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构建团级指挥航天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2024-05-02

科学构建团级指挥航天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论文(精选4篇)

篇1:科学构建团级指挥航天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0引言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根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方针,为适应国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专业代码080907T。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属于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领域的应用。因此,如何交叉学科,立足于工业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适应国家对高质量的智能技术人才的社会需求,研究与实践体现行业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社会建设需求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1创新课程体系的意义

德国率先提出的“工业4.0”概念其实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嵌入式系统技术、计算机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相结合,形成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的智能制造系统。人们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采用电脑或任何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选择标准的或定制的货品订单,系统会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在全球范围整合资源、信息、物品和人,以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生产制造出产品,快速交付给客户。

在制造领域,这种技术的渐进性进步可以被描述为工业化的第4阶段,即“工业4.0”,如图1所示。其中,第①阶段以1784年的英国蒸汽机为代表;第②阶段以1870年的电动机械发明与应用为代表;第③阶段以使用电子与IT技术的自动化时代为代表;第④阶段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智能制造时代。当前,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连续两年行业增速在50%以上,行业进入成长期。另外,中国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智能装备的大发展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爆发趋势,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今后的一个重要就业方向将是服务于产业界的机器人领域。

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的“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两国的工业、社会发展阶段存在差异,但在智能制造领域、互联网领域发展水平基本同步。通过国家层面大力推广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以及在大学智能制造相关专业的.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智能制造技术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篇2:科学构建团级指挥航天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基于以上专业定位,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涉及专业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规划,机器人实践平台升级,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评估反馈机制建设等。通过有针对性地研究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探索出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对专业人才知识及能力要求的创新课程体系,为国家、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对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面向“工业4.0”的创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在已运行4年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完成课程体系面向“工业4.0”的课程群知识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设计;总结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建设;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3创新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遵循工程教育思想,以项目为导向设计专业课程培养体系,将项目设计和实施贯穿于大学4年的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有机会参与真实项目的开发与运作,获得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企业真实项目实践与学校理论教学的无缝对接。设置面向“工业4.0”的创新课程群及项目群,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3.1支撑培养目标实现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以行业与社会需求为根本。在此基础上确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TOPCARES-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定制科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最终建立面向“工业4.0”的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引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制定全新的适应我国国情的教学计划,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培养模式,初步构建以设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体系方面具体表现在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着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理论课程的整合要突出理论教学的应用性,构建基础理论平台课程群与专业模块化课程群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保证人才的基本规格和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

实践课程体系方面,依据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以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以“学中做”和“做中学”为方法,统筹安排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训练与实践、创业训练与实践、综合实训与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与企业实习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使实践学期教学内容逐级递进、逐步深化;将实践学期实训内容与理论学期的教学内容紧密衔接。系统化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贯穿于大学教育全程的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采用自顶而下的方式设计各级项目。一级项目(智能机器人综合设计项目)的设计直接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实践学期的二级项目和基于专业课程的三级项目分别是一级项目培养能力的分解。

采用基于社会实际岗位的逆推法设计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按照人才职业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将专业培养目标抽象为若干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再根据每个专业核心应用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划分不同的课程群。

设置课程群不仅要考虑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递进关系,还要充分研究专业相关的重点行业、大型企业岗位特点,针对人才市场的人才需求和岗位需求,把行业、企业、岗位所需与“工业4.0”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平台、新规范纳入课程,实现专业课程体系与区域经济及行业、企业的有效对接。目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现行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将专业定位侧重于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智能机器人传动与驱动技术、智能机器人系统构建技术和嵌入式系统技术,包括智能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与开发,以及智能技术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等。虽然该体系与面向“工业4.0”相关技术有一定的匹配度,但还需进一步改革,拟融合“通信规约”“IoT”“工业现场总线”等知识模块构建“工业4.0”的CPS虚拟网络课程群,融合“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检测”等构建“工业4.0”的CPS实体物理课程群。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围绕KUKA工业机器人开设相关的课程实验、课程项目、实践学期项目及实训等。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岗位应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和专业技能拓展课程4个阶段。注重岗位需求对课程设置的对应性,前两个阶段与传统大学基本一致,只是深度上浅显一些,后两个阶段面向人才市场的岗位需求,着重培养企业用得上的专业人才。

3.2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做到了常项评价与专项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考核评价与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采取管理学确认有效的5W1H(Why-What-Where-When-Who-How)和PDCA(Plan-Do-Check-Action)方法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保证各环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与持续改善。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包括TOPCARES-CDIO系列评估、教学质量评价以及教学过程评价3个部分。TOPCARES-CDIO系列评估主要评价专业、课程、项目、教材以及素质教育等环节落实工程教育理念的效果。教学质量评价主要包括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调查、对重点课程的评价、对重点教材的评价等,由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组成。教学过程评价,主要从课程考核、实践学期以及毕业设计(论文)3个关键环节展开。

3.3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关注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强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关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开展内部培训、教学研讨、企业实践、学术研讨等全方位的培养措施,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研科研水平高、技术服务能力强的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实施“引聘训评”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发展方案。

3.4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完善改革课程的教学大纲,积极开展专业课程教材、试题库、项目库、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课件等教学资源建设,升级机器人系列实验室。

4结语

篇3:科学构建团级指挥航天通信专业课程体系论文

一、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以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

根据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景的要求设置课程, 构建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

2.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

以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 将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所需的能力作为主线, 按工作过程的不同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进行能力分解, 细化成若干能力点, 由此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1]。

3. 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重构课程内容。

建立按工作过程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 这种“串行”结构的课程内容, 是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 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环节来传授相关课程内容, 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2]。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明确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 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为此, 我们课题组通过开展通信行业、企业人才标准的调研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探讨, 确定了高职光通信专业学生主要面向的企业岗位和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3], 并以此作为高职光通信课程设置的重要客观依据, 按照“以岗位为依据、工作过程为导向、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见表1) 。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光通信专业实践环节

高职教育的特色, 在于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就特别突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 实践教学要通过基础实验实训、专业实验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个层次的逐渐递进的实践环节, 达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并且所有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均要求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表2) 。

综上所述,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的高职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 重视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此, 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光通信专业课程体系中, 一要加强能适应该课程体系的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二要组建高度仿真的校内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通过校内外仿真训练、全真培训, 实现与生产操作的零距离;三要加强校企业合作, 组建校企联合顶岗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实习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四要紧跟光通信技术的发展步伐, 动态调整课程和更新教学内容, 使本专业办出特色, 培养出适合本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罗伟, 张莹, 张翠英.基于“工作过程”的铁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陕西教育, 2008, (3) :34.

[2]姜大源, 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96-97, 354.

篇4:高职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通信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N91-4

引言

通信产业是浙江省的支柱产业,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浙江要大力发展新一代宽带光通信、移动通信、数字集群、宽带无线接入、专用特种通信和物联网等通信系统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以及多功能、多模式的有线、无线个人智能信息终端产品。

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而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带来高职通信专业的巨大变革。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社会需要是高职教育立足之基。根据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设计出适应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市场的需要。本文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了通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问题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多高职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是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该专业建立之初,通信专业大部分课程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相同,同时借鉴了本科院校通信专业的一些课程,如通信原理、信号系统、微波等等,可以说是一个本科通信工程专业的缩小版,学习这些通信课程首先需要很强的数学基础,所以最初的结果就是课程难度偏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基础课开设没有专业针对性,对专业课的支撑不够。以前的课程体系中,电路方面的课程占学时太多,如电路基础、数模电等。这些课程与电子类专业的学时一样,难度也相同,而后续的专业课实际上与这些基础课关系不大。

(二)生源的问题。由于招生政策的问题,加上学校存在医学、师范和贸易等热门专业,本校通信专业的第一志愿入取率一直不高,存在很多的调剂生,这导致通信专业女生过多,调剂生对通信专业不了解,只是被动接受服从调剂,虽然学校也进行了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措施,多数学生还是被动适应这个专业,这就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对就业的影响最大,女生从事通信专业就业相对困难。

(三)实训设备投入的问题。通信专业实训设备价格昂贵,一般综合性高职通信专业和邮电或信息技术专科高职在实训设备上差距明显。

二、课程体系构建

(一)整合电类基础课。主要包含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三门课,以往是分三个学期上,和应用电子专业相同,其实在通信专业的后续专业课程中用到这三门课的内容并不多,在我校这些年的毕业生中,从事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业的学生很少,这些企业更愿意招聘应用电子和自动化的学生,通信专业毕业生在这方面没有优势。电路基础、数模电课程学时多、难度大,通信专业也采用这样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合适的。最初采取的方案是保留电路基础,合并数模电,压缩课时,放在第二学期上完,执行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现在的方案是合并电路、数模电为一门课,在第一学期全部上完,只讲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大大降低难度。

(二)整合通信基础课。在本校通信专业这十几年里,先后取消了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电波与天线等等这些理论性强的课程,相应的基本常识性知识放在后续的专业课中作为一个小项目来讲,比如电磁波和天线的知识,会在移动通信的相应课程中用几课时作简单介绍,不牵涉所有的计算,保留主要基础课--通信原理,但课程降低难度,并和网络基础合并成数据通信与网络基础一门课程,相应课时大大减少。

(三)通信专业课程组和计算机网络课程组合并,优势互补。通信技术是网络的基础,而网络则是通信的具体应用,可以说二者是不可分的。合并后的通信网络项目部共同建设通信、网络、物联网三个专业,可以说这一步的变化是最大的,我校的通信专业彻底的脱离应用电子专业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也更偏向网络,课程体系中增加了路由与交换、服务器配置等等网络课程,同时通信专业教师也承担网络专业通信基础相应课程的教学。很多课程都作为三个专业平台课程来建设,如数据通信和网络基础、弱电工程制图等等课程。针对女生较多的问题,开设UI设计这类课程以方便学生就业。在第四学期开始,开设三个学习方向让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基础课的学习情况和毕业后愿意从事的就业方向进行选择。一是移動通信网络优化方向,随着4G的铺开,浙江省此项人才需求剧增,从事优化工作的本专业毕业生也得到了企业的肯定。二是网络工程方向,这个方向偏硬件。第三是偏软件的方向,主要开设C#、.NET等课程,对编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选择这个方向。学习方向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授课教师和企业的合作,目前可以说这是适合市场需要的。通信技术的迅速变革决定了通信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根据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不断调整,高职院校才能源源不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学军.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界,2015.

上一篇:语文教学反思的案例下一篇:新陂中心小学班子对照检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