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竹桃》教案-012

2024-04-27

《夹竹桃》教案-012(精选9篇)

篇1:《夹竹桃》教案-012

《芦花荡》教案6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补充资料 1.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913年4月6日出生。1937年冬投身革命,主要从事革命文化工作。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反映白洋淀人民英勇艰苦的对敌斗争生活的,赞颂他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主要作品有:《荷花淀》、《芦花淀》、《嘱咐》等,后来都收在《白洋淀往事》,这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作品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称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被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写作背景:白洋淀位于冀中平原,共有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达四十多万亩,淀中水道纵横,共的三千余道。孙犁长期在白洋淀生活,收集了一批抗日故事,这位老英雄的故事即是其中之一。孙犁以白洋淀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的优美故事,如《荷花淀》等。预习提纲

一.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疟子()

寒噤()吆喝()蹿()

仄歪()飒飒()泅着()

转弯抹角()张皇失措()二.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三.梳理文章思路。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一天夜里

地点:芦苇塘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还血债。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注意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的把握。)学生互相点评,注意复述中的问题。复述:《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枝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有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子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子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子复仇,第二天,他单身智斗敌人,一个个地收拾了他们,为女孩子报了仇。

3.再读课文,组织讨论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主要人物。(为情节展开作铺垫)第二部分:(9-54)叙述老头子护送两女孩回苇塘途中的事。(开端、发展)一层:写老头子载了两个女孩回苇塘找队伍。二层:写大女孩在冲破敌人封锁线时负了伤。

三层:老头子为没能完成护送任务而内疚,发誓要为女孩报仇。第三部分:(55-末尾)叙述老头子智斗日本鬼子的经过。(高潮、结局)

[教学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传奇色彩;学会复述课文情节;

2、细心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自己的描写能力;

3、懂得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教学重点]

重点:体味这个老头子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学会概括性复述课文情节;

难点:注意揣摩景物描写。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思考并明确下列问题: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画出来分析 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例如:外貌描写:“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枝竹篙。”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语言描写:“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不怕,小火轮上的探照灯,它照不见我们。”“不怕,他打不着我们!”“我没脸见人。”“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 心理描写:“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动作描写:集中表现在那一场英雄行为中,他捉弄鬼子,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的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A、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但他却像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B、他说“你什么也靠给我”,这是他的豪言壮语,可见,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

C、“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勇敢悠闲,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体会老头形象的现实意义。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老当益壮。他没有姓名,他是千千万万普通而又伟大的中国人民的代表,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

2、体味下列景物描写的句子。(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①他“只穿一条兰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②“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③“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④“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⑤“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⑥“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问题探究

1.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2.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这里有一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人物描写写法探究: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1)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的监视封锁非常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非常干瘦,而且不带一枝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是那么悠闲自得,.异常自信;业绩,是使敌人的封锁全然落空,保证了苇塘里的队伍得到充足的给养。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

(2)课文着重写一场“英雄的行为”,更有点传奇色彩。作者主要用两个方法加以渲染? A、先是用女孩的怀疑来反衬:第48—50段对话描写,老头子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后来又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他是胸有成竹的,女孩却一再表示怀疑,先是没有答话,以为老头子不过发发狠,说说罢了,再用小女孩的话表怀疑:“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写怀疑有衬托作用,显出了老头子英雄行为之奇。

B、再是在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让读者回味其所以然,使传奇色彩显得更为浓郁:

老英雄是设好圈套让鬼子往里钻。他事先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又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作者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头子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只顾剥着莲蓬吃,也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里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也不写老头子的船为什么这样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桩子上有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感觉这场英雄行为富有传奇色彩。一个干瘦的老头,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真可以说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拓展延伸

讨论: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篇2:《夹竹桃》教案-012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感悟夹竹桃花期之长以及花影之趣,从而深入感受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堂课,莫老师已经带我们到季老家认识夹竹桃,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

1、出示填空:这种花对不是_____的花,也不是_______的花,但对于季老来说,它却是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读、齐读

有人称季老是“夹竹桃知己,季老已经爱上了夹竹桃,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吗?

课文中有现存答案,你能告诉大家吗?

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过渡:这堂课我们将带着发现的眼睛,去观赏这种普通的花,去学习他可贵的韧性和由它带给我们的幻想。

二、品读课文

(一)掘其韧性之坚

1、讲到韧性你知道它的意思吗?它有两个意思

(1)、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破裂的性质。

(2)、指顽强持久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

季老爱夹竹桃的韧性你觉得应该选择哪一个意思。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

2、品味“韧性”。

轻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体现出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反复地读上几遍,并在书上空白处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自学体会

4、交流。

预设:

【句子一】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①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悄悄地、一声不响”悟出夹竹桃的默默无闻,毫不张扬的品性。

“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悟出夹竹桃连续不断地开放,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②指导朗读。

近乎北方方言化的描述,读起来琅琅上口,谁能把它读好。

【句子二】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你找到一句很好的,老师也非常喜欢这一句,说一下你的体会。

(a不管外界气候怎么变化,始终都改变不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本性。

b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②老师喜欢这句还有二个原因你知道吗?

(1) 三个“在”采用了排比的手法。

(2) 无……不,采用了双重否定的形式,作者想更加肯定地告诉我们,夹竹桃时时迎风吐艳。

③指导朗读。

【句子三】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

无不奉陪。

① 读着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香期长。(夹竹桃个个都奉陪)

② 知道吗?这是又是一个双重否定句,“无不”奉陪,没有不,表示个个都奉陪。

小结:多好的夹竹桃啊,它像院子的主人一般,最灿烂的微笑,迎接并陪同着各个时节的花仙子,又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向观赏它的人们展示着自己的英姿,难怪作者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这一点韧性……”

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示对夹竹桃的敬佩。齐读。出示相关内容。

5、探讨百花,提示对比手法。

夹竹桃真好。你看它,红的像火,白的像雪,一年三季,从春到秋,无日不迎风吐艳,作者爱上了夹竹桃。再看一墙之隔的院内,又是另一番世界,轻声读一读,第三小节,你最想用哪个词形容作者家的院落?为什么?

(花团锦簇 争奇斗艳 美不胜收)

真美啊,真想去看一看,可是在这二百多字的生动描述中,涉及到十四种花,偏偏却没有支言片语写到夹竹桃,这么多的笔墨在这里是不是多余了?你怎么看。

(这些花都有时令性,它们的出现正是为了衬托出夹竹桃具有的韧性。)

说得真好,正是因为这样的韧性,作者才爱上了夹竹桃。

过渡: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不单单于此。还在于(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二、品味幻象之美

1、白天的夹竹桃默默地绽放,月光下的夹竹桃又带给作者几分神秘与幻想。这究竟是怎么一会事?让我们来看一看课文的第五小节。

(1)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缘何能引起作者那么一幕幕离奇的幻想?

(花朵模糊,香气浓郁,加上夹竹桃的投在墙上的显得叶影参差,花影迷离,产生一种虚幻的感受,于是产生了许多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引起了作者无限幻想,你最喜欢那一次幻想,请你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名读一读。说一说你的感受。

读了作者给我们描绘的幻想世界,你最想说什么?

(太美了。作者的想象力丰富,意境真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富有情趣。)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真好,看看我们的想象功力如何。

从中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继续往下想吧:

(a)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你 ,这一堆是 ,那一堆是 ,中间空白的地方就是 ,碰巧有几只小虫爬过,就像是 。

(b)我幻想它是 ,我的眼前就真的出现 ,夜蛾飞过, 。

(c)我幻想它是 ,我就真的看到 。

(5)多么奇妙啊,所以作者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6)齐读。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篇3:夹竹桃教案

谢馨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无……不……”和“……无不……”造句。2.了解课文怎样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特点的。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教学重点

品读3-5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韧性,品味月光下夹竹桃引发的幻想。教学难点

学习动静结合的写法,将事物写具体。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夹竹桃》,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我们用朗读来回忆一下。3.谁来说一说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4.为什么夹竹桃是作者最留恋、最喜欢的花呢?文中那句话告诉我们答案?(指名读)

5.这句话在文章的那个位置?

6.在文章的开头,作者留下了疑问。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解答了疑问。这一问一答、一头一尾,在文章结构上属于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7.到底是怎样的韧性,为什么引起作者这么多的幻想呢?我们一起走入文中看一看。

二、品味韧性

1.什么是韧性?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

2.夹竹桃具有什么韧性呢?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我们一起来看第四自然段,默读,圈出表示夹竹桃韧性的句子。4.哪个同学给我们分享?

A.“在一墙之隔……又开出一嘟噜。”(1)你关注到这句话中的哪些词?

(2)夹竹桃一朵花败了,它放弃了吗?一嘟噜花黄了,它气馁了吗?你怎么看出?(读句子)是啊,两个“又”字,写出了夹竹桃一直在开花。你们觉得夹竹桃生命力怎么样?生命力旺盛,就是它的韧性。B.“在和煦的春风里……无日不迎风吐艳。”

(1)夹竹桃在哪些日子里迎风吐艳?作者在这里连用了“在……”这是什么句式?(排比)作者用排比句强调了夹竹桃不论在什么天气里,都(迎风吐艳),这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2)这是一个特殊的句式,是什么句式?你能不能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3)你认为哪种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双重否定句表示的是肯定的意思,起到的是强调的作用,语气更加强烈。它强调了什么?(每日都迎风吐艳)(4)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读好双重否定句,读好排比句。

(5)除了它,文中还有一句双重否定句,是哪句?齐读。这句话肯定了什么?(6)我们刚才学习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现在我们来用一用。谁来填一填?这两个词可以用在不同的句子当中。同一个句子也可以用这两个词来填。谁来?很棒,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用这两个词来进行巩固练习。

(7)夹竹桃奉陪了哪些花?哪个自然段写了其他花?齐读第三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者在描写小院花时,用了很多四字词语,一起来找一找。(指名答)2.这些词语写出了花的什么?(花多、颜色美)

3.院子里的花开得这么美,院子里的夹竹桃在干嘛?用书上的一个词。(奉陪)4.夹竹桃奉陪了哪些花?(指名分别朗读句子)

5.一年三季花开花落,只有夹竹桃一直在开花。所以它的花期怎么样?(花期长)花期长就是它的韧性。

6.夹竹桃不仅花期长,它在陪伴这些花的时候,是怎样陪伴的?(悄悄地、一声不响)

7.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词?是不是意思重复?(突出夹竹桃默默无闻、不张扬的韧性)是的,默默无闻就是夹竹桃的韧性。

8.谁能用这个句子来说说作者写其他花的原因?(通过

对比,突出夹竹桃

的品质。)齐读这句话。

9.夹竹桃不仅花期长,还不张扬。难怪作者会说——(齐读最后一句)

四、品读第五段

1、夹竹桃的韧性令我们钦佩不已,可作者还说夹竹桃的妙处不止于此。在结构上,这是一个什么句?接下来,他又要写什么呢?(月光下的夹竹桃)2.听录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A.你看到了它美丽的样子。什么样子这么美?(花影迷离,叶影参差)写出了月光下的夹竹桃花影之美。

B.不仅看到了,还闻到了浓烈的清香。哪些词写的是浓烈?(浓浓烈烈、袭)为什么“袭”也能让你感觉到香味之浓呢?袭写出了香味扑面而来,从侧面写出了夹竹桃的香气之浓。

3.是啊,夹竹桃叶影参差,花影迷离,香气浓烈,怎能不让作者产生无穷的幻想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产生了哪些幻想?齐读。4.作者把夹竹桃幻想成什么呢?

5.地图是静止的东西,可作者却把它写活了。哪个地方让你们觉得它是活动的? 6.作者又是怎么把墨竹和荇藻写活的呢?

7.这些句子都巧妙的运用了动词,让这些幻想变得灵动,巧妙无穷。这种写法叫做“动静结合”希望同学们在以后也用上这样的写法。

8.如果你看到月光下的夹竹桃,会不会也引起你许多幻想?跟你的同桌说一说。9.同学们的幻想真奇妙,无奇不有,无所不想。那同学们能不能运用作者的方法,加上动态描写,让你的句子更生动?在练习本上写一写。10.交流。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品味了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还品味了月光下的夹竹桃。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找一找季羡林先生的其它散文,细细品味。下课。

板书: 夹竹桃

韧性

篇4:夹竹桃教案

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 杜海芹 邮政编码:224633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的节选。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选择了既不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目标预设】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作者所产生的幻想。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夹竹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进而感受大师的淡定、谦和、求真的品格 【设计理念】:

作为高年级学生,更多要注重对语段的感悟,而不是去肢解课文中的句子、段落,回到一个个词。在课堂中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指导读书的方法,培养阅读的能力。所以在课堂中我不会过多地讲解,而是把更多体会、理解的空间让给学生。因为只有学生自己从书中读出感受,读出收获,哪怕是一点,这样的读书才能说是真正有效的。要不然就是念字,而不是真正的自主读书。【设计思路】

《夹竹桃》一课人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夹竹桃的妙处,理解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在读中想象夹竹桃花开的经过,想象夹竹桃月影下的迷离多姿,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夹竹桃》的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夹竹桃的视频,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在感观上认识夹竹桃,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夹竹桃》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使学生在具体观察中感受到夹竹桃的美丽可爱。【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美丽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竹;花像桃花,板:桃)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夹)强调“夹”的读音是“jiā”

2、交流课前查阅的夹竹桃的资料。

3、我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为这美丽而高雅的夹竹桃写下了这篇美文。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夹竹桃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l)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2)划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

榆叶梅 熏透 凄清 荇藻 飞蛾 微风乍起

(2)指读、正音后齐读。(3)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名读课文、正音。“参差”——“cen ci”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语:掌握了生字词,学习课文就更没问题了。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季羡林老爷爷心中,夹竹桃是怎样的花?

预设:奇妙的花、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有韧性的花、引人幻想的花等等。

2、问:季羡林老爷爷对夹竹桃的感情怎样?(出示第一段。)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3、为什么夹竹桃对季先生来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文中有一句话简练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它找出来。(出示第六段)

“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1)问:季先生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有哪两个呢?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可贵韧性

引起幻想)

4、通过预习,你知道“韧性”是什么意思吗?(物体结实、一种精神品质)请看大屏幕上的这两个小节,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都是抒情,这在写法上叫做首尾呼应。)

四、精读第四小节。

师:作者喜爱夹竹桃的韧性,写它有韧性的是在第几自然段?(第4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第四小节,画出写夹竹桃的相关语句,想想你是通过哪些字词感受到夹竹桃的哪些韧性的?边读边做旁批。

【学生自读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之后集体交流。】

2、学生交流预设:

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投影显示](①从两个“又”感受到夹竹桃的持之以恒、生生不息、生命力顽强。②从“悄悄地一声不响”,默默无闻的韧性。它默默无闻,却又生生不息。这难道不是一种可贵的韧性吗?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吗?(指名读,齐读)【指导朗读:一声不响,缓慢;又开出、又长出要重读。】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①看出它长得旺盛。

教师讲解:吐艳,换一个同义词:盛开、绽放。无日不迎风吐艳就是每天都绽放。作者为什么不写“每天都绽放”呢?(感受双重否定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同学们,想一下,在和煦的春风里,许多花(用词语描述)——(竞相开放、争奇斗艳),而夹竹桃——指名说,看不出有什么,也看不出有什么,无日不迎风吐艳;在盛夏的暴雨里, 许多花——(东倒西歪、枝折花落)而夹竹桃——;在深秋的清冷里,许多花——(纷纷凋谢、枯黄了),而夹竹桃——

②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从“无不奉陪”我感受到夹竹桃的韧性。(“无不奉陪”就是没有不陪伴,全都相陪。)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也能说明它“无不奉陪”?(一直)

两个“一直”,令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这难道不是可贵的韧性吗?

指导朗读,读出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③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院子里的那些话是哪些花呢?

学生交流(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季先生院子里的花可真多呀!真是——应有尽有。

1、季先生小院的花不仅多,还很美呢!播放图片。

能用书中的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这种美吗?(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

4、同学们,季先生小院里的花这么多,这么美,看得我们都眼花缭乱了。可是,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自问,学生回答:课文题为“夹竹桃”,季先生洋洋洒洒用了200多字,一口气介绍了14种夹竹桃以外的花,这不是多余?

依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对比烘托

5.师:其实作者喜欢夹竹桃的韧性,还有另一个原因,想了解吗?

季羡林,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深造。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他不抱怨,不自弃,最终挺了过来。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大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大副校长,且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吗?

生:我读懂了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一样充满韧性。

生:季羡林先生没有在文革中倒下,是因为他有着夹竹桃般的韧性。

师: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板书(状物咏怀)以后看到写竹子、菊花、松树······你都要考虑是不是“咏物抒情、托物言志”。

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文章开头作者的情感了。齐读第一小节。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五、总结: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六、板书:

可贵韧性

(对比烘托)

19.夹竹桃

引人幻想

篇5:夹竹桃教案设计

恒涛双语实验学校

苏强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领悟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和花影迷离,培养意志,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3.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

1.理解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领悟夹竹桃的韧性可贵和花影迷离,培养意志,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引领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美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随着春天的来临,各种花就会次第开放。我们的校园也会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老师给同学们搜集了一组关于花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花有什么特点?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有一种花,可以从春天一直开到秋天,常开不败;有一个人,对这种花,情有独钟,特别喜欢。下面就让我们做客当代作家季羡林先生花园一般的小院,认识夹竹桃,了解夹竹桃,欣赏夹竹桃吧。(板书:19 夹竹桃)齐读课题:19 夹竹桃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先检查一下对生字词的识记情况。(幻灯片展示)

(学生个别读,对错音纠正,然后齐读巩固。)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第一、六自然段。

1.出示要求:作者对夹竹桃具有什么样的感情?(幻灯片展示)

2.自由读课文后回答问题。(喜爱)

3.课文哪句话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最后一自然段。)

4.这句话同时还照应了课文的哪句话?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第一自然段)

5.讨论:为什么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爱夹竹桃的什么?哪几个段落写出了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原因?(2-5自然段)

三、汇报学习课文2-5自然段。

细读2-5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段落读一读,说说你喜欢夹竹桃的什么?为什么喜欢?

[根据同学们找到的段落学习2-5自然段,教学段落的顺序可以随机应变。](一)学习第二自然段。(生:爱夹竹桃的颜色,因为它很奇妙,很有趣。)(板:颜色)

1.你为什么觉得它奇妙有趣呢?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抓住“红的像火”“白的像雪”“火和雪是不相容的”、“融洽地开在了一起”等词句体会它的奇妙、有趣。

4.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5.小结过渡:读得太好了,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对夹竹桃的喜爱,你也读出了我们大家的心声,怪不得作者这么爱夹竹桃呢,它的颜色真是有特点,可真是“红白相映妙趣浓”啊。除了颜色,你还喜欢夹竹桃的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四自然段。(生:爱夹竹桃的韧性。)(板:韧性)

1.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它的韧性?认真阅读三、四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语句,在旁边写上感受。

2.指导朗读表现夹竹桃有“韧性”的句子,要读出夹竹桃的韧性。

过渡:能够准确找到并理解有关的语句,这是聪明和智慧;如果能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则是能力和艺术。

(1)个人赛读。

(2)男女生轮读。

(3)师引读:

师:在和煦的春风里,女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在盛夏的暴雨里,男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在深秋的清冷里,齐: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师:就这样,一年三季,齐: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韧性”一词。

(1)什么叫“韧性?”(柔软结实不易折断。)

(2)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韧性,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同学们读文就是读人,让我们共同想想,从夹竹桃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季先生的哪些影子? 课件出示资料。学生读: 季羡林,生于1911年,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二战爆发,交通断绝,回国受阻,饱受煎熬的他仍然苦读不辍。

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得动弹,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季羡林面对人生的坎坷,不抱怨,不自弃,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见接触者”。然而,他晚上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成有韵的诗。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

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并且仍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呢?

生:我读懂了季羡林先生就像夹竹桃一样充满韧性。

季羡林先生没有在文革中倒下,就因为他和夹竹桃一样有韧性。

季羡林先生在饱受迫害的情况下仍然不忘做学问,翻译出史诗巨著《罗摩衍那》,这不正是他夹竹桃般的韧性的体现吗?

师: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板书:状物咏怀)

其实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是季羡林先生一生的写照,他虽然平凡但是他却是最值得我们留恋最值得我们回忆的人。让我们再齐读文章的这句话。

4.是啊,一朵花尚且具有这样的韧性,那么我们呢?是不是也应该具有这种韧性啊?

联系生活中的例子,说说你觉得怎么做才叫有韧性?思考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

由此你想哪些人的人生像作者一样充满韧性?(张海迪、司马迁、海伦.凯勒、霍金、孙膑、桑兰……)

5.小结:是啊,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种共同的品质,那就是——(生:韧性)正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所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这一点夹竹桃就做到了“长开不败显韧性”(PPT)。

6.引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作者爱夹竹桃,写夹竹桃,可为什么还要写院子里其它的花呢?(对比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7.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止于此呢,作者还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激情引读: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生接读)

2.理解“袭”。

(1)“袭”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到的?(生:突然的,没有防备的。根据“偷袭”、“袭击”的意思来理解的。)

评价过渡:你真会学习,能够利用熟悉的词语来理解。

(2)一个“袭”字,让你感觉到它的香味怎么样啊?

(3)小结过渡:是啊,你往那一站。那浓浓烈烈的花香便猝不及防的扑鼻而来,让你躲都来不及啊。这花香也会醉人的哦!请闭上眼睛。

3.作者把它的影子幻想成什么了?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启发想像:“你还可以幻想成什么?”幻灯片出示:

4.小结:叶影参差,花影迷离,语言如诗,意境如画,多么令人陶醉的情景啊,这真是“明月清风花共影”(PPT),让人遐想无穷!(板:花影)

5.过渡:此情此景能不让人陶醉,让人喜爱吗?所以作者由衷地说:“这样的韧性……”(生接读最后一自然段)

6.小结:这夹竹桃没有一句花言巧语,然而它那默默无语中悠然释放的高雅气质,以及它那柔韧个性,婀娜身姿,迷离花影,恰是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于不知不觉中俘获了作者的心,也俘获了我们的心,在此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一次发自内心的说一次“这样的韧性……”(接着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这就叫“花虽无语情自生”!(板:喜爱)

四、总结课文。

能够为我们带来如此享受的夹竹桃,你们喜欢吗?(生非常响亮地:喜欢)最后让我们用一首小诗来抒发一下我们内心对夹竹桃的赞美和喜爱吧。(PPT出示)

夹竹桃

红白相映妙趣浓,长开不败显韧性。

明月清风花共影,花虽无语情自生。

五、小结写法,布置作业。

写作口诀

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抓住典型,特点鲜明;运用对比,衬托个性; 虚实结合,描绘意境;照应开头,画龙点睛。

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花草,仿照课文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颜色 夹竹桃

韧性 喜爱

篇6:《夹竹桃》教案-0123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理解“凄清、荇藻”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特点的;欣赏夹竹桃的美,学习对比反衬的写法。

3、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增强审美情趣。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夹竹桃的特点的;欣赏夹竹桃的美,学习对比反衬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增强审美情趣。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激起期待

1、导言: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喜欢什么花儿吗?喜欢它什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很美丽的植物,请大家看大屏幕,仔细观察它的叶子和花,看看哪位同学能有所发现。(出示课件)

2、过渡:的确,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如果请你结合它的特征,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会给它取什么名呢?如此美丽而高雅的植物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夹竹桃)齐读题目。

3、那么,季羡林老爷爷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子的?又有些什么独到的妙处?课文《夹竹桃》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答,就让我们一齐到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嚼字品词

/ 5

1、导语:季老先生对夹竹桃也情有独钟,他笔下的夹竹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来好好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

2、出示生字及多音字。

过渡:识字习文,首先把生字掌握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课文,谁来给大家读读下面的字词。(课件出示)

(1)指名读生字词。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课堂练习多音字读音与组词:参、差。

3、积累:学生勾画重点词,课件出示四字词语,选词释义。

(1)季羡林先生真不愧是一位语言大家,本课在遣词造句上与其他课文相比四字词语应用得特别多,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什么特点?

(花色、百花争艳、花期、花香、花影)

(2)过渡:没有作者对夹竹桃独特的喜爱,我们怎么能欣赏到这么美的散文呢?让我们再一次默读,看一看在季先生眼里夹竹桃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花?探寻他爱上夹竹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段落有哪些?分别都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小组合作探究:梳理课文的脉络。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作者家中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融,奇妙有趣。第三部分(3~5自然段):描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第四部分(6自然段):点明了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

3、小结:围绕夹竹桃,作者从不同层面进行描写,从喜欢到爱,情感不断地加强与升华。因为有幻想,因为有韧性,季先生如醉如痴地爱上了夹竹桃。

四、把握重点,品悟韧性

1、过渡:请聪明的同学们思考:如果提到韧性,你想到了什么词?(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

2、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轻声朗读第4自然段,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 5

3、再读读画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件相机出示各句。(问:请用一个你自己的词语来表达体会。)(1)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甘于寂寞,甘于平凡。它的花期是如此之长,它是如此有恒心、有毅力地开放,可它却静静地在那儿“悄悄地一声不响”,面对纷争的世界,它不语,这是一份心静的坦然。)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师生共同点评后两句。(夹竹桃始终如一地开着,锲而不舍地开着,在花丛之中,它不笑傲,它不得意,它不炫耀,它默默地陪伴着那些风靡一时的春花夏草,它却开得最久最长。)

5、课件出示两个重点句子,指导学生理解。

句子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句子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1)指名读一读,小组间讨论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2)体会“无„„不„„”“无不”的作用。(两个都表示“全、都”)(3)练习改句子。

张如桦同学热爱体育,注重锻炼,每一次比赛都名列前茅。(无„„不„„)我们班夺得长跑第一名,每一个人都激动万分。(无不„„)

6、配乐朗读第4自然段。讨论交流:此时在你内心,对夹竹桃有怎样的感情?(喜爱、敬佩之情)你为什么喜爱夹竹桃?(那一点韧性)是呀,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小组内朗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读出你对它的敬佩!尝试背第4自然段。

五、由文及人,初步感知作者

/ 5

1、先听老师给大家讲段关于季先生的故事,然后讨论交流:作者写花,写的难道仅仅是花?他与花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报到,看见一位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爽快答应了,而且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那位学生回来后,老头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吃惊地认出了台上的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就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季羡林先生就是这样平凡、朴素,如果他不平凡,他不朴素,能被别人认做守门人吗?然而就是这样的平凡愈加显出他的伟大,愈加折射出他人格的魅力。一个大学校长给一位新生看行李,没有丝毫怨言,而且认认真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这又是一种多么令人敬佩的精神啊?试问当今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即使有人想做,有谁能够做到他那么平静的心态来做这件事情?恐怕没有几个人!

2、小结:季先生与夹竹桃一样,甘于寂寞,甘于平凡!这也正是季先生喜爱夹竹桃的原因所在。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它还引起了作者许多奇妙的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1、老师引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2、过渡:是什么原因让作者深深地爱上了夹竹桃呢?

3、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文结尾,让学生读一读,看看能提出什么问题来。

4、学生质疑。

二、自主学习,讨论解疑

1、细读课文的第4、5自然段,可以圈画、批注。

2、你能从哪些词句中品出夹竹桃的韧性?

3、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哪些幻想?

三、感受“幻想”之奇妙

1、合作探究:是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呢?

/ 5

(1)出示句子——“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月色、花香、叶影、花影)相机理解“袭”(花香之浓烈);“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2)指导朗读。

2、老师引导学生朗读幻想部分。同时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哪些幻想?(地图、荇藻、墨竹)(2)你喜欢哪一种幻想?能读好它吗?为什么喜欢?(3)老师引导学生展开幻想。

趁着朦胧的月色,我们来到了作者的小院,站在夹竹桃前,让学生深呼吸,你闻到花香了吗?月光下你看到的夹竹桃会是怎样的呢?学生看着屏幕展开想象。

3、进行配乐朗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见识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爱上了夹竹桃,一齐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后读一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

3、小练笔: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植物。(可以是一个片段)

篇7:小学语文《夹竹桃》教案

南京武家嘴实验学校 诸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本课生字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表达方法。

3、感受作者语言质朴典雅之美,体会夹竹桃花色奇妙、有趣,理解作者蕴含在花色中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文章首尾照应、总分总结构特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作者追求和谐的情怀。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揭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本单元的主题是“咏物抒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9课。指名读课题,提问:多音字“夹”,在这里为什么读第一声?(提醒可以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

夹竹桃叶片似竹,花朵如桃,它的外形夹杂着两种事物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夹竹桃。(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夹竹桃的资料。

3、学生读作家卡片。提问:读了作家卡片后,你对作者有了怎样的了解?

过渡:如此非凡的学界泰斗,应该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灯塔。今天我们走进夹竹桃,就能走进他的情怀,一定会有所收获。

4、昨天请同学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能接受老师的检测吗? ⑴、读准本课的生字词语。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榆叶梅 凄清 熏透 荇藻 夜蛾 微风乍起

⑵、在这几个生字的书写中,你觉得哪个字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师范写,指导书写熏和藻。(生书写《习字册》,提醒写字姿势。提醒在练习行楷时,要讲究呼应和连贯,除了美观还要讲究速度。)(3)、在你预习课文时,还遇到了哪些拦路虎?

重点指导 “参差 一嘟噜 ”的读音和意思,及“含糊、模糊”的轻声,应有尽有(根据字义判断多音字的读音,应读第一声)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

2、生自由朗读。

3、我们读一篇文章,往往最能吸引我们去读的是描写最生动的段落,但是你们知道吗?有的时候文章简短的开头和结尾也需要我们好好地品读,就如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段就是文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自然段。

4、(出示首尾两段话)指名读第一小节。

(1)指导朗读,关注三个关联词、三个最。质疑:读着,读着,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2)指名读文章结尾,质疑:你明白什么?

(3)指导联系文章开头结尾,体会文章的首尾呼应关系。(4)浏览课文,体会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5)提问:总分总的结构使文章思路更清晰,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读者抓住最主要的内容。那么,你知道课文围绕夹竹桃写了哪些内容?(相机板书:韧性 幻想)

(6)提问:还写了什么?板书:花色

5、课文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夹竹桃的花色?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6、哪一个自然段是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呢?板书 5 学生读喜欢的语句,重点指导朗读:“你站在它下面„„下来。”

7、哪里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呢?(指名读,重点指导朗读反问句。)

我们读书时不仅要关注标点符号,还要关注句式特点!(屏幕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师生合作读,体会短语的节奏美。

8、我们刚才读了课文的开头结尾,2、4、5、节,还有哪一节没有读呢?(第3小节)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呢?你心中有疑问吗?(生:课题是夹竹桃,可是这里却一个字都没有提到,为什么呢?)

9、师生合作读3、4小节,体会第三小节写院子里其他花是为了衬托夹竹桃的任性。那么,你们认为第三小节应该属于那个自然段?(板书:3)

10、总结:这样文章的整体结构就更清晰了。这篇文章首尾呼应,总分总结构,围绕夹竹桃主要写了他的花色、韧性、引起的幻想。

三、理解花色 初识人品

过渡: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独爱菊,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只爱莲,作者却认为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季先生家的院子,去看一看那两盆夹竹桃的花色。

1、默读课文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留意有疑问或觉得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2、交流,抓重点问题: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两盆花相处得很融洽呢?

(1)齐读,理解融洽。(和谐、和睦、谐调)

(2)文中哪两个词也形象地表现了融洽这个词语? 范读:火上有雪,雪上有火。指导读:你能读出他们的融洽吗?

(3)、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去,这里的融洽和谐仅仅是写花吗?那还是在写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家卡片》中的最后一句话,你就会有所启发。

3、花的融洽实际上是人的融洽,季先生借夹竹桃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他希望人与人和谐、和睦。这两盆花,哪里是开在大门之内,它分明就开在季羡林先生的心里啊。带上如火的热情,如雪的真情,捧起书,再读第二小节(配乐)。

这样的语言,质朴而不乏睿智!听着,听着,我们的心田开阔了舒坦了,世界融洽和谐,世界如此之美!

四、课堂总结

1、孩子们,夹竹桃花色美,季老先生的语言美,你们专注学习的热情美。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夹竹桃的韧性之美,引起的幻想之美,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2、作业布置。

(1)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题。

(2)花如人,人如花,课后搜集关于季羡林的故事,找一找他和夹竹桃的共同之处,为下节课细读课文做准备。

板书设计:

夹竹桃 咏物抒情 季羡林

首尾呼应

总分总 花色(2)

韧性(3-4)

篇8:夹竹桃课文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体会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把握中心句。

教学构想: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9、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同步》。

板书设计:

夹竹桃

花期之长 韧性可贵 花影迷离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板书设计:

韧性

夹竹桃 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篇9:小学语文《夹竹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深入读文,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体会夹竹桃的妙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4、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热爱生活、欣赏美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植物之美。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在读中展开想象;体会对比衬托写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三、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季羡林老先生写的一篇散文的节选。在这篇散文中,季先生选择了既不名贵、又不娇艳的夹竹桃作为吟咏对象,按总—分—总的顺序,形象细致地描述了夹竹桃常开不败的特点和它特有的欣赏价值。通过对夹竹桃的描写,表达了对默默无闻、兢兢业业的品格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趣味和追求。

《夹竹桃》一课人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夹竹桃的妙处,理解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在读中想象夹竹桃花开的经过,想象夹竹桃月影下的迷离多姿,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夹竹桃》的相关教学材料,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夹竹桃的视频,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在感观上认识夹竹桃,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夹竹桃》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使学生在具体观察中感受到夹竹桃的美丽可爱。

四、教学方法:

本课课文淳朴而不乏味,语言风趣多变,节奏感强,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在读中想象夹竹桃花开的经过,想象夹竹桃月影下的迷离多姿,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文章的第5、6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幻想,理解第5、6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利用课件,引导学生练读,引读,展开想象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中想象夹竹桃花开的经过,想象夹竹桃月影下的迷离多姿,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喜欢)今天老师领大家认识一种新的花,请看大屏幕。【视频】夹竹桃欣赏(节选)

2、设疑:你们见过这种花吗?知道它的名字吗?(它叫“夹竹桃”)(板书课题)找夹竹桃的图片,课堂放给学生看。【图片】夹竹桃的图片

你能猜出它取名叫“夹竹桃”的原因吗?请仔细观察它的花和叶子。

(花朵像桃花,叶片像竹叶,就象竹和桃夹杂在一起,因而取名叫夹竹桃。)3、简介作者:

季羡林: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二、初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

1、检查预习:自由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读一读:出示第1自然段:突出两个“最”字,体会情感。

3、找一找,课文的哪一自然段点明了作者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第7自然段)齐读第7自然段:“有这样的韧性,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4、作者这么喜爱夹竹桃,课文中间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5、汇报交流,理清脉络 花色(2、3自然段)花期(4、5自然段)花影(6自然段)小结:课文先点明夹竹桃是我最喜爱的花,接着从花色、花期、花影三个方面具体写夹竹桃,结尾既总结全文又照应开头。

三、品读课文2、3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妙处之一:花色的奇妙有趣。1、指名读第2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家乡几乎每家都有夹竹桃花。2、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作者家那两盆夹竹桃。(指名读3自然段)【图片】再次出示夹竹桃的图片

问:你认为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喜爱的花”? 颜色很特别:红,红得艳,像火;白,白得透,像雪。这两种颜色好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火上有雪,雪上有火。3、齐读这段,感受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

四、精讲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妙处之二:花期的可贵韧性。1、指名读第4自然段,从中找出这一段中都描写了什么花?你最想用的一个词形容一下我家院子里花的美丽?

(春天----夏天----秋天----应有尽有、花团锦簇、满院葳蕤、五彩缤纷、美不胜收)2、指导朗读:读出这些花的美。

师引读:每年春天„„,到了夏天„„,一到秋天„„。总之,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很美,变化亦多。

过渡:这美不胜收的满院鲜花和夹竹桃又有什么关系呢?学习下一自然段就会明白。3、指名读第5自然段,你对夹竹桃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体会重点句的意思(课件出示)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夹竹桃„„ 从春天——秋天,从迎春花——玉簪花和菊花„„ 4、这里两次用了“无不”,你能换一种说法吗?用这样的句式有怎样的作用?

师小结:夹竹桃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都始终如一地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花可以与之相比。这就是夹竹桃的——可贵韧性。5、现在,你明白第4自然段写满院鲜花和夹竹桃有什么关系了吧?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形成对比,更能突出夹竹桃的可贵韧性)

6、齐读第5自然段。读出夹竹桃的可贵,读出你对它的喜爱和敬佩之情!

五、课外拓展:你知道还有哪些植物像夹竹桃一样具有可贵的韧性?(雪松、竹子、小草等)

结束:其实,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有可贵的韧性,还因为夹竹桃的花影能引起作者的美妙幻想。作者又幻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理解月影下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学习写法,训练提高。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指名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

(二)感受作者的幻想

师: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的幻想。

1、出示合作探究:

轻声朗读第五节,思考: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引起了“我”哪些幻想? △你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读读。

2、学生自学并互动交流。

3、全班交流。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能引起“我”的幻想?

出示: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①指名回答 ②有感情地朗读

③齐读,板书:参差迷离

(2)师过渡:月光轻柔,夹竹桃的香气四溢,花影迷离,多美的意境啊!置身在这优美的氛围里,人的思绪也飞扬了起来,那墙上的花影、叶影引起了作者无尽的遐想。引起作者哪些幻想?(3)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①自由选读 ②配乐赛读

③真美啊,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富有童趣,又如诗如画的境界。当你置身于这种境界,你的思绪是否飞扬了起来,此景此情,你产生了哪些幻想?请同学们展开幻想,在这美妙的音乐中,在这动人的画面中,你似乎又看到什么,仿照书上的句式说一说,想一想,可以动手写一写。

④指名配乐朗读

4、师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啊,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又怎能不令人陶醉呢?

二、赏读课文第6自然段,体会夹竹桃的妙处之三:花影引起的美妙幻想。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美妙幻想?

2、课件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荇藻、墨竹部分,并适当填空 3、感情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月光下夹竹桃的迷离多姿。4、齐读第7段

三、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课文在4、5自然段采用了对比与反衬的方法,更突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2、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段落相互应,点明夹竹桃是作者最喜爱的花。

四、完成课后练习题,指导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自学生字新词,重点字指导书写。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视频】夹竹桃的图片连放

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夹竹桃的美。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请你选择一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植物,用自己的话描绘它。板书设计:

花 色

奇妙有趣

夹竹桃花 期可贵韧性

花 影

美妙幻想 教学反思

回顾这一节课,总体感觉良好,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和月影下的迷离多姿,从而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课前预习,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因而能自然地理清课文脉络时,既从“花色——花期——花影”三方面来描写夹竹桃的。

朗读在课文学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从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从读中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读中想象夹竹桃花开的经过,想象夹竹桃月影下的迷离多姿。

上一篇:医药卫生人员进修申请表范文下一篇:医院感染爆发处置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