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和特长在校本课程中飞扬

2024-04-21

让个性和特长在校本课程中飞扬(精选8篇)

篇1:让个性和特长在校本课程中飞扬

2012年度教师培训讲稿

让个性和特长在校本课程中飞扬

主讲: 金塔县南关小学

赵桂香

学校开设校本课程的根本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使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我校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和目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发丰富生动、充满活力的学生需要和欢迎的校本课程。同时,学校也把这些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打造成学校优势和品牌,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和艺术教育天地里主动参与,自主创造,自由发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养和艺术兴趣,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积极挖掘校内外资源,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金塔县南关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艺术教育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走特色办学之路,力求实现 “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学校先后开设了电子琴、小号、舞蹈、绘画、书法、刺绣、编织、制作、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特长。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艺术教育成为学校一大特色。学校在充分调查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分析这些校内外资源,本着立足学校实际、延伸课程内容、凸显学校传统特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理念,在学校特色项目、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特长生培养、课题研究及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教师特长、学生需求与学校的优势开发而成。依据“文化课成绩与艺术特长同生共长,重德与启智相辅相成”的育人目标,特别是立足艺术特色的创建和发展,将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等作为主要的校本开发课程,初步构建起以艺术特长型、综合实践型、体育健身型为主的学校课程模式。设置20多个课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在与家长、教师沟通的基础上,可任选一门校本课程。

学校规定每周三的下午为固定的校本课程时间。在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里,学生尽情享受自由选择的快乐,释放和展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

二、组织编写校本课程和纲要,让教师“人尽其才”。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军。斯藤家斯曾说:“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在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中,我们充分发挥并利用好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对教师进行多形式的学习和培训,调动教师开发和实施学校课程的积极性。为了解决燃眉之急,学校一方面高薪向社会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师生开展艺术类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积极着手培训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艺术素养。我们在教师中广泛开展了导师带徒、相互学艺、艺术类课程过关比武等活动,点燃了教师学习艺术特长的热情,有的教师还主动拜学生为师,向他们虚心请教;还有的教师通过录像资料不厌其烦地学习乐器吹奏技巧,摸索剪纸、粘贴、棋艺等技能技巧。通过传、帮、带、学、促等多种学习形式,教师队伍的艺术素质整体攀升,一支战斗在教改前沿的师资队伍快速成长起来。授课教师、班主任不仅胜任了指导学生吹奏乐器、习练书画、编排节目的基本工作,而且还能在课余时间跟孩子们同娱共乐,陶冶情操,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校园生活,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在学校里逐渐形成。这股学习热潮不仅满足了教学改革之需,而且激发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工作积极性,一大批优秀教师在专业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快速成长。

学校先后开发了适合学生实际的《竖笛演奏技巧》《小学生口琴吹奏方法》《刺绣艺术》《少年透视入门》《简笔画入门》《电子琴演奏法》《小学生舞蹈及形体练习法》《象棋入门》《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操作指南》《国旗下的讲话》《折剪贴》《体育游戏》等一系列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例如省级骨干教师王玉荣老师开发的《少年透视入门》这门课,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每节都设计了教学目标,课后设计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若干素描作品图片和范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从学校作品展室、校园内展示的件件作品中可以看

出学生们的“快乐”。低年级开发的《折剪贴》教材,形象、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深受学生喜爱。陶红霞老师开发的《体育游戏》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通过走、跑、投、攀登等,愉悦了身体,增强了体魄,学生乐此不疲。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创造性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专业地位和专业自主意识明显提高,让每一位教师都人尽其才,不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特长发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有力的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凸现。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和特长的舞台。

1、以学科融合为切入点,让学生扬起自信风帆。

课堂教学是实施艺术教育的主阵地。我校按大纲要求,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大力开展校本课程改革。如:在音乐教学方面,加强鉴赏、技能、创作的比重,做到竖笛、横笛、口琴、二胡、小号等器乐进课堂,使每位学生都能学会三件以上乐器的演奏,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美术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大胆拓展教学内容:将自制贺卡、陶艺、编制、十字绣、绒线贴、纸袋工艺等都引进课堂,让孩子们受到艺术的感染和熏陶。为他们艺术的终身修养打下基础,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艺术教学质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校本课程这块平台上,找到成功的乐趣,重新认识自我,激发上进心。通过这样的尝试,这些学生上课时积极思考探究,主动回答问题,厌学倾向逐渐消失。

2、以课外活动为阵地,拓展学生个性空间。

活动是艺术生成的机制和源泉。离开具体活生生的艺术活动,艺术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将课外活动作为学习艺术,创造艺术的课堂。在低、中、高年级中分别组建舞蹈、美术、书法、图画、硬笔书法、器乐、手工工艺等课外活动小组,在周三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组织活动。做到人员落实,内容落实,时间落实,每周一次班级的“自己艺术佳作欣赏”展示,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激发学生练习特长的积极性,我校的美术室天天向学生开放,常年展出学生的优秀书法美术、工艺作品,学生随时可鉴赏自己同伴 的一幅幅书法、一张张图画、一件件工艺品,萌发他们的创造才能,使他们感到成功的价值,学艺兴趣更高了。让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艺术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校制定的“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

3、以“艺术日”、“艺术节”为舞台,让学生竞展风采。英国美育理论家雷德芬曾说:一个孩子,到了进小学和初中的年龄以后,常常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创新能力和跃跃欲试的心情,只要给予他们的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这种能力就可能伴随着其他的重要能力发展起来。学校确定星期三下午为学生艺术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为学校的艺术节。“艺术日”“艺术节”为学生搭设了一个能够尽情地自由自在地表演的舞台,创设一个让他们自由施展艺术才华的空间和环境。活动全过程是学生自主参与艺术的实践活动,从创、编、排、演、主持都是一个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实践的过程。特别是每年的艺术节上,器乐合奏、大合唱、舞蹈、诗朗诵、相声、小品、音乐剧、课本剧、艺术体操、即兴绘画等应有尽有,精彩纷呈,既展示了学校艺术教育所取得的成绩,又让人得到了美的享受,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发展艺术特长的积极性和热情。

灵活多样的校本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了学生的学习特长,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为学生主动活泼,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有特长,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三年来,我校学生参加“世纪之星”全国书法、绘画比赛连续三年荣获集体一等奖,被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社命名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在省、市、县举办的各类声乐、器乐大赛中,先后有三百多名学生获奖。学生器乐合奏《欢天喜地庆佳节》获“甘肃省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优秀奖;舞蹈《校园旋律》获酒泉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学校编写的校本课程《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操作指南》,在“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学校计算机兴趣小组在全市举行的“融特杯”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县义务教育质量抽测和检查评估中,我校始终名列前茅,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篇2:让英语口语在校本课程中美丽绽放

新课程已实施多年, 许多教育工作者对其理念已耳熟能详。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 主张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强调重过程, 重体验, 重研究, 提出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全体、主动、个性和终身五个方面的发展。高考是一纸定终身, 就英语学科而言,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做英语上, 而不是读英语, 说英语。多数学生尽管他们精通语法, 词汇超标, 试卷高分, 但却无法自如表达, 语言交际能力受到很大的制约。长此以往, 学生对说就有心理障碍。听说能力远远低于写的能力, 哑巴英语自然出现。如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避免光学不念?这个课题摆在我们面前。本人参加福州市某重点校的开放周活动, 发现该校借助校本课程, 很好地解决这一情况。

校本课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 (教师) 和受教育者 (学生) 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 校本课程为的是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成才的需要。有感于一节校本课程口语公开课, 本文主要探讨校本课程在口语教学中的凸显作用。

一、有了校本课程, 口语教学得以重视

目前, 许多学校的教师培养学生英语口语的渠道是在英语课前让学生演讲, 形式有每天的值日报告、命题演讲、给词编故事或是free-talk等等, 方式有独白式、对话式、群口式。由于是利用课前的几分钟, 即便形式多样, 话题新颖, 但终究因为时间的限制, 班级数大, 学生参与数少, 且参与周期较长等原因, 造成学生思想不够重视, 兴趣下降。而开发的校本课程, 在高中选择性地采用高校英语专业的开课模式, 即英语口语课单独开设, 这样大大提高了师生对口语的重视程度。教师直接参与教材的开发, 根据教材完成的情况、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是需要, 有效整合口语教材。另一方面, 由于是课程的安排, 保证了学生口语训练时间的投入, 保证了学生参与面, 缩短了学生参与周期。学生能感受到口语教学的正规性, 从思想上学生意识到口语是重要的语言技能之一, 因而重视英语口语, 也就重视了英语学习。

二、借助校本课程, 延伸教材, 高于教材

高中课本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 都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题材。教师注重阅读训练的同时, 应注意到这些阅读文章里蕴含着鲜明的话题, 这为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提供了很好的素材。高中每一模块的每一单元的设计, 都依托一个主题。例如, 模块3第一单元以节日为话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节日、含义、由来和民俗, 教会学生体味不同的文化和尊重不同的习俗。学生对这一相关的知识, 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很难学以致用。这节公开课, 老师很巧妙地利用校本课程弥补了这个不足。时值母亲节的前一周, 教师将本堂的口语主题定为Mother’s Day, 时间点和话题相当贴近。教师结合当下的生活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 既复习了所学的知识, 基于教材, 又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 高于教材。学生在活动中有话可说, 有事可做, 有情可抒发, 真真切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三、通过校本课程,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尽管这是一节口语课, 我们却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前要求学生完成handmade card, 并在card上写好love note。课堂上学生分组完成老师的要求:What’s the feature of your handmade card?Try to describe your card such as its color, pattern and design…and love show.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向全班同学展示card的特点并且描述love note。与此同时, 5个同学组成的评审团参与学生的评价。与以往不同的是, 评审不仅给出分值, 在老师的指导下更能对学生进行简单点评,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此外, 课堂上让学生欣赏诗歌“Mather Machree”, 分享mother的英文诠释。最后, 让学生Polish your love note on your card and send it to your mother on Mother’s Day.这不仅是本堂课的压轴戏, 更让本课所学内容在课后得以绽放。总之, 本节课在说的引领下对读、听、写也进行了相应学习,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结语: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教师能力和学生兴趣的课程, 在本堂课中教师开发教材的能力得以展现, 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得以满足。随着校本课程的深入,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运作会有更加深刻的思考, 相信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能对课本教学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更好地提高学生英语能力。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 许多英语教师对口语教学日益重视。但由于课时以及高考等诸多原因, 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常常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 由于学生的不重视, 兴趣的缺失, 很难培养出英语口语高手。教师要分析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通过校本课程, 找到解决英语口语教学的突破口。

关键词:校本课程,口语教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惠鹏.高中英语课前口语活动的多样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11 (2) .

篇3:让童心在校本课程中浸润和飞扬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1.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2.学校办学特色的需要;3.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4.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家长的关心支持。

二、开发过程

1.开发途径: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校主要采用“领导一教师一学生合作方式”,因为这三种力量的合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在“趣味纸雕”开发过程中,我们全面动态平衡、系统地考虑学校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纸工艺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估计,把课程开发与传统文化广泛、紧密地联系起来,决定开发纸雕艺术的学习资源。

2.开发的程序:

①环境分析:学校的文化环境分析是校本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首要前提。在分析深化文化环境时,考虑到传统的文化环境资源和社会变化与文化变迁中积淀的丰厚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得天独厚的社会教育资源。我们考虑到孩子求知欲强、知识面也较为丰富,身心发展各不相同,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有差异,但是接受学校教育的环境一致,作为学校的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也需要校本课程的应用而用来弥补国家规定课程的不足。

②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有明确的理念。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办学特色,我们的理念是“学生有特长,教师有品味,学校有特色”。

③课程的组织:课程组织直接关系到校本课程的成败。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有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我们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认为向学生开设《趣味纸雕》课程,让学生走出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走进手工制作的新课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实践能力。

三、内容框架

(一)准备阶段。1.寻找合作伙伴,成立活动小组。小组成员应具有文化、绘画、技能以及多种特长。这样组内优势互补、丰富研究讨论内容。教师可依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安排。2.各组制订活动计划,做好分工。准备工具:剪刀、镊子、胶水、手工刀、画笔、橡皮等。3.购买各种制作材料。根据纸雕艺术的制作特点,到市场购买所需材料。在此过程中,学生要根据从练习到正规制作所需数量,考虑各种手工纸需要多少,工具需要哪些?这个过程可培养他们对手工纸和色彩的认识,对资金的合理使用等方面的能力。

(二)纸雕艺术作品的学习制作。纸雕艺术作品的学习制作是整个活动的高潮。1.学习阶段:首先让学生观看参考书中的优秀作品及部分教师作品,用学生所搜集的材料和资料对纸雕艺术有更深的了解,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启发学生通过基本的学习,进行综合的组合。纸雕艺术的基本技法是:

第一步,设计图样,将自己收集的图案,根据所需设计出自己理想的图案,要突出一个明显的立体效应。第二步,利用绘画技巧,描出型板,将各部件分别绘制到描图纸或手工纸上。第三步,裁剪零件,这一步要熟练掌握各种刀具的使用技巧。第四步,立体雕型。利用各种工具将各零件经过裁剪、立体雕塑后,接着则要将它们一一组合成—件作品(即粘)。第五步,粉彩上色,运用棉花等沾少许粉彩,用来涂抹作品,作为点缀。这样一幅完美的纸雕作品就完成了。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

2.设计阶段:通过学习基本技法,学生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利用手工纸的可塑性塑造出简单的纸雕作品。着重体会对纸张的运用和弹性韧度的了解,这一过程就是让学生了解各类纸张的质感和特性。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3.制作阶段:根据自己的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探索和实践把作品完成。

例如:在制作过程中如何让自己的纸雕作品更具立体感,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制作过程中折,卷、叠三要素。“折”就是把作品中某一部分通过“折”突出立体感,如树叶的叶脉。“卷”就是利用笔杆、调酒棒等工具将各零件加以立体雕塑,如花瓣等。“叠”就是根据作品的要求突出层次的完美,将各部件一层层叠摞起来,给人以真实性的感觉,如鸟类的翅膀的制作等。通过制作作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大胆地发挥和创造,使学生享受到过程的艰辛,探究的乐趣,活动的愉悦,劳动的充实,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

(三)总结阶段。活动成果的展示与评价:1.开发校本教材“纸雕艺术”的实践活动是按制定计划——设计——制作——展示等阶段进行的。

在探究准备阶段,让学生关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学习,积极参与。互相协作,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敢于大胆地想象和设计,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强烈的探究和创造欲望,培养他们分析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等。

2.布置展览。让学生陈列展示出自己的制作作品——“纸雕艺术作品”,进行交流评比。

纸雕艺术是一种工艺艺术,现代人非常重视生活品质及艺术鉴赏,纸雕艺术已是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图案是用纸折出来的。的确,人类的巧密心思能给人以震撼,这种艺术称为“纸雕”艺术,它告诉我们艺术无处不在。

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热爱。

(作者单位:河北抚宁县留守营学区沿沟屯小学)

篇4:让个性和特长在校本课程中飞扬

一、家长参与校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是一项全民共同参与和合作的事业。在社会参与力量中,家长的参与对学生能够产生最为直接、有效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下,其影响不亚于学校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它并不像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那样成熟,有一定的教学资料、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它需要教师结合当地特点共同开发并实施。家长既是孩子法定的监护人,又是孩子成长与进步的评价者、鼓励者和促进者,所以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家长。

另外,学校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是密切合作的伙伴关系,他们在教育方向上一致,在教育内容上协调,在教育方法、手段上互补,所以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家长是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随着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与经济文化的多元化,教育也趋于民主化与多元化,校本课程开发正是这一趋势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落实与反映,而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使教育的民主化得到进一步的彰显。

鉴于以上原因,家长有权利和责任,同时也有必要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

二、家长重要作用的体现

1.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开发荐言献策,提供思路。

校本课程开发旨在依照学生、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与客观现实,设计出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课程,以符合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特点,促使其全面发展。虽然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它必须与外部力量进行合作,如此才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由于家长在其子女的教育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与学校接触的固有的特殊群体,因而家长自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校本课程开发在赋予学校和教师课程自主权的同时,也赋予了家长一定的子女教育方面的自主权与发言权。合督导工作。

在日常教学督导中,学校督导还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工作的侧重点,积极履行督导职能,适时进行单项内容的单项督导和多项内容的单项督导。保证学校的教学管理、课改教研、安全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突发事件的处置等工作实现根本性的转变。如在进行教学质量多项督导时,可以对学困生转化工作进行单项督导。首先应督查学校在开学初对学困生现状的分析资料,学校对转化学困生所制订的计划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其次对具体实施过程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和家长这两个“天然”的合作者创造了合作的契机与空间。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对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等具有积极而又重要的作用。

我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有利的群体,在确定开发的课程后对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便了解学生现在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学生最需要培养的素质能力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另外,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尽量做到学校与其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从而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变革。这是我校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开展并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从而体现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家长的重要作用。

2.家长能对校本课程实施进行监督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与学生家长直接联系起来,凸显出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必然会激发家长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给予关注,进行监督,并作出评价。这种监督,由过去对其子女学习成绩的监督转变为对学校工作的监督,这种监督方式的转变既是学校工作的压力,又是学校工作的动力,从而促使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我校开展的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其教育目标就是让学生从本质上改变现在独生子女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动手能力差、不懂得关心他人、脆弱等缺点。但由于学生不知是因畏惧老师还是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这些缺点并不能都表现出来,使每一位教师看到的都是不全面的学生,不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无法看到学生是否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展使自身的缺点得以克服,从而不能更准确地衡量教育目标是不是很好地实现。这个时候家长就成为我们课程开展的监督者和促进者,使教师无法掌握的学生情况从家长那里了解到,也有利于我们随时对教学实施的方法、手段进行主动而有计划的调整,保证校本课程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

3.家长能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

家长分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这一途径和形式,可以激起他们参与学校工作的责任意识,使他们具有在其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发言积极性和良好愿望,继而从各自的人生经历、生活感受和职业体验出发,随时向学校提供与校本课程相切近的各种补充信息,以及社会生活的实际变化和最新出现的相关课题,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我校以“爱”为主题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充分体现了家长在整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告诉我们,学校不是唯一的教育主体,教育也应该利用家长、社会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料进行查阅,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场调查了解,掌握动态管理;最后是通过查看学期末的相关数据、实际效果,通过对以上信息的论证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样就达到了预期的督导效果。

总之,学校督导工作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教育方针的有效途径。督导工作的得与失,直接影响到学校能否生存与发展,更关系着每个学生的生命历程。所以,学校务必把督导工作做实、做细、做好,不断挖掘学校督导潜能,更好地发挥督导工作的职能作用,使学校教育教学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发展。

浅论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周珊珊

(广东省博罗县高级中学,广东博罗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相互交往和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人际关系,是维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容

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师生之间的业务关系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分别充当一定的角色及在双方活动共同体中的分工合作。简言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工作关系,即教师指导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互动关系。

(二)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

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的具有伦理性质的特殊关系,是师生在处理相互关系中应遵循的道德和规范。

(三)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态度、感受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心理联系。师生情感关系是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自然形成的,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客观而基本的师生关系,受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制约着教学的最终结果。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教育意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崇高理想、正确学习动机、健康情感、顽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条件,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又与学生智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如果教师以满腔热情、充满信任和期望的态度对待学生,就会使他们在愉悦的人际关系中努力学习,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相反,师生关系的冷漠、淡薄、互不信任、没有期望,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阻碍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有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

人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语言交往能力和非语言交往能力,而这些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教学过程即是一个语言交往的过程,也是一个非语言交往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各种交往能力养成的前提条件。

(三)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还应将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健康兴趣和正确态度等人各因素放在重要地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因素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健康、完整、高尚人格品质的形成。

(四)有利于加快学生社会化进程

学生的主要社会观念的形成是通过学校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获得的,因为相对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生活来说,学校交往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更高。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往往使学生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并将其内化为社会观念、转化为行为准则的主要途径。

三、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方法

良好师生关系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前提,它本身又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因此,师生双方应共同努

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知识、能力上的差异,特别是组织角色上的不同,决定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因此,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自觉努力。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业务关系

1. 深入研究教学活动的规律性。

师生业务关系的合理确定,离不开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整体观照。对教学活动过程的不同认识,左右着师生业务关系的方向。因此,对教学活动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于正确处理师生业务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基本模式的同时,积极探索主导主体的多样表现和组合方式。

教学是双方性活动,但并非单一性活动。主导与主体的表现方式是复杂多样的。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必须积极积累和探索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多样化组合形式,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其正确性和可行性。

3. 给学生以自由创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优化师生业务关系,必须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得以发挥,将本属于学习主体的学习自由和创造自由还给学生。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更好发挥,因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创造劳动带动学生创造的过程。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伦理关系

1. 树立教育民主平等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做具有平等人格的人,尊重他们的感受、思想和意愿,努力用开放、探索的态度组织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参与的自由和选择的机会。

2. 理解和宽容学生。

师生关系的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缺乏理解造成的。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与学生坦诚交流,遇事站到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而宽容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死、过苛、过于统一,允许学生犯错误,因为只有错过,才能明白什么是对。

3. 尊重、保护学生的利益。

权利意识淡薄,认识不到学生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是侵犯学生权力现象屡见不鲜的内在原因。明确师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权利,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 净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既非等价交换关系,又非权谋术数关系,而是一种教育关系,一种具有道德纯洁性的特殊社会关系。当前,师生关系越来越庸俗化、利益化、金钱化。要想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抵御社会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1. 爱学生。

教师的爱是师生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没有爱就没有心灵相通、就没有感情融洽。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爱心,才会对教师产生亲切之情,才能形成健康、融洽、和谐

摘要: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这一不容忽视的群体体现出了特有的作用:开发校本课程时荐言献策,提供思路;实施过程中又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监督评价;为校本课程实施成果反馈信息,提供服务。家长在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长,校本课程,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的区域推进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校本课程五十问答.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篇5:让个性和特长在校本课程中飞扬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体制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放开了让学校自己开发,并且把校本课程的学分计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也就是计入了学分,如果学生没有校本课程这门课的学分的话,就不能毕业。这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来开设这门课,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也就是校本课程。本文仅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我的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已经实施并让学生研究和开发了四年,实施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的智力和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比如“永昌县乡土地理的开发与利用”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先进理念,实行民主管理、群策群力、大胆创新、求真务实,在四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会中的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等资源,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五彩斑斓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付诸实践

我们学校在金昌市属于独一无二的学校,在地域文化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都有着很好的条件,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好。我们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出了许多好的、有价值的校本课程。比如我开发的校本课程《骊靬文化》和《永昌县乡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就是充分依托于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永昌县所在地区的骊靬文化,那里沿袭下来的独特传统很多,许多风俗都和当地人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像其课程中的古罗马人的神秘来源、聚居地的文化、聚居地的民宅等等内容都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经过实地调研和考证后得出结论来的。我们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当地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学校确立了以永昌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的指导思想,开展基于骊靬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其课程《骊靬文化》涉及了永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物、旅游、文化、特产以及骊靬城的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这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骊靬以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骊靬文化,特点非常鲜明。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利用人文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永昌县有着许多的古文化,像圣容寺地区的彩陶文化、古罗马文化、西域文化和河西走廊的佛教文化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永昌的古罗马文化为例,这个地区的历史悠久,像古罗马遗迹、长城、北魏石窟、宋佛塔等等文化古迹特点鲜明。另外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人的来源有着及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永昌地区开发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的,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新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自己研究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学生能够有时间和能力去开发和研究的事物。也就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充分利用已经在学校里形成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学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大幅度的得到提高,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保护校园、爱护校园,还要充分发掘校园的文化,形成校本课程。比如地理组的校本课程中就有一门课是“校园垃圾的处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学校里,他们把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问题——环保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能够感受到与其他课堂不同的快乐,在生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有校内资源中的教师、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等等;校外资源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区资源等等。应该说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可以利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存在的资源,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如果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从多角度着眼,并能从地域优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希望能为一些学校以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时提供些许思路。

篇6: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一、让学生自己有选择性地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 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教师, 对于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出现的独立自主的感悟, 应给予珍视、尊重, 并加以鼓励。在学习课文时, 鼓励学生自行对自己喜欢的段落、篇章进行反复选读、阅读, 从中进行体会和感受。我们可以把学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谁的本领大》这一课时, 我在和学生一起提炼了课文主线后,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风和太阳到底谁的本领大?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就让学生分小组, 有选择地研读课文, 认为风的本领大的就读5—8节, 认为太阳的本领大的就读课文1—4节, 在研读时, 让学生灵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朗诵好的可尽情显示朗读风格, 爱好画画的可以画画风吹船帆的图片, 还可以搜集太阳炙烤大地的资料、图片加以展示。这样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 读与练结合,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让学生在平等参与的情况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从而大大提高读书兴趣, 让个性在阅读中尽情地飞扬。

二、激励学生大胆地创造性阅读

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创造性阅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它以超越文章、超越作者、改造世界、塑造自我为目标, 是阅读能力发展的最高层次。教师要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阅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1. 在阅读中想象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 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词为触媒, 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 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如教学《蜗牛的奖杯》一课的结尾部分时, 我抓住蜗牛最后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学生汇报时, 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说:“蜗牛没有认识自己的错误仍然舍不得放下代表自己昔日荣誉的奖杯到处炫耀最后活活被累死了。”有的说:“蜗牛认识错误的时间太晚了, 它已经被奖杯累得腰肌劳损了, 从此只能匍匐爬行了。”有的说:“蜗牛在朋友的耐心劝导下终于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决心放下奖杯, 最后成为下一轮的长跑冠军。”……这种阅读想象, 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这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蕴的理解。

2. 在阅读中评论, 学生往往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在阅读中评论, 充分提高了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能力。如《亡羊补牢》一文结尾处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说说亡羊之后到底要不要补牢?有的学生说:“羊已经丢了还要补牢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还有的学生说:“亡羊之后更应该补牢, 为以后再养羊做好准备, 或者说为了更好地保住幸存的羊。”从这里看出学生已经有了客观判断、分析事情的能力。

3. 在阅读中批判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 那么, 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 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 或进行质疑、批判。

如教学《狐假虎威》一课, 教师问:“瘦小的狐狸被强大的老虎逮住后到底应不应该蒙老虎?”根据教材原意, 体现的是“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威风把百兽吓跑了”这一观点。但也有学生提出:“瘦小的狐狸在被强大的老虎逮住后如果不蒙老虎就要面临被吃掉的危险, 他说那样的话把老虎蒙住是求生的本能, 也是急中生智的体现, 也是一种不胡拼的明智选择。到后来把老虎领进森林在百兽面前走一遭是为了让老虎被蒙得心服口服好放了自己, 也为自己以后不被老虎吃掉打下基础。”另有学生认为:“作为老虎自己不能正确看待自己的实力, 也不能判断对手的势力而盲目地相信别人的话, 不加分析地轻易被蒙住是活该。”正是在这一系列的思维碰撞中, 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

三、让学生在“心”的感受中阅读

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 往往会热泪盈眶或黯然神伤。为什么?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 阅读时融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理解和体验。所以在阅读中应该重视学生情感的融入,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心灵交汇, 产生共鸣。如《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记叙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为了掩护八路军后方机关和数千老乡, 把敌人带进埋伏圈, 自己英勇牺牲的事迹。歌颂了他机智勇敢地跟敌人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前, 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抗日战争”的有关资料, 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生对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有了了解之后, 群情激愤, 学习课文自然得心应手, 朗读起来一气呵成。特别是“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这一句, 感情极其愤激沉痛。

四、让学生在多样的空间中阅读

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我们常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是学生发展的内因, 发挥与否是学习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活动是学生的潜能得以生发、表现、确证的基础。因此, 开展故事会、读书汇报会、“记者”招待会、手抄报展评、知识竞赛、查阅资料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操作实验活动、画简笔画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推动阅读步步深入。同时, 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及时调整自己的目标, 使教育指令、外来知识内化为自己新的信息和知识能量, 主体性在自主活动中便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篇7:以生为本,在校本课程中共同成长

以生为本,在校本课程中共同成长

当我接到通知要成为这门课程开发者的一员时,其实心中充满了困惑:没有教材的课怎么教?什么样的造型适合孩子制作?珠子怎么买,怎么分?这一切的疑问都让我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开发校本课程这个工作充满了怀疑。但经过两年的摸索实践,我们的校本课程逐步走上正轨,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慢慢走向成熟。我深刻感受到:是我的学生们在课程实施中不断给我开发课程的灵感,学生不仅是实施者,更是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一员。

校本课程珠趣实施伊始,学生的喜爱程度可以用“疯狂”来形容。课堂上说话的人少了,聚精会神听老师讲串法的人多了,因为少听一句,这件作品就无法完成了;课下打闹的人少了,串珠的人多了,下课铃声是学生最不想听到的;课间,我的办公室里总围满了缠着我学习串珠的学生。

老师,先教会我吧,我再去教大家

学生对串珠的热爱及热情是我始料未及的,但同时,大班额的教学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惑。由于串珠属于手工制作,有一些串法是无论图示还是语言都表述不清的,需要一对一、手把手演示给学生,而对于一个班六七十个孩子,这样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发生在孩子们身上的一件事帮我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是在课程开发之初,有一节课,我们学习制作方形头花,在讲到分层过线时,我遇到了困难,为了讲清如何将线从上层绕到下层,起先我想用画图的办法,但这是立体图形,画在平面黑板上,学生的立体感还不强,看不明白;又想用演示法,但珠子太小,学生根本看不清楚;而要是利用展台,班里没有,去多媒体教室恐怕时间不够,另外效果也不一定会很好。看到大多数学生渴求而迷惑的双眼,我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班里平时酷爱串珠的机灵鬼彭子怡高高举起了小手,只见她手拿未完成的作品,面带焦急,手举得老高,我示意她起来说,她说:“老师,要不你先教会我吧,我学会了再教大家。”我听了她的话,心想:这个小丫头一定着急往下学,但总不能把全班同学放在一边,先教会她吧。我正在犹豫时,又有几个学生举起手来,也表示让我先单独教授串法,这时还有学生提出了个办法:“老师,你先教会我们几个,我们每人又可以同时教5个,这5个同学再去各教5个,这样大家不是很快就学会了吗?老师也不用太累。”这个孩子天真的话语和急切的学习态度突然给了我灵感:是啊,我可以先手把手教几个平时串珠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再让他们分散到各组教其他学生,这不就解决了大班额直观演示的难题了吗?于是,我把六人小组中串得最快的学生召集过来,先亲自教他们串法,然后给他们布置任务:回去后把串法演示给组内成员,全组都学会了,下次有机会还可以得到来老师这里先学习的特权。这些学生本来就非常渴望比别人多学些,于是学起来特别快,教别的学生时又特别认真,我们在一节课中顺利完成了串珠任务。课下,我把学生想出的这个好点子总结改进了一下,得到了一种有效的串珠教学方式,普遍地应用在我们校本课程的教学中,即对于一些需直观演示的串法内容,先培训各组串珠高手,再由小高手教组内其他成员,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减轻了教师负担,又能使学生学习更为直观、有效,解决了大班额教师演示的难题。瞧,这个好办法最早还是来自于学生,学生难道不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吗?

课程内容我可以自己选吗

自珠趣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给我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意外,一次又一次惊喜。有些孩子,原来在老师心中不爱学习,语数外老师提起他们都摇头,却在串珠课堂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找到了自我的价值。五四班的梁子英就是这样一个孩子。作为他以前的数学老师,我深知这孩子在课堂上基本上是不学习的,只要他不捣乱就很不错了。开始上串珠课时,我对他没有抱任何希望,可令我想不到的是,他在串珠课上异常好学,慢慢我发现了他许多优点!动手能力强、空间感强、识图能力强,最重要的是,他让我看到了以前从未看到的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他甚至开始主动问我一些串法。这让我改变了对他的认识:原来他还有这么多优点!是校本课程让我发现了孩子不同的一面。这学期,五年级打算学习十二生肖的串法,像以往一样,我确定了几种自己认为易学的生肖造型,作为本期学习内容。可上了几节课,我发现梁子英又变回了之前的模样,上课东瞧瞧西看看,难道他之前的表现只是昙花一现吗?真让我失望。说了他几次后,见他并无好转,本想再次放弃他,可转念一想:之前对串珠热情高涨的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于是我把他叫进办公室,问:“不喜欢小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不串呢?”“不喜欢这几种小动物。”我看着他的表情,好像有什么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于是鼓励他:“说说,你想学些什么?”他看到我鼓励的目光,终于说出了心里话:原来他想学习爸爸妈妈及自己生肖的串法,而这些都不在我们这期学习内容中。目前的学习内容他不想学,觉得没什么意义。他的话一下点醒了我:是啊,校本课程既然是学校自主开发的特色课程,是不是应该对学生更开放一些,让学生在限定的主题中自己选择想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动力,同时也更能体现校本课程的自主性和生成性,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课程。于是,我对本期学习内容进行了改动,先在每班统计想学的生肖作品,再根据排名选择前几种作为共同所学内容,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另选一种其他的生肖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结合学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一起确定要学习的内容,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这种学生确定学习内容,随时改变教材的模式,成为了我们校本课程独有的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更强了。这个想法的初衷不也正是来自于我可爱的学生吗?

校本课程珠趣自实施以来,无论在课堂上还是课下,在学生中发生了许多故事。珠趣改变着我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更改变着课程的开发及发展,学生感动着我,也激励着我:当下课铃响,全班没一人出教室,而在专心串珠时,我为之惊奇;当语数外老师向我们抱怨学生说串珠课一节也不能被占时,我暗自欣喜;当一个比我还高的11岁男生,因为弄丢了几颗珠子而大哭、当一个三年级女生趴在我们办公室门口捡拾地上掉落的珠子时,我读到了学生对串珠的真心喜爱;当学生一件件精美作品诞生,并将课下自创的作品拿到我眼前时,我为学生的能力惊叹;当学生下课追着我问在哪买珠子时,我为学生的执著感动……

篇8: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前行

我国校本课程强调的是, 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1 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1.1 校本课程建设实质是学校特色建设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 强调由学校发起, 根据学校自身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 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结构, 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 强调对学校及当地社区课程资源的利用。其实质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 即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原先强调的遵从和统一的课程指导原则被删除, 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主义和多样性原则:校本课程建设顾及到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和保障。我校提出了“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和“培养五星小公民”的素质教育目标,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逐渐形成“绿色教育”的办学特色, 积聚起丰富的绿色教育资源, 为建构《走进绿色》《绳彩飞扬》这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创造了良好条件。

1.2 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满足学生的需要

校本课程建设, 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 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却是“以人为本”。因此, 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关注“人”的发展, 更多地从挖掘学校自身和周边环境、社区教育等资源出发,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 这与我校办学思想一脉相承。

可以说, 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 正在实践着这一理念, 希望用活动体验的形式来改革说教多于体验、灌输多于理解的局面。正如校本课程资源之一的《走进绿色》有两层含义:一是“为了绿色的教育”, 即热爱自然, 培养环境意识、环境能力、环境行为、环境价值观;二是“运用绿色的教育”, 即尊重生命, 关心人的需要, 以人为核心,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只有充分利用生活情景、实践活动, 才会使学生发展保持最基本的动力。学校、课程、教师改变了以往封闭的课堂教学,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提高自身的综合运用能力。

1.3 校本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是师生共同成长

1)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建设, 要更多地考虑教师的个性特点与专长, 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 教师必须以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总结, 这样, 教师的教学专业自然得以迅速成长。

校本课程赋予教师参与构建的权力,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内在心理需求, 给予教师发挥特长提供了最佳平台, 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专业成长。

2)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校本课程本来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自主选修的课程, 因此, 校本课程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校本课程建设当作学科必修课的延伸, 而应着眼通过《走进绿色》《绳彩飞扬》的体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满足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提高自己能力的需要,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2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基于上述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与认识,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基线调研阶段

四项工作任务:

一是调研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尊重生命担当责任”的绿色教育前提下, 需要给学生一点什么有益的东西。

二是调研如何整合上级主管部门零零总总的各种“进课堂”, 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 学生自己愿学东西。

三是调研当地各种资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

四是调研教师资源。对教师的特长、爱好、所学专业、兴趣等进行分类, 思考教师本身能教给学生什么东西, 比如管乐、合唱、跳绳、乒乓……

2.2 第二阶段:组织校本教材编写阶段

四个主要环节:

一是成立校本教材编委会, 形成以校长为组长, 以学校教科处为主支撑的校本教材编写机构。

二是分解校本教材编写的目标任务。包括封面设计、栏目设置、内容校对在内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分工, 责任到人。

三是聘请专家指导。在校本教材雏形形成后, 我们聘请了市领雁办和县教科所的专家到校对校本教材进行论证和指导, 再次进行了充实、完善和修改, 使得更加适合学校、适合学生。

四是审定校本教材。我们将编写的校本教材《走进绿色》《彩绳飞扬》和《五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一同交县教委基教科审定, 保证了校本教材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2.3 第三阶段:校本课程实施阶段

四条工作措施:

一是从2011年秋期开始, 我校就让校本教材进入课堂。在全校各年级利用每周一节的体育课上《彩绳飞扬》, 并做到体育课“课课练”、课间操“天天练”, 以“舞动彩绳就是舞动精彩人生”为理念的校本课程落到每一位师生的心田。

二是在各年段每周一节的社会实践课学习《走进绿色》的校本教材。

三是学校各种微校本课程的实施。促进丰富多彩的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四是开展校本课程、课堂、教材、教法的研究与评价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我与校本课程”教师论坛;校本课程优秀课例评选、校本课程优秀活动方案评选;“我与校本课程”评分的学生问卷活动;“我与校本课程同行”经验推广交流会。

3 我校校本课程实践的收获与成效

3.1 学生人文底蕴、综合能力得到长足进步

校本课程建设, 重要的不是要求学生能发明什么, 而在于学生通过全程参与, 有所启发, 能正确认识生活, 在生活中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综合能力。

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学生的态度、价值、情感得到极大升华, 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逐步形成“尊重生命, 担当责任”绿色文化价值核心。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尊重自然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解, 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校本课程让学生从“坐着学”转向“在活动中学”, 通过社会调查、访谈、收集资料、请教专家, 亲身感受发现的乐趣、知识的力量、合作的收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也参与课程建设, 丰富课程资源, 成为课程开发的合作者。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学习, 学生的综合能力有效提升, 目前我校“绿之韵”管乐队连续获县比赛第一名, 并参加重庆市展演活动, 被命名为“县艺术特色学校”;跳绳活动初具特色, 并参加重庆市比赛, 获得男子双人协同跳第一名, 被命名为“重庆市体育特色项目学校”;科技创新连续多年获市等级奖;学生多篇作品在“红领巾”“少年先锋报”等报刊杂志登载, 各种征文、竞赛多人次获奖。

3.2 教师专业能力、科研意识得到迅速提升

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施促使教师做出不同程度的专业努力, 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教学研究者、学生指导者、实践反思者等角色。校本课程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 课堂上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多维互动、交流展示”成为教学的主流方式, 这种方式的成功体验被有效地迁移到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 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绿色课堂”文化的形成。

近年来, 我校已有市级骨干教师1名, 县“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5名, 县级骨干教师15名, 市、县级“优质课”获奖者15人次。教师县级以上论文发表或获奖150多篇次。

3.3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推进

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 我们以“绿色”理念统领课堂文化建设, 追求高效的、以生为本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且充满生机活力的“绿色课堂”, 已初步建构起“三段四环节”绿色课堂教学基本流程。“三段”即“教师精讲巧点10分钟,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20分钟, 学生应用评价10分钟”, “四环节”即“自主体验—合作探究—互助展评—应用评价”。

3.4 推进了学校文化建设的提升

1) 推动了学校环境文化建设。

我们因地制宜, 借助可持续发展理念, 结合“绿色文化”课程读本, 充分挖掘已有文化底蕴优势, 积极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绿色校园。先后被确认为垫江县示范小学、重庆市绿色学校。

2) 推动了学校精神文化建设。

我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是“我爱每一片绿叶”, 这种尊重文化通过校本课程得到具体落实。它不仅体现在课程中对自然、对师生、对学校的关注, 也体现在同学、师生和生生关系中, 更体现在新型课堂的建构中。校园处处彰显了学校朝气蓬勃、激情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内涵。

3) 推动了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

为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五洞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办法》,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组织管理、教师管理、教务管理、评价管理等都进行了规范要求。还制定了《五洞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五洞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纲要》等, 既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 又满足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

4) 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力。

我校“绿色教育”课程理念和实施经验辐射到全县, 引起了较大反响, 学校先后被评为“垫江县教研工作先进学校”“重庆市少先队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第四届中小学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重庆市校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重庆市体育特色项目学校”。课题“农村小学生合作精神与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获重庆市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 校本课程建设获得市“领雁工程”二等奖。全县“聚焦课堂―提升质量”现场会、校本课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我校召开, 县内多所兄弟学校来校参观学习。

4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建议

1) 校本课程, 特别是微校本课程受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较大, 持续性差。表现在:特别专业的教师在农村学校呆不长, 几年就会被县城选调录用。所以开设的微校本课程多则2~3年, 少则1年, 老师被调走或考走, 留下来的只是学到一点点的学生。不太专业的老师, 为他设置的校本课程, 效果永远是“山寨版”。比如我校的舞蹈课程, 照碟片学, 模仿多, 创意少。

2) 学校特色和亮点设置的校本课程成本高, 难以坚持。比如, 我校“绿之韵”管乐队, 因农村学校师资缺乏, 聘用专家指导费是一个不小的数。乐器由学校购买, 队员新旧交替, 集中辅导对教学秩序、学生情绪的影响。成了亮点就不能污点, 我们在艰难地前行!

3) 校本课程建设中缺少显性与隐性的有机整合

校本课程建设不等于教材开发, 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 它可以是文本的, 也可以是非文本的, 可以是显性的, 也可以是隐性的, 而且更需要有机整合, 相辅相成。

上一篇:舞天阁舞蹈工作室企划书下一篇:前郭一中所有教师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