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2024-04-25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共6篇)

篇1:《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每题1分,共20分)

1、“因人施教”体现的教育思想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 A.孔子

B.陶行知

C.马卡连柯

D.李斯特

2、对矫正教育对象进行职业培训必须适应

A.社会需求

B.道德要求

C.法律需求

D.文化需求 3.生产劳动是犯人“改过自新的唯一手段”,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4.西方国家对犯人的教育最初始于是

A.宗教教诲

B.文化教育

C.职业教育

D.社会适应 5.依据刑满释放人员具有的法律特征,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可能成为 A.累犯 B.偶犯 C.过失犯 D.顽固犯

6. 根据矫正教育对象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教育的原则称为

A.因人施教原则B.以理服人原则 C.分类教育原则

D.社会教育原则

7. 对不同类型矫正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内容和方法实施的矫正教育的原则称为 A.分类教育原则B.因人施教原则 C.以理服人原则

D.社会教育原则 8. 矫正教育评价的实质,是对矫正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 A.价值判断 B.数量判断 C.发展判断 D.形势判断 9.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对犯人进行教育是在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两汉时期 10.美国在佛罗里达州北部郊区,开设首座“宗教监狱”的时间是 A.2004年 B.2003年 C.2005年 D.2002年 11.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

A.涂尔干 B.萨瑟兰 C.库利 D.米德 12.清末主张把监狱改造成为感化教育场所的大臣是 A.沈家本 B.张之洞 C.王元增 D.李鸿章 13.强调社会文化如何界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的理论是

A.标签理论 B.亚文化理论 C.社会互动理论 D.社会结构理论 14.我国矫正教育机构开始普遍启动心理矫正工作方案是在

A.20世纪9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15.西方国家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基本上是采用 A.自愿原则 B.因人施教原则 C.以理服人原则 D.分类教育原则 16.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规定:少年是指

A.未满18岁者 B.未满19岁者 C.未满20岁者 D.未满21岁者 17.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1919年提出用教育机构来代替监狱主张的人是 A.列宁 B.马卡连柯 C.加里宁 D.克鲁普斯卡娅

18.司法部对把劳改、劳教场所办成特殊学校作了专门布置,提出了具体要求是在 A.80年代 B.70年代 C.60年代 D.50年代

19.依据评估功能的不同,可以将矫正教育评估分为总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 A.条件评估 B.动态评估 C.静态评估 D.发展评估 20.教育刑理论的首创者是

A.李斯特 B.菲力 C.加罗法洛 D.孔德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有1-5项是正确的,请只选出正确的选项;多选、少选或错选都 不得分, 每题2分,共20分)

1. 少年收容教养人员违法犯罪行为产生的客观因素主要是

A.家庭因素 B.学校因素 C.社会因素 D.个人因素 E.先天因素 2.抗日战争时期对犯人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A.政治教育 B.现实教育 C.劳动教育 D.社会教育 E.文化教育 3. 我国的矫正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较有哪些区别是

A.目的不同 B.指导思想不同 C.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D.原则方法不同 E.名称不同 4.矫正教育中的行为矫正,对矫正教育对象的作用是

A.矫正不良行为习惯 B.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C.促进建立良好的矫正教育工作秩序 D.建立伦理观念 E.树立法制意识

5.劳动教养机关对劳动教养人员进行道德教育,重点内容是 A.人生观 B.道德观 C.劳动观 D.法纪观 E.政治观 6.矫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有

A 理论联系实际.B.调查研究 C.比较研究 D.实证研究 E.综合研究 7.矫正教育者在语言表达上应做到

A.意思清楚 B.逻辑性强 C.语言精练 D.引人入胜 E.理论性强 8.矫正教育者工作的特点有

A.示范性、B.创造性,C.法制性、D.复杂性。E.系统性

9.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专门召开国际会议研究未成年犯罪及矫治问题,联合国通过的规则有 A.《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B.《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C.《预防少年犯罪规则》D.《少年法庭法》E.《青少年教养法》

10.在教育刑理论的影响下,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监狱及其矫正制度的机能是

A.对受刑人改过迁善的机能 B.对社会法益的防护机能 C.教育的机能 D.预防犯罪的机能 E.惩罚的机能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矫正教育学 2.矫正教育目的 3.矫正教育评估 4.集体教育

5.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思想教育与心理矫治相结合的意义是什么? 2. 矫正教育影响的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3. 监狱对罪犯进行矫正教育的过程分哪几个阶段? 4. 矫正教育对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5. 教育学理论对矫正教育的指导意义有哪些?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矫正教育的制约因素。

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对矫正教育的指导原则。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参考答案

一、都是A

二、1.ABC 2.ABCDE 3.ABCD 4.ABC 5.ABC 6.ABCD 7.ABCD 8.ABCD 9.ABC

10.ABD

三、1. 是指研究矫正教育现象、揭示矫正教育活动规律的科学。是我国长期以来矫正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概括,是随着我国矫正教育工作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2. 是指矫正教育者代表着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利益,在观念上、思想上对矫正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矫正教育目的是通过矫正教育工作,把矫正教育对象塑造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3. 是指根据矫正教育目标,运用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数据资料,进行筛选、整理、统计分析,对矫正教育活动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4. 是指矫正机构将全体或某一类型的矫正教育对象集中起来所进行的,一种旨在解决一些共同性问题的矫正教育活动。

5. 是指根据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决定的劳教期限,经过强制教育改造后,执行期满,依法解除劳动教养,恢复其人身自由和其他权利回归社会的人员。

四、1. 见指导书第66--67页(下同)2. 第27页 3. 第73页 4. 第27页 5. 第21页

五、1.见指导书第13--14页(下同)2.第21--22页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每题1分,共20分)1.社会结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

A.涂尔干 B.萨瑟兰 C.库利 D.米德 2.教育机智体现的是矫正教育者工作的

A.创造性 B.示范性 C.复杂性 D.法制性 3.清末主张把监狱改造成为感化教育场所的大臣是 A.沈家本 B.张之洞 C.王元增 D.李鸿章 4.在矫正教育的内容中,各种教育的基础是

A.文化知识教育 B.道德教育 C.法律教育 D.职业教育 5.对矫正教育者考核的重点是

A.工作实绩 B.心理素质 C.法律素质 D.文化程度 6.少年收容教养人员在年龄上限度为

A.16周岁以下 B.17周岁以下 C.18周岁以下 D.19周岁以下 7.促进人的发展是现代教育所预期的

A.正向功能 B.导向功能 C.调控功能 D.预防功能 8.条件反应现象的发现者是

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华生 D.马斯洛 9.强调社会文化如何界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的理论是

A.标签理论 B.亚文化理论 C.社会互动理论 D.社会结构理论 10.西方国家对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基本上是采用

A.自愿原则 B.因人施教原则 C.以理服人原则 D.分类教育原则

11、少年收容教养工作的方针是

A.教育、感化、挽救 B.坚持实行综合治理 C.以改造人为宗旨 D.改造人、挽救人

12、对矫正教育对象进行职业培训必须适应

A.社会需求 B.道德要求 C.法律需求 D.文化需求 13.联合国在1955年制定的包含对囚犯矫正教育的法规是

A.《囚犯待遇最低标准规则》 B.《未成年犯管理所管理规定》 C.《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 D.《少年犯罪法》

14.专门研究罪犯矫正教育问题的学科,最早产生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文化程度 D.20世纪90年代 15.司法部制定的《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颁布的时间是

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16.苏联教育革命家马卡连柯在波尔塔瓦创办第一个少年犯劳动教养院的时间是

A.1920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3年 17.矫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A.改造人、挽救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B.矫正教育的强制性 C.矫正教育的反复性 D.矫正教育的复杂性 18.从理论上说矫正教育评估应当主要是

A.目标评估 B.动态评估 C.静态评估 D.发展评估

19.1995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监狱管理和劳动教养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监狱工作的方针是

A.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 B.改造第一,生产第二 C.教育、感化、挽救 D.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20.劳动教养是一项以强制性教育改造为主要活动内容的

A.行政处罚措施 B.刑事处罚措施 C.刑事强制措施 D.行政教育措施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有2-5项是正确的,请只选出正确的选项;多选、少选或错选都 不得分, 每题2分,共20分)

1、矫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A.法律和道德教育

B.文化知识教育

C.职业培训

D.心理矫治 E.行为矫正

2、目前我国的矫正教育者主要包括

A.监狱人民警察

B.劳教工作人民警察

C.少年教养工作人民警察

D.交通人民警察 E.社区矫正工作者 3.矫正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评价作用 B调控作用 C.导向作用 D.惩罚作用 E.规范作用 4.贯彻社会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A.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 B.充分发挥社会各级组织的作用 C.调动社会有关方面人士的积极性 D.加强民主和法制教育 E.让矫正教育人员回到社会 5.当代外国对犯人矫正教育的内容可以归纳为

A.社会教育 B.文化教育 C.职业训练 D.宗教活动 E.心理矫治 6.矫正教育的要素包括

A.矫正教育法规 B.矫正教育者 C.矫正教育对象 D.矫正教育手段 E.矫正教育影响 7.个别教育特征有

A.针对性 B.灵活性 C.沟通性 D.渗透性 E.稳固性 8.道德在调整规范人们行为时主要依靠

A.社会舆论

B.内心信念

C.传统力量

D.人们的自觉维护

E.法律强制 9.对矫正教育者心理素质的具体要求是

A、稳定的情绪 B、顽强的意志 C、较强的控制能力 D.健康的身体 E.较高的学历 10.经常使用的评估信息搜集方法有

A.调查法

B.观察法

C.资料查阅法

D.个案分析法

E.分类统计法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矫正教育

2、矫正教育对象 3.个别教育

4.矫正教育任务

5.少年收容教养人员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思想教育与心理矫治的区别有哪些? 2. 矫正教育影响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3. 对矫正教育对象的行为矫正有哪些特点?

4. 依据《监狱法》罪犯教育改造原则有哪些? 5.刑满释放人员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论述思想教育与心理矫治相结合的意义。

2、论述贯彻社会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二参考答案

一、都是A

二、1. ABCDE 2.ABCE 3.ABC 4.ABCD 5.ABCDE 6.BCE 7.ABCDE 8.ABCD 9.ABC 10.ABCD

三、1. 是指国家矫正机构以违法犯罪分子为对象,从改造人、挽救人的目的出发,结合生产劳动有计划、有组织、依法实施的转变思想、矫正恶习、灌输知识、培养技能的系统影响活动。

2. 是指在特定的矫正机构当中依法接受矫正教育的各类人员。在我国,矫正教育对象包括服刑罪犯、劳动教养人员、少年收容教养人员以及回归社会人员。3. 是指矫正机构针对矫正教育对象的个别、特殊问题,采取面对面的思想影响、心理沟通和知识传授活 动。

4. 是指矫正机构根据有关规定,为实现矫正教育目的而确定的矫正教育的步骤、手段和措施的总和。矫正教育任务是矫正机构的核心工作任务,是矫正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5. 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第4款规定的,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由政府收容教养的犯罪少年。

四、1. 见指导书第65页(下同)2. 第27页 3. 第58页 4. 第85页 5. 第108页

五、1. 见指导书第66页(下同)2. 第50页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正确的答案,每题1分,共20分)1.教育刑理论的首创者是

A.李斯特 B.菲力 C.加罗法洛 D.孔德 2.矫正教育评估的实质,是对矫正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

A.价值判断 B.预期设计 C.检查督促 D.过程控制 3.对矫正教育对象而言,教育

A.既是权利也是义务 B.是一种权利 C.是一种义务 D.是一种要求 4.在矫正教育过程中占主导性地位的是

A.矫正教育者 B.矫正教育对象 C.矫正教育影响 D.矫正教育要素 5.少年收容教养人员最本质的特征是

A.行为的违法性

B.行为的犯罪性

C.思想的反动性

D.行为的反复性 6. 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受到奖励而相应地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称为 A.替代强化

B.条件反应 C.自我强化

D.直接强化 7.在矫正教育过程中起媒介作用的是

A.矫正教育影响 B.矫正教育对象 C.矫正教育者 D.矫正教育要素 8. 我国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制度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是在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9. 需要解决矫正教育对象的个别、特殊问题时一般采用

A.个别教育 B.集体教育 C.辅助教育

D.自我教育

10.矫正机关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对被矫正人员开展的矫正教育活动的原则称为 A.社会教育原则 B.因人施教原则 C.分类教育原则

D.以理服人原则 11.矫正教育活动发生的逻辑起点是

A.矫正教育对象 B.矫正教育影响 C.矫正教育者 D.矫正教育要素 12.从教育学的角度看,监所文化更加接近西方上世纪的

A.隐性课程的理论 B.显性课程的理论 C.必修课程的理论 D.选修课程的理论 13.专门研究罪犯矫正教育问题的学科,最早产生于20世纪 A.60年代 B.70年代 C.80年代 D.90年代

14.各种行为规范在调整规范人们行为时的强制力不同,法律的执行是凭借 A.国家强制力 B.社会强制力 C.企业强制力 D.部门强制力 15.在矫正教育的内容中,各种教育的基础是

A.文化知识教育 B.道德教育 C.法律教育 D.职业教育 16 整个矫正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矫正教育目的 B.矫正教育对象 C.矫正教育任务 D.矫正教育影响 17.依据刑满释放人员具有的法律特征,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可能成为 A.累犯 B.偶犯 C.过失犯 D.顽固犯 18.对被矫正人员进行职业培训必须适应

A.社会需求

B.道德要求

C.法律需求

D.文化需求 19.劳动教养人员区别于一般公民的法律程序特征是

A.依法作出劳动教养决定

B.收容劳动教养

C.符合收容条件

D.有违法犯罪行为 20.矫正教育评价的实质,是对矫正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 A.价值判断 B.数量判断 C.发展判断 D.形势判断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有2-5项是正确的,请只选出正确的选项;多选、少选或错选都 不得分, 每题2分,共20分)

1、矫正教育目的的特点有

A.是社会意志的体现

B.具有指向性

C.具有理想性

D.具有社会制约性和个体制约性

E.滞后性

2、矫正教育对象的本质素性体现在矫正教育对象是

A.社会人

B.有缺陷的人

C.需要矫正的人

D.犯罪的人

E.发展中的人 3.我国的矫正教育与西方国家相比较,其区别主要是

A.目的不同

B.指导思想不同

C.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D.原则方法不同

E.形式不同 4.根据评估目的不同,评估指标从内容上可分为

A.目标指标

B.过程指标

C.条件指标

D.结果指标

E.整体指标 5. 本课程研究的回归社会人员主要包括

A.刑满释放人员

B.解除劳动教养人员

C.解除收容教养人员

D.管制人员

E.假释人员 6.在教育刑理论的影响下,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监狱及其矫正制度的机能应包括

A.对受刑人改过迁善的机能

B.对社会法益的防护机能

C.预防犯罪的机能

D.惩罚机能

E.威吓机能

7.对矫正教育对象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A.精神分析疗法

B.行为疗法

C.以人为中心疗法

D.合理情绪疗法

E.舆论疗法 8. 根据有关规定劳动教养的审批机关有

A.劳动教养管理委员会

B.军队的政治部门

C.武警部队的政治部门

D.司法部

E.公安部 9.根据《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规定》监狱开展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包括

A.心理健康教育

B.心理测验

C.心理咨询

D.心理疾病治疗

E..精神分析 10.矫正教育具有的功能有

A.矫治康复功能

B.特殊预防功能

C.品德养成功能

D.能力培养功能

E.惩罚功能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行为矫正 2.教育功能 3.分类教育 4.少年教养管理所 5.罪犯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

1.矫正教育对象的一般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2.教育刑理论的产生对行刑和监狱制度有什么影响? 3.刑满释放人员的法律特征是什么? 4.矫正教育影响的构成包括哪些方面? 5.矫正教育内容中的法律教育有哪些特点?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试述对矫正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要求。2.社会因素对矫正教育的制约性。

《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三参考答案

一、都是A

二、1、ABC D

2.ABCE

3.ABCD 4.ABC

5.ABC

6.ABC 7.ABCD

8. ABC

9.ABCD

10.ABCD

三、1. 是指矫正机构依法对矫正教育对象的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及一些行为恶习进行规范,使其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的活动。

2. 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及作用。

3. 是指矫正机关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矫正教育对象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内容和方法实施的教育活动。4. 是对少年收容教养人员实行强制性教育的机关,也是教育人、挽救人的特殊学校。

5. 狭义罪犯及矫正教育学研究的罪犯,是指被法定机关剥夺或限制人身自由,在监狱或社区是是矫正教育的罪犯。具体包括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包括缓刑,假释,监外执行)、拘役、管制的自然人罪犯,而不包括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没收财产、罚金、单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

四、1. 见指导书第27页(下同)2. 第34页 3. 第108页 4. 第27页 5. 第56页

五、1. 见指导书第74页(下同)2. 第14页

篇2:《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任务()。

A.行刑

B.矫正

C.安置救济

D.限制人身自由 2..我国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机关是()。

A.人民法院 B.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D.公安机关

3.当今世界各国刑罚制度发展的趋势是()。A.加强社区矫正

B.加强监禁矫正

C.加强教育矫正

D.加强惩罚矫正

4.下列哪项不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

5.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 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6.()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进行。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3月1日 C.2012年5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8.开展社区矫正,()。

A.有利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刑罚制度 B.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

C.有利于提高教育改造质量,实现对罪犯的有效改造 D.与行刑的成本无关

E.是司法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已成为世界行刑改革发展的趋势

9.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

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

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

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10.社区矫正的内容包括()。

A.行为督导

B.教育矫正

C.完成义务教育

D.娱乐活动

E.组织公益劳动

11.社区矫正对象符合下列哪些正当理由,且情况属实的,经由县级社区矫正机关批准可以请假外出()。

A.就业

B.经商

C.就学

D.就医

E.探亲

二、填空题

1.社区矫正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活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包括(监督管理)、(教育改造)和(帮教扶助)三项。

3.社区矫正的作为刑罚执行活动,具有(惩罚)功能、(教育)功能、(塑造)功能、(感化)功能、(治疗)功能、(控制)功能。

4.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刑罚之。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对象主要是(所犯罪行较轻)、(社会危害较小)的罪犯。刑期在(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刑期最高不超过()年。

5.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在(执行通知书)上注明暂予监外执行,连同(判决书)、(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

6.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管人应当由到达法定年龄且具有(监管)能力的近亲属担任,如近亲属中无适合人选,也可有矫正对象所在社区、村委会或工作单位的有关人员担任。监管人确定后,要与社区矫正机关签订(监管协议),承担起在日常活动中(督促)矫正对象服从管理、遵守规定,监督矫正对象,定期向矫正机关汇报的责任。

7.社区矫正档案,是司法所实施社区矫正工作直接形成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响)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建立社区矫正档案,具体分为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和社区矫正(执行)档案。

8.社区矫正机关对矫正对象实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六个方面:(报到)管理、(监督考察)管理、(请销假)管理、(迁居)管理、(会客)管理等。

9.社区矫正对象一次请假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日。10.社区矫正个案就是社区矫正组织针对特定矫正对象的(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等因素,专门制定并实施的矫正工作方案。

11.社区矫正扶助制度又称社区矫正救济制度,是指在社区

矫正机关的组织协调下,通过落实有关政策,利于社会志愿者、社会组织整合其他社会资源,对矫正对象给予(帮助)、(救济)和(安置)的一种工作制度。

12.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

13、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1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

15、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

四、简答题

1、社区矫正的概念?

2、社区矫正适用对象有哪些?

3、对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情形?

4、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的情形是什么?

5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答:(1)社区矫正对象相关的法律文书。

(2)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包括对象的确认、登记、填写相关表格。

(3)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相关权利和义务以及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4)开展初次见面谈话教育。(5)建立矫正对象的个人矫正档案。

6、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被判处管制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未经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

(三)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四)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五)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7、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什么?

答:社区矫正的任务有三方面。一是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促使其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利于其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8、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品行端正;

(二)热心社区矫正工作;

(三)有一定的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自愿参与和从事社区矫正的社会志愿者,向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司法所报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由司法所报请县级司法行政机关颁发聘书。

9、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被宣告缓刑或者被裁定假释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服从监督管理;

(二)定期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

(三)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

(四)离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县级公安机关批准;

(五)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还必须遵守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六)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10、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答: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在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社区矫正有关规定;

(二)在指定的医院接受治疗;

(三)确因治疗、护理的特殊要求,需要转院或者离开居住区域的,应当报告司法所,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四)进行治疗以外的社会活动应当向司法所报告,并经公安机关批准;

(五)遵守其他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

篇3:《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问题一: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指的是对物理学中的知识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印象不深,对物理概念、定律等记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看到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填空题就不知道填什么;对由某些概念派生出来的判断题识别不了对错;对概念性选择题拿不准答案。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时在解题前要理清知识结构,认清知识体系,理解概念的内涵。

例如:举重运动员在比赛时,第一阶段把100㎏的杠铃很快地举过头顶,第二阶段使杠铃在空中稳稳地停留了3s,三名裁判都亮出了白灯,这次举重成功。关于运动员举重时对杠铃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他在第一阶段内没有做功

B.他在第二阶段内没有做功

C.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在做功

D.他在两个阶段内一直都没在做功

误解:认为只要用了力,就一定会做功。因此认为运动员在这两个阶段都做了功,选C。错误原因:没有理解功的概念。虽然用了力,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是“劳而无功”。正确答案B。

问题二:基础不实,联系不上。

是指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和科技中的应用结合起来。具体体现在有些学生不能把题目中的实际事例、常见现象跟物理知识对号入座,解释不了常见的物理现象。要懂得物理基础知识是解答物理试题的“支撑点”,渗透在所有的物理题中,我们应该把物理知识学活学透学实。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中寻找出蕴含的物理知识内容。

例如: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频繁发生“沙尘暴”,主要原因是()

A.泥沙分子间的引力小于斥力

B.泥沙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剧烈

C.植被破坏,使土壤中的水分蒸发加快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误解:认为“沙尘暴”是分子运动产生的,选B。错误原因: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理解不深,不能把“沙尘暴”与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正确答案C。

问题三:理解不深,疏漏条件。

是指在分析物理试题时,对题意和试题中的物理知识理解不透,解题时漏掉了关键性的条件,具体体现在某些学生在分析时丢三落四,某些条件没用上或错用了条件而出现错解。因此,我们在解答物理题时一定要细心谨慎,学会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找齐涉及分析、判断、推理的所有条件,力争做到万无一失。

例如:一位同学水平向前推停在平地上的汽车,没有推动,则此时哪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A.人推车的力与车对人的力

B.人推车的力与地面对车的摩擦力

C.车的重力和地面对车的支持力

D.车的重力和车对地面的压力

误解:认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力就是一对平衡力,选A、D。错误原因:疏漏了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的先决条件,正确思路是根据二力平衡条件,逐项分析找出答案。正确答案为B、C。

问题四:不求甚解,胡猜乱想。

面对条件较为复杂的试题和动态试题,不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只凭主观想象来解答,叫做不求甚解,胡猜乱想。在解答复杂问题时,首先静下心来认真分析复杂问题中所体现的物理规律,再依据这个规律求出正确答案,在解动态试题点击时要仔细探讨物理量变化的方向及由此带来的结果,千万不要胡猜乱想。

例如:一束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入射角逐渐减小,则折射角()

A.逐渐增大

B.不变

C.逐渐减小,但总小于入射角

D.逐渐减小,可能等于入射角

误解:认为折射角永远小于入射角,选C。错误原因:疏忽了入射角等于0°的特殊情况,是不求甚解的表现。正确思路:当光线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若入射角减小,折射角也随之减小。如果折射角减小到0°时,则折射光线跟水面垂直,此时折射光线方向跟入射光线完全一致,折射角也为0°,故答案为D。

问题五:思维紊乱、表达疏漏。

指的是在回答问题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对答题要点叙述不完整。具体体现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只答简单几个字,说理不够充分,叙述不够完整,因此,我们在回答物理简答题时,要抓住问题的要害,组织表达的内容,安排好表达顺序,做到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要点明显,避免叙述粗简、表达疏漏、条理不清的现象出现,达到准确答题、完整表述的境界。

例如:白炽灯泡的灯丝断了,搭上后为什么比原来更亮?

误解:灯丝搭上后,长度变短,所以更亮。错误原因: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没有从电功率变化上找原因。正确思路:灯丝搭上后,长度发生的变化就引起了电阻变化,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就引起了电功率变化。答案为:灯丝断了搭上后,灯丝的长度变短,电阻变小,而灯丝两端电压不变,由P=U2/R可知灯泡的电功率变大,所以灯丝断了搭上后比原来更亮。

问题六:思维不畅,有碍创新。

指的是在分析、综合、判断时出现思维障碍,寻找不到创新的切入点,把握不准创新的方向。设计实验题和某些知识应用试题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在解答这类试题时,要根据试题的特征和要求搜寻大脑储存的信息,寻找解题的突破口,要在原实验、原应用的基础上创新出解决同类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案,力求思维顺畅、逻辑严密、设计合理、条理清楚明白。

例如:油工在油漆地板前,需要估计出所用油的质量。请说出一种估测方法并说明依据。

误解:找不到估测方法。错误原因:没有想到从油漆质量和油漆地板面积的关系入手。思路不畅,创新受阻。正确思路:因为油漆厚度几乎是均匀的,可先刷1m2的地板记下所用油漆的质量m0,再估测出地板的总面积S,算出需要的总质量m=Sm0即可。

问题七: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有些选择题,学生看了非常面熟,认为试题很简单没有做深入分析,看到某个答案有些相像,就立即填上,结果出现错误。有些基础试题,看来似曾相识,部分学生不认真读题、识图,提笔就答,结果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就是草率粗心,盲目冲动。

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

A.一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B.一段导体的一部分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C.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顺着磁感线运动

D.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误解:认为切割磁感线就有感应电流。选B。错误原因:由于粗心,看到B项中有“切割”二字就选上了B项,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不清。正确思路:要得到感应电流, (1) 电流必须闭合;(2)电路中的部分导体要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二者缺一不可。故答案为D。

问题八:惧怕难题,心慌意乱。

面对考试中的难题,产生焦急情绪,还未做题就慌了神,越怕,思维越是放不开,越想做好,心理压抑越重。正确解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要夯实基础,提高技能,学会变通,不要过分苛求,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它,做到静下心来分析,甩开包袱做题。

摘要:本文指出了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矫正方法。

篇4:《矫正教育学》模拟试题一

关键词:古诗;学前“储蓄”;矫正

一年级学习古诗,我们发现学生能流利地“朗诵”,但我们细究字词,总能发现学生不屑的目光。我对这些学生进行“跟踪”,发现他们在课堂上不耐烦,和他们学前时的教育“储蓄”不无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體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当再次相遇《静夜思》时,我试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矫正:

一、运用媒体,矫正已有的“偏见”

《静夜思》学生都会背。这样的内容,在课堂中怎样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这样引领学生进入古诗境地:

师:播放古香古色的音乐,图中的人在干什么,他在想些什么呢?……

师:电脑博士说,有小朋友把古诗的题目念错了……电脑博士悄悄说,我们班的孩子真了不起,后鼻音和平舌音全读准了呢!

多媒体的运用,激起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具体的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他们感受到了一年级和学前班的学习内容尽管是样的,但是学习方式确实如此趣味十足,于是一开始上课,就趣味十足。

二、趣味诵读,矫正缺失的“诗情”

学生对于古诗的认识,仅仅是能朗读、会背诵,而且很多时候的朗诵其实是“唱读”。

1.设计趣味游戏,有效识字

一年级伊始的学生“能”背诵,而不“会”背诵。因为他们连基本的前后鼻音,平翘舌音都不分,更有甚者n、l不分,可谓错误百出。一年级学生借助拼音正确识字。准确认读是进行阅读的基础,因而在学习古诗时,我尝试着让他们用游戏形式,在不知不觉中读准前后鼻音,轻松、愉快地识字。

2.对仗生情趣,古韵入课堂

诗歌都有其独特的音乐美。《静夜思》中这种对仗更是明显。如,“举头”对“低头”,“望明月”对“思故乡”,还押ang韵。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中蕴含的节奏、韵律。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意识地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在朗诵当中,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音律美。

3.示范诵读,动情吟诵

学生是学习主体,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创设情境: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远离亲人的李白,看到这么冰冷的月光更加孤独、冷清了。教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学生模仿朗诵。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生字,还要感受到诗歌朗诵的韵律、节奏,更要让他们有朗诵的兴趣,这样他们才能抛弃原先古诗仅是读一读、背一背的观念。

三、相遇意象,矫正迷失的“诗意”

很多古诗内容和现在学生的生活背景相差太大,他们很难与诗人感同身受。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呢?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同学们,你知道课题里的哪个字交代了写作时间?学生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生:我知道“夜”交代了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师:你从诗句的哪些地方看出是写“夜”呢?

生:“床前明月光”的“明月”。

师:诗人看着明月,会思念谁呢?……

学生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因而他们在朗诵的时候不再毫无表情地唱读了。

上述仅仅是个人在一年级古诗教学中,对遭遇的学前古诗

“储蓄”在课堂教学中的负面影响进行的探索。当我们发现学前教育无法裨益小学教育时,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在保证学生原有知识正确性的基础上进入新的学习梯度,打破他们固化的先入为主的不良学习印象,最后终将迎来课堂教学的良好学习局面。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福溪街道中心小学)

篇5:社区矫正工作试题(精)

(一)概念

1、实施主体: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员

2、理念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

3、服务场所:审判、监禁、社区矫正、刑释期间

4、服务内容: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环境改善

5、服务目标:消除犯罪心理、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1)监管功能:限制自由补偿犯罪行为、预防再犯(2)矫正功能:矫正生理、心理、思想、行为(3)服务功能:司法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1)营造家庭和社区环境(2)促进刑罚制度人性化、科学化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福利性:社会福利制度内的专业服务

(二)特殊性:服务对象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三)系统性:依法服务、全程服务、一致服务

(四)专业性:是矫正团队中的专业人员

三、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重点掌握)

(一)矫正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的需要:经济、住房、医疗

2、教育就业的需要:较好教育、有效就业

3、再社会化的需要:恢复、重建社会功能、成为正常社会成员

(二)矫正对象的问题

1、较难取得民众同情

2、功能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

3、处于社会资源网络边缘地位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重点掌握)

(一)接纳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有其价值与尊严 具体做法:以客观、体谅的心态,在平等、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开展服务

(二)可塑性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

(三)个别化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第二节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一)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1、对象:被拘押、保释、尚未被定罪的犯罪嫌疑人

2、社工职责:接触了解、撰写调查报告

(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1、寻找社会资源,维持生计

2、为子女安排生活照料

3、为家人提供心理辅导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一)原因罪犯的监狱中的抗拒或改过

(二)内容调动潜能、整合资源、引导转化、使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三)目的消除、减弱思想或行为的负面因素,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恢复重建社会功能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的定义 处所:社区 功能:矫正、治疗罪犯 内容:缓刑、假释、社会服务、院舍训练 性质:在社区执行的非监禁性刑罚制度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1、定义:(1)缓刑:短期自由刑、免受入狱的社区型刑罚(2)假释:刑期届满前的释放处分,设施内处置向设施外处置的转变(3)监外执行:因特殊原因暂予监外执行

2、社工任务:观察保护(观护)

3、罪犯责任:保持品行、服从命令、接受辅导、汇报情况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1、主要内容:提供住宿、进行训练、掌握技能、回归社会

2、主要形式:(1)中途家庭:无家可归、不便回家者(2)寄养家庭:青少年,避免沾染恶习、感受家庭氛围(3)教养院:不良行为或可能发展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生活指导、职业训练、学校教育,提高适应能力(4)感化院:犯罪青年、青少年,0.5-3年矫正,改善思想、心理、行为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1、名称:社区服务、社区劳役

2、性质:替代自由刑的非监禁化社会处遇

3、内容:规定时间内从事无偿劳动

4、优点:(1)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劳动习惯、社会责任感(2)在社会服务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3)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本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在非监禁化中,避免隔绝、恶习交叉感染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也称:更生保护 原因: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社会歧视,家庭拒绝,同伴疏远,就业困难,学习中断 主要内容:

(一)提供住宿场所: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者

(二)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技能培训、介绍职业、联系学校,养成良好习惯

(三)提供生活辅导、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四)提供物质帮助 第三节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二、服刑罪犯的个案辅导

三、帮助在监服刑罪犯建立与社会的联系

四、科学执行社会服务计划 第三节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传递外面信息:讲座报告、文艺演出、体育比赛

2、避免过程阻断:开通电话、家属探访、家庭走访、放假倡导,扩大与外部联系

3、开展结对帮教:动员志愿人士,建立社会网络,真情感化罪犯 张某,男,现年29岁,未婚,初中文化程度。他头脑简单、性情憨厚,江湖义气浓厚。毕业后在一家客运公司工作,因为哥们儿义气,协助朋友入室盗窃成功,被判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今年年初执行期满回家乡,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母亲的退休金生活。他自然不甘心,但找工作又存在自卑心理。张某

陷入既想融入社会,又害怕因有从蔡某的案例,可以从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 1.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2.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3.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4.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案例: 案例:张某,男,是刑期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16年没有回过家的张某,家乡对他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的陌生。更使他忧心重重的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孤身一人又身无分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同志在和他第一次谈心时了解到,他在监狱服刑期间,通过自学获得了医师执业资格,就帮他向有关部门申请开了一家私人诊所。现在张某的主要生存问题---工作解决了,这为张某顺利回归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矫正对象张某回忆说“:当初回来的时候我想,在社会上会被别人看不起,那肯定有点担心的,回来以后,镇(街道里、司法局、村里都很关心。我回来后房子没有的,帮我解决房子开医务所,当时我钞票也没有,帮我贷款,贷了一万块。全部给我开绿灯。自己有机会能够创业,我觉得应该在有生之年回报社会。有时候,年纪大的人来看毛病,没有钱的,有的就算(免了。” 请分析在本案例中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有: 1.中介者;社区矫正

篇6:社区矫正知识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制定的。

A、政法委 B、宣传部 C、办公厅 D、司法部 2.《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于2012年()正式实施。A、3月1日 B、4月1日 C、5月1日 D、6月1日

3.《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人民法院

4.《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5.《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6.《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7.《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县级()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8.《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由()承担。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司法所

9.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A、三 B、五 C、十 D、十五

10.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A、1个月,3个月 B、2 个月,4 个月 C、3个月,6个月 D、6个月,12 个月

11.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12.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C、市、县(旗)D、省

13.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A、一 B、三 C、五 D、七

14.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A、十天 B、二十天 C、一个月 D、二个月 15.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A、村、社 B、镇、乡 C、市、县(区)、旗 D、省

16.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

A、四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17.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

A、二 B、四 C、八 D、十六

18.社区矫正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依法给予处罚。A、公安机关B、人民检察院C、人民法院D、监狱

19.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A、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20.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监狱 21.社区矫正期满前,社区矫正人员应当作出个人总结,()应当根据其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表现、考核结果、社区意见等情况作出书面鉴定,并对其安置帮教提出建议。

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司法所

22.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司法所应当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宣告由()工作人员主持,按照规定程序公开进行。A、司法所B、人民检察院C、公安派出所D、基层法庭

23.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A、基层法庭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派出所 D、社区矫正机构

24.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25.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为社区矫正人员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A、三 B、五 C、七 D、十

26.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个月。A、一、二 B、二、三 C、三、二 D、二、一

27.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由负责执行禁止令的社区矫正机构所在地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处罚。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28.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情节严重的,应当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原作出缓刑裁判的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当地社区矫正机构提出的撤销缓

刑建议书之日起()内依法作出裁定。人民法院撤销缓刑的裁定一经作出,立即生效。

A、七天 B、15日 C、20日 D、一个月

29.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A、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30.下列哪种情形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

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一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二、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20分)

31.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

32.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A、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B、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C、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D、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E、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33.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

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工资收入D、参加教育学习E、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34.发生(),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生病 E、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35.()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E、司法行政机关

36.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列入司法行政机关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有:()。

A、被判处管制 B、宣告缓刑 C、裁定假释 D、暂予监外执行 E、被剥夺政治权利

37.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以下一项或者几项活动: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在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禁止设立公司、企业、事业单位; B、实施证券犯罪、贷款犯罪、票据犯罪、信用卡犯罪等金融犯罪的,禁止从事证券交易、申领贷款、使用票据或者申领、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活动; C、利用从事特定生产经营活动实施犯罪的,禁止从事相关生产经营活动; D、附带民事赔偿义务未履行完毕,违法所得未追缴、退赔到位,或者罚金尚未足额缴纳的,禁止从事高消费活动; E、其他确有必要禁止从事的活动。

38.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A、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B、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C、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D、禁止进入超市购买商品;

E、其他确有必要禁止进入的区域、场所。

39.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接触以下一类或者几类人员:()

A、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B、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C、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D、禁止接触同案犯;

E、禁止接触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扰的人或者可能诱发其再次危害社会的人。

40.违反禁止令,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A、三次以上违反禁止令的;

B、因违反禁止令被治安管理处罚后,再次违反禁止令的; C、违反禁止令,发生较为严重危害后果的;

D、有1-2次没有参加司法所组织的社区服务;E、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41.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

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

42.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矫正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

43.社区矫正终止是指社区矫正人员死亡、被决定收监执行或者被判处监禁刑罚的。()

44.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45.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

46.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47.禁止令由司法行政机关指导管理的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48.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况,认为从促进犯罪分子教育矫正、有效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出发,确有必要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人的,可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第七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同时宣告禁止令。()49.禁止令的执行期限,从管制、缓刑执行之日起计算。()

50.对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司法所应当定期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三、简答题(毎题4分,共40分)

1、什么是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什么?

1、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管理和监督。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依法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加适合其年龄、身体条件、劳动技能的社会公益劳动。

4、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适用范围主要包括下列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2、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4、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心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身体健康,没有受过刑事处罚,能够适应社区矫正志愿工作的实际要求

5、乡镇、街道司法所具体负责实施社区矫正,履行哪些职责?

履行下列职责:(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非监禁刑罚执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2)依照有关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管理,会同公安机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监督、考察;(3)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奖惩;(4)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5)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

6、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7、我国的社区矫正的性质是什么

8、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政策依据是什么?

9、我国社区矫正适用的范围和对象是什么?

上一篇:新入职销售人员集中培训总结下一篇:把牧童改写成短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