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道元《三峡》课文原文

2024-05-01

郦道元《三峡》课文原文(共8篇)

篇1:郦道元《三峡》课文原文

郦道元《三峡原文》及翻译

原文

自(1)三峡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3),隐天蔽日,自非(4)亭午夜分(5),不见曦(6)月。

至于夏水襄陵(7),沿溯(8)阻绝。或王命急宣(9),有时朝发白帝(10),暮到江陵(1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12),不以疾也(13)。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14),回清倒影(15)。绝巘(yǎn)(16)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17),清荣峻茂(18),良(19)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20),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2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自:在,从

三峡山: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山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2)略无: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 。

(3) 嶂(zhàng):高峻险拔如屏障一样的山峰。

(4)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

(5)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6)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7)襄(xiāng),上。 陵,丘陵,小山包

(8)沿:顺流而下(的船)。溯(sù):逆流而上(的船)。

(9)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圣旨。宣:宣布,传达。

(10)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东。朝:早晨

(11)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12)虽:即使。 奔:奔驰的马。御:驾着

(13)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疾:快。

(14)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

(1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

(16)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绝:极高。巘:山峰

(17)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飞漱:急流冲荡。漱:冲刷。

(1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19) 良:实在,的确。

(20) 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21)属引:连续不断。属(zhǔ):动词。连接。引:延长。凄异:凄凉怪异。

(22)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

(23)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4) 沾:打湿。

(25) 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

(26) 裳(cháng):衣裳。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山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划分朗读节奏: 名字:“三峡山”

自 /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 连 山 , 略 无 /阙(quē) 处 。 重(chóng) 岩 / 叠 嶂(zhàng) , 隐 天 / 蔽 日 。 自 / 非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曦(xī )月 。

至 于夏 / 水 襄(xiāng) 陵 , 沿/ 溯(sù) 阻 绝 。 或 /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 朝(zhāo )发 白 帝 , 暮 到 / 江 陵 , 其间(jiān )/ 千 二 百 里 , 虽 / 乘 奔(bēn )御 风 , 不 以 / 疾 也 。

春 冬 之 时 , 则 / 素 湍(tuān) / 绿 潭 , 回 清 / 倒 影 。 绝巘(yǎn) / 多 生 怪柏(bǎi) , 悬 泉 / 瀑 布 , 飞 漱(shù) / 其 间 。 清 / 荣 / 峻 / 茂 , 良 多 趣 味 。

每 至 /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 涧 肃 , 常 有 / 高 猿 长 啸 ,属(zhǔ )引 /凄 异 , 空 谷 / 传 响 , 哀 转 / 久 绝 。 故 / 渔 者 歌 曰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cháng),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cháng) 。”

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连词】承上启下(到了)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泪沾裳 (裳 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

5.不以疾也 (疾 古义:快

今义:疾病)

6.良多趣味 (良 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7.属引凄异(属 古义:连续

今义:属于)

8.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 古义:几声,不是确数

今义:三声)

一词多义

①自:自三峡山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

绝巘(写作‘山’字旁在一个奉‘献’的‘献’)多生怪柏(极,最)

哀转久绝(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 群响毕绝:停止

以为妙绝:极点

③清: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水清)

④属: 属引凄异 (属(zhǔ):动词。连接)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嘱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实在,的确)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善良)

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病)

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这里指中断)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⑥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山”。

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赏析

本文是《水经注》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山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山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山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遮蔽住太阳匿于天空,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山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山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山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山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山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山“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山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山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山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词类小结

略无:完全没有。略,这里是完全、全部的意思。

阙: 通“缺”,空缺

嶂(zhàng):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亭午: 中午。

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这里是丘陵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王命:朝廷的文告。

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

御风:驾风。

以:也不如,可作“认为”

素湍:白色的急流。

绿潭:碧绿的潭水。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飞漱:飞流冲荡。漱,冲荡。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良:实在,的确

晴初:秋雨初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zhǔ):动词,连接。

引:延长。

凄异:凄凉怪异。

哀转(zhuàn)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转,同“啭”,婉转。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注意区分 绿:绿色。 蓝:深青色。 苍:青色(深蓝或暗绿色)。 碧:青绿色。 青:蓝色。

三峡山 郦道元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

夏天:从江水奔腾的速度描写水流湍急

春 冬:从两岸的景色与江水交相辉映,交织出一幅美景

总小结

一、原文

自三峡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译文

自三峡山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释:从七百里长的三峡山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石直立的像屏障一样,遮住了蓝天和太阳。除非正午,看不到太阳;除非半夜,看不见月亮。

一层 三峡山的山(长、多、陡、高)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释: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了两岸的小山包,上下航行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快风飞翔,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

二层 三峡山的水(凶险、迅疾)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释:春冬时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从上面飞泻下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乐趣无穷。

三层 三峡山的春冬美景(清幽)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间一片清寂,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大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四层 三峡山的秋景(悲寂、凄凉)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释: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一片清寂,经常有处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叫声接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渔歌里面唱道:“巴东三峡山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主题思想

1.主旨:

《三峡山》是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山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山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

本篇用彩笔描绘了三峡山的地貌,再写三峡山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作者融景入情,最后以忧伤的渔歌做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犹有劳贫”的思想感情。文篇虽小,但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奇丽、无限壮观的景象。

2.详细解释:

《三峡山》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山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山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山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句表现了渔人漂泊不定的悲伤,衬托了秋的凄凉。体现了作品的人文关怀。

四、写作特色

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

2.语言生动简练

郦道元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终未能尽其才。他博览奇书,幼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

篇2:郦道元《三峡》课文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指乘船)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至于夏水襄陵(襄:上。)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虽乘奔御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不以疾也(没有这么快。以:及、赶上。疾:快。)

则素湍绿潭(素湍:白色的急流。)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绝巘多生怪柏(绝巘:极高的山峰。)飞漱其间(飞漱:急流冲荡。)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每至晴初霜旦(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属:连续。引:延长。)【文学常识】

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还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篇3:郦道元《三峡》课文原文

【缘起】

晨读课上一个女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羚羊木雕》①一文)“万芳作为一个女孩子玩小刀,在操场边的树底下换裤子,根本就没有女孩子的样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老实说,这个问题笔者也解答不了。

笔者注意到,教科书的题注中写到:标题是编者加的,原题是“反悔”,有改动。顺着这个线索,笔者上网查阅这一课的资料,搜到了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在《语文学习》的博客里有张之路先生的《关于〈羚羊木雕〉》②一文,于是笔者顺藤摸瓜,搜到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这才知道我们看到的《羚羊木雕》在编入教科书的时候经过了编者大量的删改,入选教材的文本与改编前的原文有比较大的出入。课文的改编总体来看是失败的,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其实这个问题在作者的原文中根本就不存在,原文中的“万方”是个男生啊!作为万方的朋友——“我”,自然也就应该理解为男生了,而且作者本人就是男的。编者扭曲主人公的性别,确实不太妥当。这个女生的质疑让笔者突发奇想,何不将两个《羚羊木雕》的文本进行比较阅读?作者的原文也是一笔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的教学资源啊!

笔者从网上下载了《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从网上下载的“原文”,即我们用于比较的依据,它与作者的原始文本有无出入,还无从得知。不过,即便它和原载略有不同,也不防碍我们进行比较学习),准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比较课文和原文的区别,讨论编者删改的效果,比较两个文本的优劣。引领学生从对教材的膜拜走向平等的对话,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心态很有意义。

【现场】

下面是具体的课堂讨论:

[屏显] 下面是张之路《羚羊木雕》的原文《反悔》。

学习任务:1.比较一下课文和原文,看看课文删改了哪些地方。

2.请你来评价一下删改的效果——找出你认为删改成功的地方和不成功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反悔》原文,略)

师:阅读,平等审视的意识很重要。作者、编者与我们是同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与发现,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作者、编者平等对话。(大体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后,示意在晨读课上提出疑问的那个女生)为什么“万芳”没有女孩子的样子,读过原文你明白了吗?

生1:原文中的“万方”原来是个男生!怪不得“万芳”在课文里的表现让人感到有些别扭。

(说明:后面的记述中凡涉及课文时用“万芳”或“她”,涉及原文或同时涉及课文和原文时用“万方”或“他”。)

生2:这样一改,课文中的“我”自然也就成了女生了。编者为什么非要改变主人公的性别呢?

生3:女孩子性格比较柔顺,感情比较细腻,比男孩子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

师:编者可能也是这样考虑的吧。从注解中我们知道,原文的题目是“反悔”,为什么编进教材时要改成“羚羊木雕”呢?

生1:“反悔”太直白了。“羚羊木雕”就比较含蓄,也很耐人寻味,给了读者构思和想象的空间,我个人比较喜欢这个题目。

生2:“反悔”感情倾向明确,它只是站在“我”的立场上,突出了“我”个人的内心感受。以物为题那就不同了。

生3:以“羚羊木雕”为题,一方面显示了此物的重要性,表现了两代人不同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羚羊木雕”也是“我”和朋友感情发展的见证,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生4:“羚羊木雕”这个题目不偏不倚,便于客观全面地反映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

师:“羚羊木雕”是中性词,不褒也不贬,更客观更理性,可以使读者站在每个人物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这个题目还好在它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文本的张力。大家也注意到了,原作被编者掐头接尾,说说你的看法。

生1:课文删去了原文前面的五个自然段,这样处理对文章没有太大的影响,也使得文章更为简洁。

生2:我偏爱原文的开头。原文开头前两段的场景描写衬托了“我”内心的沉痛,后三段则体现了家庭温馨幸福的一面,和下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课文直接以妈妈突然查问羚羊的下落开头,就体现不出原文开头所表现的那种意境。

生3:“‘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这一句先声夺人。课文直接从妈妈的追问开头,气氛一下子就紧张起来,能紧紧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生4:这个开头的人物对话火药味很浓,一上来就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预示了一场家庭纠葛的悲剧就要上演。

师:老师也觉得这一改动尚属成功。这样开头很有戏剧性,劈头就从妈妈的追问写起,笔势突兀,更有悬念效果。

生1:课文对结尾部分也作了较大改动。原文的结尾着力刻画了“我”虽然得到了朋友的谅解但被逼反悔后内心极为痛苦的心理。“我突然觉得羚羊变得那么重”,衬托了“我”心情的沉重。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在原文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生2:原文以哭结尾还是很有味道的,这是“我”对自己的行为所进行的道德内省和自我谴责,也是对父母迫使“我”“反悔”的抗议。

生3:“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编者最后凭空加上去的这句话有些直露了。这句话还让人感到好像不负责任,把“我”对万方失信而感到的愧疚自责指向了对家长的批评指责,这样一来就使主题变得比较浅薄了。

师:原文的结尾大有讲究,对结尾的改动违背了作者的初衷,简化了原文的主题思想,损害了原文结尾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再向细处看看,比如,两个文本的细节、语言等方面。

生1:原文“收在哪儿了”我们一般不这样问,课文改为“放在哪儿了”更好一些。

生2:课文在“送给万芳了”后面又补充了一句“她是我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强调了“我”希望得到妈妈理解的心理。

生3:问“送给谁了”,妈妈的动作也不一样,原文是“妈妈用手摇着我的肩膀”,“摇”似乎有些不理智,也过于粗暴了。课文改为了“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搭”就显得比较温柔亲切自然,给人的感觉是自我情绪被压抑着,虽然生气又不缺乏理智,有一种温和商量的情态。

生4:“我”的裤子被划破了,当时万方就在场,“偷偷地抹眼泪”表明“我”非常伤心而又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心理,原文“使劲地哭”就像寻求万方的帮助似的,没有什么味道。

生5:原文“你能不能把羚羊……换回去”,课文“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换”和“还”不是一个概念,“换”意思很含蓄也很明确,“还”是什么意思?“我”与万方的礼物是互换的。

生6:原文“你怎么能要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言下之意就是:即使别人给,你也不能要。课文却改成了“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拿”和“要”不一样,“拿”是主动拿别人的东西,而“要”是被动地接受。

生7:原文“那天”送羚羊,“那一天”换裤子,时间概念比较模糊。课文“昨天”送羚羊,“今天”要羚羊,时间安排得比较集中。刚送给人家的东西马上就去要回来,这怎么开口啊?让人更难为情,也更能显出“我”失信的尴尬。

师:我们再想一想,改编后对于人物形象有没有影响?

生1:“你明天问问老师……把这样珍贵的东西送人,他也会反对的……呢?”原文中爸爸的这句话实在没有多大的说服力,家里的事还要抬出老师来当挡箭牌,有些孩子气。“我”也不会去问老师,这一点爸爸心里应该很清楚。

生2:原文“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小声说:‘算了吧,下次记住就行啦,孩子们也要讲个信用……送给别人的东西怎么好再要回来呢!”奶奶的话是回护“我”,也含蓄地批评了父母重财轻义的行径。而课文却改成了“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奶奶的话被简化了许多,还有,这个“突然”也太突然了。

师:人物的台词被缩减了,人物的性格就萎缩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不起来了。

生1:原文中“妈妈忍不住喊起来:‘您总是惯着他,您知道那是多么贵重的东西呀!”妈妈对奶奶“喊”,的确不好;课文“妈妈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语气就平和一些。

生2:原文中妈妈只顾自己的感受,显得霸道无理,对自己的婆婆说话很刻薄,似乎是个不孝顺的儿媳;课文中就温柔一些,通情达理一些,比如拿糖果这个细节就比较委婉,也多少顾及了孩子的感受。

师:想得真周到!

生3:在给“我”拿木雕的时候,课文中万芳似乎有有意赌气的样子,原文中万方是很不情愿的,为后文万方的仗义作了铺垫,更加重了“我”的负罪感,使我的自责更深。还有,“托”和“拿”,“小玻璃框”的有和无,哪个更能表现万方对这份友谊的在乎,这很清楚啊。

生4:课文中万芳妈妈说:“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而原文是“好好拿着,我呆会儿说他!”“说”和“揍”不同,“说”是教育,而“揍”是粗暴的做法。

生5:也许是编者看到原文中有“万方的妈妈顺手给了万方屁股一巴掌”这么一句,就保留了这个“揍”字。打人的情节删去为好,“说”不该改为“揍”。

生6:原文万方妈妈发现万方穿的裤子被弄破了,罚万方站了“半”个钟头,可是课文却改成了“一”个钟头。

生7:课文中万芳有这样一句话:“我妈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会让你妈知道。”而原文并没有这句话。

生8:原文中还有一句话,被编者删除了:“没事儿,凡是爸爸妈妈送给我的东西,不管我给谁他们都没说的……”万方的这句话从侧面告诉我们万方的父母是尊重孩子的,和“我”的父母并不是一路人。

生9:编者这样改造对万方妈妈的形象改变很大,让人觉得万方的妈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和“我”的父母如出一辙,贬损了万方妈妈的形象。

师:在原文中,万方的妈妈和“我”的父母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形象,作者的立场是站在同情孩子一方的,用万方妈妈的形象反衬了“我”的父母,批评了他们的不良行径。而课文却丑化了万芳妈妈的形象。再读读这两个文本,看看还有你不大满意的地方吗?比如,文章的情节。

生1:课文中万芳妈“看见我手里的小刀,又看看我们的样子,立刻明白了:‘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一看就“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这也太让人难以置信了吧。而原文中是万方妈妈问了万方才知道的,这样才合情合理。

生2:原文“飞快地跑出门去”,课文非得改成“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这一改动意思上有毛病,这说明还没跑出家门时就已经在“冒着雨”了。

生3:而且这一改前后矛盾,“我”出门的时候还下着雨,等要回木雕,就“月亮出来了”,这不大可能吧?再说,一走就有雨,雨也来得太巧了吧?以雨写情,俗笔一套。

师:这可真是个天大的漏洞!读得真细心!连老师也没有发现这个破绽呢。

生:万方“不见了”,当时肯定是生“我”的气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万方又追上了“我”,并表示“咱俩还是好朋友”。这中间万方肯定有过一番思想斗争,只是万方的变化也太突然了。

师:大家应该知道:真正的友谊是用真心真情凝结而成的,不是用珍贵的东西来维持的,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沟通。

生1:用父母的反面形象来反衬孩子之间的深厚友谊,把父母的形象写得太过了,有点矫情和造作,让人读得别扭。

生2:万方这个人物形象太完美了,他“仗义”,宽容,处处替人着想,我总觉得他与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有距离。

生3:也不能说现实生活中就没有万方这样的孩子。

生4:我觉得这个故事很幼稚,为编故事而编故事,没有多大的意义。

师:比如说——

生4:当父母逼“我”去要回木雕时,“我”为什么不向父母吐露跟万方之间的深厚友谊,把换裤子的事告诉爸爸妈妈?这样,也许会打动父母的心;“我”向万方要木雕时,为什么不把事情的全部经过原原本本地告诉万方,让他理解“我”不得已的苦衷?

生5:还有,既然“我”的父母把羚羊看得这么重,按理说爸爸把羚羊送给“我”时,也应该讲讲它的来历,告诉“我”木雕是怎样的贵重,叮嘱“我”好好保管什么的,这样“我”也就不会轻易送人了。

生6:小说嘛,怎么能当真?倘若“我”事先和父母商量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这个故事还怎么编下去?这篇文章也就不存在了。

生7:情节可以虚构,但也不能借虚构任意编造啊?我觉得这个情节多少有点做作的痕迹,显得生硬,不够顺畅。

师:看来作者情节设置并非天衣无缝。我们不妨这样看:或许作者是出于善心而故意为之,为不让“我”过于伤心,也不让读者过于失望;或许作者是为了“我”灵魂的解脱,而用朋友的“仗义”进行自我安慰和自我原谅。但是,情节可以虚构,却不可以虚假。其实,老师也有过类似的疑惑。事情的合理性存在于事件自身的逻辑中,生活有生活的逻辑,人物性格有人物性格的逻辑。不符合生活发展的必然逻辑,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文学中也不应该有。总体来说,从改动的效果看,这些改动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另外,大家还提出了一些不太严谨的地方,建议你来替作者修改完善一下。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一个作业:回忆一下你的课堂发言,把它整理成书面材料,科代表收起来交给老师。

【反思】

比较阅读,让笔者找到了教材中值得教给学生的东西和适合传递这些东西的方式。

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笔者并没有抛弃改编后的“课文”这个教学的文本而一味地追求原作的真汁真味。而是注意到了文本的双向比较,文章的互补性,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理解原作与课文各自的特点,而不是一边倒(原文什么都比课文好,或课文什么都比原文好)的阅读,一边倒的阅读不是真正的“比较”阅读,是“偏读”,容易限制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走死胡同,失去比较阅读的意义。

与原文比较阅读,这种教学尝试笔者是把这两个文本都当作“用件”来处理的,也就是“用”教材。在讨论中,一方面老师要有所作为,有所引导,不能忽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牵引过度,不能横在教材和学生之间,阻挡学生的学习。从学生是否对学习材料进行了主体性的解读这个角度来看,这堂比较阅读课基本上还算是比较成功的,老师没怎么宣讲自己的理解,只是提供了几个比较点作框架,做了一些串连和引导工作。老师将原文呈现给学生,提供第二文本,又明确了两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这两个任务是有梯度的,第一个任务是用眼睛“阅读”,第二个任务是用思想“阅读”,让学生找出两文的不同之处,有的放矢找准思考点,由文字探究作者的思路,考察作品的思想。从一开始小心翼翼地以赞扬为主,到逐渐敢于提出一些批评性的意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学生的发言也不乏独到、不乏精彩、不乏启人之思的地方。学生的收获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至于学生的看法是否统一,并不重要,在比较中切实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表达水平很有帮助。

把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拓宽了学生阅读思考的空间。其实,这里的比较阅读不仅仅只是对原作的理解问题了,而且是由阅读涉及到写作的问题:文章的简洁,开篇的引人入胜,情节的铺垫,悬念的运用,结尾的发人深省,等等。如果老师能把这些写作的技巧问题先顺手牵羊后顺水推舟再画龙点睛地提一提则更佳,将阅读与写作巧妙结合,可以拓展课堂的容量,学习的宽度。当然,写作不宜多讲,本课主要是解读文本,通过阅读去领略作品真实的思想。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②《语文学习》,2007年第10期。

[作者通联:李明哲,山东鱼台县教育局教研室;张兴合,山东鱼台县王鲁实验中学]

宁鸿彬老师的卡片辅助教学法

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教师为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及确保学生掌握教育内容而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的行动。

宁鸿彬认为:语文教学应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运用和完善教学方法。他认真研究心理学中有关智力组成的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汲取心理学实验研究的成果,如: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有效提高感知效果、呈活动状态的感知对象较静止状态更易感知、感知活动的“定向”作用可提高感知效果等,发现了卡片的相关特点及语文教学中卡片的功用。他在第一期的语文教学实验中通过比较研究,论证了“卡片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利用卡片复习、练习,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运用卡片复习和练习,调动了“再认”和“复做”两种记忆形式;用卡片复习和练习是在意义识记基础上的知识巩固;用卡片复习和练习是一种分散复习的方法。他不断探索、完善,首创了“卡片辅助教学法”。即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变口头表达形式为文字图片形式的一种辅助性的直观教学方法。具有复习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功能。

篇4:三峡郦道元考核

--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毫无)阙(同“缺”,缺口)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水升到高处)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疾(快)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的)湍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激流冲荡)其间。清(水清)荣(茂盛)峻(山高)茂(草茂),良(很)多趣味。2-1-c-n-j-y

每至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北魏(朝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

四、简答。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的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篇5:郦道元《三峡》教学反思

能用合适的情绪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一大目标。在学生听录与教师范唱熟悉旋律之后,让他们找出印象最深的地方——衬词部分,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准确唱出。在引导学生在后半段加入号子声前设问:“孩子们唱到:看惯了涛声一阵阵,听惯了号子一声声。你能让没来过三峡的人真正从这首歌里,感受到涛声和号子声吗?又怎样使你们的声音与歌声融为一体,和谐悦耳呢?”在此基础上分步实施。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创造空间从歌曲表现内容中拓展,根据歌曲表现的情境、形象内容等,设置不同的音乐活动,通过变化力度、速度、音色进行重新演绎。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创造的表演加以评价、提取富有审美的材料片段,并美化学生的创造效果,使学生获得的不同的审美感受,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获得更多的愉悦和认识。尤其是它带有地域特点的衬词“也衣也衣也”孩子们非常爱唱。至于说兴趣,我不用特别的调动或精心的导入,只要简介三峡,与学生共同说一说对三峡的了解,及其作用可大部分时间我们都用在歌曲的学习上,咬字、吐字需要教师特别强调。我认为咬字、吐字是学好本课歌曲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成功之处:学习了歌曲,我请了几个同学演唱歌曲,效果不错,孩子们的齐唱效果也很好。在这个环节里,我还通过教师唱譜,学生找出歌曲中相同的旋律,过渡到同头异尾的乐理知识。

不足之处:由于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而不是教师机械的灌输,但是在旋律学习上没有设计好,使学生对乐谱掌握的不熟,结果出现了反复的师带生学的沉闷气氛。

篇6:郦道元《三峡》阅读答案

12.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

怪异的松柏 , 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13.填空:文中用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14.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15. 205月20日14时,三峡坝顶上激动的建设者们见证了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的历史性时刻。至此,世界规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坝终于在中国长江西陵峡全线建成。三峡大坝建成后,大坝本身就是一道壮丽的景观。北京三峡游的线路一直在追踪三峡大坝的建设进程。如果你是导游,试写一段导游词:

篇7:三峡、郦道元_综合练习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属引凄异()

2.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B.林:青林翠竹

林寒涧肃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3.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4.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5.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6.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练习题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良多趣味

(2)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练习题三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人名)_________,撰

,本文选自

,三峡是、、的总称。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①重岩叠嶂 嶂:___________ ②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_ ③不以疾也

疾:_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4分} 答:

练习题四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B.良多趣味(良:实在)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练习题五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2)沿溯阻绝()哀转久绝()

(3)或王命急宣()或以为死()(4)则素湍绿潭()有奇字素无备者()

2.翻译下列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4.②、③、④段写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

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 的总特征。

5.(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六

1.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沿溯阻绝(断)绝巘多生怪柏(极)哀转久绝(停止,消失)C. 或王命急宣(或者)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2.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

。3.文章①段总写,描述了

地势。

4.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的总特征。

5.第②段写三峡

;第③段写三峡

;第④段写三峡

。6.①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②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③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④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7.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

8.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

。9.找出两个写山的四字短语:

,;找出两个写水的四字短语:。

练习题七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属予作文以记之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王命急宣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哀转久绝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九 一.背诵默写

1.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6.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9.《三峡》中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10.《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11.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请写出春、冬季江水特点的句子:

12.三峡水库蓄水已达135米,真正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本文里描绘的渔者歌唱的“

”的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二.问答题

1.通过对三峡两岸之山的描写,突出三峡怎样的特点?

2.本文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 3.请用简要的词语分别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5.作者只有“清荣峻茂”四季就概括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再现出来。

6.作者在描写秋天三峡时,引用渔歌,请写出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

7.作者写三峡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它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练习题十 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 《三峡》先写三峡地貌,接着依次分写夏、春冬、秋 四个时期的景物。

3.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4.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5.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8.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0.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1.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5.《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练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题一

1.①飞奔的马 ②连续 2.B 3.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4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二:

1.(1)真(或实在)(2)寂静(3)连续(4)快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练习题三: 1.(1分)郦道元 2.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逆流而上。③快。3.(4分)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4.(4分)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耸峻拔(1分)。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 分)、水流湍急(1分)。

练习题四: 1.D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4.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5.A 练习题五:

1、(1)自三峡七百里中

(2)沿溯阻绝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哀转久绝——消失

(3)或王命急宣——有时

(4)则素湍绿潭——白色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有奇字素无备者——向来 2、(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4)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三峡的地貌,峰高谷深的险要4.江水,夏季

春冬

秋季,山高水险

5、(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7.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8.《与朱元思书》中描绘山水与本文相似的句子是:山——争高直指,互相轩邈

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练习题六:

1.C 2.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⑤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绝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⑤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3.三峡的地貌

峰高谷深的险要 4.江水

夏季

春冬

秋季

山高水险 5.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

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6.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 8.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9.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练习题七:

1.C(2分)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八:

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3分)①A②D③B

3. B 4.(2分)[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练习题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篇8:26 三峡 导学案郦道元

郦道元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难点】

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着--《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自主学习】

1、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

,著名、散文家。三峡指、和。

2、给加点的注音: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怪柏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沿()溯()阻绝(5)绝巘()多生怪柏

(6)每至晴初霜旦()(7)属引()凄异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

(3)略无阙处)(4)至于夏水襄陵()

(5)良多趣味()

6、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回清倒影()

(3)每至晴初霜旦()(4)素湍绿潭()(5)空谷传响()(6)清荣峻茂()

7、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侧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是。

(2)写三峡秋天景象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10、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试写作顺序。

12、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13、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精读精练】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第二十六课

1、《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2、quē zh鄋g xī xiāng sēn tuān yǎn xi鄌 zhǔ zhuǎn

3、(1)在(2)正午,中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3)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快(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5)极高的山峰

(6)早晨(7)接连不断。属,动词,连续接连。引,延长。

4、(1)“阙”通“缺”,中断。(2)“转”通“啭”,婉转发声。

5、(1)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略,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4)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襄,古义:漫上。今义:帮助。

(5)良,古义:的确。今义:良好。

6、(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5)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6)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7、(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11、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2、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刘备、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上一篇:听教育讲座心得资料作文下一篇:百顷小学卫生防疫和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