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2024-04-25

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精选9篇)

篇1: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通过对四川平昌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发育发育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影响或控制该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

作 者:陈国辉 郑奎 CHEN Guohui ZHENG Kui  作者单位:陈国辉,CHEN Guohui(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成都,610072)

郑奎,ZHENG Kui(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绵阳,612100)

刊 名:四川地质学报 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CHUAN 年,卷(期): 29(4) 分类号:P642.2 关键词:地质灾害   影响或控制   因素分析   四川平昌县  

 

篇2: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长阳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严重,全县各类地质灾害点459处,其中滑坡287处、崩塌139处,不稳定斜坡13处、地面塌陷12处、泥石流8处,发育特征呈集中分布,北边集中分布在沪蓉西高速公路等交通要道沿线,南边主要分布隔河岩库区两岸.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影响因素为地质环境条件和气象、水文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其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规模分布起控制作用,即内动力因素;气象、水文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育的诱因,即外动力因素.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华南地质与矿产 英文刊名: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OF SOUTH CHINA 年,卷(期):2009 “”(3) 分类号:P42.21 P642.22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影响因素   鄂西南  

篇3: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 土地的过度使用, 植物的大量破坏等, 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随着城市发展建设, 人造工程越来越多和工程规模的日益增大会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影响也越来越大, 如边坡的变陡会造成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发生, 过度开采地下水和矿藏会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塌陷等。

1) 地形因素

随着世界人口密度的增大, 土地的过度使用, 植物的大量破坏等, 各种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地形以西高东低, 地形分为三大台阶, 东部、西部、青藏高原三个方向为三大台阶, 东部台阶多为平原地区, 沉降是常见的灾害, 上海、宁波等东部城市, 沉降都有不程度的出现。而第二台阶西部地区主要是以山划分, 从大兴安岭到雪峰山为界, 这里比较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而第三台阶的青藏高原则是滑坡的高发地, 泥石流也是频繁发生。

2) 地质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和岩性两个方面

断层与节理发育地带, 容易形成滑坡, 这是因为断层与节理使完整的岩体破碎, 使岩体强度降低。再加上节理面、断层面、层理面通过各种运动之后, 很容易产生滑动面或者是切割面, 在这种情况下, 山体滑动, 或者推移, 山体滑坡成为必然, 再加上自然天气的破坏, 例如暴雨, 滑坡加剧泥石流就会出现。

3) 气象因素

随着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我国对于地质灾害也越来越重视, 专门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把天气和地质灾害的预报同时进行, 这样的预报方式被称之为“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 足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通常来说, 地质灾害隐患点多为地形及地质极易产生地质灾害的地方。特别是在恶劣的自然天气面前, 地质灾害发生越来越多。

4)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影响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各类人为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 例如、公路、桥梁、房屋等等不仅占据了大量的空间, 同时也破坏了植被。大自然的平衡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破坏, 从而各种山体滑坡, 泥石流, 水土流失等现象频繁发生, 这些的主因完全是因为人为工程过多而造成的。

当然, 植被本身也是造成地质灾害的原因之一, 当植被处于茂盛时期, 根颈与泥土紧密结合, 泥石流等现象很少会发生, 一旦植被被破坏那么泥土本身稀松, 泥石流就有可能会发生, 为此,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 对于植被的研究也应该引起重视。

1 主要地质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不仅危害到国家的财产安全, 同时也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致命灾害, 为此, 对于地质灾害问题, 不仅要加以重视, 同时更应该做到提前预防, 出现灾害要及时治理, 从而减少灾害对人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1.1 滑坡

1.1.1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因素十分复杂, 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主导因素, 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 其中有岩土体类型和性质, 地质构造和岩土体结构、分化作用、地下水活动等。另一类为触发因素, 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 如地震、洪水、暴雨、人类工程活动等。

1.1.2 滑坡的防治措施

1) 支档工程:它是防治滑坡最主要的一种工程措施, 它可以改善斜坡的力学平衡条件, 以达到抵抗其变形破坏的目的。常用的措施有锚固、挡墙、抗滑桩和支撑等。

2) 排水: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的时期, 特别容易渗到坡体, 当渗到滑动面时, 抗滑力大幅下降, 滑坡也会随之出现, 在坡顶开挖排水沟, 特别是在斜坡变形区四周开挖排水沟, 拦截地表水入渗, 排水沟应用片石或混凝土砌置。其它排水措施还有地下廊道等。

3) 削减及反压:减载主要是将较陡的边坡变缓或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 以达到减少下滑力的目的, 反压是将削减下来的岩土体堆积在坡脚阻滑部位, 减载与反压往往配合运用, 使之既降低下滑力, 又增加阻滑力的良好效果。

1.2 崩塌

崩塌现象主要是因为岩土体拉裂面被破坏, 从而与母体分离而产生位移、坠落等。造成崩塌的原因:地形是造成崩塌的主因, 存在高陡临空面的斜坡易产生崩塌地质灾害。地形切割越强烈, 崩塌现象越频繁。风化是造成崩塌的第二大主因, 风化会造成裂隙加大, 对于崩塌起助推作用。当然, 崩塌同时也因为水压、采矿、暴雨等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而引起崩塌现象。

崩塌是一种毫无预警的自然地质灾害现象, 为了更好的解决崩塌问题, 不仅需要考察好地形地貌, 产生的原因, 以及受到破坏的范围等, 同时对于地质测绘这样的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减少危害以及人民人身财产的安全, 还是需要建立标知, 让百姓避开, 或者直接搬迁等办法。如果不具备搬迁条件, 需要及时治理, 进行相关植被的种植, 以及坡底的加固。

1.3 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汛期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水土流失 (泥沙失稳搬运) 现象。它是泥沙在水动力作用下失稳后, 集中输移的自然演变过程之一, 具有严重的灾害性。

1.3.1 泥石流形成条件

①地形条件:陡峭的山岳是泥石流高发区, 在特殊的地形条件之下, 既是形成泥石流的主因, 也是泥石流活动场所, 泥石流是沿着坡降大的沟谷进行活动, 每一个泥石流都会自成流域。流域可以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大区域。

②地质条件:泥石流的物质条件主要是由地质条件所决定的, 当所处的地质构造相对繁杂, 岩土松软、风化严峻, 植被被破坏或者护理不佳, 很容易就会在山坡处, 或者沟谷之内堆积大量的碎状物质, 这一些物质其实也是泥石流的一个隐患。

③气象水文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强烈的地表径流作为动力条件。泥石流的地表径流来源于暴雨, 高山冰雪强烈融化和水体溃决等, 气象水文因素是激发泥石流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1.3.2 泥石流的防治办法

①防治泥石流的生物措施:生物措施其实就是把原有的地质进行修复, 让地质回归最初的形态, 其中包括植被的培育, 地貌的维护, 特别是对于出现过崩塌的地段, 或者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地段严禁耕作。

②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拦挡、蓄水、引水工程都是预防及治理泥石流的工程措施, 坝体的建筑需要在流通区域进行建造, 不仅起到加固坡体同时还具有拦挡泥石流的效果。为了起到更好的拦挡作用, 坝体内还应该有排水孔, 并且分布要合理科学, 同时为了更好的阻拦泥石流的冲击力, 可以进行分级坝体的建设, 这样可以通过一级一级的分化泥石流的冲击力, 所造成的危害也会减少。同时还应该建设蓄水库, 截水沟、引水渠等引水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可以分化洪水的水量, 同时也可以削减洪水的冲击力以及有效控制泥石流产生的暴发力。

2 结语

近年来, 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一大主因。而产生地质灾害的原因众多, 自然气候也是其中之一,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等各方面都有关联, 同时也与地质条件有关。为此, 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成为本文章的关键性问题。

摘要:地质灾害一直都是地质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 它不仅涉及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对于自然环境而言同样重要, 例如过度开采等人为活动, 会导致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塌陷等现象。本文重点论述了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与塌陷几种主要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环境地质

参考文献

[1]李振林, 孙加荣, 刘颖, 袁晓军.崩塌块体形成原因及其演变过程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11 (04) .

[2]龙鹏宇, 张金川, 唐玄, 聂海宽, 刘珠江, 韩双彪, 朱亮亮.泥页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其对页岩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J].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03) .

篇4: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

1 三峡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回顾

1.1 长江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工作的广泛性、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峡工程的勘察试验和研究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长办和全国许多部门的地学工作者共同进行和完成的。来自全国的地质、地理、地震等有关专业的钧多个部门、上百位的专家学者及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不间断地进行了30多年的调查研究。

开展研究工作的部门以及专家学者,或独立或合作地对相关地址条件进行了较长时间跨度和多角度的全面研究。虽然研究工作可能相互独立,但最终所得出的结论在大的方面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4- 6]。也没有明确的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在地质条件上是不可行的或者有十分困难进行处理的地质缺陷。

总的结论认为:“三峡工程地质地震工作的研究程度高,资料丰富,无论广度和深度,均可满足宏观决策的需要。从总体上综合评价,三峡工程的地质地震条件是好的,适宜兴建巨型水利水电工程。”

1.2 三峡工程地区属弱震构造环境

到目前为止,经过在三峡大坝选址区进行深部地球物理探测,遥感图象解译和详尽的地面调查,还没有发现这一地区(大坝、水库及其毗邻地区)存在着可能引起强烈地震的深大断裂或其它异常的地质背景。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及震中分布图上,中国的几个主要地震活动区(带)都离三峡地区有一定距离。

1.3 三峡工程产生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三峡地区在本世纪20年代开始进行基础地质研究,40年代始进行专门性的三峡工程地质研究。先后有来自全国的地质、地理、地震等专业40余个部门,上百位专家学者,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参加,采用多学科、多种先进技术方法对三峡工程的地质地震进行了研究。国家科委先后组织过两次全国规模的三峡工程重大地质地震间题的科研攻关,一致认为三峡工程地质条件是可行的。三峡工程是一个难得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弱震区。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坝址可能出现的地震烈度不到Ⅶ度。三峡工程产生强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水库区的滑波不会影响工程的建设,三峡工程坝址公认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

2 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2.1 蓄水后的地质灾害事件

一是库岸边坡岩体或岩块的崩落、滑移。三峡库区库水位常年处于145m- 175m之间,库岸水位的周期性升降使得库岸边坡长期处于水的渗透及侵蚀作用之下,而“浸泡-风干”的周期性循环作用又比单纯泡水或暴晒对岩石造成更大的损伤作用,使得完整边坡岩土体不断产生裂缝,而已有裂缝不断变深、变宽,部分岩体在干湿作用下逐渐被风化、软化、崩解;同时,在库水减少过程中,卸荷作用会使边坡岩体产生回弹效应,从而形成卸荷裂隙带,进一步加深了库岸边坡内的裂隙。部分裂隙贯通,同时伴随着已经存在的软弱结构面,则可能造成滑坡等地質灾害现象。

二是古滑坡或倒石堆的错落和滑移。随着库水位的上升,古滑坡的地下水的水位也随之上升,水位的上升使得地下水对古滑坡的浮托作用增加,同时滑坡的抗滑力降低。再者,由于地下水和库水的长期浸泡,滑带土被软化、泥化,滑带也由非饱和状态变为饱和状态,基质吸力丧失,抗剪强度大大降低,库水位骤然下降产生的超孔隙水压力又增加了滑坡的重量,在一系列作用下,使得已有滑坡更容易发生错落和滑移。

2.2 库区地质灾害影响因素

(1)塌岸直接影响着库岸边坡形态,该库岸边坡区域地形越发陡峭,则客流切割作用越强烈,也越容易产生塌岸。相对二样,陡坡型土质岸坡最易发生塌岸,上陡下缓型岸坡其次,缓坡型土质岸坡最不易发生塌岸。同时,若岸坡上植被完好,岸坡物质紧密,裂隙发育较少,则岸坡稳定性越好;相反,岸坡物质松散,岩体裂隙发育较多,则岸坡更易发生塌岸和库岸再造。一般条件下,相对于岩质边坡,土质边坡更易发生塌岸和库岸再造;

(2)地质条件是影响水库库岸再造和引起塌岸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峡库区塌岸主要分布于土质岸坡侏罗系红色岩层为主的红层岸坡和岩土混合岸坡中。同时,在三峡库区进行145m- 175m试验性蓄水时,沙土质岸坡的边坡活动较为强烈,塌岸现象发生较多。

(3)在三峡库区蓄水过程中,库区蓄水水深也是影响库岸边坡活动的一大影响因素;部分水域地势浅,在三峡库区蓄水阶段,蓄水水深增加较多,在这一部分区域,往往塌岸崩滑体变形较多,在其它蓄水水深增加较少的地方,则塌岸崩滑发生的较少。

(4)水库蓄水及泄洪作用也是滑坡的一大诱因。库岸边坡在蓄水水位线以下时,边坡土壤当中的孔隙水压力较大,而泄水时库区水位线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一个较大的降低,然而土壤中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变化,且邊坡外部的静水压力则突然丧失,从而造成土体内外压力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则常常导致边坡的失稳和滑坡的发生。

(5)对于边坡本身就具备产生滑坡的水文和地质条件的库岸边坡,降雨也会成为滑坡的诱因之一。此种类型的边坡,其坡体内部一般具有软弱滑移带,在强烈连续降雨条件的刺激下,雨水不断进入边坡土壤当中,使得土壤的孔隙水压力增大,从而导致滑坡。

2.3 三峡水库对地质灾害影响的综合分析

nlc202309081752

三峡库区整体上来说地质环境相对稳定,且远离几大地震带,且经过大量勘察研究表明,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不大。针对三峡库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塌岸、古滑坡错落或滑移等。引起这些地质灾害的原因有滑坡本身的不稳定因素,也有水库蓄水、泄洪对滑坡造成的冲蚀、卸荷等作用。而决定库岸边坡是否稳定,则需要考虑到岸坡植被覆盖情况、岸坡土质紧密程度、裂隙发育情况以及库区蓄水水深以及降雨等一系列原因。

3 防治措施

科学的监测和分析手段是制定合理减灾措施的前提,为了减少由库岸消落带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可以在长江三峡水库库岸消落带采取如下一系列措施:

(1)建立有效的排水系统。水在整个三峡库区边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最大诱因,雨水以及库水位的涨落都会导致滑坡的发生或者库岸的塌岸,水对边坡的侵蚀以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建立有效完善的排水系统工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具体又包括排除地表水、地下水及截断地下水的工程等。我们可以采用在坡面上设置排水孔和排水沟等措施,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有效排除地下水,减小土壤孔隙水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防止库水位骤降对岸坡造成的破坏。

(2)采取固坡抗滑措施。滑坡简略上可以分为滑体、滑带、滑床三个部分,一般滑带为软弱夹层或裂隙带,滑体为滑坡滑动的整体,滑床则为相对稳固的边坡基体部分。滑坡之所以会滑动,则是因为滑体和滑床之间产生的软弱结构面或裂隙,其提供的抗滑力不足以抵抗滑体本身由于自重等原因产生的下滑力,当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滑体则向下滑动,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因此,有效提高边坡抗滑力是很有必要的。工程中常用的抗滑措施有抗滑锚桩、抗滑板桩和抗滑挡土墙等。抗滑桩的原理为通过锚杆或锚索穿透整个滑体固定在滑床上,从而使得滑体与滑床为一个整体,有效增加边坡抗滑力。挡土墙一般为在坡体表面建立墙式立面,从而通过墙体支撑住滑体,有效防止滑体发生滑移。

(3)增加植被覆盖。众所周知,植物根系的固结作用可以使砂石及土壤较松散的山体有效固结,从而提高山体的稳定性,对于库岸边坡也是如此。有效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作用可以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但是,由于库水位的升降作用,库岸边坡长期处于“浸泡-风干”的干湿循环状态当中,并不是单纯的水生生态系统或者陆生生态系统,且库区的地质灾害又进一步恶化了相关的生态环境,因此,在该区域进行生物植被的繁殖具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实际情况,已经有较多专家及学者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生物繁殖措施。目前比较有效的做法为在库水位170m以上种植杨树、柳树等生命力较强、易生长且能够短时间承受水淹的树种,而在库水位170m以下种植灌草类如香根草等生长快、适应强、根系发达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4)防止波浪侵蚀。风浪或船型波浪往往携卷着巨大的能量,库岸边坡有一部分区域属于易受波浪侵蚀的高频地段,波浪对这一部分边坡的侵蚀作用不容忽视。采用护岸及护坡工程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库岸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能有效防止波浪的侵袭。现在常用的护坡方法有干砌片石、浆砌片石和预制板或混凝土等。

4 结论

(1)三峡库区在三峡工程正式投入建设之前,大量的地质勘查研究显示三峡坝区是一个难得的好坝址。三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难度大,整个地质勘探工作经过半个世纪,历经多个阶段,引起无数中外地学工作者的参与和关注,其参与人数与勘测规模都是空前的,在此基础上做出的研究结论也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2)三峡工程在进行试验性蓄水期间,在部分库区段产生了较强的灾害体演变现象,这事新建水库初期蓄水会产生库岸再造等现象的通常规律,属正常情况。三峡大坝的建设的确使库区地质灾害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大坝的活动性具有活跃期、强烈期、衰减期及准稳定期四个阶段,目前属于活跃期。

(3)大坝的建设使库区的灾害集中爆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灾害的破坏程度。科学进行的水电建设能够减轻滑坡、崩岸等地质灾害。其中,在三峡大坝建成后进行试验性蓄水初期,部分库水段产生了较强的灾害体演变现象,这正是促使潜在的崩滑体集中释放,而这种集中释放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后期地质灾害的大爆发。在进行试验性蓄水阶段,三峡库区各项监控密级且完善,应急措施准备完善且充分,因此,部分地质灾害的提前释放反而是对地质环境的一种缓解作用,可有效避免在后期發生较大地质灾害。

(4)三峡工程是一个难得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弱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在最不利的条件下,三峡工程坝址可能出现的地震烈度不到Ⅶ度。

参考文献

[1]陈德基.长江三峡工程地质研究综述[J].人民长江.2003.34(8):16-20.

[2]陈德基.三峡工程地质勘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1993.9

[3]陈德基.在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第十次扩大会议上的发言[R].

[4]刁承泰,黄京鸿.三峡水库水位涨落带土地资源的初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1).

[5]涂建军,陈治谏,陈国阶,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地整理利用———以重庆市开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2,20(6).

[6]周彬,董杰,葛兆帅,等.三峡库区人地关系及其协调发展途径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05,25(2).

[7]杨达源,李徐生,冯立梅,等.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2,8(2).

[8]沈玉昌.長江上游河谷地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9]杨达源.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J].南京大学学报,1988,24(3).

篇5: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中国地域辽阔, 资源丰富, 不同地质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 使得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如火山、地震、泥石流等。其中,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最为显著。究其原因, 主要由于地下水的不同变化和不规则运动所引发的地质灾害。因此, 详细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对于人们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水文地质因素导致发生的地质灾害

中国是资源大国, 社会经济蓬勃发展, 但是人们对于经济开发活动的使用不当, 使得中国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加之中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很容易形成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 其原因复杂多样, 对此, 本文针对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1.1 引起地面沉降

通常情况下,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往往体现在地面的沉降方面, 这主要由于地下松散等原因导致地壳产生不规则变形, 形成一种局部下降的运动。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种, 对于人为因素而言, 则主要因过度开采地下水等相关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现象, 同时还会随着地下水位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对于自然因素而言, 则主要是因构造活动引起地面沉降现象。由此可见, 人为因素是形成地面沉降的最大因素[1]。

1.2 引发软土地基变形

对于地质开发来说, 软土地基变形是其中常见问题。由于软土具有较强压缩性和灵敏度, 但透水性比较差, 又加之土体结构稳定性不高, 极易受到地下水运动的影响。基于这种情况, 水文地质因素对软土地基变形产生重大影响。一旦原状土受到地质运动的振动后, 很容易破坏其结构, 使土质结构强度降低, 进而使土体结构被破坏, 最终造成软土地基变形。

1.3 引发砂土液化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砂土液化方面。由于砂土液化饱水的疏松粉和细砂土等在临界地震作用下, 受到瞬间破坏, 进而呈现出液态现象。一旦呈现这种情况, 便会使超孔隙水压自下向上运动, 最终产生砂土液化现象。另外, 由于砂土上部覆盖层具有较差的渗透性, 很容易使地下水溢于地表, 严重情况下还会产生冒砂等地质灾害现象。

1.4 引起岩溶塌陷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也体现在岩溶塌陷方面。所谓岩溶塌陷, 则主要是在溶蚀洞穴上覆盖有松散土体, 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 如洪水、干旱、抽水、排水等, 都很容易使地面产生变形, 引发岩溶塌陷等现象。通常情况下, 地下水的流动及其动力条件是引起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 它很容易使溶洞底层结构牢固性遭到破坏, 降低土体抵抗力等多种原因造成。因此, 地下水流动及其动力很容易引起水文地质的影响[2]。

2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防范策略

a) 采取实时监测措施, 充分做好预防工作。在水文地质工作中, 投入监控设备, 加强对水文地质工作的监控, 监控的内容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a) 对施工工序进行监控, 杜绝施工工序出现错误[3]; (b) 对施工人员进行监控, 保证施工人员认真施工, 提高工程质量。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避免出现盲角, 全方位地监控工程质量,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并且, 要确保监控设备质量好, 能满足监控需要, 不易出现故障, 故障易于维修。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监控, 为管理人员或质量检查部门评估工程质量提供了依据。同时, 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对施工人员进行约束, 保证施工工艺和流程符合相关要求, 提高施工的管理效率。

污水治理是水文地质工作的关键, 对地下水的保护意义重大, 所以应尽快建立污水综合整治系统, 引进相关的设备, 在技术上实现对污水的自动化和程序化处理, 提高治理污水的效率, 节约治理成本, 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人事管理, 统筹规划, 引导各部门重视污水处理, 采取必要的手段加强污水的治理。总之, 要从设备和人事上建立科学高效的污水综合整治系统。通过不断加强对地下水水质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从而使地质工作人员能够准确确定污染源, 对地下水污染的相关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掌握, 比如, 在地下水中建立监测预报系统等相关措施, 以方便工作人员掌握水质情况, 一旦发现水质污染能够及时有效采取措施, 将其扼杀于萌芽状态, 最终达到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目的。同时, 应建立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 以方便对污水治理效果的监督, 对环境的危害和社会的影响进行评价, 并给出相应指导意见, 使得污水综合整治系统更加高效、合理。并且, 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的建立有利于政府有关部门对水文地质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价, 从外部强化原材料、施工工序、施工工艺的监督, 从水文地质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污水治理, 使得污水治理更加高效、科学, 促进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尤其是对于地质灾害的高发地带, 地质工作人员更应该进行全面监测, 以便遇到紧急情况, 从而及时告知相关人员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比如, 一旦遇到雨季, 应对地下水流量进行实时勘测, 一旦水流量超出标准范围, 应及时进行调整和控制, 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 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 最大限度降低经济损失[4]。污水综合整治系统和地下水区域评价系统所具有的时效性, 将能及时反应污水治疗中出现的问题, 避免对地下水的进一步污染, 继而实现带动水文地质的发展目标;

b) 积极开发利用相关措施, 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 使得地下水资源一直处于比较饱和状态。然而一旦地下水储存量过大, 就很容易引发地质灾害。究其原因, 这主要是因为过量的地下水对地质结构能够产生巨大冲击力, 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或人为因素, 便会形成地质灾害, 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损失。基于此, 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也是防治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 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的使用, 可以有效维持地表结构的稳定性,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另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合理将地下水应用于灌溉, 这也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方法, 从而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另外利用电网来模拟施工能在施工前发现可能的问题, 为施工工序和工艺的创新提供依据, 并对施工方案进行调整, 使得施工工序和工艺更加丰富, 减少可能问题对后期施工的影响和危害, 使得水文地质工作更安全、更高质量。

3 结语

通常情况下, 水文地质因素是影响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人类的生存环境中, 一旦人们不合理使用水资源或过度开采地下水等, 都会直接引起水文地质条件恶化, 进而破坏自然界水循环, 引发地面沉降、软土变形等诸多不利现象, 甚至引发地质灾害。因此, 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有着严重影响。因此, 在日常地质监测过程中, 工作人员更要加强对地下水赋存状态的监测,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保障人们生命安全, 同时还要努力将经济损失降低至最低。详细探讨和分析水文地质能够对地质灾害产生严重影响,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郝建群, 安飞, 周磊磊.讨论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3 (34) :251-252.

[2]郭晓伟.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研究[J].河南科技, 2014 (6) :328-329.

[3]李成国.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的灾害防治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 2013 (2) :106-107.

篇6:辽宁省地质灾害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字:辽宁省地质灾害;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因素

辽宁省地质灾害分布范围较广,分布在除盘锦市以外的其它13个市区,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植被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影响之下,灾害主要聚集在辽东和辽西山地丘陵地区和沿海低山丘陵地带分布较多,辽宁中部地质灾害不发育或相对较少。地质灾害的分布受时空影响明显,年内、年际分布明显不均。

1.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

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地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和规模构成了地形地貌的主控因素。从区域地貌条件看,崩塌、滑坡、泥石流均形成于低山丘陵区,地面塌陷、地裂缝主要于集中分布于山前平原的矿产资源开采区。崩塌、滑坡多分布于相对高差大于10米的区域,相对高差10-70米是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高发地段。10-70米区域发育崩塌1056处,占已查明发育区相对高差点的84.89%;10-70米区域发育滑坡272处,占已查明发育区相对高差点的76.19%;流石流集中分布在相对高差100-500m之间的区域内,共919处,占已查明发育区相对高差灾害总数的92.09%。

2.地质灾害与地层岩性

2.1滑坡与地层岩性

辽宁省内滑坡主要分布于侏罗系及印支期侵入的花岗岩地层;震旦系、青白口系的石英砂岩、石英岩及辽河群的云母片岩、片岩地层中。除此之外,白垩系的安山岩;震旦系、青白口系、辽河群的板岩、大理岩、灰岩地层也有分布。

2.2崩塌与岩土体类型

辽宁省内崩塌主要分布于白垩系、侏罗系的安山岩、花岗岩及震旦系、青白口系的石英岩、石英砂岩、板岩、灰岩、白云岩地层中。此外,奥陶系、寒武系、辽河群的白云岩、大理岩、灰岩及鞍山群、建平群的片岩、片麻岩,第四系粘土、亚粘土、碎石土地层中也有零星分布。其中花岗岩体崩塌分布在全区;在绥中县中主要是安山岩崩塌的分布;在大连市区、普兰店及庄河地区灰主要是岩崩塌的分布;大连市区、庄河、瓦房店及东港地区主要是石英岩、石英砂岩崩塌的分布;在大石桥地区主要是大理岩崩塌的分布。

以上坡体是由岩层中岩浆岩、变质岩所构成的,这种岩体的抗风化能力是很弱的,并且往往节理、裂隙发育十分明显,往往会出现一些小型的崩塌。结晶岩、变质岩斜坡在工作区内占总数的48%。板岩、灰岩、白云岩及石英岩等岩体,这些岩体呈现出块状、厚层状的结构,并且形成的边坡也会很陡峭,如果还呈现节理发育,那么出现崩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3泥石流与岩土体类型

在辽宁省内,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是岩性以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和软岩为主,占总数的96.69%。以上岩石风化破碎,易受侵蚀、冲刷,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松散因体物质来源。

3.地质灾害与地质构造

3.1崩塌与地质构造

3.1.1断裂构造对边坡的控制作用。在斜坡的走向与区域性断裂呈现平行状态时,这个斜坡发生崩塌的概率是很高的;规模较大的崩塌还可能发生在断裂交汇的地方;一般如果某个区域的断层分布较多,那么由于岩石的破碎性,斜坡也容易出现崩塌。

3.1.2褶皱构造对边坡的控制作用。岩石在褶皱中分布的位置不同,其损坏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使得边坡失稳的情况是有所差异的。一般处在皱核部的岩层变形情况是最为严重的,并且会有大量垂直层面的张节理存在。再加上风化影响,会使得本已破碎的岩体发生位移,增大了岩体崩塌的概率。一旦遭遇到外力作用,那么出现崩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褶皱轴向垂直于坡面方向,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一些较小规模的崩塌。如果褶皱轴向与坡面平行,那么一些较陡的边坡则会出现大型的崩塌。如果岩石分布在褶皱的两翼部位,一旦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同,那么滑移式崩塌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

3.2滑坡与地质构造

节理和层理对区内滑坡构造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滑坡后壁、滑床等都是沿岩层的节理和层理发育而形成的。另外,如果存在裂隙发育,岩体破碎的情况,那么会十分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渗透,给滑坡的发生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节理裂隙极度发育的滑坡体共计182处。

节理发育和裂隙会对边坡的稳定性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软弱结构面与斜坡凌空,会极大的影响到边坡的稳定性,这主要取决于软弱结构面走向与斜坡面走向。当这个走向一致时,结构面倾角就会小于坡角,这个角度关系的边坡稳定性是最差的,滑坡发生的概率极大。

4.地质灾害与降水

降雨与地质灾害关系极为密切,是诱发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的统计,结果显示出,大部分滑坡、泥石流容易发生在汛期,均由降雨所引发的,尤其是持续强降雨,每次强降雨过程都会引发地质灾害;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从发生时间统计结果上看,时间分布与较分散,我们认为其为人类工程活动关系更为密切,其直接诱发因素多为矿山开采,降水为次要诱发因素。根据滑坡、泥石流灾害点密度,我们将年均降雨量700-1100mm区间为地质灾害频发区。

4.1滑坡、崩塌与降水

从滑坡的空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东南部地区,共计252处,占总数的71%,该区域年均降雨量比西部多100-200mm;从滑坡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6-9月,共计330处,占总数的92%,该时间段与雨季同步。因此,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就是降水。降雨对滑坡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的入渗,会改变斜坡岩体水动力状况,从而降低斜坡稳定性;此外,大暴雨通常会使地下水补给的激增,造成地下水异常变动,因此导致滑坡的形成。而不同水动力学特征的斜坡,对降雨和暴雨的敏感度也有一定的差别。裂隙充水承压型斜坡失稳,多发生在暴雨峰值强度出现的时候,因为裂隙中充水达到异常高度;潜水型和承压型斜坡的失稳,往往稍滞后于降雨峰值期,因为水头梯度的变化需要一定时间。

nlc202309080840

4.2泥石流与降水

从滑坡的空间分布上看,主要集中于我省东南部地区,共计345处,占总数的97%;从泥石流的时间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6-9月,共计978处,占总数的98%,在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相对较大的地方容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频发区与我省山区的暴雨中心基本一致。

凤城市于1982年8月5日~9日,普降大雨-暴雨,降雨中心位于大兴镇,降雨量超过350㎜,引发泥石流160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50万元。1985年7月25日~26日,全市普降特大暴雨,累计降雨量325.2㎜,全市23个乡镇(含汤山城镇)共发生泥石流1.1万处,总损失达7369.4万元。1989年7月18日,全市降暴雨,凤城降雨量233.3㎜/d,其间鸡冠山、宝山、凤山、东汤等镇共发生泥石流916处,造成房屋倒塌,农田冲毁等损失。如1981年7月27日-28日老帽山区泥石流是由于高强度的特大暴雨所引起的。据资料显示,发生泥石流前后的三日降雨量达664.2mm,实测6小时雨量达395.0mm,一小时最大雨强为116.5mm,发生在27日23时至28日5时,而这场泥石流的暴发时间也恰在27日23时之后至28日5时之前,泥石流的暴发时间与特大暴雨的最大雨强发生时间两者是一致的,这就说明了降雨是泥石流暴发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因素。

5.地质灾害与植被

植被有着护坡与防治水土流失的能力,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对斜坡的稳定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水文地质效应这方面,树冠就可以起到遮挡降雨的作用,减少降水渗入量、通过根茎吸水、树叶蒸发而疏干土体和降低地下水位;还可以阻滞地表径流,既降低了水的面蚀能力,又增大了地面水的渗入量。在力学效应方面,根茎起着根固土壤,提高土体抗剪强度和搞沖刷能力的作用、嵌入基岩的根茎,还有着锚筋的作用,成为支撑坡体的拱座;而树木本身的重量增加了坡体的荷重,并向斜坡传递风的动力荷载。工作区内滑坡体有植被覆盖的289处,占总数的81%,且植被类型均为灌木,此类植被树根多未穿透土层,嵌入完整的基岩中,随着斜坡或潜在过面的坡度增大,其荷载而变得愈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6.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

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工作区内发育的地灾害点均与人类工程活动相关,其中由人类工程活动直接诱发的地质灾害1237个,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2%。人类不合理工程活动主要体现在矿山开采、人工切坡等方面。

6.1矿山开采

矿山开采导致地质灾害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1.由于非法采矿者对地质构造条件不清楚,盲目开采,很容易引发崩塌、地面塌陷;2.由于防灾意识薄弱,开采过程中发生违章作业,尤其是乡镇及个体矿山,露采矿山作业面过高、过陡,通常一壁到顶,坡面形态多呈线型,因此,加剧崩塌的发生;大规模下卧式露天开采,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灾害,仅抚顺西露天矿自开采以来引发的各类边坡地质灾害高达百余起。

开山采石现象在大连市分布广泛,遗留下来大量废弃石矿。在开采过程中,多采用一壁到顶的方式,从而形成高角度边坡及较大的临空面,在降雨、重力及爆破、振动的作用下,松动的岩体极易突然不平衡,垂直下坠造成崩塌灾害。具有突发性,所以即便规模小,但仍存在较大的危害。

6.2人工切坡

切坡筑路、建房,使自然边坡变陡,人为创造了许多陡坡、陡崖,从而产生临空面,破坏了原有的边坡平衡,造成了岩体节理裂隙不断加深加大,从而岩体的完整性与强度降低,最终导致卸荷裂隙,过坡失稳,从而诱发崩塌、滑坡灾害。

结论:经过本次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与复核,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五种。共2946处,下降50.83%,其中滑坡357处、崩塌1244处、泥石流998处、地面塌陷303处和地裂缝44处,不同灾种均有下降。已发生地质灾害造成死亡219人,下降37.42%,直接经济损失89757.29万元,下降60.67%,;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人口近23.4万人,下降56.02%,潜在经济损失约68.8亿元,下降0.15%,辽宁省通过近几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不懈努力,地质灾害数量、已发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威胁人口均显著下降,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潜在经济损失还维持高位,影响地质灾害因素比较复杂,说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形式仍十分严峻,为此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辽宁省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与复核[R].2015

[2]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辽宁省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报告[R].2010

篇7: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1.1 自然因素

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理环境, 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地形地貌的影响以及水文气候的特点和地质环境的特点等都会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发生起到促进作用。 (1) 地形地貌。某些山区河谷间差异较大, 地势陡峭、地壳不稳定等, 容易诱发地质灾害。 (2) 水文气候。某些地区降雨量充沛, 夏季多暴雨, 洪涝灾害频发, 冬季阴雨绵绵。 (3) 地质环境。某些山区呈断裂发育, 多褶皱, 岩体破裂, 已经呈现出多种裂隙。但就这种地质条件而言, 一旦存在外界条件刺激, 很容易造成自然灾害的发生。 (4) 山区地震。随着地震的发生, 从而造成多种自然灾害的隐患, 且发生较为频繁, 若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 地质较为脆弱的地区也就成了灾害多发地, 而这些地区也是应做好防范措施的重点区域。

1.2 人为因素

对于地质灾害而言, 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面积森林的破坏, 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 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 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 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 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 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 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 地质灾害监测

1) 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 因此, 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 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 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 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

2) 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 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 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 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 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 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最后采取辅助性的决策, 提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

2.2 地质灾害预防

1) 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 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 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促进形成, 所以, 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 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

2)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的灾害情况进行防治途径的确定, 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进行详细的制定, 例如采取支挡、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

3) 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 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 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4) 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 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还可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 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3 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

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 加固病险水库, 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 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 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 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1) 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 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 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 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 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 在汛期的时候, 要加强监察检查, 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 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 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3 结语

结合我国地质灾害多这一特点, 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多方面的原因, 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及时地进行监测和防治。具体说来, 在实际工作中, 要通过当前的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 采取多种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并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 及时加强应急救援工作, 以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 地质结构比较复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开发和人工活动等, 对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有一定影响。地质灾害的形成有多方面因素, 分析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 加强其有效防治, 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其必要性。

关键词:地质灾害,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邱跃芝.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7) .

[2]贾志宏.试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预防措施[J].科技风, 2013 (13) .

篇8:影响或控制平昌县地质灾害发育的因素分析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高易发区

中图分类号:X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9-0105-02

滑坡是指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体在重力(包括岩土体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滑坡是斜坡作为斜坡(边坡)变形破坏常见的形式,是斜坡的一种物理地质作用和结果。湖南的滑坡在形成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时有着伴生和转化关系,现分述如下:

1滑坡地质灾害的现状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底为止,全省共发生较大规模或灾害损失较严重的滑坡地质灾害1 124处,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属中上水平,仅次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省,而大大高于我国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每年湖南的滑坡地质灾害均有数千至上万起发生,但形成灾害、造成重大损失的仅1 %左右。在全省已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坡1 124处中,大一巨型(>50 000 m3)的有15处;有大一型的78处;较大规模的167处。

2滑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

根据上述滑坡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归纳总结其发育的特征有以下特点:

2.1类型以土质为主

湖南山丘斜坡多为残坡积相土体,由于此类土体结构松散,透水性一般较好,粘聚力和结合力一般较低,特别是降水大量入渗后,土体变为塑性,抗剪强度显著降低,土体比重明显增大,上部饱水的疏松土层与下部较密实土层间或下部基岩为相对隔水层时,接触界面容易形成饱水软土滑腻带(面),摩擦力和粘聚力大为降低,上部土体很容易沿此接触面(带)发生滑动。因此,山丘区斜坡上很易发生土质滑坡,成为湖南滑坡的主要类型,占全省滑坡总数的62.4 %。

2.2规模以中小型为主

据统计,湖南已发生的滑坡中,小型规模者占总数的66.2 %,中型占26.5 %,大一巨型占7.3 %。原因一方面是湖南山丘斜坡上大多为残坡积土层分布,为土质滑坡大量发育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每年暴雨频繁,使滑坡不断发生,形成了以小型破坏及时解除斜坡不稳定状态的机制,因而形成大型号滑坡的比例较低。

2.3直接诱发因素以暴雨为主

据统计,湖南已发生的滑坡和崩塌90 %以上发生在雨季,且多发生在暴雨期间,明显的反映出大雨是滑坡发生的诱发主因。大雨、暴雨很快使岩土体浸湿及孔隙裂隙充水饱和,抗剪强度大为降低;岩土重量增大,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增大了地下水的动水压力和静水压力,使斜坡稳定系数K值不断降低,一些地段的K值从>1逐渐降低到<1,导致滑坡灾害发生;这是每次降大雨都发生大量滑坡的原因;另一方面,雨后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岩土体也逐渐干燥,K值又会升高至>1,斜坡因而又恢复暂时的平衡稳定状态,但再次降大雨时又会使这些斜坡发生滑动,由此形成一个周期性现象。

2.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显著

据统计,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直接诱发的滑坡占总数的32.3 %,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共同诱发的比例更大,且造成的灾害损失一般较严重。随湖南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强,滑坡灾害也与日俱增,这类滑坡与人类活动在时间上存在同步型和滞后型两种相关性情况。同步型是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如永顺县施溶溪滑坡;滞后型是指在工程完工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但其发生原因与工程施工密切相关,如资水柘溪水库,自1961年建成开始蓄水至今,在大坝上游130 km内的库岸,由于蓄水改变了自然环境条件而断续地引发了较大滑坡50余处,其中造成61人死亡的塘岩光滑坡是在蓄水20 d时发生的。

3成生因素

湖南滑坡成生因素多而复杂,大致可划分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由此两类因素迭加而成的综合因素三大类。现分述如下:

3.1自然因素

3.1.1岩土性状对滑坡成生的影响

岩土是滑坡成生的物质基础,它们的性状决定滑坡发生的可能性和发育成生的时间长短。岩土体在自然界呈不同岩性组合形式存在,从而构成了不同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湖南有利于滑坡成生的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主要是力学强度较低的软弱、较坚硬的层状和软硬相间的互层状结构的碎屑岩岩组,以及松散结构的土体。这些岩土体主要分布于湘北、湘西、湘西北的下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中三迭系巴东组及志留系地层中,如桑植县一带的巴东组红色砂泥岩层中滑坡密集,相邻其它层位中则少有发育。

3.1.2地质结构及岩体结构构造对滑坡成生的影响

不同的地层、岩性及构造组合所形成的地质结构,决定了斜坡的稳定性状。岩体的结构、产状及构造特征直接影响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因为岩体的结构面往往构成滑坡的滑动面及其边界切割面,因而岩体结构对边坡的稳定性起着重要控制作用。湖南实际情况表明,滑坡多发生在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及散体结构岩土体中,在完整的块状岩体中少见。层状岩体的层面一般为一个不良结构面,特别是层面间夹泥质或为泥质物充填,更构成一个突出的不良的软弱结构面,当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时,以及倾角小于坡角时,岩体易发生滑动。另外,构造的复杂性和岩体破碎程度也直接控制岩体软弱结构面的发育和斜坡的稳定性。断裂构造形成的结构面的破碎结构带是一种软弱结构面,湖南的一些大、中型滑坡大多沿此断裂面发育,如新化县邓家乡白芦村红岩下大型滑坡。

3.1.3地形地貌对滑坡成生影响

地形的切割强度和密度,斜坡的高度、坡度和形态,是斜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武陵山、雪峰山、罗霄山及南岭等山脉,受构造运动影响,间歇性地抬升,使湖南湘西北、湘西、湘西南及湘东南形成高耸的山地及山原,地形切割强度和密度都很大,因而造成众多高大临空面和陡峻斜坡,使边坡发生破坏的机率大为增加,因而滑坡大量发生。一般地说,下陡中缓上陡的坡型以及山坡上部存在着呈马路蹄状的环状地形,且汇水面积较大时,常有滑坡发生。

3.1.4降雨对滑坡成生影响

湖南已发生的滑坡绝大多数都是在强降雨过程中或稍后发生的,滑坡与防雨间存在显著因果关系。据统计,每年雨季每次大雨或暴雨后都发生大量的滑坡,降雨诱发滑坡在时间上存在两种情况,其中的一种发生在降雨过程中,如1990年6月14日,降雨245.4 mm,诱发了对马岭、验匠湾、大州电站等滑坡,造成4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 160万元以上的严重灾情。

3.2人为因素

3.2.1边坡脚切层开挖对滑坡的成生影响

交通道路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及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建设工程,常进行场地开挖切层,从而改变了原有斜坡形态,甚至造成了新的边坡,破坏了斜坡原有的稳定状态,因而使斜坡发生滑坡灾害。

3.2.2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滑坡成生影响

湖南大量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当地自然地质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引发了滑坡等多种地质灾害。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切坡开挖;其二是蓄、泄水。如双峰县水府庙大型水利枢纽大坝处,施工时引发4.5万m3的滑坡为切坡开挖所致;另资水柘溪水库滑坡为蓄水后,因水位大幅度上升,浸润和软化了岩土体而引发滑坡。

3.2.3矿产资源开发工程对滑坡成生影响

矿产开发工程包括露天采坑和地下采空区及巷道,这些工程对地表斜坡的破坏十分普遍。露天采坑开挖是一种巨型地表、地下切坡开挖,因此,其边坡更容易发生滑坡,如长沙市麻田磷矿露采场,边坡斜高80 m,坡角70 °左右,开挖过程中因人工造成高陡边坡而多次发生滑坡灾害;地下开拓中,采空区在造成顶板地面变形破坏的同时,常在斜坡上引发滑坡,如冷水江市锡矿山矿区,在采空区顶板地面下沉盆地的西北侧,于1983年6月引发了一个体积315万m3的连云村大型滑坡,破坏房屋96间。

4防治对策

根据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发育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为避免滑坡灾害的发生和人类生命财产免受损失,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分述如下:

4.1宣传和普及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实现群测群防

如前所述,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这些条件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只要掌握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有关知识,认识到这些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形成、发生、发展的内在影响,使广大群众掌握滑坡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避险、救护等有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实现群测群防,就能够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发生或避免其给人们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4.2规范人类工程活动,避免人为因素诱发地质灾害

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除自然因素外,人类不规范的工程活动也是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因此规范人类工程活动也是减少和防止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一环,同时在规范人类工程活动的同时,还应坚持做好退耕还林、封山植树、保护植被等环境保护工作。

4.3加强滑坡地制质灾害监测、预报工作

目前,湖南省滑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政府现有的财力不可能对所有的地质灾害体都进行治理,对大部分地质灾害体,只能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加强对危险区和易发区的监测、预测预报,避免因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因此,建立滑坡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预报系统是防治灾害发生的重要前提。

4.4各级政府要重视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治理工作

滑坡地质灾害危害国家财产和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也应当像防震、防洪和防治其他自然灾害一样将其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上来。

参考文献

1杨顺泉、李佐海等.湖南地质灾害.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0

2刘广润等.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概论.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3张 道.我国矿山地质灾害和防治对策[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0

4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09年11月24日国务院令第394号发布

The Hunan Province Landslide Geology Disaster

Present Situati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Become

Lives the Factor an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Studies

Yao Peng

Abstract: Hunan Province is one of our country geology disaster quite serious provinces, is geological disaster Gao Yifa the area. The disaster type is many, the distribution is widespread, the disaster situation is serious. This article selective analysis Hunan Province landslide geology disaster’s present situati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become live the factor and the prevention countermeasure, will have the important guiding sense to the next landslide geology disaster’s research and the disaster prevention work.

篇9:容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

容县古称容州, 位于广西东南部, 毗邻粤港澳, 是我国西南通往广东、香港、澳门地区主要公路交通枢纽之一。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共70多万人, 是广西最大的侨乡。近年来, 随着全县的工农业生产和其它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 对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 导致地质灾害发生频繁, 给全县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带来威胁, 同时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百余万元, 制约了全县的经济发展。为此, 防治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当前减灾防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二) 地质环境条件

1. 气象水文。

容县地处北回归线以南,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秋炎热, 冬春寒冷。多年平均气温为21.3℃, 极端最高气温38℃, 最低为-2.3℃。多年平均日照数为1746.3小时, 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9%。容县境内降雨量比较充沛, 据资料统计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1737.4mm, 最多年为2314.7mm, 最少年为1087.3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对时间而言:4~9月为多雨期, 约占年降雨量的78.6%;其中5、6、7月份是降雨高峰期, 其次为4月、8月和9月, 在降雨量高峰期内, 常会造成山体崩塌、滑坡等灾害现象。对空间而言:由北至南, 降雨量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容县河流水系属西江支流北流河水系。县境内最大的干流绣江, 贯穿县境中部。它的两大支流一条是南部的杨梅江, 另一条是北部的泗罗江, 组成容县的三大河流。县境内流域面积在20km2以的河流有50多条, 河道总长度871.7km, 相应河网密度为0.3km/km2。区内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 (红层盆地) 孔隙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花岗岩裂隙水、花岗岩-混合岩网状风化裂隙水五种。

2. 地形地貌。

容县位于大容山和云开大山两大山脉之间。地势特征是东西南三面高, 中部和北东部低, 由南向北东倾斜。县北西部有大容山, 主峰高1147.8m, 呈北东~南西走向, 长约35km;西南有天堂山, 主峰高1274.1m, 是云开大山支脉, 呈北西~南东走向, 长约35km;中部有都峤山, 面积约34.19km2, 为特殊的丹霞地貌。县境内山峦叠嶂, 岭谷相间, 河谷交错, 丘陵起伏, 是一个以山地为主的县, 山地面积约点全县总面积的85%。根据地貌成因、组合形态、海拔高程等划分, 县境内主要的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侵蚀堆积地貌。

3. 地质构造。

容县位于“云开古陆”西北侧, 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山四个构造发展阶段。古生代早期沉积的深厚的奥陶系、志留系砂页岩层, 受到一次剧烈的地壳运动——广西运动的影响, 地层产生了褶皱和断裂。

4. 地层岩性。

容县出露地层以岩浆岩为主, 面积1260.09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55.83%, 其次为沉积岩, 面积为920.49km2, 占全县总面积的40.78%, 混合岩及第四系全新统分布面积较小, 分别为52.94km2和23.48km2。

5. 新构造与地震。

新构造运动以区域性上升为主, 局部地带有下降表现, 主要是断裂变动, 并继承了老构造运动的特点。该县距灵山地震中心的北东向约100km, 受其影响, 据有关资料记载, 历史上共发生有感地震18次, 最大震级5.5级, 未发生过严重破坏性地震。

6. 地下水类型。

容县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 (红层盆地) 孔隙裂隙水、碎屑岩裂隙水、花岗岩裂隙水、花岗岩-混合岩网状风化裂隙水五种。

(三) 容县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

据地质灾害数据统计, 各类地质灾害点及隐患点265处, 其中滑坡107处, 占40.38%;崩塌61处, 占23.02%;不稳定斜坡95处, 占35.85%;泥石流2处, 占0.75%。容县地质灾害类型按照灾种划分统计见图1。

1. 滑坡。

(1) 滑坡发育特征:容县滑坡类型多为花岗岩及碎屑岩坡残积土体滑坡, 其次为碎块石滑坡。滑坡发育地段, 大多分布于褶皱紧密、断裂发育附近地带, 且主要分布于岩层倾角在5°~30°范围内。 (2) 滑坡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容县滑坡的形成条件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组、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的控制和降雨、人类工程活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滑坡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频繁的地段, 这些工程活动开挖土石方量大, 边坡坡度陡, 形成高角度临空面, 破坏了原来的坡体稳定性。

2. 崩塌。

从崩塌的组成物质看, 土质 (主要为坡残积层) 崩塌占86.88%, 碎块石崩塌占13.12%, 岩体崩塌则少见。区内崩塌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貌区, 在这些地带, 山坡自然坡度较陡, 人口分布密度较大, 农村建房及村级路修建现象普遍, 往往形成一些高陡人工边坡, 使边坡土体处于临空状, 从而在降雨的作用下产生崩塌。因此区内崩塌灾害点的分布多与地貌及人为因素有关, 地层因素作用较少。大气降雨是引发崩塌发生的主要因素, 崩塌绝大部分发生在雨季, 发生频率最高6~7月份, 而降雨量少的月份, 崩塌发生的数量最少, 甚至没有发生。区内崩塌多为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 如开矿、修筑公路、挖坡建房等, 人为工程活动的影响是区内崩塌形成的主要的因素之一。

3. 不稳定斜坡。

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容县盆地边缘的丘陵区, 丘陵区不稳定斜坡68处, 占不稳定斜坡调查总数的70.1%, 低山丘陵区不稳定斜坡28处, 占不稳定斜坡调查总数的28.9%, 中山区不稳定斜坡1处, 占不稳定斜坡调查总数的1%。不稳定斜坡的产生, 除其固有的地质环境条件外, 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类工程活动, 主要表现为修筑公路和农村建房。

4. 泥石流。

该县泥石流共有2处, 分别为碰埌冲泥石流和簟坡塘泥石流, 其时、空分布特征表现在:从地貌上看, 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从地层岩性上看, 主要分布在白垩系新隆组 (K1x) 及第三系邕宁群 (Ey) 等陆源碎屑岩分布区。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丰富的固体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 因此, 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的控制。

(四) 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防灾、减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与防灾方案的选择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 地质灾害的防治应建立在充分可靠的地质研究基础之上, 以成灾条件为依据, 地质结构为中心, 使防灾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在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措施, 严格遵循“针对性, 适宜性”原则, 使其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1. 群测群防网络建设方案:

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 组建“县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乡镇或村组应组建相应机构, 由主管乡镇长或村组长负责, 以保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层层落实, 万无一失。与此同时, 应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 使地质灾害防治落到实处。

2. 监测预报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孕育中并有致灾迹象或经工程整治需观察其效果的地质灾害。该系统建设是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 建立县、乡、村三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监测系统, 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展的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及时整理监测记录资料, 逐级上报主管部门。

3. 避让、限制方案:

避让方案适用于规模大, 危害大, 近期无力进行地质工程治理或防治效益低的地质灾害。由人为工程活动引发、正在发展的地质灾害应采取限制的方案。限制包含一是限量、二是禁止的含义, 对因人为活动强度大而可能导致引发的地段采用限量, 对已成灾害或因人为不合理工程活动明显会造成地质灾害的地段, 应禁止一切形式的开挖等活动。该方案是目前应采取的最为有效方案之一, 但在搬迁避让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分析, 选址避免重复、多次无效搬迁造成经济浪费。

4. 生物工程方案:

生物工程方案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方案, 从长期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境内许多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均因人工乱挖和人类耕种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斜坡失稳, 采用此方案能从根本上防治水土流失, 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和发展。生物工程包括:保护现有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实施生态恢复和重建、增加林草覆盖率。在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 应用科学的观点、方法, 通过分析研究、选择适应当地生长条件, 具保护水土, 又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林、草类, 实现开发式防治。

5. 工程治理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规模较大, 正在发展中, 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 危害特别严重, 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 治理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如一级公路沿线的滑坡防治就须用此方案。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 施用不同的地质工程措施。如对滑坡防治的工程有抗滑工程、减滑工程;对崩塌的防治有锁固、剔危;对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有排导、拦截等。

(五) 结论

容县地质灾害的发育强度、分布与地形地质条件有密切关系, 但人类工程和建设活动是灾害发生的重要诱因。因此,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而保护地质环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损失是其中一个重点考虑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和宣传工作, 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和治理灾害的措施, 努力把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张春山, 张业成, 张立海.中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质力学学报, 2004, (01) .

[2]刘希林.泥石流风险评价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地学报, 2000, (04) .

[3]江苏省地质灾害的危害, 诱因及防治对策[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01, 3 (1) :8-11.

[4]翟伟锋.我国地质灾害研究及防治对策的建议[J].高师理科学刊, 1999, (04) .

上一篇:曲堤镇姚集小学2014年学校消防安全工作计划下一篇:记军训汇报表演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