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2024-04-09

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通用8篇)

篇1: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凯里市三棵树镇计生办 秦先波

在我们的现行体制之下,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向贵州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建设较为落后的地区来说,这种建设必须是在框架之内的。在框架之内,意味着基本的民主和法治建设不能突破国家基本政治法律制度的约束。单一制国家地方自治活力较之于联邦制活力不足,但其稳定性却值得考虑。这似乎会认为,我们地区的民主和法制建设顶多在小问题上修修补补,乃至裹足不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其理由是,法律(立法法)赋予地方国家机关(人大或政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法律(地方性条例、地方政府规章),贵州属于多民族省份,更需要这方面的探索;其次,即便是在遵照现有大一统制度下进行民主和法治建设,也未必就是小打小闹无所作为,也可能在并不违法基本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因为,民主也好、法治也罢,都不是人类活动的终级目的,而只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保障基本权利自由的制度性工具而已,民主和法治并非铁板一块,大体上必须符合社会物质发展的要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经典的结论。本文就此讨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一些问题。

一、如何认识民主和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民主和法治社会来讲,将民主和法治提高到何种重要地位并不过分。我们国家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建设,相比而言民主和法制建设较为滞后,这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人们对此认识不够,很多人甚至是领导干部认为,经济建设是硬指标,民主法制建设是软指标,首先搞好了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自然就会上得去。毫无疑问,这种观点来源于马克思经典作家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这种理论及其变种有相当大的市场,至今发挥着广泛的影响。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民主和法制就越显得不足,似乎更证明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远远超于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从本体论的哲学观点来思考人类社会的的二元形态,论证“物质决定意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过,这一论述范围不能扩大,从而形成了物质优于意识的认识。波普尔曾批评这种认识属于“政治无用论”的观点,事实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离之后,各自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即便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自身的问题也会影响甚至决定了经济基础的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深刻性体现。

而且,任何一个现代化国家,没有人会忽视民主法制对激发一个群体、一个民族创造力的意义,也没有会认为民主和法制仅仅是经济建设的副产品。民主和法制的独立价值,在我看 来,不是仅依靠经济指标来进行衡量的。如果说经济建设在于扩大人们实现自我目的的能力,而民主和法制则是保证这一能力的必要条件,否则无异于丛林世界。公民只有完全享有民主自由权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更能服务于经济建设。当一个地方经济建设出现滞后的时候,有必要检视基本民主法制制度建设。

二、什么是民主和法制?

民主法制建设滞后会带来一种危险,将民主法制演变为一种口号,让期待的人们失望之极,掺杂各种负面因素而演化出更为剧烈的变革方式。民主法制建设的滞后,有两个因素值得考虑,一是当权者自身的问题,而是民众对之认识不足。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不足而进行建设,实则南辕北辙。

那么,何为民主,何为法制?最朴素的看法,是将民主视为选举方式,民主集中,一人一票,将法制看成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笔严,违法必究”。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一人一票也是最为普遍的形式。自然,这种作法并不不当之处,只是按照这种理解,无法揭示民主法制的更多内涵。在我看来,民主法制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是保证公民按照利益和意愿自由选择任何候选人组建政府,二是独立的司法体系保护公民权利的行驶,三是限制和监督公权力(国家权力)的使用。在提倡法治的今天,以宪政为基本的模式收到广泛的适用。宪政民主糅合了民主和法制为一体,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效的方式。

此外,对构建一个文明稳定的现代化国家而言,民主和法制建设是并行不悖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在民主和法治之间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导致人类文明遭受挫折,按照西方经典思想家的描述,没有法治的民主,会形成“多数人的暴政”,苏格拉底也就是按照民主的形式被人民推向了绞刑架;没有民主的法治,只会是“恶法之治”,人民权利会在法律框架内被蔑视乃至践踏,历来的专制社会何尝不言及律法但无实质的法治。因此,民主和法治,是两条腿走路,蹩脚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危害不言而喻。无所谓何为优先的问题。

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一是民主法制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活中,群众对民主法制的认识还有误区,抽象谈论民主法制的现象仍然存在。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存在薄弱环节。人大的知情、知政权和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渠道不够畅通。二是政府在决策时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参与程度和深度不够。对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公用事业等重大决策事项,决策的过程、进展和结果还不够公开和透明,决策中缺乏与群众互动的机制,有的决策没有正确反映群众的意愿,影响决策实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关心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医疗、社保、拆迁、征地、交通、环保、物价上涨等方面的事项。三是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公开办事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级、社区民主理财、集体资产监管不够,村(居)委会干部离任审计等基层民主管理制度空缺。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村两委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社区工作有行政化、机关化倾向,社区居民自治程度不高。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发挥工会组织作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劳资关系和企业发展的民主管理等方面还需加强、完善和提高。企业职代会职权得不到切实落实,职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比较严重。四是一些群众的正当诉求不受重视,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群众的正当诉求不被重视,群众的困难疾苦得不到救助,致使矛盾积压,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一些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得不到法律的保护。五是一些领导干部法治素质不高,以言代法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依法治国,还只是一些人的口号,而没有成为领导者新的执政理念和新的领导行为方式,法治尚未深入人心,“人治”在一些干部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以言代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六是权力监督机制不健全,违法行政,滥用职权的问题依然相当严重。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不能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和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在言行上将自己置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有的置党纪国法于不顾,滥用职权,利用手中的权力近乎疯狂地寻租。有的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制定和实施一些违反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有的违背公平正义原则,将执法权作为创收手段。有的执法人员为获取私利,与黑恶势 力相互勾结,充当黑社会的保护伞。

四、出路和对策。

思想解放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存在的前提,是我国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法制化的重要保障。继续解放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 对进一步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推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解放思想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提

民主法治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78年,在中国大地上,理论界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正是这场反映人民群众愿望和历史转折要求的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和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理标准的讨论所促成的思想解放,给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提供了巨大动力,促使了法制的恢复和民主的新生。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2、采取“六强化”措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法治观念;转变传统管理方式,推进依法治理;转变宣传方式,广泛宣传,生动普法,形成良好的法制环境。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和司法公 正,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一)强化法制宣传,深化普法教育,提高民主法制意识

加强法制宣传和深化普法教育,将法制宣传和普法的对象扩大到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农村村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着力构建从幼儿教育起始的,以中、小学为基础的,包括成人继续教育的终身法制宣传教育框架;进一步完善主管部门与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的法制宣传教育体制。充分尊重和维护人大代表的民主权利,拓宽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和知政渠道,维护人大代表通过法律规定的多种途径,畅通民意沟通的渠道,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市人大通过行使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职权,更好的推动社会民主法制的进程。

(二)强化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参与,提高公众的决策参与率知晓率

一是建立政府重大决策社会参与的互动机制。有效解决政府决策时社会参与的程度和深度不够,群众对出台的政策不知晓、不理解,以及政府决策与群众的愿望、与现实相脱节的状况,建立重大决策政府决定与社会参与的互动机制。在构建和谐万源、法治万源中,凡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让群众广泛参与进来,确定专门机构收集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并汇总到决策部门研究讨论;决策部门研究讨论后,将采纳意见的情况及有关意见反馈社会,继续征求意见;最后,由政府专家学者和群众代表集中对决策的内容充分讨论,形成 较为一致的决策方案或意见,提交决策部门决定。二是建立重大决策社会公示制度。探索和试行通过电视传媒、报刊等平台和渠道向社会公布重大决策事项的决策过程、进展和结果。

(三)强化基层民主自治和民主管理,健全民主治理机制

一是加强农村民主自治建设。结合实际,创新机制,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推进村务公开,实现“阳光村务”,推进“一事一议”,提高透明度。完善村级民主理财制度、集体资产监管制度、村委会换届后的移交制度和离任审计制度。二是健全社区民主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作用,完善社区民主治理制度、居民会议制度、社区协商议事制度。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民间养老、文体、医疗卫生等公益性服务组织,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四)强化司法民主,切实抓好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建立方便群众诉讼的司法机制。贯彻司法为民精神,提高审判效率,司法工作向亲民化、便民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社会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众的司法救助,体现社会的公平、公正。根据诉讼费减免规定,基本实现“应援尽援”,为他们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

(五)强化人大监督,确立人大在权力运行机制中的主体地位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领导,坚决支持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的决议、决定,事前要经过同级党委原则批准,通过后,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格遵守,坚决执行。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保留意见,可以按组织原则向上反映,但不能拒不执行”。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重要的是保障法定职权的充分运用和实施,即保障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的实施,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利的实现,确保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及时纠正滥用公权,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提高国家权力机关履职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以展示人大工作的人民性,树立人大工作的亲民形象。运用听证、论证、座谈、接待信访等多种形式,扩大公民对人大工作的有序参与,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求得到充分表达;扩大人大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通过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建立与社会组织的联系渠道,使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得到平等表达;健全社情民意的反映、分析和反馈机制,使不同的利益要求得到有效表达;运用多种形式,引导群众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遵纪守法,使群众的利益诉求得到有序表达;建立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凡涉及公民重大利益关系的事项,都向社会公布,公开听证,使法规和决策最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透明度和公开性是人大正确履职行 权的防伪标志和防腐剂,使人大能更好地发挥权力机关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功能,落实在党的领导下,人大在权力运行机制中的主体地位。

(六)强化党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一致的。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在执政理念上实现由主要靠政策到主要靠法治的转变,在执政方式上实现主要由政策领导到主要靠法治领导的转变。从而在体制和制度层面上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领导人民实现当家作主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全过程。

篇2: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又要积极稳妥推进,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全会《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和部署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2、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全会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三个更加”意味着,今后国家会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就是推动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理论方面的创新,当然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创新,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们国家根本制度的作用。

全会《决定》强调:“完善人大工作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我们辽宁省人大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去年以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就教育经费支出、大气污染防治、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进行了专题询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

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论断。协商民主的推进有利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践,从而更好地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那么其次就是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就是协商民主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最后就是协商民主的推进还有助于我们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

全会《决定》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系统阐述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法治中国”将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国思想进行了重大提升,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1、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法治中国”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综合版”和“升级版”,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和法治基本精神的“具体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平台。

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法治中国建设,应当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意味着“法治中国”建设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系统工程。

2、行政执法体制:权责统一、权威高效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两大支柱。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全会《决定》针对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提出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3、司法体制改革:公正、高效、权威

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为了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改革主要侧重于立法的审查、执法的监督和司法的独立,做到这三点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我们司法的公正,让老百姓在整个司法的过程中、执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对他们权益的保障,体会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助于建立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全会《决定》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做了具体明确的部署。

4、劳动教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实行50多年的劳动教养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在历史上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它的弊端非常大。中央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央对人权的高度尊重。”

篇3: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桂维民, 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博士,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委党校等高等院校兼职教授, 民政部应急救援中心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1995年以来主持和参与了10余项国家和省、市软科学课题研究, 陆续出版了《探索与创新:中国现实问题思考》、《应急决策论》等多部专著, 并在《人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30余篇。采访中, 桂维民秘书长从理论和政策的高度, 结合陕西省人大宣传工作的实际, 就如何加强人大宣传工作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记者: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请您谈谈加强人大宣传工作的任务和作用。

桂维民: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综合判断了国际国内形势, 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的党情、国情、省情也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人大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 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等重要职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也要积极地应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具体说来:

一是要适应新形势, 积极应对传媒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处在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传播媒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播对象的分众化是一个大的趋势。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新疆“7.5”事件等等, 我们均以一种坦诚开放的姿态欢迎中外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 收到了非常积极的成效, 得到了国际舆论的广泛认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 中国政府支持中国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总书记这段话针对的是所有新闻媒体, 对我们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摆出一个架势, 居高临下地灌输。人大的信息必须第一时间准确提供, 人大新闻作品也必须更加鲜活生动, 更加富有人情味和感染力。

二是要深入研究和落实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十一届全国人大以来, 吴邦国委员长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 这集中体现在三次讲话中。第一次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 他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 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的宣传报道, 普及法律知识, 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第二次是在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的闭幕会上, 吴邦国委员长就继续推动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发表重要讲话的时候指出, 要加强法律草案审议过程的宣传报道, 使立法过程成为普法的过程。第三次是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闭幕会上, 他强调要争取在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上迈出新步伐, 同时要求进一步增加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吴邦国委员长的这些要求和指示, 应该说从内容上、方式上、方法上以及效果上, 都给我们从事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全面明确的要求。

中宣部2009年6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宣传报道的意见》, 也就加强和改进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常委会会议、法律法规、监督工作、代表工作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陕西省十一届人大以来, 常委会领导高度重视人大宣传工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杨永茂分别就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做出了许多重要的指示和要求。在他们的关怀和亲自指导下, 中共陕西省委办公厅去年转发了省人大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和重要履职活动宣传报道的意见》。这个文件, 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后我们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个《意见》精神, 不断探索创新, 努力把人大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记者:最近几年, 陕西省人大宣传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请您谈谈省人大宣传工作的主要做法及认识和体会。

桂维民:近几年, 我们在深化新闻宣传工作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也积累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是从制度上解决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换届之初, 省人大办公厅在认真总结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和重要履职活动宣传报道的意见》, 赵乐际主任对此非常支持和重视, 亲自批示省委办公厅转发了这个文件。这个《意见》一方面对于加强人大宣传工作特别是解决以往存在的一些难点问题都做了规定。比如, 明确规定了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消息不受领导同志排序的限制, 且都要在《陕西日报》和广播、电视的重要版面、重要新闻时段刊播, 对人大的立法、监督等重要履职活动的情况以及监督法要求对社会公布的事项都要及时予以公布等等。《意见》下发以后引起了省里主要新闻媒体对人大宣传工作的高度重视, 也引起了市县人大同志的关注。我听很多同志讲, 这个《意见》出台以后让做具体工作的人底气足了, 心里更有谱了。另一方面, 制度上的理顺还包括我们对人大自办媒体的整合、管理。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的《民声报》、《法治与社会》杂志和陕西人大网站三个自办媒体平台, 是省人大联系市县人大、代表、委员、社会公众的桥梁和纽带。本届以来, 我们完成了对网站的改造升级, 成立了专门的网站工作室, 实现了对“一报一刊一网”的资源整合, 在人员、设备、运行、管理上逐一理顺, 巩固和加强了人大自身的宣传舆论阵地。

二是围绕省人大常委会中心工作做好宣传策划。策划是对未来行动和结果的理性思维和准备的过程。在任何工作流程展开之前, 能够对整个过程和结果做到事先心中有数, 是使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 宣传策划尤其如此。本届以来, 我们要求每一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常委会组织的执法检查、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重要履职活动, 都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宣传方案。一些重要的执法检查, 除了省里的“一报两台”全程跟踪报道外, 近年来还吸纳了《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等省内有影响的都市类媒体参与。像今年在陕全国人大代表跨省调研“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落实情况, 我们就邀请了新华社在内的一些中央驻陕媒体参加。另外, 我们还逐步开放了网络媒体参与人大常委会的履职报道。从去年开始, 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法规草案和专项工作报告等的审议意见都会及时在网上对外公布, 在省人代会和陕西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人代会期间, 我们都允许和鼓励一些正规的网络媒体开设网络访谈室、网上直播间、网络信箱等, 充分发挥他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形式灵活的特点, 把过去人大新闻一般性、程序性报道居多的情况逐渐扭转了过来。现在, 我们每立一部法规都会在网上事先公布法规草案, 广泛征求各个方面的意见。2009年我们就《陕西省物业管理条例》召开的立法听证会, 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当时许多媒体开辟专版、专题对此进行了报道,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进一步增加了立法工作的民主性和科学性。省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组织对一到两部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做重点检查, 以往通常是主要媒体发一条消息, 很难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足够重视, 现在, 我们强调要把人大监督同舆论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 欢迎媒体采访报道, 对一些严重违法行为我们支持媒体进行监督和曝光, 这是对人大工作也是对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有力促进。目前, 新闻媒体都更加注重动态的、不同视角的报道, 新闻作品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实际上是人民群众、人大工作和新闻媒体的共赢。

三是对一些重大题材的报道鼓励创新, 敢于尝试。去年是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 我们采取了省、市、县联动的方式策划了庆祝大会、书画展览、知识竞赛、文艺晚会等一系列的重要宣传活动, 省里主要媒体开辟了为期两个月共六期的系列专栏, 积极组织了许多专题采访, 一批有分量的纪念文章和深度报道稿件陆续见报, 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前不久闭幕的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 我们还首次为常委会会议组织了新闻发布会, 由人大法工委和省司法厅、省气象局联合回答记者提问, 这是我们首次在法规通过后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 由负责立法的部门同新闻媒体做面对面的交流。国内几家大的新闻网站都发布了相关的消息和图片, 这种方式很受新闻媒体的欢迎。他们感觉法律的解读更加准确和权威了, 也觉得立法工作跟老百姓的生活贴得更近, 信息的获取更透明更平等了。这场新闻发布会不仅舆论导向把握得很好, 而且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记者:结合人大办公厅的服务职能, 请您谈谈省人大宣传工作的思路和发展目标。

桂维民:今后, 我们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总的工作思路和指导思想, 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在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上讲到的, 要支持媒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 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在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前不久, 全国人大副秘书长李连宁同志在人大新闻宣传培训班上的讲话中谈到, 贯彻落实中宣部文件精神要做到“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 从人大宣传工作的角度就是要做到尊重媒体、合作媒体、服务媒体。他还提出要用公共管理领域的公关理念去审视人大的新闻宣传, 我对此深表认同。因为人大的新闻宣传工作与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政治认同感、民主法治建设、人大公众形象的树立和舆情的疏导等紧密相关。从这个方面来讲, 我们人大的新闻宣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并且大有可为。

概括地说, 今后我们的人大宣传工作应该结合人大及其常委会中心工作, 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改进宣传理念和工作方式、方法, 这四个方面分别是舆论导向、宣传意识、信息平台和沟通管道。

第一, 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把提高人大宣传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弘扬民主法治精神放在突出位置。人大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宣传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加强人大立法和监督工作的宣传报道、普及法律知识、促进人大工作创新, 这是人大新闻宣传工作必须贯彻始终的宗旨和任务。

第二, 要进一步增强人大的宣传意识, 提高人大机关应对媒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敏锐性, 要着力改变以往一些对新闻宣传工作固有的观念和做法。缺乏新闻宣传意识, 不懂得新闻宣传的内在规律, 我们所有的工作都会打折扣, 我们跟人民群众的沟通交流就会出问题, 就要丢分。要以公众传播、信息交流、塑造形象的公关理念让我们的各项职能和工作成效为社会公众所熟知, 让我们的工作始终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 从而保证我们的工作始终在民主、法治、科学的轨道上运行。

第三, 要重视做好信息服务工作。具体地讲就是要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信息发布作为一项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来做, 迅速、准确地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这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媒体和社会公众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也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 舆论上占据主动的先决条件, 我多年从事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 对信息传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尤其体会深刻。

篇4: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昆山泾河村区域面积2.3平方公里,16个村民小组530户,常住人口1960人,外来人口2.2万人。2011年,村集体资产达2.4亿元,完成村级经济收入2700万元,连续两年保持昆山第一。我们泾河村紧紧围绕“构建民主强村,实现法治惠民”的主题,提出“以人为本、法爱泾河”的口号,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以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为目标,以提高百姓幸福感为最终落脚点,不断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实施法治惠民措施,落实民主公开制度,为农村和谐、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加强领导,建章立制,创建工作有保障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建立以党总支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并制订创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二是责任机制到位。构建村委会、家庭、个人三级创建网络。通过召开创建工作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座谈,研究民主法治的实施细则,探讨创建工作的具体部署。按照上级设定的创建目标,明确创建任务,将工作落实到每个人。通过有力的组织保障、广泛的参与网络,动员全村力量积极投入到创建活动中;三是制度落实到位。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二、科学决策,接受监督,民主公开有落实

坚持以“四民主四公开”为着力点,强化村级民主管理。一是抓好民主选举环节,让群众真心推荐、大家广泛认可的人纳入班子选举,让百姓选出自己放心的干部;二是抓好民主决策环节,五年来,泾河村就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举行听证会38次,做到群众需要的事坚决去落实,群众反对的事坚决不实施。三是抓好民主管理环节,村两委通过召开各类会议讨论评议,让百姓参与修订与完善村民自治章程、议事规则、村规民约、财务管理制度;四是抓好民主监督环节,成立两大监督小组:党务政务监督小组,在广泛听取党员、群众的基础上,及时反映意见,并对村两委干部履行监督职责;建立民主理财监督小组,每季度进行财务审查和监督,并向全村公示。扎实推进民主评议工作,积极实施勤廉指数测评、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做到干部的工资让百姓说了算。五是实行党务、政务、村务、财务四公开。我们严格按照“事前公开、征求意见;决策公开、民主讨论;结果公开、接受监督”的程序,将民主公开工作贯穿于各项事务的酝酿、决策、实施的全过程。并且加强专门管理,定期进行“制度是否健全、责任是否明确、公开是否规范、效果是否明显、村民是否满意”的“五核”自我测评和民主测评。与此同时我们不断的创新公开载体和方式方法,除了利用村务公开栏张贴政策信息之外,还开展“百户家庭网上行”活

动,开通“泾河人家”QQ群,建立健全泾河网站和三资平台,联合蓝卓公司成立泾河短信信息平台,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突破公开栏的大小局限,让泾河信息公开内容更充实,发布更及时,干群互动更有效,真正做到“抖明集体的家底、亮明干部的箱底、明白群众的心底”。

三、形式多样,注重实效,法制宣传有特色

泾河村坚持不懈地创新法治宣传形式和载体,全方位、多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显著成效。一是注重自律,强化廉洁从政。以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开展“讲原则、重品行、做表率” 各项活动,不断适应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基层组织,大力推进村两委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整体形象,提高为民服务水平,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五年来,没有一名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二是注重教育,打造法治载体。先后投入530万元,打造富有泾河特色的十大法治载体,全面提升法治文化氛围:1.法治一条街;2.法治公园;3.普法宣传栏;4.绿色法宣长廊;5.法律图书角;6.法制文艺宣传队;7.法制文艺大舞台;8.电视法制窗口;9.农民法制学校;10.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三是注重实际,开展系列普法活动。举办“法律进农家,服务你我他”、“万家学法”、“法在泾河”等三大系列活动,党员干部送书送法到农家活动,法制电影周、法制文艺专场和法律咨询活动,青少年法制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十大新泾河人评比活动,法爱泾河家庭板报展,泾河法

宣书法、农画展览,“六五”普法茶友会,年度法治感人故事评比等活动。五年来,泾河村共举办法制讲座43场,法律咨询15场,散发资料18300份,黑板报、橱窗刊出图片58期,法制文艺、电影41场,法律知识竞赛演讲5场,受教育人数58600人次。

四、为民着想,加强安防,综合治理有成效

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为社会稳定筑起了一道铁壁铜墙。一是泾河村党委与城西派出所联手,建立“泾河村4S警务室”。以警务室为依托,扎根农村,每周在辖区工作时间不少于20小时,每周召开一次治保干部例会,每月9日定期开展一次“警民恳谈活动”,通报各小区发案情况、社会治安情况,征求各阶层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二是推进“红袖标”工程,全面整合治保会、联防队、治安积极分子等群防群治力量,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治安巡逻,严抓保安教育管理,指导保安开展巡逻守防、义务消防、登记暂住人口管理等工作,充分发挥警务室“红袖标”队伍扎根群众的优势,深入辖区开展走访,及时发现、掌握涉稳重点人员动态,对可能引发、激化矛盾的苗头做到早发现、快处理、稳民心,切实维护辖区稳定。三是实施安防全覆盖,投入资金372万元,在辖区内设置监控探头23个,巡更点152个,覆盖辖区3个小区的视频监控室,基本消除监控盲点,并且配备电动巡逻车、摩托

车、对讲机等专业装备,有民警带班,12名辅警32名保安,24小时在辖区内巡逻;四是加强综治、警务、调解、安保和外来人员管理五位一体的综治办建设,筑牢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五是建立防灾减灾警示厅,强化预警预案应急管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六是加大村容村貌建设投资力度,推进泾河花园小区综合改造进程,投资300万元实现“五化”工程: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小区绿化、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投入580多万元,对200多个后阳台进行统一改造,彻底解决了阳台渗水问题,并重新粉刷墙面,使整个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为了使村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村里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对全村的硬件环境进行“升级换代”:投入5万元改造了小区公厕、增设了垃圾箱;投入数万元改造小区道路,在道路两旁建绿化带,增设6面凹凸镜方便安全出行等。经过改造,道路更平坦,环境更优美、生活更方便。

五、改善民生,促进和谐,法治惠民有措施

树立“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办、民求我应”的思想,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一是注重新农村建设,安居百姓。加大村容村貌建设投资力度,实现“五化”工程,建立“房源超市”,实行房屋出租一站式管理,方便群众租房,也在一定程度上扎紧外来人口的管理。二是注重平台搭建,方便百姓。建立了市民活动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社区医疗服

务中心等八大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公益服务平台。在立足综合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依托各条线服务站发挥优势,来满足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开展便民利民的综合服务。三是注重落实措施,帮扶百姓。落实“助民就业、扶民创业、帮民培训”的措施,与昆山商厦等爱心企业结成联盟开通就业通道,农村劳动就业率达99.5%;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投保率达100%。四是注重合理支出,反哺百姓。村每年拿村级收入的10%的资金反哺百姓,2011年每人分红500元,并对全村老年人除了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外,送一份生活补贴,60岁以上老人每年600元补贴,70岁以上700元,80岁以上800元,90岁以上每年5000元,让老人们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五是注重社会救助,关爱百姓。建立全市首个村级“爱心救济”、“爱心助学”两大基金和博爱超市,现已累积拥有65万元善款,用于实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学生享有助学补贴、学费报销和奖学金;对五保户、生活困难户送出爱心慰问,为七大疾病患者雪中送炭;六是注重文化投入,怡乐百姓。泾河村以文化引领村风民风,以文化促进和谐农村,投入数百万元,建设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好五个活动场所,先后开展了全民健身工程、农村远程教育信息工程等,建造了健身房、棋牌室、图书室、篮球场、门球场、农民课堂、戏台等,全天对村民免费开放。积极培养农村文体骨干,组织农村业余文艺演唱队、戏曲队、篮球队、腰鼓队、秧歌舞队等文体队伍,以此来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在昆山提振精气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际,我们决心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发奋努力,扎实工作,以绚丽诗篇开辟现代化建设新纪元,以浓墨重彩续写民主法治新篇章!

篇5: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发展民主法治才能体现和保障人民利益。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深刻认识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主法治的论述,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主 法治 建设 社会主义 正文:

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选好目标,有序有效的推进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发展

1、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扩大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改进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丰富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是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完善联系渠道,使群众有意见可以充分表达,党员干部把能力用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要敢于负责,善于迅速打开局面,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群众生活更富裕、长远有保障。重点解决居民养老难、就业难、择校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困难学生、重度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3、是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听证。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如价格调整、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组织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公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二是大力开展专家咨询。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组织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决策时充分尊重并吸收专家的意见建议。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至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抓住关键,加强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工作,依法创新,加强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确保民主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马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篇6: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推进会致辞

尊敬的xxxx,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在我区召开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进会,这是对我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借此机会,我谨代表xxxx区委、区政府,向参加今天会议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xxxx区工作的各级各部门和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四五”普法以来,在推进依法治区过程中,我们以“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的有效途径,按照依法治村、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全面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整体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农村和社区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中,我区xxx办事处xxxx社区也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殊荣。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县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召开这次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推进会,意义重大而深远。这既为我们创造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流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取长补短、相互提高的促进机会,必将对推进全市“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里,我真诚的期待与会的各位领导和同志,对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多留宝贵经验,帮助我们改进提高。同时,我们也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立足新起点,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和要求,向兄弟县区虚心学习、积极改进,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举措,努力使我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最后,祝这次现场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篇7: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一、民主法治是社会建设的基本保障

1、民主法治指引、规范社会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社会发展问题必须依赖于社会中的规范来解决。社会规范的种类特别的多, 但是特别具有效力和强制力的规范就是法律规范。在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 法律法规没有到位, 突出表现在法律规范对民生问题缺乏准确、合理、恰当的界定。例如中国要求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太多, 有关部门又很难以实际收入做出判断。于是, 一些地方出台了硬性规定:“养宠物、住大房子、买计算机者、享受空调者不能享受低保”。以这些“排除性条款”界定“低保户”, 这种界定过于简单、武断, 明显是不合理, 也反映法律规范对“低保户”的界定是模糊的。近年来, 一些地方在改善民生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 竭尽全力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但最终却成效不大, 甚至出现负面影响。例如, 有的地方为了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 推出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政策。但经济适用房不经济, 限价房并不便宜。原因就在于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的规定存在缺陷。

2、民主法治实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社会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 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 那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 而是畸形化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曾集中讲过防止两极分化的问题。“如果导致两极分化, 改革就算失败了。”九十年代初, 他的担忧在增加:1993年邓小平指出, “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 大多数人没有, 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 会导致两极分化, 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就贫富差距的过分悬殊问题, 邓小平指出, “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要研究。可以设想, 在本世纪末到小康水平的时候, 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3、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必须依靠公正规则, 公正规则是民主法治的基本原则

在改革初始阶段, 人们对于改革的推进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的措施多以具体的、多变的甚至有时是相互矛盾的政策予以实施, 如经济特区早期实行土地出租, 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即违宪行为。但这种改革方式,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功地瓦解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平均主义观念, 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现阶段, 中国的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改革初期得益于某种意义上的“无序”的话, 那么, 中国现阶段的改革离不开“有序”: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制度建设为主。制度设计和安排必须以社会公正的基本理念为依据。在改革发展中, 我们之所以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社会公正的原则。

二、社会建设存在问题实质是民主法治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并提出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社会建设欠账太多, 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社会发展中出现严重不公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 基本民生投入的比例严重不足, 用于基本建设方面不合理的公共投入比重过大。我国的支出结构中, 最缺乏的是社会保险、基础教育和医疗。我国社会保险的福利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而波兰是17.4%;公共教育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2.9%, 卫生保健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2.0%。我国医疗投入占世界1%, 服务世界22%的人口, 医疗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机构靠提高药品价格解决自身生存, 从而出现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我国的支出结构中, 最容易膨胀的是公务与行政性支出。公共投入优先顺序严重颠倒基于不合理的财政体制, 现行财政体制过于集中, 导致大量的财政资金出现不均衡流向。

2、经济发展快速, 城乡差别扩大

城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工人、农民收入增加难度加大。中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从1989年的16%下降为2005年的12%。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50~60%, 世界平均为40%。基尼系数过高, 已大大超过警戒线。据2005年6月一项有关调查, 占中国人口10%的最贫困人口拥有的财富分额仅占1.4%, 而占人口10%的最富有人口拥有的财富占45%, 中国10%的最低收入阶层和10%最高的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是1:58。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出现一些特殊社会行为:过去相对隐秘的各行各业收入在网上一一曝光, 网友形象地称之为“晒工资”。其实是许多人心理焦虑的自然流露和发泄。

3、社会活力显著增强, 社会建设和管理难度加大

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导致社会主体价值观扭曲、道德滑坡、社会责任感丧失。社会发展滞后的情形, 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它给发展的成果打了不小的折扣。由于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的脱节, 使得大量的社会成员无法分享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造成了一种“有增长无发展”的现实。直接削弱了发展的持续推动力。严重地削弱了内需拉动力, 进而严重地降低了我国发展的持续推动力。社会整合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 我国社会目前出现了一种“分化有余而整合不足”的情形。社会的规则体系和信用体系远远没有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沿用传统的社会控制方式, 如仍然习惯于使用行政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加强民主法治, 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对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和政府在民生建设上一直重视民主法治。建国初期, 制订“三大改造”的措施, 奠定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民生的物质基础—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经济;进入改革开放年代, 20世纪80年代初, 中央工作会议专门提出, 各省委市委至少一年四次开会讨论蔬菜问题;2005年前后, 针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严重的问题, 温家宝总理也替农民工讨工资, 温家宝总理对劳动保障部下达任务, “研究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 两个月内拿出结果”。

1、加强民生立法, 构建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

在宏观层面,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行政管理的领域基本实现有法可依, 立法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民生问题的社会建设的立法上, 法律体系仍存在严重缺陷:一是在立法指导思想上, 重经济立法, 轻社会立法, 法律失衡。二是法律政策化。法律规范宣示性条款过多, 具体保障性条款太少, 政策化倾向过浓。例如, 《就业促进法》第15条规定:“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 加大资金投入, 改善就业环境, 扩大就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 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促进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大投入, 目前地方政府实施的财政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而《就业促进法》对增加促进就业工作的财政投入规定不够具体。对于如何加大资金投入, 如何保障就业专项资金的落实等问题应作为长期措施在法律中作出具体规定。三是立法滞后。现行一些法律规定出台很早, 原有的许多规定已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或者存在漏洞, 严重滞后于实践。立法滞后导致无法可依。四是法律冲突。我国法出多门, 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 政策与法律相对抗, 个别地方的土政策凌架于宪法、法律之上。五是立法不平等。市场准入的法律要求统一规定、统一规格, 但现有法律对不同的市场主体区别对待, 三资企业立法无法统一。创新立法, 完善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要做到:一是提高立法技术, 增强法律规范的可操作性。在立法过程中, 无论是授权、命令、禁止, 其内容都必须具体明确, 有权利、有责任, 从而为社会建设提供标准、模式和方向。二是提高立法质量。立法机关要跟上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对法律要及时修、改、废。确立和贯彻法制统一原则。坚持平等原则, 制订具体的反歧视措施, 对不同的利益主体、群体阶层的合法利益, 一视同仁地予以尊重和保护。创新立法实践, 加快社会领域的立法, 逐步形成一个规范社会建设的法律体系。

2、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解决好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

必须正确认识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首先应该看到, 当前收入差距的扩大, 是在绝大多数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础上的扩大。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积极作用。但如果任由收入差距无限扩大下去, 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 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缓解收入差距扩大应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概括地说, 就是十个字:“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提低”, 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让更多的低收入者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调高”是要通过税收等方式对过高收入进行有效调节, 完善个人所得税, 适时征收遗产税。日本对富人很“残酷”, 日本的遗产税最高达90%, 松下去世时留下27亿美元的遗产, 但传到第三代仅剩下3%不到, 所以, 日本的富人“富不过三代”。进一步引进竞争机制, 防止其凭借垄断地位为其从业人员谋取高工资、高福利。打非就是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重拳打击各个领域的商业贿赂行为。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3、着手建立初级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要立足于现实国情, 有重点、分步骤、理性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民生问题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特别是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现实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解决我国民生问题不可能走西方福利国家的道路, 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现阶段, 我国已经具备建立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能力, 初级民生保障体系的特征是低水平、广覆盖、有实效。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 要实现教育、医疗、房地产、社会保险的公平。公共投入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基本权利优先, 基本需要优先。治理“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的问题。应坚持“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 在推进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要增强效益观念和“比较效益”观念, 尽量减少无效投入和效果不明显的投入。

4、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篇8:推进贵州民主与法治问题研究

工作作一汇报:

一、创建的基本情况我区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自去年5月开展以来,坚持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出发,经过试点、推广,目前在全区118个村民委员会全面展开,其中区、镇街两级试点单位25个,占21。全区11个镇街都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创建工作实施办法,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依法治镇(街)办公室负责牵头指导、检查、落实。

二、创建的具体做法回顾近一年来的“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实践,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稳步推进一是统一认识,大力宣传,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创建前,我们通过座谈会了解到,有的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搞民主法治创建活动,会给村里的工作带来麻烦,会给自己套上“紧箍咒”,是自己与自己过不去;有的人认为是搞形式主义,积极性不高。针对镇、村干部群众的种种想法,我们从不同角度向干部群众宣传分析创建的必要性,把提高镇(街)村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统一对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必要的认识,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环节来抓。通过召开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座谈会,举办法律讲座,开展送法下乡等形式,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维护村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把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具体做法向干部群众宣传;并利用各种机会,大造舆论,提高基层干部和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二是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制定创建标准。创建前,我们先后向宁波、盐城等市了解他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并结合村民自治模范村标准和农村支部升级达标(五好支部)标准及文明村的标准,与区组织、民政、宣传(文明办)、综治等部门协调,一道下基层调研。在反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拟订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实施意见》及标准和示范内容讨论稿,发各镇(街)、部分村和区机关有关部门征求修改意见,共收到各类意见和建议三十多条。后又召开座谈会,再次征求意见,使创建的内容和标准既符合法律规定,又紧密结合实际,涵盖内容广,便于操作和考核。定稿后报区委、区政府批准通过,最后以区委办、政府办文件的形式转发(讨论修改的时间近四个月:8月-12月)。三是开展试点,培植典型,争取区委重视。我们选择了沿江镇冯墙村和珠江镇七里桥村作为区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试点单位,先后在试点村召开座谈会和工作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围绕“四民主”、“两公开”,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和综合治理等工作。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效后,我们先后邀请区委分管领导和组织、宣传、民政等部门领导到试点单位听取汇报,进行考察指导,争取区委和有关部门对创建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四是适时推广,加强指导,全面推进。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2002年12月12日,区委在沿江镇冯墙村召开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现场会”,推广冯墙村、七里桥村的经验。区四套班子分管领导、各镇(街)分管书记、司法所长、部分村书记或主任参加了会议。会议确定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由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检查、考核;组织、宣传、纪检、民政、综治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镇(街)党委、政府负责本地区创建工作;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区绝大多数村达到示范村标准。

上一篇:西湖散步作文500字下一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阅读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