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024-04-25

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共6篇)

篇1: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因此,在语文这门大课程中的教学中倡导个性是一种方向,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呢?在实践中我潜心研究,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变角色,课堂变“冷色调”为“暖色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搞得老师象没有感情、不苟言笑的零碎知识传播器。学生呢如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说话一个口吻,思维一个模式,更不敢说不敢问。事实上,只要是人,都希望时时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拥有自由,感觉平等、尊重,小孩子就更需要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还他们活泼、纯洁、可爱的真面目。这就要求课堂教师应象一个调色师,用真挚的心灵,宽阔的胸襟,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暖色调。学生自然就消除了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个人认为个性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才的组织者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是佛都是不大说话的,只有小鬼小仙才会喳喳叫!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用语言,把说话的机会表达见解想法的时间让给学生。多用眼神、表情、动作去暗示、组织学生,老师应该象能串起散落的珍珠的巧匠,把课堂变成闪烁着学生璀璨光芒的项链。

2、示范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课堂上要能露一手。敢于并乐于对学生说:“我读给你听,我写给你看,我演给你看。”小学生正处在模仿力极强的时候,有时你分析半天,搞得心力憔悴,还不如示范那么一下,很直观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领悟了!

3、点拨者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议得有滋有味时点那么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深入到文字更深沉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观摩课《梅兰芳学艺》中,于老师的点拨真的精彩。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是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他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朗读,看看谁象那位师傅,学生越读越有师傅对梅兰芳演戏不甚看好的味儿,他顺势说:“小朋友,读书很有意思吧,在读、体会的过程中你们知道‘料子’一词的意思了吧!谁来说给李老师听听?学生说了很多:什么就是不适合演戏啦,演戏这行梅兰芳不可能有成就啦等等!语言富有个性,又自然无雕琢!

4,激励者

有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准备一百顶高帽子给你的学生戴,让他们天天带着荣誉回家去。说句大实话,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用赏识的目光看自己,我们成年人都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何况小孩子呢。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赞赏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一个微笑,一个温暖人心的眼神,一句学生耳边悄悄的赞扬的话,一行留在学生作业本上赞赏的文字,都足以能让一个小孩激动很久,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轨迹。试想,我们如果打心眼里真心喜欢欣赏学生,他们能不掏心给你,真心信任你吗?而师生关系和谐随意了,这样一种氛围中的课堂教学,学生能不畅所欲言,个性能不得到舒展吗?

二,尊重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欣赏感悟都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的苏教版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式段式,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挖掘才会深入,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我刚刚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迷人的张家界》,他一反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上课就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名的旅行家?学生答知道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他当即组成两个旅游团:徐霞客旅游团和马可波罗旅游团,接着支老师让两个旅游团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来向游人介绍风景,并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其次要善于用新颖有趣的传说把游客所见到的景物讲得趣味横生,这样游客才会游兴大增。学生听了兴致盎然,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练习朗读,而后穿插自己认为合理有趣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串成解说词,课堂散发着个性的想象,让所有听课老师内心暗暗叫绝!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同一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处理的两个教学片段。《九寨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旅游胜地九寨沟的自然景观、珍禽异兽。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自读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教师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虽然,这个语段的教学,老师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也得发展,但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框框里学,被动,热情不高,感悟和体验都不深。

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2、组织交流汇报。

一些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又如: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回“五彩池”。一部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教师配上课件,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就走出课文,开拓了学生视野。还有一位学生说他曾经去过九寨沟,向大家介绍了我亲眼目睹的湖泊„„

以上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氛围。

三、创设情境,变“三尺讲台”为“旋转舞台”。

1、抓可拓展文章内容的表演情境。

如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在理解文章结束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他在改编前特意指出: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待会老师要请这些聪明的小乌鸦上来表演。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的草杆,他把草杆插入瓶子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皮说:好爽啊,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造欲望,有同学找来塑料袋,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中,一下喝到了水;有的同学把瓶子斜放着,也喝到了水等等。

2、抓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情境。

古诗意蕴深厚,音韵和谐,但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诗境,悟出诗情。一般教师教古诗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背景,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了无生趣。我在教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就抓两个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A、学生初读了诗歌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猜,那黄四娘家都会有什么花?”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说开了:桃花、李花、杏花、水仙花„„我马上追问:“诗中写的花有可能是水仙花吗?读诗句想一想。”

学生回答不可能,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我让学生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有可能是什么花?

又有学生答桂花。我进一步追问:“可能有桂花吗?”学生认为不可能。因为桂花是八月份开的,而诗中写的是春天景色。“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诗句就可以看出。接着我小结:诗中的花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句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学生自学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内容颇丰,气氛活跃。

B、而后,我又发问:诗句中说花不仅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用“独自寻”呢?只要一出门,不就可以看到这些花了吗?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背景资料说:“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写的。历经安史之乱的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像诗句中所写的景象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作者要找寻。”或“历经战争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安慰,所以就独自出门去赏花了。”我予以表扬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喜悦,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就这样,整个课堂看似浑然天成,其实是老师善于抓住问题的情境,这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内在的灵气散发出来,课堂也就个性十足了!

3、给学生舒展心灵的批判情境。

我记得以前有一篇课文《电脑管家》,大致内容是讲电子计算机可轻松地管理长城饭店,说实话,那里面的电脑在我们现在看来早淘汰了千百次了。象这样文章内容或思维方式与时代已经脱节的课文,如《落花生》,或《丰碑》等思想上明显有“高大全“的感觉,不太真实甚至人文精神匮乏的文章,我觉得可以大胆地给学生一个批判的情境,让学生放手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质疑,因为学生在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灵舒展、个性张扬的过程,这样敢于面对课本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内心远远胜过学到文中什么人什么美好品质。试想,现在知识的概念外延都大大拓宽了,真理这词语也好象提得不那么频繁了,而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渗透了很多个人思想情感的,很多东西难以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要有道理,都应承认其合理性,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学生谈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觉想法,都应该给予支持。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连自己最真实的心都丢失了,所以我们给予学生的,更应该是真实。只有创设一个可以言论自由的批判的情境,让他们敢于说敢于辩,才对他们的将来真正有益。

四,课堂练习,变“机械重复”为“个性选择”。

关于课堂练习,很少有老师好好想想应该怎么科学设计,常常是照例做做练习册,抄抄词语之类,这些基础练习固然重要,也需要做。但是为了让课堂个性的光芒不随着课的结束暗淡,练习也要精心设计。例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分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比如《三袋麦子》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A,快过年了,土地爷爷又上路了,他呀,要把聪明的小猴送给他的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再送给其他小动物,他会送给谁,这些小动物又会怎么处理这袋麦子呢?续写童话《三袋麦子新传》。B,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传神的语句,并谈一谈好在哪里?C,复述童话《三袋麦子》。这一组作业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目标,也发展了各自的个性。

总之,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化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师需要个人独特的视角,更需要在权威面前的自信,坚持和灵气!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篇2: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镇海区中心小学施律军

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个性是个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独有的特殊品质,也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作文教学是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放飞学生的个性,才能让学生在习作中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抒发个性,解放个性,发展个性。

一、开阔自由的写作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意,有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知识面的宽窄,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因此,我认为开拓广阔的写作空间是决定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的重要基础。

1、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

语文界流行着一句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觉得:习作指导的外延与学生生活的外延相等。不管什么人写文章都离不开生活的沃土。那么,就应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了解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来激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从中获得感性真知,从而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可以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山玩水,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丰富自己的阅历,增加直接经验„„让学生们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有所发现;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快乐;冬天,带领学生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又如组织学生开展种植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要让学生总能感到生活是这么丰富多彩,生活是这么美好。

记得,有一年秋天,阴雨连绵,数日不晴。农村农民的庄稼不能收,收了的不能种,眼看季节就要过去,人们焦虑不安,唉声叹气。城市里,人们每天穿着雨衣上班下班,给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多的烦恼。为此,我就让同学们写《烦人的雨》。课堂刚开始,我作了一段小小的开场白:“同学们,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雨能使人喜,也能让人忧,能让人乐,也能让人愁。就拿今年秋季来说吧,雨水就特别多,确实给人带来许多不便,你说烦人不烦人?

现在我们就根据人们的议论和自己的观察、体会写一篇即兴作文,题目叫《烦人的雨》,看谁写得快,写得好,写得符合实际。

我的话刚讲完,就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不多时,便有一个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断: 这雨真烦人,好像是谁得罪了它似的,下起来没完没了。家里没干柴,烧火尽冒烟。路上尽是泥水,衣服都弄脏了,鞋子也换了几双,现在已没有再能替换的了,怎么办?我只好穿着 1

湿漉漉的鞋来上学,真烦死人了!

另一位同学是这样写的:接连下了八九天的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天刚放晴,人们便急着到地里瞧瞧,看庄稼能不能收,地能不能犁,麦子能不能种。可刚晴一两天,麦子还没种上,收了的庄稼还没晒干,棉花正在剥,这雨却又下起来了,你说烦人不烦人?尽管人们说三道四,但说归说,雨可不管你这么多,还是没头没尾地照样下。唉,这令人讨厌的雨啊„„通过这样的即兴练笔后,我要求同学们离开今年的这场雨,写写平常时候的雨,这时候同学们对与的感受就会不同,有的喜欢,有的讨厌,写出了一篇篇独特感受的习作。可见,同样的时间,同样的景物,在生活中有着不同的感受,学生的个性在习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走进书籍,走进互联网

我们看到,今天的社会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时代发展迅速多变。学生感受最深,写起来得心应手的虽然是亲身体验的直接生活,但我们知道,电视、电影、网络、书籍等媒体对学生的生活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及时而广泛的间接生活体验。

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阅读的内容和范围越广泛,他们的视野越宽,知识面越广,积累的作文素材也越多。这样,作文时学生的表达也就越丰富。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作文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互联网上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知识源泉,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因此,如果我们要合理恰当地运用这些资源,可以拓宽学生写作生活面,为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

如上了《一夜的工作》和《詹天佑》这两篇课文后,我请学生以《我心中的周总理》、《我眼中的詹人佑》为题进行习作训练,如果仅以课文作为背景资料,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于是就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阅读收集相关材料,相互交流,然后再动笔,这样学生的思路就开阔多了,表达的感受也是多姿多彩的。

二、唤醒沉睡的习作潜能

放飞囚禁的情愫,唤醒沉睡的潜能,是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张扬个性的重要保证。只要学生把写作当成是表现自我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精神享受的需要,是梦想放飞的需要,他们就会舒畅表达,乐此不彼。长期训练,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异彩纷呈的新作文来!

1、创设展现个性的环境

张扬个性,就要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充分显露自己思想意识和个性特点的习作环境。习作中应该没有羁绊,没有约束,没有禁锢,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可以得到焕发,学生的作文信心就可以得到增强,学生的作文兴趣就可以得到激发,学生的表达空间就可以得到舒展,学生的作文就会焕发出真我的生命光彩。

记得有一次上习作课,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决定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去找寻写作的灵感。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

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而有的学生则表示还没想好,需要看看再说。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的确,创设一个能够让学生展现个性的环境,能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感情的火花,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3、鼓励说真话,抒发个性

说真话,说实话,抒真情,亮出心灵的鲜活与坦荡;直言不讳,推崇创新,张扬个性,这是作文的基本要求。真实是小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人,才有真实的个性,才能写出真实的有个性的作文。要提倡学生写“放胆文”,鼓励学生随感而发,随情而抒,不拘形式,不管章法。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习作方式,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见解和思想,想记就记,想说就说,想议就议,想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想写什么内容就写什么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

记得,有一次班级里很多同学都养蚕,看到这种情况,我决定抓住契机,进行习作训练。一天上课,我特意买了几条蚕带到课堂上和学生讨论起“养蚕经”来。当我问到同学们为什么要养蚕时,有的说“培养观察能力”,有的说“好玩”,还有一个学生反问我:“老师,你为什么要养蚕”?我就明确地告诉孩子们:“老师小的时候没有完整地养过一批蚕,现在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补上这堂课,多学点知识。”我坦率的回答赢得了学生们的信任,成了孩子们的一个“蚕友”,我就顺势要求学生养完蚕后每人交一篇作文,汇报自己养蚕过程中的体会。作文收上来了,孩子们的思路宽松了,一改以前写“春蚕”不管你爱不爱它,熟悉不熟悉它,就是千篇一律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这种高论调的立意法。有从珍爱生命角度去立意的(蚕繁殖太多了,蚕虽小却不忍心抛弃一条生命);有从社会实践体验去写的(觉得养蚕很辛苦,得花很多的时间);有从养蚕的乐趣去写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虽然辛劳,但长见识);有从探究蚕的生命奥秘去写的(为了证实书上的知识,亲自喂养,并作解剖观察);也有同学宣言不善养蚕的(说蚕的生命力脆弱,吃了有水的桑叶就“拉肚子身亡”,太娇气了)„„

同一题材,却有如此丰富的感悟。的确,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指导学生不随人后,敢言敢变,不虚饰,不做作,如做人一样写文章,就一定能写出有真情、有个性的文章来。

三、独辟蹊径,倡导个性化的表达

独辟蹊径,就是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尽量克服“千人一面,万人一词”,要求学生尽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别人写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少写;别人没写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多写。别人用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少用;别人没用过的,就叫学生尽量多用。告诉学生写作文时一定要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1、培养个性语言

比如说吧:同样是选择作文题目,别人用了《家乡变化大》《我可爱的家乡》,你呢,就叫学生另辟新径,用《请到我的家乡来》、《一笔写不完家乡美》„„你看,用的措辞变了,亲切感就增加了,题目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同样是描写“鞋子烂了,大脚指拇出来了”这种情景,别人开门见山:大脚指拇全露在了外面,你呢,就提醒学生转个弯弯,这样写:一对大脚指拇居然冲破‘阻拦’,独个儿钻了出来!你看,描写的方法变了,生命力就凸现了,句子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同样是用一个比喻句描绘祖国的地图,别人写“祖国像一只人公鸡”,而你呢,就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写:祖国像一只大母鸡。这个比喻更精彩,更迷人!因为这个深情的‘母’字更能表达对祖**亲的热爱!你看,比喻的事物变了,情感就更丰富了,比喻句的新意自然也就出来了。

2、培养个性情感

篇3:让个性得以张扬

教师面对的是有着自己独特见解、活生生的人。在教学中, 教师要一视同仁, 关注每一位学生, 让每个学生自由的发展, 张扬其个性。关注就是尊重、关心、爱学生。“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那么,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 张扬他们的个性呢?

一、对待学生要用情

我们常说,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沟通需要桥梁, 对话需要热情, 这座桥梁需要用真诚去奠基, 这份热情也需要以真诚为基础。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作为教师要用真情关爱每一个学生, 尤其是学业水平不理想的学生, 教师要多采用激励性语言, 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 尊重他们, 不伤害他们的尊严, 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用宽广的胸怀去接纳所有学生, 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 教师要发现他们的价值,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使个性得以张扬。例如在一次上课时, 有位同学学习热情很高, 但举手回答时答得不着边际, 我没有立即说他答错了, 而是细心倾听, 并投以关切的目光, 给予适当点拨, 让他找到了正确的解题思路。这让学生感受到了来自老师的关爱, 找到了自尊, 赢得了自信。这对学生来说, 其积极影响不言而喻。

二、学生要全员参与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 让每个学生自由发展, 张扬其个性。为此, 教师要创设情感主体释放的平台, 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展示自己, 发现自己, 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在学习《秦王扫六合》时, 可创设这样的情境平台:如果你是秦朝人, 你的生活会怎样?你有何感受呢?学生看完课文后, 可扮演农民、手工业者、富商、小贩、士兵、文官、武将、儒生、皇帝等各种角色,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秦人的生活, 并谈感受,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 教师讲得很少, 起一个主导作用, 而全体学生借助角色扮演, 将知识学习融人活动中,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让学生充分地张扬个性, 释放自己巨大的学习潜能。

三、设计问题要有梯度

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聪明机智, 活泼大方;有的胆小拘谨, 不善言辞;也有的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钝……教师要全面细致地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努力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 同时又要适时为其能“摘到果子”而“搭梯子”。教师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 以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树立其自信心。在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我设计了如下问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2.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3.一战西线有哪三大战役?4.一战中英德矛盾为何是主要矛盾?5.一战的性质如何?后果如何?以上问题由浅入深, 具有一定梯度,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自己创造了条件。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种成功的喜悦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学生自尊、自信, 并迁移到整个历史学习乃至一生的心理品质中去, 必将会对他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

四、教学活动要多样化

为更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教师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 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1.可通过播放视频、实物展示再现历史, 使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历史。在学习“辛亥革命”时, 播放《走向共和》的片段, 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处于那个时代, 你会怎么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 感受历史人物面临的抉择。2.角色模拟, 就是在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扮演角色, 主动参与, 进入历史情境, 就像一些穿越剧, 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 抽象的历史“具体化”, 增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分析武昌起义后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时, 让几位学生分别扮演袁世凯、革命党人和立宪派及旧官僚, 让学生表明自己在武昌起义爆发后对革命的态度、感受。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自然而然地体验历史人物的真情实感, 感受了历史, 深入了历史, 思考了历史。3.利用讨论、辩论、演讲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中感悟历史, 思考历史。如关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是否导致了唐朝的由盛而衰, 设置辩题, 学生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 双方通过上网查找资料, 加以佐证本方观点, 辩论相当激烈, 可谓是唇枪舌剑。通过辩论, 大家顿悟了历史, 锻炼了口才, 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可谓是一举数得。4.活动课的开展, 为学生搭建了张扬个性的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 让人感到味同嚼蜡, 伟人毛泽东曾说:“你要有知识, 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吃一吃。”学习制瓷技术时, 先让学生观看制瓷的视频, 然后在陶艺室模仿大汶口黑陶制作一件器物, 并刻上花纹。学习《笔墨丹青》时, 先让学生欣赏古人的画作, 然后在画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 创作一幅作品。通过活动学生不仅体会到先民的勤劳和聪明, 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释放了学生的个性。

五、教学评价要重过程、多赏识

教师应选择适宜、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 应以自身独具的慧眼和襟怀来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 聆听学生的心声, 尊重学生的个性, 接纳学生的不同见解, 赏识学生的表现。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 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赏识学生的优点、闪光点, 以点带面, 从而成为他们成功的动力。在讲抗日战争时, 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 一位学习成绩不佳但非常爱好电脑的学生上网查到了关于抗战的很多资料, 还收集了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70 周年胜利日阅兵式时中国仪仗队参加红场阅兵的视频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 周年的资料, 并对资料进行了加工整理, 在课上用自己的语言展示了他的成果, 大家都很惊奇, 对他刮目相看。为此, 我给予他高度赞扬:你很关心国家大事, 与时俱进, 历史就是过去的政治, 政治就是当前的历史, 你很棒, 大家为你点赞。这位学生首次得到老师的认同, 尝到了付出的甜头, 从此, 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可见, 教师对学生不可求全责备, 需要适度模糊, 看不足用“凹透镜”, 优点用“凸透镜”, 时刻记着每位学生身上都有亮点、闪光点, 赞赏他们的点滴成功, 张扬他们的个性。让学生的亮点、闪光点都亮起来, 亮点就是成功, 就是自信, 让他们在自信的光环中走向成功。

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 深入实践, 上下求索, 关注每一位学生, 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 让他们都能快乐地学习, 幸福地成长, 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韦柬, 郭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化自主发展[J].职业技术, 2012 (5) :50-51.

[2]张艳.浅谈学生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J].职业时空, 2012 (5) :55-56.

篇4:让孩子的个性化朗读得到张扬

一、鼓励率真的自主个性化朗读

在朗读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读自悟,从而产生有个性、有价值、多元并存的感悟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体验作品情境,珍视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朗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在指导学生朗读《一枚金币》第三次父亲把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炉里时,儿子对父亲说的话“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我先让学生讨论:当时儿子的心情怎样?应该怎样读儿子说的话?有的说,当时儿子很生气,应该读出生气的语气,我随即让他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真不错,读得有模有样。我接着问:“谁还有不同的体会?”第二个同学起立发言:“我认为应该读出的委屈的语气,因为当时父亲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扔到火炉里去烧,儿子很委屈,应该读出委屈的语气。这个同学读后,我加以肯定,接着问:“谁还有不同的体会?”这时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看来大家的体会还真不一样。第三位同学发言:“我认有当时儿子对父亲的做法很不满,应该读出责备的语气”……于是我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感受、体会大胆地去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把儿子那种“受不了”的感觉读得淋漓尽致,那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很容易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怎样解放孩子,让“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我们要引导学生张扬生命的风帆,个性化地读,创意地读,朗读园地才会百花齐放,精彩纷呈。

二、范读引路促个性化朗读发展

我们提倡自主自由地读,并非放任自流地读。教师范读是形象化的教学手段。鉴于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天性,范读在指导学生朗读上是很有作用的。一般来说,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可以范读,如在指导朗读《一枚金币》的最后一段爸爸说的话“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我分别用“平静、高兴、欣慰、激动”四种语气来指导读。读后我让学生来评价:你们听听老师这么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感情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觉得哪一种最能表达父亲当时的心情?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学到具体可感的朗读知识和技巧。教师范读时应声情并茂,和谐婉转,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直观地再现作品的神韵意境,给学生带来强烈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为学生个性化朗读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感性评价引导个性灵动地读

有效的朗读评价是促进个性化朗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可在听课中,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我们听到的常常是这样的评价语言:“你朗读的声音很响亮”;“你朗读得很流利”;“你朗读得很有感情”……这样的评价语言让听者真有隔靴搔痒之感。鉴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对于朗读的评价要在精准并具有一定指导性的基础上回归感性。通过感性的语言渗透抽象的指导和评点。比如在指导朗读《装满昆虫的口袋》中父亲对儿子吼叫的话“我叫你去放鸭子,你倒好,只顾自己玩。老是捉虫子,不中毒才怪呢!快把这些无用的玩意儿扔了!”指导朗读前,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试着去读,然后指名读,然后指导评价。让学生侧重从感情色彩来评。有的学生说,他读出了爸爸对儿子痴迷昆虫的不满;有的说,她吼叫出了爸爸心中的怒火;有的说,他读出了……这样,在感性的评价之后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更能体会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创设导语促进感悟个性朗读

让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走进文本,揣摩人物心理,让文中的人物、景物灵动起来,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将课本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那在活泼快乐的气氛中学习语文,谁还会感到没兴趣呢?比如在教学《郑人买履》这篇课文时,我注重创设导语,引导孩子揣摩人物心理,灵动地进行个性化朗读,让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也明白了寓意。这则古文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某种含蓄和幽默,是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的好教材。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这一句话时,我再次创设情境:这个郑国人匆匆忙忙回家去取尺码,等他回来,集市已经散了,他没有买到鞋。这时,周围的人们议论纷纷。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出示幻灯片——人们怎么?说:“何不试之以足?”旁人会怎么说,说些什么话,还会有什么表情?孩子们回答各不相同,答案很多,有“疑惑、不屑、奇怪……”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读法,自然就读出不同的语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朗读情趣高涨,各自读得摇头晃脑。这样,我们还担心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吗?

由此可见,引导学生有效地个性化朗读尤其重要,它犹如一盏点燃孩子喜爱阅读的心灯。这样,语文课将成为孩子们的向往,成为师生共同奏响音乐、施展才华的舞台!让孩子的个性朗读得到张扬吧!

篇5:让学生个性张扬激情四射的论文

个性,是由于受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等的制约而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学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个性化的人。每个人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各不相同。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是科学培养学生个性的前提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必须有正确的态度,即不抱成见,不持偏见地实事求是的反映学生的本来面目。例如:2005年我曾接手过的初一5班中,有个别学生向我反映,该班中有个男生在小学有小偷小摸的习惯,同学们都不愿接近他。得到这一情况后,我没有疏远这名学生,还有意接近他,并让他担任体育活动小组的小组长,自此这名学生在三年的初中生活中,从来没有向我撒过谎、从来没有偷过别人的物品。因此了解学生的目的不是猎奇,不是收集整学生的材料,而是为了指导帮助学生,不能把了解的.内容加以传播,更不能以此作为嘲笑学生或制服学生的把柄。

二、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中学生都在展望未来,规划未来,对未来充满激情和理想,但是生活经验不丰富。当理想与现实不符时,便容易产生自卑感、虚无感和厌世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并结合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发展特点,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培养和发展创造理想的体育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激发其自我活动的能动性,并给予充分信任和尊重,提供更多的自由,变学生被动参加体育活动为主动追求。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每节课都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特点,在体育教学改革中走出适合自己的路。体育教学对学生强化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增进心理健康,发展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独特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传授运动技能,忽视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方面,要有意识的创造一些专门的情景,采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强化学生自我意识,调动主体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发展。

三、逐步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要毫不保留的向学生贡献自己的精力、才干和学识;其次寓严于爱,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和信任学生;出自内心的关怀学生,像慈母一般的爱护学生,即使对差生也总是满腔热情的教育激励,做到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用爱心感化学生,使学生对教师由接近感到亲近感、共鸣感、信赖感的转化,从而改善师生关系。学生把对教师的热爱和尊重,转移到热爱体育并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中。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主要以体育教学过程为主,多与学生沟通。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如德和才、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深入熟悉每一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充实。

四、学生的课堂学生做主

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逐步被发展学生自主能力和乐趣为主的新方法所代替。兴趣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之一,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考虑和照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体育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学生的性格类型同样影响体育教学效果。属于外倾型性格的学生,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身体素质往往较好,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学生性格孤僻,反应较慢,一般体育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也较弱。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合理,结果前者感到“吃不饱”,后者则“吃不消”,这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此,教师可按内、外向型两种性格,结合其运动技能而分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样,教师较易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伤害事故发生,让不同个性特征学生的身心,都能得以充分培养和发展。

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建立和感受到自主的尊严,体验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建立。另外,教师是否关心学生,是否对学生抱有希望,也会影响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教师期望效应。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运动技能,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还要有创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能力,带着一颗爱心去关心了解引导帮助学生,这样才能培养出个性张扬激情四射的优秀青年。

★ 张扬个性的精美文章

★ 不张扬的父爱作文

★ 让人心酸个性签名

★ 张扬与内敛的作文

★ 面对困难,张扬以对作文800字

篇6: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语文课如何上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语言文字内化变成表达,这需要老师深思。

老师教学中能把所学的课文内化,并在课上让语文灵动起来,这样才能把无生命的文字变成有生命的,让它走进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的个性张扬起来,激情燃起来,这样学生才能丰满自己的语言,驾驭它自由的飞翔。

如学《田忌赛马》,我认真备课把握教材,但总觉得按课文讲学生的收获不会太大,我大胆的改变了想法,让学生仔细预习,熟读课文,回家好好看看体育频道,听听播音员转播的比赛时况录像。再上第二课时时,我让学生分组学习,并分角色。有的当播音员,有的当演员。我让学生学体育频道的播音员,转播赛马的时况。

第一组为烘托气氛,我先把现场的情况作报道。然后交给学生播音。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表演的同学神态专注,颇让人满意,播音的同学理是让人佩服,口齿伶俐,语言组织的好,能互相配合。接着第二轮、第三轮。

通过时况转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这是只在课本上学不到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空前高涨,是我预想不到的。有时我再想不能唯课本而课本,语文学习一定要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学有所获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在学《威尼斯小艇》时,其中有一段是专门写小艇的特点的,我让学生认真读,仔细想人家是怎么抓住特点写的。然后和学生一起悟,学生感悟后。我当堂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县城小红车的特点。

学生的课上表达: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我们的小县城,一定要出行,我给你介绍最好的交通工具,县城的小红车。

它价钱是全国出租车中最便宜的只有一元钱,就可能在县城转了;而且它最方便,随叫随站,只要你一招手就行;你坐在小红车里,县城的景色尽收眼里,如果碰上风趣的司机还会给你讲幽默的小笑话;如果要是到了夜晚,小红车的车灯亮着远远望去,好像首尾相连,宛如长龙一般,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点缀着小县城。

学生不但学了课本,也学会了抓住特点描写。

在教《趵突泉》这课时,课后我带学生去拱水坝玩,学生写下了这样的作文:

今天,我和同学去拱水坝玩。这时已是秋天,扑面而来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凉爽。一路上有许多的小水塘,水塘边有许多芦苇,风一吹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水塘里还有许多小意思青蛙,它们一见到人就拼命地把头往岸边的泥里栽,惹的我们哈哈大笑。

离拱水坝50米处就可以听到哗哗的水声,我们便迫不及待的跑了起来。来到拱水坝上,第一眼看上去就好像是一个“小瀑布”。碧绿的河水倾泻到坝里,溅起了许多大的水泡,不停地翻滚着。坝面很平,水不停的流动,在流进河里的时候又形成了一个也许世界上最小的瀑布,落差不到一米。水落在石头上,激起了非常大的浪花。在阳光的照射下,闪动着银光,真是太美了。

我们把泡沫放在水里,让它顺流而下,我们拿上石关头边追边打。把泡沫看成是日军的“战舰”,用石头来当炮弹。那日本“战舰”,用石头来当炮弹。日本被我们打的七零八落,我们的“中日战争”结束了“日军”惨败给了“红军”,我们高兴的欢呼起来。

夏天,孩子们到这玩水,冬天,孩子们到这滑冰,我们小朋友都很喜欢拱水坝。

上一篇:吕沟煤矿迎检汇报材料下一篇:高文语文教研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