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2024-04-16

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共12篇)

篇1: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教育肩负着培养整个民族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大使命,创新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在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既是生物工程技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又是生物工程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初步探讨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作 者:许志军 作者单位:宁德职业中专,福建,宁德,352100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生物工程技术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问题意识 评价

篇2: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四川省通江县至诚职业中学程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69-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必须从课堂教学着手。在生物教学中要做到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保持较浓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一、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即对一个问题,要能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设法解决。因为创造的过程就是设法来解决,是一种灵活多变的思维,所以它是创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活动,因此要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认真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提出问题后,要循循善诱,注意点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这是创造思维本身的要求,同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发散思维的训练。

积极开展活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学习和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例如:开展小实验、小竞赛、小论文等活动。

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习题教学中有意识的开展解题能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开展一题多解多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训练一题多解多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逆向思维即反向思考。

布置特殊作业。一般的作业都是在完成一定内容后布置给学生作巩固练习,一般不需要学生费多大的力便可完成。也正因为如此,在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方面,平时作业就显得不足。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开发学生的潜能,同时也作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可布置一种特殊作业,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它不拘形式,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本身即是发散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因此不但没有增加学习的负担,反而调动了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复习设疑“温故而知新”,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学生“知新”,复习旧知识的重点要放在提出相关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重力时,先复习旧知识,然后接着问:上抛的石子落回地面,熟了的苹果向地面降落,这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会主动的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

生物教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例如上《浮力的利用》时,我设计了几个实验:(实验一)把生萝卜放入水中,使之漂浮在盛水的烧杯中,然后在上面插入薄铁片剪成的小人,直到下沉。启发提问:怎样使它继续漂浮起来?(实验二)把萝卜挖空,重做实验。(实验三)把废牙膏皮卷成一团放入水中,怎样使它浮在上面?通过这样设疑,学生们求知欲一下子被点燃了,表现出高度的主动性,急于去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研究和学习之中去。

有了发散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善于从多条思路的基础上进行比较,选出最佳思路或总结更合理的思路,这才是高效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训练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会综合、小结和比较。

学完一节课,在进行小结时要有所突破的提高,使学生探索之兴未尽,不断诱发新的求知欲,带着问题继续去思考,不能把小结只看成是简单的归纳和知识堆积。综合小结的目的要达到让学生去比较、反思和不断改进,提高创造思维的准确度和敏捷度。

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是指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其目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想,使自己成为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从而具备终身创新能力。从表面看,学生全学习与创新有一定距离,其实不然,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知识总量的迅速扩张和更替周期的目益缩短,使学习的时间自然而然地从青少年延伸到了人的一生,使学习的场所由学校位移到了社会。有人说:“学习就是工作的组成部分”。

只有不断学习与掌握,才能始终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才能始终站在知识创新的前沿。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更具有时代意义,学会学习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创新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探讨,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篇3: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工程技术学习的全过程, 有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全面发展。

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动力

对职专生物工程技术教育来说,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原动力, 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才能充分发挥其学习和创新的潜能, 所以创新教育应由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始, 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一方面可以通过人类对生物工程技术探索、发现过程的介绍, 让学生明白创新能力人皆有之, 增强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使学生逐步树立创新的意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创设创新情景, 激发学生创新兴趣与求知欲望。生物工程技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的创新性活动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创造性地创设教学情景。如在讲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时, 我引用了下面的资料:用不同颜色的荧光材料分别处理培养在37℃条件下的人体细胞和小白鼠细胞, 使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着色, 然后通过特殊处理进行融合实验, 在荧光显微镜下看到两细胞接触处的膜溶解, 并逐渐融合成一个异形细胞, 在此过程中, 发现被标记的膜上的蛋白质逐渐混杂, 并均匀分布开来。这个实验将学生引入一个新奇的境界, 促使他们积极思考, 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良好的教学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应多鼓励、引导, 哪怕是荒唐错误的想法, 教师都要予以爱护, 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 想就意味着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索, 而这些将会促进创造思维与创新意识的萌动和发展。

二、形成完整的生物知识结构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

要形成生物工程技术创新能力, 必须以生物知识作为载体。知识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没有知识为基础的所谓创新犹如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教学过程中, 常会碰到, 学生听得懂老师所讲内容, 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 但到了具体的应用, 就无所适从, 不得其解, 经提示后才恍然大悟, 这些现象说明了学生头脑中还没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 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创新的基础。例如, 只有掌握细胞结构和功能, 才能更好的理解细胞的代谢活动;只有正确理解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才能对细胞工程进行质疑或提出具有创建性的意见。当然, 这些基础知识不应仅限于教材知识, 还应让学生从课外书籍、网络等媒体和日常生活中去获得,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优化教学过程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要实施创新教育, 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生物工程技术教学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 通过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才能完成。传统的教学,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 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认为学生物工程技术就是多读多背, 而不是理智地, 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 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不应是老师思维结果的学生被动的接受模式, 而应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过程, 只有当学生处于主动状态, 才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例如, 在基因工程的教学中, 先提出如何培养生物的新品种。如抗虫棉 (实现) , 辣香蕉 (想象:香蕉果肉、辣椒果皮) ,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让学生提出各种培养方法, 再引导学生从遗传基因的角度分析这些新异品种的培养过程, 最后老师层层分析, 总结得出基因工程的一般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自主地进入知识探索过程, 富有成效地学习。

在组织、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应该与学生一起研究, 一起学习。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 让学生充分地“质疑问难”, 暴露出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未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针对性地点拨, 驱动学生深入思考, 从中获取“真知”, 形成自己的“血肉”。对一些关键性问题, 若学生没有提出来, 教师也可设问挑疑, 促使学生积极思维, 将学习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归纳总结, 及时反馈信息, 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 使学习更富有成效, 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通过对比、分析、综合, 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发现学习规律, 归纳出学习方法, 从“学会”过渡到“会学”, 产生新的知识飞跃。

四、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创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 能够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关键。没有问题, 创新性学习就难以实施。所以在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 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 鼓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 对生命现象和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不要怕学生问题提得荒诞离奇或不合情理。例如在讲细胞工程时, 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创造绿色奶牛?把牛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杂交, 得到绿色奶牛, 只要晒晒太阳就可以挤出牛奶。有的学生提出能否创造甘蔗-小麦?甘蔗尾部长小麦。虽然问题一提出就遭到部分学生的非议, 但老师此时应以鼓励态度大声地作出评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有时学生也会提出一些用知识水平无法理解, 甚至科学界尚有争议的问题, 只要老师采取鼓励和赞赏的态度加以引导, 也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敢于质疑的勇气, 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

五、具有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

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 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在创造性思维中, 发散思维起主导作用, 它具有新颖独特突破常规和灵活变通的特征, 它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在观念上会有所突破, 并能产生新颖独特的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

教师在生物工程技术教学中应多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 向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问时要注意:一是所提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提的问题若学生不加思索就能回答, 则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价值, 就达不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基因工程中, “抗虫基因是如何导入棉花细胞?”就不如问:“如何通过基因工程培养抗虫棉?”二是所提问题能通过比较找出异同。如学习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三个概念时, 若教师问:什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学生只会照本宣科;若改为问:试比较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异同?学生就很自然从三者的概念中进行比较、分析, 找出异同点, 对概念就会有更深刻、清晰的理解。三是所提问题应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教师在学生认知基础上提出问题, 学生就能通过已学的知识去分析思考, 推导出未知的结论。如在发酵工程中, 教师问“细菌的繁殖能力很强, 为何生存下来的个体少呢?”学生虽经讨论, 但讲不出所以然;若改问:“细菌的新陈代谢旺盛, 繁殖能力很强, 为什么生存下来的个体不多?”对此学生就很自然地联想到细菌的生存环境、代谢产物对细菌的影响, 恰当地回答问题。四是所提问题应有层次、有启发。如教师在对比分析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过程的基础上问:目的基因如何在受体细胞中表达?表达出的蛋白质是受体细胞自身原先能产生的吗?如何人工合成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蛋白质工程是基因工程的逆过程吗?这样由浅入深的问题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积极思考, 促进学生加深理解。五是所提问题应与生活相联系。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学习动物细胞细胞工程时, 问“在皮肤移植过程中如何通过细胞工程得到无排斥作用的皮肤?”, 学习酶工程时, 问“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去污力更强?”等。

六、正确评价是激励创新的方向标

在传统应试教育中, 人们比较强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 过分地强调老师的主导作用, 忽视了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测试, 忽视了生物工程技术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的学习及对能力培养的作用。师生均为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而进行教与学, 把考试看得比学习更重要, 从而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力性, 这些无疑与创新教育是不相符的。因此, 必须改变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 使我们的评价能成为激励学生进行了创新的方向标。

创新性学习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因此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就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而要看学生的态度和表现, 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诸如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知识整理与综合、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 重视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评价。评价要以学生的个体表现为参照系, 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的进步, 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跑道上前进。在课堂教学中, 适时提些不同层次的问题, 让个性差异的同学回答, 教师应从片面的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你很机智”、“你的思维很敏捷”、“你的知识面很广”、“善于观察”、“学习态度认真”、“你的想法独特”等等肯定评价, 对于“聪明”但“懒”的学生, 不妨在作业本上留下“是金子, 就要发光”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最大的满足,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灶”, 营造宽松、创新的氛围, 使课堂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七、积极转变自身观念是坚持创新教育的保证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 考试成绩不再是衡量科学教育水平的唯一标准, 许多不能用分数来测定的因素往往对一个人未来的科学工作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如创造的欲望, 敢为人先的勇气, 联想的能力, 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等。为此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尽快转变, 将科学思维渗透到教学中, 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学会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有效实施创新教育。作为生物工程技术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以提高自身素质, 跟上时代的步伐。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教育。有资料显示一个大学生迈出校门时, 其所学的知识大约有百分之四十已经过时。陶行知当年曾指出, 教师不是贩卖些知识, 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而必须要一面教一面学, 只有学而不厌, 才能诲人不倦;只有通过学习, 在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研究能力上有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才能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其次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尤

其是专业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国都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素质, 不只是要知道教什么, 还要知道如何教, 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日本要求老师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 高超的指导艺术, 对学生浓厚的爱。美国提出师资培养应把教师培养成为社会的好公民。俄罗斯要求教师具有移植感受他人情绪状态的能力, 论证自己行为的能力, 分析学生困难的能力。再次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学生与世界各地图书馆、研究机构、网上学校多媒体教育资料信息等连接起来, 学生被推向前台, 直接面向世界, 他将被精彩纷呈的生命世界深深吸引, 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多媒体课件等, 教师可以更简便地, 有效地获取、重组和传播生命科学知识, 其角色由讲解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帮助者。时代要求教师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具备驾驭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 教师只有以不断创新的的理论为指导, 在教学实践上具备创新能力,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萍茹, 米增强, 安连锁.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0, (2) :53-57.

[2]许燕频.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认识与实践[D].福建师大, 2001, 8.

[3]王玲.生物课堂创新教学模式探析[J].中学教育, 2001, 4:6-7.

篇4:浅谈中学生物创新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物;创新;教育观念;教材使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389-01

新课程标准对广大生物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作为生物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实施创新教育。它包括教育观念的更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手段的更新,评价观念的转变等几个方面。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 教育观念的更新

1.生物教育应树立创新教育理念,只有在创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才会采用创新方法,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要变传统“标准件”型教育观为创新型教育观;变“师道尊严”为师生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变应试教育观为素质教育观;变传授知识的教学观为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教学观。

2.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和技能,提高生物科学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

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沟通已知与未知的一座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获得过程与方法,是情感交流与价值培养的载体,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参与和媒体。教师在教材面前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研究者、开发者,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研究教学创新,而且要培养自己挖掘、调整教材的能力,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方面,要挖掘教材隱含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补充教材。例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在讲究饮食的同时,健美成为时尚。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有的人不吃脂肪也会变胖?有人说减肥的秘诀是少吃多运动,你认为呢?还可以分析快到吃饭时候感到饥饿,如果不吃,过一会后为什么反而感到不饿了呢?从而可以让学生学点“有用的生物”,不是单纯应付“考试的生物”。

三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生物教学中,倍受教师青睐的传统“讲授法”现已受到严峻挑战,它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广大生物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式学习、合作型学习、自学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应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此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广泛采用。其过程是:提出课题→设计→探究→结果→分析、评价。其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自主探索(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重在发现,学生具有最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例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的条件:如水、空气、温度等,接着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际操作,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此外,还可采取“反思性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极为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在教师教学活动的5个系统(目标系统、材料系统、操作系统、产品系统和监控系统)中,监控系统是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的。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监控具体表现为教师自我检查、自我纠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具体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的,贯穿始终的是教师的“反思”。所以我们认为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是“反思性思维”,教师监控能力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性教学”有效运用中。

四 教育手段的更新

新课标要求现代教育手段。现代教学媒体在生物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传统教学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它能增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视野,诱发学生思维;它使生物课堂更精彩、更生动、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在今后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教学),并对网上资源进行开发、利用,重视网络对教学的影响。

五 评价观念的转变

新课标要求教师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旧观念,应向“素质鉴定”观转变。每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价值,保护并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评价范围上,应从片面的只限于智能范围的单一性评价向全面的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综合性评价转变。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评价。例如,可评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和收集实验数据、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能否独立思考和是否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等等。

在评价方法上,要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与调查、了解内在因素的定性分析转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特别重视形成性评价。例如,对于学生所做的实验,不仅要看其结果,更要看其过程。

在评价功能上,应从片面强调刺激学生的个体竞争意识功能,向注重激发学生的团体竞争意识和自我竞争意识的功能转变。

六 扩充知识信息

面对创新教育,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知识、信息,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标志。生命科学是当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教育科学如今也在教改中迅速前进,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不断扩充知识信息,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师只有不断接受新知识才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工作中,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必然妨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而新知识、新信息的出现不仅给人们以新的创造基础,而且能引发人们的好奇心,引发新的联系乃至幻想,增加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机会。

参考文献

篇5: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创新论文

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汀泗桥镇花纹小学 刘昌汶

[摘 要]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将声音、光色、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并通过数字成像展现出来,具有信息容量大而丰富、使用便捷、趣味性强、跳跃性大、更新快等的特点,被广泛用于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使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等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不断深入研究与探索的课题。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插上想象的翅膀。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学科教学

整合教育创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世纪,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让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皮亚杰曾经提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有能力做新事的新人,而非简单重复已做过的事情。可见,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造就出大批创新人才。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未来公

民的创新品质,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育,离不开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广大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如何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培养创新思维。在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尊重,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教师借助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方法交给学生,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思维来获取新的知识。首先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求知欲望;其次要从“学”这一环节入手,从学的角度出发,用学生的眼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之所想”。例如: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时相对较少的情况下,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其实这是一种错误教学方法,多数学生并不理解命令及部分内容,只是记住了命令格式及相关内容,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计算机,如何去学习知识,面对计算机,还是不会操作。我觉得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计算机优势,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利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

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更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利用现代化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从而起组织、引导、控制以及解答作用,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这样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对其它学科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能自由思考,才有可能进行积极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有创造才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铺平道路。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幻灯片,里面包括动画、图片、声音、电影等多种媒体,使学生在观看是就产生一中好奇的心理,这样再通过教师的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的时候,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驱动,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为构建中小学创新教育体系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思路。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启发、诱导学生,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实施建立符合本校教学特色的“小学数字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实施步骤应从两大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数字化的学;

2、培养教师数字化的教。

教学实践表现,改善学生现有的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创设出一个宽松的环境,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学习氛围,新颖的内容和正确的策略,才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创新能力。所以,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应根据这门课的特点,通过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信息技术这片沃土里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克庚 ,周丹丹.教育生态学[J].中国电大教育.1992.(12);(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节选)[J].管理信息系统.2000.(12);(3)苗逢春.我国未来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推进和实施关键[J].中国电化教育.2003.(09);

(4)柳海民主编.现代教育理论进展[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5)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D].西北师范大学.2001;

篇6: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摘 要】 现在,北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正在红红火火地各地开展,如何对待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以及怎样实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现在就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阐述了三点见意:一是优越的“舞台”,教师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如何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二是“剧本”的选择,在教学中应该选择那些软件进行教学,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要找到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最理想的教学模式;三是“导演”的策略,学生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找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培养他们学习的 积极性,使教育得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教学 创新教育 探索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创新教育的信息时代。为了紧跟时代的脚步,我们必须重视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对学生的教育尤其重要,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起步越早,受益越高。因此,在学生中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势在必行,在本文中我将试图探讨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一、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

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二、“剧本”的选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我认为,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高年级可以将“东方网页王”、“我形我速”等这样比较直观但又有一定深度的多媒体与网页制作工具纳入教学内容。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的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三、“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贩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一点通”。我认为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人格的一种培养。

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这种意识的强化。

4、自由作业

其他学科的作业常常有一题多解,计算机作业也是一样,为了达到某一问题,也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操作方法。比如让学生用计算机

自制一张课程表,并要求学生对表格进行装饰与美化,不限制工具与格式,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定位。

我认为信息技术课也应该有新授课与练习课之分,应该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与自由创作。

5、为与不为

信息技术课程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意思就是说在进行普及性的教学之外,应该选择一个重点,确立一个主攻方向,创出特色,而不应该求“大而全”。有的学校以网页制作为特色,有的学校以Flash动画制作为特色,有的把重点放在电脑绘画上,集中精力寻求突破。有特色方能有规模,有规模方能有氛围,有氛围方能成气候。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参考文献]:

[1]李克东《网络教学环境》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2]何克抗《未来21世纪的多媒体网络教育与CAI的研究任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3] 吴玲达《算机通信原理与技术》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

[4]汪日康《算机局域网络技术与应用》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8月

[5]陈文昭、詹英编著《网络教育》,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7年7月

[6]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7]南国农《电化教育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

[8]刘永安 网络教育——教育现代发展的必然《教育现代化》1998年4月

篇7:灵宝职专体育教育专业简介

一、开设课程

灵宝职专体育专业开设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文化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专业课包括田径、篮球、健美操(含啦啦操)、体育舞蹈、足球、排球、武术等项目。

二、考取院校

灵宝职专体育专业学生既可以按照体育特长生参加普通高招,考取全国体育院校,也可以参加对口高考考取河南大学、安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以及河南省内知名专科院校体育教育专业。

三、录取程序

1、参加对口高考:考生按对口体育(“24”类)参加报名和文化课统一考试。录取时按文化成绩加专业成绩的总分单独划定录取控制分数线,按两者成绩相加从高分到低分投档。

2、参加普通高考:按照体育特长生报名参加各院校组织的专业测试和全国普通高考。

篇8: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职专学生学习的能力、水平都处于低下的状态,一言以蔽之,“学生素质相对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素质的重要指标。按照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就要看能否落实“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理念。

作为承担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师在讲授知识时不但要讲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讲人们发现或创造知识的艰难探索过程,还要讲知识应该怎么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它的不完备之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应该是创造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便是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陶行知)。

对于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呢?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十余年里,我努力尝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概括地讲,十六个字:放眼网络,灵活生动,激发兴趣,创新课堂。

下面我结合一些实例把我的做法向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欢迎大家指正。

如《挺起人格的脊梁》一文,我在课前布置:“听说过钟南山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时要求的是上网自由搜索。

当明确他是在非典事件中出现的专家英雄后,我请同学们介绍非典事件,引领学生重历那段生活的心理过程,再补充搜索世界上几次大的流行疾病的严重后果,营造浓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上谈的是一般的情况,对于有难度的文章,就得想方设法降低难度,做到深入浅出。

又如《祝福》这篇小说,深刻、经典,但让从新时代中长大的学生们理解祥林嫂的悲哀,这是有困难的,尤其是在离婚已很普遍的现代社会。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我尝试选择了一个中间人物———《飘》中的斯佳丽,对比着来教学。这样做就好比搭了一个台阶,使教学难度相对降低。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有了这次成功的学习经历,学生们意犹未尽,我便利用网络,趁热打铁,请学生们扩展比较了鲁侍萍与祥林嫂。作为一名同样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一位女性形象,她身上与祥林嫂有很多共同之处:同样的坚强,同样的不如意的婚姻,同样的多次嫁人,同样的悲剧人生;但,她们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城乡不同、知识水平不同、活动空间不同。正是着重在对不同点的分析比较之中,学生们认识到: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有没有文化,无论是走是留,悲剧是必然的,从而让学生们加深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丰富了认知,进一步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祝福》这节课上到这里还不算结束,我又布置了一个自选作业,是对于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阅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比较周朴园和聂赫留朵夫。

在具体教学中,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有时能起到很好的催化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融洽和谐有时只需教师在课堂中灵活地插进一些小小的设置、安排。

例如在导入《假如你想做一株腊梅》时,我给同学们做了一个趣味的小测试:

“假如———你早上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狗(学生有的笑了),你会———

A.下定决心从此做一只好狗

B.想方设法变回来

C.赶紧跑出去看朋友们是否变狗了”

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做出了积极的配合。这篇课上得很成功。

灵活不仅体现在有准备的教学中,而且在遇到临时状况时,灵活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念奴桥·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时,07计算机班的几个男生昏昏欲睡。我当时十分策略地请这几个同学当了一回导演,请他们说说用镜头要怎样取景,说说要拍什么样的画面,并且“张导李导”地称呼着他们,这样他们就不好意思再不听讲了。

接着,我顺势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请他们用专业课所学的FLASH软件,设计一个小短片。他们完成得很好。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我们塑造灵魂、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我们发挥才智、谱写青春事业华章乐彩的立体大舞台。为什么我们有时满腔热忱地走进课堂,但有的学生听课却提不起精神,恹恹思睡?为什么我们有时花大力气备课、教课,尽力去完成教学任务,而效果依然不理想?为什么我们把自以为好的东西塞给学生,毫无保留,学生的能力却依然平平?这其中固然可以找到多种原因,但我觉得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我们所教的内容,所采用的方法,没能和学生心中的弦对准音调,没能在学生心中弹奏。

叶圣陶先生说:“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之所以要学要练,就是为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叶圣陶先生的上述这段话,我最终的理解就是一句话:教师要挖空心思地钻研教学,一定要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是低起点的语文教学,更需要语文教师“多下功夫”,立足课堂,放眼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收获于眼前,受益到以后。即,切实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得,在每一节课后能知道这节课讲了什么内容;使学生在许多年后经历生活时能够有健康的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正确地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如果一节语文课,被学生概括为:“读课文—写生字—学文学常识—回答课后问题”这几个一成不变的步骤,而且把它固化为不分体裁、千篇一律的模式,那实在是一种大悲哀。“文以载道”。不负责任的教学,致使传统文化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无法传承,会让学生变得越来越不像一个中国人。“文学是人学”。如果放松了眼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现代社会的纷扰中又去哪里寻找心灵的家园?又如何谈生存的技巧与智慧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 2008, (12) 封面语.

[2]傅书华.集体无意识与祥林嫂的命运.语文教学通讯, 2001, (24) .

篇9: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保持可贵的好奇心

上好每一本教科书的“科学家访谈”。利用导言这一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才能,把“科学家访谈”课上得新奇精彩,有声有色,激发学生兴趣。生动形象的直观课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直接兴趣、好奇,加强直观认知。联系实际法把生物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学生也较感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另外,通过实验课,兴趣小组的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挖掘创造潜能,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性能否得到充分体现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劣,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会用。所以,课堂设计把握的不仅是将知识如何呈现为可接受信息,还必须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设计的中心位置上,要把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目的,教学核心应注重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过程,进行开放式启发教学,教会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创造解决问题的条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会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利用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应,进行创新教育

教师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敬佩、亲近,产生“新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把对教师的情感转化为接受教师教育的内驱力。平时我对学生都很关心、爱护,特别是差生,给予更多的帮助、支持,学生都愿意和我交谈、亲近,自然也喜欢上生物课了,这种向师性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我利用学生的亲师心理在教学中不断地注入“活水”,渗透生物的前沿信息,如把报纸上、杂志上看到的有关最新生物技术成果和生命研究的有关内容讲给学生听,并让学生传阅。让他们体会到生物的无穷魅力,值得大家去探索、创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使命感。

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性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只有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才能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权威和传统的经验挑战,从而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的束缚,敢于独树一帜、标新立异,才能使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活跃,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课本、教师的授课提出异议,并形成多向交流。对提出异议的学生给予表扬,不要冷嘲热讽、置之不理,这样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泯灭学生的求异思维及探究问题的乐趣。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学生提问:“吃鸡蛋是生的好,还是熟的好呢?”“吃猪鼻补鼻子,吃脑补脑吗?”在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激发探究的乐趣。另外,还在课堂练习中有意识地把某题的答案写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出来并阐述原因。通过这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良好的创新品质。

五、尽量创造机会,加强学生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

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结果分析、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严谨的作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调整实验内容形式,利用学生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探索创造进行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独立从事一些操作性的实验技能训练,并把看到的实验现象、结果记录下来,过后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与原因所在。另外,课堂的演示实验也由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旁观变成学生的演示、教师的指导,随着独立活动的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也变得越来越活跃且更具自发性。

六、积极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兴趣小组是学生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活动要讲究内容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以及教师的指导得当。让学生在趣味活动中探索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奥妙。如可让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考察分析、评价,对改善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写成小文章。也可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的某一生活习性,做详细笔录,并对其中出现的有关现象作探究讨论,或者让学生到野外采集植物、昆虫,并制作成标本。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多问善思,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增强创新意识,同时也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才能。

篇10:浅谈职专生物工程技术的创新教育

XX年,我校全面贯彻xx市教体局“一一二三”工作思路,积极关注教师和学生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努力探索成功职业教育模式。

一、助推教师发展成长——青年教师再获高级别教学比赛大奖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我校坚持“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的学校办学理念,致力于教师发展成才,不断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业务水平。在今年的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机加工类比赛中,我校尹承源老师获全国一等奖;在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信息化评比活动中,我校霍丽娅老师制作的《中国民间美术》获得省多媒体评比一等奖。在第十一届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刘新慧、丁丽老师分获语文、物理学科比赛二等奖。

除此以外,我校还积极支持班主任们要站在高一些,看得远一些,鼓励他们考取心理咨询师证等各种专业证书,为未来的发展不断储备能力。目前我校已有22名班主任老师拿到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

二、助推学生发展再上台阶——春季高考取得突破

让更多的学生拥有更广阔的的发展空间,拥有更大的人生舞台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梦想,为此我们积极地为那些有志于升学发展的学子们创造更优的学习环境,提供更好的师资条件。在我们的努力下,在XX年的春季高考中,我校90名同学参加考试,有89人本科上线,上线率98.9%,最终有74人考入本科院校,本科录取率82.2%,再次取得春季高考的突破,并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商贸专业宁晓燕同学还以629分的优异成绩,荣获济南市春季高考状元。

三、助推学生技能提升——我校学生在省技能大赛中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在XX年济南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有7人次在数控综合加工技术、数控铣、数控车、焊接四项比赛中获得了5个参加省赛的名额。最终在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的比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获得数控综合加工技术比赛第4名,数控车比赛第6名,数控铣比赛第8名,焊接比赛中一个获得第6名,一个获得第11名,最终获得三个二等奖,二个三等奖,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四、拓宽学生人生之路——开展创业教育探索,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围绕“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更好的就业、创业技能”的教育目标,XX年上半年,我校创建了学生创业超市,开始了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开xx职业教育之先河。之后依托学生创业超市,建立了格子铺。下半年,我校又在学校西侧建立了黑陶工作室,积极开展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我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济南日报、齐鲁网、齐鲁晚报等重要媒体争相报道了我校开展创业教育的情况。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校将努力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深入探索学生创业教育,不断为学生拓宽未来的人生之路。

五、营造师生良好学习工作环境——提升校园品质,推行8S管理。

作为一所职业学校,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以高雅校园、生机校园、魅力校园为目标,突出了绿化、美化、文化、净化,注重细节打造和整体感受,努力让学生在校园中能接受无声的熏陶,促进素养提升。

在XX年下半年,按照局党委提出的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要求,我校根据职业学校实际特点,确立了“推进8S管理,全面提升品质”的管理提升活动,我校立足于改变现实、整理现物、规范现场,通过学习借鉴推广车间8S管理要求,转变师生个人行为,形成良好学习工作习惯,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创造了一个整洁、高效的学习工作环境。

篇11: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一、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一个要求学生“唯书、唯上、唯师”老师, 一个对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都视为“不务正业”的教师, 一个不鼓励、不提倡、不允许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内容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 首先老师必须有创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创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可能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论是制定教育教学目的、教育教学方法的设计, 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都能自觉不自觉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

二、生物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1. 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育教学目的。

教师在制定教育教学目的时, 第一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 有了这种意识, 在制定教育教学目的时就能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育教学目的。第二老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大纲, 找出落实创新教育教学的切入点, 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创新教育教学的关系, 使创新教育教学落到实处。

2. 改革课堂教育教学的方式。

生物教育教学大纲中规定, 生物教育教学除传统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外, 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 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要改革课堂教育教学的方式, 课堂教育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 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 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避免压抑幻想, 强迫依从。

3. 在课堂教育教学中创设创新教育教学情境。

强调创新性情境教育教学, 就是要重视生物知识发生过程的教育教学。在生物学教育教学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在问题——提高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 发展思维, 激发创造能力。因此, 贯彻启发式教育教学原则, 创设“排愤”情境是活跃思维和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4. 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 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功能和作用。初中一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实验, 老师应深刻领会教育教学大纲的精神, 深挖实验教学的内涵, 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铺平道路, 提供有利条件。

5. 实施启发式教育教学, 培养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育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其在疑难面前积极思维, 培养质疑探究精神和发散性思维, 鼓励学生求异、创新, 努力探究问题的解救答案。

6. 增强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生物学课外实践活动是生物学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动物标本和植物标本采集与观察、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志品质, 又能有助于学生进行发挥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 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等问题都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入点。

三、改革生物学创新教育教学的评价制度

在创新教育的模式下, 对生物学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 不应只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的多少评价, 更主要是对生物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尤其必须培养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在综合评价中要增加实验能力的评价。要改变单一的考试制度, 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 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 并注意通过实验, 设计、操作过程、应用、调查研究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2:浅谈生物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教育;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73-01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水平。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正如国家领导人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造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所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造就一代具有高素质、高文化修养、高科技本领、高管理水平的创新人才,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基于这种形势和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为开放式教学,要把学校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生活,把生活引进学校,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己去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型人才的场所。

一、首先,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一个要求学生“唯书、唯上、唯师”教师,一个对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学生都视为“不务正业”的教师,一个不鼓励、不提倡 、不允许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内容的教师绝对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首先教师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思想、创新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的教师,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活动,都能自觉不自觉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力、态度和创新精神等的培养上。

(一)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

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能自觉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来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找出落实创新教育的切入点,正确处理知识、能力和创新教育的关系,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

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生物教学除传授学生生物基本知识以外,还必须教给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方式要有启发性和多样性,注重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气氛和更多的机会,实行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避免压抑幻想、强迫依从。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创新教学情境。

强调创新性情境教学,就是要重视生物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因此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创设“悱愤”情境,是活跃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良好途径。

(四)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中学生物有很多能体现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应深刻领会教学大纲精神,挖掘实验教学的内涵,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铺平道路,提供条件。

(五)实施启发式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在疑难面前积极思维,培养质疑探索精神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努力探索问题的答案。

(六)加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课外实践活动是生物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动植物标本采集与观察、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开展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又能有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现在全球面临的环境危机等问题都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切入点。

二、改革生物创新教育的评价制度

在创新教育的模式下,对生物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应只对学生所学知识记忆的多少的评价,更主要是对生物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运用生物知识解决一些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尤其必须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在综合评价中要增加实验能力评价。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制度,采用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注意通过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应用或调查研究等方式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收文办理工作流程下一篇:余忆童稚时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