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免费

2024-05-14

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免费(精选6篇)

篇1: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免费

学校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郑州市第七十九中学

一、指导思想

我校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作为课程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结合本校的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课程,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实施目标

我校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树立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的意志,使学生形成知难而进的品格,消除畏难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因势利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

三、校本课程组织机构

(一)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花林阔

副组长:于炳修 娄鹏 任成功 宁海涛 弓丽红

(二)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组长:任成功 宁海涛 副组长:教研组长

组员:音乐、美术、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相关教师

四、课程内容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我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努力发掘本地教育资源,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拟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六大类课程:

1、体魄锻炼课程

2、文学艺术课程

3、科技创新课程

4、特长培养课程

5、人格成长课程

6、实践探究课程

五、实施办法

(一)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二)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推出校本课开设科目菜单供学生询问和选择。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计划性。开学初始认真制订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的框架。日常的教学工作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展开,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

(四)选择有特长,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定期组织他们学习“课程理论”,掌握校本课程的管理原则和实施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

(五)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过程,给教师和学生一个客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六)在开展课程研究的过程中请有关专家和上级领导及时指导、帮助,以使课题研究获得成功。

六、课程评价

(一)对课程的评价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召开任课教师会议,听取任课教师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及时修正不足,完善方案;同时,要对实施的年级进行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关注学生喜好的程度,也听取学生乃至家长、社会人士的建议和意见。

(二)对学生的评价

在该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一是建立成长档案袋,让学生自己收集学习过程中反映自己成长的资料,如学习时收集到的故事、照片,办的剪贴报,写的采访日记、调查报告,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的评价等。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评价表,随时进行评价。最后在一学期结束时,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评价的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体现多样性。

(三)对教师的评价

一是教师自我反思性评价:每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完成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二是教学督察评价:学校重点检查备课、教师收集的资料及课堂教学。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学习、发展、成长的过程。我们愿继续努力,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的洪流中,去开拓、去创新,用智慧和汗水谱写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篇章。

篇2: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免费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实施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更好地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特制定此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基本理念

1、学生是校本课程的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课程开发的依据;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创造课程。

2、“文明礼仪”是校本课程内容的范围。

3、课程是学生通过反思性、创生性实践而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和创造的环境、对象。

4、校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和创造为本,旨在改变学生的单一学习方式。

5、教师和学生不是校本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校本课程的创生者。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必修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加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可能让学生多练、多动,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与想象、创造空间。

2、自愿性原则。学生在“自选”科目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意愿,报名后按各自选择编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3、灵活性原则。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地做出内容形式上的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形式

作为一门以学生实践为主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要打破课堂教学固有的模式,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活动余地以及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上拟采用以下形式:

1、个体式。如书法、计算机、学生阅读、棋类等。

2、集体活动式。如班团队活动、社会实践、体育竞赛、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等。

3、团队式。如合唱、舞蹈、球类选项、学科竞赛等。

五、教学内容及目标

篇3: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免费

一、学校课程开发选题存在问题

课程开发选题虽小, 但它宛如课程开发的选种, 内在地关系着整个课程开发的成败。

1. 选题程序的缺

学校课程开发选题由于缺少必要的“程序文明”, 缺失必备的质量把关口, 致使课程选题成为“自选动作”而非“规范动作”, 造成不同程度上的失当与失误。

(1) 自由式。学校课程选题的审议存在“三无”现象。一无课程选题审议小组;二无课程选题的申请表;三无课程选题的评议规则。对教师所选的课程主题的审议采取大放羊,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实行粗放式, 抓到篮子即是菜, 只要葫芦不要叶的选题情节严重。

(2) 指令式。一些课程选题存在上级自上而下的硬给现象, 任务式意味浓重, 主题直接“空投”到学校, 无须程序甄别和二次开发, 一步到位。有的主题内容拓展空间小, 常识性特征明显, 致使课程选题缺少课程应有的拓展腹地, 以“交通安全、吸烟”一类主题为典型。有的主题内容尚处酝酿生成中, 成熟度不够, 致使课程选题先天不足, 且做且退, 以一些为加码办学特色的“强植”主题为代表。有的主题内容以歌功颂德为目标, 致使课程选题俨然成为“第二门德育”, 以一些刻意宣扬校史的主题为表现。

2. 选题内容的偏

内容设计是课程选题的根部。内容选择发生偏差, 课程主题的生长势必营养不良, 畸形发展。

(1) 重学科化。不少教师学科情结偏重, 靠着学科这根拐杖走惯了, 在选题内容上常不自觉地向学科看齐, 附属品的倾向严重, 存在两类情况:一类是, 再版。将选题内容圈定在所任教学科的藩篱上, 表现出“照着说”的简版特征, 穿新鞋走老路;另一类是, 扩版。把选题内容对准学科的相关结合部, 发散开来拓展, 表现出“接着说”的特质, 依葫芦画瓢。其结果是, 课程选题在内容上, 呈现出“你有, 我有, 大家有”, 清一色的“第二套学科教材”的老面孔;在课程开设上, “挤破头”现象, 屡见不鲜。

(2) 去校本化。课程选题在内容上一味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倾向突出, 呈现出“三不粘”现象。一不粘住本土乡土特色, 二不粘实学校办学现实, 三不粘牢学生特定的生活经历, 出现“高、大、全”的无现场无现事无现实的去校本化病症。高:内容太专深, 未量力而行, 没把握好课程内容开发的分寸度。大:学不完, 涉及面过广, 大而无当, 顾此失彼, 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全:泛泛而谈, 未作“二度开发”, 内容特色缺席, 八竿子打不着。

(3) 偏教师化。由于课程开发一般是实行教师“包干到户”, 加之评审程序的缺失, 教师内容选择权重过大, 致使在课程选题上, 跟着感觉走, 凭个人爱好上的倾向突出, “师有多大胆, 课有多大产”的唯师化闪现, 出现“奇、杂、乱”的选题问题。奇:内容选择为所未闻, 花里花俏, 极富个人之能事。比如, ××速成法, ××成功术等等, 结果是速成法速而不成, 成功术并不成功。杂:内容设计五花八门, 调号不一, 各行其道, 课程主题群呈现水油分离。乱:选题口径不合, 无法拼合和支构起有机的课程版图。

3. 选题指导的空

课程选题指导的挂空挡, 直接导致了选题成活率的低, 开课率的少, 课程生成力的弱。

(1) 空白。管理者对课程选题采取敲“空格键”的办法, 放弃对选题指导的宏观调控, 一盘棋观念淡弱。其表现有二:一个是“不来指导”。认为课程选题是小儿科, 芝麻绿豆的小事, 不必太在意, 关键是抓紧课程的内容设计、体例编排, 教学、评价等部分, 忽视对课程选题的质量把关。另一个是“指导不来”。管理者对此是门外汉, 面对如此众多课程选题群, 不是门门精, 门门通, 而是门门空, 不知从何入手, “满身是劲使不出”, “满身是嘴讲不清”。

(2) 空泛。一些管理者采取以布置任务代替选题指导的方针, 俗称“会议指导”。会上以说代做, 满嘴跑火车, 将会议当成既是课程选题的开始也是完结, 力求一劳永逸, 毕于一役, 奉行“只播种, 不耕种”, “先开枪后瞄准”先选了再说的策略, 搞秋后算总账, 事后诸葛亮。对于上报上来的课程主题无合理整档和理性分析, 有的是“散装式”, 有的是“混装式”, 无法洞见清晰课程选题脉络和整体的课程版图, 缺少及时有效的纠偏和导航, 教师也是雾水一头,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各自为政, 因而选题指导常“返工”, 陷入“反复选, 选反复”的怪圈。在一线“会议指导”被教师们戏称为“会倒”。

4. 选题资源的弱

选题前没有进行资源的评估, 选题中未进行资源开发的策划, 选题后也无相关资源的开发利用, 失去资源支撑的课程选题, 孤力难支。

(1) 选题资源意识弱。长期以来, 课程选题有限定的学科, 上课有编好的教材, 备课有现成的教参, 考试有统考的试卷, 可以说, 教师对一门课程从选题、开发到实施所需的资源, 不必亲自“下水”, “免费的课程午餐”造成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的残缺。在选题资源开发上, 教师普遍重现成性资源而轻生成性资源, 偏显性资源而轻隐性资源, 抓文本化资源而放非纸质性资源, 多静态性资源而缺动态性资源, 这直接导致了选题资源视域的狭隘, 引发教师在课程选题上的“盲人摸象”现象。

(2) 选题资源利用低。表现有二:其一, 教室化。不少教师将课程开发选题的资源禁锢在以教室为中心的围墙内, 凡不能搬入或剪贴进教室的外界资源, 都拒之门外, 选题开发的“黑板式种田”倾向明显。其结果是, 经教室这个箩筐的筛选, 原丰富、多样、活性的可利用资源, 被剪除得所剩无几, 导致选题的窄化。其二, 文本化。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本本主义”盛行, 评价一门校内课程开发成败与否, 往往以文本论英雄, 而且本子越厚, 意味着“成果”越斐然。由此, 资源开发的片面文本化, 愈演愈烈。资源利用的文本化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是资源文本的数字化。资源的数字罗列如“韩信点兵”, 一味贪多求全, 搞数字叠加。有的资源离题万里也参合其中, 有的资源同质重复严重也凑数其间, 有的资源开发成本过高也在所不计, 其结果是, 可供课程开发选题的资源大而无当, 有名无实, 所谓可利用资源的“数字大厦”, 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导致课程选题实践沦落为画饼充饥。二是, 资源文本的静态化。将周边的资源一味进行文本化定格, 会带来固化的负面影响。针对硬性资源、现成性资源、显性资源进行文本登记与整理是必要的。但对于众多看不见摸不着而处于动态发展的软类资源进行“文本格式化”, 苛求一劳永逸, 明显过于机械、刻板, 容易造成课程选题自身内在价值和张力的失缺。

二、改善课程选题规划的建议

针对学校课程选题改善的建议, 既要脚踏实地, 切中当前问题, 又要仰望星空, 着眼于课程特殊价值的开发。

1. 把准课程开发的选题方向

课程选题方向的把准有赖于两个方面的握紧:其一, 握紧课程性质。中小学课程开发本质上是全体教师的课程职责而不是个别教师的才艺表演,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服务不是给部分学生的优待, 它以学生自主选择、直接体验、研究探索为基本学习方式, 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社会、科学实践为基本主题内容, 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选题规划必须以此特性为自身的课程“宪法”。其二, 握紧选题准则。其准则有四: (1) 彰显办学特色。选题要以“特”字为先, 特色的厘定要确切、具体, 明确主攻方向。要以“实”字为要, 特色的切入口要选准、选实、选深, 力求操作简明, 方法得当, 力所能及, 不贪多求大, 不冒进求快。 (2) 切合学生发展需求。一是, 选题要有服务面。为某几个学生开课, 不切合多数学生实情, 其选题应达到学生需求面的四分之一以上。二是, 选题要有满足度。促进学生发展, 达成个性需求, 要有度。一味超前学生学龄段, 成本太高, 学生满足面狭窄, 一味滞后学生能力需求, 则选题活力不足, 课程收益不高, 应立足于切中全体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打造学校精品课程。选题要立足精品课程群的经营和打造, 树立精品课程意识, 形成和谐课程版图。 (4) 孕育教师课程能力。选题开发要凸显发展本义, 切实为教师课程开发搭建试验平台, 推升教师专业成长水平。

2. 做实课程开发的选题审议

课程审议是保障学校有效课程开发的长线机制, 对选题的审议是其要务之首, 所谓“题好一半文”。

课程选题审议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其一, 组织审议小组。审议小组负责人为教研室和教务处主任各1人, 成员由年段长、各学科组长、教师代表构成, 人数限定为20人, 原则上未经审议小组审议的选题, 一律不准开设。为什么不请校长和其他处室直接参与?因为, 校长第一负责人的头衔实在太多、太泛、太重, 与其挂名不如下放权利, 校长只需统观大局即可。教研室专责课程选题开发的教研, 而教务处专注理顺课程安排和开设, 二者联手足可担当, 以突出课程开发的“教”与“研”的主线。其二, 公正审议程序。审议程序由四个流程构成, 一般分为先审阅选题申请表, 再进行教师选题自述, 后实行选题对话询问, 最后进行无记名民主投票, 原则上通过选题审议需要获得半数或半数以上的票数。其三, 明确审议标准。审议标准是选题审议的中枢神经, 直接关系着选题的效度。其标准有四: (1) 选题意义的说明。这主要考查选题目的的明否与选题意义的深否。 (2) 选题所面向的对象。这主要考量选题对学生选修范围界定的清晰度是面向年段、跨年段、还是全校性质, 以及此种选修范围选定的可行性。 (3) 选题所需资源的设计。主要考查两个部分:一是, 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二是, 对潜在资源的设计程度。 (4) 选题可行性的论证。这是选题审议的核心部分, 包括两部分:一是, 选题内容的界定, 包括考查内容选择的明确与否以及范围界定的适切程度;二是, 选题价值的评估。评估一个选题价值的大小, 应从整个学校课程全景蓝图加以考量, 主要关切四性:教育性, 立足于过滤非教育性成分的选题, 如追星、谈鬼说神等选题, 这是确保选题具有教育意义的前提;独特性, 选题必须突显办学特色和区域文化, 强调课程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以区别于各学科课程;延展性, 选题必须同各学科科普知识和常识认知区别开来, 具有课程深挖和展开的空间, 不是一次性产物;互补性, 选题必须同学校现有课程相匹配, 相融合, 相勾连, 以形成完整的课程版图。其四, 公布审议结果。一是, 结果公示, 听取反馈, 进行民主监督;二是, 以书面形式通知入选教师, 正式启动课程开发。

3. 探索课程开发的选题策略

(1) 选题推荐法。学校可依据办学目标、地方特色、师资特点、资源状况等实际, 开列一份课程选题菜单, 分列相关选题类型, 向学生推荐, 供学生选择, 将反馈上来的选题进行分析和筛选, 从而确定课程选题。其优点是, 操作简便, 预设性充分, 便于构建清晰、有序、搭配得当的课程版图, 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发展需求。

(2) 学科整合法。其特点是依托各学科课程进行选题, 路径有二:一是同学科间整合, 跨年度选题, 找出学科年段间的课程结合部和沟连点, 将其串联, 寻找课程开发的主题;二是不同学科间整合选题, 可在年段内亦可跨年段找出学科群间的“中间地带”进行选题思考。其优点是, 选题相对集中, 师资配置方便, 课程编排简易。

(3) 实践衍生法。课程选题在课程具体开发与实施过程中创生而来, 呈现“梅开二度”乃至脱胎换骨重获新生的特质, 往往切中学生发展的当务之急, 极具课程开发的生命力。它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由关键性的课程实践事件催生而出, 也就是说, 亲历的现场性课程问题往往是师生课程选题的母体。其优点是, 课程选题“生于斯、长于斯”, 生命力旺盛, 孕育教师课程力, 直指学校课程开发的本义。

(4) 问卷调查法。设计选题问卷调查, 以开放式或封闭式问题, 掌握学生课程学习的实际需求, 通过对选题需求的数据统计和发展意向的分析, 来确定课程开发主题的方法。其优点是, 获得学生课程需求的第一手材料, 对课程需求面掌握深广, 能为选题决策提供有力的向导。

(5) 条件商榷法。以条件资源作为“筛子”, 对其选题进行优胜劣汰, 重点选用条件成熟、资源丰富的课程主题的方法。其优点是, 选题理性, 成活率较高, 素材条件基础好。

在实践中, 这五种方法可贯通起来使用, 可以问卷调查, 摸底学生的课程需求, 通过学科整合和师生自主设计提供选题清单, 在此基础上进行条件商榷分析, 选定成熟主题, 在实践中派生出一系列优质“主题群”。

4. 深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无视资源条件的选题, 缺少选题实践的资源, 都失却自身存在的价值, 二者必须联动连体。

(1) 深化课程资源开发管理。资源管理必须服务服从于课程选题, 力求动静结合, 以用为管。其一, 静态管理, 登记存档。以活页方式编制《学校课程资源登记表》, 来强化课程资源管理。登记册主要包括:资源的类型、所有者、获取方式、开发动态、使用事项和入册时间等。其二, 动态管理, 整合利用。将登记造册的课程资源“储蓄”拿来“投资”, 实现增值。其方式有二:一是整合同类资源, 立足优中选优, 求精务实, 突出实效;二是整合异质资源, 着眼于优化配置, 取长补短, 实现高效益。异质资源的统整须把握好三性:首先, 互补性要强, 所选的异质资源要有交互、融合的空间和合作使用的内需;其次, 协调性要好, 资源间要有联系点和结合部, 克服“风马牛不相及”的强拉硬扯现象, 资源的整合操作要简便, 力避“千里迢迢”的远水难解近渴的弊式;最后, 成效性要高, 资源整合后的“新产品”要有“高增值”, 能用上、用好、用活、用久。

篇4: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原则与过程

一、学校课程规划的主要依据

1课程理论

学校课程规划,简言之,是对学校课程的规划或规划学校课程。学校课程既是学校课程规划的对象与内容,又是学校课程规划变革与发展的基础。虽然学校课程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但它是作为课程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成分而存在于课程系统之中的。这就天然地生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即学校课程规划因学校课程的限定而应当具有的在课程方面的独特的、完整的理论品性与要求。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内容、原则与方法只有建立在课程论的基本原理或规律的基础之上,并随着课程观念及其实践的变革而变化,其科学性与合理性才能得以完满地理解与解释。

学校课程规划的“课程论性意义”主要表现为以“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生的成长”作为学校课程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人的全面、主动发展和个性的培育为课程整合化的核心。若企图在三者中选择其一,如只关注人或只关注社会或学科的意义,以求得学校课程规划的“高品位”或“高效率”,必将导致学校课程规划只能反映课程的部分意义,造成“课程论性意义”在学校课程规划过程中的“流失”,致使课程的某些目的和要求形同虚设,导致学校课程规划成为其他学科的附庸或“别的规划的领地”。

因此,当学校成为课程规划的责权主体时,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学校课程,就必须根据上述“课程论性意义”的要求,主动寻求课程理论对其课程规划行为的规范和指导。课程理论表达的是“课程应该是什么或可能是什么”的意趣,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课程规划中无法回避的理论性和技术性难题,如“学校课程规划需要秉持什么样的课程观”、“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及其关系怎样”、“哪些课程规划的做法更符合学校课程规划的价值取向”、“课程规划工作的计划、方法和程序是怎样的”等等。基于此,课程理论就成为学校课程规划不可或缺的依据。

2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对课程改革与发展作出的官方规定,其核心内容在于对教育中的课程权责分配进行解释。课程政策不仅反映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而且对课程实践给予相当的约束力,因而也就必然成为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依据。具体而言,课程政策能够回答学校课程规划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譬如,学校能否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研究以及课程改革的合法主体?学校能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哪些方面和多大程度上成为这些课程行为的合法主体?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学校课程规划之前作出明确回答。

我国现行课程管理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譬如,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学校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政策,结合本校实际,规划本校的课程。相对于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作为课程规划主体,对课程发展蓝图的勾勒。它是学校加强课程执行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是课程理想变为课程现实的桥梁。

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是研制学校课程规划的依据,学校课程规划必须符合课程政策的要求,否则就难以保障国家对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就会偏离教育目的。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课程规划及其实施越是接近教学第一线,所遇到的情况越具体,越充满着不确定性,就越需要对预设的课程方案进行调适、变革乃至创新。因此,此处强调学校课程规划的主体权责,既不是指学校可以对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进行任意的增删更改,也不是指学校对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机械执行。究其实质,是以学校为基础,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建构,促进三级课程管理权力的生效与和谐。

3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在分析学校现状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校现状是指学校各项工作的总和或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外在环境,如学校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与他校或机构建立的联系、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占有的社会资源;二是学校内在环境,如学校目标与组织、学校文化与师生素质、学校资源与硬件设备等。对学校现状的把握可以通过态势分析来进行,即将与课程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弱点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通过调查依照一定次序按矩阵形式予以排列,然后运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学校在现状分析过程中应着力解决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是什么,或学校之外存在对发展的机会与威胁是什么;二是哪些人和事有助于发展,哪些人和事可能滞后;三是什么人或事是最重要、最急需改变的。现状分析旨在形成学校愿景,应认真调查并遵循客观事实,以保证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学校在提炼愿景时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共同愿景是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只有凭依个人愿景的汇集,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和培养心愿;第二,系统思考是建立共同愿景的重要支撑,因为事件导向只会排除真正的愿景,留下的只是空洞宣言;第三,愿景的提炼与表述要清晰明确、坚定有力、激情生动、令人信服。

二、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原则

1民主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民主化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建立民主化的课程决策机制,让课程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课程规划活动,通过对话与协商汇集课程利益相关者的智慧,在集体审议中研制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并付诸实施。

首先,民主化原则是课程民主化理念在学校课程规划中的具体运用。在课程民主化的理念中,民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即民主的基础是信仰人性所具有的才能,信仰人类的理智和信仰合作经验的力量;但民主的自由观念并不是说每个人都有权力做他所喜欢做的事,最为根本的是在于心灵的自由以及产生理智自由所必需的行动与经验的自由。从学校层面看,课程民主化理念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意涵: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学校是课程发展之所。当课程民主化从意识走向一种文化和实践时,学校课程规划的民主化就成为学校当然的选择。

其次,民主化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是外控、集中、单一和封闭的,学校的任务就是执行国家课程,要做的就是排课表并监督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将过度集中的课程权力下放,为学校课程决策提供了自主的空间,旨在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运行机制。具体到学校内部,学校课程规划既不是简单地执行国家与地方课程规划的过程,也不是校长或其他管理人员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由课程利益相关者在对话基础上进行民主决策的结果。

2整体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必须遵循“整体论”的方法论。对提供给学生的所有课程的设计、实施、评价及其相关因素与条件进行整体构建,以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促进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最佳发展。

首先,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整体论原理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目前,基础教育领域对“学校课程”主要有两种不同看法:一是专指“校本课程”;二是指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的“三级课程”、“三类课程”。这些理解与解释往往把学校课程视为由课程要素结合而成的集合,坚持的是“构成论”思维方式。其实,学校课程的普遍意义在于它的整体性存在,整体意义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基础。因此,学校课程既不仅仅是指静态的、孤立存在的课程文本产品,也并非只是由上述“三类课程”组合而成的“堆”,而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的整体。

其次,整体化原则是依据学校课程规划的内容提出的对学校课程规划的具体要求。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全面规划”,即学校对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课程的整体设计。学校课程规划涉及的范围既包括校本课程,也包括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可谓是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所谓“全程规划”是指学校课程规划涉及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的全过程。课程规划方案的研制无疑是学校课程规划的重要内容,但并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学校愿景、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更在于保障课程规划方案得到有效落实的相关组织及制度的建立与运行上。

3校本化原则

学校课程规划的校本化原则是指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必须以本校为基础,找寻课程政策与学校现实的结合点,充分履行自己的主体权责,起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介作用,以保障学校、教师、学生获得适切的课程。

首先,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目的所决定的。就学校课程的类型与存在方式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旨在通过利益相关者在学校中对课程主动建构,提升学校课程的整体价值;从学校内外系统的关系来看,学校课程规划不是“为顺从或分数而规划”,而是“为了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依据课程选择的信息来源,学校课程规划是以知识为原生性目的、以社会为外生性目的和以人的主体发展为内生性目的的整体建构。“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是对学校课程规划意涵的简约表述。如果说国家与地方的课程规划强调一致性、共同性,那么学校课程规划就应当以学校为本位、基础。若不从学校实际出发,学校课程规划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其次,校本化原则是由学校课程规划的特性所决定的。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微观层级的课程规划,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意识和现实针对性;二是相对于校内教师小组、教师个人的课程计划而言,学校课程规划无疑又具有中观层级课程规划的属性,这就天然地形成了学校课程规划的“中介性”、“两重性”和“相对独立性”等特性。因此,在课程规划过程中,学校既不能完全沿用国家和地方的课程规划。也不能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必须重视本校已有的课程传统,关注学校已有的创新与改革,考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和声音,尤其强调学校的愿景和使命。

三、学校课程规划的过程

1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模式

有研究者指出:根据学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情况,学校通常可以在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和分化模式中作出选择。所谓内生模式是指学校在充分了解学校基本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和创新来生成学校独特的课程规划。该模式的运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组织构建、收集资料、确定目标、再收集资料、构建预方案、进行审核、修改方案、描述方案。所谓外引模式主要是通过引进其他学校的课程规划方案来构建本校的课程规划,其基本环节有:收集方案、构建审议团队、形成筛选标准、方案评价、初次筛选、方案补充、描述方案。所谓分化模式主要指学校将课程分为多个模块,如基础性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然后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由学校自主生成。而另一部分模块的课程规划借鉴于其他的学校;其基本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模块分化、模块借鉴与生成、方案整合、集体审议、描述方案。

2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步骤

比较学校课程规划的内生模式、外引模式与分化模式的异同,不难发现,无论采用哪种模式,学校通常都是沿着以下路径进行课程规划的。一是建立组织。即建立以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为主体的学校课程规划团队;二是收集资料,即广泛收集课程开发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课程政策、课程资料、学情资料、社区资料、教师资料等,并分类整理;三是确定目标,即确定学校的课程目标,构建校本化的课程标准;四是研制方案,即编制学校课程规划的整体方案,如课程设置方案、课时安排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方案等;五是集体审议,即把课程方案移交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审核,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后再次移交教师代表审核;六是描述方案,即送交教师大会进行审议,根据审议结果提出修改意见,对方案进行修改,并用准确的语言予以描述以作为学校课程事务的行动指南。

3学校课程规划的基本条件

学校课程规划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保障条件。但当制度为学校课程规划提供了空间后,学校课程规划的保障条件主要在于专业方面。首先,学校领导团队应拥有深厚的课程专业知识和课程领导能力。学校能不能作出适合于本校的课程规划,根本上取决于学校领导团队,特别是校长的课程专业知识背景和课程领导能力。其次,学校应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学校课程规划的形成不仅仅有赖于学校领导,同样有赖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教师成为课程开发者,需要教师将探究作为职业生活方式,需要学校中合作的文化。第三,学校应当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我国中小学校获得规划课程权力的时间并不长,要求学校独立进行课程规划也有些不太现实,因为过去没有培育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意识的环境,也没有支持学校领导和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发展的实践。因此,学校在制定课程规划时必须寻求课程专家的合作,建立基于兼容双边不同需求和抱负、跨越中小学和大学两个世界的有机伙伴关系。

篇5:学校课程规划方案免费

李老家乡第三初级中学

2015.4.28 学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教育部“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指南”的有关要求,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依托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发以“国学教育书法艺术教育,劳动教育”等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历史,走进历史,走进自然,在广阔的世界里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的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实施过程中强调整合,注重实践,突出过程,提倡自主,从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水平

二、实施措施

1、加大学习与培训力度,提高课程意识。

重视组织有关老师认真学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课程意识,强化培训,使担任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和操作要点

2、抓好课程实施 各教师认真制订好“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努力组织好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在过程中做到独立选题,自主活动,展开过程,尝试探究,重视交流,在活动过程中注重研究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积累。

3、加强课程管理

通过多种途经检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督促和帮助各教师真正落实,了解各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情况,将平时了解与专题检查结合,督促教师认真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4、加强研究和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交流如何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的经验,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较强的领悟能力、动手能力。

三、组织分工

经研究,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工作领导组,由范东彪校长任组长,丁金钟主任、袁金超主任任副组长,成员:任春丽、蔡金花、袁永灿、李法兵。学校领导由丁金钟主任分管该项工作。

四、活动内容安排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本学年我校安排紧下综合实践活动。

1、中国书法艺术知多少

2、广播操活动

3、古诗文背诵

4、认识我们的学校

5、保护绿色家园

6、安全教育

7、拔河

8、小学生唱歌

陈堡镇中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为了有实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依托周边社区的资源优势,开发以“乡土特色为载体,感恩教育为起点,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超越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广阔的世界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使学生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课程目标 1.总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2)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3)学生通过走进社区、走进农田、走进敬老院,亲近、考察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丰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高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劳动技能,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品德优良、具有良好艺术修养和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现代小公民。2.各年级课程内容及目标

年级 活动板块 建议活动主题 实施要点 年段目标 三年级 人与自然 1.认识天气

2.校园绿化情况调查 ……

与科学、思品课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1.通过调查、访问,走向田间地头,了解陈堡的特产,感受家乡农产品种植情况,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图书,学会给图书包上亮丽的书皮,整理书包和班级图书箱,维护班级图书的干净整洁,让浓浓的书香陪伴学生快乐成长。3.让队员们参与种植、浇水、修剪、收获等活动,充分发挥他们主人翁精神,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使队员们在活动中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学习环保的知识与行动,提高环保意识。人与社会 1.走进陈堡特产 2.秋天的田野 ……

借助陈堡特产、地域展开。人与自我

1.我们都来爱护书 2.班级小主人 ……

良好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开学后与班级开门红活动结合。四年级 人与自然 1.千姿百态的桥 2.寻找春天

了解认知桥的各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1.让学生了解桥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研究桥,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桥模型,在活动让学生欣赏美、创造美。通过寻找春天让学生发现美,培养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2.通过环保行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3.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情感。人与社会

1.关注身边的垃圾 2.节水行动有你,有我 ……

环保教育,落实行动,节约用水,刻不容缓。人与自我 1.课间十分钟 2.班级图书角 ……

与班集体建设结合。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五年级 人与自然 1.我与蔬菜共成长 2.家乡水环境调查.……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了解蔬菜对于人类的的重要性。从而养成常吃蔬菜的好习惯。了解家乡水环境的变化。

1.通过参观蔬菜市场、蔬菜种植基地以及收集各种蔬菜的资料并进行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让学生通过关心母亲,为母亲做事,来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或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3.关注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宣传节俭是美德的思想,倡导低碳生活,节约能源从我做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4.通过开展水环境调查,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增进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人与社会 1.感恩母亲

2.寻找生活中的浪费现象 ……

与校园安全活动、传统体育活动相结合。人与 自我 1.我们的零花钱 2.社区我的家 ……

与低碳环保教育、社区服务相结合。六年级 人与自然

1.我们需要新鲜空气 2.走进中国饮食文化 ……

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调查报告,实际烹饪等实践活动中获得亲身感受和直接经验。

1.通过调查空气污染的程度,让学生了解清新空气的重要 2.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提高综合分析、数据统计的能力,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资料信息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观察、思考和综合分析的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老年人的生活,研究老年人的愿望与困难探讨出关爱老人的方式。在活动中感受到老年人为国家的建设和子孙后代付出了很多,尊重老人、关爱老人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通过采访老师、同学,回忆自己的小学生活,感受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从而更加珍爱生活,感谢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情操。人与社会 1.关注留守老人 2.难忘小学生活 ……

采用调查、访问的形式了解老人们的生活。与元旦活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相结合,人与 自我

1.网络生活你、我、他 2.你快乐吗?学生快乐指数调查 ……

关注生活,学会生活,从生活中感受智慧的力量。

三、课程实施 1.课程组织及职责

为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到位,学校建立领导小组、教研组等活动组织机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校综合实践活动总体规划、指导,教师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组织,过程的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事务。教研组主要负责做好本组教师备课、上课和活动资料收集整理等活动。同时受领导小组领导,研究并确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及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步骤。(1)领导小组

成立以镇关工委相关领导为顾问、学校校长为组长的特色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实施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制订相关条例,检查陈堡中心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实施。(2)教研组 组长:时来全

成员:朱雷云周淑华 金月琴 姚长梅 陈春生 唐月华袁有礼 2.课程管理

(1)活动基地建设:为积极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学生活动基地。学校校园内的绿化带、镇敬老院、陈堡镇高效农业园区、陈堡镇工业园区等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学生提供活动舞台。

(2)活动主题选择: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规划中设置了三大活动板块,各年级每学年共有6个活动主题可供参考、实施。指导教师原则上每个板块的主题都要进入课堂,开展活动。为了尊重班级实际情况,指导教师在完成学校规定的主题外,根据班级特殊情况,既可以在学校规划表中选择适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主题,也可以自己开发主题,设计活动内容,但在实施前要上报教导处。

(3)活动实施要求:活动前,各个班级的负责老师制定指导计划及实施方案,并报于教研组。任课老师要根据课程的三个实施阶段,认真开展活动,教导处不定时进行检查。(4)学生活动成果:各班要注重对学生活动材料的收集与积累。具体方案实施的成果每月上交一次,教研组长收缴并检查。收集的资料包括:活动的影像资料(包括老师和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体会、感悟、反思等写成的活动日记或小论文,小组活动记录表等。学校开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览室,以备活动资料的整理、收集、展示与学习。(5)教师活动考评:采用教师自我总结和教导处听课评课两结合。任课教师每月一次的优秀案例及活动总结,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的指导情况,写出教学案例,总结经验。每一个月都要进行活动总结。学校将根据课时计划,每月定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课进行听课与评课。另外不定期地进行抽查。

(6)考评制度跟进:学校建立相应的课程考评制度,对在该课程中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进行一定奖励。

(7)资源开发并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每一个主题活动资料都要装订成册,供下一年活动参考使用。

3.课时安排:为了便于课程正常实施,学校每周安排2课时。

4.教师安排:充分利用本校教师的兴趣和特长,配备了一支“兼职+特长”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兼职职教研员1名(朱雷云)。主要负责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规划、管理、协调、科研和校本培训工作并担任教材的编写和课程的教学任务。兼职教师名(周淑华金月琴 姚长梅 陈春生 唐月华 袁有礼)。主要负责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各阶段活动的规划和指导、活动小组行为的监督、活动安全的管理以及活动过程和成果的评价和管理。5.实施策略:

(1)制度先行,保障课程实施

学校对于课程实施在师资配备、考评制度、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完善基本的课程制度,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评。推动任课老师的专业发展,保障课程落实。

(2)课程资源积累——形成课程案例,增长专业智慧

每一个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后,都要整理形成一个完成的案例,便于教师下次活动时参考与二次开发。案例内容可以包括活动背景、活动目标、主题确定、活动时间、活动年级、活动任务、活动准备、活动具体实施过程(确定主题、实施阶段、课题总结、成果展示、活动延伸、活动评价)、活动反思、附件:典型课例、活动照片、活动评价表表格、文本(计划、问卷调查表、访谈记录)、学生成果、活动体会(学生、教师、家长体会)等。

四、课程评价

1.对学生评价:建立以档案袋为主要依据,以星级评定为主要形式的评价体系。让学生按活动小组建立自己的活动档案袋,保存本小组活动所获得的主要资料。比如学生活动的照片、搜集的资料、体验日记、作品、调查报告等,提供给星级评定时参考、作为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指导老师设计“星级”评价汇表。每次活动后,经过评议,会在评价汇表中给组员画上“星”作为奖励。

2.对教师评价: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其活动效果与质量,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强化对教师的评价,就是抓住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对教师的评价旨在调动教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化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活动方案、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的组织管理、活动记录以及活动总结、活动成果的等。要求每位教师在期末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并进行课例展示,使之成为一种常态予以落实,促使教师不断积累并擅长该案例主题的指导。

3.评价的注意事项:(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兴化市陈堡中心小学 二0一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为宗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实践为主要环节,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制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总体目标:

1.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初步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了解基本的生活自理的习惯,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从事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5.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些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活动中的一些具体技能;并在活动中获得参与综合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塑造完美人格,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具体目标

1.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增强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1)走进自然,增进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

(2)关心自然环境,自主探究自然问题,具有环保意识;(3)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增强环境保护能力。

2.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活动和社区服务,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1)走入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2)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区活动,服务社会,发展社会实践能力;

(3)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养成社会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工作;

(4)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具有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1)反省自我,增进自我认识,确立自信,树立人生理想,积极进取;(2)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养成负责的生活态度;

(3)了解与认识现代生产和劳动技术,端正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1)学会自主提出问题、制定获得方案,并组织实施;(2)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开展问题探究,体验探究过程,对感兴趣的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自我问题进行深度探究;

(4)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形成问题意识,发展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5.组建一支基本稳定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为抓手,加强校本教研,提高教师素质,推进课题研究工作稳步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针对学校实际,我们这学期倡导主要围绕下列线索进行设计和开发。

1.利用学科课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课程,同时又是必修课程,不能成为其他课程的附属品,但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和某些学科打通进行。学科知识不再是唯一的学习资源,所以我们应当突破学科教学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使课堂成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依托学科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把课内外打通,对学科资源和非学科资源的开发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将考虑如果有机地与学科内容进行整合,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内容。2.走进社会生活,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所以引导学生走入社会生活,获得生存体验,让学生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情,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课题进行研究,从学生身边的小事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如《吸烟有无毒害》、《网络利与弊》、《了解身边的环境》等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实际参与、亲身探究等活动,了解社会的现象与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将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充实、更有趣、更有意义和富有创造性,有效利用校外教育资源。3.走进自然,生成综合实践活动课题。

根据学校及周围自然环境的状况,引导学生自主地从自然环境中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通过观测、考察、实验、探究等形式,收集各种自然环境的信息,关爱自然,提高环保意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五、工作思路:

(一)整体构思,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落实课程计划的要求,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本学期,学校将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特色建设、德育活动等联系起来思考,在各年级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制订出详细、全面、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以使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深入地开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对活动课程的认识。加强专题培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让每一位指导教师都明确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意义,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培训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集中培训、教研组研讨、个人自学相结合,以“案例式”、“对话研讨式”等学习形式使学习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联系起来,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教师在活动中不断反思,获得实践经验。

(三)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增强交流。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教研活动,实现校内老师增强交流,本校与外校老师之间加强交流,吸取兄弟学校开展本课程的经验,更好地推进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四)注重过程,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指导。本课程主要以活动为载体,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重点,主要以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等学习来开展。学生通过社会考察、讨论分析、角色扮演、办报创作等社会活动方式,对主题进行探究、发现,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社会问题和科学现象进行研究,自己去发现问题并作出结论。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亲身体验的机会,经历活动中的各种感受,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创造意志,培养学生创造性个性品质,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活动过程的展现。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记录活动经过、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督促,并且这些事情要力争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成员合作完成。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的过程中,亲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加强教师的有效指导。教师要及时参与学生的研究,预设学生将会遇到的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支持,尤其是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将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五)关注评价,深入推进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收集好每次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成果作品、反思日记、研究报告等,及时记录自己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过程和体验;开辟学生成果展示。学校可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等栏地将学生的研究成果、小论文、小报告、小作品展示或展览。让教师、家长、学生都积极参与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采用自评、互评等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过程的动态化。

(六)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能够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会使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因此可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

(七)具体活动内容: 1. 寻找春天 学做叶画

2.认识绿色食品 学做凉菜、水果拼盘,做饺子

3.小菜园 通过采访,实地察看,了解几种蔬菜和水果存在的主要问题,4.走进纸的王国 学简单的折纸、剪纸 5.零用钱的调查 调查 采访零用钱的去向

六、流程安排:

1、制订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讨论活动内容,订好学期活动计划。

2、召开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培训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研究性学习的有关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的优秀案例其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和经验文章。

3、按制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4、进行阶段性的工作小结。

5、组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活动。

6、收集整理活动资料。

7、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学生的评价工作。

8、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撰写专题总结。

七、活动评价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的,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基础。本学期将充分发挥评价这一机制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自我成长,促进自我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悦。

1.注重过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不过分强调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将关注的视角指向小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采用即时评语的方式记录小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并将其作为评价小学生的标准。

2.尊重多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鼓励并尊重小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3.注意反思: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引导小学生反思自己的实践活动.通过调动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因素,激励小学生自觉记录活动过程〈特别是重要的细节〉、投入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主动审视自己的利弊得失,逐步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目的。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评价

篇6:学校宿舍规划活动方案

书香相伴梦想同行

二、活动目的

本次创建活动旨在营造一个整洁文明、团结和-谐、奋发向上的宿舍环境;促进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倡导“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浓郁的宿舍文化氛围,扎实推进学校优良学风建设。

三、活动组织

主办:广东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级

承办:2015级团总支、学生会

四、活动对象

广东医学院湛江校区2015级全体学生宿舍

五、活动时间

20--年12月—20--年6月

六、活动内容

1、设置“书香宿舍”创建目标

宿舍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定本宿舍“书香宿舍”创建目标,由全体宿舍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建,养成宿舍良好的读书交流习惯,建设整洁卫生、和-谐文明、书香浓郁的宿舍环境,达到宿舍成员的共同进步。

2、宿舍安全卫生文明检查常态化

积极维护宿舍文明和-谐、清洁有序的环境。宿舍成员讲团结、讲文明、讲卫生,无打架斗殴、夜不归宿等违纪行为。

3、以党建团建活动促进书香宿舍文化氛围营造

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宿舍党(团)组织学习活动平台,通过党(团)建活动,促进宿舍成员注重宿舍文化氛围营造,宿舍学风良好,经常进行学习读书交流活动,并有学习读书交流活动记录。

4、创建宿舍要积极参与宿舍文化活动

结合“书香宿舍”创建活动,将陆续开展网络读书交流会、网上学习交流会、宿舍、流动图书馆、“诵读经典”等征文等活动。可在宿舍门口墙壁设置读书园地、好书推荐栏、读书心得栏、书香个人评比栏等板块,或与读书节主题有关的特色栏目;参与“书香宿舍”创建活动的宿舍应积极参与相关活动,营造浓厚的社区学习读书氛围,促进良好舍风、学风的养成。

七、活动流程

20--年12月13日—20--年5月1日:“书香宿舍”的自我创建期。其中12月13日举行书香宿舍、阳光晨读活动动员会;实施宿舍安全卫生文明检查常态化。

20--年5月1日—6月1日:“书香宿舍”评比验收期。宿舍安全卫生文明常态化检查及宿舍文化氛围营造评比。

20--年6月1日—6月31日:“书香宿舍”总结评选,并进行表彰。

八、活动要求

1、营造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各班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2、为进一步促进社区文化建设,结合“书香宿舍”创建活动,同时在早上开展“晨读”活动,在各公寓开展图书漂流活动,要求参与创建活动的宿舍积极参与,根据宿舍参与度给予加分。

奖励措施:

1、授予“书香宿舍”称号,挂牌表彰并为宿舍成员颁发证书。

2、宿舍全体成员综合测评给予加分。

上一篇:2018年保卫处工作要点下一篇:留学生如何提高英语