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命若琴弦有感

2024-04-29

读命若琴弦有感(通用10篇)

篇1:读命若琴弦有感

读命若琴弦有感

地球是圆的,无论我们怎么走总能回到原点。人生潮起潮落,花开花谢也只不过是个轮回。一切只不过像在进行着一场定向越野,沿途的点只不过是帮助我们奔向终点的动力剂,无论从哪里来,终归会回到哪里去。我们不过是世界的一个过客,这里不会永远属于我们。唯一能引以为豪的是,我们曾经来过。

命若琴弦,短暂的一生贵在弹出了天籁,值在浏览了世间。生活的每段插曲谱成了我们的生命之歌,镌刻着我们踩踏过的痕迹。

书中的老瞎子最后才明白,为什么他要弹三弦琴,为了看一眼这世界?不,不是,为了活着。为了那几十亿分之一而得到的机会,为了生命。史铁生说:“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我还想说,支撑这两个点的是什么,是信念。为了能看一眼这个世界,老瞎子一如既往的坚持了五十年。当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时,他几乎是连跑带爬的回去的,他急着去抓药。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大玩笑。所谓的药方只不过是白纸一张。一切都浮云揭晓的时候。老瞎子没有了追求,也没有了目的,然而他失去的又何止是这些,他失去的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这时老瞎子终于悟出了老老瞎子的用心良苦。老老瞎子之所以会把八百根说成是一千根是要燃起老瞎子生命的焰火,是要激起他生活的信念,一切只不过是个善意的谎言。现在唯一让他活下去的信念也许只要小瞎子。最后的日子里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替小瞎子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坚定小瞎子活下去的信念,走出失恋的悲伤。最后回到原点,苍苍莽莽的群山之中走这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无所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如果说在这本书中我认识了两个字——信念,那么在真实的生活中我见证了这两的字。就如书中所表现的信念能支撑起一个人的生命。

我目睹了一个古稀老人同病魔作战,与阎王斗勇的经历。因为他是我奶奶。然而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农村妇人,没有学识,没有钱财,及其的微不足道,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给我上了人生的一堂课,是使深信信念这东西真的能主导我们的生命。

奶奶是去年国庆后去世的,原因是她的愿望完成了。支撑她的信念已经消失了,在同病魔斗争了四个月后,终于放手干干脆脆的走了。仍记得高考完后我去探望她,此时她已经很虚弱了,不能下地,进食困难。整个人很瘦,面色苍白。给人感觉仿佛是一张宣纸包着一副骷髅。让我看了觉得心痛之余有点恐怖。当时二叔家正打算建房子,因为躺在病床上的奶奶说,她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看到叔叔家新房建起来。那天之后我去了社会实践,再回来已经差不多要开学了。期间妈妈跟我通电话时总跟我说,回来了就多陪陪奶奶,估计已经没多少时间了。再接触比上次更严重了,爷爷说奶奶总是喊胃又痛了,在床上动又动不得,起又起不来。我真觉得奶奶这辈子可能真的要画上句号了。开学时叔叔家的房子已经开始动工了。农村人很迷信,我奶奶更是出了名的迷信。身体还好的时候每逢初一十五必上香。平时出了什么事也会烧香拜佛。也经常去拜访神婆之类的。人们都说建新房时亲人走了是不吉利,很晦气的。这奶奶肯定是知道的。这段时间奶奶肯定艰难地同病魔斗争着。国庆时新屋基本完工。我以为熬过这一次奶奶肯定能熬过以后的日子。然而就在我回校的第二天,哥哥打给我哽咽地说奶奶已经走了。一个无知的妇女,一无所有,拖着被病魔折磨着的躯体靠什么来同病魔斗争。我能想到的,我能解释的只有信念,爱的信念。一个母亲的对子女执着的爱的信念。

而今人已逝,事以往,也终究验证了我们仅仅是一个过客的事实。难能可贵的是这里有了属于我们的记忆。

篇2:读命若琴弦有感

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在这略显匆忙和寂静的氛围中拉开,故事以七十岁的老瞎子和十七岁的小瞎子师徒二人为主线,穿插着师徒情与小瞎子第一次萌生的爱情。

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赶着多说书,心里盘算着或许能在前面的野羊坳里弹断第一千根弦。这一根根弹断的一千根弦,将成为一副药引子,就着封在琴槽里的药方,老瞎子就能重见光明。

“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

“他弹断了多少根?”

“他本来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小瞎子却只一门心思在师父的电匣子上,他不明白绿色的长乙(椅),也不知道曲折的油狼(游廊)。只知道前面就是野羊坳,野羊坳里有个尖声细气的小妮子兰秀儿。

老瞎子反对小瞎子和兰秀儿厮混,命运却使小瞎子得了一场病而获得了更多与兰秀儿在一起的时间,就在这一段时间里老瞎子总算弹断了最后两根弦。两根弦一齐断了。

老瞎子留下小瞎子在野羊坳养伤,独自出山治眼睛。再次回来却已形容枯槁。他在找他的徒弟,可是人们告诉他,在兰秀儿嫁到山外去的那天,小瞎子就已经离开了。

老瞎子在深山找到了小瞎子,后者正一动不动在等死。小瞎子哭了几天几夜,最后道:“师父,我想睁开眼看看!哪怕就看一回。”

“那就弹你的琴弦,一根一根尽力地弹吧。记住,得弹断一千二。”

“一千二?”

“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他不忍对他说,那药方本是一张白纸。

往往在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却发现原本的目标依旧遥不可及或者根本虚无。这时就像书中的老瞎子,在瞬间失去了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心弦的溃坏不过如此。失意是难免的,难求的是树立起新的目标,换上新弦,重新绷起一曲新的人生乐章。作者史铁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自嘲道:“我的主业是残疾,副业是写作。”读史铁生前期的文章,常常能读出他对于车祸致残的无奈以及不甘,但是,他已将新的重心置于写作上,他找到了新的目标,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生本是严峻的。在我们心弦的两端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在琴上绷直的那一瞬,人生的乐章就开始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曲折,会被命运左右,从而一头扎进黑暗长久难以出来,但一定要抓住黑暗中的支点,不停下前进的脚步。即使目的是虚设,也非得有不可,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哪怕是一张无字的白纸,也至少让老瞎子在匆匆中给村民们带去欢乐,为自己黑暗的生活添上兴致勃勃,让身上的疲劳和孤寂全忘却。他的一辈子都被这虚设的目的拉紧,在他唱到“不表罗成投胎事,又唱秦王李世民……”,或是带着小瞎子在山林间穿梭的时候,他是充实的,是向着梦想去的。

信念,应当是这样一个存在,就像有人看见一滴露水或一片漂浮的叶,便知道它们存在,或是有人的脚被一块尖岩石碰伤了,他也知道岩石就在那里,就像高树在地上投下影子,花和人也在地上投下影子。没有影子的东西,没有力量活下去。

故事的结尾依旧是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篇3:读命若琴弦有感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极负盛名的一部短篇小说, 其中饱含着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对救赎之路的探索, 对人的终极关怀, 是作者生命哲学的寓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在课上简单回顾小说内容, 概括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 品读重点段落, 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形式探究小说主题。让学生体会“命若琴弦”的含义, 领悟走出人生困境需要目标的引领, 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中获得欢乐等主题内涵。

课前预习

1.阅读《命若琴弦》导学案中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作品摘抄”等内容, 了解作者。

2.自读小说, 给每一部分标注序号, 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入, 激发兴趣

课间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伟的钢琴曲。

多媒体展示: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 要么赶紧死, 要么精彩地活着。———刘伟

导语:刘伟10岁失去双臂, 12岁学会游泳, 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9岁学会用脚弹钢琴, 一年就达到手弹钢琴专业七级的水平, 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 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刘伟的身体有严重的缺憾, 但他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 为之不懈奋斗, 成功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探讨的也是人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 小说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救赎之路?让我们走进《命若琴弦》寻找答案。

二、问题引导, 概括情节

1.预设问题:

⑴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明确:瞎子师徒, 弹琴说书。

⑵他们在哪里弹琴说书?住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一片荒凉、偏僻的大山里。住在破败不堪的小庙里。环境恶劣, 条件艰苦。

⑶为什么生活环境恶劣, 整天奔忙劳碌, 瞎子师徒却很快乐呢?他们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弹琴说书的动力是什么?

明确:奋斗目标。老瞎子的师傅在他的琴槽里放了一张药方, 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取出药方去抓治好眼睛的药。小瞎子喜欢一个叫兰秀儿的女孩, 对感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⑷他们的目标实现没有?

明确:没有。老瞎子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药方是一张白纸。兰秀儿嫁到了山外, 小瞎子失恋了。

2.请学生概括瞎子师徒的故事。

多媒体展示:

老瞎子:为得到治好眼疾的药方努力弹断了一千根琴弦, 结果却发现那张药方是一张白纸。

小瞎子:与兰秀儿恋爱, 结果兰秀儿嫁到了山外, 小瞎子失恋了。

三、段落品读, 探究主题

过渡语:小说通过瞎子师徒的故事揭示了什么?让我们走近师徒二人的人生, 探究小说的主题内涵。

1.老瞎子的人生:

(1) 老瞎子生来看不见, 人生处于困境, 但他有一个奋斗目标, 因此过得充实和快乐。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 陷入绝望, 失去了活着的动力。阅读小说第七部分, 划出相关句子, 说一说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明确:

(1) 环境描写:漫天大雪天空灰暗空旷沉寂衰草瑟瑟。

点拨:作者设计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是冬天, 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不好?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不好。环境描写渲染了苍凉、沉寂、萧瑟的气氛, 烘托老瞎子悲凉、绝望的心情。

(2) 动作描写:蹒蹒跚跚

点拨:老瞎子平时弹琴说书翻山越岭, 应该习惯了走山路, 这时走路为什么蹒蹒跚跚?

明确:蹒蹒跚跚, 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动作表现出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 老瞎子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太好了。

(3) 肖像、神态描写:骨头一样的眼珠脸色, 骨头一样的苍白面容, 憔悴呼吸孱弱嗓音沙哑。

明确: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形容憔悴, 精神绝望。

(2) 老瞎子一度精神崩溃, 但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 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第七、八部分, 画出相关语句, 请学生读一读。

合作探究:小说通过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揭示了什么哲理?“命若琴弦”有何含义?讨论后, 各小组与大家分享探究结果。

教师点拨:老瞎子为虚设目标奋斗的一生有没有意义?如何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总结:

(1) 目的成空, 老瞎子的心弦断了, 失去了活着和奋斗的动力。

(2) 回忆过去, 发现辛苦的生活之所以快乐而充实是因为有个目的把心弦扯紧。

(3) 人生需要目的, 即使是虚设的。没有目的, 琴弦就拉不紧, 人生就没有追求过程的欢乐。

(4) 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 在目的的牵引下, 获得过程的欢乐最重要。

老瞎子的心路历程:

探究总结: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这琴弦, 拉紧了才能弹好, 弹好了, 就够了。

人生哲理:走出人生的困境需要目标 (哪怕是虚设) 。

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中获得欢乐。

(3) 请总结老瞎子一生的经历。

多媒体展示:

老瞎子的人生

困境———目标———

(残疾) (弹断一千根琴弦)

落空———绝望———彻悟

(药方是白纸) (命若琴弦)

2.小瞎子的人生:

(1) 小瞎子陷入了什么困境?他和兰秀儿感情发展很好, 兰秀儿为什么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的原因是什么?阅读小说第八部分, 画出相关语句, 体会含义。

原文句子: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吗咱们是瞎子!”“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

明确:小瞎子失恋的原因是残疾。小瞎子陷入了和师傅一样的人生困境。

预设问题:如何理解老瞎子的话?史铁生借老瞎子之口传达了怎样的命运观?结合导学案中史铁生“作品摘抄”部分内容, 联系现实, 请学生谈一谈对这种命运观的理解和看法。

明确:

史铁生的命运观:苦难和不幸是存在的需要。命运没有公道可言, 不幸的降临完全听凭偶然。我们要接受现实。

注:学生发表对史铁生命运观的看法, 言之成理即可。

(2) 小瞎子濒临绝境时, 师傅是如何拯救他的?小瞎子的路在何方?阅读小说第八、九部分回答。

明确:老瞎子像他师傅当年一样传给小瞎子一个美丽的谎言———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就可以复明, 为他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活下去的勇气。小瞎子将像师傅一样翻山越岭弹琴说书, 在虚设目标的牵引下过完紧张、充实、快乐的一生。

3.小说结尾为什么又回到了开头?“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也无所谓谁是谁……”这句话有何含义?

点拨:瞎子师徒的故事反映的只是残疾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吗?与我们身心健全的人有没有关系?结合导学案内容思考。

导学案内容: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 于是有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第一, 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 人生来注定是会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 这意味着孤独。第二, 人生来就有欲望, 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 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 这意味着痛苦。第三, 人生来就不想死, 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 这意味着恐惧。

无限的坦途与无限的绝路都只说明人要至死亡不休地行走, 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

———史铁生《写作的事》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瞎子。即使我们身心健全, 人生也处于种种困境, 比如孤独;也无法逃脱生命固有的残缺, 比如死亡。瞎子师徒的故事是人的生存困境的直接隐喻。小说借瞎子师徒的故事为所有的人探索出“确立目标, 追求过程的欢乐”这一条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

小说结尾又回到开头, 寓意人类带着生命固有的残缺、不完满和心灵的创痛, 代代无穷已, 重复着悲壮的孤独旅程。

四、联系实际, 畅谈感悟

多媒体展示:司马迁史铁生

五、结束语:

篇4:浅谈《命若琴弦》的文本层次

关键词:文本层次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意蕴

早在三国时期,著名经学家王弼就对“言、象、意”这三者之间的审美层次结构做了比较清楚的分析。巧合的是在几十个世纪后,随着西方现代美学的发展,波兰现象派理论家英伽登的一系列见解都好像是在对王弼的观点做着某种莫名的阐释。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由启蒙到发展,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理论逐渐成为鉴别文本审美价值的重要理论。

一、文学语言层面

这是文学文本最先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它为我们的阅读提供了具体话语系统。文学话语从文字表面到内容蕴含都有很多特点,如形象性、生动性、内指性、心理蕴含性、阻拒性等等。正是由于以上这些特点,审美性才在文学话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进而由这种话语组成的文学作品,便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文学艺术和人的一切意识形态一样,都要通过语言来传递。从文学语言层面看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当作家开始创作时,将其自身及读者都置入了艺术的世界,所以文本中“一条不安静的河水”“骨头一样的眼珠”都是作者含有深意的内指性言语。在叙事性文学作品里,文学语言用以叙述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给读者展示整个虚构的艺术世界和现实的人物活动。文学家们用语言所描绘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真实可感,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往往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开头的“不安静”预示着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坎坷,“骨头”的比喻给人瘦骨嶙峋的感觉,更显出老瞎子为梦想的奔波与操劳。这些内指性的文学言语在表情达意的同时还有着被作家所赋予的心理蕴含,这也就是使“河水”“眼珠”不同于普通言语中的事物。又如:“漫天大雪,灰暗的天空连接着白色的群山。”有着漫天大雪的映衬,天空怎会呈现灰暗?!在反复的思考中会发现,这阻拒性的发问是为了突显老瞎子当时心中的凄冷,对于突然发现自己一直所追寻的都是不存在的事物时,这种冲击无疑是给他的梦想的天空笼罩了一层阴霾,这样也就不难理解他所看到的天空是灰暗的了。《命若琴弦》用内指性的语言为全文铺垫了一定的情感基调,而这语言背后所具有的心理蕴含性更增加了语言的表现功能,异于常态的抗拒性语言又增添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二、文学形象层面

从文学形象层面看,文中老瞎子和小瞎子的形象是客观存在的人物形象,但却又具有一些作者所赋予的性格情感,在客观之上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老瞎子的经历来看,老瞎子整天奔波在人迹罕至的大山中,他生活的艰辛是正常人所无法理解的。他是一名睿智而勇敢的舞者,面对客观现实时,他充分发挥自身意志的自主性,在悲怆的现实中寻找希望,他几乎竭尽毕生精力去弹一千根琴弦,为的是看到这个世界,拥有与正常人一样的权力,这正是他的希望所在。在老瞎子的头脑里一直有一个顺理成章的等式,真正用心弹断一千根琴弦就等于能看到世界。可命运偏偏把它变成了不等式,老瞎子最后所追寻的成为虚幻时,这看似有些荒诞的结局显然带有作者假定和虚拟的成分。老瞎子的师傅对老瞎子的谎言以及老瞎子对小瞎子谎言的传递更显出了荒诞,但读者是接受这样的安排的,因为作者的写法与读者的想法达成了一种默契,这种荒诞也正是读者对现实经历的一种反思。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梦想的追求遭受现实的打击时,都希望有老瞎子那一份坚持,那一种睿智,而这一份希望也在无意中把荒诞变成了真实。在老瞎子终于领悟师父由八百根琴弦到一千根琴弦的改变时,他明白了那增加的二百根琴弦中蕴含着师父的良苦用心。现在到达目的地的他不时还会想起那忙碌、劳累但很快乐、充实的日子,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追寻的美好生活原来就是自己曾经经历的一切。在绝望的目的地,他已拥有了过程的精彩,他也就把绝境逼上了绝境。他已无所畏惧,勇敢地完成着对自身的超越。老瞎子幡然领悟,他最终决定将谎言传递下去,为小瞎子拥有过程的美丽而发出了终极的追寻。老瞎子的生命是有限而渺小的,但当他从个人的苦难中脱离,投入到对人类终极关怀时,他生命的有限也就在延续中化为无限,他生命的渺小就因整个人类的伟大而更显伟大了。

老瞎子追逐梦想的过程看似是个案,但却象征着所有步履维艰的寻梦者,所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生存者。文中对老瞎子的艰难寻梦之旅有着确定的描述,“弹断着一根又一根的琴弦”,但弹断每一根琴弦时的艰难又没有给详细的描述,这一不确定给了人们宽阔的想象空间。《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形象在实现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同时,也完成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背后还塑造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这一个又一个的统一与其说是在塑造文学形象,还不如说是作者想要通过此来完成审美价值的提升。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完全仿写。文学是通过作者塑造的形象和描写的语言来揭示整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真理,这些哲理思考是人类关注自身精神需求、区别于其他动物生存需要的标志。《命若琴弦》作品背后的文学的意蕴正是史铁生关于生命的阐释。

从文学意蕴层面来讲,老瞎子的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它不仅讲述了人遇到挫折时的坚持,还更指出了拥有一个梦想的重要性。老瞎子以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他根据自己甚少的所知极力去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世界。当人类面对绝境和迷途时,大家不抛弃、不放弃,为了生存爱而悲、悲而爱地朝眼前无路的地方舍死地前进。这时便产生了佛和一切神灵,宗教情绪也由此诞生。老瞎子自己的梦想破灭了,他发现目标原就是虚无的,可他并没有忘记除对自身的价值外还有对他人和社会的存在意义。他慢慢地从自己的痛苦中解脱,当他投入到“为他”的境域时,他完成了自身的超越。当个体生命解体时,老瞎子能从个体的痛苦中解脱,逐渐融入到世界意志中去,舞出永恒的生命旋律。

史铁生以彼岸世界作为衡量人类存在价值的准则,这也使得人类的生存过程真正进入了超越苦难的审美境界。正是因为老瞎子有过对孤独、痛苦、恐惧的经历,才使他对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在超越苦难之后,老瞎子把自身的价值放入了彼岸世界,放入了对小瞎子的爱与希望中。这使他抛开了自身的苦楚,看轻了自己的得与失,全心全意地享受生命的幸福与痛苦,这时也就达到了精神领域的达观层次。在他只追求过程的探寻之路上,幸福是享受,痛苦也是享受。他这种对苦难的感恩情结,与宗教的根本——感恩和爱产生着一种莫名的契合。当老瞎子对自己的生命困境完成超越时,他同时也将内心充斥的恨与怨转变成对小瞎子的爱与希望。这种爱与希望让他投身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中去,不仅不因一己的得失而悲伤绝望,反而更因探求到人类的终极归宿而感恩苦难。这种爱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使老瞎子在面对生命的悲怆时,无惧困境的存在,直面困境的严峻,显现着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在面对生命的无望时,超越苦难,感恩苦难,爆发着生存的动力和生活的诗意。一直以来,有无宗教精神被认为是评定一个人能否自觉或自我完善的一个标志,其实更重要的是宗教情怀有助于开阔胸襟,从而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丰富生存意义。宗教精神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对在彼岸世界的关怀中重获理性的思考和永葆进取的心态。宗教信仰精神让我们活在对生活的热望中,更因为这热望的存在,我们在不断的得与失中,在趋近完美的路上,丰富了生存意义的历史情愫,构建了人类价值体系的核心框架。老瞎子在为小瞎子乃至整个人类探寻终极归宿时,他自身价值的坐标系也在不断延伸。在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老瞎子带领着小瞎子作为探路者,无悔地探索着,追寻着,记录着人类历史诗化的记忆。

当老瞎子的师傅告诉老瞎子要弹断一千根琴弦时,他意识到梦想即便是虚无,也有存在的必要性。当几十年后,老瞎子也对小瞎子这么做时,他明白了,那不仅仅是一个梦想,是一个在你面临无数困难是支撑你继续前进的动力,更是在你生命无望时支撑继续活下去的信念。读者的种种感悟和体会又构成了对作品的审美意蕴的整体把握,更近一步的探寻文本创作的技巧。作为读者也作为作者的我们,在欣赏作品审美价值的同时,还更应注重用作者的方法启迪自己,进而用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文章中的审美价值。一切理论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到理论的应用上,而我们要做的即是在这不断的循环中实现理论与创作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林舟.爱的冥思与梦想[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5]刘再复.文学的反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6]张建波.论史铁生创作的文学母题[J].齐鲁学刊,2011,(4).

[7]王文胜.论史铁生的文学创作与心理疗伤[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8]范丽.无尽的超越[J].名作欣赏,2008,(02).

[9]徐源.诗性的追问[J].理论与创作,2005,(03).

[10]胡山林.对人本困境的思考[J].当代作家评论,1999,(04).

篇5:读命若琴弦有感600字

老瞎子有着自己的目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得到复明的药方;小瞎子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在一起。而后小瞎子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睁开眼看看”,目的是和老瞎子统一了,但是老瞎子此时已经知道其实复明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也恰恰是这张白纸,成为他坚持活到今天的动力,让他体会到过往生活的充实美好,于是他又不得不继续的 “骗”小瞎子,因为他明白了目的是虚设,但却是支撑他们一代代活下去的动力,看不见是他们的宿命,但却不能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老瞎子最后的醒悟无疑是在提点我们:既然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你就好好生活吧!

人生就想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上装载了瞎子的梦想,每一根断弦都是瞎子走向复明的希望,在这追求复明的过程中,他们天天都在用心弹着每一个音符,一路走来,尽管目的是虚设的,但是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正如书中所说,“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如果没有这目的,或许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

联系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生如一张白纸,每个人在这张白纸上勾勒着自己对世界的未知,生活正因这样而有意义,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追逐梦想的过程,途中的每一份磨难都是将来美好的回忆,“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不在于终点在哪里,关键是享受途中的风景,”一语破的。

当我们遇上自己的盲区,不要因恐惧而迟迟不敢迈步,在抱怨也不过如此,所以只要我们将目的虚设好,绷紧自己心中的那根弦,便能弹奏出独属于你自己生命的美妙之曲,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动力,走出黑暗,享受阳光的温暖。

篇6:读《命若琴弦》有感

史铁生,一个将自己的实际生活融入到写作中的人,读他的《命若琴弦》,仿佛在读他本人,文中通过对一老一小两个瞎子的遭遇,向我们诠释着生活乃至生命的意义,“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里去,”生活是一种体验,是体验追求目的的过程,而不是体验达到目的的感受。

老瞎子有着自己的目的: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得到复明的药方;小瞎子也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自己心爱的女孩在一起。而后小瞎子明白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必须要“睁开眼看看”,目的是和老瞎子统一了,但是老瞎子此时已经知道其实复明的药方不过是一张白纸,也恰恰是这张白纸,成为他坚持活到今天的动力,让他体会到过往生活的充实美好,于是他又不得不继续的 “骗”小瞎子,因为他明白了目的是虚设,但却是支撑他们一代代活下去的动力,看不见是他们的宿命,但却不能剥夺他们生活的权利。老瞎子最后的醒悟无疑是在提点我们:既然你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那你就好好生活吧!

人生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琴弦上装载了瞎子的梦想,每一根断弦都是瞎子走向复明的希望,在这追求复明的过程中,他们天天都在用心弹着每一个音符,一路走来,尽管目的是虚设的,但是他们享受到了生活的快乐,正如书中所说,“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乐!”,如果没有这目的,或许他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

联系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出生如一张白纸,每个人在这张白纸上勾勒着自己对世界的未知,生活正因这样而有意义,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追逐梦想的过程,途中的每一份磨难都是将来美好的回忆,“人生就像是一列火车,不在于终点在哪里,关键是享受途中的风景,”一语破的。

当我们遇上自己的盲区,不要因恐惧而迟迟不敢迈步,在抱怨也不过如此,所以只要我们将目的虚设好,绷紧自己心中的那根弦,便能弹奏出独属于你自己生命的美妙之曲,这样才能激发我们的动力,走出黑暗,享受阳光的温暖。

篇7:读《命若琴弦》有感

从中学时期学习《我与地坛》起,陆陆续续也读过先生的一些作品,正如李太白的作品总是缠绕着一丝仙气,先生的作品总是逃不开生与死的思索。在他的心里,重要的从来不是生或者死的这个概念,而是人从生走向死的这个过程。生与死就像是此岸与彼岸的遥遥相对。“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物质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由此观彼,那一千根断裂的琴弦,不就是老瞎子从此岸向彼岸的“走向”吗?

命若琴弦,琴弦脆弱一如生命,但它也有一种无言的韧性,那就是生命的可能性。奇迹这种东西就是明明发生的几率微不可闻,但是就是会有人相信它会发生。

这篇小说的人物、情节在我看来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即便是再窘困,也不能缺少追求。就像是小说里说的那样:“心弦也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人若是没有了目的,没有了方向,只是安然度过一世春秋,数着春华秋实,看着寒来暑往,浑噩自知。人天自两空,生无垠,死无随,天地茫茫,若没个方向,只是无知地游荡红尘,这人生岂不是白来一遭?

目标这种东西不仅仅可以是生活的价值,从更加广义的层面看,它是作为人生的动力存在。老瞎子为什么能够几千个日夜持之以恒地奏起音乐?为什么在知道一切都是虚假的之后却又编织了一个更难完成的“目标”给小瞎子?现实的生活如此地残酷,但只要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在那里,你的心里就有了盼头,心里有了盼头,那现下的一切就能够咬牙坚持过去,因为你知道,只要你慢慢熬着,总有一天你能实现自己的愿望,能够脱离黑暗的现实。而这,也正同禅宗宣扬的来生福报不谋而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篇8:读《命若琴弦》有感阿狸

_____坚韧的生命赞歌

多年前读过史铁生的一篇小说《命若琴弦》,主要讲的是一个健全的男孩,突然厄运从天而降:双腿没了,从此失去了自由、健康、快乐,永远地告别了曾经驰骋的绿茵场,甚至只是连平时曾经习以为常地站起来,也不能够了。可是还得挣扎着活下去,还得让心弦重新拥有清脆、亮丽的弦声。而此刻,生命真是如一根绷紧的弦,你得擦干眼泪,面对痛苦、悲伤、失意、无助,你必须得活下去。

想一想,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孤独的,很多时候你的苦难只有你自己承当。路无所谓好坏,而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人生无所谓坚强与否,只在于你对待时的心态。“命若琴弦”一语又有多少不眠之夜的沉思、思索,其中夹着无奈、痛苦、清醒,一个人得寂寞地拥有一条他自己走出来的路轨。在生命的尽头时,曲折已不见来路,也许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你想得到的东西,有的只是一把苍凉的秋风。

可快乐与幸福并不是在终点,而是在弹响琴弦,一步一步走的过程中,去领略荆棘与野花,风雨与泥泞的风景;去聆听春日与冬雪,夏雨与秋蝉,幽幽静静,一点一点地觅到生命的芳香。倘若能在那种刻骨铭心的孤独中,以孤独写孤独,享受着孤独,做好自己应做的事。那时,真正的欣喜与真正的从容就是属于你的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把无弦的琴,诗者的弦是这一层一层、一叠一叠的句子、文字,杜甫在有风有雨的寒夜中,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与责任感;歌者如田震,对感情她

抱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随意,她的弦便是心中一首首的歌,喜欢《铿锵玫瑰》带给人心灵的震撼:用自己的生命来唱,这是何等的境界!农民的弦便是手中的锄头,田间地头的风和炎炎的烈日见证着与检验着他们的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篇9:《命若琴弦》教案

课型:讲读课

教学类型:综合训练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传达出的人生哲理,力求达到共鸣。

2.分析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传达出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个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就是史铁生,他曾经荣获“2002年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在授奖词中高度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了解一下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经历过插队等一系列动荡,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因病至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年。1998年疾病再次袭来,他几乎失去肾脏。他曾想过自杀,但最终找到了文学之路来解放自己。现在他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但他仍坚持写作,哪怕一天只写几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篇力作《命若琴弦》。

一、阅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明确:瞎子师徒,弹琴说书。

2.他们在哪里弹琴说书?住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一片荒凉、偏僻的大山里。住在破败不堪的小庙里。1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3.为什么生活环境恶劣,整天奔忙劳碌,瞎子师徒却很快乐呢?他们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弹琴说书的动力是什么?

明确:奋斗目标。老瞎子的师傅在他的琴槽里放了一张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取出药方去抓治好眼睛的药。小瞎子喜欢一个叫兰秀儿的女孩,对感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4.他们的目标实现没有?

明确:没有。老瞎子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药方是一张白纸。兰秀儿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了。

二、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整理思路,回答:

1.老瞎子的人生:

(1)老瞎子生来看不见,人生处于困境,但他有一个奋斗目标,因此过得充实和快乐。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陷入绝望,失去了活着的动力。阅读小说第七部分,划出相关句子,说一说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明确:

①环境描写:漫天大雪 天空灰暗 空旷沉寂 衰草瑟瑟

点拨:作者设计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是冬天,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不好?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不好。环境描写渲染了苍凉、沉寂、萧瑟的气氛,烘托老瞎子悲凉、绝望的心情。

②动作描写:蹒蹒跚跚

点拨:老瞎子平时弹琴说书翻山越岭,应该习惯了走山路,这时走路为什么蹒蹒跚跚?

明确:蹒蹒跚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动作表现出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老瞎子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太好了。

③肖像、神态描写:骨头一样的眼珠 脸色骨头一样的苍白 面容憔悴 呼吸孱弱 嗓音沙哑

明确: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形容憔悴,精神绝望。

(2)老瞎子一度精神崩溃,但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他经历

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第七、八部分,划出相关语句,请学生读一读。

合作探究:小说通过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揭示了什么哲理?“命若琴弦”有何含义?讨论后,各小组与大家分享探究结果。

教师点拨:老瞎子为虚设目标奋斗的一生有没有意义?如何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总结:

①目的成空,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失去了活着和奋斗的动力。②回忆过去,发现辛苦的生活之所以快乐而充实是因为有个目的把心弦扯紧。

③人生需要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没有目的,琴弦就拉不紧,人生就没有追求过程的欢乐。

④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在目的的牵引下,获得过程的欢乐最重要。

老瞎子的心路历程:心弦断了———回忆思考———彻悟

(目的成空)(目的让生活充实快乐)(命若琴弦)

探究总结: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人生哲理:1.走出人生的困境需要目标(哪怕是虚设)。

2.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中获得欢乐。

3.药方和琴弦的象征义?

药方:象征着人生虚设的目标。

琴弦:象征着人生,一千根琴弦之后就是人生的过程。

4.难点讨论

琴弦在课文中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三代之间,从800到1000,再从1000到1200,琴弦数量在增加,那么这种增加代表着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

5.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6.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7.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外貌描写:

如:“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得骨头一样苍白”,“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这些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瞎子在美梦破灭之后的撕心裂腹的痛楚和绝望的心境,尤其是中间一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外貌以及心理特点,生动传神,令人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地对老瞎子的境况产生深切的同情,更加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心理描写:

如:“ 他一路走„„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这一大段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瞎子的心

路历程,由欢乐到悲哀,由希望到幻灭,表现了他心灵的极度痛苦、矛盾的挣扎。又如:“老瞎子想„„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这是表明老瞎子把一个美丽的期冀传递给自己的徒弟,不必去在意能否如愿以偿,结果是无关紧要的。总之,这些描写都极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冲突,而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这种由希望、欢乐到痛苦、绝望到参悟人生的心路历程,向读者昭示了作品的主题。

环境描写:

A、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

明确:沉寂、偏僻、荒废、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段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场所和背景,把两个瞎子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烘托了人物生命的苦难,也暗示了无论多么艰辛的生活,只要有个目标一个愿望就可以让一个生命逆风飞扬。

B、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

远远近近的蝉鸣也舒缓了许多。

明确:表现人物感情早日实现愿望,内心紧张焦躁,心里一惊算定了目标就要实现,紧张激动的心情由此安定平息下来。

C、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明确:似乎在昭示人生就是一个圆圈,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实现等于破灭,首尾呼应,生活继续,一代一代盲人在这个虚幻目标激励下走向生命的终点。升华主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这两句话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作者借人物形象之口,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也许是悲苦的,人的生存也许充满困境,人其实就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带着残缺、不完美和心灵创痛,人生代代无穷已,重复着人类的悲壮的孤独旅程。那么,人只能选择同命运不断抗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即使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也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才是辉煌的人生,悲壮的人生。正如作者在一篇散文中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魅力和悲壮”。不懈地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史铁生创作的动力源泉,也是他作品的中心意蕴。无论是早期和后期的作品,还是小说和散文,都在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活着就是不断和困境抗争、周旋,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之中展开。

五、作业:摘抄好句子

附板书:

命若琴弦

——史铁生

画面:两个瞎子说书为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气氛:原始、苍凉

结果:是一张白纸

生活的真谛:虚设的目标,让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篇10:命若琴弦读书笔记

《命若琴弦》是我在我在很多年前读过的,这几天翻出来重读,感受颇深。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两句话是“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人确实是都在为着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记得很小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会问我们,有什么梦想,那时候我们都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火车司机,宇航员,我觉得那时候的根本不算什么梦想,因为不过是自己的幻想,又有多少人记得自己曾经说过的的梦想呢?

有时候一个人在异乡冷清的午夜醒来,脑海中不禁冒出一个念头,我的`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实现?每当这时候,我想起了《命若琴弦》里面的两句话,一个人对于梦想的渴望,确实是很遥远的,并且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而使之实现,一位法国著名作家说过:“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就像是一只没有翅膀的鸟。虽然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但是梦想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它让我们在困境中不气馁,胜利中不骄傲,一直支持我们走下去,让整个人生有了一个完整的奋斗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说有人生长期的规划和短期的计划,如果没有计划,人生是一团乱麻,我们在胜利时就骄傲,失败时就气馁,也许这一辈子将是庸碌无为,连自己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起步。曾经我的听一位朋友说过,“书籍买了很多,却不知道要从何看起。看书的心是有,但是就是没有行动”,我想这是行动上懦夫吧?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人的活动,如果没有思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人生真实如琴弦一样,就看我们如何把这根琴弦拉紧,我个人有种比较偏激的看法,这里不敢奢求诸位都能认同,姑妄言之,姑妄听之,我觉得人生最邪恶的地方在于,每个人的时间都只会往前走,而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我们不知道将来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说我们为了一种可能,或需要做一万种准备。取决于如何去看待这样一个漫长准备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这是一个蓄力的过程,那么必然会鼓足干劲,做好量变的积累,为日后的质变做准备;如果你觉得这是个浪费时间的过程,不知道会不会成功,对于自己的付出,要么幻想立竿见影,要么患得患失,久而久之,必然懈怠,迷失自我,这就是设立个目标的重要性。或许最终你并没有成功,但是你走过,奋斗过,人生才精彩。所以史铁生说:人生就像是琴弦,有梦想才能拉得紧,拉得紧,才能弹得响。

每个人的目标都不一样,目标也不一定非得能实现得了的,因为有时候实现了目标以后,也会导致自我的一种迷失,这就是为什么总是跑第一的人,往往是没有目标的,因为他会失去竞争意识,陷入自我的一种圈子里,固步自封,刚愎自用,最终导致失败。如果都是用那些很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梦想,似乎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中国人用精神胜利法似乎是天生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服输,有时却又不得不面对失败,所以传承了这样的一套自我解围的方法。选择的目标要适当,我觉得,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适当提高自己目标的难度,这样,一来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让目标本身更有意义,二来呢,不会觉得没有什么挑战性,这就好比,你伸手就能摘到的果子,往往你不怎么感兴趣,而那些要通过一段助跑,跳跃而得到的果子,虽然过程辛苦,但是吃起来,更加香甜。

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自己,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自己的琴弦拉紧了吗?很多时候,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缺点,却没有看到自己的的缺点,这不是就本末倒置了吗?

上一篇:初心的初三作文600字下一篇:[军队直招]南航部队招聘接收地方大学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