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近代史复习资料

2022-08-08

第一篇:大一近代史复习资料

大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大全

非常小的复习范围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 马关条约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所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个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并使日本国力大增。

2、《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虽然得到天王的赞赏,但因缺少施行的多种其他条件而未实行。

3、《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由国民党中常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 由中政会行之。北洋政府时期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废除了。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训政纲领》有“法律上确定之效力”,成为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根本法。

4《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9月,它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也迁移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也参加编辑,《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更增加了《新青年》的影响和号召力,发行量达1万

5、6千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后来,它成为中共党组织的机关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5《辛丑条约》

2、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

6东方会议

日本“东方会议”: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会议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声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7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展现了清朝统治者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天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的统治制度。

8清末新政

1901年设立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主要有: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颁布《商律》等。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使得清朝统治陷于孤立

9七七事变

事变前夕,日军已经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北平,只有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仍在中国军队守卫之下。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的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其实该士兵很快就已经回队),仍然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武装搜查,当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便开枪开炮向宛平城进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次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也由局部抗战进入全面抗战的新时期。

辨析

简答

1、 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

一、南京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高潮的产物,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地位,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拥有美国式总统制的大总统权力。陆军、外交、教育等部的总长和各部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而担任其他各部总长的旧官僚或立宪派大多没有到南京就职,均由次长负责,故有次长内阁之称。临时参议院43个参议员中,有33名是革命党人。

三、它所制订的政策措施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四、它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南京临时政府内政外交方面的局限性。一是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定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所欠的一切外债。二是没有提出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内容:

1、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

2、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

1、是资产阶级了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启发了人们的理智和民主主义觉悟;

3、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国民党正面抗战

1939年1月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对日作战则趋向于消极,保存实力。标志国民党从片面抗战到逐步消极抗战。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也是第一大党也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从而形成中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血染沙场壮烈殉国。

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使国民党顽固派的抗日立场发生动摇,蒋介石派人到香港和日本代表谈判,还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但他们终究没有胆量公开投降日本,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而国民党军队的大部分仍然坚持在抗日战场,进行了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等几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另外,虽然有远征军入缅配合盟军作战扬威异域,也有豫湘桂战役的可耻大溃败。

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队也积极参加战略反攻,收复了华南、东南、沦陷区大部分城市及台湾,接受了大部分侵华日军的投降。

总体上说来,国民党在八年抗战中是功大于过的,这也是国共重庆谈判中共产党毛泽东承认国民党优越地位的原因。国民党之所以失去大陆政权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仅腐败,而且拒绝承认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挑起内战并在战争中遭受失败的结果。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但变法一直遭到了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经过密谋策划,终于在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囚禁了光绪皇帝,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遇害。这场“百日维新”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政变扼杀了。 简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2)具体原因:·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子之名 “托古改制”。·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一直幻想西方列强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没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而且害怕人民群众。

(3)经验教训: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戊戌维新的失败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发点。它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评价见教材。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土地政策 近代中国土地沦丧的概括

中国民族自救思潮中代表人物及其标志性成果

3、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自救思潮是什么?

答:由于受到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19世纪后半期,中国部分开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有识之士,开始将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实施,并主张进一步向外国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先后兴起了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潮和戊戌思潮。

洋务思潮: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第一个民族自救思潮是洋务思潮。其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伦理,是必须继续坚持和维护的,同时也要借用西学中比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洋务思潮的第二个内容是自强和求富。自强是为了自救,同时又必须寓强于富。

早期维新思潮:是通过总结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而来。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用”,还要引进西方的“体”,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则要打破洋务派的垄断,大力发展民间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戊戌思潮: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兴起的一个进步思潮。其哲学基础是进化论,其中心内容是变法,其操作之要点在制度创新和培养、使用新式人才。

苏维埃时期中共政权建设

苏维埃时期中共政权建设及其意义

见教材第五章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部分

第二篇:大一近代史全部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 对比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近代中国社会增加了一对。表达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前一对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贯穿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着中国社会发展变化。

(2) 两对矛盾的关系: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状态,如有时民族矛盾是主要解决的对象。如历次反侵略战争和义和团运动。有时呈现出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有时二者勾结一道,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两大历史任务。

(2)两大历史任务的表述: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3)二者的关系:

区别:主体、内容不一样。前者要改变民族受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

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态,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完成第一大任务是为第二大任务完成创造条件。

一方面,前者是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和封建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意义

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的撼动了中国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二、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三、太平天国起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四、太平天国起义有力的打击了外国的侵略势力。

五、在十九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其中太平天国起义是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它同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放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的原因

(1)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2)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

(3) 太平天国领导者不团结导致自相残杀,以及腐朽昏庸、鼠目寸光使起义军在起义过程中四面树敌。

(4)太平天国起义的理论基础是破碎的神学理论,并不代表时代潮流。

(5)太平天国对知识分子大加排斥,使其缺乏知识分子为其出谋划策、制定纲领。

(6)这场农民起义事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江南由于地处风暴中心,更是一派劫灰,生灵涂炭。甚至在狂飙过去许多年之后,依然满目疮痍,遍地瓦砾。 (7)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的认识。

(8) 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表明,农民阶级不是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虽有巨大的革命潜力,但注定不能成为近代革命的领导阶级,单纯的农民战争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质;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

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名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3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失败原因

意义:

(1)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开始了中国近代教育。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2)冲击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使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人们开始学习和模仿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失败原因

(1)具有封建性。指导思想是在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条件下发展新的生产力,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2)对外国具有依赖性。企图依赖外国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这根本不可能办到。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派所创办的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下,无法维持企业的运行。

4戊戌维新的意义和局限

意义: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也为我们揭示了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后来者走上革命道路。

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不敢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不敢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无法摆脱封建思想。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但幻想帝国主义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3)惧怕人民群众。维新运动局限于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的狭小圈子里,维新派脱离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而未能获得深厚的阶级基础,使自身得阶级相当软弱。

内容:

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幻想通过这套方案来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

影响:

思想先进、超前,是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纲领;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政新篇》的核心是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是当时亚洲最早的近代化方案,与西方国家相比,仍是比较先进的。

但太平天国后期严峻的军事形势,内部的腐化堕落、民心丧失,洪秀全对他的不信任等一系列因素导致《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使得影响相当有限。

5辛亥革命的纲领、意义、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纲领:

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一是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民权主义:“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通过平均地权的办法,避免贫富悬殊,预防将来的社会革命。其核心是解决土地问题。

意义: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

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失败的原因:

1、客观上,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建立一个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而用各种手段破坏、干涉中国革命,与国内的反革命派勾结,绞杀了这场革命。

2、主观上,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启示:

揭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能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6新文化运动的两阶段及内容

第一阶段:1915年9月到1919年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

基本口号——“民主”与“科学”

当时提倡的民主:一是指民主精神和民主思想;二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当时提倡的科学:一是指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认识和判断事物的科学方法;二是指具体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

主要武器: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

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孔学,因而排孔、反孔成为观念形态革命的起点。

第二阶段: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

内容: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逐步地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挥指导作用了。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劳动阶级的民主。科学指除自然科学外,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步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继续并发展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7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的产物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以后,着重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主张中国必须建立工人政党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

(2) 到工人中去进

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成了知识分子与工人相结合的运动,使工人的觉悟程

度和组织程度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的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 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和实际组织工作。

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进行的这些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个过 程中,初步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的知识分子,其思想感情进一步转变到工人阶级方面来;同时,一部分工人由于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而提高了阶级觉悟。这样,就形成了一批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为党的成立作了干部上的准备。

这种结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为初步结合。第二阶段,从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到党的成立为进一步结合阶段。

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工人阶级的这种结合,才有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8五四运动的性质及意义

性质:五四运动是有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范围的革命运动。它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群众性、及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性质。

意义: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并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工人和广大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不仅规模之大遍及全国,而且斗争方式是崭新的。在五四运动中,爱国的青年起到了先锋作用。在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9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一,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为了战胜这个敌人,革命营垒需要有坚强的领导者、组织者。

第二,面对异常强大的敌人,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正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行,中国革命要胜利,中国社会要有光明的前途,就不能依靠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而必须依靠新的革命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中国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适应中国革命的这种要求而成立的。

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为把中国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土地革命战争阶段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0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

1930年1月,毛泽东写成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1遵义会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后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这里召开了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解决了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又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领导在中共中央的统治。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表明:作为一个严肃的、对人民负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是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汲取教训的。

1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启示意义)

在革命中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反对教条主义,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相结合的原则。必须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或“右”的错误思想。

13民主革命时期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方针、政策

路线: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

方针: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具体过程: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订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1931年2月,毛泽东进一步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要求各地各级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明确规定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别人不得侵犯;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

14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啊。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记得,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第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第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

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第

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差生了巨大的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试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出民族先锋队和阶级先锋队的作用,赢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16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他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7、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党的领导:首先是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所确认的客观真理。

(2)人民的广泛参加: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逐步向共产党靠拢。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3)国际的帮助: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赢得胜利,同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试论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

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须深入农村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一支在共产党绝对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必须实行一系列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是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进行的。●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成为了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执政所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解放全中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国民党从大陆撤退时遗留下数百万军队、土匪以及特务分子还有待肃清。

●在广大城乡,反动会道门和传统黑恶势力还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广大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年,新中国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新中国的诞生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总括: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前进中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接受考验、克服困难。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总括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分述的意义:

(1)(反帝任务完成,民族独立实现)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2)(反封任务完成,人民解放实现)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广大中国人民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国家的主人。

(3)(国家统一完成,和平局面实现)军阀割据混战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社会主义方向确定)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5)(中国共产党从夺权到执政)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

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试述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大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势力, 基本上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使民主革命思想在 全国范围内得到空前的传播, 产生了巨大的革命 影响。

客观方面: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 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 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主观方面: 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后期犯了 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 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 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 权,尤其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当时中国共产党还 处在幼年时期,没有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 国革命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 不善于将马克思列 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共产国际不真正了解中国的情况, 对于中国革命 作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

经验教训 党的领 导、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 题。只有正确认识和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推进 革命事业的发展,并取得最后的成功。

第三篇:大一近代史 课程完结感想

学习近平代史有感

如果这个感想仅仅是给授课老师看的,那我真心是觉得能放开一些写了。毫不隐瞒地说,从上学伊始到大学上学期,我最闹心的课程就是物理和历史,现在到了下学期物理仍旧是一块甩不开的牛皮糖,粘得死死的,我不会学也真心是不想学。不过又说到历史,第一次的不及格也是献给了历史,这不是我不想学,不过可能对我这种大脑沟回不明显的人来说,背东西实在是太困难了,更何况遇见的历史老师也大部分都是照本宣科,厌恶感更甚。可我也的确也羡慕历史优秀的人,他人本身就像一个倒不完豆子的竹筒,所有的对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在讲述时,文字真是能够清脆作响,这种直击头脑的愉悦感,不仅仅是来自于对母语的崇拜,也有对学识的敬仰。不过有的时候因为书上的要点框架圈住了本该自由的言论,使得历史原本应有的闪光被遮隐下去一大半儿。

更何况有苦不能说的近代史呢?不过这个话说的有点儿言重,毕竟我也不是什么专业研究历史的学生,几近干瘪的知识素养也暴露了我驴粪蛋儿表面光的事实,但求老师看过之后一笑而弃之,莫要多做批评,举国上下愤青多如稻草,也真是喜闻乐见。

我对于老师口中的“主席打车像”颇感兴趣,忍不住在去往老校区的路上缩减了一些补眠的时间多盯着毛爷爷瞅了好几眼。矗立在中山广场正中的主席意气风发,振臂高挥,带领同志们走向新时代。这个动作是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的标签。热爱沈阳的博友发图文感慨变迁,但人却依旧伟岸。看了高清图,又重新查询百度,才着实明了,主席脚边侧面的群雕表现了武装夺取并巩固政权的胜利,正面的群雕上,人民群众紧随主席,每人脸上带着熠熠生辉的兴奋与自豪。一个人的思想果真是能够传染的,尤其毛主席是如此一位极其懂得号召的人民领袖。但是我毕竟不是生活在战争年代,由战争胜利所带来的愉悦感并不能使我很好的理解这一项活动的必要性,尤其通常还伴随着入不敷出,人人如丧考妣的悲惨境况。而且由人类统治本能的所引发的,对于扩张领土范围、政治利益的追求所带来的种族以及国家之间的暴力行径,我同样不相信是一个正常民众所向往的,当然也包括动物之间的争斗。不过毛爷爷真就是一个无法按捺住自己躁动之血的革命狂热者,他貌似是理所当然的,引发了文革,一个令人讳莫如深的国家发展阴影。主席算是失败么?也许吧。 我突然又想到了看过的一个动漫,舞台设定为近未来,人类的精神被数值化之后进行评估,围绕着统治者的判断来进行人生规划与制裁。当人们都已经习惯如此被剥夺价值观的生活之后,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所谓的统治者竟然是人类的大脑。并且这些大脑相对应的“统治者”大多都为高智商反社会人格,同时也都做出过危害社会的极端事件。作为这样一种精神无法被数值化并且进行判断的特殊人类,他们竟然能够成为控制整个国家安全以及利益的中枢,听起来挺恐怖的不是么。可是对于这些人类的大脑做出的理性判断,不仅仅是警局对它给予了高度服从,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的安定平稳也反映出了人民对其评估判断的认同。但是有认同就必须有反对,面对反对,大脑们做出了极其理智以及无法被反驳的解释:“如果没有西比拉系统,现今的社会秩序无法形成,并且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已经远高于过去被害者的补偿了。”

我不是有意把这种反社会、残暴故意往主席身上安,并且这是不太准确也大逆不道的,但的确让我感觉到了两者有些相同点。我们必须正视主席的丰功伟绩,但却也不能忽略他所做的伤害过社会的行为。另外,主席的建国大业也的确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打下了无法撼动的坚定基础。

近代史是个混有新雨的泥点,时代的开拓总会有黑暗,伴随流血牺牲,发展也是在错误后改正进行的,无所谓绝对正确,只求现世安稳,国家泰康。

131923 韩佳伟

第四篇:近代史复习资料

1. 2. 3. 4. 5. 6. 早在1836年就扬言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是: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黄埔条约》。

在中国近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魏源在1843年编写的《海国图志》的重要是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太平天国在1853年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在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7.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的是:李大钊。

8.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9. 1924年,国民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10.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会议是:瓦窑堡会议。 11. 1945年四月,包括解放区代表董必武参加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制宪会议. 12. 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正式确定的作战方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13. 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是在:1945年8月25日。 14. 1947年,在国统区爆发的大规模爱国学生运动是:五.二○运动。 15. 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发表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建国主张的文章是:《论人民民主专政》

16. 《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规定了新中国的国体与政体。 17. 中共中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在1953年。

18.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个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19. 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是;《凭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

20. 中共中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的会议是:十一届六中全会。

21.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国家是:美国。 22. 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于:1906年。

23.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由比较积极地抗战转向消极抗战的标志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的召开。

24.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重要会议是:洛川会议。

25.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26. 新中国开始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是:1953年。 27. 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28. .2005年,我国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的会议是: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29.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制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30.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完整地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会议:中共十三大

31.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经济体制

32. 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是:兴中会。

33. 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焦点是: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34. 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思想传播中发表《警世钟》的是:陈天华

35.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的是:李大钊

36. 1922年7月,中共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7. 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罢工斗争是: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38. 中国共产党确定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方针的会议是: 中共三大

- 163. 64. 65. 66. 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重大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 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建立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的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

67. 1912年成立的国民党,其实际主持人是:宋教仁

68.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主要表现在: 号召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69. 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的标志是; 东北易帜 70. 五四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71.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最主要条件是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72. 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73. 革命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首要前提是: 当时国共两党的革命对象和革命任务相同 74. 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侵略的权利是: 汉口九江英租界 75. 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发展的转折点是: "中山舰事件" 76. 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提出是在:八七会议

77. 大革命给中共最深刻的教训是: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78.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遵义会议后 7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改革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

80. 我国农村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原因是:北伐战争的影响

81.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指:毛泽东领导工农武装割据

82. 中共解决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83.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的实质是:防止农村封建剥削 84. 解放战争时期,最早与蒋介石集团决裂的民主党派是:中国民主同盟

85. 1946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毛泽东提出的著名论断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86. 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87. 祖国大陆完成统一的标志是:西藏和平解放

88.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1.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求的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

2.1948年四月,毛泽东系统阐明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的、有分别的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是坚持: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4.中国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决议》强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 3认识:①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②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动摇。③扩大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也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4,为什么近代中国只能走革命的道路

在理论上,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结构;(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实践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过程。(1)林则徐领导的鸦片战争中的抗英斗争。 (2)以太平天国和义和团为代表的近代农民运动 (3)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戊戌维新运动。

到20世纪初,社会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5,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应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其积极作用不能一笔抹杀,应予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评价:从目的上看:有抵御外来侵略的一面,但最终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从思想倾向上看: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顽固派不同,但在维护封建制度上是一致的,因此后来和顽固派勾结攻击维新派。从客观效果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但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加速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刺激新的阶级力量和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民族工业的兴办,对外国的经济势力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总之,洋务运动是封建中国向近代化迈进的开始。

6,评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号召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具体内容为"平均地权",

7,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是:①基础工业薄弱,投资少,规模小;②设备简陋,技术落后;③布局不合理,发展缓慢,力量微弱,始终没能在中国社会 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12,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1)一战及十月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同时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一战期间,中国民族经济迅速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为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尤其中国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得到壮大,为民主革命的转机提供了主要条件。 (3)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人民的思想,起了启蒙作用。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斗争性加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4,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l)这是由中国革命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2)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15,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 大会确立的全党的指导思想是

- 5

第五篇:近代史复习资料

1, 抗日战争的性质,进程和意义。

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原因、方式和结果。

国内因素一 随着一战的结束,五四运动的开始,中国已经具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多种因素

其一,中国已经有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其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提倡学习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指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

其三,中国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革命斗争的迫切需要,加速了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日益广泛和深入

其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也有利于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古代,中国人就有追求人类共同幸福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它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有相似之处如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财产公有、人人平等、生活富足安定而言又有相似之处。

国际原因二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除了国内因素外,还有国际因素的影响,即有利的“世界大气候”。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其二,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先进分子眼中黯然失色,使他们把眼光投向苏俄,投向马克思主义。

其三,世界工人运动的澎湃,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鼓舞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因素三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也是它能够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因素。

马克思主义不仅能够科学地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后马上把它付诸实践,用于指导发动工农,开展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宣传和实践活动分不开。

由上所述可见自一战以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有许多因素促成的。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促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诸多因素中,中国国内的因素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实践是第一位的,是起决定作用的,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其他国际条件固然是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是第二位的,它们要通过中国国内的条件才能起作用

方式: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通过“问题”和“主义”的论战,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各地举行的纪念“五一劳动节”的活动都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出现,开始有计划的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青年》等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刊物,这些的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结果;

1、改变了新文化运动方向和性质。

2、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和阶级基础。

3、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3.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简单来说就是军阀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使阶级矛盾和民族 矛盾都十分尖锐. (详细: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出卖国家利权;对内掠夺土地和工矿业,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重。②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③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 (详细: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日本在山东的特权等要求遭到无理拒绝.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人民强烈义愤. ) 其他原因:1 俄国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 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发生; 3 新文化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觉醒,特别是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勤学爱国”"以天下为已任”的思想在学生中蔚然成风. 4.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内容:①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宣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的先进分子不约而同地把眼光从西方转向俄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5.正确评价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历史地位主要体现在:

1:孙中山先生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他系统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先生刚强不屈,连遗言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2、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先生最大的历史功绩。为了维护之后的共和,从护法到北伐,孙中山先生时刻都没有停歇。

3、孙中山先生晚年更加进步,促进了革命统一战线的成立,直接推动了国内第一次革命高潮的来临。他对三民主义作新的解释,成为了国共合作的基础。在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政府支持下,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孙中山与工农日益接近,他参加工农群众的集会,称赞工农是革命的先锋和基础,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 (1)革命史观: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中山在中国近代第一个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后,他又领导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第二次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革命斗争。 ■晚年接受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掀起新的国民革命运动,实现了他一生的第二次伟大转变。 (2)现代化史观: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光辉先驱。 ■孙中山汲取西方阶级革命理论,创立三民主义,引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和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中国也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 ■晚年顺应时代潮流,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他对中国现代化道路(模式)的探索提高到了新的水平。新旧三民主义成为启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纲领。 (3)文明史观: 孙中山是中国现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促进中国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轨的里程碑。结束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推动了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和移风易俗改革,有利于国民自由、平等、文明意识的养成和民主自由精神的塑造,推动了中国精神明文的发展。 (4)整体史观: 辛亥革命是“亚洲觉醒”和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是影响亚洲和世界发展的政治家。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5)社会史观: 孙中山是中国倡导和践行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先驱。从青年时期断发易服,走上反清革命道路开始,就积极倡导适应近代工业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民国政府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革除结辫陋习和发起不缠足运动;仿照西方各国,颁布男女礼服形制;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使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乃至婚姻方式都开始发生了深刻变化 6.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历史意义:①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列强在中国再也找不到能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③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他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力的推动力量。 7,中国国民党的创建。 8,保路运动的兴起。 保路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导致了武昌起义的进程以及四川的独立,并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 1911年5月,清政府皇族内阁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 湖南、广东、四川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一场事关发族权益的个人利益的保路运动就这样兴起了,四川省尤其强烈。一开始各省 立宪派员倡导文明保路但遭清政府的镇压。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竟下令向请愿群众开枪,广大群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 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 9,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与意义

从1906年到1907年,革命派以《民报》为主要阵地,改良派以《新民丛报》为主要阵地,进行了一场民主革命基本问题的大辨论,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①是革命,还是保皇;②是推翻清政府,创立民主共和国,还是实行君主立宪,维护清政府;③是否保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场论战的实质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同改良派的两条政治路线的大搏斗。在论战中,革命派充分揭露了改良派“忠君保皇”的反动实质,捍卫了民主革命的纲领和原则,夺取了当时思想战线上的领导权,从而为辛亥革命作了重要的思想和舆论准备。

论战的意义是,第一,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革命的必要性,从而加入革命的行列,第二,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大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10.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11.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背景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剧烈。 2.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二、表现 1.进行资本输出 (1)争做债主

①概况:清政府为偿还对日赔款和“赎辽”费用,大借外债。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向俄法、英德的三次借款。

②借款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其次,通过借款控制中国的海关与财政。再次,以借款作为长期控制中国主权的手段。第二,借款利息高,超过本金的一倍半左右。第三,回扣盘剥之重,是国际债务史上罕见的。

③危害:列强通过借款,控制了清政府的海关和财政收入。 (2)抢夺路权

①概况:法国首先在中国西南抢得铁路修筑权;接着,俄国在中国东北强筑铁路;列强纷纷抢夺中国路权。

②影响:修筑并控制中国的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列强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其势力还深入中国内地。 (3)建立厂矿企业

①特点:资金充足,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

②危害:列强通过开办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领中国市场,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概况

①德国首先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作势力范围。

②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湾地区,把长城以北和新疆划作势力范围。 ③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广和云南划作势力范围。

④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划作势力范围。 ⑤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把福建划作势力范围。

(2)实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3)影响: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12.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19世纪60~90年代,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继而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相同点:①背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②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③影响:两国都从西方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不同点:结果不同,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洋务运动失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结果不同的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通过倒幕战争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洋务运动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②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洋务派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分别是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开端,但差别很大

1洋务运动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制度,明治维新技术制度一块学,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是两国最大的不同, 2目标不同,明治维新主张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洋务派主张利用洋务运动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3领导阶级不同,明治维新是中下级武士和资产阶级化的新型地主,商人领导的,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官僚地主领导的

4结果不同,明治维新是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实现了国家强盛,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5性质不同,明治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

明治政府首先采取“奉还版籍”、“废藩置县”的措施,结束了日 本长期以来的封建割据局面,为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奠定了基础。此后,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就是改革军警制度,创办军火工业,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和警察制度,它是立国之本;殖产兴业,就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大 力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文明开化,就是学习西方文明,发展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知识水平,培养现代化人才。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鸦片战争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13.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P13书P46—49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自强”是对洋务运动主题的总结,也可以说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前期的口号是“自强”。主要内容有:①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人才和军事人才;③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④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后期的口号是“求富”。主要内容有:①创办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②创建近代海军,从70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评价:①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积极评价)客观上刺激了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③(积极评价)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14.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原因和结果 原因

1.随着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日益加深,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开始面对现实,提倡“经世致用”,引导人们挣脱程朱理学的枷锁,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2.鸦片战争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探索新知。

结果:

(1)地主阶级: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来抵抗外国的侵略,实现强国的愿望。其本质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结果:这种主张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接受,促进了洋务运动的开展。

(2)农民阶级: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明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迫切愿望。本质目的:发展资本主义,巩固太平天国政权。结果:由于当时的形势紧迫,《资政新篇》的主张没有能够实行。 原因:

1、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内忧:农民赋税严重,生活困苦不堪,起义不断,政治腐败,贪污严重,大部分国民思想落后、腐朽

外患:外国帝国主义侵华不断,无力抵抗,丧权辱国

2、国外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化不断的走向强大

3、中西差距显著

1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极其相互关系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之相互关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是相互联系而密不可分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中华民族遭压迫、中国人民受剥削的境遇,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统治秩序,是要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落后的境遇,是要解放和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要解决生产力的问题。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同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要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务,就是要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面对的第一个历史任务,从而为实现第二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前提。

16.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结果和影响

原因:直接原因:林则徐虎门硝烟引起英国不满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把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影响:

①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鸦片战争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阶级关系上:鸦片战争过程中的巨额开支,以及对英国的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同时贪官土豪的勒索和盘剥,导致本已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

④思想文化上: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⑤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结果:清政府战败,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

上一篇:德育微创新实践成果下一篇:电业局后勤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