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国际贸易复习题

2024-04-24

大一国际贸易复习题(通用5篇)

篇1:大一国际贸易复习题

大一国际贸易复习题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请将√或×填在题前的括号内。)

()

1、统计世界贸易额的方法是把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进出口总额相加。()

2、来料加工是同时进行的一笔交易,进料加工是分别进行的两笔或多笔交易。

()

3、从关税的有效保护率看,名义关税税率越高越能达到保护的目的。()

4、最惠国税是优惠程度最高的一种关税。

()

5、进口替代是指用外国的进口制成品替代本国生产的同类产品。

()

6、WTO规定,某种商品在出口国出口时如享受出口退税待遇,进口国可对其征收反补贴税。

()

7、WB、IMF、WTO并称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

8、牙膏、肥皂等价值低,购买频率高的日用消费品的销售应采取独家分销的方式。

()

9、对于组成关税同盟的成员国来说,其国境大于关境。

()

10、经营保税货物须经海关批准,保税货物的储存、加工、装配等业务活动也须限定在“海关监管区”内。

()1.从有效关税角度考察,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越高越好。()2.在古罗马时代,西方国际贸易的中心是西欧。

()3.目前关税收入在我国财政总收入中占很大比重,因此我国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财政性的。

()4.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技术贸易壁垒不是一回事。

()5.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时产生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其标志是三大地理发现。

()6.当代国际贸易的三大中心是北美、西欧和东亚。

()7.次贷危机发生于美国,现在已经演变为近50年来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

()8.2005年1月1日,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世界范围内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可以完全不受他国的进口配额限制了,中国纺织业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9.国际贸易总额即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总额与出口总额之和。()10.港澳台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贸易属于国内贸易的范畴。

二、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2005年某国进口总额6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为5300亿美元,则该国当年贸易差额是()A.逆差1100亿美元

B.顺差110亿美元 C.逆差11700亿美元

D.顺差11700亿美元 2.我国电视机经过香港商人卖到印度,香港商人的这种交易行为是()A.间接贸易

B.转口贸易 C.过境贸易

D.中间贸易 3.下列关于总贸易体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总贸易体系是国际服务贸易的统计方法 B.总贸易体系是以一国关境作为统计界限 C.总贸易体系是以一国的国境作为统计界限 D.我国采用的不是总贸易体系

4.提出比较成本学说的经济学家是()A.俄林

B.里昂惕夫 C.李斯特

D.李嘉图 5.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A.《域际与国际贸易》

B.《国富论》 C.《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D.《投入—产出经济学》 6.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进行计算的贸易条件是()A.收入贸易条件

B.商品贸易条件 C.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D.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7.以下经济一体化形式中,贸易壁垒撤销程度最低的是()A.共同市场

B.关税同盟 C.自由贸易区

D.优惠的贸易安排

8.区域内成员间的所有经济部门均纳入一体化的范畴之内,这属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A.全盘经济一体化

B.部门经济一体化 C.水平经济一体化

D.垂直经济一体化

9.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90年为基期是100,2004年出口价格指数为80,进口价格指数为100,则该国2004年的净贸易条件为()A.75 B.80 C.100 D.125 10.下列不属于对外间接投资中的借贷资本输出的是()...A.政府援助贷款

B.出口信贷 C.收购

D.国际金融市场贷款 1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开发期应选择()A.技术转让战略

B.商品出口战略

C.海外直接投资战略

D.海外间接投资战略 12.按照进口商品的价格为标准计征的一定比率的关税是()A.混合税

B.选择税 C.从量税

D.从价税 13.下列措施中不属于非关税壁垒措施的是()...A.财政关税

B.关税配额 C.自主配额

D.外汇管制 14.当进口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高于所用的进口原料的名义关税税率时,有效关税保护率()A.等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B.小于零 C.大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D.小于最终产品的名义关税税率

15.下列属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是()A.进口押金制

B.外汇管制 C.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D.进口许可证制 16.乌拉圭回合谈判的焦点是()A.军火

B.毒品 C.纺织品

D.农产品

17.《洛美协定》规定欧盟对参加协定的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进口关税是()A.普惠税

B.差价税 C.最惠国税

D.特惠税 18.综合商社在其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家是()A.日本

B.美国 C.德国

D.巴西 19.以下不适用国民待遇条款的是()...A.外国产品所应缴纳的国内税捐 B.船舶在港口的待遇 C.沿海航行权

D.利用铁路运输和转口过境的条件 20.下列不属于欧洲共同市场为实现关税同盟而采取的措施是()...A.取消内部关税

C.禁止与数量限制具有同等效力的措施

A.5000 C.15000()

A.逆差900亿美元 C.顺差900亿美元 A.海默

C.弗农

B.逆差15900亿美元 D.顺差15900亿美元 B.邓宁 D.巴克莱

B.10000 D.20000

B.统一对外关税率

D.数量限制

1.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已达()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

2.2007年某国进口总额为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为7500亿美元,则该国当年贸易差额是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创立者是()

4.最早在美国提出并进行幼稚工业保护是()

A.弗里的里希.李斯特 C.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A.船舶运输

C.国际保险

B.亚当.斯密 D.亚伯拉罕.林肯

B.钢铁出口 D.出国旅游 5.不属于国际服务贸易的是()...6.香港地区每年的外贸逆差很大,但外汇储备却很充足,主要原因是()

A.大陆对香港的支援 B.香港的人均GDP很高 C.香港服务贸易发达 D.香港制造业发达,技术先进 7.欧盟目前有()成员国。

A.12 C.27

B.15 D.28 8.今年的APEC领导人峰会在()举行。

A.美国

C.新加坡 B.秘鲁

D.巴西

B.取消政府干预 9.保护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是()

A.大幅度削减关税

C.奖出限入

D.取消特权公司

10.当前,除了美元外,()也都是外贸结算中的主要货币。

A.日元、加元、港元、德国马克

B.日元、加元、港元、英镑 C.日元、港元、英镑、法国法郎 A.购买美国政府国债

D.日元、加元、港元、荷兰盾

11.对外间接投资的方式不包括()...

B.创建海外子公司

C.对外政府贷款 D.购买外国企业股票 12.2007年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A.欧盟

C.日本

B.美国 D.东盟

B.水平经济一体化 13.由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

A.垂直经济一体化 C.部门经济一体化

D.全盘经济一体化

14.假设美国对布鞋的进口征收从量税,税率是每双40美分,若某笔交易的商品数量为10000双,商品总值为45000美元,则该笔交易的从量税额是()

A.1000美元

C.4000美元

A.全球配额

C.协议配额

B.4500美元 D.9000美元

B.“自动”出口配额 D.自主配额 B.国际贸易结构 D.国际贸易比价 15.由进口国家单方面强制规定在一定时期内从某个国家进口某种商品的配额称为()

16.用来衡量货物、服务在一国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的指标是()

A.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C.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A.贸易创造 C.贸易转移 A.总理事会

C.专门委员会

17.下列不属于关税同盟静态效果的是()

B.贸易递减 D.贸易扩大 B.秘书处

D.部长会议 18.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行政机构是()

19.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是()

A.威廉·斯塔福 C.托马斯·孟

A.进口替代型 C.出口导向型

B.约翰·穆勒

D.梅纳德·凯恩斯

20.亚洲四小龙在工业化过程中选择的()对外贸易政策证明是成功的。

B.自由贸易型 D.保护贸易型

三、多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对外贸易的客观必然性主要表现在()A.发展外贸是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B.发展外贸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 C.发展外贸是参与国际分工的需要 D.发展外贸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E.发展外贸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发展的需要

2.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企业从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资活动必须同时具备

()A.所有权优势

B.自然资源优势 C.区位优势

D.成本优势 E.内部化优势

3.下列商品价格中,属于国际贸易实际成交价格的有()A.外贸统计价格

B.交易所价格 C.拍卖价格

D.开标价格 E.参考价格

4.以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优点包括()A.容易进行价值评估

B.可以廉价购买资产 C.可以迅速扩大产品种类

D.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对目标市场的进入

E.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分销渠道

5.外汇管制的方式一般可分为()A.选择性外汇管制

B.政策性外汇管制 C.成本性外汇管制

D.混合性外汇管制 E.数量性外汇管制

6.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A.贸易顺差 B.贸易逆差 C.贸易赤字 D.出超 E.入超

7.技术贸易的主要标的物有()A.土地使用权 B.专利 C.知识 D.商标 E.专有技术

8.进口附加税的征收目的主要有()A.应付国际收支危机 B.维持进出口平衡

C.防止外国商品低价倾销 D.对他国实行歧视或报复 E.增加财政收入

9.按照乌拉圭回合修订的《海关估价协议》所规定的新估价法,海关估价可以采用()A.进口商品在出口国国内的零售价格 B.进口商品在进口国国内的零售价格 C.进口商品的成交价格 D.相同商品的成交价格 E.类似商品的成交价格

10.普惠制的主要原则包括()A.对等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非歧视原则

D.公平贸易原则 E.非互惠原则

1.关税按征收标准可分为()

A.从价税 C.差价税

B.从量税 D.选择税

E.进口税 F.附加税 2.一般来说,一国货币升值会导致该国()

A.出口扩大

B.进口增加

C.出口商品价格上升 A.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C.废除关税限制

D.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B.废除数量限制

D.对非成员国实行共同的关税壁垒 3.在关税同盟条件下,成员国之间()

E.对非成员国实行独立的关税壁垒

4.一般说来,大多数国家进口关税结构是()

A.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关税较高 B.半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次之 C.半制成品的进口关税较高

D.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关税次之

E.原料的进口关税最低甚至免税

5.晚期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有()

A.禁止进口奢侈品 B.重要原材料禁止出口 C.出口征税 D.出口补贴 E.出口退税 6.当今世界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柱”是()

A.WTO B.WB C.UN D.APEC E.IMF F.EU 7.凯恩斯认为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大心理规律是()

A.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B.资本边际效率/报酬递减规律。C.规模经济规律。D.灵活偏好规律。E.供求规律。8.普惠制(GSP)的三个基本原则是:()

A.普遍性 B.非歧视性

C.可贸易性 D.非互惠性 E.对称性 9.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

A.最惠国待遇原则 B.国民待遇原则 C.数量限制原则 D.公平贸易原则 E.非关税保护原则 F.公平解决争端的原则 10.“海关估价”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A.成交价格 C.类似货物成交价格

B.相同货物成交价格 D.倒扣价格

E.平均价格 F.任意价格

四、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转口贸易 2.外贸依存度

3.Most—Favored Nation Treatment 4.“自动”出口配额制 5.GSP

1.转移价格 2.外贸依存度 3.经济特区 4.外汇倾销 5.进口替代战略

五、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外汇倾销的概念及其条件。

2、简述非关税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3、简述要素禀赋学说的主要结论。

4.简述“超保护贸易”政策的主要特点。

1.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哪几种形式?

2.WTO《反倾销措施协议》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基本条件有哪几条? 3.李斯特在幼稚工业保护论中将国家划分成哪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4.超贸易保护政策区别于李斯特的传统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什么?

六、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比较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缺点。你认为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应如何选择其贸易政策?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国际需求的强劲带动下,中国2007年2月的贸易顺差比2006年同期激增10倍,创下了历史高位,达237.6亿美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市场普遍预期的72亿美元。而2006年2月,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只是25亿美元,2006年全年的贸易顺差激增74%,达1775亿美元。据业内人士测算,2007年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高达2300亿美元。

这一消息再次刺激了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神经,再拿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做文章。一些美国国会议员认为,中国政府人为将人民币汇率压低30%至40%,以获取不公平的贸易利益。不过,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一年一度中国“两会”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暗示,中国政府不会让人民币加速升值来作为缓解贸易不平衡问题的主要手段。

与此同时,一贯商业雄辩的***部长再次展现了他的个人风采。当《人民日报》记者提问到关于美国议员2006年动议对中国实施27.5%的惩罚性关税时,***语带讥讽地说,一提到27.5%,他就“比较兴奋”,并抨击美国议员的提案如果实现,“就不仅是贸易保护主义,而且是贸易霸权主义。” 他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是“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他说,中外贸易顺差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规模高达1888亿美元,而中外加工贸易多数为在华外资企业的业务,此外中外货物贸易中一般性贸易的顺差,半数以上也是由外资企业实现。他指出,中美贸易存在内在合理性,完全是一方愿买一方愿卖的关系,完全不存在强买强卖的问题。他说:“我们没有理由怀疑美国商界的智商,如果和中国的生意做得不合算,他们是不会继续下去的。”

中美贸易顺差2006年越过1400亿美元大关。但***提醒道,2006年美国在华投资企业生产产品在华的销售总值,以及这些企业从中国出口到其他地方的销售总值是1100亿美元,如果加上美国服务贸易的顺差,他认为“中美之间在贸易利益上的关系是平衡的。”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造成中美有形贸易不平衡的原因。1.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2007年爆发在美国次贷危机2008 年以来没有出现任何缓和的迹象。美国部分金融机构经营陷入困境,直接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而且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与出口相关的产业,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刺激出口,保持经济增长。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严峻。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统计,截止到2006年10月,我国共遭受国外贸易保护调查案件815起,涉案金额约230亿美元,发起国家或地区38个,其中反倾销712起,金额172亿美元,反补贴4起,金额5000万美元,保障措施74起,金额21.5亿美元,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措施(特保)25起,金额36亿美元。

另据WTO统计,1995-2005年,WTO成员方共发起贸易保护调查案件2840起,反倾销案我国469起,占16.4%,对华贸易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长,其中2004年,我国遭受52起,占24.5%,2005年57起,占29.8%。而2006年前三季度,已达到70起。

众所周知,中国加入WTO《议定书》被迫做出了15年内不享受市场经济地位待遇的承诺,从而使得中国企业在被反倾销时被使用替代国制度,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解决我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

篇2:大一国际贸易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每题1分,共20分)1.我国有权对宪法进行解释的机关是(B)。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最高法院 D.国务院

2.资产阶级学者以宪法是否具有统一的法典形式将宪法分为(A)。A.成文与不成文宪法 B.规范与不规范宪法 C.刚性与柔性宪法 D.钦定与民定宪法 3.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C)。A.英国宪法 B.法国宪法 C.美国宪法 D.荷兰宪法 4.国家制度的核心是(A)。A.国体 B.政体

C.国家结构形式 D.政党制度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D)。A.一党制 B.多党制

C.多党合作制 D.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6.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A)。A.《独立宣言》 B.《世界人权宣言》 C.《人权宣言》 D.《权利请愿书》

7.旧中国唯一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是(B)。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8.在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D)。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D.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9.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B)。A.社会主义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D.民主集中制 10.我国有权修改宪法的机关是(A)。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D.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11.我国现阶段的统一战线称为(C)。A.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 B.广泛的统一战线 C.爱国的统一战线 D.民族民主统一战线 12.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B)。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主集中制 D.多党合作制

13.在直接选举中,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名额的(C)。A.二分之一至一倍 B.一倍 C.三分之一至一倍 D.两倍

14.宪法规定我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人是(D)。A.全体人民 B.18周岁以上的公民

C.全体公民 D.18周岁以上有政治权利的公民 15.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是(A)。A.全国人大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务院 D.人民政协

16.我国选举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不超过(C)。A.2500人 B.2800人 C.3000人 D.3500人

17.民族自治地方的(B)必须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A.人大常委会主任 B.行政首长 C.法院院长 D.检察院检察长 18.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B)。A.自治区自治县 B.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C.自治区自治州民族乡 D.自治州自治县

19.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A)人以上联名,可以提出对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的质询案。A.10 B.20 C.30 D.60

20.全国人大代表按照(C)组成代表团。A.职业 B.地域 C.选举单位 D.民族

二、多项选择题(每给定的选项中有一个以上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26分)1.我国有权提议宪法修改的机关是(BD)。A.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国家主席 D.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与民主性表现在(AC)。A.废除了封建帝制 B.反对帝国主义 C.确认资产阶级民主制 D.实行君主立宪制 3.下列原则中属于1954年宪法原则的是(AB)。A.社会主义的原则 B.民主的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法治原则 4.资本主义的选举制度有(BD)。A.绝对多数选举制 B.多数选举制 C.相对多数选举制 D.比例选举制

5.我国选举法规定,有权提出代表侯选人的是(ABC)。A.各政党 B.各人民团体

C.选民10人以上联名 D.各级政府 C6.我国经济制度基础是(AB)。A.全民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 .股份合作制 D.私营经济

7.我国中央军委的组成人员有(ABC)。A.主席 B.副主席 C.委员 D.秘书长

8.宪法中规定限任两届的是(ABC)。A.国家主席 B.国务院总理 C.委员长 D.军委主席

9.澳门行政区行政长官依法对(AC)负责。A.中央人民政府 B.全国人大常委会 C.澳门特别行政区 D.国家主席

10.下列内容在宪法中有规定的是(ABCD)。A.国旗 B.国歌 C.国徽 D.首都

11.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ABC)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A.合法的收入 B.房屋 C.储蓄 D.土地

12.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自由包括(ABD)。A.言论自由 B.游行自由 C.罢工自由 D.结社自由

13.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兼任的职务是(A BC)。A.国务院副总理 B.各部部长 C.最高法院法官 D.民主党派负责人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和 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2.我国1982年宪法共包括、章,计 条。3.资产阶级共和制可以分为、和。4.现代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两类 和。

5.现行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6.任何公民非经 批准或者决定或者,并由 执行,不受逮捕。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1.宪法 2.国体 3.民族区域自治 4.国家机构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1.简述宪法法律效力最高性。

2.简述我国公民人身自由权的主要内容。

六、论述题(9分)

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宪法学期末模拟试题一参考答案

一、单选(每个1分,共20分)1.B 2.A 3.C 4.A 5.D 6.A 7.B 8.D 9.B 10.A 11.C 12.B 13.C 14.D 15.A 16.C 17.B 18.B 19.A 20.C

二、多选(每个2分,共26分)1.BD 2.AC 3.AB 4.BD 5.ABC 6.AB 7.ABC 8.ABC 9.AC 10.ACD 11.ABC 12.ABD 13.ABC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1.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2.序言 四 138

3.议会制 总统制 委员会制 4.单一制 复合制 5.侵占 买卖 使用权

6.人民检察院 人民法院决定 公安机关

四、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16分)1.宪法

是确认民主制度,表现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国家根本法。2.国体

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地位。3.民族区域自治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自治区域内的事务。4.国家机构

就是国家机关的总和,他是由统治阶级选拔出一批官员同一定的物质手段相结合,按特定的职责关系组织起来,并按行政区域设置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体系。

五、简答题(每题6分,共12分)1.宪法法律效力的最高性表现:

(1)宪法是制定普通法的依据,普通法不能和宪法相抵触;(2)违宪的法律无效;

(3)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2.我国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有: 公民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公民人格自由不受侵犯; 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公民的通讯自由和通讯秘密受法律保护。

六、论述题(9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革命的创造性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制度的学说在中国的具体应用。(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实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的组织形式。(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较充分和比较全面地反映我国的阶级本质。(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以其他制度为依据,可以创立其他多种制度。

篇3:世界现代国际关系史专题复习

所谓国际关系格局是指由于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国家或国家集团)经过不断消长和分化组合,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总体框架。

1.现代国际关系的分期以及特征。

(1)1919—1945年。特征:突出表现为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对世界事务支配权的矛盾转化为法西斯国家同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特征: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演变。

(3)苏联解体至今。特点: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关系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2.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战后建立,实行于欧洲、中东和亚洲太平洋地区,实质上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对世界霸权的重新瓜分,后来随着德国吞并奥地利、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而瓦解。

(2)雅尔塔体系:二战后形成,基本特征是以苏联、美国为核心的东西方对峙,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出现美苏争霸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标志其结束。

(3)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世界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目前表现为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几个主要力量中心的并存。

规律性认识:

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国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三次工业革命后,随着世界上主要国家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国际政治格局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由于不平衡性是固有的,因此均势只能是暂时的。

②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它需要不断争夺市场、原料和资本输出地,各種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都必须为之服务,哪怕是付诸武力,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由此奠定。其他国家或集团实力的增长,对世界格局的变动也会产生某些影响,但是国际格局的形成更多地还是带有大国的政治色彩。

③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为鲜明的特征。事实证明,有时妥协和调整可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有时却正好相反;而合作则会让国际格局更趋稳定。此外,地缘关系也是触发国际关系变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3.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

(1)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但两次大战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争夺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日趋激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萨拉热窝事件是其导火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德、意、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大国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是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客观原因。

(2)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

(3)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启示:两次世界大战都历时多年,战火遍及世界各地,给世界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是残酷的,是破坏性的,我们应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珍惜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安全。

4.中国的和平崛起。

(1)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中国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顶住了西方的压力,政治局势稳定,经济高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这与苏东剧变的国家解体、政局动荡和经济滑坡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②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一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③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高速、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国际贸易不断拓展,中国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

(2)中国选择走和平崛起的道路:

①原因: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世界大战。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崛起。

②“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确立: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思想。200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再次强调,中国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04年3月7日,外交部长李肇星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中国和平崛起”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2004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重申了“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

中国高层领导人的纷纷表态,标志着“中国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

【重难点透视】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战胜国建立的国际新秩序;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上的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二者的相似之处有:它们都是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和新秩序;都是大国间军事和经济实力对比和相互妥协的产物;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矛盾,维护了世界和平。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关系,适用于欧洲、中东和远东地区;雅尔塔体系涉及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适用于整个世界,具有更大的影响。②中心力量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国际舞台的中心,英法起着主宰作用;雅尔塔体系则是以美苏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③形成的过程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在一战结束后两年内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则是在二战接近尾声时到战争结束后不久形成的。④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质上是帝国主义对世界的重新瓜分;雅尔塔体系由于二战的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介入而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2.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①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帝国主义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且《凡尔赛和约》规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中国的民族权利受到侵犯,中国人民掀起了五四运动。②华盛顿会议上主要讨论的问题是中国问题,为了遏制日本在中国的发展,英美向日本施加压力,迫使日本将胶州湾交还中国,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再次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中国军阀混战进一步加剧。③为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在反法西斯势力的支持下,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①二战中,美英等签订的雅尔塔密约,损害了中国的民族利益。②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而控制中国是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它在华推行扶蒋反共政策,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渗透。③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给了中国很大的支持。但到了19世纪60年代初,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并最终破裂。美国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干涉中国内政。④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也实现了正常化。

(3)当今世界格局对中国的影响:两极格局的解体,给中国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命题特征】

近几年来,每年高考都有关于此内容的命题出现,且随着国际形势新的发展,高考对相关内容的考查有加强的趋势。近三年来,相关内容的高考命题有以下特征:

1.从考查的题型看:以选择题为主,兼及材料题和问答题。

2.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国际联盟、二战的重要战役和影响、雅尔塔体系、联合国以及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等内容为主要考查对象,2008年高考尤其突出了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考查。

3.从命题的趋势看:从朝鲜半岛的局势、日本极右翼势力抬头、中东和平进程的艰难历程和伊拉克局势等重大国际热点问题的角度,考查大国之间的关系、战争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当今人类应吸取的教训等。

【复习建议】

1.世界战争与国际格局的调整密切相关,重大的国际格局的调整往往受世界战争的影响。因此复习中要抓住“战争”这一环节,掌握与其相关的人物、事件、现象与结论,并注意分析其原因与历史启示。

2.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崛起”成为国际关系中抢眼的字眼。进入21世纪,西方世界一些国家不断鼓吹“中国威胁论”。如何避免与世界大国的正面冲突而求和平发展,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而在复习中,同学们要关注“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在国际关系变化中如何尋找并抓住中国快速发展的机遇。

3.注意相关内容与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联系。

【典型试题精析】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1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

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分析:题干限制的时间是20世纪70年代,此时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故A项正确。因冷战的重心一直在欧洲,B项错误;中苏关系缓和是在20世纪80年代,C项错误;欧盟建立是在1993年,D项错误。

参考答案:A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 35.【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但国际联盟就普遍性、广泛性来说,远不能与联合国相比。

(1)两大国际组织的建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什么共同追求?两大国际组织建立的基础有何不同?

(2)从成员国构成的角度,说明联合国为何更具“普遍性、广泛性”。

分析:本题考查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两个国际组织的异同。比较型试题分有项比较和无项比较两类。本题属前者,因为试题明确给出了比较项“共同追求”、“建立基础”、“成员国构成”,因此我们应紧扣这些给定的比较项作答,也就是要紧扣题意作答。

参考答案:(1)和平与安全;国际联盟建立在帝国主义战争的基础上,联合国建立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础上。

(2)联合国成员国多;世界主要大国都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联盟主要被少数西方大国所控制,在联合国中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专题训练】

1.英德矛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其焦点是()

A.争夺欧洲霸权B.争夺巴尔干半岛

C.争夺殖民地D.争夺海上霸权

2.巴黎和会上,日本代表对欧洲事务很少发表意见,因而被人称为“沉默的小伙伴”。日本代表保持沉默的主要原因是()

A.对欧洲事务没有兴趣B.不具备与欧洲列强争雄的实力

C.专注亚洲事务与权益D.日本代表缺乏外交口才与应变能力

3.对于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它是对战败国进行掠夺性惩罚的产物

B.它解决了战胜国之间原有的矛盾

C.它根除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的矛盾

D.它缓解了美日在亚太地区的冲突

4.英、法、美争夺国际联盟控制权的斗争结局表明()

A.美国经济实力不如英国B.国际关系格局仍以欧洲为中心

C.美国不热心欧洲事务D.英法结盟对付美国

5.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

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6.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英美争夺海上霸权B.英法争夺欧洲霸权

C.英德矛盾D.法西斯的进攻和反法西斯斗争

7.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

A.世界版图的重新划分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

C.美苏争霸的结果

D.美苏对世界格局两分天下的划分

8.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系的确立B.联合国的成立

C.关贸总协定的成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9.当前世界正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时期,这一“交替”是指()

A.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B.由意识形态的对立到政治军事的对抗

C.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D.由民族冲突向地区性冲突发展

10.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

(2)“美苏对抗”主要表现在哪些事件中?

(3)如果你是本书的读者会怎样评价这个“时代”?

参考答案:1.C 2.C 3.A 4.B 5.A 6.D 7.D 8.A 9.C

10.(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

(2)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篇4:大一班上学期复习计划

大一班复习计划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复习目标:

1.复习结合周计划复习,四个主题逐一复习。2.针对孩子掌握比较薄弱的地方重点复习。

3.每个主题的故事,要求班级每位小朋友能清楚连贯,甚至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能够自信地简述和理解 4.能清楚连贯说出老师指定儿歌内容。

5.艺术方面歌曲会唱,会用多种表达方式,能用多种材料和使用辅助工具进行美术创作,欣赏不同风格地作品.6.健康体育知道基本的生活卫生常识,动作灵活地做打击肉动作,能教自如地控制手腕和手指动作,灵活的使用一些工具.7.在科学方面理解知道单双数,会进行数字1-7的分和,进行一些简单的排列规律,和看图编题等。复习时间:2016年1月6日—1月12日 复习内容: 主题一:中国娃 语言:儿歌《我是大班小朋友》 《我们的祖国真大》《我最爱祖国》故事《小鼹鼠过生日》

数学:《数字比大小》知道4以内数的组成,能够判断10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单双数的含义,并且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社会:知道自己是大班小朋友,认识周围的一些标志,能养成良好的习惯,知道值日生的责任。对祖国的知识有初步的了解。知道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音乐:《卖报歌》《国旗红红的里(一)》《龟兔赛跑》《熊和小孩》

健康:能认真做徒手操,较熟练的进行接力赛形式的活动,努力做到动作协调,反应灵敏。主题二:丰收的季节

语言:散文《秋天的雨》《秋天真美丽》故事《轰隆隆来了》《猜谜语》

数学:会数字5的分成,会用统计法。

科学:知道周围一些事物的关系以及知道几种种子的传播方式

社会:知道秋天来了,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知道树木花草蔬菜农作物都有种子,了解种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音乐:歌曲《拾豆豆》 歌曲《小树叶》

健康:会和同伴协商使用玩具材料,能协调的走,跳,攀登,对疾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艺术:会用多种方式如剪贴,添画,粘贴,刮蜡画能方式表达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主题三:“动物王国”

语言:故事《小猫的故事》 《小鹿历险记》《小猴的出租车》绕口令《毛毛和涛涛》

数学:能够比较物体的轻重,理解物体间的重量关系,会6的组成和5的加减。

科学:知道动物的一些秘密和动物之最。知道动物自我保护的一些方法。

社会:知道一些动物的各种信息,感受动物的奇妙,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会关心、爱护动物,具有初步的生态环保意识

音乐:歌曲《颠倒歌》歌曲《小狗抬轿》 歌曲《蹦蹦跳跳身体好》

健康:能较协调的进行钻爬跳平衡投掷等动作。主题四:“拥抱冬天”

语言:儿歌《冬天》《长得要比爸爸高》故事《四季的礼物》《新年礼物》《会变色的房子》

数学:会7的组成和加减;能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图形排列,知道10以内数的守恒。

社会:感知冬天的主要特征。了解人们冬天的活动、生活及动植物在冬天的变化。过一年长一岁了,萌发在新的一年要学习新本领、取得新进步的良好心愿。知道动植物过冬的一些方法。

知道并能掌握一些冬天自我保护的方法。

篇5:大一政治经济学考点复习

1.商品两因素

商品两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备这两个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说都只能实现其中的一种属性,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2.劳动二重性

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还有自然物质)。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具体形式的同质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劳动二重性的创立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基本积累理论、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的理论提供理论基础,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也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者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又依靠别人的供给,因此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一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成为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便产生了货币。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能够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此时的货币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2)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以货币作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3)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做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此时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不能是纸币。

(4)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一方面减少了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货币在国内职能的延伸。

以上五种职能共同体现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5.价值规律

(1)内容: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3)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c.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级分化;

第二章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的矛盾(等价交换和价值增殖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上发生了价值增殖。

解决资本总公式:

(1)先决条件: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2)根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力的价值包括: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供养后代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所花费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历史和道德因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其他商品不具有的特殊性,即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还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性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3.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创造出来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高于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4.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相互关系(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之间的缩短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是整个社会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3)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仍以社会价值出售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企业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4)关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依靠增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都是资本家剥削工人、提高剥削程度的方法,都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法,二者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

第三章

1.资本积累

(1)定义: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实质: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3)动力:

a.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内在的利益驱动);

b.外在动力:竞争

(4)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主要原因

a.对劳动的剥削程度(越高越利于积累)b.劳动生产率水平(越高越利于积累)

c.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越大越利于积累)d.预付资本总量(越大越利于积累)2.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发展趋势

(1)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价值构成和技术构成

a.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b.技术构成:表现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用C:V表示。

(2)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总趋势是不断提高的。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个别资本增大有两种形式: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a.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b.资本集中:指将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形成大资本。一是通过竞争,大资本不断兼并小资本从而形成更大的资本;而是通过创办股份公司,将众多小资本联合形成一个大资本。竞争和信用是推定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

c.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资本积聚能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不会增大社会总资本;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的限制,增长较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资金的限制,增长较快。3.相对过剩人口

(1)含义: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2)产生原因: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的部分相对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提供的就业机会也相对下降(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a.随着技术进步,劳动的繁重程度减轻,操作简化,大量的妇女、童工投入生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小生产者两级分化,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c.资本竞争激烈,一部分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加入雇佣劳动的队伍(供给增多)。(3)相对过剩人口的三种基本形式:

a.流动的过剩人口: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排挤出来的工人 b.潜在的过剩人口:农村中潜在的失业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无业或基本无业;

除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丧失劳动能力及被迫流浪或堕落的需要救济的贫民。4.相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相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公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5.绝对贫困化

无产阶级的绝对贫困化是指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绝对恶化,主要表现在:实际工资下降、失业率提高、失业人口增加、生活在贫

困线以下的人口大量存在。

第五章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及核心问题

(1)出发点: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以内由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2)核心: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是指个别企业的价值增殖运动(卖得出去);实物补偿:再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只能在社会总商品中得到补偿(买得回来)。

2.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含义 基本条件:

Ⅰ(v+m)=Ⅱc(两大部类的生产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Ⅰ部类创造的价值产品必须全部用于补偿第Ⅱ部类消耗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部分必须能够维持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原有的生活需要)必要条件

Ⅰ(c+v+m)=Ⅱc+Ⅰc(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第Ⅰ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必须全部用来补偿两大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Ⅱ(c+v+m)=Ⅰ(v+m)+ Ⅱ(v+m)(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个人消费品的需要相等)3.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和经济含义 基本前提(可能条件):

Ⅰ(v+m)﹥Ⅱc(第一部类的剩余产品必须同时为两个部类提供生产资料,第一部类本身进行生产资本的积累)

Ⅱ(c+m-m/x)﹥Ⅰ(v+m/x)(m/x表示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和用于积累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实现条件: Ⅰ(v+∆v+m/x)= Ⅱ(c+∆c)(在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在两大部类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加上第Ⅰ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Ⅱ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

Ⅱ(c+v+m)=Ⅰ(v+∆v+m/x)+ Ⅱ(v+∆v+m/x)(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Ⅱ部类的全部产物价值,要补偿两个部类原有的工人和资本家所需的生活资料,还必须满足两个部类追加的工人所需生产资料)

Ⅰ(c+v+m)= Ⅰ(c+∆c)+ Ⅱ(c+∆c)(要进行扩大再生产,第Ⅰ部类的全部产物价值,要补偿两个部类进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时对生产资料的全部需要)平衡式:

Ⅱ(c+m)= Ⅰ(v+∆v+m/x)+ Ⅱ(∆v+m/x)

第六章

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及影响(1)形成: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转移使得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a.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b.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2)影响:

a.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各生产部门的剩余价值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各生产部门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分配剩余价值。

b.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进一步被掩盖,利润的本质和来源也被完全歪曲和掩盖起来;

c.马克思的平均利润学说的重大意义就是揭示了平均利润的实质。一方面它揭露了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实质是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被重新分配了,工人阶级受到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无产阶级要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要同整个资本家阶级进行斗争。2.生产价格与价值规律(1)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就是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平均利润形成之后,商品就不再按照成本价格加利润进行出售,而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即生产价格出售。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平均利润(2)价值规律:价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改变,商品的市场价格不再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而围绕商品的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3)原因:一是单个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利润不等剩余价值,社会等于,而是单个部门看生产价格不等于平均价值,社会看是的,三是价值下降,生产价格就下降 3.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对土地的所有权获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任何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4.级差地租的条件与原因

(1)产生条件:土地等级差别(自然条件)、资本家对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原因)

(2)分类: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的不同(自然条件的差别)产生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从而形成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所获得的超额利润。

(租中劣等地不需要缴纳级差地租)5.绝对地租的条件与原因

(1)产生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2)原因: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形成: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以资本和劳动力自由转移为前提的,但土地私有权垄断阻碍了工业部门的资本向农业转移,农业便不参与平均利润的形成,农产品仍按价值出售,其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那部分就形成绝对地租。

第七章

1.垄断的形成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形成垄断。生产集中是指劳动力、生产资料、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中,使生产规模扩大,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

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四大推动力:a.同一部门的不同企业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b.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会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c.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d.股份和信用公司是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2.垄断价格及其本质

(1)含义: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制定的能够带来垄断利润的价格。它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商品销售时规定的超过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垄断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利用其垄断地位在购买和倾销商品时认为压低的价格。

(2)制定:考虑商品的需求、考虑商品的供给、考虑产品的成本(3)本质:垄断价格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垄断在本质上是排斥竞争的。

第九章

1.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理和功能。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值规律的直接作用形式。

价格最主要的功能是信号诱导功能和利益调节功能。(2)价格机制包括价格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价格体系包括比价和差价。比价是指不同商品和要素价格之间客观存在的比例关系,差价是指同一商品和生产要素之间因客观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比例关系。

价格形成机制包括:市场价格(也称自由价格,通过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形成)、国家指导价格(国家为达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标对市场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而形成的价格,分为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最高限价、保护生产者利益的最低限价、由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制定的中准价和浮动范围的浮动价格)、政府定价; 2.市场机制的作用及市场失灵

(1)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2)市场机制的作用:自利性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信号,通过周密计算后进行分散决策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通过全体市场主体的类似行为和市场的自行调节引致社会财富的增长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a.市场机制通过价格、税率、利率等经济参数诱导市场主体按照市场供需关系灵活地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从而调节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的分配;b.市场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能够激发企业和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经济具有活力和生机,也可以把个体的逐利动机和行为转变为一种社会压力,迫使其节约资源,通过科学技术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3)市场失灵:

a.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事后性、时滞性;

b.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优胜劣汰竞争法则,容易导致严重的收入分配不均和两级分化现象,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公平和安定。

c.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包括外部经济(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和外部不经济(有些经济主体的活动会造成外部主体遭受经济损失而得不到补偿,如环境污染)

d.市场调节的微观性决定了它难以实现和解决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和长期问题;

e.自发的市场调节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和基本框架(1)特征:

a.统一性:各类市场在结构、运行的基本要素、功能优化的目标方面是统一的,市场体系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合理的统一体,是一个市场要素共同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要求实现整体功能优化目标的统一体;

b.开放性:全方位对外开放、充满竞争、充满联系;

c.竞争性: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保护公平竞争,防止垄断产生;

d.有序性:市场主体及行为规范化、市场体系环境完善化、市场交易和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市场有序运行和发展;(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a.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

b.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c.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

d.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兼顾效率与公平);

e.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互助);

4.完善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1)建立健全各种要素市场:a.完善金融市场体系;b.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c.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d.进一步发展技术、产权等生产要素市场;

(2)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形成机制;

(3)发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避免政府对企业的直接干预和行政垄断,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4)建立社会信用体系:a.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b.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c.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5)发展商品生产,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

第十章

1.微观经济基础的特征

(1)平等性:构成微观基础的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2)自主性:对于企业而言,自主性包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对于个人而言,自主性指在个人消费、储蓄及投资、就业等经济活动时,自主地对自身现有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的目的;

(3)逐利性:微观经济主体的一切经济行为都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逐利性是微观经济基础的核心特征;(4)自发性:经济行为带有盲目性和自发性;平等性是自主性的直接条件,自主性又是逐利性的前提,自发性是市场微观基础总体上的特征。2.产权界定

(1)含义:产权界定是指通过法律明确规定产权的主体和其相应拥有的财产权利范围的过程和结果状态。

(2)内容:a.产权主体的界定(基于产权的排他性特征);b.产权范围的界定(基于产权的有界性特征);

(3)意义:明确的产权界定是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形成的条件或前提(是逐利性、平等性、自主性的前提)。3.现代企业制度

(1)含义:现代股份公司制度,其核心是法人产权制度。(2)主要要素:法人产权制度(基础)、法人治理结构(核心)、有限责任制度(保障)、管理层级制度(工具)(3)基本特征:

a.现代企业拥有投资人出资形成的独立的法人所有权,并取得又法律认定的独立的法人地位;

b.现代企业的投资者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c.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

d.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管理阶层;

e.现代企业行为目标转移思考,由直接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在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中实现利润最大化;(4)意义:

a.利于适应市场结构变化,抵御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 b.利于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市场制衡机制; c.利于进行科学管理和形成企业创新机制; d.利于推动完善法律规范和国际惯例性; e.利于资本的流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4.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1)含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解决两权分离下的代理问题,其关键是解决委托人如何监督和激励代理人的问题;(2)三个层次:

a.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在公司内部构造一个合理的权力结构; b.公司外部治理市场:指与公司密切相关的外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三大市场,通过产品与价格竞争、经理人才竞争等方式对公司经理人产生约束激励作用

c.有关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国家和政府为保证公司遵守国家法律与社会道德规范而制定一系列法律规范; 5.国企改革的内在逻辑(国企面临的主要问题)(1)行政运行特征:,a.形成了取消市场的行政导向机制,对企业的管理以指令性计划的方式直接进行;

b.政企不分,不利于培养真正的企业家;

c.形成了以“低工资、全福利”推动的企业型保障体制,以“企业办社会”,形成自我封闭机制和非公开化待遇机制;

d.国有资产效率低下,低效或无效运行;

e.既无明晰产权,又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2)主要问题:

a.冗员问题;

b.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c.布局与结构问题;d.大型国有企业及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结构和治理问题; e.国有资产缺失严重、债务负担严重;

(3)从放权让利到经营体制的改革、从行政性分权到企业制度创新、从单向改革到综合配套体系改革; 6.国企改革的目标和任务(1)目标: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健全和完善以公司制度,使以规范的股份制为典型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有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优化国有经济的结构和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深化国有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率。(2)任务:

a.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以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b.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控制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c.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国有经济的分类改革,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

d.为国有企业进行进一步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逐步解决过度负债问题、冗员问题、企业办社会问题,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含义:初次分配是指在提供商品或劳务的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其核心是通过市场机制按照生产要素对生产的贡献来进行收入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对初次分配的结果进行调节的活动;(2)初次分配的分割: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土地等自然资源的租金收入、技术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的收入、管理者报酬;(3)实行再分配的原因:

a.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b.政府行使公共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c.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d.政府协调地区发展、支持战略型行业的需要; e.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4)再分配的主要手段: a.税收;b.财政转移支付;c.社会保障 2.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及测量(1)原因:

a.居民之间拥有的要素数量、质量、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b.分配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 c.市场经济带来严重的两极分化; d.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e.城乡二元体制;

f.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供给不均等; e.垄断

g.税收调节不到位

(2)度量: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人们通常把0.4作为收入差距是否合理的警戒线)3.分配过程中的效率与公平

(1)效率:是指社会利用现有资源进行生产所提供的效用满足程度,通常包括三层含义:技术效率(又称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制度效率;

(2)公平:包括机会公平,即规则公平、权利公平(人们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从事经济活动,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按其贡献获得相应的报酬,有平等的机会消费社会产品、积累个人财富和取得经济成就);结果公平(人们获得的实际收入和拥有的财富均等)。社会应当努力消除机会不公平,容忍一定程度上的结果不公平。(3)三种态度:效率优先、公平优先、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政府适当干预来弥补市场缺陷,改善收入分配的公平状况)。4.库兹涅兹曲线

倒U型曲线,收入分配不平等在工业文明早期阶段迅速扩大,尔后暂且稳定,然后在增长的后期逐渐缩小; 5.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1)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

a.加大对城乡分割体制的改革力度,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体制性分割状态;

b.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引进多元竞争主体;

c.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打破行政体制的“条块分割”,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要素市场的竞争;

d.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打破公共资源占有的不公平状态,缓解由此带来的不公平竞争;

e.加大反腐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条件和竞争机会;

f.健全初次分配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2)在再分配领域,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a.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以税收、转移支付、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低、调高、扩中,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

b.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c.推进结构性减税,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发挥慈善事业扶贫济困的积极作用;

(3)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实现发展结果由人民共享,千方百计地增加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兼顾效率与公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第十三章

1.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及影响因素

(1)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之内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在数量上表现为物质的量和价值的量,从价值形态上看,是指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由国内供给和国外供给两部分组成。社会总供给=国内供给+国外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

(2)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之内,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总和。从实物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包括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和对服务的需求,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总需求表现为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又称投资支出)和消费需求(又称消费支出)。

社会总需求=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公共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3)影响社会总供给的因素:

a.需求总规模;b.物价总水平;c.一定时期以内资源的可供应量;d.资源利用效率;e.政府及其政策;f.国际收支变动;(4)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因素:

(投资方面)a.企业投资倾向;b.政府税收及政府支出;c.货币供应量;d.市场投资环境;

(消费方面)e.居民收入水平;f.利率及储蓄倾向;g.物价水平及预期;h.政府转移支付;(出口方面)i.国际收支变动 2.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1)基本作用:弥补市场缺陷,矫正市场失灵;(2)经济职能:

a.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 b.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c.管理国有资产; d.调节收入分配;

e.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3.宏观调控的目标:

(1)基本目标:社会总供求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2)具体目标:.a.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保持合理的速度,又要促进经济模式保持高效率);

b.稳定物价(物价总水平稳定,既不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又不发生严重的通货紧缩);

c.充分就业;

d.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为本国企业走向世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和国际投资能力创造条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宏观调控政策(需求侧管理政策)及其作用机制(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运用财政调节手段以促进宏观经济总量发生变化的原则及措施。国家预算是规定和实现财政政策的基本手段,以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为主要目标。

国家预算实施的具体手段:税收、国家信用(国债)、财政补贴(生产性补贴和生活性补贴)和财政投资(政府直接增加或减少支出以影响社会总需求)

财政政策按照在调节社会总供求中起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

a.扩张性财政政策(赤字预算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和减少财政收入来扩大社会总需求。财政支出主要构成财政投资和政府购买,它们是社会总需求的直接组成部分;财政收入减少主要指减税,意味着增加企业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一方面,增加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刺激企业积极性而增加供给。

b.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预算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和增加财政收入来压缩社会总需求。作用机制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反。(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的各种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的原则和措施。(中心是货币供应量的调控)。

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为: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

货币政策按其在宏观调控中的不同作用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a.扩张性货币政策: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增长。具体措施包括:降低利率、降低法定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b.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紧银根,减少货币供应量,抑制有效需求的过渡膨胀。具体措施为: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及再贴现率、卖出政府债券。(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结合

a.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针对总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b.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针对严重通货膨胀或需求膨胀;

c.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膨胀,防止通货膨胀;保证对企业必要的信贷资金供给,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

上一篇:牟家坝镇2011年暴雨洪涝灾害实施方案下一篇:二二班班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