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2024-04-28

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精选5篇)

篇1: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全面激活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田东,地处广西西南部,面积2816平方公里,辖9镇1乡16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3万人,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

田东,是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和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吴邦国同志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

田东,是全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田东让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通过建立健全组织、信用、支付、保险、担保、服务等六大体系,有效缓解了贫困户资金缺、贷款难问题,激励贫困群众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探索出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贫困村贷款余额从2008年末的5938万元增长到2014年末的2.16亿元。农村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4.63万人降低到2014的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4%下降到2014年的17%。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2205元提高到2014年的4788元,年均增长29.5%。

综合运用多种金融服务 切实解决贫困农户

首贷难题贫困户,顾名思义“没钱”,即便有了一些发展或创业的想法,也常常苦于没有资金。针对这一问题,田东多管齐下,切实解决贫困农户首贷难题。一是完善组织体系,丰富金融扶贫服务主体。目前,全县拥有9家银行金融机构,18家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种类齐全度居广西县域首位。二是完善信用体系,让贫困农民更容易获得小额贷款。从2009年开始采集所有农户信息,对全县农户进行信用评级增信,强化信息动态管理,适时调整信用等级,建立信用体系,实施精准扶贫。同时,针对贫困户,专门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信用评级方式,开展“贫困村转信用村”活动,贫困村先后全部被评为信用村。贫困农户凭借信用等级,免抵押、免担保,就可以当天获得1—10万元信用贷款,信用评级越好,获得贷款额度越高。截至目前,累计向5.9万户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22.8亿元,其中累计向9145户贫困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4.56亿元。同时,设立了小额贷款贴息基金,为3950户贫困户发放了利息补贴,分担其信贷成本。信用建设不仅解决了贫困户发展的资金问题,更是成为贫困地区和谐乡村建设的“正能量”。三是完善村级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农金村办”机制。在全县所有贫困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使信用采集、贷前调查、贷后催收、保险服务、金融知识宣传等工作前置到村一级,实现基层组织建设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为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搭设了新的平台。四是成立资金互助社,切实解决贫困户短期资金周转难题。财政投入435万元,建立了29个扶贫资金互助社,对一些极端贫困、信用等级太低、有贷款需求而又无法通过银行贷款审查的贫困户提供3000—5000元的小额贷款,截止2015年11月,累计扶持1128户贫困户。居于这些服务,田东成为广西农村金融服务方式齐全度第一的县份。五是构建高效便捷的农村支付网络,解决贫困农户支付结算难题。累计安装ATM机136台,布放POS机1628台,电话支付终端384台;全县发行各种银行卡75.09万张,人均1.74张,成为全国首个实现转账支付电话“村村通”的县,被人民银行总行确定为 “全国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联系点”。

提升农村金融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使贫困群众获得更多信贷资金

一是应用动态调整的信用体系,逐步提高信用额度。让更多的非信用村转变为信用村,逐步实现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信用额度。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在贫困村通过贷款贴息项目扩大贷款规模。对通过能人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的项目,在明确扶贫责任的条件下予以重点支持。二是探索供应链金融模式,让金融机构更放心地给贫困农户贷款。贫困农户将竹子、甘蔗等农产品定向销售给金荣纸业、南华糖业、邦尔药业等本地龙头企业,企业将贷款以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形式发放给农户,最后回收农户种植的作物。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并对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前端环节——种植、收购提供相应的信贷支持,对上游客户提供延伸的涉农金融服务。若农户在种养过程中需要向银行贷款,则银行根据农户与企业签订的保价收购合同(订单),简化审批流程,提高首贷成功率,同时也能更加明确资金的流向、确保资金能按时收回。三是构建利息补贴机制,分担贫困农户信贷成本。财政出资200万元设立贫困农户小额贷款奖补基金,累计为395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小额贷款利息补贴。四是完善担保体系,拓宽贫困群众融资渠道。带动贫困群众发展的涉农小微企业、专业大户,其贷款额度超出小额信贷范围。针对这个问题,2009年,田东县财政出资3000万元,成立助农融资担保公司,为其提供担保。截至目前累计提供担保融资1.45亿元。引进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在田东设立综合服务中心,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融资8.3亿元,其中从县外引入资金4.5亿元。

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将贫困地区“沉睡”资源转变为发展的资本

在广西率先推进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等确权工作,赋予农民更加明晰的产权,为资产资源的流转打下基础。成立了中介服务机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及国泰投资公司,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村产权和资金的流转,降低产权交易成本,让发展的资本流动起来,寻找最有效的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截止2015年11月末,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农村产权9761宗,交易额7.937亿元。其中,贫困村范围内土地流转2.92万亩,交易额2.238亿元;贫困村产权抵押贷款5257万元。

变革农业经营机制 让贫困群众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

解决了资金后,有的贫困户有能力发展致富,有的却由于没有技术,对市场也不熟悉,一时找不到好的发展路子。为解决这个问题,田东变革农业经营机制,让贫困户资金利用效率最大化。探索“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的模式,引导群众土地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挥经济能人对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技术的专业性优势,对市场价格和风险的敏锐性优势,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出台了《贫困地区土地流转奖励暂行办法》,引导贫困群众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合理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定位,发展了芒果、火龙果、香蕉、桑蚕、生猪等一批扶贫产业基地,贫困农户既增加了收入,又学会生产经营技能。目前,全县贫困村流转面积达1.65万亩,发展新型经营主体52个,带动2263户贫困户发展。此外,“新型经营主体+基地+农户”模式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创新,以真良村为代表的一批“石头上的村庄”,推出“土地出租五年返还模式”,土地出租5年种植火龙果后,把土地和果树返还给村民自行经营管护。“五年返还”新模式,既省去了村民前期大量投入,又让村民规避了种植风险,学会了种植技术和经验,火龙果合作社继续提供技术、销售服务,让贫困群众参与产业链发展,充分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更大限度地让贫困户受益,探索在作登瑶族乡摩天岭村等贫困村发展了村集体股份合作制经济,村民以资金或者村集体土地等资产入股,投资人以现金、设备、技术等入股,在广西率先发展股份制合作经济,带动了贫困户发展。

全方位建立风险防控机制 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贫困户贷款,银行最担心的是风险大。田东运用多种金融手段,确保贷款风险可控。一是探索建立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有效激发了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内生动力,累计偿付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坏账219.8万元。二是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防控机制。强化担保机构经营“信用”、管理风险的能力,加大对县级投融资平台公司、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的监管力度,加强对不良贷款的处置。三是开发使用多种保险服务措施。先后推出甘蔗、香蕉、芒果、林木、肉鸡、能繁母猪等13个特色农业保险,开发“小农户+小贷款+小保险”模式,增强贫困村的涉农产业抗风险能力,有效规避银行信贷风险。2009年以来,政策性农业保险已为农业提供88.97亿元风险保障。2014年,农业受灾赔付1341.8万元。2015年1至11月,共受理理赔案件945起,理赔272.38万元

经过几年的实践,田东县基本实现了让所有贫困户都拥有贷款的权利和资格,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一个多层次、低成本、广覆盖、适度竞争、商业运作的破解农村金融扶贫难题的“田东模式”初步生成,一个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经济良性互动的局面初步形成。

篇2: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关键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模式;路径

文章编号:1004-702604-0020-01中國图书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

本文尝试从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识别出发,探究金融精准扶贫的模式选择与创新路径。

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贫困识别

1.1农村金融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主要难点

1.1.1农村家庭收入有效核算难。家庭收入核算方法不科学。在农村地区,家庭收入来源多样化是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由于收入不稳定以及部分收入难以用货币进行计量,因此与拥有确定收入的城市家庭相比,农村家庭的收入难以有效进行核算。

家庭收入真实情况难以掌握。当下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所取得的打工收入并不公开透明。而农村家庭往往存在通过虚报和瞒报收入的.方式来获得贫困认定资格从而获取金融扶贫补助,政府难以对这类情况进行有效甄别和判定。

1.1.2扶贫对象识别认定程序不规范。民主评选和结果公示是对确保贫困识别精度和认定有效的科学方法,但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执行时,民主评选和结果公示流程经常被忽略。甚至有的地方政府基层干部假公济私,为亲友谋利,导致真正的贫困户没得到有效的金融扶持。

1.1.3重视“区域瞄准”而忽视“人口瞄准”。我国长期在扶贫政策上重视贫困区域而忽视了贫困人口之间的差异性,金融扶贫瞄准没有对准贫困家庭,从而使得金融扶贫资源很难直接对贫困家庭人口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金融扶贫资源分配容易出现“平均主义”,使最需要得到资源的贫困人群难以获得有效金融扶持。

1.2农村金融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原则

1.2.1制定规范家庭收入计量标准。政府应制定规范统一的家庭收入计量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完善的家庭收入调查统计系统。明确农村家庭收入调查统计的主体,同步识别和瞄准贫困对象;明确调查部门的调查权限及职责范围以及对骗保等行为的行政和经济处罚标准;最后将收集到的贫困对象信息录入数据系统并进行维护和完善。

1.2.2规范对象识别程序公开公平公正。政府加强民主评议和公示环节,以确保在贫困对象的精准识别过程中保持公开、公平、公正。鼓励民众全程充分参与贫困对象资格的评选,通过民主评议来增加公平性和客观性,以此减少村民异议。同时应加强公示力度,认真听取村民反映,并对大多数村民不认可的贫困对象应进行审核复议和二次公示。

篇3: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关键词:农村,精准扶贫,金融,融资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 其中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农村脱贫问题。2013年11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调研扶贫攻坚时, 提出“精准扶贫”理念, 强调扶贫工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并指出“抓扶贫开发, 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 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其中, 全面脱贫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 金融扶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手段。农村金融扶贫是将生活式扶贫转变为生产式扶贫, 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资本式扶贫, 将对外争取单一式扶贫转变为对外争取和自力更生共建式扶贫[1]。其理念是要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非国家贫困县与集中连片区域贫困人口、贫困村识别不清的问题[2]。精准扶贫, 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减贫、治贫方式。目前, 农村精准扶贫面临着多种困难:扶贫资金不足、扶贫对象识别不清;农业经营品种单一, 产业化扶贫效果不佳;扶贫模式缺乏可持续等问题, “输血”式扶贫模式难以提高农村自我“造血”能力的提升, “一阵风”式的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后果是短期脱贫又迅速返贫, 如何准确把握农村致贫的多重原因, 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度和可持续性, 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首要问题。

1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难点

1.1 扶贫工作体系不健全, 扶贫工作尚未常态化

目前, 我国各地农村扶贫工作组织体系不健全, 缺乏专业化的队伍, 许多临时拼凑的人员组成扶贫管理队伍, 存在服务意识不高, 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另外, 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缺乏长效机制, 大部分扶贫工作往往是“应景式”扶贫, 对地区贫困问题的认识不足, 扶贫工作缺乏系统化设计, 扶贫工作组织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较差, 对农村贫困问题的复杂性缺乏深刻了解, 无法真正掌握贫困农民的多元需求。

1.2 扶贫资源稀疏, 资金拨付前缺乏精准识别

农村金融扶贫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来源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工作主要由政府引导, 财政拨款是扶贫资金的主要来源, 资金投入难以满足需求。资金来源渠道窄, 缺乏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造, 撤销了大量县以下营业网点, 收回县级分支机构的贷款权, 缩小了贫困农民的贷款渠道。小额信贷公司贷款周期短、利率高, 贫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加工, 利润薄, 资金回笼周期长, 贫困农民无力承受小额信贷的还款压力。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较不规范, 难以满足大量贫困农民的资金需求。

在目前农村金融扶贫工作中, 许多工作人员对农村贫困情况的了解不全面, 对贫困人口的统计不清晰, 对扶贫对象的需求把握不准确, 金融扶贫项目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较为突出, 扶贫工作缺乏针对性。在资金的使用上, 往往存在管理不规范、申领困难、缺乏监督等问题, 人情扶贫、关系扶贫等问题仍较为严重, 扶贫工作低质低效。

1.3 农业经营品种单一, 降低了产业化扶贫效果

现有扶贫专项资金专项投入与贫困地区需求配套不够, 由于扶贫对象多, 有些地方为了兼顾公平, 难免存在“撒胡椒面”式的安排资金项目的问题[3]。目前, 由于贫困户经营模式分散, 扶贫资金“撒胡椒面”式的分配, 往往只能带动一家一户致富, 难以带动整个区域的脱贫, 并且贫困户主要从事粮食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等行业, 产业较为单一, 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脱贫后又迅速返贫的现象较为突出。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二者之间结合不紧密, 项目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对产业化扶贫项目缺乏筛选, 投资后缺乏后续指导, 扶贫工作往往昙花一现, 缺乏长效性。农村贫困人口致贫原因较多, 因自然风险、市场风险致贫, 或因病致贫、因教致贫、年老体弱致贫等问题较为突出。扶贫项目种类偏少, 对扶贫对象筛选手续繁杂, 将许多真正的农村贫困人口挡在了扶贫大门外。

1.4 扶贫模式固化,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由于农民资产低值不足, 以贷扶贫模式的操作性较差, 目前金融扶贫一般以无偿资助模式为主, 由于严重受制于资金来源渠道, 该模式的可持续性较差, 随时可能因为资金断流而使扶贫工作陷入停滞状态。例如, 目前许多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扶贫项目建设期长、成本高, 扶贫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后续资金跟不上, 严重降低了扶贫基建项目的作用。目前农村空心化问题严重, 农村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陈旧、持续增收能力有限, 扶贫只能产生一时的效果。大部分贫困人口没有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 能利用扶贫资助开展创业活动进而主动脱贫的主观能动性较差。

2 实施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对策

2.1 拓宽融资渠道, 推广普惠性扶贫

充分利用市场促进资本聚集、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通过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 推动金融资源向贫困落后地区集聚。在县域城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领域, 提供普惠性的金融服务。对扶贫款的分配上, 要根据贫困的程度、贫困人口数量、脱贫的难易程度进行资金划拨, 体现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在扶贫工作中, 要注重扶贫工作的数量与质量, 要压低扶贫的门槛, 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获得实惠。同时也要提高扶贫资金的额度与扶贫项目的选择标准, 要针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落后的局面, 重点将水利建设、农村路网建设、农村土地建设纳入国家投资计划, 重点资助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工程、农村集贸市场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 着力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水平, 保护基本农田, 提高农村土地综合收益, 便利农村商贸流通, 提升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环境。对农村小学校舍、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的维修、设备购置给予专项补贴, 着力提高农村儿童就学环境, 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针对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 对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的项目给予补贴, 对沼气池、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建设和使用给予一次性补贴, 推进村级垃圾收集点等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2.2 搭建农村金融扶贫公共信息平台, 践行多元化扶贫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是精准扶贫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精准识别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和人口识别出来, 同时找准导致这些家庭或人口贫困的关键性因素[4]。建立农村金融扶贫网络信息平台, 对贫困户进行入户摸底评分、评议公示并录入信息系统, 实现对贫困情况的精准识别和精细管理。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设立不同的金融扶贫手段, 针对因伤、病、残、亡、孤, 以及因教致贫等原因的特困户, 给予直接补贴, 满足其温饱和基本生活需求。综合考察农户情况, 开展就业扶贫、资源开发扶贫和创业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模式, 通过帮扶一家一户, 实现以点带面, 扩大扶贫工作的辐射半径。探索扶贫新模式, 将扶贫项目资金折合股份, 定期给贫困户分红;探索土地入股的扶贫新模式, 提高农民土地的综合收益。

同时, 利用该平台向群众定期宣传有关政策, 公布扶贫工作进展, 将本区尚待开发的农业信息、旅游资源、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等实事求是地对外进行公布, 争取外界资金扶持本地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和教育。要学习福建三明市“乡级扶贫担保基金+农户贷款”的扶贫模式, 即采取多方联合出资, 以贫困农户为特有担保对象, 由乡政府提供贴息、银行业机构提供优惠利率[5]。此外, 还要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扶贫项目的执行情况、扶贫资金的收支情况, 将扶贫工作透明化。利用信息平台吸纳外界对金融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听取贫困人口的诉求, 持续改善扶贫工作的质量。

2.3 创立差异性的农村金融产品, 实施专项扶贫

推广产业化精准扶贫模式, 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创业就业, 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针对当地产业发展特色, 甄选出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和典型个体, 重点推出以扶持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农业金融服务, 达到“资金拉动产业、产业带动贫困户”, 引导金融机构对贫困地区产业开展专业化、专项化的金融服务。推出多种农村小额信贷服务, 为贫困户提供短期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建立风险补偿的小额信贷, 重点支持农民创业活动, 让农民有创收的新路子, 激活致富的新动力, 避免短期脱贫后又返贫。结合国家“万企帮万村”活动, 引导企业深入周边贫困村镇投资兴业, 提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能人大户结对子, 将农业产业化经营与金融扶贫工作相结合,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在区域内整合资源, 解决农村分散经营, 效益低下的问题。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农业精品项目, 开展良种选育, 发展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 打造一批优质农业产品品牌, 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推介和销售, 提高农业的收益率。在贫困地区积极开展职业农民培训, 结合当地的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进行典型示范, 提高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实践水平, 更好地参与地区脱贫过程。

2.4 完善金融扶贫工作组织体系, 规划定点扶贫

建立健全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各地发改委联合扶贫办等部门建立网络化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要以直接帮扶贫困户为主, 以帮扶贫困村为辅, 在村内建立扶贫工作站, 开展定点式金融扶贫, 做到规划到户, 精准扶贫。要明确定点扶贫第一责任人, 制定组织工作目标,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通过对各地贫困程度、资源禀赋和发展需求进行分析, 列出脱贫工作的关键, 加大资金投入、智力支持、技术服务以及信息与政策指导, 提高扶贫工作的靶向性。要打开农村与外界连接的出口, 加强与企业和公益组织的沟通, 将农村亟待解决的贫困问题向外界公布, 联合企业、公益组织到农村开展定点专项扶贫的项目, 并选派专人负责管理。通过完善中国扶贫信息网, 鼓励结对帮扶责任人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结对帮扶等方式, 引导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精准帮扶工作[6]。衡量精准扶贫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工作是精准考核, 对扶贫款使用的过程进行监督, 对扶贫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 列出持续改进的方向, 提高扶贫工作的成效。在扶贫资金中预留部分“以奖代补”资金, 对扶贫绩效较为突出的地区, 给予额外奖励。

2.5 建构复合型的金融扶贫管理体系, 开展造血式扶贫

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贫困不单单是经济上的贫困, 必须通过对扶贫机制创新, 建立复合型的金融扶贫管理体系, 将国家扶贫资助、部门的帮扶作为提高贫困地区社会基础设施的主要牵引力, 坚持自力更生, 积极联合商业银行、企业、社会公益组织、医疗机构等多个社会部门, 辅以群众自筹、投工投劳等方式, 广泛筹措资金。在资金的使用上, 坚持将农村经济、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的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都纳入到金融扶贫工作范围中, 综合改善农村经济、人口健康、儿童营养与教育、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提高人口的寿命和健康水平, 保证贫苦家庭子女100%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大力发展职业农民教育, 动员贫困家庭适龄劳动力人口免费入学, 开设果树种植、家禽养殖、农机使用、畜牧兽医、农机推广、手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经营管理等实用基础技术课程, 并配合农业扶贫项目, 帮助参加培训人员提高创业技能, 普及生产经营相关法律知识, 对农村富余的青壮年劳动人口, 帮助其寻找外部接受单位, 实现转移就业。同时, 要利用扶贫工作者积极拓展扶贫的渠道, 积极主动地去获得体系外的支持, 扩大扶贫资金来源渠道。此外, 还要注意金融扶贫系统的风险防控工作, 加强对金融扶贫工作的监管, 组建农村金融扶贫监管工作小组, 吸纳驻村干部、贫困户代表、妇女代表和中小学教师为成员, 广泛听取意见, 对资金的使用和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评价, 防范内外部经济风险对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造成破坏。

参考文献

[1]郭威.我国农村金融扶贫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金融, 2013 (10) .

[2]葛志军, 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5) .

[3]鄢红兵.创新“金融+”实施精准扶贫——当前我国金融扶贫的难点及对策[J].武汉金融, 2015 (09) .

[4]汪三贵, 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 2015 (05) .

[5]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 2015 (10) .

篇4: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问:2015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国发45号文”),此后人民银行为推进试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去年8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国发45号文”后,正式启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国发45号文”明确要求由人民银行牵头成立工作指导小组,指导地方政府开展试点,并做好专项统计、跟踪指导、评估总结等相关工作。9月9日,人民银行会同中央农办等11个部门召开了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指导小组工作规则,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分工。根据“国发45号文”要求和试点工作指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的试点地区选择原则,人民银行组织了试点地区报送和初步审定工作。10月份,会同相关部门代拟起草了在试点地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条款的决定草案,上报国务院,并加强与国务院法制办和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沟通汇报。12月初,决定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12月21日至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对草案进行审议,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代表国务院向会议做了汇报说明,并按要求参加了分组审议,推动试点地区获得全国人大的法律授权。

问:“两权”抵押贷款主要在哪些区域开展试点?

答:开展试点的主要目的是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为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经验和模式。因此,试点主要在农业大省和农村相关改革试验地区选择,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重点选择农村改革试验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重点选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等。试点地区由省级政府申报,在充分尊重省级政府意愿、综合考虑基础条件、前期业务开展情况等因素的基础上,指导小组成员单位共同审定。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232个县级行政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59个县级行政区,其中有13个地区重叠,两项试点共计278个县级行政区,大约占全国县域行政区域的9.7%。

问:对试点进行法律授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涉及突破《物权法》和《担保法》关于耕地、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相关法律条款。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重大改革须于法有据”的要求和“国发45号文”“依法有序”的原则,试点涉及突破相关法律条款的,要由国务院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去年l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律授权主要内容为:授权国务院在北京市大兴区等232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耕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在天津市蓟县等59个试点县(市、区)行政区域暂时调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关于集体所有的宅基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的规定。上述调整在2017年l2月31日前试行。

问:人民银行建立了什么工作机制来保障试点的顺利开展?

答:“两权”抵押貸款试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试点工作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人民银行为推动试点平稳有序开展,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一是牵头成立试点工作指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交易流转和抵押物处置,这些政策安排和基础条件的建设需要农业、国土、住建、林业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财税、风险分担、监管、保险保障等政策支持方面,需要财政、发改、银监和保监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就明确了各部门职责分工,人民银行牵头推动,各职能部门做好配套协作。二是落实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各地按照要求成立了省级和县级试点工作小组,加快完善配套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指导,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试点,创新“两权”抵押相关金融产品。三是加强人民银行系统的上下联动。建立监测统计制度,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按季报告试点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宣传交流。

问:试点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答:“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人民银行一直强调要按照“国发45号文”中“依法有序、自主自愿、稳妥推进、风险可控”的原则,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两权”抵押贷款由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自愿申请,确保农民群众成为真正的知情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同时,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完善抵押物处置和风险补偿机制,在保障农户基本居住权、承包权、优先受让权和土地持续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创新探索出农民住房财产权有效处置和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有效流转的不同经验,平衡好农民合法权益与金融机构正当利益的关系。

问:试点过程中对金融机构有哪些要求?

答:“国发45号文”强调金融机构要结合“两权”的权能属性,在贷款利率、期限、额度、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简化贷款管理流程,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切实满足农户等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1月15日,人民银行召开“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会议对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出以下要求:一是要根据“两权”试点管理办法,尽快出台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并及时报送人民银行;二是要在金融机构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布置“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涉农业务占比较大的金融机构,要召开专门会议布置该项工作;三是要在绩效评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等多个方面,做好配套的制度安排;四是鼓励针对“两权”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

问:近期,人民银行在稳妥推动试点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考虑?

答:一是人民银行将在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意见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尽快出台“两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二是推动相关部门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和扶持政策;三是推动试点地区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支持政策;四是指导、督促金融机构建立相关信贷管理制度并制定实施细则;五是针对“两权”抵押贷款的特点,建立统计监测制度,对试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按季动态监测,开展年度评估;六是及时宣传经验、发现问题,促进试点规范运行,为法律修改提出建议。

篇5:田东模式:农村金融与精准扶贫“联姻”

江西省广昌县地处武夷山西麓,江西第二大河抚河的发源地,是中央苏区的北大门,是国家扶贫重点县,也是《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核心重点县。全县总人口24.5万人,辖11个乡镇,129个村。农村有5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达4.7万人,占农民总数的23.66%。长期以来,扶贫攻坚成为困扰党委政府的心病。2012年起,全县响应省委、省政府振兴中央苏区的号召,全省统一战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和《中央统战部关于在统一战线实施“同心”行动的意见》精神,在广昌开展“同心·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活动,五年计划实施100个项目,积极引导推动全省统一战线全面实施“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工程,为广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省委常委、统战部长蔡晓明等各位部领导,省统一战线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马志武、谢茹、李华栋、汤建人、刘晓庄、郑小燕、孙菊生等多次深入广昌调研指导扶贫工作,为高位推动广昌示范区建设起了模范带头作用。抚州市主要领导和市委统战部多次亲临广昌调研指导“同心·振兴”工作 , 要求广昌作为全市扶贫工作的样板,要在全省扶贫工作中走在前列。广昌县委统战部和广昌人民银行主动配合、找准定位、开拓创新,通过特色定制、精准扶贫、精心打造“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积极为广昌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将以往扶贫资金“撒胡椒面”、“蜻蜓点水”式粗放使用改变为精准金融扶贫模式,即通过“特色定制”,较好地解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经济条件贫困户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资金需求和特色金融服务难题,带动性、针对性、时效性较强,覆盖面更广、投入扩大、效果明显。为建设“美丽莲乡、幸福广昌”凝聚人心、汇聚力量作出贡献。

( 右)在养牛基地调研广昌县委书记许爱军

广昌县委书记许爱军(右二)在蔬菜基地调研

二、主要做法

广昌县委统战部和人行紧紧围绕同心工程扶贫工作抓住机遇、找准方向,在四个定制方面下功夫。

(一)定制产业扶贫方向。广昌县委办、县政府办、统战部与金融机构着手制定了《广昌县2014年同心振兴与扶贫攻坚“共创·小康”工程实施方案》并以县委县政府文件印发。同时协调并积极引导辖内金融机构以商业扶贫的方式加大信贷投入,重点支持蔬菜、白莲、烟叶、食用菌、牛羊等畜禽养殖及深加工等地方特色种养产业发展,把产业发展之根深扎农村。为此,广昌县有关部门出台了特色种养产业金融贷款管理办法、贷款贴息奖励办法等措施,制定统一规范的贷款、贴息申请和审批流程,并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宣传手册等形式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宣传,特别是通过培植合作社将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实施“造血”式产业扶贫。截止2014年9月30日,共发放特色种养扶贫贷款6500万元,其中包括:蔬菜贷款400万元、白莲贷款4600万元、特色养殖1500万元。广昌县委、县政府重点招商企业安正利康计划投资2.08亿元,企业正常运行后将在农产品包装、农业技术服务咨询等方面推动广昌农业产业化升级、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带动老区农民发家致富发挥重要的作用。全县各部门大力支持,特别是金融系统的支持,对该企业在开户、支付结算、贷款办理等金融服务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有效的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困难。目前该企业一期项目投资9000万元,正在顺利建设中。

(二)定制银行帮扶责任。广昌县委统战部和人行大力推行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强化银行的扶贫感情意识和责任意识。各银行积极响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主动对接,农业发展银行主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邮政储蓄银行主办农民合作社,农业银行主办家庭农场,农信社主办专业大户、特色产业。为全力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各主办行均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和优惠政策。如,广昌县农信社制定了《广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支持特色种养产业实施方案》。主办行按照联保或信用共同体或“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信贷产品管理要求发放额度为5万元至100万元的贷款。采用一次性用款方式的,贷款期限可达2年至5年;采用循环用款方式的,授信期限可放宽至3年。力争涉农贷款年新增5000万元。在扶持方式上,探索1个大户带3个贫困户的“以一带三”结对发展模式、农行实施“千户示范,万人脱贫”专项活动等。

在全省统一战线全面实施“同心·振兴广昌示范区”工作的积极引导推动下,县农信社、邮储银行、南银村镇银行3家银行与县政府签署了《关于苏区振兴和扶贫攻坚发展——特色种养金融服务战略合作协议》,创全省首例。根据协议,5年内,3家金融机构每年向全县特色种养产业提供不低于5000万元的贷款,总额不低于3亿元,保障信贷投入。

(三)定制信贷担保机制。特色种养产业发展面临诸多风险,贫困农户往往对此心存畏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也难以把握。为此,县委统战部协调人行广昌县支行和县扶贫局,推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续贷周转金。县财政从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特色种养产业信贷风险补偿金专用于特色产业贷款担保及代偿,按贷款总额的10% 承担风险。截至目前,风险金共为全县728户烟农提供小额担保,金额2508万元,为农户节省贷款利息120万元。贫困农户贷款满足率57.7% 增加到70%,保险覆盖率提高20%。以从事“广昌白莲”种植、茶树菇及销售的广昌县五福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共创·小康”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认定和风险金担保,邮储银行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农户”模式累计给该合作社126户规模养殖户发放贷款454万元,户均3.6万元,远高于农村小额贷款单户最高限额1万元的标准。

(四)定制特色金融服务。金融服务实现三个重要转变,一是由“等客上门”到“上门问贷”双联(联村、联户)扫街式信贷服务,不遗漏一个贫困户;二是从扶持单一客户向“批发”和“集群”转变,通过产业来带动;三是人性化考核,明确信贷尽职免责规定,提高扶贫贷款营销积极性,对产业化扶贫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经营大户,相应提高贷款不良率容忍度1个百分点。银行根据了解到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各种信息,结合各种特色种养品种的市场行情、增收前景,针对性、适应性的主动对贫困户推行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个性化精准扶贫服务 模式, 通过“公司 + 基地 + 专业合作社 + 贫困户”形式,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精准到贫困对象上,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参与一项特色产业开发,每户掌握1-2项特色种养技术,持续稳定增加收入。如,广昌县恒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甘竹镇樟树村用每年600元一亩流转了当地50户农户700亩用于蔬菜种植,同时雇佣其务工,男2800元/月,女2500元/月。以前当地农户年均收入1万元左右,现已达年均收入2.5万元,增收达1.5万元,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今年以来,广昌县特色涉农贷款增长势头强劲。

三、工作成效

通过大力推进“同心·金融”扶持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与过去相比,金融服务“三信”更加通畅,即信息对称、信用增进、信贷投放有保障;“三力”更具凝聚力,即金融合力、政策合力、政策与金融合力;“三讲”更显张力,即讲政策、讲感情、讲实效。

第一,多元化资金投向与产业扶贫精准结合,资金溢出效应更加明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加快了农民致富进程。截至今年9月末,全县共评定信用镇3个,信用村20个,信用户18000户。近两年来,全县各银行累计发放特色农户贷款10328万元, 惠及8607户农户,户均贷款1.2万元。“特色定制”实施以来,全县白莲种植面积增加0.65万亩、烤烟增加0.82万亩,建成蔬菜基地4个,肉牛规模养殖基地28个,规模养殖大户30户。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5个,各类村级农业产业协会65个,家庭农场150余户,促进了产业扶贫深度发展。目前,全县参与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的贫困户占全县贫困人口的90%以上,贫困户从特色产业中获得的人均年纯收入达2000元,同比翻番。如,广昌县莲香食品有限公司的产业扶贫项目,参与贫困户达2000多户,户均同比增收达2万元,同比多增上0.8万元。贫困村相对集中的驿前、赤水等6个乡镇28个村涌现出一批专业村和致富能人。

第二,实现了信贷资金和扶贫资金的有效结合,降低了信贷风险,增强了信贷支持的实力和影响力,推动了扶贫资金综合运用。广昌县建立了“政府领导、人行牵头、各方联动”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各方合力成为精准扶贫的最大亮点。实施精准扶贫以来,广昌县农信社增加了稳定的客户资源和存款来源,农户存款日均增长1000余万元,各类扶贫资金存款日均增加500万元,银行卡扩大发行量1万多张,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扩大了品牌影响力。

第三,金融服务方式的特色化、差异化、多样化,延伸财政金融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惠农政策全覆盖,拓宽了金融机构的履职空间,为宏观政策和微观举措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更加有效的新路子。如,人行广昌县支行创新推动支农再贷款“双加”模式,即承贷银行根据支农再贷款额的一定比例配备自有信贷资金,定向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创新支农再贷款担保方式,开展支农再贷款授信管理试点,引导和推动扶贫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扶贫贴息机制的改革等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上一篇:我们是一家人800字作文下一篇:生理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