益增强,当他善于控制自己的时候,他会自己支配自己的良心,不会让那种坏的伙伴和外界的生活条件等等来支配自己。

——捷尔任斯基

人类有义务将最美好的东西给孩子。 ——佚 名

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孩子们对谎言或虚伪非常敏感,极易察觉。如果他们尊重你、依赖你、他们就是在很小的时候也会同你合作。

——甘地夫人

脱开了母亲的扶助,孩子才真正学会了走路。 ——佚 名

在我家里,关心别人是理所当然的`事。父母亲从小就向我们灌输,一个人既要有雄心壮志,又不能自高自大目中无人,自立自强是生活的基本原则。

——艾森豪威尔

尽管孩子们说不出,他们也能切身感受到父母的生活态度。与其用嘴向他们灌输正义良知,不如父母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身体力行来示范,可以说这才是最高明的方法。我认为:能够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归根结底,并不是教给孩子什么东西之类的教育技术问题,而是父母本身作为一个人,是否能有正确履行职责的生活方式问题。

——池田大作

父母是孩子们启蒙教师,孩子是母亲的一面镜子。 ——李岫云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

我们应该赋予子女勇气和自信,还要帮助他们加以发展,正如牛津大学巴利奥学院院长史密斯19xx年给英国首相的信中所写的那样:“心胸开阔,目光敏锐,热爱真理,就能抵制无理诡辩,陈腐信仰,哗众取宠和伪善之言”。

——甘地夫人

家中没有严父慈母之别,若说严,父母都严;若说慈,父母都慈。全家相处有如朋友一样。 ——福泽谕吉

篇3:论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

一、父母的良好形象和一致导向

这里所指的思想上的认识主要应当是以下的两方面意识。一方面是指家长对于孩子的榜样意识要到位。孩子和家长相处的时间要多于在学校的时间,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源,所以家长的举止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尤其是孩子往往将自己的父母作为自己的偶像,为此作为一名家长就必须要起到表率的作用,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要好好学习,那么作为家长就应当在孩子面前多看一些书,少玩一些诸如麻将一类的游戏,比如说,我们要求孩子要讲求文明礼貌,那么,就需要用自己的谦谦君子之风、温文尔雅之气、彬彬有礼之体,使孩子时时都能够沐浴在文明所赢创的和煦阳光之中,因此,榜样也好、表率也罢,主要就是应当强调家长对孩子施加正确的形象影响,起到“身教重于言教”的实际教育效果。一方面是指家长应当加强和老师的配合意识。“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老祖宗的经验告诉我们,家长和老师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当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双方应当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互补式的关系,尤其对于家长来说不能有过于依靠老师的心理,更不应当有怀疑老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不尽心的态度,确保家庭和学校都能够成为孩子接受正确教育的良好场所。

二、与学校和老师要经常沟通相互配合

再孩子到幼儿园特别是到学校后,父母要与老师经常沟通相互配合,这是确保对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政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对于家长来说应当积极主动和老师经常取得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采取电话沟通的方式还是书信沟通方式或是电信沟通的方式,都需要在每次沟通之前,把需要向老师了解的或者是需要向老师反映的问题理清头绪,做到表述清晰、主题明确,确保在与老师沟通时不会丢三落四或是不明要领,而因此达不到通过沟通所要取得的效果。此外,家长要重视及时准确反馈老师所询问的问题或是老师所反映的问题,确保老师在主观上顺畅和家长开展沟通协调。需要强调的是,家长在与老师进行情况沟通的时候,应当保持态度友好,做到“不以事喜、不为事悲”,即使遇有不随心不如意的情况,也需要保持良好的态度与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确实对老师在某一方面有意见或想法,也应当坦诚说出自己的看法,一定要避免发生不文明的纠葛,以避免影响到家长和老师之间今后的沟通。总体来说,这种沟通应当在相互信任、互相给力的基础上进行。

三、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要善于倾听循循善诱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绝不应当是单向的强迫式交流,而应当是双向的积极性的交流。要杜绝以下几种交流方式,一种是倾泻性的,也就是说只强调家长自己想说的,而不考虑是否能够收取应有效果,这样的交流只是由家长唱独角戏,“喋喋不休”成为唯一的表演方式,对于孩子是否听得进去,是否起作用,并不做为交流的目的;一种是随意性的,也就是想起来就说根本不做更多的思考,根本不做交流前的准备,特别是有的时候把孩子都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样的交流也就只会变成孩子的耳旁风了;一种是藐视性的,也就是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想法或意见,只求家长的一言堂,只强调我要你怎么做,由此在孩子的内心就买下了逆反的诱因。针对这些不可取的交流方式,我们应当提倡和实践这样的几种做法,一种是适时得当法,就是要把握好时机并考虑好所要采取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至于发生时过境迁后的效应削减,也不至于产生方法不当所引发的负面效应;一种是尊重倾听法;就是要予以孩子以尊重,使孩子在与家长交流时有人格上的尊严感,确保孩子能够形成愿意与家长交流的意愿,更进一步说就是要给孩子说话的权利和机会,并对孩子的正确意见给予足够的尊重;一种是表扬鼓励法,我们深信还孩子是夸出来的,所以,恰如其分的表扬和恰到好处的肯定,都将会给孩子形成自豪感从而树立起满满的自信心,同时也会拉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刺激起孩子们强烈需要交流的意愿,确保交流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对孩子的教育要耐心细心精心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时紧时松,不能随着自己的情绪来,需要做到“耐心”、“细心”、“精心”。

“耐心”并不容易做到,尤其是在觉得孩子有逆反心理后,父母极其容易对孩子“动粗”。也有的父母再孩子屡屡出现问题或学业成绩很难提高上去的时候,会产生教育孩子的焦虑心理,甚至于会认为孩子犟,怎么教育也“不进盐酱”,会产生急躁心理,更加不讲求耐心教育,这样的想法和作法要不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努力找到事情的症结,对症下药的效果会出现。

“细心”,就是要善于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中的不足或错误,并且对于别人指出的问题要虚心接受,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孩子能够得以茁壮成长起来。

篇4: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农村家长;教育;孩子;观念转变

一、不良家庭教育观念产生的原因

1.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源自家长自身素质

一些家长读书少、文化素质低,还有少数家长性格急躁、固执偏激,他们看问题目光短浅,不懂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只看到小学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都是去打工,不关心孩子上学,缺乏对教育全面的认识。

2.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受社会环境影响

部分家长看到有钱好办事,有钱很风光,于是认为知识多不如钱多,上学不如打工挣钱。在他们看来,能挣到钱就是本事,就会生活得愉快。身边有孩子上学半途而废,自家孩子辍学也会默许,不重视孩子品性、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注重教育投入。

二、如何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向学生家长讲解教育管理知识

在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时,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察觉到,这时候老师要怀着关心学生的满腔热忱及时家访,指导家长更新陈旧观念,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使这样的家长懂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智力比较差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补救的,也能够成就。相反,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使用方法不正确,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人成才的。

2.强化家长的教育责任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关爱缺失,孩子会前程暗淡。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品格与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只有让家长认识到肩负的教育责任,家长才会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问题、改进教育方法、更新教育新观念。

3.注重家长思想上的矛盾与转变

传统家长对待子女的教育与当下家长已经有着截然不同的改变,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对于素质教育的宣传,家长的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例如,传统的家长或对子女严厉管束,采取简单粗暴的体罚教育模式;或对子女过度溺爱,造成子女放任自流。而如今,家长更多地认识到家长和子女之间需要的是平等的交流,将子女看作是独立的个体,跟其进行沟通来取得良好的效果。对此,虽然多数家长思想上有一定认同,但在实际行动中仍存在矛盾,即家长和子女很难达成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青春期阶段,不懂得如何与子女进行沟通,而家长的期望也使得他们纵然想实行也力不从心。

当今的家长将子女送去学习各种特长,如乐器、绘画等,他们希望将来子女全面发展,而不像传统的家长逼子女在家里埋头苦读;他们理解子女学习各方面课外知识的需求并积极支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还鼓励孩子享受童年。但家长仍存在顾虑,唯恐自己的孩子在玩耍时,别人的孩子在读书,这样就会导致自己的孩子成绩落后,甚至导致上不了好大学等一系列问题。

4.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早发现早解决

老师教学生一时,要考虑学生一生。家长不良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工作中发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不正确,要及时沟通,及早去转变。这样做不仅是对孩子健康成长负责,也是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5+2=0”效应,说明了家校教育不合拍的严重后果。这方面若发现早、转变早,不良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就小,对学校教育影响也小。

5.引导家长走出素质教育的误区

学生素质的核心是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专心学习,要求孩子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让孩子走出家门,到室外与小朋友一起娱乐、游戏,学会交往、处理矛盾、知道是非、健康心理,还要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活动。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面对名目繁多的补习班,辅导班,不管教师的素质如何、不管有没有合法的行业资格和收费依据,只要你开班,我就让孩子参加。还有的家长认为艺术素养很重要,其它素养可有可无。寒假期间,学校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举办小学生棋琴书画和读书比赛,在器乐和声乐赛场上,家长、学生很多,有的一家三代都在现场,而在图书室、象棋围棋室,只有几个学生,不见一个家长。凡是需要花钱培养的才艺,家长都非常投入;而不收一分钱的阅读和下棋活动,很少有家长关注。所以有人说:在中国,只要是学校收费开展的活动,甚至是不收费开展的活动,一般都受到家长的抵制;如果是其它组织或者是个人举办的活动,收费越高家长越要让孩子参与。在我们瓜州就有许多培训班,没有一个不收费,但没有一个被家长曝光和举报,而且生意很火爆。相反,活动中心免费开放的图书馆、象棋围棋室,双休日只有一二十名学生参与,没有一个家长在门前接送孩子,与那些钢琴培训教师家门口车水马龙的情景形成巨大反差。

篇5: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时间:08月03日06:12 我来说两句

精彩世界杯 精彩进球视频 1、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上您。 2、我的眼睛并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3、家务总是繁多的.。我的童年是短暂的,请花一些时间给我讲一点有关世界上的奇闻,不要把我当作取乐的玩具。

【推荐阅读】>>>>孩子们成长中的28个烦恼>>>>最伤孩子的5句父母之言

4、我的感情是脆弱的。请对我的反应要敏感一点,不要整天责骂不休,对待我应像对待您自己一样。 5、我是“上帝”赐给您的一件特别礼物,请爱护我,抱我的时候要经常训教我所作的运动,指教我靠什么生活,训练我对人的礼貌。 6、我需要您不断的鼓励,不要经常严肃地批评和威吓。但要记住,您可以批评我做错的事情,不要批评我本人。

【推荐阅读】>>>>父母八种做法能使孩子更聪明>>>>让孩子记忆力出众的10种方法

7、请给我一些自由,让我自己决定有关的事情,允许我做错事或不成功,以便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有一天,我会随心所欲地、正确地决定自己的生活之路。 8、不要让我经常重做某件事情,我知道做事是困难的,请不要试图把我同别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相比较。 9、不要怕同您一起去度周末。小孩需要从父母那里得到愉快,正像父母从小孩那里得到欢乐一样。

篇6:父母要对孩子正确教育的漫画作文

记得上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让我们背乘法口诀表,以为我背的不熟,所以爸爸就给我做了一张乘法口诀表贴在铅笔盒上。

一天,数学老师说要考乘法这个单元,爸爸说:“考试了,乘法口诀我撕下来啦!”“嗯!”我爽快地答应了爸爸。第二天,考试成绩出来了,我考了89分,一看,啊!我错的全是口算题,回家要被骂了。“我回来了。”我有气无力地说道,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说道:“悦悦,数学考了多少?”我说:“考得不好。”爸爸说:“那考了多少?”我说:“89分!”爸爸生气地说:“把试卷拿给我看看。”爸爸拿过试卷说:“怎么错的全是口算题?”我不是贴了乘法口诀表在你的铅笔盒上吗?”说完,爸爸就打了我一巴掌,顿时,我的眼眶里的泪水就打起了滚,紧接着,眼泪就情不自禁的掉了下来,心里觉得好委屈,爸爸说:“现在会不会了?”我说:“会了。”爸爸说:“好,那我再出几道题给我做。”做完以后,爸爸看了一下说:“你根本不会,我不管了,你自己改。”到了很晚的时候,我居然睡着了,爸爸看时间晚了,就下来看看我又没有改完,结果一看我睡着了,就轻轻的拍了拍我的背说:“悦悦,悦悦,醒醒!”这时,我迷迷糊糊的睁开了眼睛说:“嗯!”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爸爸打我不是因为不喜欢我了,而是在教育我,不要偷懒,我知道虽然你是这样讲,但心里不忍心,话说到嘴边就咽下去了。

篇7: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对孩子很重要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 如何教育才是最合理的呢。有些家庭倡导爸爸妈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来对待孩子。

每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都是不同的, 如何教育才是最合理的呢。有些家庭倡导爸爸妈妈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来对待孩子。认为这样是最正确的。其实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这回让孩子有双重性格,时间长了,他便知道对待爸爸怎么办,对待妈妈怎么办。

有些家庭,因为父母不和,或是他们对孩子教育方法不同。所以有时爸爸说这么做,而妈妈就让那么做,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例如有的爸爸希望孩子学钢琴,而妈妈希望他能学画画,孩子最终可能什么都学了,但是这两样也许都学不精。所以父母在如何对待孩子前一定要沟通达成一致。

父母在宝宝面前意见不一致会使父母在宝宝的心中威信力下降,无法树立价值的权威。在孩子们心中,父母的话都是对的。如果父母意见不同,尤其在孩子面前吵架争执,会让孩子失望情绪。同时,这还会减弱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所谓自我控制就是指一个人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这需要从小培养。父母对孩子一致,他会很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行为对不对。停止或者继续自己得行为,从而培养了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建议不统一,模糊不清,孩子就更不知道自己改怎么做了,自控能力会不断下降。

篇8: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研究

1. 父母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

父母是孩子最初依恋的源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是孩子在世界上最早接触的和最亲的亲人。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必然会产生一种早期依恋关系,这种早期依恋关系着是否能够促进儿童愉快积极的情感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早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如果父母教养得当,孩子对父母会产生安全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相对较小;如果教养不得当,则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型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2. 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单方或他人的责任

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父母对孩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人照看,平时只管寄钱回家,一年半载才回来看孩子一次,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都不回家,这样的父母毫无疑问是在推卸其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才是最珍贵的爱。还有的家庭,虽然双亲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往往“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1]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那些不和妻子共同参与教育孩子的男人,也是在推卸他作为孩子父亲应负的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的缺失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影响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最久,他们往往把更多注意力花在孩子身上。让我们以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教师为例,一对父母教育1个孩子,假设他们一天分别对孩子投入100%的注意力,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注意力加起来就是200%,假设一个教师一天教育100个学生,他每天对每一个孩子平均分配的注意力就是1%。很明显,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率远远高于教师对这个孩子的关注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就相应要比教师大得多。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关注多的孩子,比受到父母关注少的孩子,在心理上更健康,行为表现更优秀,但是家长也要防止对孩子过度关注,以免适得其反。

二、造就有责任心的父母

1. 父母需了解教育学的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做丈夫或妻子。”[2]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有一本家长教育学,需要有一本关于家庭、婚姻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每个公民手边必备书……这门关于培养人的科学应当占到最重要的位置。”[3]年轻的父母需要跟随那些感情丰富、精力充沛、道德高尚的人,并且最好是已经建立幸福家庭且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而科学的经验的人,跟随他们去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恋人、如何使夫妻关系和谐、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等知识。与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人相比,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一定要好得多。如同一个学习过游泳的人一定比从未学过游泳的人更熟悉水性一样。

2.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何时都不要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够格的。”这话讲的就是不管孩子是否完美,父母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

许多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在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学习成绩好、没有任何疾病、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等条件下,他们才喜欢孩子;反之,则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

只有当父母无条件地、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地、无私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无条件地支持、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意见(包括表达愤怒和不满);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倾听孩子;不比较,不苛责……只有这样无条件的爱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自信、快乐和力量。父母只有这样无条件地爱孩子,才能赢得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尊敬。

3. 父母应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

当今社会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内心缺少关爱,容易孤僻、偏激、仇视他人、敌视社会。在单亲家庭中,与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不能做到给孩子完整的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畸形发展。

对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爸爸(妈妈)的爱,天空就比别人少了一半晴朗,只有当妈妈(爸爸)给予她更多,才能弥补这种缺失的爱。假如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在孩子能听懂一些简单的道理的时候,就有必要给孩子讲清楚他的“爸爸”。妈妈不用对孩子刻意隐瞒,把孩子当朋友,告诉他为什么要和他的爸爸分开。妈妈要用尽量平和的语言、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告诉孩子。在对孩子讲他爸爸的时候一定不能指责或抱怨他爸爸,不要说“他根本就不想要你”这类话,而是说“他暂时没有条件或机会来照顾你、爱你”,这样孩子内心里还会阳光,还能接受或期待他的“爸爸”,而不是担心或讨厌自己在爸爸眼里是多余的。

只有孩子觉得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俩仍然爱着他,他才有了爱的安全感,对人、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才能建立起来,心理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4. 父母要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越发复杂,孩子呈现的问题越多样,对父母提出的教育要求就越高。教育孩子是一门非常重要并且十分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一种成功能够代替孩子教育的失败。父母不断的提升与学习十分重要。

父母除了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品德不断地提升与学习外,他们学习孩童教育的途径亦非常广泛。例如,参加本地的家长学校、听各种教育报告和讲座;参加网上家长学校,学习网络分享的音频、视频和文章;或者与教师、同事、同学、朋友、网友等进行交流分享等等。通过学习,为人父母者,也提高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作用。

5. 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孩子的好习惯越多,成长越顺利,成才越容易。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强,养成好习惯就越容易,所以给孩子培养好习惯开始得越早越好,有些好习惯可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比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

孩子好习惯主要有四种: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阅读习惯。前三种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后一种关系到孩子的心灵健康。笔者认为,阅读习惯是这四者当中最重要的习惯。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农村的孩子普遍比城市的孩子自信心更低、见识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的天地更小、所接触的信息资源少、人力资源少、他们父母的眼界更狭窄。怎样做到既不用花太多钱,又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呢?办法就是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唯有自我阅读是没有门槛、不分阶层的。一个养成了终生阅读习惯的孩子,必定是一个见识广博、胸怀宽阔、内心强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最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盯着学校和孩子,还应该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父母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成为合格有责任心的父母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无条件爱孩子、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良好习惯、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并且要终生学习。

关键词:原生家庭,家庭教育,责任心,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篇9:浅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1.对孩子的爱,应是有要求的爱

父母长辈爱孩子,一方面应使孩子感受到:父母长辈是多么的疼爱我,我是多么的幸福。同时,家长要给孩子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父母长辈帮助孩子洗衣服时,可以请孩子帮助搬凳子、端水,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通过做这些事,孩子会体会父母长辈的辛苦,从而学会爱父母。

2.对孩子的爱,应是有分享的爱

有些孩子不愿意与他人分享,是因为孩子觉得分享就会使他失去他所得到的东西。作为家长应鼓励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有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识。在家里,家长还要教孩子给家人分东西。例如:当父母买回点心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让孩子分点心,先分给老人,再分给父母,最后才是孩子自己的。当孩子分东西给家长时,家长应高兴的接受下来,并表扬孩子真懂事,让孩子养成有好东西与大家分享的良好习惯。

3.对孩子的爱,应是注重情感的爱

孩子因为年小体弱,生活上一般需要父母给予照顾。有些家长便把对孩子的爱狭义的理解为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用物质上的满足,来表示自己的爱,以至于不惜自己节衣缩食,去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却忽视了如何从情感上给孩子以爱抚、同情、体贴和鼓励。家长只注重对孩子的“养”,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这就会导致孩子情感体验贫乏,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使孩子在情感上出现麻木、无知的状况。所以,父母长辈应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及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迷失方向。

二、孩子期望中的好父母

一般来讲,孩子都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最反感的是严厉粗暴、修养差、不通情达理的父母。通过大量调查发现,孩子最喜欢的好父母具体来说有以下一些特点:

1.不摆父母架子,理解尊重孩子

好父母既是孩子的保护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又施以必要的教育和引导。好父母是平易近人和宽容大度的,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够依靠的一座大山。父母的豁达、开朗、诚恳、宽厚,能够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倾诉机会,当他把心中的苦恼全部告诉父母时,会感到父母宽阔的胸膛是那么温暖、舒适、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孩子最渴望父母能真正走进自己心里,了解自己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喜怒哀乐,从而理解、支持自己的选择和追求。可惜很多父母并不懂得这一点。他们只关心孩子的生活、成绩,却不去了解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

2.善于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

罗素在《婚姻革命》中说:“如果想让孩子长成一个快乐、大度、无畏的人,那这孩子就需要从周围的环境中得到温暖,而这种温暖只能来自父母的爱情。”弗洛伊德也说:“一个为父母所特别钟爱的孩子,一生都有身为征服者的感觉;由于这种成功的自信,往往可以导致真正的成功。”夫妻恩爱,父母对孩子慈祥和挚爱,就会在家庭中造成融洽温暖的心理气氛,这样的家庭心理气氛必定会成为孩子身心发育最深厚的土壤。孩子得到关心和爱护,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就会心情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则影响孩子的发展,甚至会毁掉孩子一生的幸福。而营造温馨融洽的家庭气氛其主动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父母手上。父母的热情、幽默、机智、大度、活力、爱心、富有生活情趣是夫妻恩爱、家庭和睦的催化剂。父母对孩子的抚爱和关怀,势必会毫无遗漏地流入孩子的心田,深深印在孩子的心间。爱,是永远也不会被忘记的。根植于“父(母)子情深”基础上的家庭教育,其作用力也许是其他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的。

3.杜绝十种言行

好父母应是通情达理而不应是“厉害”的。厉害只能意味着蛮横、粗暴、无知,它只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反感和恐惧,而成为拒绝教育的阻抗力量,给父(母)子(女)关系带来隔阂,并印上父(母)子(女)感情交流的阴影。下面这十种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言行则应该永远从好父母的世界中消失。

(1) 恶言:傻瓜、说谎、无用的东西。

(2) 侮辱:你简直是个废物。

(3) 责备:你又做了错事,真是坏透了。

(4) 压抑: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6) 威胁: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 哀求: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 抱怨: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9) 贿赂:你若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

(10)讽刺:你可真行,竟能做出这种事。

良好的形象不是指长相的俊美,而是是否具备了作父母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状态,要知道孩子对父母的模仿学习是潜移默化的,父母的陈旧观念和不良习惯容易被孩子习得,而父母良好的性格品质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为此,父母应当经常调整自己,总是以理智、通达、自信、积极的状态站在孩子的面前。

4.真正关心和赏识自己的孩子

好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能否考上重点中学或者大学等,而且对孩子的心理、思想、个性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意识地帮助他改掉缺点。

但不少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的目光赞美自己孩子的优点,而是恨不得用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弱点,更可怕的是处处拿别人孩子的长处去比自己孩子的短处。一位初三男生说:“我爸妈老说我不好,动不动就拿我跟他们同事的孩子比:人家某某考了一百分,你怎么就考八十分?人家初一就入团了,你都初三了还什么都不是!人家这次期末又是全班第一!后来我对他们说,我这不好那不好,你们给某某当爸妈去吧!”孩子需要鼓励,需要肯定,需要赏识。父母用别的孩子作例子为自己孩子树立榜样,目的在于“激将”,而事实上却易导致孩子自信的丧失和崩溃,产生自卑心理。

5.给孩子过大压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孩子由于心理年龄特征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难以达到成人的高要求,因而常受到成人的否定。标准过高,孩子达不到,屡遭失败,会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使孩子得不到积极自信心形成所必需的成功体会,反而时常经历失败,使孩子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而走向自卑。

好父母,就应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实际情况,照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尊重孩子的意愿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预先设计的轨道成长,千万莫硬性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要求,还要注意给孩子减轻过重的精神压力。

篇10: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宝妈,为了上幼儿园的儿子淇淇转换全新工作岗位。喜欢和孩子人手一册一起读书,喜欢记录生活的点滴感受。带着淇回教室向老师询问下节课需要的教材,一转身碰上了他的同学安妮和她姥爷。

作为一名宝妈,为了上幼儿园的儿子淇淇转换全新工作岗位。喜欢和孩子人手一册一起读书,喜欢记录生活的点滴感受。带着淇回教室向老师询问下节课需要的教材,一转身碰上了他的同学安妮和她姥爷。刚打完招呼,淇就松开我的手,像向往常一样去拉安妮的手。许是有急事,姥爷抱起安妮疾步跑下楼去,安妮趴在她姥爷背上向我们挥手再见。看到此情此景,淇像受了什么刺激似的,也跟着狂奔起来,推开拥挤的人群,扶着楼梯的栏杆,边追,边撕心裂肺地喊:“ 安妮――安妮―― ” 嘴巴张得大大,小脸涨得红红,脖子直冒青筋,绝对一副琼瑶剧中 “ 咆哮帝 ” 马景涛附身状态。见他 “ 咚咚 ” 地飞速绕过一个又个楼梯转弯口,我看着心惊胆颤,急急地追上去,气不打一处来,内心早已将淇骂了十几个来合了,待会儿抓住这小子,非得好好教育一番――人家姑娘都挥手告别了,你穷追个啥劲啊,走就走了呗,干嘛非得要这样疯一样的边跑边吼啊?

当我气喘吁吁地转到楼道时,立马看到了淇。此时,他就在那里,一动不动的,背对着我,穿着黑色套头衫,背着书包,在白色的墙壁映衬下,静谧的,却从未如此抢眼过。我在人群中,一眼便看见了,那落寞,那失意。他转身了。我知道,追不上了,回来找我这个 “ 曾经的最美,昨日的黄花 ” 了。我知道,他看见我了,没有欣喜,没有欢叫,就站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拉上我的手,往前走。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心 “ 嘎嘣 ” 一下,刚刚想教育一番的话,硬生生地吞了回去,来几句安慰的吧,做妈的还是温柔点,别在伤口上撒盐了。正当我挖空心思要来几句时,淇已经甩掉了我的手,冲向大厅口刚上完轮滑课的同学徐硕鸿了。俩男生边笑边闹,跑操场上疯玩去了。我知道,他又满血复活了。

在这阶段的人生游戏中,我已经不是游戏主场那个万能的金手指了。他自己在不断地开疆拓土,进入一个个崭新的领域中,他所期待的,他所想要的,正是去年爬山礼佛时,在佛前一棵许愿树下,许下的愿望――要在幼儿园里找到更多的好朋友。目前,他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此时,怒气、不安都如一颗石子砸入心湖,漾起丝丝涟漪,又重新归于静无。

我很庆幸,没像往常那样,妈妈病和老师病同犯,喋喋不休地将自己的感觉、经验强加于他身上。如果我刚才一找到他,就怒不可遏地批评他,他是不是会从此在交朋友的时候战战兢兢,畏畏缩缩,那还是这个鲜活的他吗?虽然有些夸张。如果我看到他的失望,就百般温柔地安慰他,是不是会让他的落寞更加落寞,为自己,也为我的罗哩罗嗦,那还能自我内心感受、自我修复吗?像现在这样快速走出。想着有点后怕,我们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对付孩子的办法,这是多么可怕的育儿观。育儿体现了生活中最难解释的神出鬼没。母爱并没有令孩子变得完美,甚至也没有令他趋向完美。当我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时候,就像被搅动的水一样,我沉潜的无能和缺陷,竟开始浮现。甚至于,原有的优点也在缺点的呈现之后,此消彼长,此起彼伏。

一直以来,我都只是在努力将自己的全部认知教给他。就拿上学期的手巾事件来说,足以让我羞愧。那天,淇淇边画边问我:“妈妈,什么叫‘灰溜溜’?”我知道,这是婉约派男人淇的特有问法,不是不懂这个词,而是他要开启和我的`聊天模式了。我把手机放下,坐直身子,仍旧把词解释了一通后,静等他的发言。从他的言谈中,得知,幼儿园吃饭前,他已经从消毒柜中拿了一条手巾洗手擦脸,可是,吃完饭刷牙后,发现牙膏沫粘在嘴边,于是,又顺手从消毒柜中新取出一条擦嘴,被老师批评了。于是,他就灰溜溜地从洗手间回到卧室,爬上床睡觉了。当时,我大谈特谈,从面对批评时该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如何面对老师的批评以及在集体制度面前个人该如何服从集体。讲得是口沫纷飞,淇就像我的学生一样坐在那里,只是 “ 哦,哦。” 当时,我认为我是成功的。

但现在想来,我忘了,忘了他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一个和我一样有着感官的完整的生命体。我该第一时间想到他的――灰溜溜。我为自己的大言不惭感到羞愧。就在前不久,我也还会为了自己在学习、工作中的不平,撅着嘴,皱着眉,在父母或老公面前讲诉,不为别的,只为心平。而我却要求一个不到5岁的孩子做到连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可笑至极,我的脸上郝然一片。如果我只是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我,他只是我的思想下的牵线木偶,永远重复我昨天的故事,演绎我曾经的岁月;只有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自己才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父母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根源,爱与自由是唯一的答案。

篇11:父母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来自家长的描述】像我们这些70、80后的家长们发现当今的孩子们都比我们年少时代要开放很多,所以好些有孩子的朋友和同事,尤其是有女儿的每每谈及这个话题总是有点忧心忡忡。这不,昨天一个好朋友很是不爽和担忧的跟我谈起她才碰到的一件事情。

这个朋友昨天上午带着自己才不到4岁的女儿去妇幼打针,因为孩子太小所以她就找张小床让孩子可以躺着打针,一番周折后好容易找到床位了(资源都是稀缺的,尤其是医院,更是人满为患)。结果刚打上针,没一小会就有一个稚气未脱的中学生模样的小姑娘到她面前(估计是看我那个朋友面善,又带着个小孩)对她说:“阿姨,一会能不能把这张床让给我们,我有个同学做人流了,想休息一会!”当时人很多,我的朋友那个汗那!对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而言,说人流这种话题都得偷着躲着说,哪个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居然“光明磊落”的这大声音说这个,还是很理直气壮、名正言顺的。

我朋友无奈之下见着这种状况也只好无私的表达她的“博爱”了,点头说好。后来那个作人流的小姑娘过来了,正好旁边的床空出来了,她就躺在那张床上,另一个小姑娘陪着。再过一会,一个年龄相仿的男生出场了,不知道是不是此事件的罪魁祸首。更让我朋友耿耿于怀的是,她的小女儿居然意兴盎然的和那两个姑娘相谈甚欢(在她眼中,这些都不是好学生)。

因为我朋友也属于比较正统的那种类型,对这种事情也是深恶痛绝,加上本身是养女儿的人,心理上更是忌讳得要命。用她自己的话说:以后无论采取何种方式,一定要杜绝自己的姑娘出现这种事情。说这话的时候,她还重复的强调“一定要杜绝”,那个斩钉截铁、信誓旦旦呀!

借用我和朋友说的话,对于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关键点:一是安全,二是安全,最后还是安全,有了安全才能谈及其他。因为我们无法做到使环境完全净化,那么至少附加一层防护罩,这是家长的当务之急!

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父母应因势利导,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孩子提出性问题时,应轻描淡写地回答,不要欺骗,不要不好意思,不要有神秘感。因为孩子的性提问往往是漫不经心的,并没有怎样深思熟虑,更没有什么恶意想法,父母应当了解这点,自然坦诚地回答问题。父母的窘迫与羞怯,只能加重孩子的好奇心,使之对于所提的问题耿耿于怀,牢记在心。

2、应用科学名词解释男女的生殖器,并告诉孩子如何保护它,不能随便玩弄。回答孩子的问题时,不要超过孩子的好奇范围和理解能力,就具体问题回答,不要过深过细,应当通俗易懂,充满自信。

3、回答问题时,应坚决果断、简洁明了,应在语气中表现出权威的、结论性的含义,不要引申,也不宜鼓励孩子引发联想。

总之,在回答孩子的性问题时,父母在语言和表情上应做到恰到好处、自然大方。

为什么许多家长在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感到困难?这是由于许多家长感到他们知识有限。还有一些家长认为有关性方面问题,孩子知道得越少越好,担心对孩子谈论这些问题会导致他们过早地进行性行为的尝试。再有我们中的许多家长也从来没有与自己的父母谈论过有关性的话题,不知道该怎样对孩子说。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学习一些有关性方面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了解一些与性教育有关的知识。有了比较足够的知识准备,与孩子谈论性问题时才会有自信心。父母亲的自信心是轻松而有效地实施性教育的关键。如何与孩子谈论性问题,下面一些观点可供家长参考。

(1)教给正确的名称

要尽可能地教给孩子身体各部位的正确名称,如阴茎、外阴等。这将有利于你与孩子更精确和方便地交流性方面的问题。身体上各部位的正确名称也有助于你向孩子解说什么是性侵犯。孩子也可以清楚地向你叙说是否有性侵犯发生。

(2)不要等待发问

有时家长感觉孩子总也不问问题。其实,有时也没必要等到孩子发问才开始谈论。父母可利用身边或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与孩子一起进行讨论。向孩子阐述自己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为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的预防方法,以及事件发生之后,应该采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当你不知道的时候要承认它

有时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或根本就不知道。这没有关系。向孩子承认自己不知道。好的办法是与孩子一起查资料,去寻找答案。通过这件事也可使你在孩子面前树立一种诚实、为孩子解决问题的榜样。专家意见,不推、不瞒、根据年龄特点谈性。母亲与孩子坦诚交流,少年“性困惑”迎刃而解

少年性困惑性学专家支招举例解愁结:

小明问题一:他们在做什么?

答案:他们在做爱。这是男子和女子到成人婚后表达爱情的一种方式。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是促进身体健康,二是愉悦心理,三是生孩子。

小明问题二: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

答案:爸爸的阴茎进入妈妈的阴道,含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经过结合就形成了受精卵。受精卵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9个多月就分娩出了小宝宝。

小明问题三:现在,我能不能也和班上那个漂亮的女孩子造一个小孩?

答案:不能。一是你还没成年,现在的任务是学习本领,那是成年后才能考虑的事儿。二是生小孩是双方的事儿,必须征求对方意见。如果那样做,大家都不会说你是好孩子。况且,你自己还养活不了自己,咋能养活一个小宝宝呢?

小明问题四:做爱是不是很爽?

答案:不一定。成年人之间做爱是一件很愉快的事,但不是成年人或不是相爱的人做爱,就会违反道德形成精神压力,对双方或对其中一方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甚至是一种犯罪。孩子,这都是成年人考虑的事情,咱好好学习,等成年了,再考虑这些事情也不晚呀。

性教育秘诀不推、不瞒、被动、循序渐进谈性

对孩子的性问题一不能推,更不要训斥、打骂。因为孩子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你不告诉他答案,他会想方设法找答案。一旦遇到黄碟、黄书,就会对孩子形成误导。到时候要再想扭转,就难多了。

二不能瞒,如果敷衍了事地编个答案给孩子,一旦孩子从其他地方得到了答案,当然,可能这个答案也不一定对,他会将两种答案放在一起比较,一发现不一样,不但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权威无存,而且他会更拼命地寻求答案。

三要被动谈性,主动谈性会强化孩子的性意识,容易使孩子对性有较深的主观认识。应在孩子有问题向家长发问时,才有针对性地解答。

谈性要分阶段进行。由于孩子知识面和心理接受能力有限,谈性的程度和深度要与其年龄相吻合。幼儿园时期,谈幼儿的性别意识,认识自己的性器官。小学时期,谈性器官的作用、保护。初中时期,谈性现象(如遗精、来月经、自慰等)的由来及如何对待,谈如何与异性交往。对于这一阶段的女生,应教导如何应对性骚扰。高中时期,谈性道德,性行为的控制与自我保护。

上一篇:发光字制作技术下一篇:剂型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