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矫正

2024-05-04

指导矫正(精选四篇)

指导矫正 篇1

价值观作为“人们在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2], 它的立体、复合性质, 意味着习作教学中偶发的价值观隐性误导可能涉及多个层面, 兹举几例:

一、语言不再纯美

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对话时,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这一写作要求, 呈现了这样的学习材料:

明末年间, 揭阳县令与一秀才, 一财主在亭中饮酒赏雪。酒过三巡, 三人诗兴大发。秀才先吟:“大雪纷纷落地。”县令接道:“这是皇家瑞气。”财主眯眼接了句:“再下三年何妨。”这时, 屋檐下避冷的乞丐将头探进去, 道:“放你娘的狗屁。”

选择性注意的规律告诉我们:变化幅度大于一般的、较为特殊的刺激物容易通过过滤器而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位老师所选用习作指导资源中最后堪称“国骂”的那句话, 对生活在“文质兼美”的语言生态中的学生来说, 刺激无疑是新异的、强烈的。因此, 这堂习作指导课中, 习作要求学生可能不能完全领会, 但这句“国骂”他们却铭记在心——课间时常听到此言便是明证。

二、公平不能维系

编写“森林运动会”的童话指导课上, 在构思交流阶段, 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对话:

老师:有出乎意料的比赛吗?

生1:我想写鸵鸟和乌龟比赛跑步, 结果乌龟赢了。

老师:乌龟是怎样取胜的?

生1:鸵鸟和乌龟都遇到了一条河, 鸵鸟没办法过河, 乌龟会游泳, 很容易就过去了, 得到了冠军。

老师:想得真不错, 还有吗?

生2:我想写乌龟、小兔参加爬楼比赛。兔子想:这次一定不能睡着了, 一口气爬到了十楼。乌龟已经在终点等他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乌龟已经从旁边的电梯上来了。

都说“公平正义比阳光还重要”, 中国也早有鄙薄“胜之不武者”的文化传统, 公平是任何比赛的灵魂。在上面的对话中, 我们却看到与公平背道而驰的伎俩:既有比赛规则的不公平——让不会游泳的鸵鸟参加必须游泳才能通过的赛道;也有比赛过程的不公平——乘电梯与爬楼梯比赛。这些故事折射出的绝不是“童趣”, 而是令人担忧的“童去”——充斥着投机取巧, 损人利己。面对这样的苗头, 老师居然无动于衷, 还以学生“想象独特”沾沾而自喜, 实在令人揪心。

三、心态不够阳光

下雪后, 老师让学生以“雪”为主题进行习作。在指导时, 教师预设了这样一个环节:见到这样的大雪, 人们会说什么?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 学生举手发言:

生1:我觉得出租车司机会说:雪下这么大, 今天的生意又泡汤了。

师:还真是这样呢。

生2:清洁工会说:哎, 这么厚的雪, 我要扫到什么时候呀!

师:够辛苦的, 还有吗?

生3:农民说:明年一定有个好收成。真是“瑞雪兆丰年”呀。

生4:交警说:哎, 今天又下这么大的雪, 真不知又有多少车祸发生呀!

除了农民“瑞雪兆丰年”的乐观与喜悦外, 其余学生所扮演角色的发言都表现出灰色心理的倾向:既没有见到飘雪美景的兴奋惊喜, 也没有子遒雪夜访戴“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的潇洒飘逸, 更没有红军“更喜岷山千里雪”的豪迈激昂, 有的只是唉声叹气, 消极悲观。对这一即时生成的问题资源, 教师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更没有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要知道, 灰色心理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 那将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不利的影响, 甚至影响他们的人生走向。因为人是十分情绪化的动物, 悲观必然导致“悲剧的诞生”。

四、个体不能独立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小明在家正准备做作业, 结果发现放在书桌上的语文书不见了”这一情境, 续写故事。在交流人物会怎么说的时候, 其中一组这样展示:

生1:小明会着急地说:妈妈, 妈妈, 我的语文书不见了, 是不是你把它当柴烧了!

生2:他焦急地问道:爸爸, 你宝贝儿子的语文书不见了, 快帮我找找呀!

生3:老妈老妈, 我的语文书不见了, 快帮我找找, 是不是你收起来了?

相信大家对1925年陶行知《自立歌》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大声疾呼一定非常熟悉, 陶行知特地为这首小诗加上后记:“我写这首歌, 志在勉励青年打破依赖性, 不再做那贪图享福之少爷小姐……”时光悄然走过近九十载, 陶公有灵, 不知他见到这些遇事只会叫爸爸妈妈的孩子会作何感慨?对这样的发言, 老师还不时夸奖学生会动脑筋, 不知老师自己有没有动动教学机智、教育责任的脑筋?

我们知道:教学行为受教学理念支配。习作指导中对学生价值观的隐性误导也是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所致:

1.对自由表达的误读

很多老师认为:自由既然是“不受拘束, 不受限制”[3], 那么, “自由表达”就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因而对学生习作时出现的价值观偏差也就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自由沦为了自流。这其实是对“自由”内涵的片面理解。“在谈论自由时, 有人认为自由就是为所欲为, 其实, 并不是这个意思。”[4]自由是相对的, 这是辩证法的重要观点。学生习作的自由同样会受到一定的约束:一是文法。写作时如果不循文法, 字序、段落胡乱放置, 这样的文章谁也看不懂。根据洪堡特的观点:“汉语所具备的外在的语法越少, 它的内在的语法也就越多。”这其实在提醒我们, 习作时必然会受到内部文法的制约。二是活法。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小学生生活积累的单一性、局限性制约着习作表达的自由度, 不可能做到想表达什么就能表达什么。第三, 人法, 也就是道德、法律规定的价值取向。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明确指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马克思也强调:“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经。”习作“自由表达”之“自由”, 同样必须受到道德与法律所昭示的价值观的约束。其实, 习作“自由表达”, 是作为教学策略提出来的, 主要是为了摒除以往教学中捆绑在习作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束缚, 让学生习作时心态上放松, 写法上自主, 题材上多元, 下笔时快乐……习作中的“自由”, 绝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指听任“价值取向”的“不受拘束与限制”。诚如课标研制核心组专家所言:“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 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5]

2.对习作教学资源价值判断的偏颇

我们知道,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成为课程资源,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管是课前预设的课程资源, 还是课上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 都必然涉及对资源的筛选问题。由于很多教师并没有接受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系统培训, 加上学科本位思想的惯性作用, 对课程资源的筛选与价值的判断时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具体到习作指导中教学资源的利用而言, 有的老师只注重习作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认为习作指导只要解决有没有东西写、怎么写等写作题材、方法的问题就大功告成了。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 一般只关心学生对习作本身的情感、态度, 也就是:愿不愿意写, 写作过程是否快乐等, 而常忽视资源本身所反映的价值取向, 结果要么将问题资源引进课堂, 要么对即时生成资源中的价值偏差无动于衷, 隐性误导由此产生, 习作指导最终变成古德莱德所说的那样:“我们变得几乎只重视学校教育目标的一半——有关行为的那一半了。”

3.对教学机智实践的乏力

第一, 缺乏倾听学生的机智。“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 是教师的道德责任。”[6]然而, 在“学生自主”的名义下, 部分教师习作指导时常常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 不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 只是以“还有哪一组要说”“还有补充吗”“说得真好”等简单的评语进行应对与过渡, 结果不但没有听清, 而且对某些发言的价值观偏差也不能做出正确的点评与引导, 进而造成对学生价值观的隐性误导。第二, 缺乏适时点拨的机智。习作指导过程中, 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时, 教师既不能及时把握好点拨的时机, 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既不能以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 也不能集学生之众议启发人, 任由课堂教学偏离了教育价值的正确轨道。

面对习作指导中种种价值观误导现象, 我们要在切实予以重视的基础上, 着力寻找解决良策:

(1) 以高尚的作品鼓舞人。优秀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 既有对真善美的讴歌, 也有对假恶丑的鞭笞, 让学生阅读优秀作品, 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辨别力, 提升对错误价值观的免疫力, 构筑“防火墙”, 让学生不受误导, 自我疏导。比如, 如果学生读过《自立歌》, 或者是保尔、海伦·凯勒等故事的话, 一定不会在生活以及习作中表现出那种寻书小事都依赖父母的现象。同时, 学生个人认识水平的提高, 又能影响带动他人, 促进全班思想共同进步。

(2) 以高度的责任培育人。“在任何学校里, 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的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的。”[8]每一个教师都要时刻牢记肩负的教育使命, 把德育渗透于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 “全程育人”。

教师要不断加强个人价值观修养。“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人格魅力、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作为课程的直接构成要素和素材性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会或明或隐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因此, 教师要不断学习、强化内省, 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模范的行为、高尚的师德感染学生。同时, 也只有教师个人形成了正确价值观, 才能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类资源的价值取向予以甄别, 从源头上有效预防价值观误导行为的产生。

教师要时刻注意甄别习作教学资源的价值取向。很多课程专家都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标准进行了论述:譬如基于“教育哲学、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主张[9], 还有着眼于“有效性、重要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的标准[10], 以及泰勒选择学习经验的10条原则[11], 等等。这些标准的取向和新课改“三维目标”的维度是一致的。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要善于从“三维”的视角, 对学习资源的价值进行全面考量, “横看成岭”, “侧看成峰”, 去伪存真, 去粗存精, 确保把问题资源阻挡在学生精神家园之外。尼尔·波兹曼认为, 由于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 各类资源不加选择地进入了儿童的世界, 人类已经没有秘密可言, 结果导致“童年的消逝”。从这个角度上讲, 习作指导中严格筛选课程资源, 不仅是育人的要求, 也是捍卫童年的壮举。

需要指出的是, 由于课堂生成学习资源的即时性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习作指导中必须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情境中来, 蹲下身子, 放下架子, 当作孩子, 倾听学生的发言, 把握言语背后的思想实质, 理解其中的隐含信息, 敏锐地对其教学价值予以评判 (可以是教师自己点评, 也可以由其他学生点评) , 并对价值偏差要迅速做出反馈, 及时矫正, 防止误人子弟。

(3) 以高超的教艺点化人。习作指导中能够发现价值观偏差是一方面, 重要的是对偏差进行及时纠正。“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马上知道该说什么或做什么, 这样才能机智地修正偏差或重新将课堂引向具有教育意义的方向上来。”[12]

和风细雨, 点破误区。对于习作指导中出现的价值观偏差, 教师要当机立断, 将那些看起来也许五光十色, 但充满了虚幻的肥皂泡及时点破。比如前面“森林运动会”的案例中, 当学生说出自己投机取巧的想法后, 教师要及时点破, 可以是单刀直入:“同学们, 公平是比赛的前提, 让不会游泳的鸵鸟过河, 你们觉得公平吗?”可以是曲径通幽:“同学们, 如果你是鸵鸟, 参加这样的比赛, 走在这样的赛道上, 你会怎么想呢?”还可以让其他学生进行评判:“大家对刚才这位同学发言中所说的比赛过程有什么想法?”这样的如“当头棒喝”般的警醒, 可以使学生很快意识到价值观的偏差, 进而走出误区, 寻找到正确的道路。当然, “点破”不能“点过”, 既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又要巧妙地点出错误所在, 这对教师教育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春风化雨, 点明路径。指出学生价值观的偏差后,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归到正确的教育价值的轨道上来。当听到学生扮演的出租车司机见到下雪唉声叹气时, 教师可以这样点拨:“看来这真是一位敬业的司机, 不过, 相信不少同学都关注了前一阶段热议的‘出租车司机休息日’的话题, 那么, 对于这样一个难得的休息日, 这位司机又会怎样说呢?”对于学生总是让爸爸、妈妈代替自己寻找不见了的语文书时, 教师可以这样启发:“相信同学们对力所能及这个词的意思一定非常了解, 语文书不见了这样的小事, 需要如此兴师动众吗?”当学生扮演的清洁工抱怨雪大难扫时, 教师可以这样诱导:“你看, 这么大的雪, 一定会有很多人义务上街清扫, 当面对众人帮忙的时候, 清洁工还会这样埋怨吗?”通过教师的引导, 阳光再次普照学生的心田, 不仅消除了对学生价值观上的误导, 更让教学取得“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 (苏霍姆林斯基) 其实, 文学也是人学 (高尔基) , 习作指导作为教育与文学 (习作属于文学创作的前奏) 的交汇, 理所当然地应该高擎“育人”的大旗, 远离隐性价值误导, 让学生与写作共成长。

参考文献

[1]鲁洁, 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493.

[2]陈章龙, 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 (第5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1809.

[4]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5.

[5]巢宗祺, 雷实, 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69.

[6]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科学, 2001, (17) 4:46-50.

[7]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293.

[8]列宁.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109.

[9]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07.

[10]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38.

[1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10.

指导矫正 篇2

为进一步规范社区矫正执法办案,保障刑罚正确实施,根据《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浙江省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试行)》及《台州市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程序规定》等相关规定,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本标准。全市各级社区矫正机构在执法办案过程中参照本标准收集下列证据:

一、审前社会调查

(1)委托机关出具的委托调查函;

(2)委托机关为人民法院的,应附起诉书副本或一审判决书等相关材料;委托机关为人民检察院时,应当附带起诉意见书;委托机关为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的,应附罪犯基本情况、狱(所)内改造表现、考核奖惩等相关材料;

(3)审前社会调查应当指派两名及以上司法行政正式干警进行,根据接受调查人员不同,分别制作《调查评估讯问笔录》或《调查评估询问笔录》,其中单位一般是指被告人、罪犯所在的村(社区)和其工作、服务处所;个人一般是指被告人、罪犯本人和其直系亲属、保证人、邻居、被害人。对未成年被告人、罪犯的调查对象还应当包括其监护人、就读学校负责人;(4)《调查评估公示书》及公示情况报告;

(5)居住地调查情况:①在本县域内,调查对象应当具有其本人或者其直系亲属所有、本人承租已连续居住一年并且能够继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固定居所。调查对象应当提供在本县域内,其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所有的,已连续居住并且能够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固定居所的房产证明,或提供本人或其直系亲属承租的,已连续居住一年并且能够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固定居所的租房合同、出租房登记证明;②调查对象本人或其直系亲属的身份证明,非本县域户籍的调查对象还应当提供本人已在本县域居住一年以上的居住证;③与本县域有关单位已签订了一年以上劳动合同且在适用社区矫正期间仍能回原单位工作的劳动关系证明或已办理一年以上的工商登记;④调查对象系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须符合上述条件;

(6)《调查评估讯问笔录》(《调查评估询问笔录》):①问清居住地情况,对于在台州市内有多处住所的调查对象,调查人员应当责令其选定其中一处实际经常居住的住所作为居住地;②向以其工作单位所在地为居住地的调查对象及其所在单位负责人问清劳动关系建立及存续情况;③问清调查对象家庭成员关系及家庭经济情况,含房产、车辆、主要收入来源等;④问清调查对象犯罪前表现,包括工作或学习表现、业余生活、邻里关系、社会交往、违纪违法等情况;⑤问清调查对象罚金、追缴犯罪所得及附带民事赔偿履行情况和履行能力;⑥问清调查对象适用社区矫正可能对所居住村(社区)的影响;⑦问清被害人对调查对象适用社区矫正所持的态度;⑧问清调查对象家庭成员、所在村(社区)基层组织负责人对家庭及所居村(社区)的影响及是否愿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其进行监管、帮教;⑨调查对象为拟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问清其所提出的保证人是否具备保证人条件以及是否能够履行保证人义务;

(7)《调查评估审批表》:调查人员应根据调查情况,就调查对象是否具备适用社区矫正的监管条件形成初步结论,经司法所(执法中队)、执法大队负责人审核,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分管领导审批;(8)《调查评估意见书》;

(9)罚金、追缴犯罪所得及附带民事赔偿履行情况证明,如确系家庭经济困难,难以一次性履行完毕的,应提供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及乡镇(街道)基层人民政府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和家庭生活情况图像、音像资料。

二、警告案件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不满15天的)

报到分为二种情形:一是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局入矫报到;二是社区服刑人员到司法所(执法中队)入矫报到。

1.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首次到司法局报到(不满15天的)(此情形由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收集证据,提出处罚意见)(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

(2)接受矫正保证书复印件(非法院裁判的不需要提供);

(3)裁决文书、执行通知书或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复印件;(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收到裁决文书、接受矫正保证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以及收到时间;②问清应到县级司法局报到的时间;③问清未按时报到的原因;④问清未按时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5)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6)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

(7)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2.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首次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接受矫正(不满15天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

(3)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限期报到通知书》;(4)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

(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到司法局报到的时间;②问清是否收到《限期报到通知书》及时间;③问清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的时间;④问清未按规定时间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的原因;⑤问清未按时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⑥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7)裁决文书、执行通知书或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复印件;(8)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复印件;

(9)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二)违反报告规定 1.不按时参加当面报告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时参加当面报告的情况说明;(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某月某日是否按时参加了社区矫正当面报告;②问清司法所(执法中队)有无告知其参加当面报告的时间、地点以及司法所(执法中队)是以何种形式告知的;③问清其当时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④问清为什么没有按时参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未按时间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5)《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2.不按时参加集中报告(集中报告是组织一批社区服刑人员到指定场所报告情况的活动,例如社区矫正执法检查和重大时间节点的集中性的报告活动)(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时参加当面报告的情况说明;(4)参加集中报告通知的文字、图像、音像证据材料;

(5)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某月某日是否按时参加了社区矫正集中报告;②问清司法所(执法中队)有无告知、以何种方式告知其参加集中报告的时间、地点;③问清其当时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④问清为什么没有按时参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未按时报告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6)《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7)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3.不按时向司法所(执法中队)电话报告(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时电话报告的情况说明;(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某月某日是否按时向司法所(执法中队)电话报告;②问清司法所(执法中队)有无告知、以何种方式告知其电话报告时间;③问清其当时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④问清为什么没有按时电话报告;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未按时间报告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5)《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4.不按时向司法所(执法中队)临时报告(临时报告是指组织个别社区服刑人员到指定办公场所报告情况的活动)(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时参加临时报告的情况说明;(4)参加临时报告通知的文字、图像、音像证据材料;

(5)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某月某日是否按时参加了社区矫正临时报告;②问清司法所(执法中队)有无告知、以何种方式告知其参加临时报告的时间、地点;③问清其当时在什么地方、干什么;④问清为什么没有按时参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未按时间报告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5.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时提交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情况的书面报告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月提交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情况的书面报告的情况说明;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在某月是否向司法所(执法中队)书面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情况;②问清不报告的原因;③问清是否知晓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情况的监管规定;④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⑤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5)《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6.社区服刑人员未经允许接受媒体采访(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媒体采访后刊印、播出的文字、图像或音像资料;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接受媒体采访缘由;②问清接受媒体采访的时间、地点;③问清有无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提出申请或者申请的时间及审批结果;④问清未申请或虽申请未获批准后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5)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6)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7.社区服刑人员未及时报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情况(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接触对其矫正不利影响人员(预谋实施犯罪、正在实施犯罪、存在重大矛盾纠纷的人)的证据材料;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接触人员的情况;②问清接触时间、地点;③问清有没有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或者报告的时间(有无超过24小时);④问清未报告或超时报告的原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通过上述手段还不能查明事实的,可以进行上门走访、询问、亲属、邻居、向村(社区)了解情况等;

(5)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6)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三)违反外出规定

违反外出规定主要有三种情形:1.未经批准擅自外出;2.虽经批准但提前外出或延迟返回;3.虽经批准外出但外出目的地与批准的目的地不符。1.未经批准擅自外出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定位轨迹记录材料(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手机号码;②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是否外出;③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外出及返回的时间;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外出的目的;⑤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是否办理过离开居住地审批手续;⑥问清未办理离开居住地手续的原因;⑦问清违规外出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⑧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⑨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5)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6)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2.虽经批准但提前外出或延迟返回(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定位轨迹记录材料(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4)外出审批表复印件;

(5)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手机号码;②问清外出是否经过批准;③请假的审批日期、外出期限以及目的地;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实际外出的起止时间;⑤问清社区服刑人员不按批准时间离开居住地或者返回的原因;⑥问清违规外出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⑧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3.虽经批准外出但外出目的地与批准的目的地不符(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定位轨迹记录材料(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4)外出审批表复印件;

(5)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手机号码;②问清外出是否经过批准;③请假的审批日期、外出期限以及目的地;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实际外出目的地;⑤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到未经批准目的地外出的原因;⑥问清违规外出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⑧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4.请假返回居住地后未在24小时内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情况(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定位轨迹记录材料(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4)离开居住地审批表复印件;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返回后未按时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的情况说明;

(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经审批离开居住地期限;②问清返回居住地的时间;③问清返回居住地后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的时间;④问清为什么没有及时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的原因;⑤问清是否知道外出请假返回后要按时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7)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四)违反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规定(不参加、未按时或未满足时长要求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经教育后,仍不参加或未按时或未满足时长要求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的都给予警告。)(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要求参加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的情况说明(应当分别开具两个情况说明,即发现一次即开具一个);(4)社区服刑人员第一次未按规定要求参加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的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某年某月是否到司法所(执法中队)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或者参加的时间点;②问清司法所(执法中队)是否告知其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的时间;③问清为什么没有按时参加的原因;④进行有关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的监管规定教育;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

(5)社区服刑人员第二次未按规定要求参加学习教育、社区服务等活动的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某年某月是否到司法所(执法中队)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或者参加的时间点;②问清司法所(执法中队)是否告知其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的时间;③问清为什么没有按时参加的原因;④问清第一次未参加的时间及事实;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五)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特别监管规定

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除了要遵守其他监管规定外,还应当遵守以下两项特别的监管规定:1.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每月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提交本人身体情况的书面报告;2.保外就医人员每季度还需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报告或就医诊治病历等相关材料。

1.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未按月报告身体情况(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未报告身体情况的情况说明;(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在某月是否向司法所(执法中队)书面报告身体情况;②问清不报告的原因;③问清是否知晓报告身体情况的监管规定;④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5)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6)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2.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违反提交病情复查规定(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未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就医诊治病历的情况说明;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上次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就医诊治病历的时间;②问清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未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就医诊治病历的时间长度,是否超过三个月;③问清未提交的原因;④问清是否知晓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就医诊治病历的规定;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5)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6)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六)违反电子实时监管规定

违反电子实时监管规定包括:1.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未在六小时内通过有效方式和途径报告监管工作人员;2.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因话费不足造成停机、的,停机时间不得超过六小时;3.因电量不足造成关机的,关机时间不得超过两小时;4.人机分离的;5.接到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或者司法所(执法中队)的指令,未迅速回应的;6.设置呼叫转移的;7.拒不接受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拒绝使用、佩戴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的;8.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逃避监管的,应当予以警告处分。

1.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未在六小时内通过有效方式和途径报告监管工作人员的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及一年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三次违规证明材料;(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手机号码或电子实时监管设备情况;②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③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的原因;④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期间的实际位置,发现利用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外出的,按违反外出规定处理;⑤问清是否知晓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故障应在六小时内及时报告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2.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因话费不足造成停机、关机的,停机、关机时间超过六小时;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及一年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三次违规证明材料;(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设备情况(如定位手机号码、电子腕带等);②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③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的原因;④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期间的实际位置,发现利用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手段外出的,按违反外出规定处理;⑤问清是否知晓定位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不得关停机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3.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因电量不足造成停机、关机的,停机、关机时间超过两小时;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及一年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三次违规证明材料;(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设备情况(如定位手机号码、电子腕带等);②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的时间,以小时为单位;③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的原因;④问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期间的实际位置,发现利用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停机、关机手段外出的,按违反外出规定处理;⑤问清是否知晓定位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不得关停机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4.人机分离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及一年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三次违规证明材料;(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设备情况(如定位手机号码、电子腕带等);②问清人机分离的时间;③问清人机分离的原因;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在人机分离期间的实际地点,发现利用人机分离手段外出的,按照违反外出规定处罚;⑤问清是否知晓定位手机不得人机分离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5.设置呼叫转移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及一年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三次违规证明材料;(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设备情况(如定位手机号码、电子腕带等);②问清设置呼叫转移的时间;③问清设置呼叫转移的原因;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在设置呼叫转移期间的实际地点,发现利用呼叫转移手段外出的,按照违反外出规定处罚;⑤问清是否知晓定位手机不得设置呼叫转移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6.接到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或者司法所(执法中队)的指令,未迅速回应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及一年内电子实时监管核查三次违规证明材料;(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电子实时监管设备情况(如定位手机号码、电子腕带等);②问清接收到指令的时间;③问清未迅速回应的原因;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接收到指令时所处的实际地点,发现利用不及时回应或不予回应手段外出的,按照违反外出规定处罚;⑤问清是否知晓接收到指令后应当及时回应的规定;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7.拒不接受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拒绝使用、佩戴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书;

(5)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拒不接受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拒绝使用、佩戴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的的情况说明;

(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是否收到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书以及收到时间;②问清是否被告知接受电子实时监管的相关规定;③问清是否被告知拒绝使用、佩戴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的违规后果;④问清拒绝使用、佩戴电子实时监管核查电子设备的原因;⑤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8.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逃避监管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未实施双重监管的可不提供)(4)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及实施实施电子监管决定书;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社区服刑人员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逃避监管的情况说明;

(6)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指令发布记录或电话录音;

(7)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是否收到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书以及收到时间;②问清是否被告知接受电子实时监管的相关规定;③问清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逃避监管的时间;④问清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逃避监管的地点,发现上述手段外出的,按照违反外出规定处罚;⑤问清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逃避监管的主观故意;⑥问清利用上述手段逃避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三、提请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案件

(一)违反报到规定

1.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首次到司法局报到(迟延15日以上不满1个月的),此种情形由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收集证据,提出处罚意见。(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

(2)接受矫正保证书(非法院裁判的不需要提供);(3)执行通知书或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复印件;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收到《接受矫正保证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以及收到或离开监所的时间;②问清到司法局报到的时间;③问清未按时间报到的原因;④问清未按时间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⑤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

(5)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6)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7)司法局通报决定机关的公函;

(8)司法局通知公安机关请求协查的公函;

(9)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0)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2.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首次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接受矫正(迟延15日以上不满1个月的)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

(3)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限期报到通知书》;(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到司法局报到的时间;②问清是否收到《限期报到通知书》及时间;③问清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的时间;④问清在延迟期间的具体位置和在做何事;⑤问清未按时间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⑥问清未按规定时间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的原因;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6)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7)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8)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9)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二)脱离监管(15日以上不满1个月的)

1.矫正期间以违反外出规定形式脱离监管(脱离监管15日以上不满1个月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定位轨迹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

(4)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6)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7)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8)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离开居住地及时间;②问清是否违反外出规定(未假外出或外出期限届满后未按期返回);③问清是否被告知不得不假外出、不得脱离监管的规定;④问清脱离监管期间实际位置和从事的活动;⑤问清脱离监管的原因;⑥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⑦问清脱离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⑧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9)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

(10)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11)《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12)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3)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2.矫正期间以手机关停机、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手段隐匿行踪脱离监管(15日以上不满1个月的)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4)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书;(5)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

(6)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指令发布记录或电话录音及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以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方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的,相关情况应在情况说明和笔录中体现;

(7)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8)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9)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10)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1)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存在手机关停机、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方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的情形以及时间期限;②问清是否被告知不得违反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规定、不得脱离监管等方面的规定;③问清脱离监管期间实际位置和从事的活动;④问清脱离监管的原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脱离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12)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13)《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14)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15)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6)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3.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脱离监管15日以上不满1个月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4)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5)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6)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7)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上一次报到时间;②问清是否被告知分类管理等级及相应等级报告时限;③问清是否违反外出规定(未假外出或外出期限届满后未按期返回);④问清是否被告知不得不假外出、不得脱离监管的规定;⑤问清脱离监管期间实际位置和从事的活动;⑥问清脱离监管的原因;⑦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⑧问

清脱离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⑨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8)《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9)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

(10)判决书、裁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11)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2)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三)社区服刑人员严重违反监管规定被警告后仍不改正的,受到警告处罚仍不改正的,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受到警告处罚后,再次违反监管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违反社区矫正规定警告决定书复印件;(4)《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5)证明社区服刑人员再次违反监管规定的证据材料;

(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参照相应的违反监管规定的行为进行讯问(询问)笔录;(7)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以及复印件;(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9)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四、提请撤销缓刑假释建议案件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超过一个月的

1.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首次到司法局报到(迟延超过1个月的),此种情形由司法局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收集证据,提出处罚建议。(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

(2)接受矫正保证书(非法院裁判的不需要提供);(3)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等法律文书的复印件;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收到《接受矫正保证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或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以及收到时间;②问清到司法局报到的时间;③问清未按时间报到的原因;④问清未按时间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

(5)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6)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7)司法局通报决定机关的公函;

(8)司法局通知公安机关请求协查的公函;

(9)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2.社区服刑人员未按规定时间首次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接受矫正(迟延超过1个月的)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

(3)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4)社区矫正执法大队出具的《限期报到通知书》;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到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6)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

(7)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到司法局报到的时间;②问清是否收到《限期报到通知书》及时间;③问清到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的时间;④问清未按规定时间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到的原因;⑤问清未按时间报到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8)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9)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二)脱离监管(超过1个月的)

1.矫正期间以违反外出规定形式脱离监管(脱离监管超过1个月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定位轨迹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

(4)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

(6)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上一次报到时间;②问清是否被告知分类管理等级及相应等级报告时限;③问清是否违反外出规定(未假外出或外出期限届满后未按期返回等);④问清是否被告知不得不假外出、不得脱离监管的规定;⑤问清脱离监管期间实际位置和从事的活动;⑥问清脱离监管的原因;⑦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⑧问清脱离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7)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8)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9)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10)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11)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12)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3)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2.矫正期间以手机关停机、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等形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脱离监管超1个月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4)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书;(5)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

(6)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指令发布记录或电话录音及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以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方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的,相关情况应在情况说明和笔录中体现;

(7)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8)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9)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10)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1)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存在手机关停机、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方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的情形以及时间期限;②问清是否被告知不得违反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规定、不得脱离监管等方面的规定;③问清脱离监管期间实际位置和从事的活动;④问清脱离监管的原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脱离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12)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13)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14)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15)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6)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三)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受到治安处罚仍不改正的,是指缓刑、假释社区服刑人员因违反监管规定受到治安处罚后,再次违反监管规定可以给予警告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治安处罚决定书、笔录以及拘留执行书;(4)证明社区服刑人员再次违反监管规定的证据材料;

(5)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询问笔录:参照相应的违反监管行为进行询问;(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8)《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9)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四)受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受到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受到三次警告后,再次违反监管规定可以警告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三次违反监管规定的警告决定书、笔录以及送达回执;(4)证明社区服刑人员再次违反监管规定的证据材料;

(5)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询问笔录:参照相应的违反监管行为进行询问;(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8)《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9)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规定,情节严重的

1.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规定情节严重,是指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不思悔改,继续从事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给予治安拘留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书、笔录以及行政拘留执行回执;(4)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

(5)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被治安管理处罚;②问清治安管理处罚的时间;③问清因何事被治安管理处罚;④问清治安管理处罚机关;⑤问清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⑥问清治安处罚决定书签收时间及执行情况;(6)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7)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9)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2.因违反诉讼法律(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被决定司法拘留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司法拘留决定书以及执行拘留通知书;(4)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

(5)人民法院提供的社区服刑人员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情况的证据材料;

(6)人民法院询问笔录应当载明:①问清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调解书或支付令情况;②问清对前述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履行情况;③问清当前经济收入情况;④问清家庭财产情况;⑤问清被执行人是否愿意履行前述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应当结合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调查所得证据综合进行判断,是否确属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8)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9)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0)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五、提请收监执行建议案件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不符合监外执行条件的证据,包括以下其中之一:①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不属于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证据(医学鉴定结论);②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不属于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证据;③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不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证据;

(4)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询问笔录:①问清监外执行人员属于不符合监外执行条件的那种情形;②问清其对相关证据的真实性是否有异议;③问清其不符合监外执行条件而被决定监外执行的原因;

(5)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6)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7)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8)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二)未经批准外出经警告拒不改正

未经批准外出经警告拒不改正,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因未经批准外出被警告后,再次未经批准外出的情形。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违反外出规定警告决定书、笔录和送达回证;

(4)第二次违反外出规定的定位轨迹记录、笔录制作参照违反外出规定警告案件的证据标准执行;

(5)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6)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7)《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8)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9)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0)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三)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是指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通过不假外出、手机停机、人机分离、呼叫转移等方式逃避电子实时监管核查和上门走访,又不向司法所(执法中队)报告行踪的。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实施(延长、解除)电子实时双重监管审核表;(4)实施电子实时监管决定书;(5)接受电子实时监管承诺书;

(6)本次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记录、指令发布记录或电话录音及记录(社区服刑人员签字确认);以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方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的,相关情况应在情况说明和笔录中体现;

(7)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限期报告通知书》;(送达时应有家属或见证人签字确认或附情况说明);

(8)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脱管查找情况说明书》;(9)司法所(执法中队)通知派出所请求协查的公函;

(10)上门走访监护人、家属、村居干部记录;(记录中应当由被走访人签字)(11)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存在手机关停机、人机分离、呼叫转移、手机不应答或采取以丢弃、损毁、指使他人冒用、设法屏蔽电子信号等方式隐匿行踪脱离监管的情形以及时间期限;②问清是否被告知不得违反电子实时监管核查规定、不得脱离监管等方面的规定;③问清脱离监管期间实际位置和从事的活动;④问清脱离监管的原因;⑤问清在社区矫正期间有无被警告或治安处罚过并进行核实;⑥问清脱离监管期间有无其他违法犯罪情形;⑦将相关的监管规定对其进行教育;(12)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13)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14)《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15)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16)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7)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四)违反监管规定受到治安处罚仍不改正

违反监管规定受到治安处罚仍不改正的,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受到治安处罚后,因再次违反监管规定可以警告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治安处罚决定书复印件;(4)再次违反监管规定的证据;(5)询问笔录:参照相应的违反监管行为进行询问;(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8)《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9)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五)两次警告仍不改正

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受到两次警告后,再次违反监管规定可以警告的情形。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两次警告的决定书、询问笔录、送达回证;(4)再次违反监管规定的证据;

(5)询问笔录:参照相应的违反监管行为进行询问;(6)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8)《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9)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10)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1)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六)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报告经警告不予改正

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报告经警告不予改正的,是指社区服刑人员因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报告被警告后,仍然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报告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4)警告决定书、询问笔录、送达回证;

(5)司法所(执法中队)出具的保外就医社区服刑人员第二次未提交病情复查报告或就医诊治病历的证明的情况说明;

(6)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第一次警告决定的时间、事由;②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是否知晓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报告或就医诊治病历的证明的监管规定;③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是否第二次违反监管规定不提交病情复查报告或提交病情复查报告不符合有关规定;④问清社区服刑人员第二次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报告的原因;(7)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8)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9)《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10)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11)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2)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七)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是指在刑期届满前,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经治疗疾病痊愈或者病情基本好转的、妊娠终止、哺乳期终结等情形造成暂予监外执行社区服刑人员不再具备监外执行的条件。(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4)暂予监外执行消失的证据;

(5)询问笔录:①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的原因;②问清社区服刑人员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是否消失以及消失的时间;③问清消失的原因是什么;④有关收监执行规定的法制宣传;

(6)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7)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9)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八)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按规定期限提出新保证人(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的证据或不履行监管义务的证据;

(4)违反报告(定位、保外就医、会见、外出、居住地变更、禁止令等)规定讯问(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存在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被取消保证资格的事实;②问清保证条件丧失或保证资格取消的原因;③问清是否在规定时间提出新的保证人;④问清没有在规定期限提出新保证人的原因;

(5)保证人或保证人亲属的询问笔录:①问清保证人是否履行了保证人义务或者能够履行保证人义务;②问清保证条件丧失或保证资格取消的原因;(6)亲属关系证明;

(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8)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9)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0)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社区服刑人员丧失表达能力的,应当对其近亲属情况进行调查,并就其近亲属是否同意担任新保证人进行征询意见。

(九)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规定,情节严重的

1.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管规定情节严重,是指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社区矫正期间,不思悔改,继续从事与原判罪行相同或类似的违法行为,被公安机关给予治安拘留的情形。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治安处罚决定书、笔录以及行政拘留执行回执;(4)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

(5)询问笔录:①问清是否被治安管理处罚;②问清治安管理处罚的时间;③问清因何事被治安管理处罚;④问清治安管理处罚机关;⑤问清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⑥问清治安处罚决定书签收时间及执行情况;(6)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7)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8)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9)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2.因违反诉讼法律(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被决定司法拘留的情形。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司法拘留决定书以及执行拘留通知书;(4)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社区矫正宣告书复印件;

(5)人民法院提供的社区服刑人员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情况的证据材料;

(6)人民法院调查笔录应当载明:①问清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情况;②问清对前述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履行情况;③问清当前经济收入情况;④问清家庭财产情况;⑤问清被执行人是否愿意履行前述生效裁判、调解书和支付令;(应当结合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财产调查所得证据综合进行判断,是否确属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

(7)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8)原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9)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10)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

六、减刑

(一)符合《浙江省社区矫正人员考核奖惩办法(试行)》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规定而提请减刑的情形。

(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

(3)有关机关出具的能够认定具有“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情形的相关证据材料;

(4)调查询问笔录:①问清具有“立功表现”或“重大立功表现”情形的事件经过及社区服刑人员在该事件中所起作用;

(5)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

(6)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应就本次提请减刑缩减的具体刑期提出建议)(7)《拟提请减刑(缩短考验期)公示书》及公示情况说明;

(8)罚金、追缴犯罪所得及附带民事赔偿履行情况证明,如确系家庭经济困难,难以一次性履行完毕的,应提供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及乡镇(街道)基层人民政府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和家庭生活情况图像、音像资料;(9)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10)社区服刑人员月度报告(含电话报告)、参加教育活动、劳动(含社区服务)情况、思想汇报材料复印件;

(11)《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12)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13)公安机关出具的无违法犯罪记录的证明;(14)检察机关出具的检察意见书。

(二)对判处管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服刑人员,连续获得三次以上表扬、累计获得四次以上表扬且未受警告以上处罚而提请减刑的情形。(1)社区服刑人员身份证明复印件;(2)社区服刑人员基本信息表复印件;(3)司法行政机关出具的历次表扬决定复印件;

(4)矫正期间除连续6个月合格每次受到表扬外,尚有其他突出为社会或人民群众作出贡献的典型事例;

(5)司法所(执法中队)《合议意见表》;(6)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奖励(处罚)集体评议意见表》;(应就本次提请减刑缩减的具体刑期提出建议)(7)《拟提请减刑(缩短考验期)公示书》及公示情况说明;

(8)罚金、追缴犯罪所得及附带民事赔偿履行情况证明,如确系家庭经济困难,难以一次性履行完毕的,应提供村(社区)等基层组织及乡镇(街道)基层人民政府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和家庭生活情况音像资料;(9)社区服刑人员月度考核表复印件;

(10)《分类管理等级调整结果通知书》复印件;

(11)社区服刑人员月度报告(含电话报告)、参加教育活动、劳动(含社区服务)情况、思想汇报材料复印件;

(12)原审法院裁判文书、原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社区矫正期间历次减刑裁定书复印件;

小学英语发音练习中的矫正指导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 英语发音 矫正指导

0.引言

教育工作者普遍表明: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语言还没有形成定势[1]。因此,在英语发音方面,小学生还具备很高的可塑造性。以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依据,特别是在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过程中。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需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依据,使用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此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有效地激发出来,同时抓住学生的关注点,使学生能够的英语发音更具精准性及有效性。鉴于此,本课题对“小学英语发音练习中的矫正指导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具有较为深远的重要意义。

1.音标发音教学方面

单词是词汇与句子的基础部分,而音标则是单词发音的基础。使音标发音实现标准化,英语发音才能够更具精准性。实践证明,音标教学是一种较为枯燥且乏味的过程,同时由于小学生对音标缺乏认识,从而致使学生在学习音标时会感到棘手[2]。因此,教师在教学生音标发音时,需灵活采取各类教学方法,进一步使学生在音标发音方面更具精准性及有效性。例如故事教学法与游戏教学法便是不错的选择,将其融入音标发音教学中,则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下面笔者便以这两种教学方法展开讨论。

1.1故事教学法

在使用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对存在关联性的音标编成小故事,在让学生能够听懂故事的基础上,还能够对英语音标的发音进行有效联系。

例如:对于“th、i、ow”这三组字母发音时,教师可以通过整理及思考编成故事——th、i、ow三组字母是三位妈妈,它们和它们的孩子走散了,只有通过将孩子的名字正确读出来,才能够找到自己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能帮助这三位妈妈找到她们的孩子吗?通过故事的方法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再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把“three-they、like-minute、yel-low-now”三组单词的发音准确地读出来,将故事带入,让学生帮助th、i、ow找到各自的孩子。

1.2游戏教学法

小学学习阶段,学生所学单词的发音所应用的音标均较为容易,教师可通过对这些音标发音之间的关联性找出来,然后融入到相关游戏情境当中,以此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指导学生,并纠正学生的发音。

例如:字母oo在许多单词当中均发音为/u:/,发音为/u/的则偏少。因此,教师可以设定这样的游戏情境:字母oo是一位和蔼和亲的妈妈,她有许多孩子,其中/u:/是一个男孩,/u/是一个女孩,同学说可以把黑板上的单词以男孩、女孩进行分类吗?分好之后,还要将它们准确地读出来哦!

教师将音标发音教学融入游戏情境当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音标发音的兴趣,还进一步学会了正确发音,从而为今后学习英语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2.单词发音教学方面

2.1利用歌谣辅助教学

对于小学生,普遍喜欢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谣与诗歌。教师在单词发音教学过程中,便可以利用歌谣进行辅助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英语词汇的记忆,并使发音得到有效矫正。

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动物的单词,便可以通过编成歌谣,然后展开单词发音教学:

小猫小猫是cat,cat-cat,喵喵喵;

小狗小狗是dog,dog-dog,汪汪汪[3];

小猪小猪是pig,pig-pig,呼噜噜;

大象大象是elephant,elephant,鼻子长;

……

又如,教师在讲授关于食物的单词,也可以通过编写歌谣,然后展开单词发音教学:

米饭米饭是rice,rice-rice,香又甜;

牛奶牛奶是milk,milk-milk,真好喝;

苹果苹果是apple,apple-apple,味道好;

蛋糕蛋糕是cake,cake-cake,营养佳;

……

因为小学生都非常喜欢这些歌谣,在朗读及背诵歌谣的时候,教师便需在一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多朗读几遍,争取每一个发音的准确性;对于发音偏差较大的同学,教师需及时指出错误,以此让学生在认识到自己发音错误的同时能够及时改正,从而实现优化学习的目的。

2.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合理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小学英语单词发音教学的质量[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把英语教学内容以形象、直观的图片及音频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例如:将讲述有关地点的单词时,教师便可以借助多媒体对所学习的单词相匹配的图片找出来,让学生先对图片有一定认识,然后从图片当中学习相应的英语单词。

在学习“卧室(bedroom)”单词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卧室的图片,可以说出“卧室中有床,床很舒服”;

“学校(school)”:学校有很多大树,是学习的地方;

“动物园(zoo)”:动物园里有很多动物,比如大熊猫、猴子、长颈鹿等;

“图书馆(library)”:图书馆有很多书;

……

通过介绍之后,让学生逐一朗读相应图片的相应单词,在朗读过程中,对发音不正确的学生给予纠正,以此实现优化教学的目的。

3.结语

通過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在小学英语发音练习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以此使小学生英语发音更具准确性。笔者认为,在发音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音标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需避免过多的理论教学,可借助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歌谣辅助教学法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使小学生不准确的发音得到有效纠正,进一步为优化小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蓝卫红.农民强.麦雪.“小学英语教师实用英语语音”设计特色和教学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12-115.

[2]张筱兰.郝惠萍.智能语音系统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2-105.

[3]罗芬芬.如何培养英语语音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0,S1:174-176.

指导矫正 篇4

一、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再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 广义的理解指在生活的急剧转变中, 一个人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而适应另一种对他来说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自愿的, 也可以是被迫的、强制的。狭义的理解则专指强制性的教化过程[1]。无论是广义理解还是狭义理解, 再社会化的过程都需要一个人去纠正和克服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病态与社会失范问题, 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罪犯改造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但是, 人们一般把这种再社会化理解为由全控机构实施的再社会化, 如在监狱进行的再社会化, 而忽略了由社区实施的再社会化形式[2]。其实, 再社会化除了狭义的压制性形式外, 还应包括参与性形式, 即把罪犯放在社会中进行监督改造, 从而使罪犯融入社会之中。罪犯社区矫正就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1.从再社会化的概念来看, 对罪犯的改造不能脱离社会进行。再社会化仍然是一种社会化, 而不是非社会化, 所以需要在社会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脱离社会。首先, 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社会性动物, 必须参与到一定社会关系中去。把罪犯放在与世隔绝的监狱进行改造, 本身就意味着把个人与社会割裂开来, 个人与社会之间被设置了一道墙, 个人与社会难以同步发展。其次, 作为罪犯, 虽然他的犯罪行为会给社会造成严重后果, 并且具有人身危险性, 但这并非意味着罪犯没有社会需求。与外界隔绝的监狱矫正方式实际上很大程度地限制或剥夺了罪犯的社会需求, 这虽然能够发挥惩治罪犯的作用, 但教育改造效果并不明显。从监狱矫正的实践来看, 很多罪犯在刑满释放以后, 因为不能适应社会, 不久又会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2.从再社会化的效果分析, 社区矫正的效果优于监禁矫正。监禁矫正使罪犯丧失社会化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使罪犯社会化的速度迟滞于正常社会成员, 质量也劣于其他社会成员。罪犯社会化的不足, 势必影响其重新回归社会后对社会的适应, 在一定意义上讲, 意味着罪犯可能被社会淘汰。显然, 监禁矫正与促进社会成员终身社会化的社会发展要求与趋势存在着矛盾。

犯罪行为产生于社群, 也应在社群里得以矫正。社区矫正对象就在社区当中接受教育改造管理, 并没有脱离社会生活。而且, 社区矫正可以塑造一种与正常社会生活相仿的矫正环境, 努力促进罪犯与社会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 从而达到矫正其犯罪心理与行为恶习的目的。这既符合再社会化的要求, 又能够满足人性化需要。通过社区矫正, 不仅能提高罪犯的改造质量, 也可以减轻社会的压力。

二、社区矫正具有社会建构的意义

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并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社会进行了重构。所以, 社区矫正制度是集人本主义价值观念与社会建构于一体的复合性制度, 社区矫正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

1.社区矫正基本上克服了监禁刑存在的各种弊端, 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矫正的任务除了惩罚罪犯之外, 还要帮助罪犯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 只有当他们的社会功能得到恢复, 才能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在这个意义上, 监禁矫正不是立足于恢复犯罪人员的社会功能, 恰恰相反, 监禁矫正通过隔离的方式, 把罪犯从社会中分离出去, 不仅没有恢复罪犯的社会功能, 反而破坏了罪犯的社会功能, 其矫正效果自然难以理想。社区矫正不是简单地把适用社区矫正的犯罪人员放在社区, 而是要通过各种矫正措施使矫正对象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融入社区, 成为社区中的一员, 在社区正常生活。社区矫正超越了刑法制裁的边界, 使犯罪人员的矫正成为一种社会行动。这意味着社区矫正已由以往的以矫正工作人员为本转变为在坚持社区矫正制度的大背景下以矫正对象需求为本, 具有人本主义价值取向。

2.社区矫正在实施矫正的同时, 对政府和社会的功能进行了重构, 具有建构意义。从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及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来看, 在中国很难自发生成社会的自我治理体系。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安排社会的一切, 监禁矫正日益暴露出的某些弊端也能说明这一点。在政府主导建设社会的过程中, 社会自身的利益会逐渐觉醒并反映出来。因此, 中国社会建设将在政府和社会的互动中进行, 即这个过程是一个建构的过程。社区矫正本质上属于政府的责任, 但政府很难在社区设置机构、派遣政府人员。因此, 政府只能通过在社区组建社区矫正团体, 承担政府矫正犯罪人员的工作。由此, 关键的问题转变为政府与矫正社会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团体主要都是“政府与民间二重性团体”, 政府并不给社会团体编制, 也不直接给社会团体拨付经费, 社会团体工作人员完全属于社会团体聘任的工作人员, 而社会团体经费的获取则采取政府购买社会团体服务的方式进行。上海的实践证明, 该类关系模式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 且有利于社会团体自主地开展矫正工作[3]。

三、社区矫正研究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当代社会学不仅要关注理论问题, 而且要通过社会学范式分析, 及时全面有效地帮助国家和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这就是当代社会学的使命[4]。社区矫正研究属于社会学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在这种探究活动中, 离不开科学的精神与科学的方法。

(一)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矫正研究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野

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离不开社会学的特定视角。而“社会学想象力”则可以说是社会学特定视角的最集中概括。社会学想象力中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将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结合起来分析。“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 不同时了解这二者, 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5]这种特定视角可以帮助我们辨识“局部环境中的个体困扰”与“社会结构中的公众问题”。在我们探讨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种具体现象和问题时, 一定要注意将个体行为与社会整体结构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 将个体变量与结构变量同时纳入自己的分析框架中, 这样才可能真正揭示现象和行为的本质。

(二) 遵循科学研究规范,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作为一种科学的研究活动, 我们应该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遵循科学研究规范的思想, 在对社区矫正进行具体研究的过程中, 注意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社会学研究包括四种研究方式: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其中每一种方式都具备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语言, 构成一项具体社会研究区别于其他社会研究的明显特征。同时, 每一种方式可以独立地走完一项具体社会研究的全部过程[6]。研究中应根据四种研究方式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研究条件、研究者掌握情况等因素进行选择, 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 处理好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的关系。

许多不成熟的研究者往往会去寻求最好的方法, 但实际上社会科学研究中是不存在最好的方法的。最好的方法应该是能够回答研究者问题的最合适的方法。在研究的问题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对象与研究方法之间、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之间存在着是否合适的问题, 我们应该寻求的是最合适的方法, 而不是最好的方法。

2. 处理方法的科学性与研究结论正确性之间的关系。

每一种特定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都有特别擅长的方面, 同时也都有无能为力的方面。要保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 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各种研究方法的长处和不足有清楚的认识。无论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还是具体的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 其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正确性, 关键还在于使用方法的人。所以, 作为社区矫正研究者即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 使自己在分析和看待问题时具有一种超出普通常识的理论意识, 还需要一定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 以保证社区矫正研究的科学性。

社会学的深层理念是“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从这一视角看, 推动社区矫正有利于减少和缩小社会代价, 增加和促进社会进步。当然, 在中国社区矫正工作已全面试行的今天, 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方面, 要想保证社区矫正健康发展, 不仅需要思想上的正确认识, 更需要实际行动中的客观与科学。

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 社区矫正是再社会化的一种重要形式。社区矫正具有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矫正的同时, 具有重构社会的功能。社区矫正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个特定领域, 同样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部分, 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关键词:社区矫正,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研究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133.

[2]程琥, 孙霞, 吴丽娟.法社会学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J].中国监狱学刊, 2004, (4) .

[3]张昱, 费梅苹.社区矫正制度的社会学视野[J].广东社会科学, 2005, (2) .

[4]张传伟.中国社区矫正京沪模式的比较分析与选择[J].北京社会科学, 2009, (1) .

[5]郑杭生.社区矫正与当代社会学的使命[J].江西社会科学, 2004, (5) .

[6]米尔斯.社会学想象力.社会学与社会组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4.

上一篇:服务支撑系统下一篇: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