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职场规划的重要因素

2024-04-12

制定职场规划的重要因素(共9篇)

篇1:制定职场规划的重要因素

职业规划也要结合自身因素

当然除了那些外部因素,还得结合自身的情况加以考虑,才能更好地为今后寻求适合职业定位。以下是两种是比较有效地了解自己的方法:

第一,W分析法:(1)Who am I?(我是谁?):面对自己,真实地写出每一个想到地答案,并按重要性排序,比如自己的专业、家庭情况、年龄、性别、性格、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等。(2)What will I do?(我想做什么?):可以从小时候会议,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写下来。(3)What can I do?(我会做什么?):可以把自己有能力做的,还有通过潜能开发能够做的事写下来。(4)What does the situational low me to do?(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做什么?):将自己所处的家庭、单位、学校、社会关系等各种环境因素考虑进去。(5)What is the plan of my career and life?(我的职业与生活规划是什么?)

第二,SWOT分析法:SWOT是“优势、劣势、机遇、威胁”4个英文的第一个字母的组合。优势:学了什么、做过什么、最成功的是什么、忍耐力如何;劣势:性格弱点、经验或经历中欠缺什么、最失败是什么;机遇:现在的就业形式、各种职业发展空间、社会最急需的职业;威胁(挑战):专业过时、同学竞争、薪酬过低。

“通过上述方法,仔细分析就业形式与自己能力的匹配情况,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严裕民还告诫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及时调整就业思路。“还有无论学什么专业,必须具备除了专业、外语、计算机以外的有关企业管理(如文件运转、公文起草等)、沟通、演讲、组织等能力。”

职业规划要考虑的外部因素

职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有机整体。那么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呢?严裕民向大学生建议首先要考虑好如下4个问题:

第一,冷门还是热门。现在有冷门职业和热门职业,热门职业一般薪酬高,“但我们决不能以此定职业。”严裕民强调:“必须分析自己的能力所长,对已经表露出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特长要特别珍惜,尽量寻找符合自己特长的职业。”即使一时无法就职自己喜欢的职业,也没有关系,可以在以后工作中逐步调整。

第二,稳定还是不稳定。中国有句老古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很红火热门的职业,现在可能一点都不吃香。但是职业稳定的概念却是相对的,计划经济时,所有职业都是稳定的,而现在即使是公务员,也有淘汰机制。“所谓的不稳定,不是职业的不稳定,而是企业、单位的不稳定。作为社会分工的各种职业,在社会上永远都是需要的。”

第三,大公司还是小企业。大公司优点很多,比如有良好的福利、晋升、培训体系,大公司的经历为以后求职带来便利。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因为大企业人才济济和分工过细、过明确,长处就不易被发现,其他能力可能很难得到锻炼。

相对于大公司,在小公司工作,可能身兼数职,更能展示你的才能,职业发展空间可能会更广阔。

第四,大都市还是小城镇。人才结构呈金字塔形,高端人才少;人才分布呈山地型,有的地方人才多,是高地,有的地方人才少,是平地。

东北振兴、西部开发和中部崛起,这些地区的发展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都非常大。严裕民说,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大连人才占全省总量50%,西部5个城市人才总量不足全省20%。中西部地区,更是对制造业人才求贤若渴,每年都会从发达省市,甚至国外引进优秀人才。

如何快速有效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第一步认清自己

什么是认清自己,就是要搞清楚自己在职场上的定位,如果你口才好、脸皮厚,那就适合做市场销售工作,你是会协作、擅沟通的性格,就适合做职能管理工作,你是重逻辑、有条理的性格,就适合做技术支撑工作。只有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才能为你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

所以,第一步,要认清自己,要综合自己的性格、爱好、知识面、心理水平,还有价值取向等,基于这个基础,我们才能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第二步拟定目标

职业规划,目标很重要。定下了目标,你才能根据目标,将目标的完成路径拆解为许多小目标,然后按照进度一个一个地去完成职业规划的小目标,同时把完成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弄清楚,并逐个落实,这样才能保证目标的完成。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不就提出了首先要实现挣一个亿的小目标吗,所以,每个人所在的职场不同,职业规划的目标也就千差万别,关键是要能切合实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

那种经过努力,自己能使劲跳起来够得着的,才是你最好的职业规划目标。轻松就能实现的(例如,你的职业规划是当个乞丐),和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实现的(例如,你的职业规划是当美国总统),都是错误的职业规划目标。

职业规划第三步明确策略

看清了自己,定好了目标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始执行你的职业规划了。而执行规划,最重要的就是策略。

比如,你是喜欢走上层路线,取悦领导、贴近领导、坚持唯上原则,还是喜欢走群众路线,抓重点,干实事、服务基层,用口碑和数据说事,这些都是职场的策略。哪个有用,哪个没用,不是那么容易界定清楚,都必须在执行过程中去调整、去适应。

篇2:制定职场规划的重要因素

第一步:自省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让自己静下心来,拿出一张白纸,一支笔,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以及自己觉得愿意、乐意去干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地排列出来,认真的寻找出自己内心真的想要做什么?自己渴望做什么?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借用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伟大事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衷于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永不放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

第二步:深刻解读自己的能力、才华、耐性,做自己最擅长做的事;

人一生面对许多的机遇,有些事情是自己能做的,有些事情是自己真的不能做的。所以一个人要能认清自己有哪些特长?有哪些强项?有哪些才华?有哪些人脉?自己最擅长做的事情是什么?只有清晰的认清自己,知道自己适合做啥?,能够做什么?在什么地方自己可以有有突出的表现,那么在职业成长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从而能够在成就自己人生的事业中获得更多、更大的可能。一个不知道自己底细的人,怎么能做好事情呢?

第三步:睁开眼睛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和现实境遇,做自己最能做成功的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蜜蜂飞进一个屋子里,它拼命地想往光亮的地方飞出来,可怎么飞也飞不出,原来最光亮的地方是被玻璃隔着的,他越飞到后来,精疲力尽,头破血流,最后忧郁死了。而一只苍蝇进来后,随处乱飞,只要有缝隙就钻,几番飞翔,轻松地就出来了。这个故事其实告诉大家:尽管蜜蜂很努力,但没有认清周边的环境,周边有什么样的机会?有什么样的风险?没有看清楚周边的现状,而不切实际地傻干,最终没有成就而累死自己。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三步,每个人在自己选定的职业发展方向上,适时的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客观现实条件分析,选择最佳的方式实现自我发展。一定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顺境中快速成长发挥自己,实现超越,在逆境中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蓄势待发;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得自己不断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肯定,从而获得更多的动力和更广阔的资源,做自己最能做好的事情。

职业规划有什么要点

1、听从心的召唤

在评估过自己的能力,特长和专业方向之后,一定要顺从心的选择。很多年轻人容易被物质条件,社会评价和同类攀比等多种因素影响了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在判断自己的职业 前景时一定要让心说话:我会热爱这样的职业,我有能力接受职业带来的挑战,我相信自己会干出好成绩……如果有了这样的召唤,请不要在犹豫和彷徨。

2、寻找优质的职业导师

职业生涯 很长,很多职业经验是必须靠时间累积。所以对一个初入职场的人要一眼看到职业的本质,或许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所以在职业规划 之前,可以寻找优质的职业导师进行咨询和了解,从他们身上解读职场发展的定律,并少走不必要的弯路。这样的导师可能是实习时的上司,可能是顶尖企业的人事经理 ,也可能是身边的学长学姐。虚心聆听,就可以掌握一定的规律,让自己的职业之路走得顺畅。

3、走好职场第一步

职场的第一步,也是职业规划 中的重要内容。职场发展的积累就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要学会分析公司,行业,职业岗位的优势劣态,同时要了解自己的swot,千万不能盲从。第一步值千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一步的准确将有可能带来后面每一步的准确。很多年轻人抱着“先干起来以后再说”的心态 ,只能在遭遇挫折时放弃。走对了第一步即使有挫折,也能自我坚持。

4、职业发展要有大目标

职业规划好比人生规划,如果局限在一个前途和个人利益方面,那么此一生也就仅仅是一个自我满足的一生。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原理,我们每一个人在求得安全,温饱之后,是会渴望被人认同,被人尊重,甚至是自我理想实现的要求,所以我们的职业目标是必须带有社会责任感,当然职业目标可以分短期,中期,长期来完成。

5、在调整中完善

职业规划有一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在不同发展的阶段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是改变。但职业发展的宗旨是不变的,就是通过职业发展的机会 ,体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所以有了这样长期而又宏观的视野,就会根据自己的自身状况的改变而做出应该的调整。职业规划不是将职业目标定得最高就是好,而是切合实际的,可行的,有计划一步步完成的规划才使最好的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的目标

1、学会投入

要及时给自己充电,以减少随时被别人取替的危险。必须保持时刻关注就业市场的习惯,提前发现自己可能跟不上大形势的不足之处,以便自我提升和学习。一旦认定一项投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利,就要全身心投入,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对自我和事业的投资上,要做到快、准、狠!

2、学会主动联络

就是把握信息获得的多种渠道,并加以充分利用。一旦发现或挖掘到了有利信息,就要主动联络,实地考察。对大家来说,主动联络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灵活性,使他能自如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最终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凡事不尝试,怎么能够成功呢?!

3、学会坚持

就是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保持信心,成功和回报都不是立即的,所以要保持耐心。把自己的择业当做投资来看,时刻观察其变化。但观察只是为了研究下一步对策,而不是给自己找一个心情浮动的理由。

4、学会创新

就是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只会埋头苦干、不善于思考的人,很难成就一番大业。任何时候,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想法至关重要,尤其在工作上。如果有足够的创意,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能力并自己创业,实现思考的价值。

5、学会主动求助

就是要大胆出击,积极寻求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当你面临择业的思考时,你要善于寻求帮助,这种帮助可以是朋友的建议,也可以是有经验者的分享,或是专业的指导等。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上帝会帮助那些自助的人。所以该求人就求人,这样可以培养自己的果敢精神,促进生涯成熟

6、学会奉献

学会奉献就是要有长远眼光,有时也许自己在当下看似是吃亏,可也许因此给自己的将来开辟出了一条新的出路。当我们作选择的时候,要权衡好每一选择的利弊。有得必有失。离开选择的十字路口后,绝不要再想或懊恼自己为此付出的代价。如果还在后悔,请把这种情绪转化为坚持的动力,做出一番成绩,证明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7、学会主动调整

一个人在择业中,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决策,调整自我的状态,调整信息的掌握,在调整中不断建立新的平衡在美国,人们常说,找工作本身就是一份全职的工作。这说明,择业的成功,是需要花费很大气力的。

8、学会主动学习

就是指一个人不断积累自己的择业知识。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由量变达到质变,生涯就会发生突破性的进展。这正如英语中有一句谚语所言:上帝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

9、学会决断

就是学会该断则断。虽然否定自己的选择很难,尤其对于已付出较大投入的决定。但如果发现自己的坚持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则一定要当机立断,重新计划。不要抱侥幸心理、不撞南墙不回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自己身心健康,卷土重来并不难,更何况已经有了经验,吸取了教训。

10、学会主动反省

篇3:制定职场规划的重要因素

一、土地勘测规划中需着重注意的环境因素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造成消极的影响, 这些影响错综复杂, 对土地勘测规划工作有重要的影响。土地勘测规划中着重注意的环境因素主要有:

1、水土资源保持

水土资源保持是指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 其成因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城市工程建设、毁林开荒、陡坡开垦等, 极大地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

城市建设用地最高的侵蚀速度产生在建设阶段, 这一阶段不但有大量裸露地面, 而且由于运输和开挖引起很大的扰动。为工程建设清理地面, 一年间产生的土壤侵蚀相当于自然甚至农业数十年造成的侵蚀。城市建设施工期间对土壤的扰动十分剧烈, 随施工的停止, 土壤侵蚀程度会有所下降;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坡面上, 保持良好的植被条件可以有效抑制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则会加剧水土流失。

2、防治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包括:地质、坡度、水文和人为因素。目前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已经成为作用于地壳表面的不可忽视的巨大营力。由于没有足够的平地进行城市建设, 人工不合理开挖切坡, 造成临空面, 抗剪力降低, 下滑力增大, 易产生滑坡、崩塌;人工弃土、废渣堆积对坡地加载, 增加下滑力, 也可诱发地质灾害。据调查, 人类的土地利用活动引发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常见的是滑坡、地面岩溶塌陷、矿山采空区地面沉裂、崩塌及泥石流, 占全部地质灾害总数的80%以上。而人为因素导致地质灾害的活动方式, 最常见的有切坡开挖、坑道洞室开挖、蓄水引水、弃渣堆土加载、爆破等, 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见, 人类的土地利用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一个重要而普遍的因素, 许多地质灾害是因工程建设和对土地资源的开发而发生的。

3、防治水体污染

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水环境产生污染。

首先, 城镇和工业用地扩展, 导致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 如果处理能力跟不上, 就会造成城市水体及其周边河流水质的严重污染问题。例如, 1994年昆明市生活污水中处理后排放的2008万吨, 还有5054万吨未经处理就排出, 排放的5397万吨工业废水中, 符合排放标准的仅为2353万吨, 即有绝大部分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中, 污染地表水水质, 或进入土壤污染地下水。

其次, 即使在市区, 不同的用地类型, 其地表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含量及存在形式也明显不同, 商业用地区的地表雨水径流水质与纯居住用地区有着很大的差别。工业用地布局如果不合理, 可能导致水源地报废, 进而影响城市饮用水水质。如位于山东博山良庄水源地补给区的农药厂导致该水源地报废;山东淄博齐鲁化工公司的乙烯工程位于大武水源地补给区, 使地下水遭受石油污染, 威胁大武水源地的安全。除城镇和工业用地以外, 土地的农业利用中, 施用的化肥、杀虫剂, 除草剂等化学品都能对水质造成污染, 其中以硝酸盐的污染最为严重。硝酸盐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中, 无节制使用的氮肥, 使土壤中硝酸盐含量过高, 超出了作物的吸收能力, 在降雨或者灌溉时进入河道或者渗入地下水, 从而造成严重污染, 直接威胁人畜的饮水安全。

4、解决水资源短缺

造成水资源短缺最主要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城市化进程加速, 使城镇用地面积增加, 城市供水量和生活用水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 对于水资源本身就很紧缺的地区而言, 盲目开垦 (农业用水增加) , 也将加速水资源的耗竭。在我国农业是用水第一大户, 占到用水总量的80%左右。据统计, 黄河流域由于沿河地区用水量猛增, 尤其是过度开垦, 灌溉用水需求加大, 黄河下游从70年代起开始断流, 断流时间逐年递增, 1992年断流83天, 1993年、1994年都在50天以上, 1995年断流122天, 1997年断流169天, 而且首次出现汛期断流;断流的距离70年代平均为130公里, 80年代为150公里, 90年代为300公里, 最长的1997年将近700公里。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0年, 我国西北地区总缺水量将达207亿m?, 且主要是农业缺水。

5、防止耕地减少

在我国, 城镇化进程加快, 是使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分析表明, 城镇化水平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53万亩, 耕地减少615万亩。我国目前耕地面积约19.14亿亩, 在句联合国人居第二次大会提交的报告中, 提出我国2000年城镇人口从1995年的3.5亿增加到4.5亿, 城市化水平从1995年的29%提高到35%左右, 到2010年, 我国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 城市化水平提高到45%左右;我国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36.2%, 基本上符合预期的水平, 那么按照该报告, 到2010年, 城镇化水平将增加9个百分点, 我国会损失约5535万亩耕地。由于优良耕地大都分布在城乡居民地附近, 城镇和农村扩张以及工矿用地增加, 交通道路建设, 和水利工程建设占用的耕地大部分是土地生产率极高的优质耕地。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土地勘测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 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与自然资源的利用。由此明确, 分析土地勘测中环境影响的目标就是面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评价, 从规划源头上避免或消除土地利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确保通过规划的实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总结

通过对影响土地勘测规划的环境因素的分析, 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预测性的土地勘测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重点考虑规划实施以后由结构和布局的变化, 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措施导致的, 中宏观尺度的、直接或潜在的、与可持续性有关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利用等问题, 兼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预测规划实施对"经济-社会-环境"大系统的综合影响程度, 判断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指导规划方案的调整, 提出规划的实施措施, 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毛文峰, 张淑娟.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J」.上海环境科学.2004, 23 (3) .

[2]吴国增.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特征与评价初探「J」.环境保护.1998, (9) .

[3]包存宽, 赵伟, 尚金城.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在战略环境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观察与评论.2001, 3 (1) .

[4]贾克敬, 谢俊奇, 郑伟元等.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317 (3) .

篇4:制定职场规划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时间可以从多种维度来划分。按照学生所处的空间,可分为在校时间和非在校时间;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按照学生在时间中的生存内容,可分为学习时间和休息时间。按照时间可否由学生自由支配,可分为自由的时间和非自由的时间。按照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可以作多样化的分割。

时间本是绵延的存在,对时间进行分割,是为了提高活动效益,形成集体秩序,但时间如何分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课题。以下试从伦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分析学校在对学生时间分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政策改革建议。

一、从伦理性看学生的时间分割

从伦理角度来看,有两类时间分割尤其值得关注。一类是按照学生个体与在校时间的关系,将时间分为“为我的时间”和“为他的时间”。所谓“为我的时间”,是指对我有意义,我也投入其中的那部分时间。“为他的时间”,是指虽然我也在场,但从发展的意义上看与我无关,比如,所授内容我不感兴趣,或我听不懂,但又不得不在场。这时,虽然我和他人共同在某一时间中渡过,但时间在意义上不属于我,甚至是异己的。

“为他的时间”,这里的“他”可以是教师或者是学校。如果教育并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出于功利需要,出于比教师和学校的升学率、平均成绩,而规定学习内容,分割学生的时间,甚至出现各科教师为了提高自己学科的成绩而抢占学生的自习、课间休息以及所谓副课的学习时间的现象。这时,学生在校的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就表现出“为他性”。

“为他的时间”,这里的“他”,也可指学生。例如,在固定班级授课的背景下,全班同学被纳入统一的时间管理。他们在同一时间里,身处同一空间,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而学生又各具特点,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智力特长,这种现象造成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是陪衬或陪读的角色。在我国现行的教学制度下,不要说一个班的同学面对相同的课程,一个年级的学生也是如此。这种制度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无视初中正是培植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的这样一个基本事实。

时间不仅具有量的属性,还有质的属性。在“为他的时间”里,我的时间就是被浪费,而浪费时间就是浪费生命,就是缩小生命的空间。更可怕的是,这种浪费不是一时的,在现行学校制度作用下,学生一旦处于不利的局面,会持续一个学段,如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当然,这里也有交叉现象,在很多时候,“为我的时间”,不排斥也是“为他的时间”。

另一类时间的分割,是把时间分为自由时间和非自由时间。自由时间是学生能自己支配的时间。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开发潜能和发展个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育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来。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1]。然而,现实中我们学生的自由时间又有几何?一位中学家长写给《中国教育报》的一封信中说,“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量多而繁杂的家庭作业需4至6小时才能完成,加上白天在学校上课长达12个小时,早7点上课晚7点放学,远远超过孩子的自身承受能力。成人每天才工作8个小时,他们竟达18个小时……”[2]

自由时间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是否拥有自由时间也是人生命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学生是否拥有自由时间,也反映着他们的生存和生命状况。当然,自己支配的时间,未必完全是“为我的时间”。要使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有意义,需要学校加以引导并提供必要的发展环境。

二、从科学性看学生的时间分割

从科学性看学生的时间分割,主要依据是:课程门类、内容及进程安排应该适合学生自由发展,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及学科本身规律。

首先,从课程门类看,我国中小学选修课程较少,必修课程较多。如日本和加拿大在初一年级就开设选修课,法国在初二年级开设选修课。美国、澳大利亚初中也设有选修课,而我国初中鲜有选修课。国外,即便是必修课,也往往具有选择性,如美国中学的必修课程可分为几个不同水平层次,学生可自主选择某个水平学习,获得相应不同的学分[3]。

必修课过多,学生在课程中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其次,就必修课而言,其课程比例也有不合理之嫌,主要表现在知识类取向和以纸笔测验为形式的考试类课程较多。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德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日本的周平均课时分别为4.3/4.05/3.5/3.5/3,而我国一般为5节。显然,我国初中数学的周平均课时数高于上述国家的标准。在初中外语学科方面,加拿大、德国、日本、法国、英国的周平均课时分别为4.3/3.75/3/3/3,而我国课时计划为4节,而实际上,一般都上5节,也高于上述国家的标准[3]。

初中生正是生理成长的旺盛期,也是艺术素养、情感及生活技能培养的关键期。知识取向的课程偏多,体育、艺术及实践动手课程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以体育为例,为防止学生体质不断下滑,教育部门虽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但由于实际体育课只有3节,课外活动由于非必修课程,加之缺乏师资和场地,“每天锻炼一小时”很难落实到位。在初中时期,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不仅不利于体质健康,也无助于勇敢、坚韧、进取等意志和精神品质的养成,无助于我们培养能担当起保卫和建设国家的未来公民。

与体艺课程比例较少相对应,一些中考科目的课时则较多,这不仅表现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计划上,在课程具体实施中,学校一般都要加课时。如九年级物理,课时计划是每周3节,而实际上是每周上4节,有的学校一周上5节;英语,规定是每周4节,而实际上,学校普遍每周上5节课。造成这种现象,一是与课程内容过多有关。在调研中,有老师反映,这些考试学科,从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安排上没有预留考前复习时间,要想组织迎考复习,只能想方设法加课时提前结束新授课程。二是与教师拔高教学要求有关。有老师反映,各校之所以拔高教学要求,增加难度,与中考考试难度过大有关。

再次,除了要审视各学科课程所占总课程比例外,还需要反思各门课程自身的时间分割是否合理。例如,我们不管什么学科、什么内容,每节课时间均为45分钟。如美术手工课,也是45分钟,这样短的时间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又如,所有课程都是分散排列,穿插进行,这种排列使教学碎片化,学生每天要带很多课本。国外,如加拿大的初中学校是将几门副科分别集中起来上。一段时间主要上历史,下一段时间主要上科学。这些课程集中上完之后,就布置一个大的作业,或者考试[4]。

以英语为例,我国学生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花那么多时间学习英语,而效果却广受诟病。这在很大程度上与英语课分散开设有关。如果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环境,集中开设,即使学习时间总量大幅度减少,其效果可能远远胜于分散开设。

另外,具体到一些考试学科的学习,我们发现,学生被用于书面作业的时间过多,而动手、探究、体验的时间过少。调研中一位老师说到,省厅配送的《数学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很好,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理解数学的意义很有帮助,但由于是非考试内容,又无相应课时安排,而无法使用。

时间分割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以上只是分析学生时间分割的两个视角。有必要说明的是,从伦理性和科学性的角度来看学生在校时间分割问题,只是出于分析和研究的需要,两者常有交叉和重叠,有的问题既属伦理性问题,也是科学性问题。比如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这既不伦理,也不科学。

三、基于时间分割的政策建议

1.以伦理和科学性为依据确立时间分割的价值取向

从伦理性看时间的分割,提醒我们:时间的分割应该以人的存在和发展为价值取向;而不是以形成秩序,便于管理,或以少数人的需求为根本目的。以此为前提,学校的时间制度不能以刚性去扼杀学生的天性,以整齐划一规避学生差异的存在。

从科学性看时间的分割,要求我们反思课程门类、结构及实施进程是否符合学生和社会发展要求,是否符合学习规律及学科本身内在逻辑,尤其要反思以“人人将来都会成为科学家”为潜在假设来构建课程和知识体系。

2.减少统一的学习时间,增加学生的自由时间

调研发现:学生中午时间一般都被控制在教室里做作业,下午本应安排3节课,但学校一般是上4节课,其中1节为辅导课,而这第4节本可以安排学生自由活动或者离校。建议:减少知识类课程内容和课时,减少作业量,增加自主学习和活动时间。另外,在增加自由时间绝对量的同时,要确保自由时间的纯粹性。如自习时间就应该让学生自习,休息时间就应该确保学生能够利用这段时间休息,活动时间就必须让学生活动,不允许被挤占,被挪作它用。

3.建立柔性的教学制度,增加“为我的时间”

正视学生之间个性特点和成长快慢的差异,建立学生留级、跳级制度。如有特殊爱好和专长的学生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培育和发展这一爱好和专长,初中可以多读一年。学习潜力较大,而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留级。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很多学生学习潜力很大,但基础较差,对于这些学生应允许留级。对于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可允许跳级或学习更多选修课,以扬长补短。我们认为,教改如果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性需要,那么就没有真正触及到改革的根本。

4.创造开放丰富的自由空间,提升时间的价值

时间和空间紧密相关。一方面,人在空间的价值体现在时间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人在相应的空间里,时间才有意义。建议:适当打破固定班级上课制度,为学生自主学习,为选修课、校本课程开设以及分层教育提供时空。积极开辟第二课堂,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具有教育意义的公共设施,走进大自然,在开放的空间享受时间,培养各方面能力,释放创造活力。改善学校空间和活动设施,拓展和提升学校设施的教育功能,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或活动类课程,为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提供物质基础和课程保障。

5.改进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时间分割的科学性

在当今高中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学科以及时代发展的实际重建初中学科门类和内容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如减少知识取向课程,降低此类课程难度,增加艺体类、动手操作、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类课程。减少必修课,开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又如开设艺体选修课,满足具有艺体特长或具有相关兴趣爱好的学生需要。

6.依法治校,增强时间制度的严肃性

正是意识到时间分割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时间分割作为管理对象。例如,为了减轻学业负担,管理部门规定学生在校时间为: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和8小时;与此相关,对睡眠时间也有了下限的规定。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必须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试图用规定学习各门课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实际上这些制度很难执行到位,其原因一方面是学校迫于升学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也与行政部门对这些制度的督查时紧时松有关。

人是时间性存在,时间就是生命本身。教育,作为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应关注人与时间的关系,关注怎样让人在时间中成为“积极的存在”!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2] 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中的政治仪式考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调查表明:中国学生总课时最多选修课最少.现代教育报,2007-11-2.

[4] 王敏勤,赵丽霞,翟艳.课改后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上海教育科研,2007(12).

篇5:提升职场软实力重要因素

有没有遇到过这些问题:对现有的工作感到乏味?工作缺乏动力,没有积极性?感到上班是一种痛苦?对未来感到困惑,没有“奔头”?感觉自己好像不太适合这份工作?成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为了生存,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去?想跳槽,却没有把握找到更好的工作?

根据个人判断,职场上至少有80%的人会遇到上述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目标的缺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什么。成天“东一头、西一头”的,于是,就在“东”和“西”的追逐下,你逐渐变得“找不着北”。当别人没有方向,只顾眼前的时候,你比别人看得更长远,你就更容易获得成功。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一个神奇的“六人定律”:一个股票专家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封有关股票信息的电子邮件发送给一个陌生人,并要求这个陌生人把这封电子邮件转发给一个热爱炒股的人,当这封邮件第六次转发的时候,竟然转发回了股票专家手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从发出到收回,均没有超过6次转发的,所以得出了一个初步结论,即: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带,不会超过六个人。

两个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最多六个人来建立联系。这条神奇的六人定律,也道出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即使一个你平时看起来不太重要的人,说不定到时候也可以通过他找到铁道部长,让你轻松买到春节回家的火车票。暂且不说那么大,单纯就职业发展而言,很多人和老板的关系都处理不好,你还怎么发展?

三、掌握沟通的艺术

最近,易中天狂砸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的帖子在网上倍受关注。别的且不说,单纯从主持人与易中天的沟通角度来说,就出了问题。每个老板都是有个性的.,如果你遇到易中天这样的老板,还照主持人那套沟通方式,到最后连怎么死的恐怕你都不知道。

还有人向我抱怨,说天天在职场上加了多少多少班,作出了多少多少努力,结果到头来,升职加薪评先进,样样没有自己的份儿,反倒是那些平时不怎么努力的人抢了去。这样的结果,就只能是越想越郁闷,越想越窝囊。我就问他,你天天加班,谁知道?你的成绩,向老板汇报过吗?你的想法,和老板沟通过吗?他说没有,自己一个小员工,说了也白说。我就问他,你连说的勇气都没有,就怎么知道没有结果?

有统计显示,在职场中有30.43%的人与领导关系很好,容易沟通;57.97%的人与领导关系一般;10.14%的人与领导关系不好,经常背后抱怨;1.45%的人与领导经常有冲突。可见,有一大部分职业人士,在与老板或上司的相处过程中,缺乏沟通,并由此带来很多困惑、无奈甚至消极的情绪,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效果,也耽误了自己的职业前程。

四、不断学习的能力

很多人到了一个岗位上,不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特别是许多大学生,刚刚到公司,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360行,行行出状元。”要想把一个岗位、一个行业摸清楚,最聪明的人起码也得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很多人干耗着不充电,你那点几乎没有价值的“老本”,到底能吃多久?如果是大学生,你问问自己:最近半年来有没有学到让你明显进步的知识?如果是在职人员,你应该问问自己,最近半年,是否依然在原地踏步?你的能力提升了吗?你为公司又创造多少价值?

五、找到自己的长处,并积极利用

“木桶理论”告诉许多人一个道理:要想进步,必须弥补自己的短板。于是很多人受这个理论的启发,积极弥补自己的“短板”,而忽略了对“长板”的重视!现在我要告诉你:用在个人发展方面,这个理论已经是在“扯淡”了。不信?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推演:发展上,你一定要明白,要找一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的工作。不要看别人拿得多你就眼馋。适合别人的工作,你未必就能干得来。

六、努力提升自己的附加价值

看到别人一个月拿到上万块,凭什么?资历和经验,资历从何而来?工作忠诚度。干个三个月就跳槽,怎么可能升职加薪?经验又从何而来?行业忠诚度。干个半年就转行,怎么可能获得成长?要想在一个公司获得升职加薪的机会,起码得工作一年以上才有可能。要想在一个行业获得成长,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起码得工作3年以上才有可能。

七、积极的工作心态

成天垂头丧气的人,连你自己都会觉得不舒服,怎可能会打动老板?

八、学会做人

“要做事,先做人。”无论做什么,都要想想,能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至少当你变老的时候,会让自己的心安静一些。

在招聘过程中,主要还是看学历、职业素质、从业经历等硬件指标,但对部分岗位来说,如果应聘者具备相应的“软实力”,确实可以加分不少。总之,唱歌、跳舞、茶艺等技能特长培训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身心,并且帮助处于高度紧张的白领减压,扩大交友圈,增强信心等。但对于白领而言,心理素质层面上的“软实力”提升也非常重要,需不断充实和提高。

到底什么才是核心竞争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可复制”的能力!“软实力”就是你相对应其他人来说不可复制的能力,要做一名优秀的销售代表,最好是所推广产品相关专业,但很多不是所推广产品相关专业的人,也可以做的很好,只要你能够在“软实力”的培养和锻炼上多下功夫,一样可以很成功!

篇6: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因素

兴趣与心态比较重要收到一封 EMail 询问如下:晚辈26岁,是一家电信业的外包维运工程师已经待四个月多了…当初会进去的原因是刚退伍,经验值零,加上又非名校毕业想说先有一份工作再做打算当然,外包是没保障的,不能久待这几个月来,都一直在想生涯规划问题有以下想法: 1.边工作边存钱考证书,但似乎证书多不等于一定有好工作,加上证书的投资成本很高…. 2.考一般研究所(努力拼名校,目前是锁定资管所,不知前辈的建议是?),但需多花两年时间,念完都快30岁了…因晚辈刚出社会,在判断上难免有欠周全所以,想请前辈给晚辈一些建议到底在IT业是学历重要还是经验重要?让晚辈在IT业中能多一点机会感谢前辈!我的回复如下:兴趣与心态比较重要一生的乐趣比一时的工作重要调薪时:经验比证书重要求职时:年轻时文凭比较重要,工作几年后证书比较重要,工作十几年后两样都不重要,经验与心态比较重要。而你现在两者差不多。硕士以前,包含硕士,学校的经验与业界脱节,培养的是心态与方法,并非经验与技术。若你对 IT 有兴趣,可以回学校,不计得失地学习与研究,与志同道合者一起梦想。若以找工作而言,可能证书与经验/技术较近似,可同侪学习,且学以致用。但好工作取决于实力和运气,文凭与证书的帮助都不大。最高的投资成本是浪费时间来遗忘自我。文凭与证书是起步的垫脚石,影响的仅有前三个月的起薪,而后的调薪看得是经验与心态,而刚开始的钱都是小钱。引发兴趣,深入其中,不再看钱。中老年后,依然好学研究,其本身就吸引钱,钱会追你。你若要追钱,通常走的是大伙走的路,这些路虽然钱多,但因为先行者拿了大部分,追随者众再稀释了剩下的钱。且钱的多寡是比较出来的,混身某行业的追钱纵队中,终身都在看钱(前)辈。若无法检讨自己,了解自己,不知自己喜欢什么,或不能、不敢尝试失去以换取喜好,证照应该比较好。因为它的功利色彩更浓于文凭。且当下失去钱(换证照)比失去时间(换文凭)更能刺激你努力赚回来。若非兴趣,混在学校里,结交的都是相近想法的同学,学到的取巧比学到经验还多,有埋怨无梦想,长时间磨蚀而消散的士气与时间,让你不再“想”。这张文凭帮你多了 3 千元起薪,但停了你的加薪。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因素]

篇7:大学战略规划的制定与评议

战略规划是一种文本的制定与执行, 它应是理性的、包容的。本组文章重点研究战略规划的制定, 介绍了重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战略规划进行评议的实践活动, 并比较分析了国内6所典型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

研究表明, 在制定高校战略规划时, 需要厘清几对关系, 即高校发展目标与约束条件的关系、高校长期战略规划以及中期发展目标和短期行动计划之间的关系、高校战略规划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高校战略规划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以及高校战略规划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的关系。

篇8:中国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综述

关键词:农业政策,影响因素,综述

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农耕文明并正在迈向工业化的大国, 农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的最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确与广大农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不相称。农业的落后、发展滞缓和剧烈波动, 直接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时常以“世界耕地7%养活世界人口22%”而自豪, 却很少提及它的另一面“以世界上40%的农民仅仅养活了世界上7%的非农民”, 我国的农业生产率与发达国家还相距遥远。

农业政策作为实现一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基本手段, 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农业政策的制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受到来自自然与社会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任何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 都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 与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否则, 任何美好的农业政策的出台都将是“镜花水月”。通过回顾工业化过程中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规律, 对于我国制定工业化中后期的农业政策, 促进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政策制定的导向及评述

1.1 不同时间农业问题与农业政策导向

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农业问题的演变及相应采取的农业政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客观规律, 是农业与其他产业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冯海发的一份研究报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 依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的演化顺序, 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为以农补工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农业支持工业, 工业受到保护, 工业化的推进以农业提供剩余为主。第二阶段为工农并重阶段;基本特征是农业不再从资金积累上支援工业的发展, 农业剩余仅用于自身的发展, 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则依靠工业自身的剩余积累。第三阶段为以工补农阶段;基本特征是, 工业支持农业, 农业受到保护, 工业部门的剩余以资金要素的形式流入农业, 形成了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农业由依靠自身剩余积累的发展转向依靠工业剩余积累的更大发展。高振宇 (2005) 从世界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三种问题———粮食、农业调整和相对贫困问题入手, 得出三种不同的农业政策———农业剥夺政策、反哺农业政策和过渡性农业政策三种。朱四海 (2005) 从政策是一个利益不断调整的过程出发, 分析了农业与工业、农业与城市和中央与地方的利益问题, 同样得出了我国三种截然不同的农业政策取向。石磊 (2005) 在分析农业政策的演变过程时引入了“政策范式”的概念, 同样得出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取向, 并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政策范式转换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动力机制等问题。

1.2 简短评述

我国农业政策的演变同样受其他产业政策的影响, 在不同的时间, 国家政策改革的不同取向是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政策的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可以明确地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 而且时间上也有清晰的分界线, 即以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分水岭。建国到2004年, 我国基本上走的是一条城乡对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农业政策的制定主要围绕和服务于城市化和工业化, 农业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剩余;2004年以来, 我国开始在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民增收困难的情况, 开始走向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 于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便成为党和政府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中。其实, 由于农业处于分散化生产状态, 与集中和大规模生产的工业相比, 在争夺资源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而且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民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于是在与其他产业相竞争时, 国家理性的政策取向就是牺牲农业的利益来保障其他产业的发展, 只有当农业确实影响到其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时, 国家才可能考虑一些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

2 农业的弱质性与财政支农及评述

2.1 农业的弱质性与财政支农

在我国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农业生产效率还比较低, 农业靠天吃饭的几率还很普遍。但与此同时, 人类生存和发展又离不开这一弱质产业, 于是国家对农业支持就成了财政的重要任务。宗义湘、李先德等 (2007) 以OECD政策评价方法为基础,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对有关参数进行合理估计, 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农业支持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仍有很大差距,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尤其是增加对生产者的直接支持。陈薇在其博士论文中, 论证了现阶段我国选择财政支持的农业政策的现实依据, 并从政治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 探讨了影响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政策的具体形成过程, 指出在财政支持农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各决策主体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决策的公共选择过程, 其中中央政府在公共选择中居于中心地位, 起着非常关键的决策作用;经济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性利益集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策的选择;而农民由于缺乏组织载体, 在政策的公共选择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于是得出今后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拓宽农民在公共政策选择过程中表达自己意愿的途径和渠道。樊胜根等 (2002) 根据我国各省的农业财政投资数据采用两步法建立联立系统方程进行了极大似然估计。估计的结果表明, 农业科研开发投资对农业GDP和农村总GDP的回报率是最大的, 每增加1元支出可以有9.59元的回报;其次是农村教育投资, 每元回报率可达3.71元, 接下来依次为道路、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扶贫回报率最高的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 每万元投资减少的贫困人口数约为9个, 道路和灌溉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扶贫效果依然不是非常明显。

2.2 简短评述

综观世界农业史, 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就一直存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财政在支持农业的发展过程更有条件和基础。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在农业生产出现大波动的情况下。但是更让人们怀疑的是我国财政支农效果。2004年以来, 虽然政府在支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 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种植面积直补、农机补贴等财政支农措施, 但这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预期还有很大差距。其中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就是财政支农是一种“输血式”支农, 它并没有提高农业本身的发展条件以及改变农业所处的环境。若要得到理想的财政支农效果, 必须从“输血式”支农向“造血式”支农转变, 实实在在的在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生产环境方面下功夫。

3 农业政策变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及评述

3.1 农业政策变化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政策变化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值得探讨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对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过去我国农业政策的变化对于农业和农民的影响, 主要在定性分析上, 定量分析的偏少。但近年来, 也出现不少对定量分析的研究成果。彭东华、张春霞等 (2007) 采用OECD的方法来评估农业政策对不同油料作物生产者的支持水平, 主要分析指标是PSE和PSE, 结论是对于大豆和油菜籽的生产者市场价格支持占有较大比重, 而花生由于长期以来面临政策的歧视, 大多数年份的PSE均为程度较高的负值, 尽管入世之后的2003年PSE转为正值, 但是仅有0.2%。因此得出今后政府应该在保持花生出口优势的基础上, 制定一些有利于生产者的支持措施。宗义湘、李先德 (2006, 2007) 就市场价格支持政策、财政支农政策对于农民增收政策目标的实现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支持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的实施使得农业生产者支持水平从2000年起由负值向正值转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农业支持水平依然很低, 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吕新业 (2005) 从农业减免税、良种补贴、种粮直补、农机补贴以及水稻收购价格5个农业政策的变化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效果进行分析。

3.2 农业政策变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

任景明、喻元秀等 (2009) 认为国家农业政策的实施, 可能会对中国的环境及其保护事业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影响。通过对中国农业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利益相关者、政策手段等进行分析总结, 指出中国农业政策通过改变农户生产结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等对农业环境产生影响。目前对农业环境影响较大的农业政策有粮食安全政策、土地政策、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政策、结构调整政策和农业环境政策。通过这些政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分析, 提出了要提高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实施农业政策与环境政策一体化, 深化农地使用制度改革、明确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制定激励政策减轻农业受污染面, 建立健全农业环境污染监管机制, 重视生态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等政策调整建议。

李小云、王冬梅 (2006) 认为中国农业政策对政府和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有些政策对政府和市场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有些政策会促进政府购买的生态服务补偿, 但同时也会抑制市场的购买力, 如粮食直补政策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持续性构成最大威胁。

3.3 简短评述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政府财政实力的增强, 政府财政支农的力度也在不断的提高。关于农业政策变化对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以及其他方面影响的分析研究也有不少, 但基本以定性分析居多, 定量分析较少;以社会学、财政学等视角分析的居多, 经济学分析的较少, 特别是对农业政策的变化会对不同的经济主体产生不同的福利影响的研究鲜有。其实, 农业政策的变化或制定会对现有的与农业生产、分配、销售和消费环节产生不同的福利影响。从微观的角度来说, 这是可能更是未来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依据。

4 研究展望

通过国内文献综述可以看出, 尽管国内学术界已经注意到我国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作用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 但并没有出现对该问题的系统性研究, 仅有的只是对这一问题的某一片段式的研究, 特别是对农业政策的制定或变化对不同的经济主体的福利影响、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等关键课题的研究缺乏严谨的经济学分析。

综合国内外对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作用的研究现状, 有以下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

关于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作用的研究主要围绕发达国家展开, 发展中国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关注较少。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农业生产以农场经营为主, 且规模都比较大, 组织程度和商品率都较高;而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农业生产以分散化的农户经营为主, 商品率低, 自给自足部分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下, 运用类似的研究方法, 分析农业政策制定的基础和作用时可能会得出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结论。

参考文献

[1]柴洪辉, 顾海英等.中国农村城市化研究评述[J].经济地理.2009 (4) .

[2]郑有贵.对影响中国农业政策制定的若干理[J].中共党史研究.2001 (6) .

[3]梁謇.农业政策演变规律的政治经济学解析[J].经济前沿.2007 (13) .

[4]朱四海.我国农业政策演变的两条基本线索[J].农业经济问题.

[5]石磊.现代农业政策的范式与范式转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 (7) .

[6]彭东华等.中国农业政策对油料作物支持水平的衡量与评价[J].经济参考.2007 (7) .

[7]任景明.喻元秀等.中国农业政策环境影响初步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9.

[8]陈薇.财政支持农业的政策选择与评价研究[D].博士论文数据库.

[9]World Bank.1997.At China's Table:Food Security Options.World Bank.Washington.D.C.

[17][23]OECD.Agricultural policies in OECD countries monitoring evaluation.paris:OECD.2004:11-34.

[10]Aubert C.Li X D.Peasant Burden:Taxes and levies imposed Chinese farmers.Agricultural Policy Adjustments China after WTO Accession.Paris:OECD.2002:160-179.

篇9:农垦企业资本运营战略规划的制定

一、垦区企业资本运营的可行性分析

1. 垦区企业的兴起和发展, 奠定了农业利用资本市场的组织载体。

在高新技术和垦区企业这两种力量的推动下, 一部分产品、产业和部分地区的农业已经将会达到相当的盈利水平。近几年已经上市的垦区上市公司总体市场表现良好, 无论平均净资产增长率, 还是平均利润额增长率均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且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和稳定性。

2. 农业进入证券市场, 扩大了证券市场规模, 丰富了证券品种

由于具有稳定性特征, 还有利于稳定股市、减少投机炒作的成份因而证券市场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农业进入。垦区企业对国外的投资者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垦区龙头企业一旦在交易所上市成功很可能受到投资者的追捧, 对国外的投资者来说, 这也是进入中国农林市场的桥头堡。

二、垦区资本运营战略的选择

资本运营战略的选择是建立在垦区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前提下, 但又独立于本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垦区企业资本运营有许多类型, 例如, 企业重组战略、企业并购战略、企业外包战略等。这些企业资本运营战略都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垦区企业发展战略而采用的不同形式, 而这些形式的选择却要考虑垦区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构想。垦区企业通过资本运营直接同市场结构相联系, 在实际的资本运营战略选择中要贯彻以下3个导向性原则: (1) 产权重组以产业重组为导向。我们不能为重组而重组, 产权重组只有按产业结构进行才能直接体现核心能力的要求。 (2) 产业结构重组以产品结构重组为导向。产业结构只能以农产品结构为实施形式。 (3) 产品结构重组以市场开发结构重组为导向。如农产品的市场开发顺序上说, 每种产品的市场开发都存在有现实、潜在和未来三个层面;再如从市场开发可能性上说, 都有忠诚度目标客户、满意度目标客户、一般客户等几个层面等等。

三、垦区龙头企业资本运营现状

1. 轻视核心竞争力, 过分笃信资本运营能力。

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西方经营战略不可缺少的内容, 它是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 也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世界能够成功地进行资本运营的企业, 是因为拥有了核心竞争能力。目前, 我国不少垦区企业更多关注兼并与收购的短期财务效益, 较少考虑对企心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事实上, 不少具有显著短期财务效益的兼并对象, 由于不能对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从长远来看, 没有多大价值。有些垦区龙头企业在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后, 就贸然通过各种方式扩张企业的规模, 以图提高抗拒风险的能力, 最终却因没有靠得住的品牌而被挤出市场。

2. 盲目多元化, 快速圈钱。

有些垦区企业在资本运营中贪多求快, 只顾眼前不看长远, 纷纷进行大规模的企业重组、资产置换及调整产业结构。很多垦区上市公司均已先后淡出传统农业的生产, 分别转向房地产、生物制药、高科技电子通讯产品, 使基础农业经营再次回落到一些规模小、经营能力较差的个体农民手中。有些龙头企业不对宏观环境、内部环境进行考量, 便进行多元化经营, 尤其是进入陌生领域, 不顾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的条件, 盲目进行业务扩张, 使新业务不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反而变成企业的包袱。

四、资本运营战略的实施步骤

发达国家的历史已经证明, 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仅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是不够的, 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作用还要靠政府行为这只“看得见的手”去调节。为了促进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步入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正确发挥政府在企业资本运营中的指导协调与推动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政府应该运用发展计划、经济杠杆、产业政策调控资本运营, 还应以法律、行政、动员全社会等手段监督资本运营。

第一步:垦区企业发展战略分析。资本运营战略是垦区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子战略。只有完成了垦区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才有可能制定和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方案。对垦区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强调对发展方案的实施和项目选址的判断, 并考虑战略的实施是以垦区企业内部发展为主还是以垦区企业外部拓展为主。这个判断是决定是否实施资本运营战略的关键。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垦区企业发展战略都伴随有大规模的垦区企业外部扩张, 特别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更是这样。垦区企业大规模的外部扩张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活动一方面是垦区企业自身快速发展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另外, 对垦区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析是通过对发展战略类型的分析来判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的资本运营活动。所以, 对垦区企业发展战略的价值目标决定了资本运营战略目标的确定。

第二步:资本运营战略目标的确定。这是建立在对垦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判断的基础上而设定的。通过一定的资本运营活动, 是要实现垦区企业市场规模的扩大, 还是实现垦区企业利润规模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宁.企业资本运营的战略思维[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6) .[1]张宁.企业资本运营的战略思维[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6) .

[2]柯建东.论行业资本并购的核心问题[J].衡器, 2011 (07) .[2]柯建东.论行业资本并购的核心问题[J].衡器, 2011 (07) .

上一篇:单车行业调查报告下一篇:中秋物业横幅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