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2024-05-09

社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共8篇)

篇1:社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社区矫正人员专项考试试卷

姓名 成绩

一、不定项选择题(共 5 题,每题 4分,共 20 分。)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年()月()日起施行。

A.2012年1月1日 B.2012年3月1日 C.2012年5月1日 D.2012年6月1日

2、()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 D.公安机关

3、下列哪项属于社区矫正的目的()。

A.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B.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D.对罪犯实施打击和惩罚

4、下列选项中,()不是社区矫正的对象。

A.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

B.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

C.易于改造,且放在社会上服非监禁刑不致危害社会的罪犯

D.剥夺了人身自由的罪犯

5.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以下哪几种对象()。

A.被判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

B.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C.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D.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E.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二、填空题(共5题,每空3分,共30分。)、1.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2.社区矫正人员因病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住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3.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

4.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5.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三、判断题(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1、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可以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

2、社区矫正人员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

(√)

3、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4、社区矫正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可以受侵犯。(×)

5、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及时了解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有关情况,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社区矫正人员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的情形是什么?

答(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微的;(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2、社区矫正适用对象有哪些? 答:

1、被判处管制的;

2、被宣告缓刑的;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具体包括:(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

4、被裁定假释的;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

在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对于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残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上述非监禁措施,实施社区矫正。

3、对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的情形?

答:

第二十五条 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作出裁定:(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4、什么是社区矫正?

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与监禁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篇2:社区矫正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40空,共20分)

1.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

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应当立即赴羁押地将罪犯收监执行。

公安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将罪犯收监执行。

2.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人员个人生活、工作及所处社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

3.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小时。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小时。

4.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司法所()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5.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6.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和()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

7.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处置机制,发现社区矫正人员()、()、()的,应当立即与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妥善处置,并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

8.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以及()、()、()、()、()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9.当事人申请确认调解协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和(),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等证明材料,并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

10.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等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解决民间纠纷的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0题,共15分)

1.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设立的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

A.自主B.审批C.依法D.选举

2.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居民会姓名:单位(所在司法所):

议()产生。

A.选举B.推选C.应聘D.聘任

3.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属于应当宣告缓刑的情形是()。

A.不满十八周岁的人B.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C.哺乳的妇女D.怀孕的妇女

4.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有以下情形的不适用宣告缓刑()。

A.惯犯B.故意犯罪C.主犯D.累犯和犯罪集团首要分子

5.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确认决定后,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者未全部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

A.自动执行B.依申请执行C.强制执行D.重新判决

6.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A.7日B.3日C.10日D.15日

7.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

A.10日B.3日C.7日D.一个月

8.案外人认为经人民法院确认的调解协议侵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益被侵害之日起()内,向作出确认决定的人民法院申请撤销确认决定。

A二年B半年C五年D一年

9.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

A.7日B.3日C.10日D.15日

10.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内依法作出裁定。

A.15日B.一个月C.60日D.180日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题,共20分)

1.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可以宣告缓刑。

A.犯罪情节较轻;B.有悔罪表现;C.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D.有立功表现的;E.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2.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

A.公共道德B.劳动技能C.法律常识D.时事政策F.公序良俗

3.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满,宣告事项应当包括()方面?

A.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鉴定意见

B.对宣告缓刑的,宣布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

C.宣读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评估意见

D.对判处管制的,宣布执行期满,解除管制

E.宣布社区矫正期限届满,依法解除社区矫正

F.对裁定假释的,宣布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

4.调解协议书可以载明()事项?

A.当事人的基本情况B.当事人的请求C.纠纷的主要事实、争议事项

D.各方当事人的责任E.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履行的方式、期限

5.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接触以下一类或几类人员:()

A.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B.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C.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证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D.未经对方同意,禁止接触控告人、批评人、举报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E.禁止接触同案犯;

F.禁止接触其他可能遭受其侵害、滋扰的人或者可能诱发其再次危害社会的人。

6.社区矫正人员有()情形,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E.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F.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7.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的情况。

A.遵纪守法B.接受监督管理C.参加教育学习D.社区服务E.社会活动

8.当事人在人民调解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A.选择或者接受人民调解员B.接受调解、拒绝调解或者要求终止调解

C.要求调委会强制执行D.自主表达意愿、自愿达成调解协议

E.要求调解公开进行或者不公开进行

9.人民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由推选或者聘任单位予以罢免或者解聘:()

A.偏袒一方当事人的B.侮辱当事人的C.索取、收受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D.泄露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的10.人民法院宣告禁止令,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等情况,充分考虑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关联程度,有针对性地决定禁止其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的一项或者几项内容。

A.犯罪原因B.犯罪性质C.犯罪手段D.犯罪后的悔罪表现E.个人一贯表现

三、简答题(共45分)

1、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司法确认申请的类型有哪些?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的情形有哪些?(12分)

2、说一说社区矫正人员的减刑程序。(5分)

3.说一下司法确认的程序。(7分)

4.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假释的条件是什么?不得适用假释的人员有哪些?(13分)

5.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对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适用禁止令有关问题的规定(试行)中,对禁止令的期限有何规定?(8分)

摸底测试二(答案)

一、填空题

1.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监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2.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

3.八八4.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承担参与协助5.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拟禁止的事项6.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生活环境7.突发事件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性事件8.执行法律文书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9.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身份证明、资格证明财产权利证明10.说服、疏导平等协商自愿

二、单项选择题

1.C 2.B3.C4.D5.C6.C7.C8.D9.D10.B

三、多项选择题

1.ABCE2.ACD3.ABDEF4.ACDE5.ACDEF

6.ABCDF7.ABCDE8.ABDE9.ABCD10.ABCDE

四、简答题

1.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一)不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围或者不属于接受申请的人民法院管辖的;

(二)确认身份关系的;

(三)确认收养关系的;

(四)确认婚姻关系的。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不予确认调解协议效力: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二)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三)侵害案外人合法权益的;

(四)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

(五)内容不明确,无法确认的;

(六)其他不能进行司法确认的情形。

2.答:社区矫正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之日起一个月内依法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的减刑,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一个月。司法行政机关减刑建议书和人民法院减刑裁定书副本,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3.(供参考)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调解协议后,双方当事人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自调解协议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并向人民法院提交司法确认申请书、调解协议和身份证明、资格证明,以及与调解协议相关的财产权利证明等证明材料,提供双方当事人的送达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等,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司法确认申请,应当在三日内决定是否受理。人民法院应当自受理司法确认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确认的决定。因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十日。

4.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5.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三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二个月。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以致管制执行的期限少于三个月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最短期限的限制。

篇3: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瓶颈及改进

自2003年7月, 《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颁布后, 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点正式开始试行。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发展,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并于2009年在全国全面开展。2011年《刑法修正案 (八) 》明确规定了社区矫正制度。2012年, 新《刑事诉讼法》正式通过。2015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 将制定《社区矫正法》。

江苏省作为首批试点省份之一, 通过摸索实践, 取得了显著成效, 并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社区矫正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社区矫正工作条例》。有资料显示, 社区服刑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的超低水平, 绝大部分人不管是在接受矫正期间还是结束矫正后都可以正常地生活和交往。这些矫正成果表明,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虽然目前社区矫正在各界的努力之下取得了较大成效, 但是此项工作仍然面临着困难和风险。

二、社区矫正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 监管机构衔接不完善, 管理困难

我国相关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衔接配合机制, 致使现行的制度不能对所有社区矫正人员都有成效, 尤其对接受3个月至半年矫正时间的人几乎起不到严管作用。例如短期刑社区矫正者不服社区工作者的管理、教育, 而工作人员没有强制的执法权力, 只能给予警告, 使得社区矫正工作无法开展, 而几次警告之后, 短期社区矫正者已经解除矫正, 但是社区矫正工作并没有对他们起到作用。

(二) 制度不健全, 难以落实具体工作

现行的制度规定过于死板、不健全, 使得多项工作难以执行, 且浮于表面。例如规定社区矫正者一个月接受8小时的集中学习和8小时的劳动, 而各个社区矫正机构对于这些时间的组织并没有统一具体的规划, 致使在规定的时间里所进行的活动比较形式化, 不能有明显的效果。再有判处社区矫正的条件是要有固定的住所和监督人, 而法院会对一些居无定所的人判处社区矫正, 这使得家访工作的执行困难。

(三) 社区矫正机构人员不专业, 难以保证矫正质量

绝大多数地区的社区矫正机构都只有2—3名专业人员, 并且这些人大多只从事管理工作, 还有可能身兼数职, 对矫正人员矫正的质量无法保证。例如南京市江宁区的东山街道, 这里工作人员比较少, 专业素养不高, 积极性不高, 主要从事管理工作, 不从事教育矫正工作, 但是多数社区矫正者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也是比较满意的, 主要由于工作人员给了矫正者足够的尊重。

(四) 矫正方式单一, 矫正者参与热情不高

多数地区矫正工作的形式主要是开展讲座式教育课程, 有些课程比较枯燥, 难以激发矫正者的参与积极性, 矫正人员注意力不集中, 很难起到较好的教育矫治效果。在社区矫正中, 矫正对象随意请假、走过场、不按规定完成任务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因此, 目前社区矫正方式的单一性严重影响了矫正效果。

三、针对解决社区矫正问题的建议

(一) 建立衔接机制, 各部门协作工作

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由司法机关组织与开展。除此之外, 还应协调其他机关共同管理进行社区矫正工作。公安机关应该作为保障司法机关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保障部门, 人民检察院对司法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各机关协调配合, 有序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

(二) 完善法律法规, 细化具体条例

立法部门应当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社区矫正法》出台的脚步。同时根据江苏地区的社区矫正实施情况与问题, 细化符合实际情况的具体制度, 例如对社区矫正的具体内容、措施、机构设置等。

(三) 加大财政投入, 培训专业人员

社区矫正工作进行需要场地、工作人员、专家等各种资源, 因此, 国家应积极为社区矫正提供资金支持。加大培训相关专业人员的力度, 为社区矫正工作的效果提供有力保障。许多社工都因为工资低, 工作危险性大, 经常要外出调查, 单位又不配备车辆等, 所以为社工人员提供好的工资福利待遇, 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

(四) 矫正形式多样化, 多多与第三方机构合作

社区矫正机构的工作开展形式大多单一枯燥, 应该丰富矫正活动的形式, 不要仅仅进行教育性的课程讲解, 多多增加一些家常式沟通交流、公益劳动、矫正奖励措施等。而调查显示, 许多矫正者对第三方机构参与矫正的评价都非常好, 认为其有正面积极意义, 所以有必要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例如社工事务所等, 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更为多彩的教育活动形式, 并且第三方机构拥有较多的专业人员, 而且对开展这样的活动有丰富的经验。

社区矫正工作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矫正功能, 而且可以体现人文关怀, 使矫正者获得知识, 提高生存能力, 降低行刑成本。因此, 国家要重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所呈现出的问题, 并且积极解决以将社区矫正工作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董杰.我国社区矫正若干问题的思考[J].改革与开放, 2015 (06) .

[2]武卫军.社区矫正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治人生, 2013 (12) .

[3]张姝.社区矫正工作现状及推进发展之策略——以西北地区为例[J].公安研究, 2012 (11) .

篇4:浅析社区矫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会隔离;社会服刑人员

社区矫正,主要是针对一些社会危害性比较轻微的刑事犯罪分子,通过不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经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对其监管、教育和帮扶,使其获得重生,回归正常的生活。社区矫正的宗旨是通过采用比监狱内管理较为轻松的教育感化方式使矫正人员再不脱离社会的前提下获得重生,回归正常社会。

一、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自2012年3月1日实施以来,社区矫正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积极投身到社区矫正工作中,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创新了一整套社区矫正工作方法,达到了社区矫正的目的。

二、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不足

社区矫正工作在稳步推进发展过程中,积极开创新思路、新方法,达到了较好的矫正效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但是,在全面总结的基础上,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社区矫正教育形式单一。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司法所在接受社区矫正人员之后,首先应当根据该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评估后,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目前在社区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普遍认为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的执行活动,所以工作的重心更多的放在对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及控制层面,只求能够将人盯住,不脱管漏管,认为这样就实现了矫正的目的,而忽略了对矫正人员的教育和帮助。同时,教育形式也较为单一,主要是每月一次大课式的宣读教育,教育内容也仅仅局限于当前形势和法制教育,对文化和心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缺乏。

(二)社区矫正教育制度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教育质量。社区矫正的本意是让社区服刑人员纠正错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矫正因犯罪给社会和个人留下的阴影,同时通过社区矫正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所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规定了许多教育矫正内容,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公益劳动,集中学习,为矫正人员提供心理矫治,并要求为每一位社区矫正人员量身定做一套矫正方案等等,但在实践中,限于条件,这些制度往往都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导致社区矫正人员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社区矫正仍然不能得到真正的改造,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使社区矫正流于形式。

(三)缺乏一支专业性强的社区矫正教育队伍。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所以对社区矫正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现有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大多是一直从事司法助理员工作和承担着司法所长的职务,而司法所不但承担社区矫正工作任务,还承担着人民调解、法律服务、法制宣传、安置帮教、依法治理、矛盾纠纷排查、综治、维稳等九项工作职能,社区矫正是司法所所有工作的重点,而且社区矫正人员逐年递增,现有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偏少,一般一个司法所为2人,这些工作人员职级待遇不能落实,没有执法权,特别是对社区矫正工作专业素质欠缺,监管水平跟不上,制约了社区矫正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刑罚执行力度欠缺,没有达到惩罚教育的效果。社区矫正不同于监狱内刑罚执行,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内执行刑罚,必然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不能对矫正人员剥夺人身自由实施24小时全天候的监管,这样必然就会存在监管的空白点。社区矫正人员在日常的矫正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听指挥、不服从管理的情况,而司法行政机关作为社区矫正的主体,是没有执法权的,那么矫正对象违反矫正规定之后,司法行政机关只能依赖于公安机关对其进行处罚,这样程序过于繁琐,不便于操作,并且处罚也很难及时有效的落实,使得惩罚空泛无力,这直接影响到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使其产生法律不过如此的心理,没有让社区矫正體现出刑法执行的严肃性,进而就有可能让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产生对翻了藐视的错觉,甚至不计后果而重新走上犯罪之路。

三、今后社区矫正发展的新举措

(一)认真开展审前社会调查工作,制定详细的矫正教育计划方案。完善审前社会调查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了解和掌握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认罪悔罪态度及将来接受矫正后的监督情况;与调查对象的工作单位或者其所在的村(居)委会见面,掌握其日常表现、社会交往、群众评价情况及接受矫正的条件等情况,制定详细的矫正教育计划方案,降低社区矫正适用风险,以期达到矫正教育的目的。

(二)在日常矫正过程中,夯实工作基础,避免矫正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在社区矫正人员入矫时,应首先组织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民警、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负责人、社区矫正对象及其近亲属参加宣告仪式,在宣告仪式上应明确社区矫正对象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起到震慑作用。在日常的矫正工作过程中,应建立健全矫正人员的矫正档案,同时,在矫正人员进行思想汇报时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帮其稳定情绪,重拾生活信心。按规定对矫正人员开展警示教育、公益劳动、技能培训等专项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从解决矫正人员实际困难入手,依法维护矫正人员的合法权益,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开展帮扶走访,尽力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帮扶促教育感化,提高矫正成效。

(三)在矫正过程中公检法及其他相关单位应互相配合,共同落实各项社区矫正工作措施。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公检法及其他相关单位应当配合工作,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总结经验,研究解决这一段时间矫正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协调相关单位和部门,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适当的就业指与培训,为符合条件的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工作就业机会,为社区矫正人员遇到的其他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社区矫正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采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一线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刑罚执行专业水平和实战能力,能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做到:矫正流程清、法律政策清、对象动态清、风险趋势清、帮教措施清、考核奖惩清。

综上所述,我们在社区矫正工作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即时发现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配合各方力量,使矫正教育工作能够在不出现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当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篇5:社区矫正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社区服刑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C)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A、三 B、五 C、十 D、十五

2、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还应当每(A)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A、一;三 B、二;四 C、三;六 D、六;十二

3、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服刑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C)批准,并告知()。

A、人民法院;公安机关 B、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C、司法行政机关;人民检察院 D、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

4、社区服刑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C)提出书面申请。A、十天 B、二十天 C、一个月 D、二个月

5、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B)小时。

A、四 B、八 C、十六 D、三十二

6、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监督管理规定或者人民法院禁止令,依法应予治安管理处罚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提请同级(A)依法给予处罚。

A、公安机关 B、人民检察院 C、人民法院 D、监狱

7、社区服刑人员符合法定减刑条件的,由居住地县级(D)提出减刑建议书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地(市)级()审核同意后提请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

A、人民法院、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

8、禁止令的期限,既可以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相同,也可以短于管制执行、缓刑考验的期限,但判处管制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C)个月,宣告缓刑的,禁止令的期限不得少于()个月。

A、一、二 B、二、三 C、三、二 D、二、一

9、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或者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违反禁止令尚不属情节严重的,由负责执行禁止令的社区矫正机构所在地的(C)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的规定处罚。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司法行政机关

10、下列哪项规定不符合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A)。

A、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实行相同的社区矫正; B、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C、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D、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社会调查评估报告,提出能否适用管制、缓刑或者假释的建议,在(D)个工作日内提交委托机关。

A、三 B、五 C、七 D、十

12、下列关于分级管理的说法错误的是(D)A、分级管理按季度实施;

B、拟调整为宽松管理的,应当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

C、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均为合格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一级; D、社区服刑人员有法定立功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下调管理等级一级。

13、社区服刑人员脱离监督管理的,(A)应当立即组织查找 A、司法行政机关 B、公安机关 C、做出决定、裁定的机关 D、检察院

14、司法所应当在宣告执行后(B)个工作日内,为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矫正方案。A、三 B、五 C、七 D、十

15、应当立即直接上调为严格管理的情形为(C)A、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一次基本合格 B、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两次以上基本合格 C、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 D、月度考核结果出现不合格

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社区服刑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ABCD)

A、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B、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C、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的; D、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的;

2、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禁止判处管制、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管制执行期间、缓刑考验期限内进入以下一类或者几类区域、场所(BC):

A、禁止进入夜总会、酒吧、迪厅、网吧等娱乐场所;

B、未经执行机关批准,禁止进入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的场所;

C、禁止进入中小学校区、幼儿园园区及周边地区,确因本人就学、居住等原因,经执行机关批准的除外;

D、禁止进入超市购买商品;

3、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收监执行建议书、减刑建议书等和相关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BCD)

A、司法行政机关 B、人民法院 C、人民检察院 D、公安机关

4、对于未成年实施社区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D)A、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可以与成年人分开进行。B、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要给予身份保护。C、其矫正宣告应当公开进行。

D、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不能存放在公开场所。

5、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定期向司法所报告(ABCD)的情况。A、遵纪守法 B、接受监督管理 C、参加教育学习D、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

6、发生(ABCD),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及时报告。

A、居所变化 B、工作变动

C、家庭重大变故 D、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

7、(ABCD)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 C、公安机关 D、监狱

8、下列哪种情形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的情形(ABD)。

A、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B、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C、受到司法行政机关警告仍不改正的;

D、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

9、下列社区服刑人员应当列入严管的有(ABCD)A、犯罪情节严重的 B、共同犯罪的假释人员

C、犯抢劫罪的假释人员 D、受到警告、治安管理处罚的

10、下列关于社区服刑人员的报告制度正确的有(BC)

A、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月当面报告一次;

B、社区服刑人员因身体原因无法到司法所当面报告的,经司法所同意,可以委托矫正小组成员或家庭成员代为提交书面材料,司法所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

C、社区服刑人员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报告司法所。

D、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还应当每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两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社区服刑人员符合管理等级调整条件,但剩余矫正期限不满一个月的,按照原等级管理。(对)

2、社区服刑人员上季度月度考核结果出现基本合格的,应当上调管理等级一级。(错)

3、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公安机关办理交接手续。(错)

4、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应当提前十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情况紧急的,可以用电话方式提出申请,由司法所记录在案。(错)

5、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公安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错)

6、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周电话报告一次、每两周当面报告一次。(对)

7、监狱管理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由罪犯居住地看守所将罪犯收监执行。(错)

8、社区服刑人员的人身安全、合法财产和辩护、申诉、控告、检举以及其他未被依法剥夺或者限制的权利不受侵犯。社区服刑人员在就学、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对)

9、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对)

10、社区服刑人员违法或重新犯罪的,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在十五日

内向社区服刑人员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书面通报情况。(对)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社区矫正的对象主要指(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2、社区服刑人员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报到登记后,应在(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3、社区服刑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

4、司法所应当每(半年)评估矫正方案实施效果,并根据需要予以调整。

5、司法所应当在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后(三)个工作日内,建立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

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1、被告人或罪犯的审前社会调查应调查了解哪些事项?

答: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委托后,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在十个工作日内将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意见书提交委托机关。在调查中发现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罪犯)居住地不属于本县(市、区)的,应当立即向委托机关退还委托函件,并说明理由。

2、矫正小组由哪些成员组成?

答:社区矫正小组组长由社区矫正执法工作者担任,成员包括社区民警、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志愿者、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代表、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就读学校代表、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社区服刑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3、关于社区服刑人员请假外出有哪些规定?

答:居住在县(市)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县(市)。居住在区的社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设区市的城区。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实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的,应当提前七日向司法所提出书面申请,批准后方可离开。返回后应当立即报告司法所。情况紧急的,可以用电话方式提出申请,由司法所记录在案。离开所居住的县(市)、设区市的城区不得超过一个月。

4、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走访有哪些规定?

答:司法所应当定期走访社区服刑人员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服刑人员思想动态和生活、工作、学习情况。

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半个月走访一次;对普通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个月走访一次;对宽松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每一个半月走访一次。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司法所应当对严格管理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及其他重点人员开展走访工作,掌握其动态。对保外就医的社区服刑人员,司法所应当每三个月与其治疗医院沟通联系,及时掌握其身体状况及疾病治疗、复查结果等情况,并根据需要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或者有关监狱、看守所反馈情况。

六、论述题(10分)

篇6:社区矫正期末考试试题

1、张某,女,1958年1月出生,初中文化,已婚。丈夫在某国有企业公司工作,女儿成家立业,小康家庭。处罚经历:2010年案主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缓刑考验期从2010年9月7日起至2011年9月6日止。

请结合案主材料,谈谈在对张某进行社区矫正接收时需要哪些人在场?有哪些必须的程序和内容?社区矫正司法所人员与张某进行首次谈话包含哪些要点?

2、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王某,男,1989年6月7日生,山西榆次区市锦轮社区人,2008年9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09年元月,放假期间,在太原大南门盗窃2部诺基亚手机,被太原市迎泽区人民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请根据这一矫正个案,制作一份《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方案书》。

3、高某 ,男,1957年12月23日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已婚,系长白县马鹿沟镇梨树沟村村委会副书记,家住长白县马鹿沟镇梨树沟村。2009年秋天,长白县马鹿沟镇梨树沟村村党支部书副记张某利用职务之便虚报该村2009年野生动物毁坏农作物亩数,套取国家给该村的野生动物毁坏农作物补偿资金。于2010年11月4日,被判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

利用一种社区矫正风险评估方法与技术,来综合判断一下张某的人身危险性程度。(每种方法只写五个相关问题即可)。

4、⑴社区矫正工作者:你放心吧,我们充分尊重你的隐私权,并没有大张旗鼓的过来。矫正对象:真的,非常感谢。

⑵社区矫正工作者:你最好配合我们的日常监管工作,否则会撤除你的社区矫正资格,将你收监执行。

矫正对象:哦,我刚才是犯糊涂了,我心里还是愿意接受社区矫正任何安排的。⑶社区矫正工作者:你盗窃是因为你的经济状况很糟糕,非常需要钱财,迫不得己犯罪的,你觉得我分析得对吗?

矫正对象:大部分是因为这个吧,还有就是女朋友老让我送东西给她,老说我没本事赚钱养她。

篇7:社区矫正工作试题(精)

(一)概念

1、实施主体: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员

2、理念方法: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导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

3、服务场所:审判、监禁、社区矫正、刑释期间

4、服务内容: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环境改善

5、服务目标:消除犯罪心理、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念及其功能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

1、针对罪犯的功能与作用(1)监管功能:限制自由补偿犯罪行为、预防再犯(2)矫正功能:矫正生理、心理、思想、行为(3)服务功能:司法体系中的社会福利服务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1)营造家庭和社区环境(2)促进刑罚制度人性化、科学化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一)福利性:社会福利制度内的专业服务

(二)特殊性:服务对象是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

(三)系统性:依法服务、全程服务、一致服务

(四)专业性:是矫正团队中的专业人员

三、矫正对象的需要及问题(重点掌握)

(一)矫正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的需要:经济、住房、医疗

2、教育就业的需要:较好教育、有效就业

3、再社会化的需要:恢复、重建社会功能、成为正常社会成员

(二)矫正对象的问题

1、较难取得民众同情

2、功能恢复与重建难度较大

3、处于社会资源网络边缘地位

四、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重点掌握)

(一)接纳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有其价值与尊严 具体做法:以客观、体谅的心态,在平等、安全的气氛中才能开展服务

(二)可塑性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

(三)个别化 基本看法: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 第二节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一)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1、对象:被拘押、保释、尚未被定罪的犯罪嫌疑人

2、社工职责:接触了解、撰写调查报告

(二)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1、寻找社会资源,维持生计

2、为子女安排生活照料

3、为家人提供心理辅导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一)原因罪犯的监狱中的抗拒或改过

(二)内容调动潜能、整合资源、引导转化、使其改过自新、回归社会

(三)目的消除、减弱思想或行为的负面因素,加强其与社会的联系,恢复重建社会功能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社区矫正的定义 处所:社区 功能:矫正、治疗罪犯 内容:缓刑、假释、社会服务、院舍训练 性质:在社区执行的非监禁性刑罚制度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

1、定义:(1)缓刑:短期自由刑、免受入狱的社区型刑罚(2)假释:刑期届满前的释放处分,设施内处置向设施外处置的转变(3)监外执行:因特殊原因暂予监外执行

2、社工任务:观察保护(观护)

3、罪犯责任:保持品行、服从命令、接受辅导、汇报情况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

1、主要内容:提供住宿、进行训练、掌握技能、回归社会

2、主要形式:(1)中途家庭:无家可归、不便回家者(2)寄养家庭:青少年,避免沾染恶习、感受家庭氛围(3)教养院:不良行为或可能发展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生活指导、职业训练、学校教育,提高适应能力(4)感化院:犯罪青年、青少年,0.5-3年矫正,改善思想、心理、行为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1、名称:社区服务、社区劳役

2、性质:替代自由刑的非监禁化社会处遇

3、内容:规定时间内从事无偿劳动

4、优点:(1)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劳动习惯、社会责任感(2)在社会服务中,学会生产生活技能,增强就业能力(3)在社会交往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本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4)在非监禁化中,避免隔绝、恶习交叉感染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也称:更生保护 原因: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受到社会歧视,家庭拒绝,同伴疏远,就业困难,学习中断 主要内容:

(一)提供住宿场所:无家可归、有家难回者

(二)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技能培训、介绍职业、联系学校,养成良好习惯

(三)提供生活辅导、医疗保健转介服务

(四)提供物质帮助 第三节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司法判决前犯罪嫌疑人调查报告的撰写

二、服刑罪犯的个案辅导

三、帮助在监服刑罪犯建立与社会的联系

四、科学执行社会服务计划 第三节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传递外面信息:讲座报告、文艺演出、体育比赛

2、避免过程阻断:开通电话、家属探访、家庭走访、放假倡导,扩大与外部联系

3、开展结对帮教:动员志愿人士,建立社会网络,真情感化罪犯 张某,男,现年29岁,未婚,初中文化程度。他头脑简单、性情憨厚,江湖义气浓厚。毕业后在一家客运公司工作,因为哥们儿义气,协助朋友入室盗窃成功,被判有期徒刑6年,剥夺政治权利1年。今年年初执行期满回家乡,由于没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母亲的退休金生活。他自然不甘心,但找工作又存在自卑心理。张某

陷入既想融入社会,又害怕因有从蔡某的案例,可以从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几个特点: 1.突发性。由于青少年各项生理基能正在发育之中,身体增长的速度快,但是心里发育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力不强,因此在某种偶然的诱导和刺激下,容易遇事起意,突然实施犯罪,脑子一热,说做就做,不计后果。本案中蔡某及其同犯就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在好奇和刺激的心理作用下实施了抢劫。事实上蔡某被公安机关抓获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其和同伴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后果会如此严重。2.团伙化。由于青少年年纪尚轻,心理承受能力也有限,势单力薄的心理使得他们容易结伙作案,通过结伙成群,互相壮胆,互相煽动,互相利用,互相依存,增强安全感。因此,多是三五成群、七八成伙的共同作案。本案中蔡某以及其他五名被告均是纠集成伙共同犯罪。3.低龄化。近年来,犯罪的高发期年龄在18岁左右,其中14-16岁少年犯罪的比例日渐增大,并呈现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本案中,共有6名被告,均未满18周岁,其中蔡某及其同案犯王某还未满16周岁。4.反复性。青少年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且心理素质不稳定,容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如不注意隔离他们与不良习气接触,不注意对他们不良行为的及时纠正和和控制,他们也容易受到坏人坏事的熏染而重新犯罪,具有很强的反复性。本案中,蔡某的其中两名同案犯就在取保候审期间再次实施了抢劫。案例: 案例:张某,男,是刑期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16年没有回过家的张某,家乡对他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的陌生。更使他忧心重重的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孤身一人又身无分文,今后的生活该怎么过?社区矫正工作者同志在和他第一次谈心时了解到,他在监狱服刑期间,通过自学获得了医师执业资格,就帮他向有关部门申请开了一家私人诊所。现在张某的主要生存问题---工作解决了,这为张某顺利回归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矫正对象张某回忆说“:当初回来的时候我想,在社会上会被别人看不起,那肯定有点担心的,回来以后,镇(街道里、司法局、村里都很关心。我回来后房子没有的,帮我解决房子开医务所,当时我钞票也没有,帮我贷款,贷了一万块。全部给我开绿灯。自己有机会能够创业,我觉得应该在有生之年回报社会。有时候,年纪大的人来看毛病,没有钱的,有的就算(免了。” 请分析在本案例中矫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与政府机构和社区组织中的工作人员相比,具有其独特的专业性。在这个案例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主要有: 1.中介者;社区矫正

篇8: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 社区矫正专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社区矫正工作的性质是刑罚执行活动, 它与监狱矫正是一直相对的行刑方式, 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的罪犯置于社区内, 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 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在社区矫正中的专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是关系社区矫正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从目前情况来看, 社区矫正专职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现象却比较明显, 而且他们缺乏法律专业背景以及兼职现象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社区矫正工作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 矫正专职干部对这种刑罚的执行在认识上也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社区矫正工作中, 进行心理矫正、阶段性评估、风险评估以及个别化矫正等矫正方法的专业性要求都比较高, 很多的社区矫正专职干部事实上还不能完全胜任这种新型矫正工作的具体要求, 尽管他们在上岗之前也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 但这类培训事实上并不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 而只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强化训练, 因而使得很多专职干部短期内很难胜任这种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2. 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偏低

社区矫正工作者扮演着监督者和教育者等多个角色, 社区矫正工作者在这种新刑罚执行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但目前情况下, 存在着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系统性培训等问题。虽然很多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上岗前也经过一定时间的关于这种新刑法的专业培训, 但这种培训培训时间短, 内容不够深入, 形式重于内容, 仅仅是为了应付这项工作的基本需要, 通过这种方式其实很难培养出比较专业性、法律性很强的社区矫正队伍。这也就使得社区矫正真正的目的很难有效的达到。换言之, 大部分区矫正工作者目前的专业化程度对于社区矫正工作来说, 还没有达到一个社会工作者应有的标准要求。

3. 志愿者队伍的组织化能力偏低

在全国范围内, 社区矫正工作不断的发展, 在基层社区矫正第一线的社会志愿者成为了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在社区服刑人员与社区矫正工作者之间架起了一个很重要通道。社区服刑人员帮教不同于其他犯罪对象, 需要采取很专业的工作方法来提升帮教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从现在情况来看, 志愿者队伍存在着主要问题有:文化程度偏低, 专业知识不够, 难以向工作对象提供切实有效的帮教手段;队伍结构比例失调, 专业人士比较缺乏, 因此社区服刑人员在法律、政策、心理、就业指导、教育等各方面的需求还很难得到满足。

(二) 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社区矫正的认同度偏低

因为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才刚开始起步, 人们思想中对其还比较淡薄, 人们也对其了解也不够深入, 因此对于这种新型刑罚的认同度还不是很高。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 罪犯应有的刑罚就是在监狱中度过, 让他们感到最安全、最放心的方式就是把犯罪人关在监狱中, 如果把这些人还放在社会上, 人们心里就感到不踏实, 人们觉得他们还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很容易在管理上造成失控甚至是犯罪人很容易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多人还会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没有进监狱还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就好像是没有受到处罚。这种观念已经深深的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因此, 司法行政机关应该积极的给社区群众宣传社区矫正工作, 让人们对这种新型刑罚进一步了解, 否则, 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和应得的效果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 应当加大社区外的宣传和引导, 帮助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群众多多去了解, 并慢慢地接受社区矫正对象, 从而加大人们对这个新兴事物的认可度。这样才能让人们不断地了解这种新型刑罚制度, 才能让群众积极地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

2. 矫正形式过于单一

社区矫正工作的工作目标就是促使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社区矫正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非监禁状态下, 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教育和改造, 矫正犯罪人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另一方面加强对犯罪人的帮助和服务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这项工作的核心应主要放在对他们心理和行为的进一步矫正, 避免其重新犯罪, 以促其尽快顺利回到社会中去。但事实上, 社区矫正的重点多放在了对矫正对象的监管上, 以防其重新犯罪, 矫正方式非常单一。一是矫正教育方案单一。工作人员制定矫正教育方案时, 没有对其犯罪原因及其他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 并没有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 因人而异的制定科学的矫正教育方案。二是矫正教育方法单一。思想汇报、集中学习等方法是目前矫正方法中最常用的, 手段简单且不注重矫正的真正能达到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上也没有创新, 也只是以学习我国主要的相关法律和社区矫正各项制度等内容为主, 而缺少了对这群人在社会责任感教育、职业技能等的教育。三是心理矫正工作有待进一步提升。心理矫正在矫正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它可以起到消除服刑人员主观恶性、帮助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作用。尽管目前很多地区启动了这项工作, 但是因为心理矫正方面的专业人员的匮乏, 让这项工作仅仅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 导致了很多个案矫正方案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心理干预和个案咨询更是无法进行开展。

二、针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建立专业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矫正的开展不仅仅是一项严格的执法活动, 也是一项需要社区群众参与、开放性的社会活动。因此, 对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普遍偏低的问题就显得比较突出。为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的社区矫正队伍可以借鉴外国已经比较成熟的先进经验, 也可以由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两部分人来组成专业的社区矫正队伍。在目前的情况下, 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组建, 第一种方式就是从同级的司法行政部门抽调相应的工作人员到同级社区矫正机构, 让这部分人在社区矫正机构中从事社区矫正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具体执行人员则可以由基层社区矫正办公室的专职人员来担任, 让他们来负责矫正对象的管理和教育工作。第二种方式就是在社会上进行公开招聘, 由于社区矫正工作对于法律性和专业性的要求比较高, 因此, 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高的道德修养对社区矫正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硬性条件。另外社区矫正是在社区内的一种刑罚执行活动, 所以社区基层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广泛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是很有必要的。应当按照相关的录用制度在本社区进行招聘社区志愿者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同时, 可以制定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政策, 吸引社会上那些精通法律、心理学等专业的人才及社区工作人员加入到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中来。另外, 为了更好、更快的适应社区矫正发展的需要, 可以利用已有的政法院校、司法警官学校等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来加大对社区矫正专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及培训力度。

(二) 不断丰富社区矫正的工作方法

1. 制定因人施矫的教育方案

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形式多样、犯罪原因复杂且他们的性格各异, 因此矫正方案制定也必须综合考虑, 因人而异。为了更好的制定教育方案, 社区矫正机构应当先掌握矫正对象的犯罪的动机、性格特点以及对犯罪的认识态度等情况, 因人施矫, 为每一个矫正对象制定一套比较完善的矫正教育方案, 包括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等, 以提高矫正的针对性, 确保矫正的质量。

2. 进一步拓宽矫正的内容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矫正对象进行教育时, 主要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心里动态, 通过谈话来达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目的。同时, 也应拓宽教育内容的广度, 首先是加强对他们法律方面的教育。通过向他们宣传现行主要法律、法规, 以及社区矫正的各种规章制度, 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 将他们从法制观念淡薄和法律常识缺乏的群众引导转变成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其次是加强对他们的社会道德教育。将矫正对象的错误思想和恶习转变过来是矫正工作的任务和目标。对矫正对象的社会道德教育包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还可以采取组织矫正对象听一些感人的事迹报告会或者就某些社会道德的热点问题开展讨论会, 通过这些, 不断对其进行社会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思想道德水平。再次就是加强对他们的文化教育。社区矫正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根据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层次, 进行分类施教, 从而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 预防他们重新走上犯罪的道路。

3. 开展专业的心理矫正

心理矫正在社区矫正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也体现着社区矫正工作的人性化, 符合刑罚人道主义的趋势。因此, 在目前的状况下, 应该不断的完善心理矫正机制, 并运用国外先进的经验和各种矫正心理科学方法, 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 对心理健康知识加大力度宣传, 并且解决社区矫正对象提出的各种心理问题, 从而消除他们对社会不满的不良情绪并帮助这些矫正对象从他们的心理困境走出来, 使其能够坦然的面对生活并能处理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 最终达到消除他们犯罪心理的真正目的。

4. 不断创新矫正工作方法

社区矫正工作方法并不是简单机械的, 要不断地积极创新, 并且采取因人而异、因人施矫的矫正教育方式, 对他们进行合理、有效地矫正教育, 从而改进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经常开展警示教育。一方面可以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重新走上犯罪道路的问题及违反监管规定被处罚等案例, 对矫正对象开展必要的警示教育;另一方面, 社区矫正机构可以与当地的监狱、劳教部门进行合作, 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到他们那里进行学习, 使其切身感受到这种刑罚与以前的巨大不同。二是通过网络进行教育。现在网络已经比较普及, 可以与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网上沟通、网上教育。这种方式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 如汇报自己的一些思想变化等,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 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

随着社区矫正的不断运用, 很多问题开始显露出来, 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为了适应社区矫正工作的需要, 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也应该进一步扩大。首先, 对缓刑、假释这两种刑罚的适用条件进行细化应该提上日程。刑法中规定的缓刑、假释适用的条件弹性范围是比较广泛, 对评判的标准也没有明确、具体的提供,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两种刑罚的准确适用是受到一定限制的, 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的法官在比较保守的状态下使用这两种刑罚, 因此也影响了这两种刑罚在实际判案中的适用率。从促进犯罪人改过自新等目标出发, 很多国外的比较成熟先进的经验, 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另外, 为了保证上述这两种刑罚的适用效果, 可以像国外一样建立对罪犯判决前的人格调查制度, 即对犯罪人的犯罪的动机、平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等情况进行调查, 并对其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估, 通过这种预测评估的结果来确定对他们适用缓刑或者假释的可能性。其次, 社区矫正制度的适用对象的扩大。人们对于犯罪对象是比较敏感的, 如何扩大适用范围就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角度等方面进行考虑的话, 以下几类犯罪人员可以纳入到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来:一是罪行较轻的罪犯。对于罪行较轻的的罪犯, 考虑到他们的社会危害性比较轻微, 如防卫过当等这种比较轻微的罪犯可以使用社区矫正刑。二是未成年人犯罪。有的未成年人触犯了法律且又必须处以刑罚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罪行比较轻微的未成年犯或未成年初犯、偶犯, 应该优先考虑对他们使用社区矫正刑。三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其主观恶性程度一般来说都比较小, 让他们在社区内进行服刑改造, 再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使用这种新的刑罚方式对他们的改过自新会更有好处。四是老、弱、病、残、孕犯。老、弱、病、残、孕犯作为犯罪者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其对社会的危害性是很小的, 他们承担刑事责任也应该有所降低, 因此可以将其纳入到社区矫正范围中来。

综上所述, 社区矫正刑的出现, 是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矫正所采用的是开放型的、更注重改造效果的改造方式。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者相相比, 后者更能明显体现社会的人性化, 而且兼顾了被害人与矫正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 从而有利于化解各种社会矛盾, 弱化社会敌对情绪,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改邪归正起到了很重要的推进作用。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这种新型刑罚在矫正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这项新型工作的不断开展及社区矫正制度的不断完善, 在创建和谐社会上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社区矫正是一种新型刑罚方式, 是指罪犯在社区而不脱离社会并利用社区资源对其进行教育改造的方法, 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进行管理教育罪犯方式的一种总称。换言之, 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但社区矫正在我国却是个新兴事物, 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 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上一篇:治安消防安全的责任书下一篇:行为不好检讨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