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兰溪市中洲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2024-04-14

对兰溪市中洲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报告(精选3篇)

篇1:对兰溪市中洲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对兰溪市中洲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13地理科学 苏郑毅恒

130904044

一:背景介绍

中洲公园,又名中洲背,在兰溪市区兰江中,为婺、衢两江汇合冲积而成。四周环水,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800米,面积800亩,呈琵琶状。经悦济浮桥或兰江大桥支桥均可入园。

中洲公园,宋时为西市,县尉柳叙筑“柳氏大院”于此,曾作《柳氏大园八咏》。明代河道变迁,湮为沙洲,成为渔船停泊之地。1978年辟为公园,广栽花木,建有亭阁、花圃、假山、鱼池、曲桥、游廊、餐厅、茶室、旱冰场、水上游乐场、中洲乐园、猴山及兰花少女塑像等。置身小岛,环顾四周,波光掩映,烟柳迷离;漫步中洲,曲径通幽,山水楼桥,景致雅丽。入夏,这里不仅是红男绿女击水嬉波的天然浴场,还是大人小孩纳凉赏月的最佳去处。每值夜幕降临,中洲披上了薄薄的轻纱,水边垂垂的细柳,楼亭亮亮的灯火,天上皎皎的皓月,月下悠悠的情侣,一齐浸在柔腻腻、清幽幽的波光之中,这神韵,这姿态,这色彩,虚幻幻、醉迷迷地让人不忍离去。

中洲岛上的“中洲渔火”为兰溪八景之一。渔火,其实就是旧时船家用来照明的青油灯和煤油灯所折射出的清辉灵光。它悬在船上,随船儿在水中摇曳,随柔波在江面移动,显得十分优美、怡静而委婉。

现如今,中洲公园也成为了新世纪的新一代人们的娱乐健身休闲场所。其中设有儿童乐园,是少年儿童游乐场所。大片的草地更是市区几所小学的春游,秋游的好去处。公园还设有三条主干道路构成的环岛路线,适合来此健身的人们跑步,散步。2014年刚竣工不久的可观三江汇流的观景大平台,更是为居民提供了跳舞,溜冰,散步,观景的好去处。

在战略上,中洲公园位于兰江中心,西接兰溪市新区溪西,东临老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周围环境,决定了其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综上所述,中洲公园是兰溪市居民的一块宝地。

二:调查结果--公园周围所存在的环境问题

首先,公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交通方面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周边道路堵塞问题,车流量多所带来的噪声、废气问题。公园北接兰江大桥,建造于上个世纪,由于车道少,到了下班高峰期和节假日等,堵车问题十分严重。公园东临婺江路,由于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车一族的数量增加,婺江路在晚上18点至22点之间车流量迅速增加,许多市民将车停在婺江路而徒步进入公园。虽然方便了自己的出行,但是阻碍了婺江路的交通,给其他市民带来的众多不便。

其次,是周边水污染和废气污染。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兰溪市也不甘落后。有众多国营和私营企业进驻兰溪,从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三废问题,在中洲公园周围体现最明显的就是水污染和废气污染了。上游水污染严重,并且伴随着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偷排,都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了兰江水体的水质变差,从而使得公园周围的环境也进一步不如从前。水体的富营养化体现的也很明显,夏季藻类爆发,水葫芦爆发,水草成堆堆在浮桥周围。废气污染更加明显,夜晚在公园内向外望去,有一层灰蒙蒙的较重的气体堆积在近地面,直接掩盖住了星空。虽然经济的发展很重要,但环境的保护更为重要。

最后,是洪水期间的土壤侵蚀问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当夏季汛期到来的时候,洪水从上游的婺江和衢江汇合而来,当到达兰江时,会将大半的中洲公园淹没。从而带来一系列的水土流失问题,和园内公共设施的破坏。洪水的到来也会带来生物量的锐减。(公园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量较大,生活着包括鸟类,如八哥,麻雀,白鹭,鹧鸪等,哺乳类,如老鼠,松鼠,爬行类,如蛇,两栖类,如青蛙,鱼类如鲫鱼,鲤鱼,螃蟹等。)如何保护公园内的动物,确实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三:公园周围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首先,面对交通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解决方案。虽然兰江上在建新的大桥,但是对兰江大桥的扩建或者改建还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兰江大桥南侧桥,我认为在南侧桥的东段,可以造一段引桥,将部分车流量引至兰江路北段。(其中可通过大桥东段的第一个靠岸桥洞引导。)但是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人行道的规划。而婺江路段的前半夜交通问题,可以通过在路口放置大型提示路牌来起到宣传作用,我相信,还是会有许多市民会将车辆主动停在不会妨碍交通的地方。

其次,面对水污染和废气污染,只能由监管部门下大力气来改变现状,还市民一个干净清新的兰溪。相关的生活污水排放和工业污水排放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我建议在下游地区建造一大型污水处理厂,统一将污水处理,然后从下游地区排放。

最后,面对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加强灾前预防和灾后重建。保护好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既是加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是能给来公园的小朋友上一堂大自然的生物课。

总结:

兰溪市的中洲公园既是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兰溪市的一张名片。既是兰江之中的一块战略要地,也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作为从小长在母亲河畔的孩子,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心脏。兰溪人民需要有一个道路干净,空气清新的中洲公园,兰溪市政府也需要这么一张精美的兰溪市名片。

“溪以兰名,邑以溪名”-----作为兰江之上的一叶扁舟,承载着多少兰江儿女的欢笑与记忆。爱护家园,作为兰江儿女,我们都有责任!

篇2:对兰溪市中洲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中洲公园,又名中洲背,在兰溪市区兰江中,为婺、衢两江汇合冲积而成。四周环水,东西宽900米,南北长1800米,面积800亩,呈琵琶状。经悦济浮桥或兰江大桥支桥均可入园。

中洲公园,宋时为西市,县尉柳叙筑“柳氏大院”于此,曾作《柳氏大园八咏》。明代河道变迁,湮为沙洲,成为渔船停泊之地。1978年辟为公园,广栽花木,建有亭阁、花圃、假山、鱼池、曲桥、游廊、餐厅、茶室、旱冰场、水上游乐场、中洲乐园、猴山及兰花少女塑像等。置身小岛,环顾四周,波光掩映,烟柳迷离;漫步中洲,曲径通幽,山水楼桥,景致雅丽。入夏,这里不仅是红男绿女击水嬉波的天然浴场,还是大人小孩纳凉赏月的最佳去处。每值夜幕降临,中洲披上了薄薄的轻纱,水边垂垂的细柳,楼亭亮亮的灯火,天上皎皎的皓月,月下悠悠的情侣,一齐浸在柔腻腻、清幽幽的波光之中,这神韵,这姿态,这色彩,虚幻幻、醉迷迷地让人不忍离去。

中洲岛上的“中洲渔火”为兰溪八景之一。渔火,其实就是旧时船家用来照明的青油灯和煤油灯所折射出的清辉灵光。它悬在船上,随船儿在水中摇曳,随柔波在江面移动,显得十分优美、怡静而委婉。

篇3:对兰溪市中洲公园及其周边环境调查报告

【关键词】基坑;周边环境;控制措施

1、引言

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基坑底部隆起、围护结构的变形以及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和邻近建筑物的变形,三者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围护结构变形后引起地表的变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对该基坑施工引起周边变形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2、工程简况

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基坑宽度为48m,深度为15m,地下结构全部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土层分布上部为24m的淤泥质粉质粘土,下部为粉细砂。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的形式,插入比1:1,深度为30m。基坑开挖共设置4道支撑:第一道位于地下0.5m处,第二道支撑位于地下5.5m处,第三道支撑位于地下9m处,第四道支撑位于地下12m处。

3、基坑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

3.1基底加固范围的影响。

该工程地下结构位于淤泥质粉质粘土中,施工中采取对基底进行加固处理,以提高基坑的抗隆起能力和稳定性,减小施工期对围护结构、周边环境及后期沉降的影响。基底加固对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量效果明显,特别是加固范围在1~3m的时候(地面沉降由23mm降至12mm)。而当加固范围进一步加大时,基底加固对于减小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地面沉降量的效果增量已不如加固1~3m时明显(基底加固范围为3~6m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2mm至6mm)。因此,在实际施工中,应当考虑施工需要,在变形控制与工程造价间进行加固范围的优化选择。

然而,在较多情况下,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基底加固在靠近围护结构的部分地段无法正常进行,而在加固区与围护结构之间留下一段未加固的区域。这一现象使加固区域充当底撑的设计意图无法完全实现。边缘空隙对加固效果的影响很大(基底无加固时,地面沉降为23.1mm;基底加固完好时对应地面沉降为10.1mm,而加固边缘有1m空隙时,地面沉降为15.2mm)。因此,当加固边缘有1m的空隙时,对整体加固的效果削弱达40%。

3.2基坑边超载的影响。

基坑施工时,由于场地限制、施工需要或组织不当,基坑边缘通常会有超出设计范围的附加荷载(简称超载)。通过计算,基坑超载对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周边地面沉降影响很大(无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10.1mm;而存在20kPa超载时,地面最大沉降为70.7mm)。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当合理组织安排,尽量减小基坑边的超载大小及超载作用时间。

3.3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基坑开挖会引起周边路面的不均匀沉降,进而对建筑物的安全构成威胁。不同基础形式的建筑物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同。具有桩基础的建筑对基坑开挖的反应不是很大,沉降量(2.2mm)和沉降差(0.02mm)都很小,而浅基础的反应却很大(沉降量为17.3mm,沉降差为5mm)。因此,在施工之前,应对周边建筑物基础情况进行调查,对基坑施工可能引起建筑物损害的要预先采取措施(例如采取锚杆静压桩和注浆进行加固),并加强施工监测。

3.4施工降水的影响。

该基坑施工时发生了4次管涌,对周边路面与建筑物造成较大的沉降。此外从监测数据分析可得:管涌对周边沉降的影响很大、影响时间也较长。但管涌的影响与距离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受地质与地下水条件控制。

4、基坑开挖施工的建议

4.1土方开挖建议

土方开挖方案应遵循分层、分区、分段、对称、限时的原则。

(1)竖向分层可按支撑情况明确分层、严格执行先撑后挖,每层支撑挖到支点以下30~40cm时,即架設钢支撑并施加预应力,把支护桩变形减小到最低程度。

(2)横向分区应控制分区的长度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土方开挖并架设预应力支撑(坑中坑的支撑),当开挖至基坑设计底面时,开挖完成后应立即浇筑一定宽度的砼垫层以起底撑作用,严格控制无撑暴露时间在24h以内。

(3)纵向分段不宜过大,注意临时土坡的稳定,防止出现过大变形导致工程桩与立柱桩的超量变形和断裂现象。

4.2施工降水建议

(1)由于河西地质条件变化剧烈,建议在降水井施工时,施工方应在现场记录降水井位置的地质情况,已方便后期的分析研究与事故处理。

(2)降水井抽出水必须是清水,应当提前20天抽水,可以查明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或渗漏情况。

(3)及时布设坑外观测井,主要起观测作用,监测坑外水位变化情况,但在必要时可以做回灌井使用,其井深应至下部粉砂层。

4.3其他措施

(1)严格控制围护结构的施工质量。如果围护结构施工质量较差,坑壁在动水压力作用下会出现流砂流土,造成基坑周边地表塌陷,危及周边环境安全,对于此类问题应早发现、早处理。

(2)采取基底加固。基底加固应保证基底加固与围护结构间的紧密接触,建议采取抽管注浆的方法加强基底加固部分与围护结构间的接触。

(3)做好对基坑周边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的调查了解。施工前应预先对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的情况进行调查,根据不同建筑的荷载、结构类型、基础形式、距基坑边的距离等情况进行分类判断;对基坑施工可能会危及其安全的建筑物应进行预加固,而不宜事后处理。

(4)减少地面附加荷载。注意承重汽车的运行路线,减少车辆荷载对支护结构的影响;限制基坑边的堆载重量与距离。

5、结论

本文结合南京河西某基坑工程施工,讨论了基底加固、基坑超载、施工降水及建筑物形式对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同时就土方开挖、施工降水和流土流砂问题提出了相应控制措施。

作者简介

上一篇:简爱的高中生读后感500字下一篇:4s店考勤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