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2024-05-04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通用8篇)

篇1:“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筑企业岗位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中职学校毕业生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流程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建筑企业工作人员的市场调研,我们发现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现教师从“ 知识型“教学向”启发式“教学的转变,实现“教师主角式课堂”向“学生主角式课堂”转变。所以我校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一、基本要素的建立

(一)教师应该怎么教

1.教师必须在熟悉专业理论知识之外还要熟悉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工作,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尽可能丰富的专业实践。注重企业实践锻炼。

2.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短处(不懂学科体系,不善于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值计算、理解表达,不断的失败严重打击了自信心等)的同时,更要找出学生的长处(喜欢做的事、喜欢的运动,喜欢成果展示、竞赛、游戏等参与形式),了解学生的兴奋点,发挥学生潜能来研究设计课堂教学。

3.要教“课”不要教“书”。“课”的目标是根据毕业生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书”的内容是按照知识体系或叙述体系设计的。课程教学必须以课程目标为准,授课的内容和顺序不能仅仅以课本为准。

4.要设计,不要照本宣科。对于课程教学而言,没有一本书是可以照本宣科的。因为写书的逻辑与讲课的逻辑是不同的。

5.要应用,不要单纯的知识。职业教育要求打破单纯传授知识,盲目积累知识的教学方式。突出能力目标就是要让知识为做事服务。知识不只是一个“理论体系”,职业教育的出现,要求我们要为“知识的应用”建立自己的体系―――知识的“应用体”系。

6.要能力,不要单纯的理论。做事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这是高效学习的必由之路。盲目积累知识,以为“有了知识就有能力”的想法、做法都是不现实的。职业教育的目标要紧紧盯在“能力”上。

7.教师要及时改变自己的观念,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敢于面对,勇于担当,不误人子弟。要有承认客观效果的科学精神,要有容纳不同观点的开放态度。

(二)学生应该怎么学 要很好地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必须要具备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能力。

1、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实际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反思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辅导,善于发现问题,对基础较差的同学提供手把手的帮助,也可以采用“小教师”协助教师辅导;对基础较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及时点拨;对较普遍性的问题要及时控制课堂,对知识点进行演示或讲解。教师起到辅导和帮助的作用。

2、协作学习: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小组通过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在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与他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

二、怎样确定任务链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核心环节,要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任务设计要涵盖关键知识和关键技能。通过完成任务,使学生掌握关键知识,并培养关键能力。

2、任务之间要具有关联性。之所以称之为任务链,就是因为任务之间要具有关联性和先后次序,前一个任务是后一个任务的基础,让学生既可以通过单一任务掌握部分知识点,又可以通过任务链掌握课程的所有关键知识点。

3、任务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来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目标来达到这个目的;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学生生活中的事件来设计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进行任务分析。确定任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任务的分值、任务所包含的知识点和技能点,任务的实施方式(小组/个人、讨论课上/课下、信息搜集/分析、方案设计/理论探讨、实地训练/学习报告、角色扮演等等)、任务的考核方式。

三、具体过程实施

本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市场调研:针对了解建筑企业对三年制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人才需求情况及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等情况(图片、报道、岗位环境、案例等),对岗位发展状况展开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建筑企业现场技术人员

2.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建筑企业施工现场对建筑施工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从而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进行讲授。

3.典型工作任务选取:在相应的学科中,结合施工现场典型工作,按施工流程、工作顺序等选取适当的工作任务。4.学习情境设计:主要利用图片、岗位环境、案例等符合实际工作的情景进行设计,任务情境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它要遵循一定的原理,结合任务进行设计,情境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之间要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要合情入理。合情即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入理即符合科学的教学原理。脱离学生实情,违背教学规律的任务情境创设对教学而言是画蛇添足。5.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任何课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内在逻辑,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遵循课程本身的规律。在组织教学内容上,我认为选择的是课程的逻辑,而不是课程的知识。我们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更多的关注课程的内部逻辑,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点。

6.教学过程设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学生在任务探究过程中学会知识技能,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实施中首先按照岗位流程、工作过程、活动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等,设计学生能力训练过程;其次根据能力训练过程中涉及到的知识,设计知识学习过程。

7.教学评价: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评价;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推进安排

为满足示范校课改要求,紧密依附优质课执行安排,计划2013年上半年开始试点运行,在本教研室选出2-3名教师参与执行,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参加优质课评选,在实施过程中总结经验,寻找不足,并在下半年逐步推广,预计在2014年全面实行。

五、案例(有待加工)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各章节任务总汇 单元一 砌体结构的构造

课题1 掌握墙体的设计要求并观察教室及周围建筑的墙体有何特点。

课题2 掌握细部构造中门窗过梁、墙脚及墙身加固的砌筑要求。

运用砖墙构造知识,识读建筑施工图纸。课题3 掌握砌块墙的砌筑设计要求。

课题4能根据砌块墙的细部构造进行施工指导。单元二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图的识读

课题1 能够运用建筑施工图的基本知识,识读建筑施工图纸。

课题2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根据图纸掌握建筑的结构特点及构造形式。

课题3 运用结构施工图的有关规定,识读基础等结构施工图纸。

课题4 掌握平、立、剖面及建筑详图的识读。单元三 砌体结构施工

课题1 掌握砌筑施工常用施工机械及工具的最基本使用方法。

课题2 掌握砌筑脚手架搭建的基本要求。

课题3 能够根据不同比例进行砌筑砂浆及其他建筑材料的配制。课题4 掌握砖墙及砌块墙的砌筑工艺和施工要求。单元四 砌体结构施工方案

课题1 根据不同的工程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机械。课题2 能够指导砌体结构工程进行施工。

课题3 在施工过程中能够检查砌体结构的质量及安全保障是否符合要求。

课题4 掌握施工方案的组成及要求。单元五 砌体结构质量标准及检验 课题1 能够对砖砌体进行质量检验。课题2 能够对砌块砌体进行质量检验。单元六 砌体结构施工的安全技术

课题1 能够在进行指导施工的过程中进行脚手架安全措施的防护。

课题2 能够在进行砌体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进行安全施工的指导。

单元七 砌体结构季节性施工

课题1 掌握砌体结构冬期施工的要求与具体做法。课题2 掌握砌体结构雨期施工的要求与具体做法。课题3 掌握砌体结构夏期施工的要求与具体做法。

篇2:“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摘 要]“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指抓住数学学科特点,反思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实施的策略、目标以及基本课堂流程的模式.本模式以“任务驱动”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对象,改变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01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任务驱动”就是指将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教师只给出简单的讲解、提示,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如下阐述.一、实施三重策略

(一)课前“任务驱动”,为自主探究奠基

课前“任务驱动”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实,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就如打仗前挖工事、筑碉堡一样,十分重要.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当然,任务驱动型预习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家里不同的实物,并分别对照教材上的定义,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捕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二)课堂“任务驱动”,为主动求知护航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则很容易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将带来的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把学生不同的结果粘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找到11种展开图.然后,教师布置第二个任务,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将剪出的图形分类吗?是怎样分类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以上两个任务促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以开放式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所感知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2.利用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引入平面内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但这样的设计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先安排学生为教室的座位贴座位号;接着,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要求他们根据票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一张只有排数,一张只有座位数);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说明理由.要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确定位置的方法?”

上述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3.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并不是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综合运用知识.而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例如,教学《分式的运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两道同分母、分式相加的题目,学生很快写出了答案.然后,教师在上面两题的中间添加一个加号,将它们合为一题,要求学生解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都是同分母的分式,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这样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课后“任务驱动”,为拓展深入扎根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可见,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例如,教学完《数据与图表》一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研究性的课题任务:用学过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体裁.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收集题材较为广泛:有一个学生收集了他家里最近一周童装的销售情况;有一个学生收集了学校阳光大课间各种活动的参与人数;等等.在完成这次研究性的课题任务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学生搜集的题材都来源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都认识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二、致力四维目标

(一)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拓展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二)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知识点多、散、碎,数学教学很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任务驱动”是探索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仍少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试图通过对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真正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的贡献.(三)致力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务驱动”广泛地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入手,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数学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实践活动材料的过程,即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三、构建五步驱动

(一)“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见下表:

以上五步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这五个步骤“任务驱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转动整体.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满足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二)任务设计的几项原则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1.任务的系统性

教材的每一部分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任务时,需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例如,“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总目标是“学会解直角三角形,掌握边角的关系”,而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大小的认识和应用来实现的.首先,我全面分析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教学内容,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然后,我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以动手操作和相关的计算、分析为载体,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A.制订河宽计算的计划;B.制作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图片;C.制订旗杆或建筑物高度计算的计划;D.制订山体高度计算的计划;E.制订一个从公理化视角看待自然数及其算术运算航海路线计算的计划.学生通过对这5个小任务的探究,不仅认识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相关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而且能系统地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2.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从中获得探索的成就感,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设计了任务B.学生看了任务B后,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但是,如何找出边长呢?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找出边长.二是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够得着”的体验.在我布置的任务C中,若简单设计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可能没有丝毫的挑战性,甚至会有学生不屑一顾.现设计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大不相同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三是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估的目标,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努力,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在任务E中,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形,经过分析和计算,比较两种不同的航行路线,得出最近的航行路线,从而完成任务.3.任务探究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势必造成任务探究的失败,并最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

[1]陈贵云主编.数学教学通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4]于春祥.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

篇3:“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一、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呈现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和总结评价。

1.创设情境, 抛出任务

教师根据社会现实生活创设任务情境, 在教学情境中提出与生物学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 设置课程总任务。学生在情境教学中, 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认识与分析任务, 激发探究新知的热情。

2.师生讨论, 分解任务

教师在抛出课程总任务时, 需要和学生一同根据任务需求和原有知识背景与经验, 将总任务分解成众多子任务, 它们之间并不相互孤立, 而是紧密相连, 构成一个整体。

3.科学探究, 得出结论

课程总任务被师生分解成众多的子任务, 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 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 对子任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实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获得完成总任务所需的必备信息和资料。

4.交流分享, 回归任务

学生将实验或实践结果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 形成对任务新的理解。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或生活环境的不同, 对任务的新理解也存在差异。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讨论加深对任务的全面理解。当学生完成全部的子任务后, 教师要引导和支持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回归到总任务。

5.实施评价, 反思总结

在探究任务获得答案后, 学生应以自我为参照评价所学知识, 适时地通过小组成员开展的有关实验和实践活动的评价, 找出小组合作中值得推广的经验, 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分析相关原因。此外, 教师要对整个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作出评价。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摆脱传统的教学思维, 将传统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 形成完整的教学单元。在任务的驱动下, 教师教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师仅用很少的时间在必要时对有关知识点和学生提问进行讲解, 他们的主要活动是组织、引导、支持、评价和反馈。教师根据任务目标和内容设计给出“问题串”, 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利用“问题串”把讨论一步步地引向深入, 从而启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主形成新概念, 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学知识相联系, 指导他们总结经历的科学探究过程, 更好地掌握探究方法。

二、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

教学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过程, 任务选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生物教师需要在明确学习需要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程进行合理设计, 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与理念,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挖掘学生的学习动机

生物学的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 且源于社会现实生活。

案例1从洗衣服发现酶的特性

在学习了“消化和吸收”一节后, 学生知道糖类、脂肪及蛋白质能被消化是酶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在验证“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这一实验时, 我们得出“唾液淀粉酶发挥活性的最适宜温度是37℃左右”。因此, 教师可以让学生试想, 现在人们洗衣服使用的加酶洗衣粉中也含有酶, 它的活性也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那么, 人们使用洗衣粉洗衣时的最佳水温是多少?如何通过实验得到答案?

课下, 教师可以指导兴趣小组的学生自主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分别在20℃、30℃、40℃、50℃、60℃的水温条件下, 取4L水, 使用同一品牌的加酶洗衣粉洗涤被墨水污染的白棉布, 按包装袋说明配制洗涤液的浓度, 洗涤20分钟, 洗涤强度尽量保持一致。之后, 师生要比较洗涤效果, 以没有弄脏的白棉布作为标准洗涤效果, 进行实验记录。最后, 学生就会得出加酶洗衣粉大约在40℃的温水中洗涤效果最佳。学生回家后会把这一实验结果汇报给妈妈, 让她们在洗衣服时注意调节温度, 达到最佳洗衣效果。这就是学生有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证。

案例2观察与照顾身边的植物, 发现无性生殖的现象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 在课程开始前安排学生开展观察生物生长发育的活动。在讲授“无性生殖”内容时, 教师可以提前2个月将吊兰等植物放置在教室中, 对学生进行分组,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观察和记录吊兰的生长变化, 发现吊兰茎上长出气生根和新的枝条, 之后将带有气生根的枝条取下栽种在花盆中, 这时又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在正式进行“无性生殖”教学时, 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无性生殖的观察经验, 就会迫不及待地了解无性生殖的过程和理论,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以任务驱动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思考, 培养完成任务的能力

初中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占有很大比重, 实验既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又是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有利于培养他们动手和思考的能力。

案例3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真正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在讲到“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时,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实验, 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有关茎的输导作用。教师可以先放置几盆由于失水已经萎蔫的草本植物, 让学生亲自动手救活这些植物。他们会用不同的手段, 有的会给植物叶片喷水, 有的会把水浇到盆中, 通过不同的拯救方案, 学生会得出把水浇到盆中能以最快速度拯救这些植物。然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得出“水分是由植物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由茎输送给叶片”这一结论, 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茎的输导作用。

那么, 如何证明茎具有输导作用?教师要就地取材, 利用当地常见植物——夹竹桃设计证明“茎输导水分”的实验, 准备显微镜、夹竹桃枝条、剪刀、玻璃瓶、红墨水等材料。各组学生按照不同的实验组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将夹竹桃枝条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瓶中、将夹竹桃枝条放入盛有红墨水稀释液的玻璃瓶中、将环割一圈的夹竹桃枝条插在盛有被稀释的红墨水的玻璃瓶中、将夹竹桃叶片全部摘除后放入盛有稀释的红墨水的玻璃瓶中。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真正了解到被墨水染红的是木质部, 原因在于木质部具有向上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将置于被稀释的红墨水中的枝条多放几天, 情况会怎样?于是, 他们会继续实验, 几天后将这些枝条取出, 观察横切面, 就会发现横切面几乎全部被染上红色。这主要是因为:夹竹桃枝条放在稀释的红墨水中, 由于时间过长产生横向运输, 细胞之间会存在渗透性吸水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给予适度的引导, 学生也会积极地动手动脑, 在实验观察中得出结论, 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 植根于脑海, 形成深刻的记忆, 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3.以任务驱动学生将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学知识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将环保教育渗透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 以拓展性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为学生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提供了良好的智力环境, 为开展情感态度教育提供重要资源。

案例4观察水蚤的心跳, 监测水质污染

在讲完“水中生活的动物”之后, 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小组的同学, 以常见且易取材的水蚤为例, 介绍目前水蚤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水蚤的心跳。水蚤真的能监测水质污染吗?如何进行监测?兴趣小组的学生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行了一番探索。

学生准备了盐水、糖水、烟丝浸出液和自来水 (对照) 等进行实验。他们将水蚤放入不同的液体中, 用滴管将水蚤放在凹槽载玻片上, 盖上盖玻片, 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 在低倍镜下计数水蚤的心跳数/分钟, 每次实验重复3次, 统计处于不同液体中水蚤的平均心跳数/分钟, 从而得出“位于自来水中的水蚤每分钟心跳数最高, 位于其他液体中的水蚤每分钟心跳数都偏低, 其中烟丝浸出液最低”的结论, 进而得出可以通过观察水蚤在不同液体中的存活时间来监测环境中水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探索性实验, 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步骤, 了解科学研究需要周密的考虑和科学详细的设计, 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 在实验时, 学生会边观察边计数, 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技能也会得到提高。而且, 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烟草的危害, 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4.及时评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当看到学生积极参与时, 要主动进行鼓励;当看到学生不断进行努力探索时, 要给予表扬, 尽最大可能争取更多的学生加入探究行列。

案例5观察实物, 探究根与茎的区别

在讲授“植物的养料贮藏”这一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以将胡萝卜、甘薯、马铃薯、慈姑等实物放置在实验桌上, 让学生找出根与茎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学生会将所学的有关茎和根的知识加以回忆, 通过实物比较, 最终得出“茎上有芽和节, 根则无”的结论。对此, 教师要马上给予高度表扬, 之后提醒他们再仔细观察, 学生就会发现除茎上有芽和节之外, 还会有鳞片, 如在马铃薯芽眼里轻轻一拨, 就可见微小的鳞片, 而慈姑节上有一圈褐色的鳞片。学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加上教师的点拨, 相信他们对植物茎和根形态的概念及其区别会有很深的印象。

案例6借助马齿苋功能, 拯救水蚤

在用水蚤监测水质的实验中, 学生发现在香烟浸出液中水蚤心跳从快到慢以至“夭折”, 一些学生会联想到马齿苋有防止血栓的作用。他们会将马齿苋植株包在纱布中, 将其捣碎取汁, 滴加在奄奄一息的水蚤上, 探索马齿苋的功能, 兴趣盎然。而且, 由于水蚤代谢旺盛, 选择载玻片时会经过一番探索, 最终选择带有凹窝的载玻片让水蚤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提升观察效果。

这些办法都是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积极思考的结果, 教师要马上给予鼓励性评价, 这对树立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具有积极的意义, 可以驱动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物学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运用, 使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始终充满浓厚的兴趣, 不再只做教师的“收音机”, 而且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索中提高自主能力, 有更广阔的思考余地,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 它能够推动生生及师生之间的互动, 强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充满神秘感的生物世界。

参考文献

[1]韩立福.当代国际教育教学模式导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效课堂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40001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随新课程改革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新教法、新模式.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思想.“任务驱动”就是指将所要学习的新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中,教师只给出简单的讲解、提示,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教师的提示和帮助完成任务.在中学数学课堂中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对初中数学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如下阐述.

一、实施三重策略

(一)课前“任务驱动”,为自主探究奠基

课前“任务驱动”就是指导学生预习.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把课前预习作为教学的内容.其实,课前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就如打仗前挖工事、筑碉堡一样,十分重要.课前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被动的局面.当然,任务驱动型预习更能使学生体验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成就感,感受到掌握知识后的愉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为课堂的自主探究奠基.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家里不同的实物,并分别对照教材上的定义,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课前的任务驱动,使学生能捕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究.

(二)课堂“任务驱动”,为主动求知护航

1.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则很容易使教学活动失去活力,无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下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时,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任务:要求学生将带来的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然后,教师把学生不同的结果粘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该正方体的展开图有11种,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找到11种展开图.然后,教师布置第二个任务,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将剪出的图形分类吗?是怎样分类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以上两个任务促使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以开放式的形式让学生概括所感知的知识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造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思维的碰撞.

2.利用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一课时,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演示来引入平面内点的坐标,确定点的位置.但这样的设计没有刺激到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任务:先安排学生为教室的座位贴座位号;接着,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写有座位号的票,要求他们根据票找到自己的位置(其中一张只有排数,一张只有座位数);然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找不到座位的同学请说明理由.要确定一个座位,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为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确定位置的方法?”

上述任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经验以及教学内容设计的,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利用“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任务并不是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要求,综合运用知识.而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例如,教学《分式的运算》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两道同分母、分式相加的题目,学生很快写出了答案.然后,教师在上面两题的中间添加一个加号,将它们合为一题,要求学生解答.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果都是同分母的分式,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一听,恍然大悟.这样的任务驱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任务驱动”,为拓展深入扎根

生活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华罗庚曾指出:“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可见,教师应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例如,教学完《数据与图表》一章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研究性的课题任务:用学过的“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体裁不限,一周内完成.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始忙碌起来.他们集体讨论,确立统计体裁.由于没有布置指定内容的作业,学生的收集题材较为广泛:有一个学生收集了他家里最近一周童装的销售情况;有一个学生收集了学校阳光大课间各种活动的参与人数;等等.在完成这次研究性的课题任务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并且学生搜集的题材都来源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他们都认识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致力四维目标

(一)致力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极大地拓展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致力于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础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知识点多、散、碎,数学教学很容易出现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任务驱动”是探索和构建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仍少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试图通过对本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有效的教学策略,为真正实现数学高效课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致力于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任务驱动”广泛地从学生、家长、教师、社会入手,从中挖掘可以利用的数学课程内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活动的过程.完成数学任务的过程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设计实践活动材料的过程,即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

三、构建五步驱动

(一)“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五步任务驱动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见下表:

以上五步并非一种机械、僵化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调节、变式运用这五个步骤.“任务驱动”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转动整体.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整合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反思性学习三种先进的学习理论.它以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为主轴,以学生有效地参与教学全过程为核心,较好地满足了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任务设计的几项原则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是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任务的系统性

教材的每一部分有一个总的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任务时,需先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学生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的有机组合来体现总的教学目标.例如,“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总目标是“学会解直角三角形,掌握边角的关系”,而这一总目标又是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大小的认识和应用来实现的.首先,我全面分析了“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的教学内容,归纳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关键知识点有“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然后,我以这些知识点为核心,以动手操作和相关的计算、分析为载体,设计了以下实践任务:A.制订河宽计算的计划;B.制作一个面积为2的正方形图片;C.制订旗杆或建筑物高度计算的计划;D.制订山体高度计算的计划;E.制订一个从公理化视角看待自然数及其算术运算航海路线计算的计划.

学生通过对这5个小任务的探究,不仅认识了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相关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而且能系统地把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任务的可操作性

任务的可操作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在初级的任务探索阶段,解决任务的方法要具有外显的特征,便于学生通过自己分析任务,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不仅解决了当前的任务,更为后续任务的探究创造了条件,从中获得探索的成就感,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为了使学生认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我设计了任务B.学生看了任务B后,很容易想到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但是,如何找出边长呢?学生就会想到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进行计算,找出边长.

二是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够得着”的体验.在我布置的任务C中,若简单设计成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可能没有丝毫的挑战性,甚至会有学生不屑一顾.现设计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就大不相同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可观察、可评估的目标,便于学生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进行努力,也便于任务完成后的评估.在任务E中,学生通过分析、画出图形,经过分析和计算,比较两种不同的航行路线,得出最近的航行路线,从而完成任务.

3.任务探究手段的多样性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只有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势必造成任务探究的失败,并最终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参 考 文 献 ]

[1]陈贵云主编.数学教学通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9.

[2]王华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姜振安.“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职教通讯,2003.

[4]于春祥.高效课堂的15个细节(四)[N].中国教师报,2011-4-13.

[5]沈伟仙.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J].数理化学习,2014(4).

篇5: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教学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任务驱动”的特点之一就是围绕任务展开教学,因此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方法和知识体系,还要想到融进信息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本文将重点就“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谈几点看法。

一、精心设计任务

1.趣味性与成就感的统一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其出发点、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是相互制约的统一体,任何一个环节的差错都会使课堂教学失败。

下面以讲解《信息技术》高中第二册的《优美动听的声音》一节为例。用cooledit软件进行一句话的录制,然后通过改变采样频率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音质,通过不同的播放频率得到不同的声音(男声变女声)。首先使学生有较高的兴趣并产生探究的愿望,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声音的数字化”小知识。最后让学生用“录音机”录制一段声音并试听,并通过改变录音音量和效果来试验,并将自己理想的作品保存下来,老师可以播放学生的作品以示鼓励,从而在有趣的试验中完成教学任务。

2.完全感与探究欲的结合

信息技术课的操作课时占总课时的70%,可以说操作课上好了,信息技术课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但由于学生操作时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操作中难免会出现误操作,对系统的损坏在所难免。教师要让学生放开手脚去实践,不怕失败,虽然会给维护教师增添工作量,但教师也不能因小失大。教师在强调尽量不出现误操作的情况下,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出现问题也不要一味地批评,应就问题的出现加以引导并给予鼓励,不要怕出现问题而责难学生,使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而减少创新能力锻炼的机会。因此操作任务的设计应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操作问题,尽量在操作前给予提示,以节约学生对细小问题的探究时间,将主题集中在设计好的几个任务上,提高课堂的效率。

如在讲到MIDI知识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同一段音乐用MIDI播放,然后用录音机进行线路录音成WAV格式,以对比的方法看两种声音的容量大小,以加深学生对MIDI音乐的印象。在此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有许多:如没有改变录音的音源,录不到声音,没有改变“录音机”缺省的60秒录音时间使时间不够长等问题。因此要预先给予提示,并指导操作,并可以通过Wingroov等软件让学生体会Midi音乐的多乐器特点,并给学生出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改编一首现存的Midi音乐成自己的乐曲。

3.灵活性与具体性的关系

任务的设计本身不可能考虑得十全十美,况且信息技术以操作为基础,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固化所有步骤,任务的完成是以结果为目标,中间过程应允许学生出现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所以在设计任务时的操作不应作为重点,给予提示即可。但在关键的步骤上必须加以强调,特别是特定的操作、不可回避的步骤一定要给出,否则学生不能达到目的,往往会产生畏难的心理,对任务的完成产生负面影响。

二、合理组织课堂

根据任务设计合理组织课堂,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实施课堂教学,分五个步骤:

1.任务的提出:设定课题、提出要求、明确目标。“任务”的展示千万不能泛泛而谈、含糊不清,应落到具体的某一点上。有的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认为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其实不然,任务应有它的可行性,操作性,且有大有小,有的任务可能只有一步,而有的任务可能要结合前面已经完成的任务进行,所以应避免流于形式,走传统授课的老路。

2.教师引导:进行重点、难点分析,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任务设计中已经考虑过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所以上课操作前应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必要的分析,提供“暗箱”式的思路,给予达到的途径引导。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遇到任务往往有一个时间差,对任务的理解也有一个过程,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使学生完成任务而少走弯路,进行必要的暗示还是需要的。但应以“暗箱”式给出,即只给出首尾而忽略中间,千万不可固化步骤,以禁固学生的思维。

3.学研结合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必要而充分的条件,引导学生学、练、研相结合,探索知识规律和奥秘、寻求获取知识、掌握科学规律的方法。

没有必要的条件(比如学生需要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学生是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操作。如果学生有心进行的尝试性操作,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肯定,当时确实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给予鼓励,并在日后满足其条件。比如学生想自己看相关的讲解光盘时,我们不要替代讲解,可以通过虚拟光驱等形式在网络教室中给出,让学生随时可以找到“老师”。

4.检验与评价

任务的完成好坏也要在任务设计中予以考虑,这样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检验与评价时就不会出现自己预想不到的结果,以免仓促之间没法解释或离题太远。当然原则上检验与评价以鼓励为主,可以这样说,学生做的永远是对的,问题出在教师的引导上,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了。

5.扩展和细化

任务的完成不等于学习的结束,对于学生来说,求知欲的强弱与教师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学生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任务的设计是有弹性的,那么完成的好坏也是有差距的,所以“不能让学生吃得太饱,也不能让其饿着”,这就是教学过程结束前对任务的扩展和细化,即对完成得好的学生应提出扩展的意见,对有难度的学生应给出细化的要求。如在讲到多媒体录音一节时,完成既定的任务后可以加上一句话“会录音了的同学可以考虑将VCD上的声音录下来,还不太会的同学可以参考‘录音机’的使用学会给已录的声音配上更好的效果”。

三、课外任务的设计原则

信息技术课外不是没有作业,而是任务可能比任何学科都多,但不能以传统的形式给出。我们知道,素质教育以先进的现代技术和理念为基础,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是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被国家教育机构所重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课余也能用到信息技术的原理和手段来获取知识和能力本身就是“任务驱动”教学的延伸。在设计课外任务时的原则应以应用为主,通过应用来达到巩固和创新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应用不只是信息技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比较全面、比较广阔的范围内对新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与实践。

篇6: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 1 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 3 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班级:教育技术111班

组员:王永贞 徐志柏

张艳丽 李燕红

篇7: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12

二、任务驱动教学 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 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 是以完成一个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模式,即力 求以任务为驱动,以某个实例为先导,进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学和做,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任务”进行教和学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局域网中讲VLAN技术的应用部分时,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教学时就不是孤立地介绍VLAN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要讲授的内容设计为“在交换机上进行配置,实现某企业两个部门相互隔离”这一具体的“任务”来实现的。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实践教学以教材为中心,学生模仿案例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不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动机是“为了什么”,目的是“达到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促使学 上海论文网http://生形成学习动机,完成“任务”只能依靠自己探索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从中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以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力。“任务驱动”教学对于学生来说,开始是模仿或制作出与教师的“成品”一样的作品,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便是丰富多彩的创造作品。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探索,以此去创造“精品”,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创造力。计算机网络实验必须紧密联系理论,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成组操作到独立操作,使学生在掌握了验证型实验后,再不断地掌握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

4.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完成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习教学内容,综合应用教学内容,这样就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算机网络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在学生掌握了验证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的同时能够进行综合应用,从而掌握综合型实验的设计。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篇8:“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框架构建

“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多数高职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的。由于传统教育过程中各学科之间缺乏渗透, 所培养人才存在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过硬等一系列问题, 部分人走上教师岗位后表现为学历高、专业理论知识丰富, 但文化素养不足、动手能力差, 以致造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师虽数量不少但知识结构单一, 专而不博的现象。同时,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难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主动性,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以我院环保专业“双师型”教师为研究载体, 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以期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参考。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 注重实践”。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 我们主要以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环保专业教师培养为例, 探讨了构建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任务驱动模式。

任务驱动模式的构建

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具有双重性:一是指学校相关部门的师资培养计划任务, 二是指在师资培养计划任务驱动下, 教师开展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法的开始, 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关键之处就在于任务的设计必须能够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一定的激励措施。在协调学校各部门情况下, 结合我院环保类专业的实际情况, 我们设计了“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十个一工程”任务。如表1所示。“十个一工程”任务从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把教师、学校、企业和学生四者有效地联系在一起。核心课程的讲授、教材的编写以及精品课程建设是从教学改革与发展方面对教师提出要求, 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先进的教学改革理念得到提高。而论文发表与教科研课题要求教师始终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时刻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 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将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及时传授给学生。交流培训、联系企业、企业实践以及联系兼职教师是为锻炼教师实践技能, 也是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而联系班级则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 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综合职业能力提升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任务实施在确定具体任务后, 由系部会同学院人事以及教务等部门召开全体人员会议, 将“十个一工程”任务分解落实。对“师资培养计划任务”所展示的内容, 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以及各专业教务情况加以落实, 具体包括: (1) 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方向, 制定教师授课任务。对于青年教师, 实施“青蓝工程”, 配备一名具备副高以上职称的老教师从课程讲授、教材编写、精品课程建设等方面做好传帮带工作。 (2) 教科研工作不仅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教师搞好教科研工作, 能更好地“传道, 授业, 解惑”。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参与教科研工作, 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同时, 要能不停下思考的脚步, 积极向上。 (3)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利用双休或假期深入企业, 紧密联系企业, 联系从企业聘请的能工巧匠, 从各个方面学习, 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 (4) 作为教师, 既要教书, 又要育人。要育人, 就要了解学生, 既要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全面发展, 从而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 我们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负责联系一个班级, 定期对学生在各个方面进行指导。在此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体地位。此外, 在师资培养计划任务的引导下, 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使教师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任务探究在任务分解实施后, 要进行定期研讨和追踪调查。通过不断的研讨, 针对每个人的进展情况, 做阶段性的总结, 为每个教师下一步工作指明方向。通过追踪调查, 课题组成员及时分析总结, 对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此过程中, 如遇到较为复杂的任务时, 相关部门应该予以协调, 可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个子任务来完成, 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探索完成任务的方法。

任务完成这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学校相关部门须根据教师培养任务和教师任务完成的情况, 总结规律和技巧, 将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在总结过程中, 一定要突出完成教师培养任务的重点。总结评价可采取教师抒发培训感想, 或以教师讨论集体总结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进行。

目前, 我国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 无论是“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是对教师培养模式的一次大胆尝试,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能够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当前,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除了需在培养模式上创新之外, 还需通过开辟多元化的师资引进和培养渠道, 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以及发挥校企合作等功能, 以适应“十二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通过设计“十个一工程”任务, 从任务设计、任务实施、任务探究和任务完成四个步骤探讨了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针对每个教师的实际情况, 在“十个一工程”任务的基础上, 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旨在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十个一工程

参考文献

[1]方勇, 余永龙.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纺织教育, 2008, (4) :21-23, 30.

[2]叶小明.广东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06, (17) :45-46.

[3]孟丹, 田春艳.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Access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6 (5) :56-57.

[4]赵哲, 马晓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6 (2) :75-76.

上一篇:医务人员进修制度下一篇:种绿豆过程的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