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2022-07-14

第一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营造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

营造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生态园”

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如何改变?走生活化教学之路,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从生活中选择有用的材料为主题服务,做到叙真事,述真情,从而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作文综合能力。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各种能力训练的综合体现。而目前的作文教学却普遍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作文教学只为应付考试,教学要求以“文学化、成人化、拔高化、尖子化、套编化”等“五化”看齐,人为地加大了学生作文的难度,学生在习作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同时,训练只图数量,不求质量,学生的习作大多陷于“假、大、空”之流,导致教师难教,学生难写,即使写出来也是偏题、材料零乱,甚至出现许多与生活常识相悖的笑话。学生怕作文,写不好作文,究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严重地脱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教育者的理念受“科技理性”的支配,对学生实施“超强社会化”影响,学生的生活消失了,学生被“物”化了,学校教育成了知识的传输,即所谓填鸭式教育,学生成了教师随意“雕琢”的“物”。

[1]这种过于理性的教育势必会导致教育步入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之歧途。针对此教育现实,我镇小学在作文教学上正力求探索一条新路以改变教育的这种被动局面,构建一个既为广大的教师易于掌握运用,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崭新的教学模式——作文生活化教学模式。所谓生活化,即是指教学的内容以生活为基础,以对生活的观察与积累作为写作素材的无穷源泉,写生活中的真人和真事,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热爱生活,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为习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写的是身边的真事,抒的是心中的真情。以下我就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我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营造生活化作文“生态园”

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泉。顾黄初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2]作为小学生,也应把生活作为自己的习作的蓝本,充分利用生活中

丰富的资源,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的素材,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的动力,逐渐养成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习惯和能力。这样才能做到有话要说,有事要写,有情要抒。反之,就是我们目前的学生作文的情况,拿到作文题目不知如何入手,不知写点什么,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这时候的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和能力,心中还是空空无物的,如何写呢,要写出好作品当然更无从谈起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贴近生活呢?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中建立生活化作文的理念。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我们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作文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之中,让其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里认识并逐渐养成观察和积累的好习惯,从生活中汲取养料,练就一双发现生活美,发现生活真奇妙的慧眼。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想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首先要使学生明晰地意识到进入主动学习的必要性。”[3]因此,只有学生知道要学的或做的是什么,知道学后或做后的结果如何,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从而主动地去学。所以,在进行作文生活化实验之前,我们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宣传教育,让他们理解并产生与教师自觉合作的动机,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作文生活化的教育和学习的环境,才能构筑起一个优美的生活化作者教学的“生态园”。

2、构建校园文化,营造生活化作文的大气候。

学生的生活大部分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成了他们的第二家园,所以营造生活化校园文化是势在必行的。鉴于此,我们在实验班里建立了读书角,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之余读读书,从而拓展知识面,开阔眼界,为生活化作文打好坚实的基础。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近生活、积累生活的机会。诸如游园活动,“六·一”文艺表演,“十·一”朗诵比赛,元旦作文和演讲比赛会等活动。结合其它学科或少先队工作在班上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生活体验创造条件。例如在写“记一次中队活动”为主题的习作前,我就布置学生在这次活动之后要写篇作文,要他们注意观察和体会,特增设了几项学生喜爱的节目,让他们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自己编排节目,到时选排练好的六个节目在活动中上演。活动之后又指导他们对

观察所得的素材进行筛选,弃粗取精,去伪存真,理清写作的顺序,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再作评辩和修改。再如组织学校作文兴趣组,指导学生自己办手抄报,鼓励学生投稿,教师帮其修改并帮他们发到《蜜蜂报》和《少年画报》等儿童报刊,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爱好;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他们提供了发挥各自创造性的机会。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感到有话说,有情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其乐融融,回味无穷。

二、合作探究,培养学习型的人

1、小组合作,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三大教育思想之一,指的是组织成员共同完成一项既定的任务,它强调的是团体精神的张扬,体现的是各成员在公平竞争下的彼此尊重、关心、协调、互助、分享的原则。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之一,是以均衡编组的原则对一个教学班进行分解重新组合为小组为单位的学习组织。它可以根据学生的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原则进行小组组合,即以“异质分组的前提下合理排位”[5],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为目标。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易于产生主动参与的强烈愿望,形成强烈的学习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使学习态度得到了升华,学习型的品质得到锻炼。

小组合作学习旨在克服教师教、学生学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极大地发挥团体的学习优势和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挖掘和释放学生的学习潜力,以达到全面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美国教育家杰克布斯认为:“一般而言,不论从教室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四人小组都有许多便利之处。”[6]我们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即以六人小组为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运用小组的人数。这样既克服了小组人数多学生互动的机会减少,组额过小而组数过多致使在小组间的汇报时间过长的弊端。

2、主动学习,自我规划

学习是学习型的人的品质,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与探索者,而且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4]而学会规划自我学习目标,是每一个学习型的人的首要能力。作为小学生,教师应致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帮助他们制定切合其学习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并让他们逐步了解一些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自我学习规划”应按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学段的高低作具体的要求。低年级学生以行为、习惯为主,以短期目标为特点;中年级以学习兴趣、学习技能为主,以中期学习目标为特点;高年级以学习方法技巧、学习能力为主,以中、长期目标为主。作文教学的改革就是要从注重教学法、提高语言能力,走向注重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培养思辨意识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生活中的孩子是活泼、善于交流的,只要注意观察,人们常常会发现他们的灵思涌动,妙语连珠。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思辨意识。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没有进行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互动与交流”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传统观念“把教学看成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这种观念下的教学,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而不是自己学会的,更不用说会学和主动学。

按照“互动与交流”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也是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并实现师生的生命价值。对教学而言,互动、对话与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合作,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互动、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既从活动的过程中学到了自己不足的东西,也从他人身上学到了长处;通过对话与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磨练了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对话与交流既拓展了

学生的视野,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分析、归纳的能力的提高;通过对话与交流既融洽了互相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团结,又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一句话,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教师而言,对话和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互动与交流”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互动与交流”不仅存在于师生之间,还存在于生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即对教材内容理解),但核心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要有效提高师生对话与交流的质量,作为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教师,必须走进学生,加强学情分析,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确定不同的教学起点、教学深度、广度和难度。如果对学生的发展水平估计不足、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不到位,势必削弱“对话与交流”的共同基础。如果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只在低认知水平上重复或超出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会形成课堂的“真空地带”,使学生的思维发展失去了赖以支撑的知识基础,那么,能力的发展就成了空话。我们要从以往“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中转变出来,花时间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真正体现“对话与交流”这一教学理念。

“互动和交流”还意味着教师的积极引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还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它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教师的任务不是把知识带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教师不应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的容器,而应当把学生当成需要点燃的火把。

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作文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生态园”,让学生在小学作文这个自由的天空中任意驰骋,写自己所想、所见、所闻之人和事,抒自己所感、所动之情,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现行的写作以命题作文占绝大多数,从写作内容到写作技法都给了学生极大的约束,造成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厚。

(2)训练文体单一,使作文变成脱离社会需要的教学。学生体会不到写文章的社会价值和交际作用,认为写文章只是完成功课的需要,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分数。

(3)从作文现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从文中所反映的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写生活也是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

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写生活是写作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十多年来,我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风起云涌,如山东烟台的“大量读写,双轨运行”作文教学实验,它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不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前提,以课堂为基础,以扩大阅读量为突破口,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广东潮州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的“读写结合五步序列训练”即通过五个年级的五步序列,使读写密切结合,充分体现了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创立的“情境作文训练”,其核心思想是观察情境作文,即在观察情境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作……这些作文教学改革,虽然在研究角度和层面上有迥然的差异,但如果对他们的风格进行理性的探寻,我们会发现他们的研究有个共同之处:都让作文训练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接近,使他们的生活积累成为作文内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这些研究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也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可通过课外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本课题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通过作文生活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丰富学生生活积累,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习作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本课题提出了以真实的生活为写作对象,以现实生活需要为作文能力培养目标,从关照学生认识真实的生活、拓展学生作文内容与作文形式入手,努力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提高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同时帮助教师树立生活化的教学观念,丰富小学作文教学理论。

2、现实意义

(1)社会的发展促使作文走向生活

生活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作文记录生活、反映生活,推动生活向前发展,生活和作文是紧密相关的,因而社会的发展促使作文走向生活。

(2)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

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一遇到作文,就感到头痛,甚至无从下手,无话可说,虚假作文,造文现象还普遍存在;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内容缺乏真情实感,从作文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和水平还较弱。从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教师认为作文课难上,批改任务繁重,教师的作文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作文来源于生活”,而学生恰恰写不出充满灵性的作文。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找到作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赋作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目标

1、总目标: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作文要为生活所用。通过课题研究,最终使学生学会交际,能够参与社会表达。

2、具体目标

(1)促进作文教学的优化

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生活化”作文教学内容的新体系,逐步探索生活化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活化、活动化的作文教学新模式,总结出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2)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通过研究和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文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及时地以“我手写我心”,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学生描写生活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养成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寓作文与育人之中,使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审视学校、家庭、社会所包含的各种现象,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与辨别,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与判断,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与呼唤,嗅出时代气息,窥测崭新的世界,品味特有的情趣,展示出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思想追求,从而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良好品德。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研究:

1、深入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并将其精髓运用到研究中,每学期有计划地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2、努力践行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作文教学应该生活化,生活与作文必须有机结合,并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

(二)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1、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1)丰富学生生活,培养认识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水平明显提高。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2)顺应学生作文心里发展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力求作文内容生活化,倡导个性化作文。本内容可从学生生活的五方面进行挖掘:

a、精心安排一年中的各种节日b、精心组织每一次活动c、布置生活作文

d、开设作文活动课。让学生动手改作文,动口述作文,动情欣赏作文e、进行即兴作文训练。课上出作文题,学生思索几分钟后口述,学生评议。通过口述与评议,使全班同学受益,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3)适当地对教材中的作文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和改编,使其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2、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实地观察式(2)生活娱乐式(3)社会调查式(4)自由拓展式

3、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作文教学过程是在作文生活化策略理论指导下,融作文内容生活化策略与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于一体的。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把生活引进课堂,知道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素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平的过程。

讲评课要注重学生发展。生活作文的讲评应注重发展学生对生活认识的表达能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解放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学生的头脑与胆略。对学生作文的评改要结合学生及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积极的作文与做人态度。作文评价还要适时地、自然地把学生的思想行为往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方向上引导。

要在作文教学的全程优化中让学生完整地经历作文的“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再表达”的全过程。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2011年4月—2011年8月为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我们进行了理论学习、设计方案、申报课题等相关准备工作,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了修改和论证,通过了专家组审核,为研究工作做好了准备。

(二)2011年9月—现在,,为课题的实施阶段。

我们正在按照研究方案的要求和步骤,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课题研究工作。边研究,边开展活动,边整理资料,提炼经验,总结工作中的不足,为下步结题做好准备。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一)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学习。

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要树立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要遵循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生活化策略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1、生活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

主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课题组成员每月有计划地做好理论学习笔记,结合作文教学的需要进行探索。

2、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二)探索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1、以观察为基本方法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是作文训练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有血有肉,真实感人。我们从实验中获得,学生只有认真地观察,深刻地认识了事物后,才会使自己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写出一篇好文章。比如:我们学校2011年9月份举行了运动会,老师让学生写《秋季运动会》。我们先让学生到操场上仔细观察比赛的过程,再让学生写文章。由于学生观察比赛时仔细、认真,印象也特别深,写起作文来也轻松自如了,成形的作文也具体生动了。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认识事物,让他们的心灵与事物搭起一座情感桥梁。

2、以教材为依托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句话强调了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创新的指导意义。在生活中实践,锻炼习作能力,提高习作水平,是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师常常结合教材进行练笔。比如:结合古诗教学,进行改写的写作训练;结合相关课文,练习写读书笔记;结合语文综合实践的要求,让学生走近名人、走进公园、走进图书馆等,通过查找资料、读书、观察,丰富写作素材。

3、以活动为载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厌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通过实验得知,从组织活动入手引导写作,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写出了自己在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并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避免了人云亦云,更不会有无病呻吟,总之在谋篇构段,详略安排,开头结尾都富有个性,并达到了学习语言,练用语言,发展语言的最终目标。

4、以情境创设为手段

小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受到兴趣的影响,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征去诱发兴趣,利用作文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学生初写作文,最大难题是:“没有东西写”,因而缺乏兴趣。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生活情景,让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捉迷藏》这篇作文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利用体育课进行了“捉迷藏”的游戏。在游戏中,用一些轻松的语言,有意识在启发学生注意观察游戏者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游戏结束后。老师先让学生谈谈这次游戏的感受,是从哪些情节中体会到的,由于这一游戏进行的非常有趣,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因此,同学们说话的情绪特别高。一个同学叙述完,其他同学纷纷补充,纠正,把整个游戏场面及游戏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再让学生把这次“捉迷藏”的游戏写下来。学生玩得痛快,写得真实,写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另外,电教媒体在作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不同的电教媒体,既可以把学生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又可以弥补学生认识与实际的焦距,把五彩缤纷的画面之中,使学生在短时间里能够对某些事物有较详细的了解,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更加密切,有助于学生写作素材的丰富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最熟悉的,最动人心灵的宝藏,写真人真事,抒真情实感,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真正的源泉吧。

5、以交流为助推力

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其根本原因是教师让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时时让学生在上学、放学路上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每天利用早管时间让学生把看到的事情用口语表达出来,然后让学生进行评议,一周评选一次口语表达章这样既锻炼学生的胆量,又激发了作文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给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情况下,鼓励他们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我的今日之最》等,然后让他们记录自己的感受。两年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不怕写作文了。

6、改革作文评改方式

每次学生写好作文,老师就埋头批改,作文本上既是圈圈点点,又有许多眉批和总批,耗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学生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看一下分数,并不认真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地方,所以许多语文老师常为自己的无效劳动感到苦恼。 因此,我们的习作评价方式必须改变,应以激励为宗旨,重视、理解、尊重、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努力发现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应多加鼓励,调动他们的习作热情,激发其习作的积极性。在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评价之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增进教与学的相互了解和深层次的沟通,在评价中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1)评定的形式力求创新

超过百分制:学生只要作文有闪光点,就可以给高分甚至满分,或得分超出一百分。立足于积极的激励,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的快乐。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批改上,每次学生的优秀作文满100分的或者超越100分的总有几个,这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习作热情, 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写作是一件快乐事,而不是负担。

改变分数制:每次作文我们不必都打分数,教师应探索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以调动学生习作的兴趣。如,对于作文原本写得不好的学生,只要有一点进步就在他作文相应的地方画上一个五角星,以示奖励;对于内容丰富且写得有特色的作文,可以盖上一个“奖”字。

讲求人性化: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必须走进儿童的经验世界,学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体验生活。对不同学生提出有层次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的快乐,并能使他们得到个性的张扬。

在批阅学生作文中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丝一毫,只要有独到之处,进步之处,就写上几句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如“这里的内心活动写得好!”;“你这几句话一加,文章就生动了。”;“这次作文进步很明显!”;“修改后的文章真是精彩极了,足见你是花了一番心血”;“你的自评比老师写得还好!”等 等。这样的点评费时少,收效却很高,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怎会不由衷地听老师的话,认真改作文呢!

(2)评价的氛围力求鲜活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勤劳收获的成果。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以成功激励成功”。

①积极宣传

对于优秀的习作,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大力表扬、奖励。让优秀习作的小作家上台拿着话筒,朗诵自己的作品,感受一回播音员的风采;在教室后面的板报栏专门开辟一块地方,随时张贴优秀文章,让全班欣赏、学习;每周评出 “作文之星”、、、、、、就这样,每当孩子们得到以上荣誉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给予他们莫大的鞭策,那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是最好的见证。

②创设窗口

这里的窗口,即能展示学生习作的阵地,它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开设“学习进步章”、“朗读章”、“口语表达章”等,每周评选一次,得到的就在争章园里加一颗小星星。让同学把自己认为写得满意的、进步的作文贴到“读书吧”里,供大家欣赏、评价。

这种种活动,对学生不仅是写作能力的锻炼,还是写作热情的激发,让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创作满足,立下做小记者、小作者的志向。

③鼓励投稿

当学生的习作逐步趋于成熟时,我们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或是参加各种类型的作文比赛。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种锻炼,而这种锻炼还会不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3)评价的途径力求拓宽 习作评价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①自我评价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在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修改、学会评价,能用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眼光去看待每一种事物。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将越来越浓厚,作文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②同伴互评

教师常采同桌讨或前后位互评,这样既方便,又省时。学生们动脑、动嘴、动手,人人参与,各抒己见。要求在评改时写下修改意见,打好分数。在虚心地汲取被评改作文的优点的同时,又认真负责地指出不足之处,大到全篇布局、小到一个词、一个符号。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予指导,然后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进行评价。评价中肯定他们的成功之处,同时也指出其疏忽和遗漏的地方。

③教师评价

习作评价方式的改变,不仅丰富了我们的习作教学,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积极有效的锻炼,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心。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独到的发现和个性化的认识和原始表达。那么,在写作时,孩子们可以尽情地“我手写我心”,快乐地抒发着自己的情感。这样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而我们教师读、改学生习作也不再是苦恼事,而是心中充满着阳光和快乐!

七、主要成效与思考 (一)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教师方面

通过研究和实验,促进了我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科学的实践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地研究,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总结,教师们撰写了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

2、学生方面

作文要为生活所用,每一次作文都有对象,达到交际的目的。作文是为了学生学会交际,参与社会的表达所用,只有在生活学习,作文才有话可写。通过课题研究,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各班学生的优秀习作有的汇编成册,供同学们学习借鉴。

课题研究的过程,不但是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学会交际。在课题研究实施的两年多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小学生懂得了如何写好作文,如何与他人交往。他们主动研究,撰写文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尚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主观问题

小学教师由于工作头绪多、课务繁重,研究条件和研究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教师对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比较匮乏,能力极不平衡,所以其研究工作常常在低水平上重复。如何提高研究水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对于学生生活的认识与积累问题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让他们把生活中的经历写成作文,对材料的筛选还没有方法。

3、家长评价问题

由于家长的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生写的作文,多数家长不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如何提高家长素质,促使家长能够重视孩子作文的评价,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家长评价这一问题上,下步研究中我们要纳入评价之中。

4、学生的作文横向与纵向的对比研究,还在思考中,准备下一歩进行对比研究。

5、学校比较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应该加强经费的投入保障。

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在研究中还有许多理论、实践问题需要研讨、解决,迫切希望得到各级领导、专家的支持和指导。

九台市兴华小学 2013年11月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中 期 总 结 报 告

九台市兴华小学

20

13、11

第三篇: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

金沙县第二小学:王德艳

说到作文教学,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最头疼的事情,从教十余年,在阅读教学上还积累些经验,而在作文教学上,真是无计可施啊!2017年8月,我通过努力,考进金沙县第二小学任教,来到这样的大型学校,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这里人才济济,突然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懂。不过,不懂就学吧!在这半年里,我潜心研究,虚心向同事请教,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不断地努力着。从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以“生活化作文教学”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及李弦名师工作室和我校联合开展的“小学生体验式作文教学”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生活即教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原来我们在关于作文内容的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的作文写作过于书面化、形式化,显得不够生动、真实,这主要是因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够生活化,很难使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真情实意真切地运用到写作中来。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需要对小学语文作文进行生活化教学的尝试,通过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素材的收集,培养学生生活化的思维等方式。通过这段时间的积累,我认为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1.通过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任何的文学创作都必须来源于生活,大到作家的文学写作,小到小学生的作文写作亦是如此。同样对于作文写作来说,想要写作一篇好的作文,必须通过足够仔细地对生活观察,因此生活体验,生活素材收集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以“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为题写作时,就需要学生们将动物园中的动物种类、样貌、性格和原本的生活环境等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再通过将在动物园游览参观之后的感受都真诚地表达出来。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在日常的生活和学校教育之中就应当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如,注意观察父母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和爱好特长等,就能够通过在相关题材的写作过程中加以运用,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只要老师细心引导学生多听、多看,就一定能够使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通过体验生活丰富情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作文的写作,学生只有通过在生活中积极的感受生活的魅力,体会生活的乐趣,才能够写出有思想、有内涵、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比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通过亲手种下一棵棵小树苗,学生能够感受小树长成大树的不容易,通过亲手参与树苗栽植使学生能够从内心产生爱护树木的意识,从而形成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这种通过亲手植树产生的成就感以及对于保护环境的自我约束能力,也会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劝导别人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进而间接地影响到身边的人。以后在此类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将不仅仅只是写具体的植树过程,还会更深一步的写出保护环境的意愿,从而提升文章的内涵,加深文章的思想深度。

二、让课堂教学成为生活化的平台

1.把课堂内容转变为生活化的内容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纪还比较小,生活经验相对比较缺乏,加之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因此学校内的课堂教育对他们来说,就是把课外经验转化为课内写作素材的最佳方式,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写作素材。例如在学习《挑山工》这篇课文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验课文中描写的挑山工的心理情景,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对于课文内容进行现场演绎,使学生通过扮演挑山工、游客等不同角色,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能够更好地理解挑山工的心理状况。通过学习了解文章作者所想要向我们传达的这篇文章的真实意义,通过对于不同角色的扮演然后再进行分组讨论,使学生能够换位思考文章中主人公的真实心理状况,将自己融入到课文所描写的环境中,从而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及对于生活的珍惜、热爱,促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运用真情实感写出有内涵、有情感温度的文章。

2.把课外经历运用到写作之中

尽管课内的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合,但是课堂之外的学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应当适当地开展课外学习的相关活动。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同老师、同学相互分享课外有趣的经历,然后用写作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之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分享写作经验,分享式的写作方式以及将生活中的趣事口语化地表达出来,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学生将从课堂上学到的写作技巧同实际生活经验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用生活实际写作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由于年龄小、好奇心强,小学生们在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问题,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十足的好奇心,若老师在这一点上能够加以引导,将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抓住现实事物的本质用自己充满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描述自己的感受体验。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指引,让他们对于不同问题能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运用发散式的想象力从不同角度去了解问题,并且尝试性地自己去解决问题。比如在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作时,我们可以对学生多提一些问题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提问学生:“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如果长大了要工作了,希望能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通过类似提问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日积月累,笔者相信对于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所帮助,并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让学生爱上写作

在小学的语文课程中,作文写作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想要使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赢得学生的喜爱,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教学的关键就是取得学生对于作文写作的喜爱。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生活实际提出能够使学生引起共鸣的话题,从而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据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对于学生的写作题材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并且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话题,比如“假如我是超人”“我想做一名科学家”“我最喜欢吃的食物是”等,通过切实地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设置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的题目,使学生能够从自身的真实经历出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增进对于写作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简而言之,在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上,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应当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同时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的实际生活融合到一起,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进而使学生学会多角度换位思考,同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以及感受写作生活的乐趣。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作文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分析了我国目前小学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存在的诸如学生写作的作文过于书面化、形式化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当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使其体验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生活写作素材,将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生活化的平台,引导学生运用实际的生活经历进行写作。最终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同行提供借鉴、帮助,从而能够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促使学生爱上写作、爱上生活。

2017年12月

第四篇:《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

究》结题报告

侯瑞珍 2011-10-26 10:41:00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课题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针对当今学生写作格式程式化、写作内容套式化、写作语言成人化等不良倾向,我校确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十

一五”重点课题“语文学习策略研究”子课题——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研究课题,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研究的情况向各位领导进行总结汇报:

一、背景与意义:

多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起步缓慢,效果低,学生感到作文难是普遍现象,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一个瓶颈。多年的教学

实践,一系列的研究、探讨证明:坚持写日记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日记是记录七彩生活的最佳途径,我们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成一双慧眼,学会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

受写作的乐趣。“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正是顺应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日记中展示其个体生命的原生态,在日积月累中历练表达,成功作文。但是,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写作兴趣、习惯于天天写日记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写日记的情况,我们对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同学对写日记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写日记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最发愁的是没东西可写,不知道哪些内容可以在自己的笔下变成文字。能坚持天天写日记的学生仅占30%,有感而发的有50%,从不主动写的有10%左右。

这次问卷调查,我们明确了学生写作的现状,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确立了“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为子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在灵活多样的实践体验中感受生活的乐趣。

2、培养学生倾诉表达的兴趣,注重真情实感流露,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思想、知识、能力),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研究日记的指导、赏析、评价策略,以日记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提高学生

作文水平。

4、探索《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基本模式,进一步优化 作文教学,丰富生活化作文研究成果。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日记虽不同于文学创作,但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许多专家一致认为,生活越丰富,写出的文章才会越生动,才会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我们遵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确立“语文学习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的观念,以“日记”这种更加贴近学生生

活和情感实际的写作形式,创设相对轻松的写作训练环境,探索在实践活动中练笔育人的方法。

2、认知建构理论。学生学习的过程并非是被动地吸取知识、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构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再创造过程。所以,在日记教育过程中,要遵循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促使学生认知结构的孕育、发展、开放,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

程,实现知识与创造力的同步增长。

3、新课程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本着“我手写我口”的精神,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形式写作”。在第一学段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食物的认识和感想。”在第二学段提出 “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在第三学段提出“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 感受,积累写作素材”。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组织,提供制度保障:

机制的完善是课题研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为此,我们首先在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把好关。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学校根据师资的实际情况,从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师中选取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是课题实验第一负责人,分管校长、学科主任具体负责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课题组成员通过阅读有关的理论书籍,并进行了广泛的论证,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确立了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们课题组成员共同研究,确定了“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思路,并制定了具体的研究计划。

(二)加强培训,提高研究水平:

扎实有效地进行理论学习,使研究的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开展课题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我们始终把更新教学理念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1、加强理论学习,深化自身理论素养

学校订阅了《当代教育科学》《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等杂志,同时为每一位课题成员订阅了一份教学杂志,引导老师们加强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使其在阅读中不断吸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研究奠定了基础。

2、组织专题培训,奠定课题研究基础

为提高教师认识,提升研究水平,学校教科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国内外对小学生写日记兴趣和习惯培养的研究状况及趋势,并由学校业务校长对所有实验教师进行了针对性地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课题组教师对“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写作,真实地表达。实验教师的认识不断提高,为深入课题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加强集体研究,探讨研究策略与方法

学校每两周开展一次课题研讨活动,安排各教研组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组内老师进行 “以日记为载体的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专题研讨,做到有计划、有过程、有分析、有总结。引导老师们各抒己见,交流切磋,既积累了经验,又做到了资源共享。

(三)加强研究,提炼研究成果:

1、教师自主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实践与反思,将自己的困惑、顿悟、灵感、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形成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究活动,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既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

2、教研组专题研究,不同学段各有侧重

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们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开展各有侧重的课题研究活动:如一二年级侧重于一句话日记的研究,分别进行了《我说你说大家说》《我说新闻》活动;三四年级侧重于一段话日记的研究,有系统地进行了扩写、续写、改写训练;五六年级侧重于日记版作文的研究,分别进行了写人记事作文、写景状物作文、想象作文、给材料作文的训练,从各个角度对作文版日记进行探讨研究。

3、学科阶段性研讨,梳理提炼研究成果:

在组内研究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各学段对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课题组成员现场总结评议,对前段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同时学校对课题研究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定期进行阶段性小结以及资料的收集和成果的整理。

4、借助上级活动开展研究,推广汇总成果:

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依托上级组织的活动开展研究,通过公开课展示、优质课比赛、研究论文交流等形式,展示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征求领导及兄弟课题单位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资料,分析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论文的结集以及准备新一轮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

五、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本课题的通用模式:一句话日记(重习惯,激兴趣) ——段话日记(重具体,抓细节)——日记版作文(重能力,巧谋篇) 具体介绍如下:

(一)一句话日记:重习惯 激兴趣

“生活是作文之源”,我们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成一双慧眼,学会从生活中提取写作素材。李贺留给后人的佳作甚多,这无不得益于他每天背着麻袋出行,随时记录所见所闻。受此启发,我们引导学生实行纸条记录生活的方法,把每天身边发生的自己感兴趣的事简单记录下来(称为“一句话日记”)。

写这样的纸条,难吗?不难!学生可愿意写了!为了进一步激发兴趣,有的老师引导学生将纸条换成巴掌大的日记本,日记本小巧别致,既惹人喜爱,又便于交流与保存,学生随身携带,随时将所见、所闻、所思记录下来,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我们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集中交流一句话日记,可以是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每个学生从中选出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日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每次集中交流时间,同学们相互欣赏,彼此分享,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二)一段话日记:重具体 抓细节

在一句话日记的基础上,我们引导学生选取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日记写成一段话日记。一段话日记可以单纯叙述事情的经过,也可以选择一个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还可以描绘一处小景、一个动物,或者写自己的一点想象等。这些片断往往是一篇文章里的重点部分,应该具体、生动一些。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1、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世界。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才能及时捕捉细节,才能有的写,写生动。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与发现。家里小宠物的生活习性、盆栽花草的生长情况、取得好成绩时父母脸上的喜悦表情,课间活动时同学的动作神态„„都可以成为孩子们观察的内容。老师的作用是引导他们启动“慧心”,用一双“慧眼”去观察、去探究。

2、教会学生思考与感悟

俗话说:多思出智慧,细嚼出滋味。学生小,都喜欢刨根问底,教师一定要认真回答他们无休止的“为什么”。不仅如此,教师还当要求他们多思考几个“为什么”,引导他们把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加工、提炼,抓住生动的瞬间,从中感悟。有了感悟,笔下的生活才真实,情节才感人。

3、教会学生主动实践

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培养,灵感的爆发,都是点滴积累、长期训练的结果。

五彩生活是学生作文素材来源的主渠道。一次经历可能让学生终生难忘,将自己最深刻的感受写下来,又怎么会空洞?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把生活的真实与情趣储存在记忆里,进而融入一段话日记中。

直接经验的不足,可用间接经验补充。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班内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杂志、书刊、报纸,吸取人类文化的精髓。将优美的片段或抄录或剪贴下来,做成读书笔记,既积累知识,又丰富了情感,。天长日久,自己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属于自己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4、教会学生展开合理想象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篇作文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教学看图作文时,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以外的内容;写人物的活动时,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景物时,赋予动植物以人类的情感„„通过一系列联想和想象,学生的一段话日记就丰富了生动了。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让学生作文独具特色。

5、教会学生敢于创新思维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独立发现新事物或获取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对于他们都是一种创新。

对于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可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各抒己见,并集思广益,在自主与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的引导要有启发性:“谁还有不同的看法?”“谁能说得更有新意?”对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要加以鼓励,对学生的标新立异要加以保护,并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你的想法真有奇妙。”“老师很欣赏你!”这无形中给了学生创新的勇气。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写作文时创新的灵感就会不时闪现。

(三)日记版作文:重能力 巧谋篇

一段话日记培养了学生主动观察的习惯,具体生动描写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顺水行舟对他们进行了日记版作文的指导。

日记被冠以“作文版”,当然得有作文技巧的指导,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做到具体、生动,怎样以情动人„„为此,我们尝试进行以下方面的指导:

1、指导学生续段成篇:

续段成篇是把一段话日记进行续写或扩写,加上开头和结尾,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求做到前后文观点一致,体裁一致,语言特点一致,人物性格一致,使人感到前后一气呵成,自然流畅,与原文形成有机的整体。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如进行续写扩写训练,掌握开头、结尾的方法等等„„

2、指导巧妙布局谋篇。

所谓布局谋篇就是安排文章的结构,按顺序组织材料。我们有意识的指导学生根据需要或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去写,或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去写,或按照事物的几个方面去写等等。同时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材料,做到有详有略,要把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作为重点来写,把那些只是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写得简略一些,这样就能使得一篇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3、指导写出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是好文章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情真意切的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在文章的真情实感上下功夫:一是写真写实,即把自己的情感真实表达出来,怎样想就怎样写,给予学生写作心灵的自由,让学生在平实的表达中流露真实的情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二是写深写透,即把内心最深处的东西表达出来,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倡有创意的表达。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多鼓励少批评,肯定学生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哪怕他只有一句话或一个词值得你去读,我们也应该从欣赏他的那句话、那个词开始评价。

4、指导学生巧妙迁移:

教材中安排的习作训练,我们先在平日的日记中进行,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材料积累,再写大作文时,学生便可信手拈来,进行一番加工后,便成为一篇优秀的作文。如:在指导学生写作《秋天的落叶》时,老师先让学生拾取每一种可以找得到的落叶,然后引导学生按顺序从落叶的形状颜色变化、手摸上去的质感等方面入手,写下一篇篇片断日记,后来又让学生写作了大作文《秋天的落叶》和《秋天的童话》。此时,相信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了解了一片片落叶的特点,而是熟知了秋的神韵。不光是学生陶醉于秋天,连老师也声声赞叹:以前为什么没有关注过秋天呢?每一个季节都自有其与众不同的不俗之处,也只有深入其中,才能悟出其中的味道。这样的习作,不仅在技巧,更在于灵感的放飞。

六、成果的突破体现

1、通过几年来的实验,学生日记兴趣逐渐提高,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已基本形成。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明显提高,先后有100多人次在《当代小学生》《小学生作文》《红蕾作文》及《小学生拼音报》上发表文章。在2011年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让我们在阅读中成长”暑假读书征文大赛中,我校27名同学分获一二等奖。在2010和2011 “天泰杯”青岛市中小学生寒假作文大赛中,学生参赛人数最多,获奖率最高,学校均获最佳组织单位奖。在2009和2010年青岛教研室组织的“七彩杯”语文才艺大赛中,我校共有7人获一等奖,18人获二等奖,35人获三等奖。

2、教师研究氛围空前浓厚起来。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研究的热情,老师们按照“实践探索——总结反思——提炼升华——实践创新”的思路,在教学中创新研究,在研究中促进教学,有力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学校还分阶段进行了习作教学案例和“日记小做法”征集,引导老师们将实践中发生的有价值的故事和自己的创新做法记录下来,认真反思和感悟,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其中,侯瑞珍老师的《我学会的一项本领》,王秀梅老师的《怎样把作文写具体写生动》《日记可以这样写》,张云鹏老师的《作文可以这样写》分别发表在《小学作文创新教学》《当代小学生》和《山东教育》上。

3、初步探索出一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作文指导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实验,我校探索出“一句话日记——一段话日记——作文版日记”的作文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作文教学的效率。学校于2007年11月29日召开了胶南市习作教学研讨会,在2007年11月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进行了《十年磨一剑——中高年级习作指导探索》的经验交流,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存在一些困惑,如:如何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等,有待于我们以后继续深化研究探讨。

第五篇:《基于生活化的作文互动教学实验研究》课题方案

怀集县马宁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文教学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基础教育的整体。据我们对农村小学作文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对有关材料作了认真分析,觉得全镇小学的作文教学状况确实令人忧虑,如何走出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当前全镇小学作文教学现状

1 、学生方面: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写作兴趣不高。

2、教师方面:大部分教师不怎么会写文章。很多是由民师转正的教师,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差。

3、指导方面:教师不知如何指导写作,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拈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既无目标,也无路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作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不严格按照年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不是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教师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没有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

1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

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

2 、地域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

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

3、教师差异,制约着作文的进步。

部分农村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缺乏作文教学改革精神,理论不够,方向不明确,教改信息闭塞。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

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课标脱节;读写并没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

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发展,学生家长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写作动机和兴趣?

2、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走进生活,写出生活化作文?

3、如何进行小学作文互动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农村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并能为同类学校的探索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中小学作文训练一直强调“丰富生活体验”。世界发达国家美国,更是将作文引进生活,教师不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思考和准备,作文命题也以关注人生和学生未来发展为导向,追求真实与实用。

四、课题的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界定

“生活化”作文,是以真实的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写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写作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学生智力,完善学生人格的一种作文教学策略。将生活与作文紧密连缀在一起,真实而富有个性地写出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理解,使做人与作文一起进步,是“生活作文”教学改革的宗旨。本课题是教育科研的应用性研究。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以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为基础,努力实现教育的个别化、生活化及学生学习的主体化。

3、主体性理论、互动理论。

4、人的整体和谐发展(人文合一,作文是生活必须)

五、课题研究的假设与目标 (一)研究假设

文源于生活,作文是客观事物和实际生活的反映。加强作文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让学生以生活为内容,写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习作才是小学作文的治本之道。作文教学如能时时紧扣学生的生活,使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成效。本次实验将通过合理的作文教学安排,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中汲取素养,写生活化的习作,并且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并促使农村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研究目标

1、学生写作兴趣浓厚,不但不再怕写作文,还把写作文当作一种乐趣。

2、学生作文内容充实,能真实反映生活,有真情实感;作文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作文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3、教师形成一套较系统、科学的作文互动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一)顺应儿童心理,激发写作兴趣

1、把作文放手给学生。

老师思想解放,不给学生定框框,不用强使就范的办法使学生的思路和语言套路化和僵死化。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他认为合适的体裁抒发自己的情感。

2、把课堂放手给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项目、写作要求,放手让学生讨论;怎么写,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老师表面“放手”,暗里使劲,不露痕迹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的是使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

4 总的思想是要“放”得开,“收”得拢。让学生觉得作文是件简单的事,顺应儿童心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二)充分挖掘农村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1、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 (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

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

(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

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

(3)注重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

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2、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我们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利用了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1)季节性活动: 我们主要开展两个主题: 调查农民一年四季的活动 访问敬老院老人一年四季的活动

(2)针对一个主题让学生搜集材料,开展演讲活动。

5 (3)开展百科知识竞赛活动。

(4)依据不同的节日开展相应活动。如:端午节学包粽子、植树节栽树、清明节爬山、母亲节为母亲送礼物、元旦办联欢会等。

(5)开展班级特长展示周活动。

3、鼓励阅读,开发图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

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我们还是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我们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达到资源共享。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4、大胆想象,学会创造生活

生活不应是作文的唯一源泉,作为学生,生活的积累和积淀固然重要,但似乎生活不应是学生作文的唯一源泉,想象,也是学生生活之一,所以,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在想象中学会创造生活。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几个主题:

(1)听声想象:音乐想象、声音想象

(2)看物联想:线条想像、颜色想象、画面想象、物体想象 (3)动手创作:手工制作、农具制作、绘画创作 (4)设计生活:自由设计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

(三)提高教师素质,指导好作文训练,提高作文质量。

1、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自身修养。 (1)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加强理论建设。 (2)外出学习,接受新课改理念,更新教育观念。

(3)教师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具有健康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善于用孩子的眼光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有趣的事,并有滋有味地描述给学生听,把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孩子们,激发他们关注生 6 活的情感。

2、学会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做好写作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1)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

(2)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3)及时梳理写作内容,总结写作方法。

3、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

为了提高作文指导效果,我们主要采用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4、认真作好作文的批改和点评。 (1)批改人性化、个性化。

我们要求教师人性地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优秀作文多推广,对于较差的作文,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并对作文批语作了改革,要求批语人性化、个性化,特别对于较差的作文,不仅要给予充分的关注,还要不失时机地指出不足,以鞭策学生改进。

(2)利用好作文点评课,提高学生作文质量。 (3)以活动为平台展示学生习作风采。

把优秀作文用多种展示方式展示出来,以激励学生写作。我们每学期组织大型的校级作文比赛两次,评出优秀作文在全校展示,并将特别突出的作文向报刊社投稿,试着发表。

(四)与家长做好沟通交流,促进学生发展。

(1)充分利用家长会,将孩子的学习告之家长,并培训家长如何培养学生在家里的写作兴趣。

7 (2)我们每次把作文大赛获奖者的证书以喜报的形式送到各村,让学生家长与学生一起分享自豪、欣喜。

(3)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

七、课题研究的课堂操作流程

1、体验生活: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观察身边事物,积累和丰富写作素材。

2、评点生活:作文前,学生间互相交流生活体验,拓宽写作思路,理清写作顺序。

3、师生写作:根据写作要求确定重点,拟出写作提纲,师生共同完成习作(教师不一定每次都写)。

4、互动批改:学生互相交换习作批改,取长补短。

5、互动讲评:师生、生生互动讲评,交流促进。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

马宁镇中心小学三~六年级学生

(二)研究的方法

1、现状调查法:组织调查分析小学生作文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在实验总结阶段对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调查分析,为完善本课题提供依据。

2、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资料,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动态和特色,从而不断调整本课题的措施和方法。

3、行动研究法:根据措施和方法进行实践,边实践、边观察、边修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调查分析阶段(2009年3月——7月)

1、学习掌握有关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做生活化的大作文 8 教学观;

2、通过调查,分析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教师的作文教学方式;

3、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写出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2009年8月——2010年12月)

1、根据制订的研究方案开展研究工作。

2、积累、整理有关研究资料,进行课题过程管理。

3、组织各类活动:

教师方面:⑴专题研讨;⑵相关课堂教学观摩;⑶相关教案、论文评比。

学生方面:多种形式的作文竞赛。

4、调查了解效果,完成阶段性小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月)

1、收集典型例子,整理资料,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内容、方法、评价进行回顾、分析。

2、课堂教学展示。

3、撰写研究报告。

4、课题鉴定,结题活动。

十、研究成果形式

1、教学研究论文。

2、优秀作文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录。

3、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集。 十

一、保证措施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课题实验工作,将课题实验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按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划出专项经费,保证课题实验的顺利进行。

(2)、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各类教育杂志的相关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

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3)、通过外出学习和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兄弟学校相关教育实践的营养。

二、课题组研究成员

长:孔金来 副组长:莫剑荣顾

问:伦仲潮组

员:梁世龙

林纲活 黎

强黎斯禹苏罗清梁伟静莫美雄苏晓霞林玉玲10

李发侃林伟明苏小玲陈东新黎清明林 小

曾瑞球

上一篇:上海世博会多媒体下一篇:社会工作专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