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2024-04-16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精选6篇)

篇1: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小小运动会

单元备课

一、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用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教学难点: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3.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小学具、口算卡、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五、课时安排(共9课时)

运动会报名

3课时 领饮料

2课时 投沙包比赛

2课时 回顾整理

1课时 综合练习

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小小运动会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的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9+几的方法。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

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

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信息窗一

(第1课时)

师:凡是参赛的运动员每人都要佩带一个菜牛上号码,大家想一想,我们班需要多少个号码?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技术2一下6+9得多少。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探索8+7、7+8的算法。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出了要求“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还可以算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用这种方法又该怎样列式呢?(指生回答,并且说说算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小结与回顾:过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6、6+9、8+7、7+8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2页、第7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抽象概括,拓展提高。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用完整的一、两句话说明图意,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共摘了多少根”把正确的列式填在书上,同位说一说算法。

2.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9+6= 6+9= 使用说明:

学生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第2课时

小小运动会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4——97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教学重点:

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为了解决运动会报名的问题,我们学会了计算进位加法,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8+5 5+8 7+4 4+7 3+9 6+8 7+9 8+9

5+7 6+6 3+8 7+7 4+8 5+9 6+5 7+6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说明要求。可以以举例的方式讲清规则,如一人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3的算式有条理地按次序说出来,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尽可能地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说一说。

3.自主练习第3题。

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动物?为什么把小猫和袋鼠连在一起?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

4.自主练习第5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5.自主练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编个小故事,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让学生尽情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交流时,先组内交流,再组间交流。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使用说明:

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能利用所用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课题:9加几(几加9)自主练习

(二)(第3课时)

教学内容:

一年级上册96页9、10题和97页 教学目标:

1.进步掌握9加几(几加9)进位加法计算过程,并正确计算9加几(几加9)的算式;

2.运用有过的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3.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信心,兴趣。教学重难点:

9加几(几加9)进位加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9加几(几加9)进位加法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课件,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本节课我们继续对9加几(几加9)进位加法计算进行练习。板书课题:

9加几(几加9)进位加法练习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教科书96页9题:你的朋友在那里? 连一连,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教科书96页10题:一共有几个贝壳?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汇报交流:9+8=17(个)3.教科书97页11题:一共拔出了多少个萝卜?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汇报交流:9+5=14(个)4.教科书97页12题: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汇报交9+7=14(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汇报交流结果

5.教科书97页13题:一共有多少学生? 理解题意,列式计算汇报交9+4=13(个)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汇报交流结果 三.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算一算: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先对比,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新课堂:70页1题: 先观察图,列式计算汇报交流 9+4=13(个)9+6=15(个)4+9=13(个)6+9=15(个)3.连一连:送信: 连一连,汇报交流 四.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1.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试着写出这样的一组算式吗? 先算一算,集体订正,汇报交流: 并试着写出一组:9+7=16 7+9=16 2.智慧园地:小猴摘苹果:(1).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 9+3=12(个)

(2)、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9+9=18(个)

五、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怎样? 自主评价谈各收获及表现

板书设计:

9加几自主练习

基本练习

深化练习

使用说明:

我认为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角度提出的。为此,数学教学中算法多样应当组织学生学会从多种算法中分析、辨别出最佳或较佳的方法,当然不应是教师主观指定的算法。最佳或较佳方法中的标准,一是简捷方便,二是具有一般性,也就是在同类问题中均可使用,这两条标准必须同时具备。

课题:信息窗二:领饮料

——8加几(几加8)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98页及99页自主练习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运动会插图,使学生得到很多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列式计算,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计算,使学生知道在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

8加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8加几的进位加法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帮小朋友完成了报名工作,现在运动会正式开始了,有比赛项目的同学正忙比赛,没比赛项目的也忙着呢!他们忙什么呢?我们看看吧。表示很想知道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板书课题:领饮料 1.出示情境图:

A.小朋友们认真看图,没有比赛的小朋友在忙什么? 观察情境图,谈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B.从图中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找出数学信息,全班交流

一班: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 二班:一组要6瓶,二组要8瓶

C.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A.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a.要求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先说出信息,b.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再根据信息列式: 8+7=

7+8= 教师板书:8+7= 2.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a.要求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b.怎样列式?怎样计算? 再根据信息列式: c.汇报交流算法。独立计算,汇报交流算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算法。独立讨论,汇报交流

a.7分成2和5:8+2=10,10+5=15 b.8分成5和3:7+3=10.10+5=15、、、、、、师: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个是8凑成10,一个是将7凑成10.,都运用了凑十法 教师板书:凑十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进位加法,仍然采用了什么方法? 运用了凑十法,进步说凑十法的好处 拆小数,留大数;凑成十,再相加。

五、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99页自主练习1题: 观察图,理解题意列式,汇报交流 8+3=11 8+6=14 2..圈一圈,算一算: 教科书99页自主练习第2题: 观察图,圈一圈,算一算

3.8+2+6=

8+2+7=

8+2+4=

8+2+7=

8+8=

8+8=

8+8= +8= 先比较上下两算式,有什么联系,在计算,汇报交流结果

六、完善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表现怎样? 自主评价,谈各自收获及表现 板书设计:

信息窗二:领饮料

——

8、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8+7= 15(瓶)

a.7分成2和5:8+2=10,10+5=15 b.8分成3和5:7+3=10.10+5=15、、、、、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使用说明: 7、6加几 8加几是在学生学习了9加几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用“凑十法”解决问题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比较,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教学的第一步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初步体验“凑十法”。8加几的计算方法与9加几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都是用“凑十”的方法来解决,初步实现知识的迁移过程。然后让学生直接看算式算出结果。

篇2: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本单元设有三个信息窗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两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本单元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三个主题情境,构成了具有横向联系的“情境串”。由情境引发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本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教材把算式从实际问题里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教材在进位加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地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6、回顾整理的创意形式新颖。回顾整理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采取“划片”的呈现方式。把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三大片区内,分别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通过三个片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体会加法的意义,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建议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展现了“小小运动会”的种种情境。教学时,教师不要静止的“观察”,机械的“问答”,要活用情境图。有的情境图如“运动会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可组织学生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也可通过看图讲故事,启发学生学习。学生们有了经历和体验,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就会亲切而有积极性。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学生个性不同,思维特点不同,经验基础不同,同一道题目会提出许多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师要注意鼓励、尊重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不要统一限定一种口算方法,让学生在交流反思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学习。

3、构建开放的课堂,激活学生问题欲、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材在“你说我讲”栏目中,虽然设计了一些指导性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时,不能用这些“问题”和“方法”限制学生提问的方向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应创设开放、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展开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探索,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加强高效率的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学生应练好的数学基本功之一。按《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做到能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练习题要精选,不搞机械重复;练习形式要丰富多彩吸引学生;练习过程中要承认差别,逐步提高要求。开始只要求掌握口算方法,能够正确口算;在正确的基础上再要求迅速。练习方法,开始可看卡片,逐步到听题口算,最后开火车或口算抢答。练习一定要强调高效率。

5、对本单元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法,还应考察学生是否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和积极性表现情况。

六、本单元建议课时数:7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的信息窗1。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备时: 授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提出问题

师:凡是参赛的运动员每人都要佩带一个号码,大家想一想,我们班需要多少个号码?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问题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一下6+9得多少。(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小结与回顾:

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6、6+9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9页、第80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练习与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通过给出的实物图和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意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熟悉“凑十”的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看图计算的题目。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道理。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课题: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5——97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备时: 授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为了解决运动会报名的问题,我们学会了计算进位加法,今天,我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巩固应用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9+5 5+9 9+4 4+9 3+9 6+9 7+9 8+9

2、自主练习第3题

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4、自主练习第4题。找朋友。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动物?为什么把小猫和袋鼠连在一起?你还能找出这样的好朋友吗?

5、自主练习第5题

“9加几”和“几加9”的对比练习。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加9”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6、自主练习第6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7、自主练习第7、8题。

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答,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8页信息窗2。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运动会分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备时: 授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出示83页信息窗2,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通过研究书中提出“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互相交流想法。8+7= 应该怎样计算?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交流。对于当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写在问题口袋里,留待以后解决。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列式计算题。题目具有直观性。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圈出10个,再计算。

2、自主练习第3题是引导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写算式。为了扩大练习量,可灵活增加8加几、9加几、5加几„„的算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四、走进生活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老师领同学们到商店去看看好吗?出示准备好的标有价钱的物品,引导学生说出每样物品的价钱。你需要哪两样东西选好后,算一算需要多少钱?需要帮助的同学请举手或找同学帮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第四课时

课题: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综合练习教学内容:

教科书99—100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备时: 授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先来比赛,好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看谁算得快。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5题。

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看一看画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大约有几个小朋友?再数一数,看看谁估计的最准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可完全放手,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6题

两队少先队员进行交流活动的情境图。练习时,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页的信息窗3。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

2、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备时: 授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运动会上,有一个大家非常喜欢的节目,那就是投沙包比赛,我们一起到投沙包比赛的现场去看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出示信息窗5 师:这是投沙包比赛的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三、解决问题 1、1号运动员一共投了几个?小组的同学讨论。

2、交流方法。

生:把投中的和没投中的合起来就知道了。

3、师:谁在同样的时间内投出的沙包最多? 小组的同学讨论。

4、同学之间交流方法:把这三个同学投的个数算出来,一比较就出来了。

5、完成表格

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统计表,让学生完成表中内容: 投中的个数

没投中的个数

投沙包数量

4、师:谁愿意将自己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

利用实物投影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自己样算出来的。

5、以7+4为例,讨论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下面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5+6

6、算出其他小朋友投沙包的个数,并排出名次。

四、课堂小结

课题:信息窗二:领饮料

——8加几(几加8)的加法(第1课时)

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98页及99页自主练习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运动会插图,使学生得到很多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列式计算,进一步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计算,使学生知道在加法运算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8加几的计算方法,并正确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运用8加几的进位加法知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帮小朋友完成了报名工作,现在运动会正式开始了,有比赛项目的同学正忙比赛,没比赛项目的也忙着呢!他们忙什么呢?我们看看吧。板书课题:领饮料 1.出示情境图:

A.小朋友们认真看图,没有比赛的小朋友在忙什么? 观察情境图,谈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B.从图中你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找出数学信息,全班交流

一班: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 二班:一组要6瓶,二组要8瓶

C.你能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A.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a.要求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必须知道哪些信息?先说出信息,b.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再根据信息列式: 8+7= 7+8= 教师板书: 8+7= 2.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a.要求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必须知道哪些信息? b.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再根据信息列式: c.汇报交流算法。

独立计算,汇报交流算法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算法。独立讨论,汇报交流 a.7分成2和5: 8+2=10,10+5=15 b.8分成5和3: 7+3=10.10+5=15 师:比较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比较,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个是8凑成10,一个是将7凑成10.,都运用了凑十法 教师板书:凑十法

四、抽象概括,总结升华: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习进位加法,仍然采用了什么方法? 运用了凑十法,进步说凑十法的好处 拆小数,留大数;凑成十,再相加。

五、巩固运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99页自主练习1题:观察图,理解题意列式,汇报交流 8+3=11 8+6=14 2.圈一圈,算一算:

教科书99页自主练习第2题:观察图,圈一圈,算一算 3.8+2+6= 8+2+5= 8+2+4= 8+2+7= 8+8= 8+7= 8+6= 8 +9= 先比较上下两算式,有什么联系,在计算,汇报交流结果

六、完善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表现怎样? 自主评价,谈各自收获及表现 板书设计:

信息窗二:领饮料——8、7、6加几 一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8+7= 15(瓶)a.7分成2和5: 8+2=10,10+5=15 b.8分成3和5: 7+3=10.10+5=15 二班两组一共需要多少瓶?

篇3: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一、单元共性的体现及落实要略

一个单元中的若干篇课文, 肯定有一两个共性。如何找准单元共性呢?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这一单元文章的共性主要体现在内容或文体上。一是它的主题内容:人与动物的感情。这个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在单元提示中已经写明:“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 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读来令人难以忘怀。”二是它的文体特征:这一单元中的四篇课文都是故事类文章, 有较为生动的情节。对这两个共性, 教学时必须明确和突出, 可以这样落实。

第一个共性是价值观方面的。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同样要载道。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情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 说说或写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从课文走向生活, 由书本认识走向生活体验, 既是拓展又是升华。

第二个共性是智能方面的实践。可引导学生大胆地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先要求讲清, 即讲清楚基本情节;再要求讲顺, 能较顺畅地讲下来;最后要求讲生动, 力求绘声绘色。

二、比较和梳理单元中的文本个性

文本个性是每一个文本的魅力所在。一般说来, 文本的共性比较容易发现, 而文本个性的发现则要困难得多。可以从这样几个视点来寻找文本的个性, 仍然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1.从主题思想上。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人与动物或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的, 但表现的角度、形式或者程度却各不相同。《老人与海鸥》写的是动物的人性, 即情感的付出与得到的回报。《跑进家来的松鼠》 写的是动物的天性难以改变。前一篇中的海鸥具有了人性, 后一篇中的松鼠却还是松鼠, 两篇课文互相辉映, 相得益彰。《最后一头战象》 写的是动物的士性。题目中的一个“战”字, 就是主题所在。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嘎羧像一个曾经浴血奋战的老兵, 耿耿于怀的就是战场、战友、战斗。《金色的脚印》写的是双重感情, 一是狐狸之间的动物亲情;二是狐狸与人之间的情感。同样是写动物与人的感情, 四篇课文有着鲜明的个性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扛起了一个共同的主题。

2.从谋篇布局上。认识和理解文章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 从学科的角度讲, 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表达方法和语言特色也是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使命。《老人与海鸥》是对称性结构, 主要由两大块构成, 正如题目所示:一块写老人, 一块写海鸥。提纲挈领, 结构明白。《跑进家来的松鼠》是线性结构, 文章按照松鼠在“我家”的表现一路写下来, 几桩事情就像一根藤上的几个葫芦。《最后一头战象》的结构是跳跃式的, 它先交代了嘎羧的历史, 然后二十六年一跃而过, 接着集中写它临终前的几个情景:披戴象鞍、告别乡民、重访战场、挖坑自埋, 文章的后半部分与《跑进家来的松鼠》相同, 也是并列式的。《金色的脚印》的构思相对要复杂得多, 它是双线并进式的, 一条是老狐狸与小狐狸之间的线, 一条是正太郎与狐狸之间的线。文章围绕一个“救”字, 写了“在救—想救—不救—被救”的复杂过程。在救, 指老狐狸想方设法在营救;想救, 指正太郎想帮助老狐狸救小狐狸;不救, 指正太郎觉得让老狐狸自己救出小狐狸更亲;被救, 指当正太郎遇难时老狐狸救了他。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教材的编写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文章谋篇布局上, 这单元四篇课文的编排顺序是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呈梯度式递进。

3 .从表达方法上。 认识、理解和学习运用表达手法也是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之一。因而, 在教学中也应当尽量发现其个性。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虽然都是故事, 都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体的, 但细细比较, 还是可以看出差异。《老人与海鸥》的表达手法大体为:先叙述再描写, 老人关心海鸥这部分因为时间长事情多, 作者采用了叙述, 而海鸥送别老人这部分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跑进家来的松鼠》采用叙述加议论的表达手法, 先一一叙述奇怪的事情, 最后议论点题:“唉, 它是从森林里来的, 住在我们家里, 还保留着老习惯。它天性这样, 跟它说住在我们的房子里不会冷, 是没有用的。”结尾处的这一段议论, 既是小结又是升华, 十分需要。《最后一头战象》采用先叙述后描写。叙述嘎羧的历史, 描写嘎羧临终前的四个具体情景。《金色的脚印》则是叙述与描写交替推进, 重要的地方用描写, 次要的地方用叙述。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手法, 不是随意的, 而应由具体的内容和主题来决定。假如《跑进家来的松鼠》一文没有最后的议论, 文章的主题就会让人觉得非常模糊, 假如《最后一头战象》全部都像开头部分概括叙述, 那就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力。

4 .从语言运用上。学习和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从课文中学习语言的什么呢?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词汇, 每篇课文一般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 通过认识、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 以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二是修辞手法, 修辞是语言饰品, 能陡然增添魅力, 经典作品往往特别讲究;三是句子形式, 用长句还是短句, 用整句还是散句, 用陈述句还是疑问句等, 都是有艺术性的;再是语言的气与势, 优秀的作品, 其语言通常内含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到的气势……这四个方面都是需要关注的。就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而言, 在语言方面也各有特色:《老人与海鸥》, 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讲述的口吻来写, 语言亲切自然;《跑进家来的松鼠》, 作者采用儿童的视角, 用拟人化的手法, 语言风趣活泼;《最后一头战象》情节感人, 场面宏大, 因而语汇丰富, 用笔凝重, 有一种浩然正气;《金色的脚印》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语言清新晓畅。

每一个单元中的课文肯定都存在着个性, 这是毋庸置疑的。实施教学之前, 教师首先就得整体把握, 对单元共性和各篇课文的个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 对文本个性的准确认识, 不是翻翻参考资料和看看别人的课堂实录就能达到的, 它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鉴赏能力, 具有一定的文章学理论和文学创作理论。从目前广大语文教师的现状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缺少把握文本的能力, 有的只知道每个文本都存在着区别, 而无法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说清究竟区别在哪里。

三、发现个性的意义及教学要略

有的放矢, 这是做一切事情的准则, 阅读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文本个性是我们的“的”, 具体的教学就是“放矢”。寻找和发现个性的目的, 就在于有针对性、集中精力进行教学, 达到高效、省时之目的。概括地说,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把控文本个性。如何把控, 这里提出若干建议。

(一) 备课———要有单元教学的战略眼光

以单元为框架的教材结构, 就应当牢牢树立单元意识, 从单元的视角来观照。备课时, 首先要仔细研究单元提示, 明确单元共性, 并通读单元中的每一篇课文, 研究每一个文本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的个性, 然后整体勾画这个单元的教学思路, 厘清哪些要素是单元中重复出现的, 哪些要素只有在某篇课文中出现。据此作出判断:对重复出现的, 放在哪里讲, 对唯一出现的, 讲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 才能既高效又省时。如果孤立地进行备课、教学, 没有瞻前顾后, 难免该教的不教, 不该教的重复教。

(二) 比较———要善于选择和运用多维度

比较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共性是从比较中来的, 个性也是通过比较发现的。当明确了单元共性之后, 就要有选择地进行具体比较, 目的就在于能够有更清晰的认识。文与文的比较是多维度的, 可以比较主题思想和感情色彩, 可以比较文章结构和表达手法, 可以比较语言特色, 等等。

(三) 教法———要灵活选用与文本相称的

思想感情方面的共性存在, 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始终有一根主线贯穿;每个文本鲜明个性的闪耀, 这又要求教学时必须灵活选择与个性相对称的方法。就是说, 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根据文本最鲜明的个性。《老人与海鸥》最突出的个性是对称结构, 前半部分写老人热爱海鸥, 后半部分写海鸥送别老人, 教学时, 就可以采用板块式结构。《最后一头战象》的个性是作者紧抓一个“战”字, 用“佩戴象鞍”等情景来表现, 这四个情景非常生动感人, 不妨采用细细品味式的教学方法。《金色的脚印》的个性是情节双线并进, 不妨采用分头复述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医生的高明在于能对症下药, 教师的高明就在于对准文本个性采用相应方法实施教学。

(四) 训练———要集中兵力采用专项强化

有些文本个性, 用不着多讲, 可以集中兵力直接通过训练来完成。比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 许多教师都感觉难教, 因为它时间跨度长, 内容高度政治化, 对如今的小学生而言, 要理解其思想内容确实不容易。但如果抓住“演讲词”这一个性特点, 通过演讲的方式进行强化训练, 学生也许能有所感悟。先讲清作者当时的身份, 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发生的具体事件, 再引导学生思考:面对的是怎么样的听众?应当用什么样的心情?用怎样的语调语速?前面和后面应该有什么变化?然后要学生一段一段地用演讲的口吻试着读读。在反复训练中, 学生肯定能有所感悟和理解, 肯定比引经据典地讲解要有效得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篇4: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篇5: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练习三(教材第34页练习三第1-5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数的分与合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2-7各数的分与合。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2-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1-7的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前两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数的分与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分别说说这些数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这个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与合的情况。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图,学生说说把草莓分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

(3)根据演示的情况,让学生说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

(4)鼓励学生说说有没有其它的分法,表扬按顺序说的小朋友,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由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分法的。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风筝后面的每一节都要合成7)

(3)学生在书上填写。

3、“对口令”游戏,完成第3题。

(1)学生拿出准备的数字卡片。

(2)组织游戏活动:

师生练习:师说一个数,同桌的两个学生先后出示卡片,使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老师说的那个数。(指名几组同学进行练习)

同桌练习:同组两人先约定一个数,再先后出示卡片,看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等于约定的那个数。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数合起来是花盆上的数,花盆上的数可以分成两朵花上的数)。

(3)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4)集体反馈,说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或几和几合成几。

5、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图,说说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独立填数,看看谁填的最合理。

(3)反馈,表扬按顺序填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填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小结:我们在填写时,左边的数要按顺序填写,可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三、总结评价

篇6: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教案教学设计(青岛版一年级上册)

课题: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 讲授新课:

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

3、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预设

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预设

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2、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听一听

教学目标:

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

二、教学过程:

1、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拓展活动

四、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课题: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

3、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

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上一篇:教师帮扶贫学生总结下一篇:安全宣传和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