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2024-04-25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通用8篇)

篇1: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职能现状及问题

税收作为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调节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方面有一定作用,我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分类课征和代扣代缴为主的制度。以便于征管的角度看,这一设计无疑是较好的选择,但因分类课征不能全面衡量纳税人的真实纳税能力,实践中必然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不纳税或少纳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多纳税的现象;代扣代缴对收入透明度较高的工薪阶层简便有效,而对主要靠隐形收入的高收入阶层却“力不从心”,漏征率很高。这两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税收便呈现出“逆调节”的特征。譬如2001 年我国征收的660 亿元个人所得税中,43%是由工薪阶层缴纳的,而占有社会财富绝大部分的高收入者所缴不足10%,再次,“个税”起征点设计未能体现其基本功能。基于财税一般原理,税收起征点的定位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该种税收的功能指向,就“个税”而言,起征点按低标准设计,可使该税种成为“大众税”,按高标准设计,则成为“富人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条件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在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背景下,“个税”功能指向理当定位于“富人税”。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职能调节的问题主要是费用扣除标准的规定过于简单,未区分为取得收入所必须支付的必要费用和为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及家庭开支所发生的生计费用,也未考虑纳税人赡养人口的多少、健康状况等所引发的不同开支水平,以及通货膨胀、医疗、教育、住户等不同情况,而是统一按照一个标准实行定额或定率扣除,这对于那些收入相同但所发生的必要费用和生计费用多的纳税人来说无疑是不公平的。例如,根据目前我国的个税制度,工薪所得的费用扣除并未考虑纳税人家庭负担等情况,结果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三口之家,只有一人工作,养活三口人,每月只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本已不宽裕,但仍要缴个税。而按照家庭来扣除个税就比较公平,即家庭(申报)式个人所得税制度。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家庭式个人所得税制度

笔者认为,所谓家庭式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指以家庭为申报单位,以家庭在某一段时间内取得的总收入,扣除全部家庭成员的免征额或扣除标准,以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个人所得税的一种方式。其特点主要有:(1)家庭是指以夫妻双方为主体的家庭结构,包括其子女和父母等直接承担抚养或赡养义务的家庭成员;(2)免征额和扣除标准要考虑分类课征的特点,例如家庭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其免征额是指目前我国个税规定的每人2000元,家庭取得的财产转让收入,其扣除标准是指目前我国个税规定可以扣除的财产原值及转让税费等。三家庭式个人所得税案例分析

案例一:杜先生在广州某事业单位工作,妻子自从3 年前生孩子后就一直没找到工作,而且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4 位老人现在均没有退休金。这样一来,7 口之家就他一个人在工作。按现在的申报方式,他月收入6500 元,要纳税610 元。每次领工资条时,看着被扣除的所得税,杜先生说他心里总不是滋味。“我那些单身同事,他们可以买房、买车,还可以经常旅游,而我的工资几乎不够养家糊口,我们纳税却一样多,你说合理吗?”如果按照“家庭申报”,他申报个税时就要扣除6 位被赡养人、被抚养人和失业人的生活费,至少有几千元,他缴纳的个税将少很多。

案例二:两对夫妇,总收入都是3000 元,一对夫妇,妻子失业,丈夫月收入3000 元,如果扣除1600 元的免征额,另外1400元要缴个税;而另一对夫妇各收入1500 元,两人的收入都达不到个税起征点,他们则不需要缴税。

由此可见,目前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存在很大的弊端,案例一体现了家庭负担重的纳税人和家庭负担轻的纳税人,税负却是相同的,即纳税能力不同而税负相同,而案例二则体现了纳税能力相同的纳税人,纳税负担却是不同的,这些都与税法的横向公平原则相抵触,违背了税法的基本原则。

篇2: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关键字]个人所得税 调节

在我国,财政收入主要由税、费、利、债四个板块构成,而税收由于其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占据了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比重。统汁资料表明,我国税收收人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一度超过95%。可见,税收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各国是多么的重要。

个人所得税作为税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近几年一度高达7%以上,尽管比重不高,但由于我国税收收入总数庞大,从而个人所得税的绝对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在有些国家,个人所得税是主体税种,在财政收入中占较大比重,对经济亦有较大影响。所谓个人所得税,即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是政府利用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列象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企业。

在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调节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

2 增强纳税意识,树立义务观念;

3 扩大聚财渠道,增加财政收入。

自我国个人所得税开征以来,其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既体现了社会公平,又增加了财政收入,一举两得。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800元的起征点已经越来越不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没有多明显的效果。反而出现了种.种弊端,表现得最明显的就是劫贫济富,由于一般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单位代扣代缴,而那些高收入者却可以通过收入分解等途径少报漏报收入。于是,国家将个税起征点由800元调整到了1500元,而且通过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制度、提出全员全额管理概念与籽高收人者作为征管重点等途径,试图更好地发挥个税的作用。但是,我国的热水依然面临这样一个现象,即对调节收入分配基本不起作用,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的报道屡见不鲜。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基本不起作用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起征点过低

中国历经了30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500元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已经是很容易就能够达到的数字。同时,这个数字已经无法很好的满足人们的生活开支。在无法保障自身正常的开支的前提下,还要向国家缴纳个税,对人们的生理心理都是很大的打击。

二、监管不力

这个监管不力,主要是针对富人的,前文已经提到,一般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是由单位代扣代缴,而那些高收入者却可以通过收入分解等途径少报漏报收入,这样一来,即使收入很高的人也只需缴纳几乎等同于1500元收入的人的个税。带来的结果就是“富人越富,穷人难富”。

三、税率设计不合理

篇3: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一、国内贫富差距成因和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

造成国内贫富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从个体收入角度看,国内市场主体构成中私营企业所占比例逐步提高,私营业主通常出于对核心资源和对企业所有权的掌控来人为设定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因此,私营企业的大部分收入都归业主所有,私营企业中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水平仅为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的61.5%(国家统计部门,2013年数据)。其次,从行业收入角度看,国内具有垄断性质的资源行业、行政行业和竞争行业的职工收入中,有一部分来自于垄断利润,上述行业职工的平均收入高达12.85万元,是其他行业的7倍(国资委,2012年),而收入水平最低的则是农林牧渔行业。再次,从消费角度看,房地产消费让部分中产阶级预支了未来财富,逐步流向社会低收入群体,而有些中产阶级依靠投机炒房一夜暴富,由中产阶层流向社会高收入群体,中产阶级的两极分化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最后, 很多身居垄断行业要职的官员通过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贪污公款,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1]。

目前,我国对于贫富差距问题主要依据个人所得税征收机制进行协调解决。自2006年起至今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一路上调,由800元调至3 500元。我国二三线城市总人口中有80% 以上都属中低收入人群,这部分人群是个人所得税调节减免政策的受益者,对调节国内贫富差距问题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依靠个人所得税调节缩小贫富差距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存在的问题

(一)征税群体大多面向工薪阶层问题

根据国家税务局相关资料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已成为我国四大税收来源之一,而个人所得税总量中来自工薪阶层的个税占到半数以上。由于在调查核实上存在困难,以非法收入和灰色收入为代表的各种隐形收入并未被列入到个税征税范围内,而这部分收入数额通常较大,具有此类收入的人群数量较多。因此,一方面隐形高收入者逃脱了个人所得税征税责任义务规定,间接促成了个税征税主体变为工薪阶层, 导致个税征税极大的不公平,违背了我国个税征税的目标和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大额收入统计数据的缺失,导致个税起征点的决策统计样本覆盖面狭窄,所得出的各项统计数据失真,由此制定出的个税起征点、个税税目分类标准等等内容都不符合我国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实际情况,由此制定出来的个税征缴政策在协调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上效率较低[2]。

(二)征税对象大多基于个体收入数字特征问题

目前征收个人所得税都是基于对各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实际收入的数字特征,而未考虑到个体收入背后的家庭总收入水平、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家庭成员分工和家庭消费结构等影响因素。而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高收入个体和高家庭人均收入个体可能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很可能是依照个人所得税税法相关规定不必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可能会因无须赡养老人和子女而取得较高的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而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家庭可能会因为需要赡养老人和子女而只能维持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个别家庭中还有伤残、智障等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如果一味流于个体岗位收入的数字特征,就会间接导致部分特殊家庭的生活水平下降,产生一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法制度允许范围内的个税纳税不公平现象,从而降低了个税制度对收入分配调节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实际效率。

(三)征税制度存在税源流失漏洞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税制度中的征税项目相对固定,部分分类类目与社会现实生产生活的收入来源相脱节,存在收入名目漏缴问题。这样的漏洞很容易被部分高收入群体利用, 通过收入分解、收入分次、收入转型等方式,将大额收入化作小额收入,将自己的个人收入转账到他人账户名下,将个税税负较高的缴纳收入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行收入名目转换, 变为个税税负较低的税负科目类型,将较高收入通过多次发放提取的方式降为较低收入,将应缴税目转变为免缴税税目。

(四)征收个税只能实现“杀富”不能实现“济贫”

目前,国内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和提高个税起征点来调节贫富差距,但从个税征缴的实际效果来看,这只是有效地控制、降低了高收入群体的实际总收入水平,在纳税方面照顾到了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情况,通过高收入高缴纳、低收入低缴纳或不缴纳的方式,相对地改变了高低收入群体基于纳税起征点的相对差异,相对低降低了国内贫富差距水平。但在缴纳个税的过程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总量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财富并未因此而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也不会因为少缴纳了个税税款而发生实质性变化。因此,只杀富不济贫的个税征缴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贫富差距逐年增加的问题。

三、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的对策

(一)征税群体大多面向工薪阶层问题的解决对策

应加大对个税纳税群体结构的统计分析,扩宽社会各个群体的收入来源的调查渠道,强化对各类灰色收入、违法收入等的核查力度,争取在较大较完整的收入统计样本基础上制定个税起征点、个税征收科目分类等内容体系。此外,一方面收入多元化个体在个税缴纳上能够综合享受不同的税率待遇,在税后收入总量上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收入途径相对单一的个体通常只能依据工薪项目的纳税规定进行纳税,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导致其收入总量下降。鉴于上述两方面情况,对征税群体还应针对收入结构进行划分调整,增加多元收入和非工薪收入在个税征收总量中的比例[3]。

(二)征税对象大多基于个体收入数字特征问题的解决对策

个人取得岗位收入之后,大多需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家庭内部收入再分配,因此仅仅基于个人收入的数字特征制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会降低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率。所以,在征收个税时,应当在参考个人岗位收入水平的基础上, 适当增加家庭人口学指标,如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消费结构、 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等,通过社区走访、单位调查等途径获取真实数据信息,明确个体所在家庭的综合消费水平、人均收入水平、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实际负担等方面情况,

(三)征税制度存在税源流失漏洞问题的解决对策

应依托银行金融系统中的账户数据跟踪功能,对重点岗位、重点群体的收入来源、收入结构、资金流向和账户变化建立跟踪调查联动机制,围绕个税缴纳问题,同步协调政府相关职能单位、税务机关和执法部门联合行动,针对各级各类的收入转移、收入分次、收入分类等个税逃税违法违规现象和相关性质行为进行立案立法,对于国内各级各类职务腐败现象和相关人员制定较为严厉的惩处措施,并通过新闻媒体等资源渠道给予社会曝光。此外,应对国内各省市的社会经济现象、社会经济主体及其商业活动和商业模式进行实地调查,最大限度地调整税源的覆盖范围,提高税种和缴税点制定依据的科学性,及时修正我国征税制度中存在的各种漏洞。

(四)征收个税只能实现“杀富”不能实现“济贫”问题的解决对策

个税缴纳只能缓解我国贫富差距问题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因此,应当以小康生活水平为参照,在我国社会家庭结构整体上,拉高中产家庭比例, 降低超高收入家庭与中低收入家庭的比例,一方面控制超高收入群体过度膨胀;另一方面要通过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及岗位培训、社会再教育等途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另外,要通过完善社会分工体系促进岗位种类的更迭升级,引导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向新型高收入岗位流动[4]。

四、结论

篇4: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原因分析;政策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的经济解释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是政府利用税收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不仅包括个人还包括具有自然人性质的企业。

个人所得分为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11项内容:①工资、薪金所得②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③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④劳务报酬所得⑤稿酬所得⑥特许权使用费所得⑦利息、股息、红利所得⑧财产租赁所得⑨财产转让所得⑩偶然所得 其他所得。

个人所得税本身既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又有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在我国,个人所得税在国家税收总额中占有比例较小,不属于主体税种。占GDP的比重也较小,所以对我国经济而言,更重要的发挥促进社会公平,调节贫富差距的重要作用。

二、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

国际上通常用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个人收入差距的主要指标,它的值域为O~1,系数值越大,表明收入差距越悬殊。国家税务总局的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是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税收收入增长最快的税种之一,平均增幅高达48%。而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增大,已经达到0.4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的增加却导致了国民个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现状表明,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中约有50%都来自于中等收入阶层,工薪阶层成为了主要的课税主体,低收入阶层未能受到应有的照顾,相反,高收入群体的纳税比例却很低,很多富人置身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之外。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是世界上个人税收负担第二重的国家,仅次于法国,是亚洲税负最重的地区,而中国富人的税收负担是世界上最轻的。贫富差距的日渐拉大,违背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意愿,严重损害了社会和谐。个人所得税未能发挥出它应有的调节作用,或者说调节作用甚微。

三、原因分析

(一)从制度本身来看

个人所得税具有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功能,但它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不能指望这一种制度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也就是说,个人所得税偏重于调节增量而不能调节存量,无法对已然存在的存量课税,不能解决初次分配不公的问题。我国现实贫富差距的拉大,主要缘于收入初次分配极不公平。

从经济体制来看,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促进了贫富差距的扩大。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就意味着认可贫富差距的合理性。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分配形式是按各种生产要素来分配,生产要素的拥有者必然将获得更多的财富,从而拉开收入差距。

(二)税制的不合理与不完善

现行个人所得税共有11个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3种税率,即适用工资、薪金所得的9级超额累进税率,幅度为5%-45%;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幅度为5%-35%;以及适用于上述所得之外的其他所得的20%比例税率。从我国现实来看,个人所得税很难征收到富人,因为个人所得税9级累进税率只适用于工资、薪金,而富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其他所得,税率仅仅为20%,低于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税率。同时,也很难做到将个人收入与企业收入明确划分。因此,在收入界定、税率结构、起征点等方面的缺陷,也是导致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出现“贫富倒挂”现象的重要原因。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征管制度不健全和纳税人自主申报意识淡薄使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很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和体系来保证。但受目前征管体制的局限,征管信息和资料难以做到准确、及时的跨区域管理和传递。税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也缺乏相应的配合措施(如税银联网、国地税联网等),致使信息不能实现共享,造成了外部信息来源不畅。监控难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税收漏洞。另一方面,纳税人自主申报意识淡薄也影响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我国的富人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式为自主申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很难对同一纳税人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取得的各项收入统计汇总,监督其纳税,造成了对富人阶层个人所得税征收上的税收流失。

四、改进建议

(一)个人所得税模式的选择

从发展的眼光看,实行综合所得税制是趋势。目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国家绝大部分采用这种模式。实施综合所得税制就是将纳税人在一定期间内的各种经常性所得汇总起来,减去法定减免和扣除项目的数额,就其余额按累进税率征收。对于特殊项目进行单独征收。同时,将原有的以个人为基准的征收模式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征收模式,充分考虑家庭总体水平因素,减轻家庭综合纳税负担。

(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的配套设计

①加强电子化建设。通过完善银行存款实名制及个人账户电子化管理,建立纳税人实名账户,对各项收入实施统一管理,同时在银行之间、银行与税务之间联网,加强信息共享,达到个人收入支付规范化、信用化的目标。②进一步完善代扣代缴制度,通过加强税源控制,解决我国我国税收收入来源多元化情况下的税收征管难问题。③建立起全社会的个人信誉约束机制。加强信用评价,通过信用监督,约束公民行为,使纳税人自觉申报纳税。

参考文献:

[1]孟红,杨建波.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J].税务纵横,2003,(05).

[2]朱明熙.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何以失效[J].经济学家,2002,(01).

[3]乔立宁.浅析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8,(05).

[4]周国良.我国个人所得税缺陷分析与改革对策[J].税务论坛,2009,(12).

[5]李红霞.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性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

篇5: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现状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已有24个年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个税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不断加强。据资料显示,个人所得税占中国税收的比重也由1994年的1.6%,提升至2012年的5.8%。在一些省市,个人所得税收入已经成为除营业税收入之外的第二大地方收入。它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和组织税收收入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税制建设滞后、税收征管乏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个人所得税应有的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仍然远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前的个人所得税对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甚微。按常理,掌握社会较多财富的人,应为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据统计,2008 年,在我国个人所得税中,中低收入阶层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的65%以上,而高收入者的纳税额占税收总额只有30% 左右。个人所得税作为一种对居民收入分配具有直接调节效力的政策工具,应进一步加强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

二、原因分析

1.从税制本身来看,设计不合理,有失公平。世界各国的个人所得税税制模式一般可分为三类:分类所得税制、综合所得税制、混合所得税制(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目前采用的是分类所得税税制模式。这种税制模式把我国个人所得根据收入来源的不同分成了11 个类别的税目,对于不同的收入来源采用的税率、费用的扣除标准等也不相同;对于同一个纳税人,其取得的收入类型不同,则其分别根据收入类型纳税。这种模式,广泛采用源泉课征,虽然可以控制税源,减少汇算清缴的麻烦,节省征收成本,但不能体现公平原则,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例如:某纳税人分别取得有工资薪金方面的所得、劳务报酬方面的所得、稿酬方面的所得等,则其就要以三方面的所得分别以独立的方式纳税。根据有关统计,对于收入来源多但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缴纳的个人所得税较少,而对于收入来源单一综合收入较少的工薪阶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反而较多。这样的分类所得税税制模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也不能很好的体现税负公平原则。

2.税率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共有11个征税项目,分别规定了三种税率,即适用工资、薪金所得的3~45%的7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经营、承包租赁经营所得则实行5~35%的5级超额累进税率,以及适用于上述所得之外的对其他所得适用20%的比例税率。这种税率结构存在以下不合理之处。

2.1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设计不合理。目前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国家对税制改革的总体趋势是降低级次,减小级距。而我国对工资、薪金所得适用3% ~ 45%的超额累进税率,其中45% 的最高边际税率定得太高,不利于吸引国际优秀人才到中国工作。虽然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由原来的9 级级距调整到了目前的7 级级距,但是仍然级距过多,计算复杂,在征收实践中,多数项目形同虚设。这与国际上普遍降低最高边际税率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2.2劳动所得的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的税率。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税率为45%,劳务报酬所得的最高税率为40%,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最高税率为35%,但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的最高税率为20%。

税率结构是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核心,直接影响到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与税收制度的公平。不合理的税率结构,降低了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实现。

3.费用扣除不公平。目前,个人所得税有两种费用扣除方法: 按月扣除和按次扣除。如工资、薪金所得,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都是按月扣除;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都是按次扣除。不同的税目采用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容易产生税负不公平的问题。我们举例来看: 假设境内工作的某一居民甲,每月的劳务报酬收入为1000 元,全年的收入额为12000 元,那么他每月应纳税额40 元[(1000-800)×20%],全年应纳税额为40×12 =480 元;而如果他全年中只有某月有劳务报酬所得12000 元,其他月份均没有所得,则其全年应纳税额为1920 元[12000 ×(1-20%)×20%]。可以明显的看出,虽然一年的收入金额相同,收入来源项目也相同,但应纳税额却相差很大,税负水平远远不等。不同的收入来源,费用扣除规定也不相同,那么就会造成同样的收入水平但收入来源不同的个人,其应纳税额也不相同。如: 在中国境内工作的居民甲和乙,甲的收入额为工资、薪金所得,某月收入为5000 元,该月乙的收入额为劳务报酬所得5000 元。则甲该月应纳税额45 元[(5000-3500)×3%],乙该月应纳税额为800 元[5000 ×(1-20%)×20%]。工资、薪金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都是劳动性所得,二者性质相同,但税负却大不相同。由此可见,依据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一个纳税内,相同收人的纳税人会因为纳税人的身份和收人的来源不同而缴纳不同的税款,这与税收的横向公平原则是相悖的。平收入分配功能的实现,得分项课征所得税。其特点是对不同性质的所

4.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直接影响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发挥,同时对一国财政收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所得税是所有税种中纳税人数量最多的一个税种,征管工作量很大,必须有一套严密的征管制度好体系来保证。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征管信息和资料难以做到准确、及时的跨地区管理和传递,税务部门和其他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合措施(如税银联网等),致使信息不能实现共享,外部信息来源不畅,使得税务部门无法准确判断税源、组织征管,因而产生大量的税收漏洞。同时,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依然淡薄。我国的高收入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式为自主申报,在纳税人不主动申报的情况下,税务部门很难对同一纳税人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取得的各项收入统计汇总,监督其纳税,造成对高收入阶层个人所得税征收上的税收流失,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被弱化。

三、改革建议

1.选择合理的税制模式。从长远来看,建立综合所得税模式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目标。但结合我国目前税收征管体系尚需完善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在原有的分类税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采用分类综合课税制,然后扩大综合所得范围,过渡到综合课税制。在具体操作中,对经常性的个人收入项目,如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规定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而对资本所得或偶然所得采取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于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种税制,能较好地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也有利于向综合税制过渡。

2.优化税率结构。我国目前实行的累进税率是7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税率是45%,名义税率是比较高的,但是能达到最高税率的纳税人很少,所以造成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严重不符。现行的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与比例税率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的收入来源,税负差异明显,劳动所得税率整体高于资本所得税率,而我国资本所得高收入者居多,劳动所得低收入者居多,这样更加弱化了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因此,应适当降低累进税率的税率水平,同时应减少累进税率的级次。参考其他国家税率水平和国际减税趋势,同时根据我国的收入情况,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可采用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级次可设置为3-4级,最高税率也向下调整,使最高边际税率与企业所得税税率基本保持同等水平。利息、红利、股息等所得,财产转让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继续维持原有的20%单一比例税率水平。尽快与世界低税率、宽税基及税制简便的税制改革接轨,更好的体现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3.建立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制度。理论上讲,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费用开支不同,费用扣除额也应该不同。但是,考虑到我国纳税人或家庭的数量较多,目前征管力量不足,难以按各个纳税人或家庭的实际开支确定费用扣除额,鉴于此,笔者建议可以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差异,实行基准费用扣除标准的办法。由国家根据各省的经济发展情况,考虑到地区收入、消费水平的差距,根据统计数据可计算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基准费用扣除额;而具体执行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当地的统计数据实际确定。为防止各地竞相提高费用扣除额,国家以基准费用扣除额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费用扣除额进行监督。调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应重点考虑以下两个个方面的因素:(1)宏观因素。包括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变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各地居民消费水平、物价上涨情况等。(2)微观因素。包括工作支出、赡养人口、劳动者身份、医疗支出、日常消费支出等。

篇6:文学对个人的作用

文学对个人的作用是什么?文学,文学是什么呢?词典里给出的解释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

最早的文学应当是古代的歌谣、神话之类的口头文学,而形成为书面作品的,一般认为是《诗经》,这个当然是中国范围的了。

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抒发情感的,以诗歌为最。

在我看来,一部可以被称为文学作品的作品。

都一定程度上寄托着作者本人的理想抱负。

可能是对作者本身,也可能是对社会,也有可能是对国家。

且不谈文学的大意义,就说一说文学对个人的作用。

不管你是热爱文学,还是对它毫不在意,你都一定多少读过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总会有那么一些话、一些人物留在你的脑海中,那种深刻印象,是极难抹去的。

可能你没有看过《红楼梦》,但你一定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可能你没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但你一定知道主人翁的悲情命运;可能你没有读过原著《西游记》,但孙悟空的故事,你一定不会陌生。

可见,文学的力量是强大的,走入人们内心的力量是强大的,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使人深受震撼。

我引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演讲,“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耀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

文学对于教会建造的意义

教会建造中,其实我们都在使用文学,但对此我们不仅全无自知,甚至否认。

于是,我们也就没能真正在教会建造中用好文学。

这种出于中国教会传统文化带来的理念,不仅影响了对文学不了解的人,其实也包括我这种身兼作家和传道人双重身份的服事者。

我很长一段时间,在教会服事中,都有意无意地希望淡化自己的作家身份,总觉得作家和传道人这两个身份,在传福音的过程中相得益彰;而在教会的日常牧养和教会建造中,文学并无帮助,最多属于个人修养。

但近几年,一方面因着读教牧博士时对圣经文学的研究,一方面借着在教会的具体服事实,我越来越感到教会需要重新认识“文学”,需要自觉、主动、有策略地,在教会建造中使用文学,也鼓励同工提高文学素养。

下面我就简单讲述我所想到,并行之有效的几点,以便抛砖引玉,让我们一同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更好地运用并发挥文学在教会建造中的作用。

文学与教会的讲台信息

一个健康的教会需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结果。

向下扎根的关键,就是要在神的话中扎根。

事实上,福音派的华人教会都十分重视主日讲台信息。

准备一篇主日信息,首先当然是祷告,求主启示这堂信息当向会众说的话,也就是求主告诉我们当讲哪段经文,从哪个角度来讲。

然后,就是释经。

但在释经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更多依靠解经书和网上的资源,而这些释经的信息大多比较理论性,并且以西方神学的逻辑性为主。

这样准备出来的讲章即便正确性很高,对中国人的会众来说,其感染力却不够。

原因是,中国人对“道理”的接受,不仅需要其中有逻辑性,更要有感性,甚至要有画面、人物,以便听众自我代入其中,产生情绪的共鸣,从而进入思考,以至接受并反思自己。

其实,这方面符合后现代文化特征之一:故事性地说理;另一方面耶稣也为我们作了很好的榜样,他常以寓言、比喻等文学手法来“讲道”。

旧约和新约中都记载着许多人物和故事,如何来解读这些有关于人物和事件的经文?这就需要我们在释经的过程中,运用文学的方法和素养,分析这些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彼此关系,以及经文中环境的设定和描述的意义。

只有当这段经文在我们心里成为一幕幕活的情景,甚至我们彷佛能进入其中,我们才能借着讲道、教导,将会众带入情景之中,来体会上帝的心意,与这段经文产生共鸣。

文学与主日学和小组查经

无论是成人主日学,还是儿童主日学,文学性的释经与文学性的表达也同样极为重要。

它能够让参加的大人和孩子因为生动、有趣而爱上读圣经;它还能让参加的大人和孩子因为形象化、故事性而记忆深刻,让经文活化在我们的心中。

我一直认为,一个教会的成长取决于每个会众的属灵生命的健康成长。

属灵生命要成长就需要吃灵粮——读上帝的话,而且这个吃绝对不能是一周吃一次。

所以,主日学不仅仅是用神的话喂养会众,更是要培养会众吃灵粮的兴趣,让他们尝出灵粮的美味;然后,还要教导他们怎么吃,怎么消化(应用),甚至是怎么去喂给别人吃。

目前教会中的团契和小组常出现两种不同的.偏离,一种是形式枯燥的查经班,一种是过于活跃的同乡会。

有一位长老曾经对我说,小组就是不能以查经为主,小组最重要的就是彼此相爱,分享感恩,查经会让人有“宗教的灵”,会死气沉沉,难以让小组发展壮大。

当时我觉得很不理解,神的话只会让人活,怎么会让人“死气沉沉”?何况我从信主开始带一个邻居查经,到一个小组,期间带过不同的小组和团契,大家查经总是兴趣盎然,查经过程中也自然就会有分享和感恩,甚至悔改。

怎么两者会是对立的呢?

后来我想这也许是出于他过去的某些经历。

若带查经的人缺乏文学性的表述,又没有带出生命的体验,查经就成了“学知识”,不仅会让感性思维的人感到无趣,而且一旦“真理”被人私自拥有,就成了随时指责别人,或互殴的武器。

文学与教会的关怀牧养

进入网络时代后,许多教会都建了网站,甚至微信群。

网站上会有各种内容,包括见证、讲道,甚至书介、福音电影等,有的教会还出版了电子刊物。

于是,文字事工就不再仅限于传福音,文学也不再仅限于福音预工了。

在网络时代的牧养中,牧者的讲章或讲道录音、录像常常要被放在网站上,读者和听者首先还是本教会的会众,若会众有感动,也会分享到公共网络领域。

这也成了教会一种新的牧养渠道。

但是,当一篇讲道变成了文字或是音频视频,并放在网上让人可以反复看和听时,因为脱离了讲道现场,于是,不仅对讲道内容的逻辑性、解经的正确要求更高,而且更要求表述的生动、形象与感人。

如果只是靠讲道中的事例来达到生动、形象与感人,久而久之势必难以吸引人对神的话语饥渴,也就渐渐会造成牧养的偏失。

另外,当代城市教会的会众住处分散,生活压力大、变动多,于是需要关怀的人很多,且很需要及时,牧者很难依靠传统的家访、个谈来满足这一需要。

小组、团契常常承担了主要的关怀牧养工作,然而这也容易造成牧者与会众的隔膜。

但是,微信的产生为牧者对个体会众的牧养提供了方便,以我所在的教会为例,我们教会会众有微信群,每个小组也各有微信群,还有长执和各事工的微信群等。

在这些微信群中,牧者或带领者几乎每天都会分享灵修所得,或是个人服事与生活的动态、感受及代祷事项。

渐渐地,会众也常会将上帝的感动,及肢体或自己需要祷告的事写出来,也会将自己看到的好文章、好信息转介到微信群。

彼此增进了互动,有感恩有劝勉有鼓励,也有实实在在的各种生活上的帮助。

起初,也常有词不达意之时,渐渐地大家都开始注意自己的文字了,灵修分享写得越来越感人,选择转介的文章也越来越贴切,这些都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提高各自的文学素养后达到的。

当然,若要提高这种牧养果效,若要扩大这种网络关怀牧养到教会外,到慕道友中、甚至到网上陌生人群中,我们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其实,不仅是在网络上用文字关怀牧养需要文学,我们在教会传统的关怀牧养中也需要文学。

篇7: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论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差别课征;量能征收

个人所得税,始创于英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对个人获得的各种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个人所得税将成为我国税收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税种,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在组织收入与调节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但在现实的经济发展情况下,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因为经验不足,存在税款流失严重,税收政策不合理等,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个人所得税的流失,将会对我国税收制度、财政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这里就我国个人所得税法的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发展现状

我国最近一次对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元。据了解,本次修正是自1980年9月10日个人所得税法通过以来的第五次修正。

此前,个人所得税法曾于1993年、、、6月29日修正过四次。1980年9月10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并同时公布实施。该税法统一适用于中国公民和在我国取得收入的外籍人员。至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开始建立,在建立初期它起到了调节居民收入和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1993年10月31日,修正案规定,不分内、外,所有中国居民和有来源于中国所得的非本国居民,均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此举不仅增大了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对象同时也扩展了财政收入。198月30日,开征了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储蓄存款利息的开征促进了居民消费和拉动内需的增长,提高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月27日,修改了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金额由800元增加至1600元,同时可以在税前抵扣个人缴纳的社保费用以及住房公积金等。起征点的提高以及费用扣除范围的加大,缓解了工薪阶层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压力。206月就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调整问题授权国务院作出规定,为国务院决定减征或停征利息税提供法律依据。自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不断发展走向完善,并一直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个人收入的差距,这是市场经济的缺陷。征收个人所得税正是政府宏观干预的手段,是政府调节贫富差距的主要措施。尽管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一直都在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但仍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单一分类所得税制产生的不公平问题

现行个人所得税法按应税项目分类征税。由于不能就个人全年各项收入综合征税,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同时对个人收入调节力度不够,影响了个人所得税调节作用的发挥。在实际征收中,工资薪金所得占了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60%以上,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中,容易造成收入项目定性不准确或难以定性的问题;容易造成纳税人有意把自己的收入在不同类型收入间进行转换,多次扣除费用,以达到逃税和偷税的目的,且现行税法中仅规定11个征税项目,过于简单,未能涵盖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个人收入。

(二)税率设置的不公平

具体表现在:

第一,工薪所得适用9级超额累进税率,最高边际税率达45%,在这种高边际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结构中某些级次的税率形同虚设,并无实际意义。

第二,工薪所得和劳务报酬所得同为纳税人的劳动报酬所得,但两者适用的税率形式和实际的税收负担却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劳务报酬所得的适用税率为20%,且一次性收入畸高时,还要实行加成征收,致使多数时候劳务报酬所得的税负重于工薪所得。

第三,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级超额累进税率,与其他各项应税所得适用的税率又不相同,这不仅增加了征管操作的复杂性,而且违背税收公平原则。

(三)费用扣除简单,标准统一,未能体现税收公平原则

203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将我国居民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的免税额定为2000元。这个免征额对中国的任何一个居民都是一样,看上去似乎是公平的,实际上并不公平。因为人们的生存条件及社会保障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对农民的免征额是2000元,对国家职工的免征额也是2000元,对农民来说这是不公平的。因为国家职工有良好的社会保障,有稳定的医疗福利等,个人收入是实实在在的净收入;而农民的就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等制度仍不是很健全,落实情况也不是很好,加上已办妥养老保险的一些农民因为户籍而产生转移难等问题,让能享受这一块税前扣除费用的人数又大大减少。另外,一个养活三个人的个人所得,与一个只养活自己一个人的个人所得,实际上就有很大的差异,但所得税的免征额却是一样的,所以这是公平中存在的不公平。不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原则,与个人生计以及家庭抚养有关的项目均未能考虑在内,其公平性也就无从体现。

(四)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的一些政策不合理

外籍人员从三资企业取得的股息免税,而中国公民取得的股息要征税;计税工资不全面;部分免税项目已难以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形成了税收漏洞以及个税申报方式的急待改革等。

由于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以上问题,带来了如下一些影响:

第一,个人所得税款的大量流失。

税收流失是目前中国税收领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规模巨大的税收流失中就包括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流失。在我国,偷逃个人所得税的手段五花八门。比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的个人投资者以企业资金为本人、家庭成员及其相关人员支付与企业生产经营无关的消费性支出及购买汽车、住房等财产性支出;高收入者隐瞒、虚报纳税所得;各种形式的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无法统计;实物工资无法货币化、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此等等的做法,由于没有一个综合的个人所得税及自行申报制度,以致个人所得税款的大量流失。

第二,工资薪金实行的超额累进税率以及其它比例税率难以实现对收入的有效分配和调节。

我国的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率级距过多,最低税率、边际税率的规定均过高,从而导致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功能偏弱。对高收入者征收高税,这看起来似乎公平。可是,很多发达国家的实践情况表明,对于那些高收入的企业主,高税率于他们几乎不起作用,因为他们以公司为依托,有丰富的避税手段和方法。那么高税率对谁有用呢?它只对那些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和专业人士有用,对那些只依赖薪金收入的高职人员有用。而这些人是任何行业和地区都最为短缺的人才,过高的税收政策减弱了他们的重要性以及压抑了他们的积极性。

同周边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的最高税率只有20%左右相比,我国的税率最高达45%确实太高了。与此同时我国对资本财产性所得实行比例税率,不仅税负轻,税收调节力度也受到限制。因此,现行这种税率结构在实际执行中难以实现对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的政策目标。

第三,费用扣除简单,造成了个人所得税事实上的横向不公平。

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采用单一、简单的费用扣除标准,并没有考虑个人具体的负担能力。如老人的赡养费用、子女的教育费用、住房、公益性捐款以及夫妇一方工作单独负担家庭费用等情况。举例而言,对于有相同收入的一对夫妇抚养一个小孩,但在一对夫妇有二位老人要赡养且老人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情况下,其实际所得就远远低于另一对夫妇,可是他们却要纳相同的税负。马克思说过:“试问按公道来说,能不能指望一个每天赚一角二分钱的人缴纳一分钱和每天赚十二块钱的缴纳一元钱那么容易?按比例来说,他们每人都交出了自己收入中同样的一份,但是这一捐税对他们生活需要的影响程度却完全不同。”因此,按现行的个人所得税这一费用标准扣除后的征收,并不能实现纳税能力越高纳税越多这一目的,造成了事实上的横向不公平,有违税收的公平负担原则。

第四,缺乏完善的征收体系,征管难度大,税收征管效率低是税款大量流失的重要原因。

由于我国纳税人的纳税观念淡薄,且多年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对税收的排斥,加上我国税收征管方面存在的种种漏洞,使那些先富裕起来的人中,不少人不仅没有成为纳税大户,反而成为逃税、偷税的典型。

三、完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的构想

(一)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型税制结构模式

实行分类与综合所得税制,是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与其他的应税所得则分类征收,或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这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又能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还能体现“量能负担”的公平征税原则,比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

(二)改革个人所得税税率体系

在征税对象既定的情况下,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的多少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轻重,反映了国家和各个纳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根据我国国情,建议对综合征收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以达到公平税负的目的;对分项征税可采用比例税率,对超过一定数额的部分采用加成征收,以达到既组织收入,又公平税负的目的。

在统一各类应税所得适用税率的基础上,减少税率级次,降低边际税率,以减少税制的复杂性和纳税人偷漏税的可能性。参考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劳动所得和经营所得应采用相同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级次可削减为3~4级,最高边际税率也应向下作适当调整。顺应世界税制改革“低税率、宽税基”及税制简便的浪潮,尽可能与国际税制改革接轨。

(三)根据纯所得的大小量能课征,实现税收结果公平

在所得税法理论中,公平包含差别课征和量能征收二层含义。差别课征是实现个人所得税法横向公平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区分纳税人的婚姻、抚养人口、年龄和健康等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要求对不同来源的所得采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适用不同的税率;量能征收是实现个人所得税法纵向公平的前提,它要求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等的税,纳税能力强的多纳税,纳税能力弱的少纳税,无能力的不纳税。只有承认纳税人的差别,量能课征,个人所得税法才有生命力。

不可否认,“家庭抚养人数的多寡以及老人、盲人的有无,在同一所得阶层中会成为影响纳税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应当充分考虑纳税人的婚姻、年龄、赡养人口等情况以及住房、医疗、教育等费用,在实行有差别的生计扣除、家庭扣除和社会扣除后,根据纯所得的大小量能课征,实现税收结果公平。

(四)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修改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制度

完善个人所得税税收政策,外籍人员与专家享受“国民待遇”,取消以往一些不合理的差距待遇,重点保护中低收入阶层,建立起能够覆盖个人全部收入,综合考虑纳税人的生计、赡养、教育、残疾等费用扣除,自行申报纳税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选择以家庭为纳税单位,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再汇算清缴的个人所得税申报制度。同时积极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和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有效监控纳税人收入来源,降低征管成本,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篇8: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一、个人所得税的概述

个人所得税 (personalincometax) 是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 (居民、非居民人) 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凡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所得的, 以及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 均为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为我国的税收收入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个人所得税对于我国贫富差距的影响也较大, 本文就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的作用问题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二、在调节贫富中对个人所得税的分析

(一) 个人所得税有效保证了中低收入者的利益

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有着一个明确的起征点。从2005年通过决议于2006年将免征额从800元上调至1600元以来, 个税起征点一直在上调, 自2011年9月1日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规定了当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为35O0元。因此, 根据3500元这一起征点来看, 在我国大部分的二三线城市, 很多低收入者的收入都没有达到3500元, 因此他们也不用上缴个人所得说。据统计, 我国二三线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大约占到城市总居民人数的80%以上, 所以根据这一规定, 绝大部分的中低收入者都是个税的受益者。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在纳税方面的支出, 还提高了他们实际的收入, 有效保证了中低收入者的切身利益, 这对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稳定性起着较关键的作用和意义。

(二) 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高收入者的利益

当下,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已经调整到了3500元, 虽然这个标准与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现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适应性问题, 但这个起征点但对于高收入人群的抑制作用已经十分明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规定, 对于收入水平超过3500元的纳税人征收3%以上的个人所得税, 在累进税率之下收入越高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也越高。显然, 这种个税实施方法, 对于高收人人群的收入水平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为依据这种规定, 会迫使高收入人群在获得了高收入的同时也要缴纳更高金额的个税, 这就很好地平衡了高收入人群与低收人人群间在收入上的差异, 有利于缩小高、低收入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 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社会的和谐公平发展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三、个人所得税调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个人所得税低于我给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 我国的社会经济水平在迅速发展, 国民财富也在迅速发展, 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都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增长度已经高达以往的百倍以上, 1980年只征收了18万元, 现在接近4000亿元, 但是其占税收总额比重却很低。1998年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总额比重为3.4%, 2009年这一比重提高为6.6%.而美国这一比重超过50%。我国周边的国家, 如韩国、泰国、印度、印尼的比重 (一般在10%—20%之间) 均超过我国水平。

目前来看, 随着当下物价的不断上涨, 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大, 居民的生活成本变得越来越高。因此, 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分析, 3500元的个税起征点已经不能满足和适应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了, 我国的个税起征点还有待于提高。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对于加强个人所得税在调节贫富差距中作用将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管制度问题

从1980年开始, 我国就开始征得个人所得税, 在1994年开始了进一步的修订, 才开始实行新的纳税制度。于此同时, 各级的税务机关不断的进行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税管理, 这样的做法也使得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得到增长。不过, 从宏观来看,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

在我国的社会当中, 那些经济条件好的人, 正常来说, 应该是个人所得税的主力纳税人, 但是从目前我国的纳税情况来看, 纳税主力成了非高收入群体, 同时, 在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 逃税的情况连年发生, 比例在不断上升。国家税务局的资料显示, 从全国的纳税统计数据来看, 工薪阶层的个人所得税占了国家税收的一半以上。像是一些企业的大老板或是电影明星歌星等, 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只占了国家税收总收入的少部分。那么这种情况就是我国的贫富差距拉大, 使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也就证明这个人所得税没有发生发挥调节贫富悬殊的作用。

四、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建议和对策

(一) 继续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

首先, 在对于个税起征点确定时应综合考虑费用扣除标准宽泛程度问题, 形成全国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将医疗、住房、教育、以及养老等相关费用也列入到基本的扣除因素中在扣除过程中不能忽略纳税入的实际税负能力, 比如家庭成员及婚姻状况等因素, 统一了税率, 再确定不同的免税额, 保证那些家庭生活开支较大的纳税人的正常生活。

其次, 对于个税的起征点, 应建立起一种递进的机制。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一个相对高速发展的阶段, 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加大等问题会一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因此, 应尽量缩短对个税的调整期, 以年为单位来确定个税税率将更符合我国当下经济发展形式的要求。

第三, 在确定个税起征点时, 要结合不用地区间的经济水平差异, 做好各地区消费水平的普查和摸底工作, 依据不同地区间的不同情况来确定相应的修正指数, 形成地区特征的个税起征点。

(二) 采用混合税制, 将分项与综合相结合

在发达国家, 有一种常见的个税税制--混合税制, 它融合了分项至于综合制的特征, 征收个人所得税时对已劳务为主的收入相对较固定的应税收入实行综合征收, 并将综合征收与实际费用合理的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大大增强个人所得税对于贫富差距的调节作用。对于个税扣除方面, 除了基本的扣除外, 还要综合考虑其它的一些扣除, 比如医疗保险金、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住房保险金等, 捐赠给慈善和公益事业的部分都是可以扣除的。当然在扣除这些内容时需要按照相应的费用标准以此为基础对应税项目采用累进税率的方式, 纳税人需按月预交, 年终的时候汇算清缴, 多了退还, 少了补交,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个税征收效率低下的现象。对于相对不稳定的应税收入, 如说股息及股息分红等, 可以分类进行征收, 采用比例税率、源泉扣缴和按期计算的方式,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因收入不稳定而引起的逃税问题。

(三) 加强个税制度建设和完善

1. 由单向申报制度向双向申报制度转变。

当前的单向申报制度存在着很多的弊端, 在申报制度上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施经验, 采用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进行双向申报, 对个人所得税采取个人收入申报与法人支付相结合的形式, 这种制度要求法人与纳税人都要依法履行申报义务, 申报后通过税务部分交叉核实, 对法人和纳税人形成一种双重的约束机制, 以此来强化其纳税意识。

2. 加强对个人收入水平的监控力度。

相关监管部门应借助于当下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与银行金融机构等共同建立个人收入、大额支付等信息处理系统, 并与工商及银行等单位管理系统进行联网, 以加强对个人真实收入的全面监控力度。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 贫富差距这个不良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调节并缩小贫富差距, 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个人所得税作为我国税收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调节贫富差距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个人所得税与调节贫富差距问题对个人所得税调节在贫富差距中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就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提出了一定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贫富差距,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俏莉.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差距的现实选择[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5 (3)

[2]金晓通.调整消费税收, 缩小贫富差距[J].中国经济时报.2006 (5)

[3]万力.调整个人所得税缩小贫富差距[J].改革论坛.2008 (1)

上一篇:冬至吃汤圆作文500字下一篇:子路公西华侍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