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2024-05-21

《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共7篇)

篇1:《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英文名称:Humananatomy 实验学时:48 适应对象:医学、药学专业本科生 指导教材:《人体解剖学》(第八版)王云祥主编

2005年 参考书:《人体解剖学实习指导》(第四版)张书琴主编

主要仪器设备:多媒体投影、多功能实验台 执笔人:高振平编写单位:解剖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人体解剖学》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口腔、儿科学、放射、护理学以及其它一些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实验课是完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解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和掌握正常人体各个系统内不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通过提供大量的尸体实物标本让学生观看,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力求以学生主动观看尸体标本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方针,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为学生学习其它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本课程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前预习理论课程和实习指导;实验过程是在教师示教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尸体实物标本的观察来验证理论知识。2.作为形态学最根本的基础课程,实验项目共

2个,按正常人体的不同功能系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来安排。3.实验目标及特色学生通过对大量尸体实物标本的观察,使学生理解、掌握、熟悉正常人体各器官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掌握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自由上肢骨(肱骨、桡骨、尺骨、手骨)的结构,通过实验了解各个骨骼的具体的形态特征和功能特点 掌握躯干骨的构成,了解掌握各部椎骨的形态结构特征。

2.颅骨:要求能在整颅上辨认脑颅骨

5块骨骼,成对的有有8块骨骼,成对的4块,(顶骨、颞骨)不成对有4块(额骨、枕骨、蝶骨、筛骨)。面颅

2块(上颌骨、颧骨、鼻骨、泪骨、下鼻甲、腭骨)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及舌骨。并且要求了解各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功能。

3.骨连接 了解骨连接的方式,纤维连接、软骨连结、滑膜关节

通过示教和观测标本重点掌握滑膜关节的构成以及辅助结构的形态结构,掌握椎骨间1 的连接、上肢骨、下肢骨及软骨之间的连接特点 4.熟悉肌的形态、分类构造 掌握:①背肌 浅群(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群(竖脊肌、胸腰筋膜)的结构和功能 ②胸肌:胸上肢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胸固有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③隔肌:分部、位置、通过的结构 ④掌握腹肌、头肌、颈肌、上下肢肌的形态结构功能。5.了解消化系统构成 掌握口腔、口腔腺、咽、食管、胃、小肠 大肠、肝及肝外胆道、胰腺、腹膜的结构特点,了解腹部分区及标志线 6.了解呼吸系统构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构成 掌握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的形态结构 了解胸膜及胸膜腔,纵隔的构成 掌握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 掌握男、女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 了解乳房、会阴、盆膈、肛区、尿生殖区构成。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脑垂体、松果体的结构特点、功能 7.了解心的位置:心的外形,结合心腔开放标本掌握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入口与出口。辨膜、乳头肌,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位置和组成。掌握出入心脏大血管,头颈部动脉、上肢动脉、腹腔动脉,熟悉盆部及会阴动脉、下肢动脉的名称,营养的范围。8.了解静脉辨、形态功能 掌握全身大静脉主干、上下肢浅静脉、头颈部静脉、上肢静脉、下肢静脉。下腔静脉及其属支、肝门静脉的构成、功能特点 了解头颈、四肢、胸腹腔各主要淋巴结群 掌握、胸导管、右淋巴导管及主要淋巴干 了解脾、胸腺的形态结构功能。9.对照模型观察掌握眼球结构、眼附器、视器血管和神经 了解外耳、中耳、内耳的构成功能 对照实物掌握脊髓、脑干、小脑外形 观察内部结构、并了解其功能 10.掌握间脑构成、端脑构成及内部结构 掌握感觉传导路、本体感觉传导路 痛、温觉和粗略触觉传导路,视觉传导路的传导途径和特点 掌握、运动传导路锥体系的构成 了解锥体外系的结构 11.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掌握脑和脊髓的血液供应、掌握脑脊液循环途径。对照标本掌握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神经分布支配范围 12.掌握12对脑神经的形成和分布及功能 了解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及二者的区别,熟悉内脏神经 2

四、学时分配 学时主要仪器 实验地点 备注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分配 4 1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上下肢骨、躯观察自由上肢骨、上肢带骨、椎骨、实验台 学实验室 干骨 肋骨 2 4 颅骨 观察脑颅、面颅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实验台 学实验室 3 4 骨连接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观察纤维连接、软骨连结、滑膜关节实验台 学实验室 4 4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肌学总论、骨观察头颈肌、胸肌、背肌、腹肌、隔实验台 学实验室 骼肌 肌、上、下肢肌 5 4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消化系统、腹观察消化管、消化腺、腹膜 实验台 学实验室 膜 4 6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呼吸、泌尿、观察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实验台 学实验室 生殖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男、女内外生殖器 4 7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心脏、动脉 观察心的外形、内部结构、出入心脏实验台 学实验室 大血管、头部、上、下肢动脉 4 8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静脉、淋巴系观察腔静脉系、门静脉、胸导管、淋实验台 学实验室 统 巴干、导管、淋巴结 4 9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感官、脊髓、观察眼、耳、脊髓、脑干外形、内部实验台 学实验室 脑干、小脑 结构,小脑分叶,了解功能 10 4 大脑、传导路 大脑外形、内部结构、功能、传导路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实验台 学实验室11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脑血管,脑脊观察脑供血动脉、静脉回流、脑脊液实验台 学实验室 液、脊神经 循环、脊神经分布,了解功能 4 12 多媒体、多功能基础医学院解剖必修脑神经、内脏观察十二对脑神经、内脏神经特点,实验台 学实验室 神经 了解功能

五、考核方式 由实验课教师记录平时表现,如缺课三次以上,取消考试成绩。3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0271034 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 英文名称:Topographical Anatomy 实验学时:80 适应对象:医学、药学本科生 指导教材: 《局部解剖学》(第六版)洛树东主编 2005年 参考书:《局部解剖学》 王怀经主编 2001年主要仪器设备:多媒体投影、多功能实验台 执笔人:高振平编写单位:解剖学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局部解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局部解剖学为医学生学习其它临床诊断课程;手术学课程提供实践服务,是局部解剖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局部解剖学实验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根本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着极强的实践意义。本课程实验,力求通过以学生实际操作解剖尸体为手段,以人体局部层次、形态结构,器官毗邻的描述为主线,以解剖方法,临床要点为辅助,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为学生获得其他相关医学知识和接受其它临床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程为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前应温习理论内容和实验操作的1.基本步骤,然后通过在尸体上实际解剖来验证理论知识。实验项目的选择是按着让学生掌握、了解、熟悉正常人体不同局部的层次结构,2.器官毗邻和功能来安排,共开设25个实验。局部解剖学实验的特色是,通过提供整具尸体,给同学提供更多的解剖操作机会,3.进而使学生增强操作技能;达到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课程实验也为学生学习临床诊断学、手术学等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1.了解脊柱区体表标志 掌握脊柱区解剖方法,软组织层次,脊柱区三角的内容构成,熟悉脊柱以及临床要点 2.通过对尸体头面部观察,了解头部体表标志,通过解剖掌握头部解剖学方法,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深、浅部结构,以及各部临床要点 3.了解面侧深部、体志标志解剖方法 4

掌握咀嚼肌及其间隙、颞下颌关节,下颌动脉,翼静脉丛及上颌静脉、下颌神经、上颌神经的走行分布,了解临床要点 4.熟悉颅腔、颈前区的体表标志,了解该区的解剖方法 掌握骨性颅底的结构与毗邻,脑膜静脉窦与交通,脑神经、颈前区皮肤,筋膜层次,舌骨上区,舌骨下区的结构 5.掌握胸锁乳头肌区的结构 熟悉颈部的淋巴结及胸锁乳突肌区的临床要点 6.了解呼吸系统构成: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的构成掌握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的形态结构 了解胸膜及胸膜腔,纵隔的构成掌握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掌握男、女内外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了解乳房、会阴、盆膈、肛区、尿生殖区构成。熟悉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肾上腺、脑垂体、松果体的结构特点、功能 7.了解心的位置:心的外形,结合心腔开放标本掌握左右心房。左右心室的入口与出口。辨膜、乳头肌,房间隔、室间隔的形态位置和组成。掌握出入心脏大血管,头颈部动脉、上肢动脉、腹腔动脉,熟悉盆部及会阴动脉、下肢动脉的名称,营养的范围。8.熟悉臂前区和肘的体志标志、了解解剖方法 掌握臂前区和肘的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临床要点 9.观察腕前区,手掌和手指侧面的体表标志,了解解剖学方法,掌握浅层结构,腕前区深层结构,手掌深层结构,手指掌侧面深层结构,了解临床要点 10.熟悉肩胛区,三角肌区,臂和前臂后区的体表标志 了解解剖方法,掌握该区浅层结构、深层结构和临床要点 11.了解手背和手指背面的解剖方法 掌握浅层结构、深层结构和临床要点 12.观察了解胸壁 和胸膜、肺的体表投影解剖方法 熟悉胸壁、胸膜腔及胸膜的构成 掌握肺的位置形态结构以及肺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 掌握胸壁和肺的临床要点 13.熟悉纵隔的表面解剖和方法 掌握纵隔的境界和位置、纵隔的分区 重点掌握上下纵隔内器官的位置毗邻及临床要点 14.了解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的体表标志 熟悉该区域的解剖方法重点了解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腹股沟及阴囊的层次结构,腹股沟管、精索、睾丸和精索的被膜 掌握腹前外侧壁、腹股沟区和阴囊的临床要点 15.了解腹膜与腹膜腔,结肠上区的主要内容和解剖方法 掌握腹膜与腹膜腔与腹腔各脏器之间的位置毗邻关系,了解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以及腹膜腔分区 掌握消化器官,胃、十二指肠、肝、肝外胆道、胰、脾的位置、结构、毗邻及临床要点 16.了解结肠下区的解剖方法,主要内容 掌握空肠和回肠、盲肠与阑尾、结肠、肝门静脉的位置毗邻 掌握结肠下区的临床要点 17.通过解剖尸体了解腹膜后间隙的主要内容 掌握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膜后间隙的血管和神经 5

掌握腹膜后间隙的临床要点 18.盆部 了解骨盆、盆壁和盆膈的体表标志和解剖方法 了解骨盆、盆膈、盆部肌肉、盆筋膜及筋膜间隙的结构特点 掌握骨盆腔内各脏器和血管淋巴管的分布特点,临床要点 19.掌握股前区体表标志、解剖学方法 重点掌握股前区浅层、深层结构和临床要点 20.了解股内侧区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掌握股内侧区的浅层和深层结构了解临床要点 21.掌握臀部的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掌握臀部的层次结构和临床要点 22.了解股后区和腘窝的体表标志 1掌握解剖方法,掌握股后区及腘窝、股部中横断面的主要内容。了解该区临床要点 323.了解小腿部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1横切面的结构以及临床要点 掌握小腿后区、小腿前区、小腿中

324.了解足背的体表标志,解剖方法 掌握小腿外侧区、足背的主要结构临床要点 25.了解足底的解剖方法 掌握足底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临床要点

四、学时分配: 序号 实验项目 内容提要 学时主要仪器 实验地点 备注 1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脊柱区 解剖观察脊柱区层次、内容、毗邻、临能手术台 验室 床要点 2 4 颅顶及面浅区 解剖观察颅顶面浅区层次、临床要点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3 4 面侧深区 解剖观察面侧深区结构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4 4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颅腔、颈前区 解剖观察颅腔内容、结构、毗邻,舌骨能手术台 验室 上、下区结构 4 5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胸锁乳突肌区 解剖观察胸锁乳突肌区的结构、临床要能手术台 验室 点 4 6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颈外侧区 解剖观察枕三角、锁骨上大窝的结构、能手术台 验室 临床要点 7 4 腋区 解剖观察腋腔的构成、内容、临床要点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4 8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臂前区、肘窝 解剖观察臂前区和肘窝的浅、深层结构、能手术台 验室 临床要点 4 9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腕前区、手掌 解剖观察手掌浅、深层结构,腕前区结能手术台 验室 构、临床要点 10 4 肩胛区、三角肌解剖观察肩胛区、三角肌区浅、深层结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6

区 构、临床要点 能手术台 验室 11 2 手背、手指背面 解剖观察手背、手指背面结构、临床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2 12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胸壁、胸膜、肺 解剖观察胸壁、胸膜腔、胸膜、肺的结能手术台 验室 构,临床要点 4 13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纵隔 解剖观察纵隔的境界、位置纵隔分区,能手术台 验室 上、下纵隔内器官毗邻 4 14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腹前外侧壁、腹解剖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腹股沟能手术台 验室 股沟 及阴囊的层次结构,腹股沟管、精索,临床要点 4 15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腹膜、结肠上区 解剖观察腹膜、腹膜腔与腹腔各脏器之能手术台 验室 间的位置、毗邻,临床要点 4 16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结肠下区 解剖观察空肠和回肠、盲肠与阑尾、结能手术台 验室 肠、肝门静脉的位置毗邻、属支、临床要点 2 17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腹膜后间隙 解剖观察肾、输尿管腹部、肾上腺、腹能手术台 验室 膜后间隙结构 2 18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盆部 解剖观察盆腔内各脏器和血管淋巴管的能手术台 验室 分布 2 19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股前区 解剖观察股前区浅、深层结构、临床要能手术台 验室 点 4 20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股内侧区 解剖观察股内侧区的浅层和深层结构、能手术台 验室 临床要点 21 2 臀部 解剖观察臀部的层次结构、临床要点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能手术台 验室 22 2 股后区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解剖观察股后区和腘窝结构、临床要点能手术台 验室 2 23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小腿部 解剖观察小腿后区、小腿前区结构,临能手术台 验室 床要点 2 24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足背 解剖观察小腿外侧区、足背结构,临床能手术台 验室 要点 25 2 足底 多媒体、多功解剖学实必修 解剖观察足底浅、深层结构、临床要点能手术台 验室

五、考核方式

在实物标本上辨认不同部位的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7

篇2:《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1 研究目的

检验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职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研究”课题组编写的《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 (以下简称《解剖》、《生理》和《生化》) 与《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使用效果的差别。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对象

“中职正常人体学基础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研究”课题组编写的《解剖》、《生理》和《生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中职《正常人体学基础》。

2.2 方法

2.2.1 样本选取

从我校2008级中职护理专业随机抽取4个教学班作为样本, 将2班作为实验组 (80名学生) ;另2班作为对照组 (81名学生) 。

选取样本时, 为了使2样本班代表的总体均数呈正态分布, 课题组在试验前排除了很多影响教学效果对比的相关因素。 (1) 性别和人数。课题组选用了同届均为女生的班级作为样本班, 班级人数相差不大, 并与全校同专业各班级人数接近。 (2) 年龄和学习能力。样本班级学生年龄分布趋同, 均为初中学历, 班级总体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 (3) 教学安排。选择责任心强、教学质量较高的同一教师教授同一学科;均按新教学大纲教学, 总学时、理论与实验学时均相同;教学方法相同。 (4) 班级管理。两样本班班主任不同, 但班级管理模式趋同, 管理效果接近。

2.2.2 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不同教材, 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使用效果

同一名解剖教师分别使用《解剖》、《正常人体学基础》教材给实验组和对照组讲授解剖学;同一名生理教师分别使用《生理》、《正常人体学基础》给实验组和对照组讲授生理学;同一名生化教师分别使用《生化》、《正常人体学基础》给实验组和对照组讲授生物化学。

学期末采用2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使用效果。

3 研究结果

科学、正规、全面的考试是比较两样本教学效果的好办法。为了使两样本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 课题组除了认真选取样本外, 组织的每次考试每科都是同时、同卷、同评卷标准。两样本班使用的教材虽不同, 但3科考试范围均相同。课题组编写的《解剖》、《生理》虽对《正常人体学基础》相应学科内容有增减, 但考试内容限于实验组和对照组教材均有的范围内;因《生化》增加的内容较多, 要求任课教师为对照组按《正常人体学基础》讲授生化时, 一定要补充考试内容, 且板书要详尽、工整。

解剖、生理为考试课, 生化为考查课。

课题组根据《解剖》、《生理》和《生化》与《正常人体学基础》的章节顺序、内容特点和考核性质, 在解剖教学中共安排了13次考试;在生理教学中共安排了11次考试;在生化教学中共安排了4次考试。期末考试结束后, 课题组分别将两样本班解剖、生理和生化各次考试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按3科各次考试平均成绩分别进行的t检验, 结果均是P<0.05, 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3科考试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使用《解剖》、《生理》和《生化》教材教学效果均好于《正常人体学基础》 (见表1、表2、表3) 。

4 分析讨论

《解剖》、《生理》和《生化》教材, 是课题组在进行“中职护理等专业正常人体学基础教学模式的研究”后, 在完成“中职护理等专业解剖、生理和生化知识临床实际需求量的研究”基础上, 重新制定了这3科教学大纲, 结合中职护理等专业就业方向和临床工作特点, 以“必需, 够用”为原则, “精练, 实用”为特点编写的。3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是: (1) 内容少而精, 概念简而明; (2) 插图实用且丰富; (3) 章后配备了复习思考题, 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4) 强化了实验指导的实用性。因此, 新编教材比由3科整合而成的、排列繁杂的《正常人体学基础》在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4.1 解剖教学效果分析

第一次考试为“绪论和基本组织”理论考试。实验组旗开得胜, 与《解剖》增加“细胞”一节有关。因为对于中职生而言, 不系统复习细胞知识很难学会建立在它之上的组织学。为此, 《解剖》弥补了中职护理等专业不开生物学的不足, 保证了教学质量。

第二次考试为“运动系统”, 第五次考试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第十二次考试为“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人体胚胎学概要”, 均为标本考试。众所周知, 解剖教学主要依赖于标本、模型、挂图和教材插图, 插图伴随学生学习的时间最长, 相当于学习解剖的“眼睛”。插图少而小的《正常人体学基础》给学生复习造成困难, 又因运动系统之后的八章教学内容编排混乱, 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导致对照组在3次实验考试中的失败。

第三次考试为“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第四次考试为“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第九次考试为“感觉器”, 第十次考试为“神经系统”, 第十一次考试为“内分泌系统、人体胚胎学概要”, 均为理论考试。在《正常人体学基础》中, 这八章的解剖、生理和生化知识整合在一起, 零散杂乱, 虽然结构与功能知识可相互强化加深记忆。但《解剖》教材, 知识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精练简明, 实验组取胜理所当然。神经系统作为解剖学最难的章节, 《解剖》教材中偏重形态结构, 使学生难于学懂弄通;《正常人体学基础》则利于学生在系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对照组考分应该较高, 但却败给了实验组, 这也证明了《解剖》教材的优越性。

第七、八次考试均为“脉管系统”, 分别为理论和实验考试。由于《正常人体学基础》脉管学各器官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排列散乱, 加之插图小, 不利于教学和复习, 以致标本考试出现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最大分差。

第六、十三次考试分别为期中和期末考试。这是两次权威的理论考试, 范围广、题型全, 能全面、系统、深刻地说明哪本教材更科学, 使用《解剖》的实验组再次获胜。

4.2 生理教学效果分析

生理是继解剖及组织胚胎学之后的基础医学主干课程, 它和生化都是在学完解剖及组织胚胎的下一学期开课。由于实验组已经较好地掌握了解剖学知识, 在学习生理时对人体的形态结构比较清楚;而对照组用《正常人体学基础》学习生理时, 因解剖基础差, 教师需花费时间与学生一起复习解剖学知识。因而实验组有更多的时间学好生理学。

课题组编写的《生理》和《生化》,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用宋体, 只需了解的内容用楷体, 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教学内容一脉相承, 便于学生学习。而对照组由于教学内容散乱地分布于解剖学知识之中, 学生学习起来较困难。

第一次考试内容是“绪论和细胞生理”的理论知识。由于实验组的《解剖》增加了“细胞”一节, 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印象深, 在学习“细胞的物质转运功能”时, 教学内容虽然抽象, 但容易接受;而对照组使用《正常人体学基础》学习解剖时因未学“细胞”知识, 需占用时间复习, 影响教学质量。

第三、五次考试分别为“ABO血型的测定”、“人体动脉血压的测定”, 均为实验考试。第三次考试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是因为《生理》在“血型”一节中增加了“血型的分型”图表, 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根据图表正确判断出血型。另外, 从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 以及实验对理论知识理解和记忆的促进来看, 课题组增加实验学时是正确的。

第二、四、七、八、九、十次考试均为理论考试, 内容分别为“血液”、“循环系统”, “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和能量代谢”。这些知识虽然枯燥乏味, 但由于课题组编写的《生理》增加了学生感兴趣的插图、易混淆知识区分表、生活常见生理现象以及临床常见病的生理改变, 从学生的喜好出发, 循循善诱, 使实验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第六、十一次分别是期中和期末两次综合性的理论考试。因为实验组平时成绩均好于对照组, 且《生理》教材知识系统、连贯便于复习, 所以这两次考试实验组取胜。可见要想使学生学好, 有合适的教材很关键。

4.3 生化教学效果分析

第一次考试内容为“蛋白质与核酸化学和酶”, 实验组成绩略高。虽然《正常人体学基础》与《生化》这些知识内容基本相同, 但《生化》编写得更详细, 便于学生理解与复习。因为, 学习能力较差的中职生, 不通俗易懂地介绍知识点, 他们就很难学明白, 而《生化》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次考试内容为“维生素、生物氧化和糖代谢”。《正常人体学基础》中“维生素”和“生物氧化”这两章内容较简单, 通过板书补充的知识虽然重点突出, 但毕竟没有《生化》介绍得详尽, 不利于学生课后巩固。因而导致了对照组在这次考试中的失败。

第三次考试内容为“脂类代谢、蛋白质分解代谢和水与无机盐代谢”。《正常人体学基础》这三章内容编排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实验组使用的《生化》因在前面的章节已做铺垫, 便易于理解与掌握知识点, 实验组取胜理所当然。

第四次考试为期末考试。实验组由于平时学得好, 使用的教材便于复习, 在这次考试中获胜是自然的。

5 结论

篇3:《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7-159-03

恩格斯说:“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医学术语三分之一以上来自于《人体解剖组织学》。因此,《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学生走进护理大门的“入场券”。护理专业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进一步认识和掌握生命活动的过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正确、有效地采取护理措施,开展健康教育,努力增进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人体解剖组织学》是护理专业基础课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教师按精品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是一所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护理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为更好地促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为后续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我们于2009年着手准备申报《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并于2010年4月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实践研究。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鲜明特色,并具有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根据教育部对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制定科学的课程建设计划、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重视教材建设、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开展实践研究。

1科学制定课程建设计划

1.1组建精品课程建设小组

课程建设小组成员以从事《人体解剖组织学》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为主,同时邀请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师和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人员加盟,使成员结构能确保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达到预期效果。

1.2开展社会调研

用“文献检索法”了解国内相关医学院校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的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借鉴作用:召开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座谈会,倾听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与护理工作需要的解剖组织学知识与技能,为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校本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1.3制定课程建设目标

在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课程建设确立以下目标。①课程定位:努力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形成定位正确、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课程标准;②教学内容:开发具很强针对性与适用性的校本教材;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④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⑤教学效果评价:改革考试和考核方法,形成能正确评价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与技能的试题库。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团队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2.1加强对新教师的培养,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掌握教学规律和方法

组织新教师上岗培训,学习《教师法》、《职业教育法》、学校教学管理规范等内容,增强新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促使新教师明确自身的使命、权利和义务,并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严格按教学管理规范授课;对新教师实行指导老师制,由指导老师对新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带教,促进新教师快速、健康成长。

2.2组织教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组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的中青年教师开展全校性示范教学公开课,促进教师间教学方法的交流,尤其是为青年教师的授课起到较好的示范效应;组织开展各种教学比赛活动,使全体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教学基本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效果。

2.3充分发挥教研室作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

教研室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标准,解决教栩中的疑点、难点,统一课时分配;组织教师间相互听课,发挥相互交流、扬长避短作用;配合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的教案和备课笔记检查,加强教师平时备课环节的管理。

2.4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学识水平

为教师参加各种对口的学术会议、短期培训创造条件,使教师及时了解最新信息,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医学知识和各类护理服务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拓展了现代医学的功能。当代护理工作者必须具备促进健康、防治疾病、进行康复和保健指导的知识与技能,而这一切均要求护生必须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此确定教材的编写思路,使护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其他专业基础课程、临床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编写时体现以下原则。①严格执行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精神,合理编排本课程内容:②构建“必需、够用、实用”的知识体系,呈现本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

4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深化课程改革,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上努力体现“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线、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手段、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精神。

4.1课程内容的调整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课时,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精简、优化。删减与现代护理应用技术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如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精简各组织器官的光镜下结构,精简与后续课程、专业课程重复的内容,如人体胚胎早期发育内容划归《母婴护理》;精选、优化与临床护理工作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4.2坚持量体裁衣

课程内容力求注重基础、降低难度、反映前沿,交叉组合,将教学重点安排在与临床护理密切相关的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用得上的内容方面,如骨性标志活体定位、肌性标志活体定位、肌内注射部位、常用压迫止血的动脉、穿刺的静脉及其临床应用等,使课程内容贴近护理工作岗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3培养自学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并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

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全面可持续发展服务。

4.4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内容强调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重视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内容均有明确的技能要求。

4.5培养学习情感

在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情感、实践能力、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和自身素质等方面亦作相应的要求。

4.6关注学习过程

将《人体解剖组织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理念,使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积极参加实践,亲自体验活体触摸定位,以期形成认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4.7体现历史、发展的课程文化

课程内容适当反映本课程的历史与发展、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临床应用价值等内容,体现本课程的文化价值:对《人体解剖组织学》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均作具体要求,安排“《人体解剖组织学》发展简史选讲”、“现代护理技术应用解剖”等内容,使学生在接受本课程文化熏陶的同时领会科学知识的价值、以此提高综合素养。

5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1教学模式的设计

在教学组织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标本、模型等辨认使学生全面了解人体解剖组织的基本知识;从护理工作任务入手,熟悉护理工作的解剖要点:利用情境模拟、课外活动、实验室开放等手段进行反复训练,促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工作的局部解剖,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5.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从护理岗位群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任务教学、课堂情境模拟、讨论等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让学生在全面认识护理工作过程的同时,提升团结协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①学导式教学法:选定部分易学章节,要求学生自学、自制课件,走上讲台进行讲课,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知识的提炼和运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②模拟训练教学法;主要用于实验课教学,如讲解锁骨下静脉时,先由老师讲解该静脉的组成、位置、毗邻及体表投影,而后由学生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教师注意观察,发现问题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和示范演习,最后再要求学生反复训练,直至完全掌握:③PBL教学法:主要用于理论课教学,如讲解股三角结构,首先提出怎样进行股动脉穿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穿刺点和穿刺层次结构,然后根据学生的叙述导入股三角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3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教学时正确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购置形象直观的教学挂图,添置先进的实验设备。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5.4校园网络资源利用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如多媒体教学评估系统、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电子阅览室、万方数据库为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查阅资料提供帮助。依托学校信息中心将相关教学内容上网,为教学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6注重实训基地建设

6.1构建良好的校内实训环境

建立8个功能不同的实验室。组织胚胎切片标本实验室2个,添置各类组织切片标本、光学显微镜;胚胎大体标本1个,内有各类胚胎大体标本;标本陈列室2个,内放置精美的实物标本,标本旁有图解,为学生观察实物提供方便,提高观察实效:系统解剖实验室3个,内有按系统添置的相关模型、图谱和尸体标本,模型和尸体标本摆放于展台,给学生提供人体结构三维立体概念,使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各器官标本。

充分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坚持实验室在课余时间为学生开放制度,开放期间教师轮流值日、巡回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6.2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教研室经常会同专业课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走访,听取临床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要求,遵循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7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行之有效的评价手段,评价时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应用,而且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同时关注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通过提问、作业、讨论、实验报告、标本观察、活体定位、书面考核等形式,从学习态度、感知能力、实践技能等多方位进行综合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人体解剖组织学》试题库,为教务部门实施教考分离提供资料: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等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开展《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了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了信息技术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能力,把课程内容、教案等搬到网上,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切实推进了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起到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效果。在《人体解剖组织学》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尚需不断更新;在仿真教学环境建设、筹建模拟操作网络教学系统方面尚须不断完善:并要积极收集尸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林乃祥,人体解剖组织学[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篇4:《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1 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中增加动物实验的意义

动物实验的采用和发展是生命科学及医学发展的推进剂, 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医学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在动物实验中, 不能仅将实验动物看做是一次试验的对象, 要引导学生把实验动物看成是需要实施医学抢救的鲜活的个体, 把每一次动物实验课看做是现实生活中的一次医学救援。因此, 在动物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医学救援理念, 对培养学生医学救援素质起到促进作用[1]。在实验内容方面, 动物实验不仅包括传统教学实验, 还要涉及一些与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相关的内容,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 增强学生独立运用和综合运用各种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开展动物实验的方法及目的

(1) 在做动物心脏实验时, 我们一般先指导学生观察猪心的外形等外部组织结构, 识别心房、心室等结构;切开猪心后, 观察猪心的内部形态和结构, 指导学生观察心室壁、瓣膜等结构的形态。随后, 我们通过解剖家兔, 在活体上观察心尖的跳动、心率、节律、与心脏相连接的血管、心脏的收缩与动脉搏动的关系等。通过心脏实验使学生对人体心脏结构、形态、功能等方面有所掌握, 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分辨心脏结构组织, 真实触摸心脏, 感受心脏触感, 提高其对心脏知识的理解程度。

(2) 在做动物肝实验时, 先让学生观察猪肝外形、肝门结构及肝的静脉, 用手触摸肝的质地;然后解剖猪肝, 观察肝内大的血管及肝管;最后让学生用力压迫肝, 结果发现肝脏破裂。通过该实验使学生不仅掌握肝的形态、结构、功能, 并且真实感受到肝的储血功能, 理解了临床中为什么易发生肝破裂以及肝破裂后为什么会发生大出血。

(3) 在做动物眼球实验时, 先让学生通过教材大致掌握眼球解剖相关知识, 然后与新鲜羊眼球标本结合教授, 使学生更加真实全面掌握眼球结构[2]。实验中, 从眼眶上壁和侧壁进行逐层解剖, 以便学生观察和学习眼球内部结构。通过本实验不仅使学生掌握眼球的结构, 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更好地将理论知识、模型与鲜活标本结合起来, 全面理解眼球的结构和鲜活状态,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在做动物淋巴管灌注实验时, 先解剖家兔, 进行淋巴管灌注, 观察活体状态下各器官淋巴管的分布及各级淋巴管之间的关系。通过本实验, 充实淋巴系统解剖学实验内容, 填补以往实验教学的空白点, 开辟淋巴实验教学的新途径, 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3 开展动物实验的效果

为了检验开展动物实验后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 我们分别选取了我校2009、2010、2011、2012级临床和护理两个专业的新生进行实验, 结果发现开展动物实验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等都明显高于没有开展动物实验班的学生。

4 讨论

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需要足够的标本, 为解决人体解剖学教学中标本资源问题,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 利用动物实验,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探索出人体解剖学有效的教学模式[3]。同时, 在进行动物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动物及他人的生命与价值, 触发其对人生价值、死亡及生存意义的理性思考, 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 形成深厚的生命情感, 并将这种情感内化为人文精神, 增进对患者及其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关爱, 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摘要: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存在解剖标本不足、老化、损耗过大, 学生动手机会少等问题, 严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针对存在问题, 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中增加动物实验, 以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 激发其观察和学习人体器官的兴趣, 提高人体解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实验课,动物实验

参考文献

[1]林常清.从医学生的动物实验看生命伦理教育[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l0, 31 (10) :71-72.

[2]闫建国, 常玉巧, 王松涛, 等.开设动物实验改进解剖学实验课教学的实践[J].解剖学杂志, 2009, 10 (6) :228.

篇5:《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关键词】《人体解剖学》    中职护理专业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    措施

一、前言

《人体解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基础课程,内容众多且枯燥,名词复杂难记,学习难度较大,这就对教育工作者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制约了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严峻形势下,深入对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进行探讨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人体解剖学》又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教师多采用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各项学习需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标本、人体模型、挂图等开展示范教学,并将学生分成小组,全方位观察标本或人体模型后,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对中职学生的薄弱部分进行重点辅导。该教学方法仅适用于主观能动性较强的中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由于我国特殊的办学模式,部分中职学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等十分有限,还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中职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时,理论学习与试验无法同步进行,理论与试验一体化教学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使中职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无法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实验标本、人体模型感到陌生,使中职护理专业的实验教学困难重重。另外,一部分中职院校多采用大班制教学,受到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学任务的影响,实验教学课堂时间大大缩短,教师不能对中职护理学生进行逐个辅导,久而久之,诱发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厌学情绪,实验教学课程也沦为中职护理学生的“休闲课”。与此同时,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以理论知识为主,逐步形成“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不利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理论授课、示范操作、学生观察等同步进行,为中职学生的实验观察提供便利。用理论知识对实验进行指导,并在实验中消化理论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对标本和模型的熟悉感,增强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让教师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及多种个性化教学方法,带动中职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等,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该教学模式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理清学习思路,以便更加完整地掌握人体结构,为后期学习打下扎实的功底,为实验教学中各类手术器械的使用奠定基础,进而提高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四、开展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指将护理学知识融入到实验过程中,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观察、自主操作等教学手段实现职业要求、理论操作、专业知识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室一体化

中职院校应将护理专业教室与传统教室分开,应配备多媒体设备及实物展示台,将人体模型、标本、挂图等完整、清晰地呈现到屏幕上,便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更加全面地观察实验标本和模型;学生坐在试验台旁边,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及相应视频,向学生展示标本及模型,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将理论融入实践,在无形之中牢记知识点。

(二)教师一体化

教师一体化即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的一体化,其关键在于理论教学与试验教学的同步进行,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实验教师、理论教师应兼具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理论功底。简单来说,在实验课程中,教师除了教导教材内容外,还应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现场答疑。以《心脏结构》的讲解为例,教师可让学生分成小组,引导学生将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肺动脉、主动脉区分开来,进而全面掌握心脏结构。

(三)考核一体化

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考核应注重理论考核与试验考核的有机结合,着重强调考核内容的灵活多变,扩展知识覆盖面,增加自主创新命题的比重等,避免单一的理论性考试,着重强调分析、判断、创新的应用型试题,有助于培养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应遵循“求广、求深、发散”等原则,增加实验考核比重,譬如可将标本识别、切片观察、模型组装等纳入考核范围,充分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应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结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提高《人体解剖学》的课堂效率,为推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牛育鸿,胡少娟,侯延丽,等.独立学院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14(02):187-188,191.

篇6:《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关键词:解剖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 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解剖学的学习效果对进一步学习其他课程及今后的临床实践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 加强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1]。目前由于高校扩招等诸多原因, 使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解剖标本耗损大、尸体利用率不高、与临床实际应用相脱节等现象, 使实验教学效果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 笔者在探索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注重实验教学的硬件建设, 将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解剖学实验教学[2,3],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以提高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效果。

1 解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解剖学实验教学目前存在着“三个不足”, 即尸源不足、经费不足和师资不足。 (1) 尸源不足:目前局部解剖实验所需的教学尸体资源短缺, 是医学院校普遍面临的突出问题[4]。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需要的尸体标本量激增, 而医学院校通过正常渠道能够搜集到的遗体标本越来越少, 有些院校的局部解剖学实验已经无法开课。系统解剖实验采用的实物标本示教与考试方法, 需要大量的实物标本, 由于学生人数多, 观察过程中来回翻动, 致使标本损坏现象严重, 标本消耗量增加, 一些院校很难保证一个实验室拥有一套示教标本, 系统解剖学实验课很难正常开展。 (2) 经费不足:由于每年招生量不断扩大, 解剖标本在实验教学中使用量增加, 加之尸体的来源短缺, 并且购买困难和价格较高, 其中还有运输、保存、制作等费用, 造成解剖实验教学经费严重超支。 (3) 师资不足:近几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师生比例下降。师资不足造成教师负荷加重, 影响了教学质量。

2 基于上述问题的改革思路及实施方案

2.1 改革思路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解剖学教学中。尽管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但解剖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课程, 其模型、标本、尸体等实物教具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 因此, 在解剖学教学中,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是一个发展方向[5]。本教研室通过加大对实验室多媒体硬件的投入, 改革传统的解剖实验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实验教学和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具体改革思路可以概括为:通过“四项建设”, “四项改革”缓解“三个不足”,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四项建设”包括实验教材建设、实验室和陈列室建设、实验课件建设和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建设, 作为改革的必要条件;“四项改革”包括解剖学标本示教辅导改革、解剖学标本考试改革、以“手术入路”为主的解剖操作改革和利用实验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学习的改革, 作为改革的具体实施;以缓解“三个不足”, 即尸源不足、经费不足和师资不足, 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作为改革的最终目的。

2.2“四项建设”作为改革的必要条件

(1) 教材建设: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使用的解剖实验教材, 多为协编教材和自编教材,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 应适应教学需要。本教研室张子明教授和张宇新教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总结编写了《系统解剖学实验》, 内容涵盖了学习方法、教学大纲、实习内容、测试填图题等, 为高等医药院校改革实验教材, 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适应了解剖实验教学改革的需要。 (2) 实验室和陈列室建设:近年来学校加大了对解剖学实验室和陈列室的投入, 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了解剖实验室, 建立多媒体视频实时采集播放系统, 通过视频实物展示台, 进行解剖标本的示教。对陈列室进行了改扩建, 建立了有4000余件各系统精制标本的大型人体标本陈列室, 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基地和学校的展示窗口。陈列标本做工精美, 重要结构显示好, 可以作为多媒体实验教学的资源素材库。 (3) 实验课件建设:按实验教学内容和大纲的要求, 首先选取典型、完整的模型和标本, 拍摄内容重要、画面清晰的结构, 利用Authorware[6]开发制作《解剖学标本辅导》和《解剖学标本考试》课件, 同时购买部分解剖学影碟或课件,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标本辅导与考试。与临床相关外科合作, 制作《解剖学手术入路》课件, 并配合手术的全程录像, 进行以“手术入路”为主的解剖操作改革。 (4) 实验网络教学系统建设:目前教研室解剖学网站主页已经建成并置于校园网服务器, 可以将实验教学的配套材料上网, 如教学大纲、解剖标本图片、相关实验课件, 趣味解剖填图等, 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3“四项改革”作为改革的具体实施

(1) 解剖学标本辅导的改革: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实验授课形式采取分组解剖标本示教的形式。这种方法由于示教实物标本较小, 不能保证每位同学都能看清具体结构, 示教耗时长, 对标本的需求和损耗也较大。因此笔者先用多媒体标本示教, 然后在分组进行实物标本示教。上课时通过多媒体视频实物展示台并结合解剖学标本辅导课件, 可以更清楚、更直观的显示出需要观察的解剖结构, 而且减少标本损耗。学生有了初步印象后, 再分组进行实物标本示教, 这样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观察各结构的空间位置,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其示教效果明显提高。 (2) 解剖学标本考试的改革: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实验考试形式采取实物标本考试方法, 根据学生对标本识别辨认的正误来评定成绩。这种方法存在着诸多弊端, 如准备时间长、组织难度大、标本损耗严重等, 而且由于存在标本质量优劣差异, 造成难易程度不等现象。而现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解剖学标本考试课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标本, 统一了考试标准, 使考试更客观、更全面、更合理, 同时减少了标本损耗和教师的劳动强度[7]。 (3) 以“手术入路”为主的解剖操作的改革:传统的局部解剖学中采取以“局部结构”为主, 分组进行解剖操作。这种方法按照上肢、下肢、头颈、胸腹等部位进行操作, 与临床课程脱节, 不利于学生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同时教学尸体的利用率不高。而以“手术入路”为主的解剖操作, 首先利用解剖学手术入路课件, 从解剖学角度讲解手术相关入路, 然后再播放手术的全程录像, 使实验操作围绕手术实际问题展开。在实验过程中, 师生围绕手术相关问题讨论, 互相配合, 与临床手术过程一致, 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4) 利用实验网络教学系统进行自主学习的改革:传统实验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 对基础差的学生和优秀学生给予同样的信息量, 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利用实验教学网络系统将实验教学中的配套材料上网, 学生在课后可以利用网络,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 保证基础差的学生能跟上学习进度, 优秀学生也能获得足够的信息, 即满足共性化的教学要求, 又实现了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3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多媒体以其直观性、灵活性、容量大、内容丰富和便利性等特点, 可以提高教学效果[8]。通过学生对解剖学课程的反馈信息来看,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的优势相结合, 对提高广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作用明显[9]。因此, 解剖学实验改革要注重吸取传统实验教学的有效部分, 使二者有机的结合。

本教研室近一年来从标本示教、标本考试、标本操作、网络辅助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的尝试。通过用多媒体视频实时采集播放系统进行实验标本示教, 然后再结合传统的分组实物标本示教,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减轻标本损耗;通过建立解剖学标本考试数字化题库, 以随机抽题的方式进行实验标本考试, 促进了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掌握;通过开展以“手术入路”为主的解剖操作, 增强了学习知识的实用性,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而且为学习外科学和其它临床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网络辅助实验教学, 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资源。总之, 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和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扩招后带来的标本不足和师资紧张等状况, 并能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滨, 陈学洪.创建解剖实验课堂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培养教学的模式[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14 (15) :155-156.[1]LUO B, CHEN XH.Seting up the teaching-mode of the knowledge, ability and synthesize in the anatomy experiment classroom[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4, 14 (15) :155-156.Chinese

[2]张建平, 廖义林, 廖家万.当前情况下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探讨[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8, 16 (3) :61-63.[2]ZHANG JP, LIAO YL, LIAO JW.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the current anatomical teaching quality[J].Sichuan Journal of Anato-my, 2008, 16 (3) :61-63.Chinese

[3]何建华, 杨景武.构建基于网络的解剖学实验教学新模式[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4, 27 (3) :280.[3]HE JH, YANG JW.Construct the new model of anatomical ex-perient based on network[J].LuZhou Medical College Journal, 2004, 27 (3) :280.Chinese

[4]周文逊.加强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6) :128-129.[4]ZHOU WX.Enhance experimental educational reform in anatom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J].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8, 26 (16) :128-129.Chinese

[5]张祖志, 江爱娟, 吴鹏.解剖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4) :54-55.[5]ZHANG ZZ, JIANG AJ, WU P.Comparison of teaching effect between multi-media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anatomy[J].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8, 26 (4) :54-55.Chinese

[6]司道文, 王颖, 张廷才, 等.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Authorware课件的制作和体会[J].解剖学杂志, 2008, 31 (3) :444-445.[6]SI DW, WANG Y, ZHANG TC, et al.Understanding of making authorware self-studid courseware i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of anatomy[J].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2008, 31 (3) :444-445.Chinese

[7]先德海, 钟建桥, 张西北, 等.解剖学标本考试数字化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7, 9 (3) :337-338.[7]XIAN DH, ZHONG JQ, ZHANG XB, et al.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ode of anatomical specimen test[J].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Preclinical Medical Education Edi-tion) , 2007, 9 (3) :337-338.Chinese

[8]唐平.多媒体在组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5, 15 (3) :478-479.[8]TANG P.The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in the teaching of the his-tology and embryo[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5, 15 (3) :478-479.Chinese

篇7:《人体组织解剖学》课程实验报告的格式

关键词: 人体系统解剖学    生师互动    教学方法

人体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的器官功能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科学[1]。它是医学的重要支柱课程之一,是医学生的必修课。医学生通过对正常人体结构的认识,为后续的其他医学基础课程打造学习平台,使其顺利过渡到临床课程的学习。然而解剖学知识量大,名词术语过于繁杂,难记易忘,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不断下降,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及预期。在医疗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如何应对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对教学的要求,培养新形势下的医疗教育人才,是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我们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生师互动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解剖学在多个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主动学习能力,掌握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1.传统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及其存在问题

传统医学教育的中心是教师。传统医学教育的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各个知识点,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的模式。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学生习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过于依赖教师讲解,主动性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且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人体系统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由于名词量大且生僻,知识点多,学生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过程中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学习动力不足,以至于有的学生抱着应付考试的心态学习,彻底放弃对该课程的综合掌握。传统医学教育的考核模式单一,考核次数少,无法分阶段对学生进行考核,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导致授课教师无法掌握学生学习状态,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教学质量。

2.多元化生师互动体系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2008年9月16日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指出: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初级医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基础。

然而由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人们对卫生保健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医疗资源缺口日益增大,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明显趋势,传统医学教育受到严峻挑战。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医学专业认证的开始。根据全球医学教育标准与认证体系,要缩小我国医学教育质量与国际医学教育水平存在的差距,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医学教育和医疗实践的有效对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卫生人才。

目前生师互动不足是高等医学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之一[2]。生师互动是指学生和教师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沟通过程,强调学生在互动中处于“第一位”。生师互动是大学发挥教育影响力的最基本形式。学生通过与教师的倾心交谈,良性互动,进一步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锻炼与他人的沟通技巧,学会做人、做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生师互动有助于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生师互动的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使将教学质量提升的着眼点从以学校主体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将本科教学从单向的教师主导转换为双向的学生主导,由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转向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样生师互动的实施要求教师变革教学理念,探索应用启发式与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生师互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3.人体系统解剖学多元化生师互动体系的构成

“互动活动是指两个或多于两个以上人进行合作性的思想、情感以及观点的交流从而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3]。多元互动活动指涉及多个方面并对系统解剖学教学产生影响的互动活动。生师互动是发生在知识丰富的老师和求知欲强烈的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调整,相互冲击,主动地影响彼此,而且主动获取反馈信息并根据反馈回来的信息对他们的计划进行调整。这种互动方式是显性的双向的主动性的,是直接的、可观察的。学生在老师教学的影响下,获得解剖学知识,同时学生对授课教师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以下方式实施加强互动。

3.1课前讲解

每次课程开始,协同学生复习上次课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对理解不足的知识点着重进行讲解。同时对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提问,评估学生本段内容的预习情况,对后续授课进行适当调整。

3.2一问一答

每次授课内容分段讲述。在学生观察标本模型的过程中,抽取学生进行师生一对一互动交流,并在学习情况登记表上给出相应的成绩等级,按照A-E进行等级划分。此等级成绩不计入最终成绩,只是评估对学生本小结内容的掌握情况,筛选出学生对本节内容掌握不足的知识点,使学生与教师均能获取本阶段教学信息的有效反馈。

3.3限时读图

在运动系、内脏系、脉管系、调节系各篇章结束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课堂限时读图考核。考核时所采用的图片来自课堂理论教学时所用的图片。每张图片用不同标志对多个不同关键结构进行标记。班级内学生根据学号随机分为不同组别,每个组别的学生辨认图片中一个被相应标记的结构,然后在答题卡相应序号处填写答案。考试结束后,每个学生的试卷随机发放给其他学生,教师公布每个标记结构的标准答案,学生对卷子进行批改,在此过程中如有疑问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正确辨认结构最多的考生给予10分的成绩分,其他学生成绩根据辨认出的正确结构的数量按比例给出。此次成绩最终计入期末考试总成绩。

3.4信息反馈

由学生、教师和二级学院共同参与组成信息反馈体系。学校在每个班级内都设有学生信息员,其主要任务就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收集学生对各课程的相关意见。学校通过定期举行座谈会的形式来汇总信息员们收集的各种信息,并将信息汇总后由教务处反馈到二级学院的教学办公室,然后反馈给一线教师。例如2015年4月份对授课教师有如下反馈:“老师做的PPT形象生动,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教学生动有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方面的问题。但是,讲课速度略快,不利于学生更好地消化吸收”。这种新的信息反馈方式,首先能够更客观全面地吸纳学生对人体系统解剖学的教学意见,其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可以对学生反馈问题进行长时间跟踪,督促教师进行整改,最后教师通过二级学院协同学生所在院系教学办公室对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

3.5平时成绩

有效的生师互动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平时成绩的设定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出勤和纪律等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旷课、迟到、早退及请假的情况酌情扣除平时成绩。如果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踊跃讨论,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共同提高,那么他就会得到相对高的平时成绩,最终的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成绩。

总之,为了满足社会对高级医疗人才的需求,顺应医疗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改革高等医疗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高等医疗教育工作者要学习了解一系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明确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大意义,全面推动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生师互动教育教学的新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柏树令,应大君.系统解剖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

[2]罗燕,史静寰,涂冬波.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2009——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的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30(5):1-13.

上一篇:红色旅游:让软文化“硬”起来下一篇:卫浴标准对设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