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2024-04-18

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通用10篇)

篇1: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各区县人事局、财政局,市公安局、安全局、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林业局、市人民检察院、市高级人民法院、地铁总公司:

现将人事部、财政部《关于调整警衔津贴标准的通知》(人发〔2000〕61号)转发给你们,并根据我市具体情况,报经市政府批准,作如下规定,请遵照执行。

1、警衔津贴标准调整后,对于1999年9月30日前已办理离休手续的人民警察从1999年10月1日起,每人每月增加25元,已办理退休手续的人民警察每人每月增加22元。

2、适当调整工勤人员的岗位补贴标准,从1999年10月1日起,普工、初级工由40元提高到52元;中级工由50元提高到65元;高级工由60元提高到78元;技师由70元提高到91元。此项补贴不作为退休费计算基数。

3、调整警衔津贴标准所需经费,按现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分别由市、区县财政负担。

4、各单位要严格按照文件执行,不得擅自提高标准。此文件由市人事局负责解释。

篇2: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国人部发〔2006〕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厅(局)、财政厅(局),个、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人事部门: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7月1日起,适当调整警衔津贴标准。

调整后的各衔级的警衔津贴标准为:总警监313元、副总警监295元、一级警监277元、二级警监263元、三级警监249元、一级警督235元、二级警督223元、三级警督211元、一级警司199元、二级警司187元、三级警司175元、一级警员165元、二级警员155元。

请按本通知精神,认真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篇3: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记者近年来在基层采访中了解到, 除了承担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的教学任务, 班主任工作细致琐碎、量大、安全压力大, 大部分班主任, 尤其是农村学校、寄宿制学校的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 常常“24小时不敢关机”, 晚上来电话就“心惊肉跳”。一些偏远农村学校的班主任甚至还要每天义务接送留守学生, 用自己的手机给学生家长报平安。一些住宿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的班主任, 更是早出晚归, “起得比鸡早, 睡得比狗晚”。

但是, 长期以来, 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一直偏低, 难以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和班主任工作的价值。1979年,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颁布了《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 规定班主任津贴一般为:“中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5元, 36人至50人发6元, 51人以上发7元;小学每班学生人数在35人以下发4元, 36人至50人发5元, 51人以上发6元。”

1988年, 人事部、国家教委、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提高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和建立中小学教师超课时酬金制度的实施办法》, 规定:“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标准提高的幅度和教师超课时酬金的具体数额, 均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此后, 全国各地基本上按1979年的国家标准增加了一倍左右, 不同班额分别为中学10—15元, 小学8—12元。

记者在山东各地采访时了解到, 20多年来, 大多数地方和学校的班主任津贴依然停留在1988年的水平, 即每月15元左右。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15元的班主任津贴相当于教师工资的四分之一左右。时至今日, 15元左右的班主任津贴, 只相当于教师工资的二三十分之一。班主任津贴和教师工资的差距不断拉大。长期偏低的班主任津贴, 既难以体现班主任的劳动价值, 也已不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 亟待提高。

近年来, 一些地方和学校想方设法探索改善班主任待遇、提高班主任津贴, 或以绩效工资的形式向班主任倾斜, 提高后的班主任津贴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 这些探索和改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但是, 这些少数地方和学校自己的探索实践, 不仅难以改变班主任津贴整体偏低的现状, 有的还造成了地方、学校的班主任同工不同酬等问题, 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此外, 一些关心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大代表也多次建议, 重新制定班主任津贴和超课时酬金标准, 充分体现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的原则, 调动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教育质量。

事实上, 近年来有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改善班主任待遇的政策文件, 各省份也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班主任津贴。比如, 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就要求, “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 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 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篇4: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来宾市:韦文峰

答:读者您好!根据原国家人事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警界离退休人员能否调整警衔津贴标准的请示〉的复函》(人办函〔2002〕43号)精神,对离退休人民警察,不能调整警衔津贴标准,主要原因是:

1、警衔津贴是国家根据人民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对在职人民警察在工资待遇上给予的优惠政策;而“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两者是不同的。

2、根据《人事部、财政部关于人民警察实行警察津贴问题的通知》(人薪发〔1995〕112号),以下简称《通知》规定,“实行警察津贴的人员,限于各级公安、安全、监狱劳教管理部门和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中评定授予警衔的在职人民警察。”离退休人民警察不属于警衔津贴的实施范围,不存在调整警衔津贴标准问题。

3、《通知》规定,“在警察工作岗位连续工作满5年并从警察工作岗位离退休的人员,其警衔津贴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这一规定既表明国家对离退休人民警察的待遇给予了适当照顾,也说明虽然离退休人民警察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规定保留警衔,但不享受警衔津贴,其在离退休前享受的警衔津贴只作为计发离退休费的基数。

篇5:人民警察警衔制度

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表明人民警察身份标志,是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现代警察衔级制度起源于西欧。1829年法国和英国相继创建现代警察组织时,即对警员实行了衔级制度。[1]此后,世界各国政府也都相继随之对警察实行了警衔制度。由于历史条件、文化背景、政治制度的差异,各国的警衔制度不尽相同,主要分成将校尉型、非将校尉型以及混合型三种。

世界大多数国家全国采用统一的警衔制度,只有少数国家内部警衔不一致。在美国,警察没有全国统一的警衔,全国超过17000多个警署在组织上互不隶属,各州、市各行其是,他们大都把职务和警衔等融为一体,因此美国各州各市的警衔标志虽大同小异(与美国军队军衔标志类似),但却不能一一对应(更不能与美军军衔对应),即使相同等级的称谓也不一样。俄罗斯的警衔体系及标志基本上和本国军衔体系一致,总共分为五等十七级(没有军衔中的元帅、大将和上等兵级别)。英国的警衔一般分为五等十三级,警察总监(chief officer)、警司(superintendent)/总警司(chief superintendent)、警督(inspector)/总警督(chief inspector)、警长(sergeant)、警员(constable)。其他英联邦国家的警衔受英国影响也是设置五等,但具体级别则略有差异,比如,澳大利亚设置12级。德国警衔共设置四等十四级:即警监(设二级)、警督(设四级)、警长、警员。日本的警察分级不分等,日本警察警衔总共分为九级,即警视总监、警视监、警视长、警视正、警视、警部、警部补、巡查部长、巡查。

与军衔不同,由于各国警察机关的警衔制度差异较大,而且警察主要面向国内民众,所以至今仍然未最终形成一套国际公认的警衔对应标准。

各国衔级模式虽不尽相同,但是逐渐形成了全世界通行的一种警察管理制度。警衔制度之所以能为世界各国所采用,是由警察职业的武装性质和工作特点所决定的。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国家对警察实施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和管理,有利于增强警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组织纪律观念,有利于提高警察职业素质,兢兢业业地为国家尽职效力,同时也有利于警察队伍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2]

一、我国警衔制度概况

(一)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警察的警衔分为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警务处助理处长、总警司、高级警司、警司、总督察、高级督察、督察、见习督察、警署警长、警长、高级警员、警员。其中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高级助理处长、警务处助理处长既是职务又是警衔,见习督察以上属于警官警署警长,以下属于员佐级警察(初级警务人员)。香港警察警衔实行职务与警衔严格对应。

(二)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门警察不同职级警员主要是以肩上的警徽作识别,最特别的是不同部门有不同的肩章徽号,如澳门警务厅,肩章是以灯塔作标志,而海岛市警务厅则以帆船作标志;交通部、特警队、出入境事务厅等都有自己不同的徽章,所以若在澳门街上碰到警员,只要看一看他们的肩章,便可知道他们所属单位。澳门警队的官阶职级与香港不同,警察局最高层是警务总监,顺次序而下有警务总长、警司、警长、准警官、副警长警员、学警等。

(三)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警察警衔分为警监、警正、警佐共三等十三级。其中警监官等分为特、一、二、三、四共五级,以特级为最高级;警正及警佐官等各分一、二、三、四级,均以第一级为最高级。警衔标志用胸章表示。台湾地区基本上沿用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所制定的警衔制度,与德国现行警衔级别的设置有较多相似之处。警察于胸前的配阶为“职务配阶”而非“官等配阶”,亦是官职分立的特色。依官等区分:警监、警正、警佐(高至低);依职务区分:依内、外勤及专业单位,同衔中有不同职务区分(低至高)。因警察人事采“官职分立”之故,同衔中有不同职务区分。目前台湾地区警察人员警察四等特考及格并经遴任后,即授与警佐二阶官等官阶,警佐三、四阶已成历史。

(四)中国大陆地区

中国大陆警衔制度最早起源于清朝末期,光绪二十八年(19XX年)之后,清政府即仿效东西方各国,在北京和各省相继建立起警察机构。最初,各地警察服饰杂乱,等级互异。为改变全国警察服饰、等级不统一之弊,清政府参照清末陆军服装,参照各国警察制度章程,拟定出了全国统一的警服章程和制式,随后颁行全国各省地方警察机关按章实施。至此,全国警察服制、等级才统一。当时的警察服制分礼服和常服,而两种服式按巡警级别区分为三等九级,分别在帽章、领章、肩章、袖章和裤章上加以区别。[3]这是我国警察最早的一代警衔制度。

我国现代警衔制度的建立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过程。1949年,公安部与财政部发文要在警察机关实行二等六级的警衔制;1956年,公安部起草了《人民警察条例》和《人民警察警衔条例》;1983年,公安部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了在人民警察中实行警衔制的报告;1988年,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原则上同意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度,并责成公安部和人事部提出具体方案,报国务院审批。至此,在人民警察中实行警衔制被确定下来。此后,公安部组织起草了《警衔条例》,1992年7月1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以下简称《警衔案例》),并予公布。《警衔条例》原名定为《警阶条例》,后正式修改为《警衔条例》。1992年12月12日,国务院向人民警察授予警衔,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次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现人民警察实行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人民警察警衔共设五等十三级:1.总警监、副总警监;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5.警员(一级、二级)。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警衔制度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依法治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警衔制度的建立,强化了警察队伍的管理,逢晋必训使人民警察教育训练更加制度化、规范化。警衔条例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民警察的责任心,有利于提高公安队伍的素质和水平。

二、我国现行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警衔制度是从我国人民警察的特点出发,吸收国际经验而制定的警衔等级设置。现行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分为五等十三级,分行政职务警衔和专业技术职务警衔两种,根据不同的职务类型授衔。《警衔条例》从1992年颁布实施至今已有18余年,我国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具有规范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警衔制度中的人民警察警衔首授标准在严把公安队伍进人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前晋升、降低警衔政策把激励机制引入了警衔制度,为公安队伍建设增强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鼓励先进、弘扬正气。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中国警务的新特点也随之出现,警衔制度的不足之处逐渐突显。

(一)首授警衔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人民警察警衔的首次授予受到所担任职务与工作年限的影响,具有合理性,然而,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根据《首次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的标准》规定,首次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现任职务为科员,参加工作满十八年的,可授予一级警司;参加工作满八年的,可授予二级警司;其余的可授予三级警司。其中参加工作包括全日制大专院校在校学习的时间。全日制本科一般为四年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近年来在不同高校,不同的专业有所区别,一般2~3年,这样就出现研究生学制的不同。那么,同样本科读完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公安队伍,任命科员后所授予的警衔却存在不同。按照参加工作满一年科员转正,研究生学制为三年的,可授予二级警司,而研究生学制小于三年的,只能授予三级警司警衔。学历学位相同,入伍时间也相同,可是授予的警衔却相差一个等级,一个等级的变动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另外,从其他非授予人民警察警衔的单位调入公安机关的,首授警衔上也未能充分考虑到调入前的职级时间。调入人员首次授予警衔与参加工作年限、现职级以及任现职年限有关。比如,调入前职级与现职级相同的,担任现职年限从调入前职级时间算起累加,根据所担任职务和任职年限确定衔级后,会出现任现职年限经常差几个月就可以授予更高一级警衔的情况。首授警衔因为某些时间的小差异,造成警衔级别的大差异,会给民警心理造成一定的波动。

(二)人民警察职务职级不能明显地在警衔等级中体现

人民警察担任行政职务的警衔对应如下,部级正职:总警监;部级副职:副总警监;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警衔对应如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从上面职务、职级对应的警衔范围可以看出,警衔相同对应的职务可能不同;行政职务警衔标志中,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标准相同。因此,从警衔上无法明确上下级关系,也根本无法判断谁是领导,不利于警务工作的开展,一衔多职的现象不利于某些场合形成有效的指挥体系,可能会影响警务活动正常有序进行。在香港,警察执行严格的职衔对应制度,所以很多人因为没能晋升职务,警衔一直得不到提升。在电视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年老的高级警员在巡街,而很多年轻人已经是督察或者警司。而不像大陆经常可以看见巡街的警督。鉴于警察职业的特点,这就要求在警衔设置层级上必须与职务、职级相适应,否则在管理上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混乱。

(三)警衔晋升激励机制作用不突出

人民警察职务职称一定,警衔未到顶,不犯错误可自然晋升,三年就可以晋升警司警衔,四年就可以晋升警督警衔,因此,很多民警对于警衔晋升并不在意。警衔的衔级与职务职称的关系较为密切,职务职称没有变化,警衔到了一定时间就不再晋升,特别是在基层,发展空间狭小,职务停滞后,警衔到顶就不再变化,因此,警衔对很多民警来说,似乎就变得并没有太大意义,而更多地成为一种摆设。

提前晋升机制是为了鼓励有突出表现的人民警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前晋升警衔。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民警的工作热情,但是警衔制度中,提前晋升的条件要求较高,从实践中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民警能达到要求。多次立功、嘉奖的均不能享受警衔提前晋升的待遇。提前晋升在民警中响应度不高,无法从根本上达到激励民警的作用,无法达到创先争优的效果。

三、完善现行人民警察警衔制度的建议

(一)首授警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警衔首次授予准则应在现行警衔制度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研究生毕业加入公安工作授衔的问题上,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不受研究生学习学制限制授衔,做到相同的情况下首授警衔平衡。对于调入人员和军转干部的警衔授予问题,先按其本人的参加工作年限、现任职务以及担任现职年限确定出首授警衔衔级,对于任现职年限差一年以内可以授予高一级警衔的,本人可提出申请适当地推迟授衔时间,以满足授高一级警衔的条件。首授警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可以避免出现小时间差,带来警衔级别的大差异。

(二)衔级与职务职级明确对应

有些国家和地区,警衔和职务、职级是紧密相连的。如在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职务变化的同时,也相应地授予新的衔级,警衔具有明显的职级区分功能。根据我国大陆地区制度特点,在借鉴其他地区警衔设置的基础上,可对我国人民警察警衔设置进行一定调整,从而明确衔级与职级的对应关系,使警衔标志能清楚分辨出职级高低。对于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可以利用颜色进行区分,类似于行政职务警衔与专业技术职务警衔标志的区分方式。从而使得在警衔的佩戴上就能有效地辨别出行政职级以及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这样,调整后能充分体现人民警察警衔在公安队伍中的领导梯次,为发生突发事件多警种合作提供保障,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突出警衔晋升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英国、法国和日本,主要通过考试激励先进,淘汰落后,择优晋升警衔,我国主要是在晋升前进行培训、考核。近年来,逢晋必训已成为我国警衔晋升的必备要求,即警衔每晋升一个衔级前都要经过公安业务知识、警务实战技能等的训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警衔晋升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在实际警衔培训中,由于是先确定了将要晋升人员的名单后再进行培训、考核,且没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导致培训成了走过场,这与逢晋必训的初衷是不相符的。因此,要着力解决警衔晋升中民警带有“齐步走”,吃“大锅饭”的心理,就必须严格警衔晋升的考核制度,使警衔培训更加正规化、规范化,这对提升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和队伍战斗力能起到有效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加强对民警的日常工作考核,将日常考核列入警衔晋升考核中,以此不断提高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适当扩大提前晋升警衔的条件范围,如将荣立个人三等功、连续获得个人嘉奖、考核连续优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等奖励,与提前晋升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改革、有效激励、充分激发、调动民警工作热情,做到使民警充分感受到人民警察警衔所赋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9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于1992年7月1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杨尚昆

1992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

(1992年7月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通过,主席令第59号公布,自1992年7月1日起施行)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警衔等级的设置 第三章 警衔的首次授予 第四章 警衔的晋级

第五章 警衔的保留、降级、取消 第六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警察队伍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增强人民警察的责任心、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有利于人民警察的指挥、管理和执行职务,根据宪法,制定本条例。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部

第二条 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度。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警衔,依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第三十二条的规定执行。

关联资料:宪法法律共1部地方法规共1部

第三条 警衔是区分人民警察等级、表明人民警察身份的称号、标志和国家给予人民警察的荣誉。

第四条 人民警察实行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第五条 警衔高的人民警察对警衔低的人民警察,警衔高的为上级。

当警衔高的人民警察在职务上隶属于警衔低的人民警察时,职务高的为上级。

第六条 公安部主管人民警察警衔工作。

第二章 警衔等级的设置

第七条 人民警察警衔设下列五等十三级:

(一)总警监、副总警监;

(二)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三)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四)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五)警员:一级、二级。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第八条 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一)部级正职:总警监;

(二)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三)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四)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五)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六)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七)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八)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九)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十)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第九条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一)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二)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第三章 警衔的首次授予

第十条 人民警察警衔按照人民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授予。

第十一条 授予人民警察警衔,以人民警察现任职务、德才表现、担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第十二条 从学校毕业和从社会上招考录用担任人民警察的,或者从其他部门调任人民警察的,根据确定的职务,授予相应的警衔。

第十三条 首次授予人民警察警衔,按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予以批准:

(一)总警监、副总警监、一级警监、二级警监由国务院总理批准授予;

(二)三级警监、警督由公安部部长批准授予;

(三)警司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厅(局)长批准授予;

(四)警员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公安部机关及其直属机构的警司、警员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准授予。

关联资料:司法解释共1部

第四章 警衔的晋级

第十四条 二级警督以下的人民警察,在其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根据本条规定的期限和条件晋级。

晋级的期限:二级警员至一级警司,每晋升一级为三年;一级警司至一级警督,每晋升一级为四年。在职的人民警察在院校培训的时间,计算在警衔晋级的期限内。

晋级的条件:(一)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纪守法;(二)胜任本职工作;(三)联系群众,廉洁奉公,作风正派。

晋级期限届满,经考核具备晋级条件的,应当逐级晋升;不具备晋级条件的,应当延期晋升。在工作中有突出功绩的,可以提前晋升。

第十五条 一级警督以上的人民警察的警衔晋级,在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幅度内,根据其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实行选升。

第十六条 人民警察由于职务提升,其警衔低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低警衔的,应当晋升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低警衔。

第十七条 警司晋升警督,警督晋升警监,经相应的人民警察院校培训合格后,方可晋升。

第十八条 人民警察警衔晋级的批准权限适用第十三条批准权限的规定。警司、警员提前晋升的,由公安部政治部主任批准。

第五章 警衔的保留、降级、取消

第十九条 人民警察离休、退休的,其警衔予以保留,但不得佩带标志。

人民警察调离警察工作岗位或者辞职、退职的,其警衔不予保留。

第二十条 人民警察因不胜任现任职务被调任下级职务,其警衔高于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高警衔的,应当调整至新任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的最高警衔。调整警衔的批准权限与原警衔的批准权限相同。

第二十一条 人民警察违犯警纪的,可以给予警衔降级的处分。警衔降级的批准权限与原警衔的批准权限相同。人民警察受警衔降级处分后,其警衔晋级的期限按照降级后的警衔等级重新计算。

人民警察警衔降级不适用于二级警员。

关联资料:部委规章共1部

第二十二条 人民警察被开除公职的,其警衔相应取消。

人民警察犯罪,被依法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其警衔相应取消。

离休、退休的人民警察犯罪的,适用前款的规定。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国家安全部门、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的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的警衔工作适用本条例。

国家安全部门、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的人民警察警衔授予和晋级的批准权限,由国务院规定。

司法警察警衔授予和晋级的批准权限,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参照本条例规定。

公安部门、国家安全部门和劳动改造劳动教养管理部门中不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人员,不实行警衔制度。

关联资料:司法解释共1部

第二十四条 人民警察警衔标志的式样和佩带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的实施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二十六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法规效力提示】

篇7:公安、警察警衔等级

1、警衔等级

《警衔条例》规定人民警察的警衔设五等十三级:

一等:总警监、副总警监;

二等: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三等: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四等: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五等:警员:一级、二级。

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二级警监以上是高级警官,三级警监、警督是中级警官,警司、警员是初级警官。编辑本段

2、编制警衔

《警衔条例》第四条规定:“人民警察衽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编制警衔以人民警察的现任职务为主,兼顾担任现职时间和参加工作年限等条件,综合考核,评定警衔。

1)行政职务与警衔。《警衔条例》第八条规定: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部级正职为总警监;

部级副职为副总警监;

厅(局)级正职为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厅(局)级副职为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处(局)级正职为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处(局)级副职为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科(局)级正职为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科(局)级副职为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科员(警长)职为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办事员(警员)职为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2)技术职务与警衔。《警衔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警衔标志的式样和佩带

人民警察换发“九九”式警服后,警衔标志的式样为:

总警监、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由银色橄榄枝环绕银色国徽组成。其中,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一周的国徽,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半周的国徽。

警监警衔标志由一枚银色橄榄枝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督、警司警衔标志由银色横杠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道横杠,一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道横杠,一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员警衔标志由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衔标志佩带在剑型肩章上。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肩章版面为藏蓝色,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肩章版面为蓝灰色。编辑本段中国人民警察警衔(中英对照)

Police Ranks in China

总警监------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

副总警监---Duty 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

一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

二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

三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I

一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

二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

三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I

一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

二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

三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I

一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

篇8: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1956年, 改革物价津贴制与供给制, 第一次以货币形式规定工资标准, 机关、事业单位按照工作人员的职务高低确定职务等级和工资标准。工资结构较为单一, 完全以级别高低作为工资待遇的依据, 即便职务提升也没法提高工资待遇, 导致劳酬脱节。

1985年, 实行以基础工资、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 工资结构更为多样合理, 并突出了“职务因素”, 使公务员的工资与本人的职务、责任和劳绩相联系。但是, 过于强调“职务因素”, 职务工资占工资结构比重过大, 而忽视资历、职级等因素, 导致出现人人谋求高职务的思想, 一定程度上增强“官本位”意识。

1993年, 进一步调整工资结构, 把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和基础工资纳入工资结构中, 其中职务工资与职级工资占比分别为40%、35%, 并把一部分福利性补贴逐步纳入工资。这部分津贴补贴一方面由地区和部门单独发放, 降低了基本工资的结构占比, 另一方面这部分津贴补贴多按职务发放,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职级工资的比例。

2006年, 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工资制度进行了新的调整: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同时, 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本次改革进一步加大级别工资比重, 从35%调整到60%, 但是由于地方附加津贴补贴的不完善, 不规范, 导致已职务为发放依据的地方补贴津贴的比重仍然较大, 使职级工资的比重没有发挥应用的比重带动作用。

2014年公务员工资制度的已明确目标和方向:改革的重点应是提高基层公务员待遇, 具体做法有两点, 一是规范公务员地区附加津贴制度, 二是完善职务和职级并行的薪酬制度。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记者会上, 也指出在县以下机关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 这项工作目前刚刚进行部署, 各个省都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二、新公务员工资制度调整的优越性

新公务员工资制度调整, 较以往的工资制度有较大的优越性, 具体表现如下:

1. 职务与职级双轨制, 解决基层公务员根本性工资问题

实行职务与职级双轨制, 担任领导职务和工资待遇分开两条线来实行, 收入还将与职级挂钩, 如有多少年的资历、工作表现、百姓评价等等考评标准。使得基层公务员即使当不上领导, 也能通过职级的晋升提升工资待遇, 在满足基层公务员物质需求的同时, 也无疑是给基层公务员一颗安心本职工作的“定心丸”。通过从公务员工资结构以及体系上的调整, 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资水平, 使得公务员体系逐渐完善并趋于公平化。

2. 职务、职级、工资相对应, 解决晋升“天花板”现象

领导职务数量少是不可改变的事实, 尤其是在基层地区晋升难度更大, 通过职级与工资挂钩的制度, 使得基层公务员通过工作中良好的表现也可不断提升职级, 而享有与同职级的领导差不多的工资, 基层公务员不用为了当上领导取得更高的工资待遇而不择手段求“上位”, 从而有效减少买官卖官, 遏制腐败现象。有了物质保障以及职级的保障, 基层公务员也能安心本职工作, 按部就班的在本岗位贡献自身力量,

3. 大幅降低津贴补贴占比, 使公务员的津贴补贴由暗转明

公务员工资的差距主要是体现在津贴补贴部分。现在国内公务员工资收入中, 基本工资占比大约是30%, 剩下的就是津贴补贴。各省之间, 公务员的津贴补贴标准不一致, 最高与最低省份之间的津贴补贴有3~4倍的差距。同一省内不同县市的公务员津贴补贴也差距很大。因此, 通过合理调整工资结构, 大幅度降低津贴补贴占比, 并严格规范津贴补贴发放标准, 使得公务员工资由暗转明, 有效减少腐败现象。

4. 提高中西部及偏远地区工资补贴, 缩小地区差距

中西部地区本身自然地理条件比较恶劣, 工作生活条件较差, 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使得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低, 而且与同同一等级的省市差别较大, 严重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的稳定性。因此, 通过全国性的提高中西部特别是偏远地区基层公务员的工资补贴, 提高工资待遇, 缩小与级别省市之间的差距, 为基层公务员创造一个安心工作的环境与条件, 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也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 有效促进共同富裕。

三、对于完善职务职级并行、规范津贴补贴的路径思考

1. 完善职务职级并行相关体系建设

对于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实践, 最主要是通过工资结构调整对两方面的晋升因素加以权衡, 对于一直以来施行的职务工资主导制, 本次改革的重点在于不断完善职级晋升中的相关问题, 促进职级晋升正常作用的发挥。具体来说包括: (1) 规范职级晋升评定要素。职级的评定与设置应主要依赖于公务员的职务高低与责任大小, 并兼顾能力、经验、资格等品位要素, 才能科学合理的确定职级设置因素。 (2) 不断完善职级晋升的主要方式:职务晋升、竞争晋升、业绩晋升、资历晋升、能力晋升, 多种方式结合, 充分发挥各种晋升渠道对于公务人员的评定功能。

2. 规范津贴补贴制度建设

一方面, 要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 应将现有工资外津贴补贴尽快全面清理, 实现由‘暗补’改为‘明补’, 实行公开透明的津贴补贴项目、标准和发放办法。另一方面, 建立国家公务员收入监管机制, 对于擅自私用预算外资金发放津贴补贴的相关单位实行严格的行政问责。此外, 由上到下逐步实行财产申报制度, 建立各级公务人员的财产明细。

四、总结

篇9:人民警察警衔津贴调整

关键词 课时津贴 计算体系 难度系数 教学任务系数

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发放教师课时津贴的激励机制。发放课时津贴的计算办法,大致有两种体系:一种是根据完成教学的计划学时数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另一种是根据教师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为基准的计算体系。在现有的高校教师工资体系中,课时津贴已经在教师收入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教师基本收入的重要来源,不可小视。高校在发放教师课时津贴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调整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进行探讨,以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课时津贴计算体系指标的划分和权重

考虑到应切实把握好课时津贴这一经济杠杆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和以往计算体系的不足,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两方面,我们设计了一种较为科学、公平、合理的计算体系。下面讨论该计算体系中指标的划分及其权重数。在设定体系指标及其权重数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以保证教学质量和能够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

(2)以保证各类教师教学工作的付出与所得的经济报酬间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3)重视实践教学,切实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说明

(1)对专业类课程设置课程难度系数Nd,不是指课程内容难度,主要是指担任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准备难度。

(2)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按专业类课程学时数由少到多顺序给定。

(3)总教学任务量系数(Ti)、单项教学任务量系数( i)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的设置也要结合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必要的、合理的修改。

三、结论

通过以教学任务量和教学质量为基准的计算体系的设定和单项教学任务量系数( i)、总教学任务量系数(T)、专业类课程难度系数(Nd)、教学质量系数(B)等指标的设置,可大大地提高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并确保教师体力充沛,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同时也对教师为多获取经济收入而过多地上课以致影响教学质量的现象进行了有效地限制。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冯晋祥,刘延新.运用激励机制培养和使用教师的尝试[J].交通高教研究,1998(2):70.

篇10:司法警察警衔制度概述

尚未发表,完善中

人民警察警衔与军队军衔、海关关衔并称我国三大衔级,作为中国人民警察警种之一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于1992年10月起实施了警衔制度,十余年来,警衔制度对于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加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甚至政工干部,对警衔制度却普遍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仅有的认识往往浮于少数几个法律法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知识结构上的缺陷,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警衔制度加以详细介绍。

一、现代警衔制度的起源

现代警衔制度起源于西欧,效仿自军衔制度。15世纪,西欧部分国家的军队实施了军衔制度。1829年,法国和英国在相继效仿军队的内部管理、职位设置等创建现代警察组织时,便比照军队军衔制度,在警察组织内实施了警衔制度:即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警察的社会地位和职务级别。此后,警衔制度逐步在世界各国通行。

二、警衔设置若干类型

目前世界各国的警衔衔级设置,大致有以下3种类型:

1、将校尉型。所谓将校尉型警衔设置,即指警衔名称、等级设置等与军衔基本相似,大多以“将、校、尉”等作为等级称谓。以埃及为例,其警察组织从最高领导到一般警察,警衔设置为四等11级,分别为少将、准将、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准尉、军士长、军士、下士、列兵。朝鲜、越南、泰国、沙特阿拉伯、意大利、比利时、西班牙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均属于此种类型,但有些国家在警衔前冠以“民警”或“警察”以与军衔相区别。

2、非将校尉型。非将校尉型警衔设置可细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是以英国为代表的许多英联邦国家,采用警察总监、警司、警督、警长、警员等衔级名称,但等级设置多少不等。如英国警衔设置为5等13级,即总监、副总监、助理总监;总警司、高级警司、警司;总督察、高级督察、督察;一级警长、二级警长、三级警长;警员。二是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台湾,衔级名称比较简明,分若干等级。如德国警察衔级设置为4等14级,即警监分两级,警督分四级,警长分四级,警员分四级。我国台湾地区警察的衔级设置为警监、警正、警佐三等,每等分四级。三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少数国家,不分等,只设级,衔级名称也与众不同。如日本警察分设九个衔级,即警视总监、警视监、警视长、警视正、警视、警部、警部补、巡查部长、巡查。韩国警察警衔分为11级,即治安总监、治安正监、治安监、警务官、总警、警正、警监、警卫、警查、警长、巡警。四是以南斯拉夫、法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把警察分为两大类,每类各设若干衔级。如法国警察分为警官和保安官两类,共设11个衔级,警官分为特级和一至三级警官,保安官分为一至六级和见习保安官。

3、混合型。美国、丹麦、荷兰、尼泊尔等国属于这种类型。所谓混合型,是把将校尉型警衔称谓和警官、警员等称谓结合起来使用,或者把所担任的职务与警衔等级融为一体,即“一职一衔”。美国警察没有全国统一的衔级,由各州依据自己的法律、政令各行其是。如纽约市警察设置十个衔级,即总局长、分局长、助理分局长、副分局长、督察、助理督察、警长、副警长、警官、巡警。洛杉矶市警察则分九个衔级,即局长、副局长、分局长、上尉、组长、巡官、刑警、巡佐、警员。[i]

我国香港地区警察也属混合型警衔设置,为“一职一衔”类型,就世界范围来看,其警衔设置相对科学、合理,可为我国大陆下一步的警衔制度改革所借鉴,因此,这里着重对香港地区警衔设置加以介绍。香港警察的警衔设置由低至高分别为:警员Constable、高级警员Senior Constable、警长Sergeant、警署警长Station Sergeant、见习督察Probationary Inspector of Police、督察

Inspector ofPolice、高级督察Senior Inspector of Police、总督察Chief Inspector of Police、警司Superintendent of Police、高级警司Senior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总警司Chief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助理警务处长、高级助理警务处长、警务处副处长、警务处处长。香港警察警衔升级制度非常严格,每次升职时均需进行面试、笔试和体能测试,并对个人历史纪录加以考虑,但警务处副处长升任警务处处长则由警务处处长选出接替人选,一般从警务处副处长里挑选。

三、新中国警衔制度历史沿革

新中国人民警察警衔制度的建立,经历了曲折和反复的过程。建国伊始,中央公安部[ii]和中央财政部即开始研究人民警察的等级、服装、津贴、徽章等问题。经过较短时间的酝酿,形成了“二等六级警衔制”的草案。按此草案,人民警察警衔分为警长、警士两等,又各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警长即“警察首长”,对应县级以下公安机关的领导,警士即“警察战士”,对应各级公安机关的民警和编制内工勤人员。但是,该次“二等六级警衔制”草案未能实行,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人民警察队伍刚刚组建,人员组成相当复杂,机构体制、人员编制等均未确立,实行警衔制度的时机并不成熟。

1955年9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度,随即,公安部政治部着手实行警衔制度的准备工作,当年10月10日,国务院第三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草案)》,并在几日后的《人民日报》上加以公布。按此条例,人民警察警衔分为公安警衔、专业警衔、公安勤务警衔、专业勤务警衔等四类。其中,公安警衔授予外事、刑事、铁路、户籍、治安、和法院、检察院司法警察等警种,专业警衔授予经济、消防、武装等警种,一般警衔授予各级指挥、政治领导(乡、镇、街道派出所和各种民警、武警中队以上)和主管人员,勤务警衔授予各级公安机关在编的勤务、业务人员和实行兵役制度的专业(武装、消防)警察警士。警衔等级共设有两类、六等、十七级,各类警衔之间略有差异。

但是,由于当时有关中央领导同志的否定,该次警衔制度草案在施行前夕即被终止。

1982年,参照当时的西德警衔制度与警服蓝本,一个比较完整的警衔草案和新警服设计被草拟出台,当时的警衔等级草案,分为警监、警督、警正、警士四等,每等均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警衔标志以肩章上横杠的多少区分等次,新警服则从1983年试穿,直到2001年被99式警服完全取代,其德式制式、标准,影响了中国警服近20年。但是,1983年11月,公安部向中共中央及国务院提出了在人民警察中实行警衔制的报告,原计划从1984年5月1日起实行警衔制,但中央考虑到军队尚未实行军衔制以及与其它部门的平衡,决定在军队实行军衔制后,再实行警衔制。至此,第三次警衔制度草案被搁置。

1987年初,公安部根据军队即将实行军衔制度的情况和《宪法》中“警察实行级别制度”的规定,组织起草了《警衔条例》,设立一至三级警监、一至四级警督、一至四级警正、一至三级警员。原计划1988年国庆节军队实行军衔制、89年五一节武警实行警衔制、89年国庆节人民警察实行警衔制,但当时因有关问题,该次警衔制草案未能付诸实行。

1991年11月,公安部政治部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阶条例(草案)》,[iii]按照此草案,警阶等级设有:一至三级警监,一至四级警司,一至四级警正,一至二级警员。此后,在近一年的时间内,草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安系统内部翻来覆去地进行推敲和修订。草案经修改后,将“警阶”的称谓改为“警衔”,并下设总警监、警监、警督、警司、警员五等十三级。1992年7月1日,国家主席杨尚昆签署主席令,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条例》,1992年9月,国务院对公安部《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进行了批转,这标志着警衔评授工作进入实施阶段。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警衔制度,在经历了三十三年的数次曲折、反复以后,终于完成了各种法律手续,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警衔制度的建立,是人民警察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依法治警、从严治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对国务院批转的《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进行了转发,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随之实施了警衔制度,1992年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北京高级人民法院举行司法警察授衔仪式,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建新为4名三级警监和425名司法警察授予了警衔。1992年警衔制度的实施,对于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的制度化、正规化和现代化具有历史性的意义。

四、新中国警衔标志的变更

虽然人民警察警衔制度自1992年方始正式实行,但警衔标志却已经经历了三次修改和更新。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人民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

1995年,为使警衔标志更加明显,便于辨认,同时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经国务院批准,修改了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方法,规定总警监、副总警监为金色橄榄枝环绕金色四角星,警监、警督、警司、警员警衔标志由金色四角星和金色

横杠组成,警衔标志佩带在肩章之上,即第二套警衔标志。(1995年第二套警衔标志图式暂缺)

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人民警察更换99式新式警服,对警衔标志式样进行了重新设计。同年8月,国务院朱镕 基 总理签署第289号国务院令,发布《关于修改〈司法警察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的决定》:自2000年10月1日起,实行新的警衔标志式样和佩带办法。

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标志与人民警察其他警种相同,但在胸牌、臂章以及警号分段等方面区别于其他警种。由于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司法警察未设置专业技术警衔。

五、司法警察警衔制度基本内容

在我国国家政体上,人民法院与政府属“一府两院”体制,《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第二十三条也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警衔工作适用本条例,其警衔授予和晋级的批准权限由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参照本条例规定。因此,相对于其他警种,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警衔管理工作在授衔对象、批准权限、审批程序、标准条件等方面有其独立的特点,警衔制度实施以来,人民法院司法警察的警衔管理工作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其警衔制度的基本内容涵盖于大小100余个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函复、通知、解答等规范性文件,但基础性文件共有5个,即:《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人民警察警衔标志佩带办法》、《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人民警察警衔工作管理办法》以及《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管理工作细则》。概括来讲,司法警察警衔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警衔评定授予的对象。根据最高人民法院2002年下发的《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管理工作细则》,拟评定授予警衔的人员,必须为司法警察建制单位的在编、在职并且在岗的司法警察,凡不具有司法警察性质的单位和不担任司法警察职务的人员,不评定授予警衔。

二是警衔的等级设置。根据《人民警察警衔条例》以及《关于评定授予人民警察警衔实施办法》,人民警察警衔设五等十三级:总警监(总警监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副总警监Duty 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警监(一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二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三级警监 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I);警督(一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Class I、二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三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I);警司(一级警司 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二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ClassI、三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Class III);警员(一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二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I)。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部级正职可评授总警监;部级副职可评授副总警监;厅(局)级正职可评授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厅(局)级副职可评授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处(局)级正职可评授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处(局)级副职可评授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科(局)级正职可评授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科(局)级副职可评授

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科员(警长)职可评授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办事员(警员)职可评授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三是警衔的批准权限。根据《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衔管理工作细则》,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警监、警督警衔由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批准;警司警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院长批准;警员警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法院政治部主任批准;最高人民法院机关的警司、警员警衔由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批准。

四是警衔标志及佩带办法。

上一篇: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如何写仲裁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