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024-05-03

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精选9篇)

篇1: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立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学习,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分析化学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明确任务,一步一步进行,达到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任务驱动主动参与自立合作探索创新。

在技术快速发展和劳动组织方式的不断改革过程中,现代企业的员工除要掌握快速变化和不断深入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精神。职业教育是发现评价和促进这些能力发展的一个持续过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许多方面已经变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学生增强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的要求《分析化学》是化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践性较强,一定要有实践教学环节,以往我校的实践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权力控制之下,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没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收获就是验证实验目的,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着手,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些问题呢?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在分析化学实践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内涵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构建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协作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学到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景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借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者。任务驱动教学法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成为学习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施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索创新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做一件具体的事,完成具体的操作完成任务就是“任务驱动“。在任务驱动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既使学生完成了任务。但学生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这样的完成任务也不等于”任务驱动“。任务应该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巩固的技能和相关的知识点,但任务不能只停留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仅以某些操作性的任务去驱动学生学习也有悖于教学的目标。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我在分析化学中的有效数字修约的教学中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主要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阐述,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还可结合实际应用一些启发性的提问,使学生知道从哪能里入手做,以及从哪些方面可以更加细致。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引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望和好奇心。教师明确任务,分组,让学生使用量筒、移液管、滴定管、托盘天平、分析天平并读数。教师提出学生思考的问题:有效数字组成,四舍五入修约规则是否合理。

第二步,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在教师引导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这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操作时间,让学生大胆去试,使他们在使用中体会感受和领悟这期间,学生会遇到一些问题。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可由教师统一示范,集体解决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可单独辅导。这是学生消化和吸收知识的阶段。是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初识到熟练掌握的阶段,也是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发挥各种能力阶段时间上可占整个教学进度的一半左右,在教学进程中是一个紧张的高潮期。每组拿出自已的读数结果和拟定的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由每组选出代表阐述各自原观点。

第三步,进入交流讨论期,主要是教师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一阶段特点是教师点评为辅。尽可能开展讨论,互相展示操作或交流实验,让学生在思路上能否得到一些启发,看一看其他同学是如何完成该任务的,在方法上和自己有什么不同。这一步骤的特点是集思广益,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在教学节奏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时间。学生交流讨论每组读数,教师引导,指出学生在读数和修约规则上存在的问题。

第四步是总结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于教师主要是在方法上进行引导,学生主要时间花在动手摸索上,这就存在学习能力不同的同学,在同一节课内所掌握的知识多少也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和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达到教师的教学要求。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给出有效数字明确的定

义,总结出科学的修约规则。

三、如何把握教学与任务设计的关系

在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感兴趣的方向来设置任务,同时任务的设计要注意,知识点的系统性、连贯性,布置的任务要遵循循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巩固已学过的内容,又探索新知识,这样逐步提高,并通过一个个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总体的教学目标,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在教学中要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了解学生,适应学生,贴近学生。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首先,“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体学习目标,如分析结果的处理。

第二,“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与特点,做

到因材施教。

第三,“任务”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分析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

第四,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在传统的教法中,引入有关概念时,往往是按“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顺序。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引入新概念新知识时,应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依据,以“布置任务→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归纳结论”的顺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以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任务趋动的一个很重要特点就是学生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这个目标的驱动下,自己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技能培养这个目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任务的提出者,学生实践任务的指导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组织起来,引导学生自学,互相帮助,努力探索。教师表面上是个“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三)重视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

对学生是否完成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评价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分析化学常用的评价法,有观察和测定结果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等对学生作出评价,在任务的完成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教师在巡视学生完成任务时注意。观察学生在遇到困难是时,是否主动查找课本的相关内容?学生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他们是否会互相交流,讨论问题的解决信息途径。测定结果的评价,能评价学生应用知识操作时出现问题能否正确判断,分析原因,常用的评价的方式有个人自评,组内互评,教师点评,个人自评的优点,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内互评的优点是体现了成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组间互评的优点,是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使得各组之间在协作中有竞争,在竞争中有协作。教师点证,优点是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可以将任务完成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篇2: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学生围绕任务展开学习,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模式完成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很大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单纯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至关重要。首先,从教材的角度看,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大纲,要难易适度,便于操作;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应尽量避免抽象的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如果在课堂中能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任务,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文件夹”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信息时代与计算机”中的第六课。它是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学习了文件、文件夹等重要概念后编排的,是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一步,是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地管理计算机的文件和文件夹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的重要内容。本课的重点就是新建文件夹,移动、复制文件夹。面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提出切实可行又不失趣味的教学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寻找红铅笔”的课前小游戏。

游戏准备:两个书包,一个书包里杂乱地放着许多文具和书及作业本;另一个书包里将文具放在文具盒里,书和作业本也放得井井有条。

游戏规则:请两个学生在两个书包里找出红铅笔,看谁用的时间短,速度快。

游戏结果分析: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生活的小主人这个道理。

教师以此导入本课主题:“不仅我们的书包需要整理,我们的房间需要整理,而且我们的计算机也需要整理。如果文件存放得杂乱无序,那么寻找它们就会成为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小书包,是帮助我们管理文件的一种有效的工具,通过文件夹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存放文件。”这时教师再配以亲切并赋有挑战性的语气说:“小鬼,今天你当家,你能用你的文件夹将你的文件打理得井井有条吗?”

教师以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揭示本课中心任务,用打比喻的方法,使抽象生硬的专业名词变得浅显易懂,在设计的“小鬼,今天你当家”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高涨地开始本课内容的学习,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逐层揭示,探究任务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将中心任务划分成具体任务,并设置递进式的任务贯穿全课始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

在“管理文件夹”一课中,“用文件夹将文件打理得井井有条”作为本课的中心任务,可是如何做才能管理好文件呢?

我又将这一中心任务细化成四个小任务:任务1:创建子文件夹;任务2:通过剪切、复制移动文件夹;任务3:对多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任务4: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归类整理。

四个小任务,层层推进,却又相辅相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尝试练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和其他学生交流、合作来完成,也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教材中提供小提示来一步步练习,让学生和学生互动,教师同时也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找出方法,总结经验,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三、评价展示,交流任务

通过评价和展示环节,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绝不仅仅是评价最后完成任务的结果。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等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

综上,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和认识。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篇3: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关键,基石,保证,后盾

“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要求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学过程中, 以完成若干具体的任务为载体, 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并经过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和老师的点拨解决问题。基本特征就是:“以任务为主线,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任务能否完成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实施“任务驱动”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有利于学生在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究, 从而获得清晰的思路和方法, 不断掌握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同步提高。具体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一定要统筹兼顾各知识点, 切实为学生设计一系列典型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我在践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坚持把握“三关”:

第一关, “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在总体教学目标的框架上, 应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 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 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譬如, 多媒体制作涉及到多媒体信息检索、图文编排、交互功能的设计、界面修饰、文件与模块的存储、程序的打包和发行、变量、函数及表达式等教学内容, 我就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多媒体——“任务”。

第二关, “任务”设计要结合学情, 启发学生思维。教师设计“任务”时只有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才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式学习方法和小组协作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当然, 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任务的难度设计为梯度等级, 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 教学活动可以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譬如, 网页制作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信息的处理、网页设计和规划、网页框架的布局、图片的插入、超级链接、网页的修饰、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我在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网页——提出“任务”, 同时, 在设计这个综合性的“任务”时, 也要考虑到应该包含网页制作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操作方法与技能以及相关的扩展知识的连接。为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完成了网页制作任务的基础上, 再向学生介绍在因特网上发布站点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使学生对在因特网上完成网页制作、站点发布的过程有较为完整、全面的认识,

第三关, 设置的“任务”具有生活性和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假如设置的“任务”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众所周知: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生活, 如何用电脑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 因此, “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紧密相关的。

二、科学分析“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石

提出任务后, 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相互讨论、分析任务, 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完成哪些步骤。但是, 提出的问题有些是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 这正是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我在讲授《Word的绘图工具》时, 先展示两幅课前已经制作好的“爱玩的熊猫”和“远航的帆船”图画, 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图画是用什么制作的?画由哪些形状所构成?这些形状是由绘图工具中的哪些工具绘成的?这些工具怎样调用的?各种形状的图形是怎么组合的?怎么给图画填充颜色?学生面对上述系列问题, 就饶有情趣的积极完成这两幅图画的制作。

三、上机完成“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保证

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作为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百看不如一练”, 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一般而言, 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软件的教学中, 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课堂教学, 是由教师提出任务, 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譬如, 我在多媒体制作教学时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编游戏的“任务”:使用随机函数, 使得小球的落点位置可以随机发生变化。这个有趣的任务不但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而且给学生较多的创作空间。有些学生把这个函数用于窗体上人机界面的设计, 产生随机变化的文字或图形, 呈现活泼和具有吸引力的画面;有些学生把它用于产生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字, 编制猜数的小游戏;有的学生把产生的随机数字用于计算机自动出题, 输入数学运算结果后, 计算机判断计分。这些学生自己设计、完成的“任务”, 闪烁着他们积极探索和独立创新的火花。

四、及时反馈评价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后盾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 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反馈, 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建立起与已学知识间的联系。其实, 不少学生自己的任务一般很希望了解一下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情况, 此时教师必须在反馈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 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作为学生, 在师评或者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也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重新定位, 在吸取其他作品长处之后去思考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并在今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 制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篇4: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任务”的提出至关重要。首先,从教材的角度看,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大纲,要难易适度,便于操作;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应尽量避免抽象的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如果在课堂中能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任务,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管理文件夹”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信息时代与计算机”中的第六课。它是学生初步了解了计算机,学习了文件、文件夹等重要概念后编排的,是学生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一步,是教给学生如何科学地管理计算机的文件和文件夹及其具体的操作方法的重要内容。本课的重点就是新建文件夹,移动、复制文件夹。面对这些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教师如何设计教学情境,提出切实可行又不失趣味的教学任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寻找红铅笔”的课前小游戏。

游戏准备:两个书包,一个书包里杂乱地放着许多文具和书及作业本;另一个书包里将文具放在文具盒里,书和作业本也放得井井有条。

游戏规则:请两个学生在两个书包里找出红铅笔,看谁用的时间短,速度快。

游戏结果分析:我们平时就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提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使学生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生活的小主人这个道理。

教师以此导入本课主题:“不仅我们的书包需要整理,我们的房间需要整理,而且我们的计算机也需要整理。如果文件存放得杂乱无序,那么寻找它们就会成为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文件夹就像是我们的小书包,是帮助我们管理文件的一种有效的工具,通过文件夹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存放文件。”这时教师再配以亲切并赋有挑战性的语气说:“小鬼,今天你当家,你能用你的文件夹将你的文件打理得井井有条吗?”

教师以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揭示本课中心任务,用打比喻的方法,使抽象生硬的专业名词变得浅显易懂,在设计的“小鬼,今天你当家”的情境中,使学生兴趣高涨地开始本课内容的学习,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二、逐层揭示,探究任务

任务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将中心任务划分成具体任务,并设置递进式的任务贯穿全课始终,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从而习得知识与技能。

在“管理文件夹”一课中,“用文件夹将文件打理得井井有条”作为本课的中心任务,可是如何做才能管理好文件呢?

我又将这一中心任务细化成四个小任务:任务1:创建子文件夹;任务2:通过剪切、复制移动文件夹;任务3:对多个文件或文件夹进行移动或复制操作;任务4: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归类整理。

四个小任务,层层推进,却又相辅相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尝试练习,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和其他学生交流、合作来完成,也可以让学得快学得好的学生指导操作不熟练的学生,还可以根据学习教材中提供小提示来一步步练习,让学生和学生互动,教师同时也要加强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辅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找出方法,总结经验,最终实现总体教学目标。

三、评价展示,交流任务

通过评价和展示环节,交流任务的完成情况。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绝不仅仅是评价最后完成任务的结果。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等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展示,研究意识、创新意识等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在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小组向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小组活动成果,讨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和提高。教师适当作出点评,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表扬,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给予小组成就的表扬更能激发小组成员的荣誉感。

综上,是我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一点浅显的看法和认识。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信息技术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索性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使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篇5: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有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方式来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忽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因而 “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线性方式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分析,教师制定具体任务。

2、课始导入,诱导学生明确任务。

3、课中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篇6: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被每个学科广泛的使用。其特点:

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教学环节

任务教学的三个环节: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2.任务环(task cycle):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3.后任务(post—task):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非凡注重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

1.全面了解学生。即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要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延续性和难易程度,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

2.任务设计的目标明确,编排合理。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法”的本意。3.任务的实践性要强,要真实自然。

4.任务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设定任务时充分考虑实用性。

5.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任务设计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6.任务要分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7.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完成一项大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案例: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促使学习者主动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所要处理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形成清晰的思路、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构建完整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且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长期沿用的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缺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练习。课程学习完成,大多数学生收获甚微,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其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学校和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信息和知识要依赖老师向学生传授。现在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比如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不一定非得要完全靠课堂上获取,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显然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学形式。

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及素质方面的差异。在计算机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应该凸现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开展和应用。

三、“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根据学生知识面广、头脑灵活、学习不够主动的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和上机分离式教学改为讲、练结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实行新的教学三部曲,即:提出问题或任务——解决问题或任务——归纳总结。以“任务”为主线,以“驱动”为方法,完成整体的教学工作。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部分内容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主线,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织教学。那么,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预先给学生布置不同于书面作业的练习“任务”,任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对练习任务再通过上机操作检验之后用电子邮件及时提交给老师,下次上课时由教师及时总结上次的任务完成情况。在任务中包含了教师还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新的教学内容,这迫使学生必须先自学和预习。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评价和考试问题上主张多样性和模糊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和表扬。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针对不同章节布置综合任务,如word和powerpoint部分,提出几个主题,有学生自由选择,提出任务要求,限定时间完成,并在班级中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对于excel部分,提出几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成就感,觉得学有所用。将这些任务的评价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考试除了一般的知识性考核外,更加突出动手能力的考核,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使学生考出兴趣、考出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一)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浓缩课程知识的精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篇7: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摘要:“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这一教学法。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要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设计合适的“任务”。

关键词:任务 任务驱动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08.153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要求的落实,均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因此,“任务”的设置是教师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关键。只有教师对课堂教学任务的精心构思和巧妙设计,才能真正实现“任务驱动”式教学,达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设置合适的“任务”呢? 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每节课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对学生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一般是抽象的,但它是灵魂,是任务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即是学生完成并掌握教学内容具体步骤和措施。由于任务是要求学生完成的,所以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的实际条件等因素出发,设计并选择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任务”。要求设计的任务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既含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又涵盖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还应注意:同一个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任务实现,而同一个任务也可以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设计要注重生活性和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老师所设置的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可能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使其试图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他们感兴趣的事情五花八门,而电脑是孩子们接受最快,掌握最快的一个工具,精彩的网络世界带给他们很多快乐,除了看网页、打游戏,孩子们更多的还想利用电脑做事情,他们更愿意利用电脑来表达他们的情绪、思想、观点。因此,教学中任务的设置,要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及生活习惯,任务要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能情绪饱满、充满热情的完成学习,所以任务设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选择一篇学生的作文作为任务,同学们对如何使用各种修饰命令美化自己的作文有着强烈的兴趣,如果有条件能够许诺帮助学生打印出最后的作品,组织进行一次作文展览,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任务设计的要考虑系统性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开展教学时,学生接收的知识往往不够系统,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一学就会,过后就忘”。这就需要老师不断归纳与总结,在一个“任务”完成后及时归纳有关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问题,体现在任务设计上就是要处理好“小任务”和“大任务”关系。

例如在教学Windows中的画图程序时,“大任务”要求学生掌握16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且能够灵活的创作图画;而“小任务”只是其中的一项内容,如:如何使用“多边形”工具、如何使用“刷子”工具等。这样教师就要在把握住总体目标(大任务)的前提下,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小任务),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不是孤立地去设计某一个任务,而是要使各任务之间相互联系,呈现出“相互赖性”的特点。这样学习内容就会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当所有问题解决之后,总体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任务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已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它能够使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以展现。

计算机的特点决定了“因材施教”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得以较好的应用。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学校,其知识程度、能力大小差别也比较大,有的上过信息技术课,有的家里有计算机,有的则从未接触过计算机。长期以来的信息技术教学,曾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失去上课的兴趣;另一些学生因“吃不了”失去信心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的做法是任务设计应由浅入深、分层递进、因人而异。对基础差的学生设置难度较小,基础性强的任务,信息技术知识掌握较好、操作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任务的安排突出技能,有拓展、有深度以及在基本任务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的创新任务,让他们既吃饱又吃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扎实的巩固,使他们的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和发展。

相对于基本任务而言,创新任务应该是一种可扩展性的任务。老师可以给出一些成功的范例,让学生去欣赏和体会,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任务以后有自己的自由创作时间,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潜能,培养出一些电脑拔尖的人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下课以前,老师能够调出部分进行创新任务同学的作品,给予积极的鼓励,将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创新任务的设置时,日常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观察、发现问题,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布置创新任务的同时,还要重视同学团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让他们在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辅助其他学科的教学,这就涉及到学科整合,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如语文学习中拼音、文字的输入、字体设置、故事情节的PPT、动画设置;数学图形的绘制、字母公式、数字的输入;美术图画的绘制、色彩等选择,都很好的体现了信息技术的知识,所以,依托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任务设置也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一个方式。

篇8: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一、任务教学法概念简述

任务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为先导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课题伴随着对学生布置的新的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即是实现对新的知识点理解和掌握并逐渐深化的过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知识点并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相结合,为学生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意味着任务教学模式的驱动良好运作,最后,教师通过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衡量教学任务完成状况。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主动性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因为是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所以照顾到了学生个体学习层次的差异性,有助于不同程度的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课堂实践

1.任务驱动设计的原则。在高职英语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引导下,专业英语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气盎然的学习景象,笔者在探析其背后的教学方法时不难发现,任务型教学在设计“任务”时是遵循一定原则的。简要概括为:(1)围绕学生学习目标;(2)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内容出发;(3)注重任务的“真实性”;(4)开拓课堂任务的空间延展性;(5)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2.任务驱动设计的方式。在坚持任务教学法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在设计高职英语教学任务时,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1)设计单元框架,现有的英语教材中,每个单元都附有明确的话题和教学目标,教师设计教学任务时可以借“渔翁之利”,将这两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并融合进现实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至此,任务驱动教学方案的单元学习框架便变得明朗可以正式启动了。

(2)形成任务链,将单元任务分割化解为相互关联的小任务,就像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结构,任务的设计上注重层次性与连续性,遵循由易到难,从简到复的递进关系,使学生良好“入境”,并随着任务难度的加深,而潜移默化的增强其探究能力。

3.任务驱动教学实例。笔者以Unit5 Text A:A Sweet Love Story为例,说明任务型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

这是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课文,文章的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能够触动情感萌发或者正沉浸在爱情中的每一位大学生的心,而本文的深意在于让学生领悟到爱情的真谛,并深思应如何对待爱情……本身是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针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应该怎样设计学习任务,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呢?笔者从以下几个任务入手作以论述。

Taskl:Predicting what the text is about(预测课文内)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A Sweet Love Story,预测课文内容。关于爱情的话题,学生们正值青春期,有着说不完的思绪和故事,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由小组选取代表发言讲述,在这个环节,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教师允许学生用汉语表述,更能调动广泛的积极参与性。每个小组的预测各不相同,但想象丰富:有童话、科幻、网络爱情。有现代的,也有历史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设计意图:在基于第一个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广泛提高,第二个任务的设计是为了拉近学生思维与课文知识点的距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的同时,使学生的关注度转移到课本学习中,从而为后续任务的完成作以铺垫。

接下来笔者又设计了Task3:Understanding the text(了解课文)。以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的形式来谈疑解惑。Task4:Making up a love story(编写故事)。这是课后作业,也是对学生任务型教学成果的检测。具体细节,在此不赘述,大体框架如是,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级学生学习状况,有伸缩性的设计任务型教学方案。

三、结语

篇9:走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关键词】 任务驱动 信息 课堂

本人是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立足于三尺讲台快十个年头了,用心记下了关于上好信息技术课的点滴感受。本人觉得“任务驱动法”就是其中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以下是我“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心得体会,仅为抛砖引玉,以期与同仁共勉。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根据

任务驱动法这是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性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提出了一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的实用性,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引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的实际应用

1、以任务驱动调动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学习。

现代教学理念和模式告诉我们,老师不能在课堂的舞台上唱独角戏了,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解释、点拨和引导,老师与学生地位逐渐趋于平等。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例如,母亲节安排学生制作贺卡来祝贺母亲的节日,在课上演示制作好的贺卡,学生感到非常漂亮,主动去探索课本,自主的去学习,并进行总结评价,指出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的存在问题及成功的地方。这样老师只要提出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来激发积极性,学生在自己创作时就能抓住重要步骤,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能力。

2、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对新奇事物的探索欲望。

学生对新的内容有着极强好奇心。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达到“任务驱动”的目的。例如,用powerpoint制作的迷宫游戏,尽管“全体广播”使学生只能用视觉、听觉,不能操纵计算机,但是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神贯注地盯着显示器,这时的学生求知欲最强,迫切地想知道、想学会这引人入胜的动画是怎么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任务驱动”创设着一种适当的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悬而未决的求知欲,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热情。

3、以任务驱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当今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又是一体化的时代,学生应该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在学习WORD软件的使用时,先把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让各组成员合作完成班刊,最后评比。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来解决问题,当完成学习任务时,也获得了合作技巧,学生感到学生之间不仅是竞争的对手,更是学习的帮助者。通过这样的任务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以任务驱动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对于学生,开始是一味的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任务,当学生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有更精彩的作品被创作出来,这就是由任务驱动引发的学生的无穷的创造力。教师在教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课上,不可能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是一样的,掌握快的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有琢磨能否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新的追求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探索、去创作更美妙的作品。

三、“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任务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2、任务设计应体现时间的有效性。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妥善安排好时间的合理性,有效性。对于教师来说,一个知识点也许需要1分钟,但对于学生来说也许要5分钟,也许更多,应当充分考虑到班级情况。不能把任务带到下一节课中去,因为那样,学生就没有收获的成就感,教师也就不了解今天的知识点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的情况是否达到期望值。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该三思而后行。

以上是本人作为一名信息教师的一点心得体会,当然提出任务驱动走进信息课堂,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每一位信息教师一定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找到一种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 祝智庭

上一篇:保护环境,你我的责任作文下一篇:未交流干部监督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