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2024-04-09

活化石的教学反思(通用14篇)

篇1: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活化石》这篇课文以科学为主题,篇幅较长,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直接生活经验,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不熟悉。本节课我反思如下学习这课,我重点教银杏树这一种活化石,抓住“银杏树长得慢极了,如果你小时候种下一棵银杏树,一直要等到你当上爷爷,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银杏树还叫公孙树。”这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长得慢这个特点,并小结了这一段的学习方法,接下来让学生从余下的活化石中自主选择一种进行小组自学,请学生代表根据自己小组的阅读、交流情况指引老师板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昂。

一课下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但如果能跟好的把握好学生的讨论时间,增加朗读量,在课堂最后能给大家一个总结,回顾一下本课的学习要点,课堂会更加完美。

《活化石》教学反思 现今的语文课是要用人文性活化工具性语文的训练点要在老师的心中。下面是我上完语文第三册第课《活化石》这节课后的反思

一、联系课文抓语文的训练点在联系中积累运用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物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主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 ”、“一条条 ”、“一棵棵 ”、“一只只”学生由于有了以前学过的数量词作基础所以完成这几个填空完成得很快。在此基础上我并没有停止了训练而是让学生在联系中积累运用。我让他们再写出两个像这样的词语是上面几个词中没有用过的量词。学生很积极、踊跃有的写了一个个面包、有的写了一张张白纸有的写了一群群鸟。学生在联系中学会了积累运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整个课的设计都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前我先介绍一点有关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收集什么范围我不加限制可以是这课里面介绍的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可以是其他的珍稀动、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但对收集的资料要求进行整理能流利地给同学作介绍。在课堂上我安排学生进行自主交流交流他们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个个都争着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给同学听。在学习课文时我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在三种活化石中让他们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听别人介绍时保持对还没重点学习的一种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学习时我还注意到了学生有个别差异性让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多选择一种甚至三种活化石都作介绍没那么强能力的学生可以只读读自己学会的生字或读读音会读的句子。如果在小组中几个同学都喜欢同一种活化石也可以几个同学都各自说说自己对所喜欢的活化石的认识。这样既照顾了后进生也可以让尖子生吃得饱。调动起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重视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这课时我以学习前一课《太空生活趣事多》的学习方法迁移到这课的学习上。在学习这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学习方法 第一、找出课文讲了几件太空生活的趣事。第二、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进行自学、交流。第三、在全班上作交流汇报。然后过渡学习这课我们同样用这方法进行学习找出课文介绍了几种活化石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进行自学。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在班上交流汇报。让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开始学习怎样去学习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在这节课上不足之处是在一引些知识细节上未能及时纠正学生。如在做一些重叠词的练习上有一个同学写个“一个个太阳”老师只是一语带过“太多太阳了吧”未有及时纠正学生这个词是错误的。也如一个同学说到“一棵棵种子”教师也未能纠正这里该用“颗”不是“棵”。另外在读的分量上还不够应让学生多读进行感悟。在今后的教学上我会注意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

篇2: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一、明确概念、观看图片。

以“什么是化石?”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激发探究*望。以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化石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再出示北京古生物博物馆里化石的图片,如孩子们喜爱的“恐龙化石”“始祖鸟”化石,还有同学们见都没见过的“三叶虫”化石“枝蒎蕨”化石,从抽象的概念转化到形象的实物,此时的孩子不仅对化石产生的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对这些远离现实生活的远古时代的特殊符号有了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二、搜集资料、加深理解。

课文对活化石的描写简单易懂,但这些稀有生物都是和大多数孩子不曾谋面的,通过阅读和讲解让孩子就有清晰的认识未免空洞。为此在学习“银杏树”一节,我给学生及时地补充搜集到的山东省最南端新村乡的一棵有着30历史的银杏树,它虽然历经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无形之中缩短了孩子和银杏树的心理距离,远古生物近在咫尺、清晰可感。学完本段,我又借机给孩子们朗读了一篇搜集的描写银杏树的优美诗篇,激发了对银杏树的热爱同时还获得银杏树开小花,结白果的相关知识。

三、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篇3: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教学,活化课堂,途径与方法

众所周知,英语存在大量枯燥无味的语法内容,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学等抵触的心理。究竟该如何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真正因兴趣而学呢?新课标英语提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成为高效课堂,也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我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落实大纲的实践过程中,感到“活化课堂”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它一方面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促成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转换、形成一定的交际能力。

一、活化教材内容

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交际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语言技能,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

1. 图示。

教材内容特点有别,活化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当用实物、手势等呈现有困难时我就利用“简笔画”,其优势在于简洁、方便、省时,并且形象有趣,表意清楚,一幅画可以胜过千言万语。当遇到趣味性较低的文章时,也可让学生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文章中心所在,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道具来演示,帮助学生在浓浓的兴趣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短剧表演。

英语课文中不乏出现一些情景生动的阅读课及对话课,在处理这些课文时,我常采用让学生表演的方式活化教材。我将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扮演,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个活动将课本内容转化为短剧表演,学生潜移默化地把英语学习衍变为一种较为自然的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英语能力。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文体转变。

进行文体转变也是活化教材的好办法。例如:SEFC BI, U nit21, Lesson 81的对话内容涉及到学生学习英语习语时所存在的困难,并且文中列举了几个习语。我在巩固这节课的内容时是这样安排的:要求学生使用本课的四会词、习语、句型将对话改写为一篇小故事。通过这种改变文体的练习,学生不但巩固了本课重点知识,而且在转化中创造性地用活了习语,提高了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4. 板书设计。

巧妙合理的板书设计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因此教学中的板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罗列,更要讲究板书设计的巧妙合理。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当然板书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提纲式、表格式等,但无论什么形式都必须完全服务于教学内容。新颖、独特、科学、美观的板书,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还能为学生提供记忆的框架,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活化教学手段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面无表情地听着,唯唯诺诺地举手,小心翼翼地回答,显然,这种课堂气氛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创造火花才会迸发。对回答问题的学生多用“V ery good”,“Excellent”,“W hata cleverboy/girl!”等话语赞扬。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也应耐心说“Try again”“D on'tworry.Take it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willnexttim 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传统教学目标死板,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机会,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形成多向相互的有利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新课标的每个单元都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这样,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本人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幻灯、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例如在讲Book4, U nit3, A taste ofEnglish hum or的时候,鉴于文章的中心人物为卓别林,我就专门用PPT制作了以幽默为题材的课件。在几张讲述中国式幽默的图片之后,引出本文的主题,并附上卓别林的两段精彩视频。学生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幽默的含义。观看后,就随机邀请两名学生上台模仿卓别林的动作及表情,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由于已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随后的课文及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讲解起来也就异常轻松。之后又将课堂主题升华,在理解幽默的含义后,又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以幽默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一笑而过”往往使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最后再做些巩固性练习,便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堂课也曾被当作示范课让其他老师及市里领导参观指导。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单纯以老师为中心,“灌输式”“翻译式”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如今的需要了。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赶上时代的步伐,多尝试新的先进的教学手段。活化教学手段,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活化训练方法

新课标在教学方法上提倡的重要一条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学习语言,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高质量的训练是实现能力形成的关键,活化训练方法是优化训练效果的前提,因此在明确训练目标的前提下,首先要注意灵活把握训练的时间与强度,即合理分配训练时间,恰当掌握训练“火候”,对于简单内容不作长时间操练,避免学生厌烦;对于有难度的内容,不能“浅练辄止”。其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灵活把握训练方法,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学习了韩立夫的有效教学后,我更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中心地位,对于所学重点,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读,多说,多讨论,多练习。例如可以加入同桌对话、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方式,真正极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然也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记得在学习Book1, U-nit4, N elson M andela-a m odern hero的对话课时,首先让学生同桌练习对话,把课本内容练熟练透,然后操练以下重点句型:

ASK ING FOR OPIN IONS:Whatdo you think of…?

What's your opinion?

Do you have any thoughts on that?

How do you feelaboutthat?

GIVING OPIN IONS:I think/I don'tthink…

In my opinion…

To my understanding, …

具体办法是——先让学生提供以下信息,假定学生在学习英语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提高意见,再让学生使用本课重点句型分组进行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学生具体练习:

S1:I am very poor in writing, so do you have any thoughts on that?

S2:In m y opinion, you should read as m uch as possible before you practice it.

S3:W hat do you think if I have a problem with spelling?

S4:W ell, I think thatyou need to do a lotofexercises.

最后,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间自由对话。通过这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逐步训练,学生自然而然掌握了所学知识,进而发展到能用新学知识进行真实交际,学生也能踊跃地加入到讨论中去,练习了新学句型,也练习了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了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

篇4:“生活化”教学片段的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实验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老师听说:咱们班上有个小朋友今天生日,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接受大家的祝福,好吗?老师有个小小的礼物送给你(卡通小图片),喜欢吗?为了庆祝这位小朋友的生日,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听说要请大家出出主意,学生可乐意了!他们跃跃欲试,不一会儿就自主的讨论开了。有的说要搞一个诗歌朗诵会;有的说要举行一场歌舞晚会……于是老师趁热打铁,提出:那我们就举行一个小型的庆祝会吧(多媒体播放载歌载舞的庆祝会现场)。你们小组里商量一下看看表演什么节目?(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个彩色纸片,用于写节目之用)顿时,课室像炸开了的锅,有的讨论、有的争议……随着一个个小手纷纷举起,各个小组的节目已跃然纸上。接着教师把学生交上来的节目条子装在一个漂亮的盒子里,提出:“如果随意抽出一张,请你猜一猜会是什么?”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之中……

反思:新课伊始,教师将“可能性”这一抽象的教学内容还原于生活,从学生喜欢“过生日”这一特点切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课件、彩色纸片、漂亮的盒子等)综合应用,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亲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对新知识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活跃了思维,激活了探索的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魅力所在,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片段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在教学九义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加减法”时,我采用了如下教法:

师:百佳超市的日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商品,胡老师摘录了其中几种商品的价格,请看:(多媒体播放超市的热闹情境,并抽象出8种商品:大可乐5.80元、手套4.50元、毛巾6.70元、保温杯12.80元、铁锅10.50元、一次性杯子5.20元、牙刷2.60元、茶杯6.20元。提出:请小组里任选自己喜欢的三种商品,算出它们的总价。(学生挑选商品,合作算出总价。)

师:哪个小组愿意同大家交流一下,你们选了哪三种商品,总价是多少?你们是怎样算出总价的?(问题刚出,唧唧的讨论之音已遍布各个小组)

(先后请三个小组的代表板演)

师:你喜欢哪种方法?(讨论的声音又一次传出)

……

师:假如妈妈给你20元钱,你觉得够吗?如够,请你算出还余多少钱。

(学生又自觉地讨论开了,他们互相用自己的方法说服对方,并会用验算的方法证明自己。)

反思:数学源于生活,许多数学问题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发現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教学,使枯燥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这种富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并爱表现自我个性的特点,创设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购物场景,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再让他们小组合作算出“总价”与“余额”,很好地将枯燥的小数连加与整数部分得“0”的小数减法有机地沟通了起来。整个过程,学生的探索欲望强烈,合作成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有利手段。

教学片段三:问题解决生活化

还是以上面的“小数加减法”一课为例。在学生算出余额后,我又提出了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师:20元钱不够的同学,请举手。你们打算怎么办?(播放购物不够钱的情境)

(小组里传出了嗡嗡的讨论声,接着纷纷举手)

生1:换货,把贵的换成便宜的。

生2:我觉得换货不一定好,因为便宜的东西可能现在并不需要。

生3:我也有同感。假如说,便宜的东西,刚好需要,换一下也无妨,但假如不需要,换了反而是浪费。

生4:我觉得退货好。

生5:不行!假如这东西妈妈正急需用,退货怎么能行呢?

师:你真是个一心为妈妈着想的好孩子!你打算怎么办?

生5:我把自己的零用钱先垫上,将东西先买回去再说。

生6:假如身边没有零用钱怎么办?

生7:如果相差不多,找他们经理去,请求打折。

师:你有这样的经验吗?

生7:(摇摇头)但我一直有这个想法。

师:有机会,去试一试,好吗?(生7微笑着点点头)

反思:数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这种思想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应是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要综合应用多种教学媒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创见,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篇5:《活化石》教学反思

上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1、字词教学落实到位。

孩子们除了会准确认读生字词语以外,还学习到了通过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我重点教学第二自然段,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品读银杏树的特点。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出能体现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再进行全班交流。为了让学生理解“几亿年”这个时间的长,我通过画线段图的形式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长,再通过朗读,更进一步地感受银杏树的珍贵。在理解银杏树的叶子容易辨认时,我让学生通过上台找银杏叶,使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学生兴趣浓厚,再让学生比较一片片叶子和一片叶子的不同,但我只是让一个学生说了一下,没有做进一步的比较,这点还不够落实。在解决“为什么称银杏树为活化石?”这个问题时,我以为学生会很难回答,没想到叫起来的第一个孩子就说得很好了,真能干。

3、重视朗读指导。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银杏树的特点,理解句子的意思。

4、采用让学生“质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组织教学。

使问题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享受到解疑成功的快乐。

需要改进的是:

1、没有把握好时间。前面引入部分花的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写字指导不够到位,只是匆匆而过了。

2、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抓得不够到位。比如在学习“银杏树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比喻句时,我只是让学生明白了银杏树叶子的特点,没有对这个比喻句进行拓展练习,如果让孩子们学习这个比喻句的样子再说几个类似结构的比喻句就更好了。

3、板书设计不够好,应该把银杏树特点的词语写上。

4、课外资料的补充不够充实。

篇6:活化石教学反思

《活化石》一课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三种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学生们学得非常轻松。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句重点句。一句在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在读在知道讲述了银杏树的叶子很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出了两个语文知识点。第一个,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句子的训练。第二个知识点是,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这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里时,我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让学生读读上面两个词语,让学生发现有什么物点,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片”和“把”字重叠了。我让学生对比“一片叶子”和“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叶子”只有一片叶,“一片片叶子”就是有很多叶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让学生给合课后“读读写写”一题,做做“一块块”,“一条条”,“一棵棵”等等。

篇7:《活化石》教学反思

开课即展示银杏树的图片,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追问:为什么把银杏树称为活化石呢?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带动起来,为下面学习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展现课文中提到的三种活化石静态画面,电脑动画体现动态活化石。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难理解的句子,让学生对比两句话的不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理解句子。使得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这样设计,突出了重点,简易突破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其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拥有了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语文本来是一门外延极其广阔的学科,可以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活化石》把学生带到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对课文中才讲了那么一点关于“活化石”的知识感到很不满足,好奇地向老师询问了许多这方面的问题,于是老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去了解课文之外的更多的关于银杏树,大熊猫和中华鲟为什么被称为“活化石”的知识,学生特别感兴趣,语文学习的范围从原来的课文一下子打开了。可是如何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呢,现代信息技术在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大家讨论,上网、查阅课外书、询问家长等多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活化石的知识。

再次,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好伙伴。

接下来,他们还要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认真阅读理解,进行加工和整理,把与已知重复的、特别生涩的内容适当删减,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所知道的这些传达给别人。在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有的把整理后的资料内容读给大家听,有的汇声汇色地讲出来。 利用网络,让学生在网上了解到更多的“活化石”,学生感触很大,纷纷表示,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篇8: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生活情境, 完善主题任务设计

在英语课堂教学导入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设置任务情境, 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感, 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 并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应用情境, 这样创设出的任务情境能更好地展现英语知识点, 同时让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的英语现象, 产生一种学习与解决问题的需要, 以此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与探索英语知识。

在教学“How much is it ?”内容时, 就可以采用“我来当售货员”的环节。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梳理有关内容后, 引导其解决商品价格贩售的常用英语, 接着, 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商店购物的教学场景, 让学生既当售货员, 又当顾客, 在如此的场景中, 使其在体验中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 开展全班交流活动, 点名学生到讲台前与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以及在购物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单词和句式方面的问题。同时, 教师积极引导其他的学生根据与同学的交流, 进行多元评价。进而, 在具体学习场景的前提之下, 通过有效的自主探究和集体参与, 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了解更加深刻。如此的学习不光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巧用英语知识, 建构英语语用环境

笔者以为, 最有效的英语学习是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 在现实中到处都存在着英语。因此, 英语教师要在实际环境中设置英语知识任务, 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以英语的视角观察情境任务。这样一来, 就将现实生活与英语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了, 也能使学生充分理解现实中的英语现象和问题, 使其以英语的视角认识现实中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并且以英语的视角来认识和感悟。当然, 这样的思维习惯需要经过逐步的培养。

例如, 在天气内容的学习中,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组建相应的英语学习兴趣小组, 各个小组可以根据自身情况, 分为“rain”“wind”“cloudy”等不同组, 就不同天气下景观与气候的变化分别进行叙述与阐释, 并将课本上有关的天气内容的英语知识运用到情境中, 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从而在实践中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深化学生对天气知识的了解, 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为参考, 动脑思考, 用心感受, 不仅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更是感受到了探究过程的无穷乐趣。

三、注重思维培养, 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实行新课改的基本要求, 符合目前小学生的实际特征。依照目前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 可以创造性地在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 将英语和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给学生一种英语就在身边, 英语具有无穷魅力的感受, 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在学习交往礼仪的有关内容时, 朋友见面后, 对方对自己的衣服提出了赞美:“Your shirt is very beautiful !” (你的衣服非常漂亮)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回答可能是“No, no” (不, 不) 以表示自己的谦虚, 而按照英语思维应该是“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 。诸如此类的情况, 教师要特别注意加强点拨, 注重从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英语学科的基本特点出发, 完成教学生活情境主体要素的建构, 提高有效教学的实施水平, 进而以此为基础,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交往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 感受不同语言思维的差异, 强化自身对英语的文化感知与领悟, 改变用中国式英语回答问题的思维惯性, 尝试从外国人的角度回答相应的问题, 以帮助学生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篇9:《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反思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15

一、教学结构方面

新课标指出: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基于小学生实际生活展开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等的课程。因此得知:生活在某一方面也是教育的存在形式;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良好生活方式为目标。因此本文将小学课堂分成了三线、四面,也就是三条轴线与四个方面。

1.三条轴线包括小学生与自我、小学生与社会、小学生与自然,(1)小学生与自我。这是对小学生生活的回归,是以小学生自身发展为目标开始的,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的创新,体现出了小学生的独立人格以及学习与生活的权力;(2)小学生与社会。这一条轴线的目的是引导小学生认识社会,体会到个人是离不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的,树立为公共服务的思想,做一个关注社会发展、有责任心的好公民;(2)小学生与自然。这条轴线是培养小学生认识自然、热爱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活中时刻做到爱护自然。

2.四个方面指的是: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与对待生活的态度。其中,健康安全是生活的基础;愉快积极是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责任心与爱心则是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动脑筋、有创意是对小学生提出了一种要求,让他们沈玉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思维。

二、教学内容方面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与所处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自身对社会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一生。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引入小学生的实际生活元素,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设计出完善的教学方案。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中的一些内容只有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出其中的意义所在,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更加生活化。

另外,课本中的内容固然能与小学生生活相联系,但是缺乏时效性,教师无法有目的的来扩展课本知识。例如课本中讲到的孝敬父母,书中会降到一些方法,例如给父母洗脚、捶背等,教师就需要引导他们把这些内容付诸实践;再例如书中讲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谈一谈当今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现象仍在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努力打破课本的局限。

三、教学形式方面

新课标强调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形式时不能太过单一,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思维形式也各有不同,没有对生活有一种系统的认知,因此课堂要按照小学生的思想而设计,还原出生活的本来面貌。教学形式应该有所创新,

低年级的小学生认识事物仅限于直观层面,眼睛看到是什么就是什么。因此教师要学会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去应到学生认识全面的社会,將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讲到交通规则时,学生对文字的记忆不深刻,可以采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了解“红灯停,绿灯行”,并让他们结合自身情况所以说该怎么做。另外,教师还可以用问答的形式串讲课本知识,加深学生记忆。

四、教学策略方面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采用讲读的教学方式,先由教师把课本内容读一遍,学生听一遍,教学质量很难有保证;也有的教师讲课不联系生活,学生无法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失去了知识的指导学生成长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学习变成一个活学活用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的教师认为课本内容已经是对生活的高度总结,无需再挖掘生活元素了,照本宣科的讲就能达到教学目的,其实这是不对的。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到《我们的合作》这一课时,教师除了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外,还要联系实际,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合作。

五、教学目的方面

小学《品德与社会》主要是以小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让学生学会应用课本知识,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教师要知道,生活化教学就是让学生去认识生活、体会生活,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品德与社会》的知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让学生掌握生活品的知识;另一部分是让生活品的知识去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完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也要分为两部分,理论知识目标与具体实践目标,其中后者为教学侧重点。因为小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要回归生活的,教材都是偏理论,不能体现出每个学生的实际行为,因此教师就要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指导他们进行生活实践。归根结底,《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健康、安全地生活,例如在讲到《我掉了一颗牙》的时候,先让学生讨论掉牙的感受,教师根据这些真实的感受来讲述课本知识,让学生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教学效果会更好。

生活化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品德与社会》是小学教育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利用好这个主渠道的作用,发挥课堂的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10:《活化石》教学反思

这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课文洋溢着时代的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贴近儿童的生活,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爱读,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学生对化石的知识了解得不多,但是对于银杏树和大熊猫特别熟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的同时,呼唤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物的意识。让学生动口、动手,通过看课外书,上网查阅资料,扩展自己的视野,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课堂上,我先板书“化石”,让学生运用自己查找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补充完整课题,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题的意思了。接着,我尝试让学生质疑课题。有的学生提出:课文中介绍了几种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扬:“这是个有价值的问题。”我觉得这样能慢慢培养学生懂得如何去质疑,或者说带着问题学习课文,会更有目的性。

篇11:活化石课文教学反思

在教学银杏树这种活化石时,我抓住了两个重点句。一句在朗读中让学生体会银杏树长得慢这个特点。另一句是“银杏树的样子很容易辨认,一片片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个句子除了让学生知道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这一特点外,我还抓住了两个语文知识点。

1、这是一个比喻句,我让学生模仿句子,进行打比方的训练。

2、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重叠量词,分别是“一片片叶子”、“一把把扇子”。我在这里设计了比较句子的训练:“一片叶子像一把小扇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然后结合课后练习进行填空训练,达到了预期效果。

二、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篇12: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知道三种活化石: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的特点。

3、能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惜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识,有保护珍稀生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师生一起收集有关古生物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设计情境游戏,复习生字

游戏名:熊猫卖气球

游戏内容:熊猫手中还有11个气球还没有卖出去,只要学生读对气球上的字,就帮熊猫卖掉一个气球。(课件出示)

二、导入新课

师:熊猫感谢大家这么快就帮它把气球都卖光了。现在老师要带大家到三个地方去玩玩。首先我们要去的是植物园。植物园里有一种非常珍贵的银杏树,大家可以仔细看看,并在同桌之间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展示画面:一棵银杏树)

第2段的教学:先让学生观察课件展示的银杏树,说说自己眼中的银杏树,再回到课文当中,采用自由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银杏树的特点。学生交流各自找出的特点,指名读,品读这些体现银杏树特点的句子。再全班齐读本段。

第3段教学(去动物园)

1、猜一猜

课件出示一道谜语:像熊比熊小,像猫比猫大,戴着黑墨镜,问她最爱啥?最爱鲜竹叶。

2、说一说

在哪里还见过熊猫呢?生畅谈,老师也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些附有熊猫的图片。

3、找一找

找出关于描写熊猫特点的语句。

4、读一读

指名读,评读,男女生赛读。

第4段教学(去海洋管 竞选讲解员)

课件播放“中华鲟”的图片,学生观察。设计一个情境,海洋管要招一个讲解员给游客介绍“中华鲟”。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试讲,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竞选讲解员。

3、各小组派代表上台竞选讲解员,解说中华鲟。

4、学生评一评哪个同学讲的最好,当选为讲解员。

全班自由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活化石站起来读。

三、拓展交流课外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课外找的一些关于动植物活化石的资料。

老师也课件展示其他一些海洋活化石,植物活化石图片,供学生认识欣赏。

2、倡导学生保护这些稀有活化石,齐读最后一段。

四、完成157页——读读写写

五、总结

反思:

听长辈们说过:“在课堂上,老师就像一个京剧演员,在舞台上要投入百分之九十五的精力倾力演出,调动起全场的气氛,让台下的观众尽快的融入到剧情中。”回想自己的这堂课,我觉得自己没能做到倾力演出,投入的还不够。

整节课下来我没能让自己投入到文本中,投入到课堂的行程中,投入到与学生的交流中。机械化地在教学,而没有放开自我,这样也仿佛把学生给牵制住了,他们就像一只只被绑着翅膀的鸟儿,想飞却飞不起来。造成了在本节课上的多次撞礁。

篇13:活化石的教学反思

一、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

在数学教学中, 多数教师都是就题论题, 按照涉及的数学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教学实践表明, 这种方法教学效率较差, 且学生接受起来也觉得非常困难。假如在教学中, 教师对于知识进行分析时能够巧妙地融入一些生活化案例, 就能够增加数学课堂的亲切感, 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函数应用题时, 教师就可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解。函数是数学学习的重点, 概念较为抽象,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 加上数学题目太过单调, 使用的案例也有些过时, 学生始终无法提起学习兴趣。此时,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较为贴切的案例。例如, 在函数章节教学中, 因为课堂氛围非常沉闷, 此时教师可以上网流量为题, 为学生设计一道函数题目:手机上网目前有很多套餐, 挑选两种作为例子:第一种, 包月5元30M流量, 超出的部分需按照每兆1元收费;第二种, 每月10元, 包流量70M, 超出的部分按照1元每兆收取。什么时候使用第一种套餐较为合算?什么时候使用第二种套餐划算?教师提出问题后, 班级氛围瞬间活跃起来, 很多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听到流量套餐后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还有一部分学生即刻使用所学的函数知识, 对平时自己的流量情况进行计算, 最终得出最合理的结果。这种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实用性,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也会更加积极, 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在教学中, 因为学生的个性以及认知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别, 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用的教学模式, 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取得进步。在课堂上, 教师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数学的教育价值。在数学生活化课堂上, 教师需要先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例如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经济效果与收益等进行计算的财经专业生来说, 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财经与数学的关系, 使学生体会到以货币为计量单位的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财经问题。又如, 对于数控专业的学生来说, 就可在模具切割时运用几何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在讲解电路设计时, 就可运用乘法原理以及加法原理;等等。因为中职生缺乏生活经验, 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如可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或者看电视等方式收集生活中的信息, 或者组织学生读取温度计的刻度、借助秒表测量汽车的速度, 等等。数学本身就是从生活中积累而来的,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经验,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将例题与练习赋予生活化的色彩

因为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性, 想要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能够借助练习题来赋予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内涵, 就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 在备课时, 教师就可将教材中包含的一些较为抽象的例题改编为与生活相关的案例, 使例题的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如学习《解三角形》时, 在讲解三角形面积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改编例题, 中心思想可保持不变, 可将学校的土地或者是楼房的面积作为大概的方向, 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与教师一起讨论学校的面积, 或者与家长一起讨论自家楼房的面积。如此便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与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又如,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 教师可以将教材例题改成:“学校举行拔河比赛, 比赛规则为每队胜一次得两分, 负一场得一分。假如财会班想要在20场比赛中得到34分, 需要多少胜负场数?”如此便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 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特点, 结合中职数学的具体内容, 有效地实施生活化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用生活的眼光看待数学, 并学会学以致用, 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大旺.数学课程标准下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01) .

[2]徐长俊.关于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反思[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22) .

篇14: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反思研究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生活化 反思

在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教师要灵活有效的组织与设计整个教学过程,要最大程度发挥这些生活素材的教学指导作用。生物课本中涉及的很多知识点都能够在生活中得到体现,学生如果能够学好这门学科,就能够利用很多课堂知识有效的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教师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要促进学生对于实际教学过程的融入,这样才能够让生活化的高中生物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升。

一、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来激发学生教学参与的热情,这会为整堂课提供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教师可以以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生活话题为引入,引发学生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交流探讨。随着学生讨论过程的不断深入,大家慢慢能够领会到问题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也会越来越浓厚。这便是一个非常灵活的教学切入方式。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巩固阶段有效的融入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透过对于这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的思考来回顾学过的知识,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良好吸收。

如,在学习染色体时,我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的男女生比例,并让学生思考,生男生女的机率。学生积极地参与、踊跃发言,随之也会暗暗思考:这究竟与我们所要学习的本节知识有何关系呢?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课堂教学更活跃,从而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用这些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欲望,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活化教学过程的体现。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知识

在对于很多理论知识的分析与探究中,如果单单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很多问题,学生很难真的对于教学知识点有透彻的领会。这时就需要教师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思路,变换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透过一些生活情境的创设来给学生提供探究的平台,让学生透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探究来加深对于知识的领会。这种教学方法对于那些理论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尤其能够发挥非常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我让学生回忆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口腔和唇的黏膜会有什么感觉?学生答道:会感受干涩。我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把萎蔫的青菜放入足够的水中会发生什么情况?学生说原本萎蔫的青菜会变得硬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大大化解了生物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与枯燥性,拉近了学生与生物学科的距离,也非常有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了这部分知识的实质。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范例来化解学生知识理解上的障碍,这不仅能够突破教学难点,这也会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实质的认知。

三、让理论回归生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当学生的知识掌握越来越丰富后,教师要慢慢展开对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让理论知识的教学回归生活,透过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的创设来有效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具体的知识点融入到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如果思维上障碍比较大,教师可以及时给予大家一些引导或者指点,让学生以正确的思路思考问题,感知生活实例中包含的大量生物学知识。这不仅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体现,这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生物知识处处可见。

例如,在学完“细胞呼吸”这一内容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活现象:创可贴的制作材料为什么要尽可能透气?为什么要给花盆里硬的土壤及时松土?这些都是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现象,但是学生却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对于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加以关注,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利用学过的知识来尝试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这样既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践,极大的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

结语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融入会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带来很多实际帮助。教师要发挥生活化素材的多方面教学效用,要灵活的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引入课堂。既可以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也可以在生活情境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实践能力。这些都是非常合适的生活化教学的展开方式,能够极大的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

【参考文献】

[1] 封玉萍.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研究[J]. 高考(综合版),2014年11期.

[2] 谢欣荣.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 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海斌. 刍议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J]. 生物技术世界,2014年10期.

上一篇:在200天年级动员会上的发言下一篇:老客户关系维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