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4-05-02

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通用10篇)

篇1: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三下学期物理化学知识点大总结

11.1 简单机械(三上20—31)

1. 杠杆:一根在 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的硬棒就叫杠杆。

2. 杠杆的五要素

3. 杠杆的平衡:(1)杠杆处于平衡状态或作缓慢的运动都叫杠杆平衡

4. 杠杆平衡的条件公式

5.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但费。

(2)费力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但省。)

(3)等臂杠杆:L1 L2,平衡时F1 F2。特点是。

6. 定滑轮特点:不,但能 的方向。(实质是个 杠杆)

7. 动滑轮特点:省 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 为 二倍的杠杆)

8.天平、动滑轮、定滑轮、汽车刹车、缝纫机的脚塌板、起重机的吊臂、剪铁剪刀、理发剪刀、剪布的剪刀、铡刀、起子、钓鱼杠、其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9.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滑轮组的优点是:。

11.2 功和功率 机械效率(三上32—40)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 ;二是。

2. 功的计算:功(W)等于(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s)的乘积。

(功= ×)

3. 功的公式: ;单位:W→ ;F→ ;s→。(1焦=1).4.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

5. 机械效率: 跟 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

6. 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

需要测的物理量有、、、实验器材除钩码、铁架台、细线还需要、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有、、。物体提升的高度、绳子的绕法是否影响机械效率?

7. 功率(P):,叫功率。计算公式:,或。单位:P→ ;W→ ; t→。(1瓦= 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千瓦=1000瓦)

8. 功率表示物体 的快慢。

12.1机械能(三上48—55)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

2.动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运动物体的 越大,越大,动能就越大。

3.势能分为 和。

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 而具有的能。物体 越大,被举得越,重力势能就越大。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 而具的能。物体的 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6.机械能: 和 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能量的单位是:

7.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 的。

8.人造卫星饶地球转动时,从近地点转到远地点的过程中人造卫星的重力势能将,动能,速度。(填“变大”、“变小”、“不变”)。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 水能 和 风能。

12.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等阻力,那么机械能的总量。

12.2比热 内能 热量(三上56----68)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 和 的总和叫内能。

2.物体的内能与 有关:物体的 越高,分子 越快,内能就。

3.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 和,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 的。

4.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

5. 物体吸收,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 ;物体放出,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

6.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 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

7.比热容(c): 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吸收(或放出)的 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的单位是:。

8.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

9.水的比热容是:C= 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10.热量的计算:Q吸= =cm△t(Q吸是吸收,单位是 ;c 是物体,单位是: ;m是 ;t0 是 ;t 是.Q放=,其中to-t=Δt指物质 的温度。

11.热值(q): 某种燃料 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

1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单位是 ;q是,单位是。

13.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 能转化为 的机器。在压缩冲程中 能转化成 能。在做功冲程中 能转化为 能。

14.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由、、、四个冲程组成,每个工作循环活塞上下运动 次,曲轴转动,对外做功 次。

15.在热机中,用来做 功的那部分能量跟 所获得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热机的效率总 1。(大于、小于)

化学是我们老师精心总结的:

初三化学上册1-6单元知识点汇总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自然科学。

2、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有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一些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3、物理性质——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吸附性等。

4、化学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金属活动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 可燃性、能支持燃烧、能与某物质反应

(空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现象:①红磷(不能用木炭、硫磺、铁丝等代替)燃烧时有大量白烟生成,②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最后水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

若测得水面上升小于1/5体积的原因可能是:①红磷不足,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②装置漏气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弹簧夹。

2、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空气主要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制得了氧气。

3、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大约是氮气为78%、氧气为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混合物)为0.94%、二氧化碳为0.03%、其它气体和杂质为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4、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粉尘和气体两类,气体污染物较多是SO2、CO、NO2,O3。

SO2、CO、NO2主要来自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工厂的废气。

氧气的性质

1、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氧是淡蓝色的2、、氧气是一种比较活泼的气体,具有氧化性、助燃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①(黑色)C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更旺,发出白光。

②(黄色)S和O2反应的现象是:在空气中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蓝紫色的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O2。

③(红色或白色)P和O2反应的现象是:冒大量的白烟,生成白色固体(P2O5),放出热量(用于发令枪)

④(银白色)Mg和O2反应的现象是: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用于照明弹等)

⑤(银白色)Fe和O2反应的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注意点:预先放入少量水或一层沙,防止高温熔化物落下来炸裂瓶底。

⑥H2和O2的现象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⑦CO和O2的现象是: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⑧CH4和O2的现象是: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一、分子和原子、元素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离子也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的特点: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分子在不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分子间隔越大。

物质三态的改变是分子间隔变化的结果,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原子间有间隔,温度越高原子间隔越大。水银温度计遇热汞柱升高,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时汞原子间间隔变大,汞的体积变大。

例如: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保持CO2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CO2分子;保持水银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汞原子。在电解水这一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原子中:核电荷数(带正电)=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是: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一切原子都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吗?(错!有一种氢原子无中子)。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的质量/C原子质量的1/12。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它是一个比值。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

由于原子核所带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即电中性)。

2、①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但一定不可能是化合物。)

②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是由一种分子构成的。

③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但

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是物质的种类不同。

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是元素的种类不同。

④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但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⑤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⑥化学式的意义: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的原子构成。

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由原子直接构成的: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硅和碳。由分子直接构成的:非金属气体单质如H2、O2、N2、Cl2等,一些氧化物,如水、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由离子直接构成的:如NaCl。

3、决定元素的种类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即一种元素和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或者核电荷数不同);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类别的也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同种元素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如Fe、Fe2+、Fe3+因核电荷数相同,都称为铁元素,但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

核电荷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e、HF、H2O、NH3、CH4。

二、质量守恒定律

1、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②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③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小结:在化学反应中:

一定不变的是:①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元素的种类 ③元素的质量 ④原子的种类 ⑤原子的数目 ⑥原子的质量;

一定改变的是:①物质的种类 ②分子的种类; 可能改变的是 ①分子的数目 ②物质的状态 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表示两边各原子的数目必须相等。

三、气体的实验室制取

1、反应物是固体,需加热,制气体时则用氯酸钾加热制O2的发生装置。

反应物是固体与液体,不需要加热,制气体时则用制CO2的发生装置。

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难或不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

CO2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O2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也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CO、N2、(NO)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3、①实验室制O2的方法是: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②加热高锰酸钾,③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化学方程式:

①2KClO3==== 2KClO3+3O2 ↑

②2KMnO4====K2 MnO4+MnO2 +O2↑

③2H2O2====2H2O+O2↑

注意事项

用第一种药品制取时要注意

②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凝结在试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

③加热时应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再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

④排水法收集完氧气后,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时要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未进入导管)用第二种药品制取有长颈漏斗时,长颈漏斗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

工业上制制O2的方法是: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

原理:利用N2、O2的沸点不同,N2先被蒸发,余下的是液氧(贮存在天蓝色钢瓶中)。

4、实验室制取CO2

(1)药品:石灰石和稀盐酸或大理石和稀盐酸(不用碳酸钙,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太剧烈,不容易收集;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氯化氢混在二氧化碳里,使二氧化碳不纯)

(2)反应原理:CaCO3+HCl_______

(3)发生装置:固+液 不加热型(4)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

四、水

1、电解水:正、阳、氧(气);负、阴、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2:1

电解水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2)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原子不可以分。

水的组成的正确表述:(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2)水由水分子构成;(3)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都不讲个数);(4)一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都讲个数)

2、水的净化:

某些乡村,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

(1)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取水-沉淀-过滤-吸附-消毒-配水(没有蒸馏)

(2)净化水的方法:蒸馏、吸附、过滤、沉淀四种,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蒸馏、吸附、过滤、沉淀

3、硬水和软水

(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硬水;

(2)软水: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叫做软水;

(3)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①向盛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等量的两种水,搅拌,浮渣少,泡沫多是软水;浮渣多,泡沫少是硬水(蒸馏水泡沫多,无浮渣)

②把适量水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干,有固体剩余物是硬水,没有纯水。

(3)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①煮沸水;②蒸馏(过滤和吸附不能降低水的硬度)

(4)蒸馏:获取纯净水的一种方法。注意: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在圆底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暴沸。

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在一定条件下能变成固体,二氧化碳固体叫干冰

(2)化学性质:

①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能和水反应 CO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成的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H2CO3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能和石灰水反应:CO2+Ca(OH)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能和碳反应:CO2+C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O2的检验:

①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②把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如果木条熄灭,证明是二氧化碳;

③把产生的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如果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证明是二氧化碳。

3、二氧化碳的用途

用途 灭火 气体肥料 制汽水等饮料 干冰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化工原料

对应的性质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在叶绿素作用下,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能溶于水,与反

应生成碳酸 干冰升华

吸热,使环

境温度降低 与一些物质反应生成化肥

4、CO的性质:

可燃性:CO+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还原性:CO+Cu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Fe2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Fe3O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氧化碳的用途

①作燃料,是水煤气的主要成分(利用CO的可燃性)

②冶炼金属 用于炼铁(利用CO的还原性)

6、二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①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时,人便神志不清,最后死亡。导致温室效应 臭气(O3)、甲烷(CH4)、CO2都能产生温室效应,叫温室气体。

②温室效应的可能后果:①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淹没沿海城市;②土地沙漠化;③农业减产。

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原因:①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人和动植物的呼吸;③森林火灾;

④怎样控制温室:①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新能源;③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6、一氧化碳对人类不利的一面

CO有毒,原因是CO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生物体缺氧,最后死亡。

燃烧含碳燃烧要注意通风,防止CO中毒;以煤等含碳物质作燃烧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且保持通风

六、碳单质:

1、金刚石、石墨、活泩炭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法不同

金刚石的性质:最硬 不导电 熔点高

金刚石的用途:自然界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切割玻璃、大理石、加工坚硬的金属,装在钻探机的钻头上钻凿坚硬的岩层。

石墨的性质 深灰色、有金属色泽,细鳞片状固体质软导电很高

石墨的用途①润滑剂 ②铅笔芯 ③作电极木炭、活性炭具吸附性(物理变化)

活性炭的用途:

(1)、防毒面具中滤毒罐利用活性炭吸附毒气(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

篇2: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1)跟指示剂反应

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的PH<7

(3)跟(H)前的活泼金属起置换反应

酸+金属==盐+氢气

例:2HCl+Fe=FeCl2+H2↑

(4)跟碱性氧化物和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碱性(金属)氧化物—→盐+水

例:3H2SO4+Fe2O3=Fe2(SO4)3+3H2O

(5)跟某些盐反应

酸+碳酸盐==盐+水

酸+盐—→新酸+新盐

例:H2SO4+BaCl2=2HCl+BaSO4↓

(6)跟碱起中和反应

酸+碱—→盐+水

例:2HCl+Cu(OH)2=CuCl2+2H2O

酸碱中和反应

溶液中酸碱度的表示——pH

(1)溶液的酸碱性是指溶液显酸性、显碱性或中性,指示剂可以判断溶液显酸或碱性,却无法判断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为了能够表示溶液的酸碱强弱程度,常用pH表示。

(2)pH的范围通常是0-14之间

(3)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7,溶液呈中性

PH>7,溶液呈酸性,pH数字越小酸性越强。

PH<7,溶液呈碱性,pH数字越大碱性越强。

注意:pH是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酸性越强,溶液中H+含量越多,pH值越小;碱性越强,溶液中OH-含量越多,pH值越大。

(4)pH的测定方法:测定溶液的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值。

注意:①不能直接将pH试纸侵入待测溶液中,这样会污染我们的溶液。

②润湿的pH试纸测得的结果不准确,因为相当于把溶液稀释了。检验气体的酸碱性时可将试纸润湿。

③pH测得的数字是正数。

篇3: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基础实验教学,化学实验器皿,微课,微课数据库

1实验对于一个理工科学生的重要性

理工科是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前沿。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及人们日常生活等都与理工科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培养一大批具有本科学历,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 在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的重点目标[1]。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学科, 其核心理念就是掌握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 其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现象, 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从而加深对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 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探索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 基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有要求, 但是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2,3]。

2现阶段高中毕业生的知识体系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重视课堂教学,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 很多高中学校严重压缩化学课程的实验课时, 甚至很多学校根本没有开设学生实验, 只是教师课堂演示。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没有走进过实验室, 对于很多的实验器皿、设备的了解仅限于课本的图片, 更别提动手操作了。

在笔者近3年的实验教学中, 具统计每个班约50%~70%的学生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实验, 充其量也就是观看过演示实验, 而且其数量也是有限的, 导致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出现乌龙, 理论与实验知识分离等现象。例如在配置某一溶液环节需使用移液管, 有部分同学指着量筒说是移液管。还有同学不知道洗耳球的用途, 竟然用洗耳球来移取溶液。再例如,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中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配制饱和氯化钠溶液, 学生出现无从下手问题, 虽然老师已经把不同温度下氯化钠固体的溶解度列于黑板上, 学生却不能将此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到自己的实验操作中。

3从哪些方面可以提升其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现阶段初高中毕业生所缺失的实验知识及技能, 笔者认为在大学阶段大一新生进入实验室前需加强实验知识方面的专题学习。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 该数据库由各个基础实验器皿、设备的微课组成, 其中包含烧杯、烧瓶、容量瓶、移液管、量筒、电子天平等基础化学器皿、设备的微课, 每个微课由其器皿图片建立索引, 只要点击相应器皿的图片就能连接到其微课。例如打开数据库, 点击烧杯的图片, 学生就能看到烧杯在溶液配置、加热等实验环节的使用视频及有关烧杯的理论知识等。整个数据库由这些小单元组合而成。

当学生要准备某一实验时, 可以提前学习这一实验项目所涉及的器皿、设备的知识, 对于所做的实验做好完善的知识储备。同时, 通过对数据库中各个微课的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各个实验器皿、设备的特点, 再结合自己的实验体会, 对所做的实验提出创新性的改进, 或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新型实验, 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 掌握创新才能。

4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召唤大批创新人才。《高等教育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科技术发展史表明:近代自然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与实验有关。著名的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在110年间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可见, 实验室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功不可没[4]。因此现代高校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实验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完善、详尽的化学基础实验器皿、设备微课数据库可以把具体的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董国青, 冯友宏.浅谈实验在工科教学中的作用[J].网友世界, 2013 (09) :84-84.

[2]商树桓, 宋延寿.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山东建材学院学报, 1994 (02) :108-109.

[3]葛淑萍.分析化学实验视频化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务[J].科学咨询, 2016 (01) :172-173.

篇4: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在初三才会开设,此时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也能更好地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初三的化学知识在设置上与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三化学的教学中,将会对学生在化学知识以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上大有帮助。

一、初三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化教学是指从生活当中对学生的知识进行引导和教学,同时也反馈和指导生活的教学。生活作为一个人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的检验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对于初三化学教学依旧如此。初三的化学知识要求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探索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热情,最终让学生形成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巩固学习初三化学中的生活问题的能力。生活化问题的教学实践与探究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探究。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将源自于生活、回归到生活,能够解决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进行整理,最终达到提升化学实践能力的一种尝试。学生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作为起点,在初中化学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运用书本中的化学知识更好的、更全面地去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初中化学知识,感受那些时刻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化学知识,体会学习化学知识的乐趣与快乐。这就是初三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所在。

二、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意义

(一)提高初三化学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是通过化学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化学知识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效率得不到保障,同时也不被学生广泛接受。而生活化教学在初三化学课堂的应用,将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运用生活素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现、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不仅提高学生对于初三化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可以更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初三化学教学的效率。

(二)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可以有效转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方式。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更多强调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化学知识的探究上面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面对化学问题能够积极去思考,主动去质疑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现出学生在初三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三)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对于初三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的实践和探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传统化学教学下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活实践,动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极差,使得化学学习与生活实际严重出现脱节。而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从源头上改变这种欠缺的“务实”能力,提升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关于《碳及碳的氧化物》中关于炭的学习。在生活中为了使房屋里的有毒气体含量减少,许多家庭会选用活性炭作环保剂。这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性强,将空气中的有毒气体吸收过滤,净化空气.同样碳又可以在冶铁时作为原料,它具有还原性,可以将铁离子还原成铁单质;碳如果加在橡胶中做成轮胎,又可以提高其耐磨性,这就是运用碳这种物质很稳定,不易分解。同样是碳,但在生活的运用却不相同。这就是注重初中化学知识生活化后能够解释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

三、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既然是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探究和实践,那么就应该在教学中依据生活化的原则与标准。辩证的唯物主义说过,任何的知识以及学问都是源自于生活和经验,所以在初三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汲取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正确指导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和解决生活中遇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初三化学中学习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这一化学过程时,化学教师先抛出一个生活问题,为什么市场上销售的速食米饭在户外只要加一点凉水就可以让米饭迅速变成热饭?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这个问题的热情。在实验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对比问题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在反应中短时间快速放热,最终加热米饭。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提问,让学生在探索的同时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开放、创新原则

任何探究性教学都包含着开放以及创新的特点,所以初三化学知识生活化教学的實践与探究也不例外。面对生活化教学,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尽情思考和发动大脑进行想象,所以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氛围,外加一种创新的引导模式是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最终达到解决生活问题,掌握初三化学知识的目的。

(三)协作原则

对于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实践和探究还必须要遵循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原则。因为对于许多生活化问题,学生短时间内由于没有接触,所以很容易导致大脑“短路”,如果不能被唤醒,走出思维的误区,那么既费时间,又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合作与协作就可以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思维的唤醒,有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实现问题高效探究和解决,最终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协同能力,让学生收获更多。

结束语:

初三化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掌握,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化学学习思维,让他们在未来的化学学习中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葛庆敏.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01:24-26.

[2]陈丽峰.“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26:139.

篇5: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1. 可燃物

2. 氧气(或空气)

3. 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氧气和空气

3. 是温度降到着火点一下

三、 化石燃料:煤,石油和天然气

化石燃料对空气的影响:煤和汽油燃烧对空气造成污染

四、 清洁燃料:乙醇和天然气

五、 能源1.化石能源 2.氢能 3.太阳能 4.核能

篇6: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因此加热时应把加热物质放在外焰部分。

2、酒精灯使用注意事项:A、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容积的2/3;B、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灭;C、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D、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E、不用酒精灯时,要盖上灯帽,以防止酒精挥发。

3、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的仪器,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玻璃棒、集气瓶。

4、给药品加热时要把仪器擦干,先进行预热,然后固定在药品的下方加热;加热固体药品,药品要铺平,要把试管口稍向下倾斜,以防止水倒流入试管而使试管破裂;加热液体药品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要把试管向上倾斜45°角,并不能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别人四、洗涤仪器:

1、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止试管损坏。

篇7: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篇8:怎样才能学好初三化学

一、认真阅读课本, 掌握学习方法

由于化学是开课最晚、学习时间最短的学科。在短时间内要学好化学, 需紧扣课本。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阅读时应对课本中的主要概念, 定律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仔细揣摩;同时还应注意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它能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阅读方法一般分为:

(1) 通读课文:

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难点, 将自己感到模糊的问题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作一些标注, 在课堂上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解, 比较跟自己的想法有什么不同, 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 精读课文:

精读是通读基础上更进一步的阅读, 目的在于研究通读过程中所感知的重点、难点、疑点, 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精读的主要策略是学会聚焦, 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信息上来;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落等都要精研细读, 反复推敲, 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

(3) 读想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上是不够的, 只“读”不“想”, 仅能获得化学的表象知识, 而对于隐含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 从而影响对化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 要边读边想, 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将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密切联系起来, 对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归纳总结。

二、关注化学实验, 学会观察实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 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许多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等知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的。化学实验不但能培养同学们的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 还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在学习过程中怎样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与描述呢观察实验的方法和程序如下:

实验前观察: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反应条件, 反应装置, 操作顺序。

实验中观察:反应过程中是否有颜色变化, 是否有气体生成, 是否有沉淀析出, 是否发光、放热等。

实验后观察: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观察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

其次还要能将实验准确的描述出来。在描述化学实验时, 要把握实验的“前、中、后”三个方面, 以及相对应的“气味、状态、颜色、发光、发热、气体、沉定”等变化情况。

观察实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能只看现象, 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2、观察实验时注意力要集中, 不能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

3、防止只观察实验现象, 忽略对实验操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

三、认真做好笔记, 学会温故知新

好的笔记是书本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 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课堂上要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记下老师讲的重点、难点以及思路, 便于学习和今后复习。

同学们记笔记是为了学懂、学好。因此课堂上应以听为主、记为辅。笔记内容应简明扼要、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疑点有标记。笔记不一定都要记在笔记本上, 可以利用教科书的留白处来记, 这样的笔记将为课后的复习与研究、归纳、总结带来极大的方便。

笔记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记老师讲课的提纲、解题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自己的体会;

2.记老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 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3.记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 容易发生错误和容易混淆的概念;

4.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 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 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

5.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有帮助的材料。

在学习过程中, 同学们如能按上述要求科学、合理地使用好课本的空白处做笔记, 你们的课本将成为一本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百科全书”。

四、巧记化学用语, 夯实学习基础

初中数学、物理不同, 化学有它的学科特点, 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它是理科中的文科。原因是化学中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比较多。如化学用语、化学基本概念等。这些仅仅靠理解掌握是不够的, 需要记下来, 当然这个“记”不是死记硬背, 而是有方法、有技巧的“背”。如化学用语的记忆可采用以下的方法:1、元素符号的记忆可采取先分散、后集中的方法来记忆。2、编成歌诀、口诀, 利用谐音、形象类比、分类归纳等方法帮助记忆。

篇9:初三下化学知识点总结

关键词初三化学探究教学研究

化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而且它在现代社会中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应用性。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以下是本人对化学探究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运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探究兴趣,作为化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以前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的化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还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分析,勤思考。教师还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的见解,表扬肯定其正确的想法,对于其中的一些错误要善于诱导,及时进行改正,深化学生的思想,锻炼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多为学生布置开放性或有梯度的化学问题,尽可能的为学生制造主动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原子”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当α粒子穿过金箔时,为什么只有极少数能够将其穿透,且没有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为什么一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从而改变了运用路径?为什么有少数α粒子好像碰到了坚硬的质点又被反弹了回来?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展开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内部的原子核体积很小,而且带有正电,在原子核外还存在相当大的空间”这一现象。紧接着再提出问题:原子中的原子核带有正电,原子核外电子带有负电,那么原子带有什么电荷?原子能够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通过进一步的分析与讨论,学生最终明白了:原子中的质子数、核电荷数与原子核外的电子数相等,因此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所获取的知识,一般印象深刻,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了,仍然可以通过推理、分析得出结论,因为,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鼓励学生在探究实验中探索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既是探索、发现、验证的重要手段,也是创新的根本。初中化学实验集“光、色、声、态”于一体,能够给予学生直观、形象的感性体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优势所在,通过实验,学生高度集中了自身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有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因此,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优势作用,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化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和安排每一个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探索性的实验,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知识时,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以下几种探究性实验: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大理石与浓盐酸反应、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学生通过分别实验发现: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一段时间后就停止了反应,打开瓶塞后可看到有大量白色雾气产生;而利用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时,速度却太快了,不利于观察;由此可见,这一实验最好选在大理石和稀盐酸进行反应,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过程,不仅有利于激发实验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与素养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当我们学习类似于溶解的这类化学现象时,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进行。

三、有效利用习题讲评等途径渗透探究思想

习题课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重在“阅读”、“思考”、“共同探究”、“给出答案”几个环节。课堂知识要得到巩固,必须通过习题来完成。在习题讲评中采用探究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推理、信息处理等能力,有效地构建知识网络、对学生主动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建立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习题课教学中,教师要精心铺设台阶,引导学生的思维指向到设疑一探索一发现一解决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启发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途径探索解决方法,自己体会、“发现”规律;再根据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逐步变换条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多方位展开,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

总之,在初三化学教学中探究教学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努力尝试,大胆实践,更好的发挥探究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郑长龙等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蔡文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探究性教学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09,(11).

[4]杨继奎.浅谈对新课程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中国农村教育,2007.

[5]郑国建.论新课标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策略[J].科学教育,2006,(01).

篇10:化学初三知识点总结

1、置换反应:

(1)金属单质+酸→盐+氢气;

(2)金属单质+盐(溶液)→另一种金属+另一种盐;

(3)金属氧化物+木炭或氢气→金属+二氧化碳或水。

2、复分解反应:

①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②碱+酸→盐+水;

③酸+盐→新盐+新酸;

④盐1+盐2→新盐1+新盐2;

⑤盐+碱→新盐+新碱。

必背化合价口诀

(1)常见元素化合价口诀: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五氮磷三价铝;铜汞一二铁二三;二、四、六硫四价碳;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2)常见原子团(根)化学价口诀:

一价硝酸氢氧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常见磷酸根;通常负价除铵根。

(3)熟练默写常见元素的常用的化合价

+1价:K+、Na+、H+、Ag+、NH4+;

+2价:Ca2+、Ba2+、Mg2+、Zn2+、Cu2+、Hg2+、亚Fe2+;

+3价::Fe3+,Al3+;

-1价:Cl-、OH-、NO3-;

-2价::O2-、S2-、CO32-、SO42-;

-3价::PO43-。

初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1、奇偶配平法

(1)找出化学方程式左右两端原子数最多的某一只出现一次的元素,求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2)将此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左右两边原来的原子数,所得之商值,就分别是它们所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

(3)依据已确定的物质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推导并求出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将化学方程式配平为止。

2、归一法

(1)找到化学方程式中关键的化学式,定其化学式前计量数为1,然后根据关键化学式去配平其他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

(2)若出现计量数为分数,再将各计量数同乘以同一整数,化分数为整数。

3、观察法

(1)从化学式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算有关各反应物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和该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

(2)根据求得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再找出其他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直至配平。

4、最小公倍数法

(1)找出原子个数较多,且在反应式两边各出现一次的原子,求它的最小公倍数。

(2)推出各分子的系数。

必背化学反应方程式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2=点燃=CO2;

2、硫在氧气中燃烧:S+O2=点燃=SO2;

3、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4、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

5、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6、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高温=2Cu+CO2↑;

7、碳还原氧化铁:3C+2Fe2O3=高温=4Fe+3CO2↑;

8、铁和硫酸铜溶液:Fe+CuSO4=Cu+FeSO4。

拓展阅读:初中化学学习技巧方法

老师指点,短期补上关键知识点

尽快去找学老师指点最关键的知识点,短期内补上能更好接受新知识点。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这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

但是,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

课堂多表现,讲出自己的想法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

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上课坚决不能“走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走神造成的。

只要你走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因此,只有杜绝上课走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准备一个“备忘本”,把知识记下来

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但是优秀学生“一错再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差生”。

但是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听懂了的知识再写出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题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几天后考试时又遇到了这样的题,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写不完整,有那么一点还没有理解。

上一篇:进口鱼类罐头市场分析下一篇:去买菜作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