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24-05-11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共9篇)

篇1: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深刻认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

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人民法院广大干警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准则。检察干警要深刻认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真正使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成为全体人员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一、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魂,检察干警要坚持忠诚的政治品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石,是政法干警必备的基本政治品格。“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忠诚是前提,为民是主旨,公正是灵魂,廉洁是基石,四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没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就会迷失方向;没有为民,忠诚、公正、廉洁就会失去意义;没有公正,忠诚、为民、廉洁就缺乏标准;没有廉洁,忠诚、为民、公正就得不到保障。检察干警要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心思和精力用在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上,用在发展党的事业上,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这样才能维护好社会的稳定,才能促进核心社会的建设。忠诚的政治品格是检察干警做好检察工作的必备要素。

二、为民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立身之本,检察干警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做到执法“为民”,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也是政法干警自觉的价值追求。“为民”,就必须切实增强对“人民性”的理论认同、感情认同和实践认同。要切实解决“权从何来、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根本立场问题,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执法工作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司法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重民生、排民忧、解民难作为人民检察院确立工作思路、制定司法政策、谋划司法改革、加强自身建设的依据,真正使检察工作符合民情、体现民意、服务民生、赢得民心。“为民”,就是对待人民态度更亲和些,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 “为民”,就是把群众工作做得更细些,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要继续深入推进“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只有心中有群众,眼中有群众,为人民群众真心实意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检察工作才能得到群众认可,满意。

三、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执业之基,检察干警要坚持公正执法办案,增强检察工作的公信力。

“公正”,即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律文化语境中,守护法律权威、维护公平正义是法律职业群体首要的职业伦理规范。法,在中国古老的象形文字中代表一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神兽。拉丁文中“法”兼指“权利”、“正义”、“公平”之意。古罗马人把法律视作善良公平之艺术,可见,法律肇始的制度价值就在于公平正义。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法”的起源本身就蕴含着“平之如水”的内涵,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因此,将守护法律、维护公平正义诠释为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与法律文化语境相契合,有助于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养成。“公正”,还意味着不偏不倚、不枉不纵,客观、中立。

法律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干警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的重任,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寄予厚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良好社会形象是靠公正执法得来的。公正不公正,老百姓是杆秤,只有在认真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中,坚持主持公道、坚守正义、严格执法,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党员、检察工作人员应当始终牢记“以公立院、以公建院”的宗旨,把“公正”奉为最高准则,用“公正”的标尺来衡量我们的各项检察工作,用“公正”的标准来检验我们的工作成绩。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到全社会的尊重,检察机关才能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神。

四、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之源,检察干警要以廉洁为荣,保持廉洁的政治本色。

检察工作人员应当以廉为荣,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受得住诱惑,非分之想不存、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贪慕虚荣、贪图享受,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大家都知道祸从贪起、祸从懒起、祸从赌起的道理,但总是有些人很难守住这条防线,贪图安逸,喜欢沾点小便宜,崇尚“小赌怡情”的信条,岂知“做贼从偷鸡蛋起”,跨进了沼泽,就陷进了泥潭,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因此,我们不仅要戒“贪”、戒“赌”、戒“懒”,还要注重小节,防微杜渐,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戒懒之心、常念从赌之祸,自觉从思想上筑起一道防贪、防懒、防赌的堤坝,始终保持检察工作人员的清廉本色。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检察干警的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执法办案,从不同层面把“廉洁”的要求贯彻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廉洁,就是要以铁的纪律执法办案,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持预防和查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廉洁,就是要切实加强反腐败制度建设,完善法律监督,不仅要加强外部监督,也要加强检察系统的内部监督,要充分发挥各项制度的整体效能,确保各项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行得通、管得住、效果好,不断提高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提高广大干警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能力和司法工作水平,使广大干警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精神信仰和价值取向。核心价值观只有被认识、理解,才能成为思想上的自觉、行动中的追求。要把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再学习再教育的重要内容,切实做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检察机关各项工作中,以实际行动树立和维护检察机关公正执法、廉洁执法的良好形象。

篇2: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忠诚、为民、公正、廉洁”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法领域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指引广大检察干警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准则。检察机关必须教育引导广大干警深刻理解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以此坚定信念、凝聚精神、指导工作。

忠诚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检察机关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有效履行职责的基本前提。要培育以“三个至上”为核心的忠诚精神,使广大检察干警充分认识到,检察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忠诚于党的事业;检察机关是人民的检察机关,必须忠诚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检察机关是实施法律监督的专门机构,必须忠诚于法律。为民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主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源于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受人民监督,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本质属性。司法的人民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以人为本、司法为民贯穿于执法办案全过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

检察机关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正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追求,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在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中,“法”的起源本身就蕴含着“平之如水”的内涵,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在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字中,“司法”与“公正”的表述也是相通的。可以说,司法既是公正的化身和代名词,也是公正的守护者。因此,检察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法律监督权,捍卫社会公平正义。

廉洁是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廉洁问题关乎人民司法事业的兴衰成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求。实践中,少数司法人员的不廉、不公问题对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和检察机关害是巨大的。弘扬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使广大干警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提高自身修养,培育良好人格,约束人性弱点,抵制各种诱惑,坚守廉洁底线。

篇3: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认知误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在短时间内, 难以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融入血液、发乎于情和外化于行。这不仅与价值观养成的实践性、长期性、复杂性有关, 还与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期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敏感性和发展性相联系。关键是打通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图式。

1. 在认识的界域方面, 未能正确认识“普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特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是由于没有正确区分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适用范围。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没有说是普遍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而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其次,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理论根据认识不清, 认为是空穴来风。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凝练的理论基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来源于我们党的十三大和十七大确立的我们的发展目标, 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源于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始于《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可见, 今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凝练的24个字都有理论来源与历史根据。而且, 既高屋建瓴, 又通俗易懂。

2. 在认知与现实方面, 未能走出理论性、制度性的价值观与日常生活经验性价值观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在精神文化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也是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国家制度在价值层面的科学反映。所以, 在实践中它具有引领性、稳定性和规范性。同时, 也反映了我们认识上的一个误区。认为一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就认为完全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事, 是大学生的事。其实, 不同层面有不同的主体来引领。如国家层面价值观的要求, 是国家在国家制度、发展道路、发展理论上面的反映。在日常生活中, 受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 处于成长阶段的大学生也会用“对我是否有用”来衡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既关心国家发展大事, 但同时又有理论掌握的不成熟性和局限性。因而, 还不能把理论完全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这样就会产生困惑。同时, 新时代的大学生又有鲜明的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现实, 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认知图式是相异的, 他们“日常生活领域中皆是以经验性的感知为主要认知图式, 以模仿和类比为基本的行为图式, 以既定的和习以为常的规范为行为准绳”。这样看似非常“高大上”的理论, 就会使大学生产生陌生感、距离感。

3. 在认知的主客观方面, 未能厘清客观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观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不是胡编乱造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果。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来源于现阶段全国人民的劳动中。这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也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它反映了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大学生有时爱追求真理的完美性、绝对性, 而忽视真理的相对性, 不理解为什么有这24个字。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思想理论建设也取得了历史性的大发展, 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精神保障。然而, 有时大学生忽视了真理的相对性, 不能看到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就像忽视了人的道德养成的长远性, 认为是一蹴而就的。实践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 这需要用发展的、绝对与相对相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它是我们现阶段在价值观领域的最大共识。

二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对大学生的外在要求。要实现其科学有效的内在价值转换。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有进一步的深刻认识。

1. 正确理解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它直接根植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也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实践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性。马克思主义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那么作为价值观高度凝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必然也居于价值观的主导作用。它决定着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思想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合理区分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的内涵, 包含作为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理论上, 它包含了党的指导思想、人民的共同理想、道德规范等丰富内容。在实践上, 包含了对国家奋斗目标、社会建设目的、公民道德规范三个层次的要求。同时, 这三个层面不是单向度的, 是三位一体, 有机互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对于个性鲜明、独立性强的大学生, 也要明确它不是对于某个层面、某个群体、某个部分的个别要求, 而是对一个公民的全面规范。

3. 准确把握体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的、实践的理论体系, 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伟大气魄和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之中, 同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 理论又为实践提供指导。在这种辩证运动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代发展中会不断丰富和完善。它广泛吸收人类精神文明中的优秀成果, 同时,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升华。实际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固步自封的, 僵化的教条。它是开放的,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用开放的视野和胸襟, 直面新的实际, 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固守本本、漠视实践、超越或落后于实际生活的做法中解放出来, 从而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

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知行转化”方法上的思考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 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特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需要方法的精细构建。善于将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重大命题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具体情境, 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中感知意义、体验崇高、增进认同。”实际上,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在操作方式上还存在创新不足, 一些地方脱离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创建好大学生政治理论课的乐园, 它是大学生自我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快车道;也要转变育人方式, 公开教育与隐蔽性教育相结合, 让大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自我价值观的提高;同时, 更要真正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 创建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 促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判断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内化和升华。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时代性反映。大学生在认识的界域、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方面,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一些误区。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和前提,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认知误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2]吴翠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的困境与消解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4 (1) :40

[3]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 2012 (9) :7

篇4: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六观”

“六观”揭示了检察机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必须承担的政治责任,明确了新形势下做好检察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是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局观,服务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将检察工作融入全局工作,自觉地把检察工作放在全局中来谋划、来推进,综合运用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多角度、宽领域、全方位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检察工作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

二是用忠诚、公正、清廉、为民的核心价值观,提升检察人员思想道德素质。这样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克服特权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执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确保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坚持为人民执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三是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观规范执法行为。这样的执法观要求我们在具体办案中,真正做到“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理性思维去分析矛盾、化解矛盾,真正地融法、理、情于一体。要以平等谦和的态度对待人民群众,以公心、真心、诚心、耐心解决人民群众的诉求,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用办案数量、质量、效率、效果、安全相统一的政绩观指导检察工作实践。这样的政绩观要求我们要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发展和稳定。注重实体和程序公正,确保质量和效率相统一,法律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相一致。不仅要提高结案率、起诉率、有罪判决率,而且要努力做到服判息诉,解决实际问题。

五是用监督者更要自觉接受监督的权力观建立刚性制约机制。这样的权力观要求我们坚持从自身做起,坚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针对队伍建设和执法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综合运用教育、管理、监督等多种手段,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逐步构建一套严于自律不想为、严肃查处不敢为、严格管理不能为的检察廉政建设体系。

六是用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引导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这样的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转变机械、教条的思维观念,树立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坚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观察、分析、处理问题。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谋划,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努力破解司法难题。

二、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六个有机统一”

“六个有机统一”阐述了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检察工作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概括了检察机关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有机统一。当今时代,各种思潮涌动,检察人员面临的考验更多,尤其是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要结合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深入开展群众观念教育,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二是要强化大局意识,努力实现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与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根据党委中心工作,按照“四维护、两促进”的要求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又要在检察工作中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自身发展中不符合、不适应、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三是要树立“大预防”观念,努力实现打击、预防、监督、教育、保护职能的有机统一。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打击犯罪、加强法律监督的同时,确立“大预防”观念,更加注重犯罪预防,更加注重司法保护,更加注重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守法,坚持全面正确有效发挥检察职能,促进反腐倡廉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努力实现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的有机统一。要坚持以强化法律监督为立身之本,做到敢于监督、善于监督、依法监督、规范监督。坚持以强化自身监督为发展之基,严以律己,切实保障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证,做到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确保公正廉洁。

五是要狠抓执法办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各项检察工作都要围绕执法办案展开,服从和服务于执法办案。要围绕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履行检察职责,既要防止就案办案、就事论事,又要防止脱离职能、光谈服务,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做到案结事了,促进社会和谐。

六是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努力实现继承、创新、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而发展。要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更新不合时宜的发展理念和执法理念。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坚持与时俱进,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基础上,以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品牌建设,打造新的特色亮点。

三、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切实做到“四个必须”

“四个必须”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从法律监督的性质、特点和職能作用出发,明确了开展检察工作、推进检察改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一是检察权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这是由检察权的法定性所决定的,也是确保宪法法律得到统一正确实施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权的行使,必须始终以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等法律的规定为界限,不能超出法律规定的边界。

二是检察权必须受到监督制约。这是检察权严格依法行使的重要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行使检察权时更要加强自身监督,勇于接受监督。只有自觉接受人大和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始终坚持严格依法办事,才能真正赢得公信、树立权威。

三是检察职能的发挥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揭示了检察工作的价值目标与其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关系,也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党和国家对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要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以及执法环境、执法能力、执法保障方面的新变化新要求,努力形成重点突出、布局合理的法律监督工作格局。

篇5: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理念

2011年年底举行的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2012年,全国政法机关要认真开展“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政法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神圣使命。

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概括起来就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忠诚”,就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这是政法干警的政治本色;“为民”,就是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做到执法为民,这是政法干警的宗旨理念;“公正”,就是公正执法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政法干警的神圣职责;“廉洁”,就是清正廉明、无私奉献,这是政法干警的基本操守。这八个字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从中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时代要求,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为指导,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系统地反映符合中国国情和人类法治文明发展方向的核心观念、基本信念和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与法的理论同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依法治国——核心内容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

①人民民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②法制完备。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④权力制约。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执法为民——本质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执法为民的内涵:以人为本;保障人权;文明执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价值追求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价值追求。其内涵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合法合理,这是公平正义的内在品质;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和载体;及时高效是衡量公平正义的重要尺度。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政法干警必须秉公执法、维护公益、摒弃邪恶、弘扬正气、克服己欲、排除私利,坚持合法合理原则、平等对待原则、及时高效原则、程序公正原则,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大局——重要使命

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把握大局,围绕大局,立足本职。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党的领导——根本保证

法治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政策、组织和权力基础,其实现程度受制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 法治为政治建设提供了权力运行的规则与依据。社会主义法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基础上,并确认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服务大局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将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求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与依法执政能力,实现了讲法治与讲政治的统一。

基本特征

鲜明的政治性 彻底的人民性

社会主义法治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法律,有效治理社会的方式、过程和状态。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治与全体公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是法治的主体,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执法为民作为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属性,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性质和人民主权的原则,确认了人民的主体地位,规定了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在地要求全体公民自觉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承载者,自觉受其引导,遵守法律,维护法治的基本原则和精神。

系统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借鉴国内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总结我国法治建设经验教训,从现阶段基本国情出发,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体现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现实结合,是科学、先进的理念。在内容构成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个科学的有机统一体。“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和党的领导”这五大内容,从不同方面反映和规定了社会主义法治,明确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证,每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科学有机的整体。

充分的开放性

核心精髓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胡锦涛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制建设的经验,借鉴现代法治理论合理成份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理念。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的特点和要求。我们只有全面把握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内涵。

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法治有两项最基本的要求,一是要有制订得良好的法律,二是这种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良好的法律”,就是体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所谓“普遍的服从”,就是法律的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都得到全面的实现。现代法治既是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也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机制。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高度重视、科学分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减少社会风险和动荡,至关重要。解决公正问题要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坚持依法、及时、合理解决的原则,采用教育、协商、调解、司法等方法。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逐步建立并从法律上保障公平的机制、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环境、公平的条件和公平发展的机会。社会主义立法要体现全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和愿望,使正义的要求法律化、制度化,使实现正义的途径程序化、公开化。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由于我国封建传统的影响,人们在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实体公正、轻程序公正的观念,特别是在执法环节,一些执法人员片面追求事实真相,重口供、轻证据,违反法定程序,甚至刑讯逼供、超期羁押。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和强调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全面的公正观念。

基本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

根本要求

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

任何社会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都要求有一定的权威,而法治社会的政府权威是置于法律权威之下的权威。宪法和法律在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是否真正享有最高权威则是一个国家是否实现法治的关键。在现代法治国家,有的宣布宪法和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有的宣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都把树立法律权威作为实现法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立法建立具有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的法律制度。如果法律可以随时随需而改,因人因地而异,那就根本没有法治可言。另一方面,法律权威要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保证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特别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有效地防止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质内涵就是要使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极大的权威。我国宪法第五条对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做了明确的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当前,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要特别强调维护法制统一、反对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反对把个人或组织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法律工具主义。

基本要求

一 健全完善立法

(一)坚持科学立法:1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 2必须立足我国国情 3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4 必须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

(二)坚持民主集中:1注重贯彻始终 2注重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

(三)坚持法制统一:1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地位 2严格执行立法法对立法权限的划分 3保证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的统一 4加强立法解释和立法监督

(四)坚持体系完备: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继续制定和完善起支架作用的法律 3加强法律规定的修改完善及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 4 试时进行法律清理和法典编纂。

二 坚持依法行政 三 严格公正司法 四 加强制约监督 五 自觉诚信守法 六 繁荣法学事业 七 坚持依法执政

内在机制

监督制约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机制。

理想尺度

自由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篇6: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XXX(XXX大学XXX学院

XX XXXXXX)

摘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深化。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精神实质;政绩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科学论断的深化。这一新的发展观的提出是在发展问题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俱进,是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高度。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涉及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亦即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等问题。科学发展观,全面是基础、协调是纽带、可持续是目标、以人为本是核心,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基于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重要的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强调了统筹兼顾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怎样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是空间上的结构优化,可持续是时间上的动态均衡。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还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及至政治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全面准确深刻地认识和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还要尊重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

传统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的发展观不仅要求经济发展,还要实现社会系统各个方面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经济、社会复杂系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建设,着眼于政府、企业和公众与社会结构的全方位管理。

所谓“协调发展”,是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以及社会系统内部之间,相互适应、共同发展的状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作、相互推动,国际间、区域间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配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备、速度相宜和效益兼顾的社会发展形态,协调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并着重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

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我们尽管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却为此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巨大代价。就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创新我们的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不只是谋求国民经济一段时期内快速发展"而且是谋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可持续,就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把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概括科学发展观时,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强调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科学发展观明确告诉我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强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充分地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新的发展观强调,不仅要满足生存的需要,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求;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还要满足精神文明文化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在教育、就业、收入、财产和发明创造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特别要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三、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理论,而且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基本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体现并丰富了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的原理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集中体现和丰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一般方法的理论。从中可见,科学发展观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又更新了发展的观念,完善了发展的思路,开拓了发展的境界,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总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原则。

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和动力。发展观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以人为本是对以物为本的矫正,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发展理论的一个新的飞跃。传统的发展观把追求物质需要看作是人的唯一目标,是以物为本的发展观念。它既破坏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完整性,又导致了社会、生态危机的产生。科学发展则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发展是包括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生态需求等多种价值需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素质提高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是为了确保以人为本原则得到切实贯彻。所以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以提高人的素质、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同时要把突出发展主体的作用,调动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推进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与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我们党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既是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指导方针,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和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社会运行的基本形式是发展,人类生存在的基本要求靠发展,我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新发展思路,处理好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全面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现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把科技和教育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大力推广先进技术,把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人、铺新摊子、追求数量的增长方式转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经济增长轨道,坚持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相协调,不断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四、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科学的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和前提。真正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方面,本质是求真务实,为人民造福。按照科学发展观指导发展、落实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本身就是最大的政绩,而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所谓“政绩”,只能使发展陷入盲区和误区。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为一方百姓造福,必须出政绩,而且要多出政绩。但是,不同的政绩观念有不同的出发点和效果。有的领导干部为制造“政绩”,盲目攀比,甚至弄虚作假,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损失,这是必须坚决反对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自觉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绩,坚持为人民创政绩。在领导工作中要始终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展工作,以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同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一切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把人民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就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各项任务中去。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都要竭尽全力去办。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脚踏实地工作,扎扎实实办事。不断改进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全面、严格的政绩考核评估机制。使之能够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使真正的政绩得到褒扬,虚假的政绩无处藏身,用正确的政绩观保障科学发展观得到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领导干部提高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能力的根本途径。各级领导干部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人才观与政绩观的统一,用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把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加多元化,利益关系更为复杂。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和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国内情况来看,21世纪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好时期。关键是要抓住这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五个统筹”的根本要求,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的“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思路,以实现科学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强大动力,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重要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我们要做到以人为本为核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从而真正体现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篇7: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许晓东

“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主张。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作了这样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第一要义”可作三层理解:其一,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绝对的,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如何发展的思想和观念,是为发展服务的,离开发展就无所谓科学发展观。其二,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一语道破了发展的绝对性和永恒性;江泽民所说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度概括了发展在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这些思想都同“第一要义”密切相关。其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是要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不是否定发展、不要发展、磨灭发展的锋芒、阻碍发展的脚步。“第一要义是发展”,揭示和概括了发展在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中的首要地位,指明了发展的重要性,是理解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抓住的首要一环。

核心是以人为本,至少应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以人为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也就是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内容影响和制约着科学发展观中的其他内容,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内容来展开的。三是以人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我们之所以要提出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也就是要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到发展当中去。“核心是以人为本”,从核心目标、核心内容、核心价值三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换句话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那种以透支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GDP的增长的做法,充其量只能称作是数字上的一种增长而已,不能算是发展,更谈不上是科学发展,这是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这个方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全国一盘棋的整体思想,表明了在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篇8: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深刻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内涵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以“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民,就要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务实,就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清廉,就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站位高、立意深、落点实。从思想层面上看,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了四个方面的内涵属性和要求:一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为民”是党的生命力所在,是宗旨和目标;“务实”是为民的方法和态度;“清廉”是为民的前提和基础。“为民务实清廉”共同构成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即树立“人民主体”的价值观、“服务为民”的执政观、“实干富民”的政绩观和“清正廉洁”的修养观。为民务实清廉,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政治性,成为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根本要求。二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战略性。从战略层面上看,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加强党性教育的新探索、实现中国梦的动员令,是改进党风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是严肃党纪的新要求、实现中国梦的誓师词,是凝聚党心民心的新工程、实现中国梦的擂台赛,是锤炼党员干部的新检验、实现中国梦的集结号。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用党的群众路线科学理念武装头脑,常照理想信念、党纪党规、群众意愿这“三面镜子”,真正把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意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三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性。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恰逢其时,对症下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党员干部端正思想、增强党性、改进作风,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坚持民生与民主相结合,以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总要求,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创新发展,不断丰富和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新需求,促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过程中,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实前进。四是体现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深刻理解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性、战略性和现实性,才能切实增强开展活动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突出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对照理想信念、党纪党规和群众意愿,查找党员干部自身存在的问题,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征求群众意见建议,围绕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抓紧整改,让群众尽快看到变化,确保工作能够扎实、深入、健康开展。

二、准确把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

篇9: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价值观学习心得

价值观,简而言之,即个体对周围事物的总体评价和看法。它关涉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而言,能否引导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于一个团体来讲,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是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该团体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至关重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捍卫者的政法机关,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就必须引导广大政法干警树立“忠

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既是党和人民对政法队伍的基本要求,也是广大政法干警必须自觉坚持的共同价值取向。下面结合法院工作谈一下自己对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忠诚是前提,是保证,是根本。忠,就是尽心尽力,“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诚,就是发自真心,没有杂念,“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对于法院干警来讲,做到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的理念。自古以来忠诚就被视为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之所以高贵,是因为难得,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甚至不付出巨大的牺牲都无法做到。作为法院干警,我们的工作繁重而琐碎,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和热情,而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却可能会遇到披着各种外衣的诱惑,有时这诱惑是光鲜的赤裸的金钱,有时这诱惑是人与人之间地位权力对比之下的失落与不甘,有时

这诱惑又摇身一变为他人的不解和冷嘲热讽。而此刻,我们怎样能才坚守住自己内心的理想信念,自觉抵制住这些外在的诱惑和内心的彷徨,释放出内心世界强大的定力呢?除了对这份事业本身的热爱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忠诚的精神,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我们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之所以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胜利,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及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目前,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我们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挑战,各种问题及社会矛盾凸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有学者更是指出,目前我们党所面临的困境不逊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因此,在当下的中国,强调

忠诚的问题,强调理想信念的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们对此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务必要在日常工作中自觉践行忠诚的价值理念,坚定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时刻怀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一颗无限忠诚之心,向身边的模范同志学习,认真履行职责,勇于献身使命,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为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手中的司法权是人民赋予的,为民司法是应然之义。首先,为民要做到心中有百姓,只有心中时刻为老百姓着想,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执法办案,才能在工作中找到最能为老百姓接受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才可能依法办好每一起案件,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其次,为民不是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去开展工作,而是要用一种老百姓可以感受和信任的方式去体现,要发掘内心一种善良朴实的品质去支撑,要真

上一篇:包装物核算中缴纳“两税”会计处理的探讨下一篇:山东省出台多项研究生奖助政策 设立学业奖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