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2024-05-06

关于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通用8篇)

篇1:关于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为进一步改变我乡城乡面貌,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推动全乡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上新水平,经乡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全乡 “急、难、险、重”工作之一,特制定以下目标责任书。

一、工作范围

全乡9个村、1个社区。

二、工作重点

整治重点为1社区、9村居民集居点及其周边环境,龙溪河沿线、底干路过境段周边环境。

三、工作标准

(一).卫生管理

1、认真抓好清扫保洁工作。配备了保洁员的重点区域要做到每天有专人负责清扫和保洁,做到路面、街面无可视垃圾,及时清理公路边沟淤泥、杂草、白色垃圾等,保证责任区内无卫生死角和白色垃圾。2、及时督促垃圾的清运,责任区内做到无垃圾溢池现象,督促保洁人员将责任区内的垃圾入池、入桶,保证垃圾池、桶周围的清洁。不在场口和人口聚集地焚烧垃圾,建有生态池的村按规定做到垃圾分类入池。3、督促保洁人员定期清洗责任区内的垃圾池墙体,做到垃圾池外墙砖整洁明亮。督促保洁人员穿戴有明显安全标志的作业服,并规范作业。

(二).村(社区)、场乡容貌管理

1、不得违规摆摊设点,不得占道经营,不得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社区老街摊位不得下坎,新街摊位不得超过商户门前两米摆放,水果摊在统一规划的范围内摆摊设点,摆摊必须在社区规划黄线区域之内。2、餐饮、茶馆门面经营用具不得超过门面2米,餐饮炊具必须用铝皮等规范美观的灶台,门前必须放置规范卫生的垃圾桶,且要随时清理白色垃圾。3、汽车、

自行车、摩托车、板架车、三轮车等不得乱停乱放,必须按规定地点规定方法进行停放。4、不得在门面、户外其他地方张贴小广告(牛皮癣),发现牛皮癣要及时清理;不得损坏公路、门前树木,严禁在公路上,树木上钉钉、牵绳、晾晒衣物;公路上不得乱拉广告、横幅,两侧不得随意摆摊设点。5、不得有其他违反场乡、村庄环境管理规定的行为。

(三)村庄卫生管理

1、认真做好四清工作(即清垃圾、清污水、清杂物、清污泥)中的“清垃圾、清杂物”工作,重点清理房前屋后的污泥、清理道路、河道、河渠中的杂物。2、对村庄道路、场地、房前屋后、厕所定期清扫,重点整治环境卫生,保持村庄整洁。3、规范家禽、牲畜饲养和清洁卫生管理,减少禽畜粪便污染。4、开展庭院环境整治工作,着重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问题。不乱倒垃圾,保持房前屋后整洁;不得乱搭乱建、乱堆乱放柴草;无污水乱倒乱排现象。

四、考核办法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各村、社区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基础分为100分,重点村在年底目标考核中加20分。考核由乡党务副书记牵头,党政办和城-管办具体实施考核。

(一)考核加减分及处罚

1.各村、社区的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加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年终考核得分/100)×5分。

2.加、减分及对包村(社区)部门的考核:受到市整治办通报表扬和市级媒体正面报道的,每件次在考核中加20分;受到县整治办通报表扬和县级媒体正面报道的,每件次加10分。受到市整治办通报批评和市级媒体负面曝光的,每件次在考核中扣20分;受到县整治办通报批评和县级媒体负面曝光的,每件次扣10分;乡督查办及城-管办每月不定期对各村、社的环境治理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后进行通报,若不整改的将在考核中扣村(社区)及包片部门5分;若第二次通报后还不整改的,在考核中扣村(社区)

及包片部门10分,以此类推;同一内容在不同级别报道,按最高级别加减分,不累计加减分。

3.被县级以上部门或媒体通报批评或曝光:第一次给予全乡通报批评,第二次进行诫勉谈话,第三次组织问责。

(二)评先评优

为鼓励先进,推动工作,乡党委、政府将在年终根据各村、社区的最后得分,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单项评比、表彰。先进集体: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分别给予该村(社区)和包片部门各1000,800,500元奖励。

先进个人:在保洁人员和城-管队伍中按总数的20%进行表彰。

(三)以底堡乡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在全县的考核等次、排名为依据,对相关部门和领导进行考核,给予相应的奖惩。

(四)本责任书一式两份,乡党委政府、村(社区)各执一份。

责任人:xuexila

日期:XX月XX日

篇2:关于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一、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家庭组织领导机构,督查本责任区家庭环境卫生情况。

二、组织动员本责任的广大家庭,严格执行平妇[2008]18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卫生标准”即:

1、经常参加公共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服从卫生管理。

2、室内家具、物品摆放整齐。四壁、顶棚、物面、地面、门窗无蛛网、窗明几净;厨房通风良好,无油腻、污垢;楼房阳台封闭规范、院落整洁。

3、及时清除各种废弃物,不准在室外公共楼道、公共车棚摆放杂物,不得占道堆放、经营、作业,不搞违章搭建。

4、垃圾袋装,规范投放。建筑装潢垃圾及大件废弃物按环卫部门规定送到指定收集处。

5、住宅周边无积存垃圾和四害孳生地。

6、使用燃气管道无泄漏,换气设备性能良好;家庭厕所清洁卫生。

7、使用安全卫生自来水。

8、不违章饲养家禽家畜家犬,不得影响周围环境卫生。

9、家庭成员自觉学习健康知识,每户备有一个家庭保健药箱,每天参加一次户外健身活动,少用一次性制品,自觉遵守市民公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育帮助本责任区的家庭成员服从上级对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的管理和指挥,接受邻里的正确建议和合理有益帮助,参加相关公益活动。

四、主动作为,管好自己的责任区的卫生。

五、开展健康有益的公益性活动,积极推进城乡互动学文化,美化环境品味。

六、若违反上述责任条款,必须承担相关责任和整改的一切费用。

七、本责任书一式两份,领导小组、责任人各一份。

局机关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签字):

责任人:

篇3: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机制研究

关键词: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机制,研究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 但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的问题仍然存在,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仍然巨大, 这些都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带来了影响和阻力, 为此, 国家将追求绿色GDP, 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1 明确责任主体, 是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前提

依据新《环境保护法》提出的环境保护所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从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其他组织和公众的职责定位来看, 这里面的责任主体应该有三类:即:政府的监管责任主体, 企业的生产责任主体和社会义务责任主体。

2 划分责任层级, 是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关键

要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机制, 划清责任层级就成为了关键。笔者认为, 责任层级按照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发展逻辑来看, 主要体现出管理层、保护层、治理层、监督层、追究层。管理层, 就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 代表公权力的政府部门和个人所承担和履行的义务。保护层, 就是防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防止污染的责任, 包括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措施和制度。治理层, 就是包括责任主体和非责任主体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监督层, 是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行为和活动的监督, 保障政策措施的执行和恢复治理目标的实现。追究层, 是对生态环境责任主体的违法和作为、不合理行为进行追究和处罚, 保证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有序进行。将责任进行层级划分, 就是为了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各个层面、各个阶段上的责任进行明确, 确保各层级上的保护与治理工作的重点突出、任务具体, 责任落实, 取得实效。

3 完善责任机制, 是强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根本

要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 在明确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主体和层级划分的基础上, 重要的还需要构建系统的责任机制来做保障。笔者认为, 具体就是要构建多主体的履行机制、保障机制、监督机制和追究机制。

3.1 建立责任履行机制。

就是要清晰责任主体, 明确责任内容, 强化责任落实的机制。新《环境保护法》首次明确了环保基本国策的重要地位, 这就为各责任主体履行主体责任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法律地位支撑, 确保了各责任主体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和规定去履行法定的主体责任。履行机制的建立要突出强制履行的特点, 在法律框架下严格执行, 不能打折扣, 搞变通;还要保证履行机制的长效性, 确保机制的长期稳定, 不能朝令夕改;更要确保履行机制的覆盖性, 要将责任主体履行主体责任的各个方面全部纳入。责任履行机制的建立, 将强化不同主体之间及同一主体内部之间的协同履行, 建立协同制度, 确保政令畅通、行动一致、标准统一, 进而谋求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

3.2 建立责任保证机制。

责任清晰是前提, 可关键还要看责任落实能否得到保证。建立责任保证机制, 就是要从思想、法律和制度的监督建立落实责任保证体系。首先, 加强立法, 要站在经济全球化, 人类共发展的高度, 提高我国在国际上关于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话语权和规定的制定参与权, 强化国内立法, 针对环境保护和治理出现的问题, 剖析其本质和原因, 研究规律, 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 保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治高度。其次, 是要加强全员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思想观念教育, 形成普遍价值观, 让全民关心重视环境保护与治理, 让全民了解和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 提供思想和行动上的保证。最后, 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与治理, 社会组织是国家机器之外的强有力支撑, 要切实发展好, 利用好。如, 建立义务志愿性组织。

3.3 建立责任监督机制。

监督是为了责任的落实。有监督才能对落实责任形成压力, 实现督促。建立责任监督机制, 重要的是要构建责任监督体系, 完善包括国家管理机关、行业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多主体、多元化监督机制。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监督制度, 强化信息沟通, 切实编织成全方位、立体的监督网络, 发挥多层面的监督效能, 确保所有行为都在监督下进行, 及时发现违法违规, 及时督促整改, 真正发挥好监督的督促和保障作用。

3.4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有责任, 必有追究。要把责任落实到位, 在提高责任意识的基础上, 重要的是要强化责任追究, 不能只谈责任, 不去追究。对责任不落实, 或落实不到位的组织和个人等责任主体要严肃追究责任, 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严惩严罚, 切实起到警示的作用, 发挥警醒的功效。通过责任追究, 在法律上、行业上、组织上和社会道德舆论层面都形成惩戒, 形成压力, 切实发挥责任追究的作用。新《环境保护法》作为上位法, 明确规定其他法律和这部法律不一致的, 就适用本法。新《环境保护法》统领其他单行环保法律的地位, 确保了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法律支撑, 也为责任追究解决了法律冲突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宏.关于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的思考[J].中国煤炭, 2008, 34.

[2]黄锡生, 邓禾.行为与规制:建设两型社会法制保障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48.

篇4:环境风险治理中科技专家的责任

关键词:环境风险治理;科技专家;不确定性;有组织的不负责任;综合治理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环境事件表明,中国已经进入环境风险高发的风险社会。环境风险源于诸多因素,但其中科技因素无疑占据了主导地位,科技专家因此应该在环境风险的治理当中承担重要的作用。

一、作为现代风险的环境风险

安东尼·吉登斯指出,今天人类面对的风险不再是传统的那种主要由相对确定的自然因素所导致的“外部风险”,而主要是由科技力量扩张所带来的不确定的人造风险。乌尔里希·贝克看到,传统社会当中的风险分配受到财富和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现代风险的分配则体现了更大的公平性。但贝克“严重地低估了‘社会风险地位的不平等性对弱势群体的严重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难以估量的多重效应。”2近年来中国出现的环境风险常常引发群体性事件,带来比较严重的社会风险,这次常州事件就是又一例证。

纵观近年来的环境事件,当前中国的环境风险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风险。借助现代技术力量的支持,人类活动的影响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扩大,超过自然环境自我修复能力之后即会产生破坏效应。中国的工业现代化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展开的,但由于总体科技水平落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特别严重。常州“毒地事件”的根源在于,此前三家化工厂几十年来的污染物排放对“常隆地块”的土壤造成严重污染。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经济发达省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土壤污染状况相对落后地区更加严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落后的科技水平使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随着现代化负面后果日益显现,更清洁的生产方式、对环境污染的修复与治理都对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次是制度风险。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环境标准、环保制度尚不健全,无法为管控环境风险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中国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与西方相比并不算晚,但受到经济发展观念与模式,特别是总体科技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所设定的环境标准较低,作为执法依据的环境监测也不完善。2011年6月份,常州市的环保部门对“常隆地块”进行环境调查时,因为国内没有相关标准,所以参照的是《荷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DIV, 2009)》相关指标。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常州外语学校的建设和启用均在邻近地块污染修复工作尚未完成之前,不仅存在程序不当,其选址过于接近遭受严重污染的化工园区原址本身也不科学。在央视的新闻报道中,环境专家指出,2016年2月份新北区环保局委托上海华测品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基本污染物的测量未专门检测农药残留成份,导致对污染程度的调查不够全面。可见,在工农业生产环节,废弃物处理环节,环境监测与治理修复等环节缺乏更为细致、严格的具体标准,大大阻碍了环境保护事业的推进。

再次是道德风险。受经济利益驱动,经济组织、科技人员甚至部分政府组织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够甚至恶意破坏环境。在对“常隆地块”进行土壤修复的过程中,修复企业为了保证利润未严格遵守施工设计要求,将受污染土壤露天堆放是造成常州外校大量学生身体不适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虽然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环境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但仍有不少企业铤而走险,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为了政绩或非法利益,不息纵容包庇这种做法。科技人员如果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规避环境法律的相关要求,监管方可能难以及时发现,也会带来较大的危害。

上述三个方面的因素事实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为制约环境事业发展的障碍。科技因素无疑是基础性的:正是中国的工业体系整体科技水平不高导致对污染控制的能力不够;为了在更短时间内快速实现现代化,立法者也无法设定严苛的环境标准;在这种“压缩的现代化”进程中,环境参与者的道德风险也因前两个因素的存在容易被放大。在简单工业化阶段,人们通过相对比较严格明确的事实和因果关系管理风险并划分责任,但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科学与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风险计算方法崩溃了。”1乌尔里希·贝克用“有组织的不负责任”来描述风险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他实际上指出了现代技术活动与现代社会管理的特点与缺陷: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等现代技术活动高度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它们制造的风险也会迅速扩散,很难找到明确的责任方;社会管理体系各部门职能分工细致,同时又交叉重叠,往往无法将某些风险归咎为特定的组织和个人。这在客观上为相关行为主体逃避责任创造了条件。

二、环境风险治理中科技专家的权威地位

全体社会成员都希望可以参与到环境风险的治理当中。但是,环境风险作为一种现代风险,其中高度复杂和专业化的科学技术因素客观上赋予了科技专家在风险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工业社会的内在发展机制将使人类社会可能行进到一切都必须按照科学技术专家所提出的原则来进行管理的技术统治时代,或者行进到直接由科学技术专家统制一切的专家政治时代。”2

按照贝克的分析,环境风险都是被科技专家建构出来的。因为正如鲍曼所指出的那样,“现代化自身产生的新危险肉眼看不到并且也不能立即辨认出来;最重要的是,外行人不能发现它,更不用说应付它了——外行人是这种危险未来的牺牲品。”3由技术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通常无法为普通人感知,“现代化风险滋生了对知识的依赖,在任何情况下风险可能导致的危险都需要科学的‘感受器——理论、实验和测量工具——为的是使它最后变成可见和可解释的危险。”4 作为外行的普通公众对于什么是威胁人们生存的环境风险,人体承受的环境危害的界限在哪里,以及如何化解这些风险根本无法知晓,“因而它们在知识里可以被改变、夸大、转化或者削减,并就此而言,它们是可以随意被社会界定和建构的。”5

基于知识的不对称性,在各国的环境法律法规当中以及环境保护的实践中,科技专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很大程度上掌握了为公众设定生存环境的权力。在生产和建设项目的环境评估、环境标准、排放要求以及环境污染修复等环节中,只有掌握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家们才真正有资格行使决定权。对于环境风险的管控措施通常也是按照科技专家预测的危险状况来设定的。毫不夸张地说,面对环境风险,社会共同体的命运被交付给了科技专家。

在常州事件中,地方政府部门基本上按照法律程序的规定对环境进行了技术监测,并请相关技术专家提供了修复污染土壤的方案,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承担修复工程的企业没有严格按照技术方案的设计要求施工。出现问题以后,学生家长也委托有资质的机构对土壤、地下水以及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这说明,面对环境风险时,社会公众最终还是只能选择相信科技人员的专业知识。除了部分数据因为某些技术标准不统一导致检测结果有所差异外,包括政府机关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基本也都经得起检验,这也说明此次事件中的环保专家群体是值得依赖的。

三、科技专家在环境风险治理中的尴尬处境

吉登斯指出,“科学理应使世界的可预测性增强,但与此同时,科学已造成新的不确定性——其中许多具有全球性,对这些捉摸不定的因素,我们基本上无法用以往的经验来消除。”1 现代工业生产和工程建设的基础在于科学知识与技术手段,但事实上科技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大规模的生产与建设活动将这种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它们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科学认知与技术操控的范围。因此,从根本上说环境风险就内置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当中。人们对环境风险的预测与防范最终基于对概率的推算,“风险的精确推算把道德道义上的保证与承诺转换成在技术上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系列规范。”2 现代技术活动依赖科学理论的假设与推理,实验室条件下和理论推理中的状况与实际的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现实中复杂的因素则更容易将这种不确定性无限放大。所以,科技专家既无法精准预测也无法完全掌控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切尔诺贝利事件”就发生在贝克发表《风险社会》的1986年,它为风险社会理论做了最好的注脚:高度复杂的现代技术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错,任何看似精确的预测及相关的严密防范措施都可能无济于事。而对于科技专家而言,政府和社会公众需要的是他们根本无法给出的绝对安全的承诺,在生产和建设项目的环境许可证上签字就是将自己的专业权威一同装进充满未知风险的黑箱子里了。

当前中国发生的累积型环境风险较多,工农业生产中的废弃物排放即使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设定的标准也会在环境中积累下来,构成污染威胁。大工业生产对环境几乎都有破坏作用,科技专家制定生产标准、排放标准时需要平衡经济收益与环境代价,并为社会公众设定承受环境压力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环境标准可以作为可接受风险与不可接受风险的分界线,即环境标准背后体现的是环境风险应当被限制在什么程度。这是对风险规制价值目标的选定,其决定应当体现公众的价值。”3但普通的社会公众包括行使公共管理权力的官员囿于知识的匮乏,裁决权最终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掌握在科技专家手中。

但是,每次环境灾害的实际发生都不可避免地将科技专家置于极端尴尬的境地。政府部门对于环境问题管理的权威来自于科技专家的专业权威,政府官员和企业经营者总是需要科技专家站出来向公众保证有待开展的重大技术活动是安全可靠的。但灾难性的后果却屡屡发生,为政府和企业背书的科技专家必然要为此担负一定的责任。虽然理性的公众可以理解环境风险的发生事实上来自于诸多的因素和环节,科技专家整体的话语权威仍然得以维系,但专家个体的权威开始不断受到社会公众的质疑。这样,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于专家系统的信任同样陷入两难的困境当中。

此外,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科技专家也面临着巨大的道德风险。公众期待专家们为公共利益积极发声,但也会质疑专家的某些话语受到利益的裹胁。常州外语学校的大量学生出现身体状况异常后,政府部门仍然拿出专家们提供的环境检测数据,以此保证环境是安全的,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公众对专家也产生怀疑。此外,科技专家共同体内部相互勾结、相互庇护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需要在追究环境责任时加以防范。贝克警告道:“此种保护和包庇同行专家的惺惺相惜行为虽情有可原,但天理难容……势必要给人类社会造成新的更大的风险和灾难。”1

四、科技专家环境责任的实现途径

贝克提出“科技民主化和生态民主化”,即运用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打破少数科技专家的垄断特权,在科技共同体内部和社会公众当中实现对环境决策的监督和参与,以实现对环境风险的有效治理。国务院刚刚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就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这与贝克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我们认为,充分尊重并有效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是题中应有之意。

第一,在法律法规的制定中,科技专家的权威意见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是治理环境风险的前提条件,环境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对专业技术性要求非常高,应尊重并发挥科技专家群体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并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形成制度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制度设计对科技专家形成有效监督。具体来说,通过建立专家库随机选派、同行匿名评议等制度在科技共同体内部多层把关、互相监督;环境问题决策信息公开,通过社会公众对科技专家进行道德风险的监督。另外,建立环境风险决策责任的终身追究制,有效威慑科技专家与其他环境参与者联合起来欺骗公众的企图。总之,要通过制度设计预防因少数科技专家的失误或失足将社会公众置于重大的危险之中。

第二,科技专家应承担预警环境风险的责任。基于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预防原则业已成为各国环境立法和环保实践的根本原则。科技专家因为拥有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比普通社会公众更有条件发现或者预测存在的危险,也因此被赋予了预警风险的责任。汉斯·约纳斯提出,除了基于专业判断的预测知识之外,一种“恐惧启示法”应当成为科技决策中的必要手段,即通过预测技术活动可能造成的最坏的后果来作为环境影响评估的依据。在现代技术力量已经可以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语境中,“最要紧的是一种关于保存与保护,而不是关于进步和完善的伦理学。”1按照责任伦理的要求,在大规模技术活动的经济效益与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之间,我们应当以节制、审慎的原则而非过分积极和乐观的态度进行抉择。参与环境决策过程的科技专家有责任向决策者提出风险预警,特别是“当技术活动风险过大时应予以禁止,因为绝不允许将人类整体的生存或人的自然本性作为赌注。”2

即使是未直接参与的环境项目,科技专家也有风险预警的责任。常州事件持续发酵的过程中,很多参与的科技专家都不愿对媒体记者介绍情况,因为“问题太复杂了”。不难想象,涉身其中的专家在事件发生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而多数未参与其中的专家也会因为顾及同行的处境选择了沉默。这难免让人们疑惑,“在这种沉默中,知识分子推崇的独立人格、科学家肩负的特别责任,是否也如那片土地一样被污染了。”3近年来环境风险引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呈多发趋势,科技专家对专业问题提供客观公正的解释,不仅有助于平息社会公众的不安心理,也能起到化解社会风险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科技专家作为知识分子不该推卸的社会责任。

第三,专家主导的科学决策与政府主导的民主决策相结合才能更有效地治理环境风险。贝克提出通过权力分配来营造一个“激烈的有说服力的以科学论战武装起来的公共领域”,其中,社会公众提出“我们希望怎样生存”这样的问题,科技共同体则负责提供达到这种生存目标的方案供决策选择。他希望通过“科学的开放性从内到外地过滤和摒弃科学自身的局限性。”4这为我们指供了一个科技共同体与社会公众互动开放的环境风险综合治理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政府主导下的环境管理应以保障社会公众的环境权益为目标,科技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尊重并在科技共同体内部形成有效监督,社会公众也有畅通渠道参与环境风险治理并形成外部压力。环境风险治理的决策最终由政府管理机构按照民主的方式做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范科技专家的道德风险,也可以部分化解其个人的声誉风险,有利于他们提出客观公正的专业意见。

五、结语

常州毒地事件中,企业未严格遵守科技专家设计的毒土修复方案带来空气污染是事件的直接起因,常州外校的学生家长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环境检测并依此发起合理的环境抗争,两方面的事实都说明了环境风险中科技专家的权威作用。只有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更好地发挥科技专家的作用,才能更加有效地管控环境风险。

[作者简介: 杨振华,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 朱凯)

Abstract: An environmental risk is a kind of modern risk mainly caused by expansion of sci?tech power, and thus, sci?tech experts play a leading role in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and bea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The overall relatively low technology level, the rapid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and imperfect legal system, as well as participants moral flaw have led to high environmental risks in China. Uncertainty,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risk determined by modern sci?tech activities and management model, makes a common problem for modern risk management, known as organized irresponsibility. Sci?tech experts should and d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risks. However, their authority is challenged by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The sci?tech democratization and ecological democratizatio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in which government guides, enterprises take responsibilities, public participates in and society supervises. It is essential to establish sound environmental laws and regulations to ensure that sci?tech experts can play a more constructive and authoritative role in environmental risk management. Experts also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use thei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 predict risks and issue early warnings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The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system guided by experts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ystem guided by government to constitute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system to better guard against environmental risks.

篇5:学校环境治理责任书

乙方:保洁员

推进“四城联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做出贡献,就保持本村环境卫生整洁,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生存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订立各自的责任。

一、甲方责任:

1、做好“四城联创”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得每个村民树立清洁卫生,人人有责;

2、制定环境卫生村规民约;

3、确定卫生监督员,明确其职责;

4、划定村干部包片责任区,明确其职责;

5、制订保洁标准,划定乙方保洁区域;

6、检查验收乙方工作情况,按月支付乙方保洁人员工资元;

7、为乙方提供必要的保洁用具、垃圾清运车、垃圾池、垃圾填埋场,负责协调乙方与住户之间的关系;

8、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乙方上岗情况;

9、公开乙方奖惩制度:乙方保洁区域,经甲方验收,一次不达标者,给予乙方批评教育,要求乙方定期政治;两次不达标者,扣发乙方当月工资30G;三次不达标者,解除乙方,并扣发当月工资。

10、积极采纳乙方在保洁方面的合理化建设,协助乙方处理有关投诉。

二、乙方责任:

1、一切工作服从村委会的领导,听从村卫生监督员的安排;

2、乙方年月日到年月日对甲方区域进行保洁服务,做到不留死角;

3、严格执行甲方制定的保洁时间:夏季:早上7——9时;冬季:早上8——10时;

4、严格执行甲方制订的保洁标准,达到:房前屋后及巷道:无柴草堆、无秸秆堆、无杂物堆、无生活垃圾、无建筑垃圾堆放;无杂草,无塑料袋,无污水;无乱贴乱画;无厕所,无乱种。

5、四做到:夏季半月清除一次杂草,一月打一次除草剂;三天清运一次垃圾,并及时填埋;保持排水沟畅通;监督畜禽放养,实行圈养;

6、做到一视同仁,不得徇私顾面;

7、保管好保洁工具,由于乙方在日常保洁工作中不慎给甲方设施、材料及物品造成损失,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8、工作时间必须在岗,不得私自换人清理。如遇特殊情况必须向村卫生监督员请假;对缺勤不请假者一律扣发当天工资。一个月出现三次以上者,甲方予以解除,对私自换人发生的责任事故由乙方承担;

9、如遇特殊情况,乙方必须服从甲方安排;

10、乙方员工在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事故全部由乙方承担。

三、争议解决办法

如甲乙双方在履行过程中或履行完毕之后,双方发生争执,双方可以按以下方式对争议进行解决。

1、通过双方友好协商;

2、通过乡人民政府解决;

四、本责任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

甲方:

乙方:

年月日

★ 工作责任书

★ 环境治理宣传工作计划

★ 供销社环境治理报告

★ 城乡环境治理情况报告

★ 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书

★ “一岗双责”工作责任书

★ 工作的责任书

★ 贫困村环境治理的情况报告

★ 渤海环境治理途径探索

篇6:关于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为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明确工作责任,切实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使我镇环境卫生得到根本转变,根据《小汉镇2012年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实施意见》,结合实际,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村(居)目标责任

1、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全村委会工作统筹安排,有实施方案和落实措施(文字简洁);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亲自抓,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村和社要签订目标责任书;村与保洁员要签订责任书;村环境卫生管理公约要在村事物栏公开,强化村民自律。

2、舆论宣传。利用宣传标牌、橱窗及公共场所的固定宣传设施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意义、目的、内容及先进典型事例的社会宣传;通过组织讨论会、宣讲会、知识问答等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委托专业培训学校对村民开展文明素质、法律素质、健康素质培训。

3、经费保障落实。村必须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运作机制专项资金(每年人平不低于25元)进行环卫保洁队伍建设、环卫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以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专项资金由村委会统一专管,政府环境整治办实行专项检查,严格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它用,定期对村民进行公示。

4、人员落实。每社配备1-2名以上有责任心的保洁员,负责本组道路清扫、垃圾收集和分类工作;每村配备1-2名以上保洁员负责本村垃圾清运以及村道、村部保洁工作。村(居)委会要确定一名专职人员负责全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安排检查。

5、增添环卫设备。2012年6月31日前村应购置人力三轮垃圾车、电瓶机动三轮垃圾清运车等必需设备,以满足农村生活垃圾清运处理需求。原则上按1个村民小组1辆人力三轮车,每个行政村必须购置1-2辆电瓶机动三轮垃圾车、小汉社区需购置3辆电瓶三轮垃圾清运车,新华居委会1辆电瓶三轮垃圾车。

6、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在村民院落设置垃圾投放池,原则上5户-8户左右设置1个。1个村民小组原则上修建1个垃圾分类处理池。当日清除投放池内的垃圾,严禁有陈余垃圾出现,垃圾投放池周边要长期保持清洁卫生。

7、垃圾实行逐日清运,做到日产日清,垃圾全部清运至镇指定集中点,无乱倾倒现象。

8、坚持标准,保证质量。保持村容整洁,无暴露垃圾,房前屋后无乱堆、乱放、院落无卫生死角;辖区内沟渠、河道、塘、排水沟水面清洁,无垃圾,无漂浮物,岸坡干净。道路两旁无垃圾乱堆乱放,保持道路整洁,垃圾池(箱)应完好无损,加盖加门,无飘散,无漂溢垃圾。

9、垃圾清运车况良好,车容整洁,安全行车。

10、垃圾清运到镇垃圾中转站,应自觉遵守垃圾中转站的管理规定,严禁损坏中转站的设施、设备。

11、村(居)要坚持绿化造林工作,对路边行树、沟边树木要有人管护,对恶意损坏树木和乱砍滥伐现象要坚决制止并

实行处罚。

12、对不爱护卫生和乱倒垃圾、乱扔垃圾的现象个人和单位要坚持劝导与处罚、曝光相结合进行整治,对罚款对象开据财政专用票据。

二、镇政府目标责任

1、负责建好垃圾中转站或垃圾收集点,收集各村(居、厂矿企业)送达的生活垃圾。

2、由镇环境卫生治理督查办组织对各村(居)进行考核。

3、对整治较好的村(居),经过评比,政府将给予奖励。

4、对个别村不开展“一事一议”工作,资金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垃圾池未按要求保质保量完成、车辆未购置、垃圾成堆、满地洒落、不及时清运、无保洁的村,一次检查不落实的由党委发文通报批评,并向党委、政府写出检查;二次检查不落实、不整改将由村全体村干部到镇政府向党委、政府班子成员述职,三次检查不落实,党委、政府将对责任人进行处罚。

5、完成时间期限: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三、本责任书一式两份,镇政府和村(居)各执一份。

小汉镇人民府(章)责任人(签名):

村党支部 责任人(签名):

村委会 责任人(签名):

篇7: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书年 月 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书

立责任书双方: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楚雄市国土资源局 采矿权(申请)人: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以下简称采矿权人)因新申请采矿权□(延续采矿权□、转让采矿权□、改变矿区范围□、改变开采矿种□、改变开采方式□、其他□),根据《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签订本责任书。

第二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本行政区域内采矿权人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条 采矿权人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履行采矿权人义务,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

第四条 为保证采矿权人在采矿过程中以及矿山停办、关闭或闭坑时,切实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采矿权人应当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交存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

采矿权人交存保证金,不免除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

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第五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主要包括预防和治理矿山地质灾害、保护矿区自然地质地貌景观或珍惜地质资源遗迹、开展矿山土地复垦等。

第六条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范围包括采矿许可证核定的矿区范围及采矿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影响范围。

第七条 采矿权人在进行矿山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与施工,矿山建设主体工程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设施同时投入使用。

第八条 采矿权人在进行采矿活动同时,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采矿活动结束后一年内,完成全部恢复治理工作。

第九条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达到经审查批准的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报告的要求。

第三章 保证金

第十条 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前应当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银行交存保证金,按核准的矿区面积交存保证金 元,并一次性交清。

第十一条 采矿权人履行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返还保证金本息。

第十二条 采矿权人分期恢复治理工程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开采年限,按一定比例逐步返还保证金及利息,但保证金余额不得少于保证金总额的15%。

第四章 验收

第十三条 采矿权人完成阶段性或最终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后,应及时向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并提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报告。

第十四条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收到采矿权人的验收申请后,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书、有关技术标准和验收规范,以及经批准的矿山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结论。第十五条 验收合格的,按本责任书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的规定,向采矿权人返还本息。

第十六条 经验收不合格的,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恢复治理,限期恢复治理经复验合格后,向采矿权人返还保证金本息。

第五章 责任

第十七条 采矿权人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或者验收不合格,逾期不进行恢复治理或者恢复治理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由负责保证金管理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招、投标,使用其交存的保证金及利息实施恢复治理。

保证金及利息不足以完成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采矿权人应当交纳不足部分的费用;保证金及利息有节余的,其余额返还采矿权人。

第十八条 采矿权人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的,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九条 采矿权人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分,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采矿的,不免除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

第六章 责任书的终止 第二十条 矿山恢复治理工作全部完成并通过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本责任书终止。

第二十一条 采矿权人转让采矿权,保证金及利息一并转让的,本责任书终止。

第二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责任书终止,双方重新签订责任书:

(一)采矿权人改变开发利用方案,并报经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备案的;

(二)采矿权人申请办理采矿权延续手续,并经采矿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责任书没有约定的,按有关法律法规执行,本责任书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以法律法规为准。

第二十四条 本责任书一式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采矿权人各一份。

楚雄市国土资源局(章): 采矿权人(章): 住所:楚雄市阳关大道 住所: 邮编: 邮编: 电话:3159973 电话: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签字): 年 月 日 :

年 月 日

篇8:关于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一、公共治理模式下高等教育政策主体的拓展

治理理论是适应公民社会管理模式而兴起的理论, 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治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主张引入工商企业的治理方法和竞争机制, 实施政府分权、顾客导向、强调责任与绩效。治理理论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 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治理提供了和行政管理不同的环境, 一方面约束政党和政府的权利, 同时扩大社会各种力量在政策运行过程中的话语权,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类型随之得到拓展, 形成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合作主体、评价主体、影子主体并行的状态。

1.决策主体指具有政策决策权力的政党和政府, 政党包括执政党和参政党。我国不管是目前的管理模式还是未来的治理环境下, 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性质, 着力于建设法治国家。高等教育政策须由法律授权的机构, 经过法定环节来制定, 从而获得合法的效力。具体来讲, 高等教育政策的决策主体包括有权制定法律的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 可以制定高等教育行政法规的国务院, 以及有权制定高等教育的地方性法规的省级地方人民政府。

2.执行主体指实施高等教育政策的教育主管机关。在治理环境下, 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政策的执行是分设的, 政策制定是政治的任务, 而执行是行政的任务, 高等教育主管机关是政府的职能部门, 不具有制定政策的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的新体制”, 作为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主体, 主要是忠实贯彻落实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关于高等教育政策的执行机构, 具体来说, 就是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教育厅或教育委员会。

3.合作主体指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咨询、建议、评价,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和服务的第三部门。在行政管理理论下, 无论是自由主义者或国家主义者, 他们都默认政府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主体, 拥有治理的法定权利, 其它非政府社会组织不具有主体合法性, 是被治理的对象。与此相应,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结构呈金字塔式的层级制。高等教育是一种专门化的教育, 教育服务的专业特性、控制方式匹配性和服务目标三个方面决定了科层制不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2] , 公共治理提出的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和去意识形态式的模式, 则是适合高等教育政策主体关系的模式。高等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不仅仅是政府的公务, 而且也是非政府组织的事务。具体来说, 就是非政府、非盈利的高等教育研究和服务机构, 如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研究会、慈善机构、教育中介等, 都是政府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政策的合作者。

4.评价主体指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公共治理以顾客为导向, 满足顾客的需要是公共治理的宗旨。在行政治理模式下, 认为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包括国家权力机构、政党、各级政府、社会团体和群众, 这种认识过于宽泛。国家权力机构、政党、各级政府对政策的评价是自评价, 其评价的客观性受到评价主体性的限制。而社会团体和群众缺乏政策实施过程的感受, 一般是对政策后果的评价。客观评价主要是高等教育政策直接作用的客体对政策主体的评价, 因为所有的高等教育政策最终的受体都是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 只有他们才对高等教育政策效果具有最切实的感受和最权威的评价权利。

5.影子主体指高等教育政策主要的利益相关者, 包括用人单位、学生家长, 以及公共舆论。公共治理顾客导向的逻辑起点是市场原则, 高等教育面对的市场有两个, 一是资源市场即学生家长, 一是消费市场即用人单位。影子主体没有固定的群落和严格的边界, 往往根据对政策事件的关注点不同而汇聚成不同的意见群体, 随着政策问题的消失群体随之消失。公共舆论也不是一个独立的影响实体, 它依附于高等教育政策事件及意见群体。严格来讲, 媒体只是客观忠实于所报道的对象, 很大程度上它是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各种意见的代言人, 通过公共媒体来传播信息, 形成影响高等教育政策的压力。

二、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责任厘清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责任是指各种政策主体在高等教育政策体系中的功能和角色定位。主体责任的界定受治理理念的影响, 公共治理理念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合法性, 公共治理权利的运行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 否则不具有权利的合法性。二是责任性, 即行政权利具有服务于社会公众的义务。三是协作性, 即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分享公共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3] 。按照公共治理的理念, 拓展后的高等教育政策主体的责任具有新的内容。

1.决策主体的责任。

长期以来, 我国政党与政府集高等学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等多种功能于一体, 政府对高等学校办学干预过多。在治理环境下, 政党与政府不是“划桨人”, 而是“掌舵人”, 应剥离具体管理高等学校的功能, 承担制定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的功能。

作为决策主体, 高等教育决策权力与决策责任相一致, 决策责任总体上可以分为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4] 。从政治责任看, 高等教育政策决策主体要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及时提出政策动议, 适时启动决策程序, 保证高等教育政策符合四项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从法律责任看, 决策要合法。所谓合法, 首先决策内容要符合宪法精神, 程序符合规定。而且, 公共治理的权力与政治权力一样, 其最终来源是公民及社会成员, 高等教育决策权力的运行必须服务于公共利益, 否则不具有权力的合法性。而道德责任则要求决策体现公正公平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2.执行主体的责任。

政策执行主体的责任就是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 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 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美国政策学者艾利森曾说:“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 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 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5]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中,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充当了政府管理高等学校的代理人, 成为高等学校实际的当家人。如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和其他校级领导都是由教育主管部门任免, 学科、专业设置等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等等。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高校的前提是认为政府机构是公正的。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政府官员和普通的商家、消费者一样都是具有理性和私利的经济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动机、愿望和偏好, 他们同样关心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成本和收益。

因此, 在公共治理环境下,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教育主管部门, 应回归其职能部门的服务属性, 承担政策执行的功能, 其责任主要是忠实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所制定的高等教育法规和政策, 指导和监督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 保证高等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公益性。要克服“经济人”自利的倾向, 防止追求政绩化、利益部门化与集体寻租行为, 不直接参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事务, 如校长的遴选、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评奖、教学评估等, 这些都应由学校自主决定。履行执行功能的模式不是采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 防止执行政策过程中的机械式、附加式、替代式、选择式、敷衍式、野蛮式的执行模式[6] , 而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把办学主导权交给学校, 充分调动高等学校自我治理的积极性, 强化其绩效责任和自我负责的态度。

3.合作主体的责任。

公共治理下合作主义模式的基础和前提是各社会行为主体的“权力分化”和“自主行动”, 即社会具有多个自主的公共权力中心。但公共权力中心的地位并不是均等的, 而且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所以, 作为高等教育政策合作主体的非政府组织, 其责任主要体现为积极参与合作, 包括总结高等教育规律和研究发展趋势, 对高等教育政策进行咨询、评价、提出建议和批判, 并自觉维护合作的自主性、秩序性, “自主与秩序”这一对范畴是理解公共事务治理的网络合作结构的关键[7] 。

自主性主要表现在参与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和执行监督过程中, 高等教育研究学会、协会、中介等组织坚持思维的独立性、行为的公正性、评价的客观性, 既不依附于政府部门, 也不依附于私人部门, 即使在接受捐赠时也不放弃独立, 而是根据组织的立场和判断来选择与政府合作的政策项目和合作的程度。秩序是合作时所应遵循的规则, 合作主体与政策制定者、执行者合作并不是自发的, 也不是无序的, 在自然和环境的双重选择下, 合作秩序是“自由”、“道德”、“正义”的集合[8] 。秩序首先是高等教育政策合作主体的自律, 如果缺失了“道德”和“正义”, 单纯的“自由”只会把我们带入一种“霍布斯丛林”, 高等教育研究学会、协会、中介等组织会沦落为“学霸”或权贵或利益集团的附庸, 逐渐失去政策合作主体的号召力。如果缺失了“自由”、“正义”和“道德”则会使我们陷入自我陶醉的“乌托邦”, 合作主体组织会因脱离实际而逐渐边缘化, 并失去合作主体存在的价值。

4.评价主体的责任。

R·A·Snyder总结了政策执行评价所涉及的行为: (1) 督导并记录政策执行评价过程中依序所发生的事件, 所采取的行动, 所投入的资源 (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等) ; (2) 根据政策预见设定的规范和要求, 收集实际运作的情报信息; (3) 发现或预测政策设计或执行中的缺陷和问题, 提出补充和完善的建议; ( 4) 将政策如何运作的信息反馈给执行人员作为采取相应措施或调适运行机制的依据。其侧重点在于对执行过程和执行机构的行为进行检核[9] 。可见, 高等教育政策评价主体责任主要是评估现行高等教育政策执行过程情况, 发现政策设计或执行中的缺陷和问题并提出补充和完善的建议。

5.影子主体的责任。

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会舆论不直接受教育政策的调控, 对政策也没有直接的影响力, 但却是高等教育政策效力的承受者之一。影子主体不能置身于高等教育政策事外, 要承担起收集、反映政策问题与需求, 提出政策效果客观评价与建议的责任。

由于影子主体往往是分散的个体, 对政策的感受与意见源自不同的视角, 其声音难以形成合声而影响政策进程, 现代媒体应承担起汇集与提炼、忠实传输这些声音的责任, 通过公共价值来客观引导社会舆论, 形成政策压力, 促进政策的合理化。

三、高等教育政策主体履行责任的关键

1.改善公共治理环境。

政策环境是影响政策过程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系统。政策最大的环境是政治环境, 目前我国要加快政府改革与政府职能转变, 建设服务型、公共性的政府, 改善公共治理环境。

缩小政府的规模, 限制政府权力, 增强政府高等教育政策服务能力。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应该是宏观管理, 而不应该是具体的管理。要改变政府目前依然对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专业设置等许多事项实行审批制的做法, 对高等学校重大办学事项实行备案制, 扭转高等学校的运行和发展直接受制于政府的弊端。放松规制, 营造政策创新氛围。只要符合制度和法律的框架, 就应鼓励高等教育政策各种主体特别是合作主体、评价主体和影子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政府对高等教育改革问题不应预设框框和禁区, 尽可能放手并鼓励高等教育政策创新, 重视和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治理, 允许探索高等教育不同的改革道路。

2.提升政策主体能力。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要具有规制社会成员行为、引导公众高等教育观念的能力, 形成政策主体的权威性。规范的政策主体应当是合法权威、合格权威和个人权威的完整统一, 合法权威来自政治系统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合格权威和个人权威则要取决于个人的自身素质, 三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并影响公共政策乃至政治系统的合法性[10] 。在目前高等教育治理环境下, 政党和政府机构无疑具有强势的权威性, 而其他主体的地位和影响力还非常弱势, 缺少政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公共治理模式下, 社会变迁的加快, 高等教育需求与利益多元化日趋明显, 高等教育政策反映公众利益的诉求, 体现公平和多元化的原则, 各种政策主体都要具有充分搜集高等教育公共问题信息、最大程度地了解把握公众高等教育意愿的能力, 提升自己素质, 增强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影响力, 从而更好地引导公众的观念和行为。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要具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受到教育政策主体价值体系的制约, 一定价值体系决定教育政策主体的态度、信仰和原则, 从而反映在高等教育政策价值中。公共治理下高等教育政策主体构成的多元化使得高等教育政策价值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 但“任何领域内的政策都必须与该领域的发展方向相一致, 都必须体现该领域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 (王玲, 2008) ,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要认识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树立高等教育质量、公平等核心价值, 高度关注高等教育质量, 充分满足不同社会阶层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充分保障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公平。

3.强化政策主体责任追究。

高等教育政策主体承担不同的责任, 也就享有相应的权利。在公共治理环境下, 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是有“私利”的“经济人”, 存在自利倾向。在客观的公共政策实践中, 也存在政策主体的“自利“行为, 包括将局部、个人或者多个个人的专制性政策意志描述为组织整体的意志, 以组织主体的名义来掩盖局部、个人或者多个个人对公共政策过程起决定性作用的政治事实[11] 。所以, 公共治理环境下, 要强化高等教育政策主体责任追究, 对于不能有效履行责任或违法履行责任的主体, 应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决策主体和执行主体的责任追究。

对集体决策方式来说, 由集体共同承担风险, 决策群体都应为高等教育政策的决策负责, 但应明确享有决策权的高等教育政策责任主体的领导职务序列, 根据序列确定责任的大小。而个人决策方式所造成的决策责任则应由决策者个人负责。对利用权力在政策决策或执行中为特定阶层或利益集团谋取利益的政策主体, 或实施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的政策主体, 要追究其法律直至刑事责任。对重大政策事项实行终生追究制, 避免产生行为者急功近利的心理和侥幸心理。要改变主要依靠行政管理关系实施责任追究的现状, 避免行政管理者自身权力越大责任越难追究的弊端, 把行政责任追究也纳入行政法规调整的范围。而道德责任的追究则是非强制的, 可以通过媒体公开等方式, 使道德失范的政策主体承受道德责罚、舆论谴责。

参考文献

[1]高峰, 杨晓明.从我国教育政策主体看教育政策模型的选择[J].教育探索, 2004, (4) :48-50.

[2]孟繁华.从竞争到合作, 教育公共治理的运行机制[EB/OL].ht-tp://www.ep-china.net,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8-12-24.

[3]聂平平.公共治理的基本理念[EB/OL].http://www.gmw.cn, 光明日报, 2004-08-18.

[4]申时荣.浅谈行政决策的责任机制[EB/OL].http://www.fcgs.gov.cn, 中国防城港, 2008-7-2.

[5]王良伟.政策执行主体的自利性与公共政策失灵[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61-63.

[6]向加吾.当代中国公共政策执行主体的偏差行为:表现、原因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6, (1) :11-14.

[7]董晓宇.公共管理的发展方向:公共事务治理的合作主义模式[EB/OL].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中国选举与治理, 2009-05-05.

[8]合作秩序的三个维度:自由、道德与正义[EB/OL].http://blog.10jqka.com.cn.

[9]肖远军, 李春玲.教育政策评价的概念、类型初探[EB/OL].ht-tp://www.cbe21.com, 中国基础教育网.

[10]吴永生.论公共政策主体的合法性[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4, 16 (1) :38-41.

上一篇:体艺卫工作汇报材料下一篇:武汉高三历史试题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