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2024-04-29

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精选9篇)

篇1: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002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每个季度基本会发生一笔银行利息收入,别小看这笔收入,会计分录还值得去研究。

一、银行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分为手工账和财务软件账。两个方法的结果一致,但是如果财务软件记账的话则大有差别。

二、手工账利息收入的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财务费用——利息

三、财务软件记账利息收入的分录:

借:银行存款(蓝字)

借:财务费用——利息(红字)

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财务软件记账,月末得把损益类的都转入本年利润科目,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手续费支付时都是在借方的,为了方便结转,所以利息收入做成红字。

如果将利息收入做成贷方的会计分录,则会导致月末财务费用贷方无法结转,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数据对不上。这是财务软件设置的问题。

月末结转的时候的分录: 借:本年利润

贷: 财务费用

原创文章,转发请注明:

作者:霹雳小王子,静夜思会计博客首发

静夜思博客专注于分享会计知识,财税经验等。再一次推出的财税系列文章,希望各位会计同行多多关注。

本系列文章《会计分录大全与财税知识详解》,当然不是包括所有的会计分录,而是集中会计人经常接触到的会计分录,先是进行会计分录说明,然后再联系相关的税务知识,使会计人更加懂得如何进行财税结合,减少税务风险,在会计行业更加得心应手。

篇2: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国税发[2009]31号)第二十一条规定,企业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而发生的符合税收规定的借款费用,可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归集和分配,其中属于财务费用性质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在税前扣除;第二十八条规定,对期前已完工成本对象应负担的成本费用按已销开发产品、未销开发产品和固定资产进行分配,其中应由已销开发产品负担的部分,在当期纳税申报时进行扣除,未销开发产品应负担的成本费用待其实际销售时再予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企业所得税前允许扣除。《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8]121号)第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年度扣除。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符合本《通知》第二条规定外,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为: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通知》第二条规定: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指企业所得税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根据以上相关法规可知,房地产企业从关联企业拆借资金产生的利息支出,所得税税前可扣除金额可以分别按以下方法确定:

1.不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者其实际所得税负高于境内关联方,且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高于2:1的:当r1>r2时,T=yr2t1p+yr2t2;当r1

2.虽不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者其实际所得税税负高于境内关联方,但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低于2:1的:当r1>r2时,T=xr2t1p+xr2t2;当r1

3.能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或者其实际所得税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不考虑其接受关联方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当r1>r2时,T=xr2t1p+xr2t2;当r1

以上公式中,T为所得税税前可扣除金额;x为实际借款金额;y为关联方权益性投资的2倍金额;r1为借款的实际利率;r2为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t1为利息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期间;t2为利息支出费用化期间;p为已销开发产品占整个开发项目全部开发产品的比例。

二、土地增值税相关法规对房地产企业从关联企业借款利息费用处理的规定

《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第三条规定,房地产开发费用的扣除问题:(1)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凡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允许据实扣除,但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2)凡不能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或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房地产开发费用在按“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金额之和的10%以内计算扣除。(3)房地产开发企业既向金融机构借款,又有其他借款的,其房地产开发费用计算扣除时不能同时适用本条(1)、(2)项所述两种办法。(4)土地增值税清算时,已经计入房地产开发成本的利息支出,应调整至财务费用中计算扣除。

根据以上规定,房地产企业从关联方企业借款涉及的利息支出:1.能够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并且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利息支出,在计算土地增值税时应当将由开发产品负担的利息支出从开发成本中调整至开发费用,之后按照《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三款的规定进行扣除。允许扣除的房地产开发费用为:利息+(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5%以内,且利息最高不能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2.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即使能够按转让房地产项目计算分摊并按规定计入财务费用,也不能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允许扣除的房地产开发费用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0%以内。

三、案例分析

(一)利息费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案例

例1:昌盛公司、希望公司、兴发公司、升达公司均为曙光房地产公司(以下简称曙光公司)的控股股东,其中昌盛公司占30%的股份,希望公司占30%的股份,兴发公司占22%的股份,升达公司占18%的股份。2010年全年曙光公司平均权益性资本2 000万元。2010年1月为开发水岸新城小区与关联方间发生了以下资金借贷:(1)以8%年利率从昌盛公司借款1 440万元;(2)以7%年利率从希望公司借款1 000万元;(3)以7%年利率向兴发公司借款1 500万元;(4)以5%年利率向升达公司借款600万元。五家公司均为非金融企业,以上资金借贷期限均在一年以上,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为6%;曙光公司实际税负高于昌盛公司和希望公司,且其无法提供资料证明它们之间的资金借贷行为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曙光公司实际税负不高于兴发公司;曙光公司能够提供资料证明和升达公司间的资金借贷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水岸新城小区2010年1月1日开始建造,2010年10月31日全部竣工。截止2010年年末,累计实现销售80%。

曙光公司的相关财税处理为:

1. 支付昌盛公司的利息。

曙光公司实际税负高于昌盛公司,且其无法提供资料证明其借款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昌盛公司对曙光公司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1 440/(20 000 000×30%)=2.4:1,高于规定的2:1,其约定利率8%高于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6%,并且水岸新城小区累计销售80%未实现全部销售,故曙光公司借款利息支出不能全额税前扣除。昌盛公司对曙光公司权益性投资的2倍=(2 000×30%)×2=1 200(万元)。

可税前扣除的金额=1 200×6%×10/12×80%+1 200×6%×2/12=60(万元)

2. 支付希望公司的利息。

曙光公司实际税负高于希望公司,且其无法提供资料证明其借款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希望公司对曙光公司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1 000/(2 000×30%)=5:3,低于规定的2:1,但其约定利率7%高于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6%,水岸新城小区累计销售80%未实现全部销售,故借款利息不能全额在税前扣除。

可税前扣除的金额=1 000×6%×10/12×80%+1 000×6%×2/12=50(万元)

3. 支付兴发公司的利息。

曙光公司实际税负不高于兴发公司,可以不看债资比例的规定,但其约定利率7%高于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6%,水岸新城小区累计销售80%未实现全部销售,故借款利息不能全额在税前扣除。

可税前扣除的金额=1 500×6%×10/12×80%+1 500×6%×2/12=75(万元)

4. 支付升达公司的利息。

曙光公司能够提供资料证明和升达公司间的资金借贷符合独立交易原则,也可以不看债资比例的规定,其约定利率5%低于金融机构同期同类贷款利率6%,但水岸新城小区累计销售80%未实现全部销售,因此借款利息不可全额所得税前扣除。

可税前扣除的金额=600×5%×10/12×80%+600×5%×2/12=25(万元)

曙光公司在会计处理上计入财务费用的金额=14 400000×8%×2/12+10 000 000×7%×2/12+15 000 000×7%×2/12+6 000 000×5%×2/12=533 666.67(元)

计入开发成本的金额=14 400 000×8%×10/12+10 000000×7%×10/12+15 000 000×7%×10/12+6 000 000×5%×10/12=2 668 333.33 (元)

相关会计分录如下(此处只做综合分录):

1.应予费用化的利息费用。

借:财务费用533 666.67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533 666.67

2.应予资本化的利息费用。

借:开发成本——财务费用2 668 333.33

贷:长期借款——应计利息2 668 333.33

计入财务费用中不能在所得税前扣除的利息、原计入开发成本后因实现销售可在税前扣除的利息,属于永久性差异,通过调整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调整应纳税所得额,无须调账,即按照“调表不调账”的原则进行处理。

(二)利息费用在土地增值税计算中扣除案例

1. 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的。

例2:孟达房地产公司2010年1月起开发100栋花园别墅,当年10月31日全部竣工,截止年末已出售80%,每栋售价180万元。每栋地价14.8万元,登记、过户手续费0.2万元,开发成本包括土地征用及拆迁补偿费、前期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资本化利息等合计50万元。公司为此开发项目从关联企业飞腾公司委托银行的借款中借款3 000万元,借款利率7.5%,期限2年,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为6%。营业税税率5%,城建税税率5%,教育费附加征收率3%。

分析:孟达房地产公司从关联方飞腾公司取得的借款利息,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因此不超过按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计算的金额可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

80栋别墅转让收入:180×80=14 400(万元)

取得土地使用权所付金额与房地产开发成本合计:(14.8+0.2+50)×80=5 200(万元)

其中:资本化利息部分应予以调出,金额为:2 000×7.5%×10/12=125(万元)

调出的资本化利息支出可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2 000×6%×10/12=100(万元)

计入财务费用中的利息金额:2 000×7.5%×2/1 2=25 (万元)

其中可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的金额:2 000×6%×2/12=20(万元)

每栋别墅可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的利息金额:(100+20)÷100=1.2(万元)

房地产开发费用扣除:1.2×80+(5 200-125)×5%=349.75 (万元)

转让税金支出:14 400×5%×(1+5%+3%)=777.6 (万元)

加计扣除金额:(5 200-125)×20%=1 015(万元)

扣除项目合计:(5 200-125)+349.75+777.6+1 015=7 217.35(万元)

增值额=14 400-7 217.35=7 182.65(万元)

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比率=7 182.65÷7 217.35×100%≈99.52%

应纳增值税税额=7 182.65×40%-7 217.35×5%=2 512.193(万元)

相关会计处理如下:

(1)转让80栋别墅取得收入时: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25 121 930

贷: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25 121 930

(2)实际上交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25 121 930

贷:银行存款25 121 930

2. 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

例3:承例2,若孟达房地产公司从关联企业飞腾公司的借款,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商业银行同类同期贷款利率为6%。

分析:孟达房地产公司取得的借款利息,不能提供金融机构证明,因此不能在土地增值税前扣除。

80栋别墅转让收入:180×80=14 400(万元)

允许扣除的房地产开发费用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支付的金额+房地产开发成本)×10%=5 200×10%=520(万元)

转让税金支出:14 400×5%×(1+5%+3%)=777.6(万元)

加计扣除金额:5 200×20%=1 040(万元)

扣除项目合计:5 200+520+777.6+1 040=7 537.6(万元)

增值额=14 400-7 537.6=6 862.4(万元)

增值额与扣除项目金额比率=6 862.4÷7 537.6×100%≈91.04%

应纳增值税税额=6 862.4×40%-7 573.6×5%=2 368.08(万元)

相关会计分录除金额外同上一案例,在此不再赘述。

篇3: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

财政部颁布了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后,中国银监会相应发布了《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通知》,明确了已经上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非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从2008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从2009年起按照新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告。

与商业银行原来所执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相比,新的会计准则不仅对会计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而且在具体的业务处理上也做出了重大的调整,比如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企业合并、资产减值、债务重组等方面。上述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的数据,从而影响到对外披露的财务收支结果。

根据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中有90%以上需要按金融工具的准则进行核算。而贷款业务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贷款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贷款利息核算制度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计量,是金融会计领域中一个极具代表意义的重要专题。笔者作为商业银行财会从业人员,从近年的具体实践来分析新准则实施后对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发生的变化。

一、在贷款利息收入确认方面产生的差异

主要是实际利率法与原制度名义利率法的差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贷款属于金融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新准则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即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这与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采用贷款名义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并遵循“双90天”的规定,差异十分显著。两者对利息收入确认的根本理念显著不同,可以说前者是彻底遵循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而后者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收入实现制的原则。

具体来说,采用实际利率法确认各期利息收入,与原制度有以下几点不同:

第一,利息收入确认时间与原制度不同。原制度规定在贷款结息日确认利息收入,贷款结息日往往在每季末月21日(或每月21日),而对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予以确认。

第二,确认方法不同。原制度规定确认的利息收入是按贷款合同本金和合同利息计算确认的,新准则规定“利息收入金额,按照他人使用本企业货币资金的时间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即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利息收入。所谓贷款的实际利率不同于贷款名义利率或者合同利率,其实质是贷款的内含报酬率,即将贷款在存续期间的现金流折现为贷款当前账面值的利率。所谓贷款的摊余成本是指扣除已偿还的本金和减值损失、加上或减去按照贷款实际利率摊销的贷款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金额之间的差额的摊销额(例如贷款手续费)等确认的账面值。由于摊余成本不等于合同本金、实际利率也不等于合同利率,因此,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是存在差异的。

第三,对贷款收益的确认方式与原制度不同。前者在贷款存续期内按期确认利息收入,不论贷款本金或利息是否逾期;后者遵从“双90天”的规定,即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以后,贷款应归类为非应计贷款,此后结计的利息只在表外催收贷款利息核算,不再确认为当期收入,此前已入账的利息收入和应收未收贷款利息需冲销;前者下的任何贷款的偿债现金流要首先确认一部分利息收入,其余才作为本金偿还;后者下的非应计贷款的偿债现金应首先归还本金,如有剩余,则剩余部分作偿还催收贷款利息收入处理。

二、贷款利息收入确认的变化对损益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因商业银行主营业务收入的贷款利息收入核算确认与原先制度的不同,从而对损益带来相应的影响。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按照上述分析,如果贷款手续费等费用与贷款本金相比很小,那么贷款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应当近似相等,则采用实际利率对正常贷款利息收入影响不大。目前,银监会对商业银行财务顾问费用的收取要求较为严格和要求遵循合规原则,商业银行的贷款多数尚未收取金额巨大的手续费,因此正常贷款的利息收入在采用新准则前后变化尚不是很大;但从今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银行在项目投、融资安排中更多扮演财务顾问配角,新兴的投资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比重的逐步提高,银行收取的手续费率将相应提高,银行贷款利息收入将相应产生变化。

第二,对于非应计贷款而言,虽然实际利率法下要按期计算利息收入,而原方法要待利息收入实际收到后才可能计算确认,所以每期要多计算一部分利息收入,但由于贷款本金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以扣除减值准备后的摊余价值计算的利息收入将比按贷款原值计算的利息收入明显减少,抵消了部分影响(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贷款其影响为零),最终对损益的影响主要是利息收入在各期间的分布。

第三,商业银行原核算方式下的期末减值准备余额要大于实际利率法下的减值准备余额,需要将减值准备期末余额调整到正确的水平,对损益的影响即是增加贷款利息收入,相应增加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具体分析如下:

本期应计提减值准备=期末应保有减值准备余额-期末实际减值准备余额

期末实际减值准备余额=期初减值准备余额-贷款核销数+已核销贷款收回数

以原先的核算方式,非应计贷款在本金完全收回前不确认利息收入,偿债现金流均作为本金偿还。例如期初贷款本金100万,期末偿债现金流80万,折现到期初60万,期初减值准备余额(100-60)=40万。按现在的方式核算,80万全部作为本金收回,贷款核销使用准备金(100-80)=20万,期末减值准备实际余额20万;按照实际利率法,80万中60万为本金收回,20万为60万本金产生的利息,贷款核销使用准备金应为(100-60)=40万,期末减值准备余额应为0。因此,应将现行核算方式下的减值准备余额20万调整到利息收入中去。对损益的影响即是增加贷款利息收入,相应增加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增加的总量为:(非应计贷款-非应计贷款的减值准备-应计贷款的减值准备)*实际利率。假设某商业银行非应计贷款减去非应计贷款的减值准备金额为500亿元,应计贷款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为220亿元,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测算,5.31%的贷款收益率粗略估算增加利息收入和相应的贷款减值损失为:(500-220)*0.0531=14.87亿元。

三、工作建议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需要更多的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对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商业银行实务操作增加了诸多难点,且许多解决方案必须要凭借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及时、准确地完成。如贷款的后续计量,应按期对借款计提利息,应收利息仍按照贷款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但利息收入按照资金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的差额作为贷款价值变动调整摊余成本。其实务操作的难点是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确定,首先是摊余成本,可以按照“贷款摊余成本=贷款的初始确认金额-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的公式计算;其次是实际利率法,实际利率就是将贷款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贷款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如果贷款合同属于定期计息且本息预计可正常收回的,则合同利率可以视同实际利率,但对于到期还本付息的贷款以及存在减值、欠息的贷款,这就需要使用现值公式推算实际利率。银行的贷款笔数很多,如果不由计算机自动处理,工作量大,且准确率难于保证。此外,相关摊余成本、减值等信息也只能由计算机系统进行记录。所以,实际利率法对商业银行贷款和收入的核算体系和核算系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对损益的影响将集中于非应计贷款。如果非应计贷款的减值准备能够合理、恰当的计提,使贷款账面价值合理反映贷款可收回金额,则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对商业银行损益不会造成太大波动。

因此,建议商业银行要根据新准则的要求,做好如下几项工作:加强培训,提高金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改进完善核算体系和核算系统,具备相应功能的电子化系统作支持,并开发建设估值系统;修订原有贷款减值准备管理办法,使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符合新准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人民出版社,2007.

3、葛效宏,赵昆.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J].会计之友,2007(1).

篇4: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一、企业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有关规定,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 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其中, 借款利息是指企业向其他组织、个人借用资金而支付的利息, 包括企业向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资金发生的利息、发行公司债券发生的利息等。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 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 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二、企业借款利息支出税前扣除的类型

企业向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 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一是企业如果能够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 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二是金融企业的关联方的债权性投资与其权益性投资比例不超过5:1, 其他企业不超过2:1。此时, 应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六条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21号) 规定的条件, 计算企业所得税利息扣除额。

企业向除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以外的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 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也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此时, 应根据税法第八条和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及《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777号) 的规定, 计算企业所得税利息扣除额。

三、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要件

非金融企业向个人借贷应具备下列条件, 并完善下列程序和手续: (1) 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对象———个人是特定的, 如内部部分职工、企业管理层的个别亲友等, 借款对象不存在不特定社会公众的情形; (2) 非金融企业应就向特定个人借款事宜形成股东 (大) 会、董事会决议之类的有效法律文件, 明确借款对象的姓名、身份、借款金额、期限、利率、用途、条件等, 借款利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 非金融企业应与个人签订规范的书面借款合同; (4) 非金融企业向个人借得的款项应用于正常的经营活动, 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 并有真实、合规的会计记录; (5) 非金融企业向个人支付利息时, 应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并履行支付利息的审批和签领手续。

根据《合同法》中借款合同的规定, 借款合同应采用书面形式, 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根据法释[1999]3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如何确定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问题的批复, 公民与非金融企业 (以下简称企业) 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认定无效: (1) 企业以借贷名义向职工非法集资; (2) 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社会集资; (3) 企业以借贷名义向社会公众发放贷款; (4) 其他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行为。《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 (国务院令第247号) 第四条中规定, 非法金融业务活动, 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擅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未经依法批准, 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等。

被认定为有效的民间借贷行为, 借贷利率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 (法<民>[1991]21号) 的有关规定办理, 即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 (含利率本数) , 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也就是说法律上承认公民 (个人) 与企业之间的“民间借贷”行为, 只要是利率不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以内就受法律的保护, 只要不是企业以借贷名义非法向职工集资, 就是合法的, 因此而发生的借款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

四、企业向自然人借款利率的确定

在国税函[2003]1114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贷款支付利息税前扣除标准的批复中规定, 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率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和浮动利率。在法 (民) 发[1991]21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第六条中规定, 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 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 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包含利率本数) 。超出此限度的, 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如果借款违背以上规定, 利息支出不得税前扣除。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发[2003]250号) 规定, 自2004年1月1日起, 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 (0.9, 1.7) , 即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对客户贷款利率的下限为基准利率乘以下限系数0.9, 上限为基准利率乘以上限系数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 (0.9, 2) , 即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下限为基准利率乘以下限系数0.9, 上限为基准利率乘以上限系数2。

五、企业向自然人借款利息涉及的税种

一是营业税。个人收取资金占用费应当适用于国税函发[1995]156号文件的规定, 对个人取得利息收入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5%的营业税。

二是所得税。个人取得贷款利息则应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 全额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率为20%。

三是印花税。依据《印花税暂行条例》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花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解释和规定的通知》 (国税发[1991]155号) 对借款合同的规定, 只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借款人签订的借款合同应当缴纳印花税, 对既不是银行又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企业向借款人的借款, 无论是否签订借款合同 (或协议) , 或者出具其他凭据, 均无须按“借款合同”税目缴纳印花税。

四是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按照现行税法的规定, 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人是在征税范围内从事工商经营, 缴纳“三税” (即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 下同) 的单位和个人。任何单位或个人, 只要缴纳“三税”中的一种, 就必须同时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城建税实行的是地区差别税率, 按照纳税人所在地的不同, 税率分别规定为7%、5%、1%三个档次, 具体是:纳税人所在地在城市市区的, 税率为7%;在县城、建制镇的, 税率为5%;不在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的, 税率为1%。教育费附加是随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附征并专门用于教育的一种特别目的税。教育费附加以各单位和个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税额为计征依据, 教育费附加率为3%, 分别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同时缴纳。

六、企业向自然人借款利息支付凭证

利息凭证要合法, 在《发票管理办法》中规定, 发票是指在购销商品, 提供或者接受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中, 开具、收取的收付款凭证。在《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九条中规定合法有效凭证是指: (1) 支付给境内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 且该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行为属于营业税或者增值税征收范围的, 以该单位或者个人开具的发票为合法有效凭证。 (2) 支付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或者政府性基金, 以开具的财政票据为合法有效凭证。 (3) 支付给境外单位或者个人的款项, 以该单位或者个人的签收单据为合法有效凭证, 税务机关对签收单据有疑义的, 可以要求其提供境外公证机构的确认证明。 (4) 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合法有效凭证。在实际税收征管过程中, 对于企业向其他企业或个人借款, 目前许多企业以收据或白条入账。这样既不利于规范企业财务管理, 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借款利息收入产生的各种税款流失。

根据《关于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 (国税发[2005]50号) 规定, 企业超出税前扣除范围、超过税前扣除标准或者不能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凭据的支出, 一律不得税前扣除。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是可以有条件扣除的, 如果因为没有获取合法的票据, 从而失去在所得税前扣除的权利, 对企业来说也不公平。为此, 支付利息的企业在支付利息时, 应要求收款方企业或个人到税务机关代开发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9]777号。

篇5: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关键词:房地产;预售收入;财税处理

引言

根据《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中的规定,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通常指的是房地产企业对达到预售条件的在建项目,在征询主管部门同意并获得预售许可证后同买受人签署《商品房预售合同》,将在建商品房提前卖给买受人,同时获取买受人定金或者房款的收入方式。

一、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财税处理规定

(一)会计核算规定

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有着特别的规定,因为在房地产项目预售的过程中获得的预售收入有悖于《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涉及收入确认的规定,所以房地产企业在预售其项目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款项,仅仅是预收性质的价款,这部分收入理应划入“预收账款”来核算;只有当开发项目完工并且验收合格后,进行详细的竣工决算,房地产企业才可以根据购销合同中规定的内容,将商品房转交给买方,待所有手续办妥后,方能确认实现多少收入增加。

另外,针对如何进行会计核算,确定预售收入缴纳的相关税费,当前尚未有更新的会计制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约束。

(二)税收征管规定

依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的相关规定,房地产企业在进行未完工的商品房的销售过程中,所获得的预售收入应该分别依据以下规定进行相关税费的缴纳:

1、土地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指的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向单位或者个人所征收的税。

2、营业税:营业税指的是参照2009年颁布实施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的规定,当纳税人采用预收款方式,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以及销售不动产的行为,应该在收到预收款的当天缴纳税费。

3、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指的是参照2009年颁布实施的《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中的规定,当房地产企业进行商品房预售时,应该缴纳预售房地产项目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税费。该办法还明确规定,房地产企业产生的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期间费用、土地增值税以及营业税金等,应该按照相关条例对当期的税费进行扣除。

从以上的税收征管规定中不难发现,我国是按照“收付实现制”的方针,对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收入进行税费收缴。另外,还需要通过事先征收涉及房地产项目预售的相关税费,以此来实现对税收的源头进行强有力的控制,以此来保证房地产税收能够准时、保量上缴入库。

二、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财税处理现状

(一)预售收入财税处理现状

1、如今,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然而我们仍不能忽视依然有许多房地产企业在预售阶段不按照标准规范来进行预售收入和代收代缴款项的区分工作,直接导致了缴费科目混乱,更有甚者不将预售收入进行过账处理,进一步加剧了账面混乱的情况。

2、在房地产项目的预售阶段,许多房地产企业常常根据“预收账款”的贷方产生的金额作为当期应该缴纳的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以及土地增值税的计算根据。

(二)预售收入相关税费财税处理现状

因为现行的会计制度不能在短时间内对预售收入产生的相关税费进行核算,导致了许多房地产企业在税费结转时的处理方法不同,间接造成了不能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当前,许多房地产企业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处理预售收入,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1、相关税费直接损益类。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要先依照当期预售收入对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城建税以及教育费附加等税费进行计提,将这些税费列进“营业税金及附加”,在月末总结时,进行当月收益的评估。在进行当期应缴纳的所得税计算的过程中,不再另外对当期应缴纳的营业税等税费进行纳税调整。这种处理方式的缺点在于能够将不吻合收入确定条件的“预收账款”以收入的方式对相关税费进行结算,往往造成了损益和负债的虚增现象,而且会掐断预售收入、营业收入与营业税、土地增值税等相关税费之间的联系。此外,这种处理方式也有悖于会计的配比原则。

2、这种方式的主要特点是要通过将单独使用的预售收入需缴纳的税费或者使用过渡性科目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税费与企业的经营收入挂钩,以此来计算企业在当前的经营状况。根据这种处理方式来计算企业当月应缴纳的所得税的过程中,需要对预售收入所需缴纳的相关税费减去应该纳税的所获得的收入。利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所得税费计算时,如果通过增设相关资产类过渡性的科目来确认预售收入所需缴纳的税费的话,很可能会导致资产的虚增。另外,若是不根据任何过度科目通过“应交税费”进行账目核算的话,那么极有可能会错误的将企业按规定缴纳的税费当做是企业“多缴了的税费”,这样会对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影响。

通过对以上两种相关税费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比较,不难发现,只有通过增设过渡科目来进行相关税费的结算的方式才是最科学合理的。

三、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财税处理方法的相关建议

(一)规范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会计核算

首先、根据国家针对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预售阶段所征收的税费管理规定,判断国家是否对房地产企业征收预付款税费的依据是房地产企业是否取得了一定的、实质性的“预售收入”。所以,如何对这笔“预售收入”进行核实和确定,对于国家以及房地产企业都是至关重要的。通常来说,我们比较容易界定哪些税费是建立在基于合同、条例的基础上,但是我们队预付款项和“其他应付款”,比如“保障金、诚意金、预存水电费”等款项均定为较为模糊,这些都会影响我们正常判断哪些属于税费范畴。

其次、为了方便今后对预售收入所缴纳的税费进行统计和检查,也为了方便对房地产企业各段经营时期所产生的相关税费的计算,建议房地产企业应该在收到账款的时候,不论是预售期内产生的,抑或是在现房销售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按照“预售账款”进行上账。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核对预付款、预售收入等收入,以此来判断房地产企业在这段时间内的经营状况,也就方便计算所需缴纳的税费。

(二)完善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相关税费的计算公式

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工作的情况以及国家有关税务征管的相关条例,做好对房地产项目在预售期应缴纳的各种税费的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最终可以用于房地产企业销售的各个阶段。

计算本年累计应缴纳的税费应该与当前产生的利润总成本、本年度预收账款、预计计税毛利率等因素,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四、小结

上文对房地产企业的预售收入的财税处理方式做了详细的介绍、分析和比较,在此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房地产企业的预售收入确实十分复杂,需要我们慎重对待,不能有丝毫差错。只有更加客观的、科学的对待房地产企业预售收入过程中产生的税务情况,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进行企业的会计核算,不会对企业的账面统计造成困扰。(作者单位:青岛蓝海新港城置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程松柏,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19期

[2]胡有顺,谈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工产品毛利额财税审计[J],财会月刊,2013年第36期

篇6: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一、调整分录的编制

调整分录是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的调整。在将母公司、子公司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的数据过入工作底稿后,首先要编制调整分录,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分别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对调整后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进行加总,计算得出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合计金额。

1. 对子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十五条的规定,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以购买日确定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的公允价值为基础对子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应编制的调整分录为:借:××资产(资产增值);贷:资本公积。

2. 对母公司的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十一条的规定,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也需要在合并工作底稿中通过编制调整分录予以调整。应编制的调整分录为: (1) 期末确认投资收益。借:长期股权投资;贷:投资收益。 (2) 分派现金股利。借:投资收益;贷:长期股权投资。 (3) 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化。借:长期股权投资;贷:资本公积。

二、抵销分录的编制

在完成调整分录的编制后,需要编制抵销分录。进行抵销处理是合并财务报表编制的关键和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对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加总金额中重复计算的因素予以抵销。在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合计金额基础上,通过编制抵销分录对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或者子公司相互之间的交易进行抵销,对抵销后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数据进行加总,计算得出个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各项目合并金额,从而完成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

《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抵销分录的规定,是按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涉及的会计科目分类介绍的。而有的抵销分录既涉及资产负债表,又涉及利润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分类介绍不便于实际工作中理解和掌握。为此,本文对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内部账项作了分类,抵销分录归纳如下:

1. 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抵销。

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一方面反映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为长期股权投资以外的其他资产的减少。子公司接受这一投资时,一方面反映为相对应的资产的增加,另一方面反映为实收资本的增加。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上相当于母公司将资本拨付下属核算单位,并不引起整个企业集团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减变动。因此,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当在母公司与子公司财务报表数据简单相加的基础上,将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予以抵销。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即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抵销母公司所享有的份额后的余额,在合并财务报表中作为“少数股东权益”处理。应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股本(子公司),资本公积(子公司),盈余公积(子公司),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商誉(借方差额);贷:长期股权投资(母公司),少数股东权益(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少数股东投资持股比例),未分配利润———年初(合并当期为营业外收入)(贷方差额)。

2. 母公司投资收益与子公司利润分配项目的抵销。

母公司对子公司投资带来的收益,实际上就是子公司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费用和所得税后的净利润与持股比例的乘积。编制合并利润表,实际上是将子公司的销售收入、费用和成本看成母公司的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也就是将母公司的投资收益还原为销售收入、成本和费用处理。所以,在编制合并利润表时,由于这部分投资收益并没有增加企业集团的整体收益,因此必须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予以抵销。由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子公司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已经包括在母公司长期投资的账面余额之中,也包括在母公司的期初未分配利润之中,必须将其抵销。由于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站在企业集团角度来反映母公司利润的分配情况的,因此子公司的利润分配各细目的数额应予以抵销,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投资收益(母公司),少数股东利润,未分配利润———年初(子公司);贷:本年利润分配———提取盈余公积(子公司),本年利润分配———应付股利(子公司),未分配利润———年末(子公司)。

3. 母公司资本公积与子公司留存收益的抵销。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规定,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基本处理原则是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在合并日及以前期间一直存在。如果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需要将子公司在企业合并前实现的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之和)中属于母公司的部分,应从母公司的资本公积转入留存收益,编制的抵销分录为:借:资本公积(母公司);贷:盈余公积(子公司),未分配利润(子公司)。

例:P、S公司为同一公司控制下的两家子公司。2007年1月1日,P公司用银行存款2 800万元购得S公司80%的股份。2007年1月1日,S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 500万元,其中股本为2 000万元,资本公积为1 000万元,盈余公积为300万元,未分配利润为200万元。2007年,S公司实现净利润1 000万元,提取法定公积金10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600万元。S公司因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资本公积的金额为100万元。合并日,P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中资本公积的账面余额为2 000万元。则P公司在2007年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应编制的调整分录和抵销分录如下表所示:

4. 其他内部交易的抵销分析与处理。

(1)内部债权债务的抵销处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的债权和债务项目,是指母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预付账款与预收账款、应付债券与债券投资等项目。这些项目,一方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为资产,而另一方则在个别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为负债,但从企业集团角度考察,它只是内部资金运动,不能增加企业集团的资产,也不能增加负债。因此,为了消除个别资产负债表直接加总中的重复计算因素,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将内部债权债务项目予以抵销。借:债务类科目;贷:债权类科目。

(2)内部购销交易的抵销处理。在企业集团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内部购销交易的情况下,母公司和子公司都从自身的角度,以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反映其利润情况。从销售企业来说,以其内部销售确认当期销售收入并结转相应的销售成本,计算当期内部销售商品利润,而购买企业则是以支付购货的价款作为其成本入账。从企业集团整体来看,集团内部企业之间的商品购销活动实际上相当于企业内部物资调拨活动,既不会增加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实现利润。因此,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需要将内部购销业务予以抵销。抵销分录为:借:营业收入;贷:营业成本,存货。

(3)内部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处理。企业集团内部的母公司或子公司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企业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时,购买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在其个别资产负债表中以支付的价款作为固定资产的原价列示,因此首先应将该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其次,该固定资产计提了折旧,折旧费计入了相关资产的成本或形成了当期利润。由于购买企业是以该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作为原价计提折旧的,取得成本中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在相同的使用寿命下,各期计提的折旧费要大于(或小于)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时计提的折旧费,因此还应将当期多计提(或少计提)的折旧额从该固定资产当期计提的折旧费中抵销,同时将固定资产中包含的未实现销售利润抵销。借:营业收入;贷:营业成本,固定资产。将本期固定资产多计提的折旧抵销。借:固定资产;贷:××费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篇7:非利息收入对兴业银行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多元回归;经营绩效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可以分为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是国外商业银行业在实践中所总结出的一个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与传统的利息收入相区分。非利息收入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是除了利息收入之外的一切营业收入,即:非利息收入=营业收入-利息收入。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来讲,非利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交易收入、咨询业务、其他营业收入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年报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我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已经近十年,在这期间,大量外资银行进入我国,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加剧,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外资银行凭借着其优越的管理水平、盈利模式及风险管控机制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传统信贷业务拓展难度日益增大,市场日趋饱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利率价格的定价权得到逐步放开,使得我国商业银行以利息收入为主导的盈利结构严峻挑战,转型势在必行。因此,合理地提高非利息收入的占比,优化非利息收入业务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的产品创新能力,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非利息收入究竟如何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产生影响呢?本文基于兴业银行的相关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非利息收入对兴业银行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以期发现非利息收入对我国商业银行经济绩效的内在影响。

二、实证分析

(一)变量及数据来源

1、变量选择

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的衡量标准有很多,不同的国家的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考核不尽相同,一般采用盈利性指标来综合反映成本和收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考虑到指标可量化性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

本文的变量选择为:ROA、ROE分别为模型一、模型二的被解释变量;非利息收入占比(NII)为解释变量;总资产的自然对数(lnTA)、营业费用率(COST)、GDP的自然对数(lnGDP)作为控制变量。如表1所示:

(三)回归结果分析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得出:

1、对于模型1,非利息收入占比与总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201323,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非利息收入占比,总资产收益率就会降低00201323个单位;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总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097904,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总资产收益率就会降低00097904个单位;GDP 的自然对数与总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239186,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GDP的自然对数,总资产收益率就会提高00239186个单位。

2、对于模型2,非利息收入占比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5039754,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净资产收益率就会降低05039754个单位;总资产的自然对数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0388489,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净资产收益率就会提高00388489个单位;营业费用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线性关系显著,相关系数为02948912,这表明兴业银行每提高1单位的营业费用率,净资产收益率就会提高02948912个单位。

三、结论

通过以上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对于银行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GDP的增长能显著提高兴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这也能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兴业银行的经营效益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

第二,营业费用率对兴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能产生显著的积极作用,这说明营业费用率的增长能提高兴业银行整体的经营效益,盲目地以节约营业费用并不会提升其收益,因为营业费用提升能很大程度上带来服务质量的提升,而服务质量的提升才是银行收入的有力保障。

第三,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兴业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都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即非利息收入的提高并没有带动其经营绩效的提高,甚至对经营绩效有着明显的限制作用。其原因可能为: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还不合理,绝大多数是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主,而投资收益、交易净收入等比重普遍较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据了银行非利息收入的绝大部分,而对于比较高级的咨询业务和投资收益,我国的各家商业银行参差不齐,其中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的投资收益更加少,在非利息收入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姚文韵.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绩效关系研究[J]. 上海金融,2012,(12).

篇8: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融资租赁中,出租方的利息收入要不要交纳营业税,大部分教材回避了这个问题,没有这方面的会计处理。在实践中,出租方往往是专业租赁公司,它只提供融资服务,对技术等问题概不负责,因而属于金融企业。它的营业收入来源于租金收入,但是融资租赁租金的构成和经营租赁租金的构成大不相同,包括收回的成本(经营租赁租金中不包括这部分)和本期的应收利息,其中的利息收入应该作为出租方的营业收入,计缴营业税。出租方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十九条规定只能按实际利率法计算分配。营业税的应税收入到底应按哪种方法计算分配,营业税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在《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第六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4页即以“以直线法折算”。对此笔者持不同看法,认为应采取和会计相同的方法,即按实际利率法分配。现就该书中的例子给予说明。

[案例]

例6-26:AB公司系经国家批准的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公司,12月10日将购进的一台大型设备出租给A公司。该设备购进价税合计100万元,另支付安装调试费、运输费及贷款利息等共计5万元。租赁合同规定:租赁开始日为下一年1月1日,自当日起,每年年末支付租金24万元,租期5年;租赁期满,A公司享有优惠购买设备的选择权,购买价为220元,估计期满日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为2.5万元。AB公司用直线法确认各期的未实现融资收益。会计处理如下:

(1)期满日购买价220元为公允价值25 000元的0.88%,符合租赁会计准则对融资租赁的确认标准。

(2)计算租赁开始日最低租赁收款额及其现值、未实现融资收益。

最低租赁收款额=240 000×5+220=1 200 220(元)

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1 050 000(元)

未实现融资收益=1 200 220-1 050 000=150 220(元)

(3)确认应交营业税。

共计应交营业税=150 220×5%=7 511(元)

每年应交营业税=7 511÷5=1 502.20(元)

每月应交营业税=1 502.2÷12=125.18(元)

[案例分析]

这样的会计处理存在三个问题:1.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2.220元廉价购买款不属于未实现融资收益,不能纳入营业税的征收范围。3.AB公司用直线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十九条的规定,该条款规定只能用实际利率法。

若该公司按照会计准则用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应交营业税也应该按实际利率法计算上缴。营业税按实际利率法征收比按直线法优越:1.国家前期税收收入比后期多,可以获得货币时间价值的好处。用直线法每年税收相等,国家不能得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好处。2.用实际利率法税务部门知道租赁内涵利率,可以防止企业偷漏营业税。租赁内涵利率最低限度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企业确定的租赁内涵利率如果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税务部门可以用同期银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征收营业税。如果用直线法,税务人员不能得知租赁内涵利率,无法避免企业会计人员用压低利率的办法偷逃营业税。3.税法和企业会计用的是相同的计算方法,可以节约双方计算、会计处理工作量。

上例如果按实际利率法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首先要计算出租赁内涵利率:

1 050 000=240 000×(P/A,i,5)+220×(P/F,i,5)。解之得i=4.63%,计算过程略。

会计处理:

(1)2005年1月1日发出设备时:

借:长期应收款——应收融资租赁款1200 000

贷:融资租赁资产1 050 000未实现融资收益150 000(2)2005年每月确认的融资收益=48 615÷12=4 057.25(元):

单位:元

(注:10 366=240 000-229 414-220)

(3)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规定,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并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者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二条所称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为书面合同确定的付款日期的当天。本例中,合同约定的第一次收取租金的时间是2005年12月31日,因此每月不用交纳营业税,但要预提营业税=4 057.25×5%=202.56(元):

(4)2005年12月31日收到第一笔租金:

(5)根据租赁合同、融资收益分配表、租金收据计算申报2005年度应交营业税=48 615×5%=2 430.72(元):

(6)实际交纳营业税时:

以后4年的会计处理与上面相类似,不再列举。租赁期满收到220元的出售设备价款时:

篇9:企业银行存款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和财税处理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  银行绩效  面板门限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它们的进入加大了中国银行业间的竞争。1993年开始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于2015年10月基本完成,同时,“金融脱媒”现象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困扰。这些外部环境的冲击使利差盈利空间越来越窄,也迫使商业银行向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便是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的一种途径。

商业银行发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前提是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开展能增加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关于非利息收入会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绩效,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分析。Rosie(2003)利用欧盟国家银行数据进行分析证明非利息收入能增加银行利润。Chiorazzo(2008)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对大型银行的正向冲击更明显。同时存在一些学者的研究结论表明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会给银行绩效带来负面影响。DeYoung和Roland(2001)分析发现非利息收入比重的增加会加大银行收入波动性,从而使多元化对绩效的正面影响受到削弱。Kevin J.Stiroh(2004)利用美国小型银行数据分析发现多元化与绩效呈负向关系。从国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到底会给银行绩效造成怎样的影响,学者间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这種相反的研究结论同样存在于中国学者间,盛虎和王冰(2008)研究证明非利息收入能提升银行绩效,陈一洪(2015)利用中国24家大型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证明非利息收入有助于提升城商行经营业绩。然而也有持相反观点的学者存在,魏世杰(2010)研究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绩效呈负向关系,吴立广和阮超(2013)利用中国14家商业银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会降低银行绩效。

中外学者利用不同的样本数据和实证方法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从DeYoung和Roland(2001)的研究中可以发现,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正向影响被削弱是由非利息收入比重增大引起收入波动增大造成的,笔者从其研究成果中猜测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影响存在由正变负的这种转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建立面板门限模型,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探讨,以丰富此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此前中国学者关于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关系的研究基本采用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然而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并不能代表整个中国银行业的情况,因此本文将样本银行数量扩大,选取2007~2014年83家中国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截至2014年年底,样本银行总资产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69.97%,因此选取此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可信性。本文银行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来自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二)研究变量

1.银行绩效指标选取。目前学术界常用的银行绩效衡量指标有以下几种:银行价值、托宾Q值、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前三种指标需要衡量银行资本价值,然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得并不完善,因此在本文中选取资产收益率(ROA)作为银行绩效的衡量指标。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税后净利润/银行总资产,其值越大代表银行获利越多,绩效越好。

2.非利息收入指标选取。国内外学者的文献中,存在两种衡量非利息收入的方法:非利息收入占比法和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本文从直观的角度选取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非利息收入衡量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比法是一种能直接反映出银行非利息收入情况的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比的计算公式为:其中NON代表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NNII代表非利息收入的绝对数量,OI代表银行的营业收入。

3.控制变量选取。依据以往的研究,银行规模是影响银行绩效的一个重要指标,银行规模越大,意味着银行具有更多资金开展业务获得利润收入。因此本文选取银行规模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其衡量方法是银行总资产的对数。从银行微观角度来看,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比对银行绩效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不良贷款率可以反映银行资产质量,成本收入比反映了银行成本控制效率。宏观层面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同比增长率作为衡量指标。表1是有关本文变量的定义表。

表1 变量的定义

(三)模型设定

面板门限模型是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中的一种,该模型由Hansen(1999)提出。在Hansen(1999)经典论文中,将面板门限模型定义为式(4.4)的形式:

(1)

其中yit为被解释变量,Xit为外生解释变量,qit为门限变量,Y为门限值,I(·)为示性函数,如果括号中的表达式为真,则取1,否则取0。

依照Hansen(1999)模型,设立本文的实证模型:

(2)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2是本文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表,资产收益率(ROA)的最小值是0.06,最大值是2.88,标准差是0.4298,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绩效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均值为14.94%,在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说明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最小值和最大值上看,不同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样本银行中存在一些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为负值的现象,同时也存一些银行的非利息占比达到了84.25%的现象,这说明不同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表2 描述性统计表

接下来对本文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验证本文变量的平稳性。本文采用LLC、IPS、PP-Fisher三种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在表3中呈现。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文变量均是平稳的,因此可以直接建立模型。

表3 面板单位根检验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二)实证结果与分析

在运用面板门限模型进行系数估计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模型中门限的个数。本文通过对门限数量进行逐步检验,并采用Bootstrap进行重复600次抽样,得到了门限效应的检验结果。表4显示了门限效应检验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单一、双重、三重门限模型的门限值均通过了门限效应的检验,说明银行绩效与非利息收入之间存在门限效应,在不同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区间内,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改变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是不同的。

表4 门限效应检验

注:P值和临界值是采用Bootstrap方法反复抽样得到的结果;***、**、*分别表示在1%、5%、10%的顯著水平下显著。

表5显示了门限估计值和置信区间。从表5中看到,单一、双重、三重门限模型中估计出的门限值都在置信区间内,说明估计所得的门限值与真实门限值是一致的。但在三重门限模型中,第一个门限值与第二个门限值大小接近,根据银行实际经营情况,在这样小的区间内不太可能发生跳跃式变化,因此在后文的分析中,主要对单一门限模型和双重门限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

表5 门限估计值和置信区间

为了与门限模型的回归结果进行对比,本文同时对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的线性模型进行了估计,普通面板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的估计结果在表6中显示。

表6 门限模型系数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

表6中第二列和第三列是单一门限模型和双重门限模型的系数回归结果,从非利息收入占比(NON)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存在非线性的转变。在单一门限模型中,当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4%,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会提升银行绩效,而当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4%时,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会降低银行的绩效。在双重门限模型中,当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5.1%时,银行绩效随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而提升,而当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15.1%时,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不再能提升银行绩效,反而会降低银行绩效。通过双重门限模型的回归结果还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占比对银行绩效提升效果最好的区间在[0,0.04],而当非利息收入占比在[0.04,0.151]时,绩效提升效果不及前一个区间内的好。

再观察通过普通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非利息收入占比与银行绩效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因此单纯从整体角度来看,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不能提升银行绩效。普通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使面板门限模型的回归结果得到了呼应,面板门限模型中证明当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4%时,绩效提升效果才是最好的,而当非利息收入占比在4%~15.1%之间时,绩效提升效果会显著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从整体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会降低银行绩效。虽然从整体上看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不利于银行提升绩效,但是由于不同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水平并不一致,当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5.1%时,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是能够提升银行绩效的。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三个模型基本一致。银行规模对于绩效的影响呈现不显著的负向关系,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比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显著为负,以上实证结果符合理论上的预期。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建立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的面板门限模型,实证证明了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当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5.1%时,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能提升银行绩效,而当非利息收入占比高于15.1%时,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增加会降低银行绩效。利用银行整体数据建立普通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从整体角度来看,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会降低银行绩效。DeYoung和Roland(2001)的研究证明非利息收入的波动性较大,因此其带来的收入稳定性差,从而使其给银行绩效带来的正面影响受到削弱。姚文韵(2012)研究发现非利息业务承担的营业费用高于利息业务,非利息业务带来的收入很大一部分被营业费用所吞噬,如果不控制非利息业务的营业费用,会造成非利息业务带来的绩效下降。波动性问题和营业费用问题都使得非利息收入对银行绩效的正向影响受到削弱,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审慎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

根据实证结论,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商业银行在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过程中,不要过度扩展其规模,应将其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过实证证明,非利息收入占比过高会给银行绩效带来负面冲击,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时,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是能够提升银行绩效的。因此商业银行在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过程中,应该遵循此规律,合理适度地开展此类业务。

第二,商业银行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要严格控制非利息收入业务带来的营业费用,低成本高收益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开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绩效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陈一洪.非利息收入与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J].金融论坛,2015,1:28-34.

[2]盛虎,王冰.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影响研究[J].金融论坛,2008,5:8-11.

[3]吴立广,阮超.非利息收入对银行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银行业2000—2010年面板数据分析[J].产经评论,2013,6:118-127.

[4]魏世杰,倪旎,付忠名.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40家银行的经验[J].财经分析,2010,2:51-55.

[5]姚文韵.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银行绩效关系研究[J].上海金融,2012,12:34-40.

[6]Chirazzo,V.,C.Milani,F.Salvini.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nance:Evidence from Italian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8,33:181-203.

[7]DeYoung,Robert & Karin P.Roland.Product mix and earnings volatility at commercial banks:Evidence from a degree of total leverage model[J].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1,10:54-84.

[8]Hansen,B.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 Estimation,testing,and inference[J].Journal of Econometrice,1999,93:345-368.

[9]Kevin J.Stiroh.Do Community Banks Benefit from Diversification?[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25:135-160.

[10]Rosie Smith,Christos Staikouras,Geoffrey Wood. Non-interest Income and Total Income Stability[J].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 Bulletin,2003,43(9):332.

上一篇:文心兰的养殖方法下一篇:《新目标英语》整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