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学反思

2024-05-02

小语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小语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成为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诱因”、学生还没有对阅读文本产生欲罢不能的内驱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有的课堂注重知识内容的任意拓展,而忽视了语文课的本体训练,这较多出现在教学常识性课文时。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所谓的新理念,将《语文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专挑“科技含量高,网上资料多”的课文让学生研读,但在设计研读专题时,既不注意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年龄特征,结果只能失去语文课应有的本色,“种别人的田,荒自家的园”,将语文课上成常识课,让课堂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一言堂”。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篇2:小语教学反思

1、反思闪光点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是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如教学中引起师生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上一些精彩细节;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原则运用的感触;教法改革和临时应变的教学措施;感受最深的教材整合和创造性处理;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引起教与学共振效应的途径;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在课堂中应用的感悟;设计合理、条理分明的板书;学法指导的技巧等等,把这些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总结、改善,推陈出新,教学艺术才能日完善。

2、反思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或教学内容安排不妥,或教学方法不适用,或练习设计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或课堂中的生成处理不当,或未针对学生差异区别对待等。教师课后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寻找解决的办法。这样可以帮助你查找根源、寻求对策、吸取教训,使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前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少走或不走弯路,进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逐渐完善。

3、反思教学预测与生成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产生瞬间灵感,这些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是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把自己这些教学中富有智慧的创新之举在教学之后及时的记录下来,并对之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就会使你的教学智慧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

4、反思学生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反思“再教学设计”

反思“再教学设计”,就是在过去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出再教方案实施教学的过程,是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再设计——教学再实施等多次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每一节课后,都应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静心反思。一方面,要总结自己教学的经验与教训;教材组织、教学内容、、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思维训练、教学创新等等,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另一方面,要摸索教学的规律:根据这节课的反馈信息和教学体会,要对教学情况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修正教学方案,拟定出自己假如再教这一内容的要求和做法,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帮助你对课堂教学活动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使自己迅速走向成熟和成功,在以后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实,教学反思远不限于上述内容。教学中的任何难题都可以成为反思的对象,对教学中任何困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教学智慧产生的源泉,对教学中关键性问题的不断求索都可以增进教师的反思能力。

篇3:小语教学反思

2011年5月, 由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小教部教研员主持的“旅顺口区小语高年段教学反思交流会”, 在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它的召开将引发旅顺口区小语高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改革。这样说的理由有三:

一、反思集中了小语高年段语文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

旅顺口区小语高年段教学反思交流会, 十三位参加交流的老师, 都从不同的方面, 就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反思, 有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 有反思教学过程的得与失, 有反思某一教学内容的顺利与挫折, 有反思整合理念的成功与经验。这些反思我认为可归纳为两个问题:一个是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短期反思, 另一个是几年教学过程的长期反思。无论哪一种反思, 都或深或浅地道出了目前小语高年段课堂教学的焦点问题:既使教师如何会教, 学生如何会学。这些反思都反应出老师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工作, 想融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洪流中, 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出一份力, 发一份光的由衷心理。

目前, 一至三年级语文教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 进行了多年的尝试。低年级的教学改革, 旅顺口区已经走在了大连市的乃至全国的前列, 已取得较好的经验, 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四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在亦步亦趋地摸着石头过河, 处于尝试和摸索阶段。而探索和摸索, 尝试和实践都将促进小语高年段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没有教学改革已取得的经验可借鉴, 也没有现成的经验作指导的情况下, 小语高年段教学改革将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向前。如果说这一改革进程将要加快的话, 那么首次“旅顺口区小语高年段教学反思交流会”无疑将是一剂强有力的催化剂, 我们衷心地希望它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掀起高年段语文教学改革的高潮。

二、反思有着丰富的源泉

问君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要创新就必破旧。那么小语高年段教学的改革、创新, 我认为首先是打破除旧的教育观念, 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 推陈出新。

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名学生, 都有着地域不同、都有着千差万别, 都存在着个性差异。那么老师如何把握这些特点进行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呢?我认为学生就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源泉, 这一源泉有着千差万别, 正是这一千差万别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反思素材。当我们置身于这一千差万别的教学活动中, 怎么会没有得失、成功失败、顺境逆境呢?总结得失、提出新问题、分析新问题, 解决新问题, 得出新结论, 这不正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应该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吗?

有了源泉何愁没有清泉, 有了清泉又何愁凝炼不出结晶。

旅顺口区小语高年段教学反思交流会, 正是为广大高年段语文老师、为主管语文教学的各校主任、为语文教学指导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小语高年段教学改革的信息源。因为这些反思都来源于教学第一线, 来源于教育教学的每一个体, 都具有指导教学实践的意义。

“错误也美丽”、“将爱的珍珠串起来”多么富有诗意的反思, 如不是在教学第一线, 又何曾会有这样如诗如画的真挚的反思, 这反思是美丽的, 是充满爱意和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本质来源于普遍现象的凝结。教育教学经验、教育教学方法又何尝不存在于这千般万种的反思之中呢?丰富的源泉是教学反思的基础, 教学反思将进一步推进旅顺口区小语高年段教学改革。

三、坚强的组织是小语高年段教学改革的有利保证

旅顺口区是全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六城区之一, 在旅顺口区教育局、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教师通识培训, 让家长与子女一同走进课改等活动的开展, 经过多年的课改实验与探索, 旅顺口区基础教育课改工作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走在了大连市乃至全国的前列。由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的《走进新课程》系列丛书的问世, 更说明旅顺口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织的严密性, 措施的可操作性, 过程的实效性, 结果的显著性。丛书从10几个方面、近100个着眼点对旅顺口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展示, 凝结了多少领导、老师的心血。让广大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教学一线的老师充满对基础教育改革必定成功的信念。丛书是旅顺口区多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索的结晶。

三涧中心小学李晓军校长有句话说的好:天下教育是一家。多么精炼的话语, 这话语道尽了多少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共同目标: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 我们必须同心协力。

旅顺口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小语高年段教学反思交流会”的召开, 让我确实有很多思考: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随着千千万万个有志于教育改革的仁人志士的努力, 随着众多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会成功。

篇4:农村小语课堂的困惑及反思

【关键词】教学困惑 简单有效教法

这几年来,我在参加全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中,发现课堂教学虽然在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总觉得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有点力不从心,研讨时,许多老师也纷纷提出自己的困惑进行探讨。

一、困惑:课堂“启而不发”

老师们反映:课堂上,尽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想把课上得精彩些,可老师讲课时,学生正襟危坐;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无人举手,课堂上除了几个优秀生“应和”,其余时间,老师都在唱“独角戏”了。

针对这个问题,我走访了各校不同年级的老师,也深入课堂听了很多老师的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教学模式“老生常谈”

由于我们农村教师受环境和物质条件限制,参与教研机会很少,现代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模式十年如一日,面对如此“固态”的教学模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逐渐被磨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上课不再敏感。

(二)学生基础差异太大,教学目标设定过高

在走访调查中,我镇小学生百分之七十是留守儿童,部分学生家庭教育和辅导几乎为零,同一个班级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老师在备课时,尽管设定了许多教学目标,但真正在课堂实施时,按一般的中等生水平上课,都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教师要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以至于课前设定的许多教学目标形同虚设。慢慢地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教师上得无激情,学生学得乏味。

(三)教师的对新课改的“错位理解”

新课改后, 为了“三维目标”的落实,我们部分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生情出发,也“东施效颦”在课堂上组织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表演等,总之,热闹非凡。但一节课下来,能真正参与学习的学生不多,课堂偏离了重点,失去了重心,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多半无果而终,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长期下来,许多学生觉得“事不关己”,课堂也仅仅是几个优秀生的“舞台”。

(四)教师课堂中的“越位教学”

在教学中我主张 “文不熟读,不开讲”,课堂上只有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于身临其境中反复朗读,想象,激活他们飞扬智慧的语言,才能让他们深刻体悟出文本的内涵。但由于我们的课时一周就有七节语文课,加上早读节,个别老师还要拿来处理班级突发事件,学生读书的时间不充足。可老师上课时,又要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一开课,便引领学生感悟课文,学生不读熟课文就去理解文本,无法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也就無法感受学习的乐趣,这种“越位教学”违背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所以,启而不发也在情理中。

二、反思

就以上问题,对如何激活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找准每一课时的定位

在教学中,要针对本班学生基础,找准每一课时的定位,不同年级的学生,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教学三年级时,第一课时我先是落实好生字新词的训练。首先让同桌的学生一起把课文读通顺,用笔画出带有音节的生字新词;然后同桌互读,纠正,动手给生字注上音节,跟同桌说说你怎么记住生字的;最后,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上黑板写出自己能很快记住的生字,并告诉同学们识记这个字的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读、写、说、练,生字新词在课堂上能很快掌握下来,学生有成就感,也得到了学习的快乐。

(二)少讲多读,追求有效、简单的教法

探求 “简约、有效”语文课堂是当前一个探讨课题。语文课堂如何体现简单呢?一是要摒弃错位的课堂理念,不要把语文课上成品德课、科学课、表演课;二是要把握好重点,“以读代讲,以读悟情”有的放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落实好教学训练点。例如在今年2013年的“名师八桂行”的观摩课上, 这些课堂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特点,以读为主线层层推进,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老师抓住精要问题,穿针引线,留够时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三)优化学习小组,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新课标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分组和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好中差搭配分组,保证组内的互补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我主要从两方面安排学生进行合作:第一,小组合作学习都有个明确的讨论主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考、讨论,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第二,精心组织小组的合作活动,先明确分工,再合作,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例如:初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让朗读得比较好的学生领读;在教学重点、难点处设计一些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中读一读,议一议,有助于学生深入文本,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习的潜意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探讨,乐于交流。

(四)无限相信学生潜能,做好激励评价

“亲其师,信其道”,在课堂上适当给予学生赞赏性的评价,不仅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还会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和信心。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就是个好例子,在他的课堂上,我们领略了他对学生评价的艺术,薛老师评价简洁明了、自然幽默,且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课堂上笑声朗朗,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篇5:小语教学反思

——何德斌

自2013年我县成立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以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和我们工作室名师成员11人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坚持集中研讨和学员分散研修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团结协作、亦师亦友、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反思了工作上的一些不足及需要改进的方面如下:

一、要鼓励学员多学、多问,更新教育观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课改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我将自己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与技巧毫无保留的传授给组内的其他学员,鼓励他们多参加培训,多读书,阅读有关杂志来获取课改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但由于一线教师上课任务重,集中学习和研修的时间不多,组织研究教材的形式和方法较为单一,还要花功夫去创新。

二、要鼓励学员多听、多上,提高教学水平。学校里有一大批青年教师,他们是学校教育力量的生力军,但他们缺少教育经验,一堂课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进一步雕琢的地方,因此,我鼓励他们每学期至少上5节高质量的研讨课。我与他们一同确定讲授内容,共同研究该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实施措施,在准备期间,我跟踪听课,听一节,评一节,一点一滴地指导修改。有时由于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学员不能够跟随我们工作室成员一起奔赴教学点听评课,学员也深表遗憾,就只能鼓励他们在本校内多听名师上课,或者多从网络上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

三、要鼓励学员多思、多写,积累教学经验。作为青年教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平时还应注意反思、积累,朝科研型发展。因此我鼓励他们努力发掘自身教学工作中的得意之处或反思经验教训,及时记录下来,学期末时整理半年来的收获,撰写论文。但工作安排不够硬性到位,大家也较为忙碌,学期末能整理收获的并不多,以后这方面还得持之以恒。

四、要鼓励学员多走出去,激发教学热情。

组织工作室学员利用网络,研究名师案例和全国获奖课例,提高学员们的教学实践能力。从名师案例、全国课堂教学大赛获特等奖的优质课中选取了低、中、高各学段的课例,组织学员观摩学习。每次都是边观摩,边剖析交流。不能面对面的交流,发言面还是不够广泛。另外,外出学习的观摩活动组织不够,以至于我们的教师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份热情和教学的激动,有机会还得尽量组织。

五、要鼓励学员多做课题,争取百花齐放。

课题研究不够丰富。为了使我们的学员从经验型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迈进,就要组织大家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先进行了“高效课堂教学”研究,学习了有关理论和高效课堂案例,明确了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但没有具体进行分工实验。紧接着,我们又进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这一轮有了新的发展,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我们初见成效。但是,纵观国内各个学校的教改教研工作,我们的课题研究还较为单一,缺少创新,不够丰富,所以在今后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得开辟新的教育天地,争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百花齐放。

篇6:小语教学八法

(一)内容显示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教学任务应当由学生完成。每节课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知道“学什么”,然后再指点(或师生共某同研究)“怎样学”。为此,教师应在课前把本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告诉学生;课中,师生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有序的训练;课后,师生对照主要任务反馈小结。此法的好处在于:①任务明确,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②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听、说、读、写实践,从根本上改变了“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局面;③亩于当堂反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

(二)听课思考法。

人的大脑机能定位决定了大脑在同一时间的多功能牲,据此,可以把朗读朗单项训练改为综合训练:于听读前出示一二道听、读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听后解答,使学生在体会语感的同时自然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从而减少了教学环节,节省了教学时间。

(三)掌握达标法。

即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如阅读课文,在研究某一项任务前先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那一项知识迅速“过电影”(重现),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或点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作为析比较,再量力设计一些发展题,由于学生带着明确的标准去完成新的练习任务,没有畏难心理,因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性高涨。

(四)重点铺垫法。

小学高年级教材每单元的重点读写项目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为使学生正确地领会重点项目的概念(定义)并能运用概念较准确地分析讲读课文,教学前应根据“读写例话”把重点项目的概念解释清楚。由于概念新鲜,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因而学生很容易领会,再运用概念分析课文就能得心应手。

(五)启迪激励法。

在要学生完成某项难度较大的练习或识记某项不易记住的知识前加些启迪、激励性话语,如:“互相比一比,谁用的时间最少、背得最熟、记得最牢?”要学生记住一些重要内容(指教师的讲解),可提醒:“请同学们注意听,下节课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听记力。”还有,可利用学生最敏感的分数来进行刺激,如要学生解答课后复述性答题,先分题打分,然后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做出答案,教师出示答案后让学生自行计分,从而使学生竭其力尽其智地答题。

(六)判断选择法。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差、分析问题的能力弱,致使育的训练效果很差甚至是无效劳动。为此,对一些难度较大或超出学生生活经历的课文,可间或设计一些判断选择题,要求学生在答题前细读课文,然后反复揣蘑筛选答案。反馈信息后,师生立即分析正误原因,以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思路。用此法训练,学生精力最为集中,准确思维的品质能得到最佳培养。

(七)发谬纠错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保持时间在25分钟左右,超过这个界限,将会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为此,教师可适时设计一二题错误较明显的答案,以便唤起学生新的注意,促

篇7:小语识字教学需要改进

内容摘要:

小语识字教学需要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的表意特性,寻找汉字的物象场景,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方能做到活学活用。

关键词:

识字教学、遵循规律、难教易学、走出误区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与思考

华夏五千年来从没有比当今政府对教育如此之重视,投入如此之多;从没有比现代人受教育面如此之广,受教育时间如此之长;从没有比当今教师压力如此之大,学生负担如此之重。然而我们将近60年的教育却培养不出像矛盾、鲁迅这样的大文学家,原因在哪?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问题也是复杂的。但我个人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不可推却的责任。从教三十余年,乃见教育之盛衰,今已是天命之人。漠然无所向,空闲之余,则喜思考小语教学以自娱。思考之中,偶悟小语识字教学之误:许多汉字学生都认而不识。

二、目前小语识字教学的现状

我们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是过于详尽的情节分析,识字教学一带而过,从而降低了识字教学的要求。同时我们犯下了不顾及汉字自身规律,抛开中国几千年积累下来并被证明是有效的识字教学传统经验。我们错误地把汉字与欧洲文字等同起来,把识字教学的目标锁定在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记住字形,我们往往采用分析偏旁部首死记硬背或反复抄写。这是一种费时多效力低的识记方法。字义的教学“贴标签”或“蜻蜓点水”,如古诗《乞巧》(人教实验教材第六册),“乞”我们给学生的注释是求,作者林杰为什么不用“求”呢?再如“乞丐”为什么不叫“求丐”呢? “一丝不苟”的“苟”我们给学生的解释是“随便、马虎”,等到日后出现“苟能制侵陵,岂在都杀伤”我们又给学生的解释“苟”是“假设、如果”。这样教,学生常常含糊不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怎么也弄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如果学生向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苟”怎么一会儿解释“马虎”,一会儿又解释“如果”呢?也许我们只能告诉他们这是个多义字,应该说这个答案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对一时难讲清字义的生字词我们往往是让学生自己去意会,这种意会是浅表性的、模糊的、粗糙的,长期以往他们就不可能有咬文嚼字的习惯,对自己所表达的言词也就不会仔细斟酌,更不要说灵活应用了。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对一个汉字第一次学就做不到全面而精确的理解,还会有第二个人教他吗?是很少有这样的可能,那么只能靠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去碰撞,这种碰撞据说需达45次之多方能获得,像“乞”字恐怕一辈子也搞不清楚。这是一种如此低的习得效率呀!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一线从事识字教学的教师绝大多数没有学过中国文字学,仅在中师或师专的汉语课上接触过少得可怜的文字常识,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的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的写,沉湎于笔画笔顺上下左右半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综上所述,小学识字教学的最大误区在于:中国汉字是表意系统的文字,我们的识字教学没有紧紧抓住表意文字是因义构形这一灵魂核心的问题来教学,我们只把汉字当作表音符号来教;我们的教学法还不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学生在文字的认知领域中建立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可以这么说,我们目前识字教学老师易教,学生死记。学生虽然会读、会写,但他们做不到望形生义、心通字神。这种教学是一种满足于学生入眼不入脑浅表性的识字,我个人称之为“字皮”式的识字。只知“字皮”很难灵活运用,他们日后的书面表达难以达到高层次的水平。这也许是导致近代大文豪出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

要走出小学识字教学的误区,首当其冲的是用中国文字学理论武装我们的教师,师范的课程设置应刻不容缓的补上“中国文字学”这门课程,对在职教师可以利用继续教育培训进行系统进修,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文字修养,加强教师的文字功底。

其次、对现有教材中不科学的识字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承担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人员构成,应有相当比例的文字专家,以保证教材的科学系统性。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3000汉字进行科学系统的完整,提供给教师必要的参考材料。

其三、根据汉字的表意特征,制作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软件,运用现代媒体。

四、走出小学语文课堂识字教学的误区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培根”、“积累”。首先我们要思考培什么“根”,怎样“培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建构学生的语文系统,这个系统分三个子系统即汉字的识字和写字系统、汉语的听说读写系统、母语的文化生成系统。首要任务是识字,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根”,如何“培根”,韩愈早就告诉我们:“无望其述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而如今我们很多时候却违背了这个最基本规律。

1、小语课堂教学应注重识字

我们的母语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汉字这个本没有变;字形从甲骨文到楷书发生了隶变,但它的表意特性没有变;所以汉字应该是难教难学。

原江苏省教委主任周德潘讲过一句经典:“小语姓小”。这句话在我脑海中盘旋了好多年。我想小语教学应牢牢地抓住识字、写字、诵读这三要素,方能符合“小语姓小”的特点。由此看来,识字应是小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我曾看过一篇文章,作者在文章里质疑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他说:“一位学生请了三天假,回到学校老师除了给他补生字词,别的还补什么呢?”这位作者的质疑不是没有道理,而是值得我们思考。

任何一个东西,都需要有哲学的思考,需要有正确思想观念。首先我们要想清楚一个根本问题,识字是干什么的?教学识字的方法才会正确,投入才有真正的效率。我们似乎都知道,识字是为了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识字是为他将来的阅读和写作奠基。字义的掌握是阅读和写作的关键,“字皮”式的识字是不能满足这一要求的。

2、识字教学需要遵循汉字规律

中国语文教学若从有文字算起,已有几千年历史,若从孔子设坛授业为始,已有两千五百年的传统。传统是无法改变的历史,无论今天的语文教学有了多少现代化的发展。我们都无法抛开传统,违反汉字自身规律,另辟一个全新的识字教学空间。

汉字从每一个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若以历史阶段性粗略划分,汉字的形成和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字的象形系统阶段始于商代造字之初,结束于春秋时代。主要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三种字类,《说文》所称述的“文”阶段;汉字的形声系统阶段始自战国时期,结束于清代。主要有转注字、形声字、假借字三种字类,《说文》所说的“字”阶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尽近一个世纪。汉字深层地承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汉字是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它与欧洲文字完全不同的价值在于其表达功能不在是否有效记录语言,而在是否有效地传递概念。汉字符号系统阶段我们走了近一个世纪,值得我们反思和总结。汉字教学符号化,从哲学的观点看有利有弊,弊已日趋突显。汉字是表意特性直接与概念相联系,一字一义,一字多义,一义一个概念是汉字特有的。让学生对汉字能有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做到每识一字熟烂于心。只有把汉字的根基扎深,才有希望逐步到达言词之精。只有这个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使他们成为未来的言语华丽的大家。所以我个人认为对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不仅要重视还需要改进。将汉字的音、形、义有机结合,从字源出发。这里的源不是给学生讲甲骨文,而是给学生讲字义的源头,让学生在领悟汉字的意境中理解字义、记住字形,使他们能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这就需要我们遵循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遵循汉字从基础字到字群的规律,遵循汉字从本义到引申义的规律。因为象形系统的汉字无一例外都是由字根组合而成,形声系统的汉字都是由类旁和声义旁组合而成,每一个汉字,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是一种实物的摹写、一幅生活场景的缩影。凭借汉字构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将抽象的汉字复原为物象场景,使得沉睡的汉字得以复活,使得汉字符号意镜化。学生凭借这活生生的物象场景便知其中的字义,使他们对汉字不仅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便是识字任务很重的小学生都可以十分轻松地认读并识记于心。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记忆是将情景以模糊的图象存入右脑,右脑的储存能力是左脑的100万倍。遵循汉字规律教识字是把陌生的东西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把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图象粘贴到学生的右脑,调用右脑的形象化记忆来完成。我想现在还寻找不到一条易教易学的识字路径,苟能将目前的易教死记的现状改变为难教易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识记生字的质量。

3、识字教学例举

例1:“太”与“泰”。我们经常见到学生把“国泰民安”写成“国太民安”。虽然我们给学生纠正,但学生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泰”不可以写成“太”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不妨我们可以从字根出发。这两个字都跟“大”有关,先分析“大”,(象形字),构字源自正面站立之人,表示成年的男子,成为大人。“太”字是在“大”字下增添一点,表示大的重复,本义为大大(很大),或为大而又大之义,引申为高、大等。如太湖、太空、太学等。也表示一种程度,如:太热、太平等。“太平”指社会平安、安宁,天下太太平平。

“泰”是会意字,也表示太平的意思。“泰”篆体是在“大”的下各增添一只手,现在隶变的二横,下部为水(表示尿),一个男孩把两手一伸并大声喊:你们走开,我要拉尿了!此时拉尿的男孩无拘无束,安逸到如此之最,所以“泰” 不仅表示平安、安宁,还表示做事到达极顶之义。“国泰民安”指国家社会平安到达之最的时候了。这个时候的人民不仅安居、更会乐业啊!今天我们的国家可称得上国泰民安,所以不能写成国太民安的道理是它们所表示意义的程度有区分。我们再来讨论“泰山”、“泰斗”就会更清楚。

例2:“肆虐”(绿叶阻挡肆虐的流沙),浙江省编义务12册课文《我爱绿叶》

“肆”(会意字)左边为年长之人,右边为古人用于刻字的刀(现在指笔)两根会意指用刀在老人身上乱刻乱划。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这种刑罚使人慢慢痛死,是非常残忍的。

“虐”(会意字)上边为虎,下边为老虎用爪子按住一个人,并且在乱咬、乱噬。两根会意指老虎在残忍地噬咬人体。通过上述两个字的分析讲解,学生头脑产生了“肆虐”那种残忍图象是清晰的、深刻的,然而对词义及课文语言的理解,自然会水到渠成。

例3:媚(醉里吴音相媚好,人教实验教材10册《清平乐.村居》)(象形兼会意,兼形声)甲骨文是象女人长着大眼睛,长眉毛,非常好看,令人喜欢之形。本义为悦也,引申为美好。如春光明媚的“媚”为美好。由好看讨人喜爱又引申为讨好。

古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古人求助当权者,要从早到晚驰马奔走,到了官府必须等候在当权者的门外,看门的人故意不进去通报,有意考察你。这时是能说尽甜蜜的好话,做尽女人的种种姿态,使得看门的人喜欢,并对你信任,然后你才能把藏在衣袖里的钱偷偷地送给他,门卫拿到钱才为你去通报,后来就有成语:奴颜媚骨。这就说古人要去见官,就必须卑躬屈膝讨好门卫。再来分析“谄媚”。“谄”(会意字)左为语言,右上边为人,下边为陷阱。用语言讨好使人坠入陷阱。媚也是讨好的意思,谄媚表示用尽各种手段讨好别人,这是用心不善地讨人喜欢。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受人谄媚而失去天下。最后我们讨论“醉里吴音相媚好”的“媚”。这媚也是讨好的意思。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种讨好是贬义还是褒义的。

例4:“飘逸”、“瞬息万变”《庐山云雾》(浙江版义务教材第十一册)

“飘逸”的“逸” 是兔与走字底会意,走字底是行走的意思,据说一个兔子见到了天敌,就拼命的跑,你别看兔子小,它逃跑的能力特别高。古人就利用兔子赛跑的本领造字,“逸”的本意就是逃跑。如“逃逸”,兔子光靠逃是不能逃身的,有时候还得要躲藏。这就有“隐逸”一词。“逸”引申为隐居,兔子的一生中不会总是逃或躲,它也有自己舒适的生存空间。逸”又引申为安闲,安乐。如“安逸”、“一劳永逸”再如课文中的“飘逸”,我们来齐读课文“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住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沙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飘逸的“逸”是说兔子在逃跑吗?还是说兔子在隐藏呢?读读这段语言,这是怎样的兔子呀?

生1:这是一只穿着漂亮外衣的兔子。生2:这只兔子在自由自在地游玩。

生3:这不是一只兔子,而是一群兔子在慢悠悠地游荡,他们在欣赏美丽的大草原。

„„

师:这时候已经没有敌人了,也没有什么危险,这是一群过着安逸生活的兔子。如果一个人过度的安逸,就会奢丛,所以逸又引申为放从。如“骄奢淫逸”,这就用在贬义方面。

“瞬息万变”的“瞬”,我们先来了解“舜”字,传说有一位帝王的名字叫舜。这个字源是说一个人掉进了一个洞穴里,顺着洞穴爬上来。上部为“爪”指人的双手,中间为洞穴,下边指人叉开的双脚顺着洞穴往上面爬。“瞬”是从目从舜形声兼会意,这还是在说人在洞穴里往上爬吗?

生1:瞬是说眼珠儿在动,不是指人在爬。

生2:眼珠儿在动是指一眨眼功夫,瞬说明时间很短。

师:说得对,瞬的本义是指转眼之间,用在完成一件事过程极快,时间很短,我们读一读下面两句话就明白了。

1.飞机飞上天空,瞬间即逝。2.一颗流星掠过天空,瞬息便消失了。师:上面两句中有两个词,“瞬间”、“瞬息”,都跟瞬有关,我们辨析一下,它们有没有区别呢?

生1:瞬息是指人呼吸那么短的时间。飞机上天的时间不可能这么短。生2:流星的速度比飞机的快得多。

生3:第二句用“瞬息”比用“瞬间”更精确。“瞬息”所指完成事物的时间应比“瞬间”所指完成事物的时间更短,过程更快。

师:它们有区别,今后我们就不能乱用,老师还请大家辨析一下“瞬间”、“瞬时”行吗?

生1:这两个词我认为没有什么区别。

生2:这两个词是同义词,都是指完成一件事物的时间短,速度快。师:同学们说得对,这两个词可以互用,他们只是根据语言习惯所使用的频率不同而已。我们再来读课文,课文中有一个词“瞬息万变”,我们读一读就明白了。

例5:“一丝不苟”(人教实验教材八册《鱼游到了纸上》)今天是第二

次见到,第一次出现在《白鹅》这篇课文中。“苟”(依托象形字与甲骨文发生讹变)。字源是说一位长者在训斥一个人,如父母训斥孩子。古代人要求很严格,受训人非要跪跽在那里。所以“句”是一个跪跽之人的讹变,在人头部增添两只狗的耳朵后来讹变为草字头,“苟”表示人象狗一样竖耳恭听、驯服,本义现已消亡。我们可以这样想父母为什么要训斥孩子泥?因为孩子不乖,做事草率、马虎,很随便。所以“苟”由训斥、驯服引申为随便、马虎;我们再继续往下想父母这样严格训斥是希望孩子成才,现在我们的每一位父母不也这样吗?如果孩子听话了,成气了,做事不马虎了,我想也少一些训斥,或不训斥。所以“苟”又引申为假设、如果。“一丝不苟”的“苟”应解释随便、马虎;“苟且偷生”、“苟不教,性乃迁”的“苟”怎样讲?我们再来读林则徐的一句千古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例

篇8:小语心智教学探究

一、从获得知识到获得智慧

赞可夫和美国的布鲁纳、西德的瓦根舍因同称为“课程现代化”的三大典型代表。赞可夫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 以高难度, 高速度为原则, 让学生理解学习, 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的、技能和技巧的常规。

在中国笔者向来是喜欢“懒”教师的, 这类的懒教师更重学生的个性, 他们重教更得导, 他们重书更重人, 书只是他们的道具而已, 他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国学”走向了“人学”。懂得先进教育教学现念的中国教师很多, 但真的接着地气去践行的还欠缺。尤其在小学, 太多的小语教师习惯于用一两种方法教全班的学生,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 我们看到的常常是有共性, 无个性;有制造, 无创造的。教育是一种唤醒, 笔者是很敬重魏书生的, 他“懒”, 课程表上是他上的语文课, 学生帮他上了;他“敢”, 他教给方法, 放手给学生, 连正规的作文都不写, 让学生写日记来替代, “比魅力更高的是魄力”, 胆子不小;他“牛”, 他以道驭术, 让学生来体验我们教师的行业, 让学生来体验作者的角色, 让学生体验其自身的学习角色, 放权给学生, 你看他没和学生呆多少时间, 但他带出来的学生考的比别的班级分数高, 这就是牛!

真教育培养真人, 新教育是“心教育”, 心花开了, 学生才能聪明。平常人成为非常人, 国家要;平常人成为平常人, 我们的国家也要。以文化人, 一个“化”字, 就已经告诉我们教育是为让人七窍开启。为了把学生教聪明, 真的教育, 是要在互动中生成的。我们要时刻记着我们是导师, 学习是导学, 而不是老师———老气横秋的师傅。

二、从尊重文本到尊重生本

文本是教学的有效凭借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读是首选的, 读通了, 读熟了, 读得有感情了, 这都是必须的, 尊重文本, 更要尊重生本,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采用比较句式的方法, 有意识地进行了语感的培养。可以紧扣课文内容, 再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表达感情不同的原因。在比较中, 看出个性, 看出各人的理解的不同。如:《冰花》教学片断:

片断1: (1) 教师板书“花”以后, 让学生说说他们所见过的花的样子和颜色等。 (2) 补充板书“冰”, 问:你见过“冰”花吗?是什么样子的。在哪儿见过的? (3) 我们来猜一猜文中的小朋友看到了什么样的冰花?出示图, 我们先来帮他说一说。 (4) 读课文作比较。出示学生所说句子与课文作比较。

在这个片断中, 运用了主体性教学理论, 唤起学生内在的需要, 从学生实际出发, 让学生的所知和课文所见找到对接点, 实现最佳的融合。

要让孩子聪明,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去领会意思, 表达情感。一定要拓宽其视野, 不定势, 以文本为本, 又不局限于文本。一定要让孩子内化语言, 可以用书上的语言去表达, 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把书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在实践中规范提高语言的运用的能力。

片断3:做冰花 (1) 老师这儿有做好的冰花, (出示冰花) 你猜一猜老师是怎么做出来的? (2) 老师还做了一些可以吃的冰花, 有味道有颜色, 你们想不想吃, 想不想闻? (3) 你们谁能回去做一两个给大家看看, 最好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实践出真知, 要用大语文观去教语文, 让科学、美术等相关学科渗透到语文学科中, 要将读和写结合在一起, 从小就让学生写一些创意性的小论文, 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就会得到增强。

在片断3教学中,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学生不同收获:有的在日记中写道:我以前不懂什么是冰花, 看了电视, 以为花样溜冰就是冰花, 老师把冰和花分两次写我才知道冰花, 就是冰上开花吧?妈妈说, 冰花就是冰的样子。要我说, 冰花, 就是冰很开心, 一高兴笑得满脸如花。有的学生说, 爸爸说, 水蒸气在平滑表面凝结成冰片, 好像好多好多花朵镶嵌在玻璃一样的, 所以就叫冰花了。我以为做冰棍就是做冰花呢!这么一听一做一想, 老师做的有味有色的冰花还是掺了假的冰花呢!

语文是字、词、句、篇的教学, 但我们不能让学生困在文字堆里, 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点, 让它为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服务。要尊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 以人为本, 先要尊重孩子已有的认识和可能的发展, 尔后才能去考虑文本的存在。

总之, 在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聪明, 我们教师自己要敢闯, 不要怕错, 要鼓励学生对教材说“不!”, 经常去想去做去查, 走自己的路, 条条大路通罗马, 怕啥的?

摘要:中国式的教育, 从家庭到学校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 在家要听父母的, 上幼儿园听阿姨的, 上学校听老师的, 工作了听领导的。“不许顶嘴!”“不许抗上”成了求学做人的准则。这样做的结果, 表面上是“和谐”了, 实际上是“僵化”了, 学生少了个性, 民族少了创新。

篇9:小语教学的合作学习

一、差异分组,让合作学习更有可行性

以前为了照顾到小组合作成绩的可比性,分组时总是注意优秀与后进、活泼与寡言者搭配,用等差数列的方式抽出人员然后组合成组,以保持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但在多次实践后,我感觉这种可比性还是建立在小组优秀成员的骨干表现上,各组中的后进生基本是“列席”,是“旁观”,是“观察员”,没有真正参与到合作中,他们与优生的合作基本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这样,在追求可比性同时却失去了可行性。

为了让小组成员充分参与,让小组中的后进生不自卑、不畏短,不怕嘲笑,我实行差异分组,小组成员个体间的差距不太大,让各小组整体实力呈现出梯度差异,比如大体分全班学生为四分之一的优生,四分之一的后进生,二分之一的中等生,中等生分一半与优生组合、分一半与后进生组合,之后结合分组之初的实力来评价合作学习效果。这样,就较好地调动起全体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用心地积极参与到各项合作学习中,从而大幅提升课堂效果。比如学习《黄河的主人》,我首先抛出问题:①“主人”是什么意思?②题目“黄河的主人”指谁?为什么能做“黄河的主人”?学生合作找到了文中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成为黄河的主人。”我再提问:“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文中哪里有体现?”学生分组共同研读第二节至第七节自然段,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当然,也可以适应小组间的差异,把教学任务让小组选择、“竞拍”,刺激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如教学《烟台的海》时,布置小组同学以对烟台的海“冬日、春日、夏日、秋日”不同的景观的喜爱度来选择学习内容,通过模拟小导游进行讲解,这样小组内成员形成优势互补,群策群力,从而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赢得了课堂的高效。

二、鼓励引导,让合作学习更有深度

合作学习是为了实现新课标倡导的全面性,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共同的活动中都有进步,学生在有可比性、可模仿性的生生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样,学生在进步中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好处,也就更容易把下一次的合作引向深入。基于此,教师在巡视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重点鼓励、引导,扶着或领着学生跨过知识的门槛,让合作学习更有深度。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都会遇到这或那难以解决的困难,特别是小组中的后进生,这时语文教师要鼓励后进生:成功在于尝试,即使在合作过程中出现错误,交流发言不太正确,也不要害怕嘲笑,敢于暴露错误才能较快地改正错误,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对于优生也要开导,讲明和后进生交流并不拖累自己的进步,或许后进生的各种错误形态还能警醒自己、加深自己的觉悟,特别是针对他们提问的解答,正是检验自己对知识的熟悉程度、优化思维的良好途径。在帮扶交流互动时都不要过多考虑对错,要抱一种敢说敢讲就是收获的态度。教师自己和学生都切忌有批评的语气和不耐烦的态度,避免给对方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如分析《三顾茅庐》时,我设置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赏识”供大家讨论,很多同学能立刻找到見面之前描写刘备所作所为的文字,少数人还能找到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鲁莽的文字,但我觉得还不够,于是引导他们重点阅读写刘备前往隆中路上所看到风景的文字,学生在讨论写景作用的过程中,也就很自然深入地感受到了刘备的敬重、赏识之情。

三、及时评价,让合作学习更有实效性

及时对合作小组的学习情况、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是检验合作学习模式是否见效的最直接最关键的环节。语文教师应通过采用自我、组内和组间等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贯穿互评与点评,逐渐形成一套规范化、目标化且有效的达标评价体系,再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点评,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性的点评,并在点评过程中指出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以便纠正错误。

这种评价是学生自主完成的,很多时候是流于形式,或者以点带面。为了使这种评价便于操作,不“虚浮”、不落空,又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并且能及时反映出实效,我印发了小组合作评价表,设自评、他评、组间评等项,记载保存,供教师随时了解,为分析合作学习的效果、改进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客观的依据,也能督促、倒逼学生认真地参与合作学习。如探究《理想的风筝》: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对刘老师还记忆犹新?学生在写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飞风筝)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了解到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学生就这一活动的评价,围绕知识与习惯谈,要求简洁、具体,突出关键。不只当堂有效,就是以后复习再看这些评价也是受益匪浅。

上一篇:各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下一篇:浮躁有五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