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2024-04-28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共8篇)

篇1: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是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老师讲解知识点后布置任务,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启发、然后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任务;每组成员以6-8人最宜。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从学生的角度说,小组式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小组式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充满了个性、充满了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小组式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 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中专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小组式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小组式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于中专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小组式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小组式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小组式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小组式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

篇2: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导语】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全国独创。教学方法 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 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 活动。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 积极自觉地学习, 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 素质的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 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 它让每一个学生朝着更优 秀的方向发展, 每一个职业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提高教学质量 的方法, 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去实践, 确保实施方 案效果的最优化。贵州新华电脑学院为提高教学质量就研究和实践了 许多的教学策略,本文简单的介绍一下“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 师训练”。

“任务驱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 全国独创。教学方法是教 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 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 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新华所执行的教学方法, 即“任务驱 动五步式教学法 +导师训练” ,是全国独创。

1997年,在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苏群教授带领下,新华电脑 教育在总结学院丰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 分

析学生学习心理和特点,经反复论证、实践后,在全国独创了电脑教 学的“五步教学法”。中国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清华大学谭浩强教授 称“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的一次革命”;北京师范大学李德芳 院长著名教育学家吴云教授以及原合肥工业大学校长王成福教授等 教育界、学术界的专家,也一致称赞“五步教学法”是“电脑教学最 有效的方法”。

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加导师训练是新华电脑教育在多年的教学 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被誉为中国人学电脑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五步教 学法的 “五步” 分别是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实战应用(查 ,导师训练是学生在毕业前,采用高 效教学模式,由学院优秀导师集中指导,结合市场,全实战模拟,技 能 +专业 +市场,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五步教学法 +导师训练” 汇集新华二十多年电脑教育精髓, 确保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都有较高的质量。“导师训练计划”是 新华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教育模式, 结合中国高院研究生的培养模 式, 学生在新华最后一个学习阶段中,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特长和爱 好确定专业的主攻方向, 选择最优秀的、最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 作为导师,带领学生以项目设计应用、实战演练等方式, 强化学生对 所学技术的融会贯通和实际应用能力, 全面提升进入工作岗位的竞争 力。

“导师训练”是“项目导师 +主讲 +辅讲 +班主任”四位一体的完 美结合, 全程掌控式的教学系统,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更充分的消

化课堂所学。项目导师,模拟 IT 企业实境,立项操作,全程引导学 生们在专业上取得进步;主讲老师即国家权威认证讲师,专业治学, 精心教学;辅讲老师手把手辅导同学们解决课程及实际操作中遇到的 各类问题;班主任老师无微不至真心关怀每一名同学, 让学子体会家 一般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不仅在专业上关注同学们的每一次进步, 而且全程的辅导学生成为专业的 IT 高级技术人才。

篇3: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探究

1、关于“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前提是对“任务”的设计, 任务也是核心所在。是在任务的主线下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任务驱动法的教学理念。在对任务的设计上必须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 同时在设计上还要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学习任务可以是一个问题、案例、项目或观点分歧, 但它们必须具有真实性。是学生所熟悉的, 尽可能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2) 可行性原则

设计的任务必须要依据学生实际情况, 能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任务要难度适中、具体明了, 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完全能够参与其中。

(3) 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指所设计的任务能够吸引学习者, 调动学习者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动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趣味性实用强的任务, 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

(4) 层次性原则

任务必须要有层次而不是简单的练习。它是在一个大的任务中隐含着多个小的任务, 每一个小的任务实现就使整体的实现跨入了新的阶段。小的任务可以是由浅入深的, 整个大的任务最终可以实现多个知识点的串联, 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掌握。

(5) 开放性原则

任务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迸发, 因此, 设计的任务要给学生充分创造和发展的空间, 并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2、理解“驱动”

对于这里的驱动, 我们更强调是学生内在的自我驱动能力, 而不仅仅是教师外在的驱使。一般看到任务驱动法首先会觉得是学生在面对教师给予的任务的驱使下, 逐步地努力地来完成任务。这只是表象, 实质是教师通过每个小任务完成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成就动机, 发掘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学习的动力, 所以这种驱动更多的来源于学生内在的驱动力。

二、辩证的看待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优势

(1) 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任务驱动法恰恰实践了这一理念。任务驱动法中学生已经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面对每一个具体任务, 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而是主动的探究、合作与交流。

(2)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它易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任务驱动法中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其主动地投入到执行任务过程中,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体验成就感、满足感, 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3)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伴随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涵在任务之中, 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主动建构起概念、原理及方法等。任务驱动方式下, 学生必须学会发现疑问,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设想解决的各种可能方案, 并探究解决的方法, 才能完成任务。

(4) 培养学生协作交流的能力

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不仅仅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 还发生大量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等形式, 可以促进学生的沟通, 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 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 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

2、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局限 (1) 难以兼顾知识的系统性

由于是以一个个任务方式引出知识内容, 使教学内容呈非线性的组织方式, 所以容易形成知识内容不够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 注意任务之间的层次性, 由易到难、层层递进, 有条理、系统地设计任务。

(2) 容易造成两级分化的现象

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 一定要兼顾任务完成不好的学生。当学生能较好地完成任务时, 能获得一种成功和喜悦感, 对后继学习是有益的。但是对于没完成任务的学生, 可能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和心理压力, 长久会影响到孩子自尊心的发展。所以在教学实践中, 要注意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对于完成任务能力较弱的学生, 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情感激励。

任务驱动法所适用的学科比较多, 目前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的最为广泛, 也可以应用在数学、英语等课程中。教师在应用时应注意对任务的设计拓展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难度和容量, 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肯定学生的闪光点, 用开发性发展性的方法保持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动力。

摘要:本文从理解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驱动”入手, 详细地介绍了其教学过程, 并辩证地看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缺点。最后分析了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4: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虽然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任务的完成者,但这并不表明可以忽视教师在其中的作用,相反教师的作用更为关键,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其中,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设计任务,因为设计任务是任务驱动式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来谈谈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特点。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原则

(一)情境原则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影响任务的关键在于任务情境,任务情境将直接影响任务的确立,恰当的任务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理解任务、分析任务,任务情境关系到任务驱动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恰当的任务情境成为了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前提条件。任务情境应注意与现实生活相适应、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与教学目标相联系。

(二)反应原则

任务要包含处理信息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理解、分析、综合、评价、反应、协商、争论等。让学生面对一个真实复杂的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也就是任务驱动应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

(三)交际原则

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要有真实的交际机会和行为。例如,就任务交换意见、策划方案、选择方案、选择方法、寻找信息等。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而具有创新性的任务,根据这个目标任务的大小、难度决定是否分化目标任务(保障知识的结构性),确立可行性阶段任务,在分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任务,搜集有关任务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的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知识。

(四)复杂原则

任务要有难度,学生不能一下子完成任务,也就是这样的任务完成并不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而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由于“学生常常因为缺乏某种经验(某种其他领域或当下学不到的事实性知识、某种操作、某种策略)及经验的良好组织而导致问题解决受阻”,即学生无法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经验结构,出现新的认知障碍时,教师就要提供线索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问题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特点

在以上任务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具体而言,我们在进行任务设计时应体现以下几个特性。

(一)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们的任务设计同样应该注重趣味性,让学生能够被任务中的趣味所吸引,快乐地接受挑战性任务。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分类统计”一课(教材第94页),低年级的学生特别喜欢小动物,由此教材创设的“动物运动会”情境学生就感到特别有趣,尽管这样的情境是虚拟的,但学生会把动物运动会想象成人的运动会来解读,所以这样的虚拟情境不仅具有趣味,同时也具有人味。

不过,这样的情境尚够不上任务,因为学生统计的动因仍然出自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学生为了解决一个生活问题而自发的需求,也就是说,这样的趣味情境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素材,还算不上为学生设计了任务。

要让上述指令式教学成为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可以再附加设计这样的情境:“举办运动会,如果你是裁判长,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如果你是厨师,那么你需要知道什么?”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按运动项目和动物种类的分类统计,从中让学生明白:“完成的任务不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情有理,而且有根有据。这样的情境才是任务情境,依然具有趣味性。

(二)真实性

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和研究真实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提供给学生明确、真实的问题情境或应用情境,让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体会和学习知识,从而掌握知识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动机,使学生感到学习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真实的实际任务越多,学生应用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也就越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倒推”一课,教材上的两个例题还不属于实际生活的真实性问题,而属于数学研究的构造性问题,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对已经发生的事件,大多是已知起始状态,像例题中求“原来”有多少属于人为要求,是为了倒推而倒推。所以,例题中的问题还达不到任务设计的要求。

那么,怎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成为任务情境?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什么情形下真的需要用到倒推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于是,我们就不难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真实例子,比如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应该最迟什么时间出发,人们经常采用倒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样的任务就是真实可靠的,真实的任务学生才有强烈的需求。

(三)适切性

任务设计除了要考虑情境的真实性,还要考虑情境的适切性。任务反映的事情,学生应该感到比较熟悉,而不是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并且任务反映的事理,应该是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另外,如果有多种任务设计方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最佳方案。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例题中的求和问题只是为了框数这一操作方式而设计的,没有实际的意义。怎样让框数这一行为变得有实际意义呢?

一位教师设计了“体育彩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开出的一组数字中选对两个连续的数字,可以中五等奖”。此时,框数就成了一种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行为。用“彩票问题”作为一种探究任务,可以驱动学生为了解决生活问题而研究其中蕴藏的数学问题。不过,“体育彩票开奖”的生活问题不是所有学生都熟悉的,特别是农村孩子,所以把“体育彩票开奖”设计成任务情境不是十分理想,因为它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

(四)挑战性

任务挑战性的实质在于激起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通过思维活动促进外部知识与内部认知结构之间产生实质性的互动,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不断发展。挑战性任务应对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学习方式引起挑战,并引起学生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应。

例如,上述“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一课,有一位教师设计了“电影票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在100张电影票中选择两张连号票,一共有多少种选法”?结果学生凭借直觉一下子说出了正确答案,其原因是这样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还有一位教师设计了“旅游问题”作为任务情境导入——“小明一家准备在今年暑假组织一次五日游,在安排日程时,小明一家能有多少种选择”?这样的任务情境比较理想,一是“旅游问题”比“彩票问题”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二是“五日游”比“两张连号票”更具有挑战性,对此学生会主动采用化难为易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较少的一组日期数(例如1~10十个数)、每次框较少的数(例如每次框两个数)开始研究,从中寻找规律,然后运用发现的规律去解决这一生活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知道了什么知识,还知道了知识有什么用,并知道了用什么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学习过程,不仅显示了规律本身的实用价值,而且突出了“找规律”的过程价值。

(五)应用性

现代建构主义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生活情境是知识经验建构的最可靠的生长基地,它是知识经验得以产生并保持其生命活力和价值的根本条件。如果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于生活,那么我们也可以围绕学以致用来设计任务情境。不过,有时候生活情境还不一定构成任务情境,包含任务的生活情境应该凸显知识的生活应用。

例如,苏教版国标教材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教材第92页),教材创设了“套圈比赛”的生活情境,如果我们给它加上比赛目的——“如果要选出优胜组,如果你是教练,会怎么选”?这样更符合生活了,因为有意图才算是真正的任务——生活中常见的选拔任务。此时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会想到看哪一组套得准一些,于是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探究比较方法——求平均数。从知识任务看,求出平均数比出优胜组后就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选拔任务看,这还不够,教师最后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在实际选拔的时候,除了看选手的整体平均水平,还要看选手整体水平的稳定性,两者综合之后才可能作出选择,这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才会产生如此的延伸功能,它让学生的视野从“就题论题”的解题拓展到了“就事论事”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对“套得准”有了更为完整和正确的理解。

(六)开放性

开放性强调在任务设计时,要给学生以发挥的余地。要设计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创造的机会。任务的完成只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条件与需求,可以由任务中的“可扩展点”作进一步的发挥与完善。

例如,在“认识钟表”正式教学之前,我们可以在学期初就在教室前面挂一只钟,每天问学生:“现在是什么时间啦?”因为老师每天都会问,特别有同学已经会的时候,学生会自发地揽下这一学看钟表的任务。此时他们学习的渠道是开放的,可能会求教于父母,也可能会求教于同学,也可能会凭自己的能力慢慢琢磨明白。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比较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之一,它认为教学要创设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从而使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由此我们不难发现,要让任务成为“锚”,及时“锚定”学生并驱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到为完成任务的知识学习之中,我们就要重视任务设计的两个显著特性——真实性和挑战性,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具有感染力,吸引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管国贤,严育洪.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教育研究,2012(8).

[2]严育洪.课堂的突围与开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篇5: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Flash是目前最流行、使用人数最多的二维动画制作软件之一,它功能强大,简单易学,操作方便,适于网络传输,已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多媒体演示游戏软件制作等领域。学生只要掌握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毕业后就可以直接到广告、摄影、网络等相关单位就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Flash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所学新知识隐含于若干个任务中,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建构。“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适用于学习以操作为主的知识和技能,如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软件。

在Flash教学中,是将全部知识总结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任务,在上课时先不讲本堂课要学习哪些知识,先提出在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演示出最终效果,然后与学生一起对该任务进行分析:怎样完成这个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应该学习哪些知识,最后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般过程

通过教学实践,结合Flash 课程将适合学校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一般过程总结如下:

(1)提出任务

要求课前根据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确定本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任务。在开始讲课时,首先把本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提出来。当然任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要依实际内容而定。如在讲遮罩时,笔者首先给学生演示了一个例子:在一张精美图片上有一行文字,一个放大镜从文字的左侧开始向右运动,放大镜所经之处文字被放大,经过后文字还原。学生看到后,知道这堂课结束他们也能制作出这样神奇、逼真效果的作品都感到很兴奋,想马上知道这种效果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因而能集中注意力,并产生很强的求知欲。这为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分析任务

任务提出后就要与学生一起对任务进行分析,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功能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实现,哪些功能还不能实现,为了实现这些暂时还不会实现的功能,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新知识。以放大镜的任务为例:要想实现这个任务,需要一幅图片,在图片上写文字,绘制放大镜,让放大镜运动,实现放大镜照到的地方显示大文字,其他的地方显示小文字,让学生分析。经过分析知道已学过文字的添加及编辑,写文字的任务就解决了;放大镜可以用椭圆工具和矩形工具来绘制;放大镜的运动可以用运动补间动画来实现;还不能实现的只有如何让放大镜照到的地方显示大文字,没有照到的地方显示小文字。这时就可以引出新知识点:要想实现这个功能就要先学习遮罩。通过对任务的分析可大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讲解所需要的新知识

通过分析知道,需先学习遮罩知识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此时,学生已经具有了很强的求知欲,这时详细讲解新知识,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完成任务

学生具备完成任务的所有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可以做完一步后,询问学生下一步应该怎么实现,有没有其他的实现方法,如果有的话总结一下有几种方法,以及让学生想象用这个知识点还可以实现什么效果。这种师生互动教学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出新任务

每次课结束时要再给学生提出一些类似任务,让学生课下分析,上机时实现。如学完遮罩后给学生演示一幅画轴从卷起状态慢慢打开的效果,或是演示一个探照灯来回扫照片的效果,让他们课后分析、实现,这样学生就能巩固学到的知识并灵活运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选择任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Flash课的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任务的选择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任务选择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对任务一定要精心选择。在选择任务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任务的选择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开始上课时给学生展示一些趣味性强、贴近实际生活的实例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能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逐帧动画时,可从网上找了一些学生喜爱的、现在非常流行的QQ企鹅的图片,并将这些动作连贯的图片制作成动画片,学生看后,都非常喜爱这个短片。这样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2)任务的选择要有阶段性

基础阶段:教师以指导学生为主。在一个知识单元开始的时候,宜选用操作简单、结构明了的任务,要能涵盖且突出该课需掌握的知识点。要一步一步地制作、讲解,目的在于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的操作。

提高阶段:在每个单元的后期,需设计一些能覆盖整个单元和前面几个单元知识点的典型任务,目的在于强制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综合阶段:在课程快结束时,设计一些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任务,学生只有认真思考后才能完成,借此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引导运动的时候,可先做一个抛物运动给学生看,最后再做一个雪花或树叶飘落的例子,每一个例子都有很多知识细节让学生学习,只有通过这种形象生动的例子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这些知识细节。

(3)任务的使用要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

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而非简单地学习课本知识,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在教学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拓展。在每一节课结束前,播放一两个例子,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例子所用的知识,应该怎样做,同时让学生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点还能实现什么效果,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在上机时实现,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开动脑筋,努力完成。结束语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课程有自身不同的特点,不能单纯依靠简单的模式和手段,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对于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等操作性比较强的实用软件来说,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真正学到了知识,掌握了一门实际技能,还能根据所学知识、技术进行创造性制作,同时启发教师的思维,触发灵感,给下一次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课堂效果也会越来越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篇6: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匮乏无力,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的应用已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文章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了描述,分析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优势、并对任务驱动式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教学设计。

关键字任务驱动式教学 任务设计 实施步骤

一、引言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然而很多计算机任课教师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仍采用传统的讲解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重视知识共性的灌输,忽略了作为“主体地位”学生能力个性的培养。知识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传输,使得学生失去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探究式教学法。最早是美国教育部1993 年提出,进入21 世纪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被教育界普遍的认同。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参与具体给定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虚拟的任务进行学习,来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描述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辅助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

具体的说就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内容,由教师对新知识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巧妙设置任务,把知识、理论性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与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开拓创新,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一)以“给定任务”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设计能力。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理解。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制定可行的任务案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所学新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亲自上机设计、调试、运行,最后成功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二)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寻求帮助,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设计、调试和运行等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意见交流”、“互帮互助”等形式,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见解,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篇7: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当前《软件逆向分析》课程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技术讲解一应用方法举例一分析总结归纳。整个过程大部分都是以教员教学为主,学员学习同步跟进,期间少有穿插一些课堂讨论或实例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员主动在传授知识,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员被动在接受知识,是教学活动的被动者。继而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教学大纲是教的大纲,教学计划是教的计划,学员的成绩还不一定是教员教学水平的真实反映。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员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实效性较高。但其最主要的缺陷是作为学习主人、认知主体的学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学员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有混日子的情况出现,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一直在被教员牵着鼻子走。这种模式与目前任职教育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求相差甚远。短训班与岗前培训班的教学活动要求学员变被动“要我学习”为主动“我要学习”,站在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角度去规划和构建学习活动。学员基于这种理念制定出来的学习活动与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一、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新需求,合理设计任务内容

目前,我院各类短训班和岗前培训班等任职教育与专业本科学员的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最大的不同在于:任职教育侧重于实用性,特别强调实践能力,直接面向学员岗位任职需求,教学目标更要从实际工作的切实需要出发来进行考虑,教学内容设置要尽可能的为了满足一线单位能用、有用和好用来设置。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选取是最重要的,是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关键所在。选用任务内容的好坏决定了学员兴趣程度的高低,同时任务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及实施的难易程度也会影响学员的积极性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效果。任务的选取要注重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等四个方面的要求,要符合学员认知规律,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交互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员探求、获取和运用知识。趣味性要求任务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员来说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员对提出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就是失败的,就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值得一提的是本课程选取的任务和案例都具备强烈的神秘色彩、趣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学员有很深的吸引力,能激发学员强烈的探究欲望,完成任务后学员能获得极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综合性既要求尽量保证任务涵盖教学单元中重要的理论知识点及技术的运用,又要拓展最新的方法和手段。这样学员既能学到理论知识,又能综合运用技术和方法来为实际工作服务。实践性是强调任务紧贴实际工作的需求,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环境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空洞和理论化。创新性要求在任务设计时尽量不要把所有技术手段都呈现出来,要给学员埋下一种神秘感,要给学员留下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和探索欲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使学员深刻的记住所学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

制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有三个,第一个目标要求学员能够熟悉一些典型的软件逆向分析理论和技术,第二个目标要求学员会用一批常见的工具来进行软件特征与行为分析,第三个目标要求学员掌握一套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逆向分析方法,使其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可以更快、更准地贴近真实工作。这三点目标概括起来就是要求本课程“以理论技术为指导,以软件工具为手段,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标,着力培养学员软件分析素养、提高逆向分析技术水平,创新解决逆向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8:高校语文专业任务驱动式教学探索

1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一个全新的知识和心理框架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当中学习者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 发现自己的不足, 找到未知信息, 结合自己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既有积累成果建立一个新的框架。简而言之, 学习就是建构一个全新的心理结构。在这一过程当中, 学习者要与外界环境充分互动, 它可以是学习者主动与外界交流互动的结果, 同时也可以是学习者在参与某种具体的情景中形成的心理结构[1]。建构主义学习过程的实现关键在于一个真实的情景, 提供这个情景的一个具体的途径就是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为学生制定一个真实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完善这些学习的基本办法, 而且这种学习任务的结果和过程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2 构建高校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步骤

高校语文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 就目前情况来看,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的语文修养和言语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具体而言, 这种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四个层面:

(一) 启动任务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首要的是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也就是任务的启动阶段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这一环节应当着重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任务的基本属性确定, 所选择和设计的人物应当与语文知识和教学内容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同时也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有效地实现未来教学任务和教学方式的发展[2]。二是对于任务的设计整理。为使一个在生活和其他领域选择的任务与教学之间要建立联系, 必须由教师对这一任务进行重新设计和整理。

(二) 分析任务

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 还不能立即进入执行阶段, 还要对任务进行科学深入的分析,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确保整个任务在执行阶段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任务教学法对整个教学工作的贡献值。分析任务解读的主要工作是对任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任务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尽心科学地分析, 确保选择的任务是与学生能力比较接近的, 同时也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这些阶段的学习效果的。

(三) 执行任务

执行任务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核心, 高校语文专业是一门理论性和人文性较强的学科,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中不具备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在任务的执行阶段需要一定的人为因素介入, 也就是教师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在这一阶段应当对学生的执行情况和进展给予相应的关注。

(四) 评价任务

任务教学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模式应当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 而且分析评价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的表现上。对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与语文专业教学的能力、知识、精神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分析, 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这些评价过程。

3 高校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 应当注重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它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而且这一教学模式与语文专业教学的结合本身就是创新的过程, 因此在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注重教师教学理念上创新性。因此在开展任务教学之前首先应当做好教师工作。

(二) 注重任务设计阶段的技巧性。一项任务与具体学科的结合是否科学完善要看设计者的技巧性。任务设计者应当在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到任务执行过程当中, 不仅如此还要能够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应当确保他们对任务的热情和兴趣, 同时也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这些人物学习过程中的技术性指导因素[3]。为此这在任务的设计阶段还要不断地加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因素。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习过程的科学性。

(三) 要注重任务的开放性。所谓任务的开放性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他们充足的自由空间, 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在制定完任务之后, 对于如何完成这一任务,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完成这一任务等具体问题不再提出要求, 同时必要情况下还可以允许学生根据任务不足提出新的任务课题。注重任务的开放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前提, 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有效地保证任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静文.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J].职教通讯, 2011 (10) .

[2]闫晶.高校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传承[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20) .

上一篇:峄城区职业中专学生会成员岗位职责下一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题型:应急应变类答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