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

2022-11-17

第一篇:法治文化推进法治建设

如何系统推进法治工商文化建设

今年的“3·15”晚会披露了几起典型案例:使用报废材料的轮胎厂、给钱就随意鉴定的文物鉴定行、演双簧欺诈用户的手机软件商、私扣合格证的汽车4S店、违规以旧换新的家电连锁店、使用脱墨纸和荧光增白剂的纸巾厂、使用假药宣称包治百病的洗灸堂、施工单位大量使用不合格的易燃保温墙材、吃着“瘦肉精”长大的“健美猪”。看着这一幕幕,让人心惊胆颤、怒火中烧,恨不得将这些企业打入十八层地狱,让它永世不得翻身。

这些鲜为人知的真相,让我们大开眼界,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难道消费者的权益、健康、人身安全还任由这些不法奸商继续欺诈和侵害吗?愤怒之后,我们静下心来冷静思考。在我们身边难道就没有“3·15”晚会曝光的这一系列现象和问题吗?难道只有等到媒体曝光之后,我们的执法、监管部门才“挺起胸膛”去惩治、去向社会老百姓通报吗?

我想作为主管市场流通的工商监管部门应当挑起应有的责任,将此类事件发现一起,查封一起,决不留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中引用了《左传》中的一句话“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身为工商执法干部也应当以这句话自勉,将查处假冒伪劣、食品安全、商标侵权、广告违法、非法传销……等等违法行为保持常态化,“刮风下雨,阴天阳时,无不上心”。

和谐,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通过依法行政才能让整个社会实现和谐,才能让老百姓安心、有保障。

那么,如何系统推进法制工商文化建设?

一、 工商干部要学习法律、崇尚法律、宣传法律。

身为监管流通市场的工商干部,只要你一穿上工商制服,不管是一般科员,还是所长、局长,都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官”,这个“官”如果缺乏法律知识,又不注重学习法律、崇尚法律,往往会出现不公正执法、不廉洁执法、不文明执法的现象,最终无法取得良好的执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更何谈向老百姓宣传法律?

只有崇尚法律意识、学习法律意识、宣传法律意识,提高工商执法人员的法治文化素质才能更加有力地教育和引导企业尊崇法律,用法律来约束和指导企业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至上。当工商干部将法治文化渗透到企业中,让法治成为企业的一个文化时,那么企业就不会为了谋取暴利,做出“3·15”晚会上曝光的沦丧道德、缺失良心的类似事件发生,而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守法经营、诚实守信。

二、 工商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红盾卫士是个响亮的品牌,闪亮的国徽就是法律的尊严,容不得丝毫践踏和毁誉。在学好法律的同时,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宗旨意识、法制意识、服务意识和依法行政意识。法治工商文化的建设应该是遵守法律宗旨意识,让法治更好地为行政执法服务,而不是服务于自己的野心和欲望。

当因个别工商执法干部个人的心理不健全,一切从自己出发,对人民的利益置之不理,让“私欲”左右思想,将法律公正搁下,以权谋私,最终成为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蛀虫,损害了集体利益,使工商部门的社会公信力缺失。因此,工商干部在法制文化建设中必须做到“不贪不占”,严格遵守法律,“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三、工商干部要有应用法律的意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宣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说明了我国已经进入了法治国家的行列,但法治国家建设的成功还任重道远。去年12月1日,国家工商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法治工商建设的意见》,这项举措也是总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要求每一名红盾卫士依法行政的迫切要求。

实际上,这每一个真相,都关系着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关系着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关系着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甚至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与民族的进步发展。我们不得不感叹,也很悲哀地回忆,近些年,我们老百姓生活得安全放心吗?特别是我们的食品行业,始终不缺话题:“毒奶粉”、“毒火锅”、“毒大米”、“地沟油”、“苏丹红”„„不仅反问,我们何时吃得安全?用什么保障我们吃得放心?我们一直被坏人牵着鼻子走,总是事情出了才堵漏洞,甚至有些漏洞一堵再堵也无济于事。

和谐,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温家宝总理也曾多次说,要让人民生活更体面、更幸福、更有尊严。但是我们很痛心:一边是大国总理孜孜以求的国强民富的美好蓝图,一边却是某些干部和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工程、面子工程,而将“国之战略”于不理;一边是国家在制定和推行各种利惠民的好政策,一边却是政策落不到实处,还被少数“蛀虫”钻了空子,并加以破坏。用句俗语说就是:一群人在前面冲锋,一群人在背后开抢!

好在我们看到了希望。温总理在2011年全国“两会”后会见中外记者时,远见卓识地提出加强干部政绩的考核,最重要的不仅要看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而且要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生活改善应该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白了,这就是要做好让13亿人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行得安心、活得幸福的事!如果我们每位干部、每个部门都明白“腐败是犯罪,践踏人民利益是最大的犯罪”这句话,将一切工作以“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为标准,真正肩负起责任来,开动脑筋,创新工作,尽一切可能为人民办些事,这些问题是可以逐步减少,直至消除的。

温总理说得真好:“我应该像一个战士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天,做到‘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这是多么让人振奋斗志、看到希望啊!就是要求主动服务人民,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始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不为自己谋取私利、患得患失;就是要主动履行职责,心中始终装着事业,肩上抗着责任,身系群众疾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要主动身体力行,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就是要主动挺身而出,为群众伸张正义,维护社会公平,赴汤蹈火、冲锋陷阵。

我们的国家干部和权力机关,只有按照总理的要求去做,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为人民服务,“忧国不谋身,恪尽职守”,我们的社会和谐才有希望,老百姓的生活才会真的更体面、更幸福、更有尊严!

第二篇: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

--以云南省大理监狱为例

【摘要】:监狱人民警察文化是监狱警察在长期的依法执行刑罚活动中形成的监狱人民警察精神、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监狱人民警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监狱人民警察文艺等内容。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监狱的具体表现,加强监狱人民警察的法治思维建设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探讨在法治思维指导下进一步加强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监狱警察的内涵素质,推动监狱工作全面转型、跨域发展,进而推动法治中国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法律至上;监狱人民警察精神;职业道德体系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写入行动指南,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以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提高政法工作法治化水平。近年来,云南省大理监狱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八个方面的监狱执法理念”,深入推进监狱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监狱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与党和国家的新要求、群众的期盼相比,思想认识和工作上仍然还有差距,必须进一步以法治思维为指导,加强监狱人民警察文化

1 建设。

一、以法治思维指导、推进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监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落实到监狱的具体表现,警察是监狱的主体,加强监狱人民警察的法治思维建设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因此,法治思维是监狱人民警察必须学习和修养的基本思维。

(一)法治思维的内涵

法治思维是一个文化范畴。广义的法治文化包含了精神、制度乃至物质等不同方面,而法治思维则属于精神方面的文化要素。法治思维要求监狱警察以法治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日常事务标准的思维。这是一种理性思维,它以宪法至上、法律至上为基本原则,以权利、义务为中心和出发点。第一,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组织和机构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人都不享有特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二,坚持走科学规范程序,必须按照法定程序和正当程序办理,“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第三,坚持责任思维。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受追究。第四,坚持按照规则办事,不能突破规则,没有例外。

(二)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及建设的意义

监狱人民警察文化是监狱警察在长期的刑罚执行活动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基础。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组织机制、装备设施等为内容。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职业文化。本文着眼于监狱人民警察文化的特质及实践,将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基本构

2 成概括为:监狱人民警察精神、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监狱人民警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监狱人民警察文艺。探讨在法治思维指导下进一步加强建设监狱人民警察文化,从而全面提高监狱警察的职业素质、推动监狱工作转型发展,提升内涵素质,进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二、法治思维与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的基本关系

(一)“法律至上”是监狱人民警察精神的实质 监狱人民警察精神是监狱人民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群体品质的提炼和浓缩。是监狱人民警察这一职业群体共同的意志支撑、理念取向和宗旨追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依法执政”等,是监狱警察的根本理念和思维方式,体现在每一位执法人员的内心和精神面貌上。这样的警察精神是监狱人民警察文化的核心和导向。

(二)“以人为本、保障人权”、“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构成了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

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主要包括:立场坚定,爱憎分明;顾全大局,服从命令;执法不阿,处事公正;言教身范。以理服人;讲究人道,沉着冷静;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等方面。突出表现在:一是忠于职守,公正执法,公平和正义应当成为监狱人民警察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理念。体现在职业道德中,监狱警察应当具有执法意识和大局观念,因此,公正执法是监狱人民警察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角色意识和职业道德。二是严明纪律、服从指挥。监狱人民警察是一支执法、着装、实行半军事化管理的队伍,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强大责任。

3

(三)“全民学法、守法”,就是扎牢监狱人民警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监狱人民警察的专业知识是指监狱人民警察从事监管改造工作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本的法律知识,监狱是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警察是执法者,理所当然要熟悉和掌握诸如宪法、刑法、刑诉法、民法、民诉法、经济法、行政诉讼法、监狱法、警察法等基本的法律知识。只有熟悉和掌握这些法律知识,才能做到依法治监,依法办事,才能有针对性地对罪犯进行法制教育。二是监狱的规章制度。制度高于一切,只有按规章办事,按程序办事,才能保证公正执法,规范执法。三是监管改造方面知识。它包括刑罚执行、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产管理、生活卫生等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是监狱人民警察文化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能灵活运用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防一体化”体系和狱犯情预警机制。要求监狱警察通过多方法、多渠道透彻了解狱犯情,准确分析犯犯情,采取有效教育管理措施,确保监管安全防范链的牢固。二是能熟练掌握点名、“四知道”、讲评、谈话、队列指挥等基本功,并能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三是能正确使用武器、警戒具和现代通讯工具。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信息化建设成果,充分发挥指挥中心的“十项职能”;能熟练掌握擒拿格斗技能、狱内侦查技能、防暴处突技能等。四是要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处理化解矛盾能力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四)监狱人民警察文艺体育须以“法治”作为指导,并

4 反映“法治”思维

监狱人民警察文艺体育是展现监狱人民警察文化最重要的手段,是监狱人民警察文化生活的一个直观缩影,是“忠于职守,公正司法”的直观表现,其包括监狱警察的文化艺术作品、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组织、文化艺术设施以及体育活动和比赛。监狱人民警察文化艺术作品是宣传监狱人民警察文化的鲜活广告,也是社会了解“法治监狱”的窗口,具体包括以监狱警察生活为题材和监狱警察创作的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监狱警察撰写的理论研究作品、专著、文集,以及监狱警察主办的报纸杂志期刊和网站、博客、微信平台等。

三、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的现状 大理监狱在坚定不移的推进“法治”化进程中,以“依法治监”为基本方略,科学地运用“法治”思维,大力加强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以“法治”标准来考量,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初步塑造了监狱人民警察精神,但传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依然存在。在省、州、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监狱抓住布局调整机遇,实现了整体转移,更好的履行了职能,促进社会了稳定,为大理监狱在大理群众中和整个云南省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大理监狱团委在监狱团员青年中倡导雷锋精神,提倡青年警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雷锋的四种精神:一是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二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三是甘愿作平凡工作的“螺丝钉”精神;四是艰苦奋斗精神。监狱警察

5 在改革奋进的监狱工作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老一代监狱警察艰苦创业、求真务实、无私奉献的传统精神。形成了今天“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甘于奉献、不畏艰难、超越自我、争创一流”的监狱警察精神。但现代法治社会所要求的“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仍不是主流,在某些警察身上仍存留浓重的“官僚主义”等与现代“法治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

第二,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警察职业道德体系,但实际中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仍有距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理监狱要求每一位警察都要以此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警察形象,但在实际学习和修养中,由于个人的差异,很难做到24个字的全部要求,只能部分或方面的做到。

第三,基本掌握了监狱人民警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运用“法治”思维,分析、判断、组织协调、化解矛盾和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仍有欠缺。为了做到“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监狱党委十分重视警察的业务技能培训。如每年定期举办警体技能培训,狱政管理、刑罚执行及狱内侦查工作业务培训等。监狱虽如此重视培训,但在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上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干警对新问题、新事物、新情况的认知和适应。

第四,组织了大量的、精彩的监狱警察人民文艺和体育活动,但以“法治”为主题的活动有待进一步增加。2015年9月, 监狱组织警察职工参加云南省监狱系统文艺汇演,弘扬了监狱

6 正能量;监狱每年定期开展警察职工运动会并组织警察职工代表队参加大理州政法杯运动会;监狱团委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讲堂,弘扬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作用。监狱警察人民文艺和体育活动虽精彩纷呈,但作为刑罚执法机关的监狱活动中“法治”理念却呈现得不够丰富。

四、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大力推进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建设

(一)以制度塑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警察精神

在“法治”思维的指导下,要求监狱警察树立“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新警察精神。近些年来,许多监狱都非常重视警察文化建设,结合自身实际提炼和弘扬监狱警察精神。如:江苏南京监狱“公正、团结、笃行、卓越”的警察精神。江苏龙潭监狱“步步踏实、着着领先”的警察精神。江苏南通女子监狱“热烈奋进。从容淡定”的警察精神。江苏镇江监狱“求正、求实。创安、创优”的警察精神。这些监狱的警察精神各具特色。侧重不一,但“法治”的思维精神体现得较少,工作作风方面谈得较多。结合大理监狱工作转型发展要求,围绕“安全第一,改造罪犯”这个总纲领,建立涵盖刑罚执行、狱政管理、狱内侦查、教育改造、生活卫生、劳动改造、队伍建设等内容在内的系统完备、科学合理、衔接有效、运转顺畅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以制度文化建设的成效,彰显监狱法治精神、体现公平正义价值追求、规范监狱执法程序内容、固化岗位职责要求,使警察职工队伍在学习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树立法治信仰、训练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实现

7 警察职工队伍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与监狱工作发展要求相适应、相契合。

(二)组织领导和教育引导,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职业道德

一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认真组织广大警察职工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准确把握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特征、理论特征、实践特征、时代特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最新进展。二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大力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警察职工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三是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按照中央政法工作会议的要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践行省局提出的“八个方面的监狱执法理念”,确保警察信仰法治、坚守法治,增强抵制干扰的定力,打牢严格执法的思想根基。四是筑牢监狱转型发展理念。要认真组织警察职工学习监狱工作转型发展的理念、措施和要求,筑牢监狱工作转型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改造罪犯”这个总纲领,协调推进“管理、教育、文化、科技、队伍”五项系统工程,以思想观念更新促进监狱工作转型跨域发展。

(三)构建“全民学法、守法”机制,夯实监狱人民警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8

1、切实抓好现有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和维护,使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充分发挥好文化设施的作用。如:经常举办法律、法规、政策的讲座、讨论、培训,要充分利用警察教育训练中心、警示教育基地、发展陈列室、射击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等场所,定期组织警察职工开展各类文体活动,陶冶情操,增强警察职工的身体素质和警体技能。

2、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一是加强自办报纸的建设与管理,为警察职工搭建文化平台。创办内部刊物《大理监狱》杂志,充分利用自办刊物,传播党的理论方针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传播法治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进程,传播监狱工作的理论方针和发展要求,引领警察职工为实现监狱工作转型发展、跨越发展而努力奋斗。同时,办好现有的《大理监狱》,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及时传播监狱工作动态信息,交流工作经验,弘扬时代精神。二是加强集群网站的建设与管理。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发布正面信息,利用互联网做好监狱工作形势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和重点宣传,展现监狱文化建设的成就,积极创造有利于监狱工作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三是加强电子显示屏、宣传栏的建设管理与使用。四是充分利用大理监狱微信平台,及时宣传监狱动态。要充分运用电子显示屏,实行实时滚动宣传、展示,节约办公成本,及时传递信息,增添文化科技含量。管好用好宣传栏,把握宣传主旨和内容,及时更新反映监狱工作,凝聚警察职工思想。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抓人才、人才抓”,发挥好现有文化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培育人才,保护和调动好文化、艺术、体育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条件使人才有用

9 武之地,使人才用当其所、用其所长。

(四)举办以“法治“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 在组织的文体活动中, 应重点体现“以人为本、人权保障“的精神,包括以监狱警察生活为题材和监狱警察创作的美术、摄影、书法、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等。监狱警察撰写的理论研究作品、专著、文集,以及监狱警察主办的报纸杂志期刊和网站、博客等。丰富多彩的监狱警察的文化艺术活动。既丰富监狱警察精神生活。又能引导激励监狱警察不断进行法治文化创新和弘扬先进的监狱人民警察文化,常见的监狱警察文艺活动有监狱长论坛、青年民警论坛、学术研讨会、网络论坛、演讲比赛、各类知识竞赛、体育比赛、监狱理论调研:举办集体、个人书画摄影等作品展览,经常性的棋牌、球类运动和文艺汇演:开展的各种文艺培训、讲座等。监狱文化艺术组织是监狱警察进行业务探讨和文化交流的阵地,充分发挥监狱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监狱学会分会、监狱理论研究中心、活动协会、兴趣小组等作用。

参考文献:

[1]缪文海.监狱警察文化建设初探[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01); [2]刘海涛.监狱警察文化的建构思考[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

10 [3]蒋华.加强监狱警察文化建设的思考.江苏法制报.2013-11-18; [4]于荣中.社会平安所必要的一种文化建设--简议构建监狱警察文化[J].群众.2010(05); [5]张亿家.我国监狱管理文化创新研究[D]. 复旦大学 2008; [6]缪文海.试论监狱人民警察文化的基本构成[A].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6); [7]束昊俊.监狱警察文化建设浅议[N].江苏法制报. 2010-10-22 (005)。

11

第三篇: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更新时间:2011-10-

411:46:0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同步实施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工程。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包括人们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想、

法律价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灵魂和源泉,是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和谐社会,离

不开法治文化的支撑。只有在农村基层加强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的紧迫课题

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的根本内驱力。当前,在我国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战略目标。十多年来,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毋庸讳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仍存在大量与法治社会相悖的现象,侵害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情还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在全社会建立起深入人心的法治文化,则是最深层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离开了法治文化,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fROm Http://wwW.yBASk.Com/FaNWEN/fw/201110/298063.HTMl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民有9亿生活在农村,要加快依法治国进程,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基于扬弃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实需要。

产生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治”文化,是与现代法治观念相悖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重礼轻法,重德轻刑;“人治”高于“法治”;重刑轻民,重义务,轻权利等等。这些传统法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仍然在阻碍着我国法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对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产生着阻碍作用。要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不良影响,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扬弃,并借鉴国外现代法治经验和整个人类文明成果,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

(三)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来说必然是法治社会,离开了法治的保障,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实现。农村法治文化作为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容。首先,法治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目标具有一

致性。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其价值和目的就在于裁判世间纠纷、惩罚违法犯罪、维护公平正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也是矛盾、冲突得到有效化解,使社会归于和平与安宁,所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其次,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法治文化有助于社会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实现,有助于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有助于保障充满活力的新农村建设,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二、当前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现状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当前,阻碍农村民主法治进程、影响现代法治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

(一)长期人治历史造成了人们畏法息讼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由于我国传统人治理念的根深蒂固,农村一些地区至今还缺乏现代商品社会所具有的那种民主政治的传统,有一些农民的权利和平等竞争的意识比较淡漠,重传统礼俗而轻法律规范。frOm hTTp://WWw.YbASK.coM/fAnWen/FW/201110/298063.hTmL有的农民受封建社会“法即刑”观念的影响,片面视法为惩罚的工具,视寻求司法诉讼为畏途,每遇纠纷和冲突,往往依凭“乡下事乡下了”的传统,寻求“私了”或纠缠于行政解决的途径,还不习惯也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益;有的基层干部在处理农村大量的复杂事务时,常漠视法律,依然习惯于用传统的办法息事宁人,一味以不扩大事态为目的,丢弃法治原则,法律调整社会关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尚未被人们所接受。

(二)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文化建设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地区的法治文化形态是整个社会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构成,两者息息相关。作为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乡镇所在地,其社会文化环境对法治氛围的影响十分明显。局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造成乡村文化生活贫乏苍白。在一些社会文化环境较差的地方,文化设施还较为缺少,文化活动的品味不高,有的地方赌风盛行,迷信成风,不健康的书刊、音像泛滥,并处于无人过问的状态,因而严重地毒害了

社会空气,戕害了青少年的心灵,导致有的青少年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少数地方政府的随意行为造成农民对法律信仰的缺失。

有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传统上对地方行政长官的尊从,使得乡镇区域常常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区域而存在的,这就使得乡镇执法主体的行为对区域内法治文化的状态发生重要影响。在一些社会文化欠

发达、法治环境较差的地方,有的乡镇干部因自身文化和法律水平的局限,未能依法正确有效地行使行政权力,有的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区域内依然是传统的人治氛围;有的公款吃喝成风,参与赌博成癖;有的受地方势力、家族利益所左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想方设法谋取私利;甚至有的干部自身违法乱纪,贪污受贿。其负面效应所及,污染了一方的社会空气,致使部分农民对法律的信仰难以养成,对法律正义的期待难有信心。

三、加快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中,如何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保障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逐步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from HTTP://www.YBAsK.cOM/FAnwEN/fW/201110/298063.html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步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可把以下几方面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一)加强农村法治文化宣传,营造依法办事的社会氛围。

“五五”普法规划首次将农民列为普法的重点对象,为此要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意识,引导他们尊重法治的理念和价值取向,营造出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使依法办事成为人们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使法律成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可缺少的武器。法制宣传教育所具有的增强公民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功能,在推进法治的过程中正是承担

着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村镇规划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招标投标、城乡流通体系有序构建、农民工权益的切实保障、社会治安的和谐稳定等,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因此,在开展“法律六进”活动中,要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农村“大普法”的格局,结合当地农村的特色和实际,以“关注民生,普法惠农”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梓、丰富多彩的农村普法活动,把法律真正交给农民,使农民了解法律,使法律的公平正义原则深入人心,使法律能够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在普法过程中,首先要满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要求,从“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出发,树立人文的普法理念,从法律对农民的思维、道德、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入手,通过法治文化的传播提高农民的法律文化素质,从而形成一种依法办事、循法而动的行为定势。要以村级“两委会”成员、党员、村民代表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注重选择农民身边需要的法律,开展普法互动活动,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把事关农民切实利益的《合同法》、《婚姻法》、《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摆在突出位置。要利用村级服务中心的农民法制学校、法律图书角、法制宣传栏、新闻媒体、法制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使之与现代法治精神相融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法治文化,让农民对普法宣传效果看得见、摸的着、记得住,并从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二)完善农村民主制度,构筑安定有序的法治屏障。

要以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契机,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强化村民自治,实现从“人治”向“法治”、“制治”的转变。From HTtp://WwW.ybaSK.COM/fanWEN/fw/201110/298063.HTmL要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群众依法享有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民主权利,扎实推进村级事务公开和财务公开,让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人,成为民主制度的直接受益者,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不断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民主意识、法治意识的提高,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与进步。做到“民选干部为人民、民选干部受监督”,同时要求村干部主动带头守法,使村级决策管理和财务活动真正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公开化的轨道,还政于民,对村民负责,受村民监督。

(三)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的精神支撑。

构建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不仅要从法律制度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还要提供教育和引导,从道德文化上营造谅解宽容的和谐意识,提供和气、和睦、和谐的精神支撑,为法治和谐农村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形成社会进步的凝聚力。要建立起以法律为核心的农村新道德体系,推动法律与道德走向统一。

要强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八荣八耻”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宣传教育,同时,还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开展禁毒、禁赌等专项斗争消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取缔非法宗教活动和封建迷信活动,以净化农村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形成学法律、讲道德、树新风的文化氛围。。

(四)加强涉农执法力度,打造依法行政的法治环境。

加强对农民的司法保护,依法切实维护农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为此要合理设置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机构,降低农民的诉讼成本。要建立高素质的农村司法队伍和涉农执法队伍,保证其独立、公正,依法行使职权。要坚决打击各种坑农、害农的犯罪活动。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和非法吸收农民存款、集资诈骗、赌博等犯罪活动。要落实村“两委会”干部职务犯罪预防。建立健全村组干部监督制度,推动村务财务公开。要落实农民群众信访工作,妥善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非诉类问题。强化执法监督,完备执法监督机制,严肃纠正和查处各种执法不严、执法违法行为,定期对执法、司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树立法律的权威。

(五)健全利益协调制度,建立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

建立和谐法治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必须注重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法治机制和利益协调制度。一要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from htTp://wwW.yBAsk.COm/fanwen/fw/201110/298063.html健全慈善救济、优抚福利、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救助机制,完善农村贫困家庭就业、就医和子女就学资助制度,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利益驱动而形成的不稳定因素。二要建立完善农村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使农民的权益受到侵害后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三要建立完善农村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净化农村社会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四要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处置机制。针对民间纠纷存在主体多元化、客体复杂化、规模扩大化、行为激烈化这一难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出发,探索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新途径、新机制、新办法,积极排查调处农村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农村不稳定因素,打牢农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

第四篇:民主法治,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加强民主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任务,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和重点任务。

1、政治体制改革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政治体制改革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既要坚定不移实施,又要积极稳妥推进,特别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全会《决定》从三个方面提出和部署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二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三是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2、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

全会强调:“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

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三个更加”意味着,今后国家会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通过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3、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会《决定》鲜明地提出: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就是推动两个方面的创新,一个是理论方面的创新,当然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创新,目的就是要更好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们国家根本制度的作用。

全会《决定》强调:“完善人大工作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近年来,我们辽宁省人大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去年以来,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先后就教育经费支出、大气污染防治、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进行了专题询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提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

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的论断。协商民主的推进有利于人民民主权利的实践,从而更好地确保人民当家作主这样一个目标的实现;那么其次就是推进协商民主,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有就是协商民主的推进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确保各级党委和政府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最后就是协商民主的推进还有助于我们推进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

全会《决定》对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明确提出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

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系统阐述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要求。“法治中国”将作为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法治国思想进行了重大提升,释放出强烈的改革信号。

1、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法治中国”是党的十五大以来有关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国版”、“综合版”和“升级版”,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要求和法治基本精神的“具体目标”,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具体平台。

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法治中国建设,应当坚持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这意味着“法治中国”建设将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系统工程。

2、行政执法体制:权责统

一、权威高效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两大支柱。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着力点是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目标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会《决定》针对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提出整合执法主体,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

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3、司法体制改革:公正、高效、权威

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为了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成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改革主要侧重于立法的审查、执法的监督和司法的独立,做到这三点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我们司法的公正,让老百姓在整个司法的过程中、执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对他们权益的保障,体会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有助于建立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全会《决定》从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做了具体明确的部署。

4、劳动教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实行50多年的劳动教养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主任胡建淼认为:“劳动教养制度在历史上对于维护社会治安、确保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应当看到它的弊端非常大。中央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决心也体现了中央对人权的高度尊重。”

中央司改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起,各地基本停止适用劳动教养,社会治安保持了平稳态势,社会各界也都认可。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起草废止劳动教养制度的议案,将按程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第五篇: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重要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国对于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稳进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国等方面进行了部分讨论。

关键字:法治中国,深化改革,法制建设,三中全会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是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法治建设新目标。“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法治中国”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欧美等现代化国家法治等比较完善,而在我国由于建国时短且部分历史原因,导致在改革开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和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因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维护国家稳定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

实行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目标,但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经济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实行依法治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精神文明、两手抓成为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工作重点。但是这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设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种常规作法是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号召广大人民学习。然而,在一个贪污腐化者、坑蒙拐骗者弹冠相庆,诚实守法者吃亏上当的社会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怀疑。事实上,在一个基本法律规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时代,让人们去学习先进模范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须先下大力气搞好法制建设。

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国就是指按一套相对固定的原则规范来管理国家,从而使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得以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运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动荡。 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制体系与军队、警察一样是保证社会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机制。而这种机制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显得尤其重要。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化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利益结构的变迁、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新贫与新富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贪污腐败、黑社会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和具体化,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则因此变得难以预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对秩序的呼唤理应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中,法制无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

中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2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合乎逻辑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对这一问题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在10月23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10月23号,全会闭幕当天已经发布了一个全会公报,与之相比,公报是关于依法治国的大纲和精神要旨的阐述,《决定》则是一部更全面、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路径图。

三、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坚持以法治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法治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国是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升级版。在当下中国,法治是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国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法治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是一国的根本规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宪章,国之根本法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各种基本法律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基本规范准则。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只有牢固确立和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在国家树立一个最高的是非判断标准,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预期,才能引导国民遵守规则、信仰法治。

法治中国必须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和实现私权利价值是现代法治的两大使命。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应将权力关进法律化的制度之笼,坚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监督权力,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公权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权利的属性,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私权,否则公权力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通过一个法治的政府才能实现,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的首要保障。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信访不断,多与依法行政不到位有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不管何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皆代表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方法或者态度,都涉及到公权力的运用,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而为;未得到法律授权的任何公权力运用都是非法的, 3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花钱买平安”、“摆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权宜之计,应予以坚决摒弃。

法治中国必须强化司法权威,保障司法独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公平正义实现的最后一道关卡。当民众普遍感到公平正义难以获得的时候,将导致社会不稳。理想的法治状态下,一切纠纷皆可通过司法获得解决,民众能够从司法获得最后的公平正义。司法要承担守护民众公平正义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须有权威,强化司法权威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权威来源于独立和公正,应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下大力气根除制约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就是对党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贯彻和落实。目前存在诸多如“信访不信法”等消减司法权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纠正。

现今,我们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这是巨大挑战,更是推动中国继续美好前行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形势和任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总体推进方略。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N].人民日报,2013. [2]李清伟.通过改革迈向法治中国[J].环球法律评论,2014,(1):19-22. [3]王紫零.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1):31-34. [4]姚忠伟.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论述与解读[J].山东青年,2014,(3):153-153,154. [5]邱成梁.法治中国与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4):79-83. [6]李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37-45. 5

上一篇:服装整体造型设计教案下一篇: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办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