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2024-04-30

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共8篇)

篇1: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4 号)和省、湛江市有关推进产业扶贫落实的文件精神,为推进我市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根本目的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撬动贫困劳动力参与扶贫开发的过程,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

我市推动产业扶贫的根本目的是激励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帮扶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促进贫困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二、目标 任务

(一)激励贫困劳动力参与我市产业扶贫机制,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撬动贫困劳动力参与扶贫开发的全过程,激励贫困劳动力的内生发展动力,帮助贫困劳动力成功创业就业,增加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至 2020 年底,我市培育出一批通过发展产业达到脱贫致富的典型范例。

(二)因地制宜,整合本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资源,实施“一村一品”战略,做大做强本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拳头产品。至 2020 年底,我市培育

出一批“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村(居)委会。

(三)镇(街道)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好推进产业扶贫的主要发展方向,全面整合本镇(街道)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资源,探索创新扶贫的机制和容错机制,采取合理可行的激励措施,制订有本镇(街道)特色的推进“一镇一业”实施办法。至 2020 年底,我市培育出“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的镇(街)若干个。

三、主要措施 (一)

以推进“一镇一业”为抓手推进我市产业扶贫工作落到 实 处。具体如下:

1.单点突破。首批建设以“吴阳水稻”为突破口的我市推进“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探索推进我市“一镇一业”产业扶贫创新经验和容错机制。

2.分批推进。第二批选取 2-3 个镇(街)推进“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其余镇(街)列入第三批推进“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的范围,形成“雁行阵列”,全面推进“一镇一业”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3.加强业务指导。市扶贫办选取业务素质高的骨干负责指导推进“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建设,具体指导有关镇(街)如何整合现有的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等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促进“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建设。

4.落实资金扶持的倾斜政策。我市通过把上级拨付可用于产业扶贫的财政专项资金、向上级部门申请“一镇一业”产业扶贫专项帮扶资金、整合涉农资金、“6·30”扶贫济困日捐助等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产业扶贫,筹措的产业扶贫资金优先用于“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建设。首批、第二批“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试验专项资金根据镇(街)预期可达到的规模安排专项资金 100-300 万元,第三批“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街)专项帮扶资金根据我市资金筹措的情况再作安排。

5.打破“平均主义”束缚,不参与“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建设原则上不再安排扶贫开发资金;参与“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也要打破“按人分摊扶贫资金”的惯例,对不参与“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的村(居)委会原则上不安排资金。

6.与时俱进,推进电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办联合市经信科技局开展对镇(街)进行电商业务培训,在示范镇(街)中建设电商扶贫产品销售平台,打通产业扶贫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7.加强对镇(街)扶贫系统干部“一镇一业”产业扶贫业务培训,通过上课、实地考察、实地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一大批精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作的镇(街)扶贫系统干部。

(二))

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对口帮扶单位是推进“一

村一品”产业扶贫村主要力量,做大做强本村委会(社区居委会)的特色产业,形成特色拳头产品。

具体如下:

1.多种形式开展“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基地建设。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对口帮扶单位驻村在“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基地建设要秉承实效原则,可集中建设“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基地,也可以帮扶贫困户承包土地成就种养加工大户,以贫困户承包土地建设成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产业扶贫基地。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产业扶贫基地的申报面积原则上包括村委会(社区居委会)专业合作社产业扶贫基地面积、贫困种养加工大户产业基地面积和贫困户分散种植的面积总和。

2.继续让贫困户受惠“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成果。对于已利用村(居)委会“人均 2 万”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原则上按原定方案执行。

3.打破“平均主义”束缚,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对口帮扶单位新筹集的产业扶贫资金及产业扶贫收益,原则上只有参与贫困户、分散式参与贫困户才能受惠。

4.对参与“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基地建设的贫困农户、贫困种大户(10 亩或 10 亩以上的),原则上要足奖补资金(不得超成本);对 10 亩或 10 亩以上的贫困种大户奖补资金,原则上要比分散小的贫困农户更多。具体的资金安排方案,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对口帮扶单位共同商议决定,5 形成文件后公示,并报镇(街)扶贫办备案。

5.多方筹集“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专项资金。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对口帮扶单位可通过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参与“6·30”扶贫济困日捐款筹集“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对口帮扶单位要发动本单位干部职工参与“6·30”扶贫济困日捐款筹集“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对口帮扶单位要拨付一定数额的扶贫资金用作“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专项资金等。

6.加强对村(居)委会干部和驻村干部的扶贫培训,通过上课、实地考察、实地体验等多种形式,培养一大批精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作的干部。

7.与时俱进,推进电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市扶贫办联合市经信科技局开展对村(居)委会和驻村干部进行电商业务培训,在省定的 16 条贫困村中率先建成电商扶贫产品销售平台,打通产业扶贫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三))

有关镇(街)、村(居)委会要结合“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的建设,制订产业扶贫激励基金或分红奖励措施,扶持贫困种养大户、分散式贫困小农户发展生产,实现家门创业就业。具体如下:

1.镇(街)的“一镇一业”产业扶贫示范镇建设方案必须包含扶持贫困种养大户、分散式贫困小农户发展生产的条款,以及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创业就业的激励措施。

2.村(居)委会的“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建设方案既要包含扶持贫困种养大户发展生产的条款,也要包含扶持贫困小农户发展生产的条款,创造条件给贫困小农户打零工散工,增加收入,并兼顾家庭,以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创业就业的激励措施。

3.镇(街)、村(居)委要秉承“能帮即帮”的原则,对在家创业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不能因为该贫困种养大户、贫困小农户种养或其他产业项目与“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不符合而出台限制政策措施,要允许并鼓励“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之外的产业扶贫项目存在,并采取措施予以帮扶。

4.要加大对贫困种养大户(种植 10 亩或 10 亩以上的)、贫困小农户金融扶贫的力度。对参与产业扶贫的贫困种养大户,承贷合作金融机构的扶贫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原则上不低于 5 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最高贷款提高到 10 万元。同时也要对贫困小农户适度照顾,扶贫小额信贷贷款额度可以适当放宽,具体额度由承贷合作金融机构把握。

5.市、镇、村三级要对贫困种养大户和其他创业有成的贫困户进行表彰奖励,激励贫困帮扶对象的内生发展动力,带动更多的贫困帮扶对象成功创业就业,增加收入,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

落实产业扶贫政策,实施产业发展扶贫工程是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市都下达了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落实“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政策势在必行。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及早规划,把推进本镇(街道)培育发展“一镇一业”列入议事日程,成立本镇(街道)培育发展“一镇一业”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切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各村(居)委会和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要高度重视,成立“一村一品”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及早行动,多方调研考察,因地制宜,尽快确定本村(居)的特色产业,将产业扶贫落到实处。

附件 1、吴川市“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申报表 附件 2、吴川市“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村申报表 附件 3、吴川市“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呈批表 附件 4、吴川市“一镇一业”产业扶贫镇专项资金使用审批表 附件 5、吴川市“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村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呈批表 附件 6、吴川市“一村一品”产业扶贫村专项资金使用审批表

篇2: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财政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大力支持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精准扶贫,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

二、目标任务

不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到

2020

年,支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村至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从事一项特色种养业,掌握

1-2项实用技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群众脱贫,确保全县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基本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产业精准,科学设计、项目聚力到户、受益精准,市场导向、群众主体,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始终瞄准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紧紧围绕户脱贫、村出列标准,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尊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贫困户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凝聚社会合力,加强示范引导,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四、工作重点

1、大力支持特色种养业扶贫。

重点支持贫困村立足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粮食、蔬菜、水果和畜禽等种养殖生产专业村,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结合“百千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其产业示范、创业平台、就业基地等作用,把产业园打造成现代农业的产业园、脱贫攻坚的就业园、“三变”改革的示范园、三产融合的综合体,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专用品牌粮食试点,支持粮食专业村实施“双千工程”,实行农牧结合、以种定养发展青贮玉米和优质饲草;支持围绕国道、省道沿线,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和蔬菜贮藏、保鲜等体系建设;支持畜禽养殖专业村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种养殖模式,构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支持有一定规模、经营状况良好、发展潜力较大、有参与扶贫意愿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资金扶持或享受扶贫项目贷款贴息政策,带动和帮扶贫困户通过就业、入股、发展产业等途径增收脱贫。

2、大力支持推进光伏产业扶贫。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策扶持、市场运作的思路,大力推进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光伏产业,重点支持无集体经济收入或集体经济薄弱、资源缺乏的贫困村以及无劳动力、无资源、无稳定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优先开展光伏扶贫。建立完善光伏扶贫资产监管和收益分配机制,兼顾村集体和贫困户,注重收益精准流向贫困人口。

3、大力支持推进金融扶贫。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健全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贫困村产业扶贫的金融支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协调金融机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贷款产品,重点支持贫困户生产经营活动和增收创收项目。不断创新扶贫小额信贷放贷模式,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分贷统还模式。对因无劳动力、户主年龄超过

岁的贫困户,可以采取户贷企用模式,帮助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贷款到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组织参股。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的长效机制,及时补充扶贫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全面推广面向贫困群体的扶贫小额贷款保险,分散贷款风险。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发展意愿、有贷款意愿、有还款能力和还贷措施的贫困户提供

万元以内、3

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按基准利率财政全额贴息的信用贷款,确保全县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

4、大力支持推进农村电商扶贫。

积极整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贫困村道路、互联网、电力、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电商发展条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对贫困村开办网店及从事电子商务服务免费开展培训。加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电商知识培训,帮助贫困户对接电商平台。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引导和支持贫困户开办各类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贷款支持,打造一批“电商扶贫村”。

5、大力支持推进资产收益扶贫。

鼓励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引导贫困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可入股经营的资产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产业合作、土地托管、土地股权合作、订单保底收购、资金互助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集体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可以折价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财政资金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投入设施农业、光伏、水电、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形成的资产,可按不低于

XX%的比率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释放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和收益权。积极探索建立资产收益扶贫的清产核资、股权认定、利润核实、收益分配、股权变更、清算退出、资产处置等制度体系,逐步形成科学有效、标准规范、便于操作的管理流程与模式,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扩大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6、大力支持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

结合特色产业、家庭手工业发展和中心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坚持科学规范、经济实用、快捷高效、优质安全的原则,充分利用闲置村办公用房、企业厂房、学校房屋等,因地制宜推进村级扶贫工厂建设。建设所需资金,采取财政补助、乡村自筹和社会援建等方式筹措。优先在贫困村和贫困发生率较高的非贫困村实施,分期分批建设,坚持产业项目引导,鼓励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贫困村设立加工点。要精心选择带动企业和就业项目,引导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品牌。推广“龙头企业+扶贫工厂+贫困户”发展模式,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推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局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规划衔接、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实施等工作。

2.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支持贫困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运用产业基金、金融资本、社会资金、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市场、企业和社会资源投向贫困村。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在资金安排上,要给予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贫困人口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先或倾斜安排。

3、加强调度考核。

篇3: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离不开优势高效产业的支撑。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扶的是根本。谋划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科学发展, 打牢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 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一、抓好产业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产业扶贫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

尽管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趋势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判, 深刻认识到我国农业人口将伴随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快速推进, 继续大规模向城镇转移, 向二三产业转移。明确提出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中, 要把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雨露计划”) 两项工作, 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性措施和优先选项并大力实施。但是, 必须同时看到, 要完成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 这是一项浩大的经济和社会结构调整, 也是一个既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据估计, 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70% 至少还需要20年以上, 甚至30年, 即使城镇化率达到70%, 还仍将有30% 这一庞大人群留在农村。根据对全省现有328万贫困人口分析, 贫困群众由于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 在今后相当时期内, 大部分仍将滞留在农村, 我们必须统筹考虑这部分人群阶段性发展和长期性发展问题。对于这些留在农村的农户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而言, 其收入将主要来源于从事农业生产 , 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此可见, 搞好产业扶贫对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减少贫困人口, 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我们要在抓好搬迁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同时, 切实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二) 产业扶贫是当前扶贫开发推进过程中的难点

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搞好农业产业扶贫极为重视, 把推进产业扶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特别是近年来, 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重点县 (2012年全省38个县、2013年增加到41个县、2014年起扩大到58个县) 每年安排每县1000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各设区市和各县 (市、区) 也出台了相关政策, 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扶贫。各地还就如何做好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然而产业扶贫既是一项重要的大事, 也是一项复杂的难事, 说其难,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大多数农产品, 都呈供大于求的态势, 农产品竞争将日趋激烈, 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二是农业生产要求专业化, 但现在大多数贫困村仍然以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从事生产, 发展的产业可谓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这样, 既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又难以提高生产水平和效益。三是农民组织化水平低, 现在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分户单干的小农经营状态, 缺乏统分结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既难以应对市场快速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竞争, 又难以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特别是贫困农户由于自身素质差、技术水平低, 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 参与产业开发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 产业扶贫既是当前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抓紧抓好的重点, 更是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攻克的难点。

(三) 创新农业产业扶贫方式和机制迫在眉睫

从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 由于产业扶贫自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加上一些地方在产业扶贫工作方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 相当一部分地方产业扶贫进展和效果都不尽人意。在产业扶贫方式上, 目前推行的两种方式都不够科学合理, 扶贫功能和效果欠佳。第一种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的方式, 即设想通过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 扶持龙头企业建种植业和养殖业基地, 建加工厂和流通设施, 促进产业较好地发展。同时, 通过吸纳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 同步带动贫困农户发展,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其早日脱贫致富。然而, 从许多地方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 它确实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较快发展, 使龙头企业获得较多的收入并迅速壮大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产业发展预期。但另一方面, 大多数地方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并未建立起利益连结机制, 贫困农户并没有随着产业发展而同步获得较多的收入和较大的发展, 大多数农户仅获得很少的一些土地流转租金和临时性务工工资收入, 虽然这对改善贫困农户绝对贫困状况起了一些作用, 但与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所获得的产业扶贫效应相比差距甚远, 与政府的扶贫期望相差甚远, 这一产业扶贫方式被评价为效率明显但欠公平。显然, 这种产业扶贫方式偏离扶贫宗旨, 不宜继续实施和推进。第二种是扶持单家独户发展产业的方式, 即按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直接扶持贫困农户各自发展产业, 促其增收脱贫的方式。有不少地方还结合采取定对象、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定目标的“五定”帮扶机制, 推进这一产业扶贫方式。从各地实践结果来看, 一方面它较好地体现了公平, 将产业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持贫困农户, 较大地调动了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开发的积极性, 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 发挥了一定扶贫功能和作用。但另一方面, 由于这种扶持方式是建立在分户发展产业的基础上, 既难以形成“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格局, 又缺乏现代社会化服务组织强力支撑, 势必无论是对产业发展推动, 还是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脱贫, 都难以获得很好的效果。即使少数农户一时取得较好的成效, 但也很难确保持久地发展。这种方式被评价为公平性较高但效率不高, 故也难以继续大力推行。另外还有的地方试图从金融扶贫或科技扶贫等单项扶贫措施寻找突破, 但也由于缺乏专业化生产基础和组织化服务保证, 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果。所以探索和创新产业扶贫方式迫在眉睫。

二、创新产业扶贫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产业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既要求讲究效率, 又要求兼顾公平;既涉及到自然风险, 又涉及到市场风险, 还涉及利益关联等多个方面。因此, 推进产业扶贫要用系统的思维来谋划, 要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 要用综合手段来创新。要在以贫困户为核心、以贫困群众增收为目标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四个关键环节, 形成“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

(一) 选择一个优势高效的好产业, 着力提高产业化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众所周知, 要科学推进产业扶贫, 首先必须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是抓好产业扶贫工作的前提。根据各地多年经验, 要选择好一个产业, 原则上以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产业中, 选择一个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佳。按照这一原则选择产业, 既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 同时也凸现四大优点。其一,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产业, 有利于贫困村扶贫产业能比较好地融入到全县产业化进程中, 提高产业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其优越性不言而喻。而要达到产业化水平, 通常至少要达到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产业生产、流通、加工三个环节比较齐全, 相互之间比较协调匹配, 产业体系比较完善;二是产业规模达到比较大的程度。按照这两大条件要求, 显然一个村很难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水平, 而一个县 (市、区) 则完全有可能做成。强调贫困村应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中选择产业, 它可以使贫困村产业发展较好地融入到本县 (市、区) 的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全县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样既可以解决一个贫困村难以把一个产业做到产业化的问题, 又可以同样享受推进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和好处, 进而更好地促进贫困农户增收, 提高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二,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产业, 从而使产业的发展重点更加突出, 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大量经验表明, 发展产业必须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只有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产业才能越做越精, 越做越强, 才能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效益。强调一个村选择一个产业就是要着力改变过去一个村搞十几个产业、几十个产业的传统生产模式, 走“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从而更好地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其三,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中选择具有优势的高效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益。产业扶贫的目标就是要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如果选择的产业是一个低效的, 就很难实现增收脱贫目标。在产业中, 粮棉油等土地密集型产业, 虽然在一些地方, 很具比较优势, 但这些产业单位面积增收潜力比较小, 要通过发展粮棉油等产业来增加收入, 其出路在于大量扩大生产规模, 而这对贫困农户而言, 又是往往难以做到。因此扶贫产业要尽可能选择经济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业, 当然也不排除能够吸纳较多贫困户参与, 较大幅度增加贫困农户收入的其它加工业和服务业。其四, 强调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有利于提高产业发展的成功率。不同的产业对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 只有这些条件能比较好地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才能使产业发展得更好, 更具优势、更具竞争力、更有效益。所以在选择产业中, 特别强调要因地制宜, 要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 以保证产业发展成功。

从全省开展试点的部分县产业选择情况看, 这些县大多数试点贫困村都按照上述四点要求, 从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如修水选择蚕桑、茶叶等居多, 永新选择蔬菜、蚕桑居多, 井冈山选择红心猕猴桃居多。当然强调在本县 (市、区) 重点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选择一个适合本村发展的产业, 并不排斥从其他地区引进新的品种、新的产业, 把小产业培育成大产业, 实现产业化的做法。

(二) 组建一个支撑有力的合作社, 着力提高社会化和组织化程度

选择好一个产业, 这对科学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而言, 仅仅是开了一个好头, 紧接着更重要的是要将贫困村中有意愿并有一定劳动能力参与产业发展的农户, 包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 按章程要求组建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着力保障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服务和支撑, 这是搞好产业扶贫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与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相比, 最大的差距就在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社会服务体系支撑。回顾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农村分户承包经营的历程和经验, 清楚地表明, 实行分户承包经营, 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 培育和造就了千万户微观经济主体, 激活了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农户, 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另一方面, 在农业社会化服务问题上, 并未完全如原来所设想的那样, 即在实行分户承包经营以后, 依靠原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 并发展一大批新的服务组织, 通过实行统分相结合的方式, 解决社会化服务问题。而实际情况是原有的服务组织功能不断弱化, 新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和成长又较缓慢, 能为农户提供的服务极为有限。由于实行分户承包经营后, 单个农户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 发展生产缺乏强有力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 因而既难以应付自然灾害风险, 解决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也干不好的事, 又难以克服小生产分散供给与大市场集中需求等诸多问题。由此不难看出, 全省推进扶贫产业发展将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要推进产业扶贫, 必须同步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通过对内服务, 对外经营, 一方面可以在生产技术上服务于农民, 提高农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可以帮助农民适应市场, 主动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 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可以帮助农民有效地组织农产品销售, 完成从产品到商品、从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惊险跳跃, 从而达到弱化市场不确定性, 降低农民参与市场的风险, 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把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 组建成利益共同体, 可以改变农户孤立无援、任人摆布的地位, 从而大大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的整体地位, 壮大谈判力量, 阻止和防御各种利益集团对农民的不法伤害和剥夺, 改变农民在市场中不平等竞争地位, 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时有合作社作为公司与农民之间合作的中介, 较好地克服了公司在组织千家万户方面的困难, 促进了公司与农户之间更好的合作。同时, 也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总之, 建立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并保证合作社良好运转, 为产业服务提供强大支撑, 有利于保障扶贫产业发展, 对增强产业扶贫功能和作用, 具有决定性意义, 是整个产业扶贫工作中, 最为关键的环节, 也是今后整个农业产业发展方向。

建立农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要坚持因地制宜, 以市场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以科技为支柱的原则。要按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形式多样, 以点带面的策略来推进。在合作范围上, 先从专业合作入手, 再向综合性发展为宜;在合作形式上, 先从比较简单的契约型合作入手, 再向比较复杂的内部出资型或会员制型合作发展为宜;在组织架构上, 原则上以一个贫困行政村为单位建立一个合作社, 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数个行政村, 建立一个合作社。如在一个乡镇有多个村分别建立了同一产业合作社, 也可建立乡镇级分社, 以便形成更大的力量, 争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样在县 (市、区) 有多个乡镇建有同一产业分社, 也可以在县级层面建立产业合作总社, 从而形成更大的力量, 获得更大的利益, 争取更大的发展。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防止出现流于形式, 或打着合作、服务的口号, 钻政策空子的“伪合作社”出现。

(三) 设立一个放大贷款的担保金, 着力破解资金不足这个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选择好产业并同时建立了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后, 紧接着就是如何解决产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这是关乎合作社能否顺利运转、扶贫产业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正如坊间所说, 钱不是万能的, 但产业要发展, 没有钱也是万万不能的。就目前资金供给而言, 虽然省委省政府已为58个县每年专项安了1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 各设区市、各县 (市、区) 也相应地安排了数量不等的一些专项资金, 产业发展主体——贫困农户虽然也能自筹一些资金, 但数量极为有限, 因而现有的少量资金供给与产业发展庞大的需求相距甚远, 供需矛盾很大。我们曾设想并试图动员和说服银行为贫困农户发展产业提供小额信用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种方式可能给自身带来较大风险而未采纳。多年来, 广大农民一直希望用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农村房产抵押获取银行贷款, 但银行考虑这些物权变现难及其它一些原因, 绝大多数地方银行也未接受这种抵押贷款方式。各地实践表明, 要解决产业发展资金, 只有充分发挥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 才有可能撬动银行等社会资金共同扶持和参与产业扶贫。具体而言, 就是用政府财政产业扶贫专项资金作担保金, 质押于银行, 银行给予数倍放大贷款, 从而破解贷款难这一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现在省、市、县各级都有不少地方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正在联合与银行部门商讨建立财政产业扶贫担保金, 解决扶贫产业发展所需贷款问题。从各地反映情况来看, 银行部门对此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乐意与扶贫和财政部门合作开展此项业务。据分析, 这种形式极大地降低了银行风险, 同时又能迅速扩大银行业务, 增加银行收益。各地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与银行共同合作围绕“贷得出、用得好、还得起”的基本要求, 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

总结各地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做法和经验, 可以探索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县级层面建立贷款担保公司, 公司定性为以服务为主的非盈利机构, 当然在条件、规模尚未成熟的地方, 这项业务工作也可由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操办,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二是在财政产业扶贫资金中安排贷款担保资金, 数量在开办之初一般以一个合作社安排20万元左右为宜。三是明确担保金与贷款存贷比例确定贷款计划, 存贷之比通常为1:8, 向合作社农户提供1至3年期、最长不超过5年的担保贷款, 贷款利率按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执行。四是根据贷款计划完成比例区别担保金和合作银行代偿呆账时双方各自承担的比例, 如完成比例低于5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7:3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在50%至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8:2的比例分摊;完成比例高于80%, 代偿款由担保金、合作银行按9:1的比例分摊。五是每年初合作银行商担保公司 (或县扶贫部门和财政部门) 按每个合作社担保金数量及存贷比例下达最高贷款额度, 县合作银行为每个合作社设立单独账簿进行单独核算。贷款由农户提出申请, 合作社在贷款额度内, 按贷款规定要求审定农户贷款申请, 再报合作银行审定。如贷款不能如期偿还需担保金代偿, 需报担保公司或县扶贫部门审查。确需从担保金中代偿的, 第二年则按代偿后的总担保金数额确定贷款额度。为增强合作社成员偿贷责任和意识, 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农户申请担保贷款时需向合作社提供山林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及房屋等物权抵押。各地在实际工作可因地制宜制定既方便合作社成员及合作社贷款, 又有利于扶贫和财政及有关部门对担保贷款工作管理和监督的细则。同时在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贷款过程中, 对贫困户要辅助于直补、贴息或保费补贴等特惠措施, 充分体现差别化扶持要求, 主要是产业发展担保贷款优先保证贫困户的需求;对贫困户的产业贷款贴息率应高于对其他农户的贴息率;产业直补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合作社的贫困户, 股份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贫困户的直补资金可转为贫困户的股金。

(四) 创建一个部门帮扶的新机制, 着力增强各部门共同推进产业扶贫的动力和合力

推进产业扶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各部门共同关心、合作推进。全省58个产业扶贫重点县 (市、区) 要建立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小组, 在工作小组统一领导下, 按照职责要求, 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职。根据中办发〔2013〕25号文《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 农业部门在产业扶贫方面肩负主要责任。指导选择产业, 组建合作社, 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市场开发等工作都是农业部门工作范围和职责所在;扶贫部门要积极与农业部门联系和合作, 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支持,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同时, 还要协调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支持和参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把干部驻村帮户工作与科学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在推进“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中的重要作用。又可使驻村帮户工作更加科学, 更好地落到实处, 更加扎实有效, 从而较好地避免过去那种游离于产业化、专业化体系之外的所谓产业扶贫到户的做法, 起到扶真贫、真扶贫的效果。

总之, 推进“四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新模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 必须环环紧扣、步步为营, 才能取得好的成效。修水县马坳镇黄溪村这几年正是基本上按照上述所设想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 推进扶贫产业发展, 并取得可喜成绩, 使该村产业有了大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提高、面貌有了大改变。黄溪村曾因修建水电站田地大面积被淹, 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很低, 一直是典型的贫困村, 也是一个刑事案件多发村。近年来, 在新的村两委班子带领以及驻村单位和干部的帮扶支持下, 他们开拓进取, 积极调整结构, 实行水改旱, 转向发展经济作物, 在全县发展的优势高效主导产业中, 选择了一个适合本村发展且有较好市场前景、群众有能力参与、能带动贫困户增收的蚕桑产业, 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然后又把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为解决产业发展所需资金问题, 一方面他们积极争取政府财政专项资金, 另一方面利用自有资金作质押, 争取银行放大抵押贷款, 同时, 农户也积极自筹一部分资金。通过多方努力, 使产业发展资金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合作社在推进产业发展方面, 充分发挥“统”的功能, 为农户发展蚕桑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 有效地破解了过去一家一户种桑养蚕中存在的难题。一是实行小蚕共育。通常小蚕在饲养过程中, 对温湿度和防疫要求很高, 农户在家里饲养小蚕很难把控温湿度和防疫问题, 小蚕成活率一般很低, 甚至“全军覆没”, 严重地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 合作社采取小蚕共育的办法, 即由合作社按技术规程要求建造小蚕饲养室, 并聘请技术人员作指导, 通过按要求严格把控温湿度和防疫等关键环节, 使小蚕成活率大幅度提高。二是大蚕集中饲养。大蚕虽然比较好饲养, 但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由于人蚕共居, 环境问题仍比较难把控, 影响蚕茧产量, 并且拿到各家各户饲养, 在技术指导上也不方便。此外, 还有的农户由于各种原因, 暂时或长期退出种桑养蚕, 原有的蚕房、蚕具等资源又大量浪费。针对这一问题, 合作社又筹措资金统一建造大蚕饲养室和蚕具, 社员要养蚕向合作社租用蚕室和蚕具。这样一则减少了农户一次性投资, 也可避免不养时浪费资源;二则较好的硬件条件, 可以更好地把握环境条件和防疫问题;三则便于技术指导。因而通过这一措施, 使大蚕饲养又跨上一个新台阶。三是统一组织采购生产资料。合作社因所需生产资料多, 向生产单位采购时价格上可获得很大的优惠, 节约了成本。四是统一组织销售蚕茧。合作社利用有利的谈价地位, 同时也节约巢丝加工企业成本, 争取到更好价格。黄溪蚕桑专业合作社通过以上等一系列措施, 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蚕的成活率和蚕茧的产量, 另一方面大幅度降低了养蚕的生产成本, 使农户年收益增加了一倍。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黄溪村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村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一跃成为修水县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发展位居全县前列。黄溪村成功的实践, 充分印证了推行“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新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更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推进产业扶贫新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也预示着未来产业扶贫有一个光明灿烂的前景。

三、创新产业扶贫需要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 正确处理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扶贫产业的关系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经之路, 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水平, 增加农民收入。江西省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 集中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关部门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和资金, 按照扶优扶强的要求, 重点扶龙头企业和大户。通过多年的扶持和投入, 扶强了一大批龙头企业, 建起了一大批产业基地, 农业产业化得到极大发展。但同时也应该看到,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 不少地方在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时, 往往规定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享受政策扶持, 扶持门槛太高, 而贫困农户又往往由于经济实力无法达到规模要求, 所以总是被排斥在外。而发展产业又是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 被列入四大专项扶贫之一。为解决贫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开发, 融入产业进程并享受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成果, 省委省政府安排财政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扶贫。就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两者关系而言, 既有相同要求, 又有不同之处。相同要求都是推进产业发展, 不同之处是, 推进农业产业化着眼于推进整个产业建设, 在政策取向上更加讲究效率, 更加强调扶优扶强, 更加注重扶龙头扶大户;而产业扶贫主要着眼于帮助贫困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进程之中, 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政策取向上更多地讲究公平, 更加强调扶贫扶弱, 更加注重扶持贫困农户。二者虽有区别, 但又相互促进。推进产业化为贫困农户参与发展产业、搞好产业扶贫创造了有利条件;推进产业扶贫, 进一步壮大农业产业发展力量, 使产业发展惠及更多地农户, 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但现在有些地方, 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与推进产业扶贫混为一谈、等同一样, 甚至提出要将产业扶贫资金同其他部门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一样, 用在推进农业产业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建设上, 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大户, 或者建立科技园、示范基地。笔者认为, 一方面江西省仍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把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 按照做强龙头、做大基地要求, 加大对龙头和大户的支持, 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另一方面, 产业扶贫资金有明确的使用范围和扶持对象, 它仅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参与产业化项目, 而不是整个产业化项目, 它重点是用于贫困村和贫困农户尤其是贫困村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建立产业扶贫贷款担保金, 以及贴息和奖励直补等方面。产业扶贫资金用于其他方面是显然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违背扶贫扶弱宗旨、偏离精准扶贫要求的做法。所以要正确处理好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推进产业扶贫的关系, 用好产业扶贫政策, 真正补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贫困农户参与不足这块“短板”, 使全省在推进产业化中做到既效率优先, 同时又兼顾公平。

(二) 正确处理尊重农民主体与加强组织引导的关系

尊重农民主体, 就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农民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具体操作上, 农民的自主权理当受到保护和尊重。尊重农民意愿, 就是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农民这个主体在产业发展中既是实施者, 也是市场风险承担者, 所以最终决定权就应当掌握在农民手中, 由农民自己做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 全省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大多处于山区、库区和湖区, 由于地处偏僻,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对外面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知之甚少, 且自身素质又比较差, 在参与产业发展中, 要独立作出正确的决策, 面临很大的困难, 特别需要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大力帮助。因此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不等于说政府部门可以无所作为, 可以甩手不管。相反, 政府部门和干部在推进产业扶贫中肩负引导和服务重要职责, 如在产业选择方面, 有些地区农民仅知道附近种植的几种作物, 如让他们作出选择, 很有可能选择其中一种效益并不高、前景并不看好的作物, 任其这样选择势必会影响产业扶贫的功能和作用, 困此, 政府部门和干部应充争发挥掌握的信息多、见识广、素质高的优势, 积极引导贫困户选择市场前景好、效益高、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为打消贫困农户疑虑, 可以组织他们到发展该产业的优势产区参观学习, 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作出选择, 对于一时不能正确选择产业的贫困村, 既不要强迫他们立即接受, 又不能支持他们作出不恰当选择。要本着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方法, 优先扶持那些正确选择了产业的贫困村, 以及那些能接受新品种, 新技术的贫困村, 并用这些村成功的事例来引导那些一时不能作出恰当选择的贫困村, 使他们都能逐步跟上发展步伐。此外政府部门和干部还应搞好信息服务,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产品价格、生产、库存、气象等信息, 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产业生产和经营管理。

(三) 正确处理积极创新与稳妥推进的关系

篇4:湖南“四跟四走”推进产业扶贫

为了推进产业扶贫,湖南探索出了“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湖南省扶贫办主任王志群认为,应坚持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相结合、将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与扶贫对象自身特点相结合,鼓励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三种帮扶方式,实现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中央农广校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座谈会

近日,中央农广校在京召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座谈会。会议交流了各地加强农广校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做法,研讨了《关于贯彻落实健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的意见》(讨论稿),研究部署了新阶段农广校与定向培养职业农民相适应的职能建设、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的举措与机制。

会上提出,定向培养职业农民,核心是围绕职业农民本身的性质、特点、规律进行精准培育。当前农广校体系建设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重点工作旨在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目标、内容、方式和效果的全方位精准。

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明确农广校培育基础工作、教育培训资源统筹和认定管理等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门机构的主体作用。二是探索统筹机制,建立“专门机构+相关资源+市场主体”大体系。坚持开放的大体系观,集合一切资源,创新机制模式打造资源集合平台。三是加大条件建设,筑牢工作基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县级农广校设置标准,开展标准化县级农广校创建活动,创建与培育职业农民职能相匹配的示范学校。四是强化“三个能力”,提升履职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决策参谋、技术支撑和政策执行等公共服务职能,配合农业行政部门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工作,不断提升“服务政府的支撑能力”。

篇5: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扶贫健康扶贫

时间:2017-03-01 湖南日报2月26日讯(记者 贺威)2月25日至26日,省委副书记乌兰在永州调研时强调,要以产业扶贫为基础,协同推进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确保脱贫攻坚精准发力,不落一户一人。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畜牧兽医、护理、医学影像技术等特色专业。新田县职业中专实施“一户培养一产业工人”工程,就地或在劳务输出地免费培训实用技术。乌兰肯定了学校教育扶贫的创新举措,要求职业院校要面向困难群体,通过短期职业技能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订单式”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工人,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实现教育扶贫与产业发展“双赢”。

健康扶贫是乌兰此次调研的重点,在永州市中心医院和新田县妇幼保健计生服务中心,乌兰详细询问贫困人口参合覆盖面,住院、门诊报销比例等情况。她说,要通过数据分析,对贫困户实现精准医疗,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逐步减少因病致贫的比率;大型医疗机构要通过结对帮扶,帮助提高乡村医护人员素质,为基层培养更多全科医生,提升为基层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针对因地方病、慢性病致贫的群众,要发掘地方特色中医药资源,对症施治,减少群众看病负担,实现更加精准的健康扶贫。

在伊园油茶基地高产油茶林,乌兰察看茶树长势,仔细了解油茶的效益、产量以及发展面临的困难。油茶挂果前林下套种紫薯、百合等经济作物,挂果后养鸡、养蜂,大幅提高了效益。乌兰对此表示肯定,她勉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继续做大做强,带动更多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篇6: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是稳定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为加快推进我县产业扶贫,根据县XX2017年度工作安排,在县XXX带领下,对我县产业扶贫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产业扶贫的基本情况

近两年来,我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和主攻方向来抓,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五个一”工作机制,紧紧围绕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以组团式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以小连片消除插花式贫困为路径,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一批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推动产业扶贫取得较好成效。

篇7: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同志们:

今天的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各部门、各乡镇、广大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紧紧抓住春耕备播的有利时机,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财力,再增措施,再鼓干劲,大干30天,扎实推进产业就业扶贫工作,为贫困人口的顺利脱贫、脱贫人口的稳定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坚强保障。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做到产业就业扶贫的极端重要性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中央、省市县委都把产业扶贫摆上了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第一个就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产业扶贫是解决全县“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是稳定脱贫户持续增收的根本保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真正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才能实现稳定脱贫。对于产业扶贫的重要性,我们要做到“三个正确认识”:

(一)正确认识产业扶贫的基础性作用。

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要求,“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发展产业是扶贫开发最基本的抓手,如果没有产业作为支撑,扶贫成效就难以保证,扶贫成果也难以巩固。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灵魂,是脱贫攻坚的发动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助推器,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中,产业扶贫人口达3000万人,占比近43%。也就是说,“十三五”期间,要通过产业扶贫使近一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正确认识产业扶贫的稳定性作用。

脱贫攻坚关键看产业,这是能否稳定脱贫的根本保证,更是教育、健康和易地搬迁等其他扶贫措施持久见效的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早在福建宁德地区任地委书记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对贫困地区来讲,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积蓄长期持久、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力量。对贫困群众来讲,支持他们参与产业发展,就等于是为他们栽下了“摇钱树”,有了稳定的收入,脱贫才有保障。

(三)正确认识产业扶贫的普遍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最具有普遍性意义。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起来了,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起来了,广大农户参与进来了,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了,贫困群众就能持久长期地获得收益。各地都有自身的资源禀赋,都有产业开发的基础条件,都有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实施产业扶贫没有“空白区”。

当前,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由“脱贫攻坚期”顺利转入“巩固提升期”,但扶贫脱贫的责任没有减轻,压力没有减弱,工作更不能放松。到目前,我县累计脱贫

户,人,未脱贫

人。从扶贫产业布局上来看,我们主要通过分布式和集中式光伏电站、入股龙头企业、金融扶贫等这些产业。在我走的访的一些贫困村,我认真分析了贫困户的收入核查表,贫困户除了种植收入、务工收入外,扶贫项目收入主要包括光伏收入、入股分红、底保五保等内容,因种植、养殖,尤其是种植棚菜、发展林果的收入少之又少。省绩效考核对我县反馈意见时指出,我县扶贫存在扶贫产业单一,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问题。省考核组,一针见血,指出我县的痛点和短板所在。

为此,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硬抓手”,是增收脱贫的根本之策,旨在让农民得利,推动区域产业发展。全县上下要充分认识产业扶贫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产业扶贫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围绕我县“三红一绿”“一非一特”六大主导产业,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举措,抓紧抓实抓好,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大资金扶持,狠抓工作落实,要确保每户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确保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二、盯紧目标,狠抓关键,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的务实举措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做好产业扶贫工作,必须理清思路、找对路子,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推动产业扶贫向纵深发展、向高效迈进。

(一)坚持“一个引领”,明确产业脱贫目标。

一个引领就是规划引领。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产业扶贫规划,是打赢产业脱贫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全县要围绕“三红一绿”、“一非一特”产业布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制定产业扶贫规划,找准区域发展定位。崔庙镇、王集乡等乡镇要打造红高粱生产示范区,种植优质高粱面积达到10万亩;漫河乡、古城镇、阜城镇、码头镇、蒋坊乡等乡镇要打造绿色瓜菜生产示范区,绿色瓜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以西瓜和樱桃西红柿为主要种植品种;大白乡、建桥乡等乡镇要打造非转基因大豆生产示范区,种植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阜城镇、霞口镇、大白乡、王集乡等乡镇要打造特色果品生产示范区,特色果品种植面积10万亩。今年年底,要通过产业扶贫政策叠加,让有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实现“普惠”增收;让90%以上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脱贫,产业收入要达到总收入的50%以上,让产业扶贫成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

(二)注重“两个结合”,夯实产业扶贫基础。

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关键所在。各级各部门要将产业扶贫作为摘掉穷帽、斩断穷根的关键举措来抓,千方百计把产业扶贫谋划好,关键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创建设抓产业,今年我县重点打造三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刘老人片区放大百年梨园品牌效应,以众鹏鸭梨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刘老人、张华雨、潘庄等8个村为核心,精心打造以刘老人为中心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力争年内再新发展密植梨3000亩;王集乡云农生态芳香园片区以现代农业园区王集云农生态芳香园为依托,以芳香农产品深加工有限公司为龙头,持续壮大玫瑰、辣椒、菊花、蒲公英等特色产业。今年,以张家庄、杨门等村为主,发展玫瑰、菊花种植2000亩;以赵庄、崔杨、王把什、樊庄等村为主,发展无公害辣椒面积10000亩;冯塔片区要依托塔头村3000亩的密植梨基地,郭塔头村德隆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张塔村1000亩的兴达精品苗木种植基地,乔庄村600亩高标准的设施棚菜示范区。现有的现代农业产业进行进一步整合,扩面增效,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扶持农产业加工企业落地,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二是结合调动群众抓产业。产业扶贫重在坚持群众主体,贵在激发“内生动力”。各地要严格遵循产业规划,积极引导群众扩大生产规模,人人都要受益产业扶贫、进入渠道,进一步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教育引导群众处理好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落实“三项措施”,增强产业扶贫实效。

我们在推进产业扶贫时,要充分依托现有优势,大胆创新扶贫模式,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做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让每位有劳动能力的农民都有具体产业支撑。一是推进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在巩固全县x

x

家企业带贫增效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带贫“覆盖面”,再吸引一批贫困户向龙头企业靠拢,采取“扶贫资金+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贫困户”等带动模式,实现产业增产、经营主体增效、贫困群众增收。二是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公司项目建设。要推动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尽快运营,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工商资本进入产业扶贫领域,努力把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的项目编制好、资金运作好、项目实施好。特别要将项目具体化,转化为扶持农牧民发展的化肥、籽种、农药和饲草料等生产资料,为农牧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全面开展“菜单式”扶贫。我县为了发展扶贫产业,今年制定了设施瓜菜、林果业、特色种植、庭院经济、手工业、畜牧养殖等6大项22小项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产业就业扶贫支持力度是历年来最大的一年,补助力度最大的是温室大棚,每亩补助2万元,最容易发展的小菜园,补助金额也由去年的每平方10元提高到今年的20元。各乡镇只要用活用好这些扶贫政策,让贫困消除顾虑,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就能发展产业,就能顺利脱贫,就能稳定增收。

三、完善政策、强化措施,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的攻坚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必须要压实责任,理清轻重缓急,把握节奏节点,明确完成时序,把组织保障转化为实现脱贫摘帽的原动力。在组织上要更加尽力。各级各部门要把产业扶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最紧迫的工作、最艰巨的使命来抓。各乡镇作为脱贫攻坚的工作主体、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要切实做好脱贫力量组织调配、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帮扶措施检查落实等工作,确保扶贫措施落实到位。要牢牢抓住驻村干部这个关键因素,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作用,迅速掀起县乡村三级联动,上下一心,共同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热潮。在政策上要充分给力。要认真研究县委、县政府“6大项22小项”产业扶贫政策,瞄准上面的发力点,找准契合点,坚持种养加销一齐上、大中小微一起抓,确保年内每村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个扶贫产业。在资金上要保障有力。要扎实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为产业扶贫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积极承载国家、省市专项建设债券、政府性金融债券等资金,进一步扩大融资规模。要向下按时及时兑现落实扶贫资金。要盯住扶贫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检查,对挤占、挪用、截留扶贫资金等违规违纪行为,一经发现,要严肃问责、绝不姑息。在宣传上要凝聚合力。宣传部门要全面宣传我县产业扶贫政策,及时

总结推广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展示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在党建上要持续发力。牢牢抓住党建这个根本保障,坚持“抓两头、带中间”,落实好村干部差别化绩效考评机制,进一步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选好村“两委”班子,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基层组织带头人。要推进“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模式,积极发展组织领办型、股份合作型、产业支撑型等多种集体经济,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2万元以上,其中50%以上的村达到5万元以上。

篇8:吴川市推进产业扶贫实施方案

扶什么?

发展脐橙产业扶贫

兴业立业是发家致富之本,宁都县坚持把扶持产业发展作为精准扶贫的重心,立足农业,着眼二三产业, 着力解决贫困户创业兴业没钱、没技术、没信心的问题,促进贫困户兴业脱贫,创业致富。

1. 扶资金。强化运用金融扶贫, 全力解决贫困户创业无资金、没底气的问题。坚持先行先试,成立全国扶贫系统第一家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充分发挥扶贫融资担保功能。截止2014年底, 累计为232户种植大户发展种植产业担保7076万元;积极协调县农信社 按照1: 8的倍数发放产业扶贫贷款,充分发挥担保基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2014年帮助农户提供产业担保贷款1600万元;充分依托县农户自立社向贫困户和微型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截止2015年2月,已为2599户贫困户和农村微型创业者发展各种产业贷款7696.3万元。通过多方发力,扩大金融扶贫的覆盖面,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融资难的问题。

2. 扶技术。强化产业技能培训, 着力解决贫困户投资创业没技术、难出手的问题。整合扶贫、人社、商务、 农业等各类培训资源,利用“雨露计划”、“阳光工程”、“电商培训” 等各种产业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对贫困户开展有针对性的种养技术、谋生技能、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培训, 让大多数贫困人口掌握了1-2项脱贫技术,提升创业兴业能力。2014年度, 全县发放“雨露计划”补助金438.54万元;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中、高职学历教育3493人;进行电商创业培训11期3000多人;年度各类产业技术培训总人数超10000次。通过产业技能培训,实现了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增强了贫困户摆脱贫困的内在本领。

3. 扶信心。强化干部帮扶制度,尽力解决贫困户创业畏手畏脚、不敢干的问题。贫困户创业更需信心和底气,多年的贫困导致大多贫困群众在创业时有所畏惧,迈不开步子,担心血本无归。对此,宁都县结合“三送” 工作,全面落实领导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明确帮扶任务,落实帮扶责任, 突出产业帮扶,为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计划,为贫困户投资创业鼓励打气。 着力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办证等各类问题,以政府信誉和干部真心帮扶当贫困户创业的坚强后盾。如县委农工部帮助小布镇陂下村发展了60万羽黄鸡产业, 帮助木坑村发展来100亩油茶产业; 县旅游局帮扶肖田乡美佳山村发展了袋装香菇栽培300万袋;县粮食流通中心引导了黄石镇大洲塘村村民发展优质稻种植产业2000亩,等等。

电商进农村电商扶贫

怎么扶?

产业扶贫更需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营方式。宁都县坚持农村产业发展与扶贫工作相结合,引导产业资金与项目向贫困户、贫困村集中。坚持开放性思维和多条腿走路,支持各类有利于产业扶贫的经营模式,突出扶持符合该县实际的四大模式。

1. 引导大户带着干。在资金、技术上引导能人大户放胆做给贫困户看、 带着贫困户干,有效发挥“一盏明灯, 照亮一片”的强烈示范和辐射作用, 形成一个能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个村的1+N作用。目前,宁都县单各类家庭农场就有160家,经营耕地5.5万亩,各类种植、养殖大户更是遍地开花,带动着周边贫困户群干群致富。田头镇蔬菜种植大户邓明生就是一个典型,其在田头、长胜2镇4村常年租地400多亩,冬季季节性租地600多亩,先后带动62家农户(31家为贫困户)轮种芥菜、辣椒、超级萝卜等蔬菜。单2015年3月,就有3家贫困户申请加入。种植户既可选择自己找销路,也可在种植成本上增加0.5-1元,由邓明生定向代售给企业, 确保了户均年增收6000元以上。

2. 鼓励合作社合伙干。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公担”的原则,鼓励贫困户以土地(山林)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动力作价等形式入股,组建产业专业合作社, 将一家一户抱团组织起来,并对社员进行合理分工,形成“种、管、销” 完整的“合作社产业链”。将松散联合变成紧密合作,将单打独斗转为抱团出击,既增加产品附加值,也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和抗风险力。正如荣成葡萄种植合作社社员罗小荣所言“要想富,户联户,合作社里有金路”。 目前,宁都县各类专业化、特色化合作社共有310家,入社成员15763人, 带动非社员农民35528户,涉及生猪、 黄鸡、水产、农机、水稻、油茶等15种类别。其中在种植领域比较典型就是梅江欣荣水稻制种专业合作社,社员以资金、机械、劳力、土地等资源入股进行分工合作。2014年,合作社为1100户农户落实制种面积6300亩, 签订订单1100余份,收获种子300多万斤,销售收入达2200万元,平均每亩增收2000元以上,带领农户人均增收600元。

3. 支持公司加农户分工干。积极引进社会资本、鼓励龙头企业进村建立产业基地,实行“公司 + 基地 + 农户” 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统一组织生产、 开拓市场,使产业化零为整,提高生产技术,转变生产方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和风险,让贫困户获得了相对稳定可观的收入。目前,宁都县在生猪、三黄鸡及水稻、茶叶、黄栀子、 银杏等各领域,均采取了“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宁都惠大实业有限公司就是采用合作订单模式的典型。该公司与1500余三黄鸡养殖户实行订单生产,其中贫困户400多户,以“五统三化”为管理核心(五统即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用药、 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三化即规范化、 标准化、适度规模化),打造黄鸡种苗繁育、饲料生产、养殖、销售、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链,养殖户只需负责按要求生产,成熟后由公司负责按协议价“保底”回收销售,合作农户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4. 推进电商试着干。充分利用全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电商扶贫新路径,致力打造全国电商扶贫第一县。设立了电商扶贫发展资金,兴建运营全省第一个县级电商孵化园,已吸引中国邮政、阿里巴巴、麦光光等多家国内知名企业建成20余个农村电商服务平台,从电商培训、贷款贴息、信息服务等方面帮助贫困群众发展电商产业。 特别是注重利用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外销本地农副产品,实现农副产品增值。目前,宁都县已有81家农业企业、 2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辐射带动贫困群众800余人从事电商产业,人均可年增收6000元以上。赖村镇陂头村贫困户张寿生便是其中一员,通过“农村e邮”网上卖芋头,每斤可多赚1.5元,打开了销路又省时省力。

思考与启示

发展农村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径、长效之举,在解决扶什么,怎么扶的过程中,还需把握核心、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1. 核心要增强脱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农村产业的发展要以服务群众脱贫、带动群众致富为根本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利用好资金、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支持,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由引导群众发展产业向群众主动想办法做产业发展,形成全民创业致富的热潮,不断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促使精准扶贫向“造血型” 可持续道路发展。

2. 关键要立足实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农村产业的发展,要立足当地实际,着力盘活已有资源,扩大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值,实现资源集中开发和效益成倍增长。一是要注重土地资源的增值利用,农村最有价值、最广泛的资源便是土地,开发利用土地是产业扶贫的基础,要充分实现撂荒地到“香饽饽”的华丽转身和土地产值的成倍增长。二是要注重剩余劳动力增值利用,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多为老弱妇女,就业增收途径窄、 收入低,且多为贫困群众,以产业的发展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扩宽贫困户增收的重要途径。

3. 重点要激活农村的发展活力。 农村精准扶贫并非单单扶一个人扶一群人,应该将整个农村的发展活力扶起来,带动农村的持续发展。农村的贫困在于人力的外流、活力的缺失, 要让农村从根本上发展起来,让绝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应统筹协调,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而产业发展是增活力的根本途径。要以产业的发展,鼓励吸引更多青壮劳动力特别是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农村人气回流,激发农民投资创业的激情,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以活力迸发带动无限发展。

上一篇:五落实五到位责任清单下一篇:18年9月份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