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2024-04-25

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共6篇)

篇1: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吴川市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工业经济蒸蒸日上,产业结构合理,产品种类齐全,2008年12月止,全市拥有工业企业2576个,其中民营工业企业2523个(含个体生产厂1952个),占总量的97.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6个,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1个,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7个。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106.71亿元,增长15.1%,实现增加值28.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2.67亿元,增长14.1%,实现增加值11.43亿元,增长8.2%。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属塑料鞋行业14家,羽绒行业的10家,机械设备制造行业11家,家电行业6家,农(海)产品加工行业10家,网具制品行业9家,废旧物资再生行业4家,酒类行业2家,手套针织行业1家,其他行业23家。

2008年12月止,全市拥有国家级品牌8个。其中区域品牌2个(2006年被评为“中国羽绒之乡”,2007年被评为“中国塑料鞋之乡”),中国名牌1个(浩特电器),中国驰名商标1个(浩特牌商标经司法认定),国家免检产品4个(浩特电饭锅、电磁炉、环球电饭锅、创羽羽绒被)。省级品牌9个。其中广东省名牌产品3个,广东省著名商标6个。

现主要骨干企业有:

广东浩特电器有限公司、广东威立电力器材有限公司、吴川市鸿 1

基羽绒制品有限公司、吴川市永泰鞋业有限公司、广东凤凰饲料有限公司、吴川市环球电器工业有限公司、吴川市永业水洗羽绒有限公司,吴川市百如森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等。吴川市经贸局 二OO九年十月十五日

篇2: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0051019 谭银

摘要:利川市位于湖北省最西部,南邻潇湘、西靠蜀渝、北依三峡,市辖14个乡、镇、办事处、开发区,575个村,683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4万人,有土家族、苗族、侗族、壮族、藏族、畲族、白族、蒙古族、彝族、满族等11个民族。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总面积4602平方公里,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县级市。利川市着重围绕‚推进三大战略,发展‘三特’经济,打造‘三力’利川‛的发展思路,坚持以城市经济发展引领市域经济发展,以旅游业带动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突出特色农业、新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五大重点,继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招商引资年‛、‚全民创业年‛、‚民生改善年‛活动,深入实施以‚清江工程‛、‚增收工程‛、‚平安工程‛、‚民生工程‛等为重点的‚十大工程‛,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利川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利川市特色经济

一、利川经济发展现状

1、特色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利川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全力实施“名牌工程”,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增强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结合市内自然资源优势,重点对黄连、烟叶、莼菜等一批质量好、知名度高的产品“开小灶”,推动产品提档升级。

今年9月,利川扬明药业公司生产的“清江源”牌黄连,被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授予“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这是该市继“云利”牌香烟、“天佛”牌莼菜之后第三个获此殊荣的地方特色产品。黄连产业生机盎然,全市面积突破了5万亩,可起挖1万亩,收入可接近1亿元。这些产品眼下在市场上非常“吃香”,有的已经出口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一批精品名牌脱颖而出,激活了该市各大产业的大发展。今年,该市烟叶面积达到8万多亩,农民五成以上的收入靠烟叶。2011年,州烟草公司下达利川市烟叶生产任务为种植面积9.35万亩、收购烟叶23.2万担。该市紧紧围绕上级烟草主管部门“九个争一流”的工作要求,以提高烟叶结构上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提高技术到位率,强化检查督办,提升烟叶生产管理水平,深化烟叶“三化”建设,提升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水平,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到目前,全市共落实种烟乡镇11个、种烟村191个,完成计划面积的100%,实现漂湿育苗100%覆盖,规模化连片种植31011亩,占总面积的33.17%。利川市作为全国32个整县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县(市)之一,烟草产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以现代烟草农业为统领,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新型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及专业化服务体系,创新烟叶工作发展思路,在一年时间内建设完成了汪营、柏杨坝两个基地单元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工作,确保了烟叶生产的稳步发展,加快了利川市传统烟草农业向现代烟草农业的转变。

在龙头企业天佛食品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全市共发展莼菜基地6800亩,可带动2000多户农民致富。2002年以来,湖北天佛食品有限公司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充分依托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工程,在马前的陶家沟、关东、联丰三个村,建起了莼菜种植基地,公司为种植户提供全程的栽培技术指导,为每户种植户发放了一册《莼菜栽培技术》,有效提高了种植技术的科技含量。并与种植户签订了基地发展和收购合同,实行五年 1

内有效的收购最低保护价,即每公斤收购价不得低于1.4元,而现在实际收购价为每公斤

1.8元。基地亩产莼菜在1600斤左右,可收入1450元,而种植水稻,每亩水田仅可收入560元左右,且种植莼菜不需要农药,种子、种苗由公司提供,基地亩增收1000元左右,极大 地刺激了种植积极性,该基地种植面积现已发展到4600亩,有1600多户、6000多人从事莼菜种植,加上原有种植面积,该公司现有种植面积6000多亩,从而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公司现有固定职工50多人,每年5-10月还要招收200多名分级工,同时解决了种植基地1000多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社会效应。北省科技厅“利川莼菜高产栽培与加工技术”的成果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全面加强企业规范管理,2004年12月,国家质监局把利川莼菜基地列为国家第五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2004年12月,利川莼菜获得了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天佛莼菜获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被授予“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湖北名牌产品”、“省消费者满意产品”。作为莼菜产业,该公司占全国60%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占全国第一,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国内销量只占20%,产品供不应求。

2、特色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全国、全省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利川依托突出的特色旅游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域特色,把旅游业作为新的财源增长点,做强做优“特色旅游业”,并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联动发展。

根据2007年国家旅游局专家评审组对利川旅游资源的评审数据显示,在国家颁布的69种旅游资源类型中,利川有43种,占62%;资源禀赋丰富,具有相当的地域垄断性和生态性、独特性、多样性、互补性、文化性。其中,腾龙洞为国家4A级景区,是省级风景名胜区,正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容积居世界第一,与玉龙洞、朝阳洞、龙船水乡等溶洞景观形成了国内外罕见的溶洞群;佛宝山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誉为“世界莼菜之都”、“中国黄连之乡”,非常适合国内外游客休闲、避暑、疗养,正打造成为中国中部避暑度假旅游胜地;齐岳山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山地草场,有“万里城墙”之美誉,正在建设的风力发电项目,也将成为一道靓丽景观;生长于谋道集镇的水杉树,号称“天下第一杉”,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最大、最古老的一棵水杉母树,令国内外植物学家、游客叹为观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素有“华中天然植物园”之美誉。作为八百里画廊的清江源头,利川还有着丰富的土家族民俗民间文化,土家民歌《龙船调》发源于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鱼木寨、大水井古建筑群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利川的特色旅游资源将长期为利川财政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

近几年,利川的旅游业有了一定的发展。2010年利川已累计接待游客10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多元.沪渝高速建成通车后,利川抢抓机遇谋发展,旅游产业发展迅猛。腾龙洞、龙船水乡、大水井等一批景区日趋成熟,溶洞观光、避暑休闲、民俗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初步形成,城市建设骨架拉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魅力初显。特别是引进外来企业投资1.5亿元精心打造的腾龙洞,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与现代高科技激光秀和土苗民俗歌舞有机融合,开创了利川旅游新时代。该景点自正式开业以来,一年接待游客数量是前20年的总和,实现旅游收入600多万元。目前,该景区已完成一期工程开发,完成了申报国家4AAA级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基础工作。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合作。二是资源深度开发不够,还停留在简单的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创新不够,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少,附加值低。三是市场运作能力较低,小业主、小商人低水平开发较多,缺乏规模大、实力强的旅游业市场主体。四是投入、经营机制不够灵活。在旅游开发投入机制上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吸引社会资本能力不强,投入能力不足。要想把利川旅游业做强做优做出特色,使其成为财政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社会参与”的模式将旅游产业市场化。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等方式,对旅游业进行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挖掘民族文化,打造独一无二的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并通过高水平的市场化包装和营销,使利川的旅游产业“活”起来。

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

通过对近年利川市经济发展及财力状况的调查表明,利川市经济发展虽然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也有了很大的增长,但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在不断下降,经济的持续发展仍依赖于州级划转的卷烟工业企业及“两路”重点工程的税收转移支付和下划的本级税收收入。虽然卷烟工业和“两路”重点工程作为近几年地方税收收入的主体税源,为利川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两路”工程在利川段的逐渐完工,“两路”实现的税收在逐年减少,而卷烟工业收入转移支付和下划税收收入只是平衡地方利益的权宜之计,未来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利川市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口企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其创税能力有所降低。利川经济发展的未来不容乐观,开辟新的财源,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刻不容缓。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利川经济发展有新的突破,以丰富自然资源为依托,把发展特色能源工业作为培育和壮大支柱财源的重点。

1、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加快发展风电项目

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风能对环境影响较小,可开发利用性强。利川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分布在全长120公里,平均宽3.5公里,海拔在1500—1700米的齐岳山山脊上。由于特殊的地形和气流循环,形成了一个内陆地区较大的风带,常年盛行东南风,经测试风能理论蕴藏量达80万千瓦,可开发量50万千瓦。齐岳山脉为南北走向,有利于风机布置,具有良好的风电建设条件。利川市属经济极不发达地区,风电产业不但可以拉动旅游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对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减少森林砍伐,维护生态平衡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早在1996年,利川市齐岳山风电项目开发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经过勘测,齐岳山风电场被列为全国十大风场之一,同时也是湖北省最大的风电场,2002年被纳入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项目。2003年,齐岳山风电场被列入全国大型风电场建设前期工作大纲,2006年进行了特许权项目法人竞争性谈判和专家评审,后因种种原因,项目被“搁浅”。2007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实施“616”工程。市委市政府借助这一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批准, 利川市风电项目出现了历史性转机。2008年12月18日,利川齐岳山风电项目特许经营权公开招标会在武汉成功举行。2009年7月29日齐岳山风电场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第一期总投资54607万元,建成后将形成4.93万千瓦的发电能力,年发电量将达到8600万千瓦时,可实现年产值5590万元。同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2009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明确表示,要把新能源培育成新经济增长的战略性产业。6月1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在介绍即将出台的新能源发展规划时表示,风电被界定为新能源之一。由此看来,风电将成为新能源规划的受益项目。利川风电开发的黄金时期正式来临,利川市独特的风能资源开发将为利川经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科学合理深度开发,做大做强天然气产业

利川市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天然气产业的明显优势。天然气田位于利川西北边缘建南镇与重庆石柱的交界处,共有4个工业产气层,探明含气面积104.04平方千米,初步预测储量985亿立方米。随着进一步的勘探,建南气田有可能成为我国继普光气田后的又一个内陆大气田。利川市天然气勘探较早。1999年,利川市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由重庆民生燃气公司投资6000万元进行了综合开发,2000年7月8日点火成功,利川市民用上了清洁方便的天然气,首开湖北人用湖北气的先河。但自那以后利川的天然气一直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仅仅局限于民用燃气和车辆压缩供气,工业用气极少,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近年来,利川市政府与民生燃气公司逐步认识到深度开发利用天然气资源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总投资超过1亿元,探测储量800亿至2000亿立方米,设计井深6950米的“建深1井”开钻,开启了利川市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新局面。2007年,随着利川市天然气开发利用办公室正式挂牌,利川市打造“天然气产业航母”迈出了实质性步伐。2008年总投资2.16亿元的利川天然气深冷调峰项目在腾龙工业园开工建设。最近又从利川市天然气开发利用办公室获悉,《利川市天然气产业发展规划》已于2009年8月3日初步拟订完成。根据规划,天然气产业将以“能源工业”和“天然气化工”两条路线为发展重点,以能源(天然气管输、深冷调峰)、天然气乙炔、天然气制氢氰酸、非石油路线合成大宗化学品四条产品链为发展方向,推荐了近20个项目作为天然气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用地3355亩,劳动定员4046人。同时,产业规划还拟定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并统筹考虑各产业链的合理衔接。预计到2020年,项目总用气量每年需13亿立方米,投入资金总量达134.56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14.23亿元,税后利润21.74亿元、税金14.6亿元,每立方米天然气带动增加产值8.84元。天然气作为最干净的一级能源之一,在城市燃气、工业发电和化工生产等领域替代煤炭或石油,在现代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地区都在积极推广。世界能源专家普遍认为,21世纪是天然气时代,天然气资源比石油资源更为丰富。利川市的天然气开发项目必然成为利川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参考文献:

1、崔明声 《资源环境与工程》 2009 第3期-维普资讯网

2、《中华民族》1993年06期--中国知网

3、《湖北日报》“利川做大特色经济文章”2009年第3期

作者简介:

姓名:谭银

学号:10051019

院系:管理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类

任课教师:李安辉

篇3: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是侧重于经济总量增加的单纯的经济增长, 一般用GDP作为衡量指标。实现方式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 我们称之为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型增长。二是侧重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经济发展, 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 还包括社会财富的质的提升, 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民生质量的改善等, 实现方式主要依靠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实现的, 我们称之为内涵提高式的集约型增长。

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意味着我国在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发展模式上有了重大调整和变化, 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经济增长方式, 不仅重视经济的规模和速度, 而且更加强调投入产出效率、增长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经济成果的共享性, 这体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主要有三个转变:一是在需求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消费拉动, 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生产结构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转变;三是在要素投入上,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 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判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方法有三种, 第一种是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要素增长量和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大小来衡量, 若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50%, 属于集约型发展, 小于50%则为粗放型发展方式。第二种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评价标准, 低于30%为粗放型, 高于50%为集约型, 30-50%之间为准集约型。第三种用一系列指标来判断产业结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水平、成果分享、环境保护的变化方向和程度。

二、银川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研究

(一) 要素投入量与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相对贡献分析

1. 要素投入量与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

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投入的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种社会资源, 很显然, 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会推动经济的增长。要素生产率即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 是指单位投入量的产出量。影响要素生产率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投资的增长、劳动者的素质和人力资本、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程度。

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效率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性质会产生影响, 若以扩大生产要素投入量来获得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以追求生产要素投入回报率来获得经济发展属于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

2. 银川市经济的实际产出、要素投入量与要素生产率及其贡献分析

注:要素投入量由劳动投入量 (各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资本投入量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代替。 (资料来源于宁夏统计年鉴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银川市在2000-2012年里, 要素投入占总产出GDP的比重越来越大, 而投入产出比却越来越低, 即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小。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先例表明, 单纯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经济扩张, 生产率没有实质性增长的国家, 尽管在一定时期也可能实现高速增长, 但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微小, 而且呈现日益降低的趋势, 最终都被证明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

(二)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要素投入驱动经济增长是粗放型发展方式, 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因此, 可以用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低来总体判断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类型。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以银川市的GDP作为产出Y, 以银川市从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L, 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作为资本投入总额K, 测定银川市近年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注:2014年银川统计年鉴还未出版, 所以2013年数据空缺。

表2表明:第一, 资本投入的增加是银川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从2000-2012年, 期间仅有2001、2011两年贡献率低于50%, 有4年超过100%。说明银川经济增长是资金推动型的。第二, 劳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中仅有2005年贡献率超过20%, 这说明银川市还没有充分重视将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第三,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稳定, 波动较大, 部分数据看起来不合常理。从2000-2012年间仅有两年超过的50%, 多数年份低于50%, 甚至为负值。这一方面是由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滞后性的影响,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个积累的过程, 所以, 以年为单位计算的科技贡献率自然会呈现自身的波动。若以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会比较科学。其二是所测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包含了不可测的政治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也会导致其波动。如2000-2012年期间所发生的2003年的非典, 2008年的金融危机会导致非正常波动。尽管波动较大, 但已能看出科技进步对银川经济增长的作用已超过了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并且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 系列相关指标的变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分析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指社会财富的量的增多, 还包括质的提升, 即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 投入产出效益的提高, 民生质量的改善等。换句话说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的提高, 而且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1. 经济结构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可以大致了解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 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中发生着变化, 第一产业对GDP的贡献在下降, 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呈逐年上升, 而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在逐渐下降, 2013年甚至不如2000年的水平。2013年服务业仅占GDP的41.7%, 低于西宁43.7%、兰州51.1%、西安52.2%、乌鲁木齐60.1%, 位于西北五省省会最末位。第三产业作为科技进步, 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 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世界范围来看, 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 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 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 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据统计, 全球500家大企业, 前10席中三产就占7席, 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 三产占59%, 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以上数据充分证明了第三产业的突出地位和拉动一二产业发展进而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作用。所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大银川第三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刻不容缓。

2.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衡量经济发展的好不好, 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质量和好的效益。经济效益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现从劳动生产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效果分析银川市的经济效益水平。

(1) 劳动生产率分析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它表明了劳动者生产能力的大小和生产效果的好坏。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人均收入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基本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对原材料、动力燃料等的利用程度。现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如果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则说明企业对社会的贡献大。

表4显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都得到提高, 并且企业劳动生产率大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从平均增速来看,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16.62%, 企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20.8%, 说明企业劳动生产率对社会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2) 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水平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GDP增加额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比值, 表明每个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带来的增加值的增量, 直观的反映投资运行效果, 是反映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固定资产投资率低, 投资效果系数高, 说明集约化水平高, 反之则低。

由表5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额逐年增加, 固定资产投资率2013年甚至达到90.22%, 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外延式粗放型增长, 这十多年来非但没有改善, 甚至还有恶化。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也呈现下降趋势, 也就是说投资1亿元固定资产所带来的GDP的产出越来越少, 因此从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看, 经济发展质量不够理想。

3. 受益情况分析

转变发展方式意味着生产更多的产品和劳务, 意味着盈利和收入的增加, 意味着资源利用的提高, 这对于合理配置资源, 减少浪费, 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大有益处。现对居民与政府在经济增长中分享的成果进行分析。

(1) 居民从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经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需要, 换句话说就是要分享经济成果。目前内需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扩大内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稳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百姓的消费水平。要让人们乐于消费、敢于消费, 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 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若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能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 不仅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还会促进消费, 一切的经济活动最终都要落在最终消费上, 这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表6表明:2000-2013年, 银川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的增长速度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增长缓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速为11.73%,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速为9.70%, 而同期GDP平均增速为19.28%, 这说明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处理不太妥当, 居民从经济增长中分享的成果相对较少, 对拉动内需不利, 居民收入滞后的短板急需补上。

(2) 政府从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

政府从经济增长中分享的成果可以用地方财政收入占全市GDP比重来反映。

注:2013年数据来源于宁夏统计年鉴

表7计算可以看出:2006年以前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偏低, 但2006年之后比重显著回升。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速在十三年中有八年的增速高于GDP的增速, 总体来看2000-2013年, 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为19.28%, 而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8.2%, 说明政府从经济发展中分享的成果越来越多。

4. 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建立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 脱离于此的经济发展方式都不是我们需要的。同时, 足够的R&D经费投入也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本文利用“三废”排放强度和资源再利用程度、R&D经费投入三个方面来考查银川市经济发展方式。

(1) 环境污染程度。

表8表明:银川市从2000-2011年, 单位增加值废水、粉尘、固体废物的排放均呈下降趋势, 但不均衡, 尤其是废水排放量有所反复, 而废气的排放量却呈现增加的趋势, 这会造成污染大气环境, 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说明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还不够。

(2) 固体废物利用程度

表9表明:银川市对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从2000-2007年逐年提高, 但自2008年此后却逐渐走低, 甚至回到十年前的水平, 说明银川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缺乏对资源再利用的理念和能力, 这需要充分重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全社会R&D经费投入强度分析

R&D经费投入强度, 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 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否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在于其科学技术的生命力, 而充足的科技经费, 对于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数据来源:2001-2005、2007年数据来源于银川统计年鉴, 为大中型企业R&D内部经费支出, 其余来源于宁夏科技统计公报。

表10表明:从时间序列看, R&D经费逐年增加, 占GDP比重也呈上升趋势, 但横向比较, 2011年兰州市R&D占GDP比重为1.92%, 西宁为0.89%, 均高于银川。表明银川市全社会R&D经费投入还应加大力度, 过低的科技投入势必会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R&D活动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 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各国经济发展史都表明,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其科技投入呈完全正相关关系。国际上通常用R&D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来表示科技投入的强弱程度。目前国际上一个较为客观的标准为:低于最低水平1%, 企业难以生存, 更不具备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2-3%, 企业只能走模仿创新的道路;达到较高水平4-5%及以上, 企业可以进行自主创新, 进而会有一定的竞争力。

三、银川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结论

分析前面的计算结果作出如下结论:银川市经济发展方式基本上还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动态来看银川市的经济发展过程, 虽然绝大多数指标都显示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和原来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 但横向看, 在西北五省中, 银川市在很多方面还处于靠后位置,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痕迹明显, 离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比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 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 全社会R&D经费投入都有待大力提高等等。银川市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发挥劳动效能, 提高资本使用率, 将集约型发展方式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伍长南, 黄继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4

[2]张明斗, 徐邓耀.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2010 (7)

[3]熊健益, 蒋志华, 李海霞.成都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6)

篇4:利川市畜牧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列。

1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利川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2008年,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畜牧业产值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0%,农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1 550元。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2008年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通过市政府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和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规模养殖,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2008年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2009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落实了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增强了广大养殖户进一步发展畜牧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2008年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t,实现销售收入5 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近期可正式投产;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可在2009年底前建成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形成了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市畜牧局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增强了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畜牧兽医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的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本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牛羊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①土地调整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②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加之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坚持干,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增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如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畜牧、商务、工商、卫生等部门监管,管理部门多,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监管的难度大。

3对策

3.1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创建名优畜牧品牌,借助“高路、铁路”两路开通之际、加大畜禽及畜禽产品的市场流通量,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实力,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3.2主要措施

(1)抓好畜禽良繁体系建设工作。①继续抓好生猪品种改良工程。按照“面向市场,强化质量,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继续引进优质种公、母猪,加强人工授精站(点)的规范化建设,提高良种数量,实行现代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全力抓好优质肉猪的繁育饲养与推广,积极推广建设优质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带动全市优质肉猪生产。即继续大力推广生猪“长大本”内三元杂交,鼓励发展外三元杂交,三元杂交猪出栏比重达到70%以上,从而大力提高我市的生猪品质。②稳步发展长毛兔和家禽生产。继续稳定和扶持乐福畜产有限公司万只长毛兔良种繁殖场建设,促进长毛兔产业健康发展。扶持林创牧业有限公司的种鸡场建设,使其“跃山牌”纯正土鸡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继续保护好恩施麻鸭品种资源。从而确保我市家禽生产、长毛兔生产向特色化、良种化方向发展。③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我市很早就提出发展草地畜牧业的发展方向,实现“草当粮种,牛羊当猪养”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也必须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狠抓牛羊的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抓好饲养牛5~10头、饲养羊20头以上的规模小户发展,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大户,目前我市已有饲养1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5户,正在积极朝规模化饲养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强技术培训,推广先进的、适用的管理知识,严格技术规程,引导和鼓励更多的业主投资开发优质肉牛、肉羊产品,推进产业化进程。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15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 000头猪场2个、3 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2 000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达到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达到50户。从而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前,全国、全省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异常严峻,为此,我市必须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工作,要严格坚持“春秋集中防疫、常年补针”的方针,走“四季防疫”的路子,确保常年防疫密度达100%。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制度,落实监测责任,特别是加强对养殖大户、养殖场的疫情监测。三是加强对养殖大户的管理,建立健全养殖场、养殖大户档案。四是开展疫情普查工作,每年至少开展2次以上疫情普查。五是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强化疫情应急准备工作。

(4)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①继续抓好普法宣传。重点是畜牧行业“四法四例”的宣传,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介,组织开展《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对养殖户和饲料、兽药经营从业人员开展法律法规、健康养殖、职业道德为重点的培训,增强畜牧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防范知识、道德水准。②强化投入品监管。饲料、兽药等畜牧业投入品是危害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也是抓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难点。一是要切实加强对畜牧投入品的检查执法力度,开展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查处在饲料中违规使用激素、抗生素、“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行为以及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兽药行为。二是加强重点部位防控安全监管,规范养殖场、养殖大户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使用,严禁使用假冒伪劣产品,并建立用药、停药登记档案。③强化防疫检疫监督。要切实加强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认真开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检疫监督工作,全面落实病死畜禽不宰杀、不食用、不销售、不转运和实施无害化处理的“四不一处理”制度,严肃查处生产、加工、销售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确保上市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④强化养殖方式的转变。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快实现养殖方式的转变。一是开展对养殖业主的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加快标准化养殖试点建设,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大力推进和创新养殖模式(如150模式、零排放等)。二是大力推进健康养殖,积极推进健康养殖示范点建设,推动畜牧生产向“标准化、现代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促进生态畜牧业建设。

(5)倾力扶持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进一步加快我市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引导一定区域内养殖技术、养殖规模、养殖条件比较优势突出的养殖大户组建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养殖协会、营销组织的桥梁作用,形成市场、利益、风险、技术、信息共享,区域养殖特色突出的良好格局,加强对其引导和规范,搞好技术支持;同时倾力扶持我市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土家牧业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和年屠宰加工200万只家禽的多仁多有限责任公司,从而带动我市畜禽养殖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大发展,促进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6)抓好项目的争取和实施工作。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加大畜牧兽医项目的争取力度和建设力度。继续抓好国家发改委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级畜牧板块建设、省级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建设、乡镇畜牧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工作,新建成一个万头猪场,同时借助中央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良好契机,加大项目的申报力度,从而以项目推动产业发展,加快促进我市生猪标准化养殖水平和提高规模化程度。

(7)抓好畜牧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一要进一步加快畜牧科技人员专业技术知识更新,鼓励畜牧科技人员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提高科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二要强化对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三要大力推广普及畜牧兽医实用新技术;四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改良体系建设,加快畜禽品种改良步伐,努力提高畜禽品种质量;六要扎实抓好畜牧技术员进村入户行动,落实好服务责任制,进一步为全市畜禽养殖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技术、信息服务。

篇5: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

(银政发〔2009〕6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现将《银川市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按照工作要求,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密切配合,确保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二OO九年五月十四日

银川市2009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

2009年,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扩大内需政策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一、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管理创新。积极稳妥实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市政府各部门“三定”工作,理顺部门职能关系,明确和细化职能对应的权责事项,逐步建立科学高效的协调配合机制。(市编办牵头)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实施行政服务流程再造工程,推进部门内部职能和业务流程整合;进一步完善“一站式”的服务审批机制,积极推进“两集中、三到位”工作,深入推进“两减少、一再造”,优化规范工作流程,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审批事项的后续监管。(市编办、市政府法制办、市政务服务中心牵头)

3、依法规范政务公开。认真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规范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工作制度、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等配套措施,重点加强对公权力相对集中、公益性强、公众关注程度高的部门和领域的信息公开,编制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探索建立符合银川实际的长效管理机制。(市监察局牵头)

4、深化行政绩效改革。积极构建以工作绩效为导向,以增强执行力、强化工作责任、目标管理和责任追究相配套的绩效管理体系,从2009年起建立行政绩效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降低行政成本。(市监察局牵头)

5、继续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和撤并重组工作,积极稳妥地做好行政管理类和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市编办牵头)

继续贯彻《公务员法》,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深化职称分类管理改革,建立职称动态管理机制。(市人事局牵头)

二、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

6、加快工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深入实施“兴工强市”战略,切实增强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着力推进“小巨人企业”培育和机械装备制造业“铸龙”工程,重点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对我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行业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加强经济运行和调节。(市经委牵头)

7、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公用事业改革。推进经济适用住房及食品公司等市属企业的改革,做好西湖农场移交后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化解国有企业改革遗留问题。积极推进自来水、污水处理等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鼓励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方式参与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运营。(市国资委牵头)

8、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进一步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市经委牵头)

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完善发展创业辅导、技术指导、信息咨询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市创业办牵头)

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加快推进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担保公司建设,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贷款扶持力度,努力解决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市经委、市金融办牵头)

9、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进一步规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公司领导班子工作汇报制度和会议制度,强化对监管企业决策机制的指导和管理。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劳动用工、薪酬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市国资委牵头)

三、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10、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优势资源、优质资产的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上市工作服务体系;对全市30强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排出有上市潜力的企业,开展设立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改造工作;对设立的股份公司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在技改贴息、新增长点补贴、制度创新补贴等方面予以倾斜,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市经委、市金融办牵头)

11、加快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统筹物流产业规划布局,加快银川国际空港物流中心、陆港物流中心等物流园区建设;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知名商贸企业进驻银川;鼓励支持连锁配送代理等新型业态;举办一批精品展会,加速会展经济发展;大力推进金融、中介、咨询、评估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市商务局、市发改委牵头)

12、规范发展土地市场。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建设,严格落实工业等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约束和考核机制。调控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分析和地价动态监测制度。全面实行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加快对以往无偿取得的矿业权进行有偿处置,建立资源型企业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市国土局牵头)

1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落实自治区推进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通过项目开发、创新创业人才奖励等措施,培养和引进我市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健全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信息互通共享。(市人事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

四、推进科教文卫等领域改革

14、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银川的实施意见》,围绕我市“一强五优”、“两强多优”优势特色产业,启动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以建设科技服务中心为切入点,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农村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农民增收。(市科技局牵头)

15、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业;深化艺术团体的内部改革,推进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大对城乡基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推进全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文广局牵头)

16、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城乡探索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推行卫生监督综合执法,理顺食品监管关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行政监管体制和监管流程体系;(市卫生局牵头)。

积极推进医药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药品价格定期审核制度。(市物价局牵头)。

17、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巩固“两基”成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启动基础教育教学综合管理质量试点工程,深化教材教法、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规范和加强民办教育,促进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市教育局牵头)

五、深化农村改革

18、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

结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和优化基层政府职能;(市编办牵头)

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市教育局牵头)

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市财政局牵头)

19、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做好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认真贯彻《银川市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办法》,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引导土地经营权合法流转,鼓励和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经营效率;扶持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鼓励社会创办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总结和推广 “土地信用合作社”的做法,确保土地承包经营权安全有序流转。(市农牧局牵头)

20、推进农业设施抵押贷款新机制。认真落实《银川市农业设施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推进设施农业经营权证确权颁证,力争达到30%以上,充分做好与银行的对接沟通,为农户利用设施经营权证进行担保贷款提供有效服务。(市农牧局牵头)

21、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改革。以激发农业服务机构活力为目标,进一步改进公益性农技推广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创新考核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技贡献率;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大力开展科技承包、科技入户、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活动;发动各级农技人员深入到种养园区开展农业科技承包,农业科技服务人员下基层的比率不低于80%。同时,鼓励社会性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形成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市农牧局、市科技局牵头)

六、深化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体制改革

22、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财政资金管理,逐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定员定额管理体系,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运行经费保障体系的科学化、标准化;继续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健全国库管理系统;继续推进政府采购改革和扩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施范围;(市财政局牵头)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继续推进所得税、流转税、地方税等税制改革,深入研究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税收政策。(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牵头)

23、深化价格改革。按照国家、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资源性价格改革,适时调整城市自来水价格、污水处理费标准、车辆看管费标准等,积极疏导价格矛盾;贯彻落实涉农价费政策,保护农民种植、养殖生产积极性;进一步健全重要商品价格应急监测工作机制,完善价格调控体系。(市发改委牵头)

24、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强城投公司、工业铸龙公司投融资能力,进一步增进与各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村级互助合作社、村镇银行,扩大农业设施信贷抵押试点;(市国资委、发改委、农牧局牵头)

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建立新开工项目部门联动机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重大项目专家评估和论证制度;健全以招标代理、项目代建制、项目竣工验收、稽查及后评价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流程,完善政府投资决策管理流程。(市发改委牵头)

七、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25、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完善社会保障长效运行机制、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基本养老金调整机制。(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

26、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完善就业援助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围绕扩大就业,构建用工服务长效工作机制,用足用活优惠政策,开展多元化就业服务;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优化创业环境,支持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

27、加快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体系建设。以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为目标,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法规政策,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体系,建立起覆盖城乡、运作规范、制度健全、救助便捷、效果明显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一次性助学救助制度、临时性生活救助制度。(市民政局牵头)

八、加强改革的指导协调

28、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部门要按照本《要点》精神,健全改革组织,完善改革工作责任制,突出改革重点,细化改革任务,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向前发展。

29、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改革全局,依法、规范、有序地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整合改革资源,完善改革协调制度,建立灵敏、有效的改革信息沟通机制。

30、进一步加强跟踪检查。发展改革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跟踪改革进展情况,探索建立改革的绩效评估机制,督促检查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

篇6:吴川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市场秩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银川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疾病诊断、治疗、医学美容活动的各级各类民营医疗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院、门诊部、诊所以及卫生所(室)等。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民营医疗机构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医疗机构。

第四条民营医疗机构应当以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为公民健康服务为宗旨。第五条民营医疗机构依法从事诊疗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六条鼓励、支持民营医疗机构建立行业协会,加强民营医疗机构行业自律,增强诚信经营意识,提高民营医疗机构的社会信誉度。第七条银川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民营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并接受市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和指导。

第八条工商、税务、物价、食品药品监督、环保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工作。第二章设置审批

第九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状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应当符合卫生部规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市、县(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第十条设置民营医疗机构,按照下列规定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并取得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方可向有关部门办理其他手续。

(一)在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范围内设置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民营医疗机构,向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二)在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设置不设床位或者床位不满100张的民营医疗机构,向所在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市、县(市)人民政府卫生部门应当自受理设置申请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答复;批准设置的,发给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第十一条申请设置民营医疗机构,应当提交下列文件:

(一)设置申请书;

(二)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选址报告和建筑设计平面图。第十二条永宁县、贺兰县、灵武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同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市卫生行政部门有权纠正或者撤销下级卫生行政部门作出的不适当的设置审批。第十三条申请设置民营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二)设置人符合规定的条件;

(三)提供满足投资总额的资信证明;

(四)投资总额能满足各项预算开支;

(五)选址合理;

(六)有合理的污水、污物、废物、粪便处理方案。第十四条设置不设住院床位民营医疗机构的个人,应当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从事同一专业的临床工作五年以上,并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考试。

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请设置民营医疗机构:

(一)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二)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个人;

(三)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

(四)公立医疗机构在职或因病退职的医务人员;

(五)发生二级以上医疗事故未满五年的医务人员;

(六)因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已被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的医务人员;

(七)被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六条不满100张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为二年;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的有效期为一年。

变更《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的事项,应当重新办理设置审批手续。第三章登记与校验

第十七条民营医疗机构执业实行申请登记制度。民营医疗机构申请执业,必须进行申请登记,经审批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方可执业。执业登记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办理。第十八条民营医疗机构申请执业登记,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核准事项;

(二)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三)有与其开展业务相适应的经费;

(四)医疗机构用房能满足诊疗服务功能;

(五)通讯、供电、消防、环保、上下水道等公共设施能满足医疗机构正常运转;

(六)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七)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场抽查考核合格;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登记机关自受理民营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之日起45日内,进行审查和实地考察、核实,并对有关执业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现场抽查考核。经审核合格的,予以登记,发给《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审核不合格的,将审核结果和不予批准理由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条民营医疗机构改变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等注册登记内容的,由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

第二十一条民营医疗机构校验由批准其设置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住院床位在100张以上的民营医疗机构由银川市和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联合校验。

第二十二条住院床位在100张以下及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年度集中校验;住院床位在100张以上的民营医疗机构实行三年为一个周期的集中校验。第四章执业

第二十三条民营医疗机构应当在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开展诊疗活动。第二十四条民营医疗机构使用的牌匾、工作人员的标牌和医疗文件(病历、处方、各种检查申请单、报告单、证明文书单、各种登记本)等应当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标准。第二十五条民营医疗机构必须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诊疗科目、诊疗时间和收费标准悬挂于明显处所。

第二十六条民营医疗机构必须按照核准登记的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得超核准登记科目执业。

第二十七条民营医疗机构不得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民营医疗机构聘用卫生技术人员必须向登记机关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并同时到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未办理登记注册手续执业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

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医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第二十八条民营医疗机构应当遵守《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医疗广告的申请办理及发布宣传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医疗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科学、准确,不得以任何形式欺骗和误导公众。

第二十九条民营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规范教育,督促医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

第三十条民营医疗机构对就诊危重病人应当立即抢救,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不能诊治的病人,应当及时转诊。

第三十一条民营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应当按照有关医疗事故处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上报处理,不得隐瞒不报或者涂改、伪造、隐匿、销毁、丢弃与事故处理有关的医疗文件或实物。

第三十二条民营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药品管理,不得使用假劣药品、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

民营医疗机构附设药房的药品种类应当按级(类)别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同级(类)公立医疗机构用药目录。

第三十三条民营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发现传染病、疑似传染病病例或者疫情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

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疫情及其他特殊意外情况时,民营医疗机构必须服从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年度质量考核制度。

由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委员会按照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办法,每年对民营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执业活动、医疗服务质量等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年度质量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校验的依据。第三十五条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委员会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民营医疗机构考核委员会由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疗、医技、药学、护理和卫生监督、物价等有关专家组成。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年度质量考核成绩,将民营医疗机构划分为甲级、乙级、丙级、丁级四个级别,并向社会公示。

第三十七条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年度不良执业行为积分记录管理,不良执业积分纳入民营医疗机构年度医疗质量考核评审范围。

不良执业行为是指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收费、广告发布等医疗执业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和诊疗常规等行为。

第三十八条民营医疗机构实行医疗服务信息公示管理,医疗服务信息包括医疗安全、医疗机构诚信度、不良积分、年度或者周期考核、量化管理、执业许可证校验或者暂缓校验等信息。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药品、器械,可以根据情节,对不设床位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对设床位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逾期不校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仍从事诊疗活动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补办校验手续,拒不校验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一条出卖、转让、出借《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三千元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五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第四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民营医疗机构变更名称、地址、主要负责人、诊疗科目、床位等注册登记内容,未办理变更登记的,由市、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予以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不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设床位的民营医疗机构,可以处以一千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五条民营医疗机构发布的医疗广告有虚假、欺骗和误导公众的内容,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给予警告;由登记机关责令其停业整顿、吊销有关诊疗科目,直至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第四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民营医疗机构使用假劣药品、失效药品以及违禁药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十七条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对罚款及没收药品、器械的处罚决定未在法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八条卫生行政部门疏于管理,未履行职责,出现严重问题,社会影响恶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理。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

上一篇:2018年全国两会重点关注十三五规划下一篇:浅谈设备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