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诗歌

2024-04-25

生命诗歌(共12篇)

篇1:生命诗歌

我坐在台阶阅读

书页爬上一只迷途的蚂蚁

在文字间游荡

我不用思考,只需要重重一按

它便永远停在这里

留下一点殷红和黑色的`躯体

这就是生命啊,来去无意

前一秒还是自由的灵魂

后一秒便永恒地沉寂

生命啊,我该如何赞颂

神奇美妙的你

在浩渺的宇宙点亮了奇迹

又化身一只微小的蚂蚁

生命啊,我该如何爱你

在春天开花的时候

在秋天落叶的时候

在我仰望,繁星满天的时候

在我把活着的你

轻轻吹到地面的时候

篇2:生命诗歌

我常常在想。

当我抓住一只

骚扰我读书的小虫时,

它在我手里挣扎着,

想要飞出来。

它们的挣扎使我感到

这就是生命!

当我抓住一只浑身是水的小鱼时,

它们甩着沾满水的小尾巴,

企图回到它赖以生存的地方,

它们的甩尾使我感到,

这就是生命,

顽强的生命!

我的小鱼掉在了水池边上,

我以为它死了,

我着急的再把它放在水里,

它居然又活了过来,

快乐的摆动着尾巴,

它快乐的摆动尾巴,

让我感到这就是生命,

顽强的生命,

单单属于他们的生命!

它们都让我感到

生命属于自己,

单单属于自己,

我们可以好好的使用它,

也可以白白的糟蹋它,

流失在自己手里。

生命的长度和厚度同样重要,

所以我么要珍惜生命,

篇3:论曹操诗歌的生命格局

一.波澜壮阔的天地形象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建安十二年 (207) , 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 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 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 开头为“艳”辞, 即序诗, 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 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龟虽寿》。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 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描写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 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首二句“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 登高观海。诗人登上碣石山, 俯视大海, 只见“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举目所及是一望无垠的大海, 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 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 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 居高临下, 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 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 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北方统一即将实现, 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 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树木百草, 生长十分繁茂,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 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 但是疾风劲草, 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 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 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 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 生机勃发, 看到洪波涌起的大海, 充满生命的活力, 内心感慨万千。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 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 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诗人从大处落笔, 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沈德潜说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 特别是诗末, 诗人展开丰富的联想, 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壮阔的境界:“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寥寥数笔, 就把沧海那吞吐日月, 含孕群星的博大襟怀勾勒出来, 让人感受到天水相连, 交相辉映, 浩浩荡荡, 无边无涯的壮美景象。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 展现了宇宙的神奇和奥秘:太阳和月亮, 周而复始, 每天从东方升起, 绕行一周, 又从西方落下, 不正如从海中升起, 又投入到海之怀抱吗?诗中之碣石、山岛、沧海、洪波已颇能比喻诗人峭拔清峻的人格与博远开阔的胸怀, 又以日月与星汉增势烘托, 传尽了作者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作者在描写沧海景观与气象时, 选择了那些能暗示自己感慨的景观与气象, 将自己的生命意识与以沧海为代表的宇宙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强烈对比:何其博大、永恒, 诞生万物又收容万物的的宇宙;何其渺小、短暂的个体生命!在诗人眼中, 大海就是日月星辰的母亲, 大海那吞吐宇宙, 包孕群星的气势给了诗人以力量, 他的生命在这里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沈天鸿在《曹操:中国诗歌的真正开创者》中说“自然景物入诗, 曹操并不是第一个。但以自然景物为主, 他却是第一个。”这首诗全部是自然景物的描写, 在作者笔下, 天地宇宙融为一体, 天人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诗人在诗歌意象中贯注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 使全诗更具深度、厚度和震撼力、感染力。

二.生命价值的追问求索

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牾、理想与现实存在矛盾时, 曹操禁不住追问:

对酒当歌, 人生几何?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忧从中来, 不可断绝。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契阔谈宴, 心念旧恩。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短歌行》)

诗歌开篇就发出“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的感伤, 用转瞬即逝的晨露来比喻人的有限生命, 这个比喻既形象贴切, 又生动地再现诗人曹操对个体生命有限的困惑, 一种对生命和时间短暂自觉产生的难以言说的痛苦和迷惑。接着, 诗人想到了用常人的平常方式———借酒消愁,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接下来诗人转念之间跳出生命困境的忧虑, 直接转入一个更为忧虑的现实, 即对人才的渴求。“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诗人曹操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对生命的理解异于常人。虽然个体生命犹如朝露, 但对于渴望建功立业的曹操而言, 他不会消沉, 生命的短暂反而让他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珍惜自己的时间, 更珍惜生命的价值。诗歌后面具体描述了他对人才的渴求之心, 并直接表明他的人生理想:“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整首诗, 诗人情感上经历了由借酒消愁到渴求人才到实现人生理想的远大抱负。

在这首诗里, 曹操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在他之前, 虽然有屈原的九死其犹不悔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但屈原发问的原因和求索的内涵, 是忠君, 是就事说事, 而曹操的发问是超越了这些就事论事的感慨模式和功利意识, 是代表同时代的所有人, 甚至代表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的心声。曹操孤独地面对着天地, 面对着人生, 试图在自己短促的生命中寻找出生命价值的终极答案, 所以《短歌行》打动了每一代人, 直到今天, 还能唤起我们的感情共鸣。全诗没有低吟浅唱的哀苦情态, 虽透着悲凉的艺术氛围, 但那已是一种英雄居高临下式的落寞与孤寂了, 通脱跌宕的诗句与落寞悲壮的英雄情绪, 交织出一个“思接千载, 视通万里”的宏大境界。曹操能够将一首诗提升到如此卓远的艺术境界, 与其说是他的艺术功力所致, 不如说与他远大的抱负和人生理想、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奔放不羁的枭雄性格密切相关。这些创作于征伐途中马背之上、于运筹帷幄间文思奔涌援笔挥就的诗歌, 从形式到内容都透着力度和风致, 浸着情感和沉思。

三.拼搏奋进的生命赞歌

作为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 曹操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

神龟虽寿, 犹有竟时。螣蛇乘雾, 终为土灰。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富有哲理性的语言, 表达了诗人不信天命、积极进取的精神。诗人由神龟、螣蛇起兴, 以老骥作比, 紧紧抓住人寿不永与壮心不已的矛盾, 慷慨高歌, 特别是“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四句, 渗透着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人生价值的重视、对功业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时间的无限珍视, 给人乐观向上、奋发有为的力量, 因而鼓舞着后代许多志士为追求理想而不懈努力。“盈缩之期”四句, 朱乾《乐府正义》曰:“魏武乌桓之伐, 履危蹈险, 殊非怡养之福。军还之日, 科问前谏者, 皆厚赏之, 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 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 万安之计, 是以相赏。’‘永年’之语, 皆惊心于事定也。”读曹操的诗, 我们看到, 站在我们面前的, 就是这样一位精神健旺, 始终孜孜不倦, 执着追求, 矢志不移, 拼搏奋进的英雄形象。

方东美在《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写道:“天地之美寄于生命, 在于盎然生意与灿烂活力, 而生命之美形于创选, 在于浩然生气与酣然创意。”曹操的生命之美即体现于其对理想事业的执着追求。从生命实现的意义上讲, 个体一旦停止追求, 肉体就会怠惰, 精神也将萎靡、退化, 碌碌无为会无情地剥去蓬勃生命曾有的光彩。曹操虽届迟暮之年而“壮心不已”, 其“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豪迈为人们吹响了励志的号角。曹操在感叹人生的短促和由此产生的悲哀时, 他并没有消沉, 而是要尽量利用有限的时间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 实现对生命有限的超越, 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钱志熙.魏晋诗歌艺术原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3]张亚新.曹操大传[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4.

[4]马良怀.魏晋风度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篇4:李白诗歌的生命气韵

一.我字当先——无比强烈的主观精神

李白自信非凡,凡事我字当先,极有强烈的生命主体意识,即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人格的珍视、对自由精神的高扬。李白满腔激情,唯一倾泻之途就是以创作来充分表现自己,所以他总是以充满主观色彩的大笔去涂抹一切,以“我”的目光、“我”的心胸、“我”的思维方式去审视一切、感知一切、再现一切。于是他的诗文就具有异常鲜明而强烈的主观色彩,饱含着主体深厚激越的情感。据统计,在李白的一千余篇诗文中,直接提到“我”(包括“吾”、“余”、“予”、“李白”等)的作品就占了很大比例,可见李白的创作就是要表现其摇曳多姿的自我形象。李白在关注政治和国家的命运,抒发自己的愤懑与不平时,“既热情,又泼辣;即执著,又超脱;所表现的内心世界冲突之尖锐,风暴之强烈,波澜之壮阔,是前无古人的”。①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具体指出,李白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鲜明的人性自觉意识、自由自主的个性特征在唐代诗人中尤为突出。在物我、人我关系中,李白非常突出“自我”,“我”仿佛成了世界的中心,万物皆备于“我”,一切事物都围绕在“我”周围,为“我”所设,服从于“我”。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李白在诗中时刻关注“我”的存在,例如“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全唐诗》卷180)、“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哭宣城善酿纪叟》,《全唐诗》卷184)、“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秋浦歌》,《全唐诗》卷167)等。李白为了表明志向、发泄愤懑、感叹不遇,往往采取先入为主的抒情方式,诗句往往“我”字当头:“我到巫山渚,寻古登阳台”(《古风·五十八》,《全唐诗》卷161)、“我浮黄云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梁园吟》,《全唐诗》卷166)、“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沙丘城下寄杜甫》,《全唐诗》卷172)、“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全唐诗》卷175)。随便翻检太白诗集,诸如此类诗篇不胜枚举,正如康怀远所说:“古往今来,在差不多所有的诗人中,李白是生命意识最为强烈的诗人之一。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就在于他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永恒与不朽。”②

李白自信非凡,这种自信最终化为一种生命的自觉力量,即为“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梁园吟》,《全唐诗》卷166);即为“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全唐诗》卷168),即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江上吟》,《全唐诗》卷166)。这样的风格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了最本质的感动兴发的内涵——生命气韵。越是伟大的诗人,他们越是用发自心灵的歌唱表达顽强生命的呐喊与奋争。

二.笑傲千古——不畏权贵的铮铮傲骨

李白思想多元,儒、道、侠、纵横家兼具,才高八斗,浑身是胆,充满激情。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特立独行,因而魅力无穷。李白平交王侯,面对权贵依然傲岸雄伟,心怀四溟,做事磊磊落落。他常以圣贤自比,如其诗:“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比孔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比孔子)、“知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比吕尚)。李白诗中,管仲、乐毅、贾谊、鲁仲连、晏子、诸葛亮、谢安等人,更是常比的对象。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展示了自己的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全唐文》卷348)李白在其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自信、自傲、自负,蔑视权贵,充满着浩然之气和叛逆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将狂傲的个性和过人的才华结合起来聚于一身的,除了李白之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人了。就像唐人殷璠《河岳英灵集》所称誉的那样:“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四引)《松窗杂录》记载:“会花方繁开,上乘月夜召大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板檀,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醒未解,因援笔赋之。”(王琦《李太白诗集注》卷三十五引)可以看出,李白此时备受礼遇,但权宦高力士却在杨贵妃面前攻击李白。声称《清平调词》中所写的“可怜飞燕倚新妆”,是借赵飞燕来贬低杨贵妃。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贵妃研墨,力士脱靴”故事表明,李白不畏权贵,一身傲骨,因而李白的生命气质也凸显出一个傲字。宋人赵德麟《侯鲭录》卷六记载了李白在权贵面前的铮铮傲骨:

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版,上题云:“海上钓鳌客李白。”相问曰:“先生临沧海,钓巨鳌,以何物为钓线?”白曰:“以风浪逸其情,乾坤纵其志,以虹霓为丝, 明月为钩。”相曰:“何物为饵?”曰:“以天下无义丈夫为饵。”时相悚然。

苏轼曾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像李白这样放任不羁、率性而为、不惧权贵的诗人是十分罕见的,但如此特立独行的个性与卓然不群的情怀,使他必然遭受群小的妒忌报复与恶意中伤。但诗人仍保持着尊严的人格和不屈的气概。“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酬崔十五见招》,《全唐诗》卷178)尽管谤声四起,如蝇逐臭,但诗人绝不退缩,依然傲骨嶙峋,坚持操守,他声称绝不“沽名矫节以耀世”(《鸣皋歌送岑征君》,《全唐诗》卷166),继续高声吟唱出“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喧”(《答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全唐诗》卷178)、“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赠别王山人归布山》,《全唐诗》卷174)等这样弘扬个性、蔑视权贵、肯定自我的脍炙人口的诗句来。李白的人格、气骨、气象、气势,都通过他的诗歌淋漓尽致地昭示给读者。李白的傲骨一向为人称道,曹松《吊李翰林》称其:“李白虽然成异物,逸名犹与万方传。”(《全唐诗》卷717)好友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言其“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全唐诗》卷216)可以说,李白的诗歌充溢着豪气、逸气、壮气,历经千古而犹然在目。任何时代都有其面临的问题和难以排遣的困惑,一个人不管他所处地位是优越还是卑下,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和大小不一、内外各异的威压及种种不开心的烦扰,这就是苏轼所感叹过的人生不得意者十七八。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人们阅读到李白这些充满傲骨、张扬个性,蔑视权贵、倾泄胸中块垒的诗句时,自然会产生痛快淋漓的生命震撼力。李白的傲骨,正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不阿谀逢迎、不低三下四、正直无私、一身傲骨、不惧邪恶的高尚品格。这就是李白诗文能够激动人心,引起读者千古共鸣的奥秘所在。人性的复归、个性的张扬、精神的舒展是引起读者共鸣与认同的基础,好的文章、诗歌具有陶冶情操,消解烦忧,呼唤自由的审美功用,会给人以精神的陶醉与享受。

三.狂狷任性——桀骜不驯的一代狂才

李白举手投足间无不彰显其凌厉千古的狂傲之气,在中国古代像李白这样个性张扬和解放的诗人是少有的,他向来以狂名世,如张埜《前调》就说:“太白狂歌起舞,便得腰悬黄金印。”(《御选历代诗余》卷九十六)所谓狂,就是指狂荡不羁,倜傥不群,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绝不是疯狂、颠狂。他狂而有则,荡而不浮,并非放浪形骸,滥醉如泥。如“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全唐诗》卷173),诗人摆出一副挑战礼教、儒学传统的姿态。“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送贺宾客归越》,《全唐诗》卷176)李白的挚友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归隐山阴,像王羲之那样,以书法自娱,雅兴岂不浓乎?这里,李白以狂写狂,正突出地显示了他那向往自由的情趣。因此,李白诗风之狂,正是诗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精神的表现,难怪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把“由道返气,处得以狂”作为“豪放”的一个特点。

李白以狂狷任性之躯为大唐帝国的知识分子树立起了一个光辉的人格典范。这一典范的树立,使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唐代进步文士崇尚自由、桀骜不驯、与黑暗势力绝不妥协的时代风貌。李白之狂,狂得个性十足,诚如蒋孔阳先生说:

所谓个性,不是指耳目鼻这类的长相,也不是指饮食男女之类的本能的冲动,而是说一个人的精神上成熟了,能够以独立自主的非意识,来对周围的世界进行独立自主的判断和观赏。个性是从自我的觉醒开始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人,并且要以自己的生命来保障自己做人的权利的时候,他的个性开始了。这时,他像找到了童话中所说的金钥匙一样,他能以他独有的金钥匙,打开一个新鲜而美好的世界。这个金钥匙,就是个性。③

李白以狂为美,以狂为荣,这就是李白的个性。只有具有高度个性的人,才会具有高度的灵性,也才能大量而准确地发现世界的美。“唐诗之所以美,也在于它有个性。”④他在《与韩荆州书》中不无自豪地说:“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候;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以义气。”(《全唐文》卷348)李白之狂狷气魄正如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中所说:“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由是慷慨自负不拘常调。”(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引)刘全白《唐翰林李君碣记》亦说:“志尚道术,谓神仙可致,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王琦《李太白集注》卷三十一引)李白之狂,令后人景仰不已,激动不休,齐己《读李白集》就说:“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圃。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全唐诗》卷847)李白正因为具备如此的豪气,所以才狂得潇洒。《唐才子传》卷二记载: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李白文武全才,英名远扬,玄宗最终召见,供奉翰林,据李阳冰在《唐李翰林草堂集序》中说:“天宝中,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全唐文》卷437)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文人之中,李白最有狂的资本,他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又浑身是胆,充满侠情,因而他才狂得潇洒,狂得自由,狂得任性。李白,就是这样一个口出狂言的人,一个个性狂荡的人,一个举止狂放的人,一个喜交狂士(如贺知章、张旭)的人,一个狂歌纵饮的人。表现在豪放诗风上,焉得不狂?

总之,李白诗歌之生命气韵实乃一种人生境界,体现出盛唐的时代精神,诚如袁行霈所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⑤李白诗歌之生命气韵具有美学典范意义,不可复制。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即云:“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涛浪自涌,白云卷舒,从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力也。”毋庸置疑,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响亮的名字之一,他超过了许多富有江山的帝王,超过了许多功绩彪炳的将相,达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达到了名扬四海的地步。李白的狂傲之气淡化了士人对于皇权的依附性,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生命人格范式,中国的文史需要李白这样的生命张力来支撑。李白在盛唐睥睨一世,他的诗情,他的气骨,必将如同日月,永世不朽,万古长青。

注释:

①王运熙、杨明《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二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228页。

②康怀远《李白创作和生命意识》,《宝鸡文理学院学报》(杜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③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④蒋孔阳:《唐诗的审美特征》,《文史知识》1985年第10期。

⑤袁行霈《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文学遗产》1986年第1期。

※ 本论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唐人生命气质与诗歌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JRC12008。

篇5:诗歌:生命的价值

说实在的,人的一生是特别短暂的。

我们真的应该思想,在这短暂的生命里,

应该做些哪些值得的,具有意义的事情。

绝不能苟且的活在这个美妙的世界里。

多少人的一生是暗暗的来暗暗的去的。

有多少人连生命的价值都没弄懂就无语的死去的。

就好像死掉一只狗,就好像,

死掉一只昆虫。

人若弄不懂生命的价值,

就好像昆虫了。

苟且,欲望,都不是什么重点,

重点是,是否能结出生命的果子。

这种生命的果子,能让我们对宇宙有个交代。

不辜负宇宙对我们煞费苦心的`培养。

我们有嘴,就应该说。

有耳,就应该听。

听景山小爷说的关于生命的话语。

而且我们应该思想,应该投入。

在思想、投入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来体会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人的生命,必须通过延续。

这不简单指基因里的延续,

而是,通过一些事情,来得到延续。

比如,创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事物,

还有像,为人世间留下一些永恒经典。

我们诚应发挥我们的精力,

去探索,去寻找。

不应荒废我们的精力,苟且偷生。

我们探索,就能找到,寻找,就能见到。

我们应在我们余生的同时,充分发挥我们的大脑,与双手,

将无形的,分散的,来自宇宙的能量转换成可见,

并将可见的转换成持续的,特定的,并为人们带来充分帮助。

这,就是我们需要毕生为之去做的,人生价值。

景山小爷就在这条永恒的路上永久的求索着。

并为大家带来永恒的体验、经验、和领悟。

而这条路上并非由我一人可以走,

它属于所有的,任何的人们。

请更多的将心投入在生命价值的永恒探索上,

篇6:绿色的生命诗歌

奉献你的`全部

从不以自己的出生

或叹息或炫耀

你只争朝夕,蓬勃向上

如驻守边防的那身橄榄绿

篇7:生命奇迹歌诗歌

谁说意志会被震荡消灭

天地的怒吼是这般的无情

不知告诉我们何等的建议

一瞬的震怒

带来的是满目疮痍

信耐的天地

给予人们如此的`打击

片刻何等的寂静

一时唉声四起

幸存的人们扑向废墟

开始寻找生命的奇迹

如此的天地

淹没不了人间真情

希望的烛火

点亮了悲切的大地

双手渗出的鲜血

换来条条坚强的生命

如说这是特定的宿命

那人心定能感召一切

心灵如此的纯净

点燃黑暗的光明

人心在此时凝聚

希望在这时开启

面对天地的考验

一次次跌倒爬起

多难的中华

祈求安乐和平

生命——生命

是呼唤团结凝聚的动力

生存——生存

篇8:海子的生命意识及其诗歌创作

一、“物质的短暂情人”

海子出身微寒, 终其一生, 贫穷始终像影子一样纠缠着他。他在诗歌中这样痛苦地吟唱:“麦地/神秘的质问者啊/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麦地》, 以下所引海子诗句均见《海子诗全编》) 。从物质上说, 他的确“两手空空”, 但正如众多了不起的天才, 海子所关心的始终是那些必将在岁月的磨蚀中趋于永恒的事物。“村庄, 在五谷丰盛的村庄, 我安顿下来/我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珍惜黄昏的村庄, 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 (《村庄》) 。海子的物质欲望极其简单, 他不希望物欲成为诗歌的枷锁,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一种恬静而执着的渴望。海子去世后, 他的挚友西川曾经这样形容过他的生活:“在他的房间里, 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 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 他既不会跳舞、游泳, 又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 他只看过一次电影……”[2]可以说, 由于贫穷, 更是为了他所珍爱的诗歌, 海子几乎放弃了一切世俗的享乐。他在诗歌中这样形容自己:“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是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活在珍贵的人间》) “彻底干净的黑土块”, 应该就是比喻他这种物质上贫穷而精神上纯粹超迈的状态。

但是, 海子毕竟不是一个完全超越了尘世和肉体的神。他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就显示出对尘世某种程度的认可和向往, 虽然这种认可和向往仅仅是转瞬即逝的:“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中“喂马, 劈柴”、“粮食”、“蔬菜”、“房子”等意象就是从世俗的层面来说的, 很能带给读者一种亲切的感受。然而, 要做一个幸福的人, 却只能从明天起, 言下之意, 即使是这些最平凡的幸福, 对诗人而言在今天也只能是奢望。这首诗看起来底色明快, 却掩盖不了背后隐藏着的伤感。与此相应, 海子诗歌中的“麦子”、“村庄”也是来自普通的日常生活, 表现出海子作为“物质的短暂情人”的丰富内涵。

“你可以嘲笑一个皇帝的富有, 但你却不能嘲笑一个诗人的贫穷。与梦想着天国, 而却在大地找了一席之地西班牙诗人希梅内斯不同, 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3]诚然, 海子是贫穷的, 然而贫穷的海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能以坦然的姿态去直面苦难, 以审美的心态体会出常人体验不到的美丽与温暖:“你家中破旧的大门/遮住的贫穷很美” (《给母亲》) ———多么感人肺腑的诗句。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海子是幸运的, 或许正是这种贫穷的经历, 正是缘于这种“没有幸福地找到”的痛苦, 海子才在自己诗歌旅途的起点就早早地开始了对美好的“一席之地”的苦苦探寻, 才能够从粗糙的生活中体味到生命的珍贵及生存的意义, 才在短暂的不到七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两百万字的让人类灵魂战栗的诗篇。

二、“远方的忠诚的儿子”

对物质世界的疏离带来了海子诗歌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意象:“远方”。在海子的诗歌创作中, “远方”是一种理想家园与理想人生的状态, 是人生寄托之所在, 从他的《远方》、《九月》、《遥远的路程》、《夜晚亲爱的朋友》、《祖国》、《生日》等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远方”在海子诗歌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更远的远方” (《远方》)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九月》) 、“远方就是这样的, 就是我站立的地方” (《遥远的路程》) , 远方是遥远而不可知的, 促使诗人执著于探索向往“远方”的, 是诗人所追求的心灵的自由:“那时我在远方/那时我贫穷而自由” (《远方》) 。

海子诗歌的“远方”系列以优美的诗情赋予了它纯洁、神秘、绚丽、自由的品质, 与躁动的尘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 海子深知, 这正是自己孤独和痛苦的根源, 对于远方, 我们期待着什么, 同时也就必将意味着失落什么:“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啊除了遥远一无所有……那些不能触摸的远方的幸福/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远方》) 。

然而, 海子又绝不是一个陶醉于隐逸趣味的陶渊明式的旧式文人, 他曾明确表示他非常讨厌这种文人气质, 在《诗学:一份提纲》中海子说道:“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 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比如说, 陶渊明和梭罗同时归隐山水, 但陶重趣味, 梭罗却要对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本身表示极大的珍惜和关注。这就是我的诗歌的理想, 应抛弃文人趣味, 直接关注生命存在本身。”[4]海子的眼光无疑是独到和敏锐的, 中国古代文人的确有用生活的趣味来冲淡生活的痛苦并自以为是的倾向, 而海子直面人生的痛苦, 表现在诗歌里, 就是他所独创的“远方”意象。

但是, 更多的时候, 诗人还是宁愿高声地赞美“远方”, 在他看来, 只有远方才是他生命的真正依托,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远方”的诗意存在。海子决心做“远方忠诚的儿子”, 高举生命之火孤独地走完通向远方的路程。因为在海子的心中, 远方才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 海子执着地追求远方说到底是为了弃绝日常的平庸和偏狭。海子用他的诗歌努力维护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他不停地走着, 在这个沉重的命题里, 感受时代和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东西, 直至耗尽生命的最后一滴血。

三、“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

读海子的诗歌, 我们会发现, 海子始终在无边的痛苦中挣扎, 渴望摆脱。正是对“远方”的无限热爱, 导致了海子根深蒂固的死亡情结, 当一个人需要离开大众, 独自走向“远方”的时候, 他就不可避免地被孤独和死亡的影子牢牢抓住。看1984年的《亚洲铜》:“亚洲铜, 亚洲铜/祖父死在这里, 父亲死在这里, 我也将死在这里/你是唯一一块埋人的地方。”正是从这首诗起, 海子开始赋予死亡以深刻的内涵。1986年海子在一次自杀未遂后写道:“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个很大的难关。一生中最艰难, 最凶险的关头, 我差一点就被毁了, 两年来的情感和烦恼的枷锁, 在这两个星期 (尤其是前一个星期) 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我差一点自杀了。”[5]1987年他又写下这样的诗句:“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其中包含着疲倦、忧伤和天才。” (《土地·王》) 这首诗中, 尸体成了“泥土的开始”, 仿佛一个浑身光洁的婴儿, 是新生的事物, 既然尸体的形象如此温暖, 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后来在《太阳·诗剧》长诗中, 海子劈头就写下这样的一句:“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到这样的诗句时, 他的死亡已经不可避免。

诗人对待死亡的态度是平静而淡然的, 他甚至在潜意识中认为肉体的死亡是一件极其美妙的事情:“我所能看见的少女/水中的少女/请在麦地之中/清理好我的骨头/如一束芦花的骨头/把他装在箱子里带回。” (《死亡之诗》之二) 既然生活处处充满着危机和痛苦, 既然死亡是如此美好, 那么诗人最终选择卧轨自杀, 又何尝不是在对生命本质的大彻大悟之后向终极真理的一次无限挺进?海子短暂的生命像一颗年轻的星宿, 争分夺秒地燃烧, 他的自杀其实是他内心英雄气质的一次自然的流露。

在他最后的诗歌《春天, 十个海子》中, 海子坦陈了对生存的怀疑和厌弃,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 他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了:“在春天, 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 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海子, 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不能自拔, 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死已经成为海子逃离世俗、拒绝平庸, 从而走向精神上的永生的唯一途径。“春天, 十个海子全部复活”, 在留下了神秘的预言和对世界深深的怀疑———“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之后不久, 诗人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与世俗干净彻底地决裂, 结束了自己年仅25岁的短暂人生。作品完成, 作者淡出, 完成的是崇高的精神, 淡出的是平凡的肉体。

然而死亡毕竟是一件凄凉的事, 我们并不想把海子的死渲染得多么的辉煌, 但当行色匆匆的人们在物质世界中随波逐流的时候, 海子却以血为谏, 用生命唤醒了沉睡的人们, 以此而论, 海子的死无疑体现出一种人格的伟大和品质的高贵。悲剧之所以震撼人心, 就在于它没有解救之道。现实生活的欲望化、平面化导致海子内心滋生出强烈的不满, 从而在否定、决裂之后表现出渴望飞翔的诗学姿态, 这种姿态直接以追求生命价值的丰盈与圆满为旨归。海子的诗歌中死亡意象无所不在, 在他的心中, 死亡不是对生命的扼杀, 而是一条通往生命本质的必由之路, 是为实现生命的最高理想而采取的必然行动, 是实现诗歌和生命一体的生命升华的理想手段, 呈现出一种悲剧性的崇高的美。

海德格尔说过:“凡没有担当起在世界黑夜中追问终极价值之责任的诗人, 都称不上是这个时代的真正诗人, 贫困时代的真正诗人本质在于:诗人的活动在他身上成为丧失了绝对价值的诗的追问, 为此, 诗人必须把自己诗化为诗的本质。”[6]这种诗的本质在海子的诗中, 就是他要做“物质的短暂情人”和“远方的忠诚的儿子”的理想, 以及“沉浸于冬天, 倾心死亡”的为理想而献身的情怀所蕴涵的生命意识。正是从这个层面上, 我们说海子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真正诗人。

参考文献

[1]陈东东.丧失了歌唱和倾听:悼海子、骆一禾[A].崔卫平.不死的海子[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9.37.

[2][3]西川.怀念 (代序二) , 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 1997.8.

[4]西川.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 1997:897.

[5]海子.日记, 海子诗全编[M].上海:三联书店, 1997, 881.

篇9:杜甫诗歌生命意识解读

“生命意识是对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新课程的推行使之在久被遮蔽中得以澄明。教师应当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开掘生命和体验生命,养成一种恒久的生命情怀。”[1]反思我们现在的诗歌教育,多“术语”化解读,缺少深入细致生命体验,忽略对作家深入的体察,也就发掘不出作家个性化所在。诗人袁宏道在诗中戏言:“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可谓一语命中。

杜甫诗歌的动人之处,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生命意识方面。具体而言,一是对个人价值与理想的坚持;而是对生活、生命的关注、细致敏锐的体验。这种生命意识也造就了杜甫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独特个性。

二、对人的价值与理想的坚持

我们可以从杜甫的“葵藿倾太阳”的诗句中感受到杜甫的一片赤子之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儒家积极的政治理想,在经历过国与家的动荡漂泊后,依旧流淌在杜甫的诗歌里。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来”字是指向作者和读者的,它不是过客冷眼旁观,也不是超然物外的淡漠,而是感受到的了长江奔涌冲击力,体现了杜甫晚年在老病孤穷的处境中强烈的生命意识。时年杜甫原有肺病,又添风痹,左耳偏枯,右耳已聋,正所谓“乾坤一腐儒”,然而,天地之间,又能有几个这样执着的“腐儒”?漂泊西南时的杜甫,分明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生命穷且益坚的执着。

《登岳阳楼》也是如此。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对比,就可以看出不同的生命境界。

杜甫《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杜甫的诗歌摆脱了顾影自怜的个体关注,也没有“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消极,相形之下,孟浩然对个人仕途的忧虑就显得非常狭隘。杜甫这样终老不易其志的胸怀,也影响了后代华夏儿女。闻一多评价:“杜甫确实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2]这种光彩,是生无所息的韧性,是对生命珍视的源泉,是超越了个体的美丽。

正是因为诗人热爱生命、坚持理想,才能细致地观察、抒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

三、对生活细致敏锐的体验

从早期的《丽人行》到后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抒亲人朋友、邻里百姓以及整个民族的忧思难忘。

颠沛流离中见到衣衫褴褛的小儿女,他悲从中来,“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北征》),儿女衣服上的补丁图案,叠着的是他心头的疼痛。梦中与李白相见,为李白担忧,他写:“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天末怀李白》)怜悯孤苦无依的邻居,他嘱咐后来来居者要关照她:“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官军收复失地,他欢欣“漫卷诗书喜欲狂”。

也许在一些人心中,现实主义的作家背负着太多的精神包袱,很难产生美好的情致。然而杜甫的诗歌,并非如此。“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饮中八仙歌》);“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绝句漫兴九首》)即使是在战乱频仍的生活中,他仍然能写出“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北征》)的淘气小儿女模样。究其根源,杜甫对生命的珍视与关注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与杜甫这种对生命的细致体察密切相关,“咫尺应须论万里”(《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细节性意象也就应运而生,杜甫的诗也就具有了穿越千年历史的真实感。

四、杜甫心中的独特风景

霍松林先生评价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好雨的人格化。实际上,当杜甫把写诗当作自己心灵的回声,当他热切地

牵挂、珍视生命和承载生命的生活时,诗歌的语言也就变得分外多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这是对故乡和亲人最美好的感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咏怀古迹》),气势磅礴的景物是对昭君的命运最动人心魄的感悟;“石鳞金甲动秋风”(《秋兴八首》),这是内心冷暖自知的领会;“江鸣夜雨悬”(《船下夔州》),这是诗人情感的延伸。这些远远超越了概念化的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瑞典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杜甫的诗歌,尤其如此。

在倡导写作个性化的今天,人们经常会感叹千篇一律的情景交融,矫揉造作的抒情方式,回首杜甫的诗篇,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生命意识充盈着文学创作。

注释:

[1]金树培:《生命意识:教育的基本命题》,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篇10:生命的诗歌介绍

生命的诗歌1

每一片绿,每一朵红,都是大自然的生命,无论是大树还是草丛,无论是长河还是溪流,无论是玫瑰的耀眼还是野花的朴素,都是独一无二的象征,它们共同装扮着地球,从不互相嫉妒,自信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天空。

生命的诗歌2

夕阳如血,仿佛看见许多燃烧的生命,还有灵魂。

奥妙太深,正好,灵魂出窍,去看夕阳,随风,别人的说法,听不清,当风。

缥缈如云,透过晚霞,那边,还有月亮和星星,在燃烧中诞生。

回首人间,一个丘,一个名,筒单的记号,多如牛毛,如微尘。

举轻若重,无限的放大,苍芎宇宙也看得见生命年轮,谁也惹不动,不过仅仅多些光阴。

脑瓜洞开,何必悲愤,又看见凤凰涅盘重生,在烈火中。

一次或重生,生生不息,原来生命竟如此平等。

生命的诗歌3

生命是窗外隐隐颤动的绿色

是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是一颗颗奋力出土的小草

是北极雪地里努力觅食的熊

是一双双充满渴望的单纯的眼睛

是一双双勤奋创造未来的手

是一个个勤于思考充满智慧的大脑

是黑暗中一直鼓励我们的人

生命的诗歌4

珍惜生命,人人都会;

生命,非常伟大;

未来,是未知的;

但是,有了生命的光芒,未来将不再遥远;

乘风破浪,去寻找生命的美好;

有了生命,你就是个富人;

有了生命,什么都可以拥有;

珍爱生命,那是你最闪光的东西;

我有了未来,靠的是生命和努力。

我有了成功,靠的是生命;

我有了财富,靠的也是生命;

我有了爱,靠的也是生命;

生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

如果你爱生命,你可以走向远方;

如果你不爱生命,你会白白浪费了这一生;

生命,生命,是一个信念;

正是这个信念;

篇11:守护生命的诗歌

可你还是稳稳的驻足在那里

像精灵

像繁星

像一只温暖的陀螺

穿梭在岁月编织的故事里

一眨眼 便是朝暮须臾

一转身 就是一个光阴的故事

你房中安睡的婴儿呢

你仰望幸福的眼睑呢

还有你明媚如初的浅笑和

你在岁月沉淀中听到的父母的爱怜呢

告诉我 你许给他们的锦瑟繁华

告诉我 你柔弱的宇宙中蕴含的强大力量

可你什么都不说

你只承认自己是个守护生命的人

霓虹太假 红烛太短

月光太冷 星光太碎

只有黑夜能够容纳你的迷茫

只有流星能够陪伴你疲惫的身影

可是我多想抚平你的皱纹和驼背啊

那些是不是守护患者刻下的印记

那些是不是黑夜凝聚的漫长打坐

那些是不是挽救生命的永恒年轮

那些是不是慰藉灵魂的万道光芒

在捍卫生命的这片土地上

你们甘做春泥 默默奉献

在守护健康的这条道路上

你们青春不悔 大爱无言

你们用实际行动践行者南丁格尔的誓言

传承着一代又一代

医者仁心 康护有理

当初意气风发的你们

早已在时光的温情里

篇12:珍爱生命诗歌

是在珍惜别人的快乐

生命离死亡就在

一念之差

一步之隔

那一刻有时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原来死亡并不可怕

大脑一片空白

就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

完了 完了

可完了的背后

却是别人的悲哀与恐慌

当海浪一次又一次

按住我的头不放时

海水不是咸的

是馋的。一口口争着

吞吃掉我的生命

那时的生命是无法抗争的

因为我没有了体重

慌乱的人们

找到我

是为了挽救他们自己的

悲哀或遗憾

从死亡的边缘回来

我看到周围含泪的笑脸

我明白了方才发生了什么

千万别在和我开这样的

玩笑

人死亡并不可怕

珍惜自己的生命

上一篇:那拉提镇中学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下一篇:起跑线上的美丽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