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2024-05-14

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精选10篇)

篇1: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涵

劳动关系是劳资双方在劳动过程中构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包括权利关系和利益关系两个方面,劳动争议中涉及的劳动关系是权利和利益兼有的关系。劳动关系管理应该从处处以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向以劳资共赢和企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战略劳动关系管理。

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包括“合法”、“合情”、“合理”三个层面的内容。“合法”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管理要遵守现行的以《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代表的各种劳动法律法规,尽管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内容、方式以及所指向的对象不尽相同,但企业首先必须要合法地获取利润,自觉承担起对企业员工的责任,特别是对员工工资报酬的责任和义务。一方面,它能够让员工获得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收入,从而保障员工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员工体面地、有尊严地继续从事生产活动,从根本上改善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合情”主要是指劳动关系管理实践要在劳资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把员工视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动态的人性化管理,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用工过程的平滑性和可预见性,实现劳动关系的健康和谐,化解劳动争议,避免劳动冲突。企业只有通过劳动关系管理的最优实践,把劳动关系管理的政策、实践、方法、手段等构成一种控制系统,并将该系统纳入组织的发展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合理”主要是指通过科学的劳动关系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运行效率,获取竞争优势,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劳动关系管理尤其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基础,即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当前背景

人力资源学说的发展,使得劳动力从原来简单的劳力转变成人力资源的所有者具有自主性、投资/收益性。企业对人才有了新的定义,不再是片面追求高学历,而是转变为对知识、能力、情商等具有综合性素质的适合的人才;作为劳动力的员工方也越来越意识到自身权益,由此产生新型的员工关系。

随着85后这样一批人逐渐进入社会,个性鲜明的新生代员工又称为当今企业管理的一个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新型而又和谐的劳动关系将如何构建,下面从员工方和企业用工方两个视角分别分析。员工方

认同企业的企业为文化、价值观,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由员工需求、企业激励方式、员工自我定位以及相应的工作行为四个方面的循环来构建而成,虽然心理契约无形,但却发挥着有形契约的作用。企业以自身的人力资源和个人需求结构为基础,用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手段来满足和引导员工的心理需求,促动员工以相应的工作行为作为回报,并根据员工的反应在激励上做出适当的调整; 员工则依据个人期望和企业的愿景目标,调整自己的心理需求,确定自己对企业的关系定位,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自身特点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因此决定自己的工作绩效和达成与企业的共识:个人成长必须依附企业平台,离开企业这个平台谈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这就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契约循环过程,也是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核心部分

将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业长期发展一致,形成利益一致的共赢关系。重视并珍惜沟通机会,主动与管理者沟通,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新生代员工适应自己的角色,在组织中成长,学会尊重并服从于企业的安排

在与企业有劳动纠纷时,注意有理有据,要维权但讲究办事风度,尽量沟通、协调

企业方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适应新生代员工的需要,做出积极、有远见的反应与决策,才能更好地吸引、激励、留住新生代中的优秀员工。

1.以更个性化的招聘方式吸引新生代员工。

建立了招聘主页,除了在网页上增加公司的视频材料、fla

2.人尽其才是最有效的激励方式。

为新生代员工提供有挑战性的、能充分发挥他们特长的工作,是激励他们努力工作的最有效的措施。有时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层级制度或职务头衔,让新员工在工作中扮演更复杂的角色,更多地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与才能。

3.以开放式的双向沟通了解新生代员工的需求和期望。

他们更渴望企业主管能与自己面谈,进而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绩效表现。此外,新生代员工都渴望得到鼓励、肯定与提升。4.采用个性化的激励手段。

与基本工资、养老金、失业保险等福利待遇相比较,晋升机会、弹性化工作、培训机会对调动新生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有更强的作用。企业可以在基本的薪酬制度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员工的需要,让他们自己选择一些所需要的福利项目。

5.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给予员工充分的授权。

新生代员工渴望对事物拥有更多的控制权。企业在制定目标、明确责任的同时,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工作自主权。

6.管理年轻员工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转变他们对权威与权力的看法。

新生代员工与上司的关系通常是影响他们是否愿意继续留在企业工作的关键因素。无论管理人员采用哪种领导风格(家长式或权威式等),他们都应在管理决策中公平、公正地对待员工,同时应在工作中以身作则,尽力为员工提供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成长,这样才能赢得新生代员工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

7.平衡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对新生代员工而言,尽管物质激励是重要的,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可能对他们有更重要的意义。企业应设立弹性化的工作,让员工在完成工作目标的前提下,自主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此外,新生代员工的亲属朋友在他们的工作中扮演了更多的参谋策划角色。

篇2: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摘要】: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关键词】:新媒体;师生关系;构建;优势;策略

一 绪论

师生关系作为高校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人际关系形式之一,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国自古以来便有“一日为师,百日为父”、“教不严、师之惰”等警训,提倡“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在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保障正常的教学活动、丰富多元师生生活、充实校园文化意义匪浅。当今社会,互联网络日益普及并随之出现各种新媒体应用平台,学生因接受新事物能力强而迅速成为网络新媒体的主流使用群体。新媒体对于学校尤其是师生关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新媒体环境下的师生关系研究却严重不足。鉴于此,深入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师生关系对于发展完善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基本理论、促进师生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并提高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渐人“深水区”,出现了师生关系功利、师生感情淡漠以及师生交流贫乏等诸多问题。

通过访谈调查研究,本文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优势所在:1.在教育教学方面,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2.在情感态度方面,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现存的一系列问题:1.新媒体在师生交流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2.师生通过新媒体交流的内容有待拓宽。3.师生通过新媒体沟通的情况参差不齐。最后,针对新媒体时代师生关系的显著优势以及现存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构建新媒体时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分别是:1.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2.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二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及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界定

新媒体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 2 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强调的是影音文字信息的整合,比如我们阅读网上的一篇文章,我们可以从这篇文章联到其他相关的文章;有的字、术语不明白,我们可以将其点中,字典词库会告诉我们它的意思,甚至演示一段动画或音乐给我们看和听。但我想这应只是新媒体发展的初始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将获得更多选择的权力,并获得视、听、触、嗅、动等多方位的体验与享受。

其次,互动性是新媒体独特的魅力所在。“互动”赋予新媒体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从传播理念到产业模式的全面提升和变革,是传媒发展战略中的资本砝码。虽然欧洲在全球互动电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大部分互动技术研发始于欧洲,但其对中国数字产业的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英国《经济学家》在一个专题报道所言,大众媒体时代正逐渐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新媒体时代,这将改变媒体行业和整个社会。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影响力不断增强,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有专家预测,未来的几年内电脑和电视可能已经整合,技术转变下,媒体已进入一个反客为主的新时代。

三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 1 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教育教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师生双方的融洽性不断增强。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师生间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有效得避免了传统师生关系中学生不敢当面和老师谈心交流的问题。通过这种新型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有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此外,将新兴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能够提升师生之间的配合的默契程度,增强教学活动的协调性和互动性,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有效得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频频出现的教师“一言堂”的被动局面。同时,师生间的协调配合有所提升也会进一步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只有师生间协调配合,才能促进教师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关系,并促建师生关系不断持续发展。2 情感态度方面的优势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势在情感态度方面,主要表现在师生的满意度逐渐上升,师生双方的影响逐渐强化。这一点与新媒体时代背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密切相关。由于教与学的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而形成的健康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样也反映在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方面。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新媒体会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彼此之间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会攀升。学生更愿意接受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也更愿意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影响不断加深,一方面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接受学生的影响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永续发展并接受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新事物,有利于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四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关系的优化策略 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的文字传播信息的方式,发展为语音传播或者视频传播。同时,在新媒体的传播工具方面,近年来兴起了微信、微博、SKY网络电话等等。因此,在新媒体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师生间交流沟通的途径也应该不断创新、不断拓展。例如: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广泛利用校讯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加强与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家校合作更好地关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拓展新媒体在师生交流过程中的途径,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信息的传达,以保证师生间的沟通畅通无阻,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师生间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以利于建立有效健康的新型师生关系。2 充实师生间以新媒体为纽带的广泛交往内容

篇3:新媒体背景下构建和谐党群关系

一、新媒体对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 CNNIC) 于2016 年2 月发布的第3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12 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 88 亿 ( 其中手机网民达5.57 亿) , 手机端成为个人上网主要设备。不断增加的网民数量, 意味着新媒体辐射和影响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 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 一) 新媒体为党群关系建立了新的沟通平台

与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所不同, 新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以数字化方式实现信息即时传递与互动, 为党和群众之间建立起一个更为便利的沟通平台。一方面, 可以发挥新媒体优势, 采取全天候、多维度、全覆盖的信息传播方式, 提升群众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程度; 另一方面,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普通群众的政治表达, 群众可以利用新媒体反馈民意、表达诉求, 促成了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从而密切党群关系。

( 二) 新媒体为党教育引导群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与过去手段单一的说教不同, 新媒体使党在思想教育方面可以采用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微博、论坛等形式, 实现了即时了解、同步互动, 由于新媒体具有匿名性和多媒体性, 新媒体参与者能在第一时间实现信息交互, 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参与热情,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 三) 新媒体为党群关系形成了新的监督渠道

新媒体具有开放性、互动性, 不仅使信息公开化、政务透明化, 使党员干部言行公开透明地暴露于媒体和全社会的集体监督之下。近年来, 网络反腐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举报者通过上网发帖、官方举报网站等形式进行网络举报, 引起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 形成舆论压力, 最后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惩治贪腐。

二、新媒体对党群关系带来的新挑战

在构建和谐党群关系过程中,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对党群关系带来了新挑战。

( 一) 新媒体为党的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冲击

在传统媒体时代, 意识形态工作通常采取集中、单向的传播机制, 相对固化、安全地树立主流意识形态。新媒体具有多维性、开放性等特点西方敌对势力和部分网民可以炒作网络事件来操纵舆论、挟持民意。这对党的意识形态建构方式带来了冲击, 增加了党和政府维护意识形态的成本和难度。

( 二) 新媒体为党的话语权形成了挑战

新媒体时代, 人们通过多元化渠道获取信息, 新媒体有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壁垒, 每个个体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 加上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误导网络舆论, 蓄意捏造事件、夸大矛盾, 对党的话语权形成了巨大挑战, 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都受到很大的挑战, 给党群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

( 三) 新媒体为党员干部相关能力提出了考验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 部分党员干部不能适应新变化, 缺乏应对新媒体的举措, 在面对突发网络事件时处置不力, 采取惯有的简单粗暴方式, 容易激化矛盾、损害百姓利益, 对党群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构建新形势下党群关系, 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潮流, 具备运用好新媒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构建党群关系的对策思考

在新媒体时代, 我们必须把握新媒体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着力做好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媒体能力和健全体制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 一) 提高党员干部对新媒体的认识

在新媒体时代, 应该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新兴媒体, 转变思想意识, 提高对新媒体认识。

1. 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指导方针

在新媒体环境中, 依然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必须以新媒体为载体, 更好地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 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2. 广大党员干部要提高对新媒体特点、作用的认识

新媒体不是毒蛇猛兽, 也不是万能良药。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 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重要平台。广大党员干部要正确认识新媒体的特点与价值, 做到“知网”、“用网”。

3. 要积极利用新媒体

新媒体可以实现党和政府与群众进行良性互动, 党员干部要敢于直面质疑与监督,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 让真实信息走在谣言前面, 掌握舆论主导权, 压缩不良信息空间, 引导舆论健康传播。

4. 引导新媒体健康发展

运用好新媒体,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之义。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高度, 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制法规, 提升新媒体管理水平, 有效规范和引导网络舆论, 确保新媒体有序健康发展。

( 二) 提高党员干部新媒体能力

广大党员干部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力量, 必须灵活运用新媒体, 提升执政能力。

1. 提高通过新媒体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

由于新媒体具有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 群众可以更好地参与媒体互动, 民意能相对真实地传递到决策层, 成为制定政策的有效依据。党员干部要善于搭建方便快捷的沟通平台, 为群众敢讲话、愿讲话、讲真话提供机会, 搜集网民意见, 查找存在问题, 及时改进工作。

2. 提高通过新媒体教育群众的能力

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 也是党群关系的必要环节。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 打击网络违法行为, 净化新媒体环境, 以包容心态对待多元文化, 采取微信公众号推送、微视频播放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正面宣传工作教育群众。

3. 提高通过新媒体引导网络群体事件的能力

网络世界并不是完全虚拟的, 而是由一个个现实的个体组成。网络事件具有隐匿性、突发性等特点, 需要党员干部正视问题、积极应对, 准备把握舆情, 传播社会主流价值, 通过信息及时准确的公开, 提升政府公信力, 合理解决群体事件。

4. 重视新媒体舆情监测

新媒体上汇聚的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组成部分。应该通过对媒体、意见领袖和网民这三大舆论场域的关注, 对舆情基本情况和动态进行监测和分析, 有效收集舆情信息, 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 三) 建立健全相关体制机制

在新媒体时代, 科学规范、协调有序的机制是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重要前提。

1. 健全信息传播机制

党和政府应该主动拥抱新媒体, 加大人力物力投入, 借助微博、微信等传播形式, 以灵活多样的内容、强大的互动性和较高的趣味性来宣传和弘扬主旋律, 牢牢把握受众关注度, 掌握新媒体舆论战场上的主动权。

2. 健全新媒体规范管理机制

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应该通过健全管理机制, 依法规范新媒体行为, 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 发挥新媒体的正功能, 使之成为传播主旋律的阵地, 更好发挥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强化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 通过教育培训、梯队建设, 制定激励措施, 造就一支具备群众工作能力和新媒体能力的人才队伍, 不断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

摘要:新媒体成为密切党群关系新的桥梁和纽带, 使党的执政环境更为复杂, 给党群关系带来新的影响。新媒体在构建和谐党群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必须依托新媒体, 着力从提高思想认识、提升媒体能力和健全体制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党群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党群关系,对策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苏青场.新媒体与党的建设[D].中共中央党校, 2012.

[3]刘兆汉.新媒体环境下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选择[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04) .

篇4: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民主和谐;实践;处理信息;协作分享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当前,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师生伦理关系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比较混乱,学生权利经常得不到应有的保护。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忽视、侵犯学生的权利,必然会导致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师生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紊乱,还表现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学生筹划一切,包办代替。这从表面上看是教师事事关心,实质上是忽视学生的独立性,不让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论是侵犯学生权利还是包办代替,都不是恰当的师生伦理关系。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着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伦理关系。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有了良好的品质和思想,学生才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会和老师产生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形成正确的知心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去学习他,才会和老师有所交流,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老师才能更好地教育教学。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谁不喜欢上课生动活泼的老师,谁不为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尽力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已经走进课堂,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课堂相融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二、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三、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开展民主式教学

师与生都是自然人,都是普通公民,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讲,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贵贱之分。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课堂交往中民主关系的基础是师生互爱和理解,爱和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课堂交往中师生合作的支柱。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上进、愉悦的心理,促进师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更有利的学习。教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能向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有较好的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道德,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就打破了教师身上所有的以学生的眼光和内心的敬畏凝聚成的光环,也让学生的地位得以突显从而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荷兰.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2]金绪泽.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合理定位[J].平原大学学报,2005(3).

[3]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篇5: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工会组织推动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就是要立足本职、发挥优势,把建立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抓紧抓好。为此,我们应该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围绕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监督和调处等环节,建

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促进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的形成,使劳动关系各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共谋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在宏观层面要加强源头参与,推动建立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和工会与政府联席(联系)会议制度,推动协调劳动关系的法制建设;在微观层面要抓好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与职代会三个关键环节的工作,确保职工合法权益的实现。

二是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工会通过召开职代会,建立职工民主权利的表达机制;通过设立“12351”热线电话和各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畅通职工诉求渠道;通过参与人大、政协等会议,对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会的政策主张与建议;推动各级人大适当增加工人代表的比例、各级政协适当增加工会界委员的数量,配合人大做好有关的立法和执法检查工作;加强工会的舆论宣传工作,利用多种媒体向社会广泛宣传职工群众的意愿和工会的主张。

三是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这主要是健全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监督制度和机制,搞好劳动保障群众监督与行政监察的配合;建立健全劳动关系矛盾预警和疏导机制,配合党政妥善处理职工群体性事件,将劳动争议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推动改革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按照“快立、快办、快结”的原则,及时高效地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建立并完善工会法律援助与服务机制,向困难职工、农民工提供有效的帮助。

四是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大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推动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发挥工会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机构和再就业基地的作用,使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参与收入分配方面有关法律政策的研究制定,推动各级政府加大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工作的力度,推动企业建立工资支付保障机制与正常增长机制,合理调整和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推动制定实施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督促企业落实好安全生产措施,切实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五是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地方工会组织应该会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研究制定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标准和评选条件,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立职工和企业互利共赢、共谋发展、共建和谐、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劳动关系。

篇6:构建新时期新型和谐警民关系

新时期,消防部队在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担负的职责日益繁重、发挥的特殊作用日趋凸显。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党的根本宗旨对公安消防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公安消防部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的迫切需要,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的最佳切入点。

一、当前影响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公安消防部队自身存在问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冲突加剧,执法环境日益复杂,公安消防部队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与执法和管理服务对象之间产生矛盾的诱因增多。公安消防部队执法思想、执法理念、执法水平,工作体制、机制,警务勤务模式、方式方法等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成为导致人民群众不满意、警民关系不和谐的直接原因。

一是传统角色定位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目标指向存有偏差。从整体面上看,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职能已从过去的以管理为主的“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依法行政、加强监管、提供服务”的方向转变。现行的消防工作理念总体上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模式,消防部队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中缺乏正确的定位,以“政府为中心”来确定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理念未得到根本改变,以服务公众为导向的警务理念尚未确立或得到切实贯彻,习惯于“命令式”、“审批式”、“运动式”的工作方式,忽视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呼声意愿”,往往造成“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即无益于警民双方的互动,工作效益的提升,也无助于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从个体行为分析,在“民生为本”、“还权于民”的观念日益强化的社会大环境下,构建警民关系大格局中的个体服务观念缺失,传统警务理念浓厚,“重监管、轻服务”的传统执法理念痕迹犹存,部分官兵角色定位不清,很大程度上不是定位于服务者,以管理者自居,极少数仍有特权思想,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生硬、作风粗暴,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观念淡薄,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问题。

二是执法过程中尚存诸多不和谐因素。从执法实践看,消防行政审批、建设验收、自由裁量等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环节的执法随意性较大,相关程序和规范有待完善,执法公信力有待加强。部分单位执法简单化,程序复杂化,态度冷硬横推,执法执勤中存在不严、不公、不廉的问题,导致人民群众对消防执法执勤产生抵触情绪。从队伍建设看,个别基层单位从严治警能力不强,管理松懈、纪律松弛、作风松散,在与地方群众接触交往的过程中,时有一些违规、违纪或滋生矛盾的事件发生,伤害群众感情,败坏部队形象。另外,由于受历史“欠账”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经费投入不足已成为消防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极少数基层单位为弥补消防业务经费不足,乱拉赞助、乱摊派,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队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管理工作中的便民利民措施不够。近年来,随着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群众的满意度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基层公安消防部队,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还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还没有实现由防范型管理向平等型、服务型、无偿型管理的转变。特别是在办理审核、验收等问题上,一些基层单位的繁杂手续简化不到位,衙门作风还没有很好地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对待办事群众“生、冷、硬、横、推”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甚至有的利用职权“吃、拿、卡、要”,导致一些群众对公安消防部队产生不满情绪。

四是队伍违法违纪问题时有发生。公安消防部队中少数意志薄弱者经不住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宗旨意识淡化,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之便,直接或变相经商办企业,在社会上摆事平事;组织纪律松弛,我行我素,违法乱纪现象屡禁不止,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外部社会大环境影响是矛盾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长,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公众对公共消防安全服务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强烈希望消防这一政府职能部门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然而,消防部队受 “人、财、物”等因素限制,服务公共安全的整体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

一是警力资源不足。我国现役消防警力仅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一点二三,远远低于美国的万分之九点八

五、俄罗斯的万分之二十二点六零、澳大利亚的万分之五点四

八、加拿大的万分之八点三三,由于消防警力资源紧缺不足,促成了消防安全保障城市“重兵布防”、乡村“鞭长莫及”的尴尬局面,这种消防安全保障服务的不均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防部队在广大边、偏、远农村的警民关系构建。另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防部队职能的拓展,官兵在日趋繁重的“急、难、险、重”的消防安全保卫任务中,长期处于“运动战”、“疲劳战”、“持久战”状态,苦不堪言,耗尽了服务积极性。

二是服务职能泛化。消防部队便民利民为民承诺制度无统一标准;“便民利民为民”服务过泛(诸如开门、取马蜂窝)一定程度上影响消防保卫、灭火救援的正常秩序,存在滥用警力、行政干预的现象,使部队超越自身职责和能力,承担了大量管不了,又管不好的事务。

三是保障能力滞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传统与非传统消防安全因素交织,火灾隐患“存量”难减,“增量”难控,消防综合保障实力与致灾因素在博弈中此消彼长。部队装备结构不合理,抢险救援装备器材配备不足,重型、特种消防车缺乏,难以满足特殊疑难火灾扑救、重大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处臵的需要。

四是舆论引导意识不强,公关能力滞后。随着信息化的高度发展,在高度透明的社会环境下,社会舆论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消防部队由于舆论引导主动性不强,警民双方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动平台,双向的信息传播沟通渠道不畅,良性互动的警民公共关系建设滞后,警务勤务活动缺乏应有的透明度,导致干的工作成绩“出不了门”,树的先进典型“站不起来”,公众对消防工作和消防部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救火的单一层面上,陌生感和神秘感依旧,对消防依法履职行为不理解、不支持。另外,舆情处臵机制不健全,没有固定的宣传平台和宣传阵地,没有建立健全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不能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舆论,由于机制不完善、渠道不畅通,一旦涉及政府安全生产方面的处臵信息,不能迅速准确及时地利用新闻媒体开展灭火抢险救灾宣传,第一时间保证社会的知情权。很多官兵对于已经造成负面影响的舆情危机,主动处臵,以宣传化解危机,甚至“转忧为喜”的统筹、战斗水平还不强。

五是警务勤务实践活动中仍存在不和谐因素。从警务勤务看,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一些地方消防部队参与非警务活动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不仅挤占了有限的警务资源,加剧了警力不足的矛盾,而且损害了消防部队的形象,成为影响警民关系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处臵由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移民安臵等利益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不是着眼于从根本上化解矛盾,而是习惯运用强制手段来压服群众,动辄将消防部队推向第一线,使得消防部队被臵于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为他们发泄怨气的直接对象,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队与人民群众的和谐关系。

二、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本措施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面临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公安消防部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自身的问题解决好了,自然会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关键是紧紧扭住“亲民”这个核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牢固树立服务行政理念,坚持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自觉做到思想上“思民”、感情上“爱民”、行动上“为民”,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对消防部队的满意度。

(一)突出抓好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生命线” 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终决定因素,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指引消防官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夯实消防官兵宗旨意识、大局意识、法律意识,激发消防官兵干好一切工作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状态,为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才能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有针性地开展官兵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教育,使广大官兵始终把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作为永恒的追求,永葆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作为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常抓常议、常学常新,教育和引导官兵牢固树立依法履职的观念、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自觉运用,自觉实践,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政治方向,把执法为民的思想内植于心、外践于行。要大力弘扬“忠诚可靠、赴汤蹈火、服务人民”的新时期公安消防精神,教育和引导官兵在履行服务公共消防安全、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中勇当亲民先锋。

(二)突出抓好保障公共消防安全这个“基准线”

安全是人的最基本需求,安全权益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利益。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公安消防部队担负着防火减灾、抢险救援、平安建设的神圣职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消防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最大限度地增强全社会防控火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隐患和火灾危害,作为第一目标,作为最大追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稳”求“进”,让老百姓真切的感受到社会的安宁与平定,感受到公安消防部队为稳定付出的不懈努力。要大力推动消防工作社会化,深入持久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最大限度地消除火灾隐患,真正把公共消防安全服务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感和满意度。要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全面实施“素质强警”战略,广泛开展大练兵活动,不断提升公安消防部队处臵特殊疑难火灾扑救、重大抢险救援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以服务公共安全能力水平的提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三)突出抓好依法履职这个“斑马线”

加强队伍自身建设,提升队伍的依法履职能力,是消防部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本质要求。要切实做到部队管理条例化,以条例条令为“纲”,研究制定各项消防执法执勤人员行为准则,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官兵的行为,加强养成教育,使官兵自觉做到言行文明、举止得当;用“五条禁令”、“四个严禁”等制度规定管人、管事、管权,健全责任落实、警示教育、思想排查、监督访察、奖惩激励和文化育警机制,扎实推进部队正规化建设,确保部队安全稳定、和谐发展、永葆战斗力。切实做到执法工作规范化。以新修订的《消防法》颁布实施为契机,修订完善地方性消防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细化行政审批、建审验收、自由裁量等重点环节工作标准,加强执法制度建设,防止执法的随意性,确保执法流程、动作“到位”;要大力推行网上执法,实行执法依据、办事流程、办事时限、审批结果、举报投诉方式“五公开”;要深入解剖执法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和不作为、乱作为的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官兵,有效杜绝执法不严、不公、不廉的现象,维护消防监督执法的公信力。切实做到服务职责法定化。依据新修订的《消防法》对消防部队职责的规定,制定完善公安消防部队参与非警务活动行动规则,严格界定警务活动和非警务活动的界限,对什么情况下应该出警、什么情况下不该出警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出警有据,实现依法执勤、文明执勤。

(四)突出抓好机制创新这个“动力线”

创新是消防工作和部队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紧跟形式任务的发展变化和群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才能实现警民关系构建中警民双方的动态和谐。要创新警务勤务机制。主动跟进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火灾发展变化规律,按照警力跟着警情走的要求,打破消防监督力量、灭火救援力量集中分布在城市的不均衡状况,完成消防安全保障从重城市到城乡并举、统筹发展的转变,全面提升城乡抵御火灾事故的能力;要注重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对公安消防安全服务的需求,根据当地社会发展、科教文化、民俗民风等实际,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开展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消防工作的服务、保障功能。要创新执法监督机制,积极推进警民关系的双向互动,推行警务公开,实行“阳光作业”,通过“开门评警”、民意调查、聘请群众廉政监督员等方式,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少和消除“民怨”,打造“亲民消防”,实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要创新便民服务机制,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创新便民利民措施,在法定要求下简化办事程序,不断提供公众更加适应和需求的以便捷、高速、互动为特征的服务产品,树立消防部队廉洁高效的形象;要健全完善消防执法和灭火救援服务评议回执制度,有针对性地改进和规范工作,不断提升灭火救援和便民服务的能力。

(五)突出抓好舆论引导这个“沟通线”

篇7: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教师在教学时,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方法等,又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有了良好的品质和思想,学生才会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会和老师产生共鸣,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形成正确的知心的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书育人的同时应致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时,才会去学习他,才会和老师有所交流,师生情感才会交融、配合才会默契,老师才能更好地教育教学。兴趣和求知欲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可以轻松的学好这门课程,还会对授课老师产生由衷的喜爱。谁不喜欢上课生动活泼的老师,谁不为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的课堂而陶醉。一个教师赢得学生喜爱与尊重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要想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尽力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已经走进课堂,把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与课堂相融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途径。

二、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即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我们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的积极性和能力。同时,也要更新管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而为师生关系的纯化创造有利的教育环境。

三、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开展民主式教学

师与生都是自然人,都是普通公民,无论从法律上、还是从人际关系上讲,都应该是平等的,没有高低、大小、贵贱之分。教师只有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到爱和尊重,从“客体”变为“主体”,乐观而自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课堂交往中民主关系的基础是师生互爱和理解,爱和理解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也是师生之间沟通的渠道。让教师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展现出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让学生在主动、自由的状态下表现出他们的天性和聪颖,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课堂交往中师生合作的支柱。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课堂教学,形成平等与友好、理解与尊重、信任与接纳、关心与帮助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上进、愉悦的心理,促进师生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

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更有利的学习。教师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就能向民主和谐的方向发展。

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决定了课堂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水平的发挥。民主、和谐的气氛,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乐于探究、思维敏捷,学习就能够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一种高效状态,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和谐、全面的发展,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篇8: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关键词:和谐师生关系;新课程;尊重和热爱

一、绪论

关于师生关系的研究我国教育学家已经颇有成就,研究成果已经通过课改和新课程的推行进行了实施和推广。在教学工作中,在师生的教与学的交流过程中,师生关系就建立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意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果一个学生非常喜欢某位教师,那么他的这门功课一定学得很

好。如果学生与该教师相处不愉快,那么那位学生一到上课时就积极性不高,久而久之很容易产生反感该门功课的情绪。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课堂的授课效率。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特别是推行新课程后,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师生关系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建立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为了响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教育界,和谐师生关系也被提了出来。和谐是一种美,所谓和谐师生关系就是与当今新课改提出教学目标相适应的师生关系。如何达到和谐,在新课标背景下,师生关系的调整,亦师亦友的侧重中更倾向于友,这与传统的倾向于师是不同的,教师要学会如何和学生成为朋友。所以,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是师生地位平等,相互信任,主动交流,从心里将对方当做朋友,教师要勤引导,赏大于罚,学生要勤学好问,尊重教师。只有当师生间真正处于这样一种朋友关系时,才会将师生从不和谐的关系中解放出来,真正达到和谐的要求,从而完成新课标对和谐师生关系的要求,推进新课程的进行。

1.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

教育的灵魂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作为教师,只有做到了真正的爱学生,像教育自己亲人一样教育他们,发自内心地爱每个学生,才能够认真地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每个错误,去积极引导他们并原谅和理解他们,耐心地去关心、帮助并改变每一位学生,帮他们改正错误。让他们认识到自己错在哪,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让学生产生反感。除了热爱学生以外,教师更要学会如何尊重学生,因为尊重比爱更加重要,只有教师去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切实感受到师生相处过程中的平等,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教师要特别注意那些比较敏感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他们一旦觉得自尊心受挫,就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失去向上的动力,甚至消沉,久而久之,厌学情绪就产生了。所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爱和尊重。

2.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学困生的关心

学困生的转化一直是一个重要且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传统教学中,学困生转化很重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不抛弃、不放弃每个学生口号的提出,学困生转变问题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学困生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很容易自暴自弃,对学习厌烦,对教师仇视,与同学关系不融洽。如果处理好了,他们会成为标兵、榜样,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帮助学困生进步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耐心、仔细、有始有终。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教书育人是细活,需要的是耐心。

3.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对特殊家庭学生的关心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学生,如单亲家庭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的学生、父母全部外出务工的学生。特殊家庭的学生性格比一般家庭学生有更多的缺陷,教师应更多地去关爱这些最需要理解、关爱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让他们感受温暖,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明白人生的真谛。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关爱。让他们和正常家庭的学生一样,感受到社会温暖,学会感恩。在这种师生交往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结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若要顺利完成教学工作,就必须学会如何与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之前,教师首先要学会如何与学生沟通了解,在这个沟通与了解的过程中关心与爱护学生,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你是可敬可亲的,而不是威严的学究先生。让师生关系得以升华,达到朋友关系的层次。其次要从内心热爱学生,要真正将每个学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考验着教师的执教水平,是一个教师如何从一名合格教师向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因为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的学生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不断总结创新,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的途径,从而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正常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德启,张军朋.物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乔际平,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任长松.走向新課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篇9: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一、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平等地对待学生,只有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才为和谐师生关系奠定了基础。体育教师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时,要尊重学生在体育课上的主体性,尤其是对于体育这么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相互尊重,以及在教学环节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体验,能够通过体育课程感受到自身的人格尊严,逐渐形成学生健康的体格与健全的人格。

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认识中走出来,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能够主动俯身倾听小学生的心声。教师应该有体育课堂的“指挥者”,变为体育课堂的“组织者”与“参与者”,让教师也融入学生的体育活动中,并且,体育教师在人格上要尊重学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养成的过程中,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理应受到平等的尊重。体育教师必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认识到他们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也就是尊重教育,尊重自己。

二、树立新理念,确立新角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思想理念首先也发生相应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落实素质教育,贯彻课改理念。在课改的春风下,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通过全新的训练方式与方法,给学生打造一个高效、和谐的体育课堂。

为了更好地适应课改的需要,体育教师也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体育理论与教学技巧。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学校在课改理念的推动下,采用了全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侧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无疑对教师的角色也提出来全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课堂中,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灌输,而忽略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体育课程主要以室外教学为主,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也要给学生讲解动作技巧。许多动作技巧强调学生的实际练习,这是师生之间能够拉近关系的好机会,在动作练习的环节,教师应该身体力行,多给学生进行动作的示范,同时在学生进行练习的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动作,多进行指导示范,这样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无疑能够不断拉近。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虽然每个孩子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是不一致的,但是每个学生的人格却是平等的,即使他们现在的表现存在差异性,教师也要从平等的角度去对待他们,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与全面发展。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从爱出发,同时也在体育课堂上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要求。

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比较强的特点。好奇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是对知识的一种渴求,是对未知世界的一种期待。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保护并且加以充分地利用。

记得给学生在学习足球的基本技巧时,笔者在讲解的过程中,突然给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改革开放以后也成为一个体育大国,但是中国的足球在世界上的排名却比较靠后,没有出过什么有名气的球员,那是为什么呢? 虽然这个问题与教学目标没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但是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给学生布置了课下的作业,去搜集我国足球的相关资料,看看我国足球的发展,以及寻找我国足球运动相对落后的原因。这样不仅让体育课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四、要科学表扬和鼓励学生

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能够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和充满艺术性的激励与表扬,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表扬所起到的效果明显要超过批评,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表扬,多运用表扬,通过表扬来代替批评。

当然,教师的表扬也不能用的太随意,否则就失去了表扬的意义。教师的表扬要中肯,如学生在课堂上动作比较规范,教师要及时表扬,这样被表扬的同学就知道自己被表扬的原因,也能对其他同学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针对全体同学进行表扬,如某个班级在上体育时纪律比较好,人员出勤好,或者动作整体比较规范,等等,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这样对每个同学都是一种激励。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比较强,积极性比较好调动。体育教师必须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表扬”这一工具,做到勤于表扬,善于表扬,乐于表扬。表扬的到位,表扬的充分,也表扬得让学生信服。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课改的全新要求,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我们坚信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教师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细致的环节,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能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优秀体育教师。

摘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伴随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提出的一个全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落实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必要途径。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民主、全新的师生关系,是落实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的必然选择。

篇10:新生代员工背景下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是说,弹琴,既要有琴,还要有弹琴的手指,两者巧妙地统一起来,才有优美动听的琴声。教学过程同样如此,它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只有师生密切配合,才能弹奏出优美的教育乐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亲密、真挚的师生感情,才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应倾心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多一些感情投资,真正使这一宝贵资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建立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要相信学生

人是最富有感情的,心灵之窗总是向热情、信任的人敞开着。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犯人外出修路时捡到一沓钱,马上交给警察,警察用轻蔑的眼神看着他,戏虐道“别给我来这一套,偷,你还来不及呢!”当夜,囚犯越狱而去。在逃亡的火车上,囚犯万念俱灰,蔫蔫地倚在厕所旁。这时一位姑娘过来,发现门扣坏了,遂轻声地对他说“先生,请你为我把门好吗?”囚犯一愣,望着美丽姑娘信任、期待的眼神,使劲点了点头。到了下一站,囚犯下了火车,走进警察局自首了。在这个故事中,囚犯的不同抉择,不是因为警察和姑娘身份的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态度的不同。警察的不信任使他而感到绝望和被遗弃,是姑娘的信任而又使他升腾起尊严感、自豪感,产生一种自爱、自律的强大力量。我们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教师的信任是师生间感情交流的入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因此,教师必须相信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去相信每一个学生,尤其是要相信那些有失误的学生,不戴“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是给予他们信任和期待,拉他们一把,相信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进步因素,产生自信、产生力量,从而能消除不足,更新自我,创造成绩。

二、教师要热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与心的呼唤。它需要教师从情感上热爱学生,从生活学习的细微处关爱学生,处处想学生之所想,帮学生之所难。尤其对那些身处逆境的孩子,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热情去温暖他们,不失时机地给他们一个微笑、一句安慰的话、甚至一件微薄的礼物,让他们时刻感到你是他们的贴心人。因为,“孩子们所喜欢的是那种本人就喜欢孩子、离开孩子就不行、而且感到跟孩子们交往是一种幸福和快乐的人。”可见,教师用自己高水平的情商给学生以“细无声”的“滋润”,不但会使学生爱其所教的学科,产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的情感效应,而且会促使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教师要宽容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是未成年人,犯错误是难免的,有不足是正常的。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应少加些指责、批评,多一些循循善诱。切忌与学生计较,粗暴地训斥学生,这样将导致学生疏远你、敌视你。宽容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教师人格美的体现。宽容有时比声色俱厉的“严格”更有力量。它作为一种教育态度,既不是消极的放任自流,也不是有意回避矛盾,它和严肃批评一样,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冷静反省,认识缺点,从而改正错误。

四、教师要帮助学生

人都喜欢受人重视、被人需要,学生也一样,喜欢被人夸赞,喜欢在集体中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学生一旦在集体中表现自己并获得成功,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承认,就很容易化作求知、上进的动力。人人都有蒙昧的时候,人人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启迪蒙昧的心灵,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在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座标。学生通过表现自己,得到了集体的承认,获得了自信。老师也因此得到了学生的信任、尊重,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

五、教师要示范学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在上师范时就巳经熟记于心的校训。教师做“人的模范”应当在方方面面、处处事事做出表率,干出样子。被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学生做好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才能有力地说服、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无声胜于有声,“不能正其身,何以正人间?”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六、教师要解放学生

现今的课程改革无疑能给构建和谐融洽师生的关系提供土壤,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也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发表各种奇思妙想。这样也使教师不致于在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时的答案不符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给学生以难堪,从而造成课堂气氛紧张的局面。

第一,新课程以发挥人的潜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为已任,不单纯的传授知识。这是和应试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人的潜能需教师、学生共同去发现。潜能的发挥要教师引导,也要学生配合。所以,整个教育过程都要有一个良好的情感基础,而不是照本宣科,强塞硬灌就可以完成的。

第二,新课程要求教师面对全体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自身发展的机会,并依据个性特点最大可能实现自我价值。既然面向全体学生,就要使学生新课程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应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交往,师生关系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甚至反倒成了教育的阻力。

综上所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学的教育手段提供条件!

上一篇:2011行政后勤安全计划下一篇:钻井施工现场环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