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2024-04-12

夹竹桃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共12篇)

篇1:夹竹桃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夹竹桃》一课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前准备:

交流夹竹桃的资料,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伊朗,15世纪作为一种高雅植物传入我国。因其叶似竹,花朵枝干似桃,介乎于竹桃之间。课文中主要描绘了花,实质上它是树,常绿灌木或小乔植物。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阅读文本寻求答案解疑,学会通过搜集信息交流解决疑问的方法】

一、理解花色,初识人品

1、季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是如何描绘花色的呢?(学生回答,指导朗读)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这两盆花,却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构成一幅奇妙、有趣、和谐的“雪火相容图”

2、在激疑扩疑中感悟,从“融洽”中感悟“和谐”

(1)激疑。俗话说,草木无情人有情,季老笔下的话有什么感情?(2)铺疑。融洽:彼此感情好,像人一样,能相容,很和谐。

(3)在激疑。花儿有没有感情?花儿能像人那样融洽相处吗?花的感情是哪儿来的?

(4)季老为什么会这么写呢?

(季老把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认识寄托在花朵上了。所以,花的融洽实际是人的融洽,折射出季老平和的思想)

3、小结:作者门内悠闲观花,文句写得舒缓、安谧、柔和,让人读后,心胸一下子宽阔、平和了。

【设计意图:引入时代活水,在朗读中再现水火相容的和谐画面;无疑中生疑,在矛盾碰撞中走进作者心灵,在和谐画面背后体会作者内心感受和平和的人格。】

二、对比反衬,找出特点

1、院内的14种花有什么特点?与之相比,夹竹桃有什么可贵之处?(院内花,美艳,但一年三季,花开花落;而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花期特别长)

2、自读。在书上勾画出能体现夹竹桃的关键词。然后分两个小组“摆擂台”,找对一处奖励一张夹竹桃的图片,并说明理由,说服对方。(又开出,又长出

开不出,也看不出

无日不,无不

春天,一直,秋天)

3、通过朗读我们知道夹竹桃在春、夏、秋三季一直默默开放,极有韧性,那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

师:你看,在和煦的春风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是这样开放的,在那里——

生:(接读)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在盛夏的暴雨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生:接读上面的句子。

师:你再看:在深秋的清冷里,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 生:接读上面的句子。

【设计意图:将三个季节中夹竹桃是怎样默默开放的情景逐一具体化,重组文本内容指导朗读,反复跟读,一咏三叹。学生在朗读中对夹竹桃的韧性理解得形象化了,也更直观了。】

师:所以说,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师:也看不出——

生: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师:无日不—— 生:迎风吐艳。

师:“无日不迎风吐艳”是怎样的情景呢?

生: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今天,在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

生:接读上句。

师:明天,在那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还是—— 生:接读上句。

师:“昨天、今天、明天”不就是“无日不”吗?无日不迎风吐艳啊,这就是可贵的韧性啊!

【设计意图:将“无日”一词分解成“昨天、今天、明天”三个可以具体感知的日子,引导学生朗读夹竹桃每天是如何开放的,将夹竹桃每天默默开放的情景通过读逐一再现,韧性也就直观表现出来了】

4、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春天的和风里,它在烂漫的花丛中笑;夏季的暴雨里,它仍然笑意盈盈;秋天的清冷里,它送走了谢幕的花儿们,这不正体现它难能可贵的韧性吗?

【设计意图:高年级学生对于文章已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所以采用了“从文本入手,紧扣关键语句,设计回环再现式的直观化朗读,突破教学重点”的设计思路。】

三、放飞想象,审美创新

1、夹竹桃妙在月光下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来领略花影扑朔迷离的风姿吧!月下夹竹桃楚楚动人,让人无限遐想。作者几次幻想,把它幻想成什么?

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别作答。

2、月光如水,那么清,那么静,那么凉,那么晶莹,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学者季老读读,看谁能把夜读得很静很静,有朦胧之美。

3、季先生产生的幻想有依据吗?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联想月光下夹竹桃的样子。(可以使文本中的)

(多媒体展示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风姿)

(2)月光下的夹竹桃还可以使什么样子?(让生再次幻想)

【设计意图:“新课程”更强调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大胆想象重组,口语交际中培养创新思维。】

四、感悟花性,提升人品

1、如果你是季羡林,请分别说说看到红白两色夹竹桃、门内夹竹桃、月光

下的夹竹桃,心里是怎么想的?

2、现在,你想对夹竹桃说些什么话?你想对季羡林说些什么话? 【设计意图:阅读者不仅要身临其境,而且要设身处地,深入到作者内心体验,才能初步走进作者心灵,才能进行深刻的阅读。】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坚持以语言习得为主,从形象思维切入,有效地沟通了人本和文本,由形象和情感带动品味语言,在通过语言的品味进一步突显形象,加强情感的体验。(1)感知形象。以学、读、感、悟为教,读中感知课文写了什么。把夹竹桃红白相衬的景象写成“宛如火上有雪,雪上有火”初读感知了夹竹桃形象,奠定情感的基调。(2)感受形象。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择读,深入品味,倡导学生多视角地个性化地解读,让夹竹桃像过电影般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而充分感受夹竹桃形象,体会季老平淡、与世无争的精神品格。(3)彰显形象。巧妙地描写了月光下夹竹桃的样子,让每一位读者都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样就促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符号,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从而更准确地领悟课文中优美的意境,彰显夹竹桃的特点,进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文精神。(4)重现形象。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迷人场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季老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浓浓的情意,并借助于入境动情的朗读,把内在的感悟外显为言语活动,使文本之情与主体之情融合。

重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学到作者运用语言之匠心。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有其个性特征,离开了对言语作品的品味,离开了具体言语环境的思想教育无疑是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本课教学设计,力图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语言,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对文章重点的探究、品析,拾级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依情赏文,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既受到崇高人格的熏陶和感染,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美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习惯于直观

体验、综合感受。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采用了多种方法,如看图、朗读、想象等,让学生直接地、全方位地、整体感知语言,有所悟,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读书领悟语言文字,学生从中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得熏陶。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在本节课中,通过课外延伸,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认识夹竹桃,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2:夹竹桃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探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材简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其中第四、第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而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文字,朗读感悟蕴涵在夹竹桃身上的嘹亮的生命之歌,带着学生在摇曳的夹竹桃下张开想象的翅膀,流连于幻想的世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难点: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直入课文,质疑

出示首尾两段。自由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学生质疑:(1)“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2)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

(3)为什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有哪些幻想?

[直入中心,引导学生探索读书方法,有滋有味地读书,有情有趣地读书,品味着语言,享受着读书的乐趣。]

二、自主读文,晰“路”

1、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2~5自然段,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试着初步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2、全班交流:你知道作者写了夹竹桃的哪些方面吗?(花的颜色,花的韧性,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的幻想)文章除了写夹竹桃之外,还写了什么?(院子里的花)

[以读促读,深化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使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深深注入学生的心田。]

三、品读韧性,悟“情”

1、个体自主学习: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再细细地品读自己画出的句子,用一两句话简要地批注自己独特的发现和体会。

2、师生共同探讨夹竹桃的韧性,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去体会夹竹桃的韧性: 首先,抓住“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几句话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到夹竹桃不管季节更替,还是气候变化,它总是始终如一的开。花期之长、生命力之顽强令人赞叹。

其次,结合学过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我爱文竹》,引导学生品味夹竹桃的花品个性:生命之花开的不张不扬,弄得洋洋洒洒,弄得锲而不舍,任凭风吹雨打,悄悄地一声不响、从迎春花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面对纷争它默默不语,甘于寂寞,乐于奉献,谦虚朴实,心境坦然。

接着,研读第三自然段“院子里的花”。指名分季节朗读课文,配乐播放一年三季院子里万紫千红的图片资料,引发学生对其它花的赞美之情。接着反问:作者为什么单单钟情于那一声不响、悄然绽放的夹竹桃呢?文章明明写的是夹竹桃,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的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从春天一直到秋天,夹竹桃目睹了百花的繁华盛世,又亲见了百花的无奈凋零,它的始终如一,它的坚强,它的持之以恒,它的自强不息,它的默默奉献,让我们陷入了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联想到了哪些具有夹竹桃一样品性的人或物呢?学生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开始了与他人心灵的交流。有的同学想到了顽强的仙人掌,有的同学联到了“岁寒三友”松竹梅,有的想到了立志学画的徐悲鸿,还有的想到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

最后,引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第四自然段。[在教师巧妙地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自读品悟的情感体验学习了课文语言,体悟了文章情感,领会了作者的写法,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

四、赏读幻想,入“境”

1、过渡: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去领略她月下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2、师生围绕夹竹桃引起“我”的幻想图:“地图、荇藻、墨竹”三幅画面入情入境的朗读、品析。

(1)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2)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

(3)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夜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这一幅幅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富有童趣而又如诗如画)你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神奇的境界吗?

根据学生的朗读,教师及时评价:听了你的读,我感觉到了夹竹桃与众不同的神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的童心和宁静的心境;我也变成了一幅墨竹,和小鸟倾诉着自己的情怀呢;我已经徜徉在蓝色的大海,与小鱼儿嬉戏玩耍呢!„„

3、如此令人神往的境界是谁带给我们的呢?朗读感悟“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1)指名朗读,教师在评读中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听了你的读,我觉得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位浑身散发着香气的少女;你看不清它,觉得这一切充满了神秘感,就像从你身边飘然而过的姑娘,你见到的是一个俏丽的背影;我感到那花香好像荡漾起来似的;我觉得那花香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我觉得那花香就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飘落下来„„(2)全班齐读:

同学们,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你是否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请你们带着这种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4、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句式想象写话

(播放动画画面:月光下的摇曳的夹竹桃,师深情地配乐朗诵)

此时此刻,我们也来到了夹竹桃边,如水的月色疏密有致地透过茂密的枝叶,把梦幻般的阴影洒到柔软的地面上,微风轻拂,使得这带上神秘色彩的影子微微晃动。迷人的月色,婆娑的树影,浓烈的花香,阵阵地清风,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同学们,拿出你的神笔,插上想象的翅膀,和作者一起飞翔吧。请以《我幻想„„》为题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语文学习有价值的不只是理性的认识,更多的应是感性的体悟,情感是内核,情感是血肉,情感是语文教学生生不息的脉搏。学生借助课文的描述,教师凭借课文的情境,将学生引入到梦幻的世界。] 教学反思: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学生个性化阅读中应善于运用相似的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文字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要善于提醒、帮助学生开发学习资源,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教师要用感悟式、点评式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或要求学生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或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体会和理解,或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延伸。

篇3:夹竹桃一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以生为本, 精心预设,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1.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日常教学中, 有时碰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入新课的方法, 并且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 却无法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某次教研活动听课时, 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 齐读课题《夹竹桃》;

(2) 师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经过思考, 我在教学中这样导入:

(1) 这节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奇妙的植物, 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 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 (叶子像竹子的叶子, 板书:竹;花像桃花, 板书:桃花)

(2) 是的。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 花朵如桃花。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 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 (竹桃, 桃竹, 竹桃连理等)

(3) 它受到人们的垂爱, 人们根据它的叶和花的特征, 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 (板书:夹竹桃)

(4) 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亲密接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 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 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当一种知识被强烈地需要时, 学生对它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格外浓厚。在老师精心设计下, 学生对夹竹桃充满兴趣, 可见已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

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研究, 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 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 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教学《夹竹桃》一课的书后练习, 其中有一题是有关造句的习题, 用“……无不……”和“……无……不……”进行说话练习。虽然六年级的学生知识丰富, 眼界广阔, 但面对这样的双重否定式的说话练习还是第一次。许多同学感到想不出。教学中, 我首先指着课题“夹竹桃”, 问孩子们:“你还想到哪些植物?”同学们一下意识到模仿, 于是前一课“广玉兰”“梅花”立刻成为大家造句中的对象。随即我又问:“除了植物以外, 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说呢?”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启发, 脱口说出:“被迫离开祖国的肖邦, 无日不思念自己的祖国”“远在他乡的钱学森, 无时无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水是生命之源, 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老虎是森林之王, 它野性十足, 小动物们无时不提防着它”……

细细分析, 如果教师不是通过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熟知的事物设计方案, 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方案, 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去思考, 灵感也会被教师扼杀在萌芽状态, 课堂就不可能充满激情, 充满活力, 从而精彩纷呈。

二、以学定教, 动态生成, 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一旦冷落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 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那么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独特体验的尊重只是一句空话。因此,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 不仅要精心预设, 更要重视生成。那么, 教师又该如何处理这些生成呢?

(1) 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 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这些, 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教师要能察言观色, 敏锐机智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对“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 也不能毫无原则、随意生发, 要善于根据实际作出正确判断, 采取有效的措施。

(2) 要巧引善导。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那些有价值的生成, 教师要能敏锐地抓住并进一步“放大”, 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 将其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为我所用。课堂教学中的出彩之处往往就是那些经教师“金手指”点拨的有价值的生成。

趁热打铁, 我让学生将自己的幻想写下来。

生1:我幻想叶影是一大片竹林, 微风吹过, 涌起一阵阵碧涛。藏在叶间的花影是竹林里的小鸟, 瞧, 它们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生2:我幻想叶影是一望无际的天空, 花影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朵朵白云随风不停地变化着形状, 一会儿像威武的百兽之王, 一会儿像采蘑菇的小兔, 一会儿像温顺的绵羊……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总之,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 两者是相互依存的,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 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 如果不重视生成, 那么预设必然僵化, 缺乏生命活力。

篇4:一课三备教学反思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

Unit 2 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hem all

八年级上册M6以保护濒危动物为话题,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濒危动物,特别是大熊猫的现状及保护措施。第二单元的课文着重介绍了我国大熊猫的生存现状以及政府组织和其他组织如WWF保护大熊猫采取的行动,号召人们多多关爱地球上的濒危动物,保护环境。本单元着重训练学生归纳段落主旨的能力,同时学习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目的状语的用法,并且增强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M6U2为读写课,在课堂上我以训练学生读写的能力为课堂导引的方向,通过“读前拓展、问题导读、读后归纳、趣味读写”等多样的、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的引导,通过教材和网络资源的整合,把知识融入到活动中,使学生在看中学,在读中学,在问中学,在写中学,真正做到“阅快乐,悦长大。”。

一、课前准备

1、学生交流、互相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大熊猫的资料。

2、根据老师展示的课件内容,齐读单词。

【百度搜索】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搜索有关资料,教师提供下列网站作参考: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http://baike.baidu.com/view/1317745.htm

WWF (China) http://www.wwfchina.org/

WWF (Global) http://wwf.panda.org/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http://www.cwca.org.cn/index.htm

野生动物网 http://www.cnwildlife.com/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制成PPT,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与分享。这样效果可能会更生动。

二、复习铺垫、激活已知(Revision)

Why are many animals in danger? Because people kill animals to…

三、设疑激趣、导入新课(Lead in)

1、a picture about volunteers of WWF

2、free talk: pandas

3、More about pandas:true or false

(1)Scientists think the panda is from the cat family.

(2)Research shows that baby pandas start to eat bamboo when they are 1 year old.

(3)Pandas like eating apples and drinking water.

(4)Pandas can eat for 14 hours a day.

(5)Mother pandas usually feed one baby panda even when there are two.

(6)Pandas produce babies once a year.

(7)The Chinese Government gives pandas to many other countries as presents

四、品味文章(Reading)

【任务一】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 match the headings with the paragraphs. (匹配每个段落与标题)

Paragraph 1 A. Help for pandas

Paragraph 2 B. Pandas help other animals

Paragraph 3 C. The pandas home

Paragraph 4 D. An animal in danger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学生,并指引学生找出每个段落的中心句, 进行学法指导(Learning to learn)。

T:Where to get the topic sentence?

S:Sometimes it is the first or last sentence.

【任務二】Read again & answer the questions. (再一次阅读文章,找出课文的细节内容)。

1、Read paragraph 1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animal is in danger ?

(2). Why are the scientists doing to help the pandas?

2、Read paragraph 1,2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How is the pandas situation ?

Living situation : Pandas live in .

food situation : The bamboo forests are ,so pandas are .

baby situation: Pandas do not have ,and baby pandas often .

(2)How will the panda improve the pandas situation?

Living situation : Our government is

Food situation:There will be to feed panda Baby situation: Pandas born in the zoo

3、Read paragraph 4 and check the true sentence

(1).The panda is the symbol for 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2). The panda is the symbol of all animals in danger everywhere.

(3)The WWF is working hard to save tigers, elephants and any other animals in danger.

反思:在品读文章这一环节中,学生用时较多,以至于之后的写作环节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也体现了学生对于课文的不熟悉,可以让学生先熟读课文,做好预习,同时教师要精简一下内容。

【任务三】领会文章主旨

Read paragraph 3 and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 does the WWF work for ?

【任务四】由“There are still many animals in danger”, 引出成龙保护动物公益广告MV,再次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引导学生用不定式设计保护动物的口号。

1、It is wrong _____.

2、Its a good way to make bigger nature parks ______.

3、We should work hard ______ .

4、_______ is to love ourselves.

5、The animal has less and less place _________ .

反思:动词不定式的练习在这里不够充分,在练习的时候可以进行适度的扩展,让学生来自己设计口号,加深对动词不定式的理解,学生如果讨论,效果可能会更好。

五、趣味写作(writing)

步骤一: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串成一篇关于panda的小短文(课文的中心内容),让

T:When we write, we can think about these below.

1、What is the animal written about in the U2?

2、Where does it live?

3、What does it feed on?

4、show how serious the situation is

5、what we can do to save the animal

步骤二:老师出示任务

Write about an animal in danger

反思:由于之前设计的内容偏多,到这一环节时课堂写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提前把作文写好,然后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后在课堂上进行完善和修改,借阅时间,提高课堂利用率。

六、情感升华(Emotional sublimation)

Enjoy a poem

七、课堂总结(Sum-up)

反思:教师的板书不够明确,对于本节课的内容没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总结。

八、知识拓展 (Extension/ Homework)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制作主题为“保护动物”的poster.

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收获颇多。

首先就是对各种网络资源以及视频、图片的使用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它们既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法宝,又是丰富课堂容量、拓展学生知识储备的一个好方法。比如我在进行free talk 环节之前先给学生展示了熊猫生活习性的图片:在熊猫很小的时候进行人工喂奶;熊猫妈妈怀里只抱著一个熊猫宝宝;把熊猫和熊的图片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这些图片给予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1.When the pandas are young, they need milk.2.The mother panda only feed on one baby even there are two.3.Pandas look like bears.我惊喜的发现学生具有一双聪慧的眼睛,只要我们给的足够多,他们就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再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果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确认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很容易造成目标多,而完成度低的状况。在本次的课堂教学中,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篇5:《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的韧性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我上课时紧紧围绕课文的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展开教学,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较难体会,因此我采用了“从文本自身入手,紧扣关键语句设计回环再现的朗读来突破这一教学重点。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词句,学生很快地找到了。我又让他们细细品读,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夹竹桃的坚强,花期长,从“一直……一直……无不奉陪”中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教学到这里,学生对夹竹桃的韧性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我认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到作者对夹竹桃可贵韧性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于是,我便抓住关键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设计了回环朗读,让文本不断地再现,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一起去感受。

(1)、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春、夏、秋三季默默开放的情景,体会它的韧性。

(2)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的情景。

(3)通过朗读体会夹竹桃从春到秋,无不奉陪的情景,深入体会韧性。

篇6:夹竹桃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

紧接着出示合作探究的话题:夹竹桃的韧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月光下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学法指导,自学课文2、3、4、5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静下心与文本对话。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在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基础上,还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种韧性,如从“一声不响”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从“无日不”感受夹竹桃的顽强不屈,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始终如一等等,这应该得益于课堂上的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探究月光下夹竹桃引起作者幻想一段时,由于给了学生充裕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在迁移应用环节,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我幻想它是……”。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读写练笔,也为月光下的夹竹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也同季老一同爱上了夹竹桃。

最后话锋一转,适时进行拓展,出示季羡林的生平,师配乐朗读,学生顿时感悟到:写夹竹桃其实就是写季羡林的,正所谓花品如人品,人品亦即花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节课没能从编者意图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夹竹桃教学反思2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以一条线索贯穿整篇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夹竹桃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学生找到花色奇妙有趣,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参差迷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以第5自然段作为重点,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5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对比衬托作用。

最后通过资料季羡林先生的生平,让学生感受到季羡林身上具有夹竹桃般的精神,默默无闻,坚持不懈。加深了对季羡林先生所要表达的夹竹桃的形象美与精神美的理解与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但上完课后感觉课堂上设计的内容过多,有点面面俱到。学生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其实可以从最后一个自然段入手直接讲解第5自然段,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可贵,接着讲第四自然段,最后简略处理第2和3自然段,至于第6自然段可以放到第二课时去处理,我想这样课堂上就不会显得匆忙,会将重难点砸实。

篇7:夹竹桃教学反思

对夹竹桃韧性的描述和赞美以及作者在月光下的幻想,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本堂课(第一课时)的设计始终以《课程标准》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构成和发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等基本理念为依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真实地触摸文本,紧扣文中关键字、词、句,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使学生获得充实的收获,那就是在得到语言文化的熏陶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完了这节课,我觉得有这样几点较为成功之处:

1、由整体入手,整体感知,明确学习重点,

语文的学习是以课文文本为载体,学生经过多种途径进行感知、领悟和运用来完成的。文本的呈现本身具有完整性。但很多时候,有的教师为了直接进入主题,跳过文章的开头;有的教师甚至为了出其不意,全然不顾课文内在的文路,把课文完全支解开来,从而破坏了文本的整体性。殊不知这样一来,不仅仅不利于学生对于文本主旨的把握,并且对于学生的今后的写作带来了必须的隐患。

所以在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让学生说说夹竹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从而找出课文的第一、第六自然段,读读,说说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领下,很快就发现,作者留恋、喜爱夹竹桃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夹竹桃具有可贵的韧性;(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无限的幻想。这样,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思路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2、以读书为本,紧扣关键字,突破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课堂上,始终紧扣文本,让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自主研读,并以此为突破口,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

如在教学夹竹桃“韧性”这一重点段时,首先紧扣“韧性”一词,让学生默读,圈划出有关词句,还能够在旁边写写自我的体会。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紧扣句中的两个“又”、“悄悄地一声不响”、“无……不…”、“无不”等关键词展开思考,帮忙学生更好地体会夹竹桃的韧性。经过这种环环相扣,逐层推进的方法,再加上情感朗读,进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这一韧性”“显得十分可贵”。

3、了解一种写作手法,加深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课文的学习中,我们除了要感知课文资料,还需要了解作者的写法,进而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在讲述第三段时,主要让学生与第四段描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中第三自然段中写作者家中的花应有尽有,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只是对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起比较的作用,加深对“韧性”的认识。

4、获得一次人文关怀,升华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进取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料,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学完“韧性”,让学生联系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来谈,懂得“花似人生”,懂得季羡林先生也正像那坚韧的夹竹桃一样,懂得我们也要具有这种“韧性”,让这种“韧性”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不足之处:

1、六年级学生的课堂有些冷,课堂上对学生的启发、鼓励还不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还显得比较稚嫩,不够老练、自然。

2、在比较学完三、四自然段后,按教学预设,应当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采用比较、反衬的手法,衬托出夹竹桃的韧性,所以设计了一个说话练习:尽管,然而。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能说到位(这在试讲时是没有发生的),我没能及时引导学生再回顾课文,致使这个环节匆匆而过,训练没有扎实和到位,比较遗憾。

3、因为是公开课的原因,课堂上必须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所以在设计上没能放开手脚,提出比较具有思考价值的大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交流,课堂上亦步亦趋,“牵”的痕迹比较重。

篇8:《夹竹桃》一课教学案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用“无……不……”、“无不”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理解夹竹桃最值得作者留恋和回忆的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 通过文本提供的具体语言材料, 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的韧性可贵, 启发想象, 体会月下幻想之妙, 感受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 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运用对比阅读的方法品悟对比衬托的表达效果; 品读幻想之妙, 揣摩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材料, 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感受学界泰斗季老的人格魅力。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引导学生抓住语言表现力强, 抒发作者强烈感情的重点词句, 以此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表象看语言本质, 受到情感感染, 习得语文技能。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把课本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使课堂上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使言语间渗透强烈的人文精神, 达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自然结合、和谐统一。 而且通过读写训练, 可以达到以谈促写、以写促读, 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 揭示课题: 同学们,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9— ——“夹竹桃” (指板书) 。

2.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夹竹桃虽然不是———名贵的花, 也不是———最美丽的花, 但是对于作者季羡林先生来说, 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为什么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夹竹桃奇妙有趣的花色, 感受到了季先生对夹竹桃的这份爱。然而仅仅是因为这外在的花色吗? 季先生自己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这样的韧性, 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

二、对比深究

1.提到 “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出示第四自然段)

在会读书的人眼里, 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 静心读读文章第四自然段, 用心品味, 你是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的? 把它们圈画出来, 可以用一两个词在旁边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交流:你从哪些字词中读出夹竹桃的韧性?

预设板块一:

【句子一 】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 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1) ▲“悄悄地一声不响”:默默无闻, 不引人注意。 这两个词语用在一起重复啰唆吗?

▲“悄悄地一声不响”干什么?你读出了什么? (生生不息, 生命力旺盛, 从不间断)

▲一嘟噜知道有多少吗? (一簇、一团、一片) 谁来读, 还不够。 这是北方的口语, 季先生用了一个嘟噜让我们感到有趣传神, 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师。

(2) (引导学生抓住“又……又……”悟出夹竹桃花期持久的特点。

(3) 夹竹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生生不息, 却又默默无闻。这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 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这种韧性吗? 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好这句话。 生齐读。

预设板块二:

【句子二】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暴雨里, 在深秋的清冷里,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1) 吐艳就是指什么? (开花) , 无日不迎风吐艳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两个否定词, 用在一起称之为 (双重否定) 表示 (肯定) , 作者要强调夹竹桃是每一天、每时每刻都迎风吐艳。 谁来读好这个短语。

(2) 日日迎风吐艳, 那是多少日呀?夹竹桃又是怎样开花的?

两百多个日子就是这样———悄悄地一声不响, 一朵花败了, 又开出一朵, 一嘟噜花黄了, 又长出一嘟噜。 拥有一双慧眼的你们是否还读出了新的感悟? “无日不迎风吐艳”也透着夹竹桃的这份坚持呀! 让我们读好这个短语。

(3) 不就是这样的开花?何谈韧性? (这样的坚持不懈的开花就是韧性, 但韧性仅仅表现在此吗? )

▲ (学生结合“又……又”“看不出……也看不出”“迎”体会夹竹桃无论气候怎么变, 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夹竹桃每日都这样开放。 )

(4) (迎着和煦的春风, 顶着夏日的暴雨, 耐着深秋的清冷) 坚持不懈地开, 顽强不屈地开, 始终如一地开, 顺境之中不张扬, 逆境之中不妥协, 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让我们读出这词语中包含的这份韧性。 指名读, 齐读。

小结学法:阅读就要从关键词语入手, 瞻前顾后, 品出词语的内在意思。

预设板块三:

【句子三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1) 你还从哪个关键词语体会到了夹竹桃的韧性?

预设:什么叫“奉陪”? “无不奉陪”就是都奉陪,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 可见奉陪的时间长, “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可见奉陪的花多。 能这样坚持就是韧性———读好这份坚持。

(2) 夹竹桃陪伴了哪些花呢?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其他人一起数数有多少种? 院子里的花还给你什么感觉? (争奇斗艳、热闹非凡、美不胜收)

(3) 让我们勾连上下文, 再读读这段文字。 你对“无不奉陪”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

引读:春天, 院子里花团锦簇, 而在大门内, 夹竹桃却在那里……

夏天院子满园生辉……夹竹桃却在那里……

秋天院子里玉簪花、菊花迎风怒放…… 夹竹桃却在那里……

一年三季, 花开花落, 万紫千红, 而夹竹桃从……

面对这满园争艳的百花, 夹竹桃是怎样奉陪的? (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 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 无日不迎风吐艳) 透过这“无不奉陪”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甘做陪衬、不张扬、不炫耀、不攀比……)

(4) 这份默默的, 不张扬的坚持多么的难能可贵呀! 让我们读好这句话。

3.总结韧性

(1) 课文明明是要写夹竹桃, 可第三自然段写了这么多花, 却只字不提夹竹桃, 这是为什么? (板书对比衬托显韧性)

(2) 写院子里一年三季花开花落, 只是为了衬托了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这份始终如一的坚持;写院子里的争奇斗艳, 热闹非凡, 只是为了衬托夹竹桃“无不奉陪”这份不张扬的沉静的坚持。 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3) 在与百花的对比中季先生不禁感叹———这一点的韧性, 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 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是一句反问句, 谁能改成陈述句)

(4) 透过这样的双重否定, 这样的反问你读出季先生怎样的情感呀? (喜爱、赞赏、钦佩) 让我们也来赞一赞夹竹桃吧, 读出赞美和钦佩之情。

(5) 就是这样的韧性, 让季羡林先生爱上了夹竹桃。

三、读写训练

1.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 月光下的夹竹桃也让季羡林先生留恋着。

2.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读读文章第五自然段。

(1) 花香浓 (引导学生关注“毫不含糊”, “浓浓烈烈”“袭”, 感受夹竹桃的香。 )

(2) 花影美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叶影错落有致, 才别有情趣;花影模糊难辨, 更引人遐想)

“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袭人”的夹竹桃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 让我们欣赏一番 (出示画面) 。

3.教师独白:

(1) 配乐创设情境:请闭上眼睛想象, 你现在就站在皎洁的月光下, 眼前是一片又一片夹竹桃的影子, 掠过的丝丝轻风, 使得这带点神秘的影子微微地晃动, 还不时送来, 在浓密枝叶间流淌的阵阵花香。 迷人的月色, 婆娑的树影, 迷离的花影, 浓浓的花香, 阵阵的清风, 真是一个奇特美妙的世界啊。

⑵此时, 你有什么感受? (我完全被陶醉了, 如痴如醉, 花香令人陶醉, 自己也变成夹竹桃了, 亲眼看一看月光下的夹竹桃……)

自读作者产生的幻想吧, 并选择你感觉最妙的一个幻想美美地读给同桌听听。 (板书生幻想)

4.引导比较, 体会写具体:

(1) 作者由夹竹桃的叶影、花影想到些什么? (地图, 荇藻、墨竹)

(2) 比一比:如果这样写自己的幻想, 那么你觉得怎样? 读一读, 比一比。

我想它是地图, 它居然就是地图了。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 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3) 指名说。 (不具体, 不生动, 让人感觉不到有趣, 奇妙)

(4) 对比交流:书上的描写好在哪里? (不仅有概括讲述, 更有具体的描写, 让人身临其境;不仅有静态地讲述, 更有动态地描绘, 把景写活了。 )

5.是呀, 写一种景物时, 不仅要真实细致地描写自己看到的、闻到的、触摸到的事实, 而且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神奇的幻想) , 把想到的写具体。

季先生用深厚的语言功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美妙的月下花影图。 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一读。

6. 学语文,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字写了什么, 还要学会运用, 下面展开你的幻想, 写一写———出示 (我幻想它是……) 。

学生练笔。

交流、评价。

小结:是啊, 多么奇妙的叶影花影呀, 所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这样写道: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我爱上了夹竹桃。

刚才我们一起走近了夹竹桃, 走近了季羡林。 喜欢夹竹桃吗? 喜欢季羡林吗? 想说点什么吗? 可以对夹竹桃说, 可以对季羡林爷爷说, 也可以对自己说。 拿起笔写下你的内心独白吧, 学生写感受、交流。

四、总结

夹竹桃平凡, 却有顽强而持久的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 毫不张扬, 却始终如一, 却持之以恒, 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 这也就是我们眼中的季羡林。 他爱上院子里的夹竹桃, 也让我们爱上了像夹竹桃一样的他。

篇9:“周长是多少”一课的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积累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在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结合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本课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应突出“经历———体验———迁移”三个环节。

一、经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过程实质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基于这种思考,本课的活动设计,不仅让学生直观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操作、测量的过程中,有效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二、体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过程性知识,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化了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既有日常生活经验,还有在数学课中获得的经验。它的获得依赖于多种数学活动,如观察、理解、提问、建模、论证等,经历后才有体验。

三、迁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活动中,教师要有效地调控活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的思考。

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也是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如在“拼一拼、量一量”这两个活动中,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测量图形的周长,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倾听同伴的想法,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

篇10:夹竹桃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最终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很快能提炼出,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是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幻想,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经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经过朗读表达了自我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一样”,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异常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异常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向到秋天,从迎春花一向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双重否定句的讲解,并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造句,学生经过朗读理解了课文经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

强烈。另外,一段想象说话的练写更能让孩子们在写话中感受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比较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请学生和我一齐朗读,然后让他们找词语来形容作者家的小院,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比较衬托作用。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我放手让孩子们去自学这一部分,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有着很强的自学本事,所以学起来不是那么吃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1、第二部分,在教学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大的这一环节,由于解读文本还不到位,处理的太碎,导致耽误的时间太长,而并没有多少实效性。

2、想象说话,出示三句,训练量太大,一些教师给我提议,能够都出示,但让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在交流时,把几中情景串到一齐,这样显得完整而有效果,又不会使孩子负担重,耽误时间。

3、句式练习破坏了原本朗读感悟的环境。

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无不”句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是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我就把它放在学文中练习,让学生也学着书上的句式说一句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子。结果,学生遇到了困难,几乎没有人举手,这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花了不少时间才让课继续下去,继续品读文章。这时,就感到刚才的练习和学文的情景是多么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本学习课文的感觉。如能把句式练习放在课的后面,单独进行训练,整堂课的感觉会更好,不会觉得有点支离破碎。

4、自学要求中,问题设计的太多,有些教师说当时课件一出示就感觉自学的量很大,有些问题能够进行整合,确实是这样的,一整合会显得课堂更简便些。

篇11:夹竹桃教学反思

执教这课时,我先抓住文章中的中心句,也就是能证明作者喜爱夹竹桃原因的句子,紧扣“韧性”、“幻想”两个词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精读对话,课堂上学生能在我的循循善诱下经过用心读,仔细揣摩,说出自我的感悟,如夹竹桃的默默无闻、坚持不懈、不怕困难等品质,从而对韧性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在幻想这部分教学中,我设计了听音乐范读课文,试图把学生也带入到那种美妙的幻想境界中,大部分学生能在美的音乐中展开自我丰富的想象,有的说:“月光下夹竹桃的影子,这一丛好似百货楼,那一丛好似大超市,恰巧有一群蚂蚁爬过,那是来来往往的行人”;还有的说:“月光下的夹竹桃,叶影参差,随着一阵微风吹过好似波澜壮阔的海面,恰巧有一只飞蛾经过,那是苍鹰在展翅飞翔”。同学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在想象中月光下夹竹桃的美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最终我又把夹竹桃让作者喜爱的原因作了补充,做到了资料的整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不足之处:

1、课后题落实不到位,如果前面的导入进行精简压缩,就能巧妙的把课后题处理了。

篇12:夹竹桃的教学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抓住了课文四字短语特多的特点,让学生找出来,为了理解课文表达准确、精练、而又结构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的特点,我让学生直接去读它,悟它,还让学生学会将它译成散文句式,对比着读,从而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感来体会到这种语言形式的妙处。同时,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对夹竹桃的韧性的赞美这一显得非常可贵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让学生朗读、谈感受、说体会,结果学生谈得面面俱到,过于细化,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上一篇:北京注册税务师《财务与会计》考试试卷下一篇:公司客服人员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