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文化的古诗

2022-08-14

第一篇:弘扬中国文化的古诗

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成果展示报告

老师们:

大家好!

一、传统文化知多少

我们先来看一份关于民族文化的调查问卷。出示幻灯片。我们着重看第二题,这些题目,老师们是否能对答如流?可能有一些会感到模棱两可吧?我们从三到六年级中任意抽取了一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从答题状况来看,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了解还是很不够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会背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的诗句,却不知“大李杜”、“小李杜”,也会背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却不知“秦王汉武”、“唐宗宋祖”„„

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包含哪些呢?恐怕老师们也很难说全吧,请看。出示幻灯片

相信老师们看了后,会和我一样发出由衷地赞叹: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呀!

二、课题背景、缘起

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古诗词可以看作是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我们的文化母体,也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舍弃了她,就舍弃了我们的根。为什么我们现在有些孩子不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熟谙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不懂孔融让梨的谦让、卧冰求鲤的孝道、悬梁刺股的勤奋,却有时会表现得那么自我呢?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就是他们从小缺乏中国最传统的美德教育。我们应当趁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让他们接触最具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的古诗词,而渐渐开启其智慧,培养其品德。

于是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课题——古诗词教学与弘扬传统文化有机融合的实践与研究

幻灯课题

三、释题

可能很多老师会对我们这个课题的题目本身存有疑义,其实我们自己也如此。我们看现在的古诗词教学,哪怕像我们滨小如此大容量的古诗词诵读,大部分也只是重点关注了诗词的简单背诵,忽略了古诗的美文美味,美意美诵,也可以说浪费了其背后许多丰富的传统文化,无奈的是我们一直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题目能够简单明了地概括、传达我们的思考及所做的点滴工作。

四、具体操作:

我们的课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第一步,师资培训。我们课题组收集了百首经典古诗词,(出示幻灯照片)让每一位教师从古诗的内容、年代、作者等方面进行赏析、分类,(出示幻灯照片)这样做,既是让教师对古诗词做一次系统地梳理,又便于今后教学中的灵活使用。 第二,为了让学生走近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组织学生查找、搜集、整理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并相应举行了传统文化小报设计比赛、板报展示活动等。

幻灯出示照片

第三,小学古诗词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这种教法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是事倍功半的。因此,我们又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来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在

三、

四、六年级中分别开设一堂古诗词研讨课。教学研究重点分别列为:三年级探讨古诗词教学如何与中国民间、神话故事的融合,并引导学生去挖掘隐藏在古诗背后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如传统节日。四年级开设了一堂具体情境中如何运用古诗词的活动课,做到学以致用,培养一种大语文观,增强古诗的亲和力,让学生更大程度的喜欢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六年级又从古诗词分类的角度去教学一组有关“送别”话题的诗词,既让学生了解这一类诗的特点,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看古诗,培养他们的古诗知识建构能力。搞这些课例,目的在于同类课型的教学方法推而广之,并努力找到更合适的方法。这些课例作为探寻古诗词教学有效模式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都一一拍下了录像。

一一幻灯 出示照片

第四、我们课题组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兼行了较多的实践活动,力求以诵读为主,欣赏为辅;活动为主,传授为辅,力求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重要活动有:

1、每周至少安排一次晨间诵读相关古诗词;校本课古诗词赏析。

2、日积月累。在黑板一角开辟“古诗乐园”,由学生写好一首古诗词或一组古诗词名句,每节语文课前三分钟进行诵读热身,每隔2—3天更新内容。做到日有所诵,课前一诵。

3、利用“六一”游戏节,进行古诗游园活动。摆设一株古诗常青树,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近古诗,享受古诗。 幻灯出示照片!

4、结合所学的某一类古诗词,进行小报设计比赛。例如,在学生学了“思乡”组诗后,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古诗词并熟读成诵,继而较充分地了解这一类古诗词的特点。并举行一次“思乡、送别”为主题的小报设计比赛,让学生感受人间美好的情感——乡情、友情。幻灯片出示照片。

5、创设“古诗词背背馆”。各班挑选出五位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由语文教师及古诗组长组成评委。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幻灯片出示照片。

6、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等。

古诗词名句填空比赛。让学生把百首古诗词中的名句先分类,再师生统一标准,按景物内容分:诗中春;诗中夏;诗中秋;诗中冬;诗中山;诗中水;诗中日;诗中月;诗中风;诗中花;诗中雨;诗中树;诗中别。按思想内容分:爱国篇;心情篇;思念篇;送别篇;边塞篇等等。再让学生背诵,最后进行口答、笔试两轮比赛,目的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经典古诗词,为我所用。

7、诗人模仿秀。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位诗人,分头查找资料,通过这位诗人的诗词作品,重大事件来演绎其人生,要求抓住诗人的外形气质、风格特色、思想流派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幻灯片《李清照的一生》)

诗词表演唱。整理现在比较流行的用古诗词作词谱曲的乐曲,利用音乐课、班队课时间学唱,在学校活动中公开演出。(幻灯《水调歌头》)

8、汉字知识大赛,穿插体现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词、对联等内容。幻灯片出示照片。

9、在传统佳节来临之际,举行古诗词书画作品比赛及优秀作品展。

10、在课堂教学中,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这一活动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五、研究成效。下面给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效。

1、文明儒雅的校风正在形成。走进滨小校园,文化氛围日渐浓厚。目之所及,到处是经典古诗文;耳之所闻,名曲萦绕,配乐古诗朗诵。在古诗文的濡染下,儒雅的气质在师生的身上正逐渐有所体现,班风班貌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五三班提出:与书为友,书中成长,读出味,读出书香。五六班提出:“腹有诗书气自华”!五一班提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班提出:诵中华经典,做龙的传人。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师生对儒雅的追求,对人文的崇尚。课堂上,活动中,校园外,经常会注意到一些同学在特定情境触发下,经典诗句脱口而出。古诗文的浸润,使滨小师生更儒雅,更文明,更有书卷气。当然,古诗文只是其中一味良药,真正的大补药还是我们学校倡导的构建书香校园的大型活动。

2、在我们的课堂案例研究中,我们成功地探索到了三种古诗教学的基本模式。一是一般的阅读教学法,通过大量的资源引进,帮助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如教学《乞巧》。二是以赏析一组同类的诗为基准,先赏析一首,然后带出几首。如教学《送别组诗》,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古人在“送别”的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内涵。有“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有“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有“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有“暖语”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三是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很多平时看起来不相干的古诗在这一堂课中却紧密地联在一起,在短短的35分钟却串联了30多首古诗,其学习容量让人出乎意料,其古诗复习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三堂课详见录象)

3、“古诗词教学”与当前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更好地弘扬了传统文化。 在古诗词教学的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刚才展示的各种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古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从而更深地激发了学生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更重要的还是慢慢地开启了学生的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品德,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并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问题探讨。我们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不少问题,我提出来,起一种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1、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小学古诗词教材势在必行。现在,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书可以说五花八门,多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等等,什么注音本,彩绘本都有。遗憾的是,看其编排缺乏一定的内在联系,散而无序,以致孩子们在诵读后,忘得很快。如果有一种教材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或按诗人、或按思想内容、或按景物内容、或按名句等,让孩子们学一首,带出多首;诵一首,回忆多首,学习效果岂不是会大大提升?

2、仿写、改写和创作古诗值得商榷。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古人创作诗都严格遵照章法:如字数、句数,还要注意平仄,押韵。标准的格律诗,不要说学生不会,就是我们老师也不会呀。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学生去仿写、改写、甚至创作古诗,结果出炉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作品。因此,我们讨论不妨作个尝试:诗的仿写、创作不妨淡化平仄,放宽押韵要求;词的仿写淡化其旧有词牌规则,具体每篇分几段,每段分几句,每句多少字,完全以内容而定。如果在这种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在学生大量诵读、多方熏陶的基础上,鼓励、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和创作,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兴趣盎然,精彩的诗词也会不断涌现。

3、古诗词学习的评估验收必须注重实效,强调过程,注重评估。古诗词与多种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始孩子们的兴趣较浓,但活动搞多了,也就失去新鲜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就会渐渐退出你为他们精心设计的“舞台”,什么比赛呀,展览呀,反正与我无关。因此,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项活动、记录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成绩、评价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份收获,即每个学生拥有一张古诗词成绩卡,并多设奖励机制,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朝着活动的纵深发展。评估工作很麻烦,但会更好地保证活动的持续、有序、有效的进行。

4、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更大限度地拓展传统文化。老师们都知道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我们目前在古诗词教学中涉略的传统佳节、礼仪风俗、汉字、对联、书法、国画等也只能说是沧海一粟吧?怎样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更有效、更大限度地拓展、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傅 春 芳

第二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范文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兴凯湖中学张云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炼出来的理论化或非理论化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机构的共同精神、共同的心理状态、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共同的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其他各家文化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互相糅合,互相渗透,各取所需,各显所长的比较完整的系统,它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独特的,它是一种辨证的、直觉的、中和的思维方式;它的价值取向是伟大的,它讲究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注意伦理,重义轻利;它同时具有尚古倾向,理想上追求平均大同。中国传统文化与重视个人价值和自由,重视实际利益和等价交换的现代文化是完全不同的。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很广,有我们所能看到的建筑、美术、文字、舞蹈等内容,也有我们能听到的音乐等艺术形式,更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除了要比一般人更了解、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更承担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扬的重任。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首先,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语言和思想的精华。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简短的几个字中所代表的不是简单的具象的东西,很多都幻化成了意境。我们说到“小桥流水”,想到的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江南水乡,烟雨迷蒙,垂柳映波的景色,耳边听到的仿佛是莺啼虫鸣吴哝软语。所以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之美,并且慢慢让其感悟其中的意境,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一个重要的职责。我们要从语言方面来鼓励学生学习并体会优秀的辞藻,看看古人是如何创造出如此优美的句子的,自己应当试着去做。《赤壁赋》就是一篇在语言艺术上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描写水景“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描写箫声“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描写英雄“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等等。如此优秀的语言,我们要是不注重去体会去感受去学习的话,那简直是一种浪费。所以当我们看到校园里凋谢的月季时,会情不自禁的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刚吐新芽,会想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比喻;写《春游玄武湖》时,会引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回家》的感觉,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痛快淋漓时,我们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忧愁烦闷时,我们会调侃着一问一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谁不知道节约,我们可以教训他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谁要半途而废,我们劝他想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什么是文采?文采就是对优秀语言的积淀与运用,积淀越丰厚,就越有味道,而传统文学为我们提供了大量优美雅致、含蓄凝练的语言样式。

此外,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有上乘的思想内容,缺乏灵魂的文章不会成为优秀的篇章。因此,我们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还要注重文章思想内容的学习,看看作者的思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作者的思想内容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写文章怎样才能塑造出如此之深的思想高度。我们在杜甫、陆游的诗中多次看到《出师表》的引用,那我们不禁要思考《出师表》这篇文章究竟给中国人留下了怎样的精神烙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忠君思想;

恢复汉室江山的正统思想;“亲贤臣,远小人”的良苦忠言。正是这些强健有力的思想才使后人感慨“千古谁堪伯仲间”啊。授课老师如果忽略了这一方面的讲解,那么他的整个授课都将是失败的。因为他丢掉了文章的灵魂。此外,我们还要注重从文章的写法上、结构上、修辞上等等来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只有多方面的弘扬才能真正作到弘扬传统优秀文学艺术,否则的话,只能是触之皮毛。其次,在语文教学当中我们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比如:我们在学习《孔雀东南飞》一课时,授课老师要花大力度来歌颂与赞美焦中卿与刘兰芝的高尚忠贞的爱情,让学生在爱情观上有一个纯洁而高尚的认识;同时还要大力赞颂刘兰芝为爱而死的高尚的中华传统女性形象和道德传统;再次,还要大力抨击封建礼教对爱情与婚姻的无情束缚与破坏,以此来衬托焦刘二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此一来,学生对《孔雀东南飞》一课必定有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在和现代爱情观念的碰撞中学生自然会心有所得,在老师的正确积极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健康的爱情观。在师生关系上也是一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又用他的《师说》告诫我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些生动的尊师重教的言论应该经常敲打我们的头脑。在我们感叹韩剧中的“大长今”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时,我们也应该想到我们中学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内容。志向和现实并非一步之遥,在实现志向的过程中要经历风风雨雨,在屈辱与事业的两难取舍之间,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告诉我们为了我们所钟爱的事业,可以忍受暂时的屈辱,只要其志不改,事情终会成功。《五人墓碑记》通过五个平凡人的故事告诉学生舍生取义的人必将被载入史册,受到后人的景仰,即使做平凡人也不能平凡的活着,要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维护正义。这些散落在语文教学中的生动的素材可以使我们更接近古代贤哲的思想高度,我们可以听到来自千百年前道德呼唤,可以感受到五千年华夏文化的精神光辉。

第三,我们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古代“英雄形象”和“先人形象”的优秀个人品质的弘扬,以此来极力鼓舞学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意志品质和素养,达到以古为范的教育目标。在历代古文中不乏塑造或体现优秀人物形象的精彩篇章。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怀抱着“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理想的杜甫,《游天姥山吟留别》中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满江红》中的怒发冲冠,壮怀激烈岳飞,《永遇乐》中空叹“廉颇老矣”的辛弃疾等等。老师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熏陶、激励学生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四,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优秀民族精神的弘扬。中华民族曾经一度遭到外族的入侵与骚扰,但中华民族从没有屈服害怕过,而是进行了最为顽强的抵抗。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在优秀传统文学中是蕴涵极为深刻的。弘扬这种精神在学生的思想上注入了强心剂,为当代中国的更快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稳固的思想基础。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多么豪迈的大唐气势啊;“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宋人的铮铮宣言;“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在衰颓的清末还能听到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显现。

另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弘扬,比如风俗习

惯、民族服饰、文化习俗等等。教《边城》这课时,学生就对赛龙舟、唱山歌、拉纤摆渡的情节很感兴趣,老师应该因势利导,趁热打铁把这些文化知识补充给学生,当然还有些传统文化知识离我们现代已很久远,学生不可能大都了解,授课老师只有注意去讲解,才能激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对中国社会有更好的认识,为中华优良传统的沿袭做出贡献。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很欣慰的看到央视“百家讲坛”掀起的“国学热”,各地传统经典诵读班“孟母堂”的方兴未艾,武汉等地“汉服爱好者俱乐部”的悄然兴起。这些现象都说明在现代文明的大道上,我们不再是盲目的追随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自己的根基来依持。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留给学生的就是当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们能想到老师曾经告诉他“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当他掌握权利时,也能想起老师的教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个普通人会时时告诫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让学生把祖国的利益放在永远的第一位,把高尚的情操当作自己一生的追求,在他人生抉择的重要关头,脑海中浮现出我们曾经在一起说过的这些语言,这些来自我们先人的智慧的结晶。

第三篇: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民间及官方对把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也提上了日程。西方节日冲击中国传统节日,这让各界人士大为担忧。北京大学的一位教师说,一些人向外国学习,过圣诞节、情人节,无可厚非,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节日。传统的节日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我们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渐渐淡化,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得不到重视的结果吗?据此,我们调研小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分别对本校的文科生和理科生进行了调查。

经过调查,我们得到一下结论:

一、 大部分大学生仍喜欢过传统节日

1. 普遍认为过传统节日意思深远。

经过调查,65%的大学生认为过传统节日意义深远,应慎重对待;小部分大学生却认为意义不大如前,不必太认真或者随家里长辈的意愿而过;有些大学生却觉得传统节日只是旧传统,不过也罢。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且过传统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好机会,所以大部分大学生仍然喜欢过传统节日。经数据分析,有73%的大学生认为传统节日对于当前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并且,83%的大学生都愿意在四大传统节日中的春节花费更多。

2. 大部分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比较了解。

据统计,80%的大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绝大部分大学生能在中西方的节日中辨别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小部分学生却认为冬至节不属于传统节日。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居然存在20%的人不知道四大传统节日,确实令人担忧。传统节日之所以在中国流传,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是节日体系中的核心大节,蕴涵的辞旧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意义,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除夕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熬夜守岁,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文化心结。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激励后人。端午节源于屈原投江的传说,有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中秋节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有“庆丰收”、“人团圆”之意,并以赏月吃月饼的形式,把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发挥到了极致。

二、 西风东渐的原因

“圣诞在中国越来越火,甚至超过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这是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位网友在互联网上留言说,在我们的国土上,自己的重要传统节日冷落在一边,而把“洋节”弄得红红火火,即便不是出于狭隘民族主义心态,终究也觉得事情比较尴尬。据调查结果显示,普遍认为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在于商业炒作,使得西方节日更有气氛,以及西方节日形式轻松、时尚。眼下大学生热衷庆祝的西方节日不仅有圣诞节,还包括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等等。

三、 重视传统节日的措施

社会学家邸先生认为,要让传统节日与时俱进、传承光大,就要还每个节日的本来面目,让每个节日过得更独特些、传统元素更丰富些,需要向传统文化回归,需要更多的庆祝方式。古时候,中秋节的庆祝方式不少。现代中秋节城市里应该多些灯会和游园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当务之急是重新认识这些传统节日,并通过多种形式还原它们的文化内涵。节日民俗应该是盛典,而不是简单的吃喝穿戴。

政府支持是保障。数据表明,76%的大学生认为,政府在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政府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意识。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年轻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就会越来越强烈。

此外,不少人呼吁传统节日应该放假。经调查,90%的大学生支持新增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曾在2007年3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建议把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日的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人大副主任朱维芳重申,中国的法定假日遗漏了许多传统节日,这压抑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比如端午节,具几千年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价值,但因为没有成为法定假日,使得青年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揣摩、去体会。(选自《星岛环球网》)新增传统节日作为国家法定假期,引起年轻一代对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视,更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领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由上面对中西方节日的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外来的节日对我国传统节日的正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冲击。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属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节

日收到这样的冲击,由此可知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是面临着冲击。就当前而言,中国依然延续着漠视传统文化,迷信西方文化的教育思维。在当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中国人这样用第二语言(在中国主要是英语)衡量学术水平、用第二语言作为检验人才的标准、用第二语言考试作为各种考核的标准。这样语言教育模式必然继续导致中国年轻一代轻视传统文化,甚至是轻视传统的语言和文字。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其一是因为西方高度发达的经济水平致使中国人认为掌握以英语为主的西方语言可以获取更多的生存机会。其二是中国政府、文化部门、学者没有从传统文化中整理可以与时代精神结合并积极推行的精华。在比较中西方文化冲撞的问题上,把重点放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中国发展需要结合上。首先是要树立对自己优秀传统文化成分的信心,其次是要积极整合、宏扬自己的优秀传统。再次,中国的政府部门不能再以官方的身份强化外语类教育的社会权重,否则中国文化将面临更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

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

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

1986年出版

3.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

14日

第四篇: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的总结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并成为了维系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为了让我们的学生通过端午节来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用心去体验我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我校团总支、大队部决定在端午节期间在全校开展了以“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活动。

在开展活动的期间,同学们主动地去看书学习、上网查阅,全面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并对爱国诗人屈原有了深刻的认识,爱国诗人屈原的经典名作名句也让全体同学广泛诵读。同学们听说佩香袋具有避邪驱瘟之意,还可用来做点缀装饰,所以在端午节到来之前同学们纷纷找出家中的针线、漂亮的画布,并买来香气十足的香料自己动手做香袋。小小的一个香袋,一针一线都凝结着无尽的情意。在6月12日这一天,学生们纷纷带上了相机,捕捉身边彰显节日特定元素的镜头,他们用自己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也体验到了柴河人过端午的节日氛围。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让广大学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让他们在活动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增进爱国情感,树立报国之志。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端午节的有关知识,更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通过制作形态各异、清香四溢的香囊,学生们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也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我们从传统节日教育做起,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柴河学校团总支、大队部

2013年6月14日

第五篇:中国文化概论作文——古诗中的爱情

中国文化概论作文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后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爱情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现代的人们对爱情有各种各样浪漫的、直接的表达,而古人们也多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的感情,或是描写一些感人的爱情故事。相比于现代直接的表达方式,古人们诗歌中委婉的叙述让人更加领悟爱情的美好,亦或是感受其中的哀婉。这首《越人歌》是中国第一首译诗,是楚辞的艺术源头,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我们知道它大多是因为它的最后一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一句清楚的表达了歌者的爱慕之情。而说到楚辞,自然会联想到更加古老的《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开篇便是这篇《关雎》。在风景如画的小溪边,伴着雎鸠鸟轻快的鸣啼,男子对河中小洲岛上美丽的姑娘一见倾心。“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自从一见,男子便再也忘不掉,求之不得,便是寝食难安。“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既是情有独钟,便少不了要追求一番,琴瑟和谐,终于迎得佳人归。

相比起《关雎》最后美满的结局,《诗经》中另一首情诗《蒹葭》便要凄凉一些。“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曾有人说:“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谓者,望之而不可及,见之而不可求;虽辛劳而求之,终不可得也。不管诗中的主人翁做什么努力,他所倾慕的佳人总是在他望而不及的地方,得不到却又放不下。于是幽幽情思,漾漾于文字之间,文止而余情不散。

从古老的《诗经》中走出来,便是两汉的乐府名歌。乐府双壁之一的《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描写了一庄凄婉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宗教礼法、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根深蒂固。纵然男女主人翁希望婚姻爱情自主,对爱情忠贞不二,却还是抵不过父母之命。全诗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返故,便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哀的基调。“君当做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是离别时相互承诺的誓言,却因家人的逼迫而无法坚守,最后只能是“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而后,两家的长辈似乎有所觉悟,要求合葬。“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一段似乎和中国古代经典的爱情故事《梁祝》的化蝶很相似,生不能同衾,但至少死而同穴。

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长达几千年,像刘兰芝和焦仲卿这样的故事自然不在少数。我们所熟知的大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便也是一对苦命鸳鸯。本是琴瑟和谐的一对夫妻,却硬生生地被陆游的母亲拆散。无奈之下,陆游只好听从母亲的教诲,重理科举课业,等到科考失利回到家乡,唐婉已嫁作他人妇。两人在布局典雅的沈园不期而遇,勾起了两人潜藏在心底的思念。陆游看着心爱的人与他人相对而坐,浅斟慢酌,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在粉壁上写下了一首《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悒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而后唐婉见到陆游题的词,心中难以平静,在墙的另一边相对而作了另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留下这首令后人唏嘘叹息的《钗头凤》后,本就柔弱的唐婉抑郁成疾,不久便香消玉殒。

陆游浪迹天涯数十年,企图借此忘却这一段凄婉往事,却不能成功。等到倦游归来,重游沈园,往事涌上心头,感慨之下写下了《沈园》二绝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曾是惊鸿照影来”,走在沈园幽静的小路上,陆游仿佛看见了唐婉的影子。在他生命剩下的几年中,他追忆往昔,感念他们这段往事,又写下了几篇怀念唐婉的诗词,后人读到免不得要几番唏嘘。

中国诗歌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描写的爱情当然不止这么几段。古代的诗人,不管是婉约的,豪放的,现实的,花间的,都多多少少留下过几篇感叹爱情的诗词,白居易《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李商隐不为人知的辛酸往事。也有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然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然开朗。更有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感伤情怀。即便是豪放的苏轼,也在悼念亡妻时写下了《江城子》这样表达了无尽哀思的词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些诗词中留下的爱情故事,让后人或是叹息,或是憧憬。总之,令人回味无穷。

上一篇:孩子防拐骗安全教育下一篇:会议纪要的写作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