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第七册五至八单元教案

2024-05-03

小语第七册五至八单元教案(精选5篇)

篇1:小语第七册五至八单元教案

把握特点

合理利用

提高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五至八单元教学建议 嘉兴市实验小学 刘 晶

使用人教版实验教材已整整三年,对这套教材,我们大家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由外而内地进行了一场革命,改头换面,使人耳目一新,从学习内容到呈现方式,从体例编排到栏目设置,无不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教材不但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的学本,还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无声的老师。当然,作为实验教材,因为关注了一些新的东西,可能会削弱另一些东西,一定会存在莫些不足。因此,对教材的正确认识与合理运用将制约着新课程实验的成败,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新教材、使用新教材呢?我的体会是:尊重而不迷信,把握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取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功能发挥及至,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服务。接下来我就本册教材五到八单元的内容为例,谈谈我的一些学习感悟。

一、教材介绍

●第五组:我国的世界遗产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教材中的“资料袋”,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词为内容的习作,“宽带网”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世界遗产”的资料„„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9~10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第六组:人间真情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几册里已有所涉及,本册教材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这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3~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1课时,“成语故事”1课时。●第七组:成长的故事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2课时。●第八组:科技成就

本组教材以“科技成就”为专题,编排了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和威力。《呼风唤雨的世纪》讲述了20世纪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电脑住宅》带我们走进现代化的电脑住宅,亲身感受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舒适;《飞向蓝天的恐龙》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科学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向我们介绍了经过航天旅行的植物种子所发生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发生变化后的用处。这几篇课文既可以使学生领略科学技术的神奇,感受科学技术的威力,还可以使学生学到描写或说明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和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本组教材是这学期最后阶段的学习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本学期学到的阅读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乐于与同学讨论疑难问题,交流阅读体会;同时了解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畅想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现代科技发展的资料,以帮助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3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2课时。

二、教学建议

(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宝贵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凭借语文教科书,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解语言,掌握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的过程。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现象:学生还没有充分感悟文本的内容,教师就采用录像、动画、投影等多种手段,让画面来诠释语言文字;还没有读懂课文,就急于组织学生讨论,就去推荐课外文本,失去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淡化了语文学习过程。我们在强调学生充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还认识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给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都留有广阔的空间,是最宝贵的第一教学资源,应该首先充分利用。我们可以这样做:

1、让文中的插图动起来。许多课文都配有精美的插图,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把握图意,透过画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境,诱发他们对现实情境的“再造”,帮助学生理解教科书。例如第六组教材的第20课《古诗两首》一课中的两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引导学生凭借诗句,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送别时的情景,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类似这样的插图还有很多,如21课《搭石》插图很好。时间、地点、(景物:晨雾迷蒙,枫叶如丹,秋凉似水,溪流淙淙)、人物(主角配角、神态、动作、)、事件齐备。可以写一篇富有情节的记叙文。我们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了文字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角色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生动、活跃起来。

2、让文中的空白亮起来。有些课文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第七组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P122)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警察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没有直接表达,留有空白,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挖掘并用好这些空白,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填补亮丽的色彩。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3、让课文的情节丰富起来。延伸情节,就是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想象出以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科书的优势,进行延伸式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台湾青年捐献了骨髓,小钱得救了。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小钱和那位台湾青年见了面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4、让课后练习活起来。课后练习,是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为落实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重点、难点的提炼,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任务。许多具有弹性的练习,我们要充分利用,让练习内容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例如,《长城》(p84)选做题:我想再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做题(p151):我要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一读。如果只是让学生收集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在收集的基础上,学习并运用文中的不同表达方法练习语言表达,把观察、收集活动与学习语文有效地结合起来。再如,《20古诗两首》(p102)选做题,我还读过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不要只让学生把任务带回去,搜集、背诵等,还要开展一个小小的古诗词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地阅读,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落到实处,真正实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放飞心情的阅读 阅读,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 阅读,一场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阅读,一个自由的梦

1、在多读中体验感悟

感性的语文——多感受,少分析 入情入境,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 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用读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比如,第五组课文的主题是“了解世界遗产”。学生在导读基础上,带着对世界遗产“世界突出,罕见的,有价值的”的模糊印象,带着“为什么我国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称得上是世界遗产”的思考,去阅读本组课文,在浏览中,不时惊叹,并关注到了“独一无二”“享誉世界”“举世无双”这样一些词汇,鲜明地获得了对这三处景观的整体印象,从而自然地唤起崇敬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补充的资料袋,了解我国更多的“世界遗产”。这样获得的一种整体感受的力量是逐篇教学所不能比拟的。这一种力量为深入感悟打下了基础,成了整个单元教学的情感主旋律。例,《长城》第三自然段课文。(P83)(1)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劳动场面。

(2)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先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3)把自己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鼓励质疑问难,主动解决疑难

教师与学生是有着不同成长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个体,面对一组课文,教师无论怎样设身处地,都无法回到当代学生真实年龄的感受。正是因为认知的这种距离感,造成教学中由教师的主观意识取代学生的问题与想法,最终使学生产生不了求知的心向,也得不到求知的快乐。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思维之趣。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单元整组教学,使学生立足于单元整体来思考,有利于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提出更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不仅覆盖面大,穿透力强,而且思维容量大。如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周恩来和肖复兴从小立下了志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持到底的?”第八单元“科技成就”──“植物种子登上太空,未来住宅电脑控制,这些都发生在近20年里,为什么近20年能够带来这样大的变化?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1世纪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涵盖着整组或整篇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并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质疑,而是对问题的发掘和重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种建构是主体自觉的,是联系和发展的。这些有价值的疑问,完全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提升点与制高点。

3、多元解读文本,尊重独特感受 《长城》(p84)课后题: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颐和园》(p88)泡泡题:“慢慢地滑过”的“滑”字用得真好。教学片段:品味语言,感悟“滑”字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我认为句子中的“滑”字用错了,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应用“划船”的“划”字。

师:你很爱动脑筋。请大家结合下文读一读,联系生活经验想一想,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考了一会儿,陆续举手发言)

生:我也觉得用错了,这个“滑”字应用在平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如“滑冰”。船在水上行走,应该用立刀旁的“划”字。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书上的“滑”字没有错。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湖面上的景物的。因为湖面上和万寿山、十七孔桥的景色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给人的感觉不是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似的。只有这样,游人才能尽情地欣赏。因此,这里的“滑”字展现了昆明湖“美”的特点。

生:如果用立刀旁的“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上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所以用“滑”字比“划船”的“划”好得多。生:(最先提出质疑的学生)我明白了,虽然用“划船”的“划”也可以,但用“滑”字就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欣赏书中的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吧。(选自《小学语文教师》2003年第4期,山东省莒县第一实验小学,齐兆生)《搭石》(p105)课后题: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 “美”,„„让我们找出来,体会体会。

有的在本单元的《学习园地》里出现。如第七单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文章,“我的发现”里有(p140):“中华不振”“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

4、在阅读中注意语言表达的特点 ▲在阅读中发现语言的准确性

例1,第八组29课《呼风唤雨的世纪》(P143)“发现”与“发明”有什么区别呢? 例2,《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p151):我发现课文中的语句表达得很准确。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找一找,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感受表达方法的多样性

例,第八组31课《飞向蓝天的恐龙》(P149)

为什么说这是“点睛”之笔?

▲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 《呼风唤雨的世界》(p145)课后题: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句子(形象化的说法)„„呼风唤雨,千里眼、顺风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设计富有人文内涵的练习例,《搭石》(p105)的”小练笔” „„我也想写一些平凡事物中的“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p108)课后题: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台湾青年说些什么。《飞向蓝天的恐龙》课后题(p151):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根据课文想象一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的说一说。

6、提倡单元整组教学

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这一组课文,都是写我国的文化遗产的文章。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整个单元的学习分为四个模块: 1.“交流平台”。(1课时)因为学生通过读书、看电视、上网、旅游等途径,对于祖国的文化遗产有了一定的了解、感受和认识,所以在本单元学习开始设计一次交流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课外搜集“世界遗产”的资料,可以是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历史知识、故事传说,在交流平台中交流展示,从中感受这些“世界遗产”的魅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教师了解学情。2.“理解内容增长见闻”。(1课时)目的是通过对三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了解秦兵马俑的宏伟气势。3.“品味语言,领悟表达”。(1—2课时)三篇课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有感情地朗读来感受这些。4.“我是小导游”。(3—4课时)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口语交际、习作和实践活动。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保护文物,习作内容是写导游词,通过习作让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法,转化为自己的实用语言。在习作中进一步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实践活动中模拟导游讲解,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模块一 交流平台

一、亲身感受

1.回忆一下自己都去过哪些地方观光旅游,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介绍一下。

2.按照你去过什么地方,印象最深的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这三个方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选代表全班交流。

二、交流搜集的资料。

1.你知道中国有哪些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被列为世界遗产?请说一说。2.介绍课本中85页资料袋。

3.通过读课外书、上网、看电视你搜集了哪些关于“世界遗产”的资料? 4.学生分组交流。

三、图片展示

学生把搜集的图片资料在视频展台上向大家一一介绍。

四、谈一谈交流的感受,自己的收获。模块二 理解内容,增长见闻 导语: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评为“世界遗产”,到现在为止我国已有30项被列入其中,本组课文将带领我们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第一站:长城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

2.通过第一遍读,长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你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教师把问题归纳后写在黑板上。

(二)再读课文,图文结合。1.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

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把有关语句画出来,借助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把长城的雄伟气势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让学生在地图上看一看那些省市有长城,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2.了解长城的构造时,根据课文文字,参照插图了解“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及其作用。画一画长城的结构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悟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通篇读,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细品,并把自己喜欢的原因批注在空白处。

(四)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合作探讨,做好记录,教师巡视并参与共同讨论。

(五)抄写生字。

自主记忆字形,同桌合作互相听写检查。第二站:颐和园

导语:我们已经领略了长城的雄伟气势,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我们接着游览。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指名认读生字。

3.理清思路,画出游览的示意图。

4.通过读课文,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图文结合,形象感知。

结合教材的3幅图片,让学生边读文边看图片,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加深对课文的把握。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你最喜欢哪一处景物,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四)练习生字生词。

同桌合作,互相听写,检查纠正。第三站:秦兵马俑

带着登长城和游览颐和园的美好心情,我们前往西安,那里有令世界震撼的秦兵马俑。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的过程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决。2.概括秦兵马俑的特点。

(二)再读课文,品味语句。

根据学习前两课的经验,自己把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语句和段落画下来。

(三)以读为主,读中体会。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品读,用心体会,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朗读,评价。总结回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模块三 品味语言,领悟表达 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了解了文章的内容,并且也对其中的部分问题进行了讨论,今天,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深入体会文章怎样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些“世界遗产”描述的如此生动,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一、整体回顾,概括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篇课文或是一个片断。

二、赏析词句,品味语言。(围绕重点,读书讨论,感情朗读)

1.浏览全组课文,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2.指名读自己画出的句子或段落,说出理由,然后有感情地朗读。(1)抓重点段落赏析:

在《长城》这一课中抓住这两句话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让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的基础上再全班交流。(2)迁移运用: 在《颐和园》、《秦兵马俑》这两篇课文中,让学生继续运用抓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方法,通过指名读、赛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自豪的情调。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体会颐和园的美,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个性鲜明。(3)咬文嚼字: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幻灯片出示句子: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站、踏、扶”这三个动词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登上长城,“很自然地想起”说明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势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耸立”一词使我们感觉到佛香阁的“高”。用“镜子”和“碧玉”比喻湖水的静和绿。“滑”字与前面昆明湖水的静相衬托,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我们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让我们再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吧。

三、领悟表达方法:

1.在《颐和园》一文中,围绕课后题“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讨论。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2.结合教材97页“我的发现”中的两个句子体会运用打比方表达的妙处。(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悉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

四、读写结合:

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完成《颐和园》课后的小练笔。模块四 我是小导游 口语交际

引入: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看了教材中关于长城的报道你有何感受? 1.学生阅读关于长城的报道。2.学生谈感受。

3.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保护文物 4.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交流。5.推荐代表全班交流。(说话时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6.如果当地有文物古迹或风景名胜,可以围绕当地的实情展开口语交际。习作

1.明确习作的内容要求和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教材中的文字。2.提醒学生注意导游词的特点(1)根据游人需要确定重点。

(2)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介绍,不必面面俱到。3.然后让学生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4.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准备介绍的内容。5.推荐学生在全班交流,评价。6.学生自主习作。

7.习作完成后学生先自批自改再同桌互批互改。8.习作讲评。鼓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的同学。9.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内容为当小导游做好准备。10.安排导游模拟讲解,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11.评价导游。

(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孙红侠)

三、心声流淌的习作

1、“先放后收”是写作教学的传统经验

2、乐于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要求不高,愿意写就好 “只有写,才会写。”(巴金)

4、小练笔:要求不高,指向明确

5、开放的习作题

6、习作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评价中指导

(1)把重习作前的指导变为重习作后的交流和评价

(2)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在讲评中对习作作具体的指导(3)用宽容和欣赏的心态评价学生习作(4)注重语言的正确、规范和表达上的新意

四、自然流畅的口语交际

1、让口语交际不像 “课”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变独白为交际的策略:

(1)插话(2)提问(3)评论 ■友情提示教材内容丰富,要求不宜提高

教学思路清晰,贵在质朴自然

安排课堂练习,切实打好基础改革考试评价,准确把握难度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却大有学问,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把教材用得越来越好。

篇2:小语第七册五至八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课后记: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教学准备

1.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生平。2.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3.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形式读词。(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第二组写叶圣陶。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课后记:

27、《乌塔》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记: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五、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课后记: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⑤ 全班交流。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A、内容充实具体。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④ 扩展练习。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篇3:直接序列扩频通信系统仿真与实现

直接序列扩频 (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技术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扩频技术之一。这种技术是将要发送的信息用伪随机码 (PN码) 扩展到一个很宽的频带上去, 在接收端, 用与发端扩展用的相同的伪随机码对接收到的扩频信号进行相关处理, 恢复出发送的信息。其优点有:抗干扰性好、隐蔽性好、直扩通信速率高、有很强的保密性能、抗多径干扰、易于实现码分多址 (CDMA) 等。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 目前3G系统由研制开发逐步进入商用并且向第四代无线多媒体通信飞速发展。根据ITU的标准, 世界各大电信公司联盟均提出了自己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方案, 虽然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差异很大, 但采用码分多址技术已经达成共识;另外, 由于它的抗噪声的特性,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非常适合商业应用。所以, 在未来的无线通信系统, 如移动通信、无线局域网、全球个人通信等领域中, 扩频技术必将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扩频技术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2 正文

2.1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直扩系统是将要发送的信息用伪随机 (PN) 序列扩展到一个很宽的频带上去, 在接收端, 用与发送端扩展用的相同的伪随机序列对接收到的扩频信号进行相关处理, 恢复出原来的信息。干扰信号由于与伪随机序列不相关, 在接收端被扩展, 使落入信号频带内的干扰信号功率大大降低, 从而提高了系统的输出信噪 (干) 比, 达到抗干扰的目的。一种典型的扩展频谱系统如图1所示。

它主要由原始信息、信源编译码、信道编译码 (差错控制) 、载波调制与解调、扩频调制与解扩频和信道六大部分组成。信源编码的目的是去掉信息的冗余度, 压缩信源的数码率, 提高信道的传输效率。差错控制的目的是增加信息在信道传输中的冗余度, 使其具有检错或纠错能力, 提高信道传输质量。调制部分是为使经信道编码后的符号能在适当的频段传输, 如微波频段, 短波频段等。扩频调制和解扩是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信号频谱展宽和还原技术。与传统通信系统不同的是, 在信道中传输的是一个宽带的低谱密度的信号。

2.2 MATLAB软件仿真

扩展频谱技术有多种基本实现方式, 本次仿真采用的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特别针对二进制的PSK调制解调技术, 通过编程仿真的直接序列扩频的完整过程, 加扩频码, PSK调制, 解调, 解扩, 滤波等过程, 从最后的图形整体看, 解扩出来的信息码与信源信息码基本相同, 也就是正确仿真了扩频的整个过程。

整个流程如图2示:

利用编程完成整个流程, 生成的图如图3所示。

从图形整体看, 解扩出来的信息码与信源信息码基本相同。输入与输出对比如图4所示。

通过编程仿真的直接序列扩频的完整过程, 加扩频码, PSK调制, 解调, 解扩, 滤波等过程, 从最后的图形整体看, 解扩出来的信息码与信源信息码基本相同, 也就是正确仿真了扩频的整个过程。

参考文献

篇4:第七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

全册教材介绍:第七册数学教材的内容有:除数十两位数的除法,年、月、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统计的初步认识,实践活动和总复习,共八个单元。教学要求:

(一)知识要求

1、理解两位数除法的算理,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法则和试商的基本方法。理解上不变的性质,能够根据这个性质完成一些用简便方法计算的问题。

2、认识24小时计时法和年、月、日等时间单位。理解有关大月、小月、平年、闰年、季度、旬、世纪等方面的知识。

3、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的进率。理解面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规律,掌握化聚的方法。

4、掌握三步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计算顺序,会列式计算简单的算不计算的文字叙述题。

5、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6、认识计算器各部分的功能,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

7、理解常用的三量关系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理解“简单归总”、“核对应”、“差对应”等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审题、分析、列式计算、检验、答题等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能力要求:

1、提高学生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笔算的能力,重视口算基本功的训练。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会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会是用计算起比较熟练的进行加、减、乘、除法的计算。

篇5:小语第七册五至八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高傲、郑重、局促不安、京剧、毫不相让、一日三餐、滋味、倘若、从容不迫、侍候、脾气、扬长而去、空空如也、责备、供养不周、邻近、不胜其烦、架子十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3.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幽默风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鹅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展示图片:

师:看到这些白鹅,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白鹅很美丽。

师:同学们有没有想起一首古诗—— 生:背诵《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同学们背的真好,请用自己手中的笔画一画鹅。谁来黑板上画一画? 抽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简笔画鹅。师:请同学们相互简单评一评。

2.师:现在我们看一幅著名当代画家丰子恺所作的画《白鹅》,请同学们翻开书63页,同学们认真观察后与自己的画比较然后说一说,评一评,议一议。

生评论。

3.师:是的,画家所作的画真是惟妙惟肖啊!就其根本的原因,那是画家在生活中观察入微,掌握了鹅的外形结构,了解了它独特的习性。你们看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不仅用画笔把白鹅栩栩如生地画出来了,还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写出了文章──《白鹅》。

教师板书课题:白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让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师:这课的生字词语特别多,而且很不容易读正确,因此现在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一读,开始吧!

学生同桌互读

2.板书:头颈 狂吠 倘若 一丝不苟 脾气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供养不周 净角 奢侈 譬如 侍候 窥伺

大模大样 三眼一板

教师让学生读黑板上的词语,并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角”“供”多音字。3.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生:我想问老师“三眼一板”是什么意思

师: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吗? 生:奢侈

师:我想问问同学们,平时我们学课文时都会遇到不认识的字,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生:查字典。生:联系上下文。生:请教同学。

师:那就请同学们,通过刚才说的3种方法自己把生词弄明白。学生自主学词。

4.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生词的问题是不是解决了。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提示: 左顾右盼:“顾”和“盼”都是看的意思。课文里指鹅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东看看,西看看,一点儿也不拘谨。

引吭大叫:“吭”是喉咙的意思。这个词是说鹅伸着脖子敞开喉咙大叫。

局促不安:形容拘谨、不自然、不安定的样子。本文指鸭子的步态急速,很不自然。三眼一板: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在课文里指鹅的吃法每天都一个样,一点儿也不马虎。

不胜其烦:指忍受不了某种麻烦。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了。

扬长而去:指狗偷食完鹅的食物后大模大样地离开,与偷食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奢侈:花费大量钱财追求过分享受。文中说鹅并不奢侈,是指鹅虽然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但这三样东西都是平常的东西,不需要什么花费。

三、再读课文

1.师:生字和生词我们都学会了,现在请打开课文,大声把课文读一读,碰到难读的多读几遍。想一想,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读课文。

师: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我非常喜欢白鹅,因为它太淘气了!

师:很有趣,我们来看看哪些句子很重要,并划下来。生勾画。

2.师:你划了哪些? 生: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师:为什么要勾画这里?

生:因为整篇文章都在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写的。师:找到这句话再读一遍。

师:第二自然段更重要,不仅联系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还告诉了我们全篇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白鹅的高傲的?

生:叫声 步态 吃相 教师板书这三个词。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生读。

师:怎样写高傲的?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个最能表现白鹅特点的词,在旁边写写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画一画。

生默读,师巡视。

3.师:你找到了哪个? 生:我划了“厉声叫嚣”。师:这是“厉声叫嚣”,这是古人写的“嚣”„„厉声说明鹅怎么样? 生:“凡有生客进来„„” 师:“必然厉声叫嚣”(教读)分组练读。

4.师:不错。还有谁是用图画来表现? 生:我画的是一只鹅。

教师把学生画的展示给其他学生看

师:带着你的想象,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吗? 生读。

师:就像她这样,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个词语? 生:厉声喝斥。师:为什么找这个?

生:这个词好像是说:这是我的地盘,你走开!师: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进步。好了,刚才大家展开了想象,理解了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用词准确,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以后学习中要多多体会。

5.师: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白鹅是一种高傲的动物,请再读一读第一、第三自然段,看白鹅还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己读一读。

生读。

师:想好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我觉得白鹅非常“凶”。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这是我的地盘,快走开!

生:我觉得白鹅很霸道,但是也可爱、天真。生:我觉得它非常勇敢。板书:勇敢

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陌生人来了它引吭大叫,不像小鸡小鸭一样。

师:所以,养鹅也能看守门户。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白鹅的勇敢高傲,但是学课文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感情。作者表面上在写白鹅的高傲勇敢,实际上是在夸白鹅勇敢尽职。

板书:尽职

6.师:谁能带着感情来读一读。生:好一个高傲的白鹅!一生再读。

师:你强调了“好一个”。

一生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建议,速度慢一点,我们的感情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生再齐读。

7.师:我们再来看看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步态的特点? 生读。

生:第四自然段是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出了白鹅的特点的。生:我觉得第四自然段是用比喻的方法来写白鹅的。

师:谁能联系文中描写鸭子和鹅的句子,表演大白鹅和鸭子走路的样子。两生表演。

师:谁能来评一评?

生:我觉得*** 走得时候很高傲。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四自然段。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丰老先生真不愧是大作家,仅仅用了2个4字词语,就把鸭子和鹅步态各自不同的特点描写的这么准确、形象!

板书:局促不安

大模大样

请你再来放声自己读读第4自然段,边体会白鹅步态的高傲,边感受这精炼的语言吧。(自己放声读一读)

师:你们看,这鹅连走路的样子都那么的高傲,难怪丰老先生要感慨它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了。”

8.师:丰老先生用准确的词语,生动的字眼,给我们描绘了高傲、勇敢„„的白鹅。你愿意把自己当成一只怎样的白鹅介绍给大家。能用上文中的两三个词,加上自己的想象更好。

学生说

师:你说得真好,我想跟你交个朋友。

四、总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生字生词,还学习了课文1-4自然段,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继续学习。

五、作业

生字、生词抄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读了丰子恺老先生写的散文《白鹅》,这篇课文重点说的白鹅什么特点呢?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高傲。

2.师:上节课我们一起体会了丰子恺老先生写的散文《白鹅》的1-4自然段,哪位同学说说这几个自然段都通过哪些方面来突出白鹅的高傲呢?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叫声、步态。

二、学习5-7自然段

1.师:没错,你看鹅的步态和叫声够高傲的了,但和它的吃相相比不算什么。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鹅的吃相。默读第5-7自然段,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使你感受到了它的高傲呢?可以动笔划下来。

2.师:如果让你用一个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鹅吃饭的特点,你想用哪个词?

生:三眼一板、一日三餐、一丝不苟„„

师:“三眼一板”在词典中是什么意思?(比喻言行有分寸、有条理。这里指 鹅的吃法刻板,从不改变。)

3.那你能结合这段文字说说,从哪儿最能表现鹅吃法的“三眼一板”。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

默读第5自然段。

生1:从“一日三餐”(吃饭的时间固定)。

生2:从“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吃的东西是不变的。)

生3:从“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 ”(吃饭的顺序是不变的)

师:是啊!你们看,它吃东西必须是这个顺序,先„再„然后„,错一点都不行,多有趣呀!你能再把它吃饭的顺序清楚的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读。

师:看他读得多好呀,还有谁愿意按顺序给大家读一读呀!

师:你们瞧,鹅吃饭的时间不变,吃的东西不变,就连顺序也一点都不能变,多有趣呀!谁能读读这一段,把它吃饭时三眼一板的样子读出来。

4.师:这鹅三眼一板的吃法,常常让我们发笑。你还能从哪看出特有意思呀?

快来读读第6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地方读给同桌听听。

师:我刚才听好多同学读得都特别的好,你们能想办法,用你们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鹅吃饭有意思的样子再现出来吗?

你们可以同桌想象它当时的样子,说一说;也可以分角色读一读,也可以自己读读„„我们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精彩。

生准备、汇报

(1)第一种情境:(一组汇报——师评——1人读)

师:(评)唉,听出来了吗?连附近的狗都发现鹅老爷吃饭的规律了,看来鹅吃饭三眼一板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一直三眼一板,谁能再把这部分读一读。

(2)第二种情境:(一组汇报——师评——2、3人读)

师:(评)想想,这鹅就连见了路过的生人都要厉声叫嚣,那它的饭被狗吃了,它得气成什么样呀?

每个人都读读。

(3)第三种情况

师:(评)如果人不在旁边侍候呢,想想我们的鹅老爷会怎样?你想想它在昂首大叫什么?

孩子们,我从这里真真正正地体会到了这只大白鹅真是个高傲的动物了,你们体会到了吗?

5.那为了让我们的鹅老爷能吃好饭,我们把它的饭罐和水盆放在一起不就行了吗?

生:不行,说理由。

板书:因此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侍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师:真是太高傲了,谁能把它的高傲读出来。(3人)

6.师:你会不会每天都坚持去侍候一只这么高傲的鹅去吃饭呢?为什么丰子恺先生却能不胜其烦呢地这样做呢?

生:喜欢它。

师:喜欢它什么了

生1:喜欢它的高傲。

生2:喜欢它的脾气

师:说的真好,作者就是喜欢它,喜欢它的高傲,怪脾气。

板书:喜爱。

7.板书:真是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师:此时,当我们再来聆听丰老先生的这句感慨时,你想怎样把你心中的感受读给大家听呢?(2~3人)

谁还有不同的感受给大家读一读。

全班齐读。

三、总结概括、积累好词。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你觉得文章中的哪个词语最有趣,你最喜欢,就把它工工整整地写在课题的旁边。在我们这一单元的作文中你就可以用到它。

学生写词。

2.师: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积累词语了,其实书中的语言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同学们课下你还可以继续抄你们喜欢的词语,也可以是句子。

3.师: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下节课,咱们再一起去认识俄国作家叶·诺索夫描写的白公鹅吧,同样是白鹅,让我们看看他们的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后记:《白公鹅》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学生讨论,比较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感受作者语言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著名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谁来说说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指名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是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

板书:白公鹅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

给自然段标号,在文中勾画出生字和好词好句,使用工具书(字典等)自学生字生词。2.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范读动画,让学生注意生字读音。

3.指名学生逐段读文。

4.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自学情况。提示:

慢条丝理:形容动作缓慢,不慌不忙。

掂量:斟酌。在课文中指白公鹅走路不紧不慢,好像每一步都要想好才落脚。举步:迈步。

官司:诉讼。这里指作者与鹅争水面的事。

径直:直接进行某件事,不在事前费周折。文中指白公鹅直接去吃鱼饵,毫无顾忌。勾当:读 gòu dàng,常指坏事情。文中指白公鹅吃鱼饵的事情。

主宰: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在文中指白公鹅认为自己掌握着整条河。

三、对比阅读

1.师:让大家组成小组读课文,想一想这只白鹅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2.小组学习汇报。

师板书:姿态 叫声 步态 吃相 玩相

师:好一只用有海军上将衔的大公鹅,那丰子恺笔下的白鹅又是怎样呢? 提名学生回答。

3.列表,引导对比阅读。

再读课文划出重点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让学生按照黑板上的表格,小组合作思考、讨论。4.学生汇报。5.教师重点提示。师:同是白鹅,但不同作者的笔下又各有姿态,两位作家的写法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1)同样是写“步态”,两段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① 每一步动作。

② 过路的结果。

③ 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同:傲慢、派头;

异: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一个通过对比,一个具体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狗在身后追赶的步态。

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丰子恺怎样写鹅的吃相?

提示:食料简单、吃法有板有眼、需要等候 叶·诺索夫怎样写鹅的“玩相”? 提示:戏水、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① 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 强占地盘。

③ 公然吞食鱼肉饵。

总的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四、领悟方法

1.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的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讨论。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1)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2)写法:拟人、夸张。(3)具体的句子(见书)。(4)语言:幽默风趣。

(5)两位作者对白鹅有什么样的感情? 相同点:抓特点,围绕特点来写。

不同点:前者抓住一个特点:高傲,围绕总写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从三个方面(叫声、步态、吃相)突出其高傲;后者先写大白鹅应当荣膺海军上将衔,然后再写为什么应当荣膺海军上将,在解释说明中写出了白鹅的特点。

(6)总结:我们写作文时,就应该抓住事物的特点,突出其特点。

五、作业

1.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2.模仿《白公鹅》的方法写一种小动物。教学后记:《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猫的古怪和可爱。

2.学会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的”“折”;理解19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逐步”“无忧无虑”造句,领悟“可是”在语句中表示的转折作用,能用“说它„„可是„„”的句式说一段话。

3.学习“可是”的写法,仿写一段话。

4.用“摘录法”概括第一段段落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谁来说说你印象中的猫?

生:猫很调皮、贪吃、小猫很可爱。

生:我奶奶家有一只猫很贪吃。有一次吃饭,爬进我奶奶家的锅里了。

生:猫有时候很可爱,有时候也令人讨厌。有一次,把家里东西都偷吃光了。

师:猫有时候贪吃、调皮,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名字叫老舍,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我想你学了课文,一定会喜欢猫的。

二、学习生字生词

1.学生读课文,把生字划出来,和同桌合作,利用工具书等方法自学生字。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

师:同学们已经自学了字词,我们一起把这课的词语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词语读得整齐、响亮。那课文你会读吗?自己读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大猫,哪些自然段写了小猫。给课文分段。

学生汇报。

三、教学第一段

师:自由朗读第一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一)了解大猫性格古怪

生:我读懂了猫很老实。/有时候猫很贪玩。/猫捉老鼠时很尽职。/猫很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猫很胆小,又很勇猛。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古怪、温柔可亲、胆小、勇猛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把猫的性格全找出来了。老师请你选择一个或两个猫的性格读一读,注意动脑筋,把句子读好,读美,读出自己的感受。开始吧!

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学生个别读。结合教师、优秀学生范读,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读好、读美句子。

师:看黑板上的板书,老舍先生写出那么多的猫的性格(齐读),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这些词语的意思都有些矛盾。

生:每一行中的两种性格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看看课文上是怎么把这些性格联系起来的。(说它„„的确„„可是„„)用上面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

板书:说它温柔可亲吧,的确是呀,______________可是。

(二)品词品句,体会对猫的喜爱之情。

师:猫的性格这样古怪,作者喜欢吗?再读第一段,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喜欢猫?

生: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比较读: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脏脚印。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想想你是用什么感情读的。

师:读一读,你读出了什么感情?你更喜欢哪一句,把它读出来。

生:我用高兴的语气读第二句,我从句子里体会到老舍爷爷很喜欢猫。

生: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师:猫的声音有长有短,有高有低,好像什么?

生:像唱歌、说话。很令人喜欢。

生再读这个句子。

师:老师觉得猫捉老鼠时,老舍爷爷也特别喜欢。谁能来模仿一下猫捉老鼠的样子。

生齐读猫捉老鼠的句子,读出专心、耐心、决心。

师: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我们一起再读读第一段,读出味道。学生男女合作读第一段。

四、作业:抄写字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很多同学都觉得猫实在很可爱,老舍爷爷这篇《猫》就写得特别好,那他到底怎么写的呢?大家读读第一大段,多读几遍,选一个最喜欢的自然段,待会儿准备读给大家听。我们还要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反馈:

第一自然段:通过说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的理由,体会到猫的可爱,产生对猫的喜爱。

第二自然段:你为什么喜欢第2自然段?(学生边说理由,教师边指导朗读)

第三自然段:喜欢这一自然段的人站起来读一遍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师: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猫的“贪玩”的?(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一天一夜、任凭„„也。)猫的尽职又表现在什么地方?(找出并板书重点词语:闭息凝视、非„„不可。)

2.理解词语:为什么从“闭息凝视”、“非„„不可”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猫是“尽职”的?(讨论后明确:从“闭息凝视”可以看出猫捕捉老鼠时的专注的精神;从“非„„不可”可以看出猫等不到老鼠决不罢休的决心。)

师:课文在写猫的“老实”与“贪玩”之间,“贪玩”与“尽职”之间是用一个什么词连起来的?(讨论后明确:连接“老实”、“贪玩”和“尽职”这三个内容的词是“可是”,懂得“可是”这个词在文中的作用:意思上是起转折作用,语句上是起连贯作用。)

3.轻读课文,思考: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与“古怪”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汇报。

师总结规律:是呀,老舍爷爷就是把一对对完全不同的性格,用上“可是”连接起来了。看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学生接说:古怪)

板书:老实——贪玩 贪玩——尽职

4.摘录段落大意:

用摘录法来摘录这一段的段落大意。

找到的学生站起来齐读一遍: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集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5.指名读第二节,思考并讨论:猫高兴时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结合解释:温柔可亲。)

课文是怎样从猫的动作和叫声两方面写猫的“温柔可亲”的?

板书:蹭、跳、叫唤、咕噜。

师:这里的“几条小梅花”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将脚印比作小梅花?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对猫的叫唤用了“丰富多腔”、“变化多端”来形容,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把猫的脚印比作“小梅花”,把猫的叫声说成“丰富多腔”、“变化多端”,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猫。

6.再问:课文又是怎样写猫不高兴时的表现的?

板书:无论„„也

让学生造句。

7.默读第三节,想想猫的古怪性格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胆小”与“勇猛”。

8.哪些词语反映了猫的“胆小”和“勇猛”?

讨论后板书:藏起来、不要说„„就是„„

齐读课文,共同体会作者笔下的小猫。

三、体会主人的心情

1.教师展示几张猫的图片:

师:看到这些可爱的小猫你有怎样的感情呢?说给大家听听。

2.师:我们的老舍先生和你们一样,面对这些充满灵性的小家伙,心中有说不出的喜爱之情,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小猫的形像才能跃然纸上。我们也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会发现周围有那么多可爱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3.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一遍全文。

四、延伸写作

教师出示猫的图片,让学生看图感受猫的不同形态,写一段描写猫特征的文字。

1.看图,思考。

2.要求:我们学习老舍爷爷的写法,也来写写猫,愿意试试吗?

3.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4.提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的,教师进行评价。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既找到了段落大意,又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写作中去。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课后我们可以细心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把它们的故事写出来。教学后记:《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了解作者笔下母鸡的特点,感受母爱的伟大。3.比较《母鸡》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我们认识了高傲的白鹅有海军上将派头的白公鹅,能说说在老舍先生笔下的那只猫有什么特点吗? 提示:古怪、可爱

2.猫既古怪,又可爱,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板书:母鸡

生齐读课题。

3.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自由读阅读提示,看看提示中,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学习要求: 出示要求:

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⑵ 比较一下,《母鸡》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播放媒体资源课件中的范读动画:

二、检查预习

同学们在家里已经认真的预习了这篇课文,读课文以前,先读读这几个词语,看看你们是否通过预习已经认识了他们。出示词语:

反抗 欺侮 成绩 凄惨 慈爱 辛苦 如怨如诉 疙瘩 可恶 毒手 聋子 鸡雏 啼叫 一撮儿毛 齐读,抽读。

三、初识母鸡特点

1.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今天,我们同样采取个人读加齐读的方式,请几个同学读1~6自然段,全班齐读7~10自然段,要求做到读正确、读流利。简单评价

2.快速、自由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怎样的。学生读书,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⑴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⑵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

⑶ 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

提名学生回答。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1.老舍先生写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

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学生读课文,概括母鸡让人讨厌的几方面: 提示: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炫耀自己。

2.叫声讨厌、欺软怕硬、爱炫耀自己,所以作者一向讨厌母鸡,后来,作者为什么不敢再讨厌他了呢?文中有一个自然段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原因,你找到了吗?

提示:第9自然段 齐读第9自然段。

3.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板书:这是一只()的母鸡。

预设:⑴ 警戒、预备作战、警告„„

⑵ 鸡雏的肚子像装了汤圆,自己却消瘦许多„„

⑶ 别的鸡来抢食„„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⑷ 教鸡雏,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半蹲、一声不哼„„

⑸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

提示: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无私、无所畏惧、日夜操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不辞辛苦„„)

4.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赞叹母爱的伟大,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带着你对母爱点点滴滴的感受,再读9自然段。

5.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提示:喜欢、敬佩、赞赏„„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6.齐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

五、比较《猫》和《母鸡》的异同

1.回顾学过的《猫》这篇课文,和今天学习的《母鸡》这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呢? 提示:在情感的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猫》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母鸡》可以明显分为母鸡孵鸡雏以前和孵出鸡雏以后两部分,以过渡段使文章浑然一体。

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对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注:以上特点,由学生比较、归纳,顺学而导,不必强求答完整。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2.反馈交流。

3.小结: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话都在这一一说出来,放学回家的时候,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踏进家门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写的那句话,记住: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教学后记:

《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4.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课前准备

1.实物投影仪

2.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分组交流

1、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出示要求:

a)、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表达真情实感; c)、认真听,进行评议。

3、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精彩回放

1、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习作与评议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修改习作,誊写习作。L、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1)自主发现;(2)组内交流。

5、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游戏:成语接龙

5、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九()一毛

对()弹琴

如()得水

()死狐悲 杯弓()影

()毛蒜皮

()立鸡群

指()为马 为()作伥

车水()龙

万()更新

门可罗()()()点水

顺手牵()

哀()遍野

抱头()窜 课外延伸

上一篇:犬只通告下一篇:学习贯彻执行《廉政准则》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