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2024-04-14

核外电子排布教案(精选6篇)

篇1: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和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了解离子、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进一步了解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能力培养: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过元素的性质跟它的原子结构关系的学习,使学生进一点掌握结构、性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3.培养学生从小热受途学知识的思想觉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子排布规律与化学性质。

2.难点: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2.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点原子体积的几千分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今天就要讲解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三、新课讲授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除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外,其他原子核外电子比较多,但是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区域运动。

指导阅读课文第59页的第一自然段。

通常用电子层来表明支动电子远近不同。

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第一层

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第二层

能量更高→离核更远→第三层

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则四、五、六、七层。

2.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以钠为例说明原子结构图的三点涵义。

利用投影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并总结出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关系。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4,易得电子。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4,易失电子。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离子。

见课文第60页。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说出

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区子

联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结构核内质子数=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电性不带电带正电带负电

表示法Na

用元素符号表未如:

S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用离子符号表示如:S2-

相互转化

关系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4.离子化合物

钠是金属元素,氯是非金属元素,两者化合生杨氯化钠。

Nacl-Nacl

对照投影讲解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5.共价化合物

利用氯化氢的形成讲解共价化合物概念及形成过程。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Na、Zn、Fe。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H2o、co2、Hcl、o2、H2、N2、cl2。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Nacl、cacl2、Zncl2、ZnSo4。

四、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

回答下列各题: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

②下列哪些粒子的最外层到稳定结构?

③下列哪些粒子是原子?哪些粒子是离子?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凡是最外层有8个电子的粒子,都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②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

③2H、2H、H2都由氢元素组成,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的想同。

①最外层电子数;②A、B、c;③B、c、D,A、E。①×;②√;③×)

2.典例分析

例1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不同B.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D.原子核内中子数不同

本题的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元素这一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叫元素。所以说,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就是原子子核内质子数不同。任何一种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可能得到电子,也可能失去电子,但是质子数不变。

例2下列粒子中预法错误的是

A.共有3种元素、3种粒子

B.①③④都具稳定结构

c.③④核外电子排布相同,是同种元素原子

D.①是阴离子,③是阳离子。

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涵义。①中最外层电子数为8,达到稳定结构,是阴离子,③中最层电子数也为8,达到稳定结构,是阳离子,因此BD答案均正确。①②核内质子数均为17,是同种元素,构成不同的粒子,③④外层电子排布相同,但是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所以A、c答案均错误。

五、归纳小结

.掌握离子的其涵义。

2.识别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且能根据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

3.知道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判断典例。

六、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1、2。

2.课时作业设计:第二大题。

七、板书设计

第五节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

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电子层数:一、二、三、四、五、六、七。

二、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三、元素分类、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离子

离子符号的意义

五、离子化合物

如:Nacl、kcl、mgcl2、cacl2、ZnSo4其中以Nacl为例说明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六、共价化合物

如:、Hcl、H2o、co2等其中以Hcl为例说明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七、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

篇2: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篇3:巧记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每一个原子的中心都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核外有若干电子绕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又有质子和中子所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而绕核高速旋转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 对研究化学反应及其分子结构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了解掌握核外电子作高速绕核运动时的排布规律, 显得尤为重要。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保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这些规律在记忆时相对来说较困难, 但是如果用现实生活中的一辆人性化的载客火车来进行比喻, 记忆时就会相对容易。记忆载客方法中的火车如图2, 在图中:

1、原子核=火车头

2、电子层=火车车厢

第一电子层=1号车厢, 第二电子层=2号车厢, ……依此类推, 本文以1.2.3.4车厢为例。

3、电子亚层=座位排

s层=第1排, p=第2排, d=第3排, f=第4排……, 并且随着1、2、3、4车厢数的增加, 座位的排数也增加。

4、轨道=双人座位

在车厢中, 座位用表示。并且随着排数的增加, 座位也会按照1, 3, 5……的序列增加。

5、电子=乘客

(不同旋转方向=不同性别, 分别用表示)

6、电子能量高低=乘客的强弱。

7、列车简介:

这辆列车从图2的车厢座位安排中, 可以观察到:

(1) 在第1、2、3、4车厢中, 按照顺序, 座位排数越来越多, 乘客入座的人也越来越多, 环境越来越差。

(2) 每一个车厢中, 在第1、2、3、4排中, 按照顺序, 座位越来越多, 环境越来越差。

(3) 特殊情况:如果车厢中的乘客越来越多, 那么后车厢的前排的环境比前车厢的末排好。例如:在第3车厢中的第3排 (末排) 座位较多, 而第4车厢的第1排 (头排) 只有一个座位, 相比较而言, 第4车厢的第1排的环境比第3车厢中的第3排好。

即:整辆火车, 离火车头越近, 环境越好;在车厢中, 座位越靠前, 环境越好;后车厢的前排的环境比前车厢的末排好。核外电子的能量有高低之分, 就犹如入座的乘客, 体质有强弱之分, 这里要照顾弱者, 让其选择环境好的优先上车入座, 体现人性化。

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就犹如不同体质强弱的乘客入座这辆列车, 时刻体现"人性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弱者优先入座=能量最低原理。

弱者优先入座, 具体表现为:能量越低, 越先入座;入座优先选择第1车厢, 依次为第2、3、4车厢;同一车厢中, 优先选择第1排, 再依次为第2、3、4排;如遇乘客较多, 选择优先入座后车厢的前排于前车厢的末排, 例如:选择优先入座第4车厢的第1排于第3车厢中的第3排。

2座位为情侣座=保利不相容原理。

每个座位最多可以容纳两个人, 并且必须性别不同, 一般为情侣。

根据这个规律, 可以推断出每个车厢中可以容纳的乘客数2n2。现将1~4车厢最多可以容纳的乘客数列于表1中。

3入座尽量舒适=洪特规则。

如果在同一个车厢中, 乘客数目比较少, 不能够坐满所有的座位, 那么每一个乘客应该尽量舒适的、占用双人座, 并且这时的乘客的性别相同。

例如, 7N的电子排布应该是图3, 而不是图4:

而不是:

4特例=洪特规则特例

在入座时, 当每一排的乘客入座为全满、半满、全空的时候, 环境可以相对较好。例如24Cr:

篇4:核外电子排布教案

关键词: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

高中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是在学生已具备初中原子的结构及高中化学必修知识以后,进一步选修的内容。本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内容涉及了新的概念,如能层、能级、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基态、激发态等多个知识点,概念比较抽象不好学,而这部分知识点又是高考选修三的重要考点之一。因此经过研究与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学懂、掌握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的书写,我对本节重点内容做了以下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本节内容首先是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及相关科学家的重要贡献,体会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活动中使学生感悟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进行科学探索所具有的科学态度。其次,通过学习原子结构中的构造原理等知识,使学生感受到由现象到本质,由宏观到微观奇妙之处,既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和能力: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会写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知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通过高中必修二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决定了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即:元素周期律。学生已基本具备分析、对比、总结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具备自主、合作、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不理解能层与能级的区别;不理解构造原理在电子排布式的书写中的重要作用;混淆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中能级的书写顺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分析对比、举例说明并加强课堂练习。

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学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习过程,学会比较、分析、归纳、应用的

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感悟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和进行科学探索所具有的科学态度。培养“从现象到本质、从微观到宏观、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设计教学重点和难点:构造原理和电子排布式。

设计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设计教学过程:重、难点的突破——构造原理:

复习提问:核外电子排布的能层符号依次为什么?(答:K

L M N O P Q)。

教师引入:同一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个能层的能级符号分别是什么?答:K层1s;L层2s 2p;M层3s 3p 3d;N层4s 4p 4d 4f等,同一能层中,不同能级的能量也是不相同的。请大家根据课本第5页能层与能级的图表讨论以下几个

问题:

学生合作探究:

1.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个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2n2)

2.不同r的能层分别有多少个能级,与能层的序数(n)间存在什么关系?(答:能级数=能层数n)

3.英文字母相同的不同能级中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否相同?(答:s能级上最多容纳2个电子,p能级上最多容纳6个电子,d能级上最多10个,f能级上最多14个电子)

提问: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遵循什么规律呢?为什么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不是2 8 9 ,而是2 8 8 1 呢?

教师引入:科学家归纳大量的光谱事实得出如下结论:设想从氢原子开始,随着原子核外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外每增加一个质子,原子核外便增加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大多是按课本第6页图1-2所示的能级顺序填充的,填满一个能级再填一个新能级。这种规律称为“构造原理”。

板书:构造原理中能级顺序为:(能量由低到高)

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5f 6d 7p.

简化:数字记忆:

1 2 2 3 3 4 3 4 5 4 5 6 4 5 6 7 5 6 7

在相同的数字中,从前往后,依次表示同一能层的 spdf能级。如,4 3 4 5 4 5 6 4 5 6中的4从前往后表示的分别是:4s 4p 4d 4f能级。依次类推。

教师讲解:核外电子就是按照上述构造原理(能级顺序)填充电子。但书写电子排布式时书写顺序仍按照每个能层的能级构成顺序书写。

板书:电子排布式的书写顺序(即:能级构成顺序)为:

1s 2s 2p 3s 3p 3d 4s 4p 4d 4f 5s 5p 5d 5f 6s 6P 6d 6f等。

举例:写出下列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氧原子、氯原子、钾原子

氧原子:1s2 2s2 2p4,氯原子:1s2 2s2 2p6 3s2 3p5,钾原子:1s2 2s2 2p6 3s2 3p6 4s1

强调:在填写电子时一定要遵循构造原理:先填充1s能级,最多2个电子,再填2s能级,最多2个电子,再填充2p能级,最多6个电子,如果有更多的电子,再继续填3s 3 p能级。

如:钾原子,当填满足1s2 2s2 2p6 3s2 3p6几个能级后,还有一个电子,这时不能先填3d能级,而应该根据构造原理4 3 4的填充顺序,先填4s能级,后填3d能级。所以钾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 2s2 2p6 3s2 3p6 4s1(由于3d及后面其他能级未填充电子,所以书写时可以省略不写)。所以,我们明白了钾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 8 8 1的原因。

练习:学生书写1-36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注意:半充满或全充满的特殊原子24号铬Cr和29号Cu的书写)

篇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我们知道在原子内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犹如足球场上的一粒沙就集中了足球场的

质量一样,而电子的质量很少。

1、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

提示;人造卫星为何不跌回地球,人又如何把卫星召回地形

学生活动:电子高速运动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熟悉的最快的卫星与的电子的运动情况比较一下

速度

半径(m)

质量Kg

卫星

7,9

6400

n吨

电子

2200

10--10

9.11*10-31

(我们享受到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飞机n*102(m/s)我们电子的速度一下子就到北京了

在那么小的范围,高速度运动,1秒钟电子要转多少个圈,

2.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

篇6:第一册核外电子排布

1、 使学生了解电子云的含义

2、 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3、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上一篇:“烧焦蛋糕”作文700字下一篇:以敬业为话题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