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缺失

2024-04-23

中国文化的缺失(共8篇)

篇1:中国文化的缺失

论中国人的文化缺失

那一年,我们见证了世界瞩目的北京奥运会;

那一年,我们共同分享了上海世博会的喜悦;

那一年,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我生长在这个国家,我爱这个国家的每一片土地。不仅因为这个国家的经济不断的发展,国家的不断富强,更因为我爱这个国家的文化,而这个国家就叫中国。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舞台上源远流长,绵远不觉,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那么悠久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后,关于文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我们文化软实力的认识越来越充分,我们国家也在不断的树立国际形象,加强文化交流、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等方向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比如我们在海外建立的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和不断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而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受到重视:“中国模式”,“和谐社会”都成为了西方学者和政要津津乐道的话题,关于和谐二字更是我们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文化的包容性。这一切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成就,也是我们向世界人民呈现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的机会。但是,我们在看到中国软实力取得进步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一些细节的东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的向外国展示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在吸收着外国的文化和世界观。然而我们却忘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断的冲击着我们中国的文化。正如有些人为了谋求个人利益而可以不顾集体大众的利益,丢弃基本的道德品质。国民变开始变得冷漠了,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让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心寒,虽然改革开放给我们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GDP跃升世界第二位,但我们的价值观已经退步了,我们放弃了太多,连一个最基本的助人为乐的精神也会被人怀疑是炒作或者为了出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甚至外国媒体都大面积的抨击中国人的见死不救。在大的角度上,中国人,我们是文化软实力是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为什么偏偏却在这简单的小事上失去了做人的道德。一个国家文化的实力的进步,不在于制作了多少个文化大片,不在于写了多少本书,不在于出了多少个伟人,而是在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有没提升,再好的孔孟文化如果没过国民欣赏,那也如同摆设一般。

再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渐渐的记不得《道德经》,传统文化的节日受不到人民的重

视中国虽有那么多的优秀的文化成果却但却没有把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反而让一个韩国来去申遗,我们的悠久文化反而成为了别人手中的财富,跟我们抢端午节的文化这是多么可笑可悲的一件事情,这件事也深深伤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从这些事情上看,要想真真正正的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先提高国民的素质,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弘扬民族精神,从个人做起。打造民族品牌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武器,发展人才教育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同时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篇2:中国文化的缺失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深厚内涵。然而其却在逐渐的流失,只有我们从自身做起,积极了解和学习,维护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对于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度,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能够展示出自己的特色,继续传承给子孙后代们。

关键词:传统文化,缺失,传承

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给后代留下了无穷无尽的财富,其中不乏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精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传统精神的影子却越来越模糊,传统文化逐渐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淡漠,现对于此种现象进行以下思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现象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为:“文化或文明是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及其他能力与习惯的综合体。”文化这一概念可再分为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结构层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发展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的表现,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概念性不强,这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地维护和发展,如韩国向联合国申请端午节为自己的世界文化遗产,在围棋界称雄;日本发扬源于中国的茶道,且在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有着比中国还要高的水平;还有韩剧日剧冲击中国电视剧市场的现象都表明我国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别国存在着差距,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流失。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曾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但我国传统文化现状仍然令人担忧。外来文化冲击侵略,城市化演进使我国许多文化遗址遭到破坏,文化遗产受到严重损失,这一切着实令人叹息,发人深省。

二、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文明的国度,这一点在唐宋之前尤为明显。可惜清朝的闭关锁国使我们落后于世界的文明发展步伐,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封建的、愚昧的理学和落后的礼教发起进攻是正确的,但是此过程中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摒弃却是不够明智的,这使部分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认为传统文化是“糟粕”,“孔老二”不足取。再往后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济取得高速腾飞,却忽略了自己的民族精神。虽然现在大力提倡进行“精神文明建设”,但国内西方文化的冲击依旧十分严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和不了解,对于西方文化的国度推崇是我国传统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政府如若对文化建设放任自流,我国文化缺失的现象将愈演愈烈。我们应当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任其自然推移,我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使中国能在文化领域中抬头,建立并完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社会和思想。这之中不仅要靠我们个人的践行,政府的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首先应明确的是保护传统文化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不能笼统的全部接收或全盘否定。如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的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是我们应当摒弃的。而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古时圣贤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思想道德规范是我们可以借鉴和传承的。如儒家文化重视修身养性,内炼立德,对于价值失落、人性沉沦和道德迷惑,具有点化和明悟作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是应该将其发扬光大的。此外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的创新,文化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如若固步自封,不求变革,终将自绝后路。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就是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优秀资源,这在动画游戏的方面就能够体现,美国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花木兰》在国内外大受好评,日本制作的以三国和西游记为题材的游戏和动漫也很受我国青少年群体的欢迎,这一方面显示了我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在发扬优秀文化上面的不足。只有顺应时代发展、从文化的碰撞中汲取养分,开创新道路,以科学的技术丰富自身,才能使传统文化富有生机的传承下去。

还有一点是我们应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近年来西方的节日盛行国内,我对于这种现象并不是全面否定,而是认为我们应当以辩证的思想看问题,既不盲目的崇拜,全盘吸收西方文化,也不完全否定,闭关锁国和其老死不相往来。依旧是这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柏。对于那些可以给我们紧张、枯燥的生活带来一定的生活情趣的小节日如愚人节,我们可以随性而至。如若符合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父亲节,则要大力提倡,如此,可使我们民族的素质更上一层楼。

除此之外政府也应当采取措施,维护传统文化。如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民团体。制定传统文化的开发、复兴及保护战略,扎实稳步推进战略决策的落实。加强立法,提高立法的质量,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维护与复兴。加强传统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彻底扫除制约传统文化保护与复兴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坚决打击那些假借优秀传统文化之名实际却宣传封建思想、拜金主义和官本位等落后意识的人和组织团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海外人民推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在这方面国内也要动用现有科技和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特色行业宣传自身。最重要的是,加大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义务,使人民群众能够拥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能够自觉学习并推广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优良品质展现给世界,使国际对于中国人民能有一个客观、明确的新认识,不再完全不了解或局限于数十甚至数百年前的错误的认知状态。这样相信我国在保护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就可以迈出更好的一步。

参考文献:1.韩云川《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弥补》 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06期

篇3:中国文化的缺失

关键词:缺失,断层,分析

1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建筑是一种文化, 是随着朝代政治制度和民俗习惯而演变的一种文化遗产。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 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各朝代金碧辉煌的宫殿、绵延万里的长城、曲折多变的各式园林等等,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佼佼者, 皇宫彰显了权利与信仰, 长城见证了古代人民抵御入侵者的血和汗, 而各式的园林则体现了古代人民对优雅、恬淡生活的追求。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类艺术, 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变革, 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 独树一帜, 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框架式结构

由于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 框架式结构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建筑结构。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 斗是斗形垫木块, 栱是弓形短木, 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 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 明清以后, 由于结构简化, 将梁直接放在柱上, 致使斗拱的结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 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在古代, 对木材的选择也很有讲究, 不同地区选用不同的木材, 大多数都以樟木和楠木居多, 而宫廷等显赫府邸多用金丝楠木。金丝楠木也成为权力和富裕的象征。

1. 2装饰独特

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又一大特点, 凡一切建筑部位或构件, 都要美化, 所选用的形象、色彩因部位与构件性质不同而有别。如故宫太和殿, 太和殿檐下施以密集的斗拱, 室内外梁枋上饰以和玺彩画。门窗上部嵌成棱花格纹, 下部浮雕云龙图案, 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殿内金砖铺地, 明间设宝座, 宝座两侧排列6根直径1. 00m的沥粉贴金云龙图案的巨柱, 所贴金箔采用深浅两种颜色, 使图案突出鲜明。

1. 3庭院式组庭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 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 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 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 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 通过前院到达后院,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 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现在已为数不多的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 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 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 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 四周房屋连成一体, 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有严格的方向性, 常为南北向, 只有少数建筑群因受地形地势限制采取变通形式, 也有由于宗教信仰或风水思想的影响而变异方向的。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 主要是源于中国古代黄河中游的地理位置与儒学中正思想的影响。

2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消逝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一座座现代建筑崛地而起, 然而在这种现象下, 大量的古建筑文化却在我们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消失了, 其实并不是只有现在才这样, 我们历史上就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存在着一种破坏欲, 对历史遗产的不珍惜, 甚至是故意的破坏。 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 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 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 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 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 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 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 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 难见始建时的痕迹。

在中国历史上就普遍存在对古代建筑肆意毁坏的现象, 中国历史经历了无数朝代和种族, 而每一次的改朝换代就意味着对以前的文化和建筑予以摧毁, 再重新建造属于自己朝代的建筑。例如秦朝的咸阳城、阿房宫, 汉朝的未央宫、长乐宫, 大明宫等等, 都是因为改朝换代而人为摧毁。其次改朝换代必须经历战争, 每一次战争都意味着杀戮和打砸烧灼, 这也很大程度的毁坏了中国古代建筑, 其中抗日战争和两次国共内战以毁坏主要建筑物和公路为主对对方进行打击。所以说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在一点点的消逝。

3中国建筑文化出现断层

由于古建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新的建筑体系又无法短时间内形成, 建筑师只能凭自己的灵感去建造各式建筑, 或者是对西方建筑的一味模仿, 造成了中国建筑文化的断层。在当今社会, 不论是从原料、工艺或是环保, 都存有不合适时宜的现状, 北方的四合院需要占到一定的面积, 在当今人口迅速发展下, 四合院的存在已无法满足需要, 而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 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国内的富人们对于古建筑文化的不自信, 没有如对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那样强烈的自信心。现在我国的各个城市建筑, 不仅没有自己的特色, 而且在建筑风格上杂乱无章, 简直是一锅锅的大杂烩。即使是在传统建筑保护的最好的北京, 这种风格也已经被严重破坏了。这不仅让我们这些保护和传承传统特色的人感到心痛, 而且让那些追求西方化的人心痛。只不过我们比后者更多了许多忧愁和悲愤罢了! 同时, 中国建筑文化出现另外一个问题, 有些地方或者政府试图挽救古建筑文化, 可惜弄巧成拙。在损坏的古建筑基础上进行整改、修缮, 结果是既不像古建筑, 又没有当时代特色。更有甚者, 直接仿刻古建筑, 这是对古建筑文化的亵渎, 有一种东施效颦的感觉。

4中国当代建筑文化的重建

建筑是一个国家表面而深层次的文化体现, 特别是城市建筑。在面临古代建筑文化缺失和中国建筑文化断层的窘迫际遇下, 中国当代建筑文化急需一场彻底的重建。中国杰出的建筑师在中国优秀建筑师论坛中讨论了“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和范式重建”, 他们也一直认为中国建筑文化急需改变和重建。

4. 1建筑学向公众推广

把真正的建筑学向公众推广, 让大家知道什么才是目前比较健康的建筑学, 而不是某一种风格, 同时让公众指出缺陷, 提供建议, 给设计者出谋划策, 营造良好建筑行业环境。公众也是由个体构成的, 甲方、 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官员也是来自于公众, 所以他代表的权利也需要通过某一种意愿来实施, 这个意愿也受到深层价值观的影响, 是有这个文明价值观在规范的。

4. 2保护传统建筑

传统建筑业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 重建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也应当保护古建筑, 古建筑文化属于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保护传统建筑的关键是处理好传统建筑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 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历史内涵深厚, 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 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层次的把握。这种追求, 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 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4. 3合理借鉴西方建筑风格

中国当代建筑共同体的建造是要融合中西文化的, 建筑师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 但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共通点, 这就是共同体。 西方建筑师在设计和建筑上给中国带来的正面冲击力, 中国可以适当学习。这样可以对我们建筑的行业、对文明的发展有所推动。

5结语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国内进行着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历史内涵深厚。 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到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 了解建筑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

参考文献

[1]本刊特约评论员.复兴中华建筑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J].古建园林技术, 2012 (04) :3-7, 30.

[2]赵红.古建筑档案文化价值的开发利用[J].兰台世界, 2012 (S1) :78-79.

[3]张文敏.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缺失及涵养[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4 (02) :148-151.

篇4:中国文化的缺失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缺失

中国分类号:H31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表现形式,而文化对语言又有影响和制约作用,这就使得英美文化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但是母语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成分,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日渐呈现出“边缘”现象和“失语”状态。这种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忽视,导致学生无法用英语把中国文化专有项恰当地表达出来,造成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只介绍西方文化,还应教会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族文化并用英语对外传播本国文化。2013年8月四六级考试的改革也再一次体现了这一点,改革后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四六级考试翻译部分约140--160字左右的汉字,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本次改革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在教学过程中渗入中国文化教学,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母语文化的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现状

近世纪来,受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跨文化交际更多的是单向交际即西方文化向东方传播,这种单向思维倾向,同样影响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学习。现在的学生谈到西方的情人节或圣诞节等可以滔滔不绝,而提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七夕节或春节时却捉襟见肘,不知用英语怎么表达。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英语教材和课堂教学中涉及中国文化的成分极少,学生接触有关中国文化的机会微乎其微,结果造成了多数人无法用英语表达他们所熟知的中国文化。

仔细研究当前较新且使用范围较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中的文化内容就可以发现教材主要介绍英美文化,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含量极低,在四册书的120篇文章中,仅3篇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占有率仅为2.5%,而其他教材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浙大版新编大学英语精读教材,共有文章120篇,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只有5篇,中国文化占有率为2.9%;全新版大学英语精读,80篇文章中,涉及中国文化的只有2章,中国文化占有率为2.5%;并且这些文章内容都为中西文化比较类,如:中西教育方式比较、中美文化共性与差异、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礼仪等等。学生基本上找不到中国本土文化现象的英语表达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时的空缺。

此外,多数高校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也是过多把目标放在英语知识的传授上,从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导致本国文化缺失。

三、解决途径

为了更好的实现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高校应从根本上加强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以便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平衡发展其主要途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大行其道,西方节日大受欢迎的这种大环境下首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注重本土文化的学习与输出,这样跨文化交际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才会顺利进行,而不是呈“一边倒”的状态。英语学习者在力图学习地道英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应以英语为媒介向国外友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二)增加中国文化的渗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入中国文化应遵循适合学生发展的原则并选取中国文化的精华部分作为导入内容,选择富有民族特色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英语学习材料,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有效克服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有效办法。如课后要求学生阅读有中国特色的英语阅读材料或是让学生搜集一些英文的中国传统节日介绍或者民间艺术介绍等。

(三)教授特定的翻译技巧

教学中还要注意把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翻译技巧传授给学生。具有民族特色概念的翻译是汉英互译的一大难点, 有些因为在目标语中缺乏实物或者概念, 甚至被称为是不可译的,比如一些节气词汇只存在于汉语中,但是中外翻译界对此已经做出大量的研究, 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翻译上多投入一点时间, 加强翻译技巧的讲授, 让学生在遇到不知道英文说法的文化事物时, 可以采取意译、音译加解释、模糊翻译等方法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

(四)加强关于中国文化的实践训练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关于中国文化的实践训练以锻炼学生的本土文化输出能理,如让学生做有关中国文化的介绍,或是做有关中国文化的翻译练习,或是对中西方不同风俗习惯(如婚礼、饮食文化等)进行对比,或是进行对照阅读(如情人节和七夕),通过这种实训来加强学生的中国文化学习以及输出意识。

(五)利用改革后四六级考试的正面反拨效应

反拨效应是指测试对其相应教学在学校范围内产生的影响。改革后的四六级考试翻译内容涉及中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并且分值占到总分的百分之十五,这无疑将会直接激发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的动力,也将直接激发学生学习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动力和积极性。事实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种热情,以弥补以往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四、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与引进英语国家的文化,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本国文化的输出能力,这样才能避免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都存在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也只要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够成功跨文化交际的国际型人才。

参考文献

[1]ALDERSON J C, Wall D. Does Wash Back Exist?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3, 14: 115- 129

[2]蒋亚瑜,刘世文.提高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与途径[J].集美大学学报,2005(1):65-68

[3]吕煦,李周红,吕汝茵.外语教育中的母语文化失语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11):115-117

篇5:中国文化的缺失

要营造创新的企业文化。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如果不能够创新,就很难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曾经有美国媒体做过一次讨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也就是说中国为什么没有很多创新型企业。我当时看了材料,归纳有那么几条原因:

1、中国企业文化普遍盈利水平很低,拿不出钱搞创新。

这需要在今后改革当中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成本,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创新的问题我们喊了多年,为什么不能落到实处,就是因为我们企业的盈利能力差,拿不出大批钱投入到中国企业文化创新这样的领域,第一个结论对我们来讲是适应的。

2、中国的教育不鼓励创新,只鼓励模仿。

这种教育观念使受教育的人、特别是精英人才难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企业发展因此也受到很大限制。

3、中国的创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自下而上的。

虽然政府在鼓励,媒体在不断鼓吹创新,但是企业没有一个真正内在的动力来进行创新,这样就使创新变成口号。

4、中国缺少一个支持创新的金融体系。

这一点我们在讨论金融问题的时候也多次提及,就是怎么样打造中国金融体系的时候,能够使中国金融体系更支持创新,特别是个人的创新问题。

此外,我还注意到华为任正非的观点,他表示中国缺乏创新的土壤,这个土壤就是产权保护制度。进一步完善中国产权保护制度,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也是中国企业文化创新的一个核心问题。

曹园媛——实用健康专家。

曾先后担任:

民政部康复医学会“健康中国社区公益健康活动”核心讲师!

协和阳光健康管理机构糖尿病特训营创建者。

北京大学•北大未名集团健康服务体系担任主力讲师。

当然,中国企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在一个开放的范围内,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里面进行创新。现在我们讲自主创新的时候涉及到三种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我觉得,对大多数领域的中国企业文化来讲,主要还是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问题。当然,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我们确实还需要用更多经历来解决一些现实的创新问题,如果能够真正进行自主创新,也就是原始创新,那就更好,但这种原始创新毕竟成功概很低、成本高。

对于这一点,任正非说,在创新过程当中,华为只强调做有优势的部分,没有优势的部分,就应该更多地加强开放合作,让别人去搞。我举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所以创新也必须在一种开放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中国企业文化当中还相当缺乏务实的文化。中华民族本来是一个很务实的民族,中国几十年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务实的过程,但是,最近一些年来,很多企业常常受一些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的干扰,出现了很多不务实的态度。

比如,中国企业文化走出去,一旦受到一些困难,马上就说这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企业文化,是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歧视。我觉得没必要这样过分政治化解读。

实际上,像日本当初走到美国去的时候一样,他们也碰到过很多障碍,没有必要把我们受到的任何一次挫折都归于政治因素,而应该从自己市场化的程度和竞争力来考虑问题。所以,怎么样克服那种似是而非、表面看着很正确的政治式惯性思维方式,对整个企业和企业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务实的文化现在对我们来讲是越来越重要。在这样一个竞争非常激烈世界里面,谁不务实谁就要吃亏,谁夸夸其谈谁就要吃亏,其实有很多问题是很简单的。日本、德国一些专家讨论,为什么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会长期领先于全球制造业。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德国人就说我们就是几个词:认真、严谨、讲卫生;日本专家讲的更直白,他说一个不讲卫生的国家是不可能成为高端制造业国家。如果我们不解决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只空谈所谓“中国创造”和“高端化”,我觉得是做不到的。

国外企业确实非常务实,而中国企业花架子太多。比如,全球著名的汇丰银行曾邀请我到伦敦参加全球高管会议,希望我做一个中国经济形势的报告,我当时想,这么高端的会议肯定在豪华的五星级饭店进行,但是,最后却是在泰晤士旁边一个酒窖里进行的,里面非常灰暗,连靠背椅子都没有,所有高管都是坐在长条板凳上听我讲了三个小时。

我讲话的时候,除了一个小方台子以外,什么都没有。汇丰银行全球总经理介绍我的时候只花了五分钟,然后开始直接进入话题。这完全不像我们中国企业开会,中国企业可能要花半个小时让各种各样的领导致辞,然后再进入正题。

篇6:中国文化的缺失

摘 要: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有多少不同的学科探讨或涉及到文化,文化的定义就有多少。在语言教学界,文化有种种定义,分别与言语行为、文本结构、社会组成和知识结构等等有关。Rosaldo(1984)指出“文化不仅仅只是仪式和信仰层面那么简单。”她强调文化塑造和决定成员的社会观念与认知观念,而且这些观念不足为外人所轻易理解。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教育

一、文化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最先在《原始文化》中说:“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注重的是文化的精神层而。

人类学家认为可以从两个意义上来理解文化的定义。一种是大写C的文化,指的是音乐、文学和艺术等等形式。另一种是小写韵c的文化,指的是人们为了在特定社会正常交流所了解的知识。

与国外同行一样,中国学者也尝试用白己的语言,或者从不同的方而来定义文化。他们的努力表明文化绝非是某个人或群体的穿着、饮食或者谈吐,而是某个整个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邓炎昌和刘润情遵循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的传统,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群体的信仰、风俗习惯、制度,以及刻画某个群体的特征。辞海中对文化所下的定义为:广义上而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产品;狭义上说,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意识形态相对应的政治系统和组织结构。

然而,不管如何穷尽文化的定义,与丰富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相比,它始终是抽象的概念。

二、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意义

教育的目的在于全方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要全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双向的,既使学生能够透过英语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又能够用英语宣传弘扬自己的文化。但我们的大学英语教学却只注重了解和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忽略了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教学。

因此,英语教育应该引导学习者对母语文化有全而和深刻的了解。在中国,英语教学应该给学习者提供必要的语言上和交际上的技能,以使他们能够用英语来反思和描述白己、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此外,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展开讨论,让英语学习者可以有机会比较和对比英语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总而言之,将中国文化纳入英语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合理补充。

三、中国文化失语症

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其关键在于帮助学生避免犯语用失误。根据何白然的解释,语用失误是指“在交际中未能取得所期望得交际效果。”语用失误经常出现在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得交际之间,但同样会出现在非英语母语者之间。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而,包括思维方式、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文化心理、宗教等。外语学习者应努力据寻语言中深刻的文化内涵,时刻用文化意识去指导自己的交际活动,要懂得什么时候该说什么,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不要随意滥甩或套用本族文化,避免由此引起的文化干扰,造成交际融难、冲突、误解,甚至仇恨。这就是英国语言学家Jenny Thomas所称的“跨文化语用失误。”

根据Jenny Thomas的划分。跨文化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会――语用失误(sociopragmal linguistic failure)。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例如,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常用“never mlnd”来回答道谢,因为其意指“没关系”。而这在英文中显得很滑稽或不合时宜,因为地道的用法应当是“You are welcome”,而“neverImnd”恰恰用来回答道歉。

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牵涉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社交――语用失误通常是因为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而引起的。1985年,何白然教授在广州外国语学院主办得一期“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讲习班”上,对79名学员进行了一次汉英语用差异辨识测试。结果显示平均错误率达到了总数得51%,且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导致的错误十分普遍。

鉴于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在于交际,且社交一语甩失误导致的交际失误更为常见,因此英语学习中大力加强目的语文化学习是十分必要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学习目的语文化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例如,由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情景,英语教师和学生常常难以判断哪种表达最符合具体场景;此外,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并非生活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有时他们也需要用英语来表达中国的文化。

这种不平衡的文化教学现象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注意和研究。中国文化失语症最早是由南京大学外国语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首先注意到: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受到广泛的重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本国文化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而: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对于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他们不知道如何用地道或合适的语言来阐述儒家或道家文化,有的甚至把Mencius译成门休斯而非孟子。从丛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教学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黄秋畅.国内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研究现状述评[J]遵义师范学院报,(1)

[2]孔俊霞冲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

[3]刘世丈.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1).

[4]那而芳小议中英文化教学中“厚洋薄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

[5]袁肃.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力的缺失[J]黑河学刊,2008(9)

[6]兰军.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

篇7: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浅谈传统文化的缺失 狭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首先,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其次,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其三,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提起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传统文化究竟是不是过时了?对我们当前社会还有没有价值?我们通过下列的事实来证明她亘穿古今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利益: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然而我们不能不承认,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在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时代,人民身心安稳,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生活;而当今的人们却将自己锁在一道道铁栏内,社会活动中还会受到频发恶性事件的威胁,这是多大的反差啊!现在传统文化正在被严重的商业化,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它应该是我们民族的灵魂不应该成为大众的娱乐。话说“中国传统文化” 本来不想说这个话题,但近来有许多怪异现象,使我不得不说。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今天,很多艺人、匠人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似乎中国传统文化只剩下了酒文化、茶文化、根雕文化、古董文化,甚至是绣花鞋文化了!难道中国传统文化真的只有这些物文化了么?中国先秦时期古人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么?中国现代学者也只懂得喝酒饮茶以及绣花鞋了么?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要研究“文化”一词,只有弄懂了文化一词的根本含意,我们才能真正弄懂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古“文”字是指纹理、花纹之意。后来发展为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称为“文”。文明一词就是“文”的延续。“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周礼·柞氏》:“若欲其化也。”《国语·晋语》:“胜败若化。”《礼记·乐记》:“和故百物化焉。”继承,吸收,创新,总结。

篇8:中国动漫制作中的文化缺失研究

《功夫熊猫》无疑凸显了当今全球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复杂形势。身为中国人,究竟是该为美国人在给我们提供娱乐的同时,“越俎代庖”地宣传了中国文化而高兴,还是应该采取民族主义的激烈姿态,将好莱坞的影响力拒于国门之外?

全球文化在冲突与融合中发展的当今,在互联网与即时通讯工具让文化传播变得异常便捷的当今,空言抵制无济于事。面对《功夫熊猫》,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抵制,而是反思。

功夫熊猫的横扫全球,充分说明中国的动漫有着巨大的市场。但为什么中国人自己制作不出如此有影响力的动漫呢?

细观中国动漫界,大制作几乎寥寥无几。电视中播出的动漫,大部分是外国优秀作品。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信息无限传播的今天,动漫的传播渠道越来越多,播放器上展示的动漫作品绝大部分是外国制作。

纵观历史,中华文化的长处就在于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洋为中用”是中国文化界的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我们的文化艺术界在这方面缺乏进取精神,反而让别人对中国文化的富矿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了“中为洋用”的开发。

从迪斯尼拍摄《花木兰》到派拉蒙拍摄《功夫熊猫》,10年过去了。中国动漫产业奋斗了10年,但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似乎仍然让人感到失望。

为什么中国人拍不出如此影响力的动漫大制作,而将广阔的动漫市场拱手让人?原因在哪里?其实质是什么?如何解决中国动漫作品原创少,文化缺失的现状,从而真正赢回中国动漫市场?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二、实质:原创与文化的缺失

“中国动画缺少原创人才,缺失“讲故事的人”是中国动画一直‘流行不起来’的关键。”中国视协卡通艺委会、中国卡通产业论坛副秘书长王六一一语道出了关键。

动画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因为它的价值拉动链条最长。其赢利主要来自后期的品牌延伸方面。动漫作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由众多的艺术元素组成,包括角色形象,道具,故事情节,配乐等。当动漫作品被广大受众认可后,作品中的任何一种艺术元素都可以作为品牌,进行品牌的授权和营销,实现深层次的赢利。品牌授权形式的出现实际上最初起源于卡通人物的商业化。动画形象授权经营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利产品的授权生产销售。二是全方位的卡通文化产品与独家代理经营,包括传媒,电视播映权,音像出版权及形象延伸的产品等。

目前,英、美、日、韩4国已成世界动漫产业大国,这一产业在英国占GDP的7.9%,美国动漫产业连续4年超过好莱坞电影业,日本动漫产业的出口值远高于钢铁。去年全球游戏、动画业及其相关行业衍生产值超过5 0 0 0亿美元。但是,这份巨大的蛋糕,中国分得的份额太少太少。归根结底,中国原创作品缺少精品工程,缺少认同,缺少忠实FANS。没有形成品牌则竞争力弱,难以与国外动漫作品相抗衡,难以实现品牌形象授权和衍生市场的开发,何谈赢利?何谈发展中国动漫产业?

有调查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占6 0%,欧美动漫占2 9%,而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只占11%.中国儿童最喜爱的20个动漫形象中,有19个来自国外,而国产动漫只有“孙悟空”一个。

原创作品中的动漫形象要深入人心,成为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与一个作品的人文关照是密不可分的。世界上的人,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哪种肤色,人性都有共通的地方。动漫产品多一些人文关照和理性思考,无疑是吸引人们眼球,震撼人们心灵的良药,也会更进一步得到认可。如日本有一部漫画叫《侧耳倾听》,看过之后,深深的感觉到在成长道路上,青少年在不断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那种种的酸甜苦辣与永不放弃的精神,令人感慨至深,久久回味。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中国的动漫制作者们,请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想像力吧,弥补原创与文化的缺失;不要用浓得发腻的说教味一味教训小孩子,这样的动漫,空洞而枯燥,浅薄而无趣,永远也不会有前途。

三、思考:动漫发展需要发现力、创造力、想像力

中国动漫急需打造自主品牌

“葫芦娃,葫芦娃,7个葫芦一朵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这个旋律像烙印一样,给属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那一拨儿人的身上打上了一个还算深刻的标记。

电影版的《葫芦兄弟》虽然从技术上来说只是原版动画剪切后的再加工,与日本的《哆啦A梦》、美国的《变形金刚》的电影片还无法相比,但电影版的《葫芦兄弟》却是中国动画电影走上经典重现的一个起点。另外,随着电影版《葫芦兄弟》于5月2 7日在全国影院的上映,影片片方同时也推出了许多“葫芦兄弟”形象的衍生产品,包括图书、音像、毛绒公仔、木质玩具、文具等品种,都将陆续面世。

这已是一种进步,但要将中国动漫带进全球化视野,打造全球品牌,恐怕并非朝夕。福布斯曾公布过“全球十大虚拟人物财富榜”,它们是米老鼠、哈利?波特、皮卡丘等10个虚拟人物,它们每年创造的财富已经超过2 3 0亿美元。

令人尴尬的是,青少年喜爱的卡通形象却与中国造无缘,史努比、米老鼠、机器猫才是他们的最爱。在这些卡通相关消费中,来自中国内地的作品不足10%,而日美舶来品则超过80%——这意味着大约80%的利润落入了日美卡通厂商手里。仅史努比、米老鼠、Kitty猫、皮卡丘和机器猫,每年就从中国赚取6亿元。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像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中国动漫急需打造自主品牌,动漫发展需要发现力、创造力、想像力,需要有静下心来做大事的远见者—动漫赢利模式注定了稍显漫长的等待,请用商业之心和持久不变的感情对待动漫吧,动漫界的大师们、思考者与喜爱者!

四、解决之道:如何生产出优秀的原创作品

怎样多生产出优秀原创作品以增强中国动漫产业的竞争力呢?关键是原创作品要有市场,要有利润,要有回报。原创动漫作品如何打动人,如何形成著名品牌?

何为优秀作品?动漫作品是文化产业的一种表现形式和人类文化的一种传导方式。一部优秀得能打动人心的动漫作品,绝不能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应该凸显出人文关怀,对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和人类共同面对的心灵困厄问题进行有力的探讨和阐释。当动漫所表现的主题与人们的心灵需要相契合,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原创的动漫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求得发展。发展中国动漫产业,一定要支持原创,注重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向纵深挖掘与发扬,打造出震撼人心的经典之作。

如何生产出优秀作品?功夫熊猫不是一朝一夕制作出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蛰伏期,但它最终一鸣惊天。这证明什么?动漫作品制作者,要敢于坚持,敢于期待,敢于行动,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一点一滴磨,磨出来的优秀作品。

此次,功夫熊猫凭什么让大众有期待?让美国生产的一只肥胖而平庸的熊猫赢得世界各国人们的喜爱,最终认同它,为它买单?其凭的是文化,凭的是精神,凭的是有趣,它为我们带来欢乐,并让我们思考,可谓寓教于乐;而不是单纯的说教,为小孩子带来点小知识,而忽略了广大的、潜在的、具有强大购买力的成人动漫市场,这是不公平的,更是无所谓大希望的。如何生产出优秀的原创作品,由此可窥见一斑。

五、结束语:让动漫成为我们的心灵鸡汤更有文化魅力

2005年AC尼尔森媒介研究发布的《中国电视媒介市场最新报告》显示:动画片已经成为大量都市成人最重要的电视内容。流行词汇“kidult”字源上是kid+adult,含意是有着小孩特质的心态,心境,个性,趣味的成年人。成人动漫被称为都市成年人的心灵鸡汤。成人动漫影响着越来越多有独立购买,决策能力的成人。2 5岁以下的年轻人是动漫的主要消费群。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观看动画片,阅读漫画杂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步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慷慨地为自己的喜好付费。除了自己收看动漫节目的成年人外,大量的年轻父母会在早餐期间陪自己的小孩子一起看动漫节目,这些家庭一般也具有比较强的购买力。

显然,市场有需求,熊猫来了,我们想抵抗也不行;我们有人才,能制作出高水平的动漫;但是,如果有谁能够制造出一部受人喜欢的动漫作品,那么这部作品必定蕴含着中国人深深认同的某种文化,某种精神,某种追求,能够在为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让我们思考些什么?那么这部作品便有了灵魂,有了生命,还担心没有市场?

什么时候,用中国的瓶装中国文化的酒,演绎得轰动,演绎得用心,演绎得真情,那么,中国动漫就该有希望了。是该拿出勇气与行动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1]十一郎:动画创作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非主流唯美幸福语录下一篇: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法律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