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

2024-05-26

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精选8篇)

篇1: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

受伤的南瓜的哲理故事

周国海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哥哥叫大明,弟弟叫小明。两人今年读初三,成绩都很好。

可周国海不光要抚养两个儿子,还要照顾长年躺在病床上的妻子,就是送一个儿子上高中和大学都吃力,同时送两个,他连想都不敢想。没办法,周国海准备让一个儿子休学。

让哪个儿子休学呢?周国海是种地的,他觉得培养儿子就像种瓜种豆一样,应该留壮苗,舍弱苗,才有好收成。大明从小就有一条腿残疾了,怎么培养,恐怕也成不了顶梁柱。周国海很想让他休学,可看着大明走路一瘸一拐的样子,好几次话到嘴边,都说不出来。

这天晚上,周国海又在为让哪个儿子休学的事难以入眠。病恹恹的妻子说:“你干脆让两个孩子种南瓜吧,谁种出的南瓜大,就让谁上高中。”

周国海觉得妻子的主意不错,第二天,他就给每个儿子一粒南瓜籽,让他们比赛种瓜:谁种出的南瓜大,将来就可以上高中,读大学;谁种出的南瓜小,那初中毕业后,就不要再上学了。

两个儿子都想上高中、读大学,拿到南瓜籽就立刻忙活起来。大明在屋后堆了一个土堆,小明在屋前也堆了一个土堆。几天后,两个土堆里都冒出了一棵南瓜苗。

周国海一有空就去看两个儿子种的南瓜,他希望小明的南瓜能压倒大明的南瓜,可不知怎的,大明的南瓜不但长得比小明的快,藤叶也长得比小明的粗壮。小明的南瓜刚结出一个花蕾,大明的南瓜就已经开花了。照这样下去,周国海就要送大明读高中,让小明休学了。

周国海越想越不是滋味,有一天,他鬼使神差地抬起腿,在大明的南瓜上踩了一脚。这一脚踩得太重了,拇指粗的藤茎裂成几瓣,瓜苗歪在一边,就像大明那条残疾的腿。

傍晚,大明放学回来,照例到屋后去看南瓜,发现瓜藤都快被踩断了,不禁放声大哭起来。周国海闻声赶来,大明不知道南瓜是被父亲踩的,他扑到父亲怀里,哭得更伤心了。周国海愧疚地拍着儿子的肩膀,一个劲地安慰他。大明擦了一把眼泪,说:“爸,我一定要把那家伙查出来。”

第二天早上,大明居然不去上学,在房前屋后查找踪迹,时不时蹲下身子仔细辨认,活像一个小侦探。周国海生怕儿子查到自己头上,就催他快去上学。

过了几天,周国海发现,大明的南瓜被踩了一脚后,虽然没有死,但长势远远不如小明的南瓜了。周国海松了口气,此后再也不到屋后去看大明的南瓜了。

而小明一直精心照料屋前的那棵南瓜,周国海也偷偷帮他忙。可不知怎的,小明的南瓜虽然越长越茂盛,但结出的瓜总是长到拳头那么大就烂掉了,直到藤叶转黄时,才好不容易结成一个小南瓜。

这时候,大明和小明已经初中毕业,双双考上了高中。按照当初的约定,谁种出的南瓜大,谁才能上高中。

小明小心翼翼地把那个小南瓜摘下来,让父亲过秤。周国海边称南瓜边说:“大明,快过来看看,你弟弟的南瓜刚好8斤重。”

大明无精打采地说:“不用看了,你说多重就多重。”

周国海放下秤,问大明的.南瓜呢,叫他也拿来称一称。大明说:“我的瓜藤被踩成那样,能活下来就不错了,哪还有什么南瓜?”

过了个暑假,小明就到县城读高中去了,大明则跟着父亲下地干活。周国海发现,大明干完活后,还常常跑到屋后去看他的南瓜。周国海莫名其妙地问:“你那棵南瓜又没有结瓜,有什么好看的?”大明不冷不热地回答:“我就看看。”

还是女人细心,一天晚上,大明的母亲跟丈夫说:“大明肯定有什么心事,可别憋出什么病来。明天你悄悄跟他到屋后去看看吧。”

第二天一早,周国海见大明又一瘸一拐地向屋后走去,便悄悄地跟着儿子来到屋后,他钻进草丛一看,顿时傻眼了:草丛里竟藏着一个巨大的南瓜,最少有60斤重。大明坐在地上,手里拿着小刀,正全神贯注地在南瓜上刻着什么。

周国海吃惊地问:“大明,你种出这么大的南瓜,怎么不跟爸爸说?”

大明一边在南瓜上刻字,一边说:“爸爸,我知道你不想让我读高中,所以懒得让你知道这个大南瓜。”

周国海不好意思地问:“你怎么知道我不想让你读高中?”大明轻轻地说:“你……踩了我的南瓜。”

周国海的脸一下子热辣辣的,他低下头,底气不足地否认:“你别乱猜。”

大明刻好了字,收起小刀说:“不是猜,是你留下的鞋印告诉我的。”

周国海尴尬极了,平生第一次感到没脸面对儿子。他没话找话地问:“你在南瓜上刻什么?”大明淡淡地说:“你自己过来看吧。”

周国海弯下腰,拨开杂草走过去,在儿子身边蹲下。他往南瓜上只看了一眼,泪水就夺眶而出,大明在南瓜上刻的是:我的大学!

大明第一次看见父亲流泪,他惶恐地说:“爸爸,你别哭,我知道家里困难,弟弟比我更适合读书。我不会为难你的,我只是……只是心里有点难受。”

周国海一把将大明抱在怀里,哽咽着说:“好孩子,爸爸一定送你读高中,上大学。”

两天后,周国海千方百计为大明借到了学费,亲自送他到县城读高中。注册时,周国海特意向一位生物老师请教:为什么小明种的南瓜,下的肥料那么足,藤叶长得那么茂盛,却只结出一个小南瓜,反倒是大明那棵受伤的瓜藤,结出了一个大南瓜?

生物老师风趣地说,种植南瓜,不但要有充足的肥料和水分,还要适当压制藤叶的生长,才能结出大南瓜。周国海踩的那一脚,歪打正着,恰好起到压制藤叶生长的作用。南瓜和人一样,娇生惯养是成不了大器的,吃点苦受点挫折,反而容易成材。

听了老师的话,周国海相信,大明总有一天会长成顶梁柱的。

篇2: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

秋天到了,南瓜节也即将到来!

南瓜地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南瓜。金黄色的老南瓜正拍着大肚皮给小南瓜们讲故事呢:“我们南瓜是营养丰富的蔬菜,是美味的粮食,还是治病的良药。在美洲,南瓜被雕刻成鸟笼养鸟;在非洲,还有用我这样的老南瓜做乐器呢!” 南瓜王选拔就要开始啦,小南瓜们嚷着:“我们选会讲故事的老南瓜做瓜王!我们选老南瓜做瓜王!”

这时,南瓜地里却有人在悄悄地抹眼泪,是小蟋蟀!

它要参加南瓜盅雕刻大赛,可是它的南瓜太大啦!看来它一个人是雕不完作品了。

“嘿,这是我的南瓜瓤!”它一低头,看见一只蚂蚁正搬着它刻下来的南瓜瓤。

“可这些都是你丢掉的南瓜瓤啊!”小蚂蚁竟然理直气壮。

“算了,都拿走吧,反正我是刻不完啦,比赛也没指望了。”小蟋蟀叹了口气。

“干吗愁眉苦脸的?也许我能帮上你的忙呢!”小蚂蚁干脆放下了南瓜瓤。

“你?你又不会雕南瓜!”蟋蟀摇摇头。

“可是我会吃南瓜呀!”蚂蚁挺起了胸脯。

“一个吃货!”蟋蟀还没说完,小蚂蚁却往南瓜地边爬去,边爬边用肚皮在地上涂抹着什么。

不一会儿,来了一大群蚂蚁,它们跟着小蚂蚁来到蟋蟀的大南瓜旁,“伙计们,我们来吃出来一个漂亮的南瓜盅吧。”说完,小蚂蚁带头爬上了大南瓜,蚂蚁们一个接着一个,按照小蟋蟀画好的图案开始大吃起来。远远地,还有一队蚂蚁往这边赶来呢。

谁都想不到,过了半天功夫,一个漂亮的南瓜盅“吃”成了!比赛结果出来了,小蟋蟀这个“吃”出来的南瓜盅获得了冠军!

因为,这是一件让人惊奇的工艺品,还是一件唯一一个“大型”团队一起合作的成果。

小矮人的南瓜

小矮人喜欢吃南瓜,他每年都要种很多南瓜。

小矮人很勤劳,很辛苦,这一年,他种的南瓜获得了大丰收。他数了一下,地里的南瓜一共有101个呢。

小矮人摘下一个南瓜,把它抱回去。南瓜和小矮人的身体差不多大,这样抱回去,要走很多的路,好累的。

把第一个南瓜抱回家,小矮人累得满头大汗。他想:唉呀,地里还有100个南瓜呢,这样一个一个抱,到什么时候才抱完啊。

小矮人想到了一个朋友——大脚巨人,说他是大脚巨人,其实他的手也特别大。要是叫他来帮忙收南瓜,一定会很快。

小矮人给大脚巨人打电话,大脚巨人说:“哈哈,收南瓜呀,这种事情真是太容易啦,我马上来。”

大脚巨人很快就来了。对小矮人来说,他真是太巨大啦。

“南瓜地在哪里,快带我去。”大脚巨人说。

小矮人站在大脚巨人的肩膀上指路,他们一小会儿就到了南瓜地。

小矮人把南瓜摘下来,放进大脚巨人的手掌里。这么大的手,一次可以放50个南瓜。

在回家的路上,小矮人是多么开心啊。大脚巨人一双手就可以捧回50个大南瓜啊。

接着,大脚巨人又跑了一趟,把后面的50个南瓜也捧回来了。

这时候,大脚巨人说:“这个……这个……我肚子好像有点饿了,你能煮点南瓜给我吃吗?”

“当然啦,我马上给你煮南瓜吃。”

小矮人就给大脚巨人煮南瓜吃。

大脚巨人个子大,当然胃口也大啦。他吃了一个又一个,吃了一个又一个,南瓜真是好吃啊。

最后,大脚巨人一共吃了100个南瓜。他说:“啊,我现在终于吃饱了,再也吃不下了。”

大脚巨人回家去了。

这时候,小矮人只留下一个南瓜没有煮。这是他今年最后留下来的收成。

小矮人睡觉之前在想:看来,明年再收南瓜的时候,我还是自己一个一个抱回家来比较好……

南瓜叔叔和强盗

在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胖先生。胖先生很喜欢吃甜食,他的肚子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大得像个南瓜。小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南瓜叔叔”。

大家都劝他:“少吃一些甜食吧!”南瓜叔叔也想减肥,但他只要一看到甜点就胃口大开,怎么也忍不住。

有一天晚上,小镇上来了一伙强盗。他们拿着各种武器,看到好东西就抢。镇上的人都慌张地逃走了。南瓜叔叔太胖了,来不及逃走,情况紧急,他只好躲进了仓库。

强盗们一脚踢开大门,冲进了南瓜叔叔的家。他们打开箱子,撬开柜子,还把床单都掀了起来,看见好东西就拿。

接着,他们冲进了仓库。不过仓库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一个强盗打着手电筒,这里照照,那里照照。

“快看!这里有好多粮食和瓜果!”

“哇!发现一个大南瓜!”

原来,南瓜叔叔把头和脚都缩进了大大的肚子里,看上去就是一个大大的南瓜。一个强盗用手拍了拍南瓜叔叔的大肚子,还把耳朵凑在上面听。然后他说:“不错,这是一个熟透了的南瓜!”

“我们把它抬回去吧!”大家说。

“嘿哟!嘿哟!”强盗们围在一起用力。可是这个“大南瓜”太沉了,怎么也搬不动。

“我有一个办法!”一个强盗说,“把这个南瓜切开,分成几块,不就好搬走了吗?”

“好,我去拿刀!”另一个强盗说。

南瓜叔叔吓出了一身冷汗,他赶紧说:“不能切!”

强盗们听到声音,停下了手里的活。“哇!这是个会说话的南瓜!”“好奇怪哦!”强盗们你一句我一句,觉得奇怪极了。

“我—是—南—瓜—神!”南瓜叔叔将计就计,压低嗓门嗡嗡地说,“今天我不想动手,如果你们把抢的东西还回去,我就什么也不追究了!”

强盗们吓坏了,连忙放下武器,跪在地上求饶:“请神灵饶恕!”然后一个个逃走了。

篇3: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

在中文类的期刊或是在线文献资料中, 倘若检索“数字故事”一词, 探究起其源头来, 达纳·温斯洛·阿奇利 (Dana Winslo Atchley) 和乔·兰伯特 (Joe Lambert) 这两位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前者被普遍认为是“数字故事运动 (The Digital Storytelling"Movement") ”的发起人, 而后者则因其主管并推动“数字故事中心”的发展而受到关注。

而根据云南财经大学现代艺术设计学院王贞子的研究, 数字媒体叙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86年。当时, 致力于互动式叙事相关领域研究的劳雷尔 (Brenda Laurel) 在其博士论文《走向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互动幻想系统设计》 (Toward the Design of a Computer-Based Interactive Fantasy System)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并界定了“数字媒体叙事”这一概念, 且做了有关“交互性幻想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王贞子, 2012) 当然, 真正意义上的相关实践当属阿奇利的“生活影片剪辑”, 即创设“数字故事工作室”之前, 以“Next Exit”为题, 将其过去60年间接触的重要的人和事记录下来, 形成数字影片, 所用的工具则是他7岁那年生日, 其叔父赠送的生日礼物——一台布朗尼的双镜头反光相机。由此可见,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这一“舶来品”最早的出现并非指向教育领域, 而是作为生活需求, 以个人多媒体故事叙述的方式出现的。

从1986年“Digital Storytelling”的概念第一次被清晰界定, 继而由20世纪90年代的数字故事中心而发端的“数字故事热”, 至今仅有近30年的光景。而自其推广之后, 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关注, 进而将这一形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为数字故事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阈。

在国内, 最早将“数字故事”引入教育应用领域的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及其研究生团队。黎老师早在2001年就关注到数字故事对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的魅力” (黎加厚, 2012) , 继而就这一新兴的媒体叙事形式应用于教育教学展开研究, 并逐步推广至全国范围。所涉及的研究及培训领域包括教育叙事、学科应用、技术实现、设计技巧等, 学段跨度由学前教育至研究生课堂教学。

“数字故事 (Digital Storytelling) ”的教育应用

基于故事本身的丰富意蕴, 以及经由“数字化”技术处理之后的趣味性等特点, 使得“数字故事”似乎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自“口耳相传”到如今的现代教学, 教育的发展随着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向前推动, 数字故事为新时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亮色。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 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学段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 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 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域:其一, 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其二, 发挥数字故事的“育人”功能, 应用于学生德育;其三, 利用数字故事“数字化”的特点,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渠道;其四, 数字故事的“技术”特征与“艺术”特征相互融合, 以之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新的思路。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 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 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数字故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 (Michalell.Posner) 曾经就教师的成长, 提出了广为流传的经典公式, 即“经验+反思=成长”。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而言, 随着教学时间的延伸, 经验的积累可谓必然, 但并非每位教师都有较为深入的“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关注。而在众多的教学反思方式中, “教育叙事”成为大家较为热衷和熟知的一种。

早期, 教师的教育叙事主要方式是借助“日记”的方式记录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以此为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提供依据。“夹叙夹议”的教育叙事形式, 往往使得教师们的所思所感得到同仁的共鸣。随着教育博客的兴起, 又使得“教育叙事”有了新的传播途径。借由网络平台, 教师们的“叙事”得以在较大范围内获得传播, 使得更多的教师能共享教学经验与体悟,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黎加厚教授早在2005年的一篇博文中就针对数字故事的教育叙事应用有所展望, 文中称其为“可视化教育叙事”。并且指出了传统教育叙事与“可视化教育叙事”的特点与局限, 如“以文字方式记录的教育叙事, 的特点是易于操作, 可长可短, 有感而发, 给人想象空间, 引人深思。但也有局限性, 如不能够见到真实的场景和过程, 信息量有限, 看不到具体的事物”等等。 (黎加厚, 2005) (详见网址:http://www.zbedu.net/jeast/003281.html)

从本质来看, 教育叙事与数字故事两者存在一定的区别。相关研究指出, 其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与考察对象、呈现形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 (陈静娴, 2006) 其中, 教育叙事的主体与考察对象主要是教师和教育经验及现象。而数字故事则更多涉及学生, 所考察的对象则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就呈现方式而言, 教育叙事以文本为主, 数字故事所涉及的要素则要丰富得多, 例如, 文字、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至于功能与作用的差异, 则主要体现在教育叙事的本质是为教育科研服务, 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而数字故事则在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从而改善课堂气氛, 改进教学效果。

然而, 在笔者看来, 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 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教师可以在开展教学活动之余, 通过结合教学日记的文本叙述, 提炼其中的关键环节和相关语句, 利用PPT之类简单易用的媒体工具即可将自己的“叙事文本”改编成一部短片, 配合以抒情悠扬的音乐, 教育叙事的“数字故事”即可成型, 从而使数字故事融合于教师教育叙事, 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此, 两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 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而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则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并进而“树立热爱学生的信念”。 (黎加厚, 2012) 数字故事对于教师和学生均有很大的启发与收获, 其意义不容小觑。

2.学生德育中的数字故事

德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备受关注。“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周静、赵志靖, 2011) , 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 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 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 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 即以学生为主体, 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 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 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 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

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 “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 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 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 只可日常渗透, 不可急于“传授”。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与之正相适切。无论是观看数字故事作品, 还是动手制作自己的数字故事, 对于学生而言俱有裨益。其中由学生自己制作数字故事的效果更为显著。在德育中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3.学科教学中的数字故事应用

提及数字故事在学科中的应用, 从现有的国内外文献来看, 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最为丰硕。其中,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学科则以语文、英语、历史等文史学科为多见。在众多文献中, 提及数字故事的教学应用, 其理论来源均有基于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的著名研究成果——多元智力理论。而多元智力中首当其冲的是“语言—言语”智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陈静娴所转引的多元智能研究成果显示, 在数字故事的制作过程中能体现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发展, 其中又以“语言—言语”智能的体现居多。 (陈静娴, 2006) 此外, 相关研究还涉及探究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而在高等教育阶段, 数字故事的主要应用侧重于“作品制作”与“学习反思”。

综合文献数量及上述内容事实来看, 不难发现, 数字故事本身“可视化表达”这一外在形式与“故事”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特征的绝妙匹配, 与语言类学科教学的特质不谋而合。其他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强调“数理—逻辑”智能较多的学科被认为不适合应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 (详见陈静娴2006硕士学位论文:数字化故事叙述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而就这一点来说, 笔者不敢苟同。在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人生”研究生学术论坛文集 (未公开发表) 中, 题为《数字故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一文, 便就数学这一被普遍认为偏重“逻辑”的学科应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路翌, 2012) 其中提到, 可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于“数学史选讲”、“教学反思”等。笔者认为, 数字故事本身所体现出的多元模式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将教学方式与个别学科教学相结合, 需要教育工作者根据具体的情境有所变通, 即教师是教学的“设计师”, 而数字故事是给“教学设计师”们提供灵感的催化剂。如何开创数字故事教学应用的新天地, 有待一线教师们的大胆尝试与探索。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 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 (何克抗, 2008) 具体来看, 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 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1) 教学引入—情境创设

在各个学科教学实施中, 数字故事与其他方式的教学引入相比, 在情境创设方面具有其独特性。其故事性本身对于学生学习准备、积极参与、课程实施提供了很好的铺垫。另外, 就个别具体学科而言, 其情境创设具有独到的优势。例如, 前一部分学科应用中所提及的语言类学科 (尤其历史, 其本身即“故事”) 等。

(2) 课程前期—启发思考

在教学实施前期, 数字故事的意义在于以“可视化故事叙述”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这一点往往与前期情境创设相结合, 以作为教学前期“支架”为学生后期知识习得及概念建构的铺垫。这一过程同时体现学生的积极思考, 而非被动接受。

(3) 作品准备—信息获取

上述两点以学生“看”故事为主要行为, 而作品准备这一阶段则涉及学生参与数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数字故事的准备阶段, 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资源检索与处理”, 如故事文本创设、图片搜索与编辑、音乐的筛选和处理等。其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信息获取的主体角色。

(4) 制作过程—自主探究

在作品制作过程中, 学生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开展活动。学生在作品实现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可归结为“故事”与“技术”两方面。对应于不同的学科, 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策略应有所不同。如, 文史学科中, “故事”创设为教学重点, 难点则落脚于“技术实现”。故事的教学过程由学科教师指导, 而技术处理可由学生互助, 或者借助网络谋求帮助。其优势在于,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主导性自然衔接。而如信息科技学科等技术类学科, 其“故事创设”过程更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而“技术习得”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因此,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践, 灵活使用“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尤为重要。

(5) 作品完成—个性表达

在作品完成之后,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演示, 使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得以满足。在学生汇报过程中, 教师、学生之间应充分体现互动。评价的组织形式上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侪互评等方式相配合。评价手段上可由“档案袋评价”、“量规评价”等多元方式组成, 从而体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完整性。

结语及启示

本文就“数字故事”这一较为年轻的教学方式加以论述。简要就其教学应用的既有研究及相关策略加以评述, 以为教学实践及相关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在《全新思维》一书中, 作者引述了认知科学家罗杰·尚克 (Roger C.Schank) 的话:“人类生来就理解故事, 而不是逻辑”, 可见数字故事与教学应用相互适切。同时, 书中提及的概念时代的“六感” (所谓六感, 即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六个方面) 培养与“数字故事”的教学过程正相契合。笔者相信, 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日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贞子.数字媒体叙事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2.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2 (6) .

[4]黎加厚.数字故事, 不一样的精彩[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1, 29 (5) .

篇4:南瓜子入药的故事

山本得到这个消息,专程到夕张进行了调查,结果的确如此,当地居民爱吃南瓜,不论富人穷人,都大量以南瓜做饭做菜食用。是不是南瓜的作用呢?为证实自己的想法,山本大夫做了临床实验。他选择了一定数量的病人,每人每日食鲜嫩南瓜100~500克。1个月后,他惊喜地发现,全部受试者血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病情好转,有少数人竟奇迹般地痊愈了!于是,土生土长的南瓜,在日本顿时身价百倍,全日本兴起了一股南瓜热。

其实,南瓜不但能治糖尿病,在我国民间早已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古医书《本草纲目》对它早有记载:南瓜,又名番瓜、倭瓜、饭瓜,原产热带,传入中国较早,学名中国南瓜。南瓜全身是宝。南瓜子仁含油率高达50%,还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脲酶等。南瓜子炒熟吃,香甜适口,是群众喜爱的小食品。南瓜子又是一种高效、无毒、安全的广谱驱虫药。对绦虫、血吸虫、蛔虫、蛲虫都有驱杀作用。药理实验证实,南瓜子榨出液,在45分钟内可杀死绦虫。据临床驱虫实验报道,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每日用去油、去壳南瓜子粉280克,分3次口服,连服1周后,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增加,连服1个月后,多数患者体内血吸虫卵消失。

若驱除蛔虫:成人则用生南瓜子30克,碾末顿服。小儿减半。体壮者亦可增至50克。驱蛲虫:成人用生南瓜子15克,碾末口服,每日2次,连服6日。南瓜藤可治胃痛。用法:南瓜蔸部藤1把,水煎浓汁1碗,于疼痛剧烈时一次服下,有缓急止痛之效。

南瓜蒂可治呃逆呕吐、习惯性流产。用法:呃逆,南瓜蒂4个,水煎服;小儿呕吐,南瓜蒂3~5个,水煎服,每日3次;习惯性流产,南瓜蒂1个,置瓦上,烧炭存性,研末,自怀孕后2个月服用,每日1枚。

南瓜的花和嫩叶柄,做莱食,是又甜又脆别具风味的莱肴。若再加点羊肝和猪肝,对夜盲症有特效。

对南瓜进行一般营养素的分析,证明它确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湖北产南瓜,每百克含热量为30千卡,含铁量为0.9毫克,磷29毫克,钙18毫克,磷为348毫克。钙、磷是构成人体骨骼、神经的主要原料,多食南瓜对于青少年生长发育有益。

篇5:柳树和南瓜的寓言故事

柳树从来没有自由自在过,不是一根柱子靠着它的树干,就是附近的植物靠得太近。柳树确实不能自由生长,经常被剪枝,弄成残废。

可怜的柳树开始经常叹息。

“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我一定要集中全力从这种奴隶地位中挣脱出来!”

柳树梦想着自由。它不是简单地想,而是确实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了解周围世界的所有植物,也了解每种植物的特殊要求,也许,我能找到一种一点也不需要依靠我的植物。”

柳树在苦思冥想中打发着日子,突然,思想的火花照亮了它的头脑。

“过去,我怎么没想到呢?我这脑袋呀!”

柳树乐得全身的枝条都抖动起来。它毫不怀疑,南瓜是最理想的伙伴,用它可以缠绕别人,而自己又不被缠绕。

有了对象,柳树就扬起枝条,希望能看见朋友——小鸟。这时,真有一只喜鹊飞来。柳树立刻呼唤它。

“尊贵的小鸟,”柳树说,“我希望你不要忘记前些日子我对你的帮助。一只饥饿的野蛮的游隼要吞了你,是我让你藏在我的枝条下。你还不要忘记,当 你的双翅感到劳累,你是经常落在我的枝头休息。因此,尊贵的鸟儿,我希望你不要拒绝我的请求。请你找到南瓜,向它要几粒南瓜子。你告诉它们,不要怕我。当 种子发芽和长出来时,我会像对待自己的子女那样对待它们。”

“还有什么?”喜鹊问。

“没有什么啦!你要寻找恰当的语言说服南瓜,答应我的请求,把南瓜子给我带回来。你是雄辩家,用不着我再教你喽!”

喜鹊没有拒绝,也没有答应,而是提出了交换条件。最后,还是和柳树达成协议。柳树答应,不再招待蛇和貂,它的枝干上只允许喜鹊作巢。

喜鹊拍打双翅,尾巴作舵,飞到南瓜身边。

“我向您问候和致敬,噢,南瓜!”喜鹊这样道出开场白。

在讲了另外一些美妙动听的话之后,就向它要柳树十分想得到的南瓜子。喜鹊拿到种子,飞回到它的朋友柳树身边,柳树像过节似的欢迎喜鹊。

“现在,你应当把它们种上!”柳树对喜鹊说。

喜鹊扇着双翅,在柳树四周挖洞,接着,用嘴把种子一粒一粒地种好。

没多久,南瓜种子发芽了。它们开始猛长,并且爬到柳树干上,很快爬得到处都是。最后,南瓜的大叶子把柳树遮得严严实实,使它再也看不见太阳和天 空。此外,还结出一些大南瓜,沉甸甸的,坠着柳树细嫩的.枝条,拉扯着柳树的枝干,好似在给柳树上刑。柳树白白地摇晃,无法解脱。绝望之中,柳树也没有弄清 楚,南瓜和它打成的结是多么牢靠,任何人,用多大力气也是解不开的!

风从这里吹过,柳树叫喊着向它述说自己的不幸,并请求帮助。风听见了,就用力地吹。

汁液和营养被南瓜吸干的柳树只剩下空壳,结果从根到干裂成两半,倒在地上。

柳树为自己的不幸痛苦。它想:

“哎,我的生辰不好。”

篇6:南瓜的故事四年级作文500字

南瓜静静地躺在一旁,心想:等我长大以后,要把你们一个个压碎。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杮聊天的时候,南瓜也一声不吭。

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杮聊天的时候,一直问南瓜叫什么?南瓜也不回答。

有一天,它们又问南瓜叫什么,南瓜终于忍不住了,对它们说:“我叫南瓜。”

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杮听后,放声大笑起来。虽然它们嘴上没有说出来,但是心里仍然相信世界上没有南瓜,认为南瓜只是一种空想。

它们每天都会和南瓜说话,即使南瓜从来都没有回答过。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南瓜的藤蔓渐渐长长了。

终于有一天,南瓜醒来后,发现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杮都晕了过去,因为南瓜的藤挡住了阳光,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杮不能离开阳光。

南瓜,一个人静静地哭泣着。没有洋葱、胡萝卜和西红杮的聊天声,只有南瓜一个人在哭泣。

不知哭了多久,南瓜看见一个金色的狐狸走过来,于是它请金色的狐狸把它带回家去,可以把它吃掉。

洋葱、西红杮和胡萝卜醒来后,发现南瓜不见了,即使它不爱说话。

篇7:关于回忆的微小说:南瓜的故事

春播时节,各家各户种菜忙,空气中弥漫了泥土和农家肥的特殊的香味儿,父母神情虔诚,将佟靖飞叔叔寄来的种子种在院子里。后来,幼苗长势喜人,绿油油的一片,煞是养眼!

其间,父母耐心、细致地给“小家伙们”松土、培土、浇水、除草、间苗、施肥、搭架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菜园里的蔬菜们茁壮成长,满目苍翠,令我们一家人喜不自禁。后来,蔬菜长大,黄瓜、茄子、豆角等陆续结果。呵呵!确实不错,来自东北老家的蔬菜果然名不虚传,黄瓜外形粗壮、浑圆、厚实,很甜很脆很香很嫩且水分大,吃着爽口!只是唯一的缺憾就是实物与图片显示的大小相差甚大。佟叔叔曾在来信中特别强调的能长到很大的东北大南瓜到收获季节却出人意料地只长到两个拳头并拢那么大!这个南瓜可是父亲精心栽培、关照的呀!感叹之余,父母的失望之情难以言说。“真是白费劲儿了,算了!把它们堆放到库房里吧!” 冬日寒冷、冗长、沉闷。母亲突然想到了那些让人失望的小南瓜,便饶有兴致地去库房抱了几个回来,并耐心地将它们洗净,干脆利索地用菜刀切成大块儿,丢进锅里用大火蒸上。锅开后,再用文火蒸一会儿……母亲熟练地操作着。“熟了……它的皮不厚,熟了!”言毕,母亲掀开锅盖,将南瓜块装盘端上桌。黄灿灿的南瓜,热气腾腾,奇香诱人!大家在惊异中开始品尝了“……哇塞!真甜,香软,这是什么南瓜?咋这么甜?象放了糖一样,啧啧……大家笑逐颜开,谈笑风生,吃得很开心,全然忘了当初它曾因为长相不尽如人意而让大家失望这件事。

篇8: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

奇店——“CY故事店”

在林林总总的淘宝网店中, “开网店卖故事”还是头一遭听说。但在创意领先的时代, 一家贩卖原创故事的另类小铺, 以其文艺、清新、独特的气质悄然走红网络。掌柜将小店命名为“cy故事店”, 是“创意、诚意”的意思。

掌柜对这家小店的定位是:不卖化妆品、不卖衣服、不卖食品, 主打商品不是实物, 是故事, 这是一家贩卖故事的小店。在这家店里, 你可以购买别人的故事, 也可以贩卖自己的故事。

当在淘宝首页轻轻键入“CY故事店”时, 那清新的文字与美丽的插图呈现在眼前, 独具特点。这个格调清新而独特的故事店和一般的网店相比, 除了商品不同, 其他设置堪称一应俱全, 有商品展示区, 每件故事都配有美丽的插图;按买故事和卖故事等进行商品分类;收藏还送淘金币;页面也显出小清新的风格。在这个卖故事的小店里, 丛平平还专门精心开辟了“分享你的故事”这一新奇板块。在这个平台上, 大家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情感宣泄出来, 与网友们分享。除此之外, 丛平平还从网店的“故事库”中精心挑选出一些精品, 再经过一番亲自操刀, 整理成了“失恋套餐”、“表白套餐”、“失业激励套餐”等等服务。通过这些真实的故事鼓励年轻人从失恋中、失业中走出来。与此同时, 丛平平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80后掌柜——卖故事小女孩儿

故事集市里的女掌柜——丛平平, 这个玲珑秀丽的江苏姑娘, 毕业于扬州大学, 被朋友亲切地尊称为“作家”, 虽然很年轻, 但已经是为国内数十家杂志写过稿的资深自由撰稿人, 但这并不是徒有虚名。从小爱好写作的平平就对故事感兴趣, 写得一手好文章, 但是她却从不想走平常路。

去年, 她还在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文案策划, 后来感觉厌倦, 于是依然辞了职。疲于应付的平平, 开始琢磨着自己的新事业——开家网店吧, 不过要特别点的, 就开个自己擅长的故事店吧!

当问起平平为什么要开故事店时, 她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每天那么多人来来往往, 常常以为自己生活的圈子就是整个世界, 其实, 很多人活着的方式, 可能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所以, 就卖故事吧!”经过朋友帮忙装修网店, 还有摄影师朋友赞助的原创图片, 这家“卖故事”的小店就正式开起来了!

“喜欢, 你就付一元钱吧!”

“CY故事店”的故事1元1篇。这家独具特点的“故事小店”所实行的付款方式也别出心裁——先看故事后付钱。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样有些不可思议, 不禁会问:“如果顾客只看故事不付钱怎么办?”但是, 故事小店的掌柜, 丛平平却有着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认为采取这种独特的付款方式, 更能体现故事的价值与故事店的意义:“这1块钱, 既是为故事作者的原创埋单, 也是为你从这个故事里得到的任何一种感觉埋单, 感动了, 哭了, 笑了, 共鸣了, 无论哪一种感觉, 都值得你去付1块钱吧。”

店里所有的原创故事, 并配有精美的原创图片, 都已经完整贴在宝贝详情里, 埋单是一种完全没有约束的自愿行为。与其说是“卖故事”, 不如说是出售对故事的“感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与经历, 通过故事使其中的一些人产生共鸣, 从而对故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独特的感觉。小店开张半月后, 就创下了访问量20000余次, 购买人数600多人次的纪录。尽管忙活半个月才赚到600多元钱, 但小店独特的经营风格, 赢得了无数网友的好评。

梦想——“多元化故事集市”

丛平平的终极目标是把网店打造成中国的“多元化故事产销平台”。

“我最大的希望, 是有更多人来这里贩卖自己的故事。这里变成一个故事的集市, 集市里有人间百态, 有感动, 有平淡, 有搞笑, 有残酷, 有我们不知道的小世界。坚持做个贩卖故事的店, 一直坚持下去……”

由于卖1元1篇的故事并不能给丛平平带来太多的收益, 于是丛平平愿小店能够实现多元产销。微电影的流行是丛平平有了新的想法, 她将目标定位在那些想把自己的爱情故事、亲情故事拍摄出来的人, 提供从写剧本、导演到出片的一条龙服务, 在淘宝店里推出了个人定制故事摄像录影的业务。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哲理故事:南瓜的故事】相关文章:

阿莫的南瓜童话故事04-10

万圣节的大南瓜故事08-29

泥的故事哲理故事04-21

气量的哲理故事04-12

眼镜的哲理故事04-13

感恩的哲理故事04-13

驴的哲理故事04-13

雪的哲理故事04-16

羊的哲理故事04-16

简单的哲理故事05-03

上一篇:农村公路施工环保措施 (绿色施工)下一篇:杨澜的成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