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写法

2024-05-04

专访写法(精选9篇)

篇1:专访写法

人物专访的写法

专访如同消息、通讯一样是新闻体裁之一,是新闻记者在新闻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报道形式。专访包括人物专访、问题专访、事件专访等类型,但最常用的还是人物专访。专访怎么写?下面简单谈谈专访的写法尤其是人物专访的写法。

一、专访的格式

专访的格式就是专访的写法的基本框架。专访稿件有一定的格式,按照专访的格式去做起码可以达到“形似”,也就成功了一半。专访由导语、背景和访谈三部分组成。导语是个头,不必多说。接着是介绍专访的背景、必要性以及专访对象的基本情况。最后是专访的重点——访谈内容和访谈过程、环境。专访的格式就是专访的写法的基本框架。

二、专访注意事项

实际上,专访的写法是由如下几个专访注意事项构成的。

1、做足前课。采访前,要对专访对象(专访人物)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摸底做足准备工作。比如采访一名学者,你应该先把他的研究课题、方向、贡献和学术成果、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甚至家庭情况、性格喜好,等等都有一定的掌握,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最好事先拟定访谈提纲、采访话题甚至每个要提问的问题,注意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是读者(受众)急迫想知道的重要问题。

2、专访要专。专访,顾名思义就是专门的采访(访谈)。因此,专访要注意做到采访对象要专一(人物专访)、采访事件要专一(事件专访)、采访主题要专一(问题专访和主题专访)。

3、专访重访。专访的侧重是访谈,不能让背景压过访谈,而且要在访谈上多下功夫。

4、注意串词。专访不能让访谈对象的谈话“一谈到底”,记者应该适时给于适当的穿插,话题变换时更要加上一些串联词句。比如:一问一答式,分段式。

5、再现场景。专访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情态已经环境、花絮等,都可以写入专访稿件中,使之更加生动、更具现场感。

以上专访的写法只是一个大概,在具体实践中肯定还将碰到更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记者进行更进一步的钻研和揣摩了。

篇2:专访写法

及写法

Experen i ce经 交 验 流 … ~ r g dag sfTaio aC iee i vna e d i lh s na t o r tn n Mein t teayo d bt d i i o hrp i ee c en f a s 中…

回转式空气预热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空预器由外部壳体和中心转子组成,外部壳体起到外部密封和气体导流的作用,中心转子起到热交换器的作用。在中心转子上下面的对应位置分别划分出烟气流通区、空气流通区和密封区,而外部壳体则在这些区域的一定范围内形成相应的仓体,…

己口口g年]月第己日卷第]期 应用天地 电路实现微弱电流检测 段傻萍

擒要:主要对微弱电流检测的测量电路原理进行了研究,同时用分压反馈电路给出了电路图,应用数字滤波进行数据采样,并进行了电路误差分析,并用软件实现这一功能…

简报的格式和写法

简报

简报是传递某方面信息的简短的内部小报。简报的写法是具有汇报性、交流性和指导性的简短、灵活、快捷的简报又称“动态”、“简讯”、“要情”、“摘报”、“工作通讯”、“情况反映”、“情况交流”、“内部参考”等。也可以说,简报就是简要的调查报告,简要的情况报告,简要的工作报告,简要的消息报道等。它具有简、精、快、新、实、活和连续性等特点。

简报不是一种刊物。因为有些简报

可装订成一本,像一般“刊物”,更多的是只有一两张纸,几个版面,像一份报纸。更重要的是简报具有一般报纸的新闻特点,特别是要求有很强的时效性。简报的写法而刊物的时效性则远不及报纸。故此,简报不是“刊”,而是“报”,说它是刊物,不如说是“小报”更恰切些。综观各种工作简报、会议简报、动态简报,再拿这些简报同一般的报纸、刊物相对照,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简报不再单纯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的简要书面报告,不能看作是一种独立文体,也不是一种刊物,而是一种专业性强的简短的内部小报。

一、简报的格式

(一)报头

简报的报头有些类似公文的“红头”,一般也是套红印刷,但又有一些不同之处。

期数位于简报名称下方正中,加括号。如果是综合工作简报,一般以年度为单位,统编顺排;如果是专题简报,按本专题统编顺排。如果是增刊,就标明增刊字样。

编发机关一般是“××办公室”或“××秘书处”,位于期数下面、间隔横线上方左侧。日期位于编发机关右侧。

间隔横线一般为红色。

(二)报核

报头以下、报尾以上的部分都是报核。

报核包括以下项目:

1.目录

集束式的简报可编排目录。由于简报内容单纯,容易查找,目录一般不需标序码和页码,只需将编者按、各篇标题排列出来即可,为避免混淆,可以每项前加一个五星标志。

2.编者按

3.报道

一期简报可以只有一篇报道,也可以有多篇报道。依次排列即可。

(三)报尾

报尾在简报末页,用间隔横线和报

核分开。报尾内容比较简单,只需写明报什么机关、送什么机关、发什么单位即可。

二、简报的写法

(一)标题

简报的标题跟新闻的标题有些类似,可分为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基本类型。

1.单标题

2.双标题

双标题有两种情况:

一是正题后面加副题。如:

再展宏图创全国一流市场

——××农贸市场荣获市信誉市场称号

前一个标题是正题,概括事实的性质,后一个标题是副题,补充叙述基本事实。

二是正题前面加引题。如:

尽责社会完善自身

华东师大团委开展“把知识献给人民”的活动

前一个标题是引题,指出作用和意义,后一个标题是正题,概括主要报道内容。

(二)正文

1.导语

导语就是简报的开头语,要用简短的文字,准确地概括报道的内容,说明报道的宗旨,引导读者阅读全文。导语写作的总的要求是“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切入基本事实或核心问题,给人一个明确的印象。

导语的具体写法可根据主题需要,分别采用叙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等几种形式。用概括叙述的方法介绍简报的主要内容,叫做叙述式。把简报里的主要事实或某个有意义的侧面加以形象的描写,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叫做描写式。把简报反映的主要问题用设问的形式提出来,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叫做提问式。先将结论用一两句话在开头点出来,然后在主体部分再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叫做结论式。这几种导语

篇3:会议新闻写法初探

关键词:会议新闻,报纸,消息

不知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感觉, 当我们打开报纸时, 往往对排在重要位置上的会议消息一扫而过, 而对一些社会新闻却盯住不放。

会议消息那一脸严肃的面孔, 对其“强调、会议指出、一要、二要、三要”的字眼在读者心里形成了无声的抵触, 久而久之, 便生出了不愿多看一眼的想法。有时不得不承认, 作为记者本身对自己采写的会议消息也不愿多看一眼, 读者又怎会流连忘返呢。那么是不是会议消息就不写呢?不是。关键问题是, 如何去写好会议新闻, 既达到宣传会议的目的, 又写出会议的本质, 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就此, 笔者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提炼精华, 独辟蹊径, 是会不写会

记者参加会议, 可谓是家常便饭。如果记者只是简单地当“记录员”, 有会必报, 有闻必录, 照抄会议材料, 按照“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 某领导出席、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 领导强调”的公式写出的稿件, 其往往被读者冷落。记者应该以“观察家”、“评论家”的角度去参加会议, 凭借记者的慧眼进行观察、判断、分析, 从会议中筛选, 提炼出有真正价值的东西来报道。对于大多数会议来讲, 读者关心的不是开个什么会, 而是会议中解决了什么问题。基于此, 是会不写会, 开宗明义, 单刀直入, 舍去程序报道 (当然有些重大会议, 程序本身就有新闻, 另当别论) , 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来进行报道, 即真正从新闻着眼, 而不是从会议着眼。这里举两个例子。湖北襄阳报有名记者参加一次规模较大的地区行署召开的全区多种经营会议, 会上介绍了成绩、经验, 下达了指标、任务等等, 内容繁杂。可该记者却没有写会议报道, 而是沙里淘金, 找到会议着重解决的问题, 抓住当时人们认识上对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辩证关系, 以《以副促农、副业发展、粮食高产》为题, 发表了一篇消息, 又配发了评论,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这篇稿子既突出了重点, 又旗帜鲜明, 跳出了事事必讲的会议老套子。又如, 有一次, 北京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 开了两个多星期, 讨论了很多重大问题, 新华社记者从6000至7000字的会议公报中“拎”出来的是《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的消息, 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的反响。有些媒体就会议内容写了三四千字的长新闻, 还配了社论, 把天安门事件平反这句话淹没在长新闻里了。试看, 哪种效果好, 这已是不言而喻了。

目前, 晚报类的报纸会议新闻都突出个性, 如果是一味的会议腔, 报纸就会被淘汰, 靠市场来养的报纸就要真正做到以读者为本, 从这一点上来说, 体制对会议新闻的采写形式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对日报类的报纸来说, 学习和借鉴晚报的会议报道方法是很有必要的。记得深圳晚报曾经对一个建设工作会议是这样处理的。记者对会议中提出要实施八大重点工程的信息进行报道, 在版面编辑上采用表格的方式, 一目了然地将读者关心的八大建设工程跃然纸上。

二、寻找信息, 吃干榨尽, 这是报道

经常参加会议, 对记者来说有一定的好处, 可以找到很多采访线索和新闻由头, 关键是记者是否是个有心人。有些基层部门战线的某些会议, 本身没有什么报道价值, 那么就不写会议新闻, 而是从这些会议中找信息, 发掘典型, 进行深入采访, 跟踪报道。例如, 一位记者参加某镇致富经验交流会, 却意外地被一个“喂鹅鹅死, 养鱼鱼瘦, 喂猪猪病, 开拖拉机又亏本”的“倒霉”典型所吸引, 他便开始采访。在采访中, 这位记者找出了该农民“缺少信息与技术”的失败根源, 随后写出了通讯《韩家本输光了家本》的报道, 总结了经验和教训, 使当时不少农民摆脱了困境。往往, 我们参加一些会议时, 会议内容与往年重复, 没有什么新内容, 但会上的领导某句讲话批评了某些错误现象, 而这种现象正是社会上普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果把它作为依托, 精心写成新闻言论, 其指导作用还有高于直接报道的可能。这就要求记者在会中有触类旁通的能力, 随时猎取新闻线索, 写出好新闻。

广州日报在会议新闻的制作上可以说独树一帜。办报的理念也决定记者采写新闻的理念。2009年6月9日, 广州市召开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 这次会议新闻是这样做的:用小头题大约500字的篇幅在重要版面以会议消息的形式进行报道, 而在其他版面却将会议中体现的有价值的信息做重点报道, 无论在篇幅还是在位置都处理得很厚重, 并且, 在一版头题位置还做了导读。记者从例行的人大会议中找到的新闻是提交给大会的《广州市妇女权益保障规定 (草案) 》, 以《除了存款, 配偶的财产都能查》为题, 分成四个小标题进行报道。可以说这条新闻的受众率要远远高于“召开人大会的会议新闻”。把会议中的资源吃干榨尽, 这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本事。

三、多形式, 灵活生动地报道会议消息

灵活多样的报道方式可以改变会议新闻的面孔, 变得贴近读者, 给人以现场感。有些会议报道宜侧记则侧记, 宜通讯则通讯, 宜消息则消息。写会议新闻要抓住特点, 吸引人。新华社记者郭玲春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典范。她在《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的消息中写到, “以新闻为己任的350名记者、编辑、播音员, 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这些长年活跃于社会各界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于北京, 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这条消息, 专家们评论说:“它写出了新意、写出了特色。”同时, 这条会议消息还被评为1984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在会议新闻中, 还要注意写人, 写活动着的人, 稿子也随之就活了。在路透社关于《邓小平同志会见加拿大总理马尔罗尼》的报道中, 描写了两个人物, 从而使读者领悟到当时会见的不拘外交礼仪的亲切、自然气氛, 加深了中、加友好的印象, 这样一来就比用亲切、友好的套话好得多。另外, 也使本人想起, 在市领导慰问贫困职工时, 总是那几句概括性的“革命语言”以示对职工的关怀, 为什么不用领导与职工之间生动的细节描述反映呢?在写有关会议消息时, 还应杜绝一些常用的套话、官话、废话。尤其在摘领导讲话时, 不是提高认识, 就是加大力度, 篇篇都这么讲, 稿件也随之僵而无力。不妨从领导讲话中抽出最能拨动群众心弦的语言, 穿插于消息中, 有叙有述, 生动感人。

四、重积累, 提高记者“写会”的本领

篇4:活法与写法

休·霍勒具有把整幅布放在剪刀下的实力,他能将哲学、文学、绘画、音乐、政治风俗、社会心理以及那些作家、艺术家们的个性整合成一股和谐、清澈的语义流,很有人情味地向你漫过来,自十九世纪初以降的欧美的怪杰英才们,以其典型的身姿向你劈面走来。

他们先锋,却并不摩登。他们永远超前,所以也就永远孤独,他们留给人类的遗产之一就是孤独崇拜。他们活着就享有盛名,其内心无一不充满喧哗与骚动,却一律都相信最伟大的激情有赖于孤独和寂寞。他们心中都有着自己的宗教般的火把。对于他们而言,创作艺术绝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使命。每个浪漫主义艺术家都有不可解的乌托邦情结,他们所奉行的“绝对律令”,要求自己与“永恒真理”息息相通。他们都是与“上帝”交朋友的人,面对金钱世界及其思想体系,他们都有一副与其娇嫩脆弱的气质无法相孚的性格力量,这力量来源于他们对个性的执著达到了与生命共存亡的境界。所以当愚昧的世界以全部的不信任向他们袭来时,他们岿然屹立,凸现出智者的尊严。

“只有一个人生”。逝者已矣,活着的也终究要死。反正是要死的,何不浪漫起来——回归你自身!固持己性,护惜性灵,抵抗异化,这样才叫潇洒,才能生动。弄笔的朋友,更该甘于孤独寂寞,走你自己的路。因为趋时从来就是消灭个性和创造性的最好办法。陈寅恪不正是一个举国嚣嚣之中的独立怀远的浪漫士,没有那份忘怀得失的浪漫情怀,他能作出“不死”的学术贡献?

霍勒却不这么激动。他若激动了,反而没有这么大的信息量,因为那就是写他自己了。他用的是文情并茂的史笔,客观、从容、舒展地展示了一个乌托邦之城,并且指示出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代表性的名画,让你直接去体会那说不尽的浪漫心意、历史风情。

篇5:专访写法

设计:图图

教学目标: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铅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点”。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新授:

(一)讲解“点”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点”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不能写得像个火柴棒。

详细讲解:点画在—个字中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重要,是一个字的精神体现。点画有右点、左点、竖点和长点之分。

右点,轻下笔,由轻到重向右下行笔,稍按后即收笔,不能重描,一次成画。写点关键要有行笔过程,万不可笔尖一着纸就收笔。图示:

左点.写法基本同有点,但行笔方向往下略向左偏一些,收笔时要顿笔。图示:

竖点,实际上是有点的变形,当点在字头居中出现时,人们习惯将点的收笔处与下面笔画连接起来,因此,这种点形态比较直。如图:

长点,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变长,行笔应慢一些。图示:

5、指名说一说右点、左点、竖点、长点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点,师行间巡视辅导。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点的字。

1、出示范字。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三 小结:

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篇6:作文素材积累,写法

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

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才情飞扬,然而穷困潦倒的他最终也只得“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生命原本只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点滴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他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最终成了北宋最有影响的词人之一。

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

这个片段就成功地化用和引用了柳永的词句,这些词句均来源于课本。可见,从语文课本里挖掘素材,是一种可行的做法。

来源之二,社会生活。对我们来说,最缺的不是生活,而是发现和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留心身边的一人一事,一沙一石,一分一秒,得到的素材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请看一考生《绿色生活》片段:

村里总是大片大片绿色的田野,淹没了在田间埋头干活的男人。谁的庄稼种得好,谁的玉米长得快,谁的棉花受了虫灾,晚上去谁家喝酒,谁的水壶没水了,拿起谁的就往下灌。日暮的时候,蹲在田埂上抽着烟,落日的余晖洒遍整片望不到尽头的绿色,一年年的收成便从烟卷里一圈圈地冒了出来。

这位考生写的就是身边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字里行间充溢着淡淡的人间烟火味,颇有沈从文《边城》的味道。家庭、学校和社会给了考生太多的幸福和温暖,也给了考生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引导考生把目光投向生活,写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就给作文注入了一股源头活水。

来源之三,名人故事。多读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了解名人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把握名人的人生轨迹,评价典型的事件,进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这有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请看一考生《偶然之处诗意花开》片段:

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偶然之时发现了青霉素。而“有心栽花”苦苦研究的葡萄球菌却与他无缘。青霉素对人类的贡献不可估量,弗莱明也被誉为“青霉素之父”。有时候,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候,得来全不费功夫。偶然之中,蕴含着必然,只要不懈努力,偶然中必然有诗意花开的美丽景象。

考生经常写到的名人有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还有当今走红的影视明星、体坛健将、劳动模范、高考状元等。他们之所以是“名人”,是因为有不同于“常人”的地方,这不同于“常人”的地方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宝藏”,认真挖掘,就不愁没有素材。

来源之四,美文时文。精读相当数量的美文时文,先成竹于胸,时间长了,就会内化成自己的语文素养,写起文章来,笔下自然会流出心灵的清泉。请看一考生《与你为邻》片段:

大海啊,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变得勤劳质朴;与你为邻,你的儿女学会了自力更生;与你为邻,你的儿女生活得幸福快乐。你从远古走来,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生命;你还将继续走向未来,一切生灵怎能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你?我想借用一位作家的几句话来表达我的满腔热情:

大海,请听我说/请一直蔚蓝/因为我在看着你∥请一直歌唱/因为我在听着你∥请一直幸福/因为我在想着你„„

借助时文美文对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情感、优化自己的语言,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现在越来越多的考生把目光投向了时文美文,从优秀的考场作文中就能看到考生可贵的人文精神与文学资质,这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因为读书是永恒的主题。

来源之五,时事热点。平时多关心国家大事,多思考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准确捕捉关键信息,再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完成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写出的文章就大气。一考生在《难题》里这样写:

英国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海湾闯了大祸。我感到那源源不断涌出的石油就像一股股冒着热气的血液,正从人类的胸口源源不断地流出。那些披着“油衣”的海鸟,孤寂地趴在海岸上,它们的表情,我看不清,但我知道,它们的内心一定有巨大的悲怆、无比的愤懑和对人类的绝望。石油的泄露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将抛给人类越来越多的难题。近期,佛罗里达州沿岸已被确认有石油入侵。阳光包围,海浪抚摸的这一片乐园,会不会变成黑乎乎的一片?我们都希望不会。

另外,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地球一小时,低碳,限塑令,汶川、海地和智利地震等热点素材在考场上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

来源之六,历史事件。读史,悟史,在作文中定格历史的瞬间,就能增加作文的厚重感。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究竟是怎样走到今天的。请看一考生《在生命弯道绽放光彩》片段:

凤凰浴火方能重生,幼蛹破茧才能成蝶。苏武在漫天飞雪中坚守信念,绽放人生的光彩。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为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誓言铭刻在心;黄沙漫漫,他与孤冢为伴,放眼远望,将“高官厚禄”的引诱忘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把毡毛草皮连同沸腾的热血一起咽下。他用睿智,将光秃秃的旄节升华为一段不朽的佳话;他用勇气,将北海的羊群定格成一段千古的传奇。

荆轲刺秦、焚书坑儒、安史之乱、南京大屠杀、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经典历史事件,具有永恒的价值。思考这些历史事件并提炼出符合文章主旨的经验教训,也是考生喜欢的一种写法。

尽管考场环境特殊,考生作文素材涉及的领域还是如此广阔,考生作文素材折射的文化积淀还是如此深厚。这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生活积累、阅读积累是作文备考的制高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啊,如果没有积累,作文素材运用中自然而然就会碰触以下雷区:

雷区之一,低幼化。思想认识停留在较低的层次,选择的也是一些简单的素材,不能引导读者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例如有文章写助人为乐,就选一位老奶奶摔伤了,一个小朋友送她去医院的素材。好像这老奶奶没摔伤,就没办法表现助人为乐的主题,像这样的素材,是作文败笔的一部分,因为没有多深的思想性。也有文章写太阳公公月亮姐姐(不是不能写,小学生经常写),这和高中学生的思维认识不太吻合吧!还有文章对素材的处理过于简单,既没有自己的见解,又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有人戏称为一个故事两句感叹。

雷区之二,套板化。作文是个性化的产物,老重复别人走过的老路,没有一丁点儿的个性和创造,充其量只是复制和粘贴,这样的作文有多大的价值呢?朱光潜曾说,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它们是“套语”“滥调”„„是“套版反应”„„“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尤其是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素材,如果常常以老面孔出现,就不容易抓读者的眼球了。

最后,来谈谈高考作文素材运用的应试技巧问题。

技巧之一,顺手牵羊法。名言警句类素材,最适合引用。既可以表明观点,又可以证明观点。引用素材的关键是准确,要准确识记,要准确理解。请看一考生《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片段:

在一篇名为《降低飞翔的高度》的文章中读到了下面的文字:

如果不能浩荡为一方大海,那就流淌成一条小溪,潺潺而歌,为大地演奏纯净的音乐。

如果不能站立为一棵大树,那就葱茏为一株小草,迎风摇摆,给春天增添些许的色彩。

如果不能崔嵬为一座高峰,那就锻炼成一枚石砾,与日月同辉,替大山堆砌微薄的高远。

针对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好高骛远,最终一事无成的现象,这篇文章就引用了《降低飞翔的高度》里的文字,很好地论证了“降低飞翔的高度,确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的观点。

技巧之二,画龙点睛法。如果说引述素材是画龙,那么对素材的点评就是点睛。点评,要言简意赅,一针见血。既要写出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又要切合素材的核心。请看一考生《换个角度会很美》片段:

(第1自然段)从同一扇窗向外看,有人看到的是墙下污浊的淤泥,有人看到的是天上灿烂的繁星。有时,换个角度会很美。

(第2自然段)1848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淘金大军蜂拥而来,可是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有人灵机一动,在河上做起了摆渡生意,不过几年,他便成了一支船队的老板。面对金矿,多数人眼里看到的只是金子;而那位聪明的摆渡者,却站在另一个角度,在汹涌的波涛中看到了“淘金”的机会。换个角度,思常人所不能思,想常人所不能想,你就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第2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就是对素材恰到好处的点评,既切合素材的核心,又呼应了开头。

技巧之三,一线穿珠法。作文时往往要用到好几则素材,这就要围绕一个中心,对这几则素材,进行合理剪辑,使之更好地为中心服务。请看一考生《选择》片段:

钱学森得知新中国成立后,立即放弃了国外优越生活的“鱼”,追逐中国航天事业的“鼠”,在中国航天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季羡林一生研究学问,“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光环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轨迹,最终成为人们敬仰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

任继俞曾请人给自己刻下了“不敢从心所欲”的印章,以此勉励自己专心研究学问。甚至连生日聚会都不允许办,只为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完成自己的学术研究,他视安逸生活为粪土,毕生追逐自己钟爱的事业。

李灵在如花的年龄,放弃了享受物质生活的“鱼”,追求当乡村教师这只“鼠”,用自己的双手,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蓝天;这位最美丽的80后乡村女校长,放飞自己心灵的“猫”,用自己的双肩,挑起了孩子们沉甸甸的梦想,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这里就选择了钱学森、季羡林、任继愈、李灵这四个人物正确选择的材料,来论证“放弃物质享受,追求理想的选择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中心。

技巧之四,改编翻新法。考生积累的素材,大多是一些未经加工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要把这些素材用到作文中,必须经过加工提炼,常见的加工提炼的方法有:变换角度,压缩素材,虚构素材等。请看一考生《深深浅浅》片段:

我是一本书,一本很古老的书。他是我的第一位主人,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幸福的日子。每天,他都会用拂尘轻轻掸去我身上的灰尘,然后取出书签,把我放在同样一尘不染的桌面上,静静地读。我的成就感就在这一刻被释放到最大。我和他互相看着,他的手指轻轻划过每一个跳跃在我周身的文字,细腻,绵长。我知道,他是在用心解读着我的每一桩心事。没有秘密被看穿的尴尬,只有觅到知音的欢欣。看着他眉头紧锁,我知道这是他读不懂我的心事而苦恼;看着他嘴角微扬,我知道这是他参透了我的内心而欣喜。他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重新阅读,他都会惊喜地发现之前不曾察觉的奥秘。在他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中,我把自己的内涵也挥洒得淋漓精致。我享受着被他欣赏的日子,直到他再也无法拿起我。

这段文字对“深阅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从“我(古书)”的角度行文,很有打动读者的力量。因为第一人称“我”能给读者一种真实感、亲切感和独特感。典型的素材,使用的频率比较高,最容易以老面孔出现,这就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加工提炼。别人直接引用,你间

接引用;别人用第三人称,你用第一人称;别人顺叙,你插叙;别人直录,你虚构。在角度的变换中,就能看出作者创造性思考的痕迹。

作文时,素材往往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根据行文的需要,对素材进行合理的压缩,把素材和文章中心最吻合的部分保留下来,其余的删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底”通“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段文字,就是压缩了司马迁《报任安书》里的文字,经常被用来佐证“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等观点。

篇7:自传的写法

自转,是自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的文章,即把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经历,思想演变过程等,系统而有重点地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它是每名要求入党的同志向党组织书面汇报的一种形式,是组织上全面地,历史地,系统地了解申请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材料,也是党组织审查吸收新党员必须具备的材料之一。对没有交自传的同志,党组织应在将其列入党积极分子后,最迟在列入发展党员计划前,通知其写好自传。

自传一般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明个人和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个人情况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日,籍贯,家庭出身,文化程度,本人成分,现在从事的工作以及担任的职务等。家庭主要成员情况主要指父母,配偶和子女,以及和本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属的职业和政治情况。主要社会关系情况要写明与本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直接关系的亲友以及同学或同事等人的职业和政治情况。二是写明自己的历史。一般从上小学或七周岁时写起。要写明何时,在什么学校读书或在何地从事什么活动;何时参加工作,在哪些单位工作过,担任些什么职务。前后时间衔接,每段经历要提供证明人。还应写明加入过什么民主党派,进步团体,反动组织或封建迷信组织,任何职务,以及有何其他政治历史问题等。三是写明自己的思想演变过程。这是自传的主题部分。一些年岁较大,经历较复杂的同志,可把自己的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写明各段时间的思想变化,对党的认识。特别是把历史上关键时期的认识写清楚。

篇8:“生活札记”写法指导

一、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师

生活是一本丰富、生动的教科书。可是有的人总是埋怨生活吝啬贫乏, 感叹年华徒增、一无所获;而有的人总是在生活的大海中寻宝探幽、满载而归。指导学生写生活札记, 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具体做法是:

1、培养对生活的新鲜感

学生生活是一种相对稳定的静态生活。这使他们觉得生活枯燥无内容可写。要使生活札记写得有声有色就要对身边的凡人小事都充满新鲜的感觉。我常对学生讲, 如果你抱怨高中生活枯燥乏味, 那是你懒惰的表现。例如, 上次你的同桌考得比你好, 你有什么想法?今天, 老师的上课方式有没有变化……这些都是生活啊!关键是对生活要有新鲜的感觉。要使生活札记写得有声有色, 就要对凡人常事、对一切司空见惯的事物都充满新鲜的感觉。只有注入新鲜的体验和感受, 生活札记才会常写常新。那么, 新鲜的感觉应该怎样培养呢?第一、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第二、用陌生的眼光去看待熟悉的事物。有位同学在一个冬天的月夜来到龙亭湖畔, 发现柳丝疏疏密密地织成道道帘幕, 透过它望去, 月色和星空也骤添妩媚, 她感到冬天的柳丝很美, 而且春天“袅袅垂”的“鹅黄”不正是孕育于这纤细的枝条之中的吗?于是她写了一篇《柳丝不一定春天才美》。如果她不是重新审视冬天的柳丝, 就不可能产生这种新的感受。第三、学会“换位”体验生活。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 如果能经常处在不同的位置感受生活, 就会增加新鲜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但是生活这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暗示。所谓悟性就是领会生活暗示的能力。我让学生在生活札记中设一个栏目——生活启示录, 要求他们: (1) 从日常的普通现象悟出生活的哲理; (2) 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前者是对事物因核的提取和抽象, 后者是合乎逻辑的类推和引申。多写一些“生活启示录”之类的札记, 经常从了具有思维训练价值之外, 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开通了一条新路。

3、培养学生的自省能力

随着学生活动领域和认识领域的广大, 他们的感觉愈益灵敏丰富。生活立即主要是内心感知与体验的自然流露。我发现内向的学生往往能用细腻的笔触书写其心之所感, 有鱼得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 札记内容空洞苍白, 是平时的许多感触如水过沙石, 竟未能留下痕迹。所以, 培养学生的自我内省力十分重要。有个同学有次去书店, 靠在书架上津津有味地看书。忽然传来一声:“先生, 不要靠书架。”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别人称自己“先生”。这件小事激起了他内心的层层涟漪, 他把在这一刹那的心灵震颤记录在札记中。我评价时称赞他写得好, 并告诉学生:深刻的感想、真正的感动常常不是来自自觉, 而多在无意间发现或出现。问题就在于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感觉世界的不速之客。

二、提高学生对生活和自身的理性认识

学生的生活札记中固然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的感受但也常常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情绪的低沉。此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引导和帮助。

1、引导学生探究生活现象, 洞悉事物内蕴

曾有在札记中有些街头围观的情况, 并表示对这一现象的不满。我说, 你们对这种现象能不能从心里、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想一想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呢?经过讨论, 他们有了以下认识: (1) 热衷于街头围观, 是由于在人们中间普遍存在着一种从众心理。在缺少人格独立的人们中间这种心理较为严重; (2) 热衷于街头围观, 与其缺少较高的文化素养有关。吵架、车祸等场面毫无美感可言, 他们却看得津津有味; (3) 也与缺少时间观念有关, 也与现在的生活节奏, 尚未建立讲效率的社会机制有关。学生由此而懂得了应该努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见解来。

2、引导学生从更高的层次上认识某些精神现象

有位女生在生活札记中写到:“我是一个孤独的女孩, 常在昏暗的角落中徘徊, 也许人生本来就很孤苦, 真不明白为何到世上来。”有位男生曾写道:“我才十六岁, 可是已经接受由孤独带来的惆怅, 虽然有时也能享受孤独的妙处, 但更多的时候却像被抛进泥潭不能自拔, 我不明白, 孤独和合群到底哪种做法更高明?”他们的这些札记内容已经涉及到如何看待孤独这一精神现象的问题。随着心理空间的扩展, 许多学生都会产生孤独感。他们的孤独更多的是社交面狭窄, 而产生的一种惆怅。许多伟人的孤独则往往是忘掉赏罚毁誉, 摒弃私心杂念, 超越现实时空进行冥思苦求的一种心理体验, 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爱因斯坦就讲过:“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 我曾全心全意的属于我的国家, 我的家庭, 我的朋友, 甚至我最亲近的认;在所有的这些关系面前, 我总感觉到一种距离, 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海明威也说过:“写作, 在最成功的时候, 是一种孤寂的生涯。”我告诉学生:真正的孤独不是远离集体, 逃避现实, 不是我行我素, 孤芳自赏, 而是对生命对事业对真理强烈渴望的苦涩。真正的孤独不是身心冷酷, 麻木不仁, 而是情感在心海中的喧嚣与骚动, 事一种深刻的快乐与幸福。青少年的孤独感的产生意味着个性独立和思想成熟的开始, 我鼓励他们在群体中找的自己的位置, 在孤独中造就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人格美。

3、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分析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常因脆弱而受伤, 常因躁动不安而失调, 这些在生活礼记中时有表露。他们对此也感到惶惑, 不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有位女同学曾这样写道:“有时觉得活着没意思, 还不如死了好, 可是有时又觉得生活多么美好;有时觉得学习很有意思, 深夜才睡;有时又感到前途渺茫, 无心学习……”这是常见的青少年“情绪病”。我认为, 仅仅是一般的劝慰是不够的, 教师应该充当他们的心理医生。我帮他们分析认识这种“情绪病”的原因: (1) 智力成熟, 但情绪不成熟——在情绪控制方面, 未达到成熟水平, 常用情绪来引导行为。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当他们用理想来衡量现实的时候, 不能不使自己感到迷茫和自卑。 (3) 有成人的心理需要, 但不完全具备满足需要的条件, 从而体验到不满足的压抑和等待补偿的焦虑。 (4) 奔放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和并非理想的现实生活的矛盾。同时我还建议她从培养某爱好、交几个知心朋友、开拓生活领域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平和愉悦的心境。

4、以自己的亲身感受与学生进行对话

我从学生的生活札记中发现, 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仅是许多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 而且成了同学关系中的一条无形界限:成绩差的因自卑而远离成绩好的, 而成绩好的则因得宠于教师而自感优越。我对学生讲了这样一番话:以前我也曾对成绩拔尖者另眼相看并寄有厚望, 十多年来, 目睹了他们中的许多进了名牌大学, 随后是毕业, 是工作。他们有的自视甚高却极少务实精神, 有的贪图安逸平庸度日。相反, 那些当年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 有很多能不断自励, 认真地对待生活, 凭苦干换来成绩。两相对照, 不能不使我告诉学生:不能因成绩差而妄自菲薄, 也不要因成绩好就自以为是。学生听了我的这番话后, 觉得是在平等地和他们谈心。因为不是一般的说教, 而是肺腑之言, 所以引起了他们的沉思。

摘要:所谓“札记”, 即专记短小见闻、偶感随想之类。本文浅谈了“生活札记”的写法, 并指出应把生活札记作为自己心灵的镜子、生活的挚友, 镂刻生命的年轮。

篇9:画法.写法.方法

《莫泊桑拜师》是苏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莫泊桑三次拜师,福楼拜对他循循善诱,指导他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以下是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几段对话:

“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怎样才能使功夫到家呢?”

“这就要肯吃苦、勤练习。你家门前不是天天都有马车经过吗?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

“今后,当你走进一个工厂的时候,就描写这个厂的守门人,用画家的那种手法把守门人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及全部精神、本质都表现出来,让我看了以后,不至于把他同农民、马车夫或其他任何守门人混同起来。”

诚哉斯言!我一直从事农村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深感“作文,作文,见了头疼”的现象至今没有多少改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现实中的学生作文,“文从字顺”亟待提高,“具体明确”更是相差甚远。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写景叙事没有特点,写不具体,尤其没有细节描写。其实,六年级的学生的阅读量并不少,经典的美文、精彩的片段也读得很多,为什么就是写不具体、写不生动、写不出真实鲜明的特点呢?读了福楼拜与莫泊桑的对话,我豁然开朗。

反思

拜读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等书籍,我们可以发现,美国98%的孩子喜欢写作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日本的小朋友也特别热衷于玩写作游戏。而我国95%以上的小学生不喜欢作文。强烈反差背后的蕴含值得反思。

所谓“家中无粮,心中发慌”,学生习作时觉得没内容可写,即便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总写不出自己的心境,究其原因,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我们的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思考。不注意观察,不知道怎样观察,更不注意随手记下所见所感,故每到写作,就无话可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习作”第三学段中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事实上,生活素材积累的不够,必然带来叙事的肤浅,作文中势必无法“具体明确”,也就呈现不出个性化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引发思考。画家之所以能成为画家,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具有敏锐的眼光。用画家般独特的眼睛聚焦周围的事物,从生活观察人手,就能发现生活中最真实、最感人的地方。

出路

招要学,更要练好功夫。为了避免学生习作过程中“无话可说”,达成“具体明确”这一习作教学目标,教学实践中,可以迁移画家作画的方法运用于习作教学。

一、素描练习。教给观察方法。写好片段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底。对物体的形状、比例、明暗、透视等的把握能力,都是在素描中练就的。我想,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底,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然后才能有真实细致的描述。实际教学中,我们从具体的片段训练人手。

1.确定训练主题,细观察,学方法。即确定一个专题,让学生围绕主题观察写话。以观察人物为例:从观察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亲人人手,用画家画素描的细致手法把他们的身材、姿态、面貌、衣着等刻画出来。小作文课时,我会选一些学生做模特儿,通常会有两到三个,以作比较观察。用画画时的眼光引导他们观察模特儿的脸型、头发、眉毛、眼睛、鼻子等细微之处,发现他们的特点。因为目的明确,观察针对性强,学生普遍写得较为具体、真实,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例如,观察了朱湖同学后,许云莲写道:“朱湖的个子特别高,站在男生中,一眼就能看到他露出了半个头。他的脸型较圆,眉毛很粗、很浓,末端略略向上扬起。单眼皮,眼睛细长。嘴唇红润,轮廓分明……”同学们一致认为,这就是朱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观察要有顺序,观察要仔细,要像一位画家,把人物的面貌一笔一画地描摹出来,“画”得不像的地方,还要擦了修改,“画”到像极了,人物的特点也就鲜明了,形象也就丰满了,这个片段也就写准确了、生动了。

2.自主观察练习,用方法,成习惯。在教师一段时间有意识地指导下,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察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观察的目标。这样学生选择的空间更大了,题材更广泛了,兴趣也更浓厚了。例如。朱梦晨同学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她就把爸爸当作模特儿,把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学以致用。她这样写道:“晚饭过后,爸爸随手拿起茶几上的《宜兴日报》,把身体深深地陷入柔软的沙发中去,又左右挪动了几下,终于,找到了一个舒适的姿势,不动了。左手自然地搁在红色的靠垫上,右手食指、中指之间还夹着一支烟,后背靠在沙发背上。看一会儿报纸,又眯起眼,悠然地吸一口,烟从他的嘴唇间慢慢地弥漫出来,轻轻地散开。他的神情十分专注、安定,仿佛四周是一片寂静的树林。”短短的几句话,把爸爸的动作、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读了她的片段,同学们都连连赞叹。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场景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自导自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觉地进行修改、完善,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片段作文的水平。

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意识。同时,有了“量”的积累,也就有了“质”的飞跃的可能。

二、淡妆浓抹,关注修饰过程。改好文章

要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是要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涂抹修饰的,比如国画,先用淡墨初步渲染,画出雏形,接着对局部用浓墨泼洒,突出重点,体现出层次感,然后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勾勒、点缀等,这样经过反复加工,才能创造出一幅疏密有致、形神兼备、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同样,要完成一篇好的习作,也需要这样一个“绘画”过程,对一篇习作要进行反复修饰,重点部分浓墨描绘,细节之处,工笔勾勒,才能使习作详略得当、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1.“淡妆”,学生自读自改。讲评课上,我总是利用投影仪将学生的典型习作放大在屏幕上,让每个同学看得清清楚楚,然后请作者上台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老舍先生说过:“我写作中有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扭不?逻辑性强不?”有的时候,仅仅是一遍遍地看,可能看不出问题,但是当自己响亮地读出来的时候,马上就能发现句子还不太通顺,用词还不够妥当,还有需要补充之处等。因此,我总是让学生自己读,也正是在读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停下来修改,然后接着读。读完一遍,学生已把习作修饰了一遍,这样无形中就教给了学生修改习作的第一步。

2.“浓抹”,教师点评修改。学生的修改是把句子进一步改通、改顺,这已经达成了自改的目的。这时,教师就要发挥点拨作用了。对于学生作文中的好词佳句,我在点评时,经常鼓励其他学生“偷偷地借用”;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通病,我在点评时则指明修改方向,作出修改示范,让其他学生“暗暗地修改”。特别是在“墨”还不够浓处,我会引导学生抹上一笔。以我班王鑫同学的习作修改过程为例,他在作文原稿中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那儿有一棵树,树旁边停着一辆摩托,摩托旁有—个小伙子。”我先指出这段话是通顺的,但是并不具体,没有写出场景的特点。然后我就此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树?长得怎么样?摩托车是什么样的?小伙子在干什么?根据王鑫的描述和大家的补充,引导作者抓住细节来修改:“远处有一棵树,一棵高大的、树冠浓密、绿意盎然的梧桐树,树下停着—辆摩托车,红白亮色相间,新崭崭的。摩托车的主人是个小伙子,他正站在摩托车旁,焦急地往楼上望,他在等什么呢?”这是修改后的片段,已然把一幅简单的画面“涂抹”成了一幅鲜活的画了。

王尔德曾经说过:“起初是我们造就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作文不是每周作文课上发生的事情,它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我们希望学生遵守同样的准则,那就是:用域家般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画家般的手法去淡妆浓抹,用画家般的敏锐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上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下一篇:垫资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