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致敬诗歌

2024-04-29

向生命致敬诗歌(共19篇)

篇1:向生命致敬诗歌

仿佛是父亲的专利

一段避不开的进程

孩子、青春期、惊险、叛逆

仿佛十字路口

一盏路灯的禁行

注定瞪着猩红的眼睛

自然是最宽博的母亲

无限爱护它的儿女

譬如草木、收成、十指

参差不齐

又如善恶、巢鸟、良莠

阴阳调配

犹如跷跷板的运行

上下、左右、来回

始终平衡,尽力获取

最简单的生命

篇2:向生命致敬诗歌

生长在路边大树下,

那么孤傲,那么倔强。

任凭狂风肆虐暴雨吹打,

从不弯腰惧怕;

任凭路人无情践踏,

从不低头爬下。

没有阳光,依然自我挺拔。

没有营养,汲取空气水分壮大。

从不奢求肥土温床,

只要有一丝缝隙,

就可以让生命开花。

不卑不亢,不怨不艾,

只为明天的.强大。

敬佩你,顽强的小草!

篇3:再向舞者致敬

中国体育舞蹈的2010赛季圆满收场,依照惯例,《尚舞》对过去一年间参加比赛的选手、裁判、老师们进行了评选,谁是大家心中的最佳组合?谁是大家心中的最具气质选手?谁是大家心中的最具个性裁判……在经过对数千份调查问卷的仔细统计核实后,《尚舞》来为您一一揭晓。

多年的舞蹈生涯让本次获得最具风度男裁判的沈毅老师更具儒雅的气质和风度。还有获得最具风度男裁判提名的王立强老师、李跃辉老师和李建安老师,都是赛场上令人难忘的一道风景。特别是勤恳敬业的李建安老师,作为《尚舞》杂志的专业技术编审,兢兢业业为杂志的技术稿件把关,并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指出《尚舞》杂志二月刊中青少年专辑《李建安说考级》一文中由于实习编辑的采访记录失误而造成的文章概念模糊不清的现象,在我们一次次跟李老师就此问题沟通请教时,李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令我们钦佩不已,也令我们十分惭愧,我们要在工作中学习李老师的仔细、谦虚、敬业的工作态度。

获得最亮黑马奖的是吴稚安/雷莹,当外界质疑他们拆挡重组是一个错误时,他们用耀眼的成绩给自己正名,从全国赛到洲际赛,从专业赛到综合运动会,他们如脱缰野马般在舞池中驰骋,“一黑到底”,星光熠熠。吴稚安/雷莹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篇4:向生命致敬,向人间大爱致敬

迟子建是艺术造诣深厚的小说家,长、中、短篇小说均有精品,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是当下文坛不多见的几十年始终保持高水准创作状态的作家,在业界享有崇高声誉。读《空色林澡屋》,我忆起作家苏童说过的话:“大约没有一个作家会像迟子建一样历经二十多年的创作而容颜不改,始终保持着一种均匀的创作节奏,一种稳定的美学追求,一种晶亮的文字品格。每年春天,我们听不见遥远的黑龙江上冰雪融化的声音,但我们总是能准时地听见迟子建的脚步。迟子建来了,奇妙的是,迟子建小说恰好总是带着一种春天的气息。”像其他作品一样,《空色林澡屋》里同样活跃着让我们见了忘不掉、离开却怀想的人,如小说里的皂娘,还有关长河。迟子建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无论少年和老年,男人和女人,仿佛都被凛冽、料峭的岁月风寒冲刷过,涤荡在命运之舟中的人性、苦难、温暖和荒寒,都从人物内心的褶皱中挤压、渗透出来。她执着于有体温的书写,这使她对于外部世界的感受、惊悸、隔膜、焦虑和疑惑,都神奇地转换为大气磅礴、包容万象的宽厚和从容。有了这样的温度感,才会对世间万物、斗转星移、天地变化、草木人生以及人类困境有感慨万端之情,才会产生内在的纠结,才会有撕裂感、疼痛感,才会真诚地投入情感,悉心地对待自己的文字,也才会生出为人、为文的大境界。这实在是一个作家最难修炼的境界,而迟子建始终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着,所以我们才能够看到她身上呈现的一般女性作家鲜有的气韵、气度和风骨。

林遥的报告文学《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则是一篇能够打动心灵、净化灵魂的作品。在北京酷暑时节捧读它,自然会感到一股清凉之风、圣洁之风扑面而来。这令人神清气爽的清风来自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也来自一直生活奋斗在那片神奇土地上的北京援藏医务工作者。作品聚焦20多年来北京市援藏的7批近百名医务工作者,通过对北京卫生医疗系统“项目援藏、资金援藏、智力援藏”的生动描写和细节刻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白衣天使在高寒之地救死扶伤、守护生命的崇高之举,与拉萨人民和藏族同胞心连心的大爱情怀。阅读这些滚烫的文字,读者能够体会到什么是“苍生大医”的精神,什么是动人壮美的人生。

《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告诉我们,西藏的人口中,妇女和儿童占了66%,藏族没有“只生一个”的计划生育政策,每名藏族妇女一生可能要生育几个孩子。相对于高生育率,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一直高于内地。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如同劲风吹过的酥油灯,在闪烁中挣扎。10年间,以北京市妇产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罗岚蓉为代表的一批又一批来自北京“妇幼”岗位上的援藏医生们,与拉萨市的医务人员站在一起,携手围成灯罩,为生命挡风、祈福,呵护它不致熄灭。正如堆龙德庆县丁嘎寺活佛所说,援藏的医生们,为人类能够降生到世间,铺平了道路。

20年援藏有限,智力援助无限。如何使卫生援藏工作不因援藏干部批次轮换而受影响,成为北京市卫生援藏干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技术援藏不是让我们到这里来挑大梁,而是通过我们,把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理念带到这里。我保证,我走后技术留了下来,并且在当地生根发芽!这才是技术援藏的初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做一万例手术,不如教给他们做好一例,然后再教给其他的医生,形成一个传、帮、带的梯队。中青年医生的培养很关键,他们是未来十年的希望。”。这是援藏医生蒋红清和谢向辉掷地有声的话。蒋红清带了一个藏族徒弟朗吉曲珍,创造一切条件在临床实践中提升她的医术、培养她的才干。让蒋红清颇为欣慰的是,在她临走时,手术台上的事,朗吉曲珍已经能基本应付,即使自己不在医院,只要一通电话,就能“遥控”急救。为了更好地带好队伍,援藏医生路明和谢向辉,注重发挥首都医疗优势,开展医疗“传、帮、带造血工程”,积极推进西藏“双百工程”中,先心病儿童赴京免费救治的民生工程等等。

《世界屋脊上的北京门巴》中诸如此类的文字,不能不感动读者,并从内心里为援藏医务工作者点赞。对众多医生援建工作的描写,“北京的门巴”这个英雄群体可亲可敬的形象跃然纸上,与生活中世俗的内地人相比,“北京的门巴”的精湛医术和勇于奉献的境界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北京来的门巴,走了一批,又来了一批,他们把技术传给当地医生,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留得下的医疗队伍。北京门巴们的多年努力,促使拉萨市人民医院通过了三级医院等级评审,拉萨市妇幼保健院通过了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在受援助的医院,北京门巴们帮助建立了妇科诊疗常规、病例管理办法等20多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当地的医疗卫生管理。他们协调当雄、曲水和墨竹工卡三县建立突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中心,参与了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体检工作和先心病筛查工作,为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奥运火炬拉萨市传递、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拉萨市雪顿节等大型活动进行医疗卫生保障,促进了拉萨地区卫生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这真是了不起的成绩,也是了不起的功德。

感谢作家林遥,把北京卫生援藏干部的事迹写成文字,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他们在雪域高原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学习他们的精神和品格。要感谢北京的门巴们,给了我们这么真切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感动,让我们领略了以救死扶伤为天职的医务工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的关爱,以及一个人一生该追求的精神和灵魂的高贵。

(本文转自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北京报刊审读》2016年第8期,作者系该局特级审读员)

责任编辑 张颐雯

篇5:向生命致敬作文

一横一竖这最基本的笔画,却勾出了不平常的责任。他们也许天生就知道他们永远比别人多承担一份责任。红色,鲜血的颜色,火红的颜色,却勾出了不同常人的使命。红十字,平常、平凡但又崇高,虽艰巨却光荣,它是用鲜血染成的。它让生命洗去污垢,使精神得到了升华,为弱小经不起风雨的生命送去温暖、幸福,让生命更加地坚强!

向无名英雄致敬!

在危难面前,不仅仅需要医生,还要有一大批的无名英雄,他们不怕牺牲,在危险面前毫无惧色,依然向病人捐献骨髓、献血……他们也许知道,在这一刻,生命将会永远地凝结,他们用鲜血 书写了光辉的一笔,向无名英雄致敬。

向白衣天使致敬!

白色的大衣口罩,我们每天见到的医生一贯如此,没有微笑,没有表情,没有语言,他们用行动来证明他们是最重要的。量体温,听心跳,量血压,呆板的动作中蕴含的是他们对我们无限的关怀。疾病,虽是恶魔,但在仁慈的天使;友爱的天使;博大的天使面前显得那样不堪一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与执着筑起一道墙,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拼搏。向白衣天使致敬!

向红十字致敬!

红十字谱写出一首首动人的乐曲,绘制出一幅幅美图,当人们没钱治病时,它便会向闪电般的降临,当战争使人们家破人亡时……红十字便会慷慨解囊,为人们解决了燃眉之急。把人们从死神手里奋力抢了回来,埋下了真情、快乐的种子。把红十字的意义无声的传递给人们,向红十字致敬!

在红十字下,我们有共同的希望,也都有共同肩负着的使命,。让我们从现在起,一点一滴为社会献出一份力量,虽是微薄,但我坚信,经过无数次的汇集,终能成大爱。

篇6:向生命致敬

世纪奥桥小学赵文

11月8日晚,央视一台播放了《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10位 “最美孝心少年”孝敬父母、支撑家庭、自强不息的典型事迹感人至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了大力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老爱亲的道德品质,2013年11月14日下午,江油世纪奥桥小学结合学校11月德育主题“知恩于心、感恩于怀、报恩于行 ”,利用班队活动时间,组织全校师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众里寻你——2013寻找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步行500公里推着父亲去求医的安徽女孩黄凤、凤凰山上坚强绽放的龙花、在奔跑中与病魔争夺妈妈的路玉婷、捐髓救母的少年邵帅……这些最美孝心少年零距离来到我们的学生中间。观看之后,孩子们纷纷表示:“最美孝心少年的事迹太感人了,我都流泪了、“我们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向最美孝心少年学习,好好孝敬父母和长辈......”

篇7:向顽强的生命致敬

爱花之人,留恋在花草间,常常会感受到旁人感受不到的情怀。当你看到一株株鲜花盛开,娇艳欲滴时,定是满眼的欣喜和爱恋;当你看到怒放后的花朵,日渐凋零,也会伤心感怀。其实这都是生命的有常,是自然规律,是茶余饭后的小神伤与小雀跃。

但是当你看到一堆土壤下毫无曾经的绿色,仿佛曾经鲜活的生命已离你远去时,你是否将它弃如敝屣?如果看过她的繁华,不忍将它丢弃,那么它会不会“你恋我生命,我投你桃李”呢?相信你的爱心和耐心将会滋养她,她便会不断地带给你惊喜,惊艳,甚至感动呢?

由于第一次养薄荷,不知是水大还是阳光太足,总之它日渐枯萎,直至一丝绿色都不见了。为它投入那么多的关心,我不禁有些生气,把丢在角落里,不再理会它,没想到半个月不见,那萌萌的.小绿叶又出来招惹我了。呵呵,想为它取名“小贱”如何?

这株玻璃翠,是前年春节从东北带回的,结果一路自驾,到家时原本脆绿的已经是完全冻死的状态,叶子及根部全部成了软软黄黄的枯叶。我不忍将它丢弃在寒风中,把它带到家中的阳台,静静地让它自生自灭。没想到它竟一点点复活,从枯叶丛中探出小小的嫩芽,一支两支,生长速度如此之快,令我惊喜。初夏时节已是满眼的翠绿,开出了粉色不张扬的小花,让我心生柔软。

篇8:向大师致敬

关键词:直观,自然,自我,时代

“你200块钱一张我也给你, 我就这么便宜。我该交房租了, 不交那老头又不高兴了, 我得弄钱啊……我得去潘家园租个摊位, 代卖别人的画也行……我得赶紧赚钱。艺术家还沉浸在那种幻想的生活里, 我觉得他们挺悲哀的。连老方﹙指方力均画家﹚他那么狠还是想办法要开个饭馆。”1艺术家以作品为生, 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记得大一中国美术史论课上, 商勇老师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为生活而艺术, 还是为为艺术而艺术?这个问题在我这里仍没有答案, 顺其自然吧!不管是为生活而艺术, 还是为艺术而艺术, 只有当拿起画笔的时候才感觉到真实, 我要保留这种感觉。绘画不一定是为了生活, 生活也不只是为了画画, 就像吃饭不光是为了填饱肚皮, 看书不光是为了长知识。我喜欢这种直接的行为方式, 无需清晰明了的目的做支撑。

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法则:只有当画家以自己钟爱的方式画自己钟爱的事物时, 才有可能创作出无价之作。你永远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偏好, 因为他们是从你的思想和意识深处萌发出来的。作为一名画家, 强迫自己以不自然的方式画不自然的主题是致命的错误!对于画家来说, 虚伪的作品是通往地狱的路。我喜欢梵高、巴尔蒂斯、莫兰迪、莫迪利阿尼。这些大师让我学到许多关于绘画的知识, 对我的绘画有着重要的影响。我的作品在某些方面是离不开这几位画家的, 至少现在是这样。

梵高的作品有力表现自我, 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 是一位真正具有使命感的画家。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像他的向日葵一样燃烧, 奏出灵魂最强烈的音符。少女是巴尔蒂斯绘画的主旋律, 她们或睡或卧或立, 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 旁若无人时的神游与遐想状态被巴尔蒂斯敏感的心所捕获, 隐秘而躁动的青春就此留在了他的画布上。莫兰迪执着地画着他的瓶瓶罐罐, 用一生的时间探索普通事物的本质, 和谐宁静的画面中透着高雅的灰色。莫迪利阿尼所绘的模特长长的脖颈, 带着忧愁的鹅蛋脸, 那美妙的色彩组合, 奇异的色调转换, 强烈的色彩对比占据我的眼, 我的心, 我的梦!我梦想里充满了颜色, 五彩缤纷。以光色和意象画法来营造画面的整体意境, 吸国画的精髓, 再以轻松流畅的笔触让色彩与线条的情致与韵味自然的铺洒于画面, 使画面达到轻松愉快的感觉。

我认为搞艺术的人一定要到大师的作品中去吸取营养,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作品中凝练积淀下来, 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 一唱三叹。画家超然的心境和宁静平和的状态, 卓越的匠心和娴熟高超的技巧值得我们努力学习。去年两周的敦煌考察, 让我们大开眼界。虽然时间短暂, 但是意义非凡。我们去了麦积山石窟、乾陵、西安博物馆、敦煌莫高窟等许多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 心胸豁然开朗, 从中使我认知线在绘画艺术中的独立的价值和意义。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 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线条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如同音乐旋律, 一般用于抒情和表意。这些不留姓名的大师同样给我无限的启示, 线条这一基本绘画语言在我的绘画中更加以考究, 我愿意在绘画中体验这种用强弱、高低、节奏、韵律的变化来表现画面形象和传达内心情感。

艺术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方式, 是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凝成的精华。马蒂斯曾说过:“我的画是安乐椅。”希望人们在紧张工作之后从他的画中得到心灵的放松和安宁, 这是绘画的审美功能。一件真正的艺术品一定是渗透创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体验和对生活的独到的理解, 它是创作者思想的寄托, 心灵的依附和对艺术执着的情感流露。艺术的本质是表现人类的真、善、美。

西汉扬雄曰:“言, 心声也。”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一直以来保留着点点滴滴的记忆。我总是怀念小时候啄木鸟“笃笃笃……”啄杉木的声音, 怀念门口的猫咪伸长长的懒腰, 怀念路边的野花一朵朵开放在那里……这些儿时的记忆难以磨灭, 始终伴随着我, 所以最终跑进了我的毕业创作中, 代表那个平时不会出现的真我, 这不是刻意的大翻陈案, 而是真心流露。

当代都市的喧闹, 灰蒙蒙的楼群, 川流不息的人群, 嘈杂的汽车声, 人们焦虑的面孔, 街头巷尾无可奈何的拥挤, 熟视无睹的污染, 使我倍感疲惫, 烦躁不堪, 渴望找回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空间, 我不得不回忆以前。那些清新的画面自然呈现于我的脑海, 那是内心的渴望……单纯稚气的女孩以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剪纸作为背景, 相辅相成成为我毕业作品的主要素材。生于80后的我们不完全是冷漠、自私、偏激的代名词。我们很挑剔但也很执着, 我们讨厌世俗的不古, 其实我们很单纯, 我们可以接受古人的卓然不群, 很不屑当下的中庸之道, 如果说传承, 我们才是直溯先古, 没有某些时代的糟粕残余。这些都是我想在画面上告诉大家的, 所以我选择了最单纯的民间艺术——剪纸来作为传统的象征。它具有朴素自然的艺术特色, 艺术语言简括单纯, 粗狂奔放, 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 有着强烈的艺术生命力。经过夸张变形的动物和花卉其特征更突出集中, 也更有装饰性。线面相间, 虚实参差, 疏密有致, 构图饱满, 给人以纯真活泼又有神秘和不可理解的味道。剪纸的构图是平视构图, 我把剪纸当作衬景, 把表现的主要形象放在中心位置上, 更好地衬托出主题。画一张画的过程其实就是画者一段时间对生活的理解过程, 加之什么样的态度、技法、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 为了使画面关系趋于有序, 我主观地舍弃了剪纸固有的色彩特征——红色, 加入了其他的色彩, 让色彩在画布上分布的疏密、浓淡、粗细的抽象节奏变化像捉迷藏一样, 时隐时现, 给人一种朦胧感。有所承亦有所弃, 大师在这一点上向来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梵高很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它同样得到了东方绘画中线的启示, 但他的作品中透出的人文气息不是东方的而是地道本土的骨子里的西方人文生活色彩的温暖祥和。把剪纸作为我画面的背景对于我是一个新尝试, 当初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够单纯够直接, 把它布满我画面的背景, 就像马蒂斯的画面一样富有童趣, 这种构图特点也同时契合了壁画的装饰特点。剪纸的造型是独一无二的。首先, 它是人们在观察事物的基础上重新组织创作出的新形象新样式。其次,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变形和夸张的, 而且带有强烈的作者主观色彩。这样的艺术形象跟我以真人为主题的组合在趣味上更别具一格:不同寻常的组合令人思考和遐想, 主体物女孩的时尚对比着剪纸特有的传统气息, 人物与背景间的组合又不是相互孤立的, 他们相映成趣。所有的一切通过线条、色彩和构图重新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任你去分析、思考和评说。他们是存在的亦是合理的, 他们属于这个时代, 无可替代, 没什么不伦不类的担忧, 就像法国的蓬皮杜艺术中心, 兵马俑手中的手机、笔记本, 是时代选择了他们而不是他们选择了时代, 他们不为谁而存在, 不代表什么。我们都有理想只是算不上伟大, 我们都在忙碌可能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之所以平静是因为这里没有竞争, 那是人类社会唯一的净土——艺术, 这是最纯粹的生活。只要你按自己的心情去做, 不用考虑其他, 谁都可以放松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唯我独尊, 因为这个世界不会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所以奉为标本的东西最终成为化石。莫迪利阿尼的单纯不被权威所容纳, 梵高的自我直率不被当时所接受, 只是因为他们不会照顾别人的感受罢了!不敢说别的, 就艺术而言, 被太多人认同的总是最快地变成垃圾, 变成没有生命的朽物, 甚至成为艺术道路上的障碍。

梵高、莫迪利阿尼曾经活过, 我向所有曾经活过的大师致敬!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篇9:向生命致敬

2008年6月23日,距离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整整43天的日子里,在北京朝阳区大山子798艺术区,一位书法家以他特有的方式向地震中逝去的人们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思索。

汶川大地震截至6月23日,已造成69181人遇难,374171人受伤,失踪18498人。近七万条生命在地壳释放能量的瞬间由活生生的人变成冰冷的尸体,这是自然界送给人类最沉重的打击。逝去的人必将在生者的心灵留下难以抚平的伤痛,这是一个民族黑色的记忆!

“面对特殊意义的死亡,我们没有什么创造性,只是想重新建立与古老的东方文化的联系,把千万封书信寄往天国。我们能让大家知道的就是:中国众多的民间网友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中都写了什么,将要写些什么。” 策展人尹吉男在前言中如是说。

《天国书信四十九札》的抄写者朱永灵是我多年的朋友,在艺术之路上他以自己善良而悲悯的心胸一直前行着。这次永灵以颇具行为艺术意味的做法,为我们展示了自己对生命的敬重。从5月12日至6月22日,永灵每天用小楷和隶书把网上的“书信”择要抄录在一张1米×1米的宣纸上,每天抄录约5000至6000字。从6月23日至6月29日,把自己42天抄信的成果付诸展览,供人阅读,同时展出展览期间公众的现场留言。

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以往展览的喧嚣铺垫。洁白的展厅、黑色的画框以及静静驻足欣赏的人群构成了肃穆的氛围。在饱蘸着抄写者心血和来自四面八方网友心声的一幅幅书法作品面前,每一个文字都如同一个逝去的生命,它们像一只只幻飞的蝴蝶萦绕在每个观众的视线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逝者为大,这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和尊重。作为一个民族的灾难,汶川大地震罹难者的亡灵理应得到我们生者的追思和怀念。永灵告诉我:“这是一件将网络虚拟文字转化成现实书法,又从现实转化成人们认为逝者能达天堂虚拟世界的特殊的工作。自己只是以一个书者表达感情的方式寄托一个生者对逝者的哀思。这次展览摒弃了以往书法商业展览的做法,没有作者和作品介绍,作者是大众网民,是以最朴素的、非商业的和传统文化方式来表达一个普通人对大地震中罹难者的哀悼。”

逝者如斯夫,生者长已矣。我们对逝者的怀念常常期望逝者灵魂不灭,能够听到生者的呼唤。我想永灵在书写这些生命留言时,一定是这样认为的。“中国加油!汶川挺住!”“国殇,沉痛哀悼汶川大地震死难同胞。”“今天是头七,你们一路走好!”“给伟大的母亲!”“借我以双翅兮,飞往川北;川北不忍睹兮,只有痛哭!助我以神力兮,救我同胞;同胞伤亡惨兮,永不能忘;愿逝者安息,生者平安!”“我每天在前行中告訴自己,你是一个幸运的生命,你还活着,还可以吃饭,还可以喝水,还可以看到高远的天空和人间景象,还可以向别人伸出手和别人相握,感觉到人体的温暖和无声的爱……”

篇10:向死亡致敬诗歌

纵然你的生命之花即将化为飞蝶

飞向茫茫宇宙那遥远遥远的太空

你却依然不改一如既往的痴情

你弯弯的嘴角边上,依然浮动着

岁月流逝的灿烂,青春挥舞着的姹紫嫣红

你迷离的目光,虽然越来越黯淡

却依依不舍地流连着昨日的憧憬

甚至于眼角边上的一滴泪珠,也眷恋着

亲人们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次的殷殷柔情

纵然你的眼睛不再能看得更远

却依然脉脉地流动着心灵的绚丽风景

你从不曾富有,也从不曾地位显赫

你的平凡,却从来都是那样华贵雍容

你从来不迷信人生不老,奢望长生

只把每一寸时光,都用来酿造

生活的甜蜜和红尘的日出

即使冰封雪冻,也能让人心沐浴到春风

更会把时光中那些坚硬的顽石

融化成百转情肠,播撒出爱的籽种

在那一个个幼小稚嫩的心坎上

在那狂风怒号潮起潮落的迷惘之中

即使死神一次又一次来敲门

你依然不改高傲的自尊和华丽的从容

因为你正致力于,把岁月中那

一片片破碎的云朵和一抹抹霞红

煅造成一波波冲天而起的艳丽飞升

让它们勇敢地去驱散重重雾霭

在万里蓝天上描画出一道迷人的风景

进而你又在筹划,把那些破碎的梦魇

和那一个又一个堕落的呓语

重新妆点成一排排华美的音符

奏响一曲曲被泪水珠打湿了的歌声

然而你并没有忘记,凄风苦雨下

你跋涉过的那一道道坎坷和泥泞

你只把它们当成一次次抵御沉沦的抗争

险风恶浪的摧残,苦难和厄运的频仍

也只被你当做一种炼狱的洗礼和身心的修行

其实死神早已徘徊在你的床边

你却一如既往地耕耘着你对泥土的钟情

把你血管里燃烧着的警策和呼唤

再一次卷起扫荡卑劣伎俩的旋风

好让每一个希望都能在殷殷企盼中播种

你知道死亡也是对黑暗的一次宣战

所以,你能一边蔑视着罪恶一边重塑光荣

更犹如一次对未来生命的诠释

也犹如又一次人生的驿站从新起程

无需叫岁月更加漫长

无需叫时光再延续一个黎明

足够了,你一样能在茫茫黑夜中

缔造千红万紫,叱咤万丈朝霞的诞生

也无需用悲哭和哀思,倾述疼痛

你愿意看见的是,把你的名字

高高地挂上云中的彩虹

尽管你人生最后一次的书写

手指颤栗着是那么虚弱

你写下的几句短短遗言

却是对懦怯和蜕变更可敬的英勇

你从不抱怨上天的吝啬

给你的时光是那样匆匆

你总说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这就是生命对真理的虔诚

虽然你的离别没有仪式的隆重

只有风和云,陪伴你缓缓前行

你却把它当成又一次追梦的长征

你口中的呢喃更像花儿一样绽放

你心底里的低吟会化做万钧雷霆

生命最后的旋律,却也是一次

惊心动魄的绝唱,千山万水的和鸣

你总能让失落和梦幻,诞生出

刻骨铭心的爱恋波谲云诡的生动

所以你对死亡的注释和演绎

才是一种光芒四射的书写拨动心弦的歌咏

生死如同花开花落,叶绿枝黄

即使地球,也曾经毁灭过几万次

在一次次循还往复的死亡中

循还往复地一次次创造着新的生命

也一如浩瀚宇宙,在一次又一次

自我爆炸的灭亡中,重又新生

世界上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永恒

生命和死亡,也只是一种时空的过程

只要你坦然面对,坚守着善良和仁爱

篇11:诗歌向老师致敬

今天,我们是红旗一角

明天,我们为国旗插上翅膀

我们自强  我们自信

篇12:向生命致敬作文怎么写

用文字敲打岁月,路漫漫。

诗歌在左,散文在右。开在道路两旁,点缀生命的第一个驿站。

请向生命致敬。

生命很公平,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给予每个人幸福,同时也给每个人灾难,它不会让一个人一生顺顺利利,也不会让一个人灾难一生。

人生命的确价值不在于生命的确长寿,而在于生命对后人的价值,要想一个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必须向人们,向社会,向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分力量,为自己的理想而勤奋,执卓的奋斗。

我们的生命不止属于我们,更属于爱我们的人。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一去不复返,日子一去不复返,人的生命一去不复返,我们应该珍惜生命。

篇13:打工诗人出书向生活致敬

据《华西都市报消息》, 不久前, 在中国诗坛被不少人熟知和喜爱的“打工诗人”白连春出书了, 这个消息鼓励了不少有作家梦想的“打工诗人”。白连春, 1965年生于四川省泸州市, 初中毕业。15岁离开家, 先当兵, 后流浪, 再打工。白连春新出的集子包括了三本书, 诗集《一颗汉字的泪水》, 小说集《天有多长地有多久》, 散文集《向生活敬礼》, 书中发自作者肺腑的真实情感也感动了一大批读者。他于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参加第十届青春诗歌会, 曾获得老舍文学提名奖, 中篇小说《拯救父亲》获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中篇小说第三名, 他还获得过《星星》跨世纪诗歌奖、全国首届大型农民工诗歌征文大奖赛特等奖。一直以来, 白连春都被称为“苦瓜诗人”, 而他的名字也被网友评为“苦难的代名词”。他如此解释新书名字《向生活致敬》:“那些苦难, 其实不止是我一个人经历过, 还有更多的人, 也曾经或者正在经受苦难。可是我很幸运, 命运如此折磨, 我还没死, 也没疯, 还能生活, 甚至还能写书, 所以我感谢生活, 并向生活致敬。”

篇14:向高贵的生命致敬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戒指的。我有两个盲人朋友,一男一女,是一对恋人。有一天夜里,姑娘把我从推拿房叫到了大街上,掏出了一枚戒指。她告诉我,她想和她的男朋友分手,戒指是男朋友送的,她请我把这枚戒指退还给她的男朋友。我把小伙子喊了出来,把姑娘的想法转告了他。小伙子对我说,他已经感觉出来了,但是,希望我把戒指再送给女方,理由很简单,恋爱可以终止,这段感情却是真实的,他希望女方把戒指留下来做个纪念。我只能来到女孩的面前,转达了小伙子的意思。姑娘说,都是残疾人,买一个戒指不容易,请你再跑一趟,退给男方。我又一次来到小伙子的面前,经过我的反复劝说,小伙子最终接受了戒指。第二天上午,那个姑娘就消失了,我再也沒有见过她。

其实,盲人大部分都有些自卑,他们担心主流社会的人瞧不起他们。为了补偿这种自卑,他们就格外地自尊。我时刻能感受到他们心底里的那种力量,这力量其实也正是生活里头最为朴素的一个原则——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在我看来,一个人只要过上有原则的生活,他就是高贵的。

第二个故事也是关于戒指的。还是两个盲人朋友,也是一对恋人。这一对恋人要幸运得多,他们最终结婚了。婚礼时,司仪请一对新人交换戒指。小伙子拿出了戒指,是钻戒。而那位盲人姑娘也拿出了一枚戒指。你们猜猜——姑娘的戒指是用什么做的?

是新娘用她的头发做的。新娘大大方方地告诉我们,她买不起钻戒,她只能用她的头发为她的新郎编织一枚结婚戒指。这位盲姑娘说,她的头发太软、太细、太滑了,为了编织这枚戒指,她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她差不多动用了一百个小时才算完成了她的梦想。我清楚地记得,婚礼上所有的人都流泪了,唯一没有流泪的那个人是新娘。她仰着头,凝视她的新郎,她自豪的、倔强的、幸福的、什么也看不到的、远远说不上漂亮的凝望给我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她自己也许都不知道,因为贫穷,她没有能力去购买钻戒,但是,她却为我们展示了一只最高贵的戒指。它不是矿物质,它是一个姑娘的生命,她全部的爱,因为爱而激发的无与伦比的耐心。——这个故事就发生2011年的冬天。非常遗憾,在我证婚的时候,我的《推拿》已经出版了,要不然,说什么我也会把这个场景写进我的小说。

没有写进去的是比小说更加广阔、更加丰富的生活。可我依然是乐观的,正因为有遗憾,我们手中的笔才不会停歇,遗憾在,艺术创作就永在。

篇15:护士抗震救灾演讲稿:向生命致敬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上午好!

我是来自湘雅三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从小到大,我一直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从没有经历过大灾难。这次汶川的8级地震,震垮了四川灾区的设施,摧毁了四川灾民的家园,也震撼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回想起在彭州灾区的十几个日日夜夜,我的心始终无法平静。在那里,我目睹了灾难的残酷,我亲历了生命的脆弱。然而,最让我自豪和感动的是,我履行了一个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我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坚韧。南丁格尔曾说,我们要“终身纯洁,忠贞职守……谋求病人之福利。”作为一名护士,我们更要对生命的脆弱保持悲悯和同情,对生命的尊严保持敬畏和景仰。

那是5月14日晚,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我作为湖南省抗震救灾第三医疗队中的一员乘专机抵达成都,随后赶到重灾区彭州市。晚上12点我们被安排到彭州市人民医院。当时一派紧张繁忙景象,到处挤满了救护车、帐篷和志愿者。稍作安顿,领队便带着我们简要了解了伤病员的情况,连夜查看了病人。回到宿营地已是凌晨三点多,此时恰逢送来一位脑外伤病人,我们神经外科的医生和护士都顾不上休息,赶紧为伤员施行了第一台手术。

15日清晨,领队安排我们部分队员到病房查房、手术,另一部分在门诊楼前搭起了简易接诊台。此时的伤员很多,我们全体队员全部进入“野战医院”的警备状态。救护车呼啸鸣笛声接踵而至,救护车一来,我们就飞速迎上去,对有的伤病员就地清创、缝合、打石膏,有的重病人收到病房。后来我才知道,在我们湖南医疗队到彭州之前,所有的伤员都被转到成都市去了。我们到了之后,伤员就可以就地医治。

彭州市人民医院手术室在地震当天已经停止使用了,其外走道墙上和走廊上有条10厘米的裂缝从七楼一直到延伸到一楼。伤病员越来越多,临时手术室越来越挤,我们想重新清理医院的手术室,为病人及时手术,手术室设在七楼,进去后一看,里面的空调倒在地上,消毒机斜挂在墙上,手术床和器械被震得东倒西歪。虽然是这样简陋的手术室,可对于那些重症伤病员来说,这里就是通往痊愈的向生之门啊。我们赶紧把手术室仔细清理好,准备手术。

在这里,我们给一位双侧股骨骨折的84岁老奶奶施行手术,当时她的血色素只有4克,而正常人一般在10克以上。为了手术安全,我们的骨科医生打破常规先做左侧股骨手术,再做右侧,一边输血一边手术。手术进行到一半,突然,手术台晃动起来,器械发出尖锐的碰撞声,窗户在摇晃,地面在颤抖,每个人头上都冒出了细密的汗珠,每个人的心里都清楚,余震来了。余震来了,我们的病人怎么办?台上的护士马瑛和陈阳赶紧协助医生保护好手术创面,作好随时带病人撤离的准备。幸好,余震很快过去,手术继续进行。7个小时之后,老奶奶被安全送出手术室,我们成功了。

余震每天都在发生。看着墙上一道道裂缝,说心里话,我们也害怕,如果余震一来,房子倒塌的话,我们肯定是跑不出去的。我们没想到,平时最塌实的土地此刻都变得不可靠了。即使最疲惫的时候,大家也不敢脱衣服,我们都把证件放在护士长一个人身上,随时准备疏散。到了后来,大家反而对余震习惯了,每天好象盼着余震快来,只要来过了,心里反而安稳了。

在接诊台,我们碰到一个孩子,他叫张鹏,来自彭州市郊的小鱼洞村。地震后他被埋了几天,是自己从废墟里慢慢爬出来,爬了一天一夜,碰到志愿者才被送到我们这里来。见到他时,他的双手肿胀,指甲磨掉了,血肉模糊,连矿泉水瓶子都拿不起,身上的衣服也破了,浑身有股浓烈的异味。最让人揪心的是,他始终呆呆的,一双空洞无助的眼神盯着帐篷顶,一言不发。我们为他治疗换药,问他“吃了没?”他说“吃了”,问他“吃饱了么?”他说“没”,我们赶紧拿来米粥喂他,给他买来苹果和黄瓜。我们问他要换衣服吗?他说“我有。”我们这才发现,他爬出来时始终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放了衣服,还有一些书。他上初中二年级,是一个爱学习的好孩子。我们不敢去问他的家人,后来我们巡诊到小鱼洞村,试图打听他家人的情况,可是那里一片废墟,根本打听不到。可怜的孩子啊,也许你的亲人已经不在了,也许你在泥泞的路上承受了太多坎坷。可是,你从劫难中活过来了,请你笑一笑吧,请你哭一哭吧,我们有勇气活下来,难道我们还没有勇气笑么?没有勇气哭么?坚强的孩子啊,我们以后还要买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呀。

我们几个队员商量着要把他接到湖南来,一起供他上学,陪着他一起成长。可是有一天我们巡诊回来,发现帐篷全部撤走了,张鹏可能被其他的志愿者好心人接走了。勇敢的张鹏,你现在过得好吗?你的手还疼吗?你书包上的泥巴洗干净了吗?无论你走到哪里,请一定记得你还有我们湖南的亲人啊。

我们还碰到一个101岁的老奶奶,她被埋了4个小时才被解救出来,受伤的小腿又红又肿,脸上还有大片淤青。然而她对生活的那份热爱和那份执着,她顽强旺盛的生命力,让一切灾难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接诊台,老奶奶一边伸出受伤的腿给医疗队员清理伤口,一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白面馒头。

从17日起,医疗队一部分继续在医院接治伤员,另一部分则深入灾区第一线巡回医疗。我们曾到过通济镇一个十分偏远的小山村,那里的受灾群众还没来得及集中安置,分散在一个狭长的区域。在这里,我们碰到一个73岁的老农,他的后脑到耳朵部位受伤了,鲜血直流,可是他好象一点都不在乎,平静地跟我们聊天,他说:“只要人活着,一切都好办。”他热忱地非要拉着我们去吃饭。旁边的人悄悄告诉我们“他26岁的女儿死了”。我们都惊呆了,默默地陪着他一起做饭,虽然这些“饭”只是一些稀粥和菜汤,我们却觉得这是我们吃过的最可口的美味佳肴。

去灾区巡诊,我们什么车都坐过,拖拉机、三轮车、小客车,甚至是军车,在路上只要你招手,任何一辆车都会停下来,因为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救助灾区人民。我们每次进山,两旁的景观都不一样,在风景区银厂沟,我们亲眼看到一座大山比我们刚进山时矮了100多米。

19日那天,我们巡诊来到一个山体滑坡的山脚下,手机收到一条短信:今天中午1:50有余震,请全体医护人员注意安全。但是想到山里还有等着我们去送药的灾民,我们继续往里走。接着又有预报说下午3点有余震,随时可能滑坡埋人。山体不时发出轰鸣,泥石流还在继续下滑,山路越来越崎岖陡峭,已经无路可走了。此时我们又跟已经进山的第二医疗队失去了联系。这时,领队黄进华教授坚定地说:“你们先撤退,我留在山里等,绝不能落下任何一个人!”手机没有信号,余震正在发生,万一被他们被掩埋了,怎么办?虽然我在医院见多了病痛和死亡,虽然我知道灾难面前每个人都要勇敢坚强,可我一想到那些失去联络的队员,想到我们身处险境的黄队还在焦急的等待,我的泪还是流了下来。

巡诊时发生余震的时候,我们甚至连方便都不敢,因为不知道蹲下去之后还有没有机会站起来。后来,我们学了些经验,随身带上手电、巧克力、水和救命的哨子,这样遇到危险时还能获救。我们白天巡诊,晚上仍回彭州市人民医院,19日晚上,彭州市人民医院所在地发生了6-7级的余震,由于帐篷不够用,我们就把自己的帐篷全部让出来给受伤的灾民住,那天晚上开始降雨,我们在湿地上垒起几个砖头,铺上捡来的木板,睡在上面。清晨起来,发现睡袋褥子衣服都湿了,头发像刚洗过一样,脚浸泡在水里都起皱了。连日的高强度工作使大家非常疲惫,别说睡帐篷睡地板,就是坐在椅子上稍微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也能偏着头睡着。繁忙的工作,加上精神高度紧张,使得队员们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有的队员三四天没洗澡,全身都沤馊了。后来,我们找到了一家招待所,那里有一间只能容身一人的浴室,20多人轮流使用,虽然浴室的门坏了,莲蓬头也掉下来了,墙上还有一条地震后留下来的裂缝,但我们已经很满足了。这个时候,我们顾不得这么多了,心里只想着再多救一个人,再多救一个人,恨不得自己能长出三头六臂来,让每一个灾区同胞少受一点苦难。

因为工作忙,也因为通讯时常中断,我们很少跟家人联系。一次巡诊回来,我们的护士长何玉妮接到家里的电话,原来他5岁的儿子感冒了,想妈妈,我们听到电话里传来沙哑的童声:“妈妈我想你,你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护士长强忍着泪水说:“乖,妈妈很快就回来了。”那一刻,我们都想哭了。虽然,我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但此时此刻,我们更是光荣的护士,我们用真情造就了一片幸福,用爱心守护了一方平安。我们不是不爱家人,而是无法割舍对职业的那份牵挂,无法割舍对受灾伤病员的那份心疼。

5月26日,按照上级统一安排,我们护送部分四川的伤病员回到了湖南。我们都是幸运的,最终都平安的活着,可是更多的遇难者是不幸的,那些长埋于地下的几万人是不幸的,他们也许刚为人父为人母,也许他们懵懂的眼睛还没有读懂人世的精彩,也许他们还没有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可是无情的灾难去让他们用了这样一种沉重的方式向精彩的世界挥手。

篇16:向生命致敬诗歌

行香子•送瘟神

庚子携菌,已亥遗瘟。冠状魔毒犯荆门。殃及华夏,肆虐乾坤。赖民心齐,医心正,信心真。

白衣挂甲,英雄上阵。妙手回春术工深。八方四面,援助纷纷。必忧情去,疫情灭,众情欣。

篇17:向生命致敬诗歌

交通停减旅人急,餐饮冷清生意凉。

团结一心天使勇,治防并用大家忙。

篇18:向全国1141万教师致敬

你们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 甘于清贫, 甘于寂寞, 爱岗敬业,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无怨无悔, 默默奉献。你们在教育这个圣洁的殿堂, 传播文化观念, 展现人文情怀, 在理性、艺术、科学的思索中探求真知, 教书育人, 实现价值。你们是留住瞬间永恒的殷雪梅, 你们是“坚持守白、不磷不缁”的李家声, 你们是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火把的李桂林、陆建芬, 你门是仗义执言、泣血陈书的李迎新……是你们使我们充满力量, 是你们让我们学会成长, 是你们使我们懂得了什么是真、善、美。

教师节是全体教师的节日, 全民族应感恩于教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 对于全民族兴旺发达的贡献!同时, 我们也应反思, 如何深化、细化尊师重教, 如何塑造与时俱进的师道尊严, 如何为教育为教师再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如何进一步切切实实提高教育及教师的质量。因为教师的希望就是我们的希望, 就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中外哲人有言,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一个民族如何培养教师, 尊重教师, 以及在何种氛围下按照何种价值标准和自明性生活, 这些都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命运”。

《教师新概念》是广大教师的话语平台, 要为教师说话, 要让教师说自己的话, 传播推介教书育人的新理念、新探索、新方法、新经验。在这里, 教师要读懂教师新概念;在这里, 社会要了解教师新努力。节日里, 我们奉献给教师的礼物, 是新的一期《教师新概念》, 但我们坚信有意义的事可大可小, 可多可少, 做, 一定比不做好;多做, 一定比少做好;今天做, 一定比明天做好;持久地做, 一定比一曝十寒好;善始善终, 一定比半途而废好。

为什么我们总是眼含泪水, 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因为我们懂得感恩。每一句话语背后都有无数老师的故事, 每一种师德都体现伟大的人格力量, 每一种师恩都曾温暖过学生的心。

向平凡中的伟大致敬!

向平凡工作的崇高致敬!

篇19:请向生命致敬,宝贝

儿子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突然意识到,在家长们急功近利教育方式的影响下,儿子这代人似乎对生命缺乏本能的崇拜,而且得失心非常重,对生命看得很轻。也许,是时候想办法扭转孩子的价值观了。

自那之后,我便有意识地带儿子接触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古树、小草。我会问儿子:“这棵树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遭受着风吹雨打,霜雪欺凌,为什么它不干脆枯萎呢?这株小草又为什么要费力地从缝隙里钻出来,而不是永远沉睡在地下呢?”

见儿子若有所思,我又告诉他:生命是一种恩赐,既然拥有了它,就要好好地珍惜,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也要努力生活下去。为了让儿子更深入地了解这层含义,我特意带他去一位残疾朋友家做客。那位朋友在八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臂,但她并未向生活妥协,而是学会了用脚代替手,甚至还练习起了书法。在那位朋友家中,儿子目睹了她用脚笔画龙蛇的全过程,他的表情十分敬畏。临走的时候,朋友还特地送了一幅字给儿子。

回家之后,儿子捧着那幅字爱不释手。我问他:“一个人失去了双手,不是很痛苦吗?阿姨为什么还要坚持用脚来生活呢?”“阿姨说,她虽然失去了双手,但还拥有生命和家人。一个人只要活着,就不该辜负宝贵的生命。我觉得阿姨说得很对。”儿子重重地点点头,神色认真地说道。

从前的时候,儿子常说的一句话是,他以后要努力学习,一定要考入最顶级的大学,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而那时的我总会对其表示赞许,觉得孩子真懂事。但是当他再次这样说的时候,我却告诉他:“宝贝,你只要努力就够了,可不要拼命啊,我宁愿你笨拙地活下去,也不想你为了成功豁出自己的性命,因为对每一位父母来说,最好的礼物是孩子好好地活着,这是成功和金钱都换不来的。”

听了我的话,儿子大为感动,因为在他心目中,一直觉得自己优秀一些,我就多爱他一点,而在这句话里,他却读到了无条件的爱。

考虑到外界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我打算趁热打铁,让孩子学一些求生知识。于是,我买了许多介绍灾难求生知识的书籍送给儿子。为了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我还从网上找了不少求生的教学纪录片,还有相关的自救电影,在儿子放假之后播放给他看,并与他探讨不同灾难爆发后的求生策略。儿子好奇心很强,对新事物充满了兴趣,所以学得兴致勃勃,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许多求生技巧。

另外,我还努力培养儿子对养生的兴趣,跟他一起看相关节目,为其灌输健康的生活理念。因而儿子的生活习惯特别健康,不仅规律作息,也不吃垃圾食品和路边摊,对科学用药也颇有心得。

今年的母亲节,儿子写了一封声情并茂的信给我。他在信里说道:“老妈,别的母亲给了孩子一条命,你却给了我很多条命。是你让我知道了地震、飓风、海啸发生时应该做些什么,面对水火灾又应当如何处理,还有在迷路时、别人手持利器时、面对野兽攻击时、深陷冰天雪地时又应怎样做。我真心地感激您……”

看了儿子的信,我的眼眶也慢慢湿润了。我第一次为自己的教育方法感到自豪,因为,我已经把最重要的东西送给了儿子,这远比教会他怎样成功更有意义。

上一篇:防中毒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过年的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