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恐慌症下的学习方法

2024-05-04

知识恐慌症下的学习方法(共4篇)

篇1:知识共享视角下的组织学习

一、知识共享、组织学习及两者关系

知识共享是指知识共享主体, 通过交流媒介, 运用沟通、学习等手段使自有知识被其他个人或是整个组织所共知共享, 并不断提高知识利用率和创新知识, 以实现知识增值的过程。简言之, 知识共享就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以在组织中有效运用知识效能的过程, 也是组织通过学习不断发展的过程。

组织学习, 是指为实现发展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 全体员工围绕信息和知识采取各种行动, 不断提升组织学习能力, 实现组织整体绩效的改善和提高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最终将导致整个组织的知识、态度或行为的改变。

不难看出, 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共享是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的区别所在, 它贯穿于“学习”始终, 是组织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而组织学习又为知识共享提供了组织内的氛围、条件和平台。通过学习有效地创造和获取新知识, 并将新知识转化成组织新的行为方式, 加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转换, 使组织更具创造力和竞争力。可以说, 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之间存在着一种循环关系, 亦即知识共享提供了组织学习的内容, 而组织学习又进一步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二、知识共享视角下组织学习呈现新特征

传统的组织学习方式单一, 缺乏系统的学习机制, 大多以组织聘请专家进行培训讲座或是送员工外出进修为主, 员工是被动的接收方, 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知识创新性。与传统的组织学习不同, 知识共享视角下的组织学习有其突出的特征:

(一) 对知识的学习与创新具有高度热诚和清晰愿景, 将知识视为组织成功的主要驱动力

在知识共享背景下的组织学习, 更具主动性、积极性和共识性, 因为组织成员通过无障碍的交流、学习和分享知识, 逐渐形成一种“共鸣”, 认识到:组织的竞争优势有赖于组织开发、积聚、共享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其中“知识共享”是组织创造适应于市场变化的知识资源的最重要途径。

(二) 把知识共享和持续学习作为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组织把持续学习和分享知识作为自己一项基本职能, 拥有让“知识”和“学习”有机结合的强大能力和动力。在这里, 知识共享和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 而是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并且组织已将两者制度化流程化, 它不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该做的事, 转而成为全体员工的工作习惯和行为方式。

(三) 以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为支持平台

组织学习超越内部个体学习的简单加总, 而是在一个共享、开放、自由的组织文化氛围中进行的集体反思和学习, 这将导致组织行为变化进而实现知识创新。这种组织文化氛围特别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组织价值观带有利他取向, 组织内成员的人际关系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知识共享下的组织学习, 便在这样一种和谐、互动和信任的文化氛围中进行。

三、知识共享视角下组织学习障碍

众所周知, 对组织来说, 学习的根本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实现知识创新, 以提升组织竞争力。而知识创新离不开知识共享这个前提条件。但是, 组织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阻碍知识共享的因素, 使得组织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从而消弱组织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一) 影响知识共享和学习的观念意识障碍

知识的收益性使得知识拥有主体倾向把知识“私有化”, 以便在组织内部形成和维持个体能力优势和竞争力。他们认为, 一旦自有知识被分享或共同学习, 这种独占优势便会随之丧失, 最终影响个人经济利益, 因为组织往往是依据这种优势对个人进行绩效考核及评价。因此, “知识私有化”观念很自然的成为阻碍组织有效学习的障碍之一。

此外, 主体缺乏明晰的知识共享与学习的策略意图, 学习意识薄弱、积极性不强, 观念上不重视知识共享, 心理上存在不安全感, 低估知识共享带来的预期收益等, 都会增加知识共享和有效学习的困难。

(二) 影响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方法障碍

个体, 往往通过自我学习方式或实践来获取知识, 而当个体学习者跨越组织边界、层次结构实现交流合作时, 也就实现了“知识群化和共享”过程, 这便形成了组织学习。可见, 个体能否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主动分享隐性知识是影响组织学习效果的重要方面。而我们在学习和分享知识过程中, 经常会犯一些错误, 如片断学习——割裂知识连贯性;偏差学习——无法正确从以往经验中解读知识进行提炼分享;表面学习——学习停留在短期、肤浅的层面, 无法吸收提炼深层次知识来实现知识再造和创新;限制性学习——在高度集权控制下, 成员间缺乏互动合作, 隐性知识难以显性化, 知识流通和分享受到严重阻碍等。可见, 方法的不正确, 将会阻碍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

(三) 影响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机制结构障碍

知识共享下的组织学习需要组织在物质、制度及管理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如果组织缺乏有效的知识共享机制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制度保障, “知识群化和共享”必定受阻, 员工都会为了保持自身优势不愿分享自我隐性知识。

此外, 传统的“多层次、严控制”的金字塔型组织结构, 阻碍知识在各层次快速流通, 极易导致信息失真, 使得知识和学习无法以最佳方式整合。

(四) 影响知识共享和学习的环境障碍

良好的组织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和强化作用, 能有力促进知识共享, 亦即知识共享和组织共同学习只有在轻松、和谐和相互信任的组织文化背景下才能顺利进行。一旦组织缺乏有效沟通、充分信任的组织文化, 知识传递将难以以双向沟通和民主交流的形式进行。

四、促进知识共享, 提高组织学习力的措施

组织从外部环境或是从组织运行实践所产生的问题中寻找和吸收对自身运作有用的知识, 通过内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分类和排序, 以便员工能迅速、准确的找到。进入组织内部的知识首先会被个人进行吸收、学习、修改、整合、创新, 而后个人通过交流媒介或学习平台在员工之间进行相互的学习, 变个人知识为集体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 原有的知识通过员工之间的讨论、交流、修正等得到进一步升华或扩大, 知识内涵不断丰富, 知识逐渐被“社会化”, 最终成为组织的财富。组织在知识螺旋上升和扩大的同时, 也逐渐完成从个体学习到团队学习再到组织学习的最高层次。从这个过程我们看出, 组织的学习过程, 时刻伴随着“知识”在组织内部的循环和互动, 可以说如果没有“知识”这个基础工具, 组织学习无从谈起。因此, 通过对知识共享体系地管理, 营造一种人人学习、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氛围, 不断提升组织学习力, 打造其核心竞争力, 组织才能健康、快速发展。

(一) 转变观念, 重视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在组织内部积极培育“共享”价值观和团队学习精神, 不断倡导“共享能实现共赢”的理念, 牢固“学习是第一需要”的观念, 明确知识管理战略思想, 是组织实现高效学习的前提。组织及每个成员, 只有从观念上自愿、自觉、自然的形成“共享”意识和“创新”意识, 通过不断地学习、分享知识和团队协同工作, 提高组织学习力, 把个体知识、特长聚集成组织的集体智慧, 才能快速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 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 采用现代先进的学习方法攻克知识共享和学习障碍

要克服错误的学习方法给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带来的不利影响, 除了需要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重视度外, 还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能促进知识共享和学习的方法体系, 协助我们更加快速、正确、高效的进行知识共享和学习。比如:克服片段学习而采取过程式学习方法——更加注重在工作和学习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让学习更富连贯性;克服表面学习而采取深度会谈——团队所有成员, 摊出心中假设, 让想法自由流动, 而进入一种真心分享知识、交流经验和思考的境界。当然, 还有标杆学习、行动学习等先进的学习方法, 都能有效促进知识共享和学习。究竟采用哪种学习方法或是几种方式的综合使用, 还须综合考虑组织能力、特点及人员素质、性格等各方面。

(三) 构建知识共享机制, 理顺知识管理流程

要实现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 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个硬件支持, 它能为知识的自我充实提供支持, 不断更新知识网络。知识数据库的建立, 电子会议软件、文档信息系统、知识地图等都对学习和知识交流起到很好的辅助、促进作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体;电子学习 (E-learning) 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知识培训方式;ERP系统成为企业管理者解决管理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因此, 知识共享下的学习应更加注重组织内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管理, 建立知识共享技术系统, 实现跨地域的远程交流和虚拟化讨论, 为组织学习提供必不可少的物理技术条件。

其次, 要调整知识共享组织机制。减少管理层次, 调整管理幅度, 给员工更多的授权, 让员工更多的对其工作负责, 鼓励他们参与管理和决策, 在管理和决策中实现主动学习和交流共享知识。

最后, 要建立知识共享激励机制。要鼓励创新与学习, 鼓励知识共享和交流, 就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措施, 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 对向组织提供知识成果的个人和团体给予奖励, 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再接再厉。

(四) 变革组织结构, 促进组织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突破结构性障碍

由于组织的结构性障碍, 传统组织很大程度上都阻碍了知识交流和共享。垂直沟通方式, 容易导致信息交流过程长、速度慢、效率低和上下层脱节;管理层次多, 也容易造成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失真。因此, 要想组织能够顺利进行学习, 实现知识的无障碍交流和沟通, 就必须变革传统组织结构, 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种分权化、柔性化、扁平化、弹性化的多元化组织, 它能够在进行不断学习的同时改善自身收集、管理、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因此, 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突破结构性障碍, 加速知识信息在组织内外部流转。

(五) 营造一种相互信任、开放交流、鼓励学习和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氛围

知识在组织内部得不到分享,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具有价值, 能给拥有者来带独占优势, 或是拥有者在给被分享者提供知识分享时, 得不到相应的报酬, 这使得员工之间缺乏信任, 知识交流和组织学习受阻。因此, 组织必须在内部培养一种鼓励交流和知识共享的良好文化氛围, 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来保证和促进知识共享, 实现“知识传销”。 (知识传销是将传统商品传销中的体系引入知识管理, 以解决知识共享与传播的一种管理构想[5]。) 此外, 员工之间还应建立信任和忠诚, 以开放的交流平台为基础, 以鼓励知识学习和共享的文化为保障, 才能顺利进行学习并将知识在第一时间内转化成价值。

(六) 积极做好知识风险的防范

“知识”这种特殊资本,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新知识产生的不确定性及知识产出具有随机性, 且很难量化, 这极易导致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再者, 知识具有溢出效益, 知识创造主体投入大量资源和成本所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被另外一些组织通过较小的代价获取, 从而对原知识创造主体的获利能力造成损害, 因此知识创造主体会利用各种方法和途径防止知识的流失。正因为知识存在风险性、不确定性及溢出效益, 组织成员才不愿意主动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 意图通过此种方式维持自己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优势。所以, 组织应该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积极防止知识风险的发生, 明确相应法律法规, 为组织学习和知识共享、创新提供健康的外部环境和有力的制度保护。

五、结语

知识作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是打开学习之门的金钥匙。组织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凸显竞争优势, 取决于其在经营运作过程中能否形成系统化核心知识。而知识这种要素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形成和发展。因此, 通过学习力的培养, 能实现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利用知识并以此作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的组织, 才能真正叫“会学习的组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竞争环境, 对现代组织提出新要求。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竞争逐渐替代传统有形资产竞争。通过组织学习, 不断提升创造、扩散和利用知识的能力, 方能培育和维持竞争力。本文从知识共享和组织学习的概念出发, 阐述了知识共享视角下组织学习呈现的新特征及目前大多组织存在的知识共享和学习障碍, 最后提出了在知识共享背景下提高组织学习力的措施。

关键词:知识共享,组织学习,障碍,措施

参考文献

[1]冯奎编著.学习型组织: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2]汪晓春编著.中国著名企业管理案例评析.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2.

[3]陈国权, 马萌.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研究.管理科学学报, 2000, 3 (3) :15-23.

[4]张声雄.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2001.

篇2: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方法探究

目前,大数据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其价值已经开始逐步体现出来。 对于企业而言,数据的掌握理解开始逐渐成为企业立足的根本,而相应的员工每天接触到的数据知识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对于知识的管理能力也逐渐成为应聘单位的考核项目,对于大学生而言,知识管理的能力至关重要。

1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可以对大学生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管理。 对于现在许多大学生而言,并不能清楚地明确自己学到的知识是否在学习生活中需要掌握。 知识管理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明确知识需求,并且有选择地进行学习。 现在,网络信息量庞大,信息冗杂,较好的知识管理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判断获得知识的质量与有效度,还可以很好地帮助大学生判断所获取的知识是否可以切实解决自身问题。

第二,可以提高大学生知识获取的能力。 在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日常交流、校外社会实践以及一些知识获取平台如书店、互联网等来获取相应知识。 大学生在涉及非熟悉领域知识的时候往往会忽视或遗漏一些重要知识,知识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较好地梳理这些知识,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

2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共享模式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管理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大数据环境下的知识管理工具变得更为方便快捷,对于知识管理中的获取、创造、应用、共享和创新起到了帮助作用,这些工具帮助人们更加高效地获取知识。 社交通信工具:是指人们在日常通过网络建立的聊天途径,可以进行一对一交流也可以建立群体讨论交流, 常见的社交通信工具有微信、QQ、飞信、阿里旺旺等。 博客:是指人们在网络上进行共享的日志,其内容主要以个人心情、心得体会、社会事件等组成,个人负责管理更新,与传统笔记不同的是博客可以加上视频、音频、图片等,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便于理解。 微博则是在博客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相较于博客,微博更加简洁短小,便于人们在短时间内记录共享信息知识。 网络书签:是指人们将自己需要的网页加入网页收藏夹,以便下次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原网页。

3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无意识的知识管理。 在现代社会,人们不仅仅可以在网上查找阅读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对不同的事情进行评价,上传自己的资料。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知识管理,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 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对于知识管理这一定义并不了解,或者即使知道也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二,对于软件的功能了解不全面。 实际上现在成熟的社交软件有很多,这些软件对于知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使用这类软件的人不在少数, 但是应用状况却不是很好。举个例子来说,微博是现在一种较为流行的社会软件,虽然微博中有RSS订阅功能,但却少有人了解RSS的真实用处。 再比如百度百科在打开词条后,在右上角有“编辑词条”这样的字,通过点击可以修正词条下的错误或不完善资料,但真正用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是只看内容,并不会思考内容的真实可靠性。

4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管理方法探究

第一,强化在网络中资源共享与交流的观念。 在大数据时代下,更多的是强调群体的学习与知识共享。 在网络中,人们通过信息的交换共享,获取更多的准确有效的知识。 正如上文提到过的Blog、RSS、 微信、QQ都是现在较为主流的知识资源交换、信息交流的工具。 在这些软件中人们可以用图片、语音、视频、网页链接等将自己的资料、知识、技巧进行共享。 因此要加强人们在网络中资源共享与交流的观念。

第二,锻炼大学生对知识的反思能力。 反思的含义是指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这是一个人对自身的知识或观念进行修改、替换或删减过程。 反思能力可以帮助人们很好地将知识为自己所用, 当一个知识经过自己的反思之后,才是开始能够真正了解到知识的本质以及内涵。 在Blog、RSS、微信、QQ中由于交流人数多,且记录时间长久,因此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所上传的经验、知识、技术进行多次反思总结。

篇3:知识恐慌症下的学习方法

关键词:中小企业(SMEs),企业学习,知识势能差,集群

0 引言

纵观世界各国产业领先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产业集群中企业学习已成为提高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集群竞争力最有效途径。通过产业集群中企业学习,可以使各企业或各要素经过主动优化、选择搭配,形成优势互补、供需匹配的有机体;为实现产业集群整体技术能力突破提供基础条件平台,识别产业关键技术发展方向,拟定未来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解决关键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实现产业技术能力跃迁和区域产业整体成长。因此,产业集群中企业学习为我国产业集群实现协同发展、重点跨越,提供了有效的路径选择。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网络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关键手段,尤其是在与国际知识网络相连接时,本地知识网络会成为地方的一个非常重要决策要素。目前,我国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自身存在巨大的“知识缺口”,而产业集群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利于打破企业组织边界,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企业通过集群内外知识溢出,从中获取充足的技术创新资源,识别并把握技术融合的机会;同时,长期的合作使参与者彼此间建立起信任,有利于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企业与集群中的其它参与者合作,通过合作研发实现风险和成本的分担,缩短开发周期,为产业集群中企业在竞争中获胜提供有力保障。

企业学习的概念目前学界还不一致,但都基本认同企业学习对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促使战略革新是有益的。本文认为,企业学习是致力于长远发展的企业以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抗风险(干扰)能力和企业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的企业组织的集体性活动(行为);企业的学习能力是指集群中企业搜索、获取、消化、吸收、整合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的强弱由企业的先验知识、企业的R&D投入、企业的组织管理因素及动力机制决定;企业学习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的整体性、成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坚持学习的持久性;企业学习能力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企业的学习文化与氛围、企业成员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所处集群的技术溢出现状以及其他企业的影响等。

1 知识势能差和知识溢出

由于集群中企业间的技术水平、知识存量、人员素质都存在较大差距,借用“势能差”这一概念可以描述这种现象;集群中的势差现象可以分为“知识存量势能差”与“技术能力势能差”两种,本文以“知识能力”表征企业“知识存量”与“技术能力”的总合;集群中企业之间“知识能力”势能差的存在使集群中呈现出知识能力分布的非均衡现象,对产业集群总体技术水平有重要影响。按照企业性质与行业性质知识势能差,又可以分为横向势能差与纵向势能差两类:横向势能差存在于同一生产单元中的不同企业间,是从事相同或相似生产经营企业间知识存量与技术水平的差异,可以用这些企业从该生产单元所获附加值的多少来表征;纵向势能差存在于分属不同生产单元的企业间,体现不同生产经营领域的企业间知识存量与技术水平的差异,即面向不同生产单元的企业知识能力在水平上存在不相协调的情况。

知识溢出的发生需要企业间存在一定的势能差,但并非企业之间的势能差越大越有利于知识溢出的发生,因为过大的势能差会因为低势能企业过低的技术水平而无法消化新知识,意味着企业间关系的疏远;因而,综合考虑关系维度与势差维的双重影响,企业之间存在着一个知识溢出的最优化区域,有学者通过运用Matlab数学软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结果拟合。

总体看,集群中的企业可以分为高知识势能企业与低知识势能企业两大类。集群中没有绝对的高知识势能企业与绝对的低知识势能企业。企业知识势能的高低一方面与企业自身的学习强度相关,另一方面也与势能差维度相关,因为一个在横向企业比较中属于高知识势能的企业也有可能在纵向上属于低知识势能;同理,一个在纵向企业比较中属于高知识势能的企业也有可能在横向上属于低知识势能。由于知识的溢出方向始终是从高知识势能企业向低知识势能企业溢出。因而,一个接受知识溢出的企业并不仅仅是一味的接受,也有可能成为其他企业的知识溢出源。

如图1所示,企业A在横向上相对于企业B而言为低知识势能企业,即企业B与A之间存在势能差,可能发生知识溢出,其中企业B为知识溢出方,企业A为知识溢入方;然而在纵向上看,企业A相对于企业C而言又具备高知识势能,即企业A与企业C之间亦存在势能差,可能发生知识溢出,企业C为知识的溢入方,而这时企业A又作为知识的溢出方。

由此可见,集群中知识溢出发生的始点与终点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一个企业有可能既是一种知识溢出的溢入方(知识溢出的终点),同时也是另一种知识溢出的溢出源(知识溢出的始点)。这一特殊现象反映了集群中知识溢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这样的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技术水平的全方位提升,因而也有利于加速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

产业集群整体的技术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成正相关关系;同时,集群中技术能力势差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过程又与高知识势能企业与低知识势能企业各自的学习强度有关;而学习强度是企业学习频率和学习效率的增函数,前者与企业学习动力的大小成正比,后者取决于企业学习过程本身。此外,集群的开放程度也会影响集群绩效的提升;一方面,集群外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必然会给集群内企业的学习带来压力与动力、另一方面通过知识溢出可以实现集群内外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知识互动,有利于知识创新活动的发生与新知识的诞生。如图2所示,同样的学习强度下,集群的开放性越强,集群整体绩效水平越高。

2 集群中小企业学习分工

分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组织将原来以个人或组织生产活动中所包含的不同职能的操作分开进行[1]。集群内部企业学习的环境复杂多变,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学习以适应集群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知识结构的升级。然而企业学习过程涉及因素众多且复杂,学习环境的多变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因此合理进行企业学习的分工至关重要。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学习分工系统如图3所示。集群中企业学习主体是从技术能力维度分出的各个高低势能企业。高势能企业具备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多知识存量,是集群内部关键性知识源,并在外部集群与集群之间充当“技术守门人”,为集群内企业学习提供知识源。高势能企业自身主要通过与集群外部企业之间知识溢出的方式开展企业学习。低势能企业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作为知识溢入方,通过学习可以较快提升技术水平,进而对集群整体绩效提升有积极影响。当然,这种分工不是绝对的,高知识势能企业未必不能从它的邻居那里获得新颖知识,而低知识势能企业的学习活动也未必完全地被限制在集群边界之内,因而这里所指的分工是从主流意义上而言的。

在上述分工机制下,从技术能力或从知识运动轨迹来看,是集群内高势能企业从集群外部引进新知识,再到集群内扩散给其他企业的过程[2,3]。如果这个过程能不断进行,那么可以预见到:企业集群将会出现高知识势能企业展翅于前、低知识势能企业跟进于后的雁行发展动态;其势差以一种健康的方式演化,集群整体知识基础将不断充实,技术能力将持续增长。

3 集群中小企业学习的运行过程

按照企业间知识传播的途径,可将集群中企业学习方式分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两大类,企业学习的动力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网络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不同的学习方式,知识传播途径也不同。企业的正式学习,主要通过企业与研究机构、高校、行业协会、中介服务机构、供应商、竞争者、外包商、代理商、客户之间的知识传播,进行知识引进、吸收与消化,形成企业间正式学习的网络关系;在这种正式学习网络关系下,企业(机构)之间主要是以正式交流与合作方式进行企业的学习。而企业的非正式学习,主要通过企业中的企业家或工程师与他们的亲戚、朋友、同学、以前同事(如跳槽以后与原单位的同事仍保持联系)、同乡(如华人IT工程师网络)、俱乐部成员(如硅谷的IT人士俱乐部)等之间进行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由此形成一种集群企业间的非正式学习网络关系;在这种网络关系下,企业学习更多的是以非正式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如喝茶、朋友聚会等)实现。非正式交流是实现集群中企业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马歇尔(1890)认为,这种非正式交流会导致“观念的重组”;“重组”体现出企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因为企业学习首先是员工个人的学习,这些人士或多或少地会把重组后的观念和创新的点子带回企业,从而为企业所共享。对一些成熟的高科技集群而言,雇员之间非正式交流更是一个重要的内在特征,Saxenian(1994)观察到,在硅谷酒吧里经常有工程师聚在一起讨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技术难题是在酒吧里的这类讨论中找到解决方法的,近来的报道证实了相似的“CLUB文化”也出现在北京中关村[4]。

4 结论

知识溢出,是产业集群内部、集群内部与外部之间知识流动的重要途径;知识溢出,对集群整体及集群中企业的知识结构与技术水平有着要影响;而产业集群的环境特征,则为知识溢出的发生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非正式组织交流,是集群企业间隐性知识溢出的重要渠道,受地理及文化的局限;集群内部与外部之间的知识溢出主要为显性知识溢出。企业的学习过程以企业间的知识溢出为始点,经过对于溢入知识的消化吸收过程,完成知识的内化与创新,增加企业与集群的知识存量,最后,以知识的再次溢出为终点。

知识溢出是非完全市场化的一种知识转移过程。知识溢出并不是以金钱利益为目的,而是不同知识势能企业间的知识优化与重构过程;因而以知识溢出方式获取新技术、新知识的企业通常不需要支付资金成本,即知识溢出降低了企业学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学习积极性,增强了企业内在的学习动力,进而对企业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盛洪:《分工、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J];《上海经济研究》1992(2):8-14。

[2]魏江、叶波:《基于学习代理人的产业集群学习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22-24。

[3]李琳:《集群知识溢出的竞争力提升效应研究》[J];《社科纵横》2005(2):38-39。

篇4:知识恐慌症下的学习方法

一、知识经济视阈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 无形资产确认标准不明确

对无形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首要步骤是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而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对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未进行明确的规定,规定笼统,不细化,不利于无形资产的确认。同时,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于狭窄,许多应该归属于无形资产的资产得不到确认。例如,在企业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都不能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并纳入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因此,无形资产确认标准的明确化和明晰化是加强无形资产核算,完善无形资产管理的基础。

2. 无形资产的计量难以做到准确与科学

无形资产其特殊的性质决定了其在计量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实际中无形资产的计量很难做到完全的准确和科学。“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属性,很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和价值的大小不能通过量化的形式进行展现,而会计核算是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衡量价值,无形资产无法量化直接阻碍其会计核算。同时,无形资产是通过其特殊的属性及功能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价值主要面向企业未来,通过未来的销售业绩或者营业利润来体现,现阶段短时间内不容易体现,这也为无形资产的计量带来一定的障碍。此外,由于我国的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在确认之后产生的支出可以作为当期费用将其费用化。但是实际中在对无形资产进行后续计量时,需要从成本中对累计起来的摊销额进行去除,得到的余额作为无形资产的最终价值。因此,企业不得不采用重估法对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衡量与计量。”[1]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受科技进步的影响,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工艺更新换代较快,这就造成无形资产价值的波动,增值和减值的空间比较大。这些不确定性的客观因素,财务人员很难去控制和掌握。

3. 无形资产披露待完善

知识经济时代下,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需要在财务报表中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披露,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并不充分,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无形资产的披露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无形资产都可以在报表中体现,披露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所披露的无形资产的价值也只是摊余的历史成本,很难根据市场价值来衡量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

二、知识经济视阈下完善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对策

1. 完善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

无形资产因其特殊的属性和性质造成其在确认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会计要素的确认作为会计核算的首要步骤,完善无形资产的确认标准,加强无形资产的确认力度,对于提高无形资产的核算水平、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至关重要。在现代企业中,无形资产主要指那些具有价值但不是货币的资源。企业的人力资源、商标、智力资源、技术工艺都可以纳入无形资产的管理体系。在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中,财务人员需要从宏观和长远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无形资产,全面分析无形资产的优势,对其进行全面、准确、科学、合理的确认合计计量。知识经济视阈下,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凸显,提高无形资产的价值,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是所有企业的共识,更是财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财务人员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时,要遵循相关制度准则,结合市场,根据实际对无形资长产进行科学、合理、全面、准确的核算。

2. 明晰无形资产核算思路,完善核算方法,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

现代企业中,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找到无形资产的影子,采用科学的方式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对于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因此,明晰无形资产的核算思路,完善核算方法则显得越来越重要。“首先,财务人员作为无形资产的核算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全面的了解,在遵循相关财经法规的基础上,依托市场和企业实际,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准确、科学的核算。特别是对于在无形资产的处置上,财务人员要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在无形资产的转让上,为了保证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财务人员需要对所有权转让与使用权转让这两种方式进行综合衡量。在无形资产的出售上,需要对出售的价格以将出让价格与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对比,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此外,还应注重无形资产的摊销问题。在无形资产的摊销上,财务人员要注意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的期限问题。”[2]将无形资产的摊销与无形资产的会计管理相结合,使无形资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

3. 规范无形资产的交易和评估,维护企业利益

实际中,对于无形资产的交易和评估,相关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会计制度,聘请专业的评估机构,采用科学的评估方法。同时,配备一定的审查人员对评估和交易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并提交相关的交易清单和文件。在保障评估过程公平的基础上,维护企业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战喜中.关于新形势下无形资产会计核算的探讨[J].财经导读,2013,(25).

上一篇:生活散文随笔:车检记下一篇:人事管理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