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价值

2024-05-18

科学精神价值(共8篇)

篇1:科学精神价值

论科学精神与价值

对于科学教育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观念,即认为科学教育只有工具性价值而没有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似乎只能在人文学科的教育中培养,科学教育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无关。但也有人认识到,科学教育与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发展相关联,提出将德育渗透到科学教学之中。无论是“科学教育+人文教育”的整合模式,还是德育工作的“渗透”观念,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点,即有一个先在的预设,认为“价值与事实”分离,科学与价值无涉。但是,当我们走进科学研究世界内部再来审视科学教育的问题时,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观,给人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视界的变换给人带来的是新的教育观念,科学教育不仅具有功利性价值,而且内在地蕴涵人文价值。与人文学科教育相比较,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具有自身的特点,是人文学科不能替代的。科学教育中的人文资源是构建新时代的新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东西。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人们最初认识到的或最看重的是科学的工具性价值,希拉里•普特南说:“科学在一般文化中的崇高声望要极大地归功于科学的工具性的巨大成功。” 科学及技术所取得的惊人的物质成就,遮蔽了科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的程度上间接地产生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税利。”恩•卡西尔则将科学的精神价值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说:“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恩•卡西尔之见固然有唯科学主义的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其内在的精神资源是丰富而具有特质性的。

理性是科学的灵魂,理性根植于人性之中,古希腊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面对自然界,人的理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巴伯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科学的幼芽扎根于人类那根深蒂固的、永不停息的尝试之中,试图靠运用理性的思考和活动来理解和支配他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在巴伯看来,科学必须既是理性的又是经验的,即只有当理性运用于经验的目的时,科学才存在。科学的理性使人类开始从对自然界的迷茫和盲目崇拜中走出来,1科学理性对宗教神学的冲击解放了人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发展使理性不仅体现在科学的知识层面,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方法论层面。现代科学理性还投射到了科学研究的规范上。R •默顿概括了科学家必须遵守的四条基本规范。总之,无论是面对自然界、面对科学活动过程,还是研究结果,人的理性精神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科学理性内在于科学之中,也表现为科学共同体的规范意识。

科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批判性,波普尔认为,有没有批判态度是判断前科学与科学的分界岭,前科学充斥教条信仰和教条思维,而日益增长和成熟的经验培养出一种批判的态度,教条态度比批判态度更原始,因为批判必须有被批判的对象,即业已存在的有影响的教条信仰。科学中的批判精神表现在三个层面:其一,当理性运用于经验时,就开始了对经验的批判。真正的科学从经验开始,但是所有的科学都要求超越经验,并从经验中演绎出更为普遍的真理,批判的结果是科学认识超越日常的经验。其二,是对前科学时期的批判,例如近代科学对中世纪时期宗教观念的批判,达尔文对上帝创造人类观念的批判。其三,是对科学界之内的已有认识成果的批判,如爱因斯坦对牛顿时空观的批判。但是批判的目的是创新,创新是科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没有批判的精神就无法创新,没有创新,批判就失去了意义。科学活动中内在的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正是摧毁愚昧、迷信、盲从等腐朽精神的锐利武器,在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中,不但取得了科学理论上的突破,认识了自然界,而且也冲击了旧有的不合理的观念与错误认识,使人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巴格莱说,科学知识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在于“使人类从欺诈、恐惧、迷信、过失中解放出来。人类正变得聪明起来,不再是一切算命大仙的牺牲品了。人类从巫师和巫医的诡计欺骗中解放出来的重要意义,和人们从残暴帝王压榨下解放出来的意义是一样的。”

科学研究活动中强调公平,在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评判科学认识正确与否,科学成果价值大小的不是外界权威,而是科学界内部同行的认定,不是外在的诸如出身、权力、金钱、宗教信仰、政治态度等非科学因素,而是科学实验。科学要求普遍地、重复地进行验证。这种公平精神不同于中世纪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也不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倡的“人人生而平等”。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长期追求的公平由“水中月、镜中花”状态逐步变为现实。因此,“只是在这时,人们才看到,在世界上到处都还是一片不公平的汪洋大海的时候,科技领域已开始构筑起人类公平的真正锚地。人们也才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是科技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科学中的公平精神造就了人的宽容意识,在科学研究中,不仅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存在,而且允许实验、允许失败、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强调尊重少数,保护少数,不搞少数服从多数。科学中的宽容,为新的科学理论出现提供了舆论上的“保护伞”。

科学中的开放精神表现在科学的进步过程中。其一是面向研究主体的开放,也即“无论种族、肤色或宗教信仰,人都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 台湾学者吴大猷在谈到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时,指出:“一种真正的科学态度要求一种开放的精神。科学只有通过对现存状况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甚至对那些似乎把确立的理论作连续不断的重新考察,并且寻求新思想,才能获得进步。”

因此,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领悟科学的人性意义,“向学生详细追溯一项发现的全部历史,向学生指明在发明者道路上经常出现的各种各样困难,以及他怎样战胜它们、避开它们,最后,又怎样趋近于那从未达到的目标” 19世纪达尔文的进化论所揭示出来的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更加直接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领域。但是,在科学教育中,我们关注的重心往往是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而科学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这一重要方面被忽视了。因此,科学教育应树立一个新的理念,科学教育应指向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打破历史事实的硬壳,展现历史事实内在的人文意义,凸现科学教育对整个人类精神领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与人类的精神生活密切关系。

科学教育与科学世界的分离之结果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厌恶整个科学。这是值得科学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地方。改变这一被动局面,需要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即科学教育要指向科学研究世界。这里强调的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与他们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研究领域,同时也要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及其活动。让他们与科学家对话,让他们有多种了解的渠道,并为他们参与一些准科学的实验活动、准创造发明活动提供物质的条件与方法的指导。

21世纪的科学教育应有新的理念,不能将学生封闭在科学知识教育的城堡中,而应取一种开放的观念,让科学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历史世界相连接,从后者获取无尽的精神资源;也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使科学教育有活水源头,有意义的基础。这样的开放观念与开放体系的构建将把科学与人的生存、发展真正连接起来,从而使科学更富有人性,使科学教育的价值得到实现。

篇2:科学精神价值

价值和真理的关系在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是在实践基础上辨证统一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第一、成功的实践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把握相关真理为前提的。

第三、正确的价值认识的形成是以相关的真理为依据的。

第四、真理必然具有价值。

第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作用。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主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内部的基本矛盾问题,是人类实践与认识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两个相互关联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它们贯穿在社会生活进步发展的各个方面。

真理具有客观性,所以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具有一定的原则,它是在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坚持和执行真理的原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规律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认识和改造人类自身。真理原则,是由主体和客体相互关系的客体内容和检验尺度所决定的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规则、准则。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和尺度,因为这一客观尺度的遵从,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适应,但同时却带有自己明显的自觉性和积极能动的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衡量尺度。但我们客观尺度的遵循和运用不是片面的,而是全面的。我们要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和把握各种事物的内在结构、属性及其发展规律,即不仅以每一种特殊事物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活动的特殊尺度,而且同时指人能够通过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的认识,把握作为系统整体的物质世界,从而以整个客观世界作为自己活动的一般尺度。也要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全面地把握各种事物和整个世界的客观尺度,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我们对物的客观尺度的把握和运用方式决定了人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人为了自觉地、全面地把握物的客观尺度,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念去追求客观真理。但是,人类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归结为“理性的热情”,而是出于改造自然界实现人类美好愿望的需要,所以我们的活动不仅受着真理尺度的约束,也受到价值尺度的制约。

价值是指解释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观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所以我们对价值有一定评价,而价值原则则是人类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个尺度,它是由人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规定的尺度,这种尺度对人来说是内在地起作用的属于人自身的尺度。

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既是按照对象的本性改造对象的客观物质活动,又是满足人的需要、体现人的目的性的自觉能动的活动。因此,实践既包含了真理的要求,又包含了价值的要求。只有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

真理中包含价值的因素,真理本身就具有价值。承认客观真理中包含有价值的因素,并没有贬低真理,更不是把客观真理主观化。相反,只有承认真理中包含着价值因素,才能真正理解真理为什么能够向实践转化,真理何以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内在环节。没有价值,哪里来的真理?因为至少真理本身是有价值的,不然我们就真用不着那么麻烦,干脆一劳永逸地怎么都行就可以了。所以说,不是不存在价值问题,而是哲学过于软弱无力,回避了价值问题——确实,价值问题是最难说的,但是并非不可说。生活和实践教育了人们,使人们懂得了真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人类世代不惜代价地去追求真理,这是真理具有价值的鲜明表现。

但价值中也包含有真理的因素,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价值所体现的是人类活动的功利性原则,作为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价值的特点在于它不能仅仅停留在某种主观的要求上,而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成功体现出来。而凡是取得成功的活动,必然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遵循和利用了事物的某种客观本性,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价值中总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成分,价值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但是,必须注意,所谓价值中包含真理的因素,仅仅指的是那些客观实现了的价值,而不是说任何个别主体的价值观念或价值要求中都包含有真理的因素。

一切把价值与真理的关系作主观化、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理解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论,把真理与价值统一起来是它的一大特色。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不是凝固的,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个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总是在一定的实践条件下所达到的相对的统一。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基础上人们所认识的真理是具体的,所提出的价值要求以及价值所能实现的程度、范围也是具体的,由此决定,真理和价值的每一个统一也必然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为二者的统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人类实践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真理与价值矛盾运动的历史。人们一方面以真理性认识为基础去追求价值,追求物对人的有用性;另一方面又以价值为动力去探求更加完善的真理,促进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在真理与价值的相互作用中,实践才得以向前发展,人类不断从必然中获得自由。

我们要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们只有对价值的追求更自觉、合理和深入,才会对真理的把握更全面和深刻,才会激起更多探索真理的热情。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对真理的探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真理和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辨证联结、相互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共同发展。

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做到既遵循真理原则,又遵循价值原则,才能保证实践的成功。正是基于实践的这一要求,人们逐渐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形成了以两者统一作为实践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原则。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实践中是辨证统一的。二者是融通互动、互动共生的。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是真与善的关系,也是当代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心的核心问题。首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是人类实践必不可少的精神动力,也是适应未来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精神品格。其次,我们倡导的学习和普及科学文化,既是科学化的人才,也是人文花的科学。再次,从某种意义上看,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因为,科学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为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奋斗、为人类的福祉和自由面努力,所体现的正是最根本的文化精神。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这一实践的根本要求促使人们形成了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科学精神是在实践中服从真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求真、求实的自觉意识。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要为目标,实践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促使这一目标在实践结果中得以全面的实现。实践的这一要求升华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尊重人、爱护人、关注和促进人民、人类利益和社会进步为核心的求善、求美的自觉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科学文化的生命,是推动科学文化生生不息向前发展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二者有机统一结合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竭源泉!

篇3:科学精神价值

一、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下面, 作简要概述。

1.坚守信念

坚守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所在。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 党和革命群众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念, 认为只有推翻军阀统治, 驱赶走日本侵华势力, 才能真正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为此, 一批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这其中涌现出如许世友、郑位三、刘名榜、戴克敏、赵赐吾等英雄人物和不计其数的无名志士。正如徐向前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所言:“经过党长期培养和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 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具有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 表现了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1]信念是一种力量, 坚守共产主义信念是党在崎岖不平的革命道路上保持强劲生命力、战斗力的力量源泉。正是因为无数英烈坚守信念、前仆后继地奋勇抗争, 才有了大别山红旗28年屹立不倒的血色传奇, 并永恒镌刻于历史的丰碑中。

2.胸怀全局

胸怀全局是大别山精神的风格体现。党领导的革命事业, 犹如一盘棋, 下好这步棋, 必须要有全局意识。大别山的党和革命群众总能以革命全局为重, 服务革命全局。例如, 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之始, 为打破国民党当局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封锁围堵, 党中央指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国统区插上“一把尖刀”。面对这一艰巨任务, 邓小平没有丝毫退缩, 他告诫官兵:“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 责无旁贷地打出去, 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 对全局就愈有利。”[2]胸怀全局、勇挑重担、不怕牺牲是艰苦岁月留给我党我军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夺取革命斗争胜利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全局意识, 成就了我党我军逐鹿中原的惊世之举。

3.团结一心

团结一心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保证。团结就是力量, 团结就是胜利。这种团结, 不仅表现为“刘邓”之间的团结, 更表现为刘邓大军对革命群众的团结。在大别山立足之初, 为团结革命群众, “刘邓”主持召开“王大湾会议”, 制定了“枪打老百姓者枪毙, 抢拿民财者枪毙, 强奸妇女者枪毙”的军事纪律。严格的军事纪律、高度的执行能力, 不仅提高了我军的战斗能力, 而且也让革命群众看到了刘邓大军的光辉形象, 为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白色恐怖时期, 大别山军民爱党爱国、团结一心、同心同德、携手共进, 用血浓于水的“友情”“亲情”, 铸就的血脉长城化为红旗飘扬的不朽丰碑, 在党和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永不倒。

4.勇当前锋

勇当前锋是大别山精神的革命品质。革命是艰苦的, 但越是艰苦, 越要迎难而上, 争当革命的急先锋。大别山地区层峦叠嶂、刺蔓丛生, 物质生活环境极为恶劣, 每当雨季, 更是蛇蝎猖獗, 加之外围国民党数十万兵力围追堵截, 战事风云变幻。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 大别山军民缺衣少食、弹药匮乏, 但为克服困难, 争取革命斗争胜利, 大别山军民用茅草作被褥, 自己动手织布缝衣, 挖野菜, 啃树皮;缺乏武器, 就自己制造土枪土炮。须知,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靠的是视死如归、勇往直前。刘邓大军在革命群众的支持下,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怕牺牲, 充分展现了勇当先锋的革命品质。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 党和革命群众用“一颗红心拿不去, 头断血流不投降”“脑袋掉了不过碗大疤”的铮铮誓言谱写了一首首壮丽诗篇。

二、大别山精神的当代价值

大别山精神, 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一面精神旗帜, 也是党和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征程中, 大别山精神依然蕴含着巨大的精神价值。

1.大别山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毛泽东认为, 如果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 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3]然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4]大别山精神必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2.大别山精神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党的建设, 重点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这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统一全党思想和意志, 着力解决党员干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 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革命斗争的逻辑起点。黄麻起义后, 新成立的黄安县 (今红安县) 农民政府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 颁行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明确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有效地实现、维护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每位党员干部都能真正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 民心自然归附。

3.大别山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当前, 面对社会意识领域的复杂情况,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大别山革命斗争时期涌现出的红色革命歌曲、革命人物和革命事迹具体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弘扬大别山精神, 有利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在一起, 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大别山精神的弘扬路径

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旗帜, 如何弘扬大别山精神, 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论题。换言之, 弘扬大别山精神不能流于形式, 而要做到三个“必须”, 切实找到弘扬的正确路径。

1.必须要有崇高远大的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也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旗帜, 更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坚定是党员干部最可贵的政治品格, 理想信念动摇是党员干部最可怕的蜕变堕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 没有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坚定, 精神上就会‘缺钙’, 就会得‘软骨病’。”[5]在当代, 弘扬大别山精神就是要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务实进取。

2.必须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党的优良传统, 是共产党人高贵的精神品格。今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 “官本位”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有所体现, 以致在工作中讲奉献的少了、讲条件的多了, 任劳任怨的少了、抱怨埋怨的多了。应该看到, 艰苦奋斗是一种精神力量, 有了这种精神, 就能始终保持不畏艰难、不断创业的锐气。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办更大的事, 创更大的业绩。

3.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也是中国精神的内在要求。过去, 这种精神是我党开创事业、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动力;今天, 这种精神依然是我党继往开来、奋发图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精神财富。眼下, 弘扬大别山精神, 不仅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更重要的是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如果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伟大事业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 在解决局部性、地区性问题时都能着眼大局、具有全局意识, 有勇当先锋、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 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必定将更加平坦、顺畅。

历史孕育了大别山精神, 时代呼唤大别山精神。只有充分理解大别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肯定大别山精神的当代价值, 找到弘扬大别山精神的具体路径, 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化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迎难而上, 奋发进取, 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

摘要:大别山精神是党的宝贵财富, 也是党在新时期继续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 其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新时期, 大别山精神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 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 还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弘扬大别山精神, 需要有崇高远大的信念, 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意识。

关键词:大别山精神,内涵,价值,路径

参考文献

[1]徐向前.历史的回顾[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1984.

[2]邓榕.我的父亲邓小平:戎马生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0.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篇4:弘扬科学精神 守护创新价值

TRIZ理论源于创新

张明勤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我们的科技界、教育界对创新方法的认识与关注程度还很不够。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昔日所教授者,如理化、历史、地理等课,皆为前人之研究成果,言进程及方法者极少,今当注意方法问题。”此外,在一些课题的申请书中,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重视不够,甚至简化为研究步骤,对研究方法的有效性、思路的创新性及其深层意义缺乏思考,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科研成果的质量。

有鉴于此,张明勤与他的创新团队针对TRIZ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推出了自己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

张明勤告诉记者,TRIZ理论对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TRIZ理论是以创新驱动为基本原则,重点发展和研究科技创新的方法问题。用这套理论,可以提升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可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应用效果;可以为科技服务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

TRIZ应用始于团队

以高校为依托,推广TRIZ理论,开辟高校TRIZ研究的新模式,并运用TRIZ理论帮助企业推动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的转化,这是张明勤研发团队近年来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要让一切创新的智慧充分迸发,并让十分宝贵的创新人才资源的培养与开发和创新实践融合起来。”

在谈到TRIZ理论如何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问题时,张明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张明勤告诉记者,自从TRIZ理论在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推广应用以来,通过教育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学院的发展一年上一个大台阶。2006年成功申报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创新教育”作为特色项目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的好评;2008年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山东省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学院的相关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的省级品牌专业。2011年,山东建筑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迎来了“十二五”发展的开门红,成功申报了“十二五”山东省的省级重点学科和山东省的高校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创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也被人简称为“山东省创新方法重点实验室”。张明勤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以此为契机,学院又先后进行了一系列教育创新改革试点,特别是以“夯实基础、激励创新、工程导向、主动实践,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深受学生欢迎,另一方面所培养的学生也深受企业的欢迎。学院突出的发展成绩与创新特色,又相继为学校入选山东省特色名校和学院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做出了贡献。

记者问张明勤:能否举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运用TRIZ理论,到底是怎么样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的?

张明勤说创新教育是机电学院全体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特色,因而这种例子在机电学院举不胜举。比如丛东升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应用TRIZ理论指导科技创新获国家专利20余项、获山东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获山东省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和省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再比如韩立芳同学,在校学习期间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毕业后到上海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充分释放出了自身内在的智慧与创造潜力,成长为企业骨干。原因就是这个女孩子将TRIZ理论较好地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所以她会取得突出的成就。学院于复生教授运用TRIZ理论指导的一大批本科生,其创新成果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报》报道。

TRIZ前景无限广阔

TRIZ理论被应用到教育与科研工作中后,张明勤及其团队在帮助学生提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时,就有了一个工作的抓手。张明勤称,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样离不开TRIZ理论的支持。TRIZ理论不但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生产力,TRIZ理论的前景无限广阔,TRIZ理论能让很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张明勤认为,TRIZ理论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系统化创新方法,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企业如果应用TRIZ理论进行技术创新,就能够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效率,能增加专利的数量并提高专利的质量,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从而达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目的。采访中,张明勤反复强调: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TRIZ理论可以在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管理服务两个方面,帮助企业实现思维方式的创新与提升。TRIZ理论可以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帮助企业加强产品预测与技术储备,同时有利于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帮助企业迅猛发展。

篇5:科学精神价值

科学的人文价值和哲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

科学的人文价值是指科学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它表现在:科学通过提高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料;科学为人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破除迷信,实现人性的完善与解放.哲学研究可以分为哲学创新、哲学解释和哲学编篡,无论何种研究活动都需要科学精神的指导和参与.“实事求是”和“价值求好”都是科学和哲学的共同要求.

作 者:谢维营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政法系,江西,上饶,334000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年,卷(期):200324(1)分类号:B0关键词:科学 人文价值 哲学研究 科学精神 实事求是 价值求好

篇6:后现代精神的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

后现代精神的科学取向和价值取向

后现代思想表现的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实际上是从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的`宏大思维空间表现出来的.方法论渗透在整个后现代理论之中.后现代的思想倾向共同隐含着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取向.

作 者:倪钢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刊 名: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327(5)分类号:B016 B017 B018关键词:后现代精神 科学取向 价值取向

篇7:科学精神价值

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人民法院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准则。检察干警要深刻认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真正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全体人员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魂,检察干警要坚持忠诚的政治品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政法干警必备的基本政治品格。“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忠诚是前提,为民是主旨,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为民,忠诚、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公正,忠诚、为民、廉洁就缺乏标准;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检察干警要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上,用在发展党的事业上,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才能维护好社会的稳定,才能促进核心社会的建设。忠诚的政治品格是检察干警做好检察工作的必备要素。

二、为民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立身之本,检察干警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也是政法干警自觉的价值追求。“为民”,就必须切实增强对“人民性”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要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立场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人民检察院确立工作思路、制定司法政策、谋划司法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依据,真正使检察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为民”,就是对待人民态度更亲和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 “为民”,就是把群众工作做得更细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继续深入推进“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只有心中有群众,眼中有群众,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检察工作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满意。

三、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执业之基,检察干警要坚持公正执法办案,增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

“公正”,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文化语境中,守护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是法律职业群体首要的职业伦理规范。法,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神兽。拉丁文中“法”兼指“权利”、“正义”、“公平”之意。古罗马人把法律视作善良公平之艺术,可见,法律肇始的制度价值就在于公平正义。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法”的起源本身就蕴含着“平之如水”的内涵,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因此,将守护法律、维护公平正义诠释为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与法律文化语境相契合,有助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养成。“公正”,还意味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中立。

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寄予厚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是靠公正执法得来的。公正不公正,老百姓是杆秤,只有在认真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中,坚持主持公道、坚守正义、严格执法,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党员、检察工作人员应当始终牢记“以公立院、以公建院”的宗旨,把“公正”奉为最高准则,用“公正”的标尺来衡量我们的各项检察工作,用“公正”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成绩。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检察机关才能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四、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之源,检察干警要以廉洁为荣,保持廉洁的政治本色。

检察工作人员应当以廉为荣,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诱惑,非分之想不存、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贪慕虚荣、贪图享受,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大家都知道祸从贪起、祸从懒起、祸从赌起的道理,但总是有些人很难守住这条防线,贪图安逸,喜欢沾点小便宜,崇尚“小赌怡情”的信条,岂知“做贼从偷鸡蛋起”,跨进了沼泽,就陷进了泥潭,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因此,我们不仅要戒“贪”、戒“赌”、戒“懒”,还要注重小节,防微杜渐,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戒懒之心、常念从赌之祸,自觉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贪、防懒、防赌的堤坝,始终保持检察工作人员的清廉本色。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检察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执法办案,从不同层面把“廉洁”的要求贯彻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廉洁,就是要以铁的纪律执法办案,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预防和查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完善法律监督,不仅要加强外部监督,也要加强检察系统的内部监督,要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整体效能,确保各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管得住、效果好,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篇8:科学精神价值

过去的课程明显区分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虽然没有强调单独教授, 但是仍然因为人为割裂而被曲解与诟病, 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是从各自角度看待, 没有从全局考虑, 因此我们此处仍然借用“价值观”这个词汇, 去观察、设想未来信息技术课程中需要面对的法律、道德、态度以及技术情感等, 以及它们对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价值观影响。

法律教育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在一个成熟的社会, 包括信息社会和虚拟世界, 法律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尤其是在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领域, 对于初学者和技术成熟者一样需要把法律观念和法律方法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

以往的技术领域的法律教育局限性主要在三方面, 一是在内容上一般局限于信息安全、软件版权等纯技术内容;二是在方式上采用法律条文罗列和反面案例分析等就事论事的说教;三是在评价上达到知道程度后无法提高。另外, 随着新情况、新法律的出现, 在教育上更是容易滞后或误导。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法律教育的本质——“公共契约”, 我们的教育缺乏的不是正面宣传、反面警示, 缺乏的是公共契约精神的培养。

如何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契约精神?试举一个假戏真做的“庭审辩护”项目学习案例。

第一环节, 法律准备:首先安排一次小论文、小调查的写作, 涉及科技、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可以, 强调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观点, 比如, 《我的校训观》、《电动车的安全改进》、《手机利弊调查》等;然后根据学生的作品, 进行分类, 从原创度、真实性等挑选有争议或者抄袭的作品, 由另外小组进行简要的法律针对性分析, 对著作权、肖像权等进行分析, 或对发明权、经销权、税法等进行论证, 即无论是支持方或者反对方都要找到部分法律依据。

第二环节, 模拟法庭:确定几个经典案例, 组成法官与陪审团、原告律师团、被告律师团和大众听证团, 进行一定约定后模拟法庭辩护, 通过诉讼、辩论、合议及审判等相似流程,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在网上抄作文”、“发隐私图片”、“造假调查数据”等是有法律责任的, 或者能够对“修改公共安全设施、工具 (如电动车) ”、“使用实名反面案例”等寻找法律依据, 并且判断不同的行为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利益损害程度。这样的过程, 可能涉及的法律要素不一定全面, 但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第三环节, 宣判与公约:因为是模拟法庭, 宣判侧重在认识的正确与否, 以及公共的意见共识达成, 而非对个人的处罚。处罚的决定, 可以作为对败诉方及所有人的一种意识校正。更进一步, 通过公共讨论, 形成班级一定的技术学习与运用的公约, 如《上课合法应用手机的班级公约》、《作文网络抄袭公诉基本规定》等, 达成公共契约之后大家执行, 有公诉团体或者个人监督, 定期通告或公诉。

组织这样一次或多次项目活动, 用时较长, 细节繁杂, 并非一两节课可以完成, 但是可以有一定的准备周期, 学生经历后会对法律的核心精神有所领悟, 不仅对遵守法律而且对用法律和制定法律都会有一定的感受, 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会利用契约或法律解决问题, 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学习环境等。

无论技术怎样发展, 无论是应用“贴吧灌水”还是应用“作业神器”, 大家不再以盗号、拷贝、匿名谩骂等违法行为作为骄傲, 也不对法律过度敬畏, 而是真切有法律的意识, 运用法律去维护权益, 制定法规去管理大众, 认可、遵守和尊重公共契约精神是最基本的社会人属性。逐步达成法律教育目标, 再有技术变化、技术法律变化都可以应对, 因为不是被动学习的法律条文, 而是主动去寻找法律依据、完善法律需求。

法律条文会变, 公共契约精神不变。

道德养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自律意识的促进

法律与道德不相同却有关联, 这一点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表述不清, 致使混为一谈或者前重后轻。于是, 形成只要不违法就行, 自我意识强的人并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比如, 公共人物在隐私权和肖像权方面是存在薄弱的地方, 但是从尊重社会道德的角度思考, 一方面不宜过度放大问题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不能通过网络暴力对他人和自我心灵造成一种畸形认识观失去道德自律, 在幸灾乐祸中忽视生命。因此, 法律意识是一种遵守的公共契约, 道德意识则是一种尊重社会规范的自律。法律教育不仅是从反例分析, 还要寻求法律依据;道德培养更注重正面引导、养成教育, 而非反面经验。

在技术价值教育中, 道德教育涉及的内容更多, 主要是指技术的合理利用 (相反的如PS造假、恶搞、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 网络发布虚假信息或谣言, 包括不加论证的科普虚假信息等) 。

自律的培养靠说教是事倍功半的, 甚至起反作用, 这一点在未来的教育中必须要克服。试想, 我们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进行思想教育, 为何效果不理想?原因很简单, 就是空话太多, 实践太少。道德意识是言传身教, 是日常行为的是非判断, 是具体的而非理论的。因此, 我们要进行细致的渗透教育。例如, 通过动漫、绘画、摄影等技术创作作品, 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认识、描绘善良、美好和信心, 通过技术在向别人表达美的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审美, 加强自我美育, 自律养成就会水到渠成。再如, 学习邮件不仅是简单的发邮件技术, 而是向学校、市政等主体单位提出工作建议, 在发挥民主的技术运用中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主人公责任感, 养成关爱社会、有责任让社会变得更美好的意识, 能够运用技术对社会做出有价值的贡献, 而非是游离或凌驾社会, 这是对自律意识的促进教育。

道德源于自律, 自律促进来自主动的实现社会价值中的感受。

态度生成能对技术价值观进行科学认同感的校准

态度不仅是学习、求知的态度, 而且是对具体技术的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正说明态度是方向盘, 必须时刻校准。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原因, 已经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态度, 在学生心理上缺乏科学认同感, 在学校与社会眼中缺乏课程认同感, 原因就是技术的价值显现中严重缺乏科学元素, 于是缺乏科学方向, 直至缺乏科学精神。

首先是内容要变革, 信息技术也是一种科学技术, 里面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的创造, 不能再只局限于应用, 要找回“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技术价值观。无论编程、动漫创作, 还是实验软件、系统软件, 都要面向科学。编程方面, 从低年级起要在创作中体验、培养如何驱动机器解决问题, 而非仅在主题上深化以致与应用软件使用不加区分;动漫创作方面, 要在中年级提高交互与自动化技术价值体现, 以提高技术对动漫的价值;在实验方面要在各年龄发现问题, 系统软件要探索机器运行实质等, 不能仅仅把系统软件作为用户界面。如, 用系统检测软件可以更清楚地观察、研究、调整计算机内部的硬件、软件运行环境, 这是超越使用手册式学习的信息技术科学角度的学习。

其次是教学方式要变革, 态度来源于用事实说话, 让学生认同课程、认同教师、认同科学技术的方式正是让他们自己去证明、去感受、去创造。认同感的基本需求是“真实”, 这是最大的科学原则。我们教师也不要瞎吹, 学了电脑多好, 用了什么软件会成绩提高多快, 这些非理性的商业夸张会在毁掉产品本身的同时毁坏学生的科学认同感。技术就是工具, 科学就是规律, 不能神化, 而是要辩证应用与开发。例如,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方式, 而不是统一要求看微课、用在线课程。学生在非强制下有需求了, 会主动认同微课、寻找在线课程。

良好的态度来自于民主式的科学认同感, 因此形成最重要的科学精神。

技术与德育整合教育的线索与方法基准权衡

以上从内容和方式的角度分类对国家的法律规章、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个人的认识态度进行了思考, 当然涉及技术的德育内容还有很多, 以上仅是举例。目前, 国家课程越来越提倡学科的整合教育, 那将有更多有关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劳动教育等元素与技术教育相结合。面对可能繁杂的德育任务, 我们需要厘清属于技术教育领域的德育线索与方法, 并且要有基本的准则权衡, 在内容、方向和时间上有所权重。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 仍然是以“科学精神”的认同感培养为根本。不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 我们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而非反科学;科学技术一定会不断发展, 不存在万能的科学技术。拥有科学的精神与意识, 真正实践“实事求是”, 一切“公共契约”、“自律”和“态度”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为我们需要科学地面对世界、创造未来。

技术中德育教育的核心方式仍然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脱离课本的束缚, 破除网络的瓶颈, 把技术运用到生活中去, 不论是物联网、创客还是微课, 都仅仅是知识的载体与技术运用的方式, 需要借鉴这些载体与方式去实践。甚至是平凡技术的应用, 比如利用信息采集技术, 完整记录、拍摄一种植物或动物的生长, 运用信息搜索、交流技术探索动植物生长中的问题与规律, 形成很有成就感的认知收获, 那么不用说教的一种德育的生成, 就更自然、更有力量地成功了。

上一篇:感染科新护士心得体会下一篇:我给学生的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